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3130B - 导丝 - Google Patents
导丝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93130B CN110193130B CN201811266653.9A CN201811266653A CN110193130B CN 110193130 B CN110193130 B CN 110193130B CN 201811266653 A CN201811266653 A CN 201811266653A CN 110193130 B CN110193130 B CN 1101931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ide wire
- tube cavity
- distal end
- core member
- shaped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5/09016—Guide wires with mandri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058—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 A61M2025/09083—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il around a core
- A61M2025/09091—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il around a core where a sheath surrounds the coil at the distal par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33—Guide wires having specific material compositions or coatings;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mechanical behaviours, e.g. stiffness, strength to transmit torqu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33—Guide wires having specific material compositions or coatings;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mechanical behaviours, e.g. stiffness, strength to transmit torque
- A61M2025/09141—Guide wires having specific material compositions or coatings; Materials with specific mechanical behaviours, e.g. stiffness, strength to transmit torque made of shape memory alloys which take a particular shape at a certain temperat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5—Guide wires having features for changing the stiffnes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75—Guide wires having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t the distal tip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91—Guide wires made of twisted wi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02—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materials
- A61M2205/0216—Materials providing elastic properties, e.g. for facilitating deformation and avoid break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导丝。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前端部具备柔软性、并且能够防止在前端部发生线圈的断裂、分离等破损的导丝。本发明的解决手段为:导丝(100),其具有:长条状的芯部件(110);和以覆盖所述芯部件的前端部(111)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管腔体(120),所述管腔体由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部件(130)形成,并且具有卡合部(133),所述卡合部(133)将所述带状部件中在所述芯部件的长轴方向上邻接的侧部(131a)、(131b)彼此卡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丝。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导丝作为用于向在生物体管腔形成的病变部(狭窄部等)导入导管器械的医疗器具是已知的(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对于导丝而言,为了提高在生物体管腔内的递送性,要求导丝的前端部具备柔软性(挠性)。因此,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导丝中,以围绕芯部件的前端部周围的方式配置有线圈。对于导丝而言,通过在导丝的前端部配置线圈,导丝的前端部的柔软性升高。
然而,在导丝的前端部配置线圈的情况下,可能发生以下这样的问题。例如,导丝的前端部被病变部(例如,完全阻塞病变)捕捉的情况;导丝保护(wire protection)的手术中导丝的前端部被夹入支架与血管壁(或病变部)之间时,手术师执行将导丝向基端侧强力拉拽等操作时,会发生线圈的断裂、分离(伸长)等破损。
作为针对上述那样的问题的对策,例如,可考虑代替线圈而将形成有狭缝等的管(中空部件)配置于导丝的前端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0579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6616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利用管代替线圈的情况下,由于管的伸缩性与线圈相比较差,因此,难以充分地提高导丝的前端部的柔软性。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前端部具备柔软性、并且能够防止在前端部发生线圈的断裂、分离等破损的导丝。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的导丝的特征在于,具有:长条状的芯部件;和以覆盖所述芯部件的前端部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管腔体,所述管腔体由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部件形成,并且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将所述带状部件中在所述芯部件的长轴方向上邻接的侧部彼此卡合。
发明效果
对于导丝而言,具备卡合部(其将带状部件的侧部彼此卡合)的管腔体以覆盖芯部件的前端部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具备线圈结构的导丝相比,导丝的前端部的强度(耐破坏强度)高。因此,对于导丝而言,即使存在导丝的前端部勾挂于病变部、支架这样的情况,导丝的前端部也不易破损。另外,对于导丝而言,利用卷绕于芯部件周围的带状部件,可以对导丝的前端部附加柔软性。因此,对于导丝而言,与具备管结构的导丝相比,导丝的前端部的柔软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轴向剖视图。
[图2]为将图1所示的导丝的卡合部放大显示的剖视图。
[图3]图3(A)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卡合部的变形例1的放大剖视图,图3(B)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卡合部的变形例2的放大剖视图,图3(C)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卡合部的变形例3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轴向剖视图。
[图5]为将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卡合部放大显示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的卡合部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导丝、110芯部件、111芯部件的前端部、113第一芯部、114第二芯部、120管腔体、125管腔体的内腔、130带状部件、131a第一侧部(侧部)、131b第二侧部(侧部)、133卡合部、135保持部、136a、136b、136c空隙部、140线材、150线圈、220管腔体、230带状部件、231a第一侧部(侧部)、231b第二侧部(侧部)、233卡合部、235保持部、236a、236b空隙部、320管腔体、330带状部件、331a第一侧部(侧部)、331b第二侧部(侧部)、333卡合部、335保持部、336a、336b空隙部、420管腔体、430带状部件、431a第一侧部(侧部)、431b第二侧部(侧部)、433卡合部、435保持部、436a、436b空隙部、500导丝、520管腔体、530带状部件、531a第一侧部(侧部)、531b第二侧部(侧部)、533卡合部、620管腔体、630带状部件、631a第一侧部(侧部)、631b第二侧部(侧部)、633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的尺寸比率有时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了夸张处理,与实际比率不同。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100的整体构成的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100具备的管腔体120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参考图1对导丝100进行概括说明,其具有:长条状的芯部件(芯丝)110、以覆盖芯部件110的前端部111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管腔体120、和配置在比管腔体120更靠基端侧的线圈150。以下,对导丝100的各部进行详细说明。
本说明书的说明中,将芯部件110在自然状态(不施加外力、笔直地延伸的状态)下延伸的方向作为“长轴方向”(图中的箭头X)。另外,将以芯部件110的长轴方向作为基准轴的旋转方向作为“周向”(图中的箭头Y)。另外,将导丝100中导入至生物体内的一侧作为前端侧(远位侧、图1的左侧),将与前端侧相反的端部侧作为基端侧(近位侧、图1的右侧)。另外,将包含自前端(最前端)起的长轴方向上的特定范围的部分作为“前端部”,将包含自基端(最基端)起的长轴方向上的特定范围的部分作为“基端部”。
(芯部件)
如图1所示,芯部件110具备配置在长轴方向的前端侧的第一芯部113、和与第一芯部113接合的第二芯部114,所述第二芯部114配置在第一芯部113的基端侧。
如图1所示,第一芯部113具备:从前端侧向基端侧以大致恒定的外径延伸的第一外径恒定部113a;从第一外径恒定部113a向基端侧延伸的第一锥部113b;从第一锥部113b向基端侧以大致恒定的外径延伸的第二外径恒定部113c;从第二外径恒定部113c向基端侧延伸的第二锥部113d;从第二锥部113d向基端侧以大致恒定的外径延伸的第三外径恒定部113e。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芯部113的第一外径恒定部113a具有圆棒状(圆柱状)的外形形状。但是,第一外径恒定部113a也可具有平板状(棱柱状)的外形形状。另外,第一芯部113也可在例如从前端侧到基端侧的范围内具有恒定的外形形状、恒定的外径。
第一芯部113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Ni-Ti系合金等超弹性合金、不锈钢、钴系合金等。
如图1所示,第二芯部114经由连接部115与第一芯部113的第三外径恒定部113e的基端连接。第一芯部113和第二芯部114可通过例如熔接、钎焊等方法连接。
第二芯部114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Ni-Ti系合金等超弹性合金、不锈钢、钴系合金等。
在第一芯部113的基端部的周面、连接部115的周面、及第二芯部114的外表面设置有被覆层171。被覆层171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酯(PET、PBT等)、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氨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有机硅树脂、氟系树脂(PTFE、ETFE等)、或它们的复合材料等。被覆层171的构成材料也可在设置于第一芯部113的基端部的周面的部分及设置于第二芯部114的外表面的部分、与设置于连接部115的周面的部分之间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芯部件110可以不由第一芯部113及第二芯部114这样的多个部件构成,而是以一根连续的部件构成。
(线圈)
在管腔体120的基端侧,线圈150以在长轴方向的特定范围(自第一锥部113b的长轴方向的中心部附近起、包含第二外径恒定部113c的一部分的范围)内覆盖芯部件110的方式配置。线圈150的线材以覆盖芯部件110的外周的方式卷绕成螺旋状。线圈150是在构成线圈150的线材之间形成有空隙的疏卷线圈。但是,线圈150也可以是在线材之间不形成空隙的密卷线圈。
线圈150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不锈钢、Ni-Ti系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钴系合金、金、铂、钨等金属、或含有它们的合金等。
如图1所示,芯部件110的前端(第一外径恒定部113a的前端)和管腔体120的前端在前端侧固定部161固定。考虑与生物体的内壁(例如,血管壁)接触时对生物体的内壁的影响,前端侧固定部161的前端部优选为图示那样的带有圆弧的形状。
如图1所示,在第一锥部113b的长轴方向的中心部附近配置有穿通部件166。穿通部件166的前端配置于管腔体120的内腔,穿通部件166的基端配置于线圈150的内腔。芯部件110穿通于穿通部件166。芯部件110、管腔体120、及线圈150经由设于穿通部件166的内周侧及外周侧的中间侧固定部165而固定于穿通部件166。穿通部件166可由例如已知的树脂材料、已知的金属材料构成。
如图1所示,芯部件110的第二外径恒定部113c和线圈150的基端在基端侧固定部163固定。
在考虑成为固定对象的部件的材质的基础上,前端侧固定部161、基端侧固定部163、中间侧固定部165中的各部的部件之间的固定可利用焊料(日文:半田)、钎料(日文:ろう材)、粘接剂等进行。
如图1所示,在导丝100中位于比基端侧固定部163更靠前端侧的各部件(管腔体120、线圈150、前端侧固定部161、基端侧固定部163)上设置有被覆层172。作为被覆层172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纤维素系高分子物质、聚环氧乙烷系高分子物质、马来酸酐系高分子物质(例如,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这样的马来酸酐共聚物)、丙烯酰胺系高分子物质(例如,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甲基丙烯酰胺的嵌段共聚物)、水溶性尼龙、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亲水性材料。
(管腔体)
如图1及图2所示,管腔体120由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部件130形成。
带状部件130由一个连续的板状的部件构成。在经卷绕的带状部件130的内周侧,形成有供芯部件110穿通的内腔125。
如图2所示,管腔体120具有卡合部133,所述卡合部133将带状部件130中在芯部件110的长轴方向上邻接的第一侧部131a及第二侧部131b彼此卡合。
对于管腔体120而言,带状部件130具备的一组侧部131a、131b在卡合部133处卡合。第一侧部131a是通过对带状部件130的一部分赋予朝向前端侧折曲的形状而形成的。另外,第二侧部131b是通过对带状部件130的一部分赋予朝向基端侧折曲的形状而形成的。
第一侧部131a及第二侧部131b在芯部件110的放射方向上被配置在第一侧部131a的外周侧的带状部件130的一部分132a和配置在第二侧部131b的内周侧的带状部件130的一部分132b夹着。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芯部件110的放射方向(以下,也记为“放射方向”),是指以芯部件110的轴心作为基准,在芯部件110的轴正交截面中远离或接近芯部件110的方向。例如,在芯部件110具有圆形的轴正交截面形状的情况下,芯部件110的放射方向是指芯部件110的径向。
卡合部133由使第一侧部131a及第二侧部131b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保持部135构成。管腔体120在长轴方向上具有与保持部135邻接设置的多个空隙部136a、136b、136c。
第一侧部131a的内周面(与第二侧部131b相对的图2中的上侧的面)和第二侧部131b的内周面(与第一侧部131a相对的图2中的下侧的面)构成卡合部133(保持部135)。第一侧部131a的内周面和第二侧部131b的内周面以彼此压接的方式配置。因此,在第一侧部131a的内周面和第二侧部131b的内周面相对性移动时,在第一侧部131a的内周面与第二侧部131b的内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
在第一侧部131a的前端侧(图2的左侧)设有空隙部136a。在第二侧部131b的基端侧(图2的右侧)设有空隙部136b。在第一侧部131a及第二侧部131b的前端侧(图2的左侧)设有空隙部136c。
管腔体120具备的卡合部133及空隙部136a、136b、136c在维持带状部件130的侧部131a、131b彼此卡合的状态的同时,允许带状部件130能够以卡合部133作为基点的活动(摇动)。
另外,对于管腔体120具备的卡合部133而言,在利用该卡合部133维持侧部131a、131b彼此的卡合的状态下,允许各侧部131a、131b经由与卡合部133邻接的空隙部136a、136b、136c而能够向长轴方向活动。管腔体120具有能够在管腔体120变形(例如,弯曲、折曲)时、利用在卡合部133中各侧部131a、131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管腔体120维持为变形后的形状的结构(所谓互锁机构)。
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100而言,通过使管腔体120变形,能够对导丝100的前端部赋形。另外,赋形后的导丝100的前端部的形状通过管腔体120的变形得到维持。因此,对于导丝100而言,无需为了赋形而使芯部件110的前端部成为平板形状、或使用具备能够赋形的物性的材料。
如前所述,导丝100的芯部件110的前端(第一芯部113)具有圆棒形状(轴正交截面为圆形)。芯部件110的前端具有圆棒形状的情况下,与具有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难以维持赋形后的形状。但是,对于导丝100而言,由于管腔体120具有互锁结构,因此,尽管芯部件110的前端部具有圆棒形状,仍然能够良好地维持赋形后的形状。另外,芯部件110的前端部具有圆棒形状的情况下,与具有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更加难以扭曲。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100能够将由手术师在基端侧施加的转矩良好地传递至芯部件110的前端。
对于导丝100而言,在芯部件110的前端部111周围配置有具备卡合部133的管腔体120,所述卡合部133是部件彼此啮合而形成的。另外,对于导丝100而言,在卡合部133中,带状部件130的侧部131a、131b彼此在卷绕的状态下机械性连结。因此,导丝100不易发生如线圈那样卷绕的线材间在长轴方向上延伸并断裂等现象。另外,对于导丝100而言,卡合部133中,带状部件130的各侧部131a、131b及带状部件130的规定的部位132a、132b在芯部件110的放射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对于导丝100而言,卡合部133附近的管腔体120的机械性强度部分地升高。因此,导丝100与仅具备线圈的导丝相比,导丝100的前端部的强度(耐破坏强度)更高。
如上所述,导丝100的前端部的强度高,因此,例如,即使在使管腔体120的前端部的外径较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良好地防止导丝100的前端部的破损。因此,管腔体120也可形成为外径朝向导丝100的前端侧变得尖细的锥形状。对于导丝100而言,通过使管腔体120具有锥形状,对于病变部(狭窄部)的通过性升高。
在使导丝100的前端部的外径较小的情况下,设置于导丝100的前端部的管腔体120的内腔需要具有供芯部件110穿通的充分的大小(内径)。仅由线圈构成导丝的前端部的情况下,为了将线圈的内腔确保为规定大小的同时、防止导丝的前端的外径过度变大,用外径细的线材形成线圈的卷绕。用外径细的线材形成的线圈的断裂强度降低,因此,导丝的前端部容易破损。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100中,与仅具备线圈的导丝相比,能够提高导丝100的前端部的强度(耐破坏强度)。因此,对于导丝100而言,即使在使前端部的外径较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良好地防止导丝100的前端部的破损。
另外,对于导丝100而言,管腔体120具备的卡合部133在利用该卡合部133维持侧部131a、131b彼此的卡合的状态下,允许各侧部131a、131b介由与卡合部133邻接的空隙部136a、136b、136c而能够向长轴方向活动。因此,管腔体120具备柔软性。因此,与具备管结构的导丝相比,导丝100的前端部的柔软性更高。
另外,对于导丝100而言,导丝的前端部仅由线圈(其是将具有圆形截面形状的线材卷绕而形成的)构成时,存在被覆层172的构成材料(涂覆剂)进入构成线圈的线材之间的空隙、被覆层172之中能够与生物体的内壁接触的面积变小的情况。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100在导丝100的前端部配置有管腔体120,所述管腔体120是由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部件130形成的。通过以板状的部件构成带状部件130,较之线圈而言,管腔体120的能够与生物体的内壁接触的面积变大。因此,对于导丝100而言,能够在导丝100的前端部更多地保持被覆层172,从而滑动性等提高。
管腔体120(带状部件130)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金、铂、钨等金属、及含有它们的合金等射线非透过性的材料;或者,不锈钢、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及钴系合金等金属、及聚四氟乙烯、聚氨酯、有机硅、聚酰胺等聚合物材料等射线透过性材料。
如图2所示,导丝100具有卷绕于带状部件130的外周侧的线材140。
线材140以沿带状部件130的外周的方式卷绕成螺旋状。线材140配置于在长轴方向上邻接的侧部之间(邻接的一组侧部131a、131b之间)形成的空隙部139。线材140可由例如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的材料构成。线材140的构成材料不受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与管腔体120(带状部件130)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导丝100也可在管腔体120的卡合部133附近的任意的空隙部具有密封部件(例如,棉纱等)。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100具有长条状的芯部件110、和管腔体120,所述管腔体120以覆盖芯部件110的前端部111周围的方式配置。管腔体120由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部件130形成,并且具有卡合部133,所述卡合部133将带状部件130中在芯部件110的长轴方向上邻接的侧部131a、131b彼此卡合。
对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导丝100而言,具备卡合部133(其将带状部件130的侧部131a、131b彼此卡合)的管腔体120以覆盖芯部件110的前端部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因此,与具备线圈结构的导丝相比,导丝100的前端部的强度(耐破坏强度)更高。因此,对于导丝100而言,即使存在导丝100的前端部勾挂于病变部、支架这样的情况,导丝100的前端部也不易损伤。另外,导丝100利用卷绕于芯部件110周围的带状部件130而对导丝100的前端部附加柔软性。因此,导丝100与具备管结构的导丝相比,导丝100的前端部的柔软性更高。
另外,导丝100具备的卡合部133由使各侧部131a、131b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保持部135构成。管腔体120具有在长轴方向上与保持部135邻接设置的空隙部136a、136b、136c。管腔体120在利用卡合部133维持侧部131a、131b彼此的卡合的状态下,允许各侧部131a、131b介由与卡合部133邻接的空隙部136a、136b、136c而能够向长轴方向活动。对于导丝100而言,在管腔体120变形(例如,弯曲、折曲)时,利用管腔体120的保持部135中各侧部131a、131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可将管腔体120维持为变形后的形状。因此,导丝100能够良好地维持由手术师赋形而成的规定形状。
另外,导丝100还具有卷绕于带状部件130的外周侧的线材140。在使管腔体120弯曲时,线材140在邻接的一组侧部131a、131b之间限制管腔体120的弯曲范围。因此,导丝100能够规定带状部件130的弯曲半径,从而能够防止带状部件130过度地折弯而破损等。
另外,导丝100具有以覆盖芯部件110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线圈150。线圈150配置在比管腔体120更靠基端侧。因此,导丝100能够利用管腔体120防止导丝100的前端部的破损,并且,在比管腔体120更靠基端侧,能够利用线圈150良好地提高导丝100的柔软性。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管腔体12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对于已经说明过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管腔体的卡合部的结构例(互锁机构的结构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示出变形例的各图中省略被覆层172的图示。
(变形例1)
如图3(A)所示,变形例1涉及的管腔体220由带状部件230形成。管腔体220具有卡合部233。卡合部233由使带状部件230的各侧部231a、231b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保持部235构成。管腔体220具有与保持部235邻接的空隙部236a、236b。
带状部件230的第一侧部231a具有收纳带状部件230的第二侧部231b的空间部。第二侧部231b的上端部配置成始终与第一侧部231a的内壁面接触的方式。第二侧部231b介由与保持部235(第一侧部231a和第二侧部231b的接触部位)邻接的各空隙部236a、236b而能够在长轴方向上活动。
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管腔体120同样地,变形例1涉及的管腔体220在管腔体220变形(例如,弯曲、折曲)时,能够利用保持部235中在各侧部231a、231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管腔体220维持为变形后的形状。因此,管腔体220在被手术师等赋形后,能够良好地维持赋形后的导丝的前端部的形状。
(变形例2)
如图3(B)所示,变形例2涉及的管腔体320由带状部件330形成。管腔体320具有卡合部333。卡合部333由使带状部件330的各侧部331a、331b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保持部335构成。管腔体320具有与保持部335邻接的空隙部336a、336b。
带状部件330的第一侧部331a具有收纳带状部件330的第二侧部331b的空间部。在第二侧部331b上形成有具有作为保持部335的功能的多个凸部。保持部335通过与第一侧部331a的内壁面接触,在保持部335与第一侧部331a之间产生摩擦力。第二侧部331b介由与保持部335邻接的各空隙部336a、336b而能够在长轴方向上活动。
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管腔体120同样地,变形例2涉及的管腔体320在管腔体320变形(例如,弯曲、折曲)时,利用保持部335中在各侧部331a、331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能够将管腔体320维持为变形后的形状。因此,管腔体320在被手术师等赋形后,能够良好地维持赋形后的导丝的前端部的形状。
(变形例3)
如图3(C)所示,变形例3涉及的管腔体420由带状部件430形成。管腔体420具有卡合部433。卡合部433由使带状部件430的各侧部431a、431b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保持部435构成。管腔体420具有与保持部435邻接的空隙部436a、436b。
带状部件430的第一侧部431a具有收纳带状部件430的第二侧部431b的空间部。在第一侧部431a形成有具有作为保持部435的功能的夹持部。保持部435在与第二侧部431b接触的同时夹持第二侧部431b,由此,使第一侧部431a与第二侧部431b之间产生摩擦力。第二侧部431b介由与保持部435邻接的空隙部436a、436b而能够在长轴方向上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侧部431b的前端侧(图中的左侧),设置有防止将第二侧部431b从第一侧部431a拔出的凸部431c。
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管腔体120同样地,变形例3涉及的管腔体420在管腔体420变形(例如,弯曲、折曲)时,利用保持部435中在各侧部431a、431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能够将管腔体420维持为变形后的形状。因此,管腔体420在被手术师等赋形后,能够良好地维持赋形后的导丝的前端部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500的管腔体52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100不同。如图5所示,形成管腔体520的带状部件530在卡合部533中以侧部531a、531b彼此紧贴的方式卡合。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紧贴”,是指在第一侧部531a与第二侧部531b之间,在放射方向(图5的上下方向)上不存在空隙部、或该空隙部的大小极小。
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管腔体120具有利用卡合部(保持部135)及空隙部136a、136b、136c来维持赋形后的形状的结构(互锁机构)。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卡合部533不是由使各侧部531a、531b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保持部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管腔体520具有无法充分地维持赋形后的形状的结构(所谓半互锁机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芯部件110的第一外径恒定部113a以平板状(棱柱状)的外形形状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500在管腔体520的卡合部533中以带状部件530的侧部531a、531b彼此紧贴的方式卡合。对于具有这样的卡合部533的导丝500而言,在使管腔体520变形(例如,弯曲、折曲)的情况下,管腔体520变得难以维持变形后的形状。对于导丝500而言,在管腔体520的变形前后,卡合部533处的各侧部531a、531b的位置不受拘束,因此,导丝500的前端部的柔软性进一步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500所具备的芯部件110的前端部111(第一外径恒定部113a)具有平板形状。因此,对于导丝500而言,与芯部件110的前端部111由圆棒状的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良好地维持被手术师赋形而成的规定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丝500虽具有管腔体520难以维持赋形后的形状的结构,但芯部件110可维持赋形后的形状,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对于导丝500附加的形状。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管腔体52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对于已经说明过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以下的变形例中,对管腔体的卡合部的结构例(半互锁机构的结构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示出变形例的各图中,省略被覆层172的图示。
(变形例)
如图6所示,变形例涉及的管腔体620由带状部件630形成。管腔体620具有卡合部633。带状部件630在卡合部633中以第一侧部631a与第二侧部631b彼此在放射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及长轴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上互相部分地紧贴的方式卡合。
与前述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管腔体520同样地,变形例涉及的管腔体620在管腔体620变形(例如,弯曲、折曲)的情况下,也难以维持管腔体620的变形后的形状。因此,对于导丝而言,在管腔体620的变形前后,卡合部633处的各侧部631a、631b的位置不受限制,因此,导丝的前端部的柔软性提高。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涉及的导丝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进行了说明的各构成,可基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进行适宜变更。
带状部件具有的卡合部只要具有能够将带状部件所邻接的侧部彼此卡合的构成,则具体的形状(例如,截面形状)不受限定。另外,导丝也可不配置覆盖芯部件的线圈。
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芯部件的前端部也可形成为平板状。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芯部件的前端部形成为平板状的情况下,导丝能够利用芯部件及管腔体更良好地维持赋形后的形状。另外,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芯部件的前端部可形成为圆棒状。
Claims (6)
1.导丝,其特征在于,具有:
长条状的芯部件;和
以覆盖所述芯部件的前端部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管腔体,
所述管腔体由卷绕成螺旋状的带状部件形成,并且具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将所述带状部件中在所述芯部件的长轴方向上邻接的侧部彼此卡合,所述带状部件具备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成组地在所述卡合部处卡合,所述第一侧部是通过对所述带状部件的一部分赋予朝向前端侧折曲的形状而形成的,所述第二侧部是通过对所述带状部件的一部分赋予朝向基端侧折曲的形状而形成的,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在所述芯部件的放射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部的外周侧的所述带状部件的一部分和配置在所述第二侧部的内周侧的带状部件的一部分夹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由使所述侧部之间产生摩擦力的保持部构成,
所述管腔体具有在所述长轴方向上与所述保持部邻接设置的空隙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部件在所述卡合部处以所述侧部之间彼此紧贴的方式卡合。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还具有在所述带状部件的外周侧卷绕的线材。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件的前端部具有平板形状。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还具有以覆盖所述芯部件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线圈,
所述线圈配置在比所述管腔体更靠基端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32453 | 2018-02-26 | ||
JP2018032453A JP6997007B2 (ja) | 2018-02-26 | 2018-02-26 | ガイドワ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3130A CN110193130A (zh) | 2019-09-03 |
CN110193130B true CN110193130B (zh) | 2021-07-16 |
Family
ID=64746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66653.9A Active CN110193130B (zh) | 2018-02-26 | 2018-10-26 | 导丝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06798B2 (zh) |
EP (1) | EP3530310B1 (zh) |
JP (1) | JP6997007B2 (zh) |
CN (1) | CN11019313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12955B (zh) * | 2018-06-29 | 2022-12-20 |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 导丝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80706A (en) * | 1975-04-22 | 1978-03-28 | Medrad, Inc.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theter guidewire |
US4955384A (en) * | 1989-05-11 | 1990-09-11 |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 Guiding member for vascular catheters with a flexible link distal section |
EP1938859A1 (en) * | 2006-12-28 | 2008-07-02 |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 Guide wi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510157D0 (en) * | 1985-04-20 | 1985-05-30 | Ti Flexible Tubes Ltd | Interlocked metal tube |
US5465733A (en) * | 1993-10-14 | 1995-11-14 | Hinohara; Tomoaki | Guide wire for catheters and method for its use |
US20030069522A1 (en) | 1995-12-07 | 2003-04-10 | Jacobsen Stephen J. | Slotted medical device |
US5931830A (en) * | 1995-12-07 | 1999-08-03 | Sarcos L.C. | Hollow coil guide wire apparatus for catheters |
US8100837B1 (en) * | 2000-12-21 | 2012-01-24 | Abbott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 Superelastic guidewire with locally altered properties |
US6682493B2 (en) * | 2001-12-03 | 2004-01-27 |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 High torque guidewire |
US7520863B2 (en) * | 2002-03-22 | 2009-04-21 | Cordis Corporation | Guidewire with deflectable tip having improved torque characteristics |
US20120191012A1 (en) | 2011-01-24 | 2012-07-26 | Pavilion Medical Innovations | Controllable Stiffness Guidewire |
JP2012200290A (ja) * | 2011-03-23 | 2012-10-22 | Asahi Intecc Co Ltd | ガイドワイヤ |
JP5605949B2 (ja) | 2011-03-30 | 2014-10-15 | 日本ライフライン株式会社 |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
JP5645222B2 (ja) * | 2011-10-21 | 2014-12-24 |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ガイドワイヤ |
JP2013106854A (ja) * | 2011-11-22 | 2013-06-06 | Asahi Intecc Co Ltd | ガイドワイヤ |
JP2015066163A (ja) | 2013-09-30 | 2015-04-13 |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スリットパイプ及びそのスリットパイプを用いたガイドワイヤ |
JP2014147459A (ja) * | 2013-01-31 | 2014-08-21 | Asahi Intecc Co Ltd | スリットパイプ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ガイドワイヤ |
-
2018
- 2018-02-26 JP JP2018032453A patent/JP699700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0-04 US US16/151,668 patent/US114067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0-26 CN CN201811266653.9A patent/CN110193130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19 EP EP18213842.0A patent/EP3530310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80706A (en) * | 1975-04-22 | 1978-03-28 | Medrad, Inc.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theter guidewire |
US4955384A (en) * | 1989-05-11 | 1990-09-11 |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tems, Inc. | Guiding member for vascular catheters with a flexible link distal section |
EP1938859A1 (en) * | 2006-12-28 | 2008-07-02 |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 Guide wi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97007B2 (ja) | 2022-01-17 |
US11406798B2 (en) | 2022-08-09 |
US20190262588A1 (en) | 2019-08-29 |
CN110193130A (zh) | 2019-09-03 |
EP3530310A1 (en) | 2019-08-28 |
EP3530310B1 (en) | 2024-04-17 |
JP2019146705A (ja) | 2019-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266407B2 (ja) | カテーテル及び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 |
US20220257901A1 (en) | Catheter | |
EP2799105B1 (en) | Guide wire | |
US20150051541A1 (en) | Med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dical instrument | |
US8303612B2 (en) | Intravascular foreign matter removing wire and medical implement | |
KR102117499B1 (ko) | 카테터 | |
CN112438770A (zh) | 输送导丝和管腔植入系统 | |
US20090306546A1 (en) | Kink-Resistant Guidewire Having Increased Column Strength | |
EP3130372B1 (en) | Catheter and balloon catheter | |
EP2502645A1 (en) | Guidewire | |
US20210023339A1 (en) | Catheter With Embedded Core Wires | |
CN113181513B (zh) | 导丝 | |
CN110193130B (zh) | 导丝 | |
JP2023041960A (ja) |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吸引システム | |
US10702675B2 (en) | Catheter for insertion into branched blood vessel | |
EP3646916A1 (en) | Catheter, separator, and suction system | |
CN210990521U (zh) | 输送导丝和管腔植入系统 | |
JP6195382B2 (ja) | 医療用チューブ体 | |
EP3298973B1 (en) | Endoscopic treatment instrument | |
CN113613604B (zh) | 医疗用管状体运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22154118A1 (ja) | カテーテルおよび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CN113271855A (zh) | 导管 | |
US20220152351A1 (en) | Catheter | |
EP3988156A1 (en) | Guide wire | |
JP2021151380A (ja) | 医療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