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3815753A - 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5753A
CN113815753A CN202010555164.6A CN202010555164A CN113815753A CN 113815753 A CN113815753 A CN 113815753A CN 202010555164 A CN202010555164 A CN 202010555164A CN 113815753 A CN113815753 A CN 1138157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mp
tail
tail lamp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551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15753B (zh
Inventor
邱吉嗣
吕绍铭
蔡宗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5516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157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15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5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15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57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 B62J6/045Rear lights indicating br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5Direction indicators
    • B62J6/055Electrical means, e.g. 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使煞车灯部及转向灯部同时点亮,煞车灯部与转向灯部的发光范围之间仍然具有高识别性的跨坐型车辆。跨坐型车辆(1)的尾灯单元(3)包含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煞车灯部(31)、尾灯部(32)、及具有使从煞车灯部(31)及尾灯部(32)发射的光朝向车体外部穿透的光照射面(35)的透光罩(34);尾灯部(32)具有在车辆后视下至少配置于煞车灯部(31)与左右转向灯部(4、5)之间的左右扩散部件(32b);后车体外壳(RC)设有至少收容尾灯单元(3)的一部分的尾灯单元收容部(25);尾灯单元收容部(25)具有相对于后车体外壳(RC)的表面朝向后方突出,且至少在尾灯单元(3)的左方、上方、及右方连续形成的周壁部(26);周壁部(26)至少配置于隔开左右扩散部件(32b)与左右转向灯部(4、5)的位置,且在车辆侧视下比左右转向灯部(4、5)的后端更朝向后方突出,并且遮蔽光照射面(35)。

Description

跨坐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是涉及跨坐型车辆的尾灯单元及后车体外壳的构成。
背景技术
先前,已经有一种跨坐型车辆,具有从后车体外壳突出配置的一体式尾灯单元。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跨坐型车辆中,将一体式尾灯单元配置于设置在车体后部的后车体外壳,其透光罩的部分从后车体外壳突出。所谓一体式尾灯单元是指尾灯部及刹车灯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利用一个透光罩所覆盖。且尾灯部及刹车灯部使用相同的灯具,在通常行驶时作为尾灯点亮,在操作刹车时作为刹车灯点亮且亮度更加明亮。
此外,专利文献1中的左转向灯部及右转向灯部在车辆后视下,分别配置于尾灯单元的两侧。
专利文献1:JP 2005-119570 A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透光罩从后车体外壳突出,所述透光罩使尾灯单元的光穿透,由于部分光在透光罩中折射、反射、或散射的缘故,即使在灯具周围设有将光导向车辆后方的反射部件,仍然无法抑制光朝尾灯单元外周散射。所以车辆后视下的尾灯单元的实际发光范围会比车辆后视下的透光罩的面积更大。并且由于刹车灯部的亮度相当于尾灯单元的最大亮度,所以在操作刹车时,发光范围的扩张更加显著。
此外,专利文献1中,尾灯单元与分别配置于两侧的左右的转向灯部之间不存在将它们隔开的构造,且转向灯部点亮时的亮度与刹车灯部点亮时的亮度几乎相同,以致于有因为彼此的发光范围的扩张造成互相干扰的可能性。
例如,在转向灯部点亮的期间,因操作刹车而使刹车灯部点亮时,在车辆后视下来自刹车灯部的强光会散射至转向灯部的发光范围,而产生对转向灯部的干扰。或者在刹车灯部点亮的期间,在为了通知后方的驾驶人转弯方向而点亮转向灯部时,在车辆后视下来自转向灯部的强光会散射至尾灯单元的发光范围,而产生对刹车灯部的干扰。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刹车灯部及转向灯部同时点亮,刹车灯部与转向灯部的发光范围之间仍然具有高识别性的跨坐型车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发明人为了要提升在车辆后视下的刹车灯部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首先想到以使一体式尾灯单元的透光罩不从后车体外壳突出的方式,将尾灯单元收容于后车体外壳的内侧。
由此,在转向灯部与刹车灯部同时点亮时可避免其互相干扰。但是,在后车体外壳的内部还配置有收纳箱或座部锁定装置等其他零件,所以空间受到限制。如果要将尾灯单元完全收容于后车体外壳内,可能导致后车体外壳变大,车辆的外形也变大,而使得车辆机动性变差。
此外,考虑到驾驶人置脚的舒适性,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也不适合变大。所以尾灯与转向灯无法在上下方向上更加远离。另外,也有在左右方向上使尾灯单元与转向灯部之间的距离变大的方法,但如此会使车辆的左右方向尺寸变大,车辆机动性也会变差。
在这样的情形下,本申请发明人着眼于与刹车灯部的光的强度相比,尾灯部的光的强度相当弱的特点,而对尾灯单元的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以谋求刹车灯部的识别性的提升。
首先,本申请发明人改变了一体式尾灯单元,将其分为尾灯部与刹车灯部的点亮区域,并且将刹车灯部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而使刹车灯部与转向灯部尽可能地分离配置,以减少互相干扰的程度。
此外,在尾灯部加入扩散部件,并且将所述扩散部件配置成在车辆后视下隔开刹车灯部与转向灯部。扩散部件不仅可以使得内部的灯具形状不会呈现并且使得亮度均一,而且具有使光穿透率降低的效果。因此,在尾灯部加入扩散部件后,尾灯部会变得比较暗,并且保持亮度均一。
通过配置可以使尾灯单元的外周部变得比较暗并且保持亮度均一的扩散部件,与先前的一体式尾灯单元相比,可以使尾灯单元的发光范围更为聚集。由此,即使刹车灯部点亮时的亮度与转向灯部点亮时的亮度相同,由于两者之间介隔了亮度比较暗且发光范围比较聚集的尾灯部,而能够提升刹车灯部与转向灯部同时点亮时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另一方面,加入了扩散部件的尾灯部的亮度比起转向灯部相当低,在转向灯部点亮时可能会使得尾灯部的识别性降低。对此,本申请发明人又进一步的进行了检讨,最后研究出了通过特别地设计后车体外壳的形状而能够同时解决所述问题的崭新方法。以下说明发明人努力进行各种检讨研发后所得出的发明构成。
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车体后部的后车体外壳,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的尾灯单元,及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且位于较所述尾灯单元更左方的左转向灯部、及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且位于较所述尾灯单元更右方的右转向灯部;所述尾灯单元包含: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且伴随着刹车操作而点亮的刹车灯部,行驶时可以点亮的尾灯部,保持所述刹车灯部及所述尾灯部的基座,及配置于所述基座的后方,且与所述基座为不同个体的透光罩;所述透光罩具有使从所述刹车灯部及所述尾灯部发射的光朝向车体外部穿透的光照射面;所述尾灯部具有在车辆后视下至少配置于所述刹车灯部与所述左转向灯部之间的左扩散部件,及至少配置于所述刹车灯部与所述右转向灯部之间的右扩散部件;所述后车体外壳设有至少收容所述尾灯单元的一部分的尾灯单元收容部;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后车体外壳的表面朝向后方突出,且至少在所述尾灯单元的左方、上方、及右方连续形成的周壁部;所述周壁部至少配置于隔开所述左扩散部件与所述左转向灯部的位置、及隔开所述右扩散部件与所述右转向灯部的位置,且在车辆侧视下比所述左转向灯部及所述右转向灯部各个的后端更朝向后方突出,并且在车辆侧视下遮蔽所述光照射面。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将刹车灯部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不仅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大型化,并且使刹车灯部与转向灯部尽可能地分离配置,而能够大大地减少点亮时的互相干扰的程度。
此外,尾灯部具有在车辆后视下至少配置于刹车灯部与左转向灯部之间的左扩散部件,及至少配置于刹车灯部与右转向灯部之间的右扩散部件。由此,即使刹车灯部点亮时的亮度与转向灯部点亮时的亮度大致相同,由于两者之间介隔了亮度比较暗且发光范围明确聚集的尾灯部,所以能够提升刹车灯部与转向灯部同时点亮时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另外,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相对于后车体外壳的表面朝向后方突出,且至少在尾灯单元的左方、上方、及右方连续形成的周壁部,周壁部至少配置于隔开左扩散部件与左转向灯部的位置、及隔开右扩散部件与右转向灯部的位置,且在车辆侧视下比左转向灯部及右转向灯部各个的后端更朝向后方突出,并且在车辆侧视下遮蔽光照射面。利用所述周壁部,即使位于左右侧的转向灯部点亮,或是有街灯等射出的杂光从跨坐型车辆的上方照射,这些光都难以进入尾灯单元收容部,所以在尾灯单元收容部中形成“暗区”。而尾灯部的扩散部件位于此“暗区”中,所以即使尾灯部点亮时的亮度较低,也能够容易视认。
尤其所述周壁部在车辆侧视下,不仅遮蔽尾灯部的扩散部件,同时也遮蔽使来自尾灯单元的光穿透的透光罩的光照射面,所以在所述透光罩折射、反射、或散射的光无法朝向尾灯单元的外周散射。由此,车辆后视下的尾灯单元的发光范围与车辆后视下的透光罩的面积大致一致,并且不会受到来自转向灯部的光干扰,所以能够提升尾灯部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因此,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能够提供一种抑制车辆后部的大型化,以分别提升刹车灯部及转向灯部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以及提升尾灯部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的跨坐型车辆。
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中,所述刹车灯部具有射向所述尾灯单元的照射方向的刹车灯光源;所述尾灯部具有射向与所述刹车灯光源相同的照射方向的尾灯光源。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尾灯部的尾灯光源是射向与刹车灯部的刹车灯光源相同的照射方向。由此,尾灯部不需要保留将光反射的空间,能够使尾灯单元及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短。因此,也可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短,让车辆的机动性变得更佳。
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中,所述刹车灯部具有包围所述刹车灯光源且朝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左扩散部件及所述右扩散部件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延伸部的后缘相同的位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刹车灯光源配置于比尾灯部的扩散部件更前方,也就是配置于尾灯单元中的比较里面的位置。由此,刹车灯部的光受到延伸部的限制,而不会朝向外周方向散射,所以光的境界更为明确。换句话说,在刹车灯部点亮时,尾灯部的扩散部件难以受到刹车灯部的光干扰,当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刹车灯部的发光范围与尾灯部的发光范围能够清楚地区分。因此,能够更提升尾灯部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中,所述透光罩具有与所述刹车灯光源对向的刹车灯对向部、及与所述左扩散部件及所述右扩散部件对向的尾灯对向部;所述尾灯对向部配置于比所述刹车灯对向部更后方。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尾灯对向部配置于比刹车灯对向部更后方,所以来自刹车灯光源的光穿透透光罩的刹车灯对向部时,在刹车灯对向部折射、反射、或散射的光与在尾灯对向部折射、反射、或散射的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换句话说,在刹车灯对向部与尾灯对向部的发光区域的前后方向之间,介隔有几乎不发光的区域。
由此,当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时,所述不发光的区域可以将刹车灯对向部的发光区域与尾灯对向部的发光区域隔开,使得刹车灯对向部与尾灯对向部能够更清楚地区分。因此,能够更提升尾灯部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中,所述左转向灯部具有使来自所述左转向灯部的光源的光穿透的左转向灯透光罩,所述右转向灯部具有使来自所述右转向灯部的光源的光穿透的右转向灯透光罩;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刹车灯对向部的面积小于所述左转向灯透光罩及所述右转向灯透光罩各个的面积。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在车辆后视下,刹车灯对向部的面积比左转向灯透光罩及右转向灯透光罩的各个的面积小,可以减少互相干扰的程度。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大型化,同时能够更提升刹车灯部的发光范围与转向灯部的发光范围之间的识别性。
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中,所述透光罩具有从所述尾灯对向部的外周朝向前方延伸的透光罩周壁部,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从所述周壁部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内侧延伸,且于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透光罩周壁部的后缘部。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从所述周壁部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内侧延伸,且于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透光罩周壁部的后缘部。由此,即使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周壁部所形成的“暗区”因为其他车辆的照射而受到来自车辆的斜后方的光,所述后缘部也能够遮蔽此光的一部分,而更确实地维持“暗区”的暗度。因此,能够更提升尾灯部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在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中,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从所述后缘部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尾灯对向部的一部分的突缘部。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从所述后缘部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尾灯对向部的一部分的突缘部。由此,即使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周壁部所形成的“暗区”因其他车辆的照射而受到来自车辆的斜后方的光,所述突缘部也能够遮蔽此光的一部分,而更确实地维持“暗区”的暗度。因此,能够更提升尾灯部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在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中,所述尾灯对向部、所述左扩散部件、及所述右扩散部件以越往外周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配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尾灯对向部、左扩散部件、及右扩散部件以越往外周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配置,所以即使刹车灯部的发光面积较小,也容易从车辆的斜后方视认刹车灯对向部及刹车灯光源。因此,能够更确保刹车灯部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在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中,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尾灯单元的形状为圆形。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尾灯单元的形状为圆形,所以虽然与上下方向的尺寸及左右方向的尺寸相同的四角形相比面积较小,但是在车辆后视下的视认性大致相同,所以可以减少灯具的数量,使后车体外壳更加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中,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左扩散部件及所述右扩散部件以包围所述刹车灯光源的方式而形成为环状。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在车辆后视下,左扩散部件及右扩散部件以包围所述刹车灯光源的方式而形成为环状。由此,刹车灯光源能够被光的境界最为明确的扩散部件完全包围,所以能够更提升在车辆后视下的刹车灯部的视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的后视图。
图4是尾灯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5(a)-图5(c)是显示从后方观察尾灯单元3被收容于车辆的尾灯单元收容部25时的模式图,其中,图5(a)及图5(b)是部分地设置扩散部件及周壁部的情形,图5(c)是在全周设置扩散部件及周壁部的情形。
图6(a)是沿着图5(c)的B-B线的剖面图,图6(b)是沿着图5(c)的C-C线的剖面图。
图7是沿着图3的A-A线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的后部的扩大左侧视图,其中双点画线所包围的部分是尾灯单元3及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沿着图5(c)的B-B线的剖面结构。
图9是图6(b)的变化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面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所使用的跨坐型车辆1是速克达型车辆。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分别指自乘坐于跨坐型车辆1的骑乘者观察时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相同,左右方向与车辆左右方向相同,上下方向与车辆上下方向相同。另外,图面中的箭头F方向与箭头B方向表示前方与后方,箭头U方向与箭头D方向表示上方与下方,箭头L方向与箭头R方向表示左方与右方。
1.车辆整体
首先,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整体构造进行概述。图1是跨坐型车辆1的车辆左侧视图,图2是跨坐型车辆1的车辆俯视图,图3是跨坐型车辆1的车辆后视图。另外,图1中以虚线表示转向轴12、头管13及车体框架14等车辆内部构造的部分。
如图1-图3所示,跨坐型车辆1具备底架型的车体框架14。车体框架14的前端部具有头管13。在头管10中转向轴3被支持成能够自由旋转。转向轴12的下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前叉部15。换句话说,左右一对的前叉部15在头管13中被支持成能够自由旋转。头管13及转向轴12朝前方倾斜并且向下延伸。前叉部15在车体框架14的前端部被支持成能够自由旋转,车体框架14的中央部支持单元摆动式的动力单元10,在动力单元10的上方配置有座部9。
2.车体外壳部整体
如图1、图2所示,车体外壳部2含有包含前外壳部21及把手外壳部22的前车体外壳FC,以及包含左右的侧外壳部23及后外壳部24的后车体外壳RC。如图1所示,在前外壳部21配置有头灯单元HL。此外,把手外壳部22配置于比前外壳部21更上方,且形成为包围把手11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本发明中,位于比置脚板6更前方的前外壳部21及把手外壳部22构成配置于车体前部的“前车体外壳FC”,而位于比置脚板6更后方的左右侧外壳部23及后外壳部24构成配置于车体后部的“后车体外壳RC”。
此外,左右侧外壳部23及后外壳部24是分别形成的不同个体的部件,组装后构成后车体外壳RC。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中,后外壳部24配置于座部9的下方,属于后车体外壳RC的一部分,从车辆的后方覆盖车体。而左右侧外壳部23配置于座部9下方的两侧,属于后车体外壳RC的一部分,从车辆的两侧覆盖车体。此外,后外壳部24是以在车辆后视下位于左右侧外壳部23之间的方式配置。左右侧外壳部23是以在车辆侧视下位于置脚板6与后外壳部24之间的方式配置。
此外,如图1-图3所示,尾灯单元收容部25配置于后车体外壳RC。更具体地说,尾灯单元收容部25配置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
此外,如图3所示,在后车体外壳RC设有后述的尾灯单元3、左转向灯部4、右转向灯部5。更具体地说,尾灯单元3配置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则分别配置于后车体外壳RC的左右侧外壳部23。尾灯单元3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在车辆后视下左转向灯部4位于尾灯单元3的左下方,右转向灯部5位于尾灯单元3的右下方。
3.尾灯单元3
如图1及图3所示,本发明在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设有尾灯单元收容部25,尾灯单元收容部25至少收容尾灯单元3的一部分。
图4是尾灯单元3的立体分解图。图5(a)-图5(c)是显示从后方观察尾灯单元3被收容于车辆的尾灯单元收容部25时的模式图,其中,图5(a)及图5(b)是部分地设置扩散部件32b及周壁部26的情形,图5(c)是在全周设置扩散部件32b及周壁部26的情形。另外,图5(a)及图5(b)中由双点画线所包围的部分是扩散部件32b的左扩散部件32bl及右扩散部件32br,图5(c)中由双点画线所包围的部分是扩散部件32b,但也可区分为位于左右方向的左侧的左扩散部件32bl及位于左右方向的右侧的右扩散部件32br。此外,在图5(a)-图5(c)中,为了使刹车灯部31及尾灯部32能够清楚看见,省略了透光罩34,并且以双点画线表示左扩散部件32bl、右扩散部件32br、及扩散部件32b。另外,后车体外壳RC等其他部件也予以省略。
如图4、图5所示,尾灯单元3在安装于车辆时是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其包含伴随着刹车操作而点亮的刹车灯部31、配置于刹车灯部31的外周而在行驶时可以点亮的尾灯部32、保持及收容刹车灯部31及尾灯部32的基座33、及配置于基座33的后方且与基座33为不同个体的透光罩34。
另外,在图4的实施例中,作为刹车灯部31的刹车灯光源31a的LED与作为尾灯部32的尾灯光源32a的LED配置于同一基板39。在刹车灯光源31a的外周形成有大致圆形的隔离壁39a,尾灯光源32a的配置区域与刹车灯光源31a的配置区域由此隔离壁39a所区分。
3.1刹车灯部31
图6(a)是沿着图5(c)的B-B线的剖面图,图6(b)是沿着图5(c)的C-C线的剖面图。如图6(a)、图6(b)所示,配置于尾灯单元3的横向的中央的刹车灯部31具有刹车灯光源31a、及包围刹车灯光源31a且朝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31b。
延伸部31b以不透光且能够将光反射的材料所形成,能够遮断刹车灯光源31a的光向周围的散射。延伸部31b的后缘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后述的尾灯部32的扩散部件32b大致相同的位置。换句话说,与扩散部件32b相比,刹车灯光源31a配置于比扩散部件32b更前方,也就是配置于尾灯单元3的比较里面的位置。
3.2尾灯部32
如图4、图6(a)、图6(b)所示,尾灯部32具有尾灯光源32a、位于尾灯光源32a后方的扩散部件32b(图3、图4中点状的阴影所示部分)、及支持壁32c。
另外,如图5(a)-图5(c)所示,扩散部件32b可以区分为位于比尾灯单元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左侧的左扩散部件32bl、及位于比尾灯单元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右侧的右扩散部件32br。左扩散部件32bl与右扩散部件32br可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个体。当左扩散部件32bl与右扩散部件32br形成为分离的不同的个体的情形时,尾灯部32的尾灯光源32a也优选对应地构成为左右分离。此时,可以将尾灯部32构成为左右分离。
左扩散部件32bl在车辆后视下至少配置于刹车灯部31与左转向灯部4之间。右扩散部件32br在车辆后视下也至少配置于刹车灯部31与右转向灯部5之间。
具体地说,如图5(a)所示,左扩散部件32bl在车辆后视下至少具有跟连结刹车灯部31的中心点31c与左转向灯部4的中心点4c的假想连结线重叠的部分。右扩散部件32br在车辆后视下至少具有跟连结刹车灯部31的中心点31c与右转向灯部5的中心点5c的假想连结线重叠的部分。
此外,优选为如图5(b)所示,左扩散部件32bl具有跟连接刹车灯部31的上端点31u与左转向灯部4的上端点4u的线、和连接刹车灯部31的下端点31d与左转向灯部4的下端点4d的线之间的范围重叠的部分。此外,右扩散部件32br具有跟连接刹车灯部31的上端点31u与右转向灯部5的上端点5u的线、和连接刹车灯部31的下端点31d与右转向灯部5的下端点5d的线之间的范围重叠的部分。
而优选为如图5(c)所示,左扩散部件32bl及右扩散部件32br以在车辆后视下将刹车灯部31完全包围的方式,沿着刹车灯部31的外周配置。
此外,如图4、图6(a)、图6(b)所示,扩散部件32b包含设于内周且向前方延伸的内周突缘部32bn、设于外周且向前方延伸的外周突缘部32bg、及设于内周突缘部32bn与外周突缘部32bg之间且与尾灯光源32a对向的光源对向面32bm。此外,扩散部件32b的外周突缘部32bg卡合于支持壁32c的后端。
3.3透光罩34
透光罩34包含与刹车灯光源31a对向的刹车灯对向部37、与扩散部件32b对向的尾灯对向部38(图6(a)、图6(b)中位于刹车灯对向部37的外周的斜线阴影所示的部分)、及位于尾灯对向部38的外周且朝向前方延伸而与尾灯单元3的照射方向大致平行的透光罩周壁部36。关于透光罩34,将使刹车灯31部与尾灯部32所发射的光穿透而朝向车体外部射出的部分定义为光照射面35。
图6(a)、图6(b)所示实施例中,透光罩34的光照射面35相当于包含刹车灯对向部37及尾灯对向部38的范围。
此外,如图6(b)所示,本发明的尾灯对向部38(位于刹车灯对向部37的外周的斜线阴影所示的部分)是在车辆俯视下配置于比刹车灯对向部37更后方。也就是说,尾灯对向部38与刹车灯对向部37是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因此,相当于包含刹车灯对向部37与尾灯对向部38的范围的光照射面35具有朝向前方凹入的形状。
具体地说,尾灯对向部38的内周设有朝向前方延伸的内周突缘部38n。尾灯对向部38利用位于内周的内周缘部38n而与刹车灯对向部37连接。如图6(a)及图6(b)所示,内周突缘部38n形成为越向前方则越靠近光照射面35的中心。也就是说,内周突缘部38n的直径形成为越向前方则越缩小。
尾灯对向部38的外周设有朝向前方延伸的外周突缘部38g。尾灯对向部38利用位于外周的外周突缘部38g而与透光罩周壁部36连接。此外,在外周突缘部38g与透光罩周壁部36的连接位置,形成有后述的嵌合凹部k2。
在尾灯对向部38中的内周突缘部38n及外周突缘部38g,由于与从扩散部件32b射出的光大致平行,成为大致不发光的区域。而尾灯对向部38中位于内周突缘部38n与外周突缘部38g之间的部分,由于与从扩散部件32b射出的光大致垂直,所以是尾灯对向部38中的发光区域。相对之下,刹车灯对向部37则均与从刹车灯光源31a射出的光大致垂直,所以都是发光区域。
此外,刹车灯对向部37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扩散部件32b的光源对向面32bm大致相同的位置。刹车灯对向部37配置于比尾灯对向部38的内周突缘部38n的后端更前方,且刹车灯对向部37也配置于比尾灯对向部38的外周突缘部38g的后端更前方。
另外,刹车灯对向部37的表面形成为朝向后方凸起。换句话说,刹车灯对向部37形成为中央比外周位于更后方。
3.4尾灯单元3的其他特征
如图6(a)所示,支持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的基板39构成为基板面以比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的照射方向稍微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大约以8.2度朝向上方倾斜。因此,下方的扩散部件32b位于比上方的扩散部件32b更后方。而下方的尾灯对向部38(位于刹车灯对向部37的外周的斜线阴影所示的部分)也位于比上方的尾灯对向部38更后方。此外,位于比刹车灯对向部37更低的位置的尾灯对向部38是配置于比位于比刹车灯对向部37更高的位置的尾灯对向部38更后方。由此,从车辆的斜上方观察刹车灯对向部37及刹车灯光源31a时,能够减少被尾灯对向部38所遮蔽的部分,所以即使刹车灯部的发光面积较小,也能够容易地从车辆的斜后方视认,而能够确保刹车灯部的识别性。
此外,如图6(a)、图6(b)所示,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都以射向尾灯单元3的照射方向的方式设置于基板39。也就是说,尾灯光源32a与刹车灯光源31a射向相同的照射方向。因此,刹车灯光源31a与尾灯光源32a所射出的光不需要利用反射设备就能够朝向车体外部射出。具体地说,刹车灯光源31a与尾灯光源32a所射出的光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照射。另外,尾灯光源32a在刹车灯光源31a的周围环状地配置有12个LED。
此外,如图4、图6(a)、图6(b)所示,尾灯对向部38与扩散部件32b都以越往外周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设置。具体地说,尾灯对向部38以外周突缘部38g的后端位于比内周突缘部38n的后端更后方的方式设置。而扩散部件32b也以外周突缘部32bg的后端位于比内周突缘部32bn的后端更后方的方式设置。另外,尾灯对向部38以前后方向上的外周突缘部38g的长度比前后方向上的内周突缘部38n的长度更大的方式设置。
此外,如图3、图7、图8所示,在车辆后视下,刹车灯对向部37的面积比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右转向灯透光罩51各个的面积小。具体地说,在左右方向上,刹车灯对向部37的长度比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右转向灯透光罩51各个的长度小。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刹车灯对向部37的长度比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右转向灯透光罩51各个的长度小。
此外,图3、图4中显示了在车辆后视下,尾灯单元3的光照射面35的外周轮郭的形状可以大致是呈圆形的例子。具体地说,在图3、图4、图5(c)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车辆后视下,刹车灯对向部37的形状大致是呈圆形,且尾灯对向部38沿着刹车灯对向部37的外周形成为环状而包围了刹车灯对向部37。因此,刹车灯对向部37及尾灯对向部38的整体形状大致是呈圆形。
此外,图3、图4、图5(c)所示的实施例中,包含有左扩散部件32bl及右扩散部件32br的扩散部件32b整体,在车辆后视下,沿着刹车灯对向部37的外周配置。也就是说,在车辆后视下扩散部件32b整体形成为环状,而包围刹车灯对向部37。
4.尾灯单元3与左右转向灯部4、5的位置关系
图7是沿着图3的A-A线的剖面图。如图7所示,左转向灯部4具有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位于比左转向灯透光罩41更前方的左转向灯光源42。左转向灯透光罩41使来自左转向灯光源42的光穿透。右转向灯部5具有右转向灯透光罩51、及位于比右转向灯透光罩51更前方的右转向灯光源52。右转向灯透光罩51使来自右转向灯光源52的光穿透。一优选的配置为左转向灯光源42及右转向灯光源52都位于比尾灯单元3的基座33更前方。一优选的配置为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右转向灯透光罩51都位于比透光罩34的光照射面35更前方。一优选的配置为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右转向灯透光罩51都位于比扩散部件32b更前方。一优选的配置为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右转向灯透光罩51都位于比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更前方。
由此,尾灯单元3不容易被来自左右转向灯部4、5的光干扰,所以能够更提升尾灯部及刹车灯部的识别性。
图8是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的后部的扩大左侧视图,显示了位于尾灯单元3内部的部件与左右转向灯部4、5间的位置关系。其中双点画线所包围的部分是尾灯单元3及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沿着图5(c)的B-B线的剖面结构。如图8所示,尾灯单元3优选为配置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后方的位置。更具体地说,一优选的配置为尾灯单元3的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位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后方,刹车灯对向部37位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后方,尾灯对向部38位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后方,扩散部件32b位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后方。由此,尾灯单元3难以受到来自转向灯部4、5的光的干扰,所以能够提升刹车灯部31及尾灯部32的识别性。
此外,如图8所示,尾灯单元3优选为配置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上方的位置。更具体地说,一优选的配置为尾灯单元3的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位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上方,刹车灯对向部37位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上方,尾灯对向部38也位于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更上方。由此,尾灯单元3难以受到来自转向灯部4、5的光的干扰,所以能够提升刹车灯部31及尾灯部32的识别性。
此外,如图8所示,尾灯单元3优选为配置于比车辆的后轮的最后端更前方的位置,且配置于比后外壳部24的后端点24b更前方的位置。由此,可缩短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使车辆的机动性变得更佳。
5.尾灯单元收容部25
此外,如图6(a)、图6(b)所示,尾灯单元收容部25包含周壁部26、后缘部27、及基端部28。基端部28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邻接。基端部28位于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最前方,其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中与尾灯单元收容部25邻接的部分连续地形成,优选为基端部28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中与尾灯单元收容部25邻接的部分形成连续的曲面,更优选为基端部28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中与尾灯单元收容部25邻接的部分具有相同的曲率中心。周壁部26相对于后车体外壳RC的表面朝向后方突出。更具体地说,周壁部26形成为从基端部28的后端朝向后方突出。此时,如图6(a)所示,在车辆侧视下,相对于水平线的周壁部26的上缘的平均倾斜角度θ1比相对于水平线的基端部28的上缘的平均倾斜度θ2小。此处,周壁部26的上缘的平均倾斜角度θ1是指在车辆侧视下,连接周壁部26的上缘的前端与后端的直线(位于图6(a)中的周壁部26处的点画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而基端部28的上缘的平均倾斜度θ2是指在车辆侧视下,连接基端部28的上缘的前端与后端的直线(位于图6(a)中的基端部28处的点画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如图6(b)所示,在车辆俯视下,相对于水平线的周壁部26的侧缘的平均倾斜角度θ3比相对于水平线的基端部28的侧缘的平均倾斜度θ4小。此处,周壁部26的侧缘的平均倾斜角度θ3是指在车辆俯视下,连接周壁部26的侧缘的前端与后端的直线(位于图6(b)中的周壁部26处的点画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而基端部28的侧缘的平均倾斜度θ4是指在车辆俯视下,连接基端部28的侧缘的前端与后端的直线(位于图6(b)中的基端部28处的点画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
也就是说,基端部28及周壁部26都形成为越往后方则越位于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内侧,基端部28与周壁部26之间存在转折点,周壁部26的曲面与基端部28的曲面不具有相同的曲率中心。
此外,如图5(a)-图5(c)所示,周壁部26至少在尾灯单元3的左方、上方、及右方连续形成。另外,如图6(a)、图6(b)所示,周壁部26是从基端部28的后端朝向后方且朝向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内侧延伸。换句话说,周壁部26是以从基端部28的后端逐渐接近与尾灯单元3的光照射面35的与前后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方式朝向后方延伸。
如图6(a)、图6(b)所示,周壁部26的后端具有后缘部27。后缘部27是从周壁部26的后端朝向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内侧延伸至尾灯对向部38,在车辆后视下,具有遮蔽透光罩周壁部36,与尾灯单元3的照射方向大致垂直的面。换句话说,后缘部27是以从周壁部26的后端朝向尾灯单元3的光照射面35的中心接近的方式延伸。
如图6(a)、图8所示,周壁部26中,以位于上方的上缘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为最长。
如图6(a)、图6(b)所示,在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后缘部27的与尾灯对向部38对向的端部,设有朝向前方延伸的嵌合缘部k1。相对地,在透光罩34的与嵌合缘部k1对向的位置,设有能够与嵌合缘部k1嵌合的嵌合凹部k2。前述的外周突缘部38g构成了嵌合凹部k2的一部分。由此,将尾灯单元3安装于尾灯单元收容部25时,只需将嵌合缘部k1嵌合于嵌合凹部k2,就能够容易地将尾灯单元3安装于尾灯单元收容部25。
此外,如图5(a)、图5(b)所示,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至少在尾灯单元3的左方、上方、及右方连续地形成。且周壁部26在车辆后视下,至少配置于隔开左扩散部件32bl与左转向灯部4的位置、及隔开右扩散部件32br与右转向灯部5的位置。
此外,如图8所示,在车辆侧视下,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各个的后端更朝向后方突出。此外,如图6(b)或图7所示,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配置为在车辆侧视下能够遮蔽光照射面35。后缘部27配置为在车辆侧视下位于比光照射面35更后方。换句话说,光照射面35以在车辆侧视下不会比后缘部27更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光照射面35以在车辆侧视下无法看见的方式配置。
如图2及图5(a)-图5(c)所示,利用周壁部26,即使位在左右侧的左右转向灯部4、5点亮发光,或有来自跨坐型车辆上方的街灯等的杂光,这些光都难以进入尾灯单元收容部25,所以在尾灯单元收容部25中形成“暗区”。而尾灯部32的扩散部件32b位于此“暗区”中,所以即使尾灯部32点亮时的亮度较低,也能够容易视认。
此外,如图7及图8所示,可以将支持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的基板39的位置,设置于前后方向上与周壁部26和基端部28连接的位置(也就是周壁部26从基端部28朝向后方突出的出发点)大致一致。而尾灯单元3的基座33位于比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更前方的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基端部28大致一致的位置。
由此配置,支持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的基板39的前方的基座33,位于内部空间比周壁部26更为宽阔的基端部28的内部,所以可以使蓄积于基板39的热量有效率地发散。
6.变化例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做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各种实施例,如以下所述,本发明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6.1车体外壳的设计变更
所述说明中虽然举例将左右侧外壳部23及后外壳部24分别形成为不同个体的部件组装后构成后车体外壳RC,但也可以将左右的侧外壳部23及后外壳部24形成为一体而作为后车体外壳RC。此外,也可以利用左右2片盖部件来构成整个后车体外壳RC,或任意地分割左右侧外壳部23及后外壳部24并分别形成后再组装构成后车体外壳RC。
6.2尾灯单元的设计变更
所述说明中虽然以尾灯单元的形状大致是呈圆形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其设为大致是楕圆形、方形、或菱形等的形状。此外,所述说明中环状的扩散部件32b虽然以大致呈圆形的环状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其设为大致为楕圆形、方形、或菱形等形状的环状。此外所述说明中虽然以尾灯单元3的光照射面35的外周轮郭大致呈圆形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其设为大致为楕圆形、方形、或菱形等形状。
所述说明中虽然以使用LED作为刹车灯光源31a及尾灯光源32a为例,但不限于LED,也可以使用其他例如灯泡的光源。此外,图4的例子中将作为刹车灯光源31a的数个LED配置成矩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配置成圆形、线形、或菱形等形状。
6.3尾灯单元收容部的设计变更
所述说明中虽然以尾灯单元收容部25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一体形成为例,但也可以是两者为不同个体。换句话说,尾灯单元收容部25可以是以与后外壳部24一体形成的方式设于后外壳部24上,也可以是将与后外壳部24为不同个体的部件安装于后外壳部24而构成。此外,所述说明的构成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基端部28、后缘部27可以是一体,也可以是不同个体。
此外,所述说明中虽然以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形状在车辆后视下大致呈圆形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是楕圆形、方形或拱形等形状。
另外,所述说明中虽然以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中位于上方的上缘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最长为例,但也可以配合车辆或后车体外壳RC的设计,而将位于上方的上缘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与位于下方的下缘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或者比下缘短。
所述说明中虽然以尾灯单元收容部25设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为例,但如果是利用左右2片盖部件构成后车体外壳RC的情形时,也可以是以跨越构成后车体外壳RC中的后外壳部24的左右2片盖部件的方式设置尾灯单元收容部25。此时,可以是将不同个体的尾灯单元收容部25以跨越左右2片盖部件的方式设置,也可以是将左右2片盖部件相对接合后而形成尾灯单元收容部25。
所述说明中虽然以尾灯单元收容部25仅收容尾灯单元3的一部分为例,但也可以设计为将尾灯单元3全部收容于尾灯单元收容部25,或者也可以设计为将尾灯单元3全部收容于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的内部。
本发明中,也可以省略基端部28。也就是说,尾灯单元收容部25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基端部28的部分而仅具有周壁部26及后缘部27。此时,周壁部26从后车体外壳RC的表面朝向后方突出,也就是说,周壁部26与后车体外壳RC的后外壳部24邻接,在后外壳部24与周壁部26之间存在转折点,周壁部26的曲面与后外壳部24的曲面不具有相同的曲率中心。此时,不会影响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其他构成以及包含尾灯单元3的本发明其他构成。另外,在基端部28省略的情形时,周壁部26将从邻接的后外壳部24,以逐渐接近尾灯单元3的光照射面35的与前后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方式朝向后方延伸。
6.4光照射面的设计变更
图9是本发明的图6(b)的变化例。如图9所示的尾灯单元收容部25’,除了具有周壁部26、后缘部27、及基端部28的外,更包含突缘部29。突缘部29是从与后缘部27的尾灯对向部38对向的端部朝向光照射面35的中心延伸,突缘部29具有与尾灯单元3的照射方向大致垂直的面,而在车辆后视下遮蔽尾灯对向部38的外周部的一部分。由于突缘部29的存在,在车辆后视下,透光罩34中,使从刹车灯31部及尾灯部32发射的光朝向车体外部穿透的光照射面35’会比包含刹车灯对向部37及尾灯对向部38的范围小。
此外,所述说明中是以刹车灯对向部37及尾灯对向部38一体地构成透光罩34的光照射面35为例,但二者也可以是不同个体。
6.5尾灯单元、转向灯部、尾灯单元收容部的位置关系的设计变更
所述说明中虽以左右转向灯部4、5配置成位于比尾灯单元3更下方,但左右的转向灯部4、5也可以位于比尾灯单元3更上方的位置或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此外,图2中虽以尾灯单元收容部25配置于比座部9的后端更后方的位置,但在欲将座部9设计为更长的情形时,也可以将尾灯单元收容部25配置于比座部9的后端更前方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1不限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跨坐型车辆。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二轮机车,也可应用于三轮机车的态样的速克达型车辆或其他跨坐型车辆。再者,也可应用于电动车辆,运动型机车,附踏板的轻型机车,ATV(All Terrain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速克达型车辆以外的跨坐型车辆。电动机车并不限于二轮车,也包含三轮车的态样。再者,应用于电动车辆的情形时,动力单元为马达而非引擎。
7.实施形态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1的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车体后部的后车体外壳RC,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RC的尾灯单元3,及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RC且位于较所述尾灯单元3更左方的左转向灯部4、及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RC且位于较所述尾灯单元3更右方的右转向灯部5;所述尾灯单元3包含: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且伴随着刹车操作而点亮的刹车灯部31,行驶时可以点亮的尾灯部32,保持所述刹车灯部31及所述尾灯部32的基座33,及配置于所述基座33的后方,且与所述基座33为不同个体的透光罩34;所述透光罩34具有使从所述刹车灯部31及所述尾灯部32发射的光朝向车体外部穿透的光照射面35;所述尾灯部32具有在车辆后视下至少配置于所述刹车灯部31与所述左转向灯部4之间的左扩散部件32bl,及至少配置于所述刹车灯部31与所述右转向灯部5之间的右扩散部件32br;所述后车体外壳RC设有至少收容所述尾灯单元3的一部分的尾灯单元收容部25;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具有相对于所述后车体外壳RC的表面朝向后方突出,且至少于所述尾灯单元3的左方、上方、及右方连续形成的周壁部26;所述周壁部26至少配置于隔开所述左扩散部件32bl与所述左转向灯部4的位置、及隔开所述右扩散部件32br与所述右转向灯部5的位置,且在车辆侧视下比所述左转向灯部4及所述右转向灯部5各个的后端更朝向后方突出,并且在车辆侧视下遮蔽所述光照射面35。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将刹车灯部31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不仅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大型化,并且使刹车灯部31与转向灯部4、5尽可能地分离配置,而能够大大地减少点亮时的互相干扰的程度。
此外,尾灯部32具有在车辆后视下至少配置于刹车灯部31与左转向灯部4之间的左扩散部件32bl,及至少配置于刹车灯部31与右转向灯部5之间的右扩散部件32br。由此,即使刹车灯部31点亮时的亮度与转向灯部4、5点亮时的亮度大致相同,由于两者之间介隔了亮度比较暗且发光范围明确聚集的尾灯部32,所以能够提升刹车灯部31与转向灯部4、5同时点亮时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另外,尾灯单元收容部25具有相对于后车体外壳RC的表面朝向后方突出,且至少在尾灯单元3的左方、上方、及右方连续形成的周壁部26,周壁部26至少配置于隔开左扩散部件32bl与左转向灯部4的位置、及隔开右扩散部件32br与右转向灯部5的位置,且在车辆侧视下比左转向灯部4及右转向灯部5各个的后端更朝向后方突出,并且在车辆侧视下遮蔽光照射面35。利用周壁部26,即使位于左右侧的转向灯部4、5点亮,或是有街灯等射出的杂光从跨坐型车辆1的上方照射,这些光都难以进入尾灯单元收容部25,所以在尾灯单元收容部25中形成“暗区”。而尾灯部32的扩散部件32b位于此“暗区”中,所以即使尾灯部32点亮时的亮度较低,也能够容易视认。
尤其周壁部26在车辆侧视下,不仅遮蔽尾灯部32的扩散部件32b,同时也遮蔽使来自尾灯单元3的光穿透的透光罩34的光照射面35,所以在透光罩34折射、反射、或散射的光无法朝向尾灯单元3的外周散射。由此,车辆后视下的尾灯单元3的发光范围与车辆后视下的透光罩34的面积大致一致,并且不会受到来自转向灯部4、5的光干扰,所以能够提升尾灯部32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因此,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能够提供一种抑制车辆后部的大型化,以分别提升刹车灯部31及转向灯部4、5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以及提升尾灯部32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的跨坐型车辆。
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所述刹车灯部31具有射向所述尾灯单元3的照射方向的刹车灯光源31a;所述尾灯部32具有射向与所述刹车灯光源31a相同的照射方向的尾灯光源32a。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尾灯部32的尾灯光源32a是射向与刹车灯部31的刹车灯光源31a相同的照射方向。由此,尾灯部32不需要保留将光反射的空间,能够使尾灯单元3及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短。因此,也可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短,让车辆的机动性变得更佳。
关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所述刹车灯部31具有包围所述刹车灯光源31a且朝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31b;所述左扩散部件32bl及所述右扩散部件32br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延伸部31b的后缘大致相同的位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刹车灯光源31a配置于比尾灯部32的扩散部件32b更前方,也就是配置于尾灯单元3中的比较里面的位置。由此,刹车灯部31的光受到延伸部31b的限制,而不会朝向外周方向散射,所以光的境界更为明确。换句话说,在刹车灯部31点亮时,尾灯部32的扩散部件32b难以受到刹车灯部31的光干扰,当从车辆后方观察时,刹车灯部31的发光范围与尾灯部32的发光范围能够清楚地区分。因此,能够更提升尾灯部32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所述透光罩34具有与所述刹车灯光源31a对向的刹车灯对向部37、及与所述左扩散部件32bl及所述右扩散部件32br对向的尾灯对向部38;所述尾灯对向部38配置于比所述刹车灯对向部37更后方。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尾灯对向部38配置于比刹车灯对向部37更后方,所以来自刹车灯光源31a的光穿透透光罩34的刹车灯对向部37时,在刹车灯对向部37折射、反射、或散射的光与在尾灯对向部38折射、反射、或散射的光是在前后方向上分离。换句话说,在刹车灯对向部37与尾灯对向部38的发光区域的前后方向之间,介隔有几乎不发光的区域。
由此构成,当从车辆的斜后方观察时,不发光的区域可将刹车灯对向部37的发光区域与尾灯对向部38的发光区域隔开,使得刹车灯对向部37与尾灯对向部38能够更清楚地区分。因此,能够更提升尾灯部32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关于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所述左转向灯部4具有使来自所述左转向灯部4的光源的光穿透的左转向灯透光罩41,所述右转向灯部5具有使来自所述右转向灯部5的光源的光穿透的右转向灯透光罩51;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刹车灯对向部37的面积小于所述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所述右转向灯透光罩51各个的面积。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在车辆后视下,刹车灯对向部37的面积比左转向灯透光罩41及右转向灯透光罩51的各个的面积小,可以减少互相干扰的程度。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后部的大型化,同时能够更提升刹车灯部31的发光范围与转向灯部4、5的发光范围之间的识别性。
关于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所述透光罩34具有从所述尾灯对向部38的外周朝向前方延伸的透光罩周壁部36,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具有从所述周壁部36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透光罩周壁部36的后缘部27。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具有从所述周壁部26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透光罩周壁部36的后缘部27。由此,即使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所形成的“暗区”因其他车辆的照射而受到来自车辆的斜后方的光,所述后缘部27也能够遮蔽此光的一部分,而更确实地维持“暗区”的暗度。因此,能够更提升尾灯部32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关于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具有从所述后缘部27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尾灯对向部38的一部分的突缘部29。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具有从所述后缘部27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尾灯对向部38的一部分的突缘部29。由此,即使尾灯单元收容部25'的周壁部26所形成的“暗区”因其他车辆的照射而受到来自车辆的斜后方的光,所述突缘部29也能够遮蔽此光的一部分,而更确实地维持“暗区”的暗度。因此,能够更提升尾灯部32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关于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所述尾灯对向部38、所述左扩散部件32bl、及所述右扩散部件32br是以越往外周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配置。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尾灯对向部38、左扩散部件32bl、及右扩散部件32br以越往外周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配置,所以即使刹车灯部31的发光面积较小,也容易从车辆的斜后方视认刹车灯对向部37及刹车灯光源31a。因此,能够更确保刹车灯部31的发光范围的识别性。
关于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尾灯单元3的形状大致为圆形。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尾灯单元3的形状大致为圆形,所以虽然与上下方向的尺寸及左右方向的尺寸相同的四角形相比面积较小,但是在车辆后视下的视认性大致相同,所以可以减少灯具的数量,使后车体外壳RC更加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左扩散部件32bl及所述右扩散部件32br是以包围所述刹车灯光源31a的方式而形成为环状。
根据所述本发明的第10实施形态,在车辆后视下,左扩散部件32bl及右扩散部件32br是以包围所述刹车灯光源31a的方式而形成为环状。由此,刹车灯光源31a能够被光的境界最为明确的扩散部件32b完全包围,所以能够更提升在车辆后视下的刹车灯部31的视认性。
符号说明
1 跨坐型车辆
2 车体外壳
3 尾灯单元
4 左转向灯部
4c 左转向灯部的中心点
4u 左转向灯部的上端点
4d 左转向灯部的下端点
5 右转向灯部
5c 右转向灯部的中心点
5u 右转向灯部的上端点
5d 右转向灯部的下端点
6 置脚板
9 座部
10 动力单元
11 把手
12 转向轴
13 头管
14 车体框架
15 前叉部
21 前外壳部(前车体外壳FC的一部分)
22 把手外壳部(前车体外壳FC的一部分)
23 侧外壳部(后车体外壳RC的一部分)
24 后外壳部(后车体外壳RC的一部分)
24b 后外壳部的后端点
25 尾灯单元收容部
25’ 尾灯单元收容部(变化例)
26 周壁部
27 后缘部
28 基端部
29 突缘部
31 刹车灯部
31a 刹车灯光源
31b 延伸部
31c 刹车灯部的中心点
31u 刹车灯部的上端点
31d 刹车灯部的下端点
32 尾灯部
32a 尾灯光源
32b 扩散部件
32bl 左扩散部件
32br 右扩散部件
32bn 扩散部件的内周突缘部
32bg 扩散部件的外周突缘部
32bm 扩散部件的光源对向面
32c 支持壁
33 基座
34 透光罩
35 光照射面
36 透光罩周壁部
37 刹车灯对向部
38 尾灯对向部
38n 尾灯对向部的内周突缘部
38g 尾灯对向部的外周突缘部
39 基板
39a 隔离壁
41 左转向灯透光罩
42 左转向灯光源
51 右转向灯透光罩
52 右转向灯光源
HL 头灯单元
FC 前车体外壳
RC 后车体外壳
k1 嵌合缘部
k2 嵌合凹部
F 前方
B 后方
U 上方
D 下方
L 左方
R 右方

Claims (10)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配置于车体后部的后车体外壳,
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的尾灯单元,及
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且位于较所述尾灯单元更左方的左转向灯部、及配置于所述后车体外壳且位于较所述尾灯单元更右方的右转向灯部;
所述尾灯单元包含:
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且伴随着刹车操作而点亮的刹车灯部,
行驶时可以点亮的尾灯部,
保持所述刹车灯部及所述尾灯部的基座,及
配置于所述基座的后方,且与所述基座为不同个体的透光罩;
所述透光罩具有使从所述刹车灯部及所述尾灯部发射的光朝向车体外部穿透的光照射面;
所述尾灯部具有在车辆后视下至少配置于所述刹车灯部与所述左转向灯部之间的左扩散部件,及至少配置于所述刹车灯部与所述右转向灯部之间的右扩散部件;
所述后车体外壳设有至少收容所述尾灯单元的一部分的尾灯单元收容部;
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后车体外壳的表面朝向后方突出,且至少在所述尾灯单元的左方、上方、及右方连续形成的周壁部;
所述周壁部至少配置于隔开所述左扩散部件与所述左转向灯部的位置、及隔开所述右扩散部件与所述右转向灯部的位置,且在车辆侧视下比所述左转向灯部及所述右转向灯部各个的后端更朝向后方突出,并且在车辆侧视下遮蔽所述光照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刹车灯部具有射向所述尾灯单元的照射方向的刹车灯光源;
所述尾灯部具有射向与所述刹车灯光源相同的照射方向的尾灯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刹车灯部具有包围所述刹车灯光源且朝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左扩散部件及所述右扩散部件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延伸部的后缘相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罩具有与所述刹车灯光源对向的刹车灯对向部、及与所述左扩散部件及所述右扩散部件对向的尾灯对向部;
所述尾灯对向部配置于比所述刹车灯对向部更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转向灯部具有使来自所述左转向灯部的光源的光穿透的左转向灯透光罩,
所述右转向灯部具有使来自所述右转向灯部的光源的光穿透的右转向灯透光罩;
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刹车灯对向部的面积小于所述左转向灯透光罩及所述右转向灯透光罩各个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4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罩具有从所述尾灯对向部的外周朝向前方延伸的透光罩周壁部,
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从所述周壁部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透光罩周壁部的后缘部。
7.根据权利要求6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具有从所述后缘部朝向所述尾灯单元收容部的内侧延伸,且在车辆后视下遮蔽所述尾灯对向部的一部分的突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4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灯对向部、所述左扩散部件、及所述右扩散部件是以越往外周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尾灯单元的形状为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的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后视下,所述左扩散部件及所述右扩散部件是以包围所述刹车灯光源的方式而形成为环状。
CN202010555164.6A 2020-06-17 2020-06-17 跨坐型车辆 Active CN1138157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5164.6A CN113815753B (zh) 2020-06-17 2020-06-17 跨坐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5164.6A CN113815753B (zh) 2020-06-17 2020-06-17 跨坐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5753A true CN113815753A (zh) 2021-12-21
CN113815753B CN113815753B (zh) 2023-04-14

Family

ID=78924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55164.6A Active CN113815753B (zh) 2020-06-17 2020-06-17 跨坐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157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12418A1 (en) * 2022-01-14 2023-07-1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5657A (ja) * 1998-09-10 2000-03-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転車ランプ
US20030161162A1 (en) * 2002-02-25 2003-08-28 Tobin Tracey Clear tail light
TW200936439A (en) * 2008-02-29 2009-09-01 Yamaha Motor Co Ltd License plate light shading structure of tail lamp
JP2009206039A (ja) * 2008-02-29 2009-09-10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ランプ
CN201756148U (zh) * 2010-06-22 2011-03-09 李碧新 一种led三合一摩托车尾灯结构
EP2743160A1 (en) * 2012-12-13 2014-06-18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WO2015060612A1 (ko) * 2013-10-21 2015-04-30 김종천 모터싸이클용 램프장치
CN206176267U (zh) * 2016-08-31 2017-05-17 四川嘉逸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尾灯组件及电动车
CN108534088A (zh) * 2017-12-06 2018-09-14 厦门佰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尾灯的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5657A (ja) * 1998-09-10 2000-03-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転車ランプ
US20030161162A1 (en) * 2002-02-25 2003-08-28 Tobin Tracey Clear tail light
TW200936439A (en) * 2008-02-29 2009-09-01 Yamaha Motor Co Ltd License plate light shading structure of tail lamp
JP2009206039A (ja) * 2008-02-29 2009-09-10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ランプ
CN201756148U (zh) * 2010-06-22 2011-03-09 李碧新 一种led三合一摩托车尾灯结构
EP2743160A1 (en) * 2012-12-13 2014-06-18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WO2015060612A1 (ko) * 2013-10-21 2015-04-30 김종천 모터싸이클용 램프장치
CN206176267U (zh) * 2016-08-31 2017-05-17 四川嘉逸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车尾灯组件及电动车
CN108534088A (zh) * 2017-12-06 2018-09-14 厦门佰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尾灯的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12418A1 (en) * 2022-01-14 2023-07-1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TWI848443B (zh) * 2022-01-14 2024-07-1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5753B (zh) 2023-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60726B2 (ja) 車両用灯火装置
TW201033064A (en) Position light and lighting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
TWI521164B (zh) Vehicle headlight construction
JP2007030592A (ja) 車両用ライト装置及び該ライト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TW201348053A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7103212A (ja) 車両のヘッドランプ構造
JP2010163077A (ja) 車両の尾灯装置
CN107878618B (zh) 跨乘型车辆
CN113815753B (zh) 跨坐型车辆
JP2009158409A (ja) 車両用灯火器構造
US7322725B2 (en) Light devic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same
TWI725876B (zh) 跨坐型車輛
WO2009118998A1 (ja) 鞍乗型車両
CN216556943U (zh) 鞍乘型车辆的照明装置
JP5504016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CN110316289B (zh) 跨坐型车辆
JP609653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器
TWI438113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WO2022163442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600567B (zh) Straddle-type vehicles
TWI750581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1256091A (zh) 车辆用照明器具
WO2024150756A1 (ja) 鞍乗型車両用灯具及び鞍乗型車両
TWI736322B (zh) 速克達型機車
EP3575195B1 (en) Straddle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