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7692A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47692A CN113647692A CN202110841096.4A CN202110841096A CN113647692A CN 113647692 A CN113647692 A CN 113647692A CN 202110841096 A CN202110841096 A CN 202110841096A CN 113647692 A CN113647692 A CN 1136476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sub
- heating element
- extension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8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25254 Cannabis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30 aluminium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05 fragr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45 mic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18 mica group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4—Waterproof or air-tight seals for heate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6—Heater element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oupling elements or holde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10—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 H05B3/12—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 H05B3/14—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non-metallic
- H05B3/141—Conductive ceramics, e.g. metal oxides, metal carbides, barium titanate, ferrites, zirconia, vitrous compound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10—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 H05B3/12—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 H05B3/14—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non-metallic
- H05B3/145—Carbon only, e.g. carbon black, graphit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 H05B3/4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arranged within rods or tubes of insulating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02—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 H05B2203/007—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using multipl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resistive elements or resistive zon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11—Heaters using laterally extending conductive material as connec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13—Heaters using resistive film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32—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by radia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导电的第一电极和导电的第二电极。发热体用于收容并在通电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第一电极设置于发热体的内侧面,且第一电极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间隔设置于发热体的内侧面,且第二电极具有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位于发热体的同一端,并用于连接至电源组件。该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不仅大大简化了导线的走线路径,减小了导线的长度,且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及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气溶胶产生装置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现有的加热不燃烧气溶胶产生装置,其一般包括加热组件,以通过加热组件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具体的,加热组件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用于与电极导线连接,第二电极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进而通过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与电源连通,从而使电源为加热组件供电。
然而,现有的加热组件使用时,正极导线和/或负极导线的走线路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该加热组件能够解决现有的加热组件,正极导线和/或负极导线的走线路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包括发热体、导电的第一电极和导电的第二电极。发热体用于收容并在通电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第一电极设置于发热体的内侧面,且第一电极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间隔设置于发热体的内侧面,且第二电极具有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位于发热体的同一端并用于连接至电源组件。
其中,发热体包括基体和红外发热层。基体具有一端开口的收容腔,收容腔用于从开口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设于收容腔的内侧面上;红外发热层设置在基体的内侧面,并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红外发热层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红外波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其中,加热组件还包括红外反射层,红外反射层设置于基体的外侧面,用于反射红外发热层发射的红外线。
其中,发热体包括多个子发热体,每一子发热体的内侧面设有第一子连接部和/或第二子连接部,多个子发热体上的第一子连接部形成第一连接部,多个子发热体上的第二子连接部形成第二连接部。
其中,每一子发热体的内侧面设有第一子连接部和第二子连接部,同一子发热体的第一子连接部和第二子连接部分别通过延伸部与子发热体的红外发热层电连接,使得每一子发热体的红外发热层可以独立工作。
其中,发热体包括第一子发热体和第二子发热体,第一子发热体的内侧面和第二子发热体的内侧面均设有第一子连接部、第二子连接部、第一延伸部和两个第二子延伸部,第一子发热体和第二子发热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子延伸部形成第二延伸部,相邻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子延伸部之间形成一个发热区,以使第一子发热体和第二子发热体均能在通电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
其中,第一子发热体的内侧面和第二子发热体的内侧面均设有第三子连接部,第三子连接部连接同一子发热体的两个第二子延伸部。其中,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电弹片和第二导电弹片。第一导电弹片设置在发热体的内侧面上,与每一子发热体上的第一子连接部电连接;和/或,第二导电弹片设置在发热体的内侧面上,与每一子发热体上的第二子连接部电连接。
其中,加热组件还包括固定机构,套设在发热体的外侧壁上,用于固定多个子发热体以形成发热体。其中,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套设在多个发热体的第一端,用于对多个子发热体的第一端进行固定;第二固定件套设在多个子发热体的第二端,用于对多个子发热体的第二端进行固定。
其中,第一连接部沿着发热体的周向延伸且具有缺口。。
其中,第二连接部位于缺口的位置,并在发热体的轴向方向上与第一连接部的高度一致。
其中,发热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设于发热体的第一端;第一电极还包括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自第一连接部朝向发热体的第二端延伸;第二电极还包括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自第二连接部朝向发热体的第二端延伸,相邻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一个发热区。
其中,第一延伸部和/或第二延伸部沿发热体的轴向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
其中,一个第一延伸部与一个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或多个第一延伸部与多个第二延伸部交替间隔设置,以将发热体分割形成偶数个发热区。
其中,任意相邻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间隔距离相同。
其中,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沿发热体的周向方向延伸且呈螺旋型;发热区位于一个第一延伸部和一个第二延伸部之间且形成螺旋型发热区。
其中,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其中,第二电极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第三连接部设置于发热体的第二端,并与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与发热体的红外发热层间隔设置。
其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中均与发热体的红外发热层间隔设置。
其中,发热体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设于基体上,限位件用于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限位,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侧面与收容腔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限位件形成限位口,限位口与收容腔连通,且限位口的口径小于收容腔的内径;气溶胶产生基质通过限位口收容于收容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后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组件为上述任一项的加热组件;电源组件与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供电。
本发明提供的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该加热组件通过将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设于发热体内侧面的同一端,使得正极导线和负极能够在发热体的同一端进行接线,无需正极导线或负极导线进一步走线至另一端以与相应的电极连接,相比于将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需要进行两端接线的方案,不仅大大简化了导线的走线路径,减小了导线的长度,且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及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的加热组件沿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加热组件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4所示的加热组件沿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4所示加热组件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插入一加热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子发热体及子发热体上的电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提供了第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加热组件100沿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加热组件100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100,该加热组件100用于在通电时加热收容在该加热组件100内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其中,气溶胶形成基质具体可为植物草叶类基质或膏状基质等,并且植物草叶类基质还可以进一步添加香气成分。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包裹在铝箔或纸张等内部,一起使用。
具体的,加热组件100包括发热体110、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
其中,发热体110用于收容气溶胶形成基质,且发热体110包括发热材料。该发热体110既可对容置其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进行支撑,又能够在通电时发热,并对收容于其中的气溶胶形成基质加热,从而形成供用户使用的气溶胶。
第一电极120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第二电极130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以使发热组件能接收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力,从而使发热体110通电发热。发热体110具有外侧面110a和内侧面110b,导电的第一电极120与导电的第二电极130间隔设置于发热体110的内侧面110b,并通过一导电红外发热层电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也可以设于发热体110的外侧面110a,不限于只设置在发热体110的内侧面110b。
第一电极120具有第一连接部121,第一连接部121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第二电极130具有第二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1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31间隔设置于发热体110的同一端。其中,发热体110的同一端是指发热体110的第一端或发热体110的第二端;具体的,以垂直于发热体110的轴向方向且穿过所述发热体110沿其轴向方向的中心点所在平面为界限,位于该平面一侧的部分发热体110为发热体110的第一端110c,位于该平面另一侧的部分发热体110为发热体110的第二端110d。具体的,发热体110为中空柱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10c和第二端110d,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31间隔设置于发热体110的第一端110c。从而,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均能在发热体110的同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121与负极导线连接,第二连接部131与正极导线连接。
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可以是涂覆于发热体110的内侧面110b的导电涂层,导电涂层可以是金属涂层、导电银浆或者导电胶带等,也可以是设于发热体110的内侧面110b的金属导电片或沉积在发热体110的外侧面110a的金属等,例如金膜、铝膜或铜膜。
加热组件100通过将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31设于发热体110的内侧面110b的同一端,使得正极导线和负极能够在发热体110的同一端进行接线,无需正极导线或负极导线进一步走线至另一端以与相应的电极连通。相比于将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设置在发热体110的相对两端,使得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需要进行两端接线的方案,不仅大大简化了导线的走线路径,减小了导线的长度,且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及难度。
发热体110可以整个采用导电材料制备,例如导电陶瓷,也可以包括绝缘基体和设置于绝缘基体表面的导电红外发热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热体110包括基体111和红外发热层112。
其中,基体111具有一端开口11111的收容腔1111,收容腔1111用于从开口11111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具体的,开口11111的口径可大于或对应于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径,且收容腔1111的内径也大于或对应于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径,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能从开口11111插入或退出收容腔1111的内部。另外,在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侧壁与收容腔1111的内侧壁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能更容易插入或退出收容腔1111。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开口11111的口径可与收容腔1111的内径一致;在另一实施例中,开口11111的口径可小于收容腔1111的内径,且开口11111的中轴线与收容腔的中轴线重合,以在气溶胶产生基质通过该开口11111收容于收容腔1111内时,气溶胶产生基质与收容腔1111的内壁面间隔设置,避免气溶胶产生基质对位于收容腔1111的内壁面上的第一电极120和/或第二电极130造成破坏。
其中,基体111可以是中空管状,进一步地,在第一实施例中,基体111为中空圆柱体,收容腔1111为圆柱状。且基体111的侧壁的壁厚为固定值,以使发热体110能均匀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均沿着基体111的周向延伸形状弧形,优选地,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的长度相同,且沿着基体111轴向位于相同高度。
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设于基体111的内侧面110b,基体11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10c和第二端110d,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31间隔设于收容腔1111的内侧面110b的同一端。基体111可以是石英玻璃、陶瓷或云母等耐高温的绝缘材料,以防止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短路,当基体为石英玻璃时,其可以选用透明度80%以上的石英玻璃。
红外发热层112在通电时能产生红外波,以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具体的,红外发热层112可环绕收容腔1111的内侧面110b设置,并分别与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连接;在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通电后,位于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之间的红外发热层112有电流通过,进而产生红外波。红外发热层112可以为金属层、导电陶瓷层或导电碳层。红外发热层112的形状可以为连续的膜状,多孔的网状或条状。其中,红外发热层112的材料、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其中,将红外发热层112设于基体111的内侧面110b,与红外发热层112设于基体111的外侧面110a的方案相比,红外发热层112与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距离更近,且红外发热层112产生的红外波无需经过基体111侧壁的传导,即可直接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红外波经过基体111侧壁传导造成热量损失的问题,进而有效提高了红外发热层112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热传递效率。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红外发热层112可以为红外发热膜,红外发热膜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收容腔1111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可以理解的是,在红外发热膜通电时,红外发热膜发射的红外线无需穿过基体111的侧壁,可直接对收容腔1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提高了红外辐射的效率。其中,红外加热波长2.5um~20um,针对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的特点,通常加热温度需要350℃以上,能量辐射极值主要在3~5um波段。
其中,由于红外发热膜产生的红外线中,部分红外线朝向基体111外侧发射,使得红外发热膜产生的红外波不能被充分利用;为了解决该问题,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00还包括红外反射层140。红外反射层140设置于基体111的外侧面110a,用于反射所述红外发热膜发射的红外线;具体的,红外反射层140用于反射红外发热膜朝向基体111外侧发射的红外线,以使该部分红外线能够被反射回基体111的内部,并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红外辐射加热,从而有效提高红外发热膜的加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红外反射层140可以设于基体111的全部外侧面110a上,也可以设于基体111的部分外侧面110a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红外反射层140的至少部分与红外发热膜相对位置,以反射红外发热膜发射的红外线。
具体的,红外反射层140可以是耐高温的红外反射膜,红外反射膜涂覆于基体111的外侧面110a上。
请参考图4、图5和图6,图4提供了第二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加热组件100沿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的加热组件100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发热体110还可包括限位件113,限位件113设于基体111上,用于限位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径向方向的位移,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在插入收容腔1111的过程中,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侧面110a与收容腔1111的内侧面110b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在气溶胶产生基质和收容腔1111之间形成气道,便于调整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抽吸阻力。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113可以设于基体111具有开口11111的一端,且限定形成限位口1131;限位口1131与收容腔1111连通,且限位口1131的口径小于收容腔1111的内径,气溶胶产生基质具体通过该限位口1131收容于收容腔1111,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通过限位口1131限位于收容腔1111时,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侧面110a与收容腔1111的内侧面110b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在气溶胶产生基质和收容腔1111之间形成气道,便于调整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抽吸阻力。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限位口1131的口径可大于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径,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能通过该限位口1131顺利插入或退出收容腔1111。
具体的,限位件113可以与基体111为同一材料,且一体成型,以简化发热体110的制造流程。当然,限位件113也可以与基体111为不同的材料。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口1131的中心与收容腔1111的中轴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使限位口1131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在收容腔1111中的径向方向限位时,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侧壁与收容腔1111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从而,收容腔1111的内侧壁上的红外发热层112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周向均匀地加热,有利于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过程中热量分布均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图7为气溶胶产生基质插入加热组件100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限位件113设于基体111具有开口11111的端面上;在该实施例中,限位件113限定形成的限位口1131区别于收容腔1111的开口11111,且可位于收容腔1111的开口11111的上方位置;在气溶胶产生基质插入收容腔1111的过程中,气溶胶产生基质依次通过限位口1131、收容腔1111的开口11111进入收容腔1111。当然,在该实施例中,限位件113也可朝向收容腔1111内倾斜延伸,以在收容腔的开口11111处限定形成限位口1131,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该限位口1131即收容腔1111的开口。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和图5,限位件113可以设于收容腔1111的内侧面110b上并位于收容腔1111的端部;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限位件113的上端面可与基体111的侧壁的上端面平齐,并限定形成收容腔1111的开口11111;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开口11111与限位口1131位于同一平面上,限位件113限定形成的限位口1131即为收容腔1111的开口11111。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113可为沿收容腔1111的周向延伸的凸环;参见图4,凸环可设置在收容腔1111的内壁面且环绕收容腔1111的内壁面一圈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凸环背离收容腔1111的内壁面的中空区域形成为限位口1131。
在另一实施例中,限位件113可包括多个沿收容腔111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的凸块;优选地,多个凸块可沿收容腔1111的周向方向等间隔设置于基体111上,以使限位件113能有效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多个径向方向进行限位。进一步地,多个凸块于收容腔1111的轴线方向上的高度相等,以在收容腔1111的同一轴向高度上形成限位口1131。
具体的,上述限位件113的形状可以是环状、圆弧状、点状、块状、条状等形状。例如可以是两个弧形的条块等间隔设置于收容腔1111的内侧面110b上;或者,三个块状的结构等间隔的设置于基体111的第一端110c的端面上,并在基体111的第一端110c形成限位口1131。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113的数量、形状、结构和设置位置不限于以上提到的几种方式。
比如,在限位件11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限位件113可以同时设于基体111的一端,也可以分别设于基体111的相对的两端,或者,多个限位件113可以沿轴线方向分布于收容腔1111的内部。例如,限位件1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限位件113设于基体111的第一端110c,另一个限位件113设于基体111的第二端110d,以在基体111的两端形成两个限位口1131,使气溶胶产生基质相对的两端均能被限位件113限位。
收容腔1111内壁上的电路图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各种形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图8为第三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部121为环状,且沿着发热体110的周向延伸并具有缺口1211,即第一连接部121在周向方向未形成闭环。第二连接部131位于第一连接部121远离第一端110c端面的位置,从而负极导线能通过缺口1211与第二连接部131相连。第一连接部121形成缺口1211,能使得负极导线不与第一连接部121接触并与第二连接部131连接,防止负极导线与第一连接部121接触短路,便于走线。
图8出示了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31的三种纵向位置关系。第二电极130在a位置时,第二连接部131沿发热体110的轴向方向与缺口1211完全错位;第二电极130在b位置时,第二连接部131与缺口1211在发热体110的轴线方向上正对设置;第二电极130130在c位置时,第二连接部131沿发热体110的轴线方向与缺口1211部分错位。第二电极130设于b位置时,导线更容易通过缺口1211与第二连接部131连接,导线的走线路径更简单。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均可以视为具有缺口的圆环状,其中,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中的一个设置于另一个的缺口处。例如,全部的第二连接部131沿发热体110的轴线方向通过缺口1211暴露,且第二连接部131位于缺口1211的位置,并在发热体110的轴向方向上与第一连接部121的高度一致。进一步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与发热体110第一端110c的端面平齐。由此,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能直接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连接,导线的走线路径更简单,简化了加热组件100的走线方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3,第一电极1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延伸部122,第一延伸部12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21连接,另一端自第一连接部121朝向发热体110的第二端110d延伸。第二电极1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132,第二延伸部13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31连接,另一端自第二连接部131朝向发热体110的第二端110d延伸。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可以延伸至靠近第二端110d的位置,也可以延伸至第二端110d的端面。其中,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用于在红外发热层112上形成或定义至少一个发热区。第一延伸部122与第二延伸部132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之间的红外发热层112形成一个发热区。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通电后,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之间的发热区有电流通过,发热区发热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延伸部122的材料可以相同,通过印刷或沉积一次形成。第二连接部131与第二延伸部132的材料可以相同,通过印刷或沉积一次形成。本申请中,连接部与延伸部的区别在于连接部的尺寸可以比延伸部的尺寸大,便于与外接导线焊接或粘结固定。
其中,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延伸路径可以是直线型、折线形、曲线型或者不规则的形状;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延伸方向可以沿轴向方向延伸,也可以与轴向方向呈任一角度方向延伸,或者沿周向方向螺旋延伸。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平行,均沿发热体110的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呈直线型,以使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之间的加热区的形状规则,有利于使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之间的电流分布均匀,进而使各个加热区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加热均匀。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31均匀地周向分布在基体111的第一端110c。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数量均可为一个。第一延伸部122的一端设于第一连接部121的中部,另一端延伸至基体111的第二端110d的端面。第二延伸部132的一端设于第二连接部131的中部,另一端延伸至基体111的第二端110d的端面。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间隔设置于圆柱状基体111的同一直径的相对两端,均沿发热体110的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可呈直线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22和/或第二延伸部132也可呈弯曲型,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二者不相交即可;具体的,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沿周向均匀地分布,并将红外发热层112分隔为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个发热区,以使两个发热区能均匀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通电后,电流从第一延伸部122沿相反的两个方向向第二延伸部132流动,电流流经两个发热区,两个发热区发热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这种发热组件的电路分布简单,且实现了同一端出现的接线方式,使得发热组件的走线路径较为简单,降低了制作成本和难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9,图9提供了第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第二电极13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133,第三连接部133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第三连接部133设于发热体110的第二端110d,并与第二延伸部132连接。第三连接部133可以沿着发热体110的第二端110d周向延伸形成闭环状、具有缺口的环状或弧状。在接线时,正极导线与第一端110c的第一连接部121连接,负极导线既可以与第一端110c的第二连接部131连接,也可以与第二端110d的第三连接部133连接。因此,设置第三连接部133能使得加热组件100在实现单侧接线的同时,也能实现双侧接线,该加热组件100提供了多种走线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加热组件100的接线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电极120包括第三连接部133,第三连接部133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同样能实现发热组件既能单侧接线,也能双侧接线的功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和第三连接部133中的至少一个与发热体110的红外发热层112间隔设置。当红外发热层112与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和第三连接部133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时,部分电流会从第一连接部121流向第二延伸部132,或者,从第一延伸部122流向第二连接部131,或者,从第一延伸部122流向第三连接部133,使得发热区电流的走向不规律,发热区发热不均匀。优选地,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和第三连接部133均与发热体110的红外发热层112间隔设置,以限定发热区的电流流向方向为周向,以使发热区电流的走向规律,使得发热区的发热更加均匀,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更加均匀。进一步地,红外发热层112的边缘与第一延伸部122靠近第二端110d的端部平齐,第一延伸部122将红外发热层112完全分隔为形状和面积相同的两个间隔的发热区,以使发热区的电流的走向更加规律。可以理解,当没有第三连接部133时,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均与发热体110的红外发热层112间隔设置,且与发热体110的红外发热层112的间距相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0,图10提供了第五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极120包括与第一连接部121连接的多个第一延伸部122,第二电极130包括与第二连接部131连接的多个第二延伸部132。相邻的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之间形成发热区。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延伸部122与多个第二延伸部132交替间隔设置,以将红外发热层112周向分隔形成偶数个发热区,每个发热区具有部分红外发热层112。
当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数量相同时,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交替间隔设置,能使红外发热层112被全部利用,并被分隔为偶数个发热区为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当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数量为不同时,会出现两个第一延伸部122相邻或者两个第二延伸部132相邻的情况,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部122的电极为同一极性,相邻的两个第二延伸部132的电极为同一极性,其之间不能导通电流,即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部122或相邻的两个第二延伸部132之间不能形成发热区,红外发热层112不能被全部利用。因此,当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数量相同时,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交替间隔设置,能使红外发热层112被全部利用,避免了部分红外发热层112出现不能形成发热区的情况。
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间隔距离相同,且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沿轴线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以使多个第一延伸部122和多个第二延伸部132均匀地周向分布在发热体110的外侧面110a上,相邻的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之间的发热区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每个发热区的等效电阻相同。因此,能使得通电后各个发热区发出的热量大小基本相同,各个发热区能均匀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各个方向加热。
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数量为多个的时候,第二电极130包括第三连接部133。第一连接部121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的同时,还用于连接多个第一延伸部122;第三连接部133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的同时,还用于连接多个第二延伸部132,即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形成插齿电极。优选的,第三连接部133与每一个第二延伸部132连接,且第三连接部133在加热体的第二端110d形成环状,以使每个发热区都能通电工作。
第五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延伸部122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121的两端。一个第二延伸部132分别与第二连接部131和第三连接部133相连,另一个第二延伸部132设于两个第一延伸部122之间且仅与第三连接部133连接。第三连接部133环形设置在发热体110的第二端110d,并分别与两个第二延伸部132连接。两个第一延伸部122和两个第二延伸部132交替间隔设置,均沿发热体110的轴向方向延伸,且均呈直线型。两个第一延伸部122和两个第二延伸部132沿周向均匀地分布,并将红外发热层112分隔为四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发热区,以使四个发热区能均匀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相比于电路将红外发热层112分隔为两个发热区的加热组件100,四个发热区的加热组件100中每个发热区的等效电阻更小,每个发热区的发热功率更大,加热组件100对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加热效率更高。
请参考图11,图11提供了第六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沿其轴向方向展开的外侧壁的结构示意图。第六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数量均为一个。第一延伸部122、第二延伸部132和红外发热层112均沿发热体110的周向方向螺旋型延伸,并从发热体110的第一端110c延伸至第二端110d。
由于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发热体110的第一端110c螺旋延伸至第二端110d,第一延伸部122的两端均可以用作第一连接部121,第二延伸部132的两端均可以用作第二连接部131。或者,在第一端110c和第二端110d均设置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且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延伸部12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131与第二延伸部132的一端连接。
其中,红外发热层112位于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之间,并形成一个螺旋型发热区。优选的,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的螺旋延伸方向一致,且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之间的间隔距离处处相等,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延伸部132均匀地分布在发热体110的外侧面110a,以使红外发热层112均匀地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发热体110包括多个子发热体114,多个子发热体114配合能拼接成一个发热体110。多个子发热体114的内侧面110b上均设有电极,多个子发热体114拼接后,多个子发热体114的电极能拼接成发热体110的电路。发热体110可以包括多个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多个子发热体114,也可以包括多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多个子发热体114。发热体110为中空圆柱体时,多个子发热体114可以是多个中空圆弧状的形状。图11提供了一种子发热体114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子发热体114为空心半圆柱状,两个空心半圆柱状的子发热体114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空心圆柱状的发热体110。
由于本申请将第一电极120、第二电极130以及红外发热层112均设于基体111的内侧面110b上,在发热组件的制造过程中,从外部不便于将电极和红外发热层112涂覆于收容腔1111中。因此,需要将发热体110分隔为多个子发热体114,将电极和红外发热层112涂覆于各个子发热体114上,最终将各个子发热体114拼接成完整的发热体110。
具体的,每一子发热体114的内侧面110b设有第一子连接部123和/或第二子连接部134,多个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一子连接部123拼接形成第一连接部121,多个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二子连接部134拼接形成第二连接部131。优选地,每一子发热体114的内侧面110b设有第一子连接部123和第二子连接部134,同一子发热体114的第一子连接部123和第二子连接部134分别通过延伸部与子发热体114的红外发热层112电连接,使得每一子发热体114的红外发热层112可以独立工作。即,多个子发热体114不仅拼接后能作为一个整体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也能不进行拼接,各自作为独立的发热体110,各自通电后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当多个子发热体114各自作为独立的发热体110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可以使用多组正负极导线分别连接每个子发热体114的第一子连接部123和第二子连接部134。
如图13所示,图13为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两个如图11所示的子发热体114拼接成的发热体110的侧壁展开结构示意图。其中,发热体110包括第一子发热体115和第二子发热体116,第一子发热体115和第二子发热体116均为空心半圆柱状。第一子发热体115和第二子发热体116拼接后能形成一个空心圆柱状的发热体110。第一子发热体115的内侧面110b和第二子发热体116的内侧面110b均设有第一子连接部123、第二子连接部134、第一延伸部122和两个第二子延伸部1321。相邻的第一子发热体115上的第二子延伸部1321和第二子发热体116上的第二子延伸部1321形成一个第二延伸部132,第一子发热体115上的两个第二子延伸部1321和第二子发热体116上的两个第二子延伸部1321形成两个第二延伸部132。相邻的第一延伸部122和第二子延伸部1321之间形成一个发热区,以使第一子发热体115和第二子发热体116均能在通电时加热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
进一步地,第一子发热体115的内侧面110b和第二子发热体116的内侧面110b均设有第三子连接部1331,第三子连接部1331连接同一子发热体114的两个第二子延伸部1321。每个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三子连接部1331拼接形成第三连接部133。设置第三子连接部1331能使得每个子发热体114上的电路在实现单侧接线的同时,也能实现双侧接线,该加热组件100提供了多种走线的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加热组件100的接线方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导电弹片、第二导电弹片和第三导电弹片。优选地,第一导电弹片、第二导电弹片和第三导电弹片均设于多个子发热体114的拼接处。
多个子发热体114拼接的过程中,多个子发热体114的电极可能会接触不良,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弹片、第二导电弹片和第三导电弹片,能将不同的子发热体114上的各个电极电连接,使得发热组件能正常工作,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加热。
第一导电弹片设置在发热体110的内侧面110b上,与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一子连接部123电连接。第一导电弹片的数量可以是多个,每个第一导电弹片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子连接部123。具体的,第一导电弹片可以与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一子连接部123接触连接,以使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一子连接部123电连接。或者,第一导电弹片也可以与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一延伸部123接触连接,以使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一子连接部123电连接。
第二导电弹片设置在发热体110的内侧面110b上,与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二子连接部134连通。第二导电弹片的数量可以是多个,每个第二导电弹片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子连接部123。具体的,第二导电弹片可以与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二子连接部134接触连接,以使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二子连接部134电连接。或者,第一导电弹片也可以与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二子延伸部1321接触连接,以使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二子连接部134电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三导电弹片设置在发热体110的内侧面110b上,与每一所述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三子连接部1331连接,以使每一子发热体114上的第二子连接部134连通并电连接。第三导电弹片的数量可以是多个,每个第三导电弹片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三子连接部133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图14为第八实施例的加热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加热组件100还包括固定机构150,固定机构150套设在发热体110的外侧壁上,用于固定多个子发热体114,以对多个子发热体114进行限位。同时,固定机构150也能使多个子发热体114拼接为发热体110,使得发热组件能正常工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机构150进一步包括第一固定件151和第二固定件152。第一固定件151套设在多个子发热体114的第一端110c,用于对多个子发热体114的第一端110c进行固定;第二固定件152套设在多个子发热体114的第二端110d,用于对多个子发热体114的第二端110d进行固定。第一固定件151和第二固定件152可以具有限位槽,多个子发热体114的第一端110c和第二端110d分别设于第一固定件151的限位槽和第二固定件152的限位槽中,以对多个子发热体114进行限位。
在第八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固定件151为圆柱形的上盖,第二固定件152为圆柱形的底座。发热体110包括两个子发热体114,上盖套设在两个子发热体114的一端,底座套设在两个子发热体114的另一端,以使两个子发热体114固定于上盖和底座中。进一步地,上盖和底座限位两个子发热体114,并使两个子发热体114拼接为一个发热体110,以使发热体110通电后能对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加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固定机构150还具有通孔153,通孔153的孔径小于发热体110的收容腔1111的内径。即,固定机构150还可以作为限位件113,对气溶胶产生基质在收容腔1111中的位置进行限位,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侧面110a与收容腔1111的内侧面110b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在气溶胶产生基质和收容腔1111之间形成气道,便于调整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抽吸阻力红外发热层。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200,该气溶胶产生装置200可包括加热组件100和电源组件230。
其中,加热组件100具体可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加热组件100,其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关于加热组件100的相关描述,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气溶胶产生装置200进一步可包括壳体210和安装座220。安装座220用于将加热组件100固定在壳体210上;具体的,安装包括安装主体,安装主体上设置有通孔153,加热组件100体插接在该通孔153中以与安装座220安装;在具体实施例中,通孔153的侧壁上还可设置有避让槽,正负极导线具体通过该避让槽伸入安装座220内以与发热体110上的远离安装座220的第一电极120和第二电极130连接。进一步地,安装主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接部,安装座220具体通过卡接部以与气溶胶形成装置的壳体210固定。
其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200还可包括控制器(图未示),控制器分别与加热组件100和电源组件230连接,用于在接收到启动信号后控制电源组件230为加热组件100供电并控制加热组件100发热的功率、加热时长等。
其中,电源组件230与加热组件100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100供电;且在一实施例中,电源组件230具体可包括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200,通过设置加热组件100,加热组件100通过将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31设于发热体110外侧面110a的同一端,使得正极导线和负极能够在发热体110的同一端进行接线,无需正极导线或负极导线进一步走线至另一端以与相应的电极连通。相比于将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设置在发热体110的外侧壁的相对两端,使得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需要进行两端接线的方案,不仅大大简化了导线的走线路径,减小了导线的长度,且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及难度。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体,用于收容并在通电时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
导电的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的内侧面,且所述第一电极具有第一连接部;
导电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的内侧面,且所述第二电极具有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发热体的同一端并用于连接至电源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
基体,具有一端开口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用于从所述开口收容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上;
红外发热层,设置在所述基体的内侧面,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所述红外发热层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红外波以加热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红外反射层,所述红外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外侧面,用于反射所述红外发热层发射的红外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多个子发热体,每一所述子发热体的内侧面设有第一子连接部和/或第二子连接部,所述多个子发热体上的第一子连接部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多个子发热体上的第二子连接部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子发热体的内侧面设有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子连接部,同一所述子发热体的所述第一子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子连接部分别通过延伸部与所述子发热体的红外发热层电连接,使得每一所述子发热体的红外发热层可以独立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子发热体和第二子发热体,所述第一子发热体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发热体的内侧面均设有所述第一子连接部、所述第二子连接部、第一延伸部和两个第二子延伸部,所述第一子发热体和所述第二子发热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子延伸部形成第二延伸部,相邻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子延伸部之间形成一个发热区,以使所述第一子发热体和所述第二子发热体均能在通电时加热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发热体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发热体的内侧面均设有第三子连接部,所述第三子连接部连接同一所述子发热体的所述两个第二子延伸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电弹片,设置在所述发热体的内侧面上,与每一所述子发热体上的第一子连接部电连接;和/或,
第二导电弹片,设置在所述发热体的内侧面上,与每一所述子发热体上的第二子连接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机构,套设在所述发热体的外侧壁上,用于固定多个所述子发热体以形成所述发热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
第一固定件,套设在所述多个发热体的第一端,用于对所述多个子发热体的第一端进行固定;
第二固定件,套设在所述多个子发热体的第二端,用于对所述多个子发热体的第二端进行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着所述发热体的周向延伸且具有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缺口的位置,并在所述发热体的轴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高度一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极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发热体的第二端延伸;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发热体的第二端延伸,相邻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一个发热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或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发热体的轴向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与一个所述第二延伸部间隔设置或多个所述第一延伸部与多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交替间隔设置,以将所述发热体分割形成偶数个所述发热区。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间隔距离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负极导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发热体的第二端,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延伸部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发热体的周向方向延伸且呈螺旋型;所述发热区位于一个所述第一延伸部和一个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且形成螺旋型发热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与所述发热体的红外发热层间隔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限位,以使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的外侧面与所述收容腔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限位件形成限位口,所述限位口与所述收容腔连通,且所述限位口的口径小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径;所述气溶胶产生基质通过所述限位口收容于所述收容腔。
22.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组件,用于在通电后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所述加热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电源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41096.4A CN113647692B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PCT/CN2022/100154 WO2023000902A1 (zh) | 2021-07-23 | 2022-06-21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EP22845067.2A EP4374722A1 (en) | 2021-07-23 | 2022-06-21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signal thereof, and switching circuit |
JP2024501251A JP2024525680A (ja) | 2021-07-23 | 2022-06-21 | 加熱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41096.4A CN113647692B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47692A true CN113647692A (zh) | 2021-11-16 |
CN113647692B CN113647692B (zh) | 2024-08-16 |
Family
ID=78478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41096.4A Active CN113647692B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374722A1 (zh) |
JP (1) | JP2024525680A (zh) |
CN (1) | CN113647692B (zh) |
WO (1) | WO2023000902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52297A (zh) * | 2021-11-26 | 2022-02-1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CN114304749A (zh) * | 2021-12-31 | 2022-04-12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不燃烧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件 |
WO2023000902A1 (zh) * | 2021-07-23 | 2023-01-26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WO2023179108A1 (zh) * | 2022-03-22 | 2023-09-2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301797B (zh) * | 2024-06-04 | 2024-08-30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加热视窗、摄像头以及加热视窗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2279881U (zh) * | 2020-01-02 | 2021-01-05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212488479U (zh) * | 2020-07-24 | 2021-02-09 |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CN112841740A (zh) * | 2019-11-27 | 2021-05-28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213344347U (zh) * | 2020-07-17 | 2021-06-04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213604400U (zh) * | 2020-09-22 | 2021-07-06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 |
CN113080520A (zh) * | 2019-12-23 | 2021-07-09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216220206U (zh) * | 2021-07-23 | 2022-04-0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WO2023000902A1 (zh) * | 2021-07-23 | 2023-01-26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2021
- 2021-07-23 CN CN202110841096.4A patent/CN113647692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21 JP JP2024501251A patent/JP2024525680A/ja active Pending
- 2022-06-21 WO PCT/CN2022/100154 patent/WO2023000902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6-21 EP EP22845067.2A patent/EP4374722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41740A (zh) * | 2019-11-27 | 2021-05-28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113080520A (zh) * | 2019-12-23 | 2021-07-09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212279881U (zh) * | 2020-01-02 | 2021-01-05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213344347U (zh) * | 2020-07-17 | 2021-06-04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212488479U (zh) * | 2020-07-24 | 2021-02-09 |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CN213604400U (zh) * | 2020-09-22 | 2021-07-06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 |
CN216220206U (zh) * | 2021-07-23 | 2022-04-0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WO2023000902A1 (zh) * | 2021-07-23 | 2023-01-26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00902A1 (zh) * | 2021-07-23 | 2023-01-26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CN114052297A (zh) * | 2021-11-26 | 2022-02-1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CN114304749A (zh) * | 2021-12-31 | 2022-04-12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不燃烧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件 |
WO2023124534A1 (zh) * | 2021-12-31 | 2023-07-06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不燃烧气溶胶形成装置及其加热件 |
WO2023179108A1 (zh) * | 2022-03-22 | 2023-09-28 |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74722A1 (en) | 2024-05-29 |
WO2023000902A1 (zh) | 2023-01-26 |
JP2024525680A (ja) | 2024-07-12 |
EP4374722A8 (en) | 2024-07-10 |
CN113647692B (zh) | 2024-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47692A (zh)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3647691B (zh)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6220207U (zh)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6220206U (zh) |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WO2023093450A1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3455712A (zh) | 发热体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5486573A (zh)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EP4442140A1 (en) |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member, hea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 |
KR20240122848A (ko) | 히터 및 상기 히터를 포함한 흡연 도구 | |
CN216776103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3908506U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WO2023216700A1 (zh) | 加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
WO2024055720A1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8790573U (zh) | 加热组件、气溶胶生成装置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WO2022062341A1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EP4430971A1 (en) | Heating assembly and aerosol generation apparatus | |
CN216776093U (zh) | 发热体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4710374U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214229849U (zh) |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114052300A (zh) | 加热器以及含有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114246372A (zh) | 加热器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 |
CN220734425U (zh)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 |
JP2000012201A (ja) | 自動車ミラー用ヒータ | |
CN217826738U (zh) |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 |
CN218790572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