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6675B - 缺气保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缺气保用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96675B CN112996675B CN201980073745.1A CN201980073745A CN112996675B CN 112996675 B CN112996675 B CN 112996675B CN 201980073745 A CN201980073745 A CN 201980073745A CN 112996675 B CN112996675 B CN 1129966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d filler
- tire
- height
- bead
- ru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4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0 cal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3 precurs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64 ray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3 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64 tensil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36—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high ply turn-up, i.e. folded around the bead core and terminating radially above the point of maximum section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54—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ply turn-up portion parallel and adjacent to carcass main por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60C15/060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e.g. made of different rub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60C2015/061—Dimensions of the bead filler in terms of numerical values or ratio in proportion to section heigh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1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 B60C2015/0621—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adjacent to the carcass turnup por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B60C2017/005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inse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009—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comprising sidewall rubber inserts, e.g. crescent shaped inserts
- B60C2017/0054—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inserts
- B60C2017/0063—Modulus; Hardness; Loss modulus or "tangens del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为了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缺气保用轮胎(1)具备胎侧加强橡胶层(10)、配置于胎体(6)的卷起部(6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1胎圈填胶(51)及配置于卷起部(6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2胎圈填胶(52),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以下,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为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内,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轮胎截面高度SH及负荷指数LI的关系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缺气保用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向轮辋组装,以向内部填充了空气的状态向车辆装配,通过内部的空气压来承受车辆行驶时的载荷,但在因爆胎(puncture)等而充气轮胎的内部的空气漏出的情况下,难以承受载荷。也就是说,由于将通过空气压而支承的载荷利用胎侧部来支承,所以胎侧部大幅变形,行驶变得困难。
因而,作为能够实现因爆胎等而空气漏出的状态下的行驶(所谓的缺气保用行驶)的充气轮胎,已知有在胎侧部的内侧配设胎侧加强橡胶层而使胎侧部的弯曲刚性提高的缺气保用轮胎。即,缺气保用轮胎即使在填充于内部的空气漏出而大的载荷作用于胎侧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抑制胎侧部的变形而进行行驶。
另一方面,缺气保用轮胎通过设置胎侧加强橡胶层,乘坐感可能会容易恶化,另外,在缺气保用行驶时,由于利用胎侧部来承受大的载荷,所以耐久性的确保也变得重要。因而,在具有胎侧加强橡胶层的以往的缺气保用轮胎中,为了确保这些性能,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6所记载的缺气保用轮胎中,通过在胎侧部设置胎侧加强橡胶层,并且在胎体的卷起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与目的相应的橡胶构件,来谋求乘坐感性能的提高、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耐久性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827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3194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20559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7-5681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624951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第58351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缺气保用轮胎随着轮胎径向上的刚性变高,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耐久性也容易提高,但若轮胎径向上的刚性变高,则通常行驶时的乘坐感性能容易恶化。这样,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耐久性即缺气保用耐久性和通常行驶时的乘坐感性能即乘坐感性能是互相违背的性能,兼顾双方的性能非常困难。
本发明鉴于上述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的缺气保用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的缺气保用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胎侧部,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胎圈部,分别配置于各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芯,配置于所述胎圈部;胎体,架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所述胎圈部之间,并且在所述胎圈部处通过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而向轮胎宽度方向折回;胎侧加强橡胶层,配置于所述胎侧部处的所述胎体的轮胎内表面侧;第1胎圈填胶,配置于所述胎体中的向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的部分即卷起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及第2胎圈填胶,配置于所述卷起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所述第1胎圈填胶以隔着所述胎体而与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重叠的方式配置,且从轮胎截面高度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基准位置到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部为止的轮胎径向上的高度即第1胎圈填胶高度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30%以下,所述第2胎圈填胶以隔着所述胎体而与所述第1胎圈填胶重叠的方式配置,且从所述基准位置到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部为止的轮胎径向上的高度即第2胎圈填胶高度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50%以上,在所述第1胎圈填胶和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截面积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截面积的150%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内,在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所述第1胎圈填胶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相对于轮胎赤道面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单侧的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所述第1胎圈填胶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在将所述轮胎截面高度设为SH且将负荷指数设为LI时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的关系。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23%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2胎圈填胶高度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且为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的180%以上且250%以下的范围内,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截面积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截面积的150%以上且20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和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隔着所述胎体而重叠的重叠量为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的2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1胎圈填胶和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隔着所述胎体而重叠的重叠量为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和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隔着所述胎体而重叠的重叠量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第1胎圈填胶和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隔着所述胎体而重叠的重叠量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所述第1胎圈填胶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满足MBFL>MRFL>M2FL的关系。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所述第1胎圈填胶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满足(2.0×M2FL)>MBFL>MRFL>(1.5×M2FL)的关系。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轮胎截面高度为100mm以上。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为24mm以上且33m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胎圈填胶高度为54mm以上且78m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上述缺气保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胎圈填胶和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与所述第2胎圈填胶高度之差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30%以上。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缺气保用轮胎起到能够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这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的主要部分子午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胎圈部附近的详细图。
图3A是示出缺气保用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B是示出缺气保用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C是示出缺气保用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3D是示出缺气保用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缺气保用轮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能够容易想到的构成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的主要部分子午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作为充气轮胎而构成的缺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旋转轴(图示省略)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轮胎旋转轴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从轮胎旋转轴离开侧。另外,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轴的环绕方向。另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轮胎赤道面CL离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缺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缺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最靠外侧处的部分彼此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也就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处于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着缺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标注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附图标记“CL”。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具有胎面部2、位于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肩部3、以及从各胎肩部3依次连续的胎侧部4及胎圈部5。另外,缺气保用轮胎1具备胎体6、带束层7、带束覆盖件8、内衬层9及胎侧加强橡胶层10。
胎面部2具有作为橡胶构件的胎面橡胶2A,在缺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处露出。由此,胎面部2的表面构成了缺气保用轮胎1的轮廓的一部分。在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也就是在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形成有胎面表面21。在胎面表面21设置有作为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且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笔直主槽的多个主槽22,另外,胎面表面21通过这多个主槽22而形成有多个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陆部23。此外,主槽22也可以以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弯折或弯曲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胎面部2中,在胎面表面21设置有在陆部23中在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横槽24。横槽24可以连通于主槽22,或者也可以至少一端不连通于主槽22而在陆部23内终止。在横槽24的两端连通于主槽22的情况下,陆部23形成为由主槽22和横槽24在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周向上分别分割的块状。此外,横槽24也可以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向轮胎周向倾斜、或者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向轮胎周向弯折或弯曲的方式形成。
胎肩部3是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由构成胎面部2的橡胶材料即胎面橡胶2A构成。另外,胎侧部4通过分别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部2的两侧而配置有一对,一对胎侧部4分别以从胎肩部3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这样形成的胎侧部4成为了缺气保用轮胎1中的在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露出的部分,具有作为橡胶材料的胎侧橡胶4A。
另外,胎圈部5分别配置于各胎侧部4的轮胎径向内侧,即,胎圈部5与胎侧部4同样地配置有一对。在一对胎圈部5的各自配置有胎圈芯50和第1胎圈填胶51。另外,在轮胎径向上从配置胎圈部5的位置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有第2胎圈填胶52。其中,胎圈芯50通过将为钢丝的胎圈丝卷成环状而形成。第1胎圈填胶51成为了沿着胎体6配置的橡胶构件,20℃下的JIS-A硬度为68以上且99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该情况下的JIS-A硬度是依照JIS K-6253而使用A类型的硬度计在温度20℃的条件下测定的硬度计硬度。
胎体6在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圈部5之间呈环形状地架设,构成缺气保用轮胎1的骨架。详细而言,胎体6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胎圈部5中的一方的胎圈部5遍及到另一方的胎圈部5而配设,胎体6的两端部附近以将胎圈芯50及第1胎圈填胶51包入的方式在胎圈部5处通过胎圈芯50的轮胎径向内侧而向轮胎宽度方向折回。即,胎体6具有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4而到达胎圈部5而架设于一对胎圈部5之间的胎体主体部6a和从胎体主体部6a连续地形成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的卷起部6b。其中,卷起部6b从胎体主体部6a连续地形成,在胎圈部5处从胎圈芯50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通过胎圈芯50的轮胎径向内侧,并向胎圈芯5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并在胎圈芯50的轮胎径向外侧与胎体主体部6a重叠。
这样形成的胎体6通过将由钢或芳族聚酰胺、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有机纤维构成的胎体帘线利用覆盖橡胶覆盖并压延加工而构成。胎体6的胎体帘线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延伸,且以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成为预定的范围内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胎体6的胎体帘线以使被定义为胎体帘线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的胎体角度成为8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的方式配设,并列设置有多个。
胎圈部5所具有的第1胎圈填胶51配置于胎体6的卷起部6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胎圈芯50的轮胎径向外侧。换言之,第1胎圈填胶51在胎圈芯50的轮胎径向外侧在轮胎子午截面中配置于由胎体6的胎体主体部6a及卷起部6b和胎圈芯50区划的部分。
另外,第2胎圈填胶52在胎体6的卷起部6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沿着胎体6配置。即,第2胎圈填胶52以由胎体6的卷起部6b和胎侧橡胶4A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夹着的方式配置。第2胎圈填胶52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部52a位于比第1胎圈填胶51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部51a靠轮胎径向外侧处,第2胎圈填胶52的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端部52b位于比第1胎圈填胶51的外侧端部51a靠轮胎径向内侧处。这样配置的第2胎圈填胶52由橡胶材料构成,20℃下的JIS-A硬度为69以上且94以下的范围内。
胎体6所具有的卷起部6b的轮胎径向上的端部6c的位置位于比第1胎圈填胶51靠轮胎径向外侧处。因而,卷起部6b以覆盖第1胎圈填胶51整体并从胎圈部5朝向胎侧部4延伸的方式设置。
另外,胎圈部5具有作为在与轮辋(图示省略)接触的轮胎外侧部分处露出的橡胶构件的轮辋缓冲橡胶5A。轮辋缓冲橡胶5A构成胎圈部5的外周,以从胎圈部5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经过与轮辋接触的轮胎径向内侧而覆盖配置于胎体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处的第2胎圈填胶52中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
带束层7通过将多个带束帘布层(belt ply)71、72在轮胎径向上层叠而构成,配置于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并挂绕于胎体6的外周,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层7具有2层带束帘布层71、72。2层带束帘布层71、72通过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利用覆盖橡胶覆盖并压延加工而构成,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带束帘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即带束角度为20°以上且35°以下的范围内。另外,2层带束帘布层71、72的带束角度相互成为不同符号,成为了以使带束帘线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的方式层叠的所谓交叉帘布层构造。即,2层带束帘布层71、72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带束帘线的倾斜方向互相为相反方向。
在带束层7的轮胎径向外侧配设有带束覆盖件8。带束覆盖件8通过将被覆盖橡胶覆盖后的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个帘线压延加工而构成,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带束角度为±5°的范围内。另外,带束覆盖件8以与带束帘布层71、72层叠的方式配置于带束层7的轮胎径向外侧,至少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配设于配设带束层7的带束帘布层71、72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覆盖件8具有整体地覆盖带束层7的带束全覆盖件81和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的带束边缘覆盖件82。其中,带束边缘覆盖件82例如通过将宽度为10mm左右的带状的带材在轮胎周向上卷绕而设置。带束覆盖件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例如,也可以仅配置有带束全覆盖件81,或者仅配置有带束边缘覆盖件82,或者配置有多个带束全覆盖件81、带束边缘覆盖件82。
内衬层9是配置于缺气保用轮胎1中的轮胎内侧的表面即轮胎内表面11且覆盖胎体6的空气透过防止层,防止填充于缺气保用轮胎1的空气的泄漏,另外,抑制胎体6的露出引起的氧化。具体而言,内衬层9配置于胎体6的轮胎内表面11侧,并且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到达一对胎圈部5的位置,在轮胎周向上呈环形状地挂绕配置。
胎侧加强橡胶层10成为了设置于胎侧部4的内部的橡胶构件,以不在轮胎内表面11、缺气保用轮胎1中的轮胎外侧的表面露出的方式配设。详细而言,胎侧加强橡胶层10主要位于胎体6中的位于胎侧部4处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在胎侧部4中配置于胎体6与内衬层9之间。也就是说,胎侧加强橡胶层10配置于胎侧部4处的胎体6的轮胎内表面11侧。
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轮胎子午截面中的形状形成为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月牙形状。形成为月牙形状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即外侧端部10a位于胎面部2处的带束层7的轮胎径向内侧。因而,胎侧加强橡胶层10以使外侧端部10a附近的预定的范围与带束层7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方式配设。
另外,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即内侧端部10b位于比胎圈部5中的胎圈芯50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处,位于比第1胎圈填胶51的外侧端部51a靠轮胎径向内侧处。另外,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内侧端部10b位于比第2胎圈填胶52的内侧端部52b靠轮胎径向外侧处。
在缺气保用轮胎1的子午截面中形成为月牙形状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成为最大厚度GRmax的位置位于从轮胎截面高度SH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基准位置即轮辋直径基准位置BL向轮胎径向外侧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另外,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最大厚度GRmax为6.0mm以上且11.5mm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该情况下的轮胎截面高度SH成为了胎面部2中的位于最靠轮胎径向外侧处的部分与轮辋直径基准位置BL的轮胎径向的距离。在此所说的轮辋直径基准位置BL是由JATMA的规格所定的通过轮辋直径的轮胎轴向线。
也就是说,轮胎截面高度SH是指将缺气保用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日文:正規リム)并填充正规内压(日文:正規内圧)且不向缺气保用轮胎1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轮胎外径与轮辋直径之差的1/2。在此所说的正规轮辋是指在JATMA中规定的“標準リム(标准轮辋)”、在TRA中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在ETRTO中规定的“MeasuringRim(测量轮辋)”。另外,正规内压是指在JATMA中规定的“最高空気圧(最高空气压)”、在TRA中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所记载的最大值、或在ETRTO中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的这样规定的轮胎截面高度SH为100mm以上。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的轮胎截面高度SH为100mm以上且140mm以下的范围内。
胎侧加强橡胶层10由强度比形成胎侧部4的胎侧橡胶4A、形成胎圈部5的轮辋缓冲橡胶5A高的橡胶材料形成。具体而言,胎侧橡胶4A的20℃下的JIS-A硬度为50以上且59以下的范围内,轮辋缓冲橡胶5A的20℃下的JIS-A硬度为66以上且74以下的范围内。相对于此,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20℃下的JIS-A硬度为72以上且82以下的范围内。
图2是图1中的胎圈部5附近的详细图。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以使轮胎径向上的高度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SH成为预定的范围内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1胎圈填胶51的从轮辋直径基准位置BL到第1胎圈填胶51的外侧端部51a为止的轮胎径向上的高度即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以下。另外,第2胎圈填胶52的从轮辋直径基准位置BL到第2胎圈填胶52的外侧端部52a为止的轮胎径向上的高度即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另外,在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中,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与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之差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以上。
此外,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23%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另外,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优选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180%以上且250%以下的范围内。而且,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优选为24mm以上且33mm以下的范围内,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优选为54mm以上且78m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由于第1胎圈填胶51的外侧端部51a位于比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内侧端部10b靠轮胎径向外侧处,所以第1胎圈填胶51以隔着胎体6而与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即,第1胎圈填胶51以隔着胎体6中的位于第1胎圈填胶5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即胎体主体部6a而与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轮胎径向上重叠且隔着胎体主体部6a而与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由于第2胎圈填胶52的内侧端部52b位于比第1胎圈填胶51的外侧端部51a靠轮胎径向内侧处,所以第2胎圈填胶52以隔着胎体6而与第1胎圈填胶51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即,第2胎圈填胶52以隔着胎体6中的位于第1胎圈填胶5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即卷起部6b而与第1胎圈填胶51在轮胎径向上重叠且隔着卷起部6b而与第1胎圈填胶5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隔着胎体6而重叠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2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重叠量LRFL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内侧端部10b与第1胎圈填胶51的外侧端部51a的直线距离。另外,隔着胎体6而重叠的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重叠量L2FL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1胎圈填胶51的外侧端部51a与第2胎圈填胶52的内侧端部52b的直线距离。
此外,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优选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的范围内,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优选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优选以使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比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大的方式配置。
另外,第1胎圈填胶51随着从轮胎径向上的内侧朝向外侧而厚度变薄。另外,第2胎圈填胶52在外侧端部52a的附近,随着接近外侧端部52a而厚度变薄,在内侧端部52b的附近,随着接近内侧端部52b而厚度变薄。这样在轮胎径向上的两端附近厚度变薄的第2胎圈填胶52的最大厚度G2max为2.5mm以上且6.5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第2胎圈填胶52的成为最大厚度G2max的位置位于从轮辋直径基准位置BL向轮胎径向外侧为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的40%以上且85%以下的范围内。
这样配设的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在轮胎子午截面中,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比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大。具体而言,在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中,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内。此外,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优选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以上且200%以下的范围内。
在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中,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单侧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的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轮胎截面高度SH及缺气保用轮胎1的负荷指数LI的关系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该情况下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详细而言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位于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中的位于轮胎赤道面CL的单侧且在轮胎子午截面中相对于轮胎旋转轴位于轮胎径向上的单侧的部分的截面积的总和。另外,轮胎截面高度SH使用单位为mm的值,截面积的总和SALL使用单位为mm2的值。
此外,在此所说的负荷指数LI成为了表示轮胎的负荷能力的指数,是在JATMA中规定的“ロードインデックス(负荷指数)”、或在ETRTO中规定的“Load Index(负荷指数)”。另外,负荷指数LI包括ETRTO中的标准规格和额外负荷(extra load)规格这两者。
另外,在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中,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第1胎圈填胶51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及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满足MBFL>MRFL>M2FL的关系。其中,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为5.3MPa以上且6.1MPa以下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100%伸长时的模量通过依照了JIS K6251(使用3号哑铃)的23℃下的拉伸实验而测定,表示100%伸长时的拉伸应力。
此外,这些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第1胎圈填胶51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及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优选满足(2.0×M2FL)>MBFL>MRFL>(1.5×M2FL)的关系。
在将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向车辆装配时,通过向胎圈部5嵌合轮辋车轮(rim wheel)而向轮辋车轮轮辋组装缺气保用轮胎1,向内部填充空气而以充气的状态向车辆装配。若装配有缺气保用轮胎1的车辆进行行驶,则在胎面表面21中的位于下方的部分的胎面表面21与路面接触的状态下该缺气保用轮胎1旋转。车辆通过胎面表面21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将驱动力、制动力向路面传递,或者使回旋力产生,由此行驶。例如,在将驱动力向路面传递时,由车辆所具有的发动机等原动机产生的动力被向轮辋车轮传递,从轮辋车轮向胎圈部5传递,向缺气保用轮胎1传递。
在缺气保用轮胎1的使用时,这样向各部分作用各种各样的方向的载荷,这些载荷由填充于内部的空气的压力、作为缺气保用轮胎1的骨架而设置的胎体6等承受。例如,由于车辆的重量、路面的凹凸而在胎面部2与胎圈部5之间在轮胎径向上作用的载荷主要由填充于缺气保用轮胎1的内部的空气的压力承受,或者是胎侧部4等一边挠曲一边承受。即,填充于缺气保用轮胎1的内部的空气作为要将缺气保用轮胎1从内部向外侧方向扩张的力发挥作用。在车辆的行驶时,缺气保用轮胎1通过由这样填充于内部的空气作用的从内部向外侧方向的作用力而承受大的载荷,或者在胎侧部4等适度挠曲的状态下行驶,由此,车辆能够一边确保乘坐感一边行驶。
在此,缺气保用轮胎1有时例如因异物向胎面表面21扎入而爆胎等而导致内部的空气漏出。若内部的空气漏出,则空气压下降,从缺气保用轮胎1的内部向外侧方向的由空气作用的作用力降低,因此难以将车辆的行驶时的载荷通过内部的空气压而承受。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能够将难以通过空气压来承受的载荷的一部分通过设置于胎侧部4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来承受。也就是说,由于胎侧加强橡胶层10由强度比形成胎侧部4的胎侧橡胶4A高的橡胶材料形成,所以即使在对胎侧部4作用了轮胎径向的大的载荷的情况下,胎侧加强橡胶层10也能够抑制胎侧部4的轮胎径向的变形。
另外,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靠外侧端部10a的部分以与带束层7重叠的方式配设,内侧端部10b附近以隔着胎体6而与第1胎圈填胶51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因而,胎侧加强橡胶层10能够适当地承受在胎面部2与胎圈部5之间在轮胎径向上作用的载荷,能够降低作用于胎侧橡胶4A的载荷而减轻胎侧橡胶4A的应力。
而且,在胎体6的卷起部6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有第2胎圈填胶52,第2胎圈填胶52以隔着胎体6而与第1胎圈填胶51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由于第2胎圈填胶52的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所以第2胎圈填胶52从胎圈部5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起遍及胎侧部4中的轮胎径向的大的范围而配置。因而,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也由第2胎圈填胶52提高,在胎面部2与胎圈部5之间在轮胎径向上作用的载荷的一部分也能够由第2胎圈填胶52承受。由此,缺气保用轮胎1即使在内部的空气压下降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车辆的重量等而胎侧部4大幅过于挠曲,能够进行空气漏出的状态下的行驶即所谓的缺气保用行驶。
此外,缺气保用轮胎1中的能够实现缺气保用行驶的状态设为以成为向正规轮辋组装并设为了内压0kPa的无负荷状态或与向正规轮辋组装的设为了内压0kPa的无负荷状态同等的状态的方式将各胎圈部5的位置设为了组装于正规轮辋的位置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通过这样在胎侧部4配置胎侧加强橡胶层10而能够进行缺气保用行驶,但另一方面,由于形成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橡胶材料与形成胎侧橡胶4A的橡胶材料相比强度高,所以胎侧部4的轮胎径向上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高。在胎侧部4的轮胎径向上的刚性过于变高的情况下,在向缺气保用轮胎1的内部填充了空气的通常的行驶时,胎侧部4难以在轮胎径向上挠曲,因此乘坐感可能会容易恶化。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由于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以下,所以能够抑制第1胎圈填胶51的轮胎径向上的刚性过于变高。由此,能够抑制胎侧部4、胎圈部5的轮胎径向上的刚性过于变高,因此能够抑制乘坐感的恶化。
另外,由于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以隔着胎体6而重叠的方式配置,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也以隔着胎体6而重叠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够抑制轮胎径向上的刚性的上升。也就是说,通过将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利用胎体主体部6a隔断,将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利用卷起部6b隔断,能够使这些橡胶构件彼此在轮胎径向上相对地容易变形。由此,在向胎侧部4作用了轮胎径向的载荷时,能够促进轮胎径向上的挠曲变形,能够抑制乘坐感的恶化。
另外,由于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小于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的情况下,即使设置第2胎圈填胶52,也难以将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有效地提高。另外,在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比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400%大的情况下,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过于变高,难以抑制乘坐感的恶化。
相对于此,在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为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并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有效地提高刚性。由此,能够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
而且,由于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单侧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的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轮胎截面高度SH及负荷指数LI的关系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所以能够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SALL<(0.16×SH×LI-1100)的情况下,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过小,因此,即使设置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2胎圈填胶52,也难以有效地提高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另外,在SALL>(0.16×SH×LI-800)的情况下,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过大,因此,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难以抑制乘坐感的恶化。
相对于此,在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并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有效地提高刚性。由此,能够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由于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23%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胎圈部5的刚性。也就是说,在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小于轮胎截面高度SH的23%的情况下,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过低,因此可能会难以确保第1胎圈填胶51的刚性。在该情况下,可能会难以确保胎圈部5的刚性,而可能会难以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相对于此,在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23%以下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确保第1胎圈填胶51的刚性,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胎圈部5的刚性。
另外,由于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也就是说,在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比轮胎截面高度SH的60%大的情况下,胎侧部4中的配置第2胎圈填胶52的范围过大,因此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高。相对于此,在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60%以下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配置第2胎圈填胶52的范围过于变大,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
另外,由于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180%以上且250%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小于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180%的情况下,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过低,因此,即使设置第2胎圈填胶52,也可能会难以将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有效地提高。另外,在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比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250%大的情况下,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过高,因此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过于变高,可能会难以抑制乘坐感的恶化。
相对于此,在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180%以上且250%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并将该范围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适度提高。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
另外,由于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以上且200%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也就是说,通过将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设为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200%以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过于变高。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由于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2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重叠量LRFL小于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20%的情况下,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过小,因此可能会难以提高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重叠的部分的刚性。在该情况下,即使在胎侧部4设置胎侧加强橡胶层10,也可能会难以有效地提高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另外,在重叠量LRFL比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50%大的情况下,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过大,因此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重叠的部分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高。在该情况下,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高。
相对于此,在重叠量LR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2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过于变高,并将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通过胎侧加强橡胶层10而适度提高。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
另外,由于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重叠量L2FL小于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20%的情况下,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过小,因此可能会难以提高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重叠的部分的刚性。在该情况下,即使在胎侧部4设置第2胎圈填胶52,也可能会难以有效地提高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另外,在重叠量L2FL比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70%大的情况下,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过大,因此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重叠的部分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高。在该情况下,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高。
相对于此,在重叠量L2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过于变高,并将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适度提高。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由于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重叠量LRFL小于8mm的情况下,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过小,因此,即使在胎侧部4设置胎侧加强橡胶层10,也可能会难以有效地提高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另外,在重叠量LRFL比16mm大的情况下,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过大,因此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高。
相对于此,在重叠量LRFL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过于变高,并将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通过胎侧加强橡胶层10而适度提高,能够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
另外,由于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重叠量L2FL小于10mm的情况下,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过小,因此,即使在胎侧部4设置第2胎圈填胶52,也可能会难以有效地提高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另外,在重叠量L2FL比20mm大的情况下,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过大,因此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高。
相对于此,在重叠量L2FL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过于变高,并将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适度提高,能够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由于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第1胎圈填胶51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及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满足MBFL>MRFL>M2FL的关系,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通过第1胎圈填胶51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比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大,能够将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通过第1胎圈填胶51而更可靠地提高。另外,通过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比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小,从而即使设置第2胎圈填胶52,也能够抑制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过于变高,能够确保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挠曲容易度。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由于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第1胎圈填胶51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及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满足(2.0×M2FL)>MBFL>MRFL>(1.5×M2FL)的关系,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由于第1胎圈填胶51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比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的2倍的大小小,所以能够抑制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过于变高,能够确保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挠曲容易度。由于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比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的1.5倍的大小小,所以能够将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胎侧加强橡胶层10而更可靠地确保。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由于轮胎截面高度SH为100mm以上,所以处于胎侧部4容易挠曲的倾向,为了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需要使胎侧部4的轮胎径向上的刚性稍大。但是,若使胎侧部4的刚性稍大,则可能会难以降低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于是,本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配置与第1胎圈填胶51重叠的第2胎圈填胶52,使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成为预定的范围内,使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成为预定的范围内。由此,即使轮胎截面高度SH为100mm以上,也能够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由于第1胎圈填胶51的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24mm以上且33mm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小于24mm的情况下,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过低,因此可能会难以确保第1胎圈填胶51的刚性。在该情况下,可能会难以确保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而可能会难以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另外,在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比33mm大的情况下,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过高,因此第1胎圈填胶51的刚性可能会过于变大。在该情况下,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过于变高,可能会难以抑制乘坐感的恶化。
相对于此,在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24mm以上且33m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过于变高,并将胎圈部5附近的刚性以适度的大小确保。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由于第2胎圈填胶52的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54mm以上且78mm以下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小于54mm的情况下,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过低,因此,即使设置第2胎圈填胶52,也可能会难以将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有效地提高。另外,在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比78mm大的情况下,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过高,因此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可能会难以抑制乘坐感的恶化。
相对于此,在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54mm以上且78mm以下的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并将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以适度的大小确保。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另外,由于在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中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与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之差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以上,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也就是说,在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与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之差比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小的情况下,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过低,因此,即使设置第2胎圈填胶52,也可能会难以将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有效地提高。
相对于此,在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与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之差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过于变高,并将从胎圈部5到胎侧部4的刚性通过第2胎圈填胶52而以适度的大小确保。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的恶化,并确保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变形例〕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中,第1胎圈填胶51的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23%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且为24mm以上且33mm以下的范围内,但也可以不满足双方的要件。第1胎圈填胶51的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只要满足轮胎截面高度SH的23%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和24mm以上且33mm以下的范围内的至少任一要件即可。同样,第2胎圈填胶52的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且为54mm以上且78mm以下的范围内,但也可以不满足双方的要件。第2胎圈填胶52的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只要满足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和54mm以上且78mm以下的范围内的至少任一要件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中,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2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且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的范围内,但也可以不满足双方的要件。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只要满足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2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和8mm以上且16mm以下的范围内的至少任一要件即可。同样,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中,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为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且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内,但也可以不满足双方的要件。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只要满足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和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至少任一要件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中,带束层7通过层叠第1带束71和第2带束72这2层而构成,但带束层7也可以由3层以上的带束帘布层构成。即使在带束层7由3层以上的带束帘布层构成的情况下也是,带束层7只要相对于胎侧加强橡胶层10以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外侧端部10a附近的预定的范围与带束层7在轮胎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关系配置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缺气保用轮胎1中,胎体6由1层形成,但胎体6也可以层叠有多个层。胎体6不限张数,只要具有胎体主体部6a和卷起部6b且以能够将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隔断的方式配置即可。
〔实施例〕
图3A~图3D是示出缺气保用轮胎的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的图表。以下,关于上述的缺气保用轮胎1,对关于以往例的缺气保用轮胎、本发明的缺气保用轮胎1及与本发明的缺气保用轮胎1进行比较的比较例的缺气保用轮胎进行了的性能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性能评价试验进行了关于通常的行驶时的乘坐感硬度(日文:乗り心地硬さ)和表示缺气保用轮胎1的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耐久性的缺气保用耐久性的性能评价试验。
性能评价试验通过将由JATMA规定的轮胎的标称为245/50RF19101W的试验轮胎向轮辋尺寸19×7.5J的JATMA标准轮辋的轮辋车轮进行轮辋组装而进行。性能评价试验中的乘坐感硬度的评价试验通过向排气量为3500cc的后轮驱动的乘用车的试验车辆装配轮辋组装后的试验轮胎、将空气压调整为230kPa并进行测试行驶而进行。乘坐感硬度的评价方法通过利用装配有试验轮胎的试验车辆在测试场地中以预定的路面和速度行驶了时的测试驾驶员的感官评价而进行,由以后述的以往例为100的指数表示。乘坐感硬度的数值越大,则表示乘坐感越好,关于乘坐感的性能越优异。
另外,缺气保用耐久性的评价方法依照ECE.R30,使空气压为0kPa在转鼓试验机上负荷最大负荷能力的65%,以80km/h行驶并测定直到变得不能行驶为止的行驶距离,由以后述的以往例为100的指数表示。缺气保用耐久性的数值越大,则表示在以0kPa行驶了时直到因轮胎故障而变得不能行驶为止的行驶距离越长,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耐久性越优异。
性能评价试验对作为以往的缺气保用轮胎的一例的以往例的缺气保用轮胎、作为本发明的缺气保用轮胎1的实施例1~37、作为与本发明的缺气保用轮胎1进行比较的缺气保用轮胎的比较例1~6这44个种类的缺气保用轮胎进行。其中,在以往例的缺气保用轮胎及比较例1~6的缺气保用轮胎中,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不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以下,或者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不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或者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不为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内,或者轮胎子午截面中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截面积SRFL、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及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的总和SALL、轮胎截面高度SH及负荷指数LI的关系不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
相对于此,作为本发明的缺气保用轮胎1的一例的实施例1~37全部是: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30%以下,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为轮胎截面高度SH的50%以上,轮胎子午截面中的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为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的150%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内,轮胎子午截面中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截面积SRFL、第1胎圈填胶51的截面积SBFL及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S2FL的总和SALL、轮胎截面高度SH及负荷指数LI的关系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而且,在实施例1~37的缺气保用轮胎1中,相对于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第2胎圈填胶高度H2FL(H2FL/HBFL)、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相对于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和第1胎圈填胶51的重叠量LRFL(LRFL/HBFL)、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相对于第1胎圈填胶高度HBFL的第1胎圈填胶51和第2胎圈填胶52的重叠量L2FL(L2FL/HBFL)、第2胎圈填胶52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第1胎圈填胶51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是否满足(2.0×M2FL)>MBFL的关系、是否满足MBFL>MRFL的关系、是否满足MRFL>(1.5×M2FL)的关系分别不同。
此外,进行性能评价试验的以往例的缺气保用轮胎、比较例1~6的缺气保用轮胎及实施例1~37的缺气保用轮胎1全部成为了轮胎截面高度SH=122mm,且成为了负荷指数LI=101。因而,与胎侧加强橡胶层10、第1胎圈填胶51及第2胎圈填胶52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进行比较的(0.16×SH×LI-1100)成为约872,(0.16×SH×LI-800)成为约1172。因而,是否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在本性能评价试验中成为是否满足872≤SALL≤1172。
使用这些缺气保用轮胎1进行了性能评价试验的结果可知:如图3A~图3D所示,实施例1~37的缺气保用轮胎1相对于以往例,既不会使乘坐感硬度下降也不会使缺气保用耐久性下降,能够使至少一方的性能提高。也就是说,实施例1~37的缺气保用轮胎1能够兼顾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感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 缺气保用轮胎
2 胎面部
4 胎侧部
5 胎圈部
50 胎圈芯
51 第1胎圈填胶
51a 外侧端部
52 第2胎圈填胶
52a 外侧端部
52b 内侧端部
6 胎体
6a 胎体主体部
6b 卷起部
10 胎侧加强橡胶层
10b 内侧端部
BL 轮辋直径基准位置
SH 轮胎截面高度
HBFL 第1胎圈填胶高度
H2FL 第2胎圈填胶高度
Claims (10)
1.一种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胎侧部,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胎圈部,分别配置于各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
胎圈芯,配置于所述胎圈部;
胎体,架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所述胎圈部之间,并且在所述胎圈部处通过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内侧而向轮胎宽度方向折回;
胎侧加强橡胶层,配置于所述胎侧部处的所述胎体的轮胎内表面侧;
第1胎圈填胶,配置于所述胎体中的向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的部分即卷起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且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及
第2胎圈填胶,配置于所述卷起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
所述第1胎圈填胶以隔着所述胎体而与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重叠的方式配置,且从轮胎截面高度的轮胎径向内侧的基准位置到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部为止的轮胎径向上的高度即第1胎圈填胶高度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30%以下,
所述第2胎圈填胶以隔着所述胎体而与所述第1胎圈填胶重叠的方式配置,且从所述基准位置到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部为止的轮胎径向上的高度即第2胎圈填胶高度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50%以上,
在所述第1胎圈填胶和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截面积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截面积的150%以上且400%以下的范围内,
在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所述第1胎圈填胶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相对于轮胎赤道面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单侧的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所述第1胎圈填胶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截面积的总和SALL在将所述轮胎截面高度设为SH且将负荷指数设为LI时满足(0.16×SH×LI-1100)≤SALL≤(0.16×SH×LI-800)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23%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
所述第2胎圈填胶高度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5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且为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的180%以上且250%以下的范围内,
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截面积为轮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截面积的150%以上且200%以下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和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隔着所述胎体而重叠的重叠量为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的2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
所述第1胎圈填胶和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隔着所述胎体而重叠的重叠量为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的40%以上且70%以下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和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隔着所述胎体而重叠的重叠量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的范围内,
所述第1胎圈填胶和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隔着所述胎体而重叠的重叠量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所述第1胎圈填胶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满足MBFL>MRFL>M2FL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所述第1胎圈填胶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所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RFL、所述第1胎圈填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BFL及所述第2胎圈填胶的100%伸长时的模量M2FL满足(2.0×M2FL)>MBFL>MRFL>(1.5×M2FL)的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截面高度为100m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为24mm以上且33mm以下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胎圈填胶高度为54mm以上且78mm以下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胎圈填胶和所述第2胎圈填胶中,所述第1胎圈填胶高度与所述第2胎圈填胶高度之差为所述轮胎截面高度的30%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15424 | 2018-11-16 | ||
JP2018215424 | 2018-11-16 | ||
PCT/JP2019/044781 WO2020101003A1 (ja) | 2018-11-16 | 2019-11-14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96675A CN112996675A (zh) | 2021-06-18 |
CN112996675B true CN112996675B (zh) | 2021-11-23 |
Family
ID=70730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3745.1A Active CN112996675B (zh) | 2018-11-16 | 2019-11-14 | 缺气保用轮胎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38622B2 (zh) |
EP (1) | EP3865315B1 (zh) |
JP (1) | JP6844718B2 (zh) |
CN (1) | CN112996675B (zh) |
WO (1) | WO202010100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622406B2 (ja) | 2020-11-20 | 2025-01-28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タイヤ用モールド、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JP7684073B2 (ja) | 2021-03-31 | 2025-05-2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JP7591985B2 (ja) | 2021-06-30 | 2024-11-2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46229A (zh) * | 2008-12-12 | 2010-06-23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具有优化层线的自支撑式充气轮胎 |
CN101746226A (zh) * | 2008-12-12 | 2010-06-23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自支撑式充气轮胎 |
JP2012096656A (ja) * | 2010-11-02 | 2012-05-24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WO2014141880A1 (ja) * | 2013-03-15 | 2014-09-18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CN104321209A (zh) * | 2012-09-14 | 2015-01-2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缺气保用轮胎 |
JP2015067256A (ja) * | 2013-10-01 | 2015-04-1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5205594A (ja) * | 2014-04-21 | 2015-11-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CN105764712A (zh) * | 2013-11-18 | 2016-07-13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163834A (zh) * | 2015-01-19 | 2016-11-23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420474B2 (de) | 1974-04-27 | 1976-02-26 |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benzoinaethern |
US4440193A (en) | 1981-11-23 | 1984-04-03 | Cummins Engine Company, Inc. | Valve assembly |
JPS6044442A (ja) | 1983-08-19 | 1985-03-09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巻取輪転印刷機の除塵装置 |
DE10351587A1 (de) * | 2003-11-05 | 2005-06-02 |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 Fahrzeugluftreifen |
JP5282794B2 (ja) * | 2011-02-09 | 2013-09-0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JP5494601B2 (ja) * | 2011-09-28 | 2014-05-2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JP5576908B2 (ja) * | 2012-08-06 | 2014-08-2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KR101573870B1 (ko) * | 2014-10-01 | 2015-12-02 |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 이중 림플랜지를 가지는 런플랫 타이어 |
JP6521451B2 (ja) | 2015-09-16 | 2019-05-2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634833B2 (ja) | 2016-01-07 | 2020-01-2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319415B1 (ja) | 2016-12-19 | 2018-05-09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JP7047703B2 (ja) * | 2018-10-26 | 2022-04-0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9
- 2019-11-14 US US17/292,943 patent/US11338622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1-14 EP EP19884659.4A patent/EP3865315B1/en active Active
- 2019-11-14 CN CN201980073745.1A patent/CN112996675B/zh active Active
- 2019-11-14 JP JP2019565579A patent/JP684471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11-14 WO PCT/JP2019/044781 patent/WO2020101003A1/ja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46229A (zh) * | 2008-12-12 | 2010-06-23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具有优化层线的自支撑式充气轮胎 |
CN101746226A (zh) * | 2008-12-12 | 2010-06-23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自支撑式充气轮胎 |
JP2012096656A (ja) * | 2010-11-02 | 2012-05-24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CN104321209A (zh) * | 2012-09-14 | 2015-01-2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缺气保用轮胎 |
WO2014141880A1 (ja) * | 2013-03-15 | 2014-09-18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JP2015067256A (ja) * | 2013-10-01 | 2015-04-1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5764712A (zh) * | 2013-11-18 | 2016-07-13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2015205594A (ja) * | 2014-04-21 | 2015-11-1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CN106163834A (zh) * | 2015-01-19 | 2016-11-23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865315B1 (en) | 2023-10-04 |
US11338622B2 (en) | 2022-05-24 |
JP6844718B2 (ja) | 2021-03-17 |
CN112996675A (zh) | 2021-06-18 |
US20220032693A1 (en) | 2022-02-03 |
EP3865315A4 (en) | 2022-08-03 |
JPWO2020101003A1 (ja) | 2021-02-15 |
EP3865315A1 (en) | 2021-08-18 |
WO2020101003A1 (ja) | 2020-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94021B (zh) | 泄气保用轮胎 | |
CN110505965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0062705B (zh) | 泄气保用轮胎 | |
CN104321209A (zh) | 缺气保用轮胎 | |
CN112996675B (zh) | 缺气保用轮胎 | |
JP2002211216A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JP2002301911A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WO2019230773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7712498B2 (en) | Run flat tire | |
JP713594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115019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4555386A (zh) | 缺气保用轮胎 | |
JP715162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920990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11697308B2 (en) | Run-flat tire | |
JP7311779B2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JP7324133B2 (ja) | タイヤ | |
JP2019209904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9269422A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JP2010179779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21095357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WO2021100302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973769B2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JP200619295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H07251604A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