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7646A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7646A CN1927646A CNA2006101517862A CN200610151786A CN1927646A CN 1927646 A CN1927646 A CN 1927646A CN A2006101517862 A CNA2006101517862 A CN A2006101517862A CN 200610151786 A CN200610151786 A CN 200610151786A CN 1927646 A CN1927646 A CN 19276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occupant
- airbag apparatus
- vehicle
- ba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7/00—Safety equipment
- B62J27/20—Airba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65—Type of vehicles
- B60R2021/0088—Cycles, e.g. motor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在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中,不但气囊小型化,而且有效提高车辆事故时乘员约束力。安装在自动二轮车(100)上的气囊装置(120)的气囊具有在乘员约束区域(130)中乘员(R)的腰部区域内展开膨胀的第1气囊部、在乘员约束区域(130)中乘员(R)的胸部区域内展开膨胀的第2气囊部、避免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与乘员腕部干扰的干扰回避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的构筑技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由将气囊装置安装在摩托车上而实现对乘员的约束的各种技术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对于自动二轮车来说,在发生前方碰撞时,收容在被安装在车体框架上的壳体内的气囊由膨胀气体而展开膨胀,由此对乘员进行约束的技术是公知的(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该技术中,虽然提示了更大程度上确保气囊的约束区域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这种气囊必须大型化。因而强烈需求构筑一种在这种气囊装置中即使在缩小气囊的场合下,由该气囊也能可靠地约束乘员的有效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37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中,不但气囊小型化,而且有效提高事故发生时乘员约束力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构成了各个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这些技术方案记载的发明典型的能够适用于搭载在各种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的结构。而且在本申请说明书中,车辆的典型示例即“摩托车”广泛地包括鞍乘车辆也就是乘员跨在座椅上着座形态的车辆,例如将燃料箱并设在乘员座椅前方的旅行类型的自动二轮车,在乘员座椅和把手支撑用头管之间形成了空间部的踏板车型的自动二轮车。而且除了自动二轮车之外,具有3个以上行驶轮且乘员跨乘而就座的车辆(例如用于送货的三轮式轻型小摩托车、在恶劣道路上行驶的三轮至四轮货车式轻型小摩托车),而且广义上讲半履带雪撬车等那样的通过雪橇或履带行进且乘员跨乘就座的车辆也包含在上述“摩托车”中。
(本发明的第1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1发明是技术方案1记载的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至少包括气囊。该气囊构成得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由充气机等膨胀气体供给装置而向其内部供给膨胀气体而展开膨胀,对乘员进行约束。特别是本发明的气囊至少具有第1气囊部、第2气囊部和干扰回避部。在本发明中,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可以一体形成为单一的气囊,也可以形成为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各自不同的气囊。
气囊的第1气囊部构成为在相当于乘员约束区域中乘员腰部的区域内局部展开膨胀,该第1气囊部通过在乘员膝部(下肢部)的上方展开膨胀,在展开膨胀时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同时具有从上方推压乘员大腿部的功能。在对乘员腰部的约束中,由于乘员的重心大致在腰部,通过在乘员约束中至少对1个有效重要部位即腰部进行约束,在车辆碰撞时不言而喻车辆前后颠簸转动时等,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跃起。而且在对对乘员大腿部的推压中,第1气囊部的下表面构成得与相当于乘员大腿部的区域干扰。由此,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由与乘员的大腿部接触的第1气囊部,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向上方跃起。
气囊的第2气囊部构成为乘员约束区域中相当于乘员胸部区域内局部展开膨胀,该第2气囊部具有在展开膨胀时对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的功能,由此,通过在乘员约束中至少对1个有效重要部位即胸部进行约束,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向前方移动。因而在本发明中,展开膨胀后的气囊的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处于乘员约束区域中与车体上下方向(乘员高度方向)有关的局部,本发明的气囊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不在整个乘员约束区域中展开膨胀,在与车体上下方向有关的局部集中地展开膨胀。
气囊的干扰回避部构成为在避免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与乘员腕部干扰的部位。此时所谓的“干扰回避部中避免与腕部干扰”的回避形态包括干扰回避部完全不与乘员的腕部接触的形态,或虽然干扰回避部与乘员的腕部接触,但是对该腕部的作用力弱小(不使腕部强烈跳起来)的形态等。重要的是,在本发明中,由干扰回避部也可以防止因展开膨胀后的气囊而乘员的腕部强烈地上扬。从而够阻止因与乘员腕部干扰而妨碍气囊本来的乘员约束性。
而且对于该干扰回避部形成,在本发明中,通过对气囊基布自体的裁断形状进行设计,或者在气囊内缝制安装对内壁面彼此进行连接的纽带等部件而干扰回避部。
而且在本发明中,由干扰回避部能够实现上述回避形态的时间(时刻)可以是在车辆刚发生前方碰撞后实现回避形态,或在车辆刚发生前方碰撞后随后的时间中实现回避形态。通过在车辆刚发生前方碰撞后避免气囊与腕部干扰,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能够阻止因与乘员腕部干扰而妨碍由约束乘员向车辆前方(包含斜上前方)移动的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所形成的气囊本来的乘员约束性。而且,通过在车辆刚发生前方碰撞后随后的时间中避免气囊与腕部干扰,即使在乘员向车辆前方(包含斜向上前方)一连串动作期间,也能够维持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所带来的气囊的原有乘员约束性。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气囊装置的结构,由于无需在乘员前方侧整个乘员约束区域的广大范围内使气囊展开膨胀,因而,气囊和收容该气囊的气囊装置能够小型化。而且,由于由干扰回避部构成避免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与乘员的腕部干扰,因此,除了气囊和气囊装置小型化之外,还可以提高车辆发生事故时的乘员约束性。
(本发明的第2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2发明是技术方案2记载的气囊装置。在该气囊装置中,技术方案1记载的气囊构成为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一体化后的单一气囊,在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的边界上形成了述干扰回避部。典型的是,由极力避免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的边界处与相当于乘员腕部的区域干扰地向气囊中心方向凹陷的结构,能够形成干扰回避部。
因而,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气囊装置的这种结构,除了气囊和气囊装置小型化之外,还可以提高乘员约束性,同时能够简化气囊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3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第3发明是技术方案3记载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该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构成为安装了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从而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除了气囊和收容该气囊的气囊装置小型化之外,还可以提高车辆发生事故时的乘员约束力的摩托车。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中,由构成得气囊仅局部(集中地)对乘员身体各个部位中特别重要的部位进行约束,同时避免在展开膨胀时气囊与腕部干扰,除了气囊小型化之外,还可以提高车辆发生事故时的乘员约束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100的视图,显示将气囊装置120搭载在自动二轮车100上的形态;
图2是显示图1气囊装置120的结构的视图;
图3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气囊122展开膨胀开始后状态的视图;
图4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气囊122展开膨胀结束后状态的视图;
图5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由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对乘员R约束后的视图;
图6是从车辆前方观看到的由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对乘员R约束后的视图;
图7是图6的气囊122的放大视图;
图8是从车辆后方观看到的由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对乘员R约束后的视图;
图9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前后颠簸转动时的乘员约束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首先,使用图1和图2说明自动二轮车100的整体结构和气囊装置120的结构。图1是从侧面观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100的视图,显示将气囊装置120搭载在自动二轮车100上的形态。图2是显示图1中气囊装置120的结构的视图。而且本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100相当于本发明中“车辆”或者“摩托车”。
如图1所示,自动二轮车100以由发动机和主框架等构成的车体结构部101、乘员R能够骑跨地乘坐的座椅103、把手104、前轮111和后轮112等为主体的、构成为所谓旅行类型的摩托车。
在自动二轮车100的车体结构部101的上方,乘员R的乘员前方侧区域规定为在自动二轮车100产生前方碰撞时的乘员约束区域130。本实施例中的“前方碰撞”广义地包括自动二轮车100与前方侧碰撞对象物(为了方便,没有图示)的碰撞形态。而且本实施例的“乘员约束区域130”是对应于本发明中的“乘员约束区域”的区域,定义为由前方碰撞时的运动能量而乘员R要向自动二轮车100前方移动时,乘员R要向前方移动方向上延伸并向自动二轮车100前方地甩出去时,用于对乘员R进行约束的空间。
在车辆结构部101中的车体前方侧的前部102上,设置了前灯、各种仪表、开关等。将气囊装置120设置在被配置在该前部102后方的燃料箱部105的后部上。特别是本发明的气囊装置120设置成面临乘员R的乘员约束区域130。该气囊装置120对应于本发明的“气囊装置”。
如图2所示,图1所示的气囊装置120以作为气囊收容体的保持器128、以预先规定形态即折叠状态收容在保持器128内的气囊122、被收容在保持器128内的充气机收容部128a内并用于向气囊122内部供应使气囊122从保持器128展开膨胀的膨胀气体的充气机129为主体构成。而且,气囊12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气囊”。在图2中以箭头12表示气囊122的突出(展开)方向。
下文将参考图3~9等介绍上述结构的气囊装置120的工作状态。图3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气囊122展开膨胀开始后状态的视图。图4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气囊122展开膨胀结束后状态的视图。图5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由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对乘员R约束后的视图。图6是从车辆前方观看到的由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对乘员R约束后的视图。图7是图6的气囊122的放大视图。图8是从车辆后方观看到的由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对乘员R约束后的视图。图9是从车辆侧方观看到的前后颠簸转动时的乘员约束状态的视图。
如图3所示,自动二轮车100在其行进方向侧引起碰撞事故时,乘员R向自动二轮车100的前方(例如图3中箭头10的方向)移动(甩出去)。在本实施例中,由该前方碰撞的检测,充气机129工作,气囊122朝向规定方向地开始从气囊装置120中突出(展开)。于是由将膨胀气体连续输送到气囊122内,从保持器128侧开始在气囊122上形成顺序膨胀部。
如图4所示,处于气囊122完全展开膨胀状态。在该状态下,膨胀后的气囊122局部地充满与乘员约束区域130中车体上下方向(乘员高度方向)有关的区域。虽然将在下文详述,但是本实施例的气囊122不在乘员约束区域130整个区域内宽广范围地展开,仅对应于乘员身体的各部位中所希望的部位局部地集中地展开膨胀。
于是在自动二轮车100发生前方碰撞时,在由该冲击而乘员R由碰撞时的运动能量而向前方移动时,如图5所示,由于膨胀展开后的气囊122设置在乘员R的移动方向线上,能够有效地从前方、侧方和上方对处于前倾姿势的乘员R进行约束。
下文将参考图6~8对此时气囊122的具体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6~8所示,本实施例的气囊122至少包括第1气囊部122a、第2气囊部122b、干扰回避部122c,将这些部件一体化而构成单一的气囊。该气囊122在展开碰撞时从车辆前方所看到的形状构成为图7所示形状。该结构也可以由对气囊基布自体裁断形状进行设计而实现,或也可以由将对内壁面彼此进行连接的纽带等部件缝制安装在气囊122内而实现。
如图7所示,气囊122的第1气囊部122a构成为在乘员前方侧的乘员约束区域中乘员腰部区域(图7中的区域132)局部展开膨胀的部位。该第1气囊部122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1气囊”。该第1气囊部122a通过在乘员R的膝部(下肢部)上方展开膨胀,在展开膨胀时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同时具有从上方推压乘员大腿部的功能。在对乘员R腰部的约束中,由于乘员R的重心大致在腰部,通过在乘员约束中至少对1个有效重要部位即腰部进行约束,在车辆碰撞时不言而喻车辆前后颠簸转动时等,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跃起。而且,在对乘员大腿部的约束中,第1气囊部122a下表面的2个部位构成未与相当于乘员R大腿部的区域(图7中的区域138、138)干扰。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车辆前方碰撞时乘员R向上方跃起。
而且气囊122的第2气囊部122b构成为在乘员前方侧的乘员约束区域中乘员胸部区域(图7中的区域134)上局部展开膨胀的部位。该第2气囊部122b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2气囊”。该第2气囊部122b具有在展开膨胀时对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的功能,由此,通过在乘员约束中至少对1个有效重要部位即胸部进行约束,能够可靠地防止乘员R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向前方移动。
而且气囊122的干扰回避部122c具有避免在第1气囊部122a和第2气囊部122b的边界处与乘员R的腕部干扰的功能。也就是该干扰回避部122c构成得向气囊中心方向凹陷,以便极力避免第1气囊部122a和第2气囊部122b的边界处的2个部位与相当于乘员R腕部的区域(图7中的区域136、136)干扰。该干扰回避部122c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干扰回避部”,而且此处所谓的避免干扰回避部122c与腕部的干扰包括干扰回避部122c完全不与乘员R的腕部接触的结构,或虽然干扰回避部122c与乘员R的腕部接触,但是对该腕部的作用力弱小(不使腕部跳起来)的结构。重要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干扰回避部122c也可以防止因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而乘员R的腕部强烈地上扬。
在本实施例中,当车辆刚刚发生前方碰撞后,由干扰回避部122c可以避免第1气囊部122a和第2气囊部122b与乘员R的腕部干扰。根据干扰回避部122c这种结构,在车辆刚刚发生前方碰撞后,通过避免气囊122和腕部的干扰,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能够阻止因与乘员腕部干扰而妨碍由约束乘员R向车辆前方(包含斜上前方)移动的第1气囊部122a和第2气囊部122b所形成的气囊本来的乘员约束性。
而且存在发生了前方碰撞的自动二轮车100由碰撞时的能量而产生前后颠簸转动的情形。在此场合下,如图9所示,由膨胀后的气囊122能够维持对乘员R的约束状态。特别是由于气囊122的第1气囊部122a是从上方对要沿箭头14所示方向跃起的乘员R的大腿部进行推压的结构,因而大腿部卡在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上,在车辆颠簸转动时等,有效地可靠地从上方对乘员R进行约束。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紧接着车辆刚刚前方碰撞后的前后颠簸转动中的持续时间内,同样,由干扰回避部122c可以避免第1气囊部122a和第2气囊部122b与乘员R的腕部干扰。根据干扰回避部122c的这种结构,即使在乘员R从车辆刚刚碰撞后至向车辆前方(包含斜向上前方)运动一连串动作期间,也能够维持第1气囊部122a和第2气囊部122b所带来的气囊的原有乘员约束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对构成气囊装置120的气囊122的形状和配置等下工夫,不使气囊在乘员前方侧的乘员约束区域130的整个范围内大范围地展开膨胀,就能提高车辆发生事故时的乘员约束性。也就是本实施例根据气囊122在乘员R身体的各个部位中仅对重要部位局部地(集中地)进行约束的合理的技术思想。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得在展开膨胀时极力避免气囊122与乘员腕部干扰。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气囊122和气囊装置120小型化。而且尽管气囊122小型化,替代使气囊在乘员约束区域130的整个范围展开膨胀,也能维持很高的乘员约束性。
特别是由于本实施例的气囊122具有下述结构,即在前方碰撞时,第1气囊部122a在乘员约束中至少对1个有效重要部位即腰部进行约束,第2气囊部122b在乘员约束中至少对1个有效重要部位即胸部进行约束,而且干扰回避部122c防止乘员的腕部强烈地跳起,因而,从刚发生前方碰撞后至前后颠簸转动期间,能够可靠地对乘员进行约束,可以提高乘员R的约束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气囊122局部展开膨胀,因而与使气囊在乘员约束区域130的整个范围展开膨胀相比,能够有效地使气囊122和收容气囊122的保持器128等小型化。而且虽然也考虑了例如在与乘员肩部对应区域内使气囊122局部展开膨胀的情形,但是在这种结构中,需要使气囊在广大范围内充满,将气囊小型化存在界限。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使气囊122从气囊装置120的设置位置朝向近区域地展开膨胀的结构,能够维持乘员约束性,同时能够使气囊122和保持器128等进一步小型化。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考虑各种应用和变型。例如也可以考虑上述实施例之外的各种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例中,记载了展开膨胀后的气囊122从前方、侧方和上方对乘员R的腰部、胸部和下肢部周边进行约束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得在对乘员进行约束时气囊122绕入到乘员R的腰部后方。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所谓的旅行类型的自动二轮车100进行了介绍,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在把手和座位之间具有空间的小型摩托车那样的其它种类的摩托车,即本发明可以适用于自动二轮车100之外的车辆。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记载了将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设置在燃料箱部105后方的情形,但是只要是在车辆碰撞时气囊122在所希望区域内展开膨胀的结构,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的设置位置可以适合地变更。例如也可以将气囊122设置在比图1所示位置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而且,在小型摩托车的自动二轮车中,也可以将气囊装置120(保持器128)设置在车体中的座椅的下部或前部。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记载了使用第1气囊部122a和第2气囊部122b一体化后的单一气囊122的情形,但是在本发明中,第1气囊部122a的功能和第2气囊部122b的功能也可以由各自的气囊实现。而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在单一的气囊122上添加了其它气囊的结构。
Claims (3)
1.一种安装在摩托车上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气囊,当所述摩托车发生前方碰撞时,该气囊在乘员前侧的乘员约束区域展开膨胀,从而约束乘员;
所述气囊,具有:在所述乘员约束区域中的乘员腰部区域展开膨胀的第1气囊部、在所述乘员约束区域中的乘员胸部区域展开膨胀的第2气囊部以及避免在所述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上与乘员腕部产生干扰的干扰回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构成所述第1气囊部和第2气囊部形成一体的单一气囊,并在所述第1气囊部与所述第2气囊部的边界上形成了所述干扰回避部。
3.一种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安装有当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气囊展开膨胀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装置作为所述气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59974A JP2007069779A (ja) | 2005-09-07 | 2005-09-07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JP2005259974 | 2005-09-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7646A true CN1927646A (zh) | 2007-03-14 |
Family
ID=37460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517862A Pending CN1927646A (zh) | 2005-09-07 | 2006-09-07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62900B2 (zh) |
EP (1) | EP1762477B1 (zh) |
JP (1) | JP2007069779A (zh) |
CN (1) | CN1927646A (zh) |
DE (1) | DE602006013242D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35117A1 (ja) * | 2007-09-16 | 2009-03-19 | Kanto Auto Works, Ltd. | エアバッグ |
JP2009196410A (ja) * | 2008-02-19 | 2009-09-03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5223115B2 (ja) * | 2009-01-29 | 2013-06-26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WO2021199361A1 (ja) * | 2020-03-31 | 2021-10-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7305880B2 (ja) * | 2020-03-31 | 2023-07-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US11753102B2 (en) * | 2020-03-31 | 2023-09-12 | Honda Motor Co., Ltd. |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DE102021112849A1 (de) * | 2021-05-18 | 2022-11-24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Airbaganordnung für ein von einem fahrer betreibbares fahrzeu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42303A (en) * | 1970-02-13 | 1972-02-15 | Gen Motors Corp |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
JP3316315B2 (ja) * | 1994-09-06 | 2002-08-19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3685872B2 (ja) * | 1996-06-11 | 2005-08-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の圧力調整装置 |
JP3592447B2 (ja) * | 1996-07-25 | 2004-11-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3760424B2 (ja) | 1996-08-30 | 2006-03-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465855B2 (ja) | 2000-11-01 | 2010-05-26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3807258B2 (ja) * | 2001-06-27 | 2006-08-0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6786505B2 (en) * | 2001-08-17 | 2004-09-07 | Takata Corporation | Airbag device |
JP4310115B2 (ja) * | 2002-03-06 | 2009-08-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JP4226259B2 (ja) * | 2002-04-05 | 2009-02-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084592B2 (ja) * | 2002-04-18 | 2008-04-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119155B2 (ja) * | 2002-04-22 | 2008-07-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23830A1 (de) * | 2002-05-28 | 2004-01-08 | Takata Corp. | Mehrteiliger Gassackzuschnitt für einen Gassack einer Insassenschutzein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es aus dem Gassackzuschnitt |
JP2004314811A (ja) * | 2003-04-16 | 2004-11-11 | Takata Corp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JP4388313B2 (ja) * | 2003-06-19 | 2009-12-24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オートバイ |
EP1625980B1 (en) * | 2004-08-09 | 2008-10-15 | Nissan Motor Co., Ltd. |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nd method |
-
2005
- 2005-09-07 JP JP2005259974A patent/JP2007069779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9-01 EP EP06018337A patent/EP1762477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9-01 DE DE602006013242T patent/DE602006013242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9-07 CN CNA2006101517862A patent/CN1927646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9-07 US US11/470,692 patent/US756290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762477B1 (en) | 2010-03-31 |
US7562900B2 (en) | 2009-07-21 |
JP2007069779A (ja) | 2007-03-22 |
EP1762477A3 (en) | 2007-04-18 |
US20070052213A1 (en) | 2007-03-08 |
DE602006013242D1 (de) | 2010-05-12 |
EP1762477A2 (en) | 2007-03-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27646A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472103A (zh) | 气囊装置、设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及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861462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跨骑式车辆 | |
CN1261325C (zh) | 踏板型车辆中的气囊装置 | |
CN1458026A (zh) | 摩托车的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810550A (zh)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
CN1537752A (zh) | 气囊装置以及搭载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629014A (zh) | 膝部气袋和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 |
CN1830705A (zh) | 行人等保护用气囊和行人等保护用气囊装置 | |
CN1572641A (zh) | 气囊装置、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及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01007554B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613694A (zh) | 行人等的保护装置 | |
CN1572642A (zh) | 气囊装置和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597427A (zh) | 气囊装置、以及搭载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263635C (zh) |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 |
CN1496911A (zh) | 气囊装置、设有气囊装置的摩托车和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06560351A (zh) | 车辆用乘客保护装置 | |
CN101007556B (zh) | 气囊装置和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583495A (zh) | 气囊装置及附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US9908494B2 (en) | Method for activating a personal protection device for a motorcycle and personal protection system | |
JP4412046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スノーモービル | |
CN1861463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202038265U (zh) | 一种保护乘员的安全气囊 | |
CN1550403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
CN1861464A (zh) | 气囊装置、带气囊装置的摩托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