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2942B - 无纺布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32942B CN111032942B CN201880054643.0A CN201880054643A CN111032942B CN 111032942 B CN111032942 B CN 111032942B CN 201880054643 A CN201880054643 A CN 201880054643A CN 111032942 B CN111032942 B CN 11103294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nwoven fabric
- surface side
- fiber layer
- fabric according
- fib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orientated, e.g. in parallel (anisotropic fleec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otherwise than in a plane, e.g. in a tubular wa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纺布,其为具有热塑性纤维,且具有第1面侧(Z1)和第2面侧(Z2)的无纺布(10),其具有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之间的多个连结部(3)、以及连结部(3)之间的中空部(4),中空部(4)在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上连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
背景技术
在生理用卫生巾、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大多使用无纺布。已知使该无纺布具有各种功能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双面形成凹凸的无纺布。上述双面的凹凸将于互为相反方向上突出的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经由环状的壁部而在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分别交替地配置来形成。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具有向各自的相反面侧开口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彼此经由脊部隔开且不连续。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层叠第1层和第2层、且交替地配置两层的接合部和非接合部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在上述非接合部中具备第1层突出而内部形成空洞的凸部,在凸部之间的接合部具备凹部。凸部和凹部交替且一个方向上成列地配置,并且将该列配置为多列。在该配列中,相互间的凸部的空洞部分不相连而形成封闭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67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414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为具有热塑性纤维且具有第1面侧和第2面侧的无纺布,所述第2面侧为该第1面侧的相反面侧,所述无纺布具有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与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之间的多个连结部、以及该连结部之间的中空部,该中空部在上述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连续。
适当参照附图并根据下述的记载应该会更加明确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无纺布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使用图1的无纺布作为表面片材时的具体例的局部切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A-A线截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B-B线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优选制造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A)是表示在支承体雄材上配置纤维网、再将支承体雌材从上述纤维网上按压于支承体雄材的工序的说明图,(B)是表示从支承体雌材的上方吹送第1热风而赋形纤维网的工序的说明图,(C)是表示去除支承体雌材而从所赋形的纤维网的上方吹送第2热风而使纤维彼此熔接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图5(B)的工序中支承体雄材的突起、支承体雌材的突起和纤维在厚度方向上取向的预定的纤维的平面方向的配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在厚度内部的透气性优异的无纺布。
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内部在穿戴于身体的状态下因来自皮肤的汗、来自排泄物的水蒸气等而湿度上升。若湿度过高,则会导致皮肤的红色、瘙痒等的产生,对肌肤造成不良影响。
无纺布通常是形成为片状的纤维集合体,因此空气的通道少,为了改善透气性而进行了各种研究。可列举例如具备开孔的无纺布。但是,其只是厚度方向的开孔,开孔部以外的无纺布的内部的透气性低。为了得到将吸收性物品内部的湿气进行换气的程度的透气性,此种无纺布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此外,即使是如专利文献1、2那样因伴有内部空间的凹凸形状而具有厚度的无纺布,内部空间彼此也会隔开,因此在提高空气的移动性而充分降低内部的湿度方面有改善的余地。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无纺布中,即使在无加压下内部空间彼此相连,也会因挤压等而使该内部空间发生坍塌,反而阻碍透气性。
本发明的无纺布在厚度内部的透气性优异。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无纺布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无纺布10具有第1面侧Z1和第2面侧Z2,所述第2面侧Z2为该第1面侧Z1的相反面侧。第1面侧Z1和第2面侧Z2为无纺布10的表面和里面的面侧。
无纺布10可以适用于例如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等。在作为表面片材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将任意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面来使用。但是,从优异的透气性和柔软的肌肤触感的观点出发,将与在制造时热风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侧、即第1面侧Z1朝向穿戴者的肌肤面侧使用,会使纤维的熔接点较少,手感顺滑,因此优选。图2示出将无纺布10按照第1面侧Z1朝向穿戴者的肌肤面侧配置成表面片材201的尿布200的例子。即,在该例中,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朝向穿戴者的肌肤面侧。该尿布200除表面片材201外还具有穿戴侧的里面片材202、夹持于表面片材201和里面片材202的吸收体203。进而,在本例中,设有侧面片材所构成的防侧漏隔边(gathers)207。尿布200示出将背侧R的粘扣带(fastening tape)206固定于腹侧F来穿戴的带类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短裤型的尿布。此外,可以适用于尿布以外的例如生理用卫生巾等各种吸收性物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造时热风接触的面设为第2面侧Z2,可以具有与无纺布10同样的形状,也可以从第1面侧Z1吹送热风而使第1面侧Z1的纤维彼此的熔接点变多。此外,如后所述,无纺布10具有层叠有第1无纺布层5和第2无纺布层6的结构,也可以仅由不具有第2无纺布层6的第1无纺布层5构成。
以下,考虑将图1所示的无纺布10的第1面侧Z1朝向肌肤面使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能解释为受其限定。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具有热塑性纤维。热塑性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纤维彼此在交点上相互熔接。如以下所示,无纺布10具有赋形为与以往的片状的无纺布不同的形状的厚度。
具体而言,如图1、3和4所示,无纺布10具备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配置于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之间的多个连结部3(以下,也将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分别简称为外表面纤维层1、外表面纤维层2。)。外表面纤维层1和外表面纤维层2与连结部3相互通过至少一部分纤维彼此熔接而无接缝地一体化。无纺布10因连结部3连结并支承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和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而成为体积大且具有厚度的无纺布。无纺布10的厚度不是只有外表面纤维层1、2、连结部3的局部的厚度,而是指将无纺布整体赋形的形状的表观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面侧Z1的表面与第2面侧Z2的表面之间的厚度。也将该厚度称为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无纺布10中,即使在外表面纤维层1、2与连结部3的连结部分以外的各部位,热塑性纤维彼此也会在至少一部分纤维彼此的交点上熔接。在无纺布10中可以具有热塑性纤维彼此不熔接的交点。此外,无纺布10可以包含热塑性纤维以外的纤维,包括在热塑性纤维与热塑性纤维以外的纤维的交点上熔接的情况。
在无纺布10中,外表面纤维层1和2构成无纺布10的两面的平坦面。此外,连结部3处于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立起的状态。连结部3优选为像柱那样垂直地与外表面纤维层1和2连结。
无纺布10在连结部3、3间具有中空部4。中空部4为在无纺布10内部被连结部3划分成的空间。此外,中空部4的表面和里面即第1面Z1侧和第2面Z2侧被外表面纤维层1、2覆盖,优选在厚度方向上不开孔。
在此言及的”中空部”为实质上未被无纺布的纤维填满的空间。具体而言,中空部4是指处于无纺布10的内部、且纤维量为20根/mm2以下,从透气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未配置纤维的空间。
(纤维量的测定方法)
上述的纤维量按照以下方式来测定。
对无纺布10按照通过测定对象的部位(例如连结部之间)的方式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切断。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大观察切断面,对每一定面积的切断面中所切断的纤维的截面进行计数。放大观察调节成纤维截面能够测量30根~60根左右的倍率(150倍以上且500倍以下)。接着,换算为每1mm2的纤维的截面数,将其设为纤维密度(根/mm2)。测定分别在3处进行,并且进行平均而设为该样品的纤维密度。上述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的JCM-5100(商品名)。
中空部4在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上连续。该“连续”可以为中空部4的、被连结部3划分成的各个区域在平面方向上相连的状态,或者也可以为1个中空部在平面方向上延伸的状态。通过该连续而使中空部4形成贯通的通气路。在中空部4所构成的通气路中,可以于无纺布的厚度内部(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之间)进行向无纺布的平面方向外方的排气。在排气时,可以产生经由外表面纤维层1、2向中空部4的进气。由此进行在无纺布10的周边和内部的空气的代谢。该作用以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的挤压为契机得到更有效地体现。
这样,无纺布10在夹持于外表面纤维层1、2的中空部4中具备向平面方向脱除空气的结构,由此,无纺布厚度内部的向水平后方的透气性优异。而且,若组装无纺布10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例如抵接于肌肤的表面片材、表面片材与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之间的中间片材),则能够有效地降低使用时的吸收性物品内的湿度。
从使无纺布10的上述透气性更优异的观点出发,中空部4优选沿着俯视交叉的不同的多个方向连续。
另外,无纺布10具有:划分中空部4的连结部3、3在厚度方向上支承外表面纤维层1、2的平面的结构。由此,无纺布10的立体结构不易坍塌,挤压后的形状容易得到恢复。其结果为:无纺布10能够保持基于中空部4的无纺布10内部的透气性,使组装有无纺布10的吸收性物品的湿度的降低作用持续而对肌肤带来优异的效果。
此外,从不易使上述的立体结构坍塌而保持中空部4的空间的观点出发,连结部3优选具有壁面,该壁面具备: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的高度和沿着外表面纤维层1、2的延伸方向的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的延伸长度(宽度)。进而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将连结部3的上述壁面沿着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交叉的不同的多个方向配置。
在无纺布10中,中空部4优选不具有遮挡空气移动的障壁而相连,更优选以直线状相连。这是由于:减少因障碍物、流路产生的使空气的流动发生弯曲所致的损失,有效地体现上述的内部的通气。同样,为了减小由障碍物所致的损失,中空部4所构成的通气路优选为使无纺布10的内部沿着平面方向行进的管状的空间。此外,上述通气路优选到达至无纺布10的端部。
无纺布10为通过外表面纤维层1、2与连结部3的厚度方向的立体结构而在不使纤维量增加的前提下具备对于确保通气路而言充分的厚度(体积大)的无纺布。因此,与仅增加纤维量而具有厚度的无纺布相比,无纺布10在弯曲无纺布时无阻力地弯曲,因此具有柔软性。
关于无纺布10,从使透气性优异的观点出发,厚度和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以下的范围。
无纺布整体的表观厚度优选为2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mm以上。此外,表观厚度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但是,在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使用的情况下,从使携带性良好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9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mm以下。
具有上述表观厚度的无纺布10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80g/m2以下,更优选为7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g/m2以下。此外,单位面积重量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从使无纺布的质地良好、首尾良好地形成空气的流路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g/m2以上,更优选为10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
(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单位面积重量的测定方法)
(1)无纺布的表观厚度测定方法:
将测定对象的无纺布切割成10cm×10cm。在无法获得10cm×10cm的情况下,切割成尽可能大的面积。使用激光厚度计(OMRON株式会社制ZSLD80(商品名)),测定50Pa的载重时的厚度。对三个部位进行测定,将平均值设为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
(2)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测定方法:
将测定对象的无纺布切割成15cm×15cm。在无法获得10cm×10cm的情况下,切割成尽可能大的面积。使用天秤,测定重量,除以面积,作为单位面积重量。
(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1)和(2)的测定中,在使用市售的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用冷喷(cold spray)等冷却方法使在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的粘接剂固化,小心地剥离测定对象的无纺布进行测定。此时,粘接剂使用有机溶剂来除去。该方法关于本申请说明书中的其它无纺布的测定均同样。
接着,参照图1、3和4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10的更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无纺布10为第1面Z1侧的第1无纺布层5与第2面Z2侧的第2无纺布层6的层叠体。无纺布10具体具有以下的立体结构,并且在一个面侧具有凹凸面。
即,第1无纺布层5具备上述的第1面Z1侧的外表面纤维层1和连结部3,第2无纺布6构成上述的第2面Z2侧的外表面纤维层2。第1无纺布层5具有向第1面Z1侧开口的凹部7,基于凹部7和外表面纤维层1而具备第1面Z1侧的凹凸面8。与此相对,第2无纺布6为大致平坦的形状,作为无纺布10的第2面Z2侧的外表面纤维层2,遍布第2面Z2侧整体以面状连续地配置。第2无纺布6可以完全平坦,也可以具有若干的高低差。从确保空气流路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其平坦。第2无纺布6的高低差比第1外表面纤维层11和凹部底部71的高低差小。在此言及的上述“大致平坦”是指凹凸的高低差比第1外表面纤维层11和凹部底部71的高低差小。
这样,在无纺布10中,凹凸面8优选配置向作为一个面侧的第1面侧Z1开口的凹部7。在凹部7中能够进气,并且能够提高上述的透气性。此外,能够体现出:既维持无纺布10的立体结构又产生凹部7的局部下沉的特有的缓冲性。另外,从压缩时的形状恢复性的观点出发,凹部7优选被上述的连结部3所构成的壁面包围。关于凹部7与经由连结部3的中空部4的关系在后面叙述。
进而,在第1无纺布层5中,凹部7在第2面侧Z2具有由第1无纺布5的纤维层形成的凹部底部71。凹部底部71与第2无纺布层6抵接地接合而构成外表面纤维层2的一部分。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面Z2侧的外表面纤维层2在配置凹部7的位置部分地形成2层结构。在第2面Z2侧的平面方向上配置多个该2层结构,提高无纺布10的第2面Z2侧的强度,抑制第2面Z2侧的变形。通过基于该2层结构的支承,不易发生无纺布10的立体结构的整体的坍塌。凹部7的空间以凹部底部71作为底部、以连结部3作为壁部来进行划分。连结部3连结外表面纤维层1的端部和凹部底部71的端部。
在第1无纺布层5与第2无纺布层6之间具有上述的中空部4。具体而言,中空部4处于被第1无纺布层5的外表面纤维层1、连结部3和第2无纺布层6所构成的外表面纤维层2包围的区域。中空部4与凹部7不同,如上所述,将表面和里面用外表面纤维层1和外表面纤维层2覆盖而不具有厚度方向的开口。中空部4与凹部7经由作为共同的壁部的连结部3而邻接。对该点后面将详细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无纺布层5中,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具有2种部分。该2种部分为配置于第1面侧Z1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和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它们具有沿着无纺布10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分别延伸的长度。延伸的方向为沿着无纺布10的边相互正交的X方向和Y方向。Y方向为无纺布10的长度方向,X方向为无纺布10的宽度方向。
在上述2种部分中,一个第1外表面纤维层11在无纺布10的俯视下向Y方向连续地延伸,并且在遍布无纺布10的长度整体上连续。向Y方向延伸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沿着与Y方向正交的X方向相互分隔地配置多个。
另一个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向X方向延伸,并且将在X方向上分隔排列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11之间相连地配置。“将第1外表面纤维层11、11间相连”是指夹持第1外表面纤维层11而相邻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彼此以直线状排列。具体而言,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向X方向延伸的宽度中心线与夹持第1外表面纤维层11而相邻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向X方向延伸的宽度中心线的偏离是指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宽度(Y方向的长度)的范围,是指例如5mm以内。第2外表面纤维层12比第1外表面纤维层11若干低地形成第1面侧Z1的位置。因此,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因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的介入而切断X方向的长度,多个相互分隔并且在X方向上成列。此外,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宽度(Y方向的宽度)比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的宽度(X方向的宽度)窄。这样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X方向的列进一步沿着Y方向相互分隔地配置多个。需要说明的是,第2外表面纤维层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可以使上述第1面侧Z1的位置、宽度与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相同。但是,通过将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制成本实施方式的形式,从而可以抑制挤压力向平面方向波及,故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那样外表面纤维层1具备延伸方向不同的多种部分时,形成延伸方向的“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并不限定为X方向和Y方向。只要是在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上交叉的方向,则可以采取各种形态。如后述那样,从使无纺布10的压缩变形后的压缩恢复性~缓冲性更优异的观点和容易制作连结部的纵取向纤维的观点出发,“俯视交叉的不同方向”的交叉角度最优选:无纺布的表面纤维的机械流动(Machine Direction;MD)方向和与之正交的宽度方向(Cross Direction)的交叉角度(90°)。
在第1无纺布层5中,凹部底部71相互分隔地配置多个。具体而言,凹部底部71在第2面侧Z2中覆盖第1面侧Z1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11的分隔空间,沿着外表面纤维层11的延伸方向(Y方向)相互分隔地配置多个而成列。进而,凹部底部71的Y方向的列沿着与Y方向正交的X方向相互分隔地配置多个。即,凹部底部71也排列在X方向上。这样,凹部底部71的排列方向与外表面纤维层1的延伸方向一致。因此,在外表面纤维层1的延伸方向采取与上述X方向和Y方向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外表面纤维层2的排列方向也与之对应地成为与上述X方向和Y方向不同的方向。
此外,连结部3具有2种部分。一个为将第1面侧Z1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和第2面侧Z2的凹部底部71在厚度方向上连接的第1连结部31。另一个为将第1面侧Z1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和第2面侧Z2的凹部底部71在厚度方向上连接的第2连结部32。连结部3(第1连结部31和第2连结部32)根据外表面纤维层1和凹部底部71的分隔配置而在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相互分隔地配置多个。
连结部3将外表面纤维层1和凹部底部71的端部彼此相连。更详细而言,第1连结部31将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的端部11A和凹部底部71的端部71A相连。另一方面,第2连结部32将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端部12A和凹部底部71的端部71A相连。
如上所述,连结部3具有壁面,所述壁面具有厚度方向的高度和向平面方向延伸的宽度,并且连结部3在面内将外表面纤维层1和凹部底部71相连。从无纺布10的立体结构的维持、局部的下沉和良好的压缩恢复性的观点出发,连结部3所构成的壁面优选如以下所示沿着无纺布10的俯视交叉的不同的多个方向配置。
具体而言,第1连结部31具备沿着第1面侧Z1的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的延伸方向的壁面,所述壁面具有与第2面侧Z2的凹部底部71的Y方向的边一致的长度(宽度)。即,第1连结部31的壁面沿着Y方向配置。另一方面,第2连结部32具备沿着第1面侧Z1的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的延伸方向的壁面,所述壁面具有与第2面侧Z2的凹部底部71的X方向的边一致的长度(宽度)。即,第2连结部32的壁面沿着X方向配置。这样,连结部3(第1连结部31和第2连结部32)的沿着壁面的方向与外表面纤维层1的延伸一致。因此,在外表面纤维层1的延伸方向采取与上述X方向和Y方向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连结部3的沿着壁面的方向也与之对应地成为与上述X方向和Y方向不同的方向。
第1连结部31和第2连结部32为如上述那样交叉的组装结构,因此提高作为支承外表面纤维层1、2的柱的强度。由此,无纺布10的立体结构的形状保持性高,保持基于中空部4的高的透气性。
中空部4也具有2种部分。中空部4的一个部分为处于被第1外表面纤维层11、第1连结部31和外表面纤维层2包围的区域的第1中空部41。另一个部分为处于被第2外表面纤维层12、第2连结部32和外表面纤维层2包围的区域的第2中空部42。
如上所述,从透气性的观点出发,中空部4优选沿着无纺布10的俯视交叉的不同的多个方向连续。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空部41沿着第1外表面纤维层11和第1连结部31的延伸方向(Y方向)延伸,并且在Y方向上连续。由此,第1中空部41形成在Y方向上贯通的通气路41A。另一方面,第2中空部42沿着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和第2连结部32的延伸方向(X方向)延伸,并且在与上述Y方向交叉的X方向上连续。由此,第2中空部42形成在X方向上贯通的通气路42A。这些通气路41A和通气路42A分别配置多列。各个通气路41A和通气路42A在交叉的区域中相互连接,并且形成连通的空间。这样,由第1中空部41和第2中空部42构成的中空部4在无纺布10内部、于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的相互交叉的不同方向(X方向和Y方向)上相连。
这样,中空部4具备多个在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的相互交叉的不同方向(X方向和Y方向)上连续的部分,并且以网状相连。以网状相连的中空部4没有基于无纺布10的纤维层(例如外表面纤维层1、2、连结部3)的障壁,通过通气路41A和42A的管状空间,能够纵横无尽地进行空气的移动。这样地使中空部4以网状相连,由此即使存在的多个通气路的一部分坍塌,也能与其它通气路联合而持续地进行空气的代谢。基于中空部4的通气的持续性因划分中空部4的连结部3以面支承外表面纤维层1、2的平面的结构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中空部4相连的方向只要是在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上相互交叉的不同方向,则并不限定为上述X方向和Y方向2个方向,可以采取各种方向。此外,相互交叉的不同方向不限于2个方向,也可以为3个方向以上。
从有效地体现上述的作用的观点出发,中空部4所构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优选为以下的范围。
第1中空部41所构成的通气路41A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每1流路优选为1.5mm2以上,更优选为2.3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mm2以上。此外,从担保无纺布的强度的观点出发,通气路41A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每1流路优选为7.8mm2以下,更优选为7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2mm2以下。具体而言,通气路41A的流路面积每1流路优选为1.5mm2以上且7.8mm2以下,更优选为2.3mm2以上且7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mm2以上且6.2mm2以下。
同样,第1中空部42所构成的通气路42A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每1流路优选为2.3mm2以上,更优选为3.5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5mm2以上。此外,从担保无纺布的强度的观点出发,通气路42A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每1流路优选为11.6mm2以下,更优选为10.5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3mm2以下。具体而言,通气路42A的流路面积优选为2.3mm2以上且11.6mm2以下,更优选为3.5mm2以上且10.5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mm2以上且9.3mm2以下。
此外,通气路41A的流路面积优选小于通气路42A的流路面积。
(中空部4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的测定方法)
将测定对象的无纺布与中空部延伸的方向成直角地进行切断,得到中空部的切断面。用株式会社KEYENCE制数码显微镜(商品名:VHX-1000)放大至切断面能够充分进入视野并测定的大小(10~100倍),测定中空部4的面积、即通气路面积。
从保持中空部4的空间的观点出发,连结部3优选为纤维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取向的部分。
此处,连结部3的纤维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取向是指通过后述的测定方法得到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为60%以上。可以说连结部3通过具有该范围的纤维的纵取向率而垂直地配置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上。
连结部3通过将纤维的纵取向率设为60%以上、并且具有纤维彼此的局部熔接,从而以像柱那样的状态立起,对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赋予适度的弹力。与此相对,在以往的无纺布的纤维中,不具有像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那样的纤维的纵取向率,因此在向厚度方向挤压时,根据所作用的力而使无纺布以填埋纤维间的方式发生变形,根据力而使变形量增加。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像柱那样支承外表面纤维层1和2并且与厚度方向垂直,因此能够耐受来自同方向的微小的力。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施加大的力,则以柱折断的方式发生变形。即,发生以往的无纺布不具有、接近所谓压曲现象的变形(以下也称为压曲变形。)。但是,无纺布10即使在像压曲现象那样连结部发生弯曲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基于构成纤维的弹性力而恢复至原来的厚度。
从缓冲性的观点出发,上述定义的连结部3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优选为63%以上,更优选为6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8%以上。对其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从制作纤维彼此的交点而形成熔接点、纤维彼此形成柱状而制作耐受力的结构的观点出发,纵取向率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下。具体而言,连结部3的纵取向率优选为63%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为65%以上且8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8%以上且80%以下。
本实施方式中,外表面纤维层1和外表面纤维层2分别为在无纺布10的表面和里面(第1面侧Z1、第2面侧Z2)中纤维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的部分。
此处,“纤维在平面方向上取向”是指利用后述的测定方法得到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低于45%。通过使纤维的纵取向率低于45%,从而纤维能够充分地排列在平面方向上而保持平坦的形状。从无纺布的形状保持、强度保持的观点出发,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的外表面纤维层优选将纤维的纵取向率设为0%以上,更优选设为30%以上。此外,外表面纤维层1和外表面纤维层2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低于40%会与通常的平坦的无纺布同样容易与平面接地,故优选,更优选设为38%以下,进一步优选设为37%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连结部3由于纤维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的外表面纤维层1和2在端部中无接缝地连接,因此在该部分中混有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纤维和在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纤维。在该部分中,将直至属于上述范围的定义的部分设为连结部3。需要说明的是,混有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纤维和在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的部分中,纤维的纵取向率优选显示45%以上且60%以下的斜向取向,纤维的纵取向率更优选从45%一点点地纵取向而转移至60%以下的充分的纵取向。
(连结部3以及外表面纤维层1和2的纤维的纵取向率的测定方法)
(1)无纺布的截面的制作
制作与连结部3在平面方向上延伸的方向正交、且通过该延伸的长度的中央的位置的厚度方向的截面,所述截面为通过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1和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无纺布的截面(纵截面)。或者,在无纺布10如后述那样具有中空部4的情况下,制作在通过中空部4的中心的位置的厚度方向的截面,所述截面为通过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1和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无纺布的截面(纵截面)。例如,制作图1中的通过A-A线、B―B线的厚度方向的截面(图3和4)。图3所示的通过A-A线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为与第1连结部31延伸的无纺布的长度方向(Y方向)正交的截面。图4所示的通过B―B线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为与第2连结部32延伸的无纺布的宽度方向(X方向)正交的截面。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截面设为将测定对象的无纺布切取5mm×5mm以上的截面。
(2)连结部3以及外表面纤维层1和2的纤维的纵取向率的测定
将上述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用SEM(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JCM-5100(商品名))放大至35倍进行观察。在观察图像中制作作为基准线的0.5mm×0.5mm的正方形的线。正方形的各边(基准线)设为与无纺布截面中的厚度方向和平面方向分别正交的边。分别对纤维通过由正方形的各边构成的基准线延伸的条数进行计数。将通过与无纺布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正方形的基准线的纤维定义为“横纤维根数”,并且将通过与无纺布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正方形的基准线的纤维定义为“纵纤维根数”。作为纵取向率,按照(纵纤维根数)/(横纤维根数+纵纤维根数)×100=纵取向率(%)来计算。对它们各测定4点,将平均值设为纵取向率的值。分别切除外表面纤维层和连结部并进行测定。
连结部3通过具有上述的纤维的取向性,从而使划分中空部4的空间的纤维层不易因厚度方向的挤压力而坍塌。即使因强挤压力而发生压曲变形,连结部3的形状恢复性也高。即,对于向厚度方向按压的挤压力,通过连结部3的纤维的取向性而保持弹性并发生压曲变形,若无纺布10下沉而解除压缩变形,则因连结部3的纤维的弹性而使无纺布10恢复原来的表观厚度。由此,无纺布10即使反复接触,缓冲性也恢复,能够使该缓冲性的持续力高。
进而,通过连结部3中的上述纤维取向,在施加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的挤压力时,该挤压力相比于从力点附近向平面方向分散而更容易集中作用于厚度方向。因此,挤压力向平面方向的波及受到抑制,无纺布10在力点附近呈现局部的下沉。
由此,连结部3中的纤维厚度方向的取向与上述通过连结部3的面在厚度方向支撑外面纤维层1、2的平面的结构、中空部4连结成网状的结构相结合,可以保持无纺布10的高透气性,更持续地体现出空气的代谢。
连接部3中的纤维的厚度方向的取向优选在上述的面的朝向不同的第1连接部31和第2连接部32的至少一方上具备,更优选在第1连接部31和第2连接部32的双方上具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面的朝向不同的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的任一个中,纤维都在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取向。这意味着,连接部3与无纺布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无关,无论朝向哪个方向,纤维都在厚度方向取向。如果像以往的无纺布那样,只将纤维基本上随机地取向并熔接而成的无纺布赋形为凹凸,则无法使这样朝向不同的多个方向的连接部3在厚度方向上取向。即使有取向,也仅为无纺布制造时的机械流动(MD)方向的一个方向。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在朝向任意方向的连接部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具有相互正交的面的连接部31和32)中都具有上述定义的厚度方向的纤维取向。
由此,不限于垂直施加按压力的情况,即使在倾斜方向施加的情况下或作为多方向的剪切力施加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产生连结部3的上述压曲变形,从而表现出伴随无纺布10的适度的弹性的优异的缓冲性。
接着,对凹部7与经由连结部3的中空部4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无纺布10中,在未配置中空部4的区域配置有向第一面Z1侧开口的凹部7。中空部4和凹部7如上所述,以连接部3作为共用的壁部而介于其间并邻接。凹部7通过下述所示的结构,配置在与第一中空部41和第二中空部42这两者相邻的位置。
凹部7是由从凹部底部71的四边竖立设置的四个连接部3的壁面包围平面方向的周围而成的。这样的结构的凹部7在X方向和Y方向上彼此分开地排列有多个。在该排列中,凹部7彼此不相互连通而独立。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围凹部7的四个连结部3和凹部底部71所形成的形状为棱柱体或锥台的形状。但是,凹部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起到后述的作用,可以设为各种形状。
划分凹部7的所述四个连结部3是两个第一连结部31和两个第二连结部32。第一连结部31使沿着Y方向的面对置地配置,第二连结部32使沿着X方向的面对置地配置,它们相互交叉组合。
在一种结构中,凹部7通过第一连接部31与第一中空部41相邻,通过第二连接部32与第二中空部42相邻。由此,在凹部7中,可同时将已吸入的空气供向第1中空部41和第2中空部42这两者。此外,空气可通过第一连接部分31和第二连接部分32从侧面送入第一中空部分41和第二中空部分42。由此,即使在无纺布10中存在厚度方向的挤压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进行向中空部4的吸气。
凹部7的存在与上述连结部3的纤维取向相辅相成,具有抑制按压力对于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造成的波及的作用。即,通过凹部7的存在,第1面Z1侧的外表面纤维层1整体难以下陷。由此,在无纺布10中,能够更有效地表现出限定在上述按压力的力点附近的压缩变形(压曲变形)。此时,通过存在包围凹部7的连结部3彼此的交叉部分,其与上述定义的厚度方向的纤维取向相辅相成,容易维持无纺布10整体的立体结构。由此,在连结部3的交叉部分之外产生压曲变形后的形状恢复性高,能够进一步提高缓冲性。
进而,通过使凹部7向第1面侧Z1开口,其能够部分进入至所按压的人体、例如手指的肌肤表面。由此,从第1面侧Z1按压无纺布10时,能够获得与连结部3的压曲变形相伴的外表面纤维层1的下陷的缓冲感,同时能够在凹部7的部分获得更柔和的触感,故而优选。此外,若身体的肌肤表面重合于凹部7,则应力集中至存在于凹部7边缘的连结部3,连结部3更容易发生弯曲变形。由此,无纺布10的缓冲性变得更优选。
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独立的凹部7彼此分隔且通过第1外表面纤维层11而沿着Y方向连接。由此,容易保持无纺布10的第1面侧Z1的面的形状,按压后的形状恢复性更优异,故而优选。此外,通过使第1外表面纤维层11与第2外表面纤维层12在第1面侧Z1的高度不同,从而能够抑制按压力对无纺布10的平面方向造成的波及,故而优选。
从有效表现出上述作用的观点出发,作为凹部7在无纺布10的第1面侧Z1的面所占的面积率,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此外,从确保无纺布强度和空气的通气路的观点出发,凹部7的上述面积率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下。具体而言,凹部7的上述面积率优选为5%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上且8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且70%以下。
(凹部7的面积率的测定方法)
利用基恩士公司(KEYENCE)制的数码显微镜(商品名:VHX-1000),放大至从上面进行测定的部位充分落入视野且能够测定的大小(10倍以上且100倍以下),测定凹部7的面积,由整体算出比例而作为面积率。
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参照图5如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用于对无纺布化之前的纤维网110进行赋形的支承体雄材120和支承体雌材130。如图5(A)所示那样,在支承体雄材120上载置纤维网110,从纤维网110的上方利用支承材雌材130按住并夹入,由此进行赋形。需要说明的是,纤维网110最终成为第1无纺布层5。
关于支承体雄材120,在与要赋形成包围第1无纺布层5的凹部7的4个连结部3以及第2面侧Z2的凹部底部71的位置处对应地具有多个突起121。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121之间被制成与要赋形成第1无纺布层5的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的位置处对应的凹部122。由此,支承体雄材120具有凹凸形状,突起121与凹部122在俯视下沿着不同的方向交替地配置。支承体雄材120的凹部122的底部123呈现热风吹穿的结构,例如配置有多个孔(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制造无纺布10的支承体,上述“不同方向”优选为下述方向:与无纺布10的Y方向(长度方向)和X方向(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Y方向相当于本制造方法中的机械流向,X方向相当于与机械流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其中,“不同方向”因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凹凸结构而异,不限定于Y方向和X方向。
支承体雌材130具有与支承体雄材120的凹部122对应的格子状的突起131。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131之间被制成与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对应的凹部132。由此,支承体雌材130具有凹凸形状,突起131与凹部132在俯视下沿着不同的方向交替地配置。支承体雌材130的凹部132的底部133呈现热风吹穿的结构,例如配置有多个孔。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131之间的距离设为大于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的宽度。该距离可适当设定,以使得能够用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与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夹住纤维网110而对纤维沿着厚度方向发生取向的连结部3适合地进行赋形。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熔接前的纤维网110达到特定厚度的方式从梳理机(未图示)将网供给至赋形装置。纤维网110是最终成为第1无纺布层5的原料。
接着,如图5(A)所述,在支承体雄材120上配置包含热塑性纤维的纤维网110,从纤维网110上将支承体雌材130压入支承体雄材120。此时,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与支承体雌材130的凹部132相嵌合。此外,支承体雄材120的凹部122与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相嵌合。由此制作纤维沿着厚度方向和平面方向发生了取向的形状。
在该状态下,如图5(B)所示那样,从支承体雌材130一侧对于纤维网110吹送第1热风W1。即,从无纺布10中的成为第2面的一侧吹送第1热风W1。由此,纤维网110以能够保持无纺布10的凹凸形状的程度发生熔接。在纤维网110中,呈现纤维彼此极其缓慢地熔接的状态。
在纤维网110中,与无纺布不同,纤维的移动自由度高。因此,在朝向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周围的任意方向的面中,纤维容易沿着厚度方向(纵向)发生取向。
更具体而言,若朝着纤维网110从支承体雌材130侧吹送第1热风W1,则在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的壁面与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的壁面之间被赋形成纤维沿着厚度方向发生取向的第1无纺布层5的连结部3。此时,纤维网110未形成纤维彼此的交点的熔接,因此,纤维的移动性高,能够将纤维的朝向统一至第1热风W1的吹穿方向。更具体而言,如图5(B)和图6所示,纤维网110的纤维被聚拢至被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的四个壁面和包围其的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的壁面合围的区域中。即,对于突起121的沿着机械流向(Y方向)的壁面131A、沿着宽度方向(X方向)的壁面131B的任一者而言,无论面的朝向如何,纤维均被统一至第1热风W1的吹穿方向。由此,能够形成无纺布10的连结部3中的纤维沿着厚度方向发生取向的构成。
进而,在突起121的顶部与凹部132的底部之间,第1热风W1的吹穿受到抑制,纤维在平面方向发生熔接。由此,赋形成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相当的纤维层。此外,在凹部122的底部与突起部131的顶部之间,纤维沿着平面方向发生取向。突起部131会阻碍热风,因此,所形成的纤维层中的熔接少,能够获得平滑的纤维层。由此,赋形成与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相当的纤维层。此时沿着厚度方向发生取向的连结部的形状也得以保持。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箭头示意性地示出第1热风W1的流动。
第1热风W1的温度被设定为热塑性纤维能够保持纵取向形状的温度。若考虑到这种制品中使用的一般纤维材料,则优选与构成纤维网11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相比高0℃以上且70℃以下,更优选高5℃以上且50℃以下。
从有效熔接的观点出发,第一热风W1的风速优选为2m/s以上,更优选为3m/s以上。此外,从能够使装置规模紧凑的观点出发,第一热风W1的风速优选为100m/s以下,更优选为80m/s以下。
这样操作,使纤维网110假熔接而保持为凹凸形状(以下将该纤维网110称为凹凸纤维网111)。
需要说明的是,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的高度和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的高度根据所制造的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等进行适当决定。例如,优选为2mm以上,更优选为3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此外,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以下。具体而言,优选为2mm以上且15mm,更优选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且9mm以下。
接着,取下支承体雌材130,如图5(C)所示那样,在使凹凸纤维网111沿着支承体雄材120的状态下,直接在凹凸纤维网111的露出面(与支承体雄材120相反一侧的面)上载置成为第2无纺布层6的另一纤维网140。接着,吹送凹凸纤维网111和纤维网140的各纤维能够适度熔接的温度的第2热风W2,使纤维彼此进一步熔接。在该情况下,也与第一热风W1同样地从无纺布10中的成为第2面的一侧对于凹凸纤维网111和纤维网140吹送第2热风W2。若考虑这种制品中使用的一般纤维材料,则此时的第2热风W2的温度优选比构成纤维网110的热塑性纤维的熔点高0℃以上且70℃以下,更优选高5℃以上且50℃以下。
第2热风W2的风速还因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的高度而异,优选为2m/s以上,更优选为3m/s以上。由此,充分对纤维进行热传导而使纤维彼此熔接,能够使凹凸形状的固定充分。此外,第2热风W2的风速优选为100m/s以下,更优选为80m/s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对于纤维的过度热传导,使无纺布10的手感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减小支承体雌材的表面粗糙度,能够省略第一热风W1的吹送工序。通过减小表面粗糙度,未经熔接的纤维不会相互缠绕,能够在第2热风W2的吹送工序中卸下支承体雌材。换言之,能够在制作网后,将支承体雄材与雌材进行嵌合,直接取下雌材,并用热风W2进行处理。由此,成为更简便的加工。
作为热塑性纤维,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采用作为无纺布的原材料而通常使用的纤维。例如,也可以是由单一树脂成分构成的纤维、由多种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等。作为复合纤维,例如有芯鞘型、并列型等。
在使用含有低熔点成分及高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例如鞘为低熔点成分、芯为高熔点成分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热塑性纤维的情况下,向纤维网110、凹凸纤维网111及纤维网140吹送的热风的温度优选为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低于高熔点成分的熔点。更优选为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10℃的温度,进一步优选为比低熔点成分的熔点高5℃以上且比高熔点成分的熔点低20℃以上的温度。另外,从弹性的观点出发,在芯鞘型复合纤维中,作为高熔点成分的芯越多,则弹性越高。因此,以截面面积比计,优选芯成分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制作无纺布10。在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2和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之间,纤维网110的纤维一致地沿厚度方向取向,形成第1无纺布层5的连结部3。此时,在突起121的周围的朝向任意方向的面上,都形成纤维在厚度方向(纵向)上取向的连结部3。由此,形成第1无纺布层5所具有的被四个连结部3包围的凹部7。此外,在突起121的顶部与凹部132的底部之间形成第1无纺布层5的凹部底部71。另外,在凹部122的底部和突起部131的顶部之间形成纤维沿平面方向取向的第1无纺布层5的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纤维网140在保持平坦的同时纤维彼此熔接,从而形成包含第2无纺布层6的第二外表面纤维层2。由此,形成了被第1无纺布层5的外表面纤维层1、连结部3、第2无纺布层6(外表面纤维层2)包围的中空部4。
关于得到的无纺布10,图5(C)中的下侧的面为第1面侧Z1,其相反侧的面为第2面侧Z2。即,无纺布10中的第1面侧Z1是配置有支承体雄材120的一侧,第2面侧Z2是被吹送第一热风W1和第二热风W2的一侧。因此,由于第一热风W1的吹送量的不同,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纤维量比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的纤维量少。此外,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纤维之间的熔接点多于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此外,由于热量的差异,与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表面相比,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的表面成为粗糙感少、肌肤触感好的表面。即使省略第一热风W1的吹送工序,也能够利用与第二热风W2的距离而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通过嵌合支承体,支承体雌材130侧的纤维(无纺布10中的成为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纤维)被拉伸而朝向支承体雄材120。因此,与赋形于支承体雄材120的凹部122的底部的第1面侧Z1的外表面纤维层1相比,赋形于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的顶部的第2面侧Z2的外表面纤维层2的纤维量变少。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无纺布10的厚度根据支承体雄材120的突起121及支承体雌材130的突起131的高度适当地决定。例如,如果提高突起的高度,则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变厚,如果降低突起的高度,则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变薄。另一方面,如果加快风速,则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变厚,如果减慢风速,则无纺布10的表观厚度变薄。另外,如果提高突起的高度,则无纺布10的纤维密度变低,如果降低突起的高度,则无纺布10的纤维密度变高。另一方面,如果加快风速,则无纺布10的纤维密度降低,如果减慢风速,则无纺布10的纤维密度提高。
本发明的无纺布可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可以适合用作成人用或婴幼儿用的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内裤衬垫、尿垫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进而,由于在按压力时的变形特性优异,因此也可以作为介于尿布或生理用品等的表面片材与吸收体之间的子层、吸收体的覆盖片材(芯包片材)等使用。此外,还可以列举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褶裥、外包装片材、侧翼的形态。另外,也可以举出作为臀部擦拭片、清扫片、过滤器、加热器具的被覆片使用的方式。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还公开了以下的无纺布。
<1>一种无纺布,其为具有热塑性纤维且具有第1面侧和第2面侧的无纺布,所述第2面侧为该第1面侧的相反面侧,
所述无纺布具有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与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之间的多个连结部、以及该连结部间的中空部,该中空部在上述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连续。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中空部沿着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连续。
<3>根据上述<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之中的无纺布的长度方向上,关于上述中空部连续而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每个流路的流路面积为1.5mm2以上且7.8mm2以下,优选为2.3mm2以上、更优选为3mm2以上,此外,优选为7mm2以下、更优选为6.2mm2以下。
<4>根据上述<2>或<3>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之中的无纺布的宽度方向上,关于上述中空部连续而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每个流路的流路面积为2.3mm2以上且11.6mm2以下,优选为3.5mm2以上、更优选为4.5mm2以上,此外,优选为10.5mm2以下、更优选为9.3mm2以下。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长度方向上的上述中空部连续而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小于宽度方向上的上述中空部连续而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
<6>根据上述<1>~<5>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连结部的纤维沿着上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发生取向。
<7>根据上述<6>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连结部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为60%以上且90%以下,优选为63%以上、更优选为65%以上,此外,优选为85%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下。
<8>根据上述<6>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连结部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为65%以上且80%以下。
<9>根据上述<1>~<8>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连结部具有壁面,所述壁面具备上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以及在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的延伸方向上延展的无纺布的平面方向的宽度,该壁面沿着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而配置。
<10>根据上述<1>~<9>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在上述无纺布的上述第1面侧具有凹凸面。
<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存在2种上述无纺布的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所述外表面纤维层具有沿着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不同方向分别延伸的长度。
<12>根据上述<1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1面侧的上述2种的外表面纤维层之中的一种外表面纤维层在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下沿着长度方向连续延伸,其在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地配置有多个。
<13>根据上述<1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1面侧的上述2种外表面纤维层之中的另一种外表面纤维层在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下沿着上述宽度方向延伸而将上述一种外表面纤维层之间连接地进行配置。
<14>根据上述<13>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第1面侧,与上述一种外表面纤维层相比,上述另一种外表面纤维层在上述无纺布的这一面侧的位置被设定为更低。
<15>根据上述<13>或<14>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第1面侧,上述另一种外表面纤维层的上述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上述一种外表面纤维层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宽度。
<16>根据上述<10>~<15>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连结部具有壁面,所述壁面具备上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以及在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的延伸方向上延展的无纺布的平面方向的宽度,
上述凹凸面配置有被上述壁面包围且向上述第1面侧开口的凹部。
<17>根据上述<16>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凹部在上述第2面侧具有凹部底部,
上述凹部底部在上述第2面侧覆盖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的分隔空间,并沿着上述无纺布的长度方向多个相互分隔地形成列,所述无纺布的长度方向是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的延伸方向。
<18>根据上述<17>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凹部底部形成的长度方向的列在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隔地配置有多个。
<19>根据上述<16>~<18>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凹部彼此独立而互不连通。
<20>根据上述<1>~<19>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覆盖上述中空部的表里。
<21>根据上述<1>~<20>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中空部是在上述无纺布内部被上述连结部划分出的空间。
<22>根据上述<1>~<21>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中空部的表里被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覆盖,上述中空部在厚度方向上不开孔。
<23>根据上述<1>~<22>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中空部是纤维量为20根/mm2以下、优选未配置有纤维的空间。
<24>根据上述<1>~<23>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中空部沿着上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连续而形成通气路,
上述通气路到达至无纺布的端部。
<25>根据上述<1>~<24>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的表观厚度为2mm以上且10mm以下,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4mm以上,此外,优选为9mm以下、更优选为8mm以下。
<26>根据上述<1>~<24>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的表观厚度为4mm以上且8mm以下。
<27>根据上述<1>~<26>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为8g/m2以上且80g/m2以下,优选为70g/m2以下、更优选为60g/m2以下,此外,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
<28>根据上述<1>~<27>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无纺布为第1无纺布层与第2无纺布层的层叠体,所述第1无纺布层具有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上述连结部,所述第2无纺布层形成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
<29>根据上述<28>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1无纺布层具有向上述第1面侧开口的凹部,因上述凹部与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而具备上述第1面侧的凹凸面。
<30>根据上述<28>或<29>所述的无纺布,其中,上述第2无纺布为大致平坦的形状,在上述第2面侧整体连续地配置成面状。
<31>根据上述<1>~<30>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上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上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中,纤维沿着平面方向发生取向。
<32>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上述<1>~<31>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
<33>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表面片材,以与制造时接触热风的面相反相反一侧的面作为一个面侧朝向穿戴者的肌肤面侧的方式具有上述<1>~<31>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
<34>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表面片材,以制造时接触热风的面作为另一面侧朝向穿戴者的肌肤面侧的方式具有上述<1>~<31>中任一者所述的无纺布。
<35>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在具有多个突起和配置在该多个突起之间的多个凹部的支承体雄材上载置纤维网,用具有与上述支承体雄材的突起和凹部对应的凹部和突起的支承体雌材从该纤维网上进行按压而赋形的工序。
<36>根据上述<35>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支承体雄材和上述支承体雌材的凹部的底部呈现热风吹穿的结构,并具有如下工序:在上述支承体雄材和上述支承体雌材夹着上述纤维网而嵌合的状态下吹送热风的工序。
<37>根据上述<35>或<36>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卸下上述支承体雌材,
在使上述纤维网依附于上述支承体雄材的状态下,在上述纤维网的与支承体雄材相反一侧的面载置其它纤维网,
对两个纤维网吹送热风而使纤维彼此进一步熔接。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其限定性解释。另外,本实施例中,“份”和“%”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均为质量基准。
(实施例1)
使用纤维直径为1.2dtex的芯鞘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5:5)的热塑性纤维,通过包括图5所示工序的热风制造方法制作图1所示的无纺布。将其作为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利用第一热风W1的吹送处理在温度160℃、风速54m/s、吹送时间3秒的条件下进行。利用第二热风的吹送处理在温度160℃、风速6m/s、吹送时间3秒的条件下进行。
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S1具有图1所示的连接成网眼状的中空部4。具体地说,第一中空部41在作为无纺布试样S1的长度方向的Y方向上连续,第二中空部42在作为与无纺布试样S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X方向上连续。第一中空部41和第二中空部42在交叉的部分连接,作为无纺布试样S1整体,中空部4连接成网眼状。
另外,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具备符合上述定义的连接部3。
进而,实施例1的无纺布试样具有在第1面Z1侧开口的凹部7。
(实施例2)
使用纤维直径为2.9dtex的热塑性纤维,通过包括图5所示工序的热风制造方法制作图1所示的无纺布。将其作为实施例2的无纺布试样。利用第一热风W1的吹送处理在温度160℃、风速54m/s、吹送时间3s的条件下进行。利用第二热风的吹送处理在温度160℃、风速6m/s、吹送时间3s的条件下进行。
在实施例2的无纺布试样中,与实施例1同样,第一中空部41和第二中空部42连接成网眼状。
(比较例)
使用纤维直径1.2dtex的热塑性纤维,制作不通过热风制造方法进行凹凸赋形的扁平的无纺布,作为比较例的无纺布试样。
(参考例)
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形状的凹凸无纺布是使用纤维直径为1.2dtex的热塑性纤维,通过包括该文献的说明书的段落[0031]所述的制造工序的热风制造方法制作的。将其作为参考例的无纺布试样。利用第一热风W1的吹送处理在温度160℃、风速54m/s、吹送时间3秒的条件下进行。利用第二热风的吹送处理在温度160℃、风速6m/s、吹送时间3秒的条件下进行。
在参考例的无纺布试样中,第1面侧的第一突出部和第2面侧的第二突出部都是顶部带圆角的平截圆锥形状或半球状。对该顶部按照上述(连接部3的纤维的纵取向率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是顶部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为35%,从顶部向厚度方向放射状地取向。参考例的无纺布试样中,没有实施例1、2那样的中空部。
对上述实施例、比较例和参考例进行下述试验。
(横向透气性试验)
对于各无纺布试样,在中央具有一边为10mm的圆筒状开口部的正方形的第一亚克力板(尺寸:50mm×50mm×3mm)以及除了没有开口部以外与第一亚克力板相同的第二亚克力板之间,以第1面Z1面为第一亚克力板侧而夹持。在第一亚克力板的开口部安装葛利试验机,按照JISP8117试验方法,使用秒表测定0~100mL刻度的空气通过外筒的边缘所需要的时间(秒),算出每1秒的透气量。测定进行3次,加以平均作为该样品的透气度。
该横向透气性试验可以评价空气在无纺布试样的厚度内部流动时的透气阻力。在该评价中,透气度越大,则无纺布的厚度内部的透气性越好。
[表1]
如表1所示,可知实施例1和2相对于比较例具有3倍以上的透气度,透气性优异。
虽然结合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发明人等没有特别指定,则本发明不限定于说明的任何细节,认为应该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示的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广泛地解释。
本申请要求2017年8月31日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7-168001的优先权,其通过引用而并入本文作为本说明书的记载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
11 第1外表面纤维层
12 第2外表面纤维层
2 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
3 连结部
31 第1连结部
32 第2连结部
39 连接部的端部
4 中空部
41 第1中空部
42 第2中空部
41A、42A 通气路
5 第1无纺布层
6 第2无纺布层
7 凹部
71 凹部底部
10 无纺布
Z1 第1面侧
Z2 第2面侧
Claims (34)
1.一种无纺布,其为具有热塑性纤维且具有第1面侧和第2面侧的无纺布,所述第2面侧为该第1面侧的相反面侧,
所述无纺布具有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所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与所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之间的多个连结部、以及该连结部之间的中空部,
所述中空部沿着所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在平面方向上连续,
在所述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之中,一个方向上的所述中空部连续而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小于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其它方向上的所述中空部连续而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所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之中的无纺布的所述一个方向上,关于所述中空部连续而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每个流路的流路面积为1.5mm2以上且7.8mm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所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之中的无纺布的所述其它方向上,关于所述中空部连续而成的通气路的流路面积,在截面中每个流路的流路面积为2.3mm2以上且11.6mm2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连结部的纤维沿着所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发生取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连结部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为60%以上且9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连结部的纤维的纵取向率为65%以上且8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连结部具有壁面,所述壁面具备所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以及在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所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的延伸方向上延展的无纺布平面方向的宽度,该壁面沿着所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而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在所述无纺布的所述第1面侧具有凹凸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存在2种所述无纺布的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所述外表面纤维层具有沿着所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不同方向分别延伸的长度,
所述第1面侧的所述2种外表面纤维层之中,一种外表面纤维层在所述一个方向连续延伸,其在与所述一个方向交叉的所述其它方向上相互分隔地配置有多个,
另一种外表面纤维层沿着所述其它方向延伸而将所述一种外表面纤维层之间连接地进行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所述第1面侧,与所述一种外表面纤维层相比,所述另一种外表面纤维层在所述无纺布的这一面侧的位置被设定为更低。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另一种外表面纤维层的所述一个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一种外表面纤维层的所述其它方向上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连结部具有壁面,所述壁面具备所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以及在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所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的延伸方向上延展的无纺布的平面方向的宽度,
所述凹凸面配置有被所述壁面包围且向所述第1面侧开口的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凹部在所述第2面侧具有凹部底部,
所述凹部底部在所述第2面侧覆盖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的分隔空间,并沿着所述无纺布的所述一个方向多个相互分隔地形成列,所述无纺布的所述一个方向是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的延伸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凹部底部形成的所述一个方向的列在与该一个方向正交的所述其它方向上相互分隔地配置有多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凹部彼此独立而互不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一个方向为无纺布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所述其它方向为与所述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所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覆盖所述中空部的表里。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中空部是在所述无纺布内部被所述连结部划分出的空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中空部的表里被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所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覆盖,所述中空部在厚度方向上不开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中空部是纤维量为20根/mm2以下的空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中空部沿着所述无纺布的俯视下发生交叉的多个不同方向连续而形成通气路,
所述通气路到达至无纺布的端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无纺布的表观厚度为2mm以上且10mm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无纺布的表观厚度为4mm以上且8mm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无纺布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为8g/m2以上且80g/m2以下。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无纺布为第1无纺布层与第2无纺布层的层叠体,所述第1无纺布层具有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所述连结部,所述第2无纺布层形成所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第1无纺布层具有向所述第1面侧开口的凹部,基于所述凹部和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而具备所述第1面侧的凹凸面。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无纺布,其中,所述第2无纺布层为平坦的形状,在所述第2面侧整体连续地配置成面状。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中,在所述第1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和所述第2面侧的外表面纤维层中,纤维沿着平面方向发生取向。
29.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权利要求1~2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30.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表面片材,以与制造时接触热风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作为一个面侧朝向穿戴者的肌肤面侧的方式具有权利要求1~2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3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中,作为表面片材,以制造时接触热风的面作为另一面侧朝向穿戴者的肌肤面侧的方式具有权利要求1~2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
32.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2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其具有:在具有多个突起和配置在该多个突起之间的多个凹部的支承体雄材上载置纤维网,用具有与所述支承体雄材的突起和凹部对应的凹部和突起的支承体雌材从该纤维网上方进行按压而赋形的工序。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承体雄材和所述支承体雌材的凹部的底部呈现热风吹穿的结构,并具有如下工序:在所述支承体雄材与所述支承体雌材夹着所述纤维网而嵌合的状态下吹送热风的工序。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卸下所述支承体雌材,
在使所述纤维网依附于所述支承体雄材的状态下,在所述纤维网的与支承体雄材相反一侧的面载置其它纤维网,
对两个纤维网吹送热风而使纤维彼此进一步熔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68001 | 2017-08-31 | ||
JP2017168001A JP6594936B2 (ja) | 2017-08-31 | 2017-08-31 | 不織布 |
PCT/JP2018/026728 WO2019044217A1 (ja) | 2017-08-31 | 2018-07-17 | 不織布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2942A CN111032942A (zh) | 2020-04-17 |
CN111032942B true CN111032942B (zh) | 2022-03-04 |
Family
ID=65527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4643.0A Active CN111032942B (zh) | 2017-08-31 | 2018-07-17 | 无纺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94936B2 (zh) |
CN (1) | CN111032942B (zh) |
RU (1) | RU2736266C1 (zh) |
WO (1) | WO20190442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26376B2 (en) | 2014-03-19 | 2019-03-12 | Purewick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eceiving discharged urine |
JP6594936B2 (ja) * | 2017-08-31 | 2019-10-23 | 花王株式会社 | 不織布 |
JP7033684B2 (ja) * | 2020-04-09 | 2022-03-10 | 花王株式会社 | 不織布 |
US12042423B2 (en) | 2020-10-07 | 2024-07-23 | Purewick Corporation | Fluid collection systems including at least one tensioning element |
US12029677B2 (en) | 2021-04-06 | 2024-07-09 | Purewick Corporation | Fluid collection devices having a collection bag,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00424A1 (de) * | 1999-01-08 | 2000-07-13 | Freudenberg Carl Fa | Dreidimensional strukturiertes Faserflächengebild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
CN1150872C (zh) * | 1999-10-04 | 2004-05-26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吸湿用品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6341455A (ja) * | 2005-06-08 | 2006-12-21 | Kao Corp | 伸縮性シート |
CN101443502A (zh) * | 2006-06-23 | 2009-05-27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纺织物 |
CN101790606A (zh) * | 2007-08-28 | 2010-07-28 | 花王株式会社 | 赋形片材及使用了该赋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
CN102482817A (zh) * | 2009-05-14 | 2012-05-30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透液性纤维无纺布 |
CN102575398A (zh) * | 2009-08-11 | 2012-07-11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纺布以及其制造方法 |
CN102747578A (zh) * | 2011-12-31 | 2012-10-24 |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 压花设备、工艺及复合无纺布吸收体及其生产设备、工艺 |
JP2013057151A (ja) * | 2011-09-09 | 2013-03-28 | Kao Corp | 不織布 |
CN103221195A (zh) * | 2010-11-22 | 2013-07-24 | 花王株式会社 | 片材熔接体的制造方法和片材熔接体 |
CN104246046A (zh) * | 2012-06-07 | 2014-12-24 | 花王株式会社 | 无纺布 |
DE102013111499A1 (de) * | 2013-10-18 | 2015-04-23 | Ascania Nonwoven Germany Gmbh | Voluminöses Vlieskomposi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
CN205515225U (zh) * | 2016-03-30 | 2016-08-31 | 江苏豪悦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快速吸收功能的婴儿纸尿裤 |
CN106676756A (zh) * | 2017-03-10 | 2017-05-17 | 佛山市威连冠无纺布有限公司 | 无纺布在线打孔系统 |
CN107072830A (zh) * | 2014-09-12 | 2017-08-18 | 宝洁公司 | 具有带有不同不透明区域的离散三维变形部的非织造材料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0451C (zh) * | 1998-10-14 | 2005-07-13 | 旭土建株式会社 | 立体构造状网状织物 |
JP3623392B2 (ja) * | 1999-03-18 | 2005-02-23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
JP5180659B2 (ja) * | 2007-12-28 | 2013-04-10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BR112013025723A2 (pt) * | 2011-04-26 | 2017-08-08 | Procter & Gamble | elementos absorventes volumosos |
JP6273101B2 (ja) * | 2012-06-22 | 2018-01-31 | 花王株式会社 | 不織布 |
CN104706490A (zh) * | 2014-10-11 | 2015-06-17 | 黄元善 | 一次性通风垫 |
WO2016104768A1 (ja) * | 2014-12-26 | 2016-06-3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
JP6431398B2 (ja) * | 2015-02-18 | 2018-11-28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587509B2 (ja) * | 2015-11-05 | 2019-10-09 | 花王株式会社 | 積層不織布 |
JP6594936B2 (ja) * | 2017-08-31 | 2019-10-23 | 花王株式会社 | 不織布 |
-
2017
- 2017-08-31 JP JP2017168001A patent/JP659493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17 WO PCT/JP2018/026728 patent/WO20190442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7-17 CN CN201880054643.0A patent/CN111032942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17 RU RU2020111916A patent/RU2736266C1/ru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00424A1 (de) * | 1999-01-08 | 2000-07-13 | Freudenberg Carl Fa | Dreidimensional strukturiertes Faserflächengebild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
CN1150872C (zh) * | 1999-10-04 | 2004-05-26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吸湿用品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6341455A (ja) * | 2005-06-08 | 2006-12-21 | Kao Corp | 伸縮性シート |
CN101443502A (zh) * | 2006-06-23 | 2009-05-27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纺织物 |
CN101790606A (zh) * | 2007-08-28 | 2010-07-28 | 花王株式会社 | 赋形片材及使用了该赋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
CN102482817A (zh) * | 2009-05-14 | 2012-05-30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透液性纤维无纺布 |
CN102575398A (zh) * | 2009-08-11 | 2012-07-11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纺布以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221195A (zh) * | 2010-11-22 | 2013-07-24 | 花王株式会社 | 片材熔接体的制造方法和片材熔接体 |
JP2013057151A (ja) * | 2011-09-09 | 2013-03-28 | Kao Corp | 不織布 |
CN102747578A (zh) * | 2011-12-31 | 2012-10-24 |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 压花设备、工艺及复合无纺布吸收体及其生产设备、工艺 |
CN104246046A (zh) * | 2012-06-07 | 2014-12-24 | 花王株式会社 | 无纺布 |
DE102013111499A1 (de) * | 2013-10-18 | 2015-04-23 | Ascania Nonwoven Germany Gmbh | Voluminöses Vlieskomposi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
CN107072830A (zh) * | 2014-09-12 | 2017-08-18 | 宝洁公司 | 具有带有不同不透明区域的离散三维变形部的非织造材料 |
CN205515225U (zh) * | 2016-03-30 | 2016-08-31 | 江苏豪悦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快速吸收功能的婴儿纸尿裤 |
CN106676756A (zh) * | 2017-03-10 | 2017-05-17 | 佛山市威连冠无纺布有限公司 | 无纺布在线打孔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2942A (zh) | 2020-04-17 |
RU2736266C1 (ru) | 2020-11-12 |
JP2019044293A (ja) | 2019-03-22 |
WO2019044217A1 (ja) | 2019-03-07 |
JP6594936B2 (ja) | 2019-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32942B (zh) | 无纺布 | |
CN111094640B (zh) | 无纺布 | |
KR102119370B1 (ko) | 부직포 | |
JP5132264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5084434B2 (ja) | 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895710B2 (ja) |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 |
JP3989218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11122512A1 (ja) | 不織布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0799688B (zh) | 无纺布 | |
JP2008025083A (ja) | 不織布 | |
JP2007296001A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5139050B2 (ja) | 使い捨てトレーニングパンツ | |
JP4219223B2 (ja) | シート材料 | |
TWI713628B (zh) | 吸收性物品 | |
CN109640913B (zh) | 吸收性物品及用于其的立体开孔片的制造方法 | |
JP3210463U (ja) | 不織布、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 |
JP7527956B2 (ja) | 不織布構造 | |
JP2016089289A (ja) | 積層不織布 | |
JP2017093867A (ja) | 不織布 | |
JP2022174632A (ja) | 不織布及びこれを構成部材として含む吸収性物品 | |
JP2023102625A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22104208A (ja) | 吸収性物品用表面材 | |
JP2023166229A (ja) | 不織布 | |
JP588277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