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8804731A -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804731A
CN118804731A CN202380024876.7A CN202380024876A CN118804731A CN 118804731 A CN118804731 A CN 118804731A CN 202380024876 A CN202380024876 A CN 202380024876A CN 118804731 A CN118804731 A CN 118804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oxide
antibacterial agent
surface material
oxide antibac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248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口宏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30811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866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3/01906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238649A1/ja
Publication of CN118804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8047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具有肌肤侧面和非肌肤侧面。上述肌肤侧面具有多个凸部和位于多个上述凸部之间的多个凹部。上述表面材料构成上述肌肤侧面的上层和构成上述非肌肤侧面。上述凸部在其内部具有中空部,该中空部位于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之间。形成上述中空部的构成上述上层的非肌肤侧面的纤维和构成上述上层的肌肤侧面的纤维包含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纤维。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背景技术
穿戴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阴道分泌物片)、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时,有时会因闷热等而在皮肤上产生斑疹。因此,为了抑制斑疹的产生,提出了一种在吸收性物品中使用了抗菌剂的吸收性物品。
例如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了一种在构成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表面材料的纤维中混入了抗菌剂的吸收性物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51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21-529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具有肌肤侧面和非肌肤侧面。
上述肌肤侧面具有多个凸部和位于多个上述凸部之间的多个凹部。
上述表面材料构成上述肌肤侧面的上层和构成上述非肌肤侧面。
上述凸部在其内部具有中空部,该中空部位于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之间。
形成上述中空部的构成上述上层的非肌肤侧面的纤维和构成上述上层的肌肤侧面的纤维包含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纤维。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吸收体和位于上述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侧的表面材料。
上述表面材料具有肌肤侧面和非肌肤侧面。
上述表面材料的肌肤侧面具有多个凸部和位于多个上述凸部之间的多个凹部。
上述表面材料构成上述肌肤侧面的上层和构成上述非肌肤侧面。
上述凸部在其内部具有中空部,该中空部位于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之间。
形成上述中空部的构成上述上层的非肌肤侧面的纤维和构成上述上层的肌肤侧面的纤维包含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纤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一个例子的图,是表示使各部分的弹性构件伸长并展开成平面状的状态的肌肤侧(表面材料侧)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切断的吸收性物品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将构成上述一次性尿布的一部分的表面材料的局部放大表示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所使用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使用抗菌剂的吸收性物品中,抗菌剂不易溶于水,因此在充分发挥抗菌效果之前,尿等排泄液就透过了正面片(表面材料),存在不易表现出有效的抗菌效果这样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表现出有效的抗菌效果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以下,对于具有本发明的表面材料的吸收性物品,列举一次性尿布作为例子,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一次性尿布的整体构成>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是所谓的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另外,并不限定于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在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表面材料。
一次性尿布1和构成该一次性尿布1的各构成部件具有与穿戴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纵向X和与穿戴者的左右方向对应并与纵向X正交的横向Y。另外,一次性尿布1和构成该一次性尿布1的各构成部件具有与纵向X和横向Y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Z。
在本说明书中,各构成的肌肤侧表示在穿戴一次性尿布时位于穿戴者的肌肤侧的一侧。各构成的非肌肤侧表示在穿戴一次性尿布时位于与穿戴者的肌肤侧相反侧的一侧。另外,关于厚度方向Z,有时将穿戴时靠近穿戴者肌肤的一侧称为上,将靠近所穿着衣物的一侧称为下。
以下,一次性尿布1称为尿布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带式的一次性尿布作为例子,但也能够适用于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失禁垫。
如图1所示,将尿布1划分为位于纵向X腹侧的腹侧区域A、位于纵向X背侧的背侧区域B和位于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之间的裆部区域C。
背侧区域B包含从裆部区域C向左右的横向Y外侧突出的侧部。在该侧部的横向Y的侧缘部设置有搭扣带(Fastening tape)9。同样地,腹侧区域A包含从裆部区域C向左右的横向Y外侧突出的侧部。
在腹侧区域A的非肌肤侧面设置有用于粘接搭扣带9的搭着带(Landing Tape)(未图示)。该搭着带由机械性面搭扣的阴部件构成。搭扣带9具有由机械性面搭扣的阳部件构成的固定部91。
裆部区域C以宽度比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窄的方式形成向横向Y内侧变细的腿围,穿戴时配置在包括穿戴者的排尿部和肛门等的胯裆部。
其中,此时所谓的“穿戴时”是指维持通常设想的合适的穿戴位置的状态。
如图1和2所示,尿布1具有表面材料(顶片)2、背面材料(背面片)3、吸收体4、侧部片5、一对搭扣带9、中间片7和防漏片8。尿布1具有将背面材料3、防漏片8、吸收体4、中间片7和表面材料2沿着厚度方向Z层叠而成的构成。这些构成例如通过热熔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方式而彼此接合。
吸收体4沿着纵向X延伸,配置于表面材料2与背面材料3之间。即,吸收体4配置于表面材料2的非肌肤侧。吸收体4从表面材料2一侧的面吸收穿戴者的尿或大便所含的水分等液态排泄物(以下,有时简称为“液体”或“排泄液”。),使其在内部扩散,从而保持该液体。
吸收体4具有吸收性芯40和包芯片41。
吸收性芯40构成为以能够保持液体的吸收性材料为主体。具体而言,吸收性芯40具有亲水性纤维的积纤体、使该积纤体载持吸收性聚合物而成的构成、或仅包含吸水性聚合物的构成等。
包芯片41包覆吸收性芯40,具有例如保持吸收性芯40的形状的功能等。包芯片41例如由棉纸状的薄且柔软的纸或透液性的无纺布等形成。
表面材料2配置为在穿戴尿布1时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表面材料2配置于吸收体4的肌肤侧面4a一侧(厚度方向Z上方侧),例如构成尿布1的肌肤侧面的横向Y中央部。表面材料2构成为透液性的片材,利用由合成纤维或天然纤维所构成的无纺布等形成。
表面材料2具有肌肤侧面2a和非肌肤侧面2b。
关于表面材料2的的详细内容,以后叙述。
在表面材料2与吸收体4之间可以设置中间片7。中间片7可以使用利用各种制造方法得到的无纺布。从提高液体从表面材料2向吸收体4的透过性、防止吸收体4所吸收的液体向表面材料2的回液等观点考虑,配置中间片7。
背面材料3配置于吸收体4的非肌肤侧(厚度方向Z下方),例如构成尿布1的几乎全部非肌肤侧面,并且在穿戴时构成尿布1的外装。背面材料3优选具有防漏性,例如由具有难透液性、水蒸气透过性和拨水性等功能的片材形成。
一对侧部片5配置于表面材料2的横向Y侧部,例如构成尿布1的肌肤侧面的横向Y侧部。希望侧部片5具有防漏性,例如由具有难透液性、水蒸气透过性和拨水性等功能的片材形成。在一对侧部片5中,横向Y中央部侧与表面材料2重叠而配置,横向Y侧部延伸至表面材料2的外侧,与背面材料3接合。
在尿布1中,侧部片5通过配置丝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50而构成立体皱褶形成用片。
防漏片8由不透液性或难透液性的树脂膜构成,覆盖背面材料3的肌肤侧面。
<表面材料>
对表面材料2进行说明。
[表面材料的概略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为具有凹凸面的凹凸表面材料。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肌肤侧面2a为设置有多个中空的凸部33和多个凹部34的凹凸面,非肌肤侧面2b为平坦面。
通过肌肤侧面2a为凹凸面,在穿戴时,表面材料2的肌肤侧面2a局部与肌肤接触。即,在穿戴时,表面材料2容易局部与肌肤接触,更详细而言,凸部33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区域容易与肌肤接触。由此,能够减轻因表面材料2的肌肤侧面2a整个面与肌肤接触而引起的粘滞感或闷热、摩擦而引起的刺激感,抑制炎症、湿疹或肌肤斑疹等皮肤问题。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平坦”意指宏观上没有凹凸为平坦,因为由纤维构成,所以容许存在可能产生的比较小的凹凸。例如,容许厚度方向上的凸部的顶部与凹部的底部之差小于0.3mm的凹凸。
如图3所示,表面材料2将下层LL和形成于下层LL上的上层UL层叠而构成。下层LL构成表面材料2的非肌肤侧面2b。上层UL构成表面材料2的肌肤侧面2a。
如图3所示,表面材料2在其肌肤侧面2a具有多个凹部34和多个凸部33。凸部33在肌肤侧面2a的一个面形成多个。凸部33构成为向肌肤侧突出,在凸部33彼此之间形成有向非肌肤侧凹陷的凹部34。
凸部33具有平坦的下层LL的部分和制成尿布1时向穿戴者的肌肤以圆顶状突出的上层UL的部分。
凸部33的内部为空洞,凸部33具有中空部10。该中空部10是位于上层UL与下层LL之间并且被上层UL的非肌肤侧面ULb和下层LL的肌肤侧面LLa围成的空间。
关于多个凸部33,它们例如形成为交错格子状。多个凹部34也同样形成为交错格子状。另外,凸部33和凹部34各自的形状和配置没有特别限定。
表面材料2具有上层UL和下层LL局部地通过压制加工而使纤维压紧并接合而成的压紧区域52a以及上层UL和下层LL不进行压制加工而上层UL向肌肤侧隆起并形成凸部33的凸起区域52b。
凹部34由压紧区域52a和位于该压紧区域52a的周围的凸部33的侧面形成。凹部34具有容易贮存排泄物的空间30。
压紧区域52a的压紧可以利用伴随构成表面材料2的纤维材料的熔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不伴随纤维材料的熔融的方法。作为伴随纤维材料的熔融的压制加工,具体可以列举伴有发热的压纹加工、超声波压纹等公知的压纹加工,压紧区域52a也称为压纹部。
如图3所示,在表面材料2中,上层UL通过将从肌肤侧向非肌肤侧(图中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的第一层21和第二层22层叠而构成。
第一层21的肌肤侧面构成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该肌肤侧面ULa构成表面材料的肌肤侧面2a。肌肤侧面ULa为能够与穿戴者的肌肤直接接触的面。
第二层22的非肌肤侧面构成上层UL的非肌肤侧面ULb。
如图3所示,在表面材料2中,下层LL包含构成下层LL的肌肤侧面LLa的第三层23。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下层LL具有1层结构,下层LL由第三层23构成,下层LL的肌肤侧面LLa可以称为第三层23的肌肤侧面23a。以下,将下层LL改称为第三层23,并将下层LL的肌肤侧面LLa改称为第三层23的肌肤侧面23a进行说明。
第一层21、第二层22和第三层23分别由纤维材料的片状物构成。作为片状物,例如可以使用利用梳理法制造的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水刺无纺布和针刺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水刺无纺布和针刺无纺布等各种无纺布。
[第一层的构成]
如图3所示,第一层21由纤维集合体构成,将构成第一层21的纤维称为第一纤维61。第一纤维61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构成第一层21的第一纤维61全部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以下,将第一纤维61改称为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进行说明。混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示为后述的图4的符号6,以下称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
另外,第一层21可以构成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和没有配合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双方。
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通过在纤维中混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而构成。在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中,与进行喷雾、涂敷等而使抗菌剂附着于纤维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防止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从纤维脱落。通过将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混入纤维,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不易与排泄液一起向其他层移动,容易留存在表面材料2。关于后述的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也相同。
关于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的详细内容,以后叙述。
[第二层的构成]
第二层22由纤维集合体构成,将构成第二层22的纤维称为第二纤维62。第二纤维62具有作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的纤维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以下称为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22(以下称为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22。)。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构通过在纤维中混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而构成。
[第三层的构成]
第三层23由纤维集合体构成,将构成第三层23的纤维称为第三纤维63。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构成第三层23的第三纤维63全部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的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以下,将第三纤维63改称为第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3进行说明。另外,第三层23可以构成为包含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双方。
[表面材料的整体构成]
在图3中,用内部被涂满的线状表示构成第一层21的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用内部画有斜线的线状表示构成第二层22的第二纤维62(包含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和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22)。用内部为白色的只是轮廓线的线状表示构成第三层23的第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3。另外,在图4中,内部为白色的只是轮廓线的小圆、内部为黑色的小圆都示意地表示纤维彼此的熔融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和非肌肤侧面ULb构成为含有混入了由金属氧化物构成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另一方面,下层LL的肌肤侧面LLa由没有混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构成。
[抗菌剂]
作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可以使用氧化锌、氧化银、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铜等。这些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这些之中,从抗菌性、安全性、价格方面考虑,优选含有氧化锌。
从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不易向其他层移动的观点考虑,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优选为水难溶性或水不溶性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可以列举使用水难溶性的氧化锌的例子。
另外,氧化锌的抗菌机理众说纷纭。例如有:锌离子使细菌的细胞膜不稳定,诱导细胞死亡的说法;氧化锌与水反应,所产生的过氧化氢抑制菌的作用的说法等。
由于氧化锌为水难溶性的,所以不易在表面材料2中与在厚度方向Z移动的排泄液一起向吸收体4等其他层移动,容易残留在表面材料2中。此外,由于构成为氧化锌混入纤维,因此更容易残留在表面材料2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和非肌肤侧面ULb构成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在表面材料2中,成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容易留存于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和非肌肤侧面ULb的形态。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
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和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例如可以经由对预先混入了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合成树脂进行纺丝的工序而得到。
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和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例如可以为由1种合成树脂(热可塑性树脂)或将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混合而成的掺混聚合物构成的单一纤维,或者也可以为复合纤维。此处所谓的复合纤维是指利用纺丝头使成分不同的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复合,同时进行纺丝而得到的合成纤维(热塑性纤维),多种成分为分别在纤维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结构,且在单纤维内相互粘接。复合纤维的形态有芯鞘型、并列型等。
从有效地表现抗菌效果的观点考虑,优选在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表面露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
从使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纤维表面有效地露出的观点考虑,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和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优选特别为芯鞘型纤维。
如图4所示,混入了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的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具有芯部61C(621C)和鞘部61S(621S)。只在鞘部61S(621S)配合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这样,通过只在鞘部61S(621S)配合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能够以含量少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使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容易地在纤维表面露出。
从有效且高效地发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所带来的防止皮肤问题的效果并且良好地维持肌肤的常驻菌平衡的观点考虑,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在芯鞘型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或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0.0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1质量%以上,优选为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优选为0.05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1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关于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中所占的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后叙述。
另外,在芯鞘型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或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中,从在纤维表面露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有效且高效地发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所带来的防止皮肤问题的效果以及良好地维持肌肤的常驻菌平衡的观点考虑,优选只在鞘部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芯鞘型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或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中,从上述观点考虑,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在构成鞘部(61S或621S)的树脂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2质量%以上4.0质量%以下。
作为原料纤维的芯鞘型的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例如可以使用如下的纤维,其芯部61C(62C)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或PP(聚丙烯)构成,鞘部61S(62S)由混入了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氧化锌)的PE(聚乙烯)构成,芯鞘比以质量比计为20/80~80/20。其中,芯鞘比表示构成芯和鞘各自的树脂的质量比(芯/鞘)。
从配合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纤维(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和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的粗细、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向该纤维的易混入性的观点考虑,适当设定包含金属氧化物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的粒径。一般而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平均粒径利用通过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法得到的累积体积50容量%的体积累积粒径D 50表示,为1.0μm以上7μm以下。
[抗菌剂非配合纤维]
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22和第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3例如可以为由1种合成树脂(热可塑性树脂)或将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混合而成的掺混聚合物构成的单一纤维,或者也可以为复合纤维。
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22和第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3例如为芯部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或PP(聚丙烯)构成、鞘部由PE(聚乙烯)构成并且芯鞘比以质量比计为20/80~80/20的芯鞘型复合纤维。
[中空部和凹部]
如上所述,凸部33在其内部具有中空部10。在中空部10内,供给至表面材料2并通过了上层UL的排泄液容易暂时留存。
另外,在凹部34,由于其凹下的形状,排泄物容易留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构成凹部34一部分的压紧区域52a及其附近与它们周边(与没有进行压制加工的凸起区域52b大致对应的部分)相比,由于纤维彼此的熔接或压接,而纤维密度变高,纤维间距离变小。因此,压紧区域52a及其附近由于与它们周边的纤维密度差,成为容易引入排泄液、液体不易透过的构成,成为排泄物更容易留存于凹部34的构成。
这样,中空部10内和凹部34容易留存来自穿戴者的排泄物。
在凹部34中,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是与留存在凹部34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的面。
在中空部10中,上层UL的非肌肤侧面ULb是与滞留在中空部10内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的面。
其中,尿布由于形成了防止泄漏的结构,从而尿布内因汗或尿等水分而变成高温多湿的环境。这样,尿布内处于皮肤变得闷热而浸软(泡涨)并且肌肤的屏障功能容易下降的环境,并且在排尿后和排便后,尿布内变成容易滋生细菌的环境。
另外,大便中含有蛋白质分解酶或脂肪分解酶等酶、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肠内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的有害细菌。尿布内,由于排尿,尿中所含的尿素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分解而转变成氨,容易形成碱性环境。尿布内变成碱性环境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变得活跃,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毒素,引起炎症、湿疹或肌肤斑疹等皮肤问题。另外,在尿布内有大便的情况下,尿布内变成碱性环境,从而大便中的酶的作用被活化,对浸软且肌肤的屏障功能下降了的皮肤进行刺激,容易引起皮肤问题。
对此,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的尿布1中,通过在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表面材料2的肌肤侧面2a(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从排泄初期开始就能够发挥抗菌效果。
并且,在表面材料2中,如上所述,具有包括中空的凸部33的凹凸结构,排泄物容易留存的中空部10和凹部34的与排泄物直接接触的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和非肌肤侧面ULb构成为含有以容易留存于表面材料2的方式混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而形成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由此,中空部10和凹部34所留存的排泄物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能够以高的频率有效地接触。
因此,即使是含量少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也能够有效且高效地发挥抗菌效果,从排泄初期开始就能够抑制因来自穿戴者的排泄物而引起的细菌繁殖,抑制皮肤问题。
此外,由于表面材料2设置有压紧区域52a,因此能够更有效且高效地表现出凹部34的抗菌效果。即,如上所述,构成凹部34一部分的压紧区域52a及其附近由于与它们周边的纤维密度差,成为容易引入来自穿戴者的排泄液、液态排泄物不易透过压紧区域52a及其附近的构成,成为排泄物容易滞留于凹部34的构成。因此,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和排泄物能够有效地接触。
另外,在通过伴随纤维材料的熔融的压制加工而形成的压紧区域52a中,有时表面材料原本具有的纤维形态消失而发生膜化。排泄液更不易透过这样的膜化的状态的压紧区域52a,能够形成排泄物更容易滞留于凹部34的构成,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和排泄物能够更有效地接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通过设为具有中空部的凹凸结构,而形成排泄物容易留存于表面材料的形态,并且以成为排泄物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排泄物留存的部分以高频率接触的形态的方式,在表面材料配合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由此,能够有效地表现抗菌效果,能够以含量少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获得优异的抗菌效果。
另外,在表面材料2中,没有遍及构成表面材料的全部层来配合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就能够表现有效的抗菌效果,因此能够将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量抑制得较低。
其中,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不仅对成为肌肤斑疹原因的来自排泄物的菌起作用,而且对有助于肌肤的屏障功能的皮肤常驻菌也起作用,而存在肌肤的常驻菌失衡而引起皮肤问题的可能性。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能够获得充分的抗菌效果,并能够将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量抑制得较低,因此肌肤的常驻菌不会因过剩量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而失衡,能够高效地抑制皮肤问题,并削减成本。
[关于上层]
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如上所述,上层UL具有由第一层21和第二层22这两层构成的多层结构。
另外,可以由1层构成上层UL,也可以以3层以上的多层结构构成上层UL。在以多层结构构成的情况下,在多层中,上层UL的构成肌肤侧面ULa的层和构成非肌肤侧面ULb的层分别构成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即可。由此,肌肤侧面ULa和非肌肤侧面ULb成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形态。
在表面材料2中,第一层21和第二层22各自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可以相同,从获得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所带来的充分的抗菌效果,并且降低表面材料2整体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量,容易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的观点考虑,优选与第二层22相比,第一层21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高。
其中,第一层21为能够与穿戴者的肌肤直接接触的面。通过由第一层21构成的表面材料2的肌肤侧面2a具有凹凸结构,能够减少肌肤与表面材料2的接触面积,抑制因表面材料2而产生的肌肤的摩擦。另一方面,通过形成凹凸结构,附着于肌肤的来自排泄物的菌与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接触机会容易减少。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在上层UL中,通过构成为使第一层21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相对高,即使是凹凸结构,也能够充分确保来自排泄物的菌与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接触机会,能够获得充分的抗菌效果。另一方面,在第二层22中以存在于中空部10内的排泄物的抗菌充分的程度,配合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即可,相对地能够使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比第一层21低。
这样,在表面材料2中,通过使第一层21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比第二层22高,在获得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所带来的充分的抗菌效果的同时,降低表面材料2整体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量,容易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
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通过以多层结构构成上层UL,能够容易地调整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和非肌肤侧面ULb各自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
即,在以多层结构构成上层UL的情况下,在上层UL的构成肌肤侧面ULa的层和构成非肌肤侧面ULb的层中,分别使各层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不同,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和非肌肤侧面ULb各自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由此,容易调整表面材料2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分布,使得能够降低表面材料2整体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量,并获得充分的抗菌效果。
[关于下层]
如上所述,下层LL(第三层23)可以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也可以不含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
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下层LL是1层结构,也可以是2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在以多层结构构成的情况下,下层LL构成为包含构成肌肤侧面LLa的第三层23。该第三层可以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也可以不含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
[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各自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的关系]
可以使第一层21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比第二层22高,并且可以使第二层22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比第三层23高。
换言之,在表面材料2中,可以使构成表面材料2的3层(第一层21、第二层22、第三层23)中最靠非肌肤侧的第三层23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最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第一层21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最高,第二层22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次之,第三层23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最低。
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能够获得有效且高效的抗菌效果,并且通过降低表面材料2整体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含量,容易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
即,在表面材料2中,通过在上层UL的肌肤侧面ULa和非肌肤侧面ULb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滞留于利用上层UL的非肌肤侧面ULb形成的中空部10和利用肌肤侧面ULa形成的凹部34的排泄物与金属氧化物抗菌剂能够高频率地接触。因此,在表面材料2中,即使使第三层23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相对变低,也能够获得充分的抗菌效果。因此,通过使第三层23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变低,能够降低表面材料2整体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量,容易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
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从有效且高效地发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所带来的防止皮肤问题的效果,并且更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抑制皮肤问题的观点考虑,第一层21、第二层和第三层23各自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优选的含有比例如下所述。关于各层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后叙述。
在第一层21中,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04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在第二层22中,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025质量%以上2.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45质量%以上1.25质量%以下。
在第三层23中,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质量%以上1.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1.25质量%以下。
[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各自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含有比例]
例如通过调整各层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含有比例,能够调整第一层21、第二层22和第三层23各自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使其满足上述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的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第一层21、第二层22和第三层23各自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优选的含有比例如下所述。
在第一层21中,从肌肤侧面2a有效且高效地表现抗菌的观点考虑,构成第一层21的纤维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所占的比例(含有比例)优选为80~100质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层21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含有比例为100质量%。
在第二层22中,从中空部10内有效且高效地表现抗菌以及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的观点考虑,构成第二层22的纤维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所占的比例(含有比例)优选为50~90质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层22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含有比例为85质量%。
在第三层23中,从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的观点考虑,构成第三层23的纤维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所占的比例(含有比例)优选为0~50质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层23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含有比例为0质量%。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从有效且高效地发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所带来的防止皮肤问题的效果,并且更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抑制皮肤问题的观点考虑,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含有比例)优选为0.01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4质量%以上0.75质量%以下。
关于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后叙述。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在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例如通过调整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在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含有比例),能够成为上述的表面材料整体所示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比例的范围。
从有效且高效地发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6所带来的防止皮肤问题的效果,并且更良好地保持肌肤的常驻菌的平衡,抑制皮肤问题的观点考虑,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在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30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上70质量%以下。
[纤维间距离]
第一层21、第二层22和第三层23各自的纤维密度可以不同。换言之,第一层21、第二层22和第三层23的纤维间距离(纤维与纤维的间隙)可以彼此不同。
“纤维密度不同”意指纤维间距离不同。“纤维密度高”表示纤维间距离相对较小的状态,“纤维密度低”表示纤维间距离相对较大的状态。纤维间距离小的状态是纤维密集的状态。纤维间距离小与纤维间距离大相比,由毛细管所产生的液体的吸引力变大。
从更高效地发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所带来的抗菌效果的观点考虑,在表面材料2中,优选与第二层22相比,第一层21的纤维间距离相对较小,与第三层23相比,第二层22的纤维间距离相对较小。即,关于纤维密度,优选第一层21最高,第二层22次之,第三层23最低。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在表面材料2的厚度方向Z上,排泄物能够容易地留存在靠近表面材料2的肌肤侧面ULa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处于靠近肌肤侧面ULa的位置的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和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与排泄物有效地以高频率接触。
更详细而言,通过成为上述构成,在表面材料2中,关于液体的吸引力,第一层21最大,第二层22次之,第三层23最小。通过第一层21的液体的吸引力最大,能够更可靠地确保排泄物留存于凹部34的时间。由此,能够使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与排泄物的接触频率变得更高,能够有效地抗菌。另外,透过上层UL移动到中空部10的排泄物利用第二层22与第三层23的纤维间距离的差异所产生的液体的吸引力的差异,能够更可靠地确保排泄液在中空部10内暂时留存的时间。由此,能够使中空部10内的排泄物与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接触频率变得更高,能够有效地抗菌。
各层的纤维间距离的调整例如可以通过使各层所使用的纤维的纤维直径不同来进行。作为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材料2中,使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和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的纤维直径成为15μm,使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22和第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3的纤维直径成为20μm,由此能够使第一层21、第二层22和第三层23各自的纤维间距离成为如上所述的关系。
另外,在上层UL和下层LL分别由1层构成的情况下,在表面材料中,优选与下层LL相比,上层UL的纤维间距离相对较小。
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在表面材料2中,关于液体的吸引力,上层UL最大,下层LL最小。通过上层UL的液体的吸引力最大,能够更可靠地确保排泄物留存于凹部34的时间,能够使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与排泄物的接触频率变得更高,能够有效地抗菌。另外,透过上层UL移动到中空部10的排泄物利用上层UL与下层LL的纤维间距离的差异所产生的液体的吸引力的差异,能够更可靠地确保排泄液在中空部10内暂时留存的时间,能够有效地抗菌。
以下,列举第一层21、第二层22和第三层23各自的纤维间距离的具体数值,但这些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这些。
在表面材料2中,从更可靠地确保排泄物留存于凹部34的时间、提高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与排泄物的接触频率的观点考虑,第一层21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30μm以上,更优选为50μm以上,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80μm以下,优选为30μm以上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上80μm以下。
从移动到中空部10的排泄物在中空部10内更容易暂时留存、提高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与排泄物的接触频率的观点考虑,第二层22的纤维间距离与第三层23的纤维间距离的差量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20μm以上。
第二层22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40μm以上,更优选为60μm以上,优选为110μm以下,更优选为90μm以下,优选为40μm以上110μm以下,更优选为60μm以上90μm以下。
第三层23的纤维间距离的值优选为50μm以上,更优选为70μm以上,优选为190μm以下,更优选为170μm以下,优选为50μm以上190μm以下,更优选为70μm以上170μm以下。
关于纤维间距离的测定方法,以后叙述。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溶解度]
从使长期防止大便所引起的肌肤斑疹(皮肤问题)这样的效果变得更加显著的观点考虑,混入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优选在水中的溶解性低的难溶性。水中的溶解性可以利用按照后述的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得到的溶解度进行评价。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溶解度优选为0.01g/100ml以上0.5g/100ml以下,更优选为0.03g/100ml以上0.3g/100ml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5g/100ml以上0.2g/100ml以下。
<表面材料的制造方法例>
以下,列举表面材料2的制造方法例,但并不限定于此。
肌肤侧面2a为凹凸面、非肌肤侧面2b为平坦面的表面材料2可以如下所述地进行制造:将由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构成的无纺布、由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与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22的层叠体构成的无纺布和由第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3构成的无纺布重叠,将这些无纺布局部接合。
由第一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1构成的无纺布与由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621和第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22的层叠体构成的无纺布的层叠体构成表面材料2的上层UL。
由第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非配合纤维63构成的无纺布构成表面材料2的下层LL。
作为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可以利用日本特开2004-174234号公报所记载的制造方法。
即,通过在相互啮合的2个在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齿轮辊之间咬入构成上层UL的无纺布的片状物,使该片状物间歇地拉伸,进行凹凸赋形加工。这样,在进行凹凸加工后的片状物中,被拉伸的部分构成凸部33。另一方面,没有被拉伸的部分在制成表面材料2时构成凹部34。这样,使形成有多个凸部33的构成上层UL的片状物与构成下层LL的片状物重叠,将该重叠物夹压在至少一方被加热至规定温度的2个辊之间进行局部接合。由此,上层UL和下层LL被压紧,在压紧区域52a(凹部34的一部分)通过热熔接而被局部接合,制造具有凹凸结构的表面材料2。该表面材料2中的上层UL侧的面(肌肤侧面2a)具有凹凸,表面材料2的下层LL侧的面(非肌肤侧面2b)大致平坦。
<补充说明>
[为中空的凸部等的确认方法]
表面材料具有凹凸、凸部具有中空部可以通过利用剃刀(例如Feather安全剃刀株式会社制造的单刃刀)将表面材料切断,得到测定片,将该测定片的切断面放大进行观察来确认。
例如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造的S-4000型场致发射型操作电子显微镜,调整至各层全部收入视野的倍率,观察测定片的切断面。
在观测切断面时,同时照入已知尺寸的物体,从而能够求出凸部33的高度、各层的厚度这样的各构成要素的尺寸。
通过观测切断面,能够确认表面材料通过纤维间距离彼此不同的层层叠而构成。
通过观测切断面,除了了解纤维的截面轮廓以外,还能够掌握例如是芯鞘型纤维还是单纤维结构这样的纤维结构。另外,在为芯鞘型纤维的情况下,通过观测切断面,能够算出芯部和鞘部各自的面积比率。
通过观测切断面,能够确认纤维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存在、在鞘部中配合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以及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纤维表面露出。
另外,通过对纤维截面进行SEM-EDX分析,能够确认鞘部所含的制剂为氧化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
[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的计算方法]
称取1g表面材料的对象层(第一层、第二层或第三层),将其尽可能切小,放入300ml烧杯中,再向该烧杯中加入离子交换水200ml,利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使纤维完全与水接触。一边搅拌液体,一边逐次少量地添加浓盐酸(约10M)3ml,再搅拌1小时,使存在于构成对象层的纤维的表面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溶出。接着,添加5.1M的氢氧化钠水溶液6ml,使液体中和后,添加pH10.7的缓冲液(含有28质量%·NH3水溶液54.7ml和0.535g的NH4Cl,利用离子交换水使其溶解)10ml,进行pH的微调节。
接着,添加铬黑T试剂(将铬黑T粉末0.125g和盐酸羟胺1.125g溶解在无水乙醇25ml而得到)作为指示剂,使液体成为淡粉红色。使用0.0002M的EDTA·2Na作为滴定液,进行滴定,将液体从粉红色变成淡蓝~绿色时的该滴定液的添加量(ml)作为滴定值A。然后,利用以下的式子算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质量。下述式中的“5000000”意指每1mοl滴定液的体积(ml)。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质量(g)=滴定值A×每1mοl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质量/5000000
按照以上的操作算出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质量为1g的对象层所含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质量。因此,将所算出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质量扩大100倍得到的值成为对象层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的计算方法]
作为对象试样,以包含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方式称取1g表面材料,利用与上述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中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方法,算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纤维间距离的测定方法]
作为纤维集合体的无纺布的纤维间距离基于Wrotonowski的假设利用下述式(1)求出。下述式(1)通常在求解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间距离时使用。在Wrontnowski的假设下,纤维为圆柱状,每一根纤维都不相交,而有规律地排列。
测定对象的表面材料是包含构成稀疏区域的第一层和构成致密区域的第二层的多层结构。利用下述式(1)算出稀疏区域和致密区域各自的纤维间距离。
计算时,下述式(1)中使用的厚度t、克重W、纤维的树脂密度ρ和纤维直径D分别使用关于测定对象的稀疏区域(第一层)和致密区域(第二层)各自的数值。厚度t、克重W和纤维直径D分别为多个测定点的测定值的平均值。
厚度t(mm)利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首先,将测定对象的表面材料切成X方向50mm×Y方向50mm的尺寸,制作该表面材料的切片。接着,将该切片载于平板上,在其上载置平板上的玻璃板,以包括玻璃板在内的负荷成为49Pa的方式,在玻璃板上均等地放置砝码后,测定该切片的厚度。测定环境为温度20±2℃、相对湿度65±5%,测定仪器使用显微镜(株式会社Keyence制造、VHX-1000)。关于切片的厚度的测定,首先,得到该切片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在该放大照片中同时照入已知尺寸的物体。接着,使刻度与上述切片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对齐,测定该切片的稀疏区域和致密区域的各厚度。进行以上的操作3次,将3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对象的层的厚度t。
在上述切片的切断面中,按照以下的方法区分稀疏区域和致密区域。稀疏区域与致密区域相比,构成纤维的密度低(纤维间距离大),因此在上述切片的切断面,纤维间距离相对较大的区域为稀疏区域,相对较小的区域为致密区域。这两个区域即使用肉眼也能够辨别。
克重W(g/m2)通过如下方式求得:将测定对象的表面材料的稀疏区域和致密区域分别切成规定的大小(例如12cm×6cm等),在测定质量后,用该质量测定值除以根据该规定的大小求得的面积,从而求出克重W(“克重W(g/m2)=质量÷由规定的大小求得的面积”)。重复该测定4次,将其平均值作为克重。
纤维的树脂密度ρ(g/cm3)使用密度梯度管,基于JIS L1015化学纤维短纤维试验方法所记载的密度梯度管法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URL为http://kikakurui.com/l/L1015-2010-01.html,作为书籍,在JIS手册纤维-2000(日本标准协会)的p.764~p.765上记载)。
关于纤维直径D(μm),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造的S-4000型场致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10根从稀疏区域和致密区域分别收集的纤维的纤维截面进行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纤维直径D(μm)。
纤维直径D的测定方法依据后述的[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
D:纤维直径(um)
0:纤维的树脂密度(g/cm3)
t:厚度(mm)
W:克重(g/m2)
[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
利用剃刀(例如Feather安全剃刀株式会社制造的单刃刀)将测定对象的表面材料的不包括压紧区域的区域切断,得到俯视为四边形形状的测定片。在切断该测定对象时,注意该通过切断所形成的测定片的切断面的结构不因切断时的压力等而被破坏。作为优选的测定对象的切断方法,可以列举如下的方法:在切断测定对象之前,将测定对象放入液氮中使其充分冻结,然后进行切断。
使用双面纸胶带(NICHIBAN株式会社制造的NicetackNW-15),将测定片粘贴在试样台上。接着,对测定片进行涂铂。涂布使用日立那珂精器株式会社制造的离子溅射装置E-1030型(商品名),溅射时间为30秒。
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造的S-4000型场致发射型操作电子显微镜,以倍率1000倍观察测定片的切断面。
表面材料具有稀疏区域和致密区域,因此利用电子显微镜像,根据纤维彼此的纤维间距离的差异判别稀疏区域和致密区域的边界,对于存在于各层(稀疏区域或致密区域)的纤维10根,分别测定相对于纤维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将其平均值作为纤维直径。
通过观测表面材料的切断面,能够掌握纤维间距离是相对较大还是相对较小,能够掌握表面材料的疏密状态。因此,通过观测表面材料的切断面,能够确认仅在致密区域存在金属氧化物抗菌剂。
[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将金属氧化物抗菌剂5g加入100ml水中,室温(25℃)下以300rpm搅拌30分钟。除此之外,测定滤纸的质量,将测得的质量作为滤纸的初始质量。
使用测定了质量的滤纸,对搅拌后的溶液进行过滤,利用干燥机将该滤纸以40℃干燥2小时。测定干燥后的滤纸的质量,将测得的质量作为滤纸的干燥后质量。然后,利用下述式算出溶解度。
溶解度(g)=5(g)―{(滤纸的干燥后质量)(g)-(滤纸的初始质量)(g)}
如此算出的溶解度越大,表示水中的溶解性越大,该溶解度越小,表示水中的溶解性越小。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只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例示了一次性尿布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例如也可以为吸尿垫或卫生护垫、生理用卫生巾等,作为这些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可以使用本发明的表面材料。吸收性物品通常构成为具有透液性的表面材料、不透液性的背面材料和介于两片之间而配置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中也可以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以外的表面活性剂、有机化合物等抗菌剂。
另外,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中也可以含有皮肤护理剂。
作为皮肤护理剂,可以使用疏水性皮肤护理剂、亲水性皮肤护理剂等。
疏水性皮肤护理剂是不具有水溶性和水分散性、或者溶解性极低的疏水性成分,并且是对穿戴者的肌肤具有保护、治愈等功效的组合物或化合物。更具体而言,疏水性成分是指将成分的制剂10g混合在离子交换水1L中后,静置24小时,此时的溶解量小于1g的成分,优选为0.1g以下的溶解量的成分,特别优选完全不溶解的成分。
作为疏水性皮肤护理剂,可以列举碳链长12~28的脂肪酸或该脂肪酸与甘油的酯化合物、蜡、凡士林等,特别优选包含碳链长12~28的不饱和脂肪酸或该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化合物。该甘油酯为甘油与上述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单酯、二酯或三酯,特别优选为三酯。作为含有脂肪酸或脂肪酸化合物的制剂,优选使用摩洛哥坚果油、乳木果油等天然物提取成分。特别是作为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疏水性植物油的摩洛哥坚果油,保持肌肤的水分和油分的平衡,防止干燥,作为皮肤护理剂发挥功能。另外,摩洛哥坚果油含有许多油酸、亚油酸这样的不饱和脂肪酸,活性氧去除能力强,例如能够减轻日晒所产生的肌肤损伤。
另一方面,亲水性皮肤护理剂是具有水溶性或水分散性的亲水性成分,优选为能够抑制斑疹或炎症的发生,在发生斑疹或炎症时,能够抑制该斑疹或炎症的发展,或缓解该斑疹或炎症的成分。更具体而言,亲水性成分是指将成分的制剂10g混合在离子交换水1L中后,静置24小时,此时的溶解量或分散量为1g以上的成分,优选为5g以上的溶解量或分散量的成分,更优选溶解1g以上的成分,进一步优选溶解5g以上的成分,因此最优选完全溶解的成分。
作为亲水性皮肤护理剂,可以使用桃叶提取物、金缕梅提取物等天然物提取成分或碳原子数为2~4的多元醇、聚乙二醇、具有皮肤护理等功能的亲水性化合物等。
这些之中,作为植物提取物的桃叶提取物(亲水性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抗炎症作用而为优选。作为亲水性成分的桃叶提取物溶解在供给至表面材料的液体中,转移至肌肤,由此产生皮肤护理效果。
碳原子数为2~4的多元醇是亲水性成分,典型地为1,3-丁二醇。通过使用1,3-丁二醇,保湿效果和润滑性提高。通过润滑性提高,能够减少肌肤和无纺布的摩擦,抑制肌肤损伤。1,3-丁二醇是具有保湿性的液态的水溶性基剂成分,具有爽滑的使用感,并且粘滞感小,保持肌肤滋润。1,3-丁二醇除了作为保湿剂使用以外,也可以作为溶剂使用。例如在使用桃叶提取物作为皮肤护理剂的情况下,作为桃叶提取物的溶剂,可以使用1,3-丁二醇。另外,此处列举了1,3-丁二醇作为例子,但只要是碳原子数为2~4的多元醇,就可以显示相同的效果,例如也可以使用丙二醇。丙二醇也可以作为桃叶提取物(亲水性提取物)的提取溶剂使用。
本发明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一种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具有肌肤侧面和非肌肤侧面,上述肌肤侧面具有多个凸部和位于多个上述凸部之间的多个凹部,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具有构成上述肌肤侧面的上层和构成上述非肌肤侧面的下层,
上述凸部在其内部具有中空部,该中空部位于上述上层与上述下层之间,
形成上述中空部的构成上述上层的非肌肤侧面的纤维和构成上述上层的肌肤侧面的纤维包含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纤维。
<2>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是通过将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混入纤维中而得到的。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上层包含构成上述肌肤侧面的第一层和构成上述非肌肤侧面的第二层。
<4>如上述<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与上述第一层相比,上述第二层中的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低。
<5>如上述<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下层包含构成上述下层的肌肤侧面的第三层,
与上述第二层相比,上述第三层中的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低。
<6>如上述<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相对于上述第一层、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三层各层的质量的含有比例,
在上述第一层中为8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在上述第二层中为50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
在上述第三层中为0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
<7>如上述<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相对于上述第一层、上述第二层和上述第三层各层的质量的含有比例,
在上述第一层中优选为0.04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在上述第二层中优选为0.025质量%以上2.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45质量%以上1.25质量%以下,
在上述第三层中优选为0质量%以上1.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1.25质量%以下。
<8>如上述<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第一层的纤维间距离小于上述第二层的纤维间距离,上述第二层的纤维间距离小于上述第三层的纤维间距离。
<9>如上述<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第一层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30μm以上1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μm以上80μm以下,
上述第二层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40μm以上110μm以下,更优选60μm以上90μm以下,
上述第三层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50μm以上190μm以下,更优选为70μm以上170μm以下。
<10>如上述<8>或<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第二层的纤维间距离与上述第三层的纤维间距离的差量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20μm以上。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为具有芯部和鞘部的芯鞘型纤维,在上述鞘部配合有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表面露出。
<12>如上述<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上述芯鞘型纤维中所占的比例为0.05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为氧化锌。
<14>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在上述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为30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
<15>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上述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为0.01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中,上述凹部是使上述上层和上述下层局部压紧而构成的。
<17>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
吸收体;和
位于上述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侧的上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材料。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利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能够表现出有效的抗菌效果。

Claims (17)

1.一种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具有肌肤侧面和非肌肤侧面,所述肌肤侧面具有多个凸部和位于多个所述凸部之间的多个凹部,
所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具有构成所述肌肤侧面的上层和构成所述非肌肤侧面的下层,
所述凸部在其内部具有中空部,该中空部位于所述上层与所述下层之间,
形成所述中空部的构成所述上层的非肌肤侧面的纤维和构成所述上层的肌肤侧面的纤维包含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为含有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纤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是通过将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混入纤维中而得到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包含构成所述肌肤侧面的第一层和构成所述非肌肤侧面的第二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层相比,所述第二层中的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层包含构成所述下层的肌肤侧面的第三层,
与所述第二层相比,所述第三层中的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的含有比例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相对于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各层的质量的含有比例,
在所述第一层中为8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在所述第二层中为50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
在所述第三层中为0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相对于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各层的质量的含有比例,
在所述第一层中为0.04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
在所述第二层中为0.025质量%以上2.25质量%以下,
在所述第三层中为0质量%以上1.25质量%以下。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纤维间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层的纤维间距离,所述第二层的纤维间距离小于所述第三层的纤维间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纤维间距离为30μm以上100μm以下,
所述第二层的纤维间距离为40μm以上110μm以下,
所述第三层的纤维间距离为50μm以上190μ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层的纤维间距离与所述第三层的纤维间距离的差量为10μm以上。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为具有芯部和鞘部的芯鞘型纤维,在所述鞘部配合有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的表面露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所述芯鞘型纤维中所占的比例为0.05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为氧化锌。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配合纤维在所述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为30质量%以上80质量%以下。
15.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在所述表面材料整体中所占的比例为0.01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使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局部压紧而构成的。
17.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有:
吸收体;和
位于所述吸收体的肌肤侧面侧的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材料。
CN202380024876.7A 2022-06-07 2023-05-23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Pending CN1188047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92320 2022-06-07
JP2023-081186 2023-05-17
JP2023081186A JP7486642B2 (ja) 2022-06-07 2023-05-17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PCT/JP2023/019067 WO2023238649A1 (ja) 2022-06-07 2023-05-23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804731A true CN118804731A (zh) 2024-10-18

Family

ID=93030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24876.7A Pending CN118804731A (zh) 2022-06-07 2023-05-23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80473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9810957T2 (de) Hocheffizienter absorbierender artikel zur verwendung mit monatshösche
KR101953428B1 (ko) 흡수성 물품
JP2024042034A (ja) 改善された快適性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KR101944579B1 (ko) 흡수성 물품
KR20150107768A (ko) 흡수성 물품
JP6108522B2 (ja)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CN118804731A (zh)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US20150080825A1 (en) High density absorbent cores having improved blood wicking
JP4084278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8804730A (zh)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
JP7486642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WO2023238649A1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JP7500821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WO2023238640A1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WO2023238653A1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JP2001276125A (ja) 排泄物処理用の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2020054599A (ja) 吸収性物品
JP749424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09136488A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748726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487043B2 (ja) 吸収性物品
CN118973530A (zh) 吸收性物品
US20220079817A1 (en) Wearable article comprising an elastic laminate having good wicking properties
EP4122436A1 (en) Absorbent article
JP2003527165A (ja) 金属フタロシアニン物質を含有する臭い低減層を使用した使い捨て吸収製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