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4451A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冰箱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44451A CN113544451A CN202080016542.1A CN202080016542A CN113544451A CN 113544451 A CN113544451 A CN 113544451A CN 202080016542 A CN202080016542 A CN 202080016542A CN 113544451 A CN113544451 A CN 1135444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ezing chamber
- defrosting
- deep
- temperature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1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679 Pelti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3372 meat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86 linear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87 quadratic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4102 sea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18 atomic force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9 thermo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25D11/025—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frigeration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02—Defroster control
- F25D21/006—Defroster control with electronic control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F25B2321/021—Control thereof
- F25B2321/0212—Control thereof of electric power, current or voltag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F25B2321/025—Removal of heat
- F25B2321/0251—Removal of heat by a ga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7—Flow-divert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1—Evaporator distribut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4—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ing deep-frozen artic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1—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through special compart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D2600/02—Tim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D2600/06—Controlling according to a predetermined profi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 F25D2700/12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of freezer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包括:判断是否经过用于冷冻室除霜和深冻室除霜的除霜周期(POD)的步骤;若判断为经过了所述除霜周期,则执行使所述深冻室的温度和所述冷冻室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冷却为低于控制温度的温度的深度冷却运转的步骤;以及若所述深度冷却运转结束,则执行深冻室除霜的步骤;若所述深冻室除霜开始,则关闭冷冻室阀来切断向所述热侧散热器的冷气流动,所述深冻室除霜包括冷侧散热器除霜和在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完毕后执行的热侧散热器除霜,在执行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的期间,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以去除在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冰箱是将食物以低温方式储存的家用电器,其包括用于将食物以摄氏3℃范围的冷藏状态储存的冷藏室和用于将食物以摄氏-20℃范围的冷冻状态储存的冷冻室。
但是,在将诸如肉类或海鲜的食物以冷冻状态保存在当前的冷冻室内的情况下,在食物被冻结为-20℃的过程中,将发生肉类或海鲜的细胞内的水分向细胞外逃离,破坏细胞,并在解冻过程中食感发生变化的现象。
但是,如果将储藏室的温度条件营造为相较于当前的冷冻室温度显著地低的极低温状态,从而在食物改变为冷冻状态时快速地经过结冰点温度区域,则能够使细胞破坏最小化,其结果,具有在解冻之后也能够使肉质和食感恢复到与冷冻之前的状态接近的状态的优点。所述极低温可以被理解为是指-45℃~-50℃范围的温度。
基于这样的理由,最近对于具有被保持为相较于冷冻室温度更低的温度的深冻室的冰箱的需求呈增加的趋势。
为了满足对于深冻室的需求,由于使用已有的制冷剂的冷却上存在有局限,尝试有利用热电元件(TEM:ThermoElectric Module)来将深冻室温度降低为极低温。
韩国公开特许第10-2018-0105572号(2018年9月28日)(在先技术1)中披露有利用热电模块来将储藏室以低于室内温度的温度进行储藏的床头柜形态的冰箱。
但是,在利用所述在先技术1中披露的热电模块的冰箱的情况下,由热电模块的发热面与室内空气热交换来冷却的结构构成,在降低吸热面的温度时存在有局限。
详细而言,热电模块表现出当供应电流增加时,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度差在到某种水平为止增加的倾向。但是,在由半导体元件构成的热电元件的特性上,当供应电流增加时,半导体将作用为电阻,从而使自身发热量增加。此时,将产生吸热面中吸收的热量未能向发热面迅速地传递的问题。
不仅如此,如果热电元件的发热面未被充分地冷却,将发生传递到发热面的热量向吸热面侧逆流的现象,从而使吸热面的温度也一同增加。
在所述在先技术1中披露的热电模块的情况下,由于发热面被室内空气冷却,存在有发热面的温度无法降低至低于室内温度的局限。
在发热面的温度实质上被固定的状态下,为了降低吸热面的温度,将需要增加供应电流,而这样会产生热电模块的效率降低的问题。
并且,当增加供应电流时,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度差变大,从而引起热电模块的制冷力减小的结果。
因此,在在先技术1中披露的冰箱的情况下,无法将储藏室的温度降低为相较于冷冻室温度显著地低的极低温,其可以被认为仅仅是能够保持为冷藏室温度水平的程度。
不仅如此,根据在先技术1中披露的内容,由于利用热电模块来冷却的储藏室独立地存在,当所述储藏室的温度达到满足温度时,将切断向热电模块的供电。
但是,在所述储藏室容置在诸如冷藏室或冷冻室的满足温度区域不同的储藏室内部的情况下,为了调节两个储藏室温度而需要考虑的要素将增多。
因此,仅利用在先技术1中披露的控制内容,在深冻室容置在冷冻室或冷藏室的结构中,将无法为了控制深冻室温度而进行热电模块的输出和深冻室冷却风扇的输出的控制。
为了克服这样的热电模块的局限,并且利用热电模块将储藏室的温度降低为比冷冻室温度更低的温度而进行有很多实验和研究。其结果,为了将热电模块的发热面冷却为低的温度,尝试有将流动有制冷剂的蒸发器贴附在发热面。
韩国公开特许第10-2016-097648号(2016年8月18日)(在先技术2)中披露有为了冷却热电模块的发热面而将热电模块的发热面直接贴附在蒸发器的内容。
但是,在先技术2中也仍然存在有问题。
详细而言,在在先技术2中仅披露有作为用于冷却热电元件的发热面的散热装置或热侧散热器,采用通过了冷冻室膨胀阀的制冷剂流动的蒸发器的结构内容,而未能披露有如何根据包括冷冻室在内的冷藏室的运转状态来控制热电模块的输出的内容。
例如,在在先技术2的情况下,由于冷冻室蒸发器和热电模块的热侧散热器为并联连接的结构,所以存在不易将在先技术2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冷冻室蒸发器和热侧散热器串联连接的系统的缺点。
尤其是,在在先技术2的情况下,由于热侧散热器和冷冻室蒸发器并联连接,热电模块的除霜运转和冷冻室蒸发器的除霜运转可以独立地执行。因此,在热侧散热器和冷冻室蒸发器串联连接的结构中,存在有将无法直接适用在先技术2中采用的除霜运转控制逻辑的问题。
并且,在先技术2中未能披露有对于如何解决深冻室及冷冻室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引起的问题的具体的方法。
作为一例,完全没有披露有对于能够防止或解决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再结霜在深冻室内壁,或者流入到冷冻蒸发室并集中地结霜在冷冻室蒸发器的一面的偏结霜问题的方法的内容。
并且,完全没有披露有对于能够防止在冷冻室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流入到深冻室,或者结霜在与深冻室接触的冷冻蒸发室壁面的现象的结构或方法的内容。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冰箱的除霜的运转控制方法,在所述冰箱中,深冻室容置在冷冻室内部,并且具有热侧散热器和冷冻室蒸发器串联连接的制冷剂循环系统。
尤其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能够防止热电模块在冷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湿蒸气贴附在热侧散热器而被再凝结的现象。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能够防止冷冻室蒸发器的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湿蒸气流入到深冻室内部并贴附在深冻室内壁或热电模块的热侧散热器而被凝结的现象。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冷藏室;冷冻室,与所述冷藏室划分;深冻室,容置在所述冷冻室内部,与所述冷冻室划分;冷冻蒸发室,形成在所述深冻室的后侧;分隔壁,将所述冷冻蒸发室和所述冷冻室划分;冷冻室蒸发器,容置在所述冷冻蒸发室,生成用于冷却所述冷冻室的冷气;冷冻室风扇,被驱动为将所述冷冻蒸发室的冷气供应给所述冷冻室;热电模块,被提供为将所述深冻室的温度冷却为低于冷冻室的温度的温度;以及深冻室风扇,使所述深冻室内部的空气强制流动,所述热电模块包括:热电元件,包括朝向所述深冻室的吸热面和被定义为所述吸热面的相反面的发热面;冷侧散热器,与所述吸热面接触,放置在所述深冻室的后方;热侧散热器,与所述发热面接触,与所述冷冻室蒸发器串联连接;以及机壳,容置所述热侧散热器,所述机壳的背面暴露于所述冷冻蒸发室的冷气。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包括:判断是否经过用于冷冻室除霜和深冻室除霜的除霜周期(POD)的步骤;若判断为经过了所述除霜周期,则执行使所述深冻室的温度和所述冷冻室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冷却为低于控制温度的温度的深度冷却运转的步骤;以及若所述深度冷却运转结束,则执行深冻室除霜的步骤;若所述深冻室除霜开始,则关闭冷冻室阀来切断向所述热侧散热器的冷气流动,所述深冻室除霜包括冷侧散热器除霜和在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完毕后执行的热侧散热器除霜,在执行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的期间,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以去除在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
技术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具有如下的效果。
第一:在热侧散热器和冷冻室蒸发器串联连接且深冻室容置在冷冻室内部的结构中,能够有效地执行热电模块的除霜和冷冻室蒸发器的除霜。
第二:能够防止冷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湿蒸气贴附在热侧散热器并被再凝结的现象。
第三:通过将深冻室除霜即热电模块的除霜运转与冷冻室蒸发器的除霜运转一同执行,能够去除在将深冻室除霜和蒸发室除霜分别单独地执行的情况下发生的除霜妨碍要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冷冻室和深冻室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剖开的纵剖视图。
图4是示出对于输入电压及傅里叶效应的制冷力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对于输入电压及傅里叶效应的效率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与电压对应的制冷力和效率的相关关系的曲线图。
图7的(a)至(c)是示出用于与冰箱内负荷变动对应的冰箱控制的参考温度线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9是所述热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从冷冻蒸发室侧观察的热电模块容置空间的情形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具有热电模块的深冻室后端部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除霜水排出孔堵塞单元的划分部的背面立体图。
图13是具有所述除霜水排出孔堵塞单元的划分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与冷侧散热器连接的背部加热器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藏室除霜运转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在执行深冻室及冷冻室除霜时与时间经过对应的构成冷冻循环的结构元件的工作状态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冷冻室及深冻室的除霜运转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在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期间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热电模块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图19是示出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深冻室除霜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在深冻室除霜运转中防止在深冻室内壁结霜的冰箱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冻室除霜运转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可以将被第一冷却器(first cooling device)冷却并能够被控制为规定的温度的储藏室定义为第一储藏室。
并且,可以将被第二冷却器冷却并能够被控制为低于所述第一储藏室的温度的储藏室定义为第二储藏室。
并且,可以将被第三冷却器冷却并能够被控制为低于所述第二储藏室的温度的储藏室定义为第三储藏室。
用于冷却所述第一储藏室的所述第一冷却器可以包括第一蒸发器和包括热电元件的第一热电模块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蒸发器可以包括后述的冷藏室蒸发器。
用于冷却所述第二储藏室的所述第二冷却器可以包括第二蒸发器和包括热电元件的第二热电模块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蒸发器可以包括后述的冷冻室蒸发器。
用于冷却所述第三储藏室的所述第三冷却器可以包括第三蒸发器和包括热电元件的第三热电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说明书中将热电模块作为冷却单元使用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蒸发器来代替热电模块,举例如下。
(1)“热电模块的冷侧散热器”或“热电元件的吸热面”或“热电模块的吸热侧”可以被理解为“蒸发器或蒸发器的一侧”。
(2)“热电模块的吸热侧”可以被理解为与“热电模块的冷侧散热器”或“热电模块的吸热面”相同的含义。
(3)控制部“对热电模块施加或断开正向电压”可以被理解为与“向蒸发器供应或切断制冷剂”、“控制为打开或关闭切换阀”或“控制为开启或关闭压缩机”相同的含义。
(4)控制部“控制为使对热电模块施加的正向电压增加或减小”可以被理解为与“控制为使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或流速增加或减小”、“控制为使切换阀的开度增加或减小”、“控制为使压缩机输出增加或减小”相同的含义。
(5)控制部“控制为使对热电模块施加的反向电压增加或减小”可以被理解为与“控制为使对与蒸发器邻近的除霜加热器施加的电压增加或减小”相同的含义。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可以将“被热电模块冷却的储藏室”定义为储藏室A,将“位于与所述热电模块邻近的位置并使所述储藏室A内部的空气与所述热电模块的吸热面热交换的风扇”定义为“储藏室A风扇”。
并且,可以将与所述储藏室A一同构成冰箱并且被冷却器冷却的储藏室定义为“储藏室B”。
并且,“冷却器腔室”可以被定义为冷却器所处的空间,在追加有吹送冷却器中生成的冷气的风扇的结构中被定义为包括容置所述风扇的空间,在追加有将由所述风扇吹送的冷气引向储藏室的流路或排出除霜水的流路的结构中被定义为包括所述流路。
并且,可以将为了去除冷侧散热器或其周边结成的霜或冰而位于所述冷侧散热器的一侧的除霜加热器定义为冷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
并且,可以将为了去除热侧散热器或其周边结成的霜或冰而位于所述热侧散热器的一侧的除霜加热器定义为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
并且,可以将为了去除冷却器或其周边结成的霜或冰而位于所述冷却器的一侧的除霜加热器定义为冷却器除霜加热器。
并且,可以将为了去除形成冷却器腔室的壁面或其周边结成的霜或冰而位于形成所述冷却器腔室的壁面的一侧的除霜加热器定义为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
并且,可以将为了在排出冷侧散热器或其周边融化的除霜水或水蒸气的过程中使再结冰或再结霜最小化而配置在所述冷侧散热器的一侧的加热器定义为冷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
并且,可以将为了在排出热侧散热器或其周边融化的除霜水或水蒸气的过程中使再结冰或再结霜最小化而配置在所述热侧散热器的一侧的加热器定义为热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
并且,可以将为了在排出冷却器或其周边融化的除霜水或水蒸气的过程中使再结冰或再结霜最小化而配置在所述冷却器的一侧的加热器定义为冷却器排水加热器。
并且,可以将为了在排出形成冷却器腔室的壁面或其周边融化的除霜水或水蒸气的过程中使再结冰或再结霜最小化而配置在形成所述冷却器腔室的壁面的一侧的加热器定义为冷却器腔室排水加热器。
并且,以下要说明的“冷侧散热器加热器”可以被定义为执行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的功能和所述冷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的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加热器。
并且,“热侧散热器加热器”可以被定义为执行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的功能和所述热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的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加热器。
并且,“冷却器加热器”可以被定义为执行所述冷却器除霜加热器的功能和所述冷却器排水加热器的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加热器。
并且,以下要说明的“背部加热器(back heater)”可以被定义为执行所述热侧散热器加热器的功能和所述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的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加热器。即,所述背部加热器可以被定义为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热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以及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的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功能的加热器。
在本发明中,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储藏室可以包括能够利用所述第一冷却器控制为零上的温度的冷藏室。
并且,所述第二储藏室可以包括能够利用所述第二冷却器控制为零下的温度的冷冻室。
并且,所述第三储藏室可以包括能够利用所述第三冷却器保持为极低温(cryogenic temperature)或超低温(ultrafrezing temperature)的温度的深冻室(deepfreezing compartment)。
并且,在本发明中,并不排除所述第一至第三储藏室全部被控制为零下的温度的情况和所述第一至第三储藏室全部被控制为零上的温度的情况,以及所述第一及第二储藏室被控制为零上的温度且所述第三储藏室被控制为零下的温度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冰箱的“运转”可以被定义为包括以下四种运转步骤:步骤I,判断是否满足运转开始条件或运转投入条件;步骤II,在满足运转投入条件的情况下执行预设定的运转;步骤III,判断是否满足运转完毕条件;以及步骤IV,在满足运转完毕条件的情况下,结束运转。
在本发明中,用于冰箱的储藏室冷却的“运转”可以被区分为一般运转和特殊运转进行定义。
所述一般运转可以表示在未发生与储藏室门的开放或食物储存对应的负荷投入状况的状态下冰箱内温度自然地上升时执行的冷却运转。
详细而言,被定义为当储藏室的温度进入不满足温度区域(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而满足运转投入条件时,为了冷却所述储藏室,控制部控制为从所述储藏室的冷却器供应冷气。
具体而言,一般运转可以包括冷藏室冷却运转、冷冻室冷却运转、深冻室冷却运转等。
另一方面,所述特殊运转可以表示除去被定义为所述一般运转的运转以外的运转。
详细而言,所述特殊运转可以包括:除霜运转,被控制为因储藏室的除霜周期经过而为了融化冷却器中结成的霜或冰向所述冷却器供应热量。
并且,所述特殊运转可以还包括:负荷应对运转,被控制为当因属于从储藏室的门开放后关闭的时刻经过设定时间的情况或者在经过设定时间之前储藏室的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而满足运转投入条件时,为了去除渗透到所述储藏室的热负荷而从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储藏室供应冷气。
详细而言,所述负荷应对运转可以包括:门负荷应对运转,在储藏室门的开闭动作之后,为了去除向储藏室内部渗透的负荷而执行;初始冷启动运转,在安装冰箱后第一次接通电源时,为了去除储藏室内部的负荷而执行。
例如,所述除霜运转可以包括冷藏室除霜运转、冷冻室除霜运转以及深冻室除霜运转中的至少一种。
并且,所述门负荷应对运转可以包括冷藏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冷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以及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在满足随着深冻室门开放而负荷增加时执行的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在从深冻室关闭状态转换为开启状态时为了去除深冻室内的负荷而执行的深冻室初始冷启动运转投入条件、在深冻室除霜运转完毕之后第一次开始的除霜后运转投入条件中的至少一种条件时执行的用于去除深冻室负荷的运转。
详细而言,判断是否满足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可以包括:是否满足从冷冻室门和深冻室门中的至少一个开放后关闭的时刻经过预定时间的条件或者在预定时间以内深冻室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的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并且,判断是否满足深冻室初始冷启动运转投入条件,可以包括:判断是否冰箱电源开启且深冻室模式从关闭状态转换为开启状态。
并且,判断是否满足深冻室除霜后运转投入条件,可以包括:判断冷侧散热器加热器关闭、背部加热器关闭、为了冷侧散热器除霜而对热电模块施加的反向电压中断、为了冷侧散热器除霜而施加反向电压后为了热侧散热器除霜而对热电模块施加的正向电压中断、容置热侧散热器的机壳的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以及冷冻室除霜运转结束中的至少一种。
因此,包括冷藏室和冷冻室以及深冻室中的至少一种的储藏室的运转可以被整理为包括储藏室一般运转和储藏室特殊运转。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储藏室的运转中的两种运转冲突的情况下,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优先执行某一种运转(运转A),并且中断(pause)另一种运转(运转B)。
在本发明中,运转的冲突可以包括:i)因同时满足运转A的投入条件和运转B的投入条件而同时冲突的情况;ii)在满足运转A的投入条件而执行运转A的过程中,因满足运转B的投入条件而冲突的情况;iii)在满足运转B的投入条件而执行运转B的过程中,因满足运转A的投入条件而冲突的情况。
在两种运转冲突的情况下,控制部决定冲突的运转的执行优先顺序,并且为了控制相应运转的执行而执行所谓的“冲突控制算法”。
以运转A优先被执行且运转B被中断的情况为一例进行说明。
详细而言,在本发明中,在运转A完毕后,被中断的运转B可以按照如下例示的三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过程进行控制。
a.运转B的解除(termination)
当运转A完毕时,运转B的执行被解除而结束所述冲突控制算法,并可以返回到其之前的运转步骤。
其中,“解除”表示的是,不仅不再执行被中断的所述运转B,而且不判断是否满足运转B的投入条件。即,可以被认为是对于运转B的投入条件的判断信息被初始化。
b.运转B的投入条件再判断(redetermination)
当优先执行的运转A完毕时,控制部返回到再次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被中断的运转B的投入条件的步骤,并可以决定运转B的再开始(restart)与否。
例如,当运转B为驱动10分钟风扇的运转,并且因与运转A冲突而在运转开始后经过3分钟的时刻其运转被中断时,在运转A完毕的时刻再次判断是否满足运转B的投入条件,当判断为满足时,再次驱动10分钟风扇。
c.运转B的续行(continuation)
当优先执行的运转A完毕时,控制部可以使被中断的所述运转B续行。其中,“续行”表示其接续执行被中断的运转,而不是从最初重新开始。
例如,当运转B为驱动10分钟风扇的运转,并且因与运转A冲突而在运转开始后经过3分钟的时刻其运转被中断时,在运转A完毕的时刻立即再驱动剩余时间的7分钟压缩机。
另外,在本发明中,运转的优先顺序可以规定如下。
第一:当一般运转和特殊运转冲突时,可以控制为优先执行所述特殊运转。
第二:在发生一般运转间的冲突的情况下,运转的优先顺序可以规定如下。
I.当冷藏室冷却运转和冷冻室冷却运转冲突时,可以优先执行冷藏室冷却运转。
II.当冷藏室(或者冷冻室)冷却运转和深冻室冷却运转冲突时,可以优先执行冷藏室(或者冷冻室)冷却运转。此时,为了避免深冻室温度过多地上升,可以使低于所述深冻室冷却器的最大制冷力的水平的制冷力从深冻室冷却器供应给所述深冻室。
所述制冷力可以表示冷却器自身的冷却能力和位于与冷却器邻近的位置的冷却风扇的送风量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在深冻室的冷却器为热电模块的情况下,当冷藏室(或者冷冻室)冷却运转和深冻室冷却运转冲突时,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优先执行冷藏室(或者冷冻室)冷却运转,并且向热电模块输入低于能够对热电模块施加的最大电压的电压。
第三、在发生特殊运转间的冲突的情况下,运转的优先顺序可以规定如下。
I.当冷藏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和冷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冲突时,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优先执行冷藏室门负荷应对运转。
II.当冷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和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冲突时,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优先执行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
III.当冷藏室运转和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冲突时,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同时执行冷藏室运转和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后,当冷藏室温度达到特定温度a时,控制为单独地执行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当在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单独地执行的过程中冷藏室温度再次上升并达到特定温度b(a<b)时,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再次同时执行冷藏室运转和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随后,也可以根据冷藏室温度控制为,反复地执行所述深冻室和冷藏室同时运转和深冻室单独运转间的运转转换过程。
另外,作为扩展的变形例,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当满足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的运转投入条件时,与所述冷藏室运转和深冻室门负荷应对运转冲突的情况相同地执行运转。
以下,作为一例限定为所述第一储藏室为冷藏室、所述第二储藏室为冷冻室、所述第三储藏室为深冻室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图。
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10包括:压缩机11,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冷凝器12,将从所述压缩机11吐出的制冷剂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相制冷剂;膨胀阀,将从所述冷凝器12吐出的制冷剂膨胀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蒸发器,将通过了所述膨胀阀的制冷剂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相制冷剂。从所述蒸发器吐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11流入。上述的结构利用制冷剂配管彼此连接并构成闭回路。
详细而言,所述膨胀阀可以包括冷藏室膨胀阀14和冷冻室膨胀阀15。制冷剂配管在所述冷凝器12的出口侧被分为两条,在被分为两条的制冷剂配管分别连接所述冷藏室膨胀阀14和所述冷冻室膨胀阀15。即,所述冷藏室膨胀阀14和冷冻室膨胀阀15在所述冷凝器12的出口并联连接。
在制冷剂配管在所述冷凝器12的出口侧被分为两条的地点安装切换阀13。利用所述切换阀13的开度调节动作,通过了所述冷凝器12的制冷剂可以向所述冷藏室膨胀阀14和所述冷冻室膨胀阀15中的仅一侧流动,或者分为两侧流动。
所述切换阀13可以是三通阀,根据运转模式来决定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其中,可以利用诸如所述三通阀的一个切换阀安装在所述冷凝器12的出口并控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也可以作为另一方法在所述冷藏室膨胀阀14和冷冻室膨胀阀15的入口侧分别安装开闭阀的结构。
另外,作为对于蒸发器布置方式的第一个例,所述蒸发器可以包括:冷藏室蒸发器16,连接在所述冷藏室膨胀阀14的出口侧;串联连接的热侧散热器24及冷冻室蒸发器17,连接在所述冷冻室膨胀阀15的出口侧。所述热侧散热器24及冷冻室蒸发器17串联连接,通过了所述冷冻室膨胀阀的制冷剂在通过所述热侧散热器24后向所述冷冻室蒸发器17流入。
作为第二个例,所述热侧散热器24也可以实现为,配置在所述冷冻室蒸发器17的出口侧以使通过了冷冻室蒸发器17的制冷剂向热侧散热器24流入的结构。
作为第三个例,并不排除所述热侧散热器24和冷冻室蒸发器17在所述冷冻室膨胀阀15的出口端并联连接的结构。
虽然所述热侧散热器24为蒸发器,但是并不以与深冻室冷气热交换的目的来提供,而是以冷却后述的热电模块的发热面的目的来提供。
对于蒸发器的布置方法,在以上说明的三种例各个中,也可以实现为将去除了所述切换阀13、冷藏室膨胀阀14、冷藏室蒸发器16的第一制冷剂循环系统和由冷藏室冷却用蒸发器、冷藏室冷却用膨胀阀、冷藏室冷却用冷凝器、冷藏室冷却用压缩机构成的第二制冷剂循环系统组合的复合系统。其中,构成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冷凝器和构成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冷凝器可以独立地提供,也可以提供为由单一体构成的冷凝器但制冷剂不相混合的复合冷凝器。
另外,包括深冻室而具有两个储藏室的冰箱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可以仅由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系统构成。
以下,作为一例将限定为所述热侧散热器和冷冻室蒸发器17串联连接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与所述冷凝器12邻近的位置安装冷凝风扇121,在与所述冷藏室蒸发器16邻近的位置安装冷藏室风扇161,在与所述冷冻室蒸发器17邻近的位置安装冷冻室风扇171。
另外,在具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冰箱的内部形成有:利用所述冷藏室蒸发器16中生成的冷气来保持为冷藏温度的冷藏室;利用所述冷冻室蒸发器16中生成的冷气来保持为冷冻温度的冷冻室;以及利用后述的热电模块保持为极低温(cryogenic)或超低温(ultrafrezing)的温度的深冻室(deep freezing compartment)202。所述冷藏室和冷冻室可以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邻近地配置,并利用分隔壁彼此划分。所述深冻室可以设置在所述冷冻室内部的一侧,但是本发明包括所述深冻室设置在冷冻室外部的一侧的情形。为了切断所述深冻室的冷气和所述冷冻室的冷气彼此热交换,可以利用隔热性能高的深冻壳体201来使所述深冻室202从所述冷冻室划分。
并且,所述热电模块可以包括:热电元件21,当供应电源时,呈现出其一侧的面吸收热量且相反侧的面释放热量的特征;冷侧散热器(cold sink)22,安装在所述热电元件21的吸热面;热侧散热器(heat sink)24,安装在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隔热件23,切断所述冷侧散热器22和热侧散热器间的热交换。
其中,所述热侧散热器24是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接触的蒸发器。即,向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传递的热量与所述热侧散热器24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沿着所述热侧散热器24内部流动且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吸收热量的制冷剂向所述冷冻室蒸发器17流入。
并且,在所述冷侧散热器22的前方可以设置有冷却风扇,由于所述冷却风扇配置在所述深冻室内部后侧,可以将其定义为深冻室风扇25。
所述冷侧散热器22配置在所述深冻室202内部后方并暴露于所述深冻室202的冷气。因此,当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25来使所述深冻室202冷气强制循环时,所述冷侧散热器22起到通过与所述深冻室冷气的热交换来吸收热量后,将所述热量传递给所述热电元件21的吸热面的功能。传递到所述吸热面的热量向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传递。
所述热侧散热器24起到将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吸热面吸收并传递到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的热量再次吸收并向所述热电模块20外部释放的功能。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冷冻室和深冻室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2的3-3线剖开的纵剖视图。
参照图2及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包括:内壳体101,定义冷冻室102;深冻单元200,安装在所述冷冻室102的内部一侧。
详细而言,冷藏室内部保持为约摄氏3℃左右,所述冷冻室102内部保持为约-18℃左右,而所述深冻单元200内部的温度,即深冻室202内部温度需要保持为约-50℃左右。因此,为了将深冻室202内部温度保持为-50℃的极低温,除了冷冻室蒸发器以外,还需要配备有诸如热电模块20的附加的冷冻单元。
更详细而言,所述深冻单元200包括:深冻壳体201,在内部形成深冻室202;深冻室抽屉203,滑动插入所述深冻壳体201内部;以及热电模块20,安装在所述深冻壳体201的背面。
也可以代替所述深冻室抽屉203,而是实现为在所述深冻壳体201正面一侧连接深冻室门,并且所述深冻壳体201内部全体由食物储存空间构成的结构。
并且,所述内壳体101的背面向后方呈台阶状,从而形成容置所述冷冻室蒸发器17的冷冻蒸发室104。并且,利用分隔壁103将所述内壳体10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所述冷冻蒸发室104和冷冻室102。所述热电模块20固定安装在所述分隔壁103的正面,其一部分贯穿所述深冻壳体201并容置在所述深冻室202内部。
详细而言,如上所述,构成所述热电模块20的所述热侧散热器24可以是连接在所述冷冻室膨胀阀15的蒸发器。在所述分隔壁103可以形成有容置所述热侧散热器24的空间。
由于在所述热侧散热器24内部流动有在通过冷冻室膨胀阀15的过程中被冷却为-18℃~-20℃程度的二相制冷剂,所述热侧散热器24的表面温度将保持为-18℃~-20℃。其中,在此需要明确的是,通过了冷冻室膨胀阀15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可以根据冷冻室温度条件而改变。
在所述热侧散热器24的正面接触所述热电元件21的背面,当对所述热电元件21施加电源时,所述热电元件21的背面成为发热面。
在所述热电元件的正面接触所述冷侧散热器22,当对所述热电元件21施加电源时,所述热电元件21的正面成为吸热面。
所述冷侧散热器22可以包括由铝材料构成的导热板和从所述导热板的正面延伸的复数个热交换鳍(fin),所述复数个热交换鳍可以垂直地延伸并在横向上隔开地配置。
其中,在提供有包覆或容置由导热板和热交换鳍构成的导热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机壳的情况下,所述冷侧散热器22应当被理解为不仅包括所述导热体,而且还包括所述机壳的导热构件。这还同样地适用于所述热侧散热器22,所述热侧散热器22应当被理解为不仅是由导热板和热交换鳍构成的导热体以外,在提供有机壳的情况下还应当被理解为包括机壳的导热构件。
在所述冷侧散热器22的前方配置有所述深冻室风扇25,从而使所述深冻室202内部空气强制循环。
以下对热电元件的效率及制冷力进行说明。
热电模块20的效率可以利用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定义,其效率式如下。
Qc:制冷力(Cooling Capacity,吸收热量的能力)
Pe:输入(Input Power,向热电元件供应的功率)
Pe=V×i
并且,热电模块20的制冷力可以定义如下。
<半导体材料特性系数>
α:塞贝克(Seebeck)系数[V/K]
ρ:比电阻[Ωm-1]
k:导热率[W/mk]
<半导体结构特性>
L:热电元件厚度:吸热面和发热面的距离
A:热电元件的面积
<系统使用条件>
i:电流
V:电压
Th:热电元件的发热面温度
Tc:热电元件的吸热面温度
在以上的制冷力式中,右侧第一项可以被定义为珀尔帖效应(Peltier Effect),并可以被定义为基于电压差的吸热面和发热面两端间的移动热量。所述珀尔帖效应为电流函数,其与供应电流成比例增加。
在V=iR式中,由于构成热电元件的半导体作用为电阻,并且可以将所述电阻看作为常数,所以电压和电流可以被认为构成比例关系。即,其表示当对所述热电元件21施加的电压增加时,电流也将增加。因此,所述珀尔帖效应可以被看作为电流的函数,也可以被看作为电压的函数。
所述制冷力也可以被看作为电流的函数或电压的函数。所述珀尔帖效应作用为增加所述制冷力的正效应。即,当供应电压变大时,珀尔帖效应增加而制冷力增加。
在所述制冷力式中,第二项被定义为焦耳效应(Joule Effect)。
所述焦耳效应表示当对电阻体施加电流时产生热量的效应。换言之,由于向热电元件供应电源时产生热量,这将作用为减小制冷力的负效应。因此,当向热电元件供应的电压增加时,焦耳效应增加而带来降低热电元件的制冷力的结果。
在所述制冷力式中,第三项被定义为傅里叶效应(Fourier Effect)。
所述傅里叶效应表示当在热电元件的两面发生温度差时,因导热而使热量移动的效应。
详细而言,所述热电元件包括由陶瓷基板构成的吸热面和发热面以及配置在所述吸热面和发热面之间的半导体。当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电压时,在吸热面和发热面之间将发生温度差。通过所述吸热面吸收的热量通过半导体向发热面传递。但是,当发生所述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度差时,将发生因导热而热量从发热面向吸热面逆流的现象,将其称为傅里叶效应。
所述傅里叶效应与焦耳效应相同地作用为降低制冷力的负效应。换言之,当供应电流增加时,热电元件的发热面和吸热面的温度差(Th-Tc)即ΔT值变大,将带来降低制冷力的结果。
图4是示出对于输入电压及傅里叶效应的制冷力的关系的曲线图。
参照图4,傅里叶效应可以被定义为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度差即ΔT的函数。
详细而言,当热电元件的规格被确定时,由于以上制冷力式的傅里叶效应项中k、A以及L值成为常数值,傅里叶效应可以被看作为将ΔT作为变量的函数。
因此,当ΔT越大时,傅里叶效应值越增加,而由于傅里叶效应对于制冷力作用为负效应,其结果,制冷力减小。
如图4的曲线图所示,可以确定出在电压恒定的条件下,ΔT越大时,制冷力越小。
并且,限定为ΔT被固定的状态,例如将ΔT限定为30℃的情况来描述与电压变化对应的制冷力变化,则电压值越增加,制冷力呈现出先是增加并在某一地点达到最高值后再次减小的抛物线形态。
其中,由于电压和电流构成比例关系,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将以上制冷力式中记载的电流看作为电压并相同地理解也无妨。
详细而言,随着供应电压(或者电流)增加,制冷力将增加,这可以利用以上制冷力式进行说明。首先,由于所述ΔT值被固定,其成为常数。由于按不同热电元件的规格,所述ΔT值已定,可以根据所要求的ΔT值来设定适当的热电元件的规格。
由于ΔT被固定,所述傅里叶效应可以被看作为常数,其结果,制冷力可以被简化为,可以被看作为电压(或者电流)的一次函数的珀尔帖效应和可以被看作为电压(或者电流)的二次函数的焦耳效应的函数。
随着电压值逐渐地增加,作为电压的一次函数的珀尔帖效应的增加量大于作为电压的二次函数的焦耳效应的增加量,其结果,呈现出制冷力增加的样态。换言之,在制冷力达到最大为止,焦耳效应的函数接近于常数,因此制冷力将呈现出接近电压的一次函数的形态。
可以确认的是,电压越增加,将发生基于焦耳效应的自身发热量相较于基于珀尔帖效应的移动热量更加变大的逆转现象,其结果,将呈现出制冷力再次减小的样态。这可以从作为电压(或者电流)的一次函数的珀尔帖效应和作为电压(或者电流)的二次函数的焦耳效应的函数关系式更加明确地理解。即,当制冷力减小时,制冷力将呈现出接近电压的二次函数的形态。
在图4的曲线图上可以确认出,在供应电压为约30至40V范围区间,更具体而言在约35V时制冷力达到最大。因此,当仅考虑制冷力时,可以被认为在热电元件发生30至40V范围内的电压差为宜。
图5是示出对于输入电压及傅里叶效应的效率关系的曲线图。
参照图5,可以确认出在相同电压的条件下,ΔT越大则效率越小。这可以被认为是因效率与制冷力成正比而所必然的结果。
并且,限定为ΔT被固定的状态,例如将ΔT限定为30℃的情况来描述与电压变化对应的效率变化,则供应电压越增加,效率呈现出先是增加并在经过某一时刻时效率反而减小的样态。这可以被认为与电压变化对应的制冷力曲线图相似。
其中,所述效率COP不仅是制冷力的函数,而且还是输入功率的函数,在将热电元件21的电阻看作为常数时,输入Pe成为V2的函数。当将制冷力除以V2时,效率可以在结果上表现为因此,所述效率的曲线图将呈现出如图5所示的形态。
在图5的曲线图上可以确认出,效率最大的地点在对热电元件施加的电压差(或者供应电压)为大致20V以内的区域出现。因此,当所要求的ΔT被确定时,与之对应地施加适当的电压,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为宜。即,当确定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和深冻室202的设定温度时,可以确定ΔT,并由此确定对热电元件施加的最佳的电压差。
图6是示出与电压对应的制冷力和效率的相关关系的曲线图。
参照图6,如上所述,呈现出电压差越大则制冷力和效率均先增加后减小的情形。
详细而言,可以确认出制冷力达到最大的电压值和效率达到最大的电压值不同,这可以被认为是因为制冷力达到最大时为止是电压的一次函数,而效率是电压的二次函数。
如图6所示,作为一例,在ΔT为30℃的热电元件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出在对热电元件施加的电压差为大致12V~17V范围内热电元件的效率呈现出最高。在所述电压的范围内,呈现出制冷力继续增加的情形。因此,可以确认出一并考虑制冷力需要至少12V以上的电压差,在电压差为14V时效率达到最大。
图7的(a)至(c)是示出用于与冰箱内负荷变动对应的冰箱控制的参考温度线的图。
以下,将各储藏室的设定温度定义为缺口温度(notch temperature)进行说明。所述参考温度线也可以表现为临界温度线。
在曲线图上,下侧的参考温度线为区分满足温度区域和不满足温度区域的参考温度线。因此,下侧的参考温度线下方区域A可以被定义为满足区间或满足区域,下侧的参考温度线上方区域B被定义为不满足区间或不满足区域。
并且,上侧的参考温度线为区分不满足温度区域和上限温度区域的参考温度线。因此,上侧的参考温度线上方区域C可以被定义为上限区域或上限区间,并且可以被看作为特殊运转区域。
另外,当定义用于冰箱控制的满足/不满足/上限温度区域时,下侧的参考温度线可以被定义为包括在满足温度区域的情况和包括在不满足温度区域的情况中的一种。并且,上侧的参考温度线可以被定义为包括在不满足温度区域的情况和包括在上限温度区域的情况中的一种。
在冰箱内温度处于满足区域A内的情况下,将不驱动压缩机,在处于不满足区域B的情况下,通过驱动压缩机来使冰箱内温度进入到满足区域内。
并且,冰箱内温度处于上限区域C的情况被看作为向冰箱内投放了温度高的食物,或者因相应储藏室的门开放而冰箱内负荷急剧地增加,从而可以执行包括负荷应对运转的特殊运转算法。
图7的(a)是示出用于与冷藏室温度变化对应的冰箱控制的参考温度线的图。
冷藏室的缺口温度N1被设定为零上的温度。为使冷藏室温度保持为缺口温度N1,当上升到比缺口温度N1高第一温度差d1大小的第一满足临界温度N11时,控制为驱动压缩机,当在驱动压缩机后下降到比所述缺口温度N1低所述第一温度差d1大小的第二满足临界温度N12时,控制为停止驱动压缩机。
所述第一温度差d1是从所述冷藏室的缺口温度N1增加或减小的温度值,其可以被定义为用于定义所述冷藏室温度被保持为作为设定温度的缺口温度N1的温度区间的控制差动(control differential)或控制温差(control differential temperature),所述第一温度差d1可以是大致1.5℃。
并且,当判断为冷藏室温度从缺口温度N1上升到高第二温度差d2大小的第一不满足临界温度N13时,控制为执行特殊运转算法。所述第二温度差d2可以是4.5℃。所述第一不满足临界温度也可以被定义为上限投入温度。
当在执行特殊运转算法之后,冰箱内温度下降到比所述第一不满足临界温度低第三温度差d3大小的第二不满足温度N14时,结束所述特殊运转算法的运转。所述第二不满足温度N14低于第一不满足温度N13,所述第三温度差d3可以是3.0℃。所述第二不满足临界温度N14可以被定义为上限解除温度。
在结束所述特殊运转算法之后,调节压缩机的制冷力来使冰箱内温度达到所述第二满足临界温度N12后,停止压缩机的驱动。
图7的(b)是示出用于与冷冻室温度变化对应的冰箱控制的参考温度线的图。
用于冷冻室温度控制的参考温度线的形态与用于冷藏室温度控制的参考温度线的形态相同,并且其区别仅在于缺口温度N2及从缺口温度N2增加或减小的温度变化量k1、k2、k3与冷藏室的缺口温度N1和温度变化量d1、d2、d3不同。
所述冷冻室缺口温度N2可以如上所述为-18℃,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用于定义被认为使所述冷冻室温度保持为作为设定温度的缺口温度N2的温度区间的控制温差k1可以是2℃。
因此,当冷冻室温度增加到比缺口温度N2增加第一温度差k1大小的第一满足临界温度N21时,驱动压缩机,当达到比缺口温度N2增加第二温度差k2大小的第一不满足临界温度N23(上限投入温度)时,执行特殊运转算法。
并且,当在驱动压缩机后冷冻室温度下降到比缺口温度N2低第一温度差k1大小的第二满足临界温度温度N22时,停止压缩机的驱动。
当在执行特殊运转算法之后,冷冻室温度下降到比第一不满足温度N23低第三温度差k3大小的第二不满足临界温度N24(上限解除温度)时,结束特殊运转算法。通过压缩机制冷力调节来使冷冻室温度下降到第二满足临界温度N22。
另外,即使在深冻室模式关闭的状态下,也需要以预定周期间歇性地控制所述深冻室的温度,从而防止深冻室温度过度地上升。因此,在深冻室模式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深冻室的温度控制将参照图7的(b)所示的用于冷冻室温度控制的温度参考线。
如上所述,在深冻室模式关闭的状态下采用用于冷冻室温度控制的参考温度线,这是因为深冻室位于冷冻室内部。
即,即使在深冻室模式关闭而不使用深冻室的情况下,深冻室内部温度也需要至少保持为与冷冻室温度相同的水平,这样才能防止冷冻室负荷增加的现象。
因此,在深冻室模式关闭的状态下,深冻室缺口温度与冷冻室缺口温度N2相同地设定,从而使第一及第二满足临界温度和第一及第二不满足临界温度也与用于冷冻室温度控制的临界温度N21、N22、N23、N24相同地设定。
图7的(c)是示出在深冻室模式开启的状态下用于与深冻室温度变化对应的冰箱控制的参考温度线的图。
在深冻室模式开启的状态,即深冻室开启的状态下,深冻室缺口温度N3被设定为比冷冻室缺口温度N2显著地低的温度,其可以是约-45℃~-55℃,优选是-55℃。在此情况下,深冻室缺口温度N3可以与热电元件21的吸热面温度对应,冷冻室缺口温度N2与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温度对应。
由于通过了冷冻室膨胀阀15的制冷剂将通过热侧散热器24,所以与热侧散热器24接触的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的温度将至少保持为与通过了冷冻室膨胀阀的制冷剂的温度对应的温度。因此,热电元件的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度差,即ΔT将达到32℃。
另外,用于定义被认为深冻室被保持为作为设定温度的缺口温度N3的温度区间的控制温差m1,即深冻室控制温差可以比冷冻室冷冻室控制温差k1更高地设定,作为一例其可以是3℃。
因此,被定义为深冻室的第一满足临界温度N31和第二满足临界温度N32之间的区间的设定温度保持认定区间可以宽于冷冻室的设定温度保持认定区间。
并且,当深冻室温度上升到比缺口温度N3高第二温度差m2大小的第一不满足临界温度N33时,执行特殊运转算法,当执行特殊运转算法之后,深冻室温度下降到比所述第一不满足临界温度N33低第三温度差m3大小的第二不满足临界温度N34时,结束特殊运转算法。所述第二温度差m2可以是5℃。
其中,深冻室的第二温度差m2被设定为高于冷冻室的第二温度差k2。换言之,用于深冻室温度控制的第一不满足临界温度N33和深冻室缺口温度N3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大于用于冷冻室温度控制的第一不满足临界温度N23和冷冻室缺口温度N2间的间隔。
这是因为,由于深冻室的内部空间相较于冷冻室更窄,并且深冻壳体201的隔热性能优异,所以投入到深冻室内部的负荷向外部释放的量少。不仅如此,由于深冻室温度显著地低于冷冻室温度,当向深冻室内部渗透诸如食物的热负荷时,对于热负荷的反应灵敏度很高。
鉴于此,在深冻室的第二温度差m2与冷冻室的第二温度差k2相同地设定的情况下,诸如负荷应对运转的特殊运转算法的执行频度将可能过度地变高。因此,为了降低特殊运转算法的执行频度以节省功耗,深冻室的第二温度差m2被设定为大于冷冻室的第二温度差k2为宜。
另外,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以下,记载为当满足复数个条件中的至少一种时执行特定步骤的内容应当被理解为,不仅包括在控制部判断的时刻只要满足所述复数个条件中的一种时执行特定步骤的含义,还包括满足复数个条件中的仅一种、或者仅一部分、或者必须满足全部才执行特定步骤的含义。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电模块的立体图,图9是所述热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8及图9,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电模块20可以包括:热电元件21;冷侧散热器22,与热电元件21的吸热面接触;热侧散热器24,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接触;隔热件23,切断所述冷侧散热器22和热侧散热器24的导热。
所述热电模块20可以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冷侧散热器22的前方的深冻室风扇25。
并且,所述热电模块20可以还包括:除霜传感器26,安装在所述冷侧散热器22的热交换鳍,并感测冷侧散热器22的温度。所述除霜传感器26作用为,在除霜过程中感测冷侧散热器22的表面温度并将其传送给控制部,从而使控制部能够判断除霜完毕时刻。控制部还可以根据从除霜传感器26传送的温度值来判断除霜不良与否。
并且,所述热电模块20可以还包括容置所述热侧散热器24的机壳(housing)27。所述机壳27可以由隔热性能低于所述深冻壳体201的材料构成。
如上所述,在提供有容置由导热板和热交换鳍构成的导热体的所述机壳27的结构中,所述热侧散热器24可以被理解为包括所述导热体及所述机壳27的结构。
在所述机壳27可以凹陷形成有与所述热侧散热器245的厚度和面积对应的大小的热侧散热器容置部271。在所述热侧散热器容置部271的左右侧边缘可以凸出有复数个紧固凸柱272。紧固构件272a通过贯穿所述冷侧散热器22的两侧面并插入到所述紧固凸柱272,从而将构成热电模块20的结构元件组装为单一体。
并且,由于与所述冷冻室蒸发器17串联连接的蒸发器作用为所述热侧散热器24,所以在所述热侧散热器24的侧面边缘可以延伸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管241和供制冷剂流出的流出管242。在所述机壳27可以形成有供所述流入管241和流出管242贯穿的配管通过孔273。
并且,在所述隔热件23的中央形成有与所述热电元件21的大小对应的热电元件容置孔231。所述隔热件23的厚度比所述热电元件21的厚度更厚地形成,所述冷侧散热器22的背面一部分可以插入到所述热电元件容置孔231。
另外,由于构成所述热电模块20的冷侧散热器22和热侧散热器24被保持为零下的温度,在其表面可能会生长霜或冰而引起热交换性能降低的问题。尤其是,虽然热侧散热器24作用为冷却热电元件21的发热面的散热装置,但由于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被保持为-20℃左右的温度,在热侧散热器24的表面上也将生成结冰。
基于这样的理由,需要周期性地通过除霜运转来去除冷侧散热器22和热侧散热器24的表面结霜的冰。以下,将融化热电模块上生成的冰或霜的运转定义为深冻室除霜运转,深冻室除霜运转被定义为包括冷侧散热器除霜和热侧散热器除霜。
图10是示出从冷冻蒸发室侧观察的热电模块容置空间的情形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示出具有热电模块的深冻室后端部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参照图10及图11,冷冻室102和冷冻蒸发室104被分隔壁103划分,构成所述深冻单元200的深冻壳体202的背面紧贴在所述分隔壁103的正面。
详细而言,所述分隔壁103可以包括:格栅盘(grille pan)51,暴露在冷冻室冷气;护罩(shroud)56,贴附在所述格栅盘51的背面。
在所述格栅盘51的正面以上下隔开的方式凸出形成有冷冻室侧吐出格栅511、512,在相当于所述冷冻室侧吐出格栅511、512之间的所述格栅盘51的正面凸出形成有模块套筒(module sleeve)53。在所述模块套筒53的内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热电模块20的热电模块容置部531。
更详细而言,在所述模块套筒53的内部,流动引导件532可以呈圆筒形状或多角筒形状的方式设置,所述流动引导件532的内部可以利用风扇格栅部(fan grille part)536划分为前方空间和后方空间。在所述风扇格栅部536可以形成有复数个空气通过孔。
在所述模块套筒53和所述流动引导件532之间,即在所述流动引导件532的上侧和下侧可以分别形成有深冻室侧吐出格栅533、534。
在相当于所述风扇格栅部536的后方的所述流动引导件532的内部可以容置所述深冻室风扇25。相当于所述风扇格栅部536的前方空间的所述流动引导件532部分作用为引导冷气流动以使深冻室冷气向所述深冻室风扇25吸入。即,引入到所述流动引导件532的内侧空间并通过了所述风扇格栅部536的冷气将沿着所述深冻室风扇25的径向吐出并且与所述冷侧散热器22热交换。在与所述冷侧散热器22热交换的过程中被冷却并沿着上下方向流动的冷气将通过所述深冻室侧吐出格栅533、534再次吐出到深冻室。
所述热电模块容置部531可以被定义为从所述流动引导件532的后端(或者深冻室风扇25的后端)到所述格栅盘51的背面之间的空间。
其中,容置所述热侧散热器24的所述机壳27从所述分隔壁103的背面向后方凸出并放置在所述冷冻蒸发室104内。因此,所述机壳27的背面暴露在冷冻蒸发室104的冷气,所述机壳27的表面温度实质上被保持为与冷冻蒸发室内的冷气温度相同或相似的水平的温度。
另外,在所述热电模块容置部531内部容置所述冷侧散热器22,所述隔热件23和热电元件21以及热侧散热器24构成为容置在所述机壳27内部的结构。
所述热电模块容置部531的底部535可以朝某一侧向下倾斜地设计,虽然所述某一侧可以是所述底部535的中央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所述底部535中的最低的地点可以形成有用于安装除霜水引导件30的凹陷部。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插在所述凹陷部执行排水孔功能,从而引导深冻室除霜运转中产生的除霜水流向冷冻蒸发室104的底部。
另外,在深冻室除霜运转过程中,从所述冷侧散热器22分离并向所述底部535掉落的冰块需要迅速地融化,并且沿着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向所述热电模块容置部531的外部排出。
但是,为了在除霜运转结束为止融化掉落到底部535的冰,需要配备有额外的加热单元。基于这样的理由,在所述底部535和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内部可以排列有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
详细而言,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可以包括:主加热器41,多次弯折并弯弯曲曲地配置在所述底部535;引导件加热器42,引入到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内部。虽然所述主加热器41和引导件加热器42可以由一个加热器多次弯折而形成,但是并不排除分别提供为单独的加热器。
另外,当执行深冻室除霜和冷冻室除霜时,所述深冻室温度和冷冻蒸发室温度相较于正常状态下的深冻室温度和冷冻蒸发室温度更加增加。但是,即使温度增加,深冻室内部温度和冷冻蒸发室温度仍然保持为显著地低于结冰温度的温度。
尤其是,深冻室内部温度被保持为比冷冻蒸发室温度更低的零下的温度。在这样的状态下,当执行深冻室除霜(热电模块除霜)和冷冻室除霜(冷冻室蒸发器除霜)时,深冻室内部漂流的湿蒸气可以通过除霜水引导件向冷冻蒸发室流入。
此时,流入到冷冻蒸发室的湿蒸气与冷冻蒸发室冷气接触而使其温度降低,并可能会在除霜水引导件结霜。当结霜现象持续时,可能会发生除霜水引导件被冰堵塞的现象。因此,需要配备有能够防止因这样的结冰引起的除霜水排出孔堵塞现象的单元。
图12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除霜水排出孔堵塞单元的划分部的背面立体图,图13是具有所述除霜水排出孔堵塞单元的划分部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2及图13,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分隔壁可以包括格栅盘(grillpan)51和护罩52。
所述格栅盘51实质上作用为划分所述冷冻室102和冷冻蒸发室104的划分构件,所述护罩52可以被理解为,其作用为形成用于将所述冷冻蒸发室104中生成的冷气向所述冷冻室102供应的冷气流路的管道构件。
详细而言,所述护罩52结合在所述格栅盘51的背面,在大致中央部可以形成有冷冻室风扇安装孔522。在所述冷冻室风扇安装孔522安装冷冻室风扇(171:参照图1),从而吸入所述冷冻蒸发室104内的冷气。
并且,所述护罩52可以包括上部吐出引导件523和下部吐出引导件524。
当所述护罩52结合在所述格栅盘51的背面时,所述上部吐出引导件523和下部吐出引导件524的端部将分别连接在所述格栅盘51上形成的冷冻室侧吐出格栅511、512。因此,从所述冷冻室风扇171吐出的冷气将沿着所述上部吐出引导件523和下部吐出引导件524流动并向所述冷冻室102供应。
另外,在所述护罩52的一侧可以形成有供构成所述热电模块20的机壳27插入的机壳容置孔521。所述机壳容置孔521可以被理解为用于防止与所述热电模块20的干涉的切开部。
并且,在所述护罩52结合于所述格栅盘51的状态下,在与遮蔽所述热电模块容置部531的底部535和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的区域对应的所述护罩52的部分可以形成有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
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可以形成在所述机壳容置孔521的下端。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可以被定义为比所述下部吐出引导件524更向后方凸出的面。在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和所述下部吐出引导件524的背面之间形成的台阶部可以形成有引导件贯通孔526。
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贯穿所述引导件贯通孔526并连接在所述冷冻蒸发室104。因此,沿着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掉落的除霜水将沿着所述下部吐出引导件524的背面流落。
并且,在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可以安置背部加热器43。当对所述背部加热器43施加电源时,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将被加热。当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被加热时,具有在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和相当于其周边的所述护罩52的背面不发生结霜的效果。
所述背部加热器43和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可以是彼此不同的独立的加热器,其可以被设计为能够利用控制部独立地进行开启关闭控制。但是,其虽然是独立的加热器,但是也可以被控制为同时开启或关闭。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与冷侧散热器连接的背部加热器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14,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背部加热器43可以由与所述除霜加热器40结合的结构或连接的结构或单一体结构构成。
详细而言,与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结合的背部加热器43可以由单一的加热器多次弯折,并且被区分为主加热器41和引导件加热器42以及背部加热器43。即,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可以被区分为主加热器部和引导件加热器部以及背部加热器部。
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和背部加热器43可以被控制为同时开启且同时关闭。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也可以被控制为独立地开启或关闭。
以下,对用于冰箱的按不同的各储藏室的除霜运转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以制冷剂循环系统为基准,对热侧散热器和冷冻室蒸发器串联连接,并且冷藏室蒸发器与热侧散热器并联连接的结构中的除霜运转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去除冷藏室蒸发器的表面上形成的冰的冷藏室除霜运转进行说明。当冷藏室除霜运转开始时,冷藏室阀被关闭,从而中断向冷藏室蒸发器侧的制冷剂供应。作为中断向冷藏室蒸发器侧的制冷剂供应的方法,可以举出基于制冷剂阀的开度调节的供应中断或通过中止压缩机驱动来使冷却循环自身进入休息期的方法等。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藏室除霜运转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15,首先执行一般冷却运转(步骤S110),之后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第一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步骤S120)。
与运转除霜加热器的其他蒸发器的除霜运转不同地,冷藏室除霜运转中采用自然除霜方式,其在不驱动除霜加热器的情况下使冷藏室风扇低速旋转。这可以被说明为,由于经过冷藏室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温度相对地高于冷冻室蒸发器的制冷剂温度,蒸发器表面上贴附的霜或冰的量较少,并且冰的温度处于结冰温度范围内。但是,并不排除驱动用于冷藏室除霜的除霜加热器的方法。
详细而言,第一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或者第一自然除霜模式)可以被定义为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一般除霜运转状况的条件。
例如,当满足冷冻室除霜开始条件而开始冷冻室除霜运转时,可以被设定为满足所述第一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
当满足所述第一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时,执行除霜运转第一阶段(步骤S130)。在除霜运转第一阶段中,使冷藏室风扇低速驱动,所述冷藏室风扇的速度可以被设定为比在冷藏室一般冷却运转模式下采用的冷藏室风扇的速度更低的速度。
在执行除霜运转第一阶段期间,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所述除霜运转第一阶段完毕条件(步骤S140)。详细而言,可以设定为当满足冷藏室蒸发器上贴附的冷藏室除霜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为设定温度Tdr1以上的情况、满足冷冻室除霜运转完毕条件的情况以及从除霜运转第一阶段开始的时刻经过设定时间tda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时,满足所述除霜运转第一阶段完毕条件。所述设定温度Tdr1可以是3℃,所述设定时间tda是8小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并且,当判断为满足除霜运转第一阶段时,所述控制部立即执行除霜运转第二阶段(步骤S150)。在所述除霜运转第二阶段中,冷藏室风扇的驱动停止以使自然除霜自身进入休息期,并执行用于冷藏室冷却的一般运转。
并且,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除霜运转第二阶段完毕条件(步骤S160)。详细而言,可以设定为当判断为在所述一般运转中冷藏室温度进入到图7的(a)所示的满足温度区域A时,满足所述除霜运转第二阶段完毕条件。
并且,当所述除霜运转第二阶段完毕时,所述控制部立即执行除霜运转第三阶段(步骤S170)。
详细而言,在所述除霜运转第三阶段中,被控制为按与除霜运转第一阶段相同的条件来使冷藏室风扇低速驱动。在执行除霜运转第三阶段期间,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除霜运转第三阶段完毕条件(步骤S180)。
具体而言,可以设定为当满足冷藏室除霜传感器温度为设定温度Tdr2以上的情况、满足冷冻室除霜运转完毕条件的情况以及从除霜运转第三阶段开始的时刻经过设定时间tdb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时,满足所述除霜运转第三阶段完毕条件。所述设定温度Tdr2可以是5℃,所述设定时间tdb是8小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当所述除霜运转第三阶段完毕时,第一冷藏室除霜运转将全部完毕而结束冷藏室除霜。
另外,当判断为不满足第一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时,判断是否满足第二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或者第二自然除霜模式)(步骤S121)。所述第二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可以被定义为用于判断是否因除霜传感器故障等为理由未能正常地进行除霜的条件,在此情况下,将强制地执行除霜运转。
作为一例,当在一般冷却运转中冷藏室蒸发器上贴附的冷藏室除霜传感器在设定时间tdr以上期间感测为设定温度Tdr以内时,可以设定为满足第二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所述设定时间tdr可以是4小时,所述设定温度Tdr是-5℃,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当满足第二冷藏室除霜运转条件时,仅执行所述第一冷藏室除霜运转步骤中执行的除霜运转第一阶段(步骤S122),并且当满足除霜运转第一阶段完毕条件时(步骤S123),直接结束除霜运转。
根据对于后述的图16及图17的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冰箱的控制部控制为,使用于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除霜的“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用于储藏室B的冷却器除霜的“储藏室B除霜运转”在至少一部分区间以重叠的方式执行。
尤其是,在以下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冰箱结构中,“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储藏室B除霜运转”可以重叠的方式执行,在除此之外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结构中,两个除霜运转也可以不重叠。
第一:在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和储藏室B的冷却器串联连接的系统(以下,“串联系统”)中,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使“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储藏室B除霜运转”在至少一部分区间重叠。
这是因为,当为了“储藏室A除霜运转”对所述热电模块施加反向电压来增加热电模块的冷侧散热器的温度的过程中,在储藏室B的冷却器中流动有制冷剂时,所述储藏室A中向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发生热损失,从而可能会降低所述热电模块的除霜效率。
除此之外,这是因为,还可能会发生用于冷却储藏室B的制冷剂循环的效率降低的问题。
第二:在“冷侧散热器连通型结构”或“冷侧散热器非连通型结构”中,可以控制为使“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储藏室B除霜运转”在至少一部分区间重叠。
所述“冷侧散热器连通型结构”,表示储藏室A的冷侧散热器(包括导热体自身或导热体和机壳结合的导热构件)以及储藏室A的除霜水引导件中的至少一种与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例:冷冻蒸发室)连通或向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内的冷气暴露的结构。
所述“冷侧散热器非连通型结构”,表示与形成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的壁邻近,并且从形成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的壁未充分地隔热的结构。
这是因为,在所述冷侧散热器连通型或非连通型结构中,当为了“储藏室A除霜运转”对所述热电模块施加反向电压来增加热电模块的冷侧散热器的温度的过程中,在未与所述冷侧散热器充分地隔热的储藏室B的冷却器中流动有制冷剂时,所述储藏室A中向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发生热损失,从而可能会降低所述热电模块的除霜效率。
除此之外,这是因为,所述结构中还可能会发生用于冷却储藏室B的制冷剂循环的效率降低的问题。
并且,还可能会发生除霜水引导件因结冰而被遮堵的问题。
所述“未充分地隔热的结构”,表示具有相较于用于划分所述储藏室A的内部和储藏室B的隔热壁(例:深冻壳体)的隔热性能更低的隔热性能的结构。
另外,所述“冷侧散热器连通型结构”中还可能会发生“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流入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并仅在储藏室B的冷却器的一侧面发生严重的结霜,并且“储藏室B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流入到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并在热电模块和储藏室A的内壁面发生严重的结霜的问题。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所述“串联系统”、所述“冷侧散热器连通型结构”以及所述“冷侧散热器非连通型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情况。
以下,限定为所述储藏室A为深冻室的情况进行说明。
以下,对用于热电模块和冷冻室蒸发器的除霜的深冻室及冷冻室除霜运转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为了深冻室冷却而提供的所述热电模块包括冷侧散热器22和热侧散热器23,尤其是,蒸发器形态的所述热侧散热器24和冷冻室蒸发器17利用制冷剂配管串联连接。
沿着所述热侧散热器24和冷冻室蒸发器17流动的制冷剂是处于-30℃~-20℃范围的低温低压状态的二相(two phase)制冷剂。当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电源时,所述冷侧散热器22的温度降低到-50℃以下,所述热侧散热器23与所述冷侧散热器22保持根据热电元件的规格来规定的△T大小的温度差。例如,当使用的热电元件的△T为30℃时,所述热侧散热器23将被保持为-20℃程度的温度。
因此,虽然所述热侧散热器23作用为从热电元件的发热面接收热量并将其向制冷剂传递的散热器,但是其被保持为比结冰温度显著地低的温度。
因此,随着热电模块的运转时间加长,不仅在冷侧散热器中发生结成霜或冰的现象,在热侧散热器中也发生结成霜或冰的现象,从而引起降低热电模块的性能的结果。
并且,由于热侧散热器24和冷冻室蒸发器17串联连接,并且以上说明的除霜水引导件作用为将深冻室和冷冻蒸发室连接的通道,如果不同时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和冷冻室除霜运转,将可能会发生多种问题。
其中,需要明确的是,“同时”的含义应当被理解为在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和冷冻室除霜运转中的一个的运转期间,另一个运转也需要执行,而不是表示两个除霜运转需要在同一时刻开始。
换言之,其表示当两个除霜运转中的一个运转开始时,与开始时刻无关地,另一个除霜运转也将开始,从而存在两个除霜运转重叠的区间。
虽然以上对深冻室除霜运转和冷冻室除霜运转未同时执行的情况下发生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以下将说明追加的问题。
第一:假设为仅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而不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的情况。
详细而言,为了进行深冻室冷却,需要从热电元件的发热面向外部迅速地释放热量,从而使热电元件的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度差△T保持为预定水平以下。为此,需要驱动压缩机来使传递到热电元件的发热面的热量通过热侧散热器的制冷剂迅速地释放。
但是,当为了进行冷冻室除霜而切断制冷剂以使其不流向热侧散热器时,由于在热电元件的发热面未能正常地进行散热,发热面温度将急剧地上升。此时,在△T增加至预定水平时不再增加的热电元件的特性上,当发热面的温度过度地上升时,吸热面温度也将一同上升,这反而使深冻室负荷增加。
在此状况下,当为了避免吸热面温度上升而增加向热电元件供应的功率时,将引起热电元件的制冷力Qc和效率COP均降低的结果。
第二、假设为仅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而不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的情况。
当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时,由于热电元件的发热面作用为吸热面,从热侧散热器向热电元件释放热量,从而使热侧散热器中流动的制冷剂被过冷。此时,通过了冷冻室蒸发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未被气化,而是以液相制冷剂状态流入到压缩机,这将可能成为压缩机性能降低或压缩机故障的原因。
另外,从深冻室流入到冷冻蒸发室内的湿蒸气将可能会引起仅结霜在冷冻室蒸发器的一侧的面的偏结霜。当在冷冻室蒸发器发生偏结霜现象时,冷冻室蒸发器的除霜传感器可能会无法正常地将其感测出。此时,在需要冷冻室除霜运转的情况下将未能执行除霜运转,从而降低冷冻室蒸发器的吸热功能,其结果可能会引起冷冻室冷却被延迟的结果。
并且,当为了进行深冻室除霜而对热电元件施加反向电压时,吸热面温度将增加到零上的温度并且融化热电元件的冷侧散热器上贴附的冰。此时,为了保持为由热电元件的规格决定的△T,贴附有热侧散热器的所述热电元件的发热面的温度也需要一同上升。
但是,由于在热侧散热器内流动有-30℃~-20℃程度的制冷剂,发热面温度将无法增加到热侧散热器温度以上,其结果,发热面和吸热面的温度差△T将增加,从而可能会引起热电元件的制冷力和效率同时减小的结果。
为了防止发生如上所述的问题,将冷冻室除霜和深冻室除霜一同进行较为有利。
图16是示出在执行深冻室及冷冻室除霜时与时间经过对应的构成冷冻循环的结构元件的工作状态的图,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冰箱的冷冻室及深冻室的除霜运转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16及图17,首先,本发明的冰箱运转根据时间的流逝而可以大体上区分为三个区间。
即,可以分为未经过除霜运转周期的一般冷却运转区间SA、经过除霜运转周期而执行除霜运转的区间SB,以及在完毕除霜运转之后执行的除霜后运转区间SC。当除霜后运转完毕时,执行一般冷却运转。
并且,所述除霜运转区间SB可以进一步具体地分为执行深度冷却的深度冷却区间SB1和执行正式的除霜运转的除霜区间SB2。
以下限定为使上述的“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储藏室B除霜运转”在至少一部分区间重叠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冰箱结构进行说明。
详细而言,在执行一般冷却运转(步骤S210)的期间,控制部判断是否经过除霜周期(POD:Period Of Defrost)。在判断所述除霜周期是否经过之前,所述控制部判断深冻室模式是否为开启状态(步骤S220)。这是因为,根据深冻室模式的开启/关闭状态而将冷冻室的除霜周期不同地设定。
更详细而言,当判断为所述深冻室模式为开启状态时,控制部判断是否经过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步骤S230),当判断为深冻室模式为关闭状态时,控制部判断是否经过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步骤S221)。
其中,之所以判断是否经过冷冻室的除霜周期,是因为深冻室除霜运转和冷冻室除霜运转在一部分区间重叠。换言之,是因为,当经过冷冻室除霜周期时,不仅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还一同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
其中,在“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储藏室B除霜运转”不重叠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冰箱结构中,除了判断是否经过储藏室B的除霜周期以外,可以额外地执行判断是否经过储藏室A的除霜周期的过程。
或者,可以将判断是否经过储藏室B的除霜周期的步骤替换为判断是否经过储藏室A的除霜周期的步骤。
所述冷冻室的除霜周期被确定如下。
POD=Pi+Pg+Pv,
Pi=初始除霜周期(min)
Pg=一般除霜周期(min)
Pv=变动除霜周期(min)
其中,初始除霜周期可以表示对于在安装冰箱后首次开启或者深冻室模式从关闭状态转换为开启状态的状况给定的除霜周期。
即,当在安装冰箱后首次开启或深冻室模式从关闭状态转换为开启状态时,必须要经过被设定为所述初始除霜周期值的时间,才被认为满足除霜运转开始要件(或者投入要件)的一部分。
一般除霜周期是对于冰箱以一般冷却模式运转的状况给定的除霜周期值,在冰箱以一般冷却模式运转的状况下,至少必须经过所述初始除霜周期加上所述一般除霜周期的时间,才被认为满足除霜运转开始要件的一部分。
所述初始除霜周期和一般除霜周期是初始设定的值不变的固定的值,而所述变动除霜周期是可以根据冰箱的运转状况而被缩减或解除的值。
所述变动除霜周期表示每当发生开闭冷冻室门或向冰箱内投放负荷等变化时按照预定的规则缩减(缩短)或解除的时间。
变动除霜周期被解除表示在除霜周期时间不采用所述变动除霜周期值。即,其表示变动除霜周期将成为0。
假如在安装冰箱并开启电源后未发生使变动除霜周期缩减或解除的要因时,需要经过将所述初始除霜周期和一般除霜周期以及变动除霜周期相加的总时间,才执行除霜运转。
另一方面,当发生变动除霜周期缩减要因或解除要因时,由于除霜周期值减小,除霜运转周期将变短。
另外,当深冻室模式关闭时,仅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当深冻室模式开启时,同时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和深冻室除霜运转。
所述变动除霜周期的缩减或缩短条件可以被设定为,与冷冻室门的开放保持时间成正比地缩减变动除霜周期。例如,当冷冻室门在任意的某一时间期间保持为开放的状态时,可以设定每单位时间(秒)缩减的变动除霜周期值。
作为具体的例,当设定为冷冻室开放每单位时间时变动除霜周期缩减7分钟时,在冷冻室保持5分钟开放的状态的情况下,变动除霜周期值将比初始设定值缩减35分钟。即,其表示冷冻室开放时间越长,除霜运转周期将越短,从而相较于初始设定的周期更加频繁地执行除霜运转。
并且,变动除霜周期解除条件可以被设定如下。
条件1.冷藏室和冷冻室同时运转投入时
所述条件表示冷藏室阀和冷冻室阀均打开的情况。
条件2.在开启冷藏室门并关闭后,在设定时间(例:20分钟)以内冷藏室温度比控 制温度上升了设定温度(例:8℃)以上的情况
所述设定时间20分钟仅是一个例,其也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所述控制温度可以表示图7的(a)所示的缺口温度N1、第一满足临界温度N11以及第二满足临界温度N12中的一种。
设定温度8℃仅是一个例,其也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
条件3.在开启冷藏室门并关闭后,在设定时间(例:3分钟)以内冷藏室温度上升了 设定温度(例:3℃)以上的情况
所述设定时间3分钟和设定温度3℃仅是一个例,其也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
条件4.在开启冷冻室门并关闭后,在设定时间(例:3分钟)以内冷藏室温度上升了 设定温度(例:5℃)以上的情况
所述设定时间3分钟和设定温度5℃仅是一个例,也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
条件5.压缩机连续运转时间经过设定时间(例:2小时),冷冻室温度处于上限温度 区域内,冷藏室温度处于不满足温度或上限温度区域内的情况
所述设定时间2小时仅是一个例,其也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
条件6.压缩机连续运转时间经过设定时间(例:2小时),冷藏室温度处于上限温度 区域内,冷冻室温度处于不满足温度或上限温度区域内的情况
所述设定时间2小时仅是一个例,其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
条件7.在开启冷冻室门并关闭后,在设定时间(例:5分钟)以内满足深冻室温度进 入到上限温度区域的情况和上升设定温度(例:5℃)以上的情况中至少一种的情况
所述条件7与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或者深冻室负荷去除运转)投入条件相同,所述设定时间5分钟和设定温度5℃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
条件8.室内温度区域(RT Zone)为设定区域(例:Z7)以上的情况
所述设定区域RT Zone 7仅是一个例,其也可以被设定为其他值。
在所述控制部可以存储有根据室内温度范围被区分为复数个室内温度区域(RoomTemperature Zone:RT Zone)的查询表。作为一例,如下表1所示,可以根据室内温度范围被细分化为8个室内温度区域(RT Zone),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表1
更详细而言,可以将室内温度最高的温度范围区域定义为RT Zone 1(或者Z1),将室内温度最低的温度范围区域定义为RT Zone 8(或者Z8),Z1主要可以被看作为盛夏室内状态,Z8可以被看作为隆冬室内状态。更进一步,所述室内温度区域可以被群组化为大分类和中分类以及小分类形态并进行分类。例如,如所述表1所示,所述室内温度区域可以根据温度范围被定义为低温区域、中温区域(或者舒适区域)以及高温区域。另外,对于满足所述条件7的时刻和除霜周期经过时刻为同一时刻的情况进行说明。
详细而言,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为变动除霜周期解除条件,其并不追加于最终除霜周期计算。即,与初始设定的除霜周期相比,最终计算出的除霜周期将变短。
另外,可能会发生经过考虑所述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而最终计算出的除霜周期的时刻与满足所述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的时刻一致的状况。
该状况相当于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和冷冻室/深冻室除霜运转同时冲突的情况。
当这两种状况冲突时,可以使所述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优先执行,并且当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结束时,使所述冷冻室/深冻室除霜运转接续执行。
其理由在于,满足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表示向深冻室内渗透了诸如食物的热负荷,这随之可以表示在热电模块的冷侧散热器表面结霜的可能性以及冷侧散热器表面上形成的霜或冰的量增加的可能性高。因此,由于较大地需要缩短最终除霜周期POD,所以解除变动除霜周期。
如果满足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的时刻和因经过最终计算出的除霜周期而满足除霜运转投入条件的时刻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满足的时刻更快的运转优先执行。
在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完毕的时刻尚未经过所述除霜周期的情况下,可以在经过所述除霜周期之后执行除霜运转。
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初始除霜周期可以相同。作为一例,所述初始除霜周期可以是4小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所述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一般除霜周期可以被设定为短于所述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一般除霜周期。作为一例,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一般除霜周期可以被设定为5小时,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一般除霜周期可以被设定为7小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所述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变动除霜周期也可以被设定为短于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变动除霜周期。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变动除霜周期可以被设定为10小时(冷冻室门开放约85秒期间时缩短的时间),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变动除霜周期可以被设定为36小时(冷冻室门开放约308秒期间时缩短的时间),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并且,所述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变动除霜周期缩短(缩减)条件和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变动除霜周期缩短(缩减)条件可以相同地设定,也可以不同地设定。
并且,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变动除霜周期解除条件可以包括所述条件1至7,所述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中包括的变动除霜周期解除条件可以包括所述条件1至4及8。
其中,所述条件8不包括于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这是为了防止因在低温区域过于频繁地投入除霜运转而功耗增加。
以上描述的所述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的计算条件和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的计算条件可以如下表2所示整理。
表2
根据所述例可知,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可以是最大19小时且最小9小时,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可以是最大47小时且最小11小时。但是,所述除霜周期可以根据状况适当地调整并设定。另外,当判断为深冻室模式开启且经过了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时,所述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步骤S240)。
如上已所述,当判断为在经过除霜周期而满足除霜运转投入条件的时刻还同时满足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时,可以先执行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步骤S250)。
在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完毕(步骤S260)之后,执行冷冻室及深冻室除霜运转。
另一方面,在不满足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的情况下,立即执行冷冻室及深冻室除霜运转。
但是,本发明的思想并不限定为,在经过了所述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的状态下,必须执行所述步骤S240。换言之,即使满足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也可以将其忽略并立即执行除霜运转。即,也可以实现为所述步骤S240至S260被省去(或者删除)的控制算法。
详细而言,当经过了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或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完毕时,执行冷却冷冻室和深冻室的深度冷却(deep cooling)运转(步骤S270)。
为了结束所述深度冷却运转,可以将所述冷冻室和深冻室的冰箱内温度或深度冷却运转执行时间作为条件设定。
例如,当冷冻室和深冻室中的至少一个被冷却为相较于控制温度低设定温度的温度时,可以结束深度冷却运转。所述控制温度可以包括图7所示的第二满足临界温度(N22或N32)。所述设定温度可以是3℃,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在除霜运转之前执行深度冷却运转,这是为了通过深度冷却运转来将冷冻室和深冻室充分地冷却为比满足温度更低的温度,从而防止在除霜运转中冷冻室和深冻室负荷急增。其可以被认为是在除霜运转之前执行的冷冻室和深冻室的过冷却运转。
另外,在执行深度冷却运转期间,所述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所述深度冷却运转的完毕条件(步骤S280),当判断为满足深度冷却完毕条件时,正式地执行冷冻室和深冻室的除霜运转(步骤S290)。
当冷冻室和深冻室的除霜运转开始时,将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和背部加热器43均开启,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和背部加热器43可以保持为开启状态直至冷冻室和深冻室的除霜运转均完毕。
在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和深冻室除霜运转的期间,冷冻室蒸发器的表面、热电模块的冷侧散热器表面以及容置热电模块的热侧散热器的机壳的背面结成的霜或冰融化成除霜水(defrost water),除霜水被捕集到冷冻蒸发室的底面上设置的排水盘(drainpan)。
其中,深冻室除霜运转和冷冻室除霜运转在执行的优先顺序上不存在限制。换言之,深冻室除霜运转开始时刻和冷冻室除霜运转的开始时刻可以不同地设定,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的时刻。
更具体地说明,当所述深度冷却运转完毕时,将所述深冻室除霜和冷冻室除霜均执行,并且两个除霜运转可以具有时间差的方式开始,也可以同时开始。
对于所述冷冻室除霜运转和深冻室除霜运转的具体的内容将在以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并且,所述控制部判断冷冻室除霜运转和深冻室除霜运转是否均完毕(步骤S300)。只要在冷冻室除霜运转和深冻室除霜运转中的任一个未完毕的情况下,直至两个除霜运转均完毕为止不执行除霜运转之后的步骤。
当判断为冷冻室除霜和深冻室除霜均完毕时,所述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被初始化,关闭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及背部加热器43,执行除霜后运转(步骤S310)。所述除霜后运转可以包括深冻室除霜后运转和冷冻室除霜后运转。
更详细而言,所述深冻室除霜后运转可以包括上述的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具体而言,所述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的投入条件如下。
第一:深冻室模式从关闭变更为开启的情况。
第二:冰箱电源从关闭的状态变更为开启状态的情况。
第三:满足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投入条件的情况。
第四:在深冻室除霜运转后执行第一次冷冻循环运转的情况。
当所述深冻室负荷应对运转开始时,可以驱动深冻室风扇,对热电元件施加正向电压。同时,执行驱动压缩机且使冷藏室阀和冷冻室阀均打开的同时运转。
并且,在冷冻室除霜完毕之后执行的冷冻室除霜后运转步骤中,在压缩机驱动之后的设定时间(例:10分钟)期间,可以使冷冻室风扇保持为停止状态,并且当经过设定时间时,冷冻室风扇旋转进行冷冻室冷却。
其中,在冷冻室除霜后运转步骤中,使冷冻室风扇在从压缩机驱动时刻经过规定时间之后驱动的理由如下。
详细而言,在冷冻室除霜运转结束的时刻,由于处于冷冻室蒸发器的温度上升的状态,为了驱动压缩机来使通过冷冻室膨胀阀的制冷剂的温度降低到正常温度(例:大致-30℃),并且使冷冻室蒸发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降低到正常温度(例:大致-20℃),需要某种程度的时间。
换言之,当在冷冻室蒸发器温度降低到正常温度之前驱动冷冻室风扇时,反而可能会引起增加冷冻室负荷的结果。因此,在压缩机驱动之后经过设定时间后,冷冻室风扇旋转进行冷冻室一般冷却。
当除霜后运转均完毕而深冻室和冷冻室进入到满足温度区域时,被控制为在冰箱电源开启的期间(步骤S227)返回到执行一般冷却运转的步骤S210。
另外,在深冻室模式为关闭状态下,当判断为经过了第二冷冻室除霜周期时,执行冷冻室深度冷却(步骤S222),当满足冷冻室深度冷却完毕条件时(步骤S223),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步骤S224)。
当满足冷冻室除霜运转完毕条件时(步骤S225),冷冻室除霜运转完毕的同时除霜周期初始化,之后执行冷冻室除霜后运转(步骤S226)。只要冰箱电源保持为开启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227),从一般冷却运转步骤S210反复地执行除霜运转算法。
假如执行为“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储藏室B除霜运转”在至少一部分区间不重叠的情况下,可以代替判断是否经过储藏室A的除霜周期来判断是否经过储藏室B的除霜周期。
另外,在“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储藏室B除霜运转”独立地执行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将图17中的步骤S230的第一冷冻室除霜周期替换为储藏室A的除霜周期,从步骤S270、S290、S300以及S310中删除冷冻室,从步骤S310中删除冷冻室除霜后运转,并且删除步骤S221至S226。从图16中可以删除冷冻室风扇和冷冻室除霜加热器。
以下,对冷冻室除霜和深冻室除霜的具体的方法进行说明。
再次需要明确的是,深冻室除霜被定义为用于去除为了深冻室冷却而提供的热电模块上形成的霜或冰的运转,冷冻室除霜被定义为用于去除为了冷冻室冷却而提供的冷冻室蒸发器上形成的霜或冰的运转。
根据后述的图19,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储藏室A除霜运转”包括为了冷却储藏室A而提供的热电模块的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
详细而言,在“零下系统或结构”中,为了减少所述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周边的水蒸气结霜到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的情形,“储藏室A除霜运转”可以包括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
所述“零下系统或结构”可以被定义为,为了将储藏室A的温度保持为零下的温度,与储藏室A的冷侧散热器一同使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也被保持为零下的温度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结构。
并且,在“热侧散热器连通型结构”或“热侧散热器非连通型结构”中,为了减少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周边的水蒸气结霜到所述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储藏室A除霜运转”可以包括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
所述“热侧散热器连通型结构”可以被定义为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向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暴露或连通的结构。
所述“热侧散热器非连通型结构”可以被定义为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与形成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的壁邻近,并且与所述冷却器腔室的壁未被充分地隔热的结构。
所述“未被充分地隔热的结构”表示具有比用于划分所述储藏室A的内部和储藏室B的隔热壁(深冻壳体)的隔热性能更低的隔热性能的结构。
另外,在执行为“储藏室A除霜运转”和“储藏室B除霜运转”在至少一部分区间重叠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冰箱结构中的至少一个中,为了减少“储藏室B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结霜到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的情形,可以执行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
另外,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时刻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时刻的顺序无关,可以彼此交替地执行运转。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所述“零下系统或结构”、所述“热侧散热器连通型结构”以及所述“热侧散热器非连通型结构”中的至少一种的情况。
所述热侧散热器应当被理解为包括由导热板和热交换鳍构成的导热体,或者由所述导热体和容置所述导热体的机壳构成的导热构件。
以下,限定为所述储藏室A为深冻室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8是示出在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的期间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热电模块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图19是示出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深冻室除霜运转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参照图19,用于深冻室除霜运转的第一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首先执行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后,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
详细而言,如图17所示,在深冻室模式为开启状态下经过冷冻室除霜周期而执行深度冷却运转,并且当冷冻室和深冻室的温度被充分地冷却(过冷却)为比满足温度更低的温度时,深度冷却运转完毕。
在开始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之前,控制部判断在深度冷却运转完毕后是否经过设定时间ta1。所述设定时间ta1可以是2分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其中,判断在深度冷却运转完毕后是否经过设定时间ta1的理由在于,为了进行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需要改变向热电元件供应的电压的方向。即,需要从用于深度冷却的正向电压供应转换为用于冷侧散热器除霜的反向电压供应。
在转换向热电元件供应的电压的方向时,需要有按设定时间期间不供应电压的休息期。如果向热电元件的两端供应的电压的极性突然转换时,将发生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冲击,从而可能会发生热电元件被损坏或寿命缩短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向热电元件供应电流(或者电源)时,相较于一下子供应设定电流,阶段性地或逐渐地增加供应电流量为宜。
具体而言,当向热电元件供应电源时,并不是一下子供应最大电流,而是逐渐地或阶段性地增加供应电流量,从而在经过规定的时间后在热电元件的两端施加最大电压,这样才能使热电元件中可能会发生的热冲击最小化。这不仅在供应正向电压时适用,而且在供应反向电压时同样地适用。
并且,在切断向热电元件供应的电源时,在热电元件上施加的电压并不会立即降低为0V,而是逐渐地降低。因此,在中断正向电压供应后立即供应反向电压的情况下,因热电元件内残留的残余电流和供应的反向电流冲突,从而可能损坏热电元件内的电路。
基于这样的理由,当转换向热电元件供应的电流的极性(或者方向)时,优选地设置预定时间的休息期。
当经过设定时间ta1时,对热电元件施加反向电压来执行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步骤S420)。当对热电元件21施加反向电压时,冷侧散热器22成为发热面,热侧散热器24成为吸热面。
参照图18,如图16所示,冰箱运转区间可以分为一般冷却运转区间SA、经过除霜运转周期而执行除霜运转的区间SB以及在除霜运转完毕之后执行的除霜后运转区间SC。
并且,所述除霜运转区间SB可以更具体地分为执行深度冷却的深度冷却区间SB1和执行正式的除霜运转的除霜区间SB2。
其中,曲线图G1是冷侧散热器的温度(正向电压供应时热电元件的吸热面的温度)的温度变化曲线图,曲线图G2是热侧散热器的温度(正向电压供应时热电元件的发热面的温度),曲线图G3是冰箱的功耗变化曲线图。
在深度冷却运转区间SB1中,冷侧散热器22为大致-50℃~-55℃范围内的温度,热侧散热器24为大致-25℃~-30℃范围内的温度。在深度冷却运转区间SB1中,对热电元件施加最高正向电压。
当深度冷却运转结束时,中断向热电元件的正向电压供应。在经过设定时间ta1期间的休息期之后,向所述热电元件施加反向电压。
随着对热电元件21施加的反向电压增加,冷侧散热器的温度增加,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减小。即,当对热电元件施加反向电压时,冷侧散热器的温度从-50℃增加并快速地上升至零上的温度的大致5℃程度,热侧散热器的温度从大致-30℃增加并下降至大致-35℃。如曲线图所示可知,冷侧散热器的温度上升率高于热侧散热器的温度下降率。
可以确定出在从施加反向电压的时刻经过规定时间的某一时刻tk1,冷侧散热器和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变为相同,并且在其之后冷侧散热器和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将逆转。可以确定出冷侧散热器和热侧散热器的逆转临界温度Tth1,即冷侧散热器和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变为相同的温度为大致-30℃程度。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区间中的逆转临界温度Tth1可以被定义为第一逆转临界温度。
如曲线图所示,当对热电元件施加反向电压时,冷侧散热器温度急剧地增加至零上的温度,而热侧散热器的温度相对缓慢地减小。
在达到逆转临界温度的时刻k1为止,热电元件的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度差△T将减小,从达到逆转临界温度的时刻k1之后,热电元件的吸热面和发热面的温度差△T再次逐渐地增加,增加至达到相应热电元件的最大△T值为止。
详细而言,从施加反向电压的瞬间开始,与冷侧散热器接触的热电元件的吸热面作用为发热面,与热侧散热器接触的热电元件的发热面作用为吸热面。但是,冷侧散热器的温度高于热侧散热器的温度的现象将在从施加反向电压的时刻经过规定的时间之后发生。
可以确定出从所述△T值达到最大的时刻k2之后,热侧散热器的温度也将增加。这起因于当△T值达到最大值时,即使供应电压增加,发热面和吸热面的温度差也不再增加的热电元件的特性。即,这起因于当在△T为最大的时刻,发热面温度进一步增加时,因热逆流现象等而使吸热面的温度也将一同增加的热电元件的特性,这已在上面进行了说明。
其结果,表现出从△T达到最大的时刻k2开始,不仅是热侧散热器,而且冷侧散热器的温度也一同增加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持续至反向电压供应被中断为止。在曲线图中,区间VA可以被定义为反向电压供应区间,在该区间可以被定义为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区间。
另外,返回到图19,当执行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时,也可以除了对热电模块施加反向电压以外,还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从而使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向所述冷冻蒸发室排出。
此时,为了防止或减少所述排出的水蒸气结冰在由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形成的除霜水通道及所述分隔壁103的情形,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开启所述背部加热器43。
在执行冷侧散热器除霜期间,控制部持续地判断是否满足冷侧散热器除霜完毕条件(步骤S430)。
作为一例,可以被设定为当冷侧散热器表面温度为设定温度Tss以上,或者,除霜运转时间具体而言反向电压供应时间经过设定时间tss时,满足冷侧散热器除霜完毕条件。其中,设定温度Tss可以是5℃,设定时间tss可以是60分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当判断为满足冷侧散热器除霜完毕条件时,关闭热电元件(步骤S440)。即,中断向热电元件的反向电压供应。
当经过设定时间ta2时(步骤S450),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步骤S460)。
再次参照图18的曲线图,当冷侧散热器除霜(区间VA)结束时,按设定时间ta2期间具有中断向热电元件的供电的休息期。所述设定时间ta2可以是2分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具有休息期的理由如在上面所述。
当经过设定时间ta2时,向所述热电元件供应正向电压,从而使所述热侧散热器再次作用为发热面并被加热。
所述热侧散热器24容置在所述机壳27上形成的热侧散热器容置部271(参照图9),所述热侧散热器24和热侧散热器容置部271之间的空间被密封剂完全地密封。因此,在热侧散热器24和热侧散热器容置部271之间将不生成霜或冰。
但是,由于深冻室除霜运转和冷冻室除霜运转一同执行,在冷侧散热器除霜区间VA中,在冷冻蒸发室内将漂流有因冷冻室蒸发器表面上贴附的冰融化而产生的水蒸气。
在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期间,热侧散热器24的表面温度被保持为-30℃程度的超低温状态。该温度是比冷冻蒸发室温度低约10℃程度的温度。
详细而言,由于热侧散热器的表面温度,具体而言容置所述热侧散热器的机壳27的表面温度低于冷冻蒸发室温度,在所述机壳27的表面可能会结霜。这可以被认为与在盛夏在盛放有冷水的水壶表面结露的原理相同。由于机壳27的表面温度显著地低于结冰温度,机壳27的表面结成的露将立即被结冰而转换为冰。
所述机壳27的表面表示向冷冻蒸发室暴露的机壳27的表面。与热侧散热器24接触的机壳27的表面可以被定义为正面。
因此,在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期间,需要执行去除机壳27的背面结成的霜或冰的除霜运转,将其定义为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
为了进行去除所述机壳27的背面贴附的冰的热侧散热器除霜,当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正向电压时,热侧散热器24的温度增加,冷侧散热器22的温度减小。在某一时刻k3,达到冷侧散热器和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变为相同的逆转临界温度Tth2。在热侧散热器除霜区间中的逆转临界温度Tth2可以被定义为第二逆转临界温度。
所述第二逆转临界温度高于第一逆转临界温度。
这是因为,在热侧散热器除霜开始时刻的冷侧散热器及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区间高于在冷侧散热器除霜时刻的冷侧散热器及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区间。
换言之,在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开始时刻,冷侧散热器温度从-55℃开始增加,而在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开始时刻,热侧散热器温度从约-30℃开始增加。
在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时刻,热侧散热器温度从约-30℃开始减小,而在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时刻,冷侧散热器温度从约5℃开始减小。
基于这样的理由,第二逆转临界温度高于第一逆转临界温度。
从达到所述第二逆转临界温度的时刻k3之后,冷侧散热器的温度将再次高于热侧散热器的温度。
其中,在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正向电压且自始自终供应最高正向电压的情况下,如图18的虚线所示,表现出从某一时刻k4开始冷侧散热器的温度也将急剧地增加的样态。
如上所述,这可以被说明为起因于△T值不会增大到最大值以上的热电元件的特性。
换言之,从发热面和吸热面的△T值达到最大的时刻开始,即使供应电压增加,△T值也将保持为最大值,因此,随着发热面的温度增加,吸热面的温度也将一同增加。
在此情况下,当热电元件的发热面上贴附的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增加时,虽然去除机壳27上贴附的冰的除霜效果可能会变好,但是随着冷侧散热器的温度增加,冷侧散热器的吸热能力降低,从而可能会引起热电模块的制冷力及效率减小的反效果。
为了防止因这样的现象引起的热电元件的制冷力及效率减小,在预定时间期间供应最高正向电压,并且在其之后开始供应中间正向电压为宜。即,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区间VB可以分为最高正向电压区间VB1和中间正向电压区间VB2。
如上所述,通过在规定时间期间对热电元件施加最高正向电压,并且从其之后开始施加中间正向电压,能够使冷侧散热器的温度增加最小化来使深冻室负荷增加最小化。最高正向电压区间可以被设定为短于中间正向电压区间,但是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其可以根据设计条件而适当地变更。
再次返回到图19,在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的期间(步骤S460),所述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热侧散热器除霜完毕条件(步骤S470)。
作为一例,可以被设定为当冷冻室除霜运转完毕时,满足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完毕条件。换言之,当冷冻室除霜运转完毕时,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也完毕。
当判断为满足热侧散热器除霜完毕条件时,将深冻室除霜运转全部完毕(步骤S480),并转入到除霜后运转步骤。
另外,在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区间,即在对机壳27背面进行除霜期间,冷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存在于深冻室内部。在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期间,冷侧散热器的表面温度将上升到零上的温度,从而融化冷侧散热器表面上贴附的冰。
但是,虽然冷侧散热器表面温度为零上的温度,但是深冻室内部温度被保持为虽高于作为除霜运转之前的温度的-50℃但仍属于极低温的约-30℃以下的温度,具体而言-38℃程度的温度。
因此,可能会发生冷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在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期间结霜在深冻室内壁,并且随着时间的经过而生长的现象。
当在深冻室内壁结成霜或冰并生长时,存在有不易将其去除的缺点。为了避免在深冻室内壁结成霜或冰,需要在深冻室内壁设置额外的除霜加热器。这随之可能会引起包括冰箱制造费用的增加、与除霜加热器运转对应的功耗的增加在内的多种无法预测的问题。
不仅如此,由于深冻室抽屉被深冻室内壁上生长的霜或冰冻结,还可能会发生无法引出或不易引出深冻室抽屉的问题。进一步,当为了引出深冻室抽屉而施加过大的拉动力时,还可能会引起深冻室抽屉被损坏的结果。
因此,在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期间,需要预先防止冷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结霜在深冻室内壁的现象。
另外,根据后述的图20,本发明需要进行为了减少“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再结霜在所述储藏室A的内壁面的控制。为此,所述控制部可以使储藏室A的风扇驱动或对所述热电模块施加正向电压。
作为一例,在“蒸气连通型结构”中,为了减少“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再结霜在储藏室A的内壁面,将所述水蒸气向所述外部空间排出,可以控制为驱动储藏室A的风扇。
所述“蒸气连通型结构”可以被定义为,所述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的吸热侧向除了所述储藏室A的空间以外的外部空间暴露或连通的结构。
并且,可以控制为与所述储藏室A的风扇的驱动一同对所述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施加正向电压。此时,所述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的吸热侧再结霜的水蒸气的量增加,从而能够使储藏室A的内壁上再结霜的现象最小化。
第二:在“蒸气非连通型结构”中,为了减少储藏室A的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再结霜在储藏室A的内壁面,引导其再结霜在所述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的吸热侧,可以控制为对热电模块施加正向电压并驱动储藏室A风扇。
所述“蒸气非连通型结构”可以被定义为,所述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的吸热侧不向除了所述储藏室A的空间以外的外部空间暴露和连通的结构。
所述外部空间可以包括冰箱外部或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
其中,对热电模块施加正向电压的时刻和储藏室A的风扇驱动时刻无需相同。但是,在对热电模块施加正向电压之后驱动所述储藏室A风扇可能较为有利。换言之,当在热电模块的吸热侧被充分地冷却之后驱动储藏室A的风扇时,能够使水蒸气更有效地再结霜在所述热电模块的吸热侧。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所述“蒸气连通型结构”和“蒸气非连通型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以下,限定为所述储藏室A为深冻室的情况进行说明。
以下,以为了减少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再结霜在所述储藏室A的内壁面的情形,控制为对所述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施加正向电压且驱动储藏室A的风扇的情形作为一例进行说明。
图20是示出在深冻室除霜运转中防止在深冻室内壁结霜的冰箱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18至图20,如图19所示,当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开始时,控制部在设定时间ta3期间对热电元件供应最高正向电压(步骤S461)。当经过设定时间ta3时(步骤S462),对所述热电元件供应中间正向电压(步骤S463)。
当向所述热电元件供应中间正向电压时,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步骤S464)。所述深冻室风扇可以被控制为与向所述热电元件供应中间正向电压的同时驱动,也可以被控制为以具有稍许的时间差的方式驱动。
当在向所述热电元件供应中间正向电压期间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时,如图10所示,深冻室内部的冷气向深冻室风扇25侧吸入后,与所述冷侧散热器22碰撞而使其流动方向转换为上下方向。通过所述深冻室侧吐出格栅533、534引起再次向所述深冻室202内部吐出的冷气循环。
在此过程中,所述深冻室冷气中包含的水蒸气结霜在被骤降为低温的所述冷侧散热器22。
其中,控制为使所述深冻室风扇在向所述热电元件供应中间正向电压时驱动的理由如下。
详细而言,由于在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期间,所述冷侧散热器处于其温度升高为零上的温度的状态,所以即使对热电元件施加正向电压,冷侧散热器的温度降低到零下的温度也需要花费时间。
因此,需要从对热电元件施加最高正向电压来使冷侧散热器温度充分地降低的时刻开始驱动深冻室风扇,才能使深冻室内部的水蒸气有效地结霜在冷侧散热器表面。
如图18所示,在对热电元件施加的电压从最高正向电压转换为中间正向电压的时刻,冷侧散热器被冷却为最低温度。因此,当在此时刻驱动深冻室风扇时,由于每单位时间在冷侧散热器表面结霜的深冻室内部的水蒸气量增多,能够使结霜效果最大化。
所述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热侧散热器的除霜完毕条件,即判断冷冻室除霜运转是否完毕(步骤S465),当判断为满足热侧散热器除霜完毕条件时,切断向所述热电元件的供电,停止所述深冻室风扇的驱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深冻室除霜运转的第一实施例,即优先执行冷侧散热器除霜,并且在其之后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深冻室除霜运转方法的特征在于,优先执行热侧散热器的除霜,并且在其之后执行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
详细而言,根据首先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的第二实施例,无需在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开始之前设置中断向热电元件的供电的休息期。
这是因为,由于在深度冷却运转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中均对热电元件供应正向电压,所以无需进行电极变换。
因此,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地,可以在没有休息时间ta1的情况下,在深度冷却运转完毕后立即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不仅如此,在深度冷却结束后也无需切断向热电元件的供电。
在热侧散热器运转开始的时刻,冷冻室阀被关闭而不发生向热侧散热器和冷冻室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动,一同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
在热侧散热器运转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地,可以控制为自始自终向热电元件供应最高正向电压。当在热侧散热器内部的制冷剂不流动的状况下,向热电元件供应最高正向电压时,由于在热侧散热器中未引起散热作用,热侧散热器的温度将逐渐地增加。其结果,容置所述热侧散热器的机壳27的背面结成的霜或冰融化并向冷冻蒸发室底面上放置的排水盘(drain pan)掉落。
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的完毕条件可以被设定为设定时间或热侧散热器表面温度。例如,当在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开始后经过设定时间(例:60分钟),或者热侧散热器的表面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例:5℃)时,可以判断为满足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完毕条件。其中,为了将热侧散热器的表面温度设定为热侧散热器除霜完毕条件,需要额外地设置有感测热侧散热器表面温度的除霜传感器。
当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完毕时,向热电元件供应反向电压来执行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当然,在从正向电压转换为反向电压之前,与以上所述相同地具有休息期。
当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开始时,由于热侧散热器的温度降低到相较于冷冻蒸发室温度显著地低的温度,所以在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过程中,在所述机壳27背面可能发生结霜。此时产生的冰的一部分可能会在除霜运转全部结束且在执行深冻室一般冷却运转期间被融化而掉落到排水盘,其余一部分可能会在下一周期的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过程中被去除。
另外,本发明包括所述背部加热器的控制方法。
冷却器腔室内的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将在冷却器和构成冷却器腔室的壁面上结霜而生长为冰。
在包括储藏室A和储藏室B的冰箱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去除储藏室A的冷侧散热器或其周边结成的霜或冰,可以控制为在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对所述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施加反向电压或者对位于所述冷侧散热器下部的冷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施加电压。
或者,为使在排出所述冷侧散热器或其周边融化的除霜水或水蒸气的过程中被再结冰或再结霜的情形最小化,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为,在所述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对所述冷侧散热器的下部配置的冷侧散热器冷侧散热器加热器施加电压。
或者,为了去除储藏室B的冷却器或其周边结成的霜或冰,可以控制为,对位于所述冷却器下部的冷却器除霜加热器施加电压。
包括上述的“零下系统或结构”、“热侧散热器连通型结构”、“热侧散热器非连通型结构”,在需要进行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的制冷剂循环系统或结构中,为了去除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或其周边结成的霜或冰,可以控制为,在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对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施加正向电压,或者对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施加电压。
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可以在相较于储藏室A的热电模块的冷侧散热器更靠近热侧散热器的位置配置在所述热侧散热器下部。
为使所述热侧散热器或其周边融化的除霜水或水蒸气在向外部排出的过程中被再结冰或再结霜的情形最小化,可以控制为在所述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对所述热侧散热器的下部配置的“热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施加电压。
上述的储藏室A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或储藏室A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先是漂浮在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内,并可能会结霜在形成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的壁面。
为了去除此时产生的霜,可以控制为在储藏室A除霜运转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对位于用于定义所述储藏室B的壁面或形成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的壁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施加电压。
更具体而言,所述“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可以配置在储藏室A的冷侧散热器或储藏室A的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中产生的水蒸气向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流入的通道附近。
另外,在上述的“蒸气连通型结构”中,排出到所述储藏室A的外部并向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流入的水蒸气可能会结霜在形成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的壁面或其周边。
为了去除此时产生的霜,可以控制为在位于用于定义所述储藏室B的壁面或形成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的壁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施加电压。
更具体而言,所述“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排出到所述储藏室A的外部的水蒸气向所述储藏室B的冷却器腔室流入的通道附近。
另外,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热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以及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配置在储藏室B的冷却器上部。这是因为,在储藏室B的冷却器下部可以配置有诸如冷冻室除霜加热器的对储藏室B的冷却器进行除霜的“冷却器除霜加热器”。
另外,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热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以及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配置在形成用于定义所述冷却器腔室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分隔壁。
更具体而言,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热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以及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配置在构成所述分隔壁的护罩。这是因为,在构成所述分隔壁的格栅盘可以配置有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和所述冷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背部加热器”可以被定义为执行热侧散热器除霜加热器、热侧散热器排水加热器以及冷却器腔室除霜加热器的功能中的至少一种的加热器。
另外,在热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当为使深冻室内部漂流的湿蒸气结霜在所述冷侧散热器而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时,所述冷冻蒸发室的压力将低于所述深冻室的压力。
其结果,在所述深冻室内部的空气利用所述深冻室风扇被强制循环的过程中,深冻室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流向冷冻蒸发室104。
由于所述深冻室内部温度为显著地低于冷冻蒸发室温度的零下的温度,所以利用流入到所述冷冻蒸发室内部的深冻室冷气,将降低为比冷冻蒸发室冷气的温度更低。
不仅如此,随着深冻室冷气沿着除霜水引导件30向冷冻蒸发室104流入,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的温度可以被冷却为比冷冻蒸发室温度更低的温度。此时,在所述背部加热器安置部525先是结露后随即变为冰。
并且,当除霜水引导件30出口附近滞留的冷冻蒸发室冷气因从深冻室排出的冷气而降低为低温时,冷冻蒸发室冷气中包含的水分可以被凝结并贴附到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的出口。随着时间的经过,除霜水引导件30上贴附的冰的大小增加并且遮堵所述除霜水引导件30的出口。
或者,当深冻室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向除霜水引导件30出口排出时,也可能会被冷冻蒸发室冷气冷却并结冰在除霜水引导件30出口。
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当深冻室和冷冻室除霜运转开始时,可以将所述背部加热器43开启。
详细而言,通过在开始所述深冻室和冷冻室的除霜运转的同时,将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和背部加热器43开启,能够避免安装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和背部加热器43的部分被结冰。
假如所述背部加热器43作为与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40独立的加热器提供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所述背部加热器43在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开始时一同开启。换言之,当向所述热电元件供应正向电压时,可以使所述背部加热器43也开启。
以下,对冷冻室除霜运转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冻室除霜运转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18及图2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冷冻室除霜运转可以与深冻室除霜运转开始与否无关地,在从深度冷却完毕时刻经过设定时间tb1时执行(步骤S510)。所述设定时间tb1可以是5分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另一种方法,所述冷冻室除霜运转也可以在所述深度冷却完毕时立即执行。即,不等待所述设定时间tb1经过而立即执行除霜运转。
当所述冷冻室除霜运转开始时,与冷冻室蒸发器连接的除霜加热器(未图示)开启,从而融化所述冷冻室蒸发器表面上贴附的霜及冰(步骤S520)。这与以往的冷冻室除霜运转相同。
在执行冷冻室除霜运转期间,控制部判断是否满足冷冻室除霜完毕条件(步骤S530)。
与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完毕条件相同地,冷冻室除霜完毕条件可以被设定为,当除霜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为设定温度Tsp以上,或者在除霜运转开始后经过设定时间tsp时,满足所述冷冻室除霜完毕条件。所述设定温度Tsp可以是5℃,设定时间tsp可以是60分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当判断为满足除霜完毕条件时,关闭所述除霜加热器(步骤S540),当从除霜加热器关闭时刻经过设定时间tb2时,结束冷冻室除霜运转。
所述设定时间tb2可以是5分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从所述除霜加热器关闭的时刻等待经过设定时间tb2,这是为了在所述设定时间tb2期间将冷冻室除霜运转过程及所述深冻室除霜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除霜水汇集到冷冻蒸发室底面上设置的排水盘。
尤其是,在热侧散热器除霜运转在冷侧散热器除霜运转之后执行的情况下,通过直至经过所述设定时间tb2为止对所述热侧散热器施加中间正向电压,能够最大程度去除机壳27表面上贴附的冰。
能够使从所述冷侧散热器表面分离的冰被所述冷侧散热器加热器融化而产生的除霜水最大程度通过所述除霜水引导件排出。
当经过所述设定时间tb2时,如上所述,执行冷冻室除霜后运转。
Claims (15)
1.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
冷藏室;
冷冻室,与所述冷藏室划分;
深冻室,容置在所述冷冻室内部,与所述冷冻室划分;
冷冻蒸发室,形成在所述深冻室的后侧;
分隔壁,将所述冷冻蒸发室和所述冷冻室划分;
冷冻室蒸发器,容置在所述冷冻蒸发室,生成用于冷却所述冷冻室的冷气;
冷冻室风扇,被驱动为将所述冷冻蒸发室的冷气供应给所述冷冻室;
热电模块,被提供为将所述深冻室的温度冷却为低于冷冻室的温度的温度;以及
深冻室风扇,使所述深冻室内部的空气强制流动,
所述热电模块包括:
热电元件,包括朝向所述深冻室的吸热面和被定义为所述吸热面的相反面的发热面;
冷侧散热器,与所述吸热面接触,放置在所述深冻室的后方;
热侧散热器,与所述发热面接触,与所述冷冻室蒸发器串联连接;以及
机壳,容置所述热侧散热器,所述机壳的背面暴露于所述冷冻蒸发室的冷气,
所述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
判断是否经过用于冷冻室除霜和深冻室除霜的除霜周期(POD)的步骤;
若判断为经过了所述除霜周期,则执行使所述深冻室的温度和所述冷冻室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冷却为低于控制温度的温度的深度冷却运转的步骤;以及
若所述深度冷却运转结束,则执行深冻室除霜的步骤;
若所述深冻室除霜开始,则关闭冷冻室阀来切断向所述热侧散热器的冷气流动,
所述深冻室除霜包括冷侧散热器除霜和在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完毕后执行的热侧散热器除霜,
在执行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的期间,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以去除在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开始,则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反向电压,
若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开始,则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正向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开始,则依次地执行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最高正向电压的第一运转阶段和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中间正向电压的第二运转阶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深冻室风扇在所述第二运转阶段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在从所述深度冷却完毕的时刻经过设定时间(ta1)之后执行,
所述热侧散热器除霜在从所述冷侧散热器除霜完毕的时刻经过设定时间(ta2)之后执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深冻室除霜一同执行所述冷冻室除霜,
所述冷冻室除霜包括:
冷冻室除霜加热器被保持为开启的状态的第一区间;以及
所述除霜加热器被保持为关闭的状态的第二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运转阶段执行至所述第二区间结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满足所述冷冻室除霜执行条件,则执行冷藏室除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冷冻室除霜和冷藏室除霜均完毕,则开始除霜后运转,
若所述除霜后运转开始,则控制为驱动压缩机且打开所述冷冻室阀,从而使制冷剂流向所述冷冻室蒸发器及所述热侧散热器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霜后运转包括:
深冻室除霜后运转,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最高正向电压;以及
冷冻室除霜后运转,在驱动所述压缩机后经过设定时间后,驱动所述冷冻室风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霜周期(POD)是将初始除霜周期和一般除霜周期以及变动除霜周期相加的时间,
若发生满足变动除霜周期缩减条件的状况,则所述变动除霜周期被缩减,
若发生满足变动除霜周期解除条件的状况,则所述变动除霜周期成为0。
12.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
冷藏室;
冷冻室,与所述冷藏室划分;
冷冻室蒸发器,冷却所述冷冻室;
冷冻室除霜加热器,位于所述冷冻室蒸发器下部;
深冻室,容置在所述冷冻室内部,与所述冷冻室划分;
温度传感器,感测所述深冻室内部的温度;
深冻室风扇,使所述深冻室内部空气强制流动;
热电模块,被提供为将深冻室的温度冷却为低于冷冻室的温度的温度,包括热电元件、冷侧散热器以及热侧散热器,所述热电元件包括朝向所述深冻室的吸热面和被定义为所述吸热面的相反面的发热面,所述冷侧散热器与所述吸热面接触并放置在所述深冻室的一侧,所述热侧散热器与所述发热面接触;以及
控制部,若深冻室冷却运转和深冻室除霜运转冲突,则控制为优先执行深冻室除霜运转且中断深冻室冷却运转,
所述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若满足所述深冻室除霜运转的投入条件,则控制为执行深度冷却运转;
所述深度冷却运转是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正向电压(Vh>0)并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以降低所述深冻室的温度的运转;
控制为在所述深度冷却运转结束之后执行第一运转;
所述第一运转是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反向电压(-Vh)以融化所述冷侧散热器及其周边结成的冰的运转;
控制为在被中断的所述深冻室冷却运转开始之前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以减少在执行所述第一运转的期间产生的水蒸气在所述深冻室内壁结霜并使其向所述深冻室外部排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控制为在驱动所述深冻室风扇的区间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执行第二运转,使得在执行所述第一运转的期间产生的水蒸气向所述深冻室外部排出,
所述第二运转是对所述热电元件施加正向电压(Vh)的运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深度冷却运转结束之后,对所述冷冻室除霜加热器施加电压,以减少因所述冷侧散热器中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所述冷冻蒸发室或与所述冷冻蒸发室连通而排出到所述深冻室外部的水蒸气在冷冻室蒸发器及其周边结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运转的结束时刻和所述第二运转的开始时刻之间,或在所述第二运转的结束时刻和所述第一运转的开始时刻之间,设置中断供电的休息期,以减少所述热电元件因突然的极性转换而受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9-0024290 | 2019-02-28 | ||
KR1020190024290A KR102694180B1 (ko) | 2019-02-28 | 2019-02-28 |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
PCT/KR2020/002076 WO2020175830A1 (ko) | 2019-02-28 | 2020-02-13 |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44451A true CN113544451A (zh) | 2021-10-22 |
CN113544451B CN113544451B (zh) | 2023-09-15 |
Family
ID=72239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16542.1A Active CN113544451B (zh) | 2019-02-28 | 2020-02-13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38220B2 (zh) |
EP (1) | EP3933330A4 (zh) |
KR (1) | KR102694180B1 (zh) |
CN (1) | CN113544451B (zh) |
AU (1) | AU2020228523B2 (zh) |
WO (1) | WO202017583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90825A (zh) * | 2019-02-28 | 2021-10-0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37812B (zh) * | 2021-04-28 | 2022-08-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冰箱控制方法及冰箱 |
CN115682567A (zh) * | 2022-11-07 | 2023-02-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装置、冰箱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96484A (ja) * | 1995-09-29 | 1997-04-08 | Showa Alum Corp | 冷却装置 |
JP2000097546A (ja) * | 1998-09-24 | 2000-04-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冷却貯蔵庫 |
CN101305251A (zh) * | 2005-11-09 | 2008-11-12 |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有限公司 | 包括热电模块的制冷系统 |
US20110016887A1 (en) * | 2009-07-21 | 2011-01-27 | Lee Nam Gyo | Defrosting assembly,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KR101821290B1 (ko) * | 2016-09-02 | 2018-01-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CN108626933A (zh) * | 2017-03-21 | 2018-10-0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冰箱 |
KR20180114591A (ko) * | 2017-04-11 | 2018-10-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KR20180124451A (ko) * | 2017-05-12 | 2018-11-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288927B1 (ko) * | 1998-11-06 | 2001-06-01 | 구자홍 | 냉장고의제상제어방법 |
JP2000199672A (ja) | 1999-01-05 | 2000-07-18 | Sharp Corp | 冷蔵庫 |
KR20060077396A (ko) | 2004-12-30 | 2006-07-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하이브리드 냉각구조 |
WO2007021270A2 (en) * | 2005-08-12 | 2007-02-22 | Carrier Corporation | A thermo-electric defrosting system |
JP2008070015A (ja) * | 2006-09-13 | 2008-03-27 | Toshiba Corp | 冷蔵庫 |
KR100800619B1 (ko) | 2007-03-28 | 2008-02-05 | 주식회사 롯데기공 | 냉동 평대 쇼케이스의 운전 제어 방법 |
KR100846113B1 (ko) * | 2007-03-29 | 2008-07-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
KR101295163B1 (ko) * | 2011-01-25 | 2013-08-09 |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 김치냉장고의 제상 운전 제어 방법 |
KR102273607B1 (ko) * | 2015-02-09 | 2021-07-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KR102270628B1 (ko) | 2015-02-09 | 2021-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KR102084106B1 (ko) | 2018-03-09 | 2020-03-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
2019
- 2019-02-28 KR KR1020190024290A patent/KR10269418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0
- 2020-02-13 CN CN202080016542.1A patent/CN113544451B/zh active Active
- 2020-02-13 US US17/434,642 patent/US1203822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2-13 AU AU2020228523A patent/AU202022852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2-13 EP EP20763317.3A patent/EP3933330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2-13 WO PCT/KR2020/002076 patent/WO2020175830A1/ko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96484A (ja) * | 1995-09-29 | 1997-04-08 | Showa Alum Corp | 冷却装置 |
JP2000097546A (ja) * | 1998-09-24 | 2000-04-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冷却貯蔵庫 |
CN101305251A (zh) * | 2005-11-09 | 2008-11-12 |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有限公司 | 包括热电模块的制冷系统 |
US20110016887A1 (en) * | 2009-07-21 | 2011-01-27 | Lee Nam Gyo | Defrosting assembly, refrigerator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KR101821290B1 (ko) * | 2016-09-02 | 2018-01-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CN108626933A (zh) * | 2017-03-21 | 2018-10-0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冰箱 |
KR20180114591A (ko) * | 2017-04-11 | 2018-10-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KR20180124451A (ko) * | 2017-05-12 | 2018-11-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장고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90825A (zh) * | 2019-02-28 | 2021-10-0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CN113490825B (zh) * | 2019-02-28 | 2024-01-0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US12130055B2 (en) | 2019-02-28 | 2024-10-29 | Lg Electronics Inc. | Refrigerator control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933330A4 (en) | 2022-11-09 |
KR20200105298A (ko) | 2020-09-07 |
AU2020228523B2 (en) | 2023-07-06 |
CN113544451B (zh) | 2023-09-15 |
WO2020175830A1 (ko) | 2020-09-03 |
US12038220B2 (en) | 2024-07-16 |
KR102694180B1 (ko) | 2024-08-13 |
AU2020228523A1 (en) | 2021-10-21 |
EP3933330A1 (en) | 2022-01-05 |
US20220236001A1 (en) | 2022-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674401B1 (ko) |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 |
CN113474608B (zh)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
CN113508274B (zh)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
CN113544451B (zh)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
CN113490824B (zh) | 冰箱 | |
KR102661336B1 (ko) |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 |
KR102676330B1 (ko) |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 |
CN113490825B (zh)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
KR102674402B1 (ko) | 냉장고의 제어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