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5919508B -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9508B
CN115919508B CN202310044380.8A CN202310044380A CN115919508B CN 115919508 B CN115919508 B CN 115919508B CN 202310044380 A CN202310044380 A CN 202310044380A CN 115919508 B CN115919508 B CN 115919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outer sheath
locking
heart valv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443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19508A (zh
Inventor
曾桂容
张志飞
马仁政
刘兆刚
马甜
刘伟伟
郑明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Qim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Qim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Qim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Qiming Medical Devic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19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9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19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9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输送系统包括导管组件以及控制手柄,导管组件包括内鞘管组件和外鞘管,控制手柄包括滑动配合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在介入器械在释放时,第二手柄与第一手柄处在相互结合的第一位置,仅通过第一手柄带动外鞘管运动暴露装载位;在介入器械释放完成后,第二手柄带动内鞘管组件相对第一手柄向近端滑动至第二位置,使外鞘管包覆装载位;还配置有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一位置的第一锁定机构,以及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二位置的第二锁定机构,各锁定机构分别配置有解锁部件。本申请能快速调整导管组件的相对位置,达到更佳的操控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背景技术
介入器械的输送系统一般包括配置于近端供操作者一侧操控的控制手柄,若干细长的滑动嵌套的导管,控制手柄的近端为控制端且与各导管连接,控制手柄的远端为工作端且可介入体内并通过相互配合完成介入器械的输送、释放或回收等,因而控制手柄一般配置滑动或旋转的部件,用于驱动各导管之间沿轴向的相对运动。
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临床医生等操作人员对控制手柄在介入器械的输送、释放、回收等操作功能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在介入器械释放完成后,操作人员需要将整个输送系统从体内撤出,在整体撤出之前需要快速的调整各导管的相对位置,将导管组件快速恢复到适于在体内穿行的状态,但现有的输送系统仅通过螺纹传动回撤,调整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包括:
人工心脏瓣膜,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具有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
输送系统,具有相对的远端和近端以及延伸于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轴向,所述输送系统包括导管组件以及连接于导管组件近端的控制手柄,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内鞘管组件和外鞘管,所述内鞘管组件和所述外鞘管两者远端的径向间隙为用于容置人工心脏瓣膜的装载位,所述内鞘管组件和所述外鞘管配置为能够相对运动,使所述外鞘管包覆或暴露所述装载位;
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可释放地耦接到所述装载位;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柄包括滑动配合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
所述第一手柄,用于与所述外鞘管相连;
所述第二手柄,位于所述第一手柄的近端侧并用于与所述内鞘管组件相连,所述第二手柄具有与所述第一手柄相结合的第一位置,以及向近端滑动预设距离的第二位置;
第一锁定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手柄,且与所述第一手柄的近端部位相配合,将所述第一手柄保持在第一位置;
延伸套,所述延伸套的近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手柄,所述延伸套的远端伸入所述第一手柄内部;
第二锁定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手柄且与所述延伸套相配合,将所述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二位置;
释放所述人工心脏瓣膜时,包括:
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一位置,将所述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指定位置;
通过所述第一手柄控制所述外鞘管相对于所述内鞘管组件向近端滑动,使所述外鞘管暴露所述装载位以释放所述人工心脏瓣膜;
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通过所述第二手柄控制所述内鞘管组件相对于所述外鞘管向近端滑动,使所述外鞘管包覆所述装载位,此时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将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二位置;
通过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二手柄带动所述导管组件向近端运动远离所述指定位置。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通过所述第一手柄控制所述外鞘管相对于所述内鞘管组件向近端滑动时,当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确认所述人工心脏瓣膜的状态是否符合预期,经确认预期后,再进一步驱动所述外鞘管完全暴露所述装载位。
可选的,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已经暴露于所述外鞘管的长度为自身轴向总长度的55%~80%。
可选的,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若所述人工心脏瓣膜的状态不符合预期,通过所述第一手柄控制所述外鞘管相对于所述内鞘管组件向远端滑动,使所述外鞘管重新包裹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再相应调整所述人工心脏瓣膜的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手柄中配置有提示组件,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所述提示组件以震动的方式提供手感响应和/或声音响应。
可选的,所述提示组件包括彼此作用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手柄上沿轴向滑动安装有活动座,所述活动座与所述外鞘管相连,所述第二部件安装于所述活动座;
所述第一手柄还转动安装有驱动套,所述驱动套带有内螺纹,且处在所述活动座的外周,所述活动座带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传动齿,所述第一部件安装于所述驱动套。
可选的,所述第一部件为提示卡齿,所述第二部件为连接于所述活动座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提示卡齿在位置相对的状态下彼此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形变量至少容许所述提示卡齿随所述驱动套转动并越过所述第一弹性件;
所述内鞘管组件和外鞘管之间具有:
第一相对位置,所述外鞘管包覆所述装载位;
第二相对位置,所述外鞘管暴露部分所述装载位,所述人工心脏瓣膜释放至预定进程。
可选的,所述提示卡齿包括两组,其中一组提示卡齿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下予以响应,另一组提示卡齿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在第二相对位置下予以响应。
可选的,所述第一手柄至少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与所述活动座滑动配合,所述活动座包括:
座体,至少一部分为处在所述支撑体内部的滑动部;
所述传动齿,固定于所述滑动部;
所述第一弹性件经由中间件固定于所述滑动部,所述中间件处在所述支撑体的外部,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两端固定于所述中间件的桥臂,所述桥臂的中部区域与所述提示卡齿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二手柄包括:
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下,所述第一手柄近端作为连接段并伸入所述第二壳体的远端内,所述连接段为中空结构供管件延伸;
管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用于与所述内鞘管组件的近端连接,所述延伸套的近端连接至所述管接头;
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
第一限位件,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为具有与所述连接段相配合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除配合的释锁状态,所述连接段的外壁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配合的第一锁槽;
第二弹性件,作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驱使所述第一限位件进入锁定状态;
控制钮,作为解锁部件且活动嵌装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限位件联动驱使所述第一限位件进入释锁状态;
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时,操作所述控制钮。
可选的,所述第一锁定机构为两套,这两套中的第一限位件沿所述轴向并排叠置,各第一限位件中的第一锁定件与所述连接段对应侧的第一锁槽相配合;
两套中的第二弹性件和控制钮镜像分布;各套中的第二弹性件一端与本套内的第一限位件相抵、另一端与另外一套中的控制钮相抵;
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时,同时相向按压两套第一锁定机构中的控制钮。
可选的,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
第二限位件,套设在所述延伸套的外周,所述延伸套的外周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第二锁槽,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内缘设有与所述第二锁槽相配的第二锁定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与所述延伸套相配合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除配合的释锁状态;所述第二限位件处在所述连接段的内部,所述解锁钮贯穿并暴露于所述连接段的侧壁,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二手柄在第一位置下,所述第二壳体遮蔽所述解锁钮;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二手柄在第二位置下,所述解锁钮暴露于所述第二壳体;
弹簧,作用于所述第一手柄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驱使所述第二限位件进入锁定状态;
解锁钮,作为解锁部件且固定于所述第二限位件、驱使所述第二限位件进入释锁状态,所述解锁钮和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两相对侧。
本申请所提供的输送系统,在介入器械的输送、释放、回收等操作功能方面能达到更佳的操控效果,改善临床医生等操作人员的操作体验,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的局部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中外鞘管完全暴露介入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外鞘管包裹装载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从动件与主动件配合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中活动座与驱动套、提示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中提示卡齿与第一弹性件配合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7中提示卡齿与第一弹性件相抵的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c为本申请中外鞘管相对内鞘管组件运动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中第一弹性件与第一组提示卡齿相抵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中第一弹性件与第二组提示卡齿相抵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中双层结构的驱动套与支撑体配合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中双层结构的活动座与支撑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中第一弹性件、提示卡齿及相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中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中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处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中第一锁定机构的爆炸图;
图18为本申请中第二限位件在释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中沿锁合部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20为本申请中锁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沿操作环方向的剖视图;
图22为本申请驱动套、弹性锁紧环、操作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中锁合部和操作环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中第一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中第一手柄的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介入器械;
2、导管组件;21、内鞘管组件;211、引导头;212、卡合部位;22、外鞘管;
3、控制手柄;30、第一手柄;31、锁合部;311、施力部;3111、第一防滑齿;312、操作环;3121、工作部;3122、凸起;3123、内凸区;3124、凹陷区;313、筒状结构;3131、镂空区;32、支撑体;321、导向槽;33、中间套;34、第一壳体;341、指示窗;342、遮挡部;35、连接段;351、第一锁槽;
4、驱动机构;41、从动件;41a、活动座;411、行程指示元件;412、传动齿;413、座体;4131、滑动部;42、主动件;42a、驱动套;421、插接段;4211、第三防滑齿;4212、限位凸缘;4213、限位环;422、内螺纹;423、衬套;4231、容置孔;4232、限位台阶;424、外壳;
5、弹性锁紧环;51、第二防滑齿;
6、提示组件;60、提示卡齿;60a、第一组提示卡齿;60b、第二组提示卡齿;61、本体;62、凸齿;63、占位件;
7、第一弹性件;71、凸起;72、桥臂;
8、中间件;81、定位孔;82、形变释放口;
9、第二手柄;901、第二壳体;9011、导向槽;9012、镂空区域;9013、加强座;9014、稳定槽;902、管接头;
91、第一锁定机构;91a、第一锁定机构;91b、第一锁定机构;911、第一限位件;911a、第一限位件;911b、第一限位件;9111、第一锁定件;9112、第一定位柱;9113、第二定位柱;912、第二弹性件;912a、第二弹性件;912b、第二弹性件;913、控制钮;913a、控制钮;913b、控制钮;9131、第一接纳槽;9132、第二接纳槽;9133、防脱缘;9134、凸耳;
92、第二锁定机构;921、第二限位件;9211、第二锁定件;9212、导向柱;922、弹簧;923、解锁钮;
93、延伸套;931、第二锁槽;932、防脱结构;9321、外凸部;9322、止挡部;933、卡接结构;934、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至图4,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包括具有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的人工心脏瓣膜、及用于释放人工心脏瓣膜的输送系统,人工心脏瓣膜可通过装载装置,从膨胀状态进入并保持在压缩状态。所利用的输送系统具有相对的远端和近端以及延伸于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轴向,远端可理解为相对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近端则为相对接近操作人员的一端。
输送系统包括导管组件2以及连接于导管组件2近端的控制手柄3,导管组件2包括内鞘管组件21和外鞘管22,内鞘管组件21和外鞘管22两者远端的径向间隙为用于容置介入器械的装载位,可理解为,该装载位用于容置压缩状态的人工心脏瓣膜,且人工心脏瓣膜耦接到装载位,下文提供两者耦接的方式。人工心脏瓣膜在完全释放后与装载位解除配合。
内鞘管组件21和外鞘管22配置为能够相对运动,使外鞘管22包覆或暴露装载位(即包覆或释放人工心脏瓣膜),即两个管件的相对位置状态,反映为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状态。
控制手柄3包括滑动配合的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第一手柄30与外鞘管22相连,第二手柄9位于第一手柄的近端侧并用于与内鞘管组件相连,第二手柄9具有与第一手柄30相结合的第一位置(如图3所示),以及向近端滑动预设距离的第二位置(如图4所示),即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相对位置变化也体现为内鞘管组件21和外鞘管22的相对位置变化,如图所述,第一位置对应着外鞘管包覆装载位,第二位置对应着外鞘管暴露装载位。
针对这两个位置的切换及保持,控制手柄通过内设的第一锁定机构91、延伸套93、第二锁定机构92实现。
第一锁定机构91安装于第二手柄9,且与第一手柄30的近端部位相配合,将第一手柄30保持在第一位置,当解锁第一锁定机构91后,第二手柄可相对第一手柄向近端滑动。
延伸套为两个手柄之间的连接部件,延伸套93的近端连接至第二手柄9,延伸套93的远端伸入第一手柄30内部。
第二锁定机构92安装于第一手柄30且与延伸套93相配合,将第二手柄9保持在第二位置。其中,第二锁定机构92在第一位置时隐藏于第二手柄9内侧,操作者无法直接施力,且仅在第二手柄9向近端滑动后第二锁定机构92暴露出来,供操作者进行操作切换。
临床医生等操作人员利用上文所述的输送系统将人工心脏瓣膜(下文也称为介入器械1)置入体内的指定位置并释放,释放过程中操作人员可结合影像设备等观察人工心脏瓣膜在体内的位置、空间姿态、与周边组织的配合关系等指标,来确定人工心脏瓣膜释放的时机。
如图3至图4,导管组件2在体内穿行时,外鞘管22的远端与引导头211近端相抵或略有包裹,以覆盖径向间隙,防止介入器械暴露。在释放人工心脏瓣膜(即介入器械1)时,包括:
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保持在第一位置,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指定位置,此时内鞘管组件21和外鞘管22处于初始位置,即如图1所示外鞘管完全包裹装载位,适于在体内穿行的状态;
通过第一手柄30控制外鞘管22相对于内鞘管组件21向近端滑动,使外鞘管22暴露装载位以释放人工心脏瓣膜,外鞘管22的远端与引导头211之间距离达到最大值(如图中所示距离为L);
解锁第一锁定机构91,通过第二手柄9控制内鞘管组件21相对于外鞘管22向近端滑动,使外鞘管22包覆装载位,如图4所示第二手柄9可沿着A箭头方向向近端滑动,内鞘管组件21也沿着B箭头方向向近端快速回撤,此过程中第二手柄9行程也是L,第二锁定机构92将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保持在第二位置;
通过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带动导管组件2向近端运动远离指定位置,最终将导管组件2撤出体外。
在通过第一手柄控制外鞘管相对于内鞘管组件向近端滑动时,当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确认人工心脏瓣膜的状态是否符合预期,可理解为,操作人员通过影像设备等确认人工心脏瓣膜在体内的位置、空间姿态、与周边组织的配合关系等指标符合预期,经确认预期后,再进一步驱动外鞘管完全暴露装载位(即如图3所示完全释放介入器械1)。
其中,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人工心脏瓣膜已经暴露于外鞘管22的长度为自身轴向总长度的55%~80%。作为优选,人工心脏瓣膜暴露于外鞘管22的长度为自身轴向总长度的60%~70%
在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若人工心脏瓣膜的状态不符合预期(即操作人员确认人工心脏瓣膜在体内的位置、空间姿态等指标不符合预期),通过第一手柄控制外鞘管相对于内鞘管组件向远端滑动,使外鞘管重新包裹人工心脏瓣膜,再相应调整人工心脏瓣膜的状态。
参考图5至图14,本申请在第一手柄中配置有提示组件6,提示组件6可采用分体或一体的方式与第一手柄30连接,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提示组件以震动的方式提供手感响应和/或声音响应,由于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会持续持握控制手柄,操作者能及时的接收到手部的响应信号,最终实现了在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时给操作者的手部提供直观的响应信号,免除借助视觉信号带来的反复冗余观察。
控制手柄3包括第一手柄30以及安装于第一手柄30的多套驱动机构,各套驱动机构与导管组件2中对应的管件传动配合,从而实现驱动机构对具体管件的操作,最终完成介入器械的输送、释放、回收等操控效果。
其中一套驱动机构4包括从动件41和处在从动件41外周的主动件42,主动件可采用中空的筒状结构的驱动套42a,从动件可采用活动座41a。
活动座41a沿轴向滑动安装在第一手柄上,活动座与外鞘管22相连;驱动套42a转动安装在第一手柄30,驱动套带有内螺纹422,且处在活动座的外周;活动座带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传动齿412,保证与内螺纹啮合、达到传动的目的。
提示组件6包括彼此作用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二部件安装于活动座,第一部件安装于驱动套,操作者通过旋转驱动套42a便可带动活动座41a及外鞘管22滑动。
当人工心脏瓣膜在释放至预定进程,外鞘管22相对内鞘管组件21运动至预定的相对位置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预设的相对位置时彼此相抵,第一部件越过第二部件便产生声音、震感效果,最终给操作者传递手感和/或声音的变化效果。下文提供了提示组件的改进方式。
第二部件与第一部件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沿控制手柄的径向相抵靠,以释放彼此的轴向运动,可以更加灵活的配置部件,合理利用空间。
作为优选,如图7、图8,第一部件采用提示卡齿60,第二部件为连接于活动座41a的第一弹性件7,第一弹性件与提示卡齿在位置相对的状态下彼此相抵(即沿控制手柄径向相抵靠),第一弹性件的形变量至少容许提示卡齿越过第一弹性件,从而提示卡齿每越过第一弹性件便产生声音效果,最终给操作者传递手感和/或声音的变化效果。
外鞘管22和内鞘管组件21之间至少具有以下相对位置:
释放位置,指外鞘管22相对内鞘管组件21向近端移动完全暴露装载位,此时允许介入器械脱离输送系统可完全释放;
全回收位置或初始位置,指外鞘管22完全包覆装载位以及介入器械,或介入器械释放后可进一步撤出体外的,此时外鞘管的远端与引导头211相互衔接;
半释放位置,指外鞘管22部分暴露装载位,介入器械远端部分已经释放,但近端尤其是与安装头之间的卡合部位仍然被外鞘管22包裹束缚。一般情况下,当介入器械为瓣膜系统时,此时瓣膜中的瓣叶全部已暴露于外鞘管,瓣叶已能正常工作,呈半释放状态,此时通常瓣膜总长的60%~70%已经暴露于外鞘管呈半释放状态。
此时外鞘管22仍可向远端移动回收介入器械1,若释放进度超过该位置,则难以甚至无法回收介入器械1。
其中,介入器械1一般通过连接耳与内鞘管组件21上的卡合部位212卡合,在上述的半释放位置下,连接耳与卡合部位始终被外鞘管22的远端包裹。
另外在半释放位置下,根据介入器械释放先后顺序,此时可以束缚介入器械的近端部位,也可以是束缚介入器械的远端部位(即近端先释放)。
实际上,外鞘管22相对内鞘管组件21运动进程中,操作人员可能需要对多个上述的相对位置进行提示,即沿轴向依次存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提示组件可分别对两个相对位置进行响应并能直接反馈给操作者。
参考图9a,在第一相对位置(即为初始位置)下,外鞘管22的位置记为P1,与外鞘管22连动的从动件41的位置记为P2。
参考图9c,当外鞘管处于完全暴露装载位即为释放位置,此时外鞘管22的位置记为P1”,从动件41的位置记为P2”。
参考图9b,第二相对位置位于第一相对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此时外鞘管22的位置记为P1’,从动件41的位置记为P2’。
相对于内鞘管组件21,外鞘管22的总行程为M1(即P1与P1”之间的距离),由于外鞘管22和从动件41联动,则从动件41的总行程也为M1。外鞘管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之间的行程为M2(即P1与P1’之间的距离),且M2至少为M1的1/3。
作为优选,上文所述的人工心脏瓣膜释放至预定进程,此时外鞘管22和内鞘管组件21之间处于半释放位置。
基于上述实际需求,本申请设置2组提示卡齿分别对应着介入器械的全回收位置(第一相对位置)和半释放位置(第二相对位置),第一弹性件7与该第一组提示卡齿60a相抵(如图10所示)时,活动座41a所连接的外鞘管22完全收纳介入器械,此时提示操作者不能再向远端驱动外鞘管。
第二组提示卡齿60b处在第一组提示卡齿60a的近端侧,第一弹性件与该第二组提示卡齿60b相抵(如图11所示)时,活动座所连接的外鞘管半释放介入器械,即此时介入器械的近端与输送系统之间尚未完全解除束缚,例如在半释放位置下,介入器械的连接耳与内鞘管组件21的卡合部位212尚被外鞘管的远端包裹,此时若需回收介入器械,可以向远端推送外鞘管。
而一旦外鞘管向近端运动越过该半释放位置,则介入器械完全暴露释放,无法仅依靠外鞘管的推送回收介入器械,因此在介入器械的释放时,该半释放位置应对操作者予以必要的提示。
若在该半释放位置下,操作者认为介入器械位置或姿态未到达预设状态,此时操作者可旋转驱动套将外鞘管向远端滑动,恢复至外鞘管包裹装载位的初始位置。
无论是进行回收,或介入器械正确释放后,均需向远端推送外鞘管,当第一弹性件7与该第一组提示卡齿相抵时,从动件所连接的外鞘管22完全收纳介入器械,此时提示操作者不能再向远端驱动外鞘管,避免外鞘管过度挤压引导头后远端变形造成安全隐患。
关于驱动套的结构设计,驱动套42a可采用单层结构或双层结构,其中单层结构具有能与传动齿412啮合的内螺纹、能固定提示卡齿60的空间即可适用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
为便于加工和装配,如图12,主动件42也可采用衬套423、外壳424配合的双层结构,外壳424和衬套423之间设有相配合的止转结构,从而外壳424固定套设于衬套423的外周,止转结构包括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者:
限位槽,位于外壳424内壁和衬套423外壁这两者中的一者;
限位筋,位于外壳424内壁和衬套423外壁这两者中的另一者。
衬套423的侧壁开设有容置孔4231,提示卡齿60处在位置相应的容置孔4231内,衬套423的内壁带有与从动件41传动配合的内螺纹422。
更进一步的,由于衬套423的侧壁开设有用于放置提示卡齿60的容置孔4231,为了防止操作者直接误触到提示卡齿,驱动套双层结构中的外壳424覆盖容置孔4231。
由于提示卡齿和衬套的结构较为复杂,若两者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则制造工艺过于复杂,增加生产成本,因此,本申请中提示卡齿60与衬套423为分体固定结构,可理解为提示卡齿60通过本领域公知的方式固定在衬套423上。
优选的,在容置孔4231的内缘设有限位台阶4232,提示卡齿60的边缘搭置固定于限位台阶4232,在此基础上可根据需要配合粘结等方式固定。限位台阶4232可以是内螺纹422的螺纹线的一部分,从而不需要另外增加额外的加工工序。
提示卡齿60与第一弹性件7在配合时不限于一时间点,优选对应驱动套的一段转动幅度,在此过程中可多次提示,确保操作者知悉,因此在提示卡齿60自身在支撑体轴向以及周向上均具有相应的延伸长度。作为配合容置孔4231为条形孔,且形状与提示卡齿60相应,条形孔自身的延伸方向与内螺纹的螺纹角度一致,恰好可适应从动件的轴向运动分量,保证提示卡齿60与第一弹性件7在配合过程中多次、效果稳定的提示。
为了进一步保证驱动套42a和活动座41a之间螺纹传动配合的稳定性,如图13,第一手柄30至少包括支撑体32,支撑体32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导向槽321,活动座41a通过导向槽321滑动配合于支撑体32,驱动套42a转动安装于支撑体32的外周,导向槽321起到限制活动座周向转动的作用,从而活动座只能沿轴向滑动。
第一弹性件是和提示卡齿配合并产生声音提示效果的重要部件,为了更好的固定第一弹性件,本申请的活动座41a包括座体413,座体413上至少一部分为处在支撑体32内部的滑动部4131,传动齿412固定在滑动部4131上,第一弹性件7可直接或间接与滑动部4131连接,第一弹性件7也可间接与传动齿412连接。
下文提供了第一弹性件7与滑动部4131的间接连接的改进方式,如图中第一弹性件7经由中间件8固定于滑动部4131,中间件8处在支撑体32的外部,从而中间件8的安装不局限于滑动部4131与支撑体32之间的狭小空间,利用了支撑体32外部的较大空间,进一步增强了结构稳定性。
中间件8开设有定位孔81,并通过定位孔81套设固定至传动齿412,从而中间件8跟随传动齿412同步运动,即实现第一弹性件7和滑动部4131连动的目的。
中间件8为筒状且滑动套设在支撑体32的外周,使得中间件8的内壁更好的和支撑体32贴合。
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一弹性件本身的弹性及结构强度,第一弹性件7为两端固定于中间件8的桥臂72,由于桥臂72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量,因而桥臂72的中部区域与提示卡齿相配合,提示卡齿能够顺利的越过第一弹性件7。
由于弧形的提示卡齿的设置方向与内螺纹的螺纹角度一致,为了使桥臂与提示卡齿的配合更顺畅,桥臂72在长度方向上的延伸角度也与内螺纹的螺纹角度一致。
桥臂72的中部区域带有与提示卡齿相配合的凸起71,更为具体的,提示卡齿上的凸齿62和凸起71相配合,从而提示卡齿越过第一弹性件7时第一弹性件7的形变量能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控制手柄中通过独立配置的两套锁定机构,限制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相对滑动的极限位置,可理解为在第二手柄9直接驱动内鞘管组件21向近端运动过程中,两套锁定机构对第二手柄的运动距离进行限制,也可理解为针对第二手柄相对于第一手柄的滑动距离进行限制。下文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与管件快速撤回功能相结合的锁定机构的改进,例如所提及的导管组件以及第一手柄、第二手柄,可以结合至上文的各实施例。
在释放的过程中,操作者始终持握第一手柄,利用第二手柄9直接驱动内鞘管组件21向近端运动的过程如下:
当介入器械1在释放时,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的初始相对位置为两者锁定在第一位置,操作者仅能驱动第一手柄30(可旋转驱动套使活动座轴向滑动)带动外鞘管22向近端滑动并暴露装载位,直至释放完成;
当介入器械1释放完成后,操作者需要将内鞘管组件21向近端移动、恢复至适于在体内穿行的状态,此时解锁第一锁定机构91,直接驱动第二手柄9,将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切换在第二位置,使外鞘管22包覆装载位、导管组件恢复穿行状态,最后操作者持握整个控制手柄,同步运动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将所有管件撤出体内。
相比与现有技术中导管组件的单一的螺纹驱动方式,本申请在现有的单一螺纹回撤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回撤方式,辅助内鞘管组件21向近端撤回的阶段,能实现快速的将内鞘管组件21向近端撤回,使得外鞘管22和内鞘管组件21之间快速恢复至适于在体内穿行的状态。另外,第二手柄快速撤回预设的距离后,第二锁定机构92将第一手柄、第二手柄保持在当下的相对位置,再通过整个控制手柄同步驱使所有管件撤出体内。内鞘管组件21的快速回撤,也提高管件之间相对位置的调整效率,达到更加的操控效果及操作体验。
在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之间切换第二位置时,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之间仅能沿轴向滑动,两者之间设有止转结构使无法进行相对周向的旋转。
参考图15至图18,第二手柄9包括第二壳体901及固定于第二壳体901内的管接头902。管接头902用于与受控管件(即内鞘管组件21)的近端对接,管接头902连接与延伸套93连接,延伸套93的近端可通过卡接结构933固定连接至管接头902,延伸套93的内部为内鞘管组件21的穿引通道。
其中,延伸套93的近端与第一手柄30内部设有相互配合的防脱结构932,限定延伸套93向近端运动的极限位置,防止延伸套过度向近端滑动甚至脱离第一手柄,防脱结构932可采用卡接、插接、搭接等,下文也提供了改进的方式。
作为优选,防脱结构932包括相互配合的外凸部9321、止挡部9322,外凸部9321位于延伸套93近端且径向凸出于延伸套93,止挡部9322处在第一手柄30内部,止挡部9322分布在外凸部9321的外周并进行隔挡,限制外凸部9321进一步向近端运动。
另外,延伸套上设有凸筋934,止挡部9322上具有与凸筋934相配合的限位槽,兼具有防止第二手柄在运动过程中旋转的作用,上文所述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之间的止转结构即为相配合的凸筋934、限位槽。
在第一位置下,第一手柄30近端作为连接段35并伸入第二壳体901的远端内,第一锁定机构91作用至连接段35,形成两者相配合的锁定状态以及两者解除配合的释锁状态。
第二锁定机构与延伸套之间可采用卡接结构、锁合结构配合,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二位置。
两套锁定机构均包括状态组件、限位件,限位件优选为环状结构,套设且沿径向滑动安装于第一手柄30和第二手柄9这两者中的一者,环状结构的内缘作为与两者中的另一者相配合的锁定件,比如环状结构的内缘可设置凸起的筋条作为锁定件,锁定件与相应手柄相抵、或伸入相应手柄上的孔或槽等结构内,从而将相应手柄进行锁定。状态组件能将自身的回复力作用至限位件径向的两相对侧,用于将限位件保持在锁定状态,以及切换至释锁状态。其中,环状结构不仅充分利用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之间的内部间隙,也使限位件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在第一锁定机构91中,限位件为活动安装在第二壳体901内且在第一位置下处在连接段35外周的第一限位件911,连接段35的外壁具有与第一限位件911相配合的第一锁槽351,状态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912、控制钮913,第二弹性件912作用于第二壳体901与第一限位件911之间,驱使第一限位件911进入锁定状态,控制钮913活动嵌装于第二壳体901,与第一限位件911联动驱使第一限位件911进入释锁状态。
在第一位置下,第一锁定机构91作用至连接段35,即第一限位件911具有与连接段35相配合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除配合的释锁状态,锁定状态可理解为第一限位件911与连接段35卡接并限制第二壳体901沿轴向脱离第一手柄30,释锁状态可理解为第一限位件911与连接段35脱离,从而操作者可将第二手柄9相对于第一手柄30进一步向近端运动,对内鞘管组件21直接驱动,由于无需螺纹、齿轮等传动部件,在拉动第二手柄9的同时,实现内鞘管组件21向近端的快速回撤。
第二弹性件912作用于第一限位件911,驱使第一限位件911保持于锁定状态,从而在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第一限位件911的初始状态为锁定状态(可提高安全性),操作者需要切换第一限位件911至释锁状态时仅需克服第二弹性件912的弹性作用力。
控制钮913与第一限位件911联动可驱使第一限位件911进入释锁状态,操作者直接给控制钮913施加作用力,即可切换第一限位件911的状态。
关于上述第一锁定机构的具体结构,第一限位件911为环状结构且套设在连接段35的外围,第二弹性件912与控制钮913作用在第一限位件911径向的两相对侧,连接段35的外壁具有与第一限位件911相配合的第一锁槽351,在锁定状态下第一限位件911卡入第一锁槽351中轴向限位。
第一限位件911的环状结构的内缘具有与第一锁槽351相配合的第一锁定件9111,通过第一锁定件9111和第一锁槽351的卡合使锁定状态更稳定。
第二壳体901内开设导向槽9011,第一限位件911的至少一部分滑动配合至导向槽9011,进一步保证第一限位件911运动路径的稳定,以及状态切换的顺滑。
连接段35的两相对侧均设有第一锁槽351,且两相对侧的第一锁槽351沿轴向错位布置,第一锁定机构(第一锁定机构91a、第一锁定机构91b)为两套,这两套中的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911a、第一限位件911b)沿轴向并排叠置,各第一限位件中的第一锁定件9111与连接段35对应侧的第一锁槽351相配合。并排叠置的两套第一限位件从相对的两侧锁住连接段35,且施力更均匀,确保锁定效果。
两套中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912a、第二弹性件912b)和控制钮(控制钮913a、控制钮913b)镜像分布,分别对应各自的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911a、第一限位件911b)。各套中的第二弹性件一端与本套内的第一限位件相抵、另一端与另外一套中的控制钮相抵,如图中第二弹性件912a一端与第一限位件911a一端相抵,第一限位件911a另一端与控制钮913a相抵,第二弹性件912a另一端与控制钮913b相抵。
操作时可单手同时相向挤压控制钮913a和控制钮913b;相应的、第一限位件911a和第一限位件911b同步解锁。
为了让控制钮更稳定的传递作用力,控制钮913在朝向内体内的一侧设有两处定位结构,分别为与本套内的第一限位件相抵定位的第一接纳槽9131、与另外一套中的第二弹性件相抵定位的第二接纳槽9132,从而将第一限位件、第二弹性件的抵接端限定在固定的位置上。
为了让第一限位件的移动路径更稳定,在第一限位件的两相对侧均设定位柱,分别为伸入相应的第一接纳槽9131的第一定位柱9112、伸入供相应的第二弹性件912套置的第二定位柱9113。
第二壳体901上开设有镂空区域9012,控制钮913的其中一部分暴露并外凸于镂空区域9012,控制钮913的边缘带有处在第二壳体901内的防脱缘9133,该防脱缘9133受限于镂空区域9012的内缘。
镂空区域9012的内缘环布有向第二壳体内延伸的加强座9013,加强座9013开设有稳定槽9014,防脱缘9133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稳定槽9014内,从而控制钮913稳定的固定在镂空区域9012内,不会产生晃动。
第一接纳槽9131和第二接纳槽9132沿所述轴向依次布置,由于第二接纳槽9132与第二弹性件一端的连接存在间隙,防脱缘9133在临近第二接纳槽9132的一侧设有与稳定槽9014配合的凸耳9134,从而避免控制钮913的第二接纳槽9132一侧产生轻微晃动。
在第二锁定机构92中,限位件为套设在延伸套外周的第二限位件921,第二限位件921的内缘设有第二锁定件9211,延伸套93的外周设有第二锁槽931,第二锁槽931与第二锁定件9211相配合;状态组件包括弹簧922、解锁钮923,弹簧922作用于第一手柄30与第二限位件921之间,驱使第二限位件921进入锁定状态,解锁钮923固定于第二限位件921、驱使第二限位件921进入释锁状态。
关于延伸套与第二锁定机构的配合结构,延伸套93的外周设有第二锁槽931,第二锁定机构92包括套设在延伸套93的外周的第二限位件921、作用于第一手柄30与第二限位件921之间的弹簧922、固定于第二限位件921上的解锁钮923。第二限位件921呈环状结构,第二限位件921的内缘设有与第二锁槽931相配的第二锁定件9211,第二限位件921具有与延伸套93相配合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除配合的释锁状态,弹簧922驱使第二限位件921进入锁定状态,解锁钮923驱使第二限位件921进入释锁状态。
连接段35为中空结构供受控管件延伸,第二限位件921处在连接段35的内部,解锁钮923贯穿并暴露于连接段35的侧壁,从而操作者能直接给解锁钮923施加作用力。
当第二手柄9处于第一位置下,第二壳体901覆盖解锁钮923,防止操作者误触。当第二手柄9第二位置下,解锁钮923暴露于第二壳体901,操作者能直接按压解锁钮923驱使第二限位件921进入释锁状态。
弹簧922和解锁钮923位于第二限位件921的两相对侧,从而操作者能够施加作用力通过解锁钮923直接作用于第二限位件921,增强解锁效率。
由于弹簧在移动过程中易产生移位,本申请的第二限位件921上在背向解锁钮923的一侧还设有导向柱9212,弹簧922套设于该导向柱9212,导向柱9212还活动穿入连接段35的侧壁,从而对弹簧的轴向进行导向,防止弹簧偏离预设位置。
在外鞘管相对于第一手柄的移动过程中,在到达适宜位置时,一般需要进行锁定,锁定方式比较常见的是对驱动套进行限位,不仅如此,在进行鞘芯组件的快速回撤时,也必须保证外鞘管与第一手柄的相对固定,针对驱动套的限位。下文的一些实施例是对驱动套锁定功能的改进,可与本申请其他部分的实施例相结合,例如所提及的第一手柄及驱动套,可以结合至上文的各实施例。
参考图19至图25,为了便于操作者锁定驱动套42a、防止误旋转,第一手柄30的其中一部分为处在驱动套42a外周的锁合部31,锁合部31的至少一部分为径向可形变的施力部311,施力部311具有与驱动套42a相作用、限制驱动套42a旋转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除限制的释锁状态。
锁合部31穿套在驱动套42a的外且两者同轴,锁合部31和驱动套42a之间存在配合间隙且该配合间隙并作为施力部311的形变空间。施力部311在径向受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朝中心轴方向的径向形变,从而施力部311能够被伸入配合间隙并与驱动套42a的外壁相抵,从而进入限制驱动套42a旋转的锁定状态。当该径向作用力撤回后,施力部311复位、退出配合间隙,则解除限制即进入释锁状态。
施力部311为切换驱动套42a锁定状态的重要部分,为了保证驱动套42a的锁定效果,本申请的锁合部31为筒状结构313,能够提高和驱动套42a的同轴度。筒状结构313侧壁的其中一部分兼做施力部311,施力部311一体成型在筒状结构313上,能够极大简化整体结构、减少装配工序。施力部311与周边部位之间带有释放形变的镂空区3131,镂空区3131环绕于施力部311周边,为施力部311的径向形变预留空间,但为了保证筒状结构313的整体强度,镂空区3131面积不宜过大。
施力部311为多个,且沿筒状结构313周向间隔分布,从而增大了驱动套42a受力面积,也使驱动套42a的受力更平衡,增强锁定效果。
施力部311在筒状结构313周向上的跨度至少为1/6圆周,能兼顾良好的锁定效果和足够的结构强度。
沿锁合部31的径向,施力部311的内侧带有第一防滑齿3111。在施力部311径向受力形变后,相较于内侧光滑的施力部,第一防滑齿3111能极大增加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增强锁定效果。
考虑到操作人员不便于直接给施力部施加径向作用力,本申请在锁合部31的外周转动套设有操作环312,操作环312的内壁具有径向内凸且与施力部311相配合的工作部3121,工作部3121随操作环312运动以切换施力部311的状态。
由于锁合部31和驱动套42a之间存在配合间隙,若施力部311直接锁定驱动套42a,不仅需穿过配合间隙,且施力部311上仅有头部区域能与驱动套42a的接触,两者的接触面积始终受限,因此本申请将驱动套42a的其中一部分作为与锁合部31配合的插接段421,在插接段421的外周套设弹性锁紧环5,在驱动套42a处于锁定状态下、施力部311与弹性锁紧环5相抵并限制驱动套42a旋转。弹性锁紧环5用于填充锁合部31和驱动套42a之间的配合间隙,因此施力部311仅需发生较小的径向形变即可通过弹性锁紧环5压紧插接段421,不仅省力,且锁定效果优异。
弹性锁紧环5可采用橡胶、硅胶、尼龙等高弹性的材料制成,通过自身的形变,不仅可以防滑,还可以提供较好的手感和阻尼效果。
为了进一步增强弹性锁紧环5和插接段421的锁定效果,弹性锁紧环5和插接段421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防滑结构,防滑结构包括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者:
第二防滑齿51,分布在弹性锁紧环5的内壁;
第三防滑齿4211,分布在插接段421的外壁。
第二防滑齿51和第三防滑齿4211均能增加弹性锁紧环5和插接段421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强对驱动套的锁定效果。
优选的,第二防滑齿51和第三防滑齿4211相互啮合,则弹性锁紧环5和插接段421在抵接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相对的滑动,锁定效率非常高,进一步增强对驱动套的锁定效果。
关于弹性锁紧环5的轴向限位问题,插接段421的远端一侧具有限位凸缘4212,近端一侧具有限位环4213,从而将弹性锁紧环5限位于插接段421上具有防滑结构的区段,防止弹性锁紧环5在操作过程中脱离,进一步保证锁定效果。
为了进一步增加操作效果及体验,参考图23,本申请的操作环312将操作人员的旋转作用力转变为对施力部311径向作用力,从而操控效果更灵活,操作体验感更佳。操作环312的外壁设有径向外凸的凸起3122,从而操作人员将旋转作用力直接施加在凸起3122上,相比于让操作者直接按压操作环312的外壁平面,凸起3122使操作者的用力区域更集中,更省力。
施力部311为一个或沿锁合部31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操作环312的内壁沿周向交替分布有凹陷区3124以及作为工作部的内凸区3123,如图中为施力部311数量为2个时对应的操作环312的内壁结构,内壁结构中凹陷区3124用于容纳未发生形变时的施力部311,相对于凹陷区3124,内凸区3123在径向上与中心轴更接近,内凸区3123在径向上的最高点低于施力部311的最高点。
在锁定状态下、施力部311的外侧与内凸区3123相抵,从而内凸区3123将施力部311在径向上进行压缩形变,进一步施力部311限制驱动套42a旋转。
在释锁状态下、施力部311的外侧与凹陷区3124对应,凹陷区3124为容纳施力部311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从而让施力部311保持在复位状态。
凹陷区3124和内凸区3123之间通过坡面过渡衔接,从而操作环312的内壁结构整体为光滑的弧面,保证在操作环312的转动过程中施力部311不会出现卡顿等状况。
参考图24、图25,为了使第一手柄更好的与活动座41a、驱动套42a配合,本申请的第一手柄30为具有支撑体32、中间套33、第一壳体34的三层装配结构。支撑体32主要起到固定支撑各零件的作用,如图中活动座41a滑动安装于支撑体32内,驱动套42a转动安装于支撑体32的外周。
中间套33兼具固定支撑、限位锁定驱动套42a的作用,图中支撑体32的远端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卡接结构固定于中间套33,中间套33的近端侧处在支撑体32的外周并作为锁合部31,从而减少控制手柄的零件、简化结构。
第一壳体34用于遮盖内部结构、连接固定内部其它零件,图中第一壳体34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卡接结构包裹固定在中间套33的外周,且与锁合部31的径向之间带有第一间隙,操作环312转动安装于第一间隙且至少一部分暴露于第一壳体34,从而便于操作者直接旋转操作环312。
另外,支撑体32和锁合部31的径向之间带有第二间隙,驱动套42a远端一侧的插接段421延伸至该第二间隙内,进一步保证插接段421与锁合部31的装配准确度。
为了使介入器械的操作进度直观的反映在控制手柄上,本申请在第一壳体34增加了可视化的结构,图中第一壳体34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指示窗341,活动座41a的远端一侧带有行程指示元件411,行程指示元件411能够沿指示窗341滑动,且指示窗341的远端和近端分别对应着活动座41a向远端和近端滑动的极限位置,从而操作者可直接观察行程指示元件411所处的位置即可预判介入器械的操作进度,即实现了操作进度可视化。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包括:
人工心脏瓣膜,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具有膨胀状态和压缩状态;
介入输送系统,具有相对的远端和近端以及延伸于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轴向,所述输送系统包括导管组件以及连接于导管组件近端的控制手柄,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内鞘管组件和外鞘管,所述内鞘管组件和所述外鞘管两者远端的径向间隙为用于容置人工心脏瓣膜的装载位,所述内鞘管组件和所述外鞘管配置为能够相对运动,使所述外鞘管包覆或暴露所述装载位;
所述人工心脏瓣膜可释放地耦接到所述装载位;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手柄包括:
第一手柄,用于与所述外鞘管相连,所述第一手柄中配置有提示组件;
第二手柄,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一手柄,所述第二手柄位于所述第一手柄的近端侧并用于与所述内鞘管组件相连,所述第二手柄具有与所述第一手柄相结合的第一位置,以及向近端滑动预设距离的第二位置;
第一锁定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手柄,且与所述第一手柄的近端部位相配合,将所述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一位置;
延伸套,所述延伸套的近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手柄,所述延伸套的远端伸入所述第一手柄内部;
第二锁定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手柄且与所述延伸套相配合,将所述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二位置,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在第一位置时隐藏于所述第二手柄的内侧;
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二手柄被配置为:
通过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将所述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手柄控制所述外鞘管相对于所述内鞘管组件向近端滑动,使所述外鞘管暴露所述装载位,当所述外鞘管相对于所述内鞘管组件向近端滑动至预定进程时,所述提示组件以震动的方式提供手感响应和/或声音响应;
解锁所述第一锁定机构,通过所述第二手柄控制所述内鞘管组件相对于所述外鞘管向近端滑动,使所述外鞘管包覆所述装载位,且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将所述第二手柄保持在第二位置;
所述提示组件包括提示卡齿和弹性件,所述第一手柄上沿轴向滑动安装有与所述外鞘管相连的活动座,所述活动座与所述外鞘管相连,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活动座;
所述第一手柄还转动安装有驱动套,所述驱动套带有内螺纹,且处在所述活动座的外周,所述活动座带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传动齿,所述提示卡齿安装于所述驱动套;
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提示卡齿在位置相对的状态下彼此相抵,所述弹性件的形变量至少容许所述提示卡齿随所述驱动套转动并越过所述弹性件;
所述提示卡齿分别在所述内鞘管组件和所述外鞘管在不同的相对位置下予以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鞘管组件和外鞘管之间具有:
第一相对位置,所述外鞘管包覆所述装载位;
第二相对位置,所述外鞘管暴露部分所述装载位,所述外鞘管相对于所述内鞘管组件向近端滑动至预定进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卡齿包括两组,其中一组提示卡齿与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下予以响应,另一组提示卡齿与所述弹性件在第二相对位置下予以响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柄至少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与所述活动座滑动配合,所述活动座包括:
座体,至少一部分为处在所述支撑体内部的滑动部;
所述传动齿,固定于所述滑动部;
所述弹性件经由中间件固定于所述滑动部,所述中间件处在所述支撑体的外部,所述弹性件为两端固定于所述中间件的桥臂,所述桥臂的中部区域与所述提示卡齿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柄包括:
第二壳体,在第一位置下,所述第一手柄近端作为连接段并伸入所述第二壳体的远端内,所述连接段为中空结构供管件延伸;
管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用于与所述内鞘管组件的近端连接,所述延伸套的近端连接至所述管接头;
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
第一限位件,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为具有与所述连接段相配合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除配合的释锁状态,所述连接段的外壁具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配合的第一锁槽;
弹性件,作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驱使所述第一限位件进入锁定状态;
控制钮,作为解锁部件且活动嵌装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限位件联动驱使所述第一限位件进入释锁状态;
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时,操作所述控制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为两套,这两套中的第一限位件沿所述轴向并排叠置,各第一限位件中的第一锁定件与所述连接段对应侧的第一锁槽相配合;
两套中的弹性件和控制钮镜像分布;各套中的弹性件一端与本套内的第一限位件相抵、另一端与另外一套中的控制钮相抵;
解锁第一锁定机构时,同时相向按压两套第一锁定机构中的控制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心脏瓣膜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
第二限位件,套设在所述延伸套的外周,所述延伸套的外周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配合的第二锁槽,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内缘设有与所述第二锁槽相配的第二锁定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与所述延伸套相配合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除配合的释锁状态;所述第二限位件处在所述连接段的内部,解锁钮贯穿并暴露于所述连接段的侧壁,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二手柄在第一位置下,所述第二壳体覆盖所述解锁钮;所述第一手柄和所述第二手柄在第二位置下,所述解锁钮暴露于所述第二壳体;
弹簧,作用于所述第一手柄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驱使所述第二限位件进入锁定状态;
解锁钮,作为解锁部件且固定于所述第二限位件、驱使所述第二限位件进入释锁状态,所述解锁钮和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两相对侧。
CN202310044380.8A 2022-12-20 2023-01-30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Active CN1159195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43045 2022-12-20
CN2022116430451 2022-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9508A CN115919508A (zh) 2023-04-07
CN115919508B true CN115919508B (zh) 2023-10-31

Family

ID=86656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44380.8A Active CN115919508B (zh) 2022-12-20 2023-01-30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19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24286A (zh) * 2023-05-24 2023-12-15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拦截作用的介入系统
CN117982199B (zh) * 2024-04-02 2024-06-25 赛微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锁止结构、手柄、取栓装置及鞘管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5410A (zh) * 2016-05-13 2019-03-15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医疗装置手柄
CN209332380U (zh) * 2017-12-15 2019-09-03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可快速回撤人工心脏瓣膜假体的输送系统手柄
CN114681131A (zh) * 2020-12-29 2022-07-01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瓣膜缝合器
CN217566221U (zh) * 2022-02-17 2022-10-14 常州威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超声刀夹持反馈装置
CN115209844A (zh) * 2019-12-30 2022-10-18 因特脉管有限公司 用于递送植入物的布放手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1293898B2 (en) * 2010-08-24 2014-09-18 St. Jude Medical, Inc. Staged deploymen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anscatheter heart valve delivery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5410A (zh) * 2016-05-13 2019-03-15 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医疗装置手柄
CN209332380U (zh) * 2017-12-15 2019-09-03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可快速回撤人工心脏瓣膜假体的输送系统手柄
CN115209844A (zh) * 2019-12-30 2022-10-18 因特脉管有限公司 用于递送植入物的布放手柄
CN114681131A (zh) * 2020-12-29 2022-07-01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瓣膜缝合器
CN217566221U (zh) * 2022-02-17 2022-10-14 常州威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超声刀夹持反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9508A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919508B (zh) 一种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US11766344B2 (en) Deployment handle for a medical device deployment system
CN116172755B (zh) 具有锁定结构的介入器械输送系统
JP7175604B2 (ja)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偏向機構を備えた方向転換可能なガイドシース
CN102883769B (zh) 导管形状调整机构
CN108236533B (zh) 输送系统
JP2020501717A (ja) ワイヤー調節装置および伝送システムの制御取っ手
CN108371574B (zh) 自膨支架输送系统及其输送手柄
CN110025415B (zh) 一种医用植入物释放系统的手柄
US20230293250A1 (en) Quick Insertion-and-Removal Device, Actuating Mechanism and Surgical Robot
CN108535858B (zh) 一种内窥镜导光连接器、导光连接方法及其内窥镜装置
EP3893983B1 (en) Steerable sheath deflection mechanism
CN113855354A (zh) 一种输送装置
CN218792639U (zh) 控制手柄的连接组件
CN118217072A (zh) 便于回撤的介入器械输送系统
CN214104771U (zh) 用于输送介入器械至人体的操作手柄
WO2024130547A1 (zh) 经导管输送系统及人工心脏瓣膜的释放方法
CN219397489U (zh) 带指示的介入器械的输送系统
CN212522104U (zh) 一种输送装置
CN117427257A (zh) 介入器械输送系统
CN117695057B (zh) 一种用于输送介入装置的控制系统
CN221242817U (zh) 高精度内窥镜
CN219423052U (zh) 一种具有浮动机构的修复装置控制系统
CN118845301A (zh) 人工植入物的控制手柄及输送系统
CN111772873A (zh) 用于输送植入体的驱动手柄及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