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97696B -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97696B CN113297696B CN202110578192.4A CN202110578192A CN113297696B CN 113297696 B CN113297696 B CN 113297696B CN 202110578192 A CN202110578192 A CN 202110578192A CN 113297696 B CN113297696 B CN 1132976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tter
- cutter tooth
- cutting
- point
- coordinate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01100391182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forI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940 Newton-Raphs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438 discret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1—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solving equations, e.g. nonlinear equations, general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6—Matrix or vector computation, e.g. matrix-matrix or matrix-vector multiplication, matrix factoriz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Algebra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包括:分别建立刀齿j的局部坐标系、球头铣刀坐标系、主轴随动坐标系、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基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得到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在工件坐标系下的轨迹方程;建立刀齿微元的微元切削力模型;识别刀‑工切触区间;计算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辨识得到切削力系数。基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建立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的运动轨迹,根据球头铣刀铣削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削力系数辨识方法、刀‑工切触区域的半解析识别方法、未变形切削厚度的求解方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也为实际加工过程中加工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球头铣刀广泛应用于模具、汽车和航空航天等行业中相关零件重要表面的铣削加工中,深入研究球头铣刀铣削机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其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是切削机理研究的重点,是后续动力学建模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切削参数选择和优化的关键依据。
刀-工切触区域的识别是静态铣削力建模的关键环节,其准确程度和计算效率直接影响着静态铣削力预测的精度和效率,然而,球头铣刀的刀齿刃形复杂,加之姿态调整和跳动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刀-工切触区域识别的难度较大,目前常用的刀-工切触区域识别方法中实体建模与布尔运算法使用刀具扫描体的扫掠包络面简化刀齿的真实扫掠体,忽略刀齿上切削点的余摆线运动,具有一定的原理性误差。Z-MAP离散法通过微元离散的思路能够较好地判断刀齿的切触状态,提高刀-工切触区域的识别精度,但存在精度和效率平衡的问题,影响着后续研究的应用。有学者用半解析法识别了球头铣刀铣削时的刀-工切触区域,在五轴铣削的情况中,将扫掠面始终等效为以刀具球头半径为半径的球面,也没有考虑到偏心所导致的实际作用半径变化,从而导致了一定的误差。
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计算的方法主要有刀具平移法和解析计算法。当刀具姿态调整时解析计算法的建模难度增大,为简化计算往往采用圆弧近似余摆线扫掠轨迹,使得模型误差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能减小模型误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分别建立刀齿j的局部坐标系、球头铣刀坐标系、主轴随动坐标系、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基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得到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在工件坐标系下的轨迹方程;
步骤2、将刀齿分割成等刀齿轴向位置角增量的诸多刀齿微元,建立刀齿微元的微元切削力模型;
步骤3、识别刀-工切触区间;
步骤4、以刀齿j上的离散点i在时刻t的扫掠点QC到刀位点OCL的连线作为参考线,计算QC与前面刀齿的扫掠面和参考线的交点QL之间的距离,得到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
步骤5、将切削力系数表示为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多项式,根据平均铣削力对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多项式中的待定系数进行计算,进而辨识得到切削力系数。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以球头铣刀的球头中心为坐标原点Oj,建立刀齿j的局部坐标系Oj-XjYjZj,简称{j};得到球头铣刀的任意刀齿j上任意点P在局部坐标系{j}中的坐标;
步骤1.2、以球头铣刀的球头中心为坐标原点OC,建立球头铣刀坐标系OC-XCYCZC,简称{C};得到局部坐标系{j}相对于球头铣刀坐标系{C}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
步骤1.4、建立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OCL-XCLYCLZCL为,简称{CL}得到主轴随动坐标系{A}相对于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CL}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
步骤1.5、在工件上建立全局坐标系OW-XWYWZW,简称{W},得到{CL}相对于{W}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
结合步骤1.1-1.5,通过齐次坐标矩阵变换可得到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P在{W}下的轨迹方程为:
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将刀齿分割成等刀齿轴向位置角增量的诸多刀齿微元,以刀齿离散点i的特征信息来代表刀齿上(i-1)~i点之间的刀齿微元i信息,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所受的切削力分解为切向单元力切削力dFt(j,i,t)、径向单元力切削力dFr(j,i,t)、轴向单元力切削力dFa(j,i,t),根据切削力的机械建模法,可得:
式中,g(j,i,t)为单位阶跃函数,当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与工件切触时,g(j,i,t)=1,否则,g(j,i,t)=0;h(j,i,t)为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切削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Kt、Kr和Ka分别为切向、径向和轴向力系数;
步骤2.2、将刀齿微元i在时刻t所受的切向单元力切削力dFt(j,i,t)、径向单元力切削力dFr(j,i,t)、轴向单元力切削力dFa(j,i,t)转化至{A}下,则球头铣刀在时刻t所受的瞬时切削力在主轴随动坐标系{A}下表示为:
式中,ni为刀齿微元总数;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得到球头铣刀在时刻t所受的瞬时切削力在工件坐标系{W}下表示为:
步骤3.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1、求解边界线I;
刀齿扫掠球面、上一刀齿扫掠球面的交线,即边界线I的表示方式为:
将上次进给加工形成的表面简化为柱状面,在坐标系{CL}下可表示为:
(yCL+fp)2+(zCL)2=R2 (25);
联立(24)和(25),可得点S在{CL}下的坐标为
工件顶面在坐标系{CL}下的方程为:
zCL=-(R-ap) (27);
联立(24)和(27),可得点M在坐标系{CL}下的坐标为:
通过齐次变换求出了边界线I、端点S、端点M在坐标系{A}下的坐标:
步骤3.1.2、求解边界线II;
在{CL}下,通过联立(22)和(27)得到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待加工表面的交线的方程,即边界线II:
联立(25)和(30)可得到在坐标系{CL}下点N的坐标: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将边界线II、端点N的坐标转化至{A}下:
步骤3.1.3、求解边界线III;
通过联立(22)和(25)得到在{CL}下,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上次进给完成的已加工表面的交线的方程,即边界线III: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将边界线III的方程转化至{A}:
步骤3.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2.1、假定刀齿轴向位置角的离散精度为Δθ,选择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πΔθRcosγ/180的离散点,带入(29)、(32)和(34)求出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在{A}下的坐标值;
步骤3.2.2、通过式(35)、(36)求出步骤3.2.1得到的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所对应的刀齿轴向位置角径向位置角找出每条边界线所对应的当前刀齿起切触作用的最大、最小轴向位置角并从三条边界线中找出最大、最小轴向位置角即得到当前刀齿在主轴一转范围内切触工件的轴向位置角范围
式中,mm∈(I,II,III),n为边界线上离散点的标号,nn=1,2,…Nnn,Nnn为边界线上离散点的总数;
步骤3.2.3、搜寻轴向位置角范围内的所有刀齿离散点所对应的径向位置角,按照第一切入角、第一切出角、第二切入角、第二切出角……顺序确定刀齿j上的当前轴向位置角θ的刀-工切触区间,即得到每个刀齿在主轴每一转范围内的刀-工切触区域。
步骤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根据公式(9)可得到当前刀齿j上的离散点i在时刻t的扫掠点QC的坐标;
步骤4.2、忽略上一刀齿的进给运动,将前扫掠面简化为球面,假定参考线和球面的交点为Q*,在{CL}下联立球面方程和参考线方程:
则点Q*的轴向位置角、径向位置角分别如公式(40)、(41):
根据式(40)和(41)求出QC轴向位置角θC和径向位置角φC,进而由螺旋滞后角计算公式算出QC、Q*所对应的螺旋滞后角ψC、近似求出被切削点Q*所对应的切削时刻同时,近似认为点QC、QL所对应刀位点之间的距离为每齿进给量fz,根据正弦定理近似求出QL的轴向位置角
由于QL在刀齿作用线OCLQL上,按照直线公式建立方程组:
式中,k为迭代次数,k=0,1,2,…;迭代终止条件为[tk-tk-1θk-θk-1]T=[0.05λt0.05λθ]T;
将式(44)所求得的结果带入式(9),可得QL在工件坐标系{W}中的坐标:
最后按照下式求出未变形切屑厚度:
步骤5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将切削力系数表示成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如下多项式:
步骤5.3、按下式计算未变形切屑厚度:
h(j,θ,t)=fzsinφ(j,t)sinθ (48)
式中,φ0为基准刀齿在初始状态下的径向位置角;
如果φ(j,t)∈[-90,90],则刀齿微元切触工件,g(j,θ,t)=1;否则,g(j,θ,t)=0;
步骤5.4、将公式(10)中的g(j,i,t)、dFt(j,i,t)、dFr(j,i,t)、dFa(j,i,t)用g(j,θ,t)、dFt(j,θ,t)、dFr(j,θ,t)、dFa(j,θ,t)表示,综合公式(10)、(48)和(49),将dFt(j,θ,t)、dFr(j,θ,t)、dFa(j,θ,t)转换到坐标轴OAXA、OAYA、OAZA方向上,公式如下:
步骤5.5、在一定的吃刀深度下,对时刻t刀齿j上所有参与铣削的刀齿微元的铣削力求和,可得到在时刻t刀齿j所受的铣削力,再对该时刻所有刀齿所受的铣削力求和,最终可获得刀具在时刻t受到的总的瞬时铣削力,如下式所示:
使用公式(48)将(51)中的时间变量t变为刀齿位置角变量φ,进而可得出主轴一转范围内刀具在坐标轴OAXA、OAYA和OAZA方向上所受的平均铣削力:
通过试验得到主轴旋转一转范围内的平均铣削力和代入公式(52),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出公式(47)所示的切削力系数公式中的待定系数a0、a1、a2、a3、b0、b1、b2、b3、c0、c1、c2和c3,从而,辨识出了切削力系数Kt、Kr和Ka。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基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建立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的运动轨迹,根据球头铣刀铣削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削力系数辨识方法、刀-工切触区域的半解析识别方法、未变形切削厚度的求解方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也为实际加工过程中加工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球头铣刀铣削运动的参考坐标系图;
图2a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螺旋刃球头铣刀的铣削轨迹轴测图;
图2b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铣削轨迹俯视图;
图3a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考虑刀具跳动的坐标系的轴测图;
图3b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考虑刀具跳动的坐标系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刀具的姿态调整及走刀轨迹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倾斜铣削时的刀-工切触区域;
图6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刀齿微元受力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球头铣刀铣削瞬时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的铣削力系数辨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如图1所示,分别建立刀齿j的局部坐标系、球头铣刀坐标系、主轴随动坐标系、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基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得到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在工件坐标系下的轨迹方程;
如图2所示,以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定导程螺旋刃球头铣刀的铣削为研究对象,球头铣刀的任意刀齿j上任意点P在局部坐标系{j}中的坐标为:
式中,θ为点P的轴向位置角,R为刀具半径,ψ为点P对应的螺旋滞后角,ψ=180tanγ0(1-cosθ)/π,其中γ0为圆柱面上刀齿刃口曲线的螺旋角;
步骤1.2、以球头铣刀的球头中心为坐标原点OC,建立球头铣刀坐标系OC-XCYCZC,简称{C},且坐标轴与完全一致,与刀具的理论轴线重合,且与始终保持平行,与基准刀齿(第一个刀齿)刃线在坐标平面OCXCYC上投影线起点的切线方向重合;
刀齿j与基准刀齿的夹角φj=360(j-1)/nt,其中,nt为刀齿总数,则局部坐标系{j}相对于球头铣刀坐标系{C}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步骤1.3、以主轴中心为坐标原点OA,在机床主轴上建立主轴随动坐标系OA-XAYAZA,简称{A},坐标轴与主轴轴线重合,坐标轴与之间的夹角为μ0+φC(μ0为主轴未开始旋转的初始状态下两者之间的夹角,φC为t时刻主轴旋转过的角度,φC=ωt);
由于制造和装夹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刀具的中心轴线与主轴的中心轴线之间总存在偏心,如图3所示。假设坐标原点OC和坐标原点OA之间的偏心距离为ρ,矢量相对于坐标轴的夹角为μ,且规定绕坐标轴顺时针旋转方向为正,主轴顺时针方向旋转,其转速为N,则角速度ω=πN/30,t时刻旋转过的角度φC=180ωt/π,则球头铣刀坐标系{C}相对于主轴随动坐标系{A}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步骤1.4、建立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OCL-XCLYCLZCL为,简称{CL},坐标轴矢量与进给速度方向平行且同向,为理想的被加工表面的法线方向,指向实体外,为与的叉乘;当与完全重合时,该坐标系的另外两个坐标轴及其方向与{CL}的完全重合,但是,实际工况当刀具姿态调整时,与之间存在夹角,体现为刀具相对于工件被加工表面的侧倾和前倾。如图4所示,所以通过使{A}通过相对于和的旋转实现主轴姿态的调整,进而实现刀具姿态的调整,从而获得不同的铣削方式,具体如下:
坐标轴矢量方向为刀具进给方向,为刀具间歇进给方向,主轴随动坐标系{A}分别绕这两个坐标轴矢量旋转实现主轴姿态的调整。主轴姿态调整后坐标系{A}的坐标轴矢量在坐标平面YCLOCLZCL上的投影线与坐标轴矢量间的夹角,称为侧倾角,用α表示;坐标轴矢量在坐标平面XCLOCLZCL上的投影与坐标轴矢量之间的夹角,称为前倾角,用β表示。先使{A}绕旋转角度β',使β'=arctan(tanβcosα),再使{A}绕旋转角度α,且定义绕各自参考方向的正方向逆时针旋转为正,则刀具侧倾和前倾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分别为
则主轴随动坐标系{A}相对于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CL}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步骤1.5、在工件上建立全局坐标系OW-XWYWZW,简称{W},假定进给时OCL在{W}的坐标为(xCL,yCL,zCL),则{CL}相对于{W}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本实施例将单向直线进给铣削平面作为研究对象,则{CL}相对于{W}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式中,(x0,y0)为首次进给时OCL在{W}中的起始位置,q为刀具进给次数(q=1,2,3…),t为刀具从第1次走刀开始至当前位置所用时间,fz为每齿进给量,fp为进给行距,L为单次走刀长度,R为刀具半径,wh为毛坯高度,ap为吃刀深度;
结合公式(1)-(6)及(8),通过齐次坐标矩阵变换可得到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P在{W}下的轨迹方程为:
步骤2、如图5所示,将刀齿分割成等刀齿轴向位置角增量的诸多刀齿微元,建立刀齿微元的微元切削力模型;
步骤2.1、将刀齿分割成等刀齿轴向位置角增量的诸多刀齿微元,以刀齿离散点i的特征信息来代表刀齿上(i-1)~i点之间的刀齿微元i信息,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所受的切削力分解为切向单元力切削力dFt(j,i,t)、径向单元力切削力dFr(j,i,t)、轴向单元力切削力dFa(j,i,t),根据切削力的机械建模法,可得:
式中,g(j,i,t)为单位阶跃函数,当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与工件切触时,g(j,i,t)=1,否则,g(j,i,t)=0;h(j,i,t)为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切削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Kt、Kr和Ka分别为切向、径向和轴向力系数;
步骤2.2、将刀齿微元i在时刻t所受的切向单元力切削力dFt(j,i,t)、径向单元力切削力dFr(j,i,t)、轴向单元力切削力dFa(j,i,t)通过公式(11)转化至{A}下:
则球头铣刀在时刻t所受的瞬时切削力在主轴随动坐标系{A}下表示为:
式中,ni为刀齿微元总数;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得到球头铣刀在时刻t所受的瞬时切削力在工件坐标系{W}下表示为:
步骤3、实际加工中,往往通过程序设计使主轴姿态调整,进而实现刀具姿态的调整,是防止刀具与被加工工件干涉的需要,更是避开球头铣刀刀头部分实现高质高效切削的需要。然而,刀具姿态调整使得刀-工切触区域的识别难度较大。根据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的轨迹确定刀-工切触区域为如图6所示的黄色部分,即边界线I、边界线II、边界线III形成的区域,求解边界线I、边界线II、边界线III及三条边界线的交点;边界线I为当前刀齿与上一刀齿各扫掠面之间的交线,边界线II为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待加工表面的交线,边界线III为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上次进给完成的已加工表面的交线;从边界线I、边界线II、边界线III中找出刀齿起切触作用的最大、最小轴向位置角搜寻轴向位置角范围内的所有刀齿j上离散点i所对应的径向位置角,根据径向位置角对刀齿j上离散点i进行筛选,确定刀齿j上的当前轴向位置角θ的刀-工切触区间。
步骤3.1、求解边界线I;
为了简化计算,只考虑刀齿的旋转运动,忽略相邻两刀齿之间的连续进给运动,将上一刀齿的扫掠面简化为球面,该球面的半径等于与表面法线方向一致的刀齿切削点的实际工作半径,通过求解当前刀齿旋转扫掠面与球面的交线可以求出边界线I。然而,生产实际中由于刀具偏心的作用,当刀具绕坐标轴以角速度ω旋转时,不同刀齿上具有相同轴向位置角的切削点的回转半径是不同的,相邻两齿间的容屑角(如图3所示的ηP)也随着刀齿轴向位置角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步骤1的分析可知,在不考虑主轴旋转时,刀齿j上的离散点i在{A}中的坐标为:
则基准刀齿上离散点i的实际螺旋滞后角为:
式中,ψi、θi分别为理想的刀齿离散点i的螺旋滞后角、轴向位置角;
则刀齿j上离散点i的实际切削半径矢量为:
主轴轴线相对于加工表面法线的夹角为
使刀齿j上离散点i的实际轴向位置角等于γ,将其带入式(16)得到刀齿j离散点i的位置,进而得到理论轴向位置角θi,即可获知该刀齿j上与被加工表面法线方向一致的切削点;然后,由式(15)求出切削点的实际切削半径并根据下式求出相邻两齿的切削点的半径矢量和之间的径向夹角:
当相邻两齿的特征切削点的半径矢量与工件表面法线一致时,留在工件上的两个切削点之间在进给方向的距离为:
根据式(22)、(23)可得到刀齿扫掠球面、上一刀齿扫掠球面的交线,即边界线I:
将上次进给加工形成的表面简化为柱状面,在坐标系{CL}下可表示为:
(yCL+fp)2+(zCL)2=R2 (25);
联立(24)和(25),可得点S在{CL}下的坐标为
工件顶面在坐标系{CL}下的方程为:
zCL=-(R-ap) (27);
联立(24)和(27),可得点M在坐标系{CL}下的坐标为:
通过齐次变换求出了边界线I、端点S、端点M在坐标系{A}下的坐标:
求解边界线II;
在{CL}下,通过联立(22)和(27)得到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待加工表面的交线的方程,即边界线II:
联立(25)和(30)可得到在坐标系{CL}下点N的坐标: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将边界线II、端点N的坐标转化至{A}下:
求解边界线III;
通过联立(22)和(25)得到在{CL}下,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上次进给完成的已加工表面的交线的方程,即边界线III: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将边界线III的方程转化至{A}:
步骤3.2.为了简化复杂的计算,在边界线I、II、III从坐标系{CL}转化至{A}之前,对其进行离散。假定刀齿轴向位置角的离散精度为Δθ,由于要保证转化后边界线上离散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πΔθR0/180,所以选择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πΔθRcosγ/180的离散点,带入(29)、(32)和(34)求出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在{A}下的坐标值;
通过式(35)、(36)求出步骤3.2.1得到的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所对应的刀齿轴向位置角径向位置角找出每条边界线所对应的当前刀齿起切触作用的最大、最小轴向位置角并从三条边界线中找出最大、最小轴向位置角即得到当前刀齿在主轴一转范围内切触工件的轴向位置角范围
式中,mm∈(I,II,III),n为边界线上离散点的标号,nn=1,2,…Nnn,Nnn为边界线上离散点的总数;
搜寻轴向位置角范围内的所有刀齿离散点所对应的径向位置角,大多数情况下,一刀齿离散点的切入和切出发生在不同的边界线上,但是,也存在一条边界线切入并切出的少数情况,同时,考虑到某一刀齿离散点可能存在两次切入和切出的情况,因此,用结构数组存储切入切出角。具体过程如下:a.从开始,以Δθ为增量,判断当前刀齿j的轴向位置角θ所属边界线区间b.找到的每条边界线中轴向位置角接近θ的10个离散点,并按相对于θ绝对差值的升序排列;c.对排列之后的每条边界线中的离散点,从第二个开始,剔除与相邻的上一个离散点的径向位置角绝对差值小于3°的离散点;d.将筛选之后的所有边界线上的离散点放在一起,按径向位置角升序排列,同样,从第二个开始,剔除与相邻的上一个离散点的径向位置角绝对差值小于3°的离散点,完成二次筛选;如果本次筛选完之后只剩下一个离散点,则需要将最后一个剔除的离散点重新添加;e.将步骤d得到的按径向位置角升序排列的边界线离散点,按照第一切入角、第一切出角、第二切入角、第二切出角……顺序确定刀齿j上的当前轴向位置角θ的刀-工切触区间,即得到每个刀齿在主轴每一转范围内的刀-工切触区域。
步骤4、以刀齿j上的离散点i在时刻t的扫掠点QC到刀位点OCL的连线作为参考线,如图7所示,参考线上的两点QL和QC之间的距离为未变形切屑厚度h(j,i,t),计算QC与前面刀齿的扫掠面和参考线的交点QL之间的距离,得到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
步骤4.1、根据公式(9)可得到当前刀齿j上的离散点i在时刻t的扫掠点QC的坐标;
步骤4.2、忽略上一刀齿的进给运动,将前扫掠面简化为球面,假定参考线和球面的交点为Q*,在{CL}下联立球面方程和参考线方程:
利用齐次坐标变换原理,获取Q*在机床主轴随动坐标系{A}中的坐标:
则点Q*的轴向位置角、径向位置角分别如公式(40)、(41):
根据式(40)和(41)求出QC轴向位置角θC和径向位置角φC,进而由螺旋滞后角计算公式算出QC、Q*所对应的螺旋滞后角ψC、近似求出被切削点Q*所对应的切削时刻同时,近似认为点QC、QL所对应刀位点之间的距离为每齿进给量fz,根据正弦定理近似求出QL的轴向位置角
由于QL在刀齿作用线OCLQL上,按照直线公式建立方程组:
式中,k为迭代次数,k=0,1,2,…;迭代终止条件为[tk-tk-1 θk-θk-1]T=[0.05λt0.05λθ]T;
将式(44)所求得的结果带入式(9),可得QL在工件坐标系{W}中的坐标:
最后按照下式求出未变形切屑厚度:
步骤5、将切削力系数表示为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多项式,根据平均铣削力对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多项式中的待定系数进行计算,进而辨识得到切削力系数;
步骤5.1、切削力系数是瞬时未变形切屑的横截面积与各方向微元力之间的比例关系。切削力系数直接影响着微元铣削力的预测精度,是切削力建模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切削力系数随着刀具和工件材料、切削参数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给切削力系数的辨识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球头铣刀的球头刃切削时,不同轴向位置处的刀齿微元在实际切削中的切削速度、径向切深等均不相同,使得其切削机理也不相同,因此,将切削力系数表示成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如下多项式:
步骤5.2、采用如图8所示槽铣方法,以方便确定刀齿的切入和切出角,同时通过采用平均铣削力的方法消除螺旋角的对辨识准确度的影响,用平面刃球头铣刀模型代替复杂螺旋刃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由于在垂直铣削中刀齿上切触工件的最小轴向位置角为零,改变吃刀深度意味着改变刀齿上切触工件的最大轴向位置角,计算吃刀深度ap所对应的最大轴向位置角因此,可以建立切削力系数和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关系;
步骤5.3、由于采用垂直槽铣的方法,并且通过平均铣削力法消除了跳动等的影响,所以,按下式计算未变形切屑厚度:
h(j,θ,t)=fzsinφ(j,t)sinθ (48);
式中,φ0为基准刀齿在初始状态下的径向位置角;
如果φ(j,t)∈[-90,90],则刀齿微元切触工件,g(j,θ,t)=1;否则,g(j,θ,t)=0;
步骤5.4、将公式(10)中的g(j,i,t)、dFt(j,i,t)、dFr(j,i,t)、dFa(j,i,t)用g(j,θ,t)、dFt(j,θ,t)、dFr(j,θ,t)、dFa(j,θ,t)表示,综合公式(10)、(48)和(49),将dFt(j,θ,t)、dFr(j,θ,t)、dFa(j,θ,t)转换到坐标轴OAXA、OAYA、OAZA方向上,公式如下:
步骤5.5、在垂直铣削的情况下,改变吃刀深度进行试验,测量出不同吃刀深度下刀齿作用周期内的平均切削力,由于一个刀齿周期内的材料去除总量是一个常数,与有无螺旋角无关,因此,平均切削力与螺旋角亦无关。为了减小刀具安装和受力等因素所引起的偏心的影响,首先通过测力仪测出主轴转动周期内的总切削力,再除以刀具的齿数,进而计算出平均切削力。
在一定的吃刀深度下,对时刻t刀齿j上所有参与铣削的刀齿微元的铣削力求和,可得到在时刻t刀齿j所受的铣削力,再对该时刻所有刀齿所受的铣削力求和,最终可获得刀具在时刻t受到的总的瞬时铣削力,如下式所示:
使用公式(48)将(51)中的时间变量t变为刀齿位置角变量φ,进而可得出主轴一转范围内刀具在坐标轴OAXA、OAYA和OAZA方向上所受的平均铣削力:
通过试验得到主轴旋转一转范围内的平均铣削力和代入公式(52),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出式公式(47)所示的切削力系数公式中的待定系数a0、a1、a2、a3、b0、b1、b2、b3、c0、c1、c2和c3,从而,辨识出了切削力系数Kt、Kr和Ka。
通过以上方式,本发明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基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建立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的运动轨迹,根据球头铣刀铣削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削力系数辨识方法、刀-工切触区域的半解析识别方法、未变形切削厚度的求解方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也为实际加工过程中加工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前提下,基于球面假设和齐次坐标逆变换原理得到刀-工切触区域的半解析识别方法,能提高刀-工切触区域的识别效率;采用基于平均铣削力法对球头铣刀切削力系数进行辨识,通过将快速标定铣刀铣削力系数的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力学辨识法,能够消除刀具螺旋角的影响,还能抵消周期性的颤振对测量数据的影响。
Claims (7)
1.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分别建立刀齿j的局部坐标系、球头铣刀坐标系、主轴随动坐标系、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基于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得到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在工件坐标系下的轨迹方程;
步骤2、将刀齿分割成等刀齿轴向位置角增量的诸多刀齿微元,建立刀齿微元的微元切削力模型;
步骤3、识别刀-工切触区间;
步骤4、以刀齿j上的离散点i在时刻t的扫掠点QC到刀位点OCL的连线作为参考线,计算QC与前面刀齿的扫掠面和参考线的交点QL之间的距离,得到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
步骤5、将切削力系数表示为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多项式,根据平均铣削力对所述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多项式中的待定系数进行计算,进而辨识得到切削力系数;
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根据所述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的轨迹确定刀-工切触区域为边界线I、边界线II、边界线III形成的区域,求解边界线I、边界线II、边界线III及三条边界线的交点;所述边界线I为当前刀齿与上一刀齿各扫掠面之间的交线,所述边界线II为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待加工表面的交线,所述边界线III为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上次进给完成的已加工表面的交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以球头铣刀的球头中心为坐标原点Oj,建立刀齿j的局部坐标系Oj-XjYjZj,简称{j};
球头铣刀的任意刀齿j上任意点P在局部坐标系{j}中的坐标为:
式中,θ为点P的轴向位置角,R为刀具半径,ψ为点P对应的螺旋滞后角,ψ=180tanγ0(1-cosθ)/π,其中γ0为圆柱面上刀齿刃口曲线的螺旋角;
步骤1.2、以球头铣刀的球头中心为坐标原点OC,建立球头铣刀坐标系OC-XCYCZC,简称{C};
所述刀齿j与基准刀齿的夹角φj=360(j-1)/nt,其中,nt为刀齿总数,则局部坐标系{j}相对于球头铣刀坐标系{C}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假设坐标原点OC和坐标原点OA之间的偏心距离为ρ,矢量相对于坐标轴的夹角为μ,且规定绕坐标轴顺时针旋转方向为正,主轴顺时针方向旋转,t时刻旋转过的角度φC=180ωt/π,则球头铣刀坐标系{C}相对于主轴随动坐标系{A}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则主轴随动坐标系{A}相对于刀具瞬时进给坐标系{CL}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步骤1.5、在工件上建立全局坐标系OW-XWYWZW,简称{W},假定进给时OCL在{W}的坐标为(xCL,yCL,zCL),将单向直线进给铣削平面作为研究对象,则{CL}相对于{W}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为:
式中,(x0,y0)为首次进给时OCL在{W}中的起始位置,q为刀具进给次数(q=1,2,3…),T为刀具从第1次走刀开始至当前位置所用时间,fz为每齿进给量,fp为进给行距,L为单次走刀长度,R为刀具半径,wh为毛坯高度,ap为吃刀深度;
结合公式(1)-(6)及(8),通过齐次坐标矩阵变换可得到球头铣刀加工过程中刀齿j上任意点P在{W}下的轨迹方程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将刀齿分割成等刀齿轴向位置角增量的诸多刀齿微元,以刀齿离散点i的特征信息来代表刀齿上(i-1)~i点之间的刀齿微元i信息,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所受的切削力分解为切向单元力切削力dFt(j,i,t)、径向单元力切削力dFr(j,i,t)、轴向单元力切削力dFa(j,i,t),根据切削力的机械建模法,可得:
式中,g(j,i,t)为单位阶跃函数,当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与工件切触时,g(j,i,t)=1,否则,g(j,i,t)=0;h(j,i,t)为刀齿j上的刀齿微元i在时刻t切削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Kt、Kr和Ka分别为切向、径向和轴向力系数;
步骤2.2、将所述刀齿微元i在时刻t所受的切向单元力切削力dFt(j,i,t)、径向单元力切削力dFr(j,i,t)、轴向单元力切削力dFa(j,i,t)通过公式(11)转化至{A}下:
则球头铣刀在时刻t所受的瞬时切削力在主轴随动坐标系{A}下表示为:
式中,ni为刀齿微元总数;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原理得到球头铣刀在时刻t所受的瞬时切削力在工件坐标系{W}下表示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1、求解边界线I;
在不考虑主轴旋转时,刀齿j上的离散点i在{A}中的坐标为:
则基准刀齿上离散点i的实际螺旋滞后角为:
式中,ψi、θi分别为理想的刀齿离散点i的螺旋滞后角、轴向位置角;
则刀齿j上离散点i的实际切削半径矢量为:
主轴轴线相对于加工表面法线的夹角为
γ=arccos(cosαcosβ) (19);
使刀齿j上离散点i的实际轴向位置角等于γ,将其带入式(16)得到刀齿j离散点i的位置,进而得到理论轴向位置角θi,即可获知该刀齿j上与被加工表面法线方向一致的切削点;然后,由式(15)求出所述切削点的实际切削半径并根据下式求出相邻两齿的切削点的半径矢量和之间的径向夹角:
当相邻两齿的特征切削点的半径矢量与工件表面法线一致时,留在工件上的两个切削点之间在进给方向的距离为:
根据式(22)、(23)可得到刀齿扫掠球面、上一刀齿扫掠球面的交线,即边界线I:
将上次进给加工形成的表面简化为柱状面,在坐标系{CL}下可表示为:
(yCL+fp)2+(zCL)2=R2 (25);
联立(24)和(25),可得点S在{CL}下的坐标为
工件顶面在坐标系{CL}下的方程为:
zCL=-(R-ap) (27);
联立(24)和(27),可得点M在坐标系{CL}下的坐标为:
通过齐次变换求出了边界线I、端点S、端点M在坐标系{A}下的坐标:
步骤3.1.2、求解边界线II;
在{CL}下,通过联立(22)和(27)得到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待加工表面的交线的方程,即边界线II:
联立(25)和(30)可得到在坐标系{CL}下点N的坐标: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将边界线II、端点N的坐标转化至{A}下:
步骤3.1.3、求解边界线III;
通过联立(22)和(25)得到在{CL}下,当前刀齿的扫掠面与上次进给完成的已加工表面的交线的方程,即边界线III:
通过齐次坐标变换将边界线III的方程转化至{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2.1、假定刀齿轴向位置角的离散精度为Δθ,选择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πΔθRcosγ/180的离散点,带入(29)、(32)和(34)求出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在{A}下的坐标值;
步骤3.2.2、通过式(35)、(36)求出步骤3.2.1得到的每条边界线上离散点所对应的刀齿轴向位置角径向位置角找出每条边界线所对应的当前刀齿起切触作用的最大、最小轴向位置角并从三条边界线中找出最大、最小轴向位置角即得到当前刀齿在主轴一转范围内切触工件的轴向位置角范围
式中,mm∈(I,II,III),n为边界线上离散点的标号,nn=1,2,…Nnn,Nnn为边界线上离散点的总数;
步骤3.2.3、搜寻轴向位置角范围内的所有刀齿离散点所对应的径向位置角,具体过程如下:a.从开始,以Δθ为增量,判断当前刀齿j的轴向位置角θ所属边界线区间b.找到的每条边界线中轴向位置角接近θ的10个离散点,并按相对于θ绝对差值的升序排列;c.对排列之后的每条边界线中的离散点,从第二个开始,剔除与相邻的上一个离散点的径向位置角绝对差值小于3°的离散点;d.将筛选之后的所有边界线上的离散点放在一起,按径向位置角升序排列,同样,从第二个开始,剔除与相邻的上一个离散点的径向位置角绝对差值小于3°的离散点,完成二次筛选;如果本次筛选完之后只剩下一个离散点,则需要将最后一个剔除的离散点重新添加;e.将步骤d得到的按径向位置角升序排列的边界线离散点,按照第一切入角、第一切出角、第二切入角、第二切出角……顺序确定刀齿j上的当前轴向位置角θ的刀-工切触区间,即得到每个刀齿在主轴每一转范围内的刀-工切触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根据公式(9)可得到当前刀齿j上的离散点i在时刻t的扫掠点QC的坐标;
步骤4.2、忽略上一刀齿的进给运动,将前扫掠面简化为球面,假定参考线和所述球面的交点为Q*,在{CL}下联立球面方程和参考线方程:
利用齐次坐标变换原理,获取Q*在机床主轴随动坐标系{A}中的坐标:
则点Q*的轴向位置角、径向位置角分别如公式(40)、(41):
根据式(40)和(41)求出QC轴向位置角θC和径向位置角φC,进而由螺旋滞后角计算公式算出QC、Q*所对应的螺旋滞后角ψC、近似求出被切削点Q*所对应的切削时刻同时,近似认为点QC、QL所对应刀位点之间的距离为每齿进给量fz,根据正弦定理求出QL的轴向位置角
由于QL在刀齿作用线OCLQL上,按照直线公式建立方程组:
式中,k为迭代次数,k=0,1,2,…;迭代终止条件为[tk-tk-1θk-θk-1]T=[0.05λt 0.05λθ]T;
将式(44)所求得的结果带入式(9),可得QL在工件坐标系{W}中的坐标:
最后按照下式求出未变形切屑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将切削力系数表示成刀具轴向位置角的如下多项式:
步骤5.3、按下式计算未变形切屑厚度:
h(j,θ,t)=fzsinφ(j,t)sinθ (48)
式中,φ0为基准刀齿在初始状态下的径向位置角;
如果φ(j,t)∈[-90,90],则刀齿微元切触工件,g(j,θ,t)=1;否则,g(j,θ,t)=0;
步骤5.4、将公式(10)中的g(j,i,t)、dFt(j,i,t)、dFr(j,i,t)、dFa(j,i,t)用g(j,θ,t)、dFt(j,θ,t)、dFr(j,θ,t)、dFa(j,θ,t)表示,综合公式(10)、(48)和(49),将dFt(j,θ,t)、dFr(j,θ,t)、dFa(j,θ,t)转换到坐标轴OAXA、OAYA、OAZA方向上,公式如下:
步骤5.5、在一定的吃刀深度下,对时刻t刀齿j上所有参与铣削的刀齿微元的铣削力求和,可得到在时刻t刀齿j所受的铣削力,再对该时刻所有刀齿所受的铣削力求和,最终可获得刀具在时刻t受到的总的瞬时铣削力,如下式所示:
使用公式(48)将(51)中的时间变量t变为刀齿位置角变量φ,进而可得出主轴一转范围内刀具在坐标轴OAXA、OAYA和OAZA方向上所受的平均铣削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78192.4A CN113297696B (zh) | 2021-05-26 | 2021-05-26 |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78192.4A CN113297696B (zh) | 2021-05-26 | 2021-05-26 |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97696A CN113297696A (zh) | 2021-08-24 |
CN113297696B true CN113297696B (zh) | 2023-05-26 |
Family
ID=77325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78192.4A Active CN113297696B (zh) | 2021-05-26 | 2021-05-26 |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9769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19501B (zh) * | 2021-11-05 | 2023-03-17 | 苏州大学 | 一种微铣削加工未变形切削厚度测量方法及系统 |
CN114065427B (zh) * | 2021-11-16 | 2024-08-2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摆线铣削中基于切削力建模的摆线参数优化方法 |
CN114004112B (zh) * | 2021-12-02 | 2024-06-25 | 湖南工业大学 | 一种椭圆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切削力预测方法 |
CN115365892B (zh) * | 2022-08-22 | 2023-11-10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余量时变下铣削加工载荷参数优化方法 |
CN116061004B (zh) * | 2022-10-14 | 2023-08-08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振动作用下铣刀瞬态切削能效分布的变化特性的识别方法 |
CN116150910B (zh) * | 2023-02-28 | 2023-10-20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一种铣削钛合金球头铣刀微织构设计方法及参数预测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144932B4 (de) * | 2001-09-12 | 2014-07-31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isualisierung von Werkstücken bei der Simulation von Fräsprozessen |
JP5804367B2 (ja) * | 2011-09-01 | 2015-11-04 | 広島県 | 加工誤差予測方法、加工誤差予測装置、工具経路修正方法及び工具経路修正装置 |
CN105955195B (zh) * | 2016-05-16 | 2018-05-22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铣削力预测的曲面加工轨迹生成方法 |
CN110270705B (zh) * | 2019-06-26 | 2020-07-28 | 东北大学 | 考虑刀具跳动影响的微细铣削加工切削力仿真预测方法 |
CN111459097A (zh) * | 2020-04-07 | 2020-07-28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球头铣刀曲面加工接触区域的计算方法 |
CN112100810B (zh) * | 2020-08-11 | 2022-05-20 | 清华大学 | 一种平底铣刀多轴铣削力预测方法 |
-
2021
- 2021-05-26 CN CN202110578192.4A patent/CN113297696B/zh active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An analytical force model for ball-end milling based on a predictive machining theory considering cutter runout;FU Zhongtao,YANG Wenyu,WANG Xuel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第84卷;2449-2460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97696A (zh) | 2021-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97696B (zh) | 一种基于半解析法的球头铣刀静态铣削力的建模方法 | |
Jensen et al. | Tool selection for five-axis curvature matched machining | |
US9696707B2 (en) | Method of controlling tool orientation and step-over distance in face milling of curvilinear surfaces | |
Tsay et al. | Accurate 5-axis machining of twisted ruled surfaces | |
Tournier et al. | Iso-scallop tool path generation in 5-axis milling | |
CN108803487B (zh) | 一种零件侧铣表面的点位轮廓误差预测方法 | |
CN109597357B (zh) | 一种面向叶片旋铣工艺的数控编程方法及装置 | |
CN109375580A (zh) | 一种基于双球杆仪的五轴机床摆头的几何误差识别方法 | |
Wei et al. | Force predictive model for five-axis ball end milling of sculptured surface | |
CN106312850A (zh) | 螺杆磨削刀具的设计方法 | |
Chen et al. | A novel CNC grinding method for the rake face of a taper ball-end mill with a CBN spherical grinding wheel | |
Pham et al. | A manufacturing model of an end mill using a five-axis CNC grinding machine | |
CN111069642A (zh) | 三维空间中斜孔加工工艺 | |
CN103197601A (zh) | 刀轴摆动五坐标数控机床摆长测定方法 | |
CN110727246B (zh) | 一种基于刀位文件的刀具与工件瞬时接触轮廓提取方法 | |
CN106292531A (zh) | 一种计算加工zn1蜗杆盘状成形刀具廓形边界的算法 | |
CN113065205B (zh) | 一种采用平行砂轮磨削圆弧头后刀面的轨迹求解方法 | |
CN112883505B (zh) | 考虑刀具工件相对振动的超精密端面车削表面建模方法 | |
Liu et al. | A novel CNC machining method for enveloping surface | |
CN103745098A (zh) | 一种数控机床单轴几何角运动误差分离方法 | |
Song et al. | The mechanism of curvature for complex surfaces during five-axis flank milling | |
Lee et al. | Toolpath generation method for four-axis NC machining of helical rotor | |
CN114169095A (zh) | 弱刚度球头铣刀铣削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 |
CN113255076B (zh) | 一种球头铣刀垂直加工时刀-工切触区域的识别方法 | |
CN112347585A (zh) | 一种球头铣刀与工件接触区域解析计算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