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3924685B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4685B
CN113924685B CN202080005792.5A CN202080005792A CN113924685B CN 113924685 B CN113924685 B CN 113924685B CN 202080005792 A CN202080005792 A CN 202080005792A CN 113924685 B CN113924685 B CN 1139246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current collecting
secondary battery
guide sect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57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24685A (zh
Inventor
许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24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4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24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46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70Carriers or col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form
    • H01M4/78Shapes other than plane or cylindrical, e.g. helic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9Processes for forming or storing electrodes in the battery contai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段,导引段沿垂直于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过渡连接件,过渡连接件与集流构件为分开提供,过渡连接件具有集流部和固定部,集流部用于连接极耳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固定部用于连接导引段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各自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能够降低极耳过流能力降低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使用寿命长、节能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不同领域。
在现有技术中,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集流构件。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为了将电极组件的电能引出至二次电池的外部,通常将极耳与集流构件进行连接操作,并且两者之间形成连接区域。
但是,在二次电池使用过程中,会对二次电池进行多次充放电,发现极耳与集流构件的连接区域过流能力较差,从而影响二次电池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能够降低极耳过流能力降低的可能性。
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
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段,导引段沿垂直于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
过渡连接件,过渡连接件与集流构件为分开提供,过渡连接件具有集流部和固定部,集流部用于连接极耳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固定部用于连接导引段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各自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的极耳与过渡连接件的集流部之间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过渡连接件的固定部与集流构件的导引段连接形成第二连接区域,在实现极耳与导引段连接时,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不会重叠,从而提高极耳的过流能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极耳与集流部焊接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固定部与导引段焊接以形成第二连接区域。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过渡连接件被极耳覆盖的区域形成集流部,过渡连接件未被极耳覆盖的区域形成固定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固定部位于极耳沿电极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固定部位于极耳沿宽度方向的一侧,从而可以减小过渡连接件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也即减小过渡连接件的宽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过渡连接件具有两个固定部,两个固定部分别位于集流部沿电极组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分别与导引段焊接以形成两个第二连接区域。
两个固定部分别与导引段焊接以形成两个第二连接区域,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渡连接件与导引段的连接强度,降低过渡连接件从导引段脱落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过渡连接件和导引段之间的过流能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过渡连接件设置于导引段远离主体部的一侧。
过渡连接件设置于导引段沿长度方向远离主体部的一侧,从而可以从导引段远离主体部的一侧对固定部和导引段进行焊接操作,有利于提高固定部和导引段焊接连接的操作便利性,同时过渡连接件不会侵占导引段和主体部之间的空间,使得导引段和主体部之间保持较大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主体部受外力作用而发生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极耳相对于长度方向弯折并连接于集流部远离导引段的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极耳相对于长度方向弯折并连接于集流部靠近导引段的表面。
过渡连接件和导引段夹持极耳,从而对极耳以及第一连接区域可以起到防护作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集流部具有容纳凹部,容纳凹部朝远离导引段的方向凹陷,极耳伸入容纳凹部内并与集流部连接固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过渡连接件为一体成型的单层片材。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过渡连接件包括第一片材、第二片材和第三片材,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沿长度方向层叠设置,第三片材弯折为弧形且连接于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之间。
过渡连接件中的第一片材易于与极耳焊接连接,从而降低过渡连接件和极耳的连接难度。在过渡连接件和导引段连接时,过渡连接件通过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一同连接于导引段而形成第二连接区域,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渡连接件的固定部和导引段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片材沿电极组件的宽度方向的超出第一片材,并且第二片材超出第一片材的部分连接于导引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过渡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过渡连接件的集流部夹持并连接极耳;
两个过渡连接件中至少一者的固定部连接于导引段。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极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电极组件沿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并排设置,并且各自的极耳分别连接至少一个过渡连接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导引段具有两个支脚,两个支脚沿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支脚上均设置至少一个过渡连接件。
两个支脚沿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有利于减轻导引段的重量,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池模块,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二次电池。
又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二次电池。
再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
提供集流构件,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段,导引段沿垂直于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
提供过渡连接件,过渡连接件具有集流部和固定部;将集流部与极耳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固定部与导引段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各自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集流部与极耳焊接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固定部与导引段焊接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将集流部与极耳焊接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之后,再将固定部与导引段焊接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池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集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A处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过渡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过渡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过渡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过渡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二次电池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车辆;
10、电池组;
20、电池模组;
30、二次电池;31、壳体;32、电极组件;321、主体部;321a、端面;322、极耳;
40、顶盖组件;41、顶盖板;42、电极端子;43、集流构件;431、端子连接段;432、导引段;432a、支脚;
50、过渡连接件;51、集流部;51a、容纳凹部;52、固定部;
60、第一片材;
70、第二片材;
80、第三片材;
90、汇流件;
100、第一连接区域;
200、第二连接区域;
X、长度方向;Y、厚度方向;Z、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13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二次电池30作为电源的装置。该装置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1,其包括车辆主体和电池模块。电池模块设置于车辆主体。其中,车辆1可以是纯电动汽车,也可以是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车辆主体设置有与电池模块电连接的驱动电机。电池模块向驱动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车辆主体上的车轮连接,从而驱动汽车行进。可选地,电池模块可水平设置于车辆主体的底部。
参见图2所示,电池模块可以是电池组10。电池组1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池组10包括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内的电池模组20。电池模组2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或多个电池模组20排列布置于箱体内。箱体的类型不受限制。箱体可为框状箱体、盘状箱体或盒状箱体等。可选地,箱体包括用于容纳电池模组20的下箱体和与下箱体盖合的上箱体。上箱体和下箱体盖合后形成容纳电池模组20的容纳部。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电池组10包括箱体和直接设置于箱体内的多个二次电池30。
参见图3所示,电池模块也可以是电池模组20,多个电池模组20设置于箱体内,并被安装于车辆主体。
参见图3所示,电池模组20包括多个二次电池30。电池模组2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20包括容纳部和位于容纳部内的多个二次电池30。多个二次电池30在容纳部内并排设置。容纳部的设置方式有多种,例如容纳部包括外壳和盖设于外壳处的盖板;或者,容纳部包括相继围合连接的侧板和端板;或者,容纳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板及环绕于端板和二次电池30外的箍带。
参见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次电池30包括壳体31、设置于壳体31内的电极组件32以及与壳体31密封连接的顶盖组件40。
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31为方形结构或其他形状。壳体31具有容纳电极组件32和电解液的内部空间以及与内部空间相连通的开口。壳体31可以由例如铝、铝合金或塑料等材料制造。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极组件32可通过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一同堆叠或卷绕形成,其中,隔膜是介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绝缘体。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以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进行说明。正极片和负极片均包括涂覆区和未涂覆区,正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在正极片的涂覆区上,而负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在负极片的涂覆区上。在涂覆区上,在由薄板金属箔形成的集流体的对应区域涂覆活性物质。在未涂覆区上,集流体直接裸露,没有涂覆活性物质。经过卷绕或者堆叠之后,电极组件32包括两个极耳322,即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片的涂覆区和负极片的涂覆区形成主体部321。正极片的未涂覆区层叠形成正极耳,而负极片的未涂覆区层叠形成负极耳。极耳322包括多个层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中,主体部321具有沿长度方向X的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面321a,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从主体部321沿长度方向X的相对两个端面321a上延伸出。
在电极组件32是卷绕结构的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2整体为扁平状结构。电极组件32具有沿周向交替设置的宽面和窄面,其中宽面大致平行于卷绕轴线且为面积最大的外表面。宽面可以是相对平整的表面,并不要求是纯平面。在二次电池30使用过程中,电极组件32膨胀导致宽面会有轻微变形。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2的长度方向X平行于卷绕轴线,且近似平行于宽面,而厚度方向Y指的是垂直于宽面的方向。长度方向X和厚度方向Y分别与宽度方向Z垂直。
在电极组件32是叠片结构的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2的长度方向X是指垂直于主体部321上延伸出极耳322的端面321a的方向,而厚度方向Y指的是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的堆叠方向。长度方向X和厚度方向Y分别与宽度方向Z垂直。
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顶盖组件40包括顶盖板41、电极端子42以及集流构件43。本申请实施例的顶盖板41具有沿电极组件32的宽度方向Z相对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以及沿宽度方向Z贯穿顶盖板41的电极引出孔(图中未示出)。顶盖板41可以封闭壳体31的开口并与壳体31密封连接。电极端子42设置于顶盖板41并与电极引出孔相对应设置。电极端子42至少部分露出于顶盖板41的外表面,并用于与汇流件90焊接。集流构件43用于连接极耳322和电极端子42。集流构件43包括端子连接段431以及导引段432。端子连接段431用于连接电极端子42,而导引段432用于连接极耳322。端子连接段431的所在平面垂直于电极组件32的宽度方向Z,并与顶盖板41的所在平面近似平行设置。导引段432的所在平面垂直于电极组件32的长度方向X,并与主体部321的端面321a近似平行设置。在一个示例中,端子连接段431以及导引段432相交设置,呈L形结构。
申请人在注意到极耳322与集流构件43的连接区域过流能力较差的问题之后,对二次电池30的各个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申请人发现在极耳322与集流构件43连接过程中,为了保证极耳322与集流构件43的连接强度,通常会对极耳322的多个层结构进行预连接操作,然后将预连接后的极耳322与集流构件43再次进行连接操作,这就导致极耳322上的同一区域会经历两次连接操作,并且两次连接的区域在垂直于长度方向X的平面上投影重叠或者部分重叠,因此会导致该区域的部分极耳322损伤,从而影响了极耳322的过流能力。
基于申请人发现的上述问题,申请人对二次电池30的结构进行改进,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4和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30还包括过渡连接件50。过渡连接件50与集流构件43为分开提供并且相互连接。所谓分开提供是指过渡连接件50与集流构件43在连接之前为两个单独加工的零部件。过渡连接件50与集流构件43连接的具体方式包括铆接、焊接以及粘接等方式。过渡连接件50用于连接极耳322和集流构件43的导引段432。参见图7所示,过渡连接件50具有集流部51和固定部52。其中,集流部51用于连接极耳322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而固定部52用于连接导引段432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第一连接区域100和第二连接区域200各自在垂直于长度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区域100和第二连接区域200沿宽度方向Z间隔设置,从而各自在垂直于长度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在其他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区域100和第二连接区域200可以沿厚度方向Y间隔设置,从而各自在垂直于长度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参见图5和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次电池30中,电极组件的极耳322与过渡连接件50的集流部51之间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从而可以将极耳322中的多个层结构和集流部51预先连接到一起,防止各层结构之间出现松散情况。也就是说,通过将极耳322中的各个层结构预先连接到一起,可以减小各层结构之间的间隙。同时,在对极耳322各个层结构进行连接操作的过程中,过渡连接件50还可以起到保护极耳322的作用,从而防止极耳322损伤。过渡连接件50的固定部52与集流构件43的导引段432连接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从而极耳322通过过渡连接件50与导引段432电连接,而不需要极耳322直接连接于导引段432。电信号可以依次从极耳322传输至集流部51,再从集流部51传输至固定部52,然后从固定部52传输至导引段432。由于设置过渡连接件50之后,可以使得第一连接区域100和第二连接区域200各自独立互不干涉,因此在实现极耳322与导引段432连接时,第一连接区域100和第二连接区域200不会重叠,从而极耳322仅在与集流部51连接时经历一次连接操作。这样,极耳322与集流构件43连接过程中,极耳322上的同一区域不会经历两次连接操作,有效降低极耳322上的同一区域经历两次连接操作而导致极耳322中至少部分数量的层结构出现微观裂纹,从而影响了极耳322的过流能力的可能性。另外,现有技术中,集流构件43具有与导引段432一体成型的折弯段。极耳322与折弯段连接后,需要弯折折弯段。弯折折弯段的过程中,会使得导引段432受力朝电极组件32的主体部321变形,从而存在导引段432与主体部321干涉而导致主体部321发生损坏或短路的风险。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极耳322与过渡连接件50预先连接,然后再将过渡连接件50与导引段432连接,由于过渡连接件50与集流构件43为分体结构,并且过渡连接件50不需要进行折弯,因此导引段432不会朝向电极组件32的主体部321变形,从而降低导引段432与主体部321干涉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322与集流部51焊接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可选地,极耳322与集流部51采用超声波焊接方式焊接,有利于提高两者连接可靠性,同时可以降低对极耳322焊接时造成极耳322出现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固定部52与导引段432焊接以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可选地,固定部52与导引段432采用激光焊接方式焊接,有利于提高两者连接可靠性。在极耳322、过渡连接件50以及导引段432连接过程中,将极耳322和集流部51一同放置于超声波焊接设备上的上夹具和下夹具之间然后完成焊接操作,然后将过渡连接件50和导引段432放置于激光焊接设备完成焊接操作。如果极耳322与导引段432直接焊接,极耳322的同一区域会先经历超声波焊接,再经历激光焊接,此时,经历超声波焊接操作的极耳322再经历激光焊接操作后,易于出现微观裂缝等结构性损坏的现象。本实施例中,由于超声波焊接和激光焊接的区域不重叠,从而避免极耳322的同一区域经历超声波焊接和激光焊接两次连接操作,降低极耳322出现微观裂缝等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进而保证极耳322具有良好的过流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所示,过渡连接件50被极耳322覆盖的区域形成集流部51。这里,过渡连接件50被极耳322覆盖的区域指的是沿长度方向X观察,过渡连接件50上被极耳322遮挡的部分。过渡连接件50未被极耳322覆盖的区域形成固定部52。这里,过渡连接件50未被极耳322覆盖的区域指的是沿长度方向X观察,过渡连接件50上未被极耳322遮挡的部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部52位于极耳322沿宽度方向Z的一侧,从而可以减小过渡连接件50在厚度方向Y上的尺寸,也即减小过渡连接件50的宽度。至少部分的集流部51与极耳322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连接区域100是连续区域,有利于提高集流部51和极耳322的连接强度。至少部分的固定部52与导引段432连接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参见图6所示,过渡连接件50具有两个固定部52。沿宽度方向Z,两个固定部52分别位于集流部51相对的两侧,也即沿宽度方向Z,一个固定部52位于极耳322的一侧,另一个固定部52位于极耳322的另一侧。两个固定部52分别与导引段432焊接以形成两个第二连接区域200,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渡连接件50与导引段432的连接强度,降低过渡连接件50从导引段432脱落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过渡连接件50和导引段432之间的过流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过渡连接件50设置于导引段432沿长度方向X远离主体部321的一侧,从而可以从导引段432远离主体部321的一侧对固定部52和导引段432进行焊接操作,有利于提高固定部52和导引段432焊接连接的操作便利性,同时过渡连接件50不会侵占导引段432和主体部321之间的空间,使得导引段432和主体部321之间保持较大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主体部321受外力作用而发生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固定部52与导引段432的表面贴合。在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固定部52朝向导引段432的整个表面与导引段432贴合。本实施例中,极耳322相对于长度方向X弯折并连接于集流部51沿长度方向X远离导引段432的表面。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极耳322相对于长度方向X弯折并连接于集流部51靠近导引段432的表面。过渡连接件50和导引段432夹持极耳322,从而对极耳322以及第一连接区域100可以起到防护作用。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8所示,集流部51具有容纳凹部51a。容纳凹部51a从集流部51靠近导引段432的表面朝远离导引段432的方向凹陷形成。极耳322伸入容纳凹部51a内并与集流部51连接固定。沿长度方向X,至少部分极耳322容纳于容纳凹部51a。可选地,沿长度方向X,容纳凹部51a的深度大于极耳322整体的厚度,从而极耳322整体容纳于容纳凹部51a。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在长度方向X上节约空间,从而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30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由于设置有容纳凹部51a,因此过渡连接件50与导引段432连接后,集流部51自身所受到的来自极耳322的支承应力较小或者不受到来自极耳322的支承应力,因此固定部52和导引段432连接形成的第二连接区域200所受到的来自极耳322的支承应力较小或者不受到来自极耳322的支承应力,从而降低固定部52和导引段432连接形成的第二连接区域200因受到较大的拉伸应力而出现断裂分离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所示,过渡连接件50为一体成型的单层片材。过渡连接件50可以通过冲压或机械加工制造而成。过渡连接件50的厚度方向以及导引段432的厚度方向均与长度方向X相平行。本实施例中,过渡连接件50呈矩形,但这里并不限定过渡连接件50的形状,只要过渡连接件50可以实现连接极耳322以及导引段432的功能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9所示,过渡连接件50包括第一片材60、第二片材70和第三片材80。第一片材60和第二片材70沿长度方向X层叠设置。第三片材80弯折为弧形且连接于第一片材60和第二片材70之间。极耳322与第一片材60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在过渡连接件50和极耳322连接之前,第一片材60和第二片材70处于打开状态,可以先将极耳322与第一片材60连接固定,再将第二片材70折弯而与第一片材60层叠。过渡连接件50中的第一片材60易于与极耳322焊接连接,从而降低过渡连接件50和极耳322的连接难度。在过渡连接件50和导引段432连接时,过渡连接件50通过第一片材60和第二片材70一同连接于导引段432而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渡连接件50的固定部52和导引段432的连接强度。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第二片材70沿电极组件32的宽度方向Z的超出第一片材60。第二片材70设置有固定部52。本实施例中,第二片材70超出第一片材60的部分形成固定部52。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Y,导引段432具有两个相对的边缘。极耳322绕过导引段432的边缘并连接于集流部51远离主体部321的表面。第三片材80的外表面为弧形面。第三片材80位于靠近极耳322根部的设置,从而有效降低极耳322翻折时极耳322与过渡连接件50的第一片材60和/或第二片材70的边缘发生刮擦而导致极耳322被第一片材60和/或第二片材70的边缘刺破或者极耳322受到第一片材60和/或第二片材70挤压而出现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极耳322出现裂缝等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1所示,过渡连接件50的数量为两个。沿长度方向X,两个过渡连接件50层叠设置。两个过渡连接件50的集流部51夹持并连接极耳322。两个过渡连接件50中的至少一者与极耳322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可选地,两个过渡连接件50均与极耳322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两个过渡连接件50中至少一者的固定部52连接于导引段432。可选地,两个过渡连接件50各自的固定部52均连接于导引段432。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电极组件32沿电极组件32的厚度方向Y并排设置,并且各自的极耳322分别连接至少一个过渡连接件50。参见图12所示,一个导引段432上设置两个过渡连接件50。两个过渡连接件50沿厚度方向Y并排设置。两个电极组件32中一者的极耳322连接一个过渡连接件50的集流部51,另一者的极耳322连接另一个过渡连接件50的集流部51。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引段432具有两个支脚432a。两个支脚432a沿电极组件32的厚度方向Y间隔设置,从而有利于减轻导引段432的重量,有利于提高二次电池30的能量密度。两个支脚432a上均设置至少一个过渡连接件50。电极组件32的数量与支脚432a的数量一一对应设置。参见图13所示实施例,导引段432具有两个支脚432a。两个支脚432a上均设置一个过渡连接件50。两个电极组件32中一者的极耳322连接一个过渡连接件50的集流部51,另一者的极耳322连接另一个过渡连接件50的集流部51。
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次电池30,电极组件32的极耳322通过过渡连接件50连接于集流构件43的导引段432。电极组件32的极耳322与过渡连接件50的集流部51之间连接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过渡连接件50的固定部52与集流构件43的导引段432连接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由于设置过渡连接件50之后,可以使得第一连接区域100和第二连接区域200各自独立互不干涉,因此在实现极耳322与导引段432连接时,第一连接区域100和第二连接区域200不会重叠,从而极耳322仅在与集流部51连接时经历一次连接操作。这样,极耳322与集流构件43连接过程中,极耳322上的同一区域不会经历两次连接操作,有效降低极耳322上的同一区域因经历两次连接操作而导致极耳322中至少部分数量的层结构出现微观裂纹,从而降低极耳322的过流能力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二次电池30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电极组件32,电极组件32包括主体部321以及从主体部321延伸出的极耳322;
提供集流构件43,集流构件43包括导引段432,导引段432沿垂直于电极组件32的长度方向X的方向延伸;
提供过渡连接件50,过渡连接件50具有集流部51和固定部52;将集流部51与极耳322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固定部52与导引段432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第一连接区域100和第二连接区域200各自在垂直于长度方向X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流部51与极耳322焊接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可选地,极耳322与集流部51采用超声波焊接方式焊接。固定部52与导引段432焊接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可选地,固定部52与导引段432采用激光焊接方式焊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集流部51与极耳322焊接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100之后,再将固定部52与导引段432焊接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200。在极耳322、过渡连接件50以及导引段432连接过程中,将极耳322和集流部51一同放置于超声波焊接设备上的上夹具和下夹具之间然后完成极耳322和集流部51焊接操作,然后将过渡连接件50和导引段432放置于激光焊接设备完成固定部52和导引段432焊接操作。如果极耳322与导引段432直接焊接,极耳322的同一区域会先经历超声波焊接,再经历激光焊接,此时,极耳322经历激光焊接后,易于出现微观裂缝等结构性损坏的现象。本实施例中,由于超声波焊接和激光焊接的区域不重叠,从而避免极耳322的同一区域经历超声波焊接和激光焊接两次连接操作,降低极耳322出现微观裂缝等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保证极耳322具有良好的过流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次电池30的制造方法,通过预先将过渡连接件50的集流部51和电极组件32的极耳322连接,再将过渡连接件50的固定部52与集流构件43的导引段432连接,从而实现极耳322、过渡连接件50以及导引段432连接。由于两次连接位置分别位于集流部51和固定部52,因此使得极耳322仅在于集流部51连接时经历一次连接操作,避免极耳322直接与导引段432连接过程中,极耳322的同一区域经历两次连接操作的情况,从而降低极耳322的同一区域因经历两次连接操作而出现微观裂缝等结构性损坏的可能性,保证极耳322具有良好的过流能力。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20)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
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段,所述导引段沿垂直于所述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
过渡连接件,所述过渡连接件与所述集流构件为分开提供,所述过渡连接件沿垂直于所述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所述过渡连接件具有集流部和固定部,所述集流部用于连接所述极耳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所述固定部用于连接所述导引段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各自在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与所述集流部焊接以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区域,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导引段焊接以形成第二连接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件被所述极耳覆盖的区域形成所述集流部,所述过渡连接件未被所述极耳覆盖的区域形成所述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极耳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件具有两个所述固定部,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位于所述集流部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并且分别与所述导引段焊接以形成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导引段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弯折并连接于所述集流部远离所述导引段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弯折并连接于所述集流部靠近所述导引段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部具有容纳凹部,所述容纳凹部朝远离所述导引段的方向凹陷,所述极耳伸入所述容纳凹部内并与所述集流部连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件为一体成型的单层片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件包括第一片材、第二片材和第三片材,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沿所述长度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三片材弯折为弧形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片材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宽度方向的超出所述第一片材,并且所述第二片材超出所述第一片材的部分连接于所述导引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过渡连接件的所述集流部夹持并连接所述极耳;
两个所述过渡连接件中至少一者的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导引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电极组件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并排设置,并且各自的所述极耳分别连接至少一个所述过渡连接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段具有两个支脚,两个所述支脚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支脚上均设置至少一个所述过渡连接件。
16.一种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17.一种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18.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出的极耳;
提供集流构件,所述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段,所述导引段沿垂直于所述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
提供过渡连接件,所述过渡连接件沿垂直于所述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所述过渡连接件具有集流部和固定部;将所述集流部与所述极耳连接并形成第一连接区域,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导引段连接并形成第二连接区域,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各自在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部与所述极耳焊接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区域,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导引段焊接并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集流部与所述极耳焊接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之后,再将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导引段焊接并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区域。
CN202080005792.5A 2020-05-09 2020-05-09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Active CN1139246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89440 WO2021226756A1 (zh) 2020-05-09 2020-05-09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4685A CN113924685A (zh) 2022-01-11
CN113924685B true CN113924685B (zh) 2024-07-05

Family

ID=78526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5792.5A Active CN113924685B (zh) 2020-05-09 2020-05-09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9510B2 (zh)
EP (1) EP4030537B1 (zh)
CN (1) CN113924685B (zh)
HU (1) HUE065841T2 (zh)
WO (1) WO20212267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4069B (zh) * 2022-05-09 2022-08-2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制造方法、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548346B (zh) * 2022-09-23 2024-02-20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组件及电池
CN117239251B (zh) * 2023-10-19 2024-09-27 宁夏宝丰昱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电池的制造工艺及方形电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51417A1 (en) * 2017-08-31 2019-03-06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CN111048728A (zh) * 2020-03-18 2020-04-21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7550B2 (en) 2012-06-11 2016-03-15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2371193B1 (ko) * 2015-08-10 2022-03-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CN205385061U (zh) 2016-03-18 2016-07-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8428847B (zh) 2017-04-07 2023-08-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KR102606100B1 (ko) * 2018-01-17 2023-11-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CN208507745U (zh) * 2018-07-13 2019-02-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9232866U (zh) * 2018-12-29 2019-08-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CN209963180U (zh) * 2019-04-12 2020-01-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9658320U (zh) * 2019-05-24 2019-11-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CN210015907U (zh) * 2019-07-09 2020-02-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10136949U (zh) * 2019-08-29 2020-03-1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51417A1 (en) * 2017-08-31 2019-03-06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CN111048728A (zh) * 2020-03-18 2020-04-21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30537B1 (en) 2024-01-10
WO2021226756A1 (zh) 2021-11-18
EP4030537A4 (en) 2023-02-22
US11929510B2 (en) 2024-03-12
US20220238890A1 (en) 2022-07-28
HUE065841T2 (hu) 2024-06-28
CN113924685A (zh) 2022-01-11
EP4030537A1 (en) 2022-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48561B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US10833372B2 (en)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US888929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11316235B2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assembled battery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N111987340B (zh) 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组
EP2388847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collector plates that are enmeshed together
US1127127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1192951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battery module, and apparatus
US10177363B2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US20140205888A1 (en) Battery module
WO2021143481A1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212011114U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JP6569434B2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4713393B2 (ja)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1630699B (zh) 二次电池
KR101734327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JP6641842B2 (ja) 角形二次電池
US20140023913A1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CN112599938A (zh) 密闭型电池
JP2024057096A (ja)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US20230420808A1 (en) Battery
US20220367985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230137433A1 (en) Electrical storage module
CN219534801U (zh) 电池及电池装置
KR101890014B1 (ko) 전극 리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고용량 전지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