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28661U - 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728661U CN208728661U CN201821389159.7U CN201821389159U CN208728661U CN 208728661 U CN208728661 U CN 208728661U CN 201821389159 U CN201821389159 U CN 201821389159U CN 208728661 U CN208728661 U CN 2087286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half
- dynamic model
- cast gate
- running channel
- type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包括底座、定模、定模浇口、定模分浇道、动模、动模浇口、动模浇道、型腔、排气口、排气塞、真空阀、固定架、定位杆、液压缸和液压泵,所述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定模和固定架,动模的底面与底座的顶面接触,所述定模的左侧壁上设有定模浇口,定模浇口的外侧部分倾斜向下,连接浇筑管道,浇筑管道通入熔融的原料中,定模浇口的内侧部分与定模分浇道相连,连通定模浇口和型腔,定模分浇道位于定模的内部,定模的顶部靠近右侧的中心处设有排气口,排气口内部固定连接有排气塞,排气塞的底面倾斜,与定模内腔的底面齐平,排气口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真空阀,真空阀连接真空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造模具,具体是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由于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零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铸造铝合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可以制成形状复杂的零件;不需要庞大的附加设备;具有节约金属、降低成本、减少工时等优点,大量用于制造汽车的气缸盖、变速箱和活塞和仪器仪表的壳体等汽车零件,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行业,由于汽车的使用频率高,汽车零件需要高精度、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目前的汽车零件浇筑方式一般采用单向浇注的方法,此工艺的零件出品率低,而且由于冷却速度的原因性能不稳定,并且内部留有许多浇道,需要进行二次切割加工,生产的零件精密度被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包括底座、定模、定模浇口、定模分浇道、动模、动模浇口、动模浇道、型腔、排气口、排气塞、真空阀、固定架、定位杆、液压缸和液压泵,所述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定模和固定架,动模的底面与底座的顶面接触,所述定模的左侧壁上设有定模浇口,定模浇口的外侧部分倾斜向下,连接浇筑管道,浇筑管道通入熔融的原料中,定模浇口的内侧部分与定模分浇道相连,连通定模浇口和型腔,定模分浇道位于定模的内部,定模的顶部靠近右侧的中心处设有排气口,排气口内部固定连接有排气塞,排气塞的底面倾斜,与定模内腔的底面齐平,排气口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真空阀,真空阀连接真空泵,定模的右侧壁上设有凹槽,凹槽中心处设有定位槽,用于放置动模的凸块,用于定位和密封,所述动模的左侧壁设有凸块,动模的左侧壁边缘与定模的右侧壁边缘接触,并且密封,使得定模和动模之间形成型腔,型腔为成型铸件的外表面,动模的四个角上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滑动连接有定位杆,定位杆固定连接在固定架的左侧壁上,使得动模的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在沿着定位杆左右滑动,动模的内部设有动模浇道,动模浇道的位于动模内的部分连接型腔的最高点处,外侧部分连接动模浇口,动模浇口连接浇筑管道,动模的左侧壁上与液压缸的活塞杆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的缸套底部固定连接在固定架的左侧壁上,通过设置在固定架内的油管与液压泵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泵设置在底座内部,位于固定架的下方,通过液压泵驱动液压缸伸出,动模的左侧面与定模的右侧面紧密接触,内部形成型腔,打开真空阀,启动真空泵,使得型腔内呈负压状态,关闭真空阀,预热定模和动模,将浇筑管道与定模浇口和动模浇口的开关打开,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得熔融的原料被压入型腔内,填充满型腔,关闭浇筑管道的开关,启动冷却系统,使得型腔内的原料开始冷却凝固,打开浇筑管道开关,使得定模分浇道和动模浇道内残留的原料流出,继续冷却凝固,等到型腔内铸件成型后,启动液压泵,使得液压缸收缩,将动模右移,启动顶出机构,将成型铸件顶出,完成铸造。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模和动模形成的型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陶瓷涂层,防止脱模时型腔内壁由于高温拉伤。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模内设有冷却系统,用于使铸件快速冷却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模内的冷却系统先经过型腔的两端再向型腔的中心流去,使得型腔先从两端开始冷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定模浇口和动模浇口连接的熔融原料桶内设有加压装置,使得浇筑速度加快。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型腔由多个小型空腔组成时,使用多个浇道连接型腔的两侧,减少内部分浇道的设置,提高浇筑速度,节省材料和防止原料在窄小的分浇道内凝固,造成铸件浇不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液压泵驱动液压缸伸出,动模的左侧面与定模的右侧面紧密接触,内部形成型腔,打开真空阀,启动真空泵,使得型腔内呈负压状态,关闭真空阀,预热定模和动模,将浇筑管道与定模浇口和动模浇口的开关打开,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得熔融的原料被压入型腔内,填充满型腔,关闭浇筑管道的开关,启动冷却系统,使得型腔内的原料开始冷却凝固,打开浇筑管道开关,使得定模分浇道和动模浇道内残留的原料流出,继续冷却凝固,等到型腔内铸件成型后,启动液压泵,使得液压缸收缩,将动模右移,启动顶出机构,将成型铸件顶出,完成铸造,通过两侧同时浇筑,加快了浇筑的速度,防止型腔内远离浇口的一端有原料凝固造成的浇不足,通过真空泵抽真空和给熔融原料加压,减少补缩,节省原料,加快成型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后续加工少,提高零件精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中动模左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定模2、定模浇口3、定模分浇道4、动模5、动模浇口6、动模浇道7、型腔8、排气口9、排气塞10、真空阀11、固定架12、定位杆13、液压缸14、液压泵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包括底座1、定模2、定模浇口3、定模分浇道4、动模5、动模浇口6、动模浇道7、型腔8、排气口9、排气塞10、真空阀11、固定架12、定位杆13、液压缸14和液压泵15,所述底座1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定模2和固定架12,动模5的底面与底座1的顶面接触,所述定模2的左侧壁上设有定模浇口3,定模浇口3的外侧部分倾斜向下,连接浇筑管道,浇筑管道通入熔融的原料中,定模浇口3的内侧部分与定模分浇道4相连,连通定模浇口3和型腔8,定模分浇道4位于定模2的内部,定模2的顶部靠近右侧的中心处设有排气口9,排气口9内部固定连接有排气塞10,排气塞10的底面倾斜,与定模2内腔的底面齐平,排气口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真空阀11,真空阀11连接真空泵,定模2的右侧壁上设有凹槽,凹槽中心处设有定位槽,用于放置动模5的凸块,用于定位和密封,所述动模5的左侧壁设有凸块,动模5的左侧壁边缘与定模2的右侧壁边缘接触,并且密封,使得定模2和动模5之间形成型腔8,型腔8为成型铸件的外表面,动模5的四个角上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滑动连接有定位杆13,定位杆13固定连接在固定架12的左侧壁上,使得动模5的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在沿着定位杆13左右滑动,动模5的内部设有动模浇道7,动模浇道7的位于动模5内的部分连接型腔8的最高点处,外侧部分连接动模浇口6,动模浇口6连接浇筑管道,动模5的左侧壁上与液压缸14的活塞杆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14的缸套底部固定连接在固定架12的左侧壁上,通过设置在固定架12内的油管与液压泵15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泵15设置在底座1内部,位于固定架12的下方,通过液压泵15驱动液压缸14伸出,动模5的左侧面与定模2的右侧面紧密接触,内部形成型腔8,打开真空阀11,启动真空泵,使得型腔8内呈负压状态,关闭真空阀11,预热定模2和动模5,将浇筑管道与定模浇口3和动模浇口6的开关打开,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得熔融的原料被压入型腔8内,填充满型腔8,关闭浇筑管道的开关,启动冷却系统,使得型腔8内的原料开始冷却凝固,打开浇筑管道开关,使得定模分浇道4和动模浇道7内残留的原料流出,继续冷却凝固,等到型腔8内铸件成型后,启动液压泵15,使得液压缸14收缩,将动模5右移,启动顶出机构,将成型铸件顶出,完成铸造。
优选的,所述定模2和动模5形成的型腔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陶瓷涂层,防止脱模时型腔8内壁由于高温拉伤。
优选的,所述定模2内设有冷却系统,用于使铸件快速冷却成型。
优选的,所述定模2内的冷却系统先经过型腔8的两端再向型腔8的中心流去,使得型腔8先从两端开始冷却。
优选的,所述定模浇口3和动模浇口6连接的熔融原料桶内设有加压装置,使得浇筑速度加快。
优选的,所述型腔8由多个小型空腔组成时,使用多个浇道连接型腔8的两侧,减少内部分浇道的设置,提高浇筑速度,节省材料和防止原料在窄小的分浇道内凝固,造成铸件浇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液压泵15驱动液压缸14伸出,动模5的左侧面与定模2的右侧面紧密接触,内部形成型腔8,打开真空阀11,启动真空泵,使得型腔8内呈负压状态,关闭真空阀11,预热定模2和动模5,将浇筑管道与定模浇口3和动模浇口6的开关打开,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得熔融的原料被压入型腔8内,填充满型腔8,关闭浇筑管道的开关,启动冷却系统,使得型腔8内的原料开始冷却凝固,打开浇筑管道开关,使得定模分浇道4和动模浇道7内残留的原料流出,继续冷却凝固,等到型腔8内铸件成型后,启动液压泵15,使得液压缸14收缩,将动模5右移,启动顶出机构,将成型铸件顶出,完成铸造。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包括底座、定模、定模浇口、定模分浇道、动模、动模浇口、动模浇道、型腔、排气口、排气塞、真空阀、固定架、定位杆、液压缸和液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面固定连接有定模和固定架,动模的底面与底座的顶面接触,所述定模的左侧壁上设有定模浇口,定模浇口的外侧部分倾斜向下,连接浇筑管道,浇筑管道通入熔融的原料中,定模浇口的内侧部分与定模分浇道相连,连通定模浇口和型腔,定模分浇道位于定模的内部,定模的顶部靠近右侧的中心处设有排气口,排气口内部固定连接有排气塞,排气塞的底面倾斜,与定模内腔的底面齐平,排气口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真空阀,真空阀连接真空泵,定模的右侧壁上设有凹槽,凹槽中心处设有定位槽,所述动模的左侧壁设有凸块,动模的左侧壁边缘与定模的右侧壁边缘接触,并且密封,使得定模和动模之间形成型腔,型腔为成型铸件的外表面,动模的四个角上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滑动连接有定位杆,定位杆固定连接在固定架的左侧壁上,使得动模的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在沿着定位杆左右滑动,动模的内部设有动模浇道,动模浇道的位于动模内的部分连接型腔的最高点处,外侧部分连接动模浇口,动模浇口连接浇筑管道,动模的左侧壁上与液压缸的活塞杆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液压缸的缸套底部固定连接在固定架的左侧壁上,通过设置在固定架内的油管与液压泵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泵设置在底座内部,位于固定架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和动模形成的型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陶瓷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内设有冷却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内的冷却系统先经过型腔的两端再向型腔的中心流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浇口和动模浇口连接的熔融原料桶内设有加压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由多个小型空腔组成时,使用多个浇道连接型腔的两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389159.7U CN208728661U (zh) | 2018-08-28 | 2018-08-28 | 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389159.7U CN208728661U (zh) | 2018-08-28 | 2018-08-28 | 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728661U true CN208728661U (zh) | 2019-04-12 |
Family
ID=66031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389159.7U Active CN208728661U (zh) | 2018-08-28 | 2018-08-28 | 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72866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55269A (zh) * | 2020-11-03 | 2021-02-12 | 雒贵平 | 一种方便排气的薄壁件加工用压铸成型设备 |
CN113441697A (zh) * | 2021-06-24 | 2021-09-28 | 深圳市宝田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铸腔真空度的压铸方法 |
-
2018
- 2018-08-28 CN CN201821389159.7U patent/CN20872866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55269A (zh) * | 2020-11-03 | 2021-02-12 | 雒贵平 | 一种方便排气的薄壁件加工用压铸成型设备 |
CN113441697A (zh) * | 2021-06-24 | 2021-09-28 | 深圳市宝田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铸腔真空度的压铸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181157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ssure casting | |
CN104043806B (zh) | 砂型低压铸造封堵浇口装置及砂型低压铸造的方法 | |
CN101559484B (zh) | 飞行器发动机缸体的真空重力铸造方法 | |
CN208728661U (zh) | 一种双向注入快速成型模具 | |
CN102784902B (zh) | 金属型调压铸造设备 | |
CN105750523A (zh) | 一种铝合金高压铸造模具 | |
CN105855506B (zh) | 压铸机防卷气的料管组件以及注模装置 | |
CN114054721A (zh) | 一种模具铸造装置 | |
CN106623856B (zh) | 一种提高挤压铸造活塞铸件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 |
CN1223420C (zh) | 一种砂型负压重力铸造方法 | |
CN202701343U (zh) | 节流阀壳体压铸模具 | |
CN109500375B (zh) | 水龙头铸造工艺 | |
CN110899671A (zh) | 铸件凝固控制方法 | |
CN101767194B (zh) | 准调压铸造机及其铸造方法 | |
CN210817409U (zh) | 薄壁变速箱体铝合金低压铸造成型模具 | |
CN203156010U (zh) | 灯罩盖压铸模具 | |
CN106890978B (zh) | 混合动力发动机缸盖一模两件低压铸造模具及其铸造方法 | |
CN211661053U (zh) | 一种铝合金压铸模具 | |
CN103286296A (zh) | 一种减震器内芯压铸模具 | |
CN1302875C (zh) | 一种金属型真空重力精密铸造方法 | |
CN216325030U (zh) | 一种模具铸造装置 | |
CN206356535U (zh) | 一种用于集成式排气歧管气缸盖铸造的浇注系统 | |
JP2933255B2 (ja) | 吸引差圧鋳造方法 | |
CN203751247U (zh) | 发动机缸盖铸造浇注装置 | |
CN202894273U (zh) | 一种新型气缸筒压铸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