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53197U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Google Patents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753197U CN208753197U CN201821792478.2U CN201821792478U CN208753197U CN 208753197 U CN208753197 U CN 208753197U CN 201821792478 U CN201821792478 U CN 201821792478U CN 208753197 U CN208753197 U CN 2087531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yringe needle
- key
- casing
- button axle
- electronic ke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腕戴类设备及按键,按键包括电子按键和按键轴,按键轴包括用于触发电子按键的针头和可滑动地连接于针头的套管,按键轴连接有约束结构;约束结构用于在按键轴沿触发方向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之前约束针头与套管的相对位置;按键轴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套管与针头之间具有滑动空间,套管能够在受到按压力时克服约束结构的约束并相对于针头滑动,且针头与电子按键相对静止。若存在过压运动,可通过针头与套管之间相对滑动抵消掉过压运动量,以此对电子按键进行过压保护,而无需像现有技术中严格限制极限按压量与针头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各个部件的加工精度与组装精度也可以相应降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腕戴类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按键的腕戴类设备。
背景技术
在按键中,包括按键轴01和电子按键05,按动按键轴01沿触发方向运动以触发电子按键05。如图1所示,按键轴01沿触发方向从初始状态的位置运动了按键轴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A1后,运动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此时,电子按键05不具有继续沿原方向运动的空间,相当于刚性件,电子按键05如果继续沿触发方向形变,则可能会导致电子按键05因过度形变而损坏,因而需要对电子按键05进行过压保护。
现有技术中,防过压的典型的技术方案为严格保证键帽06的极限按压量C1<按键轴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A1。其中,按键轴01固定于键帽06,键帽06从初始状态的位置运动极限按压量C1后与按键壳03相抵,以保证键帽06与按键壳03接触时电子按键05与按键轴01之间留有安全余量,按键轴01不会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
然而,这种防过压的方式对按键的组装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按键中的每个部件均需要配合该安全余量相应设置公差与组装公差,加工与组装难度大,对生产的限制较大。另外,仅通过部件之间尺寸关系的设置以防过压,难以保证过压保护性能。
因此,如何在保证按键的过压保护性能的同时,降低按键的加工难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按键,过压保护性能较好,加工难度相对较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按键的腕戴类设备,其按键的过压保护性能较好,且加工难度较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按键,包括电子按键和按键轴,所述按键轴包括用于触发所述电子按键的针头和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针头的套管,所述按键轴连接有约束结构;
所述约束结构用于在所述按键轴沿触发方向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之前约束所述针头与所述套管的相对位置;
所述按键轴运动至所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所述套管与所述针头之间具有滑动空间,所述套管能够在受到按压力时克服所述约束结构的约束并相对于所述针头滑动,且所述针头与所述电子按键相对静止。
优选地,所述约束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针头与所述套管之间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复位力使所述针头与所述套管具有相远离的趋势,所述第一弹性件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地,所述约束结构包括第一套体,所述套管插接于所述第一套体,所述套管与所述第一套体过盈配合且能够相对滑动;在所述按键轴沿触发方向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之前,所述第一套体与所述针头相抵,以使所述针头与所述套管同步运动。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针头与所述套管之间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复位力使所述针头与所述套管具有相远离的趋势。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具有弹性的悬臂,所述悬臂连接于所述第一套体与按键壳之间,所述悬臂的复位力使第一套体具有远离所述电子按键运动的趋势。
优选地,所述第一套体具有弹性,所述套管远离所述电子按键的一端固定连接键帽,所述键帽与所述第一套体远离所述电子按键的一端相抵。
优选地,所述按键轴运动至所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所述键帽回缩于所述按键壳之内。
优选地,所述针头上设有针头卡块,所述套管上设有套管卡块,所述套管卡块夹设于所述第一套体与所述针头卡块之间。
一种腕戴类设备,包括按键,所述按键为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按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按键中,按键轴设置为包括滑动连接的针头与套管,且设置有约束结构,在进行触发操作时,按键轴受到按压力沿着触发方向朝向电子按键运动,在未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时,按键轴中的针头与套管的位置关系受到约束结构的约束,以保证按键轴能够触发电子按键。如果按键轴运动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继续受到按压力,套管会克服约束结构的约束并沿着触发方向相对于针头滑动,针头相对于电子按键保持静止,从而将过压运动量全部转化为按键轴本身的针头与套管的相对运动。
该按键可以保证按键轴具有正常的触发功能,保证按键轴能够触发电子按键。在触发过程中若存在过压运动,可以通过针头与套管之间相对滑动抵消掉过压运动量,以此对电子按键进行过压保护,过压保护性能较好,且无需像现有技术中严格限制极限按压量与针头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各个部件的加工精度与组装精度也可以相应降低,降低了加工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括上述按键的腕戴类设备,其按键的过压保护性能较好,且加工难度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按键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一种按键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二种按键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二种按键的电子按键部分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二种按键在初始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二种按键在初始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二种按键在针头运动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且第二弹性件压缩后的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三种按键在初始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第三种按键在针头运动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且第二弹性件压缩后的剖面图。
图1中:
01-按键轴,03-按键壳,05-电子按键,06-键帽,A1-按键轴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C1-极限按压量;
图2至图9中:
1-按键轴,101-套管,102-针头,103-第二弹性件,104-针头卡块,105-套管卡块,106-第一弹性件,2-滑套,201-第一套体,202-第二套体,203-悬臂,3-按键壳,301-安装孔,4-平衡套,401-平衡壁,402-限位槽,403-限位壁,5-电子按键,501-触发面,502-电子按键本体,503-电子按键支架,6-键帽,7-PCB板,A-针头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B-滑动空间,C-极限按压量,D-键帽预设最大缩入量,E-针头预设最小触发运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按键,过压保护性能较好,加工难度相对较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按键的腕戴类设备,其按键的过压保护性能较好,且加工难度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描述,各部件中,在触发方向所在的直线方向上的端部表面为端面,而与触发方向所在的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端部表面为侧面,仅用于描述目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以图5中的针头102为例,在图5中,触发方向向左,触发方向所在直线方向为左右方向,对于针头102,左表面和右表面均为端面,两个端面之间的表面为侧面。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按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至图7,包括按键壳3、滑套2和按键轴1,按键轴1用于触发电子按键5。滑套2插设在按键壳3的安装孔301中,按键轴1插设在滑套2中,滑套2与按键壳3一体成型且滑套2与按键轴1过盈配合。其中,该按键具体可以为设置在腕戴类设备上的侧按键或者其他装置上的按键。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滑套2与按键壳3两者为通过一体成型的工艺构成的一体式结构,但是为了对滑套2与按键壳3两者的具体结构进行示意,在附图中将两者分开示意。
该按键中,采用滑套2与按键轴1的过盈配合、滑套2与按键壳3一体成型来实现按键的防水,无需像现有技术中需要另设其他部件,能够在实现防水的同时有效地简化按键的结构,进而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滑套2与按键壳3可以为采用双射注塑工艺成型的一体式塑胶件。其中,按键壳3为通过一射注塑形成的硬胶件,滑套2为通过二射注塑形成的软胶件,滑套2的硬度小于按键壳3。
本实施例中,将滑套2与按键壳3采用双射注塑成型工艺加工成一体式结构,加工时,第一射注塑加工出按键壳3,第二射注塑加工出滑套2,可以实现按键壳3与滑套2之间的可靠防水。同时,采用此种加工方式成型的滑套2与按键壳3具有不同的硬度,使设置在外层的按键壳3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设置在内层的滑套2与按键轴1之间的撞击损伤较小。
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为实现5ATM防水,滑套2与按键壳3采用双射注塑工艺一体成型,滑套2为软胶层,按键壳3为硬胶层,滑套2的内侧面与按键轴1过盈配合,沿触发方向上的过盈长度为1.5mm,滑套2与按键轴1的过盈面积为5mm2,干涉量0.1mm。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滑套2与按键也可以设置为硬度相同的结构,或者进行其他设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考图3和图5,按键壳3上的安装孔301优选设置为阶梯孔,且该安装孔301靠近电子按键5的一端的为小径孔,滑套2的外侧面为与该安装孔301相对应的阶梯面。
安装孔301中,通过阶梯式结构的设置,可以使按键壳3与滑套2之间的交接处为阶梯面,能够增加液体进入的阻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考图7,该按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电子按键5与按键轴1之间的平衡壁401。在与触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平衡壁401的面积大于电子按键5的触发面501面积,按键轴1通过平衡壁401触发电子按键5。
本实施例中,在电子按键5与按键轴1之间设置平衡壁401,在与触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平衡壁401的面积大于电子按键5的触发面501面积,相当于扩大了电子按键5的触发面501的有效面积,按键轴1通过平衡壁401触发电子按键5。通过该设置,大体相当于将点与点的接触转换为点与面的接触,可以降低对电子按键5与按键轴1之间的同轴度等装配精度的要求,电子按键5的触发面501与按键轴1两者的平行于触发方向的中心线之间即使存在一定的偏差,也能够保证按键轴1可以触发电子按键5,且可以提高按键按压的稳定性,优化按压按键的手感。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考图3,平衡壁401具体可以设置在平衡套4上,且平衡套4固定套设在电子按键5外。
其中,优选地,平衡套4可以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塑胶件,以减少平衡套4与电子按键5之间的撞击损伤。其中,在按键轴1的压力下,平衡壁401发生一定的受力变形后可以触发电子按键5。
本实施例中,通过平衡套4的设置,可以对电子按键5进行有效的保护,且可以对电子按键5与平衡套4两者进行有效定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子按键5具体可以包括电子按键本体502和L形的电子按键支架503,按键轴1用于触发电子按键本体502,电子按键5的触发面501设置在电子按键本体502上。其中,电子按键本体502设置在电子按键支架503的凸面,电子按键支架503的凹面扣设在PCB板7上,平衡套4与电子按键支架503相卡接。
具体地,按键可以为DOME按键,相应地,电子按键本体502为DOME位。该电子按键5可以通过SMT工艺焊接到PCB板7。
具体地,请参考图3和图4,电子按键支架503可以包括第一板件和与第一板件具有一定夹角以构成L形结构的第二板件,电子按键5可以设置在平衡套4内的L形的限位槽402中,且平衡套4的限位壁403可以卡在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的自由端处。
本实施例中,将电子按键支架503设置为L形结构,可以方便电子按键5与PCB板7的固定连接。同时,将平衡套4直接卡接于电子按键支架503上,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按键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按键轴1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可以包括针头102和套管101,详见图5。其中,针头102用于触发电子按键5,套管101可滑动地连接于针头102。
按键轴1连接有约束结构。该约束结构用于在按键轴1沿触发方向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之前约束针头102与套管101的相对位置,即,约束结构使针头102与套管101保持相对静止、同步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按压操作之前或者按键复位运动之后,按键处于初始状态。以图3为例,其示意了一种按键的初始状态,针头102由初始状态的位置向左运动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A后,按键轴1到达预设极限触发位置,电子按键5形变至允许的最大程度,此时,按键轴1若继续受到按压力进行过压运动,且按键轴1将过压运动量全部传至电子按键5上,则电子按键5可能会因过度形变而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不限定按键轴1在沿触发方向运动时,一定要运动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时才能触发电子按键5。以图2为例,其示意了一种按键的初始状态,触发方向向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针头102由初始状态的位置向左运动预设最小触发运动量E时,与电子按键5相接触;针头102由初始状态的位置向左运动距离E后再运动预设触发距离,例如(A-E)/10或(A-E)/8,即运动到预设触发点,电子按键5被触发;针头102由初始状态的位置向左运动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A后,按键轴1到达预设极限触发位置,电子按键5形变至允许的最大程度。当然,按键轴1也可以是沿触发方向运动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时才能触发电子按键5的。
在按键轴1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套管101与针头102之间具有滑动空间,套管101能够在受到按压力时克服约束结构的约束并相对于针头102滑动,且针头102与电子按键5相对静止。
具体请参考图2,在针头102与套管101由初始状态的位置同步运动距离A到达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即使继续按动套管101,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具有滑动空间B,针头102可以保持静止而套管101相对于针头102滑动,从而对电子按键5进行过压保护,过压运动量不会传至电子按键5上而会被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的相对滑动完全抵消。
其中,优选地,套管101固定连接键帽6,当键帽6沿触发方向运动极限按压量C后,键帽6与按键壳3相抵以限位,此时,套管101与针头102之间仍然存在滑动空间,相应地,C<(A+B),以保证套管101与针头102之间用于过压保护的滑动空间能够满足过压需求。其中,A与C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大小关系。若A小于C,当键帽6向左运动A后,针头102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此时,针头102与滑套2之间具有滑动空间B,即使键帽6带动按键轴1继续向左运动至键帽6与按键壳3相抵,针头102与滑套2之间仍存在可相对滑动空间。
其中,对于设有平衡壁401的实施例,详见图5,相比于图2所示实施例,图5所示实施例中电子按键5的触发面501与针头102之间设有平衡壁401,此时,针头102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针头102预设最小触发运动量除了与电子按键5的位置有关外,也与平衡壁401的弹性、软硬度等物理指标相关。
在进行触发操作时,按键轴1受到按压力沿着触发方向朝向电子按键5运动,在未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时,按键轴1中的针头102与套管101的位置关系受到约束结构的约束,以保证按键轴1能够触发电子按键5。如果按键轴1运动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继续受到按压力,套管101会克服约束结构的约束并沿着触发方向相对于针头102滑动,针头102相对于电子按键5保持静止,从而将过压运动量全部转化为按键轴1本身的针头102与套管101的相对运动。
该按键中,按键轴1设置为包括滑动连接的针头102与套管101,且设置有约束结构,可以保证按键轴1具有正常的触发功能,保证按键轴1能够触发电子按键5。在触发过程中若存在过压运动,可以通过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相对滑动抵消掉过压运动量,以此对电子按键5进行过压保护,过压保护性能较好,且无需像现有技术中严格限制极限按压量与针头102预设最大触发运动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各个部件的加工精度与组装精度也可以相应降低,降低了加工难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考图8和图9,约束结构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106,第一弹性件106设置在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按键轴中的针头102与套管101分别与第一弹性件106的两端相抵接。第一弹性件106的复位力使针头102与套管101具有相远离的趋势,第一弹性件106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压缩状态。
其中,第一弹性件106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压缩状态具体可以通过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的第一限位结构实现,该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防止针头102与套管101在第一弹性件106的作用下相脱离。可选地,第一限位结构可以为卡接结构。在初始状态下,针头102与套管101在第一弹性件106的压力下相对距离最大,且由于第一限位结构的限位作用,针头102与套管101不会相脱离。
其中,第一弹性件106应根据电子按键5的强度、刚度等物理指标相应选择,以保证在按键轴1能够触发电子按键5,且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针头102保持不动而第一弹性件106形变程度增加。可选地,第一弹性件106可以为压簧、弹片或者其他弹性结构。对于设置具有弹性的平衡壁401的实施例,平衡壁401的受压变形力要大于第一弹性件106的变形力,以保证按键轴1能够触发电子按键5。
其中,约束结构可以仅为第一弹性件106,也可以为第一弹性件106与其他结构相配合的结构。
请参考图8,在进行触发操作时,套管101受到按压力,针头102与套管101在第一弹性件106压力的约束下同步运动,此过程中,按键轴1相当于刚性杆,可以确保针头102能够触发电子按键5。
请参考图9,在按键轴1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套管101若受到按压力,套管101会克服第一弹性件106的阻力沿着触发方向相对于针头102滑动,以使过压运动量全部转化为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的相对滑动,针头102与电子按键5保持相对静止。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弹性件106实现约束功能,便于按键的装配操作,且有利于节约成本。另外,在使用者按动按键轴1时,如果按键轴1进行过压运动,第一弹性件106形变程度增加,手指受到的阻力也逐渐增大,能够在触感上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提醒使用者停止按压操作。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至图7,约束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套体201,套管101与第一套体201相插接。套管101与第一套体201过盈配合且能够相对运动,其中,由于套管101与第一套体201之间的过盈配合,第一套体201与套管101之间是存在摩擦力的,根据套管101受到的压力以及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套管101与第一套体201之间处于同步运动状态或相对滑动状态。在按键轴1沿触发方向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之前,第一套体201与针头102相抵,以使针头102与套管101同步运动。
其中,第一套体201与套管101之间的过盈配合、第一套体201的材质等需要根据电子按键5的强度、刚度等物理指标相应选择与设计,以保证在按键轴1能够触发电子按键5,且按键轴1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针头102保持不动而套管101与第一套体201相对滑动。
请参考图5,在进行触发操作时,第一套体201与套管101过盈配合且与针头102相抵,第一套体201可以约束针头102与套管101同步运动,套管101带动针头102以及第一套体201朝向电子按键5同步运动,此过程中,按键轴1相当于刚性件,可以确保针头102能够触发电子按键5。
请参考图6,在按键轴1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套管101若受到按压力,套管101会克服第一套体201的摩擦力的约束并相对于第一套体201和针头102滑动,以使过压运动量全部转化为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的相对滑动,针头102与电子按键5保持相对静止。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套体201实现约束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对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的可靠约束。
进一步地,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可以设置第二弹性件103,第二弹性件103的复位力使针头102与套管101具有相远离的趋势。
本实施例中,如果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通过第二弹性件103可以实现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的自动复位,便于操作。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103在初始状态下可以处于压缩状态。其中,按键轴1中的针头102与套管101分别与第二弹性件103的两端相抵接。
其中,第二弹性件103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压缩状态具体可以通过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的第二限位结构实现,该第二限位结构用于防止针头102与套管101在第二弹性件103的作用下相脱离。可选地,第二限位结构可以为卡接结构。在初始状态下,针头102与套管101在第二弹性件103的压力下相对距离最大,且由于第二限位结构的限位作用,针头102与套管101不会相脱离。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103也为约束结构。由于第二弹性件103对针头102与套管101始终存在压力,则在进行触发操作时,第二弹性件103可以配合第一套体201约束针头102与套管101的相对位置,以保证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进行可靠的同步运动。另外,在使用者按动按键轴1时,如果按键轴1进行过压运动,第二弹性件103形变程度增加,手指受到的阻力也逐渐增大,能够在触感上对使用者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提醒使用者停止按压操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考图5,该按键还可以包括具有弹性的悬臂203,该悬臂203连接于第一套体201与按键壳3之间,悬臂203的复位力使第一套体201具有远离电子按键5运动的趋势。
在进行触发操作时,随着第一套体201沿着触发方向的运动,悬臂203的形变程度逐渐增加且对按压操作形成的阻力越来越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过压运动;另外,在解除对按键轴1的按压力后,悬臂203的复位运动可以带动第一套体201远离电子按键5进行复位,以实现第一套体201的自动复位,同时带动按键轴1进行复位运动。
本实施例中,相比于将按键轴1沿与触发方向相反的方向拔出或则其他手动复位的方式,弹性的悬臂203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套体201的自动复位,使用较为方便且舒适度较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套体201可以具有弹性,套管101远离电子按键5的一端固定连接键帽6,键帽6与第一套体201远离电子按键5的一端相抵。
其中,优选地,对于设置滑套2的实施例中,滑套2可以包括第一套体201、悬臂203和第二套体202,第二套体202固定于按键壳3且设置在第一套体201的外侧,悬臂203固定连接在第一套体201和第二套体202之间。优选地,悬臂203为与第一套体201、第二套体202同心的环形结构,以保证密封防水性。优选地,悬臂203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套体201与第二套体202的厚度,以便于变形。
其中,优选地,键帽6与第一套体201远离电子按键5的一端相抵,两者具体可以无间隙贴合,从而可以配合第一套体201与按键轴1之间的过盈配合来保证第一套体201与按键轴1之间的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按键轴1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继续按动键帽6,套管101相对于针头102、第一套体201滑动,且第一套体201压缩形变逐渐增加;在解除对键帽6的按压力后,悬臂203的复位运动带动第一套体201进行复位运动,同时,第一套体201的复位运动以及套管101与键帽6之间的固定连接使得套管101相对于第一套体201复位运动,第二弹性件103的复位运动使得针头102与套管101两者相对复位,从而实现套管101、键帽6、第一套体201三者的自动复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按键轴1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键帽6可以回缩于按键壳3之内。
具体地,以图2为例,通过选择合适的极限按压量C和滑动空间B的长度,使初始状态下的键帽6外露长度D不大于极限按压量C,即可保证键帽6完全回缩至按键壳3内部。
本实施例中,键帽6可以全部回缩至按键壳3内部,即键帽6完全回缩至按键壳3内部时是在防过压的保护范围内的,可以在防过压保护的同时实现跌落保护,避免跌落时地面对键帽6造成的按压力过大导致键帽6受损,有利于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针头102上可以设置针头卡块104,套管101上设有套管卡块105,套管卡块105夹设于第一套体201与针头卡块104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针头卡块104与套管卡块105的设置可以实现对针头102与套管101之间的限位,以避免针头102与套管101在第二弹性件103的压力下相脱离。
同时,在解除对键帽6的按压力后,套管101相对于针头102运动至套管卡块105与针头卡块104相抵后,套管101带动针头102同步复位,使针头102能够准确可靠地复位,同时,该按键轴1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除了上述按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腕戴类设备,包括按键,具体可以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按键,有益效果可以相应参考以上各实施例。其中,腕戴类设备可以为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该腕戴类设备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按键(5)和按键轴(1),所述按键轴(1)包括用于触发所述电子按键(5)的针头(102)和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针头(102)的套管(101),所述按键轴(1)连接有约束结构;
所述约束结构用于在所述按键轴(1)沿触发方向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之前约束所述针头(102)与所述套管(101)的相对位置;
所述按键轴(1)运动至所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所述套管(101)与所述针头(102)之间具有滑动空间,所述套管(101)能够在受到按压力时克服所述约束结构的约束并相对于所述针头(102)滑动,且所述针头(102)与所述电子按键(5)相对静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结构包括第一套体(201),所述套管(101)插接于所述第一套体(201),所述套管(101)与所述第一套体(201)过盈配合且能够相对滑动;在所述按键轴(1)沿触发方向运动至预设极限触发位置之前,所述第一套体(201)与所述针头(102)相抵,以使所述针头(102)与所述套管(101)同步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针头(102)与所述套管(101)之间的第二弹性件(103),所述第二弹性件(103)的复位力使所述针头(102)与所述套管(101)具有相远离的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103)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压缩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弹性的悬臂(203),所述悬臂(203)连接于所述第一套体(201)与按键壳(3)之间,所述悬臂(203)的复位力使第一套体(201)具有远离所述电子按键(5)运动的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体(201)具有弹性,所述套管(101)远离所述电子按键(5)的一端固定连接键帽(6),所述键帽(6)与所述第一套体(201)远离所述电子按键(5)的一端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轴(1)运动至所述预设极限触发位置后,所述键帽(6)回缩于所述按键壳(3)之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102)上设有针头卡块(104),所述套管(101)上设有套管卡块(105),所述套管卡块(105)夹设于所述第一套体(201)与所述针头卡块(104)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针头(102)与所述套管(101)之间的第一弹性件(106),所述第一弹性件(106)的复位力使所述针头(102)与所述套管(101)具有相远离的趋势,所述第一弹性件(106)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压缩状态。
10.一种腕戴类设备,包括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为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按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92478.2U CN208753197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92478.2U CN208753197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753197U true CN208753197U (zh) | 2019-04-16 |
Family
ID=66086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92478.2U Active CN208753197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75319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92579A (zh) * | 2018-10-31 | 2019-01-11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CN111768996A (zh) * | 2019-12-17 | 2020-10-13 | 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按键组件和音箱 |
-
2018
- 2018-10-31 CN CN201821792478.2U patent/CN20875319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92579A (zh) * | 2018-10-31 | 2019-01-11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CN111768996A (zh) * | 2019-12-17 | 2020-10-13 | 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按键组件和音箱 |
CN111768996B (zh) * | 2019-12-17 | 2024-01-12 | 北京沃东天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按键组件和音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73975B2 (en) | Protective cover, key assembly using the sam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key assembly | |
KR20140112335A (ko) | 전자 장치의 도킹 장치 | |
CN109076276A (zh) | 一种具有蓝牙耳机的可穿戴设备 | |
CN208753197U (zh)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
EP4163943A1 (en) | Key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7636572B (zh) | 压力检测装置和触控笔 | |
CN109148189A (zh)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
CN101877948A (zh) | 电子装置 | |
CN102403147A (zh) | 按键结构及具有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 |
US20150206671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button | |
CN202275758U (zh) | 磁力式按键 | |
CN208819775U (zh)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
CN109192579A (zh) | 腕戴类设备及其按键 | |
CN112466699B (zh) | 旋钮结构和电子设备 | |
CN110504121B (zh) | 电子设备 | |
CN205335136U (zh) | 一种手持电子设备的按键结构 | |
CN102737887B (zh) | 一种按键装置及包含该按键装置的电子设备 | |
CN214012793U (zh) | 按键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09591859U (zh) | 按键及移动终端 | |
CN207542119U (zh) | 一种遥控器按键 | |
CN111385401B (zh) | 一种防水侧键结构及移动终端 | |
CN221486345U (zh) | 按键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06131258B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106774679B (zh) | 连接器和电子装置 | |
CN218788188U (zh) | 一种触控头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