CN202904529U - 触控感测结构 - Google Patents
触控感测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904529U CN202904529U CN 201220574491 CN201220574491U CN202904529U CN 202904529 U CN202904529 U CN 202904529U CN 201220574491 CN201220574491 CN 201220574491 CN 201220574491 U CN201220574491 U CN 201220574491U CN 202904529 U CN202904529 U CN 2029045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al electrode
- those
- substrate
- insulation course
- control sen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感测结构,包含基板,其表面上具有复数凹槽,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分别设置于基板的这些凹槽内,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设置于基板的表面上,且第二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电极交错排列,以及绝缘层填充于这些凹槽内,并且设置于这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二轴向电极之间的交错处。藉由设置绝缘层于基板的凹槽内而使感测电极不需要爬过绝缘层的突起高度,以解决传统触控面板中的导电架桥结构因为爬坡而发生断裂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触控感测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面板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输入介面,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例如手机、个人数位助理(PDA)或掌上型个人电脑等。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元件可包含复数条排列成行的感测电极,以及复数条排列成列的感测电极,在这些排列成行的感测电极与排列成列的感测电极之交错处必须设置绝缘块,以避免排列成行的感测电极与排列成列的感测电极之间发生短路。
在传统的触控面板中,排列成行的感测电极可由复数互相连接的导电单元组成,而排列成列的感测电极则由复数互相分开的导电单元组成,这些互相分开的导电单元需要藉由横跨在绝缘块上的导电架桥结构进行电性连接。
然而,由于传统的导电架桥结构需要爬过绝缘块进行导电单元之间的搭接,在导电架桥结构的爬坡处容易断裂或产生裂痕,让导电架桥结构的电性连接作用失效或不良,导致感测电极发生断路(open)或阻值异常,并且让感测电极的抗静电能力变差,进而造成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失效或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习知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触控感测结构,藉由设置绝缘层于基板的凹槽内而使感测电极不需要爬过绝缘层的突起高度,以解决传统触控面板中的导电架桥结构因为爬坡而发生的上述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感测结构,包括:基板,具有复数凹槽设置于基板的一表面上;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分别设置于基板的这些凹槽内;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设置于基板的该表面上,且与第一轴向电极交错排列;以及绝缘层填充于这些凹槽内,并且设置于这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二轴向电极之间的交错处。
进一步的,每一第一轴向电极包括复数第一导电单元和复数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导电单元的第一连接线,且绝缘层设置于第一连接线上。
进一步的,每一第二轴向电极包括复数第二导电单元和复数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的跨接线,绝缘层设置于第一连接线与跨接线之间,且该绝缘层的高度与第二导电单元的高度齐平。
进一步的,该跨接线的材料包括金属或透明导电材料。
进一步的,每一该些第二轴向电极包括复数第二导电单元和复数电性连接相邻两个该些第二导电单元的第二连接线,该绝缘层位于该些第一连接线与该些第二连接线之间,且该绝缘层的高度与该基板的该表面齐平。
进一步的,该些第一轴向电极和该些第二轴向电极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
进一步的,该些凹槽的平面图案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及该绝缘层的平面图案相同且互相重叠。
进一步的,该些凹槽的剖面形状包括矩形。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排列成行(或排列成列)的感测电极设置于基板的凹槽内,并且在基板的凹槽内填充绝缘层,绝缘层填充的高度系使得排列成列(或排列成行)的感测电极之相邻两个导电单元之间的电性连接结构可以平坦地设置在绝缘层上,让此电性连接结构不需爬过绝缘层的高度就可以搭接相邻的两个导电单元,因此可避免如习知的导电架桥结构因爬坡而发生的断裂或裂痕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2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沿着图1的剖面线1-1’之触控感测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形成图2的触控感测结构之各中间阶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
图5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沿着图4的剖面线4-4’之触控感测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A至图6C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形成图5的触控感测结构之各中间阶段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基板; 100A~基板的第一表面;
100B~基板的第二表面; 100X~第二轴向电极;
100Y~第一轴向电极; 102~凹槽;
112~第一导电单元; 112C~第一连接线;
114~第二导电单元; 114C~第二连接线;
118~绝缘层; 120~跨接线;
D~凹槽的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图2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沿着图1的剖面线1-1’之触控感测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参阅图1及图2,触控感测结构包括一基板100、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100Y、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100X以及一绝缘层118。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具有复数凹槽102。第一轴向电极100Y设置于基板100的凹槽102内。第二轴向电极100X设置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且与第一轴向电极100Y交错排列。绝缘层118填充于凹槽102内,并且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之间的交错处。
请再参阅图1,以上视角度观之,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100Y沿着第一轴向例如Y轴排列,每一条第一轴向电极100Y包含复数第一导电单元112和复数电性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导电单元112的第一连接线112C。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100X沿着第二轴向例如X轴排列,每一条第二轴向电极100X包含复数第二导电单元114和复数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的跨接线120。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交错排列,较佳为相互垂直,但并不以此为限。
另外,绝缘层118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之间,具体的,绝缘层118设置于第一连接线112C上,特别是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第一连接线112C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跨接线120之间,以避免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交错处发生短路。
再参阅图2,基板100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100A及一第二表面100B,基板100的第二表面100B可作为触控面板的触碰面。基板100可以是玻璃基板或塑胶基板,基板100系作为触控面板的保护盖板(cover lens)。在另一实施例中,基板100可作为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承载板,在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第二轴向电极100X上还覆盖有一保护盖板,保护盖板作为触控面板的触碰面。
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具有复数凹槽102,为了让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在图式中清楚地显示,在图2中仅绘制出一个凹槽102,然而,由于凹槽102系对应于图1中所示之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100Y和绝缘层118的位置而设置,因此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应具有复数凹槽102。
此外,以上视角度观之,凹槽102只要可以容纳第一轴向电极100Y和绝缘层118即可,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02的平面图案可以与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绝缘层118的平面图案相同且互相重叠,并且凹槽102的面积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绝缘层118的面积。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02的剖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并且凹槽102在基板100内的深度D可约为1μm,但凹槽102的平面图案与形状不以此为限。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112和多个第一连接线112C设置于凹槽102内,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14则设置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绝缘层118填充于凹槽102内并位于第一连接线112C上,绝缘层118的高度填充至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第二导电单元114的高度齐平,即可与第二导电单元114相对于基板100的另一侧表面齐平。
跨接线120设置于绝缘层118上并延伸至部分的第二导电单元114上以电性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跨接线120不需要如传统技术般需爬过绝缘层118的突起高度就可以进行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的搭接,全部的跨接线120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因此跨接线120不会有因爬坡而出现的断裂及裂痕问题,可以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结构在阻值均匀性、抗静电能力以及信赖性等方面的能力。
上述图2的触控感测结构之形成方法主要包括步骤:在基板的一表面上形成复数凹槽;形成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分别位于基板的凹槽内;在基板的该表面上形成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第二轴向电极与第一轴向电极交错排列;以及在基板的凹槽内填充绝缘层,绝缘层位于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之间的交错处。下面配合图示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触控感测结构之形成方法。
图3A至图3C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形成图2的触控感测结构之各中间阶段的剖面示意图。参阅图3A,首先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形成复数凹槽102,为简化制图,在图3A中仅绘出一个凹槽102为代表。在一实施例中,基板100的材料可以是玻璃基板,可使用微蚀刻(micro etch)或激光雕刻(laser engraving)制程形成凹槽102。在另一实施例中,基板100的材料可以是塑胶基板,可使用压印(imprinting)制程形成凹槽102。
参阅图3B,在基板100的凹槽102内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112和多个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导电单元112的第一连接线112C,第一导电单元112与第一连接线112C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每一第二轴向电极100X包括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14,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可同步或非同步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1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轴向电极100Y和第二导电单元114在相同的制程步骤中同步形成,可使用沉积、微影以及蚀刻制程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00Y和第二导电单元114。第一轴向电极100Y和第二导电单元114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铝锌(aluminum zinc oxide;AZO)或其他适合的透明导电材料。
参阅图3C,在基板100的凹槽102内填充绝缘层118,将绝缘层118的高度填充至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第二导电单元114的高度齐平,即可与第二导电单元114相对于基板100的另一侧表面齐平,并且绝缘层118形成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多个第一连接线112C上。在一实施例中,绝缘层118的材料例如为感光的聚亚酰胺(polyimide;PI),可使用涂布与微影制程或印刷制程形成绝缘层118。
接着,在绝缘层118上形成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跨接线120以电性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即每一跨接线120可延伸至两两相邻的第二导电单元114上,完成图2的触控感测结构。
在此实施例中,跨接线12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或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可使用沉积、微影以及蚀刻制程形成跨接线120。
藉此,前述的绝缘层118可形成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之间的交错处,具体的,绝缘层118形成于第一连接线112C与跨接线120之间并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之间。
图4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的局部平面示意图。图5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沿着图4的剖面线4-4’之触控感测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参阅图4及图5,触控感测结构包括一基板100、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100Y、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100X以及一绝缘层118。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具有复数凹槽102。第一轴向电极100Y设置于基板100的凹槽102内。第二轴向电极100X设置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且与第一轴向电极100Y交错排列。绝缘层118填充于凹槽102内,并且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之间的交错处。
请再参阅图4,以上视角度观之,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100Y沿着第一轴向例如Y轴排列,每一条第一轴向电极100Y包含复数第一导电单元112和复数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导电单元112的第一连接线112C。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100X沿着第二轴向例如X轴排列,每一条第二轴向电极100X包含复数第二导电单元114和复数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的第二连接线114C。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交错排列,较佳为相互垂直,但并不以此为限。
另外,绝缘层118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之间,具体的,绝缘层118设置于第一连接线112C上,特别是设置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第一连接线112C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第二连接线114C之间,以避免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交错处发生短路。
再参阅图5,基板100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表面100A及一第二表面100B,基板100的第二表面100B可为触控面板的外侧面以作为触控面板的触碰面。基板100可以是玻璃基板或塑胶基板,其系作为触控面板的保护盖板。在另一实施例中,基板100可作为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承载板,在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第二轴向电极100X上还覆盖有一保护盖板,保护盖板作为触控面板的触碰面。
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具有复数凹槽102,同时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每一个凹槽102系对应于每一条第一轴向电极100Y和其上的绝缘层118而设置,以上视角度观之,凹槽102只要可以容纳第一轴向电极100Y和绝缘层118即可,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02的平面图案可以与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绝缘层118的平面图案相同且互相重叠,并且凹槽102的面积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绝缘层118的面积。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02的剖面形状可以是矩形,并且凹槽102在基板100内的深度D可约为1μm,但凹槽102的平面图案与形状不以此为限。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112和多个第一连接线112C设置于凹槽102内,绝缘层118填充于凹槽102内并位于第一连接线112C上。绝缘层118的高度填充至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齐平。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14设置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并且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多个第二连接线114C设置于绝缘层118上。
在此实施例中,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的第二连接线114C平坦地设置于绝缘层118上,并且全部的第二连接线114C与第二导电单元114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得第二连接线114C不需要如传统技术般需爬过绝缘层118的突起高度就可以进行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的搭接,因此第二连接线114C不会有因爬坡而出现的断裂及裂痕问题,藉此可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结构在阻值均匀性、抗静电能力以及信赖性等方面的能力。
图6A至图6C显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另一实施例,形成图5的触控感测结构之各中间阶段的剖面示意图。参阅图6A,首先在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形成复数凹槽102,为简化制图,在图6A中仅绘出一个凹槽102为代表,凹槽102系对应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及绝缘层118的位置而形成,基板100的材料以及凹槽102的形成方法与图3A所述内容相同。
参阅图6B,在基板100的凹槽102内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112和多个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导电单元112的第一连接线112C,第一导电单元112与第一连接线112C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铝锌(AZO)或其他适合的透明导电材料,可使用沉积、微影以及蚀刻制程形成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多个第一导电单元112和第一连接线112C。
接着,参阅图6C,在基板100的凹槽102内填充绝缘层118,将绝缘层118的高度填充至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齐平,并且让绝缘层118形成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的多个第一连接线112C上,绝缘层118的材料以及其形成方法与图3C所述内容相同。
之后,形成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14和多个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的第二连接线114C,第二导电单元114与第二连接线114C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第二轴向电极100X与第一轴向电极100Y相互交错排列。第二导电单元114位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并且第二连接线114C位于绝缘层118上,完成图5的触控感测结构。藉此,前述的绝缘层118可形成于第一轴向电极100Y与第二轴向电极100X之间的交错处,具体的,绝缘层118形成于第一连接线112C与第二连接线114C之间并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导电单元114之间。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14和多个第二连接线114C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铝锌(AZO)或其他适合的透明导电材料,可使用沉积、微影以及蚀刻制程形成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14和第二连接线114C。在图5的实施例中,第一轴向电极100Y和第二轴向电极100X的第二导电单元114是在不同的制程步骤中分别形成。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第一轴向电极100Y设置于基板100的凹槽102内之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轴向电极100X设置于基板100的凹槽102内,并且将第一轴向电极100Y设置于基板100的第一表面100A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设置绝缘层于基板的凹槽内而使电性连接某一轴向(例如Y轴或X轴)电极之相邻两个导电单元的跨接线或连接线系平坦地设置在绝缘层上,此跨接线或连接线不需要爬过绝缘层的突起高度就可以进行相邻两个导电单元的搭接,因此触控感测结构中的跨接线或连接线不会有因爬坡而出现的断裂及裂痕问题,藉此可提高触控面板的触控感测结构在阻值均匀性、抗静电能力以及信赖性等方面的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触控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具有复数凹槽设置于该基板的一表面上;
复数条第一轴向电极,分别设置于该基板的该些凹槽内;
复数条第二轴向电极,设置于该基板的该表面上,且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交错排列;以及
绝缘层,填充于该些凹槽内,并且设置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与该些第二轴向电极之间的交错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一轴向电极包括复数第一导电单元和复数电性连接相邻两个该些第一导电单元的第一连接线,且该绝缘层设置于该些第一连接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二轴向电极包括复数第二导电单元和复数电性连接相邻两个该些第二导电单元的跨接线,该绝缘层设置于该些第一连接线与该些跨接线之间,且该绝缘层的高度与该些第二导电单元的高度齐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跨接线的材料包括金属或透明导电材料。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二轴向电极包括复数第二导电单元和复数电性连接相邻两个该些第二导电单元的第二连接线,该绝缘层位于该些第一连接线与该些第二连接线之间,且该绝缘层的高度与该基板的该表面齐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和该些第二轴向电极的材料包括透明导电材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凹槽的平面图案与该些第一轴向电极及该绝缘层的平面图案相同且互相重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感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凹槽的剖面形状包括矩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574491 CN202904529U (zh) | 2012-10-29 | 2012-10-29 | 触控感测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574491 CN202904529U (zh) | 2012-10-29 | 2012-10-29 | 触控感测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904529U true CN202904529U (zh) | 2013-04-24 |
Family
ID=48125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574491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04529U (zh) | 2012-10-29 | 2012-10-29 | 触控感测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904529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67400A1 (zh) * | 2012-10-29 | 2014-05-08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感测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WO2015196606A1 (zh) * | 2014-06-24 | 2015-12-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03793092B (zh) * | 2012-10-29 | 2016-11-30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感测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CN111881710A (zh) * | 2019-05-03 | 2020-11-03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
2012
- 2012-10-29 CN CN 201220574491 patent/CN20290452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67400A1 (zh) * | 2012-10-29 | 2014-05-08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感测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CN103793092A (zh) * | 2012-10-29 | 2014-05-14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感测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CN103793092B (zh) * | 2012-10-29 | 2016-11-30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感测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WO2015196606A1 (zh) * | 2014-06-24 | 2015-12-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US9874960B2 (en) | 2014-06-24 | 2018-01-23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Touch scre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
CN111881710A (zh) * | 2019-05-03 | 2020-11-03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03234B (zh) | 具有同平面備用旁路連接之觸控感測器面板 | |
TWI426436B (zh) | 具複數個區塊之電容式觸控面板 | |
US9153385B2 (en) | Electrode structure of the touch panel,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panel | |
CN106201145B (zh) | 一种触摸屏、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
TWI489362B (zh) | 觸控感測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
US9832861B2 (en) |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WO2020029371A1 (zh) |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 |
CN109388294B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
US10175836B2 (en) | Conductive sheet, touch panel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TWI524232B (zh) |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3092446A (zh) | 一种触摸屏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3984454B (zh) | 触控面板 | |
US9891768B2 (en) | Touch panel,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US20140055405A1 (en) | Touch electrode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2656545A (zh) | 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262491B (zh) | 一种电容传感器 | |
CN206058170U (zh) | 一种单面双层多点触摸屏 | |
CN103699261A (zh) |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076982A (zh) | 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202904529U (zh) | 触控感测结构 | |
CN102830836A (zh) |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设备 | |
KR20150009315A (ko) |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KR101467666B1 (ko)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
CN202275389U (zh) | 电容式触摸屏及其电极连接结构 | |
CN201716712U (zh) | 一种电容式触控图形结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