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1715B - 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41715B CN110741715B CN201780091998.2A CN201780091998A CN110741715B CN 110741715 B CN110741715 B CN 110741715B CN 201780091998 A CN201780091998 A CN 201780091998A CN 110741715 B CN110741715 B CN 11074171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
- scrambling
- random access
- access preamble
- scrambling c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0—Code gener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28—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 H04L25/03866—Arrangements for spectral shaping;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ignals with specified spectral properties using scramb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2—Avoidance of ingress interference, e.g. ham radio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并使用该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最后将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网络设备。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终端设备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并发送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有效消除了小区间的干扰,解决了可能存在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系统是针对物联网应用中需要满足覆盖范围增强、支持大量低速率设备、成本低、能量消耗低等特殊要求而提出的一种物联网。窄带物理随机接入信道(narrowband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NPRACH)是NB-IoT系统的上行随机接入信道。NB-IoT系统的上行链路采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技术,为了保证不同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到达基站侧以避免造成彼此之间的干扰,终端设备在发送上行数据之前需要先执行随机接入过程。
现阶段,在NB-IoT系统中,终端设备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的随机接入信号为由单个子载波跳频的符号组组成的NB-IoT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具体的,一个前导码是由4个符号组组成,每个符号组中每个符号承载的序列为1。在实际传输时,前导码根据网络配置的重复次数可以重复多次,相邻两次重复周期之间有伪随机跳频,即相邻两次重复周期之间的跳频间隔根据伪随机序列确定,且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在现有机制中,NPRACH传输的频域位置会限制在12个子载波内,频域跳频的范围是在12个子载波内,而且,一个NB-IoT载波的带宽是180kHz,一个NPRACH前导码占用一个子载波,子载波带宽是3.75kHz,因此,一个NB-IoT载波最多可以支持180/3.75=48个NPRACH前导码。
然而,由于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上每个符号组中每个符号承载的序列均为1,其对于NB-IoT系统中的所有小区是相同的,无法区分小区。因此,在目标小区和干扰小区配置的NPRACH资源有交叠时,目标小区可能因为接收到干扰小区的终端设备发送的NPRACH干扰而产生虚警问题,即目标小区在本服务小区没有终端发送NPRACH信号的情况下检测到NPRACH信号,尤其在深覆盖场景下,由于NPRACH传输需要较多的重复次数,目标小区和干扰小区可能有多个重复周期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目标小区虚警概率提升。
综上所述,在NB-IoT系统中,当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时,可能存在由于小区间干扰而产生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时存在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向网络设备发送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首先获取扰码序列,其次使用该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最后将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网络设备,其能够有效消除小区间的干扰,避免了现有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中可能存在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扰码序列;或者,所述终端设备根据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扰码序列。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既可以生成扰码序列,也可以根据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扰码序列,即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设定方式获取扰码序列,能够保证终端设备可以及时获取到扰码序列,为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奠定了条件。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
例如,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扰码序列为c(m)=ej2umπ/k;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这样终端设备使用具有该特性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后,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干扰小区对目标小区的干扰,而且也可以在网络、时间不同步的场景下消除干扰,有效减少了目标小区存在的虚警问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生成伪随机序列,所述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为ZC序列或者伪随机序列时,可以增加扰码序列的复用。由于ZC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与小区标识有关,且ZC序列具有非常好的自相关性和很低的互相关性,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其与小区的多个参数有关,能够提高小区间的干扰随机化效果,有效消除干扰,进而减少了目标小区存在的虚警问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复数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终端设备对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加扰属于符号级加扰,而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为伪随机序列时,终端设备无法使用,因而,终端设备需要将生成的伪随机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进而使用该复数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这样经过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符号可以有效抵抗频偏和时频等非理想因素的影响,即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有效消除干扰,同时增强了对频偏和时偏等非理想因素的耐受性,相应的降低了目标小区的虚警问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到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也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或者还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扰码序列的长度不同,分别实现对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加扰,为避免小区间干扰奠定了条件,为解决了目标小区存在的虚警问题提供了实现可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基序列,根据所述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所述扰码序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以基序列作为基础,通过预设重复规则对基序列进行重复处理,就可以得到不同长度的扰码序列,实现方式快速简单。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获取基序列,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生成基序列;或者,所述终端根据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基序列。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既可以生成基序列,也可以根据小区标识与基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基序列,即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设定方式获取基序列,能够保证终端设备可以及时获取到基序列,为终端设备使用基序列生成扰码序列奠定了条件。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预设重复规则包括:
按照所述基序列中的元素的排列顺序,依次对所述基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依次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或者,对所述基序列整体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其中,所述M为整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基序列进行简单的重复,例如基序列为ABC,则重复处理后扰码序列为AABBCC,不需要复杂的重复规则,就可以得到扰码序列,提高了扰码序列的获取速度。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
例如,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基序列为s(d)=ej2pdπ/q;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不同基序列的索引对应的基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这样终端设备使用该基序列得到扰码序列之后,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后,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干扰小区对目标小区的干扰,而且也可以在网络、时间不同步的场景下消除干扰,有效减少了目标小区存在的虚警问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获取基序列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生成伪随机序列,所述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生成的基序列为ZC序列或者伪随机序列时,可以增加基序列的复用。由于ZC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与小区标识有关,且ZC序列具有非常好的自相关性和很低的互相关性,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其与小区的多个参数有关,能够提高小区间的干扰随机化效果,有效消除干扰,进而减少了目标小区存在的虚警问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复数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终端设备对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加扰属于符号级加扰,而当终端设备生成的基序列为伪随机序列时,终端设备无法使用,因而,终端设备需要将生成的伪随机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进而使用该复数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基序列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不同基序列的索引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基序列索引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这样经过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符号可以有效抵抗频偏和时频等非理想因素的影响,即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有效消除干扰,同时增强了对频偏和时偏等非理想因素的耐受性,相应的降低了目标小区的虚警问题。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扰码序列与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只需要一次对位相乘,不需要单独设置循环前缀,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处理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扰码序列与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只需要一次对位相乘,不需要单独设置循环前缀,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处理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将扰码序列与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只需要一次对位相乘,不需要单独设置循环前缀,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处理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或者,所述终端设备根据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获取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具体的,终端设备能够生成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或者根据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其为终端设备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两级加扰奠定了条件。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所述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所述终端设备利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第一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一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一扰码相同,将所述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二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所述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所述终端设备利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第一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一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一扰码相同,将所述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二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时,终端设备既可以先完成第一扰码序列的加扰,再完成第二扰码序列的加扰,即先完成的是符号粒度的加扰,再完成符号组粒度的加扰,也可以先完成第二扰码序列的加扰,再完成第一扰码序列的加扰,即先完成符号组粒度的加扰,再完成符号粒度的加扰。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两级加扰的加扰顺序进行限定,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还可以为:
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或者,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或者,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
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或者,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或者,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
在通过第一扰码序列加扰时,可以为终端设备将第一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第一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第一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在通过第一扰码序列加扰完成后,通过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加扰的方式具体可以为:可以为终端设备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获取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并根据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分两级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即使用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进行两级加扰的方式,增加了扰码序列的复用率,降低了小区间的干扰,解决了目标小区中可能存在的虚警问题。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其中,所述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是终端设备使用获取到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后得到的,所述扰码序列是终端设备获取到的,所述扰码序列应满足的条件请参照上述方面中各实施例中的记载。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该装置可集成于终端设备中,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终端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终端设备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发射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所述发射器用于支持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加扰后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等各种信息。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该装置可集成于网络设备中,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网络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的结构中包括接收器和处理器,所述接收器被配置为支持网络设备接收上述终端设备发送的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等各种信息。所述处理器控制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接收器接收的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等各种信息执行相应的功能。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终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网络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指令的芯片,所述芯片用于执行上述终端设备侧的方法。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指令的芯片,所述芯片用于执行上述网络设备侧的方法。
在以上各个方面中,终端设备首先获取扰码序列,其次使用该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最后将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网络设备。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终端设备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并发送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有效消除了小区间的干扰,解决了可能存在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配置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4A为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一;
图4B为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二;
图5为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
图6为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且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
图9A为NPRACH传输出现延时时NPRACH传输干扰上行传输的示意图;
图9B为NPRACH传输后设置保护时间时上行传输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下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可适用于通信系统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10和位于网络设备10覆盖范围内的多个终端设备。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11至终端设备16。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中,网络设备10作为发送者,可以向终端设备11至终端设备16中的一个或某几个终端设备发送信息。可选的,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4至终端设备16也可组成一个通信系统,在该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15作为发送者,可以向终端设备14和终端设备16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发送信息。可选地,该通信系统不限于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只要该通信系统中存在发送信息的实体,以及存在接收信息的实体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选地,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所应用的通信系统可以为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高级的长期演进(LTE advanced,LTE-A)、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及其他应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可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即该网络设备可以是网络侧的一种用来发送或接收信号的实体。所述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等。在不同的通信模式下,该网络设备可能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所述网络设备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以及可以是5G网络中对应的设备gNB。为方便描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网络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是任意的终端,比如,终端设备可以是机器类通信的用户设备。也就是说,所述终端设备也可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终端(terminal)等,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等,例如,终端设备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首先针对本申请实施例适用场景进行简要说明。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将互联网的用户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使得物品与物品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这样的通信方式也称为机器间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TC),通信的节点称为MTC终端或MTC设备。典型的物联网可以应用在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家居以及环境检测等各个方面。由于物联网需要应用在多种场景中,比如,室外、室内,地上、地下等,因而,物联网设计需要满足覆盖增强、支持大量低速率设备、低成本、低能量消耗等多种特殊的要求。
具体的,由于许多的MTC应用在信号覆盖较差的环境下,比如,电表、水表等通常安装在室内甚至地下室等无线网络信号很差的地方,此时便需要覆盖增强的技术来解决。通常情况下,由于MTC设备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人与人通信的设备数量,且传输的数据包很小,并且对延时并不敏感,该特点需要物联网应用支持大量低速率设备。由于许多MTC应用要求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得并使用MTC设备,从而使其能够大规模部署,因而,物联网应用需要满足低成本的要求。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MTC设备通过电池来供电,但同时在很多场景下,MTC的特点又要求电池至少能够使用十年以上而不需要更换,这就要求MTC设备能够以极低的电力消耗来工作,即物联网设计需要满足低能量消耗的特点。
为了使物联网设备满足上述特殊需求,相应出现了一种在蜂窝网络中支持极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通信系统,即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系统。其中,窄带物理随机接入信道(narrowband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NPRACH)是NB-IoT系统的上行随机接入信道。
可选的,NB-IoT系统的上行链路采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技术,为了保证不同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能够同时到达网络设备侧以避免造成彼此之间的干扰,终端设备在发送上行数据之前需要先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具体来说,终端设备首先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随机接入信号。
NB-IoT系统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由单个子载波跳频的符号组组成。图2为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配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是由4个符号组组成,每个符号组包括一个循环前缀和五个符号,且每个符号组上的各个符号承载的序列为1。在实际传输时,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根据网络配置的重复次数重复多次,且NPRACH传输的频域位置会限制在12个子载波内,频域跳频的范围是在12个子载波内。如图2所示,纵向为子载波索引,#0~#11表示12个子载波。可选的,一个NB-IoT载波的带宽是180kHz,一个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占用一个子载波,子载波带宽是3.75kHz,因此,一个NB-IoT载波最多可以支持180/3.75=48个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参照图2所示,图示中在每个重复周期内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四个符号组用左侧线填充矩形和数字表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符号组,图中用数字1、2、3、4表示。随机接入前导码在一个重复周期内有两种跳频间隔,分别为3.75kHz和22.5kHz。跳频间隔为子载波带宽的整数倍,最小跳频间隔和子载波带宽相同。如图2所示,第一符号组和第二个符号组之间的跳频间隔为3.75kHz,第三个符号组和第四个符号组之间的跳频间隔为3.75kHz。第二个符号组和第三个符号组之间的跳频间隔为22.5kHz。相邻两次重复周期之间采用伪随机跳频,两次重复周期之间的跳频间隔根据伪随机序列确定的,在图2中用椭圆虚线框标注,跳频范围限制在12个子载波内。
在现有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机制中,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每个符号组上的所有符号承载的序列均为1,这一点对于NB-IoT系统内的所有小区是相同的。因此,对于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即目标小区而言,如果目标小区和干扰小区配置的NPRACH资源有交叠,则可能因为接收到干扰小区的终端设备发送的NPRACH的干扰而产生虚警问题,即目标小区在本服务小区没有终端设备发送NPRACH信号的情况下却检测到NPRACH信号。
在现有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机制中,相邻两次重复周期之间有伪随机跳频,即相邻两次重复周期之间的跳频间隔根据伪随机序列确定,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在深覆盖场景下,NPRACH传输需要较多的重复。如果目标小区和干扰小区配置的NPRACH资源有交叠,且由于跳频范围仅为12个子载波,目标小区和干扰小区仍可能有多个重复周期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目标小区虚警概率提升。
此外,由于现有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机制中,NPRACH的资源配置有频域偏置和时域偏置。对于频域偏置,NB-IoT载波的传输带宽只有180kHz,最多支持48个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的跳频范围为12个子载波,每个小区需要配置1~3个覆盖等级的资源,因此,通过小区间频分配置完全错开难度较大,即便错开,复用因子很有限,不能达到很好的干扰随机化效果。对于时域偏置,小区间时域配置错开需要网络同步,目前网络同步的部署场景应用不常用。如果后续演进中支持small cell(small cell是低功率的无线接入节点),更密的部署会使得小区间干扰问题更加显著。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第一,由于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每个符号组上的所有符号承载的序列均为1,这一点对于NB-IoT系统中的所有小区是相同的,终端设备无法区分小区。第二,由于现有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机制中,相邻两次重复周期之间有伪随机跳频,但由于跳频范围仅为12个子载波,在深覆盖场景下,需要较多的重复次数,目标小区和干扰小区仍可能有多个重复周期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目标小区虚警概率提升。第三,现有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机制中的NPRACH资源配置有频域偏置和时域偏置,对于频域偏置,复用因子很有限,不能达到很好的干扰随机化效果。对于时域偏置,小区间时域配置错开需要网络同步,且网络同步的部署场景应用不常用,如果后续演进中支持small cell,更密的部署会使得小区间干扰问题更加显著。
因而,在NB-IoT系统中,当N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时,可能存在由于小区间干扰而产生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针对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能够降低由于小区间干扰而产生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的NB-IoT系统中,当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之前,首先需要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终端设备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即在NB-IoT系统的上行随机接入信道(NPRACH)上传输随机接入前导码。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小区间干扰而产生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首先获取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扰码序列,并使用该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处理。
可选的,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的方式可以包括至少两种,即终端设备生成扰码序列;或者,终端设备根据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扰码序列。
作为一种示例,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设备内部设定的方式自行生成扰码序列,即首先将扰码序列函数式设置在终端设备内部,当终端设备需要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时,终端设备运行设备内设置的扰码序列函数式时,生成扰码序列。
作为另一种示例,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查询的方式得到扰码序列。具体的,终端设备内设置有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以表格的形式设置在终端设备中,在终端需要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时,终端设备通过查询的方式获取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值得说明的是,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
可选的,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的方式还可以为终端设备基于基序列来获取扰码序列。具体地,终端设备获取基序列,然后该终端设备根据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扰码序列。具体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两种,即终端设备生成基序列,终端设备根据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扰码序列;或者,终端设备根据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基序列,根据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扰码序列。
作为一种示例,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内部设定的方式自行生成基序列,即首先将基序列函数式设置在终端设备内部,当终端设备需要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时,终端设备运行设备内设置的基序列函数式时,生成基序列,终端设备根据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扰码序列。
作为另一种示例,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查询的方式得到基序列。具体的,终端设备内设置有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以表格的形式设置在终端设备中,在终端需要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时,终端设备通过查询的方式获取基序列的索引对应的基序列,值得说明的是,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终端设备根据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扰码序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扰码序列包括:终端设备根据预设重复规则,对基序列中的至少一个元素进行重复处理,得到扰码序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序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扰码序列的长度。基序列中的元素即组成基序列的单个的基本单元。
例如,预设重复规则为对基序列重复M次,得到扰码序列。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预设重复规则为按照所述基序列中的元素的排列顺序,依次对所述基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依次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即终端设备对基序列中的第一个元素重复M次,然后第二个元素重复M次,...最后一个元素重复M次,得到的扰码序列的长度为Nsc。例如基序列为ABC,基序列对每个元素依次重复2次,为AABBCC,例如基序列为AB,基序列对每个元素依次重复3次,为AAABBB。再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预设重复规则为对基序列整体重复M次。例如,基序列为ABC,按照基序列中的元素的排列顺序,依次对基序列重复2次,得到扰码序列为ABCABC。
再例如,预设重复规则为对基序列进行扩频处理,得到扰码序列的长度为Nsc。具体地,根据一个长度为M的全1扩频码对基序列进行扩频,得到的扰码长度为Nsc,其中1<M<Nsc,且满足Nsc mod M=0。
本实施例对预设重复规则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特别限定,凡是对基序列中的至少一个元素进行任意的重复处理的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畴。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通过基序列得到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分为多种情况。具体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扰码序列的长度也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扰码序列的长度还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本申请并不对扰码序列的长度进行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分为多种情况,具体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也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还可以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本申请并不对扰码序列的长度进行限定。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到的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可选的,该扰码序列可以用如下公式(1)表示:
c(m)=ej2umπ/k (1)
举例来说,假设扰码序列的长度为k,k为正整数,终端设备服务的小区可能是小区A或者小区B。假设小区A的扰码序列可以用a(0),a(1),...,a(k-1)表示,小区B的扰码序列可以用b(0),b(1),...,b(k-1)表示,由于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即小区A与小区B的扰码序列之间需要满足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用公式表示如下:对于任意的整数n>=0,满足其中,*表示共轭运算。相应的,满足上述条件的长度为k的扰码序列可以表示为c(m)=ej2umπ/k,其中,m=0,1,2,...,k-1,u扰码序列的索引,u与小区标识有关,具体的,u为小区标识的函数,可选的,或者
可选的,在NB-IoT系统中,由于随机接入前导码由单个子载波跳频的符号组组成的。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由4个符号组组成,每个符号组由循环前缀和5个符号组成,各个符号组上的符号承载的序列为1。因此,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即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5,此时,扰码序列可以表示为c′(m′)=ej2u′m′π/5,其中,m′=0,1,…,4,为小区标识,在NB-IoT系统中,为窄带物理小区标识。
表1为一种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表。终端设备首先根据小区标识以及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的关系式,可以计算出扰码序列的索引,其次,根据扰码序列的索引以及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表,可以确定扰码序列。
表1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背景技术中的描述,早期部署的NB-IoT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为全1序列,为了避免后续加扰过程中与早期部署NB-IoT终端相互干扰,可以将表1中扰码序列的索引u′等于0时对应的扰码序列去除,即扰码序列的索引u′等于0时对应的全1扰码去除。相应的,扰码序列可以表示为c′(m′)=ej2u′m′π/5,其中m′=0,1,…,4,为小区标识,此时,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表2为另一种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表。
表2
可选的,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此时,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20,相应的,扰码序列可以表示为c″(m″)=ej2u″m″π/20,其中,m″=0,1,…,19,或者为小区标识。此时,关于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用关系表的形式表示,具体表示方式与表1和表2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扰码序列的获取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到的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对应的基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可选的,该基序列可以用如下公式(2)表示:
s(d)=ej2pdπ/q (2)
举例来说,假设基序列的长度为q,q为正整数,终端设备服务的小区可能是小区A或者小区B。假设小区A的基序列可以用a(0),a(1),...,a(q-1)表示,小区B的基序列可以用b(0),b(1),...,b(q-1)表示,由于不同基序列的索引对应的基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即小区A与小区B的基序列之间需要满足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用公式表示如下:对于任意的整数n>=0,满足其中,*表示共轭运算。相应的,满足上述条件的长度为q的基序列可以表示为s(d)=ej2pdπ/f,其中,d=0,1,2,...,q-1,p基序列的索引,p与小区标识有关,具体的,p为小区标识的函数,可选的,或者
可选的,在NB-IoT系统中,由于随机接入前导码由单个子载波跳频的符号组组成的。一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由4个符号组组成,每个符号组由循环前缀和5个符号组成,各个符号组上的符号承载的序列为1。
在一种示例中,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时,即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6,此时,终端可以对基序列重复2次得到扰码序列,其中基序列可以表示为s′(d′)=ej2p′d′π/3,其中,d′=0,1,2,为小区标识,在NB-IoT系统中,为窄带物理小区标识。
表3为一种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的对应关系表。终端设备首先根据小区标识以及小区标识与基序列的索引的关系式,可以计算出基序列的索引,其次,该终端设备根据基序列的索引以及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的对应关系表,可以确定基序列,最后该终端设备根据基序列,对基序列中的每个元素重复2次得到扰码序列。在表三中,基序列的长度为3。
表3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背景技术中的描述,早期部署的NB-IoT终端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为全1序列,为了避免后续加扰过程中与早期部署NB-IoT终端设备相互干扰,可以将表3中基序列的索引p′等于0时对应的基序列去除,即基序列的索引p′等于0时对应的全1扰码去除。相应的,基序列可以表示为s′(d′)=ej2p′d′π/3,其中d′=0,1,2,为小区标识,此时,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的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表4为另一种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的对应关系表。
表4
在另一种示例中,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时,此时,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24。若基序列的长度为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对该基序列重复两次,可以得到扰码序列。基序列可以表示为s″(d″)=ej2p″d″π/12,其中,d″=0,1,…,11,或者 为小区标识。该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用关系表的形式表示,该关系表的具体表示方式与上述的表3和表4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又一种示例中,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时,例如重复周期的个数为如图2所示为4个时,此时,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96。若基序列的长度为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对基序列重复8次,可以得到扰码序列。而该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用关系表的形式表示,该关系表的具体表示方式与上述的表3和表4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获取到的扰码序列为伪随机序列,那么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的具体实现方式为终端设备生成伪随机序列。其中,该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获取到的基序列为伪随机序列,那么终端设备获取基序列的具体实现方式为终端设备生成伪随机序列。其中,该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中,该伪随机序列可以是m序列,M序列,Gold序列等。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等的函数,或者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等其中部分组合的函数。
举例来说,在NB-IoT系统中,假设终端设备生成的伪随机序列为长度为31的Gold序列,此时,该Gold序列可以由m序列的优选对移位模2相加得到。也即,Gold序列可以由两个m序列的初始化种子生成,具体的,第一个m序列的初始化种子可以在协议中约定,第二个m序列的初始化种子取决于序列的应用场景。可选的,第二个m序列的初始化种子可以用如下公式(3)至公式(5)中的任一个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还可以使用ZC序列或ZC序列的循环扩展得到。对应地,终端设备生成的基序列也可以使用ZC序列或ZC序列的循环扩展得到。
可选的,长度为NZC的一个ZC序列可以用如下公式(7)表示:
其中,q为整数,比如q=0,为ZC序列的初始化种子,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或基序列的长度为NS时,ZC序列的长度NZC应选择小于或者等于NS的最大质数,此时,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或基序列可以用如下公式(8)表示: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到的扰码序列还可以满足如下条件: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为w,w为正整数,小区E和小区F为终端设备可能服务的小区,小区E的扰码序列为e(0),e(1),...,e(w-1),小区F的扰码序列为f(0),f(1),...,f(w-1)。小区E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用公式(9)表示,小区F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用公式(10)表示:
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即满足公式(11):
其中,公式(11)中*表示共轭运算。差分后的正交序列e′(w′)和f′(w′)可以为沃尔什序列或者沃尔什序列的循环扩展,具体的,可以选择长度等于或小于但最接近的沃尔什序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假设扰码序列的初始元素用长度为且为复数的表示,满足差分正交的扰码序列的构造方式如下,可选的,小区E的扰码序列用公式(12)表示,类似的,小区F的扰码序列用公式(13)表示: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到的基序列还可以满足如下条件: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基序列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本实施例中的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的实现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类似不同基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类似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的实现方式类似,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不同基序列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的实现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不同扰码序列索引(类似不同基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类似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的实现方式类似,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在NB-IoT系统中,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即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5,小区的扰码序列可以用g(w″)表示,其中,w″=0,1,2,…,4,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在上述公式(9)至公式(13)中,当为1,w为5时,初始元素α(0)为1,该扰码序列相邻一个符号差分后的序列为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即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为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沃尔什序列满足相互正交的条件。
可选的,表5为又一种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表。终端设备根据小区标识以及该表5,可以确定扰码序列,该扰码序列的长度等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
表5
类似的,为了避免后续加扰过程中与早期部署NB-IoT终端相互干扰,本实施例也可以将扰码序列的索引v等于0时对应的扰码序列去除,即扰码序列的索引v等于0时对应全1扰码去除。此时,扰码序列可以表示为g(w″),其中,w″=0,1,2,…,4,扰码序列的索引为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如表6所示,表6为再一种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表。
表6
可选的,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扰码序列的获取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在NB-IoT系统中,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即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4,此时,扰码序列可以表示为h(w″′),其可以是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其中,w″′=0,1,2,3,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
可选的,表7为再一种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表。终端设备根据小区标识以及该表7,可以确定扰码序列,该扰码序列的长度等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
表7
类似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避免与早期部署NB-IoT终端相互干扰,本实施例也可以将扰码序列的索引v′等于0时对应的扰码序列去除,即扰码序列的索引v′等于0时对应全1扰码去除。此时,扰码序列可以表示为h(w″′),其中,w″′=0,1,2,3,扰码序列的索引为此时,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如表8所示,表8为再一种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表。
表8
可选的,在NB-IoT系统中,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即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4,但扰码序列用表示,其可以是长度为4的差分正交序列,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扰码序列的索引 为小区标识。表9为再一种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的对应关系表。终端设备根据小区标识以及该表9,可以确定扰码序列,该扰码序列的长度等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
表9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扰码序列的获取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32、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之前,可以使用上述获取到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属于符号级加扰,也即,终端设备将扰码序列中的各个扰码分别与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符号组的各个符号进行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扰码序列中的各个扰码分别与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符号组的循环前缀和各个符号进行对位相乘。具体的,终端设备根据扰码序列的长度不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参照上述步骤32,当扰码序列分别满足如下条件时,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下加扰方式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即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或者扰码序列为ZC序列,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在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的实现方式如下:
终端设备将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例如,在NB-IoT系统中,若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即扰码序列的长度等于5时,此时,将长度等于5的扰码序列中的扰码分别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完成加扰,且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和其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图4A为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一。此时,长度为5的扰码序列可以用表1所示的c′(0),c′(1),c′(2),c′(3),c′(4)表示,那么,具体的加扰方式可以参见图4所示。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的实现方式如下:
终端设备将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例如,若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即扰码序列的长度等于20时,此时,将长度等于20的扰码序列中的扰码分别与随机接入前导码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完成加扰,且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和其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图5为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此时,长度为20的扰码序列可以用c″(m″)=ej2u ″m″π/20表示,其中,m″=0,1,…,19,或者为小区标识,如图5所示,具体的加扰方式可以参见图5所示。
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则终端设备使用该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的实现方式如下:
终端设备将该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具体的加扰方式与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的加扰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当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该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的实现方式如下:
终端设备将该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具体的,例如,若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即扰码序列的长度等于4时,此时,将长度等于4的扰码序列中的扰码分别与随机接入前导码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扰码相同,完成加扰,其中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该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即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图6为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此时,长度为4的扰码序列可以用h(w″′)表示,其可以是长度为4的沃尔什序列,也可以是长度为4的差分正交序列,具体的加扰方式可以参见图6所示。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若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则终端设备使用该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终端设备将该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具体的,当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则可以将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中的扰码依次与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此时,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扰码相同,且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值得说明的是,当扰码序列为伪随机序列时,终端设备无法直接使用生成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因此,在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终端设备将上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
具体的,假设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为伪随机序列,该伪随机序列用d(n′)表示,其中,n′=0,1,2,…,k,k为伪随机序列的长度,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如下公式将伪随机序列d(n′)转换成复数序列e(n′),即:
相应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加扰,可以具体为:
终端设备使用该复数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具体的,当伪随机序列d(n′)的长度k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该复数序列e(n′)与随机接入前导码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当伪随机序列d(n′)的长度k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该复数序列e(n′)与随机接入前导码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当伪随机序列d(n′)的长度k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该复数序列e(n′)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当伪随机序列d(n′)的长度k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将该复数序列e(n′)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以及各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当伪随机序列d(n′)的长度k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将该复数序列e(n′)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以及各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该扰码序列是终端设备对基序列进行重复处理得到的序列时,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的实现方式至少包括一下几种。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在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时,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的实现方式如下:
终端设备将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例如,扰码序列的长度等于6,有四个符号组。每个符号组有1个循环前缀和5个符号,则将长度等于6的扰码序列中的扰码分别与第一个符号组、第二个符号组、第三个符合组以及第四个符合组中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本实施例以第一符号组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其它的符号组则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图4B为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二。此时,长度为6的扰码序列可以用表3所示的s′(0),s′(1),s′(2)每个元素依次重复两次得到,即扰码序列为s′(0),s′(0),s′(1),s′(1),s′(2),s′(2),那么,具体的加扰方式可以参见图4B所示。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在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时,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的实现方式如下:
终端设备将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例如,一个重复周期内有四个符号组,每个符号组有1个循环前缀和5个符号,即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共有24个,则扰码序列的长度等于24。若基序列的长度为3,则将基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依次重复8次得到扰码序列。此时,将长度等于24的扰码序列中的扰码分别与随机接入前导码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完成加扰。具体的加扰方式与图4B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在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时,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的实现方式如下:
终端设备将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例如,重复周期一共包括4个重复周期,则循环前缀和符号共有96个,扰码序列的长度为96。若基序列的长度为8,则对基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依次重复12次,得到扰码序列,此时,将长度等于96的扰码序列中的扰码分别与随机接入前导码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完成加扰。具体的加扰方式与图4B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当基序列为伪随机序列时,终端设备无法直接使用生成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因此,在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终端设备将上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
具体的,假设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为伪随机序列,该伪随机序列用d(n′)表示,其中,n′=0,1,2,…,k,k为伪随机序列的长度,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如下公式将伪随机序列d(n′)转换成复数序列e(n′),即:
相应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终端设备使用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加扰,可以具体为:
终端设备使用该复数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具体地,当伪随机序列d(n′)的长度k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时,终端设备将该复数序列e(n′)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当伪随机序列d(n′)的长度k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终端设备将该复数序列e(n′)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当伪随机序列d(n′)的长度k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终端设备将该复数序列e(n′)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步骤33、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对随机接入前导码加扰之后,可以在随机接入资源上将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网络设备。可选的,该随机接入资源可以是终端设备在随机接入资源集合中随机选择的接入资源,该随机接入资源集合是网络设备通过系统消息广播通知给终端设备的,或者该随机接入资源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给终端设备的接入资源。
相应的,当终端设备将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网络设备之后,网络将接收该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处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获取到的扰码序列满足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时,此时,终端设备在随机接入资源上发送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干扰小区对目标小区的干扰,而且由于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使得在网络、时间不同步的场景下也能有效消除干扰,可有效减少目标小区存在的虚警问题。
当终端设备生成的扰码序列为ZC序列或伪随机序列时,可以增加扰码序列的复用。此外,由于ZC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与小区标识有关,且ZC序列具有非常好的自相关性和很低的互相关性,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其与小区的多个参数有关,能够提高小区间的干扰随机化效果,有效消除干扰,进而减少目标小区存在的虚警问题。
当终端设备获取到的扰码序列满足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时,随机接入前导码中的符号可以有效抵抗频偏和时频等非理想因素的影响,因此,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可以有效消除干扰,同时增强对频偏和时偏等非理想因素的耐受性,相应的降低了目标小区的虚警问题。
可选的,当终端设备获取到的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或者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此时,该扰码序列可以为正交序列、ZC序列、伪随机序列、差分正交序列,或者每个重复周期内符号组上所加扰码差分后得到的序列正交,或者每个重复周期内符号组上所加扰码差分后得到的序列的子集正交等。其中,正交序列可以是沃尔什序列,伪随机序列可以是m序列,M序列,Gold序列等。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等至少一种的函数。该实施例中,以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粒度进行加扰,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扰码相同,这样符号组内的各个符号易于实现相干合并,抗噪效果较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终端设备首先获取扰码序列,其次使用该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最后将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网络设备。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终端设备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并发送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有效消除了小区间的干扰,解决了可能存在的目标小区虚警问题。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需要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两级加扰时,上述步骤31中的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终端设备生成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或者,
终端设备根据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
具体的,在终端设备内部设置有扰码序列函数式时,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设备内部设置的扰码序列函数式自行生成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或者,终端可以根据基序列生成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或者在终端设备内部设置有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则可以通过查询的方式获取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不同扰码序列,即可分别获取到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
可选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设备内部设置的扰码序列函数式生成第一扰码序列,而通过查询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第二扰码序列;或者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查询扰码序列的索引与扰码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第一扰码序列,而根据设备内部设置的扰码序列函数式生成第二扰码序列。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设备获取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方式,其可根据终端设备中的设定方式确定。
可选的,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需要满足的条件可以有多种,比如,第一扰码序列可以满足不同第一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第一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第二扰码序列为伪随机序列,或者第二扰码序列可以满足不同第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第二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第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第二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再比如,第一扰码序列为伪随机序列,第二扰码序列满足不同第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第二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或者不同第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第二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第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第二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可根据终端设备中的设定方式确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也不限定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可以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或者可以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或者可以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可以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或者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等。
举例说明,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若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则上述步骤32(终端设备利用获取到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1:终端设备将第一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一扰码和该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一扰码相同。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因而,终端设备在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时,可以将第一扰码序列中的第一扰码分别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即各个第一扰码分别与对应位置的符号相乘,实现第一扰码序列的加扰。同时,终端设备利用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一扰码与该符号组内循环前缀进行相乘。
步骤72:终端设备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二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
具体的,在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且终端设备已使用第一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后,终端设备则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即第二扰码序列中的各个第二扰码分别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中对应位置的符号组相乘,完成第二扰码序列的加扰,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和循环前缀的第二扰码相同,即每个符号组内的各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且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二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
举例来说,以NB-IoT系统中的NPRACH为例进行说明。由于随机接入前导码由单个子载波跳频的符号组组成,且每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由4个符号组组成,每个符号组有循环前缀和5个符号组成,各个符号组上的符号承载的序列为1。假设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且该第一扰码序列满足满足不同第一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第一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则长度为5的第一扰码序列用公式表示为c′(m′)=ej2u′m′π/5,其中,m′=0,1,…,4。假设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和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即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可以为4,同时假设第二扰码序列满足不同第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第二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第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第二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即第二扰码序列为长度为4的差分正交序列其中,
具体的,图8为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且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的加扰过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终端设备首先将上述长度为5的第一扰码序列c′(m′)与随机接入前导码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完成第一扰码序列的加扰,其中,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一扰码和该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一扰码相同,其次将长度为4的第二扰码和已完成第一扰码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扰码相同,完成第二扰码序列的加扰,其中,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该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同理,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若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则上述步骤32(终端设备利用获取到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终端设备将第一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一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一扰码相同。
其次,终端设备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二扰码和该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
关于具体的加扰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以先完成第一扰码序列的加扰,再完成第二扰码序列的加扰,即先完成的是符号粒度的加扰,再完成符号组粒度的加扰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也可以先完成第二扰码序列的加扰,即先完成符号组粒度的加扰,再完成第一扰码序列的加扰,即完成符号粒度的加扰。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两级加扰的加扰顺序进行限定,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可以获取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并根据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分两级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最后将经过两级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网络设备。该技术方案采用两级扰码序列的方式进行加扰,增加了扰码序列的复用率,降低了小区间的干扰,解决了目标小区中可能存在的虚警问题。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还可以为:
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或者,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或者,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
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或者,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或者,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
在通过第一扰码序列加扰时,可以为终端设备将第一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第一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第一扰码序列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在通过第一扰码序列加扰完成后,通过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加扰的方式具体可以为:可以为终端设备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或者,终端设备将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时,即进行NPRACH传输时,可能会出现延时的现象。图9A为NPRACH传输出现延时时NPRACH传输干扰上行传输的示意图。如图9A所示,若NPRACH传输出现延时,此时,NPRACH传输的结束时刻或中断时刻会对上行子帧或上行时隙产生干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图9B为NPRACH传输后设置保护时间时上行传输的示意图。如图9B所示,可以通过在NPRACH传输的结束时刻或者中断时刻增加保护时间,避免对下一个上行时隙或者上行子帧的干扰。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NPRACH的配置参数计算NPRACH传输的结束时刻或者中断时刻,以及与结束时刻或者中断时刻的下一上行子帧q或者上行时隙q的时间差τ,如果两者的时间差τ小于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长度,即当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距离较远时,NPRACH还会有一部分延伸到上行子帧q或者上行时隙q,此时需要额外空出一个上行子帧或者上行时隙以避免干扰,因而,上行传输需要在上行子帧q+1或者上行时隙q+1开始。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NPRACH传输的延时最大值等于CP的长度,所以,终端设备可以将保护时间设置为CP的长度大小。关于保护时间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不对其进行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保护时间可以避免NPRACH对相邻的下一个上行时隙或上行子帧数据传输的干扰,降低了目标小区可能存在的虚警问题。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用于执行上述图3和图7所示实施例的方法,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101和发送模块102。
其中,该处理模块101,用于获取扰码序列,以及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该发送模块102,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处理模块101加扰后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生成扰码序列;或者,用于根据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扰码序列。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
可选的,所述扰码序列为c(m)=ej2umπ/k。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生成伪随机序列。
其中,所述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相应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还用于在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将所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使用所述复数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再一实施例中,所述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再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生成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或者,用于根据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第一扰码序列和第二扰码序列。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所述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将所述第一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一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一扰码相同,将所述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二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
作为另一种示例,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所述第二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将所述第一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一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一扰码相同,将所述第二扰码序列与已完成第一扰码序列加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第二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第二扰码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获取基序列,根据所述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所述扰码序列。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生成基序列;或者,根据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基序列。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重复规则包括:
按照所述基序列中的元素的排列顺序,依次对所述基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依次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或者
对所述基序列整体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
其中,所述M为整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序列为s(d)=ej2pdπ/q;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生成伪随机序列,所述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01还用于在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将所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复数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基序列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上述一实施例中,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处理模块101具体用于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本实施例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可用于执行图3和图7所示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方案,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该装置集成于网络设备中,该网络设备可以接收终端设备在随机接入资源上发送的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是终端设备使用获取到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加扰后得到的,关于所述扰码序列的获取方法和加扰原理可参见上述图3和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例提供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111和收发器112。可选的,该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111的执行指令。可选的,该收发器112可以是由独立功能的发送器和接收器实现,两者均可以通过天线等形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其限定。处理器111和收发器112用于运行计算机执行指令,使终端设备执行如上应用于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中的各个步骤。
具体的,上述图10中的处理模块101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111,上述图10中的发送单元102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收发器112等。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图3和图7所示实施例的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还一种运行指令的芯片,所述芯片用于执行上述图3和图7所示实施例的方法。
进一步的,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121和网络设备122。其中,终端设备121为上述图10或图11所示实施例中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终端设备121获取扰码序列,并利用获取到的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最后发送给网络设备122。关于终端设备的具体实现方案和有益效果参见图10或图11中的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装置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确定模块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装置的存储器中,由上述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确定模块的功能。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例如,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48)
1.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所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加扰后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
或者,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
或者,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
或者,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
或者,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生成扰码序列;或者,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扰码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生成伪随机序列,所述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复数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8.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扰码序列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基序列,根据所述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所述扰码序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获取基序列,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生成基序列;或者
所述终端根据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基序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重复规则包括:
按照所述基序列中的元素的排列顺序,依次对所述基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依次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或者
对所述基序列整体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
其中,所述M为整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获取基序列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生成伪随机序列,所述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复数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20.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基序列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21.根据权利要求13、14、18、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22.根据权利要求13、14、18、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23.根据权利要求13、14、18、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24.一种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扰码序列,以及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处理模块加扰后的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
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
或者,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
或者,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
或者,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
或者,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生成扰码序列;或者,用于根据小区标识与扰码序列的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扰码序列。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生成伪随机序列,根据所述伪随机序列,得到所述扰码序列;
所述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将所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使用所述复数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30.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扰码序列的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扰码序列索引对应的扰码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31.根据权利要求24、25、28、2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32.根据权利要求24、25、28、2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33.根据权利要求24、25、28、2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循环前缀的扰码和所述循环前缀所在符号组内的最后一个符号的扰码相同。
34.根据权利要求24、25、28、2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35.根据权利要求24、25、28、2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个数相同时,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符号组对位相乘,每个符号组内各个符号以及循环前缀的扰码相同。
3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获取基序列,根据所述基序列和预设重复规则得到所述扰码序列。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生成基序列;或者,根据基序列的索引与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基序列。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重复规则包括:
按照所述基序列中的元素的排列顺序,依次对所述基序列中的每个元素依次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或者
对所述基序列整体重复M次,得到所述扰码序列
其中,所述M为整数。
39.根据权利要求36至3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之间同步正交或循环移位正交。
41.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生成伪随机序列,根据所述伪随机序列生成所述基序列;
所述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种子为小区标识、超帧号、帧号、符号索引、符号组索引、重复次数、子载波索引和载波索引中至少一种的函数。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在使用所述扰码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之前,将所述扰码序列转换为复数序列;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复数序列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进行加扰。
43.根据权利要求36至3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序列的索引为小区标识的函数,不同基序列的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之间正交,或者不同基序列索引所对应的基序列差分后得到的序列子集之间正交。
44.根据权利要求36至38、41、4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符号组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符号组上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45.根据权利要求36至38、41、4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一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每个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46.根据权利要求36至38、41、4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序列的长度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个数之和相同,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扰码序列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所有重复周期内的循环前缀和符号对位相乘。
4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8.一种运行指令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2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PCT/CN2017/096936 | 2017-08-10 | ||
PCT/CN2017/096936 WO2019028793A1 (zh) | 2017-08-10 | 2017-08-10 | 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
PCT/CN2017/104608 WO2019028991A1 (zh) | 2017-08-10 | 2017-09-29 | 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41715A CN110741715A (zh) | 2020-01-31 |
CN110741715B true CN110741715B (zh) | 2021-08-20 |
Family
ID=65270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91998.2A Active CN110741715B (zh) | 2017-08-10 | 2017-09-29 | 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29060B2 (zh) |
EP (1) | EP3641471B1 (zh) |
CN (1) | CN110741715B (zh) |
WO (2) | WO201902879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36846A1 (en) * | 2017-08-21 | 2019-02-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PRACH HAVING IMPROVED RELIABILITY PERFORMANCE |
CN111095825B (zh) * | 2017-09-06 | 2021-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导频序列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CN109688086A (zh) * | 2017-10-19 | 2019-04-26 |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终端设备的权限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8111444A (zh) * | 2017-11-17 | 2018-06-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加扰、解扰方法及装置 |
CN109818895B (zh) * | 2017-11-17 | 2022-04-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确定序列组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循环移位的方法及装置 |
KR102572238B1 (ko) * | 2018-01-25 | 2023-08-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Tdd를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nprach 프리앰블을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WO2020070593A1 (en) * | 2018-10-02 | 2020-04-09 |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 Wlan physical layer design for efficient hybrid arq |
US12185366B2 (en) | 2020-02-13 | 2024-12-31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of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PRACH) preamble |
EP4150991A1 (en) * | 2020-05-14 | 2023-03-22 | IDAC Holdings, Inc. | Wtru power saving associated with idle mode |
WO2021253389A1 (zh) * | 2020-06-19 | 2021-12-23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US11997034B2 (en) * | 2021-05-13 | 2024-05-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trol of scrambling sequence per symbol for digital post distortion |
US20240088938A1 (en) * | 2022-09-13 | 2024-03-14 | Qualcomm Incorparated | Narrowband assisted ultrawideband frequency hopping |
US20240407006A1 (en) * | 2023-05-30 | 2024-12-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increasing narrowband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capacity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089521A1 (en) * | 2013-12-26 | 2016-11-0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for random access |
CN106162779A (zh) * | 2015-04-09 | 2016-11-23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保持用户设备的业务连续性的方法 |
CN106937400A (zh) * | 2015-12-29 | 2017-07-07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69992B2 (en) * | 2007-08-08 | 2012-05-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scrambling during random access |
EP2201812B1 (en) * | 2007-10-25 | 2015-01-14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fast transmission type selection in wcdma umts |
US9374837B2 (en) | 2008-08-12 | 2016-06-21 |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Preventing misuse of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056309A (zh) * | 2009-11-02 | 2011-05-1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专用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298128B (zh) * | 2012-02-23 | 2016-10-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处理方法和设备 |
CN103716897B (zh) * | 2012-09-29 | 2018-07-31 | 南京中兴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载波聚合的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9516541B2 (en) * | 2013-09-17 | 2016-12-06 | Intel IP Corporation | Congestion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real-time delay-sensitive applications |
US10700830B2 (en) * | 2014-10-21 | 2020-06-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convey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in a preamble transmission |
EP3249993A4 (en) * | 2015-01-23 | 2018-03-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supporting data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477513B2 (en) * | 2016-04-25 | 2019-1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operative group broadcasting of on-demand system information |
-
2017
- 2017-08-10 WO PCT/CN2017/096936 patent/WO201902879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9-29 CN CN201780091998.2A patent/CN110741715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29 EP EP17921019.0A patent/EP3641471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9-29 WO PCT/CN2017/104608 patent/WO2019028991A1/zh unknown
-
2020
- 2020-02-10 US US16/786,458 patent/US1122906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089521A1 (en) * | 2013-12-26 | 2016-11-0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interference control for random access |
CN106162779A (zh) * | 2015-04-09 | 2016-11-23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保持用户设备的业务连续性的方法 |
CN106937400A (zh) * | 2015-12-29 | 2017-07-07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LG Electronics.NPRACH enhancement in NB-IoT.《3GPP TSG-RAN WG1 #88bis R1-1704850》.2017, * |
NPRACH enhancement in NB-IoT;LG Electronics;《3GPP TSG-RAN WG1 #88bis R1-1704850》;20170305;正文的第1节-第3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187265A1 (en) | 2020-06-11 |
EP3641471A4 (en) | 2020-06-17 |
EP3641471B1 (en) | 2022-01-26 |
WO2019028991A1 (zh) | 2019-02-14 |
EP3641471A1 (en) | 2020-04-22 |
CN110741715A (zh) | 2020-01-31 |
WO2019028793A1 (zh) | 2019-02-14 |
US11229060B2 (en) | 2022-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41715B (zh) | 随机接入前导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1630801B (zh) | 唤醒信号的序列设计和再同步序列 | |
RU2721757C1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 |
KR102761081B1 (ko) |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반사기 및 수신기 | |
CN111684731B (zh) | 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 | |
AU2018262844A1 (en) | Information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 |
CN109462891B (zh) | 检测窗指示方法及装置 | |
CN111727591B (zh) |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信号处理装置 | |
CN111726316B (zh) | 同步信号的发送方法、同步信号的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 |
WO2021195975A1 (zh) | 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123903B (zh) | 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方法和设备 | |
CN111465022B (zh) |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 |
WO2016150241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JP2021122124A (ja)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
WO2018202182A1 (zh) | 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2136300B (zh) | 通信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 | |
CN112019473B (zh) | 生成序列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18126968A1 (zh) |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WO2021062872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05723783A (zh) | 同步信号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及方法与系统 | |
CN110062473B (zh) | 随机接入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CN110868279A (zh) |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CN113383509B (zh)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2438065B (zh) | 发送位置参考信号的方法、节点、位置确定的方法和设备 | |
JP2022544332A (ja) | 通信方法及び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