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0536801B - 书写工具 - Google Patents

书写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36801B
CN110536801B CN201880026187.9A CN201880026187A CN110536801B CN 110536801 B CN110536801 B CN 110536801B CN 201880026187 A CN201880026187 A CN 201880026187A CN 110536801 B CN110536801 B CN 1105368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supply
core
writing instrument
writing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61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36801A (zh
Inventor
中岛徹
福本刚生
大野豪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36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68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36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68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8/00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 B43K8/02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with writing-points comprising fibres, felt, or similar porous or capillary material
    • B43K8/04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to writing-points
    • B43K8/06Wick feed from within reservoir to writing-p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1/00Nibs; Writing-points
    • B43K1/12Writing-points comprising fibres; Felt p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8/00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 B43K8/02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with writing-points comprising fibres, felt, or similar porous or capillar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3/00Nib holders
    • B43K3/04Nib holders with retractable nibs

Landscapes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笔压的作用下使描线的宽度自由变化的书写工具,该书写工具能够对应细杆的签字笔或细杆的记号笔。书写工具(1)具有:笔杆(10);墨供给芯(20),其收纳于所述笔杆(10)的内部,利用毛细管力引导墨;以及芯周围构件(30),其安装于所述笔杆10的顶端,供所述墨供给芯(20)贯通且使所述墨供给芯(20)的顶端突出,所述墨供给芯(20)在笔压的作用下在所述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向后方移动,并且所述墨供给芯的相对于所述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突出的突出尺寸设为0.05mm~0.7mm。

Description

书写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书写工具。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6-026930号公报中,记载有这样一种书写工具,其包括:笔杆;墨供给芯,其收纳于所述笔杆的内部,能够利用毛细管力引导墨;以及芯周围构件,其覆盖所述墨供给芯的外周,该书写工具使所述墨供给芯的一部分和所述芯周围构件的一部分自所述笔杆的顶端露出,该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该书写工具形成为,包括能够使所述墨供给芯与所述芯周围构件之间的轴向上的位置关系相对变化的位移单元,通过利用所述位移单元使所述墨供给芯相对于所述芯周围构件相对地向后方移动,能够使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和所述芯周围构件的顶端同时与书写面接触。
这样,在笔杆的内部收纳有供墨供给芯贯通的芯周围构件的书写工具中,常常看到在墨供给芯的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被引导到顶端的墨沿着墨供给芯与芯周围构件之间上升到笔杆内的现象。例如在由可看到内部的材料形成笔杆的情况下,看到上升到笔杆内的墨会损坏外观。不仅如此,还存在干燥的墨堵塞连通笔杆的内部与外部的空气置换孔的情况,而阻碍墨与空气之间的置换,使墨无法排出,而损坏书写功能。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公开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笔压的作用下使描线的宽度自由变化的书写工具,该书写工具能够对应细杆的签字笔或细杆的记号笔。
而且,本公开的另一方案的目的在于,除上述目的以外,还防止在利用毛细管力引导墨的墨供给芯的顶端渗出的墨沿着墨供给芯与芯周围构件之间上升到笔杆内的现象。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第1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
该书写工具具有:
笔杆;
墨供给芯,其收纳于所述笔杆的内部,利用毛细管力引导墨;以及
芯周围构件,其安装于所述笔杆的顶端,供所述墨供给芯贯通且使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突出,
所述墨供给芯在笔压的作用下在所述芯周围构件的顶端向后方移动,并且,
所述墨供给芯的相对于所述芯周围构件的顶端突出的突出尺寸在非书写时为0.05mm~0.7mm。
本公开的第2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1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所述墨供给芯在内部具有利用毛细管力引导墨的流路,
所述芯周围构件具有顶端开口,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相当于该顶端开口突出,
从所述顶端开口的内径中减去所述流路的外径得到的值为0.5mm以下。
此外,该数值可能成为负数。
本公开的第3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2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从所述顶端开口的内径中减去所述流路的外径得到的值小于0。
本公开的第4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1~第3中任一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所述芯周围构件具有顶端部、后端部以及被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后端部夹在中间的弹性部,
利用所述弹性部,所述墨供给芯能够与所述后端部一起向后方移动。
本公开的第5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4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所述弹性部与所述顶端部为一体。
本公开的第6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4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所述弹性部与所述顶端部为分体。
本公开的第7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4~第6中任一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所述弹性部在笔压的作用下向后方伸长。
本公开的第8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4~第7中任一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所述墨供给芯和所述芯周围构件相互固定。
本公开的第9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8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通过所述芯周围构件的后端部的外周面的冲击变形进行所述固定。
本公开的第10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部分设有使所述墨供给芯与所述芯周围构件之间的间隙在整周上扩张的扩张部。
本公开的第11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10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通过在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部分于整周上设置使外径不连续地减小的台阶部,从而设置所述扩张部。
本公开的第12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10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通过在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部分设置遍及整周的环状槽,从而设置所述扩张部。
本公开的第13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在于,除所述第10~第11中任一方案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特征以外,在相同的书写载荷下,将相对于书写面的书写角度为60°的描线宽度除以相对于书写面的书写角度为90°的描线宽度得到的值为0.67以上且小于1.5,更优选为0.9以上且小于1.1。此外,在该值小于0.67时以及该值为1.5以上时,根据书写条件,导致描线的宽度变化,而使用者难以进行使用。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的各方案如上述那样构成,因而在细杆的签字笔或细杆的记号笔中,也能够在笔压的作用下使描线的宽度自由变化。
另外,在本公开的特定的方式中,除上述效果以外,还能够防止在利用毛细管力引导墨的墨供给芯的顶端渗出的墨沿着墨供给芯与芯周围构件之间上升到笔杆内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α-α剖视图。
图2是将图1B的主要部位放大的图。
图3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把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把持构件的侧视图。
图3C是图3B的β-β剖视图。
图4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笔帽的立体图。
图4B是图4A的γ-γ剖视图。
图4C是图4A的δ-δ剖视图。
图5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笔帽的头部的俯视图。
图5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笔帽的插入部的仰视图。
图5C是表示向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笔帽插入前杆时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尾塞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尾塞的侧视图。
图6C是图6B的ε-ε剖视图。
图7A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芯周围构件的立体图。
图7B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芯周围构件的侧视图。
图7C是图7B的ζ-ζ剖视图。
图8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芯周围构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8B是图8A的η-η剖视图。
图9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墨供给芯和芯周围构件的动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墨供给芯和芯周围构件的动作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顶端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图10A的墨供给芯的一个例子的θ-θ剖视图。
图10C由与图10B相同的剖视图表示图10A的墨供给芯的另一例子。
图11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1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11C是图11B的ι-ι剖视图。
图12是图11C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13A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把持构件的主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把持构件的前方立体图。
图13C是图13A的把持构件的后方立体图。
图13D是图13A的把持构件的俯视图。
图13E是图13A的把持构件的仰视图。
图13F是图13A的κ-κ剖视图。
图14A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笔杆的立体图。
图14B是图14A的笔杆的主视图。
图14C是图14A的笔杆的俯视图。
图14D是图14A的笔杆的仰视图。
图14E是图14B的λ-λ剖视图。
图15A是图14A所示的笔杆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5B是图15A的笔杆的主视图。
图15C是图15A的笔杆的俯视图。
图15D是图15A的笔杆的仰视图。
图15E是图15A的μ-μ剖视图。
图16A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的尾塞的主视图。
图16B是图16A的ν-ν剖视图。
图17A是将图12的顶端部分进一步放大后的图。
图17B表示图17A的变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细杆的签字笔或记号笔为例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1。此外,在各附图中,对于书写工具1及其结构部件,“前方”表示书写工具1的顶端的方向,“后方”表示“顶端”的相反侧的方向,“轴向”表示自笔杆10的前方贯通到后方的轴的方向,“横截方向”表示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而且,即使在各附图的说明中未特别提及,在各附图之间共用标注的附图标记也表示相同结构或构件。
<第1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如图1A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1包括一体形成更小径的前杆11和更大径的后杆12而成的(参照图2)笔杆10和安装于前杆11的前方侧的芯周围构件30。如图1B所示,在后杆12的内部收纳有储存墨的芯棉(日文:中綿)15。在前杆11的顶端附近设有能够使空气在笔杆1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流通的空气置换口11E。
另外,墨供给芯20贯通于芯周围构件30。墨供给芯20的顶端自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突出。墨供给芯20的后端延伸到扎入芯棉15的前端为止。
另外,在图1A中未图示,但在图1A所示的前杆11安装图4A~图4C所示的笔帽50。
(笔杆的构造)
如图1B所示,如上所述,笔杆10具有前杆11和后杆12。在前杆11的前方的端部开口有前部开口13,在后杆12的后方的端部开口有后部开口14。此外,在后部开口14压入有尾塞60。
另外,如图3A所示,笔杆10的外形形成为横截方向上的截面整体带有圆角的四边形。
如图2所示,后杆12一体地形成有后方侧的后部把持部12B和由后述的把持构件40覆盖的前方侧的前部把持部12A。
另外,前部把持部12A和后部把持部12B在其边界部12C具有朝向前方缩径而成的台阶,由此,前部把持部12A的粗细小于后部把持部12B的粗细。
另外,在前部把持部12A的外周面的局部穿设有多个槽孔12D,该多个槽孔12D具有在轴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形状。该槽孔12D供后述的在把持构件40的内表面突出的卡定片44嵌入。
另外,前部把持部12A的前方的端部12E形成有横截方向上的截面成为凸圆弧状的面,在前部把持部12A的前方一体形成的前杆11细于该端部12E。
另外,尾塞60的凸缘部62与后杆12的后端缘相接触(参照图1B)。
如图2所示,前杆11从后端起具有根部11A、缩径部11B、顶端部11C以及卡定面11D。
根部11A为自前部把持部12A的前方的端部12E以恒定的粗细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分。此外,如图2和图3A~图3C所示,在根部11A的中间部分于各侧面形成有沿着与轴向交叉的方向的突起。将这些突起称作卡定突起11A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定突起11A1合计设有4个。
缩径部11B为自根部11A的前端以顶端变细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分。
顶端部11C为自缩径部11B的前端以恒定的粗细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分。
卡定面11D为顶端部11C的顶端缘,与后述的芯周围构件30的卡合部33的卡合片33A接触。
(把持构件)
如图3A~图3C所示,把持构件40形成为整体的截面呈大致正方形的筒状,具有在前方开口的前方开口42和在后方开口的后方开口43。
卡定片44位于把持构件40的内侧,作为朝向内侧突出且在轴向上较长的突条而形成有多个。这些卡定片44与在后杆12的前部把持部12A的外周设置的多个槽孔12D嵌合,从而将把持构件40安装于后杆12。
在前方开口42的端部形成有边缘部42A。边缘部42A的内表面以与前部把持部12A的端部12E的截面的凸圆弧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凹圆弧状。前方开口42由能够供前杆11的根部11A嵌入的大小形成。
在后方开口43的端部形成有端面43A,该端面43A与后杆12的后部把持部12B的边界部12C的台阶面相接触。
另外,如图3A和图3B所示,把持构件40可以被赋予与笔杆10不同的色彩,该色彩例如可以设为与储存于芯棉15的墨的颜色类似的颜色。
此外,例如能够通过二色成型形成笔杆10和把持构件40。
(笔帽)
如图4A~图4C和图5A~图5C所示,笔帽50具有笔帽外筒51和笔帽内筒52。
如图4A所示,笔帽外筒51的整体形成为筒形状,在前方和后方具有开口。其中,将后方的开口称作后方开口54。该笔帽外筒51的外周面形成为横截方向上的截面与笔杆10的外周面相同且整体具有圆角的四边形。
如图4A~图4C和图5A~图5C所示,笔帽内筒52形成为顶端封闭且后端敞开的筒形状。笔帽内筒52收纳于笔帽外筒51的内部的前半部分,敞开的后端部分利用不连续地均等配置的连结部52A与笔帽外筒51的大致中间部分的内周面连结。这些连结部52A之间成为多个贯通孔53A。另外,笔帽内筒52的后端缘成为由连结部52A截断的不连续边缘52B。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52A和不连续边缘52B分别形成有八处。
另外,笔帽内筒52的封闭的顶端部分与笔帽外筒51的顶端成为同一平面,其周围被连续的环绕槽53包围。环绕槽53利用所述贯通孔53A与笔帽外筒51的内部的后半部分连通。
自后方开口54插入上述的前杆11(参照图1A和图1B以及图3A~图3C)。
卡定突起55为在笔帽外筒51的内表面的后端附近与轴向交叉地形成的多个突起,通过利用弹性变形自前方朝向后方地越过设于前杆11的所述卡定突起11A1(参照图2和图3A~图3C),从而卡定突起55与所述卡定突起11A1相互卡定。由此,将笔帽50安装于笔杆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多个卡定突起55与笔帽外筒51的具有圆角的各侧面相对应地设有共计四个。
如图4B和图4C所示,引导片56形成为自所述连结部52A连结到笔帽外筒51的内表面的倾斜的突条。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引导片56均等地配置有共计六个。
而且,如图5C所示,在将前杆11自笔帽50的后方开口54一边与该后方开口54的内周缘54A滑动接触一边插入时,该多个引导片56引导芯周围构件30的缩径部31和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从而避免缩径部31、顶端部23与不连续边缘52B的碰撞而防止破损。
(尾塞)
如图6A~图6C所示,尾塞60的整体形成为筒形状,具有插入部61、凸缘部62以及头部63。插入部61的顶端成为尾部64。
插入部61自笔杆10的后杆12的后部开口14插入于后杆12的内部,且堵塞后部开口14(参照图1B)。
凸缘部62与后部开口14的端面密合而封闭后杆12的内部,将后杆12的内部与外部气体隔离。
头部63以自凸缘部62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书写时能够预先将笔帽50安装于该头部63。
对于尾塞60的形状,插入部61和头部63的横截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圆形,但凸缘部62的横截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与笔杆10的横截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相同而形成为具有圆角的四边形。即,尾塞60在插入于笔杆10的后部开口14时以使凸缘部62和后杆12成为相同形状的方式使形状一致。
此外,代替该尾塞60,还能够安装未图示的其他的书写部。在此,其他的书写部通过将插入于后杆12的部分的外径设为与尾塞60的插入部61相同的形状,从而能够将笔杆10兼用于本实施方式这样的书写顶端仅位于一端的书写工具1和书写顶端位于两端的书写工具。
(芯棉)
图1B所示的芯棉15由储存墨的圆筒形状的聚酯纤维材料构成,收纳于笔杆10的后杆12的内部。
而且,如图2所示,芯棉15的前方的端部在后杆12的前部把持部12A的内部位于比边界部12C略靠前方的位置,且与在前部把持部12A的内周面上沿轴向形成的多个肋12A1(参照图3C)相接触。
另一方面,芯棉15的后方的端部位于与嵌入于后杆12的尾塞60的尾部64接触的位置。
由此,如图1B所示,芯棉15被前部把持部12A的肋12A1和尾塞60的尾部64夹持而固定。
<主要部位的结构>
在此,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墨供给芯20和芯周围构件30进行详细说明。
[墨供给芯]
如图2所示,墨供给芯20具有外周部21、流路22、顶端部23、后端部24(参照图1B)以及主体部25。
墨供给芯20通过对聚缩醛树脂进行挤压成型而形成,墨供给芯20的形状自前方侧朝向后方侧整体构成大致圆筒形,顶端部23构成向前方缩径的圆锥形状,后端部24构成朝向后方缩径的圆锥形状,被该顶端部23与该后端部24夹在中间的主体部25构成与顶端部23的开始缩径的部位的外径和后端部24的开始缩径的部位的外径相同的外径的圆筒形状。在此,墨供给芯20也可以由纤维束芯、烧结芯等构成。
(外周部)
外周部21构成墨供给芯20的外侧面。外周部21的位于顶端部23的顶端的部分和位于后端部24的顶端的部分以使后述的流路22露出的方式形成。
(流路)
流路22沿着外周部21的内部的轴心形成,如上所述,流路22分别在外周部21位于的顶端部23和后端部24的部分露出。
在此,在挤压成型墨供给芯20时,通过使用在中心部具有较细的间隙的模,从而在截面的中心部分形成作为较细的间隙的流路22。该作为间隙的流路22发挥毛细管力,而保持墨。该情况下,在墨供给芯20中,外周部21和流路22一体成形。
流路22在图10A的剖视图中形成为沿着轴心的部分、即占据直径W2的部分,占据流路22的周围的部分为外周部21。
流路22例如形成为图10B所示的墨供给芯20的剖视图那样的、轴心部分的内周缘具有不规则的空洞的区域,作为假想地与该空洞外接的圆的直径,确定流路的外径W2。另外,流路22例如还可以像图10C的剖视图所示的其他的例子那样、形成为具有包含比图10B所示的流路22细的分支的空洞的区域。在该其他的例子中,流路的外径W2大于图10B所示的例子的流路的外径W2,流路22在墨供给芯20的截面中所占的比例更高。
此外,在由具有毛细管结构的纤维束芯或烧结芯形成流路22的情况下,通过将外周部21设为包覆流路22的外侧面的构造而形成,从而在墨供给芯20中,能够将该外周部21设为流路22的外侧的壁厚部分,能够使流路22的外侧面不露出地将墨供给芯20固定于芯周围构件30。
在墨供给芯20中,储存于芯棉15的墨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自插入于芯棉15的后端部24被引导到顶端部23。
[芯周围构件]
如图7A~图7C所示,芯周围构件30自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地具有顶端部30A、中央部30B以及后端部30C。
顶端部30A具有缩径部31、圆筒部32以及卡合部33。中央部30B由弹性部34构成。后端部30C由筒部35构成。
芯周围构件30还具有贯通部37,该贯通部37自顶端到后端地贯通顶端部30A、中央部30B以及后端部30C。如图2所示,墨供给芯20贯通于该贯通部37。
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径部31、圆筒部32、卡合部33、弹性部34、筒部35形成为一体,除缩径部31以外的基本形状为圆筒形。
从书写时的低摩擦性、耐磨耗性以及弹性部34的耐蠕变性的观点来看,芯周围构件30优选由聚缩醛树脂形成。
(缩径部)
如图7C所示,缩径部31位于芯周围构件30的前方侧的位置,形成为朝向前方缩径的锥形状。
在缩径部31的顶端形成有圆形的顶端开口31A,在顶端开口31A的周围形成有开口周缘部31B。另一方面,缩径部31处的贯通部37成为第1贯通部37A。
该第1贯通部37A具有朝向顶端开口31A缩径的停止面37A1,上述的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的侧面与该停止面37A1接触而卡定,从而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的顶端向外部突出(参照图2)。
另外,如图7C所示,缩径部31处的第1贯通部37A的内径自顶端开口31A朝向后方扩大。该形状与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的外周面的圆锥形状相对应。
(圆筒部)
如图7A~图7C所示,圆筒部32与缩径部31的后方侧相连,而形成为具有与缩径部31的后端的外径相同的外径且向后方侧延伸的圆筒形。
圆筒部32处的贯通部37接着缩径部31而成为第1贯通部37A。
该圆筒部32处的第1贯通部37A形成为具有与缩径部31处的第1贯通部37A的后端的内径相同的内径的截面呈圆形的孔,且以墨供给芯20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被赋予大于墨供给芯20的外径的内径。
(卡合部)
如图7A~图7C所示,卡合部33经由具有比圆筒部32的外径大的外径的圆盘状的卡合片33A自圆筒部32的后端连续地设置。卡合部33的外径大于圆筒部32的外径且小于卡合片33A的外径。卡合部33在侧面的局部沿轴向具有切口且形成为大致圆筒状。
如图7C所示,贯通圆筒部32的第1贯通部37A的内径在该卡合部33的内部也相同,形成为接着向后方延伸的圆形的孔。
(弹性部)
如图7A~图7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34与卡合部33的后方侧相连,而形成为具有与卡合部33的后端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的双重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的截面如图7C所示呈三角形。
如图7C所示,在螺旋弹簧34的内部形成有自第1贯通部37A的后端连续的第2贯通部37B。第2贯通部37B形成为具有与第1贯通部37A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内径且向后方延伸的圆形的孔。
此外,螺旋弹簧为弹性部34的形状的一个例子。
作为弹性部34的螺旋弹簧由用于对应细字用的签字笔或细字用记号笔的预先确定的弹簧常数形成,对墨供给芯20赋予后述的能够向轴向移动的程度的作用力。
(筒部)
如图7A~图7C所示,筒部35自弹性部34的后端连续,构成具有与弹性部34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且向后方延伸的圆筒形。
在该筒部35中,在其内部也形成有作为向后方延伸的圆形的孔的第3贯通部37C,该第3贯通部37C与弹性部34处的第2贯通部37B连续且具有大致相同的内径。在该筒部35的后端开口有后部开口35A。
这样,芯周围构件30自前方到后方由多个部位构成,并且相对于第1贯通部37A、第2贯通部37B以及第3贯通部37C,自芯周围构件30的后方侧的后部开口35A插入墨供给芯20。
此外,构成弹性部34的螺旋弹簧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8A和图8B所示,还可以设为截面呈四边形的形状。
[墨供给芯相对于芯周围构件的固定]
在此,对墨供给芯20与芯周围构件30之间的固定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墨供给芯20贯通于芯周围构件30的贯通部37(第1贯通部37A、第2贯通部37B、第3贯通部37C)。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墨供给芯20通过以下方式固定:在芯周围构件30的构成后端部30C的筒部35的外周面,利用使用了冲头的冲击变形来压缩冲头固定部36,由此形成于筒部35的内表面的突起36A对墨供给芯20的外周面进行按压。
即,墨供给芯20与芯周围构件30之间仅在芯周围构件30的后端部30C固定,而在顶端部30A和中央部30B未固定。
由此,墨供给芯20在顶端部30A的第1贯通部37A的内部和中央部30B的第2贯通部37B的内部未固定而能够移动。
此外,在书写时对墨供给芯20施加了较大的载荷时,墨供给芯20后退而起到缓冲作用,因而能够防止墨供给芯20的弯折(日文:折れ)。
<主要部位的作用>
基于上述这样的结构,参照图2、图9A、图9B以及图10对书写工具1中墨供给芯20能够在笔压的作用下向芯周围构件30的后方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书写工具1具有墨供给芯20和芯周围构件30,墨供给芯20具有在笔压的作用下在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向后方移动的结构。
而且,取决于以下所示的作用,书写工具1能够在笔压的作用下使描线的宽度自由变化。
首先,在要描绘较细的描线的情况下,为对书写工具1施加有规定以下的笔压的状态,此时,如图9A和图10所示,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位于自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开口31A突出了规定长度(例如,0.1mm左右)的位置。能够利用这样的位置的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在未图示的纸张等上描绘线。
此时,如图9A所示,作为螺旋弹簧的弹性部34维持长度L1的状态,墨供给芯20未向后方移动。
接着,在要描绘更粗的描线的情况下,对书写工具1施加超过所述规定的笔压。
在此,如图9B所示,墨供给芯20利用芯周围构件30的筒部35(后端部30C)的突起36A固定于芯周围构件30的筒部35的第3贯通部37C内。
另一方面,在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部30A处的第1贯通部37A中、中央部30B处的第2贯通部37B中,墨供给芯20未固定,而在施加笔压时,墨供给芯20欲向后方移动。
于是,在芯周围构件30的筒部35固定的墨供给芯20克服弹性部34的作用力将筒部35向后方推压,如图9B所示,长度L1的弹性部34伸长长度Lx,而成为长度L2。
对于构成该弹性部34的螺旋弹簧而言,设定有能够与在要描绘粗体字的情况下施加于墨供给芯20的笔压(大于要描绘细字的情况下施加于墨供给芯的笔压)相对应地开始伸长的弹簧常数。
由此,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以其顶端略自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开口31A突出的程度向后方移动,而在与包围顶端开口31A的周围的开口周缘部31B之间略微形成间隙。
于是,墨还能够供给到在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与包围顶端开口31A的周围的开口周缘部31B之间略微形成的间隙之间。同时,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和芯周围构件30的开口周缘部31B与未图示的纸张等同时接触,从而能够描绘更粗的描线。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书写工具1在包括细字用的墨供给芯20的签字笔或记号笔中也能够使描线的宽度变得较粗。
另外,由于即使过度地施加笔压,墨供给芯20也能够移动,对芯周围构件30施加载荷,因此能够防止因墨供给芯20的纵曲、压扁产生的书写不良。
<墨供给芯的顶端部相对于芯周围构件的顶端开口突出的突出尺寸>
接着,对墨供给芯的顶端部与相对于芯周围构件的顶端开口突出的突出尺寸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的相对于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开口31A突出的突出尺寸H1(参照图10)在非书写时为0.05mm~0.7mm。
该突出尺寸更优选为0.1mm~0.3mm的范围,最优选为0.2mm。
此外,在低于0.05mm的突出尺寸时,难以描绘线。另外,在超过0.7mm的突出尺寸时,墨供给芯20与芯周围构件30之间的距离较远,而引起飞白(日文:カスレ),并且在笔压的作用下墨供给芯20容易弯折、纵向弯曲。
<芯周围构件的顶端开口的内径与墨供给芯的流路的外径之间的关系>
在此,将供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突出的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开口31A的内径设为W1(mm),将墨供给芯20的流路的外径设为W2(mm),进行用于验证使用了多种墨的描线的飞白的状态的实验,将该实验结果表示在下述表1中。使用的墨设为申请人产品中使用的两种黑色墨(墨A和墨B)。墨A的表面张力为50m/N,粘度为2.0mPa·s。另外,墨B的表面张力为35m/N,粘度为4.0mPa·s。此外,在下述表1中,作为发明人对进行了大约5圈直径约5cm的圆圈书写时的描线的评价,将未看到飞白的情况设为“A”,将略看到飞白的情况设为“B”,将飞白明显的情况设为“C”。
[表1]
Figure GDA0002810185980000161
(实施例1)
实施例1设为W1=0.95mm、W2=0.49mm。其结果,成为W1-W2=0.46mm。关于描线,略看到飞白。
(实施例2)
实施例2设为W1=0.55mm、W2=0.49mm。其结果,成为W1-W2=0.06mm。关于描线,实施例1中略看到飞白的两种墨中的一种墨(墨A)的描线的飞白得到了改善,因而判断为整体比实施例1良好。
(实施例3)
实施例3设为W1=0.47mm、W2=0.49mm。其结果,成为W1-W2=-0.02mm,而低于0。关于描线,在所使用的所有种类的墨中,未看到飞白,而结果良好。
(实施例4)
实施例4设为W1=0.47mm、W2=0.56mm。其结果,成为W1-W2=-0.09mm,作为评价,与实施例3大致相同,是所有实施例中最好的成绩。
(比较例)
比较例设为W1=1.0mm、W2=0.49mm。其结果,成为W1-W2=0.51mm,而超过0.5mm。关于描线,在所有种类的墨中均在描线上看到飞白,其中一种(墨B)中飞白较明显。作为结论,判断为不优选。
这样判断为,在从供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突出的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开口31A的内径W1中减去墨供给芯20的流路的外径W2得到的值(W1-W2)为0.5mm以下时,即使看到描线的飞白,该飞白也是略微的飞白,若该值小于0,则看不到飞白。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对于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开口31A的内径W1与墨供给芯20的流路22的外径W2之间的关系,期望从供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突出的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开口31A的内径W1中减去墨供给芯20的流路的外径W2得到的值为0.5mm以下,而且更期望该值小于0。
<第2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如图11A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书写工具1包括一体形成有更小径的前杆11和更大径的后杆12的(参照图12)笔杆10和安装于前杆11的前方侧的芯周围构件30。如图11C所示,在后杆12的内部收纳有储存墨的芯棉15。在前杆11的顶端附近设有能够使笔杆1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空气流通的空气置换口11E。
而且,墨供给芯20贯通于芯周围构件30。墨供给芯20的顶端自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突出。墨供给芯20的后端延伸到扎入芯棉15的前端为止。
另外,在图11A所示的前杆11上安装笔帽50,在不使用时呈现图11B所示那样的外观。
(笔杆的构造)
如图11C和图14A~图14E(或图15A~图15E)所示,如上所述,笔杆10具有前杆11和后杆12。在前杆11的前方的端部开口有前部开口13,在后杆12的后方的端部开口有后部开口14。此外,在后部开口14压入有尾塞60。
另外,如图14A(或图15A)所示,笔杆10的外形形成为横截方向上的截面整体带有圆角的四边形。
如图12和图14A、图14B以及图14E(或图15A、图15B以及图15E)所示,后杆12一体地形成有后方侧的后部把持部12B和由后述的把持构件40覆盖的前方侧的前部把持部12A。
另外,前部把持部12A和后部把持部12B在其边界部12C具有朝向前方缩径的台阶,由此,前部把持部12A的粗细小于后部把持部12B的粗细。
另外,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在前部把持部12A的外周的各面形成有和与把持构件40之间的卡合相关的外方突起12A2。该外方突起12A2与在后述的把持构件40的内周面形成的内方凹部41(参照图13C和图13F)嵌合。
另外,前部把持部12A的前方的端部12E形成有横截方向上的截面成为凸圆弧状的面,在该端部12E的前方一体形成的前杆11细于该端部12E。
另外,尾塞60的凸缘部62与后杆12的后端缘相接触(参照图11C)。
如图12、图14A、图14B以及图14E(或图15A、图15B以及图15E)所示,前杆11从后端起具有根部11A、缩径部11B、顶端部11C以及卡定面11D。
根部11A为自前部把持部12A的前方的端部12E以恒定的粗细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分。此外,如图14A和图14B所示,在根部11A的中间部分于各侧面形成有沿着与轴向交叉的方向的突起。将这些突起称作卡定突起11A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定突起11A1合计设有四个(图14A和图14B)或合计设有两个(图15A或图15B),从而能够抑制由卡定突起11A1的高度的加工偏差导致的嵌合力的偏差,因而即使是手劲较弱的用户也能够容易地安装拆除笔帽50。另外,卡定突起11A1不仅可以形成于前杆11侧还可以形成于笔帽50侧。
卡定突起11A1的顶端侧的面和后端侧的面分别倾斜,顶端侧的面的倾斜角度较大。这样一来,能够减小对笔帽50的拉拔力,并且可靠地进行笔帽50的安装,能够获得良好的拆装感。
缩径部11B为自根部11A的前端以顶端变细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分。
顶端部11C为自缩径部11B的前端以恒定的粗细向前方延伸设置的部分。
卡定面11D为顶端部11C的顶端缘,与芯周围构件30的卡合部33的卡合片33A相接触。
(把持构件)
如图13A~图13F所示,把持构件40整体形成为截面呈大致正方形的筒状,具有在前方开口的前方开口42和在后方开口的后方开口43。
内方凹部41在把持构件40的后端附近的内侧的各面形成为朝向内侧的凹陷部。通过使设于后杆12的前部把持部12A的外周的外方突起12A2与这些内方凹部41嵌合,从而将把持构件40安装于后杆12。
在前方开口42的端部形成有边缘部42A。边缘部42A的内表面以与前部把持部12A的端部12E的截面的凸圆弧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凹圆弧状。前方开口42由能够供前杆11的根部11A嵌入的大小形成。
在后方开口43的端部形成有端面43A,该端面43A与后杆12的后部把持部12B的边界部12C的台阶面相接触。
另外,把持构件40可以被赋予与笔杆10不同的色彩,该色彩例如可以设为与储存于芯棉15的墨的颜色类似的颜色。
此外,例如能够通过二色成型形成笔杆10和把持构件40。
(笔帽)
笔帽50的构造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参照图4A~图4C以及图5A和图5B)。
(尾塞)
如图16A和图16B所示,尾塞60的整体形成为筒形状,具有插入部61、凸缘部62以及头部63。插入部61的顶端成为尾部64。
插入部61自笔杆10的后杆12的后部开口14插入于后杆12的内部,而堵住后部开口14(参照图11C)。
凸缘部62与后部开口14的端面密合并将后杆12的内部密闭,而将后杆12的内部与外部气体隔离。
头部63以自凸缘部62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书写时能够预先在该头部63安装笔帽50。
对尾塞60的形状而言,插入部61、凸缘部62以及头部63的横截方向上的截面均形成为圆形。另外,自头部63到凸缘部62,尾塞60的外周由平缓的凹曲面连接。由此,头部63与凸缘部62之间的边界不明显,也不会损坏外观。
(芯棉)
图11C所示的芯棉15由储存墨的圆筒形状的聚酯纤维材料构成,且收纳于笔杆10的后杆12的内部。
另外,如图12所示,芯棉15的前方的端部在后杆12的前部把持部12A的内部与在前部把持部12A的内周面沿轴向形成的多个肋12A1(参照图14C和图14E(或图15C和图15E))相接触。
另一方面,芯棉15的后方的端部位于嵌入于后杆12的尾塞60的尾部64的正前方。
由此,如图1B所示,芯棉15位于前部把持部12A的肋12A1(参照图14E(或图15E))与尾塞60的尾部64之间。此外,在后部把持部12B的内侧面呈环状排列有多个固定突起12B1(参照图14E(或图15E)),利用多个固定突起12B1,将芯棉15在后杆12的内部固定。
<主要部位的结构>
在此,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墨供给芯20和芯周围构件30进行详细说明。
[墨供给芯]
如图12所示,墨供给芯20具有外周部21、流路22、顶端部23、后端部24以及主体部25。
墨供给芯20通过对聚缩醛树脂进行挤压成型而形成,墨供给芯20的形状自前方侧朝向后方侧整体构成大致圆筒形,顶端部23构成向前方缩径的圆锥形状,后端部24构成朝向后方缩径的圆锥形状,被夹在该顶端部23和该后端部24夹在中间的主体部25构成与顶端部23的开始缩径的部位的外径和后端部24的开始缩径的部位的外径相同的外径的圆筒形状。在此,墨供给芯20也可以由纤维束芯、烧结芯等构成。
(外周部)
外周部21构成墨供给芯20的外侧面。外周部21的位于顶端部23的顶端的部分和位于后端部24的顶端的部分以使后述的流路22露出的方式形成。
(流路)
流路22沿着外周部21的内部的轴心形成,如上所述,流路22分别在外周部21的位于顶端部23和后端部24的部分露出。
在此,在挤压成型墨供给芯20时,通过使用在中心部具有较细的间隙的模,从而在截面的中心部分形成作为较细的间隙的流路22。该作为间隙的流路22发挥毛细管力,而保持墨。该情况下,在墨供给芯20中,外周部21与流路22一体成形。
流路22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10A~图10C)。
此外,在由具有毛细管结构的纤维束芯、烧结芯形成流路22的情况下,通过将外周部21设为包覆流路22的外侧面的构造而形成,从而在墨供给芯20中能够将该外周部21设为流路22的外侧的壁厚部分,能够使流路22的外侧面不露出地将墨供给芯20相对于芯周围构件30固定。
在墨供给芯20中,储存于芯棉15的墨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自插入于芯棉15的后端部24被引导到顶端部23。
[芯周围构件]
芯周围构件30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7A~图7C以及图8A和图8B)。
<主要部位的作用>
主要部位的作用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A所示,在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分于整周上设有使外径不连续地减小的台阶部26。由此,设有使墨供给芯20与芯周围构件30之间的间隙在整周上扩张的扩张部70。该扩张部70处的墨供给芯20与芯周围构件30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相对于书写工具1所使用的墨不会产生毛细管力的程度的长度。
在墨供给芯20中被流路22引导来的墨自未被外周部21覆盖的顶端部23渗出,本来会被转印到书写面上成为描线。但是,渗出的墨的一部分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浸透墨供给芯20的顶端部23的外周面与芯周围构件30的缩径部3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而向后方上升。但是,在上升的墨到达扩张部70时,失去该毛细管力的作用,而不会进一步向后方上升。由此,能够阻止墨上升到笔杆10的内部。
此外,如图17B所示的变形例那样,通过在墨供给芯20的主体部25的靠近顶端的位置设置遍及整周的环状槽27,从而能够将该环状槽27的位置处的墨供给芯20与芯周围构件30之间的间隙设为扩张部70。在该变形例中,能够利用扩张部70阻止墨的上升。
<描线宽度>
在此,对于所述实施例4所涉及的书写工具1(W1=0.95mm、W2=0.55mm),配置No.1~No.3这三个样品,在书写速度为4.5m/min、书写载荷为0.98N(100g重)、书写角度为60°和90°的条件下,在优质纸面上以螺旋状进行书写,对在此书写的描线宽度进行测量。其结果如下述表2所示。
[表2]
Figure GDA0002810185980000231
如上所述,在所有样品中,在相同的书写载荷下,将相对于书写面的书写角度为60°的描线宽度除以相对于书写面的书写角度为90°的描线宽度得到的值均在1.00左右,为0.67以上且小于1.5。因而,能够将描线宽度的变化收敛在一定的范围内。
<其他>
此外,上述对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芯周围构件30的顶端部30A和中央部30B形成为一体的结构,但也可以将中央部30B构成为单体。例如,可以由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顶端部30A和后端部30C,且在顶端部30A和后端部30C之间夹装金属制的弹簧作为中央部30B。
另外,将储存墨的方式说明为芯棉15,但也可以设为墨罐的形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书写时可变更描线的宽度的书写工具。

Claims (12)

1.一种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该书写工具具有:
笔杆;
墨供给芯,其收纳于所述笔杆的内部,利用毛细管力引导墨;以及
芯周围构件,其安装于所述笔杆的顶端,供所述墨供给芯贯通且使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突出,
所述墨供给芯在笔压的作用下在所述芯周围构件的顶端向后方移动,并且,
所述墨供给芯的相对于所述芯周围构件的顶端突出的突出尺寸在非书写时为0.05mm~0.7mm,
所述芯周围构件具有顶端部、后端部以及被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后端部夹在中间的弹性部,
利用所述弹性部,所述墨供给芯能够与所述后端部一起向后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供给芯在内部具有利用毛细管力引导墨的流路,
所述芯周围构件具有使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突出的顶端开口,
从所述顶端开口的内径中减去所述流路的外径得到的值为0.5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顶端开口的内径中减去所述流路的外径的值小于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与所述顶端部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与所述顶端部为分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在笔压的作用下向后方伸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供给芯和所述芯周围构件相互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芯周围构件的后端部的外周面的冲击变形进行所述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部分设有使所述墨供给芯与所述芯周围构件之间的间隙在整周上扩张的扩张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部分于整周上设置使外径不连续地减小的台阶部,从而设置所述扩张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墨供给芯的顶端部分设置遍及整周的环状槽,从而设置所述扩张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相同的书写载荷下,将相对于书写面的书写角度为60°的描线宽度除以相对于书写面的书写角度为90°的描线宽度得到的值为0.67以上且小于1.5。
CN201880026187.9A 2017-04-21 2018-04-17 书写工具 Active CN1105368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4741 2017-04-21
JP2017084741 2017-04-21
PCT/JP2018/015915 WO2018194071A1 (ja) 2017-04-21 2018-04-17 筆記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6801A CN110536801A (zh) 2019-12-03
CN110536801B true CN110536801B (zh) 2021-04-27

Family

ID=63855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6187.9A Active CN110536801B (zh) 2017-04-21 2018-04-17 书写工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72221B2 (zh)
EP (1) EP3613604A4 (zh)
JP (2) JP7096055B2 (zh)
CN (1) CN110536801B (zh)
WO (1) WO201819407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89883U (zh) * 1981-05-28 1982-12-02
JPS57201513U (zh) * 1981-06-19 1982-12-22
JPS59104784U (ja) * 1982-12-28 1984-07-14 株式会社サクラクレパス マ−キングペン
US4708508A (en) 1984-11-30 1987-11-24 Pentel Kabushiki Kaisha Ink guide for writing instruments
JPS61132392A (ja) * 1984-11-30 1986-06-19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インキ誘導部材
EP0461292B1 (de) * 1990-06-16 1993-08-18 Schwan-STABILO Schwanhäusser GmbH & Co. Schreiborgan
US5415487A (en) * 1993-06-08 1995-05-16 Bic Corporation Vented plug for ink cartridges
JPH0885291A (ja) * 1994-09-19 1996-04-02 Pilot Precision Co Ltd 筆記具のペン先取付構造
JPH10217673A (ja) * 1997-01-31 1998-08-18 Pentel Kk 筆記具のグリップ
US6641320B1 (en) * 1999-10-22 2003-11-04 Richard W. Ballot Applicator tip for liquid applicator device
JP2002307889A (ja) * 2001-04-13 2002-10-23 Sailor Pen Co Ltd:The 水性ボールペン
JP2005131943A (ja) * 2003-10-30 2005-05-26 Pilot Ink Co Ltd 顔料インキ用ペン先及び筆記具
WO2009075292A1 (ja) * 2007-12-12 2009-06-18 Mitsubishi Pencil Company, Limited 塗布具
US7959368B2 (en) * 2008-01-29 2011-06-14 Rong-Lin Sheu Ink cartridge structure for pens
US8753027B2 (en) * 2009-07-14 2014-06-17 Flocon, Inc. Liquid applicator device
JP5608015B2 (ja) * 2009-09-01 2014-10-15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弁付塗布具
JP5881289B2 (ja) * 2009-12-17 2016-03-09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筆記具
JP6077802B2 (ja) * 2011-09-06 2017-02-08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軸筒及びその軸筒を用いた筆記具
WO2014087988A1 (ja) * 2012-12-04 2014-06-12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筆記具
EP3165379B1 (en) * 2014-07-03 2021-09-29 Mitsubishi Pencil Company, Limited Writing too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13604A1 (en) 2020-02-26
WO2018194071A1 (ja) 2018-10-25
JP2018183988A (ja) 2018-11-22
US20220194120A1 (en) 2022-06-23
JP2022118224A (ja) 2022-08-12
EP3613604A4 (en) 2020-12-30
JP7096055B2 (ja) 2022-07-05
CN110536801A (zh) 2019-12-03
US11472221B2 (en) 202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6481B2 (ja) 複式筆記具
US4711592A (en) Capless retractable marking pen
JP6869127B2 (ja) マーキングペン
CN110536801B (zh) 书写工具
JP6688335B2 (ja) 筆記具
JP5593646B2 (ja) 筆記具
JP7142055B2 (ja) 筆記具
JP7127514B2 (ja) 出没式筆記具
JP5540488B2 (ja) 筆記具
JP3134993U (ja) 複式筆記具
JP4666795B2 (ja) キャップレス筆記具
JP2017217759A (ja) 筆記具
CN210881415U (zh) 书写工具和笔尖
JP5434446B2 (ja) 筆記具
JP4981555B2 (ja) 筆記具のキャップ
JP5540670B2 (ja) 軸体
JP2022108976A (ja) 筆記具
CN112368156A (zh) 书写工具
JP5340010B2 (ja) 筆記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40059170A (ko) 두께조절이 가능한 형광펜
JP5594097B2 (ja) 筆記具
JP6195437B2 (ja) キャップ付き筆記具
JP4601192B2 (ja) キャップレス筆記具
KR200276888Y1 (ko) 수성잉크를 사용하는 형광펜 겸용 볼펜
JP2011235439A (ja) 出没式筆記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