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8120133A - 车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20133A
CN118120133A CN202280070589.5A CN202280070589A CN118120133A CN 118120133 A CN118120133 A CN 118120133A CN 202280070589 A CN202280070589 A CN 202280070589A CN 118120133 A CN118120133 A CN 118120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gear mechanism
axial direction
pinion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705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出口翼
冲本友子
加藤光彦
土井孝之
伊藤达也
高桥凉太
松本知沙美
楠秀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3914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068334A1/ja
Publication of CN118120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201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用驱动装置。第一旋转构件(E1)是与转子(12)一体旋转的第一太阳轮(SG1),第三旋转构件(E3)是与壳体(9)连结的第一齿圈(RG1),第四旋转构件(E4)是与输入构件(Ei)一体旋转的第二齿圈(RG2),第二旋转构件(E2)是将相互一体旋转的第一小齿轮(PG1)和第二小齿轮(PG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行星架(CR1),第一小齿轮(PG1)与第一太阳轮(SG1)和第一齿圈(RG1)啮合,第二小齿轮(PG2)的直径比第一小齿轮(PG1)的直径小,且第二小齿轮(PG2)与第二齿圈(RG2)啮合,第一太阳轮(SG1)经由第一支承轴承(B1)被壳体(9)沿径向(R)支承,第二齿圈(RG2)和输入构件(Ei)以径向(R)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

Description

车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旋转电机以及行星齿轮机构的车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这样的车用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以下,在背景技术的说明中,在括弧内引用参照的专利文献的附图标记。
专利文献1的车用驱动装置(1)的行星齿轮机构(4)具备太阳轮(41)、齿圈(42)以及行星架(6、7)。太阳轮(4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旋转电机(2)的转子(21)连结。齿圈(42)固定于壳体(10)。行星架(6、7)将以相互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第一小齿轮(431)和第二小齿轮(432)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小齿轮(431)与太阳轮(41)啮合。第二小齿轮(432)的直径比第一小齿轮(431)的直径小,并与齿圈(42)啮合。另外,行星架(6、7)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差动壳体(50)连结。这样,行星齿轮机构(4)将转子(21)的旋转减速,并向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传递。
另外,专利文献2的车用驱动装置的行星齿轮机构(3)具备太阳轮(S1)、行星架(C)、第一齿圈(R1)以及第二齿圈(R2)(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4)。太阳轮(S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旋转电机(2)的转子连结。行星架(C)将以相互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第一小齿轮(P1)和第二小齿轮(P2)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小齿轮(P1)与太阳轮(S1)以及第一齿圈(R1)啮合。第二小齿轮(P2)的直径比第一小齿轮(P1)的直径小,并与第二齿圈(R2)啮合。第一齿圈(R1)固定于壳体(1)。第二齿圈(R2)与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亦即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4)连结。这样,行星齿轮机构(3)将旋转电机(2)的转子的旋转减速,并向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4)传递。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241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0400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车用驱动装置(1)中,行星齿轮机构(4)的输入构件是太阳轮(41),行星齿轮机构(4)的输出构件是行星架(6、7)。在这样的结构中,若不能将行星齿轮机构(4)的径向的尺寸确保得较大,则很难增加行星齿轮机构(4)的减速比。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车用驱动装置(1)中,相对于锥齿轮式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在径向的外侧配置有行星齿轮机构(4)。因此,将车用驱动装置(1)的轴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然而,如上所述,支承第一小齿轮(431)以及第二小齿轮(432)的行星架(6、7)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差动壳体(50)连结。因此,在设为相对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在径向的外侧配置有行星齿轮机构(4)的结构的情况下,车用驱动装置(1)容易在径向上大型化。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车用驱动装置的行星齿轮机构(3)成为将径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容易将减速比确保得较大的结构。然而,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4)的差动壳体(DC)通常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4)的多个齿轮(DP1、DP2、DSI1、DSI2)在轴向的两侧被壳体(1)支承。在专利文献2的车用驱动装置中,关于这样的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4)的支承构造并没有记载。
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在具备减速用的行星齿轮机构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结构中,能够将该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比确保得较大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并且容易实现小型化的车用驱动装置的实现。
鉴于上述情况的车用驱动装置的特征结构是以下方面,其具备:
旋转电机,其具备转子;
第一输出部件,其与第一车轮驱动连结;
第二输出部件,其与第二车轮驱动连结;
行星齿轮机构,其将上述转子的旋转减速;
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其具备输入构件,并将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向上述输入构件传递的旋转分配给上述第一输出部件和上述第二输出部件;以及
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行星齿轮机构以及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
上述旋转电机、上述第一输出部件、上述第二输出部件、上述行星齿轮机构以及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同轴上,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具备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第三旋转构件以及第四旋转构件,并构成为上述第一旋转构件、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上述第三旋转构件以及上述第四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记载的顺序,
上述第一旋转构件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转子连结的第一太阳轮,
上述第三旋转构件是与上述壳体连结的第一齿圈,
上述第四旋转构件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输入构件连结的第二齿圈,
上述第二旋转构件是将相互一体旋转的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行星架,
上述第一小齿轮与上述第一太阳轮和上述第一齿圈啮合,
上述第二小齿轮的直径比上述第一小齿轮的直径小,且上述第二小齿轮与上述第二齿圈啮合,
将与上述转子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
上述第一太阳轮经由第一支承轴承被上述壳体沿上述径向支承,
上述第二齿圈和上述输入构件以上述径向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
根据该特征结构,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构件与转子连结。而且,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构件与壳体连结,行星齿轮机构的第四旋转构件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输入构件连结。另外,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三旋转构件以及第四旋转构件的各个是齿圈。由此,能够将使转子的旋转减速并向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传递的作为减速机发挥功能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比确保得较大(例如,是17~22)。
另外,根据本特征结构,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输入构件连结的第四旋转构件是齿圈。由此,同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输入构件连结的旋转构件是太阳轮或者行星架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行星齿轮机构的径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沿轴向将行星齿轮机构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接近地配置。
另外,根据本特征结构,与壳体连结的第三旋转构件是齿圈。由此,容易设为能够省略需要与太阳轮或者行星架壳体连结的情况下的、沿径向延伸的支承部件等的结构。因此,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根据本特征结构,作为行星齿轮机构的第一旋转构件的第一太阳轮经由第一支承轴承被壳体沿径向支承。而且,作为行星齿轮机构的第四旋转构件的第二齿圈、和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输入构件以径向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由此,能够利用行星齿轮机构的调心作用(自动调心作用),沿径向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输入构件。其结果是,能够省略将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输入构件沿径向支承在壳体的轴承等部件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因此,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具备减速用的行星齿轮机构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结构中,能够将该行星齿轮机构的减速比确保得较大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并且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沿着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速度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沿着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沿着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沿着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的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具备定子11以及转子12的旋转电机1、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2、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3、行星齿轮机构4、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以及壳体9。
这里,在本申请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结的状态,包含该两个旋转构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或该两个旋转构件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结的状态。这样的传动部件包含以同速或者变速来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轴、齿轮机构、带、链等。此外,作为传动部件,也可以包含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例如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转子12的旋转轴心(参照图1的单点划线)的方向设为“轴向L”。而且,将轴向L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L1”,将轴向L的另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另外,将与转子12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R”。而且,在径向R上,将转子12的旋转轴心侧设为“径向内侧R1”,将其相反的一侧设为“径向外侧R2”。另外,将环绕转子12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设为“周向C”。
旋转电机1、第一输出部件2、第二输出部件3、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同轴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旋转电机1从轴向第一侧L1朝向轴向第二侧L2,按记载的顺序而配置。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输出部件3的一部分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旋转电机1重叠。这里,关于两个构件的配置,“在特定方向观察下重叠”是指在使与该视线方向平行的假想直线向与该假想直线正交的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该假想直线与两个构件双方相交的区域至少局部地存在。
旋转电机1、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收纳于壳体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2以及第二输出部件3在它们的一部分向壳体9的外部露出的状态下,收纳于壳体9。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9具备周壁部91、第一侧壁部92、第二侧壁部93、隔壁部94以及罩部95。
周壁部91形成为覆盖旋转电机1、第一输出部件2、第二输出部件3、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径向外侧R2的筒状。第一侧壁部92、第二侧壁部93以及隔壁部94的各个形成为沿径向R以及周向C延伸。罩部95设置为从轴向第二侧L2覆盖第二侧壁部93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部92形成为覆盖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轴向第一侧L1。而且,第二侧壁部93形成为覆盖旋转电机1的轴向第二侧L2。另外,隔壁部94配置在旋转电机1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轴向L之间。另外,罩部95从轴向第二侧L2与第二侧壁部93接合。在本例子中,第一侧壁部92以封闭周壁部91的轴向第一侧L1的开口的方式,与周壁部91一体地形成。另外,第二侧壁部93以封闭周壁部91的轴向第二侧L2的开口的方式,与周壁部91一体地形成。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周壁部91在轴向L上的多处位置(这里是两个位置)被分割。而且,周壁部91的分割部被相互接合,并且通过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而被紧固。
旋转电机1作为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参照图2)的驱动力源发挥功能。旋转电机1具有作为接受电力的供给并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以及作为接受动力的供给并产生电力的发电机(发电机)的功能。具体而言,旋转电机1与电池、电容器等蓄电装置(省略图示)电连接。而且,旋转电机1通过储存于蓄电装置的电力进行动力运行而产生驱动力。另外,旋转电机1通过从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侧传递的驱动力进行发电而对蓄电装置进行充电。
旋转电机1的定子11具备圆筒状的定子铁芯11a。定子铁芯11a固定于非旋转部件NR。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11a固定于作为非旋转部件NR的壳体9的周壁部91。旋转电机1的转子12具备圆筒状的转子铁芯12a。转子铁芯12a相对于定子铁芯11a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12还具备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铁芯12a连结的转子轴12b。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是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因此,转子铁芯12a相对于定子铁芯11a配置在径向内侧R1。另外,转子轴12b相对于转子铁芯12a配置在径向内侧R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是旋转磁场型的旋转电机。因此,定子11还具备线圈11b。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1b以形成相对于定子铁芯11a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第一线圈端部11c、和相对于定子铁芯11a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第二线圈端部11d的方式,卷装在定子铁芯11a。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在转子铁芯12a设置有永久磁铁。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轴12b形成为具有沿着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另外,转子轴12b配置为从转子铁芯12a向轴向L的两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轴12b的从转子铁芯12a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部分配置为沿轴向L贯通壳体9的隔壁部94。而且,转子轴12b的从转子铁芯12a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部分经由第一轴承B1被支承为隔壁部94能够旋转。另外,转子轴12b的从转子铁芯12a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的部分经由第二轴承B2被第二侧壁部93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转子12的旋转的旋转传感器13与第一轴承B1一体地设置。
行星齿轮机构4具备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构件E2、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而且,行星齿轮机构4构成为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构件E2、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的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记载的顺序。
这里,“旋转速度的顺序”是各旋转构件的旋转状态下的旋转速度的顺序。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虽根据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状态而变化,但由于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的高低的排列顺序由行星齿轮机构的构造决定,所以是恒定的。此外,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的顺序与各旋转构件的速度图(参照图3)的配置顺序相同。这里,“各旋转构件的速度图的配置顺序”是速度图的与各旋转构件对应的轴沿着与该轴正交的方向配置的顺序。速度图的与各旋转构件对应的轴的配置方向虽因速度图的描绘方法而不同,但由于该配置顺序由行星齿轮机构的构造决定,所以是恒定的。
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输入构件Ei。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构成为将从行星齿轮机构4向输入构件Ei传递的旋转分配给第一输出部件2和第二输出部件3。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是具备第五旋转构件E5、第六旋转构件E6以及第七旋转构件E7的行星齿轮机构。而且,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构成为第五旋转构件E5、第六旋转构件E6以及第七旋转构件E7的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记载的顺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旋转构件E5与第一输出部件2连结。而且,第七旋转构件E7与第二输出部件3连结。
行星齿轮机构4作为将转子12的旋转减速并向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传递的减速机发挥功能。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一旋转构件E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12连结。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三旋转构件E3与壳体9连结。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四旋转构件E4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旋转构件E4与输入构件Ei一体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构件Ei是第六旋转构件E6。
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一旋转构件E1是第一太阳轮SG1。第一太阳轮SG1经由第一轴承B1被壳体9沿径向R支承。第一轴承B1与沿径向R相对于壳体9支承第一太阳轮SG1的“第一支承轴承”相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太阳轮SG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轴12b连结。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轴12b的从转子铁芯12a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部分经由第一轴承B1被壳体9的隔壁部94支承为能够旋转。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B1由隔壁部94支承,并构成为进行第一太阳轮SG1的径向R的支承和转子12的径向R的支承。隔壁部94相当于配置在旋转电机1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轴向L之间的“第一支承壁部”。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太阳轮SG1与转子轴12b一体地形成。
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旋转构件E2是第一行星架CR1。第一行星架CR1将相互一体旋转的第一小齿轮PG1和第二小齿轮PG2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小齿轮PG1与第一太阳轮SG1和第一齿圈RG1啮合。第二小齿轮PG2与第二齿圈RG2啮合。另外,第二小齿轮PG2的直径比第一小齿轮PG1的直径小。
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的各个是齿圈。具体而言,第三旋转构件E3是第一齿圈RG1。而且,第四旋转构件E4是第二齿圈RG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第六旋转构件E6是第三齿圈RG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四旋转构件E4的第二齿圈RG2、和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且作为第六旋转构件E6的第三齿圈RG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第二齿圈RG2和输入构件Ei以径向R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齿圈RG2、和作为输入构件Ei的第三齿圈RG3以相互沿轴向L邻接的状态而一体地形成。
如上所述,车用驱动装置100是具备:
具备转子12的旋转电机1;
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2;
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3;
将转子12的旋转减速的行星齿轮机构4;
具备输入构件Ei,并将从行星齿轮机构4向输入构件Ei传递的旋转分配给第一输出部件2和第二输出部件3的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以及
收纳旋转电机1、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壳体9的车用驱动装置100,
旋转电机1、第一输出部件2、第二输出部件3、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同轴上,
行星齿轮机构4具备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构件E2、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并构成为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构件E2、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的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记载的顺序,
第一旋转构件E1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12连结的第一太阳轮SG1,
第三旋转构件E3是与壳体9连结的第一齿圈RG1,
第四旋转构件E4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入构件Ei连结的第二齿圈RG2,
第二旋转构件E2是将相互一体旋转的第一小齿轮PG1和第二小齿轮PG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行星架CR1,
第一小齿轮PG1与第一太阳轮SG1和第一齿圈RG1啮合,
第二小齿轮PG2的直径比第一小齿轮PG1的直径小,第二小齿轮PG2与第二齿圈RG2啮合,
第一太阳轮SG1经由作为第一支承轴承的第一轴承B1相对于壳体9在径向R上被支承,
第二齿圈RG2和输入构件Ei以径向R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
根据该结构,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一旋转构件E1与转子12连结。而且,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三旋转构件E3与壳体9连结,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四旋转构件E4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连结。另外,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的各个是齿圈。由此,容易将作为使转子12的旋转减速并向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传递的减速机发挥功能的行星齿轮机构4的减速比确保得较大(例如,17~22)。
另外,根据本结构,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连结的第四旋转构件E4是齿圈。由此,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连结的旋转构件是太阳轮或者行星架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行星齿轮机构4的径向R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容易将行星齿轮机构4沿轴向L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接近地配置。
另外,根据本结构,与壳体9连结的第三旋转构件E3是齿圈。由此,容易设为能够省略在需要与太阳轮或者行星架壳体9连结的情况下的、向径向R延伸的支承部件等的结构。因此,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根据本结构,作为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一旋转构件E1的第一太阳轮SG1经由作为第一支承轴承的第一轴承B1相对于壳体9沿径向R被支承。而且,作为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四旋转构件E4的第二齿圈RG2、和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以径向R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由此,利用行星齿轮机构4的调心作用(自动调心作用),能够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其结果是,能够省略相对于壳体9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的轴承等部件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因此,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结构,在具备减速用的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结构中,能够将该行星齿轮机构4的减速比确保得较大并且适当地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并且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9具备作为配置在旋转电机1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轴向L之间的第一支承壁部的隔壁部94,
作为第一支承轴承的第一轴承B1由隔壁部94支承,并构成为进行第一太阳轮SG1的径向R的支承、和转子12的径向R的支承。
根据该结构,与设置有沿径向R支承第一太阳轮SG1的轴承、和沿径向R支承转子12的轴承双方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是具备第五旋转构件E5、第六旋转构件E6以及第七旋转构件E7,并构成为第五旋转构件E5、第六旋转构件E6以及第七旋转构件E7的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记载的顺的行星齿轮机构,
第五旋转构件E5与第一输出部件2连结,
第七旋转构件E7与第二输出部件3连结,
第六旋转构件E6是第三齿圈RG3且是输入构件Ei。
根据该结构,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第五旋转构件E5以及第七旋转构件E7分别与第一输出部件2以及第二输出部件3连结。由此,能够将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设为行星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因此,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是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根据本结构,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分别是第一齿圈RG1以及第二齿圈RG2,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第六旋转构件E6是第三齿圈RG3。而且,第一齿圈RG1或者第二齿圈RG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三齿圈RG3连结。由此,能够相对于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在径向外侧R2的区域进行第四旋转构件E4与第六旋转构件E6的连结。因此,例如不需要使用沿径向R延伸的连结部件进行这些旋转构件彼此的连结,所以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是具备第二太阳轮SG2、第二行星架CR2以及第三齿圈RG3的行星齿轮机构,
第二太阳轮SG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一输出部件2连结,
第二行星架CR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输出部件3连结,
第三齿圈RG3是输入构件Ei。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行星齿轮机构亦即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调心作用(自动调心作用),沿径向R支承与第二行星架CR2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3。其结果是,能够省略相对于壳体9沿径向R支承第二输出部件3的轴承等部件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第二输出部件3。因此,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是双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第五旋转构件E5是第二太阳轮SG2。而且,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第七旋转构件E7是第二行星架CR2。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第六旋转构件E6是第三齿圈RG3。第二行星架CR2将相互啮合的第三小齿轮PG3和第四小齿轮PG4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三小齿轮PG3与第二太阳轮SG2和第四小齿轮PG4啮合。第四小齿轮PG4与第三齿圈RG3和第三小齿轮PG3啮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是双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
第五旋转构件E5是第二太阳轮SG2,
第七旋转构件E7是第二行星架CR2。
根据该结构,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是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相比,容易设为能够以相同的比例将从行星齿轮机构4向第六旋转构件E6传递的转矩向与第一输出部件2连结的第五旋转构件E5和与第二输出部件3连结的第七旋转构件E7传递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还具备驻车齿轮6、以及选择性地与该驻车齿轮6卡合的驻车锁定机构7。
驻车齿轮6设置在与第一车轮W1以及第二车轮W2(参照图2)联动的旋转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驻车齿轮6形成在筒状部件10。筒状部件10形成为具有沿着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在筒状部件10上除了驻车齿轮6之外,还形成有第二齿圈RG2以及第三齿圈RG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驻车齿轮6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重叠。而且,驻车齿轮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作为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的第三齿圈RG3连结。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驻车齿轮6、第三齿圈RG3以及第二齿圈RG2从轴向第一侧L1朝向轴向第二侧L2,按记载的顺序而配置。在本例子中,驻车齿轮6、第三齿圈RG3以及第二齿圈RG2通过对一个筒状部件10的切削加工等而相互一体地形成。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圈RG1与壳体9连结。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齿圈RG1与壳体9的周壁部91连结。更具体而言,形成于第一齿圈RG1的外周面的花键卡合部、与形成于周壁部91的内周面的花键卡合部卡合,由此第一齿圈RG1以相对于壳体9不旋转的方式与壳体9连结。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还具备驻车齿轮6、以及选择性地与该驻车齿轮6卡合的驻车锁定机构7,
第一齿圈RG1与壳体9连结,
第二齿圈RG2、第三齿圈RG3以及驻车齿轮6形成在相同的筒状部件10。
根据该结构,第二齿圈RG2、第三齿圈RG3及驻车齿轮6一体地形成。由此,与第二齿圈RG2、第三齿圈RG3及驻车齿轮6相互形成为不同的部件的结构相比,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以及径向R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驻车齿轮6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重叠,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入构件Ei连结。
根据该结构,与驻车齿轮6配置在比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靠轴向L的一侧的结构相比,能够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件10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沿着径向R延伸的支承部件20连结。支承部件20形成为从筒状部件10朝向径向内侧R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20相对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而且,支承部件20经由第三轴承B3被壳体9的第一侧壁部92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太阳轮SG2连结。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输出部件2与第二太阳轮SG2一体地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2配置为沿轴向L贯通支承部件20以及壳体9的第一侧壁部92。而且,第一输出部件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在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的第一驱动轴DS1。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输出部件2形成为具有沿着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而且,在以第一驱动轴DS1相对于第一输出部件2位于径向内侧R1的方式,将第一驱动轴DS1从轴向第一侧L1插入第一输出部件2的状态下,通过花键卡合将它们相互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出部件3具备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在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的第二驱动轴DS2的连结部件31、以及以将该连结部件31与第七旋转构件E7连接的方式沿着轴向L延伸的输出轴32。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31配置为沿轴向L贯通壳体9的第二侧壁部93以及罩部95。而且,连结部件31经由第四轴承B4被第二侧壁部93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经由第五轴承B5被罩部95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输出部件3形成为具有沿着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而且,在以第二驱动轴DS2相对于第二输出部件3位于径向内侧R1的方式,将第二驱动轴DS2从轴向第二侧L2插入第二输出部件3的状态下,通过花键卡合将它们相互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32配置为相对于行星齿轮机构4在径向内侧R1沿轴向L贯通行星齿轮机构4,并且相对于转子轴12b在径向内侧R1沿轴向L贯通转子铁芯12a。而且,输出轴3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第二行星架CR2以及连结部件31连结。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输出轴32与第二行星架CR2一体地形成。另外,在以输出轴32相对于连结部件31位于径向内侧R1的方式,将输出轴32从轴向第一侧L1插入连结部件31的状态下,通过花键卡合将它们相互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出轴32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油路81。第一油路81包含轴向油路81a、第一径向油路81b、第二径向油路81c以及第三径向油路81d。
轴向油路81a形成为在输出轴32的内部沿着轴向L延伸。第一径向油路81b、第二径向油路81c以及第三径向油路81d形成为沿着径向R延伸,以便将轴向油路81a和输出轴32的外周面连通。
第一径向油路81b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第二输出部件3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径向油路81b在周向C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第二径向油路81c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不与第二输出部件3重叠而与转子轴12b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径向油路81c在轴向L以及周向C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第三径向油路81d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小齿轮PG2的公转轨迹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三径向油路81d在轴向L以及周向C上隔开间隔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9的第二侧壁部93形成有第二油路82。第二油路82形成为沿着径向R延伸。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油路82形成为通过第二轴承B2与第四轴承B4的轴向L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壁部93包含厚度(轴向L的尺寸)比较大的厚壁部93a、以及厚度比较小的薄壁部93b。第二侧壁部93的周向C的一部分的区域是薄壁部93b,剩余的区域是厚壁部93a。而且,在厚壁部93a形成有第二油路8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件31形成有第三油路83。第三油路83以将第一径向油路81b和第二油路82连通的方式,遍及连结部件3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车用驱动装置100的液压泵(省略图示)排出的油被向第二油路82供给。而且,被向第二油路82供给的油通过第三油路83以及第一径向油路81b而被向轴向油路81a供给。供给到轴向油路81a的油通过第二径向油路81c被向转子轴12b的内周面供给。另外,供给到轴向油路81a的油通过第三径向油路81d被向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二小齿轮PG2等供给。而且,供给导轴向油路81a的油通过形成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第二行星架CR2的第四油路84,被向第三小齿轮PG3以及第四小齿轮PG4等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油路82相对于旋转电机1的定子11配置在轴向L上的与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侧相反的一侧。即、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相对于定子1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而且,第二油路82相对于定子11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油路82配置在比定子11的第二线圈端部11d靠轴向第二侧L2。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还具备用于将定子11的线圈11b与电源(省略图示)连接的端子部14。端子部14配置为从定子11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14形成为第二线圈端部11d的周向C的一部分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例如,在旋转电机1由三相交流驱动的情况下,端子部14具备与逆变器的三相输出端子电连接的三相端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14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不与第二油路82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重叠。而且,端子部14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第二油路8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在本例子中,端子部14配置为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不与第二侧壁部93的厚壁部93a重叠而与第二侧壁部93的薄壁部93b重叠。而且,端子部14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形成有第二油路82的厚壁部93a重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1具备:具备线圈11b的定子11、以及用于将线圈11b与电源连接的端子部14,
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相对于定子11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
端子部14配置为从定子11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
沿着径向R延伸的第二油路82相对于定子11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
第二油路82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与端子部14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不重叠,
第二油路8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端子部14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该结构,与将第二油路82和端子部14相互沿轴向L错开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在图3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速度图。在图3的速度图中,纵线与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各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对应。而且,并列配置的多条纵线的各个与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各旋转构件对应。另外,在图3的速度图中,在多条纵线的上方示出的附图标记是对应的旋转构件的附图标记。而且,在多条纵线的下方示出的附图标记是与对应于在上方示出的附图标记的旋转构件一体旋转的构件的附图标记。另外,在图3的速度图中,多条纵线上的涂黑的圆示出了与对象的纵线对应的旋转构件彼此一体旋转的情况。另外,在图3的速度图中,纵线上的十字标记示出了与对象的纵线对应的旋转构件固定在作为非旋转部件NR的壳体9的情况。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旋转电机1的转子12向第一太阳轮SG1传递的旋转在行星齿轮机构4中反转并且被减速,并向第二齿圈RG2传递。其结果是,旋转电机1的转矩被放大并被向第二齿圈RG2传递。而且,从第二齿圈RG2向第三齿圈RG3传递的旋转以及转矩通过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被分配给与第二太阳轮SG2连结的第一输出部件2、以及与第二行星架CR2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3。
2.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4~图6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9的结构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9不具备罩部9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相对于罩部95支承第二输出部件3的第五轴承B5。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差动壳体51、轴部件52、小齿轮53以及一对侧齿轮54。
差动壳体51形成为收纳小齿轮53以及一对侧齿轮54。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5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四旋转构件E4连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51是输入构件Ei。
轴部件52配置为沿着径向R延伸。而且,轴部件52以与差动壳体51一体旋转的方式被差动壳体51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以沿着径向R的方式在周向C上分散配置多个轴部件52的结构(例如,在沿着轴向L的轴向观察下,将四个轴部件52配置成十字形的结构)。
小齿轮53被轴部件52支承为能够旋转。小齿轮53构成为能够以轴部件52为中心旋转(自转),并且能够以差动壳体51的旋转轴心(图6的单点划线)为中心旋转(公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C上分散配置的多个轴部件52的各个安装有小齿轮53。此外,小齿轮53相当于“第一锥齿轮”。
一对侧齿轮54相对于轴部件52配置在轴向L的两侧。而且,一对侧齿轮54与小齿轮53啮合。此外,侧齿轮54相当于“第二锥齿轮”。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对侧齿轮54中的、轴向第一侧L1的侧齿轮54作为“第一侧齿轮541”,将轴向第二侧L2的侧齿轮54作为“第二侧齿轮54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齿轮541经由第一输出部件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在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的第一驱动轴DS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2配置为从第一侧齿轮541向轴向第一侧L1延伸突出。而且,第一输出部件2经由第八轴承B8被差动壳体51支承为能够相对旋转。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一侧齿轮541和第一输出部件2一体地形成。而且,第一输出部件2经由第八轴承B8被差动壳体51的第一部件511支承为能够相对旋转。这里第八轴承B8是滑动轴承。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一输出部件2形成为具有沿着轴向L的轴心的筒状。而且,在径向内侧R1将第一驱动轴DS1从轴向第一侧L1插入第一输出部件2,通过花键卡合将它们相互连结。
如图4~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齿轮542经由输出轴32以及连结部件31,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在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的第二驱动轴DS2。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径向R的内侧将输出轴32从轴向第二侧L2插入第二侧齿轮542,并通过花键卡合将它们相互连结。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连结部件31和输出轴32一体地形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差动壳体51;被该差动壳体51支承并配置为沿着径向R延伸的轴部件52;收纳于差动壳体51并被轴部件5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小齿轮53;以及收纳于差动壳体51并相对于轴部件52在轴向L的两侧与小齿轮53啮合的一对侧齿轮54,差动壳体51是输入构件Ei。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设为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而且,收纳小齿轮53以及侧齿轮54的差动壳体51是与第四旋转构件E4连结的输入构件Ei,所以容易将行星齿轮机构4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连结构造的自由度确保得较高。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51具备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构成为相互沿轴向L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511相对于轴部件52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第二部件512相对于轴部件52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而且,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以沿轴向L夹着轴部件52的方式支承轴部件52。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筒状部件10。而且,如图4所示,驻车齿轮6、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通过螺栓50沿轴向L被固定在一起。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驻车齿轮6从轴向第一侧L1与第一部件511抵接的状态下,在差动壳体51的周向C的不存在轴部件52的区域中,从轴向第一侧L1将螺栓50紧固在驻车齿轮6、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用驱动装置100还具备驻车齿轮6、以及选择性地与该驻车齿轮6卡合的驻车锁定机构7,
差动壳体51具备相互沿轴向L接合的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
驻车齿轮6、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通过螺栓50在轴向L上被固定在一起。
根据该结构,差动壳体51具备相互沿轴向L接合的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轴部件52、小齿轮53以及侧齿轮54组装在差动壳体51的作业。
另外,根据本结构,驻车齿轮6、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通过螺栓50在轴向L上被固定在一起。由此,与使用其它的连结部件进行驻车齿轮6相对于差动壳体51的连结、以及第一部件511与第二部件512的连结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车用驱动装置100的部件个数。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的差动壳体51经由第三轴承B3被壳体9的第一侧壁部9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轴承B3包含径向轴承B31和推力轴承B32。此外,第一侧壁部92相当于配置在比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靠轴向第一侧L1的“第二支承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轴承B31配置在第一部件511与第一侧壁部92的径向R之间。而且,径向轴承B31沿径向R支承第一部件511。另外,径向轴承B31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这里,是多个小齿轮53以及一对侧齿轮54)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轴承B31是滑动轴承或者滚针轴承。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径向轴承B31是滑动轴承。这样,径向轴承B31相当于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并将输入构件Ei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二支承轴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推力轴承B32配置在第一部件511与第一侧壁部92的轴向L之间。而且,推力轴承B32沿轴向L支承第一部件511。另外,推力轴承B32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这里,是多个小齿轮53以及一对侧齿轮54)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推力轴承B32相对于径向轴承B31配置在轴向第二侧L2且径向外侧R2。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推力轴承B32是滚针轴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51经由第六轴承B6以及第七轴承B7被壳体9的隔壁部94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六轴承B6配置在第二部件512、与第一行星架CR1中的相对于第二小齿轮PG2位于轴向第一侧L1的部分的轴向L之间。第七轴承B7配置在第一行星架CR1中的相对于第一小齿轮PG1位于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与隔壁部94的轴向L之间。这样,第二部件512经由第六轴承B6以及第七轴承B7在轴向L上被隔壁部94支承。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六轴承B6以及第七轴承B7的各个是滚针轴承。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51在径向R上由径向轴承B31支承,并且在轴向L上由推力轴承B32、第六轴承B6以及第七轴承B7支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径向R上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轴承只是径向轴承B3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4相对于转子12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
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相对于行星齿轮机构4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
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经由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作为第二支承轴承的径向轴承B31在径向R上被壳体9支承。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在轴向第一侧L1,能够通过作为第二支承轴承的径向轴承B31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另外,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在轴向第二侧L2,如上所述,能够利用行星齿轮机构4的调心作用(自动调心作用)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其结果是,能够仅通过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径向轴承B31,实现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的结构。因此,与通过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配置在轴向L的两侧的多个轴承沿径向R支承输入构件Ei的结构相比,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9具备配置在比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靠轴向第一侧L1的作为第二支承壁部的第一侧壁部92,
输入构件Ei由配置在该输入构件Ei与第一侧壁部92的径向R之间的滑动轴承或者滚针轴承沿径向R支承,并且由配置在输入构件Ei与第一侧壁部92的轴向L之间的推力轴承B32沿轴向L支承。
根据该结构,例如与由滚珠轴承沿径向R以及轴向L双方支承输入构件Ei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大型化并且能够将输入构件Ei的支承刚性确保得较大。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的差动壳体51具备连结部513。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513形成为从第二部件512朝向径向外侧R2突出。而且,连结部513与第二齿圈RG2一体构成。这里,在本申请中“一体构成”包含以相同的部件构成多个构件的情况、以及通过焊接等以不能分离的方式将多个构件连结的情况。此外,“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包含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将多个构件连结的情况,例如花键卡合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的差动壳体51具备朝向径向外侧R2的嵌合外周面51a。而且,第二齿圈RG2具备朝向径向内侧R1的嵌合内周面4a。嵌合内周面4a与嵌合外周面51a以沿径向R接触的方式相互嵌合。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差动壳体51的连结部513的外周面形成有嵌合外周面51a。而且,在第二齿圈RG2中的从形成有齿部的部分向轴向第一侧L1突出的部分的内周面形成有嵌合内周面4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嵌合内周面4a与嵌合外周面51a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第二齿圈RG2和输入构件Ei通过焊接而被相互固定。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差动壳体51的连结部513从轴向第一侧L1与第二齿圈RG2嵌合的状态下,从轴向第一侧L1将连结部513和第二齿圈RG2焊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圈RG2具备朝向径向内侧R1的嵌合内周面4a,
输入构件Ei具备朝向径向外侧R2的嵌合外周面51a,
在嵌合内周面4a和嵌合外周面51a以在径向R上接触的方式相互嵌合的状态下,第二齿圈RG2和输入构件Ei通过焊接被相互固定。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实现以径向R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将第二齿圈RG2和输入构件Ei连结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小齿轮PG1以及第二小齿轮PG2是斜齿轮。而且,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太阳轮SG1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和第二小齿轮PG2从第二齿圈RG2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是与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齿圈RG1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太阳轮SG1受到的推力负载的大小、和第二小齿轮PG2从第二齿圈RG2受到的推力负载的大小的合计与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齿圈RG1受到的推力负载的大小相同或者成为与其接近的值的方式,设定了第一小齿轮PG1以及第二小齿轮PG2的斜齿的方向。换言之,以作用于相互一体旋转的第一小齿轮PG1以及第二小齿轮PG2的、来着第一太阳轮SG1、第一齿圈RG1以及第二齿圈RG2的推力负载的合力成为零或者与零接近的值的方式,设定了第一小齿轮PG1以及第二小齿轮PG2的斜齿的方向。这里,各小齿轮的“斜齿的方向”是指各小齿轮的齿的扭转角的方向(扭转方向)。此外,在图6中,与第一太阳轮SG1邻接并在第一小齿轮PG1上示出的涂黑箭头表示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太阳轮SG1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而且,与第一齿圈RG1邻接并在第一小齿轮PG1上示出的涂黑箭头表示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齿圈RG1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另外,与第二齿圈RG2邻接并在第二小齿轮PG2上示出的涂黑箭头表示第二小齿轮PG2从第二齿圈RG2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太阳轮SG1受到的推力负载、以及第二小齿轮PG2从第二齿圈RG2受到的推力负载、与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齿圈RG1受到的推力负载相互抵消。由此,能够避免对支承第一行星架CR1的轴承(这里是第六轴承B6以及第七轴承B7)作用过大的推力负载的情况,该第一行星架CR1将第一小齿轮PG1以及第二小齿轮PG2支承为能够旋转。
3.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7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车用驱动装置100。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差动壳体51的支承构造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以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第八轴承B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51没有被第一输出部件2支承而经由径向轴承B31被壳体9的第一侧壁部92支承。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径向轴承B31是滚针轴承。而且,在差动壳体51的第一部件511与第一输出部件2的径向R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51具备差动壳体对象部514。差动壳体对象部514相当于“差动壳体51中的相对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轴向L的中央位置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轴向L的中央位置”是轴向L的轴部件52的轴心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动壳体对象部514形成为从差动壳体51的第二部件512向轴向第二侧L2突出。另外,差动壳体对象部514经由第九轴承B9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二输出部件3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出部件3配置为相对于差动壳体对象部514沿轴向L贯通径向内侧R1。而且,在差动壳体对象部514的内周面与第二输出部件3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九轴承B9。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二输出部件3的输出轴32配置为相对于差动壳体对象部514沿轴向L贯通径向内侧R1。而且,在差动壳体对象部514的内周面与输出轴32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九轴承B9。第九轴承B9相当于“第三支承轴承”。此外,在差动壳体51具备差动壳体对象部514的结构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九轴承B9。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部件2相对于第二输出部件3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
将差动壳体51中的相对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轴向L的中央位置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作为差动壳体对象部514,
第二输出部件3配置为相对于差动壳体对象部514沿轴向L贯通径向内侧R1,
在差动壳体对象部514的内周面与第二输出部件3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作为第三支承轴承的第九轴承B9。
根据该结构,差动壳体51中的相对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轴向L的中央位置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亦即差动壳体对象部514被第九轴承B9支承。由此,能够提高差动壳体51的支承精度。
4.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驻车齿轮6配置为在沿着径向R的径向观察下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重叠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将驻车齿轮6配置在比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靠轴向L的一侧。
(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第二齿圈RG2、第三齿圈RG3以及驻车齿轮6形成为相同的筒状部件1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分为多个部件而构成它们。例如,第二齿圈RG2、第三齿圈RG3以及驻车齿轮6也可以分别形成为不同的部件,并以相互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
(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第二油路82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与端子部14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不重叠,而第二油路82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与端子部14的轴向L的配置区域重叠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也可以将第二油路82和端子部14相互沿轴向L错开配置。
(4)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差动壳体51经由第八轴承B8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输出部件2相对旋转,并且经由径向轴承B31被壳体9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第一输出部件2经由径向轴承B31被壳体9支承为能够旋转,差动壳体51经由第八轴承B8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输出部件2相对旋转的结构、即是差动壳体51经由第一输出部件2被壳体9间接地支承的结构。
(5)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以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差动壳体51具备相互沿轴向L接合的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驻车齿轮6、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通过螺栓50在轴向L上被固定在一起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其它的连结部件进行驻车齿轮6的对差动壳体51的连结、以及第一部件511与第二部件512的连结。另外,差动壳体51也可以不具备第一部件511以及第二部件512,由一个部件构成。
(6)在上述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以输入构件Ei由配置在该输入构件Ei与第一侧壁部92的径向R之间的滑动轴承亦即径向轴承B31沿径向R支承,并且由配置在输入构件Ei与第一侧壁部92的轴向L之间的推力轴承B32沿轴向L支承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那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滚珠轴承沿径向R以及轴向L双方支承输入构件Ei。
(7)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就能够与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来应用。其它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不过是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5.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在上述中已说明的车用驱动装置(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车用驱动装置(100)其具备:
旋转电机(1),其具备转子(12);
第一输出部件(2),其与第一车轮(W1)驱动连结;
第二输出部件(3),其与第二车轮(W2)驱动连结;
行星齿轮机构(4),其将上述转子(12)的旋转减速;
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其具备输入构件(Ei),将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4)向上述输入构件(Ei)传递的旋转分配给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和上述第二输出部件(3);以及
壳体(9),起收纳上述旋转电机(1)、上述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
上述旋转电机(1)、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上述第二输出部件(3)、上述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配置在同轴上,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4)具备第一旋转构件(E1)、第二旋转构件(E2)、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并构成为上述第一旋转构件(E1)、上述第二旋转构件(E2)、上述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上述第四旋转构件(E4)的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记载的顺序,
上述第一旋转构件(E1)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转子(12)连结的第一太阳轮(SG1),
上述第三旋转构件(E3)是与上述壳体(9)连结的第一齿圈(RG1),
上述第四旋转构件(E4)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输入构件(Ei)连结的第二齿圈(RG2),
上述第二旋转构件(E2)是将相互一体旋转的第一小齿轮(PG1)和第二小齿轮(PG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行星架(CR1),
上述第一小齿轮(PG1)与上述第一太阳轮(SG1)和上述第一齿圈(RG1)啮合,
上述第二小齿轮(PG2)的直径比上述第一小齿轮(PG1)的直径小,上述第二小齿轮(PG2)与上述第二齿圈(RG2)啮合,
将与上述转子(12)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R),
上述第一太阳轮(SG1)经由第一支承轴承(B1)被上述壳体(9)沿上述径向(R)支承,
上述第二齿圈(RG2)和上述输入构件(Ei)以上述径向(R)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
根据该结构,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一旋转构件(E1)与转子(12)连结。而且,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三旋转构件(E3)与壳体(9)连结,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四旋转构件(E4)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连结。另外,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三旋转构件(E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E4)的各个是齿圈。由此,容易将使转子(12)的旋转减速并向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传递的作为减速机发挥功能的行星齿轮机构(4)的减速比确保得较大(例如,是17~22)。
另外,根据本结构,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连结的第四旋转构件(E4)是齿圈。由此,同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连结的旋转构件是太阳轮或者行星架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行星齿轮机构(4)的径向(R)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将行星齿轮机构(4)在轴向(L)上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接近地配置。
另外,根据本结构,与壳体(9)连结的第三旋转构件(E3)是齿圈。由此,容易设为能够省略在需要太阳轮或者行星架与壳体(9)连结的情况下的、沿径向(R)延伸的支承部件等的结构。因此,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根据本结构,作为行星齿轮机构(4)的第一旋转构件(E1)的第一太阳轮(SG1)具有第一支承轴承(B1)被壳体(9)沿径向(R)支承。而且,行作为星齿轮机构(4)的第四旋转构件(E4)的第二齿圈(RG2)、和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以径向(R)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由此,能够利用行星齿轮机构(4)的调心作用(自动调心作用)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其结果是,能够省略将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沿径向(R)支承在壳体(9)的轴承等部件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因此,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结构,在具备减速用的行星齿轮机构(4)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结构中,能够将该行星齿轮机构(4)的减速比确保得较大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并且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
这里,优选将沿着上述转子(12)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设为轴向(L),将上述轴向(L)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L1),具上述轴向(L)的另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4)上述转子(12)上述轴向第一侧(L1),
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相对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4)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一侧(L1),
上述输入构件(Ei)经由相对于构成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第二支承轴承(B31),被上述壳体(9)沿上述径向(R)支承。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而在轴向第一侧(L1),能够通过第二支承轴承(B31)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另外,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而在轴向第二侧(L2),如上所述,能够利用行星齿轮机构(4)的调心作用(自动调心作用)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其结果是,能够仅通过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配置在轴向第一侧(L1)的第二支承轴承(B31),实现沿径向(R)支承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输入构件(Ei)的结构。因此,与通过相对于构成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多个齿轮配置在轴向(L)的两侧的多个轴承沿径向(R)支承输入构件(Ei)的结构相比,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在上述输入构件(Ei)经由上述第二支承轴承(B31)被上述壳体(9)沿上述径向(R)支承的结构中,优选
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差动壳体(51)、被上述差动壳体(51)支承并配置为沿着上述径向(R)延伸的轴部件(52)、收纳于上述差动壳体(51)并被上述轴部件(5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锥齿轮(53)、以及收纳于上述差动壳体(51)并相对于上述轴部件(52)在上述轴向(L)的两侧与上述第一锥齿轮(53)啮合的一对第二锥齿轮(54),
上述差动壳体(51)是上述输入构件(Ei)。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设为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机构。而且,收纳小齿轮(53)以及侧齿轮(54)的差动壳体(51)是与第四旋转构件(E4)连结的输入构件(Ei),所以容易将行星齿轮机构(4)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连结构造的自由度确保得较高。
在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具备差动壳体(51)、上述轴部件(52)、上述第一锥齿轮(53)以及一对上述第二锥齿轮(54)的结构中,优选
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相对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3)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一侧(L1),
将上述差动壳体(51)中的相对于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上述轴向(L)的中央位置的上述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设为差动壳体对象部(514),
上述第二输出部件(3)配置为相对于上述差动壳体对象部(514)沿上述轴向(L)贯通上述径向(R)的内侧(R1),
在上述差动壳体对象部(514)的内周面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3)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三支承轴承(B9)。
根据该结构,差动壳体(51)中的相对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轴向(L)的中央位置的轴向第二侧(L2)的部分亦即差动壳体对象部(514)由第三支承轴承(B9)支承。由此,能够提高差动壳体(51)的支承精度。
另外,优选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是具备第二太阳轮(SG2)、第二行星架(CR2)以及第三齿圈(RG3)的行星齿轮机构,
上述第二太阳轮(SG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输出部件(2)连结,
上述第二行星架(CR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3)连结,
上述第三齿圈(RG3)是上述输入构件(Ei)。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行星齿轮机构亦即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的调心作用(自动调心作用),沿径向(R)支承与第二行星架(CR2)连结的第二输出部件(3)。其结果是,能够省略将第二输出部件(3)沿径向(R)支承在壳体(9)的轴承等部件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第二输出部件(3)。因此,容易实现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
另外,优选将沿着上述转子(12)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设为轴向(L),
上述壳体(9)具备配置在上述旋转电机(1)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4)的上述轴向(L)之间的第一支承壁部(94),
上述第一支承轴承(B1)由上述第一支承壁部(94)支承,并构成为进行上述第一太阳轮(SG1)的上述径向(R)的支承、以及上述转子(12)的上述径向(R)的支承。
根据该结构,与设置有沿径向(R)支承第一太阳轮(SG1)的轴承、和沿径向(R)支承转子(12)的轴承双方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车用驱动装置(100)的轴向(L)的尺寸抑制得较小。
另外,优选上述第二齿圈(RG2)具备朝向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嵌合内周面(4a),
上述输入构件(Ei)具备朝向上述径向(R)的外侧(R2)的嵌合外周面(51a),
在上述嵌合内周面(4a)和上述嵌合外周面(51a)以在上述径向(R)上接触的方式相互嵌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二齿圈(RG2)和上述输入构件(Ei)通过焊接被相互固定。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实现以径向(R)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将第二齿圈(RG2)和输入构件(Ei)连结的结构。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小齿轮(PG1)以及上述第二小齿轮(PG2)是斜齿轮,
上述第一小齿轮(PG1)从上述第一太阳轮(SG1)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和上述第二小齿轮(PG2)从上述第二齿圈(RG2)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是与上述第一小齿轮(PG1)从上述第一齿圈(RG1)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太阳轮(SG1)受到的推力负载以及第二小齿轮(PG2)从第二齿圈(RG2)受到的推力负载、与第一小齿轮(PG1)从第一齿圈(RG1)受到的推力负载相互抵消。由此,能够避免对支承第一行星架(CR1)的轴承作用过大的推力负载的情况,该支承第一行星架(CR1)将第一小齿轮(PG1)以及第二小齿轮(PG2)支承为能够旋转。
另外,优选将沿着上述转子(12)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设为轴向(L),将上述轴向(L)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L1),将上述轴向(L)的另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
上述壳体(9)具备配置在比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5)靠上述轴向第一侧(L1)的第二支承壁部(92),
上述输入构件(Ei)由配置在该输入构件(Ei)与上述第二支承壁部(92)的上述径向(R)之间的滑动轴承或者滚针轴承沿上述径向(R)支承,并且由配置在上述输入构件(Ei)与上述第二支承壁部(92)的上述轴向(L)之间的推力轴承(B32)沿上述轴向(L)支承。
根据该结构,例如与由滚珠轴承沿径向(R)以及轴向(L)双方支承输入构件(Ei)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车用驱动装置(100)的大型化,并且能够将输入构件(Ei)的支承刚性确保得较大。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技术能够用于具备旋转电机以及行星齿轮机构的车用驱动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车用驱动装置,1:旋转电机,12:转子,2:第一输出部件,3:第二输出部件,4:行星齿轮机构,5: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9:壳体,E1:第一旋转构件,E2:第二旋转构件,E3:第三旋转构件,E4:第四旋转构件,Ei:输入构件,SG1:第一太阳轮,CR1:第一行星架,PG1:第一小齿轮,PG2:第二小齿轮,RG1:第一齿圈,RG2:第二齿圈,W1:第一车轮,W2:第二车轮。

Claims (9)

1.一种车用驱动装置,其具备:
旋转电机,其具备转子;
第一输出部件,其与第一车轮驱动连结;
第二输出部件,其与第二车轮驱动连结;
行星齿轮机构,其将上述转子的旋转减速;
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其具备输入构件,并将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向上述输入构件传递的旋转分配给上述第一输出部件和上述第二输出部件;以及
壳体,其收纳上述旋转电机、上述行星齿轮机构以及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
上述旋转电机、上述第一输出部件、上述第二输出部件、上述行星齿轮机构以及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配置在同轴上,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具备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第三旋转构件以及第四旋转构件,并构成为上述第一旋转构件、上述第二旋转构件、上述第三旋转构件以及上述第四旋转构件的旋转速度的顺序成为记载的顺序,
上述第一旋转构件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转子连结的第一太阳轮,
上述第三旋转构件是与上述壳体连结的第一齿圈,
上述第四旋转构件是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输入构件连结的第二齿圈,
上述第二旋转构件是将相互一体旋转的第一小齿轮和第二小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行星架,
上述第一小齿轮与上述第一太阳轮和上述第一齿圈啮合,
上述第二小齿轮的直径比上述第一小齿轮的直径小,且上述第二小齿轮与上述第二齿圈啮合,
将与上述转子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设为径向,
上述第一太阳轮经由第一支承轴承被上述壳体沿上述径向支承,
上述第二齿圈和上述输入构件以上述径向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将沿着上述转子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上述轴向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将上述轴向的另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
上述行星齿轮机构相对于上述转子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一侧,
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相对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一侧,
上述输入构件经由相对于构成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多个齿轮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第二支承轴承,被上述壳体沿上述径向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具备:差动壳体、被上述差动壳体支承并配置为沿着上述径向延伸的轴部件、收纳于上述差动壳体并被上述轴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锥齿轮、以及收纳于上述差动壳体并相对于上述轴部件在上述轴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一对第二锥齿轮,
上述差动壳体是上述输入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输出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配置在上述轴向第一侧,
将上述差动壳体中的相对于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的上述轴向的中央位置的上述轴向第二侧的部分作为差动壳体对象部,
上述第二输出部件配置为相对于上述差动壳体对象部沿上述轴向贯通上述径向的内侧,
在上述差动壳体对象部的内周面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三支承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是具备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以及第三齿圈的行星齿轮机构,
上述第二太阳轮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输出部件连结,
上述第二行星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二输出部件连结,
上述第三齿圈是上述输入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将沿着上述转子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设为轴向,
上述壳体具备配置在上述旋转电机与上述行星齿轮机构的上述轴向之间的第一支承壁部,
上述第一支承轴承由上述第一支承壁部支承,并构成为进行上述第一太阳轮的上述径向的支承、和上述转子的上述径向的支承。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齿圈具备朝向上述径向的内侧的嵌合内周面,
上述输入构件具备朝向上述径向的外侧的嵌合外周面,
在上述嵌合内周面和上述嵌合外周面以在上述径向上接触的方式相互嵌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二齿圈和上述输入构件通过焊接被相互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小齿轮以及上述第二小齿轮是斜齿轮,
上述第一小齿轮从上述第一太阳轮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和上述第二小齿轮从上述第二齿圈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是与上述第一小齿轮从上述第一齿圈受到的推力负载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
将沿着上述转子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上述轴向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将上述轴向的另一侧设为轴向第二侧,
上述壳体具备配置在比上述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靠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第二支承壁部,
上述输入构件由配置在该输入构件与上述第二支承壁部的上述径向之间的滑动轴承或者滚针轴承沿上述径向支承,并且由配置在上述输入构件与上述第二支承壁部的上述轴向之间的推力轴承沿上述轴向支承。
CN202280070589.5A 2021-10-20 2022-10-20 车用驱动装置 Pending CN1181201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1698 2021-10-20
JP2021-214699 2021-12-28
JP2021214699 2021-12-28
PCT/JP2022/039140 WO2023068334A1 (ja) 2021-10-20 2022-10-20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20133A true CN118120133A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17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70589.5A Pending CN118120133A (zh) 2021-10-20 2022-10-20 车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201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63614B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US11802614B2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US10744874B2 (en) Hybrid vehicle and vehicle
JP2003127682A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18120133A (zh) 车用驱动装置
WO2023068334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US11460097B2 (en) Complex planetary gear unit
JP7302420B2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WO2023095821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23095822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EP4224684A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2020085026A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WO2024034489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9094930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EP4386226A1 (en) Engagement device
WO2019098321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21085611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20261669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3150296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23064995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8265855A (zh) 接合装置
JP2023150297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18103617A (zh) 车用驱动装置
JP2023148130A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2023152666A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