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3528A - 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683528A CN116683528A CN202310966915.7A CN202310966915A CN116683528A CN 116683528 A CN116683528 A CN 116683528A CN 202310966915 A CN202310966915 A CN 202310966915A CN 116683528 A CN116683528 A CN 1166835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id
- source mode
- voltage
- current
- connected inver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101150036991 pccB gen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31 catalytic reduc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0—Synchronising a generator for connection to a network or to another genera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4—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oscillations of power in network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涉及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将每个控制流程分为N+M个控制周期,其中,N个控制周期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压源模式,M个控制周期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流源模式,并通过计数的方式进行切换。本发明针对现有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难以实现SCR大幅波动下稳定运行的问题,通过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并通过控制算法实现电压源模式和电流源模式的分时控制,融合两者模式的特性,提高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实现SCR大幅波动下的稳定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和位置的不断分散,需要用长距离输电线路以及多台变压器将新能源发电连接到配电网。因此,由于不可忽略的电网阻抗,公共电网一般呈现出弱电网特征。电网强弱一般根据短路比(SCR)来定义,当SCR>3时,是强电网,当2<SCR≤3时,是弱电网,当SCR≤2时,是极弱电网。此外,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会导致SCR的大幅波动,这将严重威胁并网逆变器的稳定高效运行。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电流源模式和电压源模式。电流源模式控制的并网逆变器在强电网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在弱电网以及极弱电网下稳定性较弱;相反的,电压源模式控制的并网逆变器在弱电网甚至极弱电网下,稳定性较好,而在强电网下难以稳定运行。
针对SCR大幅波动条件下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问题,已有多篇学术论文以及专利进行了研究,例如:
1)文献“Impedance Adaptive Dual-Mode Control of Grid-ConnectedInverters With Large Fluctuation of SCR and Its StabilityAnalysis Based on D-Partition Method”.2021,36:14420-14435.(“SCR大幅波动下并网逆变器阻抗自适应双模式控制及其基于D分割法的稳定性分析”,36卷14420-14435页)中提出一种阻抗自适应双模式控制策略:在弱电网下采用电压源模式,在强电网下采用电流源模式,实现了SCR变化条件下的并网逆变器稳定运行。然而这种双模式控制策略依赖于精确的电网阻抗在线测量以及控制模式实时切换,这在大规模系统中应用十分困难。
2)文献“Hierarchical Mode-Dispatching Control for Multi-Inverter PowerStations”.2023,70:10044-10054.(“多逆变器电站的分层模式调度控制”,2023年70卷10044-10054页)中提出一种基于电流源和电压源双模式的多并网逆变器场站分层调度控制策略,能够根据SCR变化实时调度运行在电流源模式以及电压源模式并网逆变器的数量。然而,在多并网逆变器系统中,SCR没有准确的定义,其检测十分困难。
3)文献“Control and Capacity Planning for Energy Storage Systems to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Renewable Generation Under Weak Grids”.2022,16:761-780.(“弱电网下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稳定性的储能系统控制和容量规划”,2022年16卷761-780页)中提出一种混合模式场站的策略,通过向电流源模式场站中接入一定量的电压源模式并网逆变器,提升场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方式,需要对电压源模式并网逆变器进行改造,文献中通过虚拟电感增强电压源模式并网逆变器的强网稳定性,但是这种方式会显著降低并网逆变器侧电压,为此需要更多的无功响应去维持电压工作点。
4)文献“Hybrid Control Scheme for VSC Presenting Both Grid-Forming andGrid-Following Capabilities”.2022,37:4570-4581.(“同时具有构网型和跟网型能力的VSC混合控制方案”,2022年37卷4570-4581页)中提出一种电流源模式和电压源模式混合控制策略,通过混合控制变换器模拟两个独立的虚拟并网逆变器并联工作,使其同时具备电流源模式并网逆变器和电压源模式并网逆变器的特征。然而该方案中的混合控制变换器本质上呈现的是电流源模式并网逆变器和电压源模式并网逆变器的并联特征,无法在SCR大幅波动条件下稳定运行。
5)中国专利文献CN110021959A于2019年7月16日公开的《弱电网下基于短路比的并网逆变器双模式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弱电网下基于短路比的并网逆变器双模式控制方法,能够准确直观反映出弱电网的状态,为并网逆变器的电流源、电压源并网双模式切换提供依据,保证了并网逆变器的稳定运行。然而这种双模式控制策略依赖于精确的电网阻抗在线测量以及控制模式实时切换,这在大规模系统中应用十分困难。
综合以上文献,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
1.现有的文献提出的基于模式切换的方法,一方面需要电网阻抗精确的在线测量,另一方面需要频繁的模式切换,这在大规模系统中应用十分困难;
2.现有的文献提出的基于混合模式的方法,本质上是电流源模式和电压源模式的并联,其稳定性仍取决于电压源模式,并不能在SCR大幅波动时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现有技术存在的并网逆变器传统控制无法适应SCR大幅变化,并网稳定性受到威胁等问题,具体的,本发明针对SCR大幅波动下,电流源模式、电压源模式均难以实现稳定运行,但是两种控制模式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通过电压源模式和电流源模式分时控制,即电压源和电流源模式轮流控制并网逆变器一定周期,保证了SCR大幅波动下并网逆变器的稳定运行,大幅度的改善了并网逆变器并网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所述融合控制方法所涉及的每个控制流程中均包含N+M个控制周期,其中,N为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压源模式的控制周期个数,M为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流源模式的控制周期个数;
令并网逆变器首先运行在电压源模式,且并网逆变器每个控制周期计数一次,记计数值为T,一个控制流程的步骤如下:
步骤1,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压源模式,且每个控制周期结束时,进行如下比较及处理:
当T<N时,并网逆变器持续运行在电压源模式;
当T=N时,并网逆变器切换为电流源模式,将计数值T赋值为零,进入步骤2;
步骤2,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流源模式,且每个控制周期结束时,进行如下比较及处理:
当T<M时,并网逆变器持续运行在电流源模式;
当T=M时,并网逆变器切换为电压源模式,将计数值T赋值为零,进入步骤3;
步骤3,返回步骤1,进入下一控制流程。
优选地,步骤1所述电压源模式的控制步骤如下:
步骤1.1,设置有功功率指令信号Pref和无功功率指令信号Qref;
步骤1.2,采样并网逆变器输出的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采样公共耦合点的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并经过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并网电流αβ轴分量igα,igβ和公共耦合点电压αβ轴分量upccα,upccβ;
步骤1.3,根据并网电流αβ轴分量igα,igβ和公共耦合点电压αβ轴分量upccα,upccβ,通过平均功率计算方程得到有功并网功率Pe和无功并网功率Qe;
步骤1.4,根据有功并网功率Pe和无功并网功率Qe,经过下垂控制方程得到并网逆变器输出角频率ω和d轴电压指令信号udref;根据并网逆变器输出角频率ω得到并网逆变器输出角θ,θ=ω/s,s为拉普拉斯算子;
步骤1.5,根据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公共耦合点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和并网逆变器输出角度θ,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压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1,igq1和电压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1,upccq1;
步骤1.6,设置q轴电压指令信号uqref,根据d轴电压指令信号udref和电压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1,upccq1,经过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压源模式电流指令信号dq轴分量idref1,iqref1;
步骤1.7,根据电压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1,igq1和电压源模式电流指令信号dq轴分量idref1,iqref1,经过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1,uq1;
步骤1.8,将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1,uq1,经过两相旋转坐标系到三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ua1,ub1,uc1。
优选地,步骤2所述电流源模式的控制步骤如下:
步骤2.1,将公共耦合点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2,upccq2,将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q轴分量upccq2经过锁相环控制得到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
步骤2.2,根据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和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流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2,igq2;
步骤2.3,根据有功功率指令信号Pref和无功功率指令信号Qref,以及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轴分量upccd2,计算得到电流源模式dq轴电流指令信号idref2,iqref2;
步骤2.4,根据电流源模式dq轴电流指令信号idref2,iqref2,以及电流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2,igq2,经过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2,uq2;
步骤2.5,根据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以及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2,uq2,经过两相旋转坐标系到三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ua2,ub2,uc2。
优选地,步骤1.3所述平均功率计算方程为:
式中,Tfilter1为平均功率计算低通滤波器时间常数。
优选地,步骤1.4所述下垂控制方程为:
式中,ωn为系统额定角频率,VnAmp为额定线电压幅值,m为有功下垂系数,n为无功下垂系数。
优选地,步骤1.6所述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vv_p为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vv_i为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优选地,步骤1.7所述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vc_p为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vc_i为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优选地,步骤2.1所述将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q轴分量upccq2经过锁相环控制得到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ωn为系统额定角频率,Kp_PLL为锁相环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i_PLL为锁相环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优选地,步骤2.3所述电流源模式dq轴电流指令信号idref2,iqref2的计算式为:
式中,Tfilter2为电流源模式功率计算低通滤波器时间常数。
优选地,步骤2.4所述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cc_p为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cc_i为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实施简单,通过控制算法实现电压源模式和电流源模式的分时控制,相比于单独电压源模式或者电流源模式,具有更宽范围的稳定性,克服了SCR大幅波动时,并网逆变器的稳定运行问题;
2.相比于电流源、电压源双模式控制策略,本发明无需系统短路比的检测,也无需进行频繁的模式切换,更有利于在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3.相比于基于电流源、电压源并联的混合模式策略,本发明避免了复杂的容量配比计算,并且具有更宽范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并网逆变器系统拓扑图。
图2为本发明控制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图3为单独电流源模式在SCR=2时uPCCa和iga的波形。
图4为单独电压源模式在SCR=9时uPCCa和iga的波形。
图5为所提融合控制在SCR=1.5时uPCCa和iga的波形。
图6为所提融合控制在SCR=10时uPCCa和iga的波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采用的并网逆变器的系统结构拓扑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该拓扑包括直流侧电源、三相全桥逆变电路、滤波电感Lf、滤波电容Cf、阻尼电阻Rd、电网阻抗Zg和三相电网。三相全桥逆变电路串接在直流侧电源Vdc和滤波电感Lf之间,滤波电感Lf的另一端接电网阻抗Zg,滤波电容Cf和阻尼电阻Rd并联接在滤波电感Lf和电网阻抗Zg之间,电网阻抗Zg接三相电网实现并网。另外图1上的Rg为电网阻抗Zg的阻性分量,Lg为电网阻抗Zg的感性分量。
本实施例中,直流侧电源Vdc的电压为770V,滤波电感Lf的电感值为0.9mH,滤波电容Cf的电容值为11.6 uF,阻尼电阻Rd的阻值为0.3Ω,电网阻抗Zg的阻性分量Rg为0Ω,电网阻抗Zg的感性分量Lg分别取15.4mH、11.55mH、2.57mH、2.31mH。
图2为本发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由图2可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所述融合控制方法所涉及的每个控制流程中均包含N+M个控制周期,其中,N为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压源模式的控制周期个数, M为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流源模式的控制周期个数。
令并网逆变器首先运行在电压源模式,且并网逆变器每个控制周期计数一次,记计数值为T,一个控制流程的步骤如下:
步骤1,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压源模式,且每个控制周期结束时,进行如下比较及处理:
当T<N时,并网逆变器持续运行在电压源模式;
当T=N时,并网逆变器切换为电流源模式,将计数值T赋值为零,进入步骤2;
步骤2,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流源模式,且每个控制周期结束时,进行如下比较及处理:
当T<M时,并网逆变器持续运行在电流源模式;
当T=M时,并网逆变器切换为电压源模式,将计数值T赋值为零,进入步骤3;
步骤3,返回步骤1,进入下一控制流程。
在本实施例中,N=40,M=40。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1所述电压源模式的控制步骤如下:
步骤1.1,设置有功功率指令信号Pref和无功功率指令信号Qref。
步骤1.2,采样并网逆变器输出的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采样公共耦合点的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并经过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并网电流αβ轴分量igα,igβ和公共耦合点电压αβ轴分量upccα,upccβ。
步骤1.3,根据并网电流αβ轴分量igα,igβ和公共耦合点电压αβ轴分量upccα,upccβ,通过平均功率计算方程得到有功并网功率Pe和无功并网功率Qe。所述平均功率计算方程为:
式中,Tfilter1为平均功率计算低通滤波器时间常数,s为拉普拉斯算子。
步骤1.4,根据有功并网功率Pe和无功并网功率Qe,经过下垂控制方程得到并网逆变器输出角频率ω和d轴电压指令信号udref;根据并网逆变器输出角频率ω得到并网逆变器输出角θ,θ=ω/s,s为拉普拉斯算子。所述下垂控制方程为:
式中,ωn为系统额定角频率,VnAmp为额定线电压幅值,m为有功下垂系数,n为无功下垂系数。
步骤1.5,根据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公共耦合点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和并网逆变器输出角度θ,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压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1,igq1和电压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1,upccq1。
步骤1.6,设置q轴电压指令信号uqref,根据d轴电压指令信号udref和电压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1,upccq1,经过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压源模式电流指令信号dq轴分量idref1,iqref1。所述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vv_p为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vv_i为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步骤1.7,根据电压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1,igq1和电压源模式电流指令信号dq轴分量idref1,iqref1,经过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1,uq1。所述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vc_p为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vc_i为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步骤1.8,将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1,uq1,经过两相旋转坐标系到三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ua1,ub1,uc1。
本实施例中,Pref=20kW, Qref =0kW,Tfilter1=0.02s,ωn=100π,VnAmp=311V,m=0.0001413,n=0.0010885,Kvv_p=0.5,Kvv_i=120,Kvc_p=4,Kvc_i=10。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2所述电流源模式的控制步骤如下:
步骤2.1,将公共耦合点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2,upccq2,将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q轴分量upccq2经过锁相环控制得到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
所述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ωn为系统额定角频率,Kp_PLL为锁相环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i_PLL为锁相环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步骤2.2,根据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和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流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2,igq2。
步骤2.3,根据有功功率指令信号Pref和无功功率指令信号Qref,以及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轴分量upccd2,计算得到电流源模式dq轴电流指令信号idref2,iqref2。计算式分别为:
式中,Tfilter2为电流源模式功率计算低通滤波器时间常数。
步骤2.4,根据电流源模式dq轴电流指令信号idref2,iqref2,以及电流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2,igq2,经过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2,uq2。所述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cc_p为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cc_i为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步骤2.5,根据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以及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2,uq2,经过两相旋转坐标系到三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ua2,ub2,uc2。
在本实施例中,ωn=100π,Kp_PLL=0.2776,Ki_PLL=11.9882,Tfilter2=0.2s, Kcc_p=1,Kcc_i=270。
步骤1.8生成的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ua1,ub1,uc1和步骤2.5生成的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ua2,ub2,uc2经过SVPWM调制生成并网逆变器功率器件的开关信号,经过驱动保护电路控制三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功率器件的开通和关断。
为了佐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对本发明进行了MATLAB/simulink仿真。图3为Lg=11.55mH,即短路比SCR=2时电流源模式控制下uPCCa和iga的波形,图4为Lg=2.57mH,即SCR=9时电压源模式控制下uPCCa和iga的波形,图5为Lg=15.4mH,即SCR=1.5时本方案融合控制下uPCCa和iga的波形,图6为Lg=2.31mH,即SCR=10时本方案融合控制下uPCCa和iga的波形。图3、图4、图5和图6的横坐标均为时间,纵坐标分别为uPCCa和iga。
如图3所示,SCR=2时,电流源模式下的并网逆变器无法稳定运行;如图4所示,SCR=9时,电压源模式下的并网逆变器无法稳定运行;如图5和图6所示,当SCR=1.5和SCR=10时,本方案融合控制下的并网逆变器均能稳定运行,可见本方案融合控制方法,能够大幅提高并网逆变器在SCR变化条件下的稳定性。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控制方法所涉及的每个控制流程中均包含N+M个控制周期,其中,N为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压源模式的控制周期个数,M为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流源模式的控制周期个数;
令并网逆变器首先运行在电压源模式,且并网逆变器每个控制周期计数一次,记计数值为T,一个控制流程的步骤如下:
步骤1,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压源模式,且每个控制周期结束时,进行如下比较及处理:
当T<N时,并网逆变器持续运行在电压源模式;
当T=N时,并网逆变器切换为电流源模式,将计数值T赋值为零,进入步骤2;
步骤2,并网逆变器运行在电流源模式,且每个控制周期结束时,进行如下比较及处理:
当T<M时,并网逆变器持续运行在电流源模式;
当T=M时,并网逆变器切换为电压源模式,将计数值T赋值为零,进入步骤3;
步骤3,返回步骤1,进入下一控制流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电压源模式的控制步骤如下:
步骤1.1,设置有功功率指令信号Pref和无功功率指令信号Qref;
步骤1.2,采样并网逆变器输出的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采样公共耦合点的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并经过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并网电流αβ轴分量igα,igβ和公共耦合点电压αβ轴分量upccα,upccβ;
步骤1.3,根据并网电流αβ轴分量igα,igβ和公共耦合点电压αβ轴分量upccα,upccβ,通过平均功率计算方程得到有功并网功率Pe和无功并网功率Qe;
步骤1.4,根据有功并网功率Pe和无功并网功率Qe,经过下垂控制方程得到并网逆变器输出角频率ω和d轴电压指令信号udref;根据并网逆变器输出角频率ω得到并网逆变器输出角θ,θ=ω/s,s为拉普拉斯算子;
步骤1.5,根据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公共耦合点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和并网逆变器输出角度θ,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压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1,igq1和电压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1,upccq1;
步骤1.6,设置q轴电压指令信号uqref,根据d轴电压指令信号udref和电压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1,upccq1,经过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压源模式电流指令信号dq轴分量idref1,iqref1;
步骤1.7,根据电压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1,igq1和电压源模式电流指令信号dq轴分量idref1,iqref1,经过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1,uq1;
步骤1.8,将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1,uq1,经过两相旋转坐标系到三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压源模式控制信号ua1,ub1,uc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电流源模式的控制步骤如下:
步骤2.1,将公共耦合点三相电压upcca,upccb,upccc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q轴分量upccd2,upccq2,将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q轴分量upccq2经过锁相环控制得到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
步骤2.2,根据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和并网三相电流iga,igb,igc,经三相静止坐标系到两相旋转坐标系变换得到电流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2,igq2;
步骤2.3,根据有功功率指令信号Pref和无功功率指令信号Qref,以及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d轴分量upccd2,计算得到电流源模式dq轴电流指令信号idref2,iqref2;
步骤2.4,根据电流源模式dq轴电流指令信号idref2,iqref2,以及电流源模式并网电流dq轴分量igd2,igq2,经过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得到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2,uq2;
步骤2.5,根据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以及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dq轴分量ud2,uq2,经过两相旋转坐标系到三相静止坐标系的变换,得到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流源模式控制信号ua2,ub2,uc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3所述平均功率计算方程为:式中,Tfilter1为平均功率计算低通滤波器时间常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4所述下垂控制方程为:
式中,ωn为系统额定角频率,VnAmp为额定线电压幅值,m为有功下垂系数,n为无功下垂系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6所述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vv_p为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vv_i为电压源模式电压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7所述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vc_p为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vc_i为电压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1所述将电流源模式公共耦合点电压q轴分量upccq2经过锁相环控制得到公共耦合点电压相角φ的计算式如下:
式中,ωn为系统额定角频率,Kp_PLL为锁相环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i_PLL为锁相环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3所述电流源模式dq轴电流指令信号idref2,iqref2的计算式为:
式中,Tfilter2为电流源模式功率计算低通滤波器时间常数。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4所述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方程为:
式中,Kcc_p为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比例系数,Kcc_i为电流源模式电流闭环控制PI调节器的积分系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66915.7A CN116683528B (zh) | 2023-08-03 | 2023-08-03 | 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966915.7A CN116683528B (zh) | 2023-08-03 | 2023-08-03 | 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83528A true CN116683528A (zh) | 2023-09-01 |
CN116683528B CN116683528B (zh) | 2023-10-27 |
Family
ID=87784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966915.7A Active CN116683528B (zh) | 2023-08-03 | 2023-08-03 | 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683528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3007781A1 (en) * | 2015-12-18 | 2017-06-22 | S&C Electric Company | Electrical systems and related frequency regulation methods |
CN108933447A (zh) * | 2018-07-02 | 2018-12-04 | 合肥工业大学 | 弱网下基于模式切换的多逆变器系统参数自适应控制方法 |
CN110021959A (zh) * | 2019-04-02 | 2019-07-16 | 合肥工业大学 | 弱电网下基于短路比的并网逆变器双模式控制方法 |
WO2019136577A1 (zh) * | 2018-01-09 | 2019-07-18 | 青岛大学 | 多绕组同时/分时供电电流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 |
WO2021233190A1 (zh) * | 2020-05-21 | 2021-11-25 | 合肥工业大学 | 基于双分裂变压器的多逆变器系统双模式组合控制方法 |
CN113991730A (zh) * | 2021-08-09 | 2022-01-28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并网逆变器电流源和电压源控制模式切换方法及系统 |
CN115940656A (zh) * | 2022-12-07 | 2023-04-07 | 河北工业大学 | 一种下垂系数自适应的谐振变换器并联的控制方法 |
-
2023
- 2023-08-03 CN CN202310966915.7A patent/CN1166835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3007781A1 (en) * | 2015-12-18 | 2017-06-22 | S&C Electric Company | Electrical systems and related frequency regulation methods |
WO2019136577A1 (zh) * | 2018-01-09 | 2019-07-18 | 青岛大学 | 多绕组同时/分时供电电流型单级多输入高频环节逆变器 |
CN108933447A (zh) * | 2018-07-02 | 2018-12-04 | 合肥工业大学 | 弱网下基于模式切换的多逆变器系统参数自适应控制方法 |
CN110021959A (zh) * | 2019-04-02 | 2019-07-16 | 合肥工业大学 | 弱电网下基于短路比的并网逆变器双模式控制方法 |
WO2021233190A1 (zh) * | 2020-05-21 | 2021-11-25 | 合肥工业大学 | 基于双分裂变压器的多逆变器系统双模式组合控制方法 |
CN113991730A (zh) * | 2021-08-09 | 2022-01-28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并网逆变器电流源和电压源控制模式切换方法及系统 |
CN115940656A (zh) * | 2022-12-07 | 2023-04-07 | 河北工业大学 | 一种下垂系数自适应的谐振变换器并联的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683528B (zh) | 2023-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69591B (zh) | 基于双分裂变压器的多逆变器系统双模式组合控制方法 | |
US9837931B2 (en) | Phased lock loop control for multiple inverters connected to a polyphase grid | |
CN110021959B (zh) | 弱电网下基于短路比的并网逆变器双模式控制方法 | |
CN106786647B (zh) | 一种三相四线制并联apf双闭环非线性复合控制方法 | |
CN102842921A (zh) | 鲁棒功率下垂控制的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电压控制方法 | |
CN108933447B (zh) | 弱网下基于模式切换的多逆变器系统参数自适应控制方法 | |
CN108429281A (zh) | 一种lcl型并网逆变器并联虚拟阻抗控制方法 | |
CN106788026A (zh) | 一种空间矢量信号注入永磁同步电机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方法 | |
CN109193794A (zh) | 一种低压直流微电网的并网控制策略 | |
CN107887919B (zh) | 一种分布式储能逆变器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2271737B (zh) | 基于电感电流微分反馈的虚拟同步机强电网稳定控制方法 | |
Zhou et al. | An inner-loop control method for the filter-less, voltage sensor-less, and PLL-less grid-following inverter-based resource | |
CN108599257B (zh) | 一种适用于高锁相环带宽的电流控制方法 | |
CN116683528B (zh) | 基于电压源和电流源分时的并网逆变器融合控制方法 | |
CN105958525B (zh) | 一种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pwm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法 | |
CN109861284B (zh) | 一种新能源微电网的线路阻抗矫正装置 | |
CN109687745A (zh) | 一种单相逆变器控制方法 | |
CN116707341A (zh) | 逆变器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 |
CN117335678A (zh) | 级联多电平变换器的轻载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7769594B (zh) | 一种单相脉冲整流器电流内环控制器的优化方法 | |
Xu et al. | A VSC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flying capacitor multilevel converters and selective harmonic elimination PWM control | |
CN112467776B (zh) | 电流源型变流器系统、控制方法及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 |
Zhu et al. | VSC control strategy for HVDC compensating harmonic components | |
CN115413360A (zh) | 用于光伏能源的电力转换器 | |
CN109861237A (zh) | 一种基于下垂特性的多个电力弹簧协调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