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9518A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69518A CN115469518A CN202211135161.2A CN202211135161A CN115469518A CN 115469518 A CN115469518 A CN 115469518A CN 202211135161 A CN202211135161 A CN 202211135161A CN 115469518 A CN115469518 A CN 1154695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
- coupling
- drive transmission
- cartridge
- photosensitive dr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18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0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78595 Arabidopsis thaliana Squalene synthase 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supply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eveloper supply roll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5—Pivotable subunit connec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52—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盒包括感光鼓和可移动部件,可移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感光鼓移动以控制驱动传递部件的倾斜角。可移动部件能够在用于减小驱动传递部件相对于感光鼓的倾斜角的第一位置和从第一位置退避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由此,能够平稳地进行驱动连接。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发明名称为“盒与图像形成装置”、国际申请日为2018年12月12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8/046670、国家申请号为201880079414.4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盒能够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组件(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并且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组件(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拆卸。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利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过程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例如,现有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LED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等)、传真机、文字处理器等。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以下也简称为“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图像承载部件且通常为鼓型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即感光鼓(电子照相感光鼓)被均匀地充电。然后,已充电的感光鼓被选择性地曝光,以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静电图像)。此后,利用调色剂作为显影剂,将形成在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随后,形成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例如记录片材或塑料片材上,并且对记录材料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施加热量或压力,以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由此执行图像记录操作。
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通常需要进行调色剂的补充及其各种处理装置的维护。为了便于进行调色剂的补充和维护,将感光鼓、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等一并构造成盒,所述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并且这样的盒已经投入实际使用。
利用这样的盒系统,用户可以在不依赖于负责售后服务的服务人员的情况下对装置进行部分维护。因此,可以显著提高装置的可操作性,并且可以提供具有优异可用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因此,该盒系统广泛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
处理盒是所述盒的一个示例。处理盒是这样的一种盒:其中电子照相感光鼓和能够作用于电子照相感光鼓的处理单元一体地形成为盒,并且该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组件。
在上述的处理盒中,广泛使用这样的一种结构:其中在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自由端处设置联接部件以将驱动力从装置主组件传递至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在JP2016-40625(图22)中,提出了联接部件被构造成能够在纵向方向上来回移动,并且布置在处理盒中的推杆被操作用以提供用于使联接部件来回移动的触发器。此外,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一种结构:其中固定到联接部件的牵拉绳穿过鼓以从非驱动侧暴露于外部,并且牵拉绳被送入和送出以实现联接部件的来回移动。
发明内容
【待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标是进一步发展上述的现有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申请的典型结构是一种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盒,所述主组件包括用于在所述盒中传递驱动力的可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所述盒包括:感光鼓;以及能够相对于所述感光鼓移动以控制所述驱动传递部件的倾斜角的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在(a)用于减小所述驱动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感光鼓的倾斜角的第一位置和(b)从第一位置退避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本发明的效果】
能够进一步发展常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处理盒B的侧视图。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3是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4是装置主组件和处理盒在开闭门已打开的情况下的透视图。
图5是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6是驱动侧凸缘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包括操作单元的清洁单元的局部透视图。
图8是鼓单元的驱动单元端部的纵向局部截面图。
图9是包括操作单元的清洁单元的局部透视图。
图10是在装置主组件的开闭门13被打开并且处理盒B被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之前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11是在处理盒B完全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并且开闭门13未关闭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用于说明盒按压部件接触杆部件的过程。
图13是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和杆部件的透视图。
图14是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的纵向截面图。
图15是装置主组件A的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的纵向截面图。
图16是联接部件的倒角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示出设置在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的端面上的倒角部分64e的透视图。
图18是根据实施例2的鼓单元的纵向截面图。
图1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2的鼓单元的组装方法的视图。
图20是示出包括操作单元的清洁单元的结构的局部透视图。
图21是实施例2的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22是根据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用于说明盒按压部件与杆部件形成接触的过程。
图23是根据实施例2的杆部件212、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透视图。
图24是根据实施例2的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的纵向截面图。
图25是主组件驱动传递部件的透视图。
图26是联接部件和驱动侧凸缘部件之间的联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7是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28是盒的侧表面和装置主组件的接触部件的示意图。
图29是用于说明感光鼓的电接地的示意图。
图30是实施例3的鼓单元的纵向截面图。
图31是组装前的透视图和组装后的透视图。
图32是驱动侧凸缘单元的纵向截面图。
图33是示出了鼓单元的组装方法的透视图以及示出了用于联轴器支撑部件552和鼓轴承573的锁定部分的局部详细视图。
图34是处理盒的侧视图。
图35是装置主组件的纵向截面图。
图36是装置主组件的局部详细视图。
图37是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38是联接单元的分解图。
图39是联接轴和联接部件的分解图。
图40是外侧圆柱形凸轮和内侧圆柱形凸轮的分解图。
图41是外侧圆柱形凸轮和鼓轴承的分解图。
图42是内侧圆柱形凸轮和鼓轴承的分解图。
图43是联接单元的截面图。
图44是联接单元的截面图。
图45是从轴向方向观察的联接单元的示意图。
图46是从轴向方向观察的联接部分的示意图。
图47是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48是联轴器的透视图。
图49是联轴器的透视图。
图50是联轴器的截面图。
图51是联轴器的截面图。
图52是驱动传递部分的透视图。
图53是驱动传递部分的透视图。
图54是驱动传递部分的透视图。
图55是联轴器的透视图。
图56是联轴器的透视图。
图57是联轴器的截面图。
图58是驱动传递部分的截面图。
图59是驱动传递部分的截面图。
图60是对准部件的透视图。
图61是销接收部件的透视图。
图62是驱动输入单元的透视图。
图63是驱动输入单元的局部纵向截面图。
图64是鼓单元的纵向截面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65是鼓单元的组装方法的示意图。
图66是致动单元和驱动输入单元的局部透视图。
图67是操作单元的局部透视图。
图68是从盒的非驱动侧观察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69是装置主组件与盒的纵向截面图。
图70是对准部件和驱动传递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71是驱动传递部件和驱动输入单元的截面图。
图72是驱动输入单元的透视图。
图73是鼓单元和鼓轴承的局部纵向截面图。
图74是装置主组件与盒的纵向截面图。
图75是外周接收对准部件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局部放大图。
图76是盒的透视图。
图77是显影单元的透视图。
图78是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79是显影单元的透视图。
图80是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81是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82是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83是盒的透视图。
图84是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85是显影单元的透视图。
图86是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
图87是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
在图88中,分图(a)是盒的透视图,并且分图(b)是盒的分解透视图。
在图89中,分图(a)是盒的侧视图,分图(b)是盒的截面图。
图90是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图91是盒与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图92是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在图93中,分图(a)是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分图(b)是盒与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在图94中,分图(a)是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分图(b)是盒与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在图95中,分图(a)是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分图(b)是盒与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在图96中,分图(a)是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分图(b)是盒与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在图97中,分图(a)是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分图(b)是盒与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在图98中,分图(a)是驱动传递部件的示意图,分图(b)是盒的侧视图。
在图99中,分图(a)是盒的透视图,分图(b)是盒的侧视图。
在图100中,分图(a)是盒的透视图,分图(b)是盒的透视图。
在图101中,分图(a)和(b)示出了控制部件。
图102的分图(a)和(b)是盒的侧视图。
在图103中,分图(a)是盒的截面图,其示出了控制部件的位置关系,分图(b)是控制部件的布置的示意图。
在图104中,分图(a)是盒的侧视图,分图(b)是示出从正面观察的盒与驱动传递部件的视图。
图105是盒的侧视图。
图106是盒的侧视图。
图107是盒的侧视图。
图108是盒的侧视图。
图109是盒的侧视图。
在图110中,分图(a)和分图(b)是盒的侧视图。
图111是盒的侧视图。
在图112中,分图(a)是盒的分解透视图,分图(b)是盒的透视图。
在图113中,分图(a)和分图(b)是盒的侧视图。
图114是盒的侧视图。
图115是盒的侧视图。
图116是盒的侧视图。
图117是盒的侧视图。
在图118中,分图(a)和分图(b)是盒的侧视图。
图119是盒的透视图。
图120是盒的侧视图。
图121是盒的侧视图。
图122是盒的透视图。
图123是联接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24是联接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实施例1。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电子照相感光鼓(感光部件、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简称为纵向方向。旋转轴线方向(轴线方向)是平行于感光鼓的轴线(旋转轴线)的方向。感光鼓的轴线是沿着感光鼓的旋转中心延伸的假想直线。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绕其旋转轴线旋转。
在纵向方向上,电子照相感光鼓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接收驱动力的一侧为驱动侧,并且相对侧为非驱动侧。
参照图2和图3,将描述整体结构和图像形成过程。
图2是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组件(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A和处理盒(以下称为盒B)的截面图。
图3是盒B的截面图。
这里,装置主组件A是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除了盒B以外的部分。盒B能够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且能够从装置主组件A拆卸。
<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所示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是使用电子照相技术的激光束打印机,其中盒B可拆卸地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当盒B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时,布置曝光装置3(激光扫描仪单元)以用于在盒B的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62上形成潜像。另外,在盒B的下方,布置有容纳作为图像形成对象的记录材料(以下称为片材PA)的片材托盘4。电子照相感光鼓62是用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的感光部件(电子照相感光部件)。
在装置主组件A中,沿着片材PA的传送方向D,依次布置有拾取辊5a、进给辊对5b、传送辊对5c、转印引导件6、转印辊7、传送引导件8、定影装置9、排出辊对10和排出托盘11。定影装置9包括加热辊9a和加压辊9b。
<图像形成过程>
将描述图像形成过程的概况。响应于打印开始信号,电子照相感光鼓(以下称为感光鼓62或简称为鼓62)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在箭头R的方向上被旋转驱动。
被施加了偏置电压的充电辊(充电部件)66接触鼓62的外周表面并且对鼓62的外周表面均匀地充电。充电辊66是在与鼓62接触的同时能够旋转的可旋转部件(辊)。充电部件不限于这样的可旋转的接触式辊结构,并且可以使用固定至鼓62且留有一定间隔的充电部件(充电装置),例如电晕充电装置。
曝光装置3根据图像信息输出激光束L。激光束L行进穿过设置在盒B的清洁框架71中的激光开口71h,并且扫描和曝光鼓62的外周表面。由此,在鼓62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对应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20中,调色剂室29中的调色剂T通过进给部件(搅拌部件)43的旋转被搅拌和进给,并且被进给到调色剂供应室28。
调色剂T通过磁辊34(固定磁体)的磁力被承载在显影辊32的表面上。显影辊32是显影剂承载部件,所述显影剂承载部件在其表面上承载显影剂(调色剂T),以用于使形成在鼓62上的潜像(静电潜像)显影。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非接触式显影方法,由此通过在显影辊32和鼓62之间设置微小间隙来使潜像显影。也可以采用接触式显影系统,在该接触式显影系统中,当显影辊32与鼓62接触时使潜像显影。
调色剂T通过显影刮刀42而摩擦充电,并且对作为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辊32的外周表面上的层厚度进行管控。
调色剂T根据静电潜像被供应到鼓62以使潜像显影。由此,潜像被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鼓62是图像承载部件,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在其表面上承载潜像或者利用调色剂(显影剂)形成的图像(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图像)。
此外,鼓62和显影辊32是在将显影剂(调色剂)承载于其表面上的同时能够旋转的可旋转部件(旋转部件)。
如图2所示,存储在装置主组件A的下部中的片材PA由拾取辊5a、进给辊对5b和进给辊对5c以与发出的激光束的输出成时间配合关系地从片材托盘4进给送出。然后,片材PA通过转印引导件6被进给到鼓62和转印辊7之间的转印位置。在该转印位置处,将调色剂图像从鼓62依次转印到片材PA上。
已经在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A从鼓62分离并且沿着传送引导件8被进给到定影装置9。然后,片材PA穿过加热辊9a和加压辊9b(它们形成定影装置9)之间的夹持部分。在该夹持部分中执行加压/加热定影处理,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PA上。已经接受了调色剂图像定影处理的片材PA被进给到排出辊对10并且被排出到排出托盘11。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转印后在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由清洁刮刀77移除并且在随后的图像形成过程中再次使用。从鼓62移除的残留调色剂被存储在调色剂清洁单元60的废调色剂室71b中。清洁单元60是包括感光鼓62的单元。
在上述的结构中,充电辊66、显影辊32、转印辊7和清洁刮刀77是作用在鼓62上的处理装置(处理部件、作用部件)。
<整个盒的结构>
参考图3、图4和图5,将描述盒B的整体结构。图3是盒B的截面图,图4和图5是示出盒B的结构的透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所给出的描述省略了使用螺钉来连接各个部分的内容。
这里将省略关于包括杆部件的致动单元的描述,因为这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盒B包括清洁单元(感光部件保持单元、鼓保持单元、图像承载部件保持单元、第一单元)60和显影单元(显影剂承载部件保持单元、第二单元)20。
该实施例的盒B是处理盒。通常,处理盒是这样的盒:其中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和作用于电子照相感光部件的至少一个处理装置被一体地形成为盒,并且所述盒能够安装至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装置主组件)和从其拆卸。处理装置的示例包括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清洁装置。
如图3所示,清洁单元60包括鼓62、充电辊66、清洁部件77和支撑这些部件的清洁框架71。在鼓62的驱动侧,设置在驱动侧的驱动侧鼓凸缘63通过鼓轴承73的孔73a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广义上说,鼓轴承73、侧部件76和清洁框架71可以统称为清洁框架。鼓轴承73、侧部件76和清洁框架71都是构成盒的框架的一部分。鼓轴承73、侧部件76和清洁框架71是用于支撑感光鼓62的框架,因此,它们可以被称为鼓框架。
在非驱动侧,如图5所示,该结构使得非驱动侧鼓凸缘的孔(未示出)由压配合到设置于清洁框架71中的孔71c中的鼓轴78可旋转地支撑。
在清洁单元60中,充电辊66和清洁部件77布置成与鼓62的外周表面接触。
清洁部件77包括橡胶刮刀77a和支撑部件77b,橡胶刮刀77a是由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制成的刀片形弹性部件,支撑部件77b支撑橡胶刮刀。橡胶刮刀77a在相对于鼓62的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与鼓62接触。也就是说,橡胶刮刀77a与鼓62接触,使得自由端的表面朝向鼓6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如图3所示,由清洁部件77从鼓62的表面移除的废调色剂被存储在由清洁框架71和清洁部件77形成的废调色剂室71b中。
此外,如图3所示,用于防止废调色剂从清洁框架71泄漏的刮片(scooping sheet)65在清洁框架71的边缘处设置成接触鼓62。
充电辊66通过在清洁框架71的纵向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处的充电辊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安装在清洁单元60中。
清洁框架71的纵向方向(盒B的纵向方向)基本上平行于鼓62的旋转轴线延伸的方向(轴向方向)。下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纵向方向或轴向方向是指鼓62的轴向方向(平行于鼓的轴线的方向)。
通过推压部件68将充电辊轴承67压向鼓62,充电辊66被压抵至鼓62。充电辊66通过鼓62的旋转而旋转。
如图3所示,显影单元20包括显影辊32、支撑显影辊32的显影容器23、显影刮刀42等。显影辊32通过设置在相应的端部处的轴承部件27(图5)和轴承部件37(图4)可旋转地安装在显影容器23中。显影容器23、轴承部件27和轴承部件37都是盒的框架的一部分。显影容器23、轴承部件27和轴承部件37是构成显影单元20的框架(支撑显影辊32的框架),因此,它们可以统称为显影框架。
磁辊34设置在显影辊32内部。在显影单元20中,布置有用于管控显影辊32上的调色剂层的显影刮刀42。如图4和图5所示,间隔保持部件38在显影辊32的相对两端中的每一端处安装至显影辊32,并且显影辊32通过间隔保持部件38和鼓62彼此接触而保持与鼓62之间的微小间隙。此外,如图3所示,用于防止调色剂从显影单元20泄漏的防喷片(blowoutprevention sheet)33在底部部件22的边缘处设置成接触显影辊32。此外,进给部件43设置在由显影容器23和底部部件22提供的调色剂室29中。进给部件43搅拌被容纳在调色剂室29中的调色剂并且将调色剂输送到调色剂供应室28。
如图4和图5所示,盒B由清洁单元(第一单元)60和显影单元(第二单元)20组合而成。
当显影单元和清洁单元彼此连接时,首先,显影容器23的显影第一支撑凸台26a相对于清洁框架71的驱动侧第一悬置孔71i的中心被首先对准,并且显影第二支撑凸台23b相对于非驱动侧第二悬置孔71j的中心被首先对准。具体地,通过沿箭头G的方向移动显影单元20,显影第一支撑凸台26a和显影第二支撑凸台23b被装配到第一悬置孔71i和第二悬置孔71j中。由此,显影单元20可移动地与清洁单元60连接。更具体地,显影单元20可旋转地(可枢转地)与清洁单元60连接。此后,侧部件76被组装到清洁单元60,由此形成盒B。
在本实施例中,非驱动侧推压部件46L(图4)和非驱动侧推压部件46R(图4)是压缩弹簧。通过这些弹簧的推压力,显影单元20被清洁单元60推压,并且显影辊32被可靠地压向鼓62。显影辊32通过安装至显影辊32的相对两端的间隔保持部件38而被保持在距鼓62的预定距离处。
<用于联接部件的进退机构>
将描述联接部件64以及用于进退所述联接部件的进退机构部分。联接部件64是用于从盒的外部(即,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接收用于旋转鼓62和显影辊32的驱动力(旋转力)的部件(驱动输入部件,输入联轴器)。
图25是驱动传递部件(驱动输出部件)81的透视图。如在此所示,驱动传递部件81包括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与该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并且联接部件64接收驱动力。参照图6,将描述驱动侧凸缘单元69。
联接部件64设置在感光鼓62的端部处。也就是说,联接部件64由固定到感光鼓62的端部的凸缘部件75可移动地支撑。
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侧凸缘单元69包括联接部件64、驱动侧凸缘部件75、盖部件58和第一按压部件59。联接部件64包括从动传递部分(驱动力接收部分)64a和驱动传递部分64b。驱动力从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驱动输出部件)81(图14和25)传递至从动传递部分64a。驱动传递部分64b由驱动侧凸缘部件75支撑,并且同时将驱动传递至驱动侧凸缘部件75。
驱动侧凸缘部件75包括将驱动传递至设置在显影辊的端部处的齿轮部件36(图27)的齿轮部分75a、联轴器支撑部分75b(图26)等。在将联接部件64插入驱动侧凸缘部件75的内周(联轴器支撑部分75b)之后,插入用于将联接部件64推向驱动侧的第一按压部件59。此后,盖部件58通过焊接等固定到驱动侧凸缘部件75的端部75c,以形成驱动侧凸缘单元69。
图26示出了驱动侧凸缘部件75和联接部件64的透视图。驱动侧凸缘部件75的内周表面用作联轴器支撑部分75b。驱动侧凸缘部件75通过在内周表面(联轴器支撑部分75b)上支撑联接部件64的外周表面来支撑联接部件64。然后,在联接部件64的外周表面中,相对于旋转轴对称布置的两个表面是平坦部分。该平坦表面部分是联接部件64的驱动传递部分64b。凸缘部件75的内周表面75b也设置有对应于驱动传递部分64b的两个平坦表面部分75b1。凸缘部件75的平坦表面部分用作凸缘部件75的从动传递部分75b1。也就是说,通过联接部件64的驱动传递部分64b接触凸缘部件75的被传递部分75b1,驱动力从联接部件64传递至凸缘部件75。
驱动侧凸缘单元69的驱动侧凸缘75通过例如压配合或夹持而固定到感光鼓62的端部(图8)。由此,联接部件64从驱动传递部件81(图14和25)接收的驱动力(旋转力)经由驱动侧凸缘75传递至感光鼓62。也就是说,联接部件64经由驱动侧凸缘部件75连接至感光鼓的端部,因此,联接部件64可以向感光鼓62传递驱动。
接下来,图27示出了盒的分解透视图。如图27所示,驱动力(旋转力)经由齿轮75a从驱动侧凸缘75传递至显影辊32。也就是说,齿轮75a与显影辊齿轮36啮合并且将驱动侧凸缘75的旋转传递至显影辊齿轮36。显影辊齿轮36是设置在显影辊32上的齿轮,并且更具体地,其与固定到显影辊32的端部的显影辊凸缘35的轴部分接合。因此,显影辊齿轮36的旋转经由显影辊凸缘35传递至显影辊32。此外,显影辊齿轮36还经由惰轮39将驱动传递至进给部件齿轮41。进给部件齿轮41是设置在进给部件43(图3)上的齿轮,并且当进给部件齿轮41旋转时,进给部件43也旋转。
也就是说,驱动侧凸缘75是用于将驱动从联接部件64传递至鼓62、显影辊32、进给部件43等的驱动传递部件(盒侧驱动传递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横截面和突出的形状(凸部)。具体地,采用相对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从驱动侧向非驱动侧逆时针扭曲的大致三角形的横截面。然而,从动传递部分64a不限于这样的形状,并且可以是接合驱动传递部件81(图25)并且能够接收驱动力的任何一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设置有大致三角形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参见图25),该凹部可以与从动传递部分64a接合。因此,从动传递部分64a具有与凹部接合的突出形状。该突出形状可以是多个而不是一个,并且该突出形状不限于三角形。此外,该突出形状具有扭曲的三角形的形状,但该突出形状不一定是扭曲的。
如图14所示,联接部件64构造成能够沿纵向方向(轴向方向)来回移动。图14的分图(a)示出了联接部件从驱动传递部件81退避和脱离的状态。在图14的分图(c)中,联接部件64伸出并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该图示出了匹配的状态。此外,图14的分图(b)示出了图14的分图(a)和图14的分图(c)之间的状态(来回移动的过程)。
因此,接下来,将参照图7、图8和图9描述能够实现联接部件64的这种纵向移动的操作单元(操作机构、进退单元、进退机构)。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设置在清洁单元60中的操作单元的结构的局部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鼓单元的驱动单元端的局部纵向截面图。
图9是类似于图7的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单元的局部透视图。
如图7至9所示,操作单元包括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杆部件12、第二按压部件(弹性部件、推压部件)14等。操作单元是连接至联接部件64并且控制联接部件64的移动(进退动作)的控制机构(控制单元)。
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包括圆柱形凸轮部分70b和用于接合杆部件12的杆部件接合部分70a。类似于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设置有纵向位置管控表面74d,其接触圆柱形凸轮部分70b和联接部件64以限制联接部件64的纵向位置。
如图7和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构造成由鼓轴承部件73的外周部分73a支撑。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的杆部件接合部分70a构造成暴露于鼓轴承部件73的外侧(图9)。
在显影单元20被清洁单元60支撑之后,杆部件12在设置于杆部件12的一端的被接合部分12b处与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的杆部件接合部分70a接合。另外,杆部件12布置成使得在另一端处的滑动部分12c位于设置在清洁框架71上的滑动肋71g之间。也就是说,凸形接合部分70a进入孔形被接合部分12b以彼此接合,并且杆部件12连接至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
在布置了杆部件12之后,将按压和推压杆部件12的第二按压部件14布置在清洁框架71和杆部件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将扭转螺旋弹簧用作第二按压部件(推压部件)1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示例,并且作为另一示例,也可以优选地使用具有不同结构的弹性部件(弹簧),例如压缩螺旋弹簧。
通过将侧部件76固定到清洁框架71来提供根据本实施例的包括操作单元的处理盒。
该操作单元在内侧圆柱形凸轮74处与联接部件64连接,并且联接部件64可以通过操作杆部件12而来回移动(运动)。尽管下文将描述详细的操作原理,但是杆部件12连接至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因此,当杆部件12基本线性移动时,外侧圆柱形凸轮70旋转。外侧圆柱形凸轮70与内侧圆柱形凸轮74接触,并且外侧圆柱形凸轮70的旋转运动促使内侧圆柱形凸轮74在纵向方向上来回移动。内侧圆柱形凸轮74与联接部件64接触,并且内侧圆柱形凸轮74的来回移动和联接部件64的来回移动相互联动。
也就是说,杆部件12通过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在功能上(间接地和操作性地)与联接部件64连接,使得杆部件12和联接部件64相互联动地移动。
参照图1和图10至14,将描述联接部件64的进退动作与杆部件12的移动的联动。杆部件12构造成通过抵靠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盒按压部件(按压力施加部件)和从盒按压部件(按压力施加部件)分离来移动。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处理盒B的侧视图。
图10是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主组件的开闭门13打开之后并且在处理盒B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之前的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11是图像形成装置在处理盒B完全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且开闭门13未关闭的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12的分图(a)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在如图所示的状态下,在沿图中的方向H关闭装置主组件A的开闭门13的过程中,盒按压部件1开始接触杆部件12的被按压部分12a。
图12的分图(b)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其中装置主组件A的开闭门13完全关闭。
图1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杆部件12、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的透视图。这里,图13的分图(a)是在盒按压部件1与杆部件12的被按压部分12a接触之前的状态(图10、图11、图12的分图(a))的透视图。图13的分图(c)是在开闭门13完全关闭、并且从盒按压弹簧19向杆部件12的接触部分12a施加预定压力的状态(图12的分图(b))下的透视图。图13的分图(b)是在图13(a)的状态和图13(c)的状态(图12的分图(a)和图12的分图(b))之间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如上所述的该实施例的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的纵向截面图。这里,类似于图13,图14的分图(a)是在盒按压部件与杆部件12的被按压部分12a接触之前的状态(图10、11和图12的分图(a))的纵向截面图。图14的分图(c)是开闭门13完全关闭并且盒按压弹簧19的预定压力被施加到杆部件12的接触部分12a的状态(图12的分图(b))的纵向截面图。图14的分图(b)是在图14的分图(a)和分图(c)的状态(图12的分图(a)至图12的分图(b))之间的状态下的纵向截面图。如图10所示,在装置主组件A的开闭门13通过绕旋转中心13X旋转而打开之后,将处理盒B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开闭门13是用于打开和关闭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内的盒安装部分(用于安装盒的空间)的开闭部件。用于引导处理盒B的被引导部分76c、76g的导轨(引导部件)15h、15g设置在安装部分中,并且装置主组件A的盒B沿着导轨15h、15g被引导,使得它被插入安装部分中(仅示出驱动侧)。如图11所示,当设置在鼓承载部件73上的被定位部分73d和73f与装置主组件定位部分15a和15b相接触或插入到其附近时,处理盒B的安装完成。
两个盒按压部件1沿轴向方向安装至开闭门13的相对两端(图11)。两个盒按压部件1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在预定范围内相对于开闭门13移动。
两个盒按压弹簧19安装在设置于装置的主组件A中的前板18的纵向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处。清洁框架71在相对的纵向两端处设置有盒被按压部分(盒中的待按压部分)71e,其用作盒按压弹簧19的推压力接收部分。正如下文将要描述的那样,通过开闭门13完全关闭,将预定压力F2从盒按压弹簧19施加到盒被按压部分71e和杆部件被按压部分12a。
接下来,将描述联接部件64的来回移动。在盒按压部件1与杆部件12接触之前的状态下(图10、图11和图12的分图(a)),杆部件12被第二按压部件14(图9)沿着图13的分图(a)中的E方向推压。
与杆部件12接合并且被支撑为能够绕鼓轴线旋转的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沿着图13的分图(a)中的G方向被推压。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的最靠近非驱动侧的突出表面70c接触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的最内侧突出表面74c。
如图14的分图(a)所示,联接部件64被第一按压部件59推向驱动侧,并且联接接触部分64c被压抵在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的联接部件纵向位置限制表面74d上。也就是说,联接部件64的纵向位置取决于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的纵向位置(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第一按压部件59用于在驱动侧操作联接部件64,因此,第一按压部件59也可以被视为上述的操作单元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压缩螺旋弹簧用作第一按压部件59,但是也可以通过使用具有另外的形状的弹性部件来推压联接部件64。
当盒B没有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时,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布置成抵抗第一按压部件59的弹力而使联接部件64退避到鼓中。也就是说,在如图10和11所示的主组件门13被释放的状态下、或者在盒按压部件1抵接到杆部件12之前的状态下,联接部件64位于最靠近非驱动侧的位置处。联接部件64退避至非驱动侧(即,盒B的内侧)的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退避位置、内侧位置、脱离位置、释放位置)。如图14的分图(a)所示,该结构使得当联接部件64处于第一位置时,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在纵向方向上不重叠。也就是说,处理盒B可以平稳地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和从装置主组件A拆卸,而不会在联接部件64和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81之间产生干涉。
当开闭门13在盒B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之后关闭时,设置在开闭门13上的盒按压部件1接触杆部件12。通过被按压部件1按压,杆部件12开始移动。联接部件64与杆部件12的移动相联动地从第一位置(退避位置)移动到驱动侧。该移动将在下文描述。
如图12的分图(a)所示,当处理盒B的安装完成并且开闭门13沿着图12的分图(a)中的方向H关闭时,盒按压部件1和杆部件12之间的接触开始,使得盒按压弹簧19的压力开始作用于杆部件12。由于该压力,杆部件12开始抵抗第二按压部件14的推压力(弹力)而在图中的K方向上移动。如图13的分图(b)所示,当杆部件12沿K方向移动时,与杆部件12接合的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开始沿图中的M方向旋转。
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邻接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构造成不可旋转而是只能在轴向方向上移动。通过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在M方向上的旋转,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的圆柱形凸轮部分70b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的圆柱形凸轮部分74b在其斜面处彼此接触。然后,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通过第一按压弹簧部件59的按压力开始沿着纵向方向朝向驱动侧(N方向)移动。当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沿N方向移动时,被第一按压弹簧部件59按压的联接部件64也允许沿纵向方向移动。通过联接部件64的这种移动,联接部件64朝向驱动侧(即,盒B的外侧)伸出。然后,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处于能够在纵向方向上与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的关系中(图14的分图(b))。当开闭门13完全关闭时(图12的分图(b)的状态),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的圆柱形凸轮部分的相位彼此对准,如图13的分图(c)所示。该结构使得此时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和联接部件64通过第一按压部件59的推压力定位在最靠近驱动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64向驱动侧伸出的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伸出位置、外侧位置、接合位置、驱动传递位置)。
位于第二位置(伸出位置)的联接部件64可以被视为朝向感光鼓62的外部(盒的外部)伸出。
另一方面,位于上述第一位置(退避位置)的联接部件64可以被视为朝向感光鼓62的内部(盒的内部)退避。
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64沿着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基本平行于该轴线移动。然而,结构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通过在相对于该轴线倾斜的方向上移动联接部件64,联接部件64可以移动到第一位置(退避位置)和第二位置(伸出位置)。
如图14的分图(c)所示,该结构使得当联接部件64处于第二位置时,可以确保所需的纵向接合量,以使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处于稳定的驱动传递中。
当联接部件64保持在第二位置(伸出位置)时,杆部件12的位置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位置(杆部件的第二位置)。杆部件12的第二位置是当从盒B的外部向杆部件12施加力时杆部件12移动到的位置(操作位置或作用位置)、以及用于作用在联接部件64上的作用位置。此外,它是接合保持位置和伸出保持位置,用于保持联接部件64的伸出状态和用于维持联接部件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接合状态。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具有扭曲的三角形形状。因此,当杆部件12被操作到第二位置时,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的三角形相位可能会彼此不对准。此时,在联接部件64移动到驱动侧第二位置的过程中,从动传递部分64a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端面81c接触并停止于此。换句话说,从动传递部分64a不能与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彼此干涉,并且联接部件64不能移动到第二位置。在这种状态下,第一按压部件59被部分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驱动也被输入到装置主组件A,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使得驱动传递部分81a和从动传递部分64a之间的相位差落在特定范围内。然后,驱动传递部分81a和从动传递部分64a变得能够彼此接合。此时,已经被压缩的第一按压部件59的弹性变形被部分释放,使得联接部件64能够移动到第二位置。如上所述,当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彼此干涉时,第一按压部件59压缩,使得干涉的影响被施加到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第一按压部件59也是用于抑制干涉影响的缓冲部件(缓冲构件、阻尼器)。当通过打开主组件门13将处理盒拉出到外部时,在开闭门13的打开过程中,主组件按压部件1与杆部件12分离。此后,杆部件12通过第二按压部件14(图9)的推压力从图13的分图(c)的状态开始在E方向上移动。由此,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在G方向上旋转,并且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和联接部件64通过外侧圆柱形凸轮部分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分的形状70b和74b占据第一位置。也就是说,通过杆部件12在E方向上移动,联接部件64移动到第一位置(退避位置)。当联接部件64位于第一位置时,杆部件12的位置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位置。杆部件12的第一位置是没有从盒的外部向杆部件12施加外力的位置(正常位置、非作用位置)。此外,杆部件12的第一位置是用于保持和允许联接部件64的退避状态的退避保持位置和退避位置、以及盒B能够安装至装置的主组件A并且能够从装置的主组件A拆卸的安装允许位置和移除允许位置。
图13的分图(a)和图14的分图(a)示出了杆部件12和联接部件64分别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13的分图(c)和图14的分图(c)示出了杆部件12和联接部件64分别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图13的分图(b)和图14的分图(b)分别示出了在杆部件12和联接部件6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的位置(中间位置)。
通过将联接部件64移动到第一位置(退避位置),即可将处理盒B从装置主组件A中取出。
如上所述,杆部件12是操作部件(移动部件),其通过来自盒的外部(即,装置主组件A)的力来操作和移动。然后,杆部件12的移动通过两个凸轮部件70和74传递至联接部件64,由此联接部件64在第一位置(退避位置)和第二位置(伸出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杆部件12被操作用以移动联接部件64。
设置在致动单元中的两个凸轮部件(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构成了用于使杆部件12与联接部件64联动的凸轮机构。杆部件12构造成在与纵向方向交叉(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的交叉方向上移动。该交叉方向的移动被凸轮机构转换成联接部件64沿着纵向方向的移动。
第一按压部件59是朝着预定位置(第二位置/伸出位置)推压联接部件64的推压部件。第二按压部件14是将杆部件12推压至预定位置(第一位置/正常位置)的推压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充电辊接触部件82的接触表面82a相对于杆部件12从第一位置(正常位置)到第二位置(作用位置)的移动方向朝向下游侧(图中的箭头K所示的一侧)。也就是说,接触表面82a面向图中的箭头J1的方向。
充电辊接触部件82是电触点,其电连接至充电辊66以通过接触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充电偏置电压施加接触部件(主组件侧电触点)来从主组件供应电压。
也就是说,充电辊接触部件82的接触表面(暴露表面、暴露部分)82a以预定的充电接触压力接触图28所示的主组件侧接触部件101。由此,通过充电辊接触部件82从装置主组件A向充电辊施加充电偏置电压。图28是示出盒B和装置主组件A的电触点(接触部件)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盒B设置有电连接至显影辊32的显影辊接触部件83。通过接触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显影偏置电压施加接触部件(电触点,图28)102,显影辊接触部件83被提供来自装置主组件A的电压。也就是说,通过显影辊接触部件83的接触表面(暴露表面、暴露部分)83a在装置主组件侧接触所述接触部件102,显影偏置电压通过显影辊接触部件83从装置主组件A施加到显影辊32。
显影辊接触部件的接触表面83a也构造成面向杆部件12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图中的K方向)。也就是说,接触表面83a面向图28中的箭头I1的方向。
当开闭门13关闭并且盒按压部件1按压杆部件12时,在杆部件12的移动方向上朝着下游侧(由箭头K指示的一侧)施加压力。如上所述,充电辊接触部件82(接触表面82a)和显影辊接触部件83(接触表面83a)也面向下游侧。因此,通过利用盒按压部件1的按压力(沿箭头K的方向作用的力),充电辊接触部件82(接触表面82a)和显影辊接触部件83(接触表面83a)可以被推向装置主组件的相应的主组件触点。由此,能够稳定盒侧接触部件上的接触部件(82,83)和主组件接触部件之间的接触状态。
此外,盒B的被定位部分73d和73f可以通过利用由杆部件12接收的压力而被可靠地压抵至装置主组件的定位部分15a和15b(图12)。也就是说,通常,当在主组件侧接触对应的主组件接触部件时,充电辊接触部件82和显影辊接触部件83中的每一个分别从主组件接收在垂直于充电接触表面82a和显影接触表面83a的方向上的接触压力(触点压力)。在图28中,充电接触表面82a接收在箭头J2方向上的力,而显影接触表面83a接收在箭头I2方向上的力。然而,当盒按压部件1通过杆部件12施加到盒B的按压力沿箭头K的方向作用时,其用以抵消这些接触压力。因此,即使充电接触表面82a和显影接触表面83a接收了接触压力(触点压力),也能够防止盒B的姿态由于接触压力而变得不稳定。
通过盒按压部件1的力,盒B的被定位部分73d和73f能够更可靠地被压抵至装置主组件的定位部分15a和15b,并且盒能够以稳定的姿态在装置主组件A中安装和定位。如上所述,提高了盒在装置主组件中的定位精度,因此,联接部件64和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81能够稳定地接合。
当诸如充电辊接触部件82或显影辊接触部件83的电触点(接触部件)面向杆部件12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由箭头K指示的一侧)时,电触点所面对的方向不需要与箭头K平行。如果电触点所面对的方向相对于箭头K小于90度(即,角度为0度以上且小于90度),则电触点是在杆部件12的移动方向上,其可以被视为面向下游侧。
也就是说,在图28中,箭头K和箭头J1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并且箭头K和箭头I1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
在本实施例中,杆部件12与每个电触点(充电辊接触部件82和显影辊接触部件83)沿纵向方向(轴向方向)布置在盒的同一侧。也就是说,杆部件12以及电触点82和83都沿纵向方向布置在盒的一端侧(一侧)。由每个电触点82和83接收的接触压力以及由盒按压部件1施加到杆部件12的按压力都作用于盒的同一端侧。因此,盒按压部件1易于通过杆部件12的按压力来抵抗接触压力以推压和定位盒B。
当盒具有多个电触点时,每个电触点可以分别布置在盒的两端。如果电触点的数量是奇数,则可以将杆部件12布置在布置了较多电触点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盒的设置有杆部件12以及电触头82和83的一端是设置有联接部件64的一侧(驱动侧)。即使在联接部件64接收旋转力的情况下当振动等被传递至盒B的设置有联接部件64的驱动侧时,也可以因为杆部件12被推压在盒B的驱动侧上而抑制振动等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杆部件12的按压力,设置在盒B中的两个电触头82和83都被推向设置在装置的主组件A中的主组件侧接触部件102和103。然而,不必通过利用按压杆部件12的按压力来推压所有的多个电触点。只要盒B的多个电触点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杆的移动方向面向下游侧,即可通过杆部件12接收的按压力将这些电触点推压至设置在主组件A中的电触点。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装置主组件A设有两个盒按压部件1。一个按压部件1在盒B的驱动侧按压杆部件12,而另一个按压部件1在盒B的另一端侧(另一侧,非驱动侧)按压盒B的框架。如上所述,通过在其两端的两个点处接收力来稳定盒B的姿态,但是结构不必受限于这样的结构,并且盒B可以构造成在一点处接收力。也就是说,至少杆部件12通过按压部件1接收力就足够了。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杆部件12在垂直于鼓轴线的平面上布置在充电接触表面82a和显影接触表面83a之间。也就是说,如图28所示,当杆部件12处于第一位置时,连接杆部件12两端的线段L1与连接充电接触表面82a和显影接触表面83a的线段L2在上述平面上相交。
通过这种布置,杆部件12从按压部件1接收的按压力能够以良好平衡的方式分配到两个电触点82、83。也就是说,在安装盒的过程中,当由每个电触点82和83接收的力和由杆部件12接收的力被施加到盒B时,在盒B中产生的力矩因这些力而稳定。即使杆部件12受到压力,盒B的姿态也不容易改变。
结果,通过利用杆部件12接收的力抵抗从多个电触点接收的接触压力,盒B的被定位部分73d和73f被牢固地压在装置主组件的定位部分15a和15b(图12)中。也就是说,联接部件64和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81能够稳定地彼此接合。
更具体地,连接杆部件12的接触部分212a和被接合部分212b的线段与线段L2相交。
杆部件12具有沿着杆部件的移动方向(K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当杆部件12被装置主组件A的按压部件1按压并且在K方向上移动时,按压部件1的力经由杆部件12顺利地传递至盒B。因此,通过利用按压部件1的力,易于可靠地使盒侧的接触部件82和83与主组件侧的对应的接触部件相接触。
另外,尽管将一体的杆部件12用作操作部件,但是操作部件也可以通过连接多个部件来构造。
接触部件(电触点)可以分别被称为第一接触部件(第一电触点)、第二接触部件(第二电触点)等。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充电辊接触部件82和显影辊接触部件83与充电辊67和显影辊30连接。也就是说,每个电触点82和83连接至作用在感光部件上的处理部件67和30,并且用于将电压从装置主组件A施加到这些处理部件67和30中的每一个。然而,电触点(接触部件)不限于用于向这样的处理部件施加电压的那些。例如,在存储关于盒B的信息的存储芯片设置在盒B中的情况下,电连接至存储器的电触点(接触部件)设置在盒B中。该电触点用于通过接触装置主组件A的电触点而使装置主组件A从存储器读取信息或者将新的信息写入存储器。本实施例可以优选地应用于这样的用于信息通信的电触点。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清洁框架73设置有被按压部分71e,其被装置主组件中的盒按压部件1按压。更具体地,按压部件1按压杆部件12以将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随即接触清洁框架73的被按压部分71e。然后,按压部件1通过杆部件12和被按压部分71e向盒B施加按压力。然而,按压部件1不一定必须与清洁框架73接触,并且按压部件1可以仅与杆部件的被抵接部分12a接触,从而仅通过杆部件12向盒B施加按压力。
<变型例>
另外,在上面的描述(图14)中,假设在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接合之前(图14的分图(a)),旋转轴线L2和L1是同轴的,但是结构不限于此。在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彼此接合之前,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可以相对于联接部件64的旋转轴线倾斜。然而,由于联接部件64构造成能够来回移动,因此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接合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在下文中,将描述实施例1的驱动传递部分81构造成可枢转(可倾斜)的变型例。
参照图15,在联接部件64接合之前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L3和联接部件64的旋转轴线L1不同轴的情况下,将对联接部件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如何彼此接合进行描述。
这里,图15的分图(a)是在处理盒插入装置主组件A中并且开闭门13关闭的状态下的纵向截面图。驱动力被输入到装置主组件A,驱动传递部件81开始旋转,并且驱动传递部分81a的相位以及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的相位落在预定范围内。图15的分图(b)是恰好在上述操作之后的纵向截面图。图15的分图(c)是纵向截面图,其示出了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完全接合的状态。图15的分图(a)、(b)和(c)示出了当联接部件64移动到第二位置(伸出位置)时,联接部件64在减小倾斜角的同时与驱动传递部件81相接合的过程。
图16是局部详细视图,示出了由图15的分图(a)中的圆J包围的放大部分,图17是透视图,示出了设置在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的端面上的倒角部分64e。
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1可以相对于支撑部件85移动。当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彼此接合时,驱动传递部件81可以移动以使其轴线与联接部件64的轴线对准。也就是说,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L3和联接部件64的旋转轴线L1可以精确地对准。
更具体地,如图15的分图(c)所示,驱动传递部件81由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支撑。此时,由于的关系,因此在驱动传递部件81的被支撑部分81b和驱动传递部件支撑部件85的支撑部分85a之间提供间隙。驱动传递部件81能够在该间隙的范围内移动。通过适当地设定该间隙的尺寸,当驱动传递部件81与联接部件64接合时,驱动传递部件81在自由端侧的中心位置(驱动传递部件81在自由端侧的核心位置)可以与联接部件64的中心位置对准。结果,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L3可以精确地与联接部件64的旋转轴线L1对准。
另一方面,如图15的分图(a)所示,由于的关系,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1在与联接部件64接合之前通过自重而在图中的V方向上倾斜。如上所述,当装置的主组件A的可旋转门13完全关闭时,联接部件64应当能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然而,在该变型例中,由于驱动传递部件81在图中的V方向上倾斜,因此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不能立即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
也就是说,驱动传递部件8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需要减小到能够使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与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接合的程度。
在该变型例中,通过在将联接部件64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由联接部件64向驱动传递部件81施加力,驱动传递部件81被移动以便减小倾斜角。因此,如图16和17所示,相对于联接部件64的轴线倾斜的倒角部分(倾斜部分、锥形部分)64e设置在联接部件64的驱动侧端的三角形脊线上。倒角部分64e是用于作用在驱动传递部件81上的作用部分,并且倒角部分64e可以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触而移动。
如图16所示,倒角部分64e构造成使得当驱动传递部件81在V方向上倾斜时(图15的分图(a)),倒角部分64e的一部分沿径向方向位于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内侧。为了进行详细描述,在图16中,倒角部分64e内侧的脊线的位置由L4表示,用作驱动传递部分81a的凹部的边缘(边界线)的位置由L5表示。如图16所示,当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时,如果出现L5位于L4的径向外侧的状态,则倒角部分64e的倾斜部分接触驱动传递部分81a的边缘(凹部)。在图16中,驱动传递部分81a的边缘(L5)相对于倒角部分64e内侧的脊线(L4)位于径向外侧的距离x处。
倾斜斜面64e在垂直于其表面的方向上向驱动传递部件81施加力。因此,当倒角部分64e接触驱动传递部分81a的边缘时,倒角部分64e在图中沿着左上方向对驱动传递部件81施加力。因此,如图15的分图(b)所示,力矩以驱动传递部件81的固定端为支点沿箭头W的方向施加至驱动传递部件81。由此,驱动传递部件81沿箭头W的方向摆动(枢转)。
当驱动传递部件81沿箭头W的方向摆动时,驱动传递部分81a和从动传递部分64a变得能够彼此接合,因此,联接部件64朝向驱动侧的第二位置移动以进行驱动,由此完成驱动传递部分81a和从动传递部分64a之间的接合。当联接部件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之间的接合完成时,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L3与联接部件64的旋转轴线L1精确对准。
如上所述,由于倒角部分64e相对于联接部件64的进退方向倾斜,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1的自由端(自由端侧)随着联接部件64的伸出动作而联动升高。这使得能够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之间的角度差(由它们的旋转轴线形成的角度),以使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能够彼此接合。倒角部分(倾斜部分)64e是推压驱动传递部件81的推压部分,并且也是作用在驱动传递部件81上的作用部分。倒角部分(倾斜部分)64e倾斜,以便于在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的方向上施加作用在驱动传递部件81上的力。
如图16所示,倒角部分64e是靠近联接部件64的自由端设置的斜面(表面部分)。倒角部分64e倾斜成使其与联接部件64的轴线的距离随着它靠近联接部件64的自由端而减小。换句话说,倒角部分64e倾斜成使其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的距离随着它靠近联接部件64的自由端而变小。
作为示例,将详细描述图16中所示的倒角部分64e。倒角部分64e倾斜成向左和向下下降。倒角部分64e的左端是联接部件64的自由端。此外,联接部件64的轴线和感光鼓的轴线位于倒角部分64e的下方。也就是说,倒角部分64e随着它靠近位于左侧的联接部件的自由端而更接近位于下方的联接部件64的轴线。
联接部件64是可移动地设置在盒B中的可移动部件,用以推压驱动传递部件81来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相对于联接部件64的倾斜。由此,驱动传递部件81与联接部件64对准。
另外,当联接部件64移动到第二位置时,驱动传递部分81a和从动传递部分64a的相位可能会彼此显著不同。在此情况下,驱动传递部分81a和从动传递部分64a不能彼此接合,因此,当联接部件64向第二位置移动时,联接部件64会抵接驱动传递部件81并暂时停止。即使在此情况下,当驱动随后被输入到装置主组件时,通过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的相位相对于驱动传递部分81a的相位变化。结果,驱动传递部分81a和从动传递部分64a之间的相位差减小,且驱动传递部分81a的三角形姿态和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的三角形姿态变得彼此更接近。结果,联接部件64进入其能够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的状态(图15的分图(b))。
此时,联接部件64通过倒角部分64e按压驱动传递部件81,以在减小倾斜角的方向(图中的W方向)上摆动在V方向上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81。也就是说,通过使倒角部分64e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触,驱动传递部件81的自由端的中心位置可以更靠近联接部件64的自由端的中心位置。在这种状态下,联接部件64自身移动到驱动侧以完成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接合(图15的分图(c))。
在以上的描述中,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方向(V方向)是重力方向,但是该倾斜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
另外,即使在接合之前联接部件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平行且不同轴,联接部件64也可以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也就是说,当倒角部分64a接触驱动传递部件81时,驱动传递部件81的自由端的中心位置移动,以便接近联接部件64的自由端的中心位置,正如以上所描述的那样。也就是说,同样地,在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的情况下,即使驱动传递部件81的轴线沿任意方向偏离,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也可以彼此接合。
在本实施例中,朝向感光鼓62内部退避的联接部件64的位置(退避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朝向感光鼓外部伸出的联接部件64的位置(伸出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这是为了方便,并且退避位置可以称为第二位置,伸出位置可以称为第一位置。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杆部件12的正常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杆部件12的作用位置被称为第二位置。然而,正常位置可以被称为杆部件12的第二位置,并且作用位置可以被称为杆部件的第一位置。这同样适用于将在下文描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2>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2。可以省略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点的描述。特别地,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要素中,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将被赋予与实施例1的部件相同的名称,并且将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
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操作部件(杆部件12)布置在盒B的驱动侧(联接部件布置于其上的一侧),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件布置在沿纵向方向与驱动侧相反的一侧。将详细描述因操作部件的布置和操作的不同而导致的结构和操作的区别。
首先参考图18和19,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侧凸缘单元269和鼓单元。
图18是根据实施例2的鼓单元的纵向截面图。图1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2的鼓单元的组装方法的视图。
如图18和1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侧凸缘单元269包括联接部件264、驱动侧凸缘部件275、盖部件258、第一按压部件259等。此外,鼓单元包括驱动侧凸缘单元269、连接部件261、缓冲部件(缓冲构件、阻尼器)255、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类似于实施例1,联接部件264包括从动传递部分264a、将驱动力传递至驱动侧凸缘部件275的驱动传递部分264b等。驱动侧凸缘部件275还具有齿轮部分275a,其用于将驱动传递至设置在显影辊的端部处的显影辊齿轮,正如实施例1中那样。连接部件261包括缓冲部件支撑部分261a、连接所述联接部件264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联接部分261b、由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支撑的被支撑部分261c等。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包括圆柱形凸轮部分274a(图23)、连接部件支撑部分274b、由鼓轴278支撑的被支撑部分274c、以及插入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的内周部分254b中的外径部分274d。
形式为压缩弹簧等的第一按压部件259设置在联接部件264的第一部件接触表面264d(图24)和驱动侧凸缘部件275的第一部件接触表面275d(图24)之间。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264设置在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端部处。也就是说,包括联接部件264的驱动侧凸缘单元269通过例如实施例1中的压配合或夹紧的方式固定到感光鼓62的驱动侧端部。此外,如图19所示,支撑缓冲部件255的连接部件261从非驱动侧端部62b插入鼓中。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通过诸如夹紧而固定到非驱动侧鼓端部62b,其中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装配到内周部分254b(图18)。实施例2的鼓单元的结构如上所述。联接部件264可移动地连接至驱动侧凸缘部件275。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264的从动传递部分264a采用具有大致三角形横截面的突出形状。具体地,采用这样的形状,其中大致为三角形的横截面围绕感光鼓的轴线从驱动侧向非驱动侧逆时针扭曲。
参照图20至图23,将描述使联接部件264能够在纵向方向上来回移动的操作单元。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包括操作单元的清洁单元260的结构的局部透视图。
图21是该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22的分图(a)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该图像形成装置处于这样的状态:其中,在沿图中的方向H关闭装置主组件A的开闭门13的过程中,盒按压部件1已开始抵靠杆部件212的被按压部分212a。
图22的分图(b)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其中装置主组件A的开闭门13完全关闭。
图2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杆部件212、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透视图。这里,图23的分图(a)是在盒按压部件1与杆部件212的被按压部分212a接触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3的分图(c)是开闭门13完全关闭且将盒按压弹簧19的预定压力施加到杆部件212的接触部分212a的状态(图22的分图(b))的透视图。图23的分图(b)是在图23的分图(a)的状态和图23的分图(c)的状态(图22的分图(a)至图22的分图(b))之间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如图23所示,致动单元包括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杆部件(操作部件)212、第二按压部件214(图21)等。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包括接合圆柱形凸轮部分270a和杆部件212的杆部件接合部分270b等。杆部件212包括:抵接部分212a,装置的主组件A的盒按压部件1(图21)抵接至该抵接部分212a;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与之接合的被接合部分(待接合部分)212b等。如图20所示,与杆部件212接合的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在图中从上到下地安装至清洁框架271。具体地,它由鼓轴278支撑为能够通过被支撑部分270c与鼓单元一起相对于清洁框架271旋转。
如图21所示,第二按压部件214和显影单元20安装至清洁单元260,以构成该实施例的处理盒。
接下来,将对联接部件264通过杆部件212的移动而来回移动并且杆部件212的移动由设置在装置的主组件A中的盒按压部件1与杆部件212接触和分离而引起进行说明。
首先参考图19,将描述该实施例的联接部件264的纵向定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264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由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和连接部件261确定。
具体地,由第一按压部件259按压到非驱动侧的联接部件264在图23的分图(a)所示的s方向上推压连接部件261,并且其端面261d抵接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纵向管控表面274d。这样确定了联接部件的纵向位置。正如下文将描述的那样,该结构使得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纵向位置由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圆柱形凸轮部分的相位确定,如图23所示。
参照图21至24,将描述杆部件212的移动和联接部件264在纵向方向上的来回移动。
图2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264的纵向截面图。类似于图23,图24的分图(a)是纵向截面图,示出了在盒按压部件抵接杆部件212的被按压部分212a之前的状态。图24的分图(c)是开闭门13完全关闭并且将盒按压弹簧19的预定压力施加至杆部件212的接触部分12a的状态(图22的分图(b))的纵向截面图。图24的分图(b)是在图24的分图(a)的状态和图24的分图(c)的状态(图22的分图(a)到图22的分图(b))之间的状态下的纵向截面图。
如图23的分图(a)所示,在盒按压部件1与杆部件212相接触之前的状态下,杆部件212被第二按压部件214(图21)沿图21和图23的分图(a)中箭头E的方向推压。此时,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圆柱形凸轮部分构造成具有图23的分图(a)中所示的相位,因此,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处于最靠近非驱动侧(图中的S)的位置。为此,该结构使得通过连接部件261和缓冲部件255确定了纵向位置的联接部件264位于最靠近非驱动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包括连接部件261等的操作单元允许联接部件264通过第一按压部件259的推压力退避到非驱动侧(图19)。类似于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264以这种方式退避到非驱动侧的位置被称为第一位置。将联接部件264推向非驱动侧的第一按压部件(推压部件、弹性部件)259可以被视为操作单元的一部分。
如图24的分图(a)所示,该结构使得当联接部件264处于第一位置时,联接部件264的从动传递部分264a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在纵向方向上彼此不重叠。也就是说,处理盒B可以平稳地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和从装置主组件A拆卸,而不会在联接部件264和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81之间产生任何干涉。
接下来,将描述盒按压部件1与杆部件212相接触、杆部件212开始移动、并且联接部件264从第一位置向驱动侧移动的动作。
如图22的分图(a)所示,当处理盒B的安装完成并且开闭门13在图中的方向H上关闭时,盒按压部件1和杆部件212之间开始接触,并且盒按压弹簧19的按压力开始作用在杆部件212上。按压力促使杆部件212开始在图22的分图(a)和图23的分图(b)所示的K方向上抵靠第二按压部件214移动。如图23的分图(b)所示,当杆部件212沿K方向移动时,与杆部件212接合的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开始沿图中的M2方向旋转。当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沿M2方向旋转时,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通过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圆柱形凸轮部分开始沿图23的分图(b)所示的N方向(驱动侧)移动。正如在实施例1中那样,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被支撑为不旋转而只能在纵向方向上移动。
通过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在纵向方向(N方向)上的移动,连接至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连接部件261也开始抵抗第一按压部分259的推压力而移动(图19)。然后,联接部件264也通过连接部件261的移动而在N方向上移动,并且联接部件264的从动传递部分264a和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变成能够在纵向方向上接合(图24的分图(b))。连接部件261不直接连接至联接部件264,但是如上所述,连接部件261通过缓冲部件255(图19)连接至联接部件264。缓冲部件255是可伸缩的弹性部件,并且当连接部件261在N方向上移动时,缓冲部件255被压缩,并且由压缩产生的弹性力用于在N方向上移动联接部件264。也就是说,通过缓冲部件255的弹性力(推压力)超过第一按压部件259(图19)的弹性力(推压力),联接部件264克服第一按压部件259的推压力而向盒的外部移动。该缓冲部件255也可以被视为操作单元的一部分。
此外,该结构使得当关闭开闭门13且开闭门13完全关闭时(图22的分图(b)的状态),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圆柱形凸轮部分的纵向端面彼此接触,如图23的分图(c)所示。此时,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位于最靠近驱动侧的位置。也就是说,联接部件264也构造成通过连接部件261位于最靠近驱动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264向驱动侧突出的位置也被称为第二位置。
如图24的分图(c)所示,该结构使得当联接部件264处于第二位置时,能够确保联接部件264的从动传递部分264a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之间所需的纵向接合量。
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实施例1,杆部件212的与联接部件264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分别被称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图23的分图(a)和图24的分图(a)分别示出了杆部件212和联接部件264的第一位置,而图23的分图(c)和图24的分图(c)分别示出了杆部件212和联接部件264的第二位置。图23的分图(b)和图24的分图(b)分别示出了在将杆部件212和联接部件264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的中间位置。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264的从动传递部分264a具有扭曲的三角形形状。因此,当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图25)和联接部件264的驱动传递部分64的相位未对准时,驱动传递部分81a和从动传递部分64a没有完全接合,因此,联接部件2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相互干涉。此时,联接部件264不能充分地移动到第二位置(突出位置)。
也就是说,即使杆部件212通过装置主组件A的按压部件1移动到第二位置(图23的分图(c)),联接部件264也不能移动到第二位置(图24的分图(c))。此时,缓冲部件255被大幅度地压缩以吸收杆部件212和联接部件264之间的位置偏差。也就是说,缓冲部件255是设置在杆部件212和联接部件264之间的缓冲部件,并且用于允许联接部件2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之间的干涉。
由此,缓冲部件255布置在联接部件264和连接部件261之间,并且因此,该结构使得联接部件264能够停止在驱动传递部件81的端面81c上,而在纵向方向上没有强阻力。
当在这种状态下驱动被输入到装置主组件A时,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使得联接部件2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之间的相位差变成如实施例1中那样落在预定范围内。相应地,联接部件264可以移动到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当联接部件2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之间的相位差落在预定范围内时,缓冲部件255的弹性变形被部分缓解,并且缓冲部件255的弹力被用于将联接部件264移动到第二位置。由此,联接部件2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彼此接合。在本实施例中,压缩螺旋弹簧被用于缓冲部件255,但是也可以优选地使用诸如橡胶的其他弹性部件。另外,缓冲部件255可以布置在杆部件212和联接部件264之间的某处,并且缓冲部件255不一定必须布置在连接部件261和联接部件264之间。例如,形成杆部件212的树脂的一部分可以弹性变形以用作缓冲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认为在杆部件212和联接部件264之间存在缓冲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件255安装至联接部件264的突出部并且在其间留有间隙。因此,缓冲部件255能够相对于联接部件264旋转。换句话说,当接收旋转力时,联接部件264相对于缓冲部件255滑动和旋转。当联接部件264旋转时,缓冲部件255不旋转,并且与缓冲部件255相连的连接部件261也不旋转。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鼓轴278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构造成不相对于彼此旋转。具体地,鼓轴278的横截面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凹部(支撑部分274c)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并且通过鼓轴278与支撑部分274c接合(配合),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不相对于鼓轴278旋转。也就是说,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不旋转,但是可以沿着鼓轴278在轴向方向(纵向方向)上来回移动。此外,该结构使得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固定到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但是能够相对于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外径部分274d(图19)旋转。
当驱动被传递至联接部件264时,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和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旋转。然后,布置成围绕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旋转且同时在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上滑动。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由鼓轴278通过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进行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操作部件(杆部件212)、凸轮机构(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和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设置在非驱动侧。因此,盒B设置有连接部件261以用于将非驱动侧的操作部件和凸轮机构与驱动侧的联接部件264相连接。该连接部件261也可以被认为是用于移动联接部件264的操作单元的一部分。连接部件261是在盒B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部件261布置在鼓62内,有效地利用了鼓62内的死区。
如上所述,第一按压部件259是用于将联接部件264推压至第一位置(退避位置)的推压部件。当杆部件212处于第一位置(正常位置)时,操作单元允许联接部件264通过第一按压部件259的力处于退避位置。
另一方面,当杆部件212移动到第二位置(作用位置)时,凸轮机构(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和连接部件261相互联动地移动。该凸轮机构抵抗第一按压部件259的推压力将联接部件264移动到第二位置(伸出位置)。连接部件261不直接连接至联接部件264,而是如上所述,连接部件261和联接部件264通过缓冲部件25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鼓轴278、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和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由导电材料制成。由此,鼓62和鼓轴278彼此电连接。鼓轴278是电连接至鼓62的接触部件(电触点),并且用于将鼓62电接地。如图29所示,鼓轴278构造成通过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接触部件103电连接至装置主组件A的金属片部件。图29是示出感光鼓62接地的说明图。接触部件103是装置主组件A侧的电触点,其电连接至金属片部件(装置主组件A的板状金属框架)104。
因为操作单元的一部分电连接至鼓62和鼓轴278,所以该结构使得鼓62和装置主组件A的金属片部件通过鼓轴278和操作单元电连接。
由此,因为鼓轴278、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和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由导电材料制成,所以鼓可以稳定地连接(接地)至地面。
此外,类似于实施例1的变型例,该实施例中的联接部件264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即使当联接部件264的旋转轴线在接合之前相对于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倾斜时,驱动传递部件81也能够被接合。也就是说,类似于实施例1的变型例,随着联接部件264朝向驱动传递部件81伸出,联接部件264可以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图15的分图(a)-(c))。由此,驱动传递部件81与联接部件264对准,使得它们能够彼此接合。
此外,即使在接合之前的情况是联接部件2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平行且不同轴时,联接部件264也可以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杆部件212(操作部件)布置在与具有联接部件264的一侧相反的非驱动侧。与驱动侧相比,盒B的非驱动侧没有设置诸如齿轮的驱动传递部件(或者在这一侧布置的部件的数量少),从而容易确保用于安置杆部件212的空间。也就是说,通过在盒B的非驱动侧设置杆部件212,可以增强关于杆部件212的结构、形状和布置方面的设计自由度。此外,由于操作单元的一部分布置在非驱动侧,因此操作单元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用作用于将鼓62电接地的路径。此外,即使杆部件212布置在与电触头82、83所布置的一侧相反的非驱动侧,电触头82、83也可以通过杆部件212所接收的压力而被压抵在主组件侧电触头102、103上,不过按压的程度不像实施例1中那样高。
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操作部件12和联接部件64在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盒的同一侧(图1、图4、图5、图9)。换句话说,在实施例1中,操作部件12像联接部件64一样布置在盒的框架的驱动侧端附近。也就是说,操作部件12和联接部件64都布置在鼓轴承73(其布置在驱动侧)附近。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操作部件212与盒部件264布置在盒的相对侧(图21)。也就是说,操作部件212布置在清洁框架71的非驱动侧端附近。
基于已经利用实施例1和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可以根据盒B和装置主组件A所需的功能、结构、条件等适当选择操作部件是布置在驱动侧还是非驱动侧。在下文将描述的每个实施例中,也可以适当选择操作部件是布置在盒的驱动侧还是非驱动侧。
<实施例3>
将描述实施例3。在实施例3中,类似于在实施例1的变型例中所示的驱动传递部件81,示出了具有相对于感光鼓的轴线倾斜的轴线的驱动传递部件581。
将描述这样的结构:其中,通过将联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的位置和姿态确定为跟随倾斜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轴线,使联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与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581接合(这将在下文的图35中描述)。
首先参考图30、图31和图32,将描述驱动侧凸缘单元569和包括十字滑块式联轴器(Oldham coupling)549的鼓单元,该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即为根据本实施例的轴联轴器。
图30是鼓单元的纵向截面图。
图31是示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的透视图,图31的分图(a)是组装前的透视图,图31的分图(b)是组装后的透视图。图32是驱动侧凸缘单元569的纵向截面图。
如图30、图31和图3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侧凸缘单元569包括驱动输入部件564、中间部件545、驱动力传递销548、输出部件547、盖部件558和第一按压部件559等。此外,如图30所示,该实施例的鼓单元包括驱动侧凸缘单元569、连接部件261、缓冲部件255、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连接部件261、缓冲部件255、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它们作为用于来回移动驱动输入部件564的操作部件单元)具有与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图30和图31所示,该实施例的驱动输入部件564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从动传递部分(驱动力接收部分)564a。驱动输入部件564是联接部件(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的一部分,并且驱动力通过从动传递部分564a输入到驱动输入部件564。
作为从动传递部分564a的形状,如上述实施例中那样使用三角形的形状。此外,驱动输入部件564设置有被引导肋564b,该被引导肋564b锁定到将在下文中描述的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如图31所示,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包括驱动输入部件(输入盘、输入部件、输入部分)564、中间部件(中间构件、中间盘、中间部分)545、驱动输出部件(输出部件、输出盘、输出部分)547。
中间部件545具有引导槽545a和被引导肋545b。类似于中间部件545,输出部件547设置有被引导槽547a和孔部分547b,将在下文中描述的驱动传递销插入到孔部分547b中。如图31的分图(a)所示,通过将设置在驱动输入部件中的被引导肋564b与中间部件545的引导槽545a接合而使驱动输入部件564锁定到中间部件545。这允许驱动输入部件564相对于中间部件在图31的分图(a)中的x1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输入部件564与中间部件545接合成能够相对于中间部件545在x1方向上滑动。
通过将设置在中间部件中的被引导肋545b与输出部件547的被引导槽547a接合,中间部件545被锁定到输出部件547。由此,中间部件545能够相对于输出部件547在图31的分图(a)中的x2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中间部件545与输出部件547接合成能够相对于输出部件547在x2方向上滑动。
x1方向和x2方向是不同的方向(即,彼此正交的方向),因此,驱动输入部件564构造成能够相对于输出部件547在x1方向和x2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移动。另外,如图31的分图(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输入部件的被引导肋564b的被引导宽度d5、中间部件的引导槽的宽度d6、中间部件和输出部件的被引导宽度d7、以及输出部件的滑动槽的宽度d8被选择为满足d5<d6和d7<d8。尽管下文将描述细节,但是驱动输入部件564的轴线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感光鼓的轴线倾斜。
用于将由驱动输入部件564接收的驱动力通过被传递表面575d传递至驱动侧凸缘部件575的驱动传递销548插入到输出部件547的孔547b中。由此,完整地构成了包括驱动输入部件564的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图31的分图(b))。
输入部件564是从外部向其输入驱动力的盘。输出部件547是用于将驱动力从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输出到感光鼓的盘。也就是说,输出部件547具有驱动传递销(驱动传递部分)548,用以向驱动侧凸缘部件575输出驱动力。从输出部件547经由驱动传递销548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驱动侧鼓凸缘传递至感光鼓。中间部件(中间构件)545是设置在输入部件564和输出部件547之间以便将驱动力从输入部件564传递至输出部件547的圆盘,并且该中间部件与输入部件564和输出部件547接合。
图32示出了驱动侧鼓凸缘单元569的横截面,并且是组装盖部件558之前的视图。
如图32所示,包括驱动输入部件564的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与第一按压部件559一起插入驱动侧凸缘部件575中,正如实施例2中那样。
第一按压部件559布置在输出部件547的接触表面547c和驱动侧凸缘部件575的接触表面575c之间。由此,包括驱动输入部件564的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构造成在纵向方向上被推压到第一位置即退避位置。输出部件547的轴线x3和驱动侧凸缘部件575的轴线x4构造为同轴。盖部件558被固定到驱动侧凸缘部件575。固定了盖部件558的驱动侧凸缘部件564被固定到感光鼓62。实施例2中描述的连接部件261、缓冲部件255、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也安装至鼓单元(图30)。
如上所述,驱动输入部件564构造成相对于输出部件547在图31的分图(a)中的x1方向和x2方向上采取任意位置。此外,由于输出部件547的轴线x3和驱动侧凸缘部件的轴线x4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L1同轴,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输入部件564可以相对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在x1方向和x2方向上采取任意位置。
接下来,参考图33和34,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用于鼓单元的组装方法。图33的分图(a)是示出鼓单元的组装方法的透视图。
图33的分图(b)是示出联轴器支撑部件552和鼓轴承573之间的锁定部分的局部详细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侧视图。
如图33所示,该实施例的鼓单元由清洁框架571通过鼓轴承573可旋转地支撑。在本实施例中,联轴器支撑部件552和联轴器推压部件553安装至鼓轴承573。如图33的分图(a)所示,联轴器支撑部件552构造成使得联轴器支撑部件552的被锁定部分552b由设置在鼓轴承573中的切口部分573a锁定。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联轴器支撑部件552的被锁定部分552b的宽度d3和鼓轴承573的切口部分573a的切口宽度d4之间的关系是d4>d3。
由此,联轴器支撑部件552的轴线构造成能够相对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倾斜。扭转螺旋弹簧用作该实施例的联轴器推压部件553,并且扭转螺旋弹簧由鼓轴承573的凸台部分573c和573d保持。扭转螺旋弹簧的一端与联轴器支撑部件552的被接触部分552d接触,并且联轴器支撑部件552构造成在图34的分图(b)中的X5方向上推压。
如图30和图34所示,联轴器支撑部件552构造成通过内周部分552a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输入部件外周部分564c。由此,由联轴器支撑部件552支撑的驱动输入部件564通过联轴器推压部件553的推压力在图中的x5方向上被推压。正如下文将描述的那样,方向x5是驱动输入部件564与具有相对于感光鼓的轴线倾斜的轴线的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的方向。
接下来,参考图34的分图(a),将描述驱动传递部件581的倾斜。类似于上述实施例1的变型例等,驱动传递部件581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可倾斜的。也就是说,类似于上述实施例,在支撑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轴承部分和驱动传递部件581之间存在间隙(游隙)。驱动传递部件581可以在该间隙内倾斜。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581倾斜的方向不同于上述每个实施例中的倾斜方向。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例中,当驱动传递部件尚未连接至盒B时,驱动传递部件由于重力而向下倾斜(图15等)。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581在不同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上倾斜。具体地,如图34的分图(a)所示,驱动传递部件581倾斜成使得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自由端指向盒B的安装方向KH的下游侧。将描述其原因。
如图34的分图(a)所示,盒能够以相对于装置主组件稍微倾斜的状态安装至装置主组件。此时,盒B的一部分轻微地接触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自由端部并对其进行推压,可能的结果就是驱动传递部件581沿着安装方向KH向下游侧倾斜。如果安装盒B时的姿态和动量不同,则盒B和驱动传递部件581之间的接触状态也会不同,并且驱动传递部件581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距离可能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安装盒B时,驱动传递部件581的姿态(倾斜度)都会变化,结果可能就难以使驱动传递部件581与盒B稳定地彼此接合。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581预先向安装方向KH的下游侧倾斜。也就是说,不管盒B如何安装,驱动传递部件581总是沿基本相同的方向倾斜,从而采取基本相同的姿态。由此,驱动传递部件581与盒B之间的连接每次都保持稳定。
在盒B安装到装置主组件中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自由端相对于盒B在图34的分图(b)所示的箭头x5的方向上倾斜。
箭头x5的方向是在从感光鼓的中心向显影辊的中心延伸的线x6逆时针旋转41度时的该线(半直线)的延伸方向。图34的分图(b)中的逆时针方向是当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和调色剂图像时感光鼓旋转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在驱动传递部件581沿x5方向倾斜的情况下,驱动输入部件564相对于感光鼓在x5方向上移动。由此,驱动传递部件581和驱动输入部件564彼此接合(连接)。参考图35和36,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图35的分图(a)、(b)和(c)逐步地示出了该实施例的驱动输入部件564如何与具有相对于感光鼓的轴线L1倾斜的轴线L6的驱动传递部件581相接合。
类似于实施例2,图35的分图(a)是示出处理盒插入装置主组件A中并且开闭门13关闭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图35的分图(b)是恰好在驱动力被输入到装置主组件A、驱动传递部件581开始旋转、并且驱动传递部分581a的相位和驱动输入部件564的从动传递部分564a的相位处于预定范围内的操作之后的纵向截面图。图35的分图(c)是示出驱动传递部件581的驱动传递部分581a和驱动输入部件564的从动传递部分564a彼此完全接合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36是图35的分图(a)的y部分的局部详细视图。
该实施例的联接部件(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具有能够类似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联接部件的来回移动的结构。用于沿纵向移动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驱动输入部件564、中间部件545、输出部件547)的结构与实施例2中的相同。也就是说,输出部件547沿着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向方向移动,类似于图26所示的联接部件264。通过输出部件547的这种移动,整个联接部件(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在伸出位置(图35的分图(c))和退避位置(图35的分图(a))之间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输入部件564在图34的分图(b)的x5方向上被推压,使得驱动输入部件564能够与具有轴线L6的驱动传递部件581接合。
更具体地,驱动输入部件564在x5方向上被推压,使得在装置主组件的开闭门13关闭的状态下,倒角部分564e的一部分在径向方向上位于驱动传递部件581的驱动传递部分581a内侧。当驱动传递部件581进一步旋转时,驱动输入部件564沿纵向方向移动到第二位置,并且完成了十字滑块式联轴器的输入部件564和驱动传递部件581之间的接合(图35的分图(c))。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输入部件(输入部件、输入部分)564和联轴器支撑部件(联接轴承)552的轴线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感光鼓的轴线倾斜。因此,当驱动输入部件564和驱动传递部件581之间的接合完成时,驱动输入部件564和联轴器支撑部件552的轴线与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轴线同轴。
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将驱动通过驱动输入部件564、中间部件(中间构件、中间部分)545、输出部件(输出部分)547、驱动传递销548和驱动侧凸缘部件575传递至感光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输入部件564在x5方向上被推压(图34),由此驱动输入部件564可以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该驱动传递部件81具有相对于感光鼓的轴线L1倾斜的轴线L6。
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驱动输入部件564、中间部件545、输出部件547)是用于允许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轴线和感光鼓的轴线彼此不对准的状态(轴线不对准状态)的轴线不对准允许机构(不对准适应机构)。
也就是说,联接部件(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具有用于从装置主组件输入驱动力的输入部件564和用于向感光鼓输出驱动力的输出部件547。输出部件547的轴线基本上与感光鼓的轴线L1对准,并且输入部件564能够相对于输出部件547在与输出部件的轴线交叉的方向(彼此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输入部件564的轴线(旋转中心)可以从输出部件547的轴线(L1)移位(偏移或分离)。由此,输入部件564可以适应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轴线和感光鼓的轴线之间产生的偏差。也就是说,因为输入部件654在与轴线L1相交的方向上移位,所以当盒B安装在装置主组件中时,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自由端和输入部件654彼此靠近。在这种状态下,输入部件654进一步沿着轴线L1接近驱动传递部件581并与驱动传递部件581接合。
在本实施例中,输入部件654的中心相对于输出部件547和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移位的方向是图34的分图(b)中所示的箭头X5方向。X5方向是如上所述的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自由端侧倾斜的方向。X5方向是从感光鼓的中心向显影辊的中心延伸的线X6逆时针旋转(即,朝向感光鼓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旋转)角度X5后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自由端在方向X5上所倾斜的角度是41度。因此,输入部件654的移位方向的角度X7也是41度。然而,驱动传递部件581的移位方向的角度不必严格为41度,而是可以在11度至71度的范围内(即相对于驱动传递部件581的角度的±30度的范围)。也就是说,输入部件654相对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移位方向相对于X6处在大于11度且小于71度的范围内。
输入部件654通过由联轴器推压部件553推压输入部件654而保持在沿X5方向移动的状态(参考图33的分图(a))。弹性部件(弹簧)被用作联轴器推压部件553。尽管本实施例的联轴器推压部件553是扭转螺旋弹簧,但是不局限于该示例,并且可以具有另外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输入部件654的轴线可以相对于输出部件547和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L1)倾斜。输入部件654也沿着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581倾斜,以稳定驱动传递部件581和输入部件654之间的接合状态。如图35的分图(a)、(b)和(c)所示,输入部件654的轴线倾斜成朝着十字滑块式联轴器的自由端(即左侧)接近鼓的轴线。在图35的分图(a)、(b)和(c)中,输入部件654的轴线朝向左上方倾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581在KH方向(X5方向)上倾斜(图34的分图(a)和(b))。实施例1和2的驱动传递部件也可以在与该实施例相同的方向上倾斜。同样地,在下文将描述的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可以在与该实施例相同的方向上倾斜。
<实施例4>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4。可以省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点的描述。特别地,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要素中,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将被赋予与实施例1的部件相同的名称,并且将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
在上述实施例1的变型例中,在朝向驱动传递部件81移动联接部件64的过程中,联接部件64的自由端的斜面与驱动传递部件81相接触。由此,联接部件64促使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以使得联接部件64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通过根据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度将联接部件的相位控制到特定状态而彼此接合。也就是说,联接部件被保持在有利于与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的相位。将详细描述由联轴器接合方法的差异所导致的结构和操作的差异。
(处理盒安装/拆卸的说明)
图37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盒B的透视图。
图37的分图(a)是盒B的整体视图。图37的分图(b)是盒B的分解视图,示出了用于操作输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移动部件)764的机构。
在图37的分图(a)中,包括输入部件764的联接单元U3设置在清洁框架771的侧表面上。此外,在该侧表面上,设置有限制部件790和可旋转地支撑鼓单元U1的鼓轴承773,所述限制部件790固定到鼓轴承773并且管控联接单元U3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的移动。
图37的分图(b)是在移除了限制部件790和鼓轴承773时的分解透视图。限制部件790用螺钉791固定到鼓轴承773。限制部件790的端面790a可以接触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端面770a(这将在下文中结合图43进行描述)并且限制外侧圆柱形凸轮770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38,将对用于从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接收旋转力的联接单元U3的内部结构进行描述。图38的分图(a)和图38的分图(b)是联接单元U3的分解透视图。长边的外侧是LO,长边的内侧是LI。
联接单元U3包括联接轴793、第三按压部件787、输入部件764、外侧圆柱形凸轮770、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第一按压弹簧759、驱动侧凸缘775、扭转弹簧789和固定螺钉788。
联接轴793设置在驱动侧凸缘775上。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固定螺钉788将联接轴793固定到驱动侧凸缘775。在本实施例中,联接轴793与鼓62的旋转轴线L1同轴设置。更具体地,固定螺钉788穿过驱动侧凸缘775的孔775a、插入到联接轴793的孔793a1中、并且由螺钉固定。联接轴793具有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作为限制部分的自由端部793b(纵向外侧端部)和在纵向向内方向LI上的轴793a。在自由端部793b的纵向向内方向LI上,设置有接合部分793b1,该接合部分793b1包括多个凹部和凸部并且用作驱动传递部分。端面793b2设置在接合部分793b1的径向内侧(放大图如图4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输入部件764在一端具有从动传递部分764a,其大致为三角形的扭曲棱柱,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棱柱764e。输入部件764在旋转轴线L1的中心处设置有作为驱动力传递部分的接合部分764f,该接合部分764f包括通孔764c以及多个凹部和凸部(图39的分图(a)是放大图)。接合部分764f在向内的径向方向上与从动传递部分764a相邻,并且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与通孔764c相邻。联接轴793插入到输入部件764的通孔764c中。第三按压部件787围绕联接轴793的轴793a安装,并且设置在输入部件764和用作联接轴793的限制部分的自由端部793b的端面793b2之间。作为联接轴793的驱动力接收部分的接合部分793b1和作为输入部件764的驱动力传递部分的被接合部分764f构造成能够彼此接合和分离。由此,驱动力在输入部件764和联接轴793之间传递或中断。
该实施例的联接部件包括输入部件764和联接轴793。输入部件764是设置在联接部件上的驱动输入部件,用以接收从外部输入的驱动力。尽管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但是输入部件764是能够沿着联接部件的轴线移动的移动部件(可移动的联接部件)。另一方面,联接轴793是用于从联接部件向感光鼓输出驱动力的输出部件(驱动输出部件)。联接轴793是连接至驱动侧凸缘775以便能够传递驱动力的连接部件,并且是固定到驱动侧凸缘775和感光鼓的固定部件。
这里,接合部分793b1用作限制部分,接合部分764f用作被管控部分。联接轴793可以通过限制部分(接合部分793b1)和被管控部分(接合部分764f)之间的接触来管控输入部件764的移动。也就是说,可以限制输入部件764在远离驱动侧凸缘775(或鼓62)的方向上的移动。
外侧圆柱形凸轮770被设置成围绕输入部件764的外周。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相对于纵向向外方向LO在外侧具有端面770a。外侧圆柱形凸轮770在纵向向内方向LI的内侧设置有端面770b,该端面770b具有凸轮770e和在中心处设置有通孔770d的圆柱形部分770c。
内侧圆柱形凸轮774具有圆柱形部分774a、孔774j、外端面774b、孔774c、凸轮774d、孔774e、轴774f、内端面774g、壁774h和孔774i。孔774j设置在圆柱形部分774a的中心处。凸轮774d从外端面774b沿纵向向外方向LO突出。孔774c围绕圆柱形部分774a布置。孔774e至少设置在外端面774b中。孔774e可以被穿过。轴774f和壁774h布置成从内端面774g沿纵向向内方向LI突出。孔774i在内侧圆柱形凸轮774中设置在纵向向内方向LI侧。联接轴793的轴793a处于孔774i中。
输入部件764的轴764d处于孔774j中。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圆柱形部分770c处于孔774c中。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凸轮774d和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包括斜面770e在内的端面770b构造成彼此接触。
扭转弹簧789具有孔789a、臂789b和臂789c。通过将扭转弹簧789的孔789a插入轴774f中,扭转弹簧789被轴774f保持。臂789c接触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壁774h的径向内表面。臂789b接触设置在输入部件764上的大致为三角形的棱柱786e。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凸轮774d和两个孔774e,并且设置了三个轴774f和三个壁774h。
驱动侧凸缘775在相对于纵向向内方向LI的内侧设有孔775a。驱动侧凸缘775相对于纵向向外方向LO具有齿轮775b、孔775c和外端面775d。
作为推压部件的第一按压弹簧759被容纳在驱动侧凸缘775的孔775c中。第一按压弹簧759在纵向向内方向LI上接触驱动侧凸缘775的端面775d,并且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接触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端面774g。
图39是联接轴793、作为推压部件的第三按压部件787、以及输入部件764的放大透视图。这是为了说明作为联接轴793的限制部分的自由端部793b。
作为包括多个凹部和凸部的驱动力接收部分的接合部分793b1设置在作为联接轴793的被管控部分的自由端部793b处。自由端部793b的任意凸部在周向方向的一侧具有表面793b3并且在周向方向的相对侧具有表面793b4。在本实施例中,表面793b3是驱动传递表面(轴侧驱动力接收部分或凸缘侧驱动力接收部分)。
第三按压部件787设置在轴793a周围。在组装状态下,第三按压部件787的端面787a接触自由端部793b的端面793b2。
接下来,将描述输入部件764。
接合部分764f的任意凸部在周向方向的一侧具有表面764j并且在周向方向的相对侧具有表面764k。在本实施例中,表面764j是驱动传递表面(驱动力传递部分)。当联接轴793和输入部件764处于驱动传递状态时,作为联接轴793的驱动力接收部分的表面793b3和作为输入部件764的驱动力传递部分的表面764j彼此接触,并且输入部件764将驱动力传递至联接轴793。输入部件764具有端面764l。在组装状态下,端面764l与第三按压部件787的端面787b(图43)相接触。
输入部件764具有以轴线L1为中心的通孔764c。
图40是外侧圆柱形凸轮7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774之间的接触部分的示意图。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圆柱形部分770c被容纳并支撑在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孔774c中。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端面770b具有斜面770e、端面770g和端面770h。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凸轮774d具有斜面774k和端面774l。
在输入部件764沿纵向向内方向LI(非驱动侧)退避的状态下(图43的分图(a)),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端面770g接触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端面774l。
在输入部件764沿纵向向外方向LO(驱动侧)突出的状态下(图43的分图(b)),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端面770h与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端面774l接触。
在将输入部件764从退避状态(图43的分图(a))移动到突出状态(图43的分图(b))的过程中,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斜面770e和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斜面774k彼此接触。
图41是容纳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鼓轴承773的结构的示意图。
外侧圆柱形凸轮770包括圆柱形部分770c、外侧圆柱形部分770i、接合部分770f和端面770b。鼓轴承773包括容纳圆柱形部分770c的扇形孔773c、容纳外侧圆柱形部分770i的孔773d、接触端面770b的端面773e和容纳接合部分770f的狭缝773f。外侧圆柱形凸轮770可旋转地安装至鼓轴承773。
图42是内侧圆柱形凸轮774和鼓轴承773的结构示意图。
内侧圆柱形凸轮774包括凸轮774d、孔774e和外端面774b。鼓轴承773包括肋773f、孔773g和端面773h。鼓轴承773的肋773f被容纳在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孔774e中。由此,内侧圆柱形凸轮774构造成能够沿着鼓62的旋转轴线L1滑动,同时被防止相对于鼓轴承773旋转。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凸轮774d被容纳在鼓轴承773的孔773g中。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外端面774b构造成能够与鼓轴承773的端面773h接触。
图43是沿着图37中的剖面线截取的联接单元U3和鼓轴承773的截面图。
图43的分图(b)示出了输入部件764在纵向向内方向LI上退避的状态(输入部件764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
联接轴793通过固定螺钉788保持在驱动侧凸缘775上。
输入部件764由联接轴793支撑为能够绕轴线L1旋转并且能够在轴线L1的方向上移动。联接轴793的接合部分793b1和输入部件764的接合部分764f彼此不接合。作为推压部件的第三按压部件787设置在联接轴793和输入部件764之间。第三按压部件787用于相对于联接轴793在纵向向内方向LI上相对移动输入部件764。第三按压部件787的端面787a接触联接轴793的端面793b2。第三按压部件787的端面787b接触输入部件764的端面764l。内侧圆柱形凸轮774设置在输入部件764和驱动侧凸缘775之间。用于按压内侧圆柱形凸轮的第一按压弹簧759设置在内侧圆柱形凸轮774和驱动侧凸缘775之间。第一按压弹簧759用于相对于驱动侧凸缘775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相对移动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第一按压弹簧759设置在驱动侧凸缘775内侧。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管控内侧圆柱形凸轮774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的移动。限制部件790管控外侧圆柱形凸轮770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的移动。限制部件790固定到鼓轴承773。鼓轴承773可旋转地支撑驱动侧凸缘775和外侧圆柱形凸轮770。
图43的分图(b)示出了输入部件764在纵向向内方向LI上退避的状态(输入部件764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内侧圆柱形凸轮774通过第一按压弹簧759的推压力接收纵向向外方向LO上的力。由此,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凸轮774l接触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端面770g。由此,外侧圆柱形凸轮770通过内侧圆柱形凸轮774接收纵向向外方向LO上的力。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端面770a被限制部件790的端面790a限制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移动。第三按压部件787沿纵向向内方向LI推压输入部件764,以使得(在纵向向内方向LI上的)端面764n和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端面774m彼此抵靠。此时,作为联接轴793的驱动力接收部分的接合部分793b1和作为输入部件764的驱动力传递部分的接合部分764f之间的连接被断开(处于脱离状态)。因此,在此时,输入部件764的旋转驱动力不能传递至联接轴793。换句话说,此时的输入部件764位于(驱动力)非传递位置。因此,输入部件764和联接轴793用作离合器。
图43的分图(a)示出了输入部件764沿纵向向外方向LO突出(位于突出位置或伸出位置)的状态。
杆部件712将外侧圆柱形凸轮770旋转到预定相位(图45的分图(a)和(b))。然后,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端面774l从接触外侧圆柱形凸轮770的端面770h的状态移动到接触端面770n的状态(也可参见图14)。由此,内侧圆柱形凸轮774通过平移凸轮第一按压弹簧759的推压力沿纵向向外方向LO移动。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端面774m推压输入部件764的(在纵向向内方向LI上的)端面764n。作为推压部件的第一按压弹簧759的推压力被设定为大于作为推压部件的第三按压部件787的推压力,因此,输入部件764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移动。此时,作为联接轴793的驱动力接收部分的接合部分793b1与作为输入部件764的驱动力传递部分的接合部分764f接合(连接)。结果,输入部件764的旋转驱动力变成能够传递至联接轴793。输入部件764和联接轴793构成该实施例的联接部件。
联接轴793的自由端部793b限制输入部件764在纵向向外方向LO上的移动。
参考图44,将描述输入部件764的相位控制机构。相位控制机构是将输入部件764设定为使其容易与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的相位的机构。
图44的分图(a)和(b)是联接单元U3的截面图。通过将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轴774f插入扭转弹簧789的孔789a中来支撑扭转弹簧789。两个扭转弹簧789中的一个(臂789c)与内侧圆柱形凸轮774的壁774h接触。
图44的分图(a)示出了输入部件764在图像形成完成之后停止在某一相位处的状态。扭转弹簧789的臂789b与输入部件764的大致为三角形的棱柱764e接触。更具体地,臂789b与棱柱764e的顶点764h的附近接触。这里,扭转弹簧789被设定成使得推压力作用在臂789b和789c扩张的方向上。因此,在图44的分图(a)中,由输入部件764通过臂789b接收的扭转弹簧789的推压力作用在顺时针旋转输入部件764的方向上。
实际上,当输入部件764与驱动传递部件81联接(接合)时,输入部件764不旋转。然而,当用户打开装置主组件A的开闭门13时(图12的分图(a)),输入部件764在纵向向内方向LI上退避。也就是说,输入部件764从伸出位置(驱动传递位置、突出位置:图43的分图(a))移动到退避位置(非驱动传递位置:图43的分图(b)),以使得输入部件764从驱动传递部件81脱离。此外,在此时,输入部件764也从联接轴793脱离。也就是说,作为联接轴793的驱动力接收部分的接合部分793b1和作为输入部件764的驱动力传递部分的接合部分764f彼此脱离。然后,输入部件764变得能够相对于联接轴793自由旋转。
因此,输入部件764通过扭转弹簧789的推压力旋转,并且相位从图44的分图(a)所示的相位改变成图44的分图(b)所示的相位。图44的分图(b)所示的输入部件764的相位是臂789b接触输入部件764的弧形部分764p的相位。在这种状态下,从扭转弹簧789接收的输入部件764的旋转力矩被平衡,以使得输入部件764停止旋转。也就是说,输入部件764由扭转弹簧789保持在图44的分图(b)所示的预定相位。扭转弹簧789是用于将输入部件764确定在预定相位的相位确定部件。
输入部件764的棱柱764e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形状,其大致为120度旋转对称(对称)。因此,当输入部件764旋转一圈(360度)时,每隔120度就通过扭转弹簧停止旋转。也就是说,假设图44的分图(b)所示的输入部件764的相位是0度,则当输入部件764处于120度和240度的位置时,由输入部件764接收的旋转力矩即被平衡,并且输入部件764停止旋转。换句话说,输入部件764在三个不同相位(在本实施例中为0度、120度和240度)中的任一相位处被扭转弹簧789保持(停止旋转)。
相位控制装置不限于上述结构,并且可以具有另外的结构。例如,尽管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三个扭转弹簧789,但是扭转弹簧789的数量不必局限于该数量,并且即使扭转弹簧789的数量是一个或两个,输入部件764的相位也可以是上述三个相位中的任意一个。输入部件764的棱柱具有120度的旋转对称性,但是不需要严格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尽管输入部件764要在三个相位中的任一相位处被保持,但是不需要这些相位恰好是0度、120度和240度。
参考图45、38和44,将进一步进行描述。图45是从轴向方向LO观察的驱动传递单元的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输入部件764a的大致为三角形的棱柱764e的三个顶点764h(图38、44)所布置的相位与大致为三角形的从动传递部分764a的三个顶点764u所布置的相位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顶点764u面对的方向与每个顶点764h面对的方向基本相同。
通过执行如上所述的联接部件(输入部件)的相位控制,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与盒B的联接部件(输入部件764)如下文将描述的那样平稳地连接。
类似于上述实施例3的驱动传递部件581,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81被保持在朝着盒安装方向的下游侧倾斜的状态(图34)。具体地,当开闭门13打开时(图12的分图(a)),驱动传递部件81向图45的分图(a)所示的箭头AZ的方向倾斜。箭头AZ的方向是从鼓62的中心到显影辊32绘制的线(即0度的基准线)在旋转方向上向鼓62的下游倾斜41度所得到的线的方向。鼓62的旋转方向是鼓62在图像形成期间(在调色剂图像形成期间)旋转的方向。具体地,该旋转方向是鼓62的表面顺序地接触或接近充电辊66(图3)且随后接触或接近显影辊32的方向(箭头AX的方向)。
由于驱动传递部件81是倾斜的,所以当盒B被插入到装置主组件A中时,输入部件764的从动传递部分764a的中心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的中心未对准。然而,通过上述的相位控制,作为输入部件764的从动传递部分764a的三个三角形顶点764u中的任意一个位于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的AZ方向上(图45的分图(a))。换句话说,在从动传递部分764a中,从鼓62的中心径向突出最多的部分(顶点764u)位于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的AZ方向上。通过将输入部件764保持在这样的相位,即使输入部件764和驱动传递部件81未对准,也很容易将它们接合。
也就是说,当驱动传递部件81从图45的分图(a)所示的状态旋转时,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的大致为三角形形状的相位与输入部件764的从动传递部分764a的三角形形状的相位基本对准(参考图45的分图(b))。然后,输入部件764的从动传递部分764a进入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由此建立接合。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6的分图(a)-(f)描述相位控制使得输入部件764与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81更容易接合的原因。图46的分图(a)、图46的分图(b)、图46的分图(d)、图46的分图(e)和图46的分图(f)是从轴向方向LO观察的驱动传递单元的截面图。图46的分图(c)是从垂直于驱动传递单元的轴线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装置主组件设置有驱动传递部件81,盒设置有动力输入部件764,并且这些是彼此连接的联接件。如图46所示,这些联接件(81,764)具有接合部分,接合部分的形式分别为大致三角形的凹部81a(参见图25、图46的分图(a)等)和凸部764a(图38的分图(a)和图46的分图(a))。这些三角形形状(81a,764a)的末端(角部、顶点)是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部分,因此,它们被圆化以保持必要的强度。如图46的分图(a)所示,当三角形形状在同轴状态下彼此接合并且处于彼此对准的相位时,三角形间隙定义如下。这些三角形形状(81a,764a)的末端之间的间隙(自由端81r和自由端764y之间的距离)是LB,这些边之间的间隙(边81s和边764x之间的距离)是LA。则存在以下的关系式:
LA>LB (公式A)
也就是说,在这些三角形形状(81a,764a)中,三角形(81a,764a)的边之间的间隙LA大于末端之间的间隙LB(间隙LA具有大于间隙LB的余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6的分图(d)、(e)和(f)所示,优选的是,盒侧的三角形形状(凸部764a)的顶点764y在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的方向(图中的左下AZ方向)上倾斜。这对应于将凸部764a的侧边764x指向与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的AZ方向相反的一侧。通过这样做,输入部件764的凸部764a可以平稳地与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81a接合。
如图46的分图(d)所示,当凹部81a和凸部764a未接合时,它们的相位不对准。当处于该状态的驱动传递部件81从该状态顺时针旋转时,三角形形状81a和764a的相位对准,如图46的分图(d)所示。然而,驱动传递部件81在AZ方向上倾斜,因此,凹部81a在该倾斜方向上移位,并且存在凹部81a和凸部764a之间的间隙变窄的区域。尽管如此,在本实施例中,凹部81a的侧边和凸部764a的侧边位于间隙变窄的区域中(即,与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凹部81a的侧边和凸部764a的侧边之间的间隙被确保为相对较大(LA),正如公式A中所定义和图46的分图(a)所示的那样。因此,即使该间隙由于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而缩短,也可以确保操作驱动传递部件和输入部件之间的接合所需的位置关系。因此,当凹部81a和凸部764a的相位对准时,凸部764a可以通过第一按压弹簧759的力进入凹部81a(图38的分图(a)和(b))。此外,驱动传递部件81继续旋转,并且凹部81a和凸部764a彼此接合,如图46的分图(d)所示,并且凸部764a接收来自凹部81a的驱动力。
总之,即使驱动传递部件81和输入部件764之间的间隙由于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而变小,部件764的相位也设定成使得驱动传递部件81和输入部件764之间的间隙被确保为一定程度以上。在本实施例中,这对应于将输入部件764的三角形(凸部764a)的侧边指向与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的方向AZ相反的一侧(即,图46的分图(d)中的右上侧)。换句话说,它对应于将输入部件764的三角形形状(凸部764a)的三个顶点764y中的任意一个指向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方向AZ(左下)。凸部764a的三个顶点(三段圆弧764y)对应于用于接收来自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部分。
如(公式A)和图46的分图(a)所示,侧边之间的间隙LA被设定为大于顶点之间的间隙LB的原因将在下文描述。
考虑到凹部81a和凹部764a的尺寸公差来设定三角形形状(凸部81a和凹部764a)之间的间隙LA和LB。然而,鉴于不仅要考虑尺寸公差,而且还要考虑让输入部件764更容易与旋转的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的事实,因此侧边之间的间隙LA被设定得较大。
当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的三角形形状(凹部81a)和输入部件764的三角形形状(凸部764a)之间的相位差小于特定角度时,驱动传递部件81和输入部件764即处于可接合状态。如图46的分图(b)所示,当凸部764a处于由实线指示的相位和由虚线指示的相位之间时,凹部81a和凸部764a可以彼此接合。凹部81a的侧边和凸部764a的侧边之间的间隙LA越大,允许接合的相位差就越大,以使得凹部81a和凸部764a更容易接合。
这里,当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时,在凹部81a和凸部764a未充分接合的阶段,力可以作用在使联接部件764移动远离驱动传递部件81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如图46的分图(c)所示,输入部件764可以接触凹部81a的倒角81p,其结果是输入部件764在阻碍接合的方向上接收来自驱动传递部件81的力。上述的间隙LA被设定为较大,从而不会产生这样的力。如果间隙LA较大,则当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时,上述的力不起作用,因此,凹部81a和凸部764a能够彼此接合的状态得以持续很长时间,从而促进接合。
当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方向AZ和输入部件764的三角形自由端(弧形部分764y)的方向完全对准时,它们最容易彼此接合。然而,只要三角形形状(凸部764a)的自由端(弧形部分764y)相对于驱动传递部件81倾斜方向的方向在±30°以内,促进联接件之间接合的效果就可以得到增强。
如上所述,驱动传递部件91的倾斜方向(箭头AZ的方向)是从鼓62的中心到显影辊32的中心绘制的线朝着鼓6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倾斜41度的方向。鉴于此,优选的是,凸部(突起部)764的顶点处于从经过鼓62的中心和显影辊32的中心的线朝着鼓6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倾斜11度至71度的范围内。
此外,在以上的描述中,驱动传递部件81和输入部件764的接合部分(凹部81a和凸部764a)彼此相似并且大致为等边三角形。也就是说,凹部81a和凸部764a中的每一个都具有120度的旋转对称性。
然而,即使接合部分可以不具有这样的形状,基本思想也是相同的,并且通过控制输入部件764的相位,可以获得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例如,凸部764a的形状可以是部分被切除的三角形、可以不是三角形的形状、并且可以不是120度旋转对称。
然而,假设凹部81a的形状是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大致等边三角形(图25),则理想的是凸部764a在三个点处接触凹部81a并接收驱动力。更理想的是,这三个点被均匀地布置。也就是说,即使当凸部764a的形状不同于本实施例的形状时,也希望凸部764a在对应于本实施例的三个顶点(圆弧部分764y)的位置处具有驱动力接收部分。也就是说,优选的是,相邻的驱动力接收部分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凸部764a(驱动力接收部分)的轴线大约为120度。
<实施例5>
下面将描述实施例5。在本实施例中示出的联接部件664包括从盒外部接收驱动力的输入部件(驱动接收部分、驱动输入部件、输入单元)610、管控输入部件610的姿态的推压部件620(推压构件)、以及能够在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进退的进退部件630。
三个这样的输入部件610和三个这样的推压部件620由支撑部件(支撑部分)640支撑,并且沿着感光鼓的周向方向(旋转方向)布置。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通过操作部件(杆部件12)来回移动联接部件664的结构及其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图7、9、10、11、12和图13)。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
首先参考图49,将详细描述该实施例的联接部件664的构件。
输入部件610的圆柱形状611与支撑部件640a的凹陷形状641接合,并且被可旋转地(可摆动地)支撑。输入部件610可以改变关于圆柱形状611的轴线的倾斜角。输入部件610的圆柱形状612与推压部件620的一端621接合并由其支撑。推压部件620的另一端622与支撑部件640a的圆柱形状642接合并由其支撑。
支撑部件640a和640b彼此处于联接关系,并且输入部件610和推压部件620被包围并支撑在支撑部件640a和640b之间,以使得输入部件610和推压部件620的位置被管控。
推压部件620是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力在围绕作为轴线的圆柱形状611的旋转方向上管控输入部件610。
进退部件630包括进退部件630a和进退部件630b,进退部件630a具有进退接触部分631,该进退接触部分631能够在进退时接触输入部件610,进退部件630b接收杆部件12的进退驱动。这两者通过焊接或类似方式接合在一起,并且彼此具有结合关系。随着进退部件630来回移动,整个联接部件664也来回移动。
输入部件610具有自由端部(驱动接收部分)613,其用于与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输入部件610通过自由端部613接收旋转驱动,并将旋转驱动传递至支撑其自身的支撑部件640a。
支撑部件640a的表面640c和支撑部件640b的表面640d通过焊接等方式接合,并且彼此具有联接关系,并且支撑部件640a和支撑部件640b作为支撑部件640一体地旋转。
支撑部件640b具有第一旋转接收部分643,并且能够与进退部件630b的第二旋转接收部分632接合以传递旋转驱动。也就是说,进退部件630和支撑部件640构造成能够在鼓轴线方向LI上相对于彼此相对滑动,同时能够一体地旋转。
另外,进退部件630b具有第三旋转接收部分633,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三旋转接收部分633的第四旋转接收部分(未示出)设置在驱动侧凸缘75中,从而与其接合以传递驱动力。
由此,它具有能够将旋转驱动传递至旋转体的部件结构。
参照图50,将参照图示描述联接部件664与杆部件12联动而来回移动的动作。
图50是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64的纵向截面图,并且示出了类似于图14的联接部件664与杆部件12的移动相联动的伸出动作的步骤(a)-(f)。
图50的分图(a)示出了退避位置的状态,其中联接部件664与杆部件12的移动相联动而最大程度地移动到盒的内部。
图50的分图(d)示出了在伸出位置的状态,其中联接部件664与杆部件12的移动相联动而最大程度地移动到盒的外部。
图50(b)和50(c)示出了从退避位置向伸出位置移动的状态和从伸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的状态。
图50(e)和50(f)示出了从伸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的状态。在图50中,联接部件664的一次往复运动中的状态变化的顺序如分图(a)→(b)→(c)→(d)→(e)→(f)→(a)或者(a)→(b)→(c)→(d)→(c)→(b)→(a)所示。
在下文中,将描述当上述状态改变时联接部件664的行为。
首先,将对所述行为的概况进行说明。
当操作杆12(图12)时,通过旋转圆柱形凸轮74即可使进退部件630沿着鼓轴线L1滑动。进退部件630的滑动改变支撑部件640在鼓轴线上的L1方向上的位置以及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的打开量(径向移动量)。
接下来,将对所述行为的细节进行说明。
[1]首先,将描述图50中从(a)到(b)的状态变化。圆柱形凸轮部件74的纵向限制部分74d沿着图中的方向H移动,并且已经接收到第一按压部件59的弹力的进退部件630a和630b伸出,使得进退接触部分631与输入部件610相接触,由此输入部件610在图中的H方向上被按压。直到设置在鼓轴承部件73上的止动件形状698与支撑部件640a彼此接触之前,由于输入部件610被推压部件620的拉伸弹簧的力沿关闭方向推压,因此其不会打开。然后,圆柱形状611沿图中的H方向按压对其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640a的凹部形状641,并且整个联接部件664沿H方向伸出。也就是说,直到在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未打开的状态下,设置在鼓承载部件73上的止动件形状698和支撑部件640a彼此接触之前,支撑部件640、输入部件610和进退部件630都在图中的方向H上一体地移动。结果,驱动传递部件81进入第二伸出位置,其中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可以与三角形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图25)。
[2]接下来,将描述图50中从(b)到(c)的状态变化。圆柱形凸轮部件74在图中的方向H上移动,并且接收第一按压部件59的弹簧力的进退部件630a和630b伸出。由此,在伸出和退避时,接触部分631接触输入部件610,并在图中的方向H上按压它。此时,设置在鼓轴承部件73上的止动件形状698和支撑部件640a彼此接触,并且支撑部件640a在图中的H方向上不再进一步伸出。由此,输入部件610因以圆柱形状611为轴在图中的R方向上旋转的力变得大于推压部件620的拉伸弹簧的力而旋转,并且图中的R方向上的倾斜角改变。换句话说,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在第二伸出位置开始径向向外打开。径向方向是联接部件664的径向方向(旋转径向)。也就是说,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开始移动远离联接部件664的轴线。
[3]接下来,将描述图50中从(c)到(d)的状态变化。从图50的分图(c)的状态,进退部件630a、630b进一步伸出,并且输入部件610以与[2]中相同的方式改变所示的R方向上的倾斜角,并且到达最大程度地移动到盒外部的伸出位置。在图50的分图(d)的状态下,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张开,使得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与三角形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图25)。由此,能够进行驱动传递,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由马达(未示出)旋转,使得旋转驱动被传递至输入部件610。
[4]接下来,将描述图50中从(d)→(e)→(f)→(a)的状态变化。当从伸出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时,在整个联接部件664退避之后,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朝着图中的L方向改变。首先,在从图50的分图(d)到图50的分图(e)的状态变化中,圆柱形凸轮部件74在图中的G方向上移动,第一按压部件59的弹簧被压缩,并且进退部件630a和630b退避。此时,当推进部件620的弹簧力在进退过程期间作为图中的L方向上的按压力被施加到接触点631、并且在进退过程期间输入部件610和进退部件630之间在接触点631处的摩擦力较大时,整体的联接部件664在图中的G方向上跟随和退避。由此,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三角形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图25)之间的接合被解除。接下来,将描述从图50的分图(e)到(f)到(a)的状态变化。类似于上述内容地,进退部件630退避,并且整个联接部件664趋于退避,但是支撑部件640b和设置在鼓轴承部件73上的止动件形状699彼此抵接,并且因此,支撑部件640b不会在图中的G方向上进一步退避。此后,随着进退部件630退避,输入部件610和进退部件630之间的接触状态改变,并且输入部件610通过推压部件620的拉伸弹簧的力围绕作为轴线的圆柱形状611旋转,使得倾斜角在图中所示的方向上改变。结果,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在径向方向上向内闭合。也就是说,驱动传递部件610的自由端613接近联接部件664的轴线。
[5]将描述从图50的分图(d)→分图(c)→(b)→(a)的状态变化。当从伸出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时,进退部件630首先退避,并且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朝着图中的L方向改变,然后支撑部件640退避。首先,在从图50的分图(d)到图50的分图(c)的状态变化中,圆柱形凸轮部件74在图中的方向G上移动,并且第一按压部件59的弹簧被压缩,使得进退部件630a和630b退避。然后,输入部件610通过推压部件620的拉伸弹簧的力围绕作为轴线的圆柱形状611旋转,并且倾斜角朝着图中的L方向改变。由此,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613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三角形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图25)之间的接合被解除。接下来,在从图50的分图(c)到图50的分图(b)的状态变化中,如上所述,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通过进退部件630的退避而朝着图中的L方向改变。在从图50的分图(b)到图50的分图(a)的状态变化中,当进退部件630退避时,进退部件630b和支撑部件640b抵接在抵接部分697处,此后,当进退部件630退避时,支撑部件640b也跟随和退避。结果,整个联接部件664在图中的G方向上退避并且到达第一退避位置。
已经描述了整个联接部件664能够沿轴向方向来回移动的结构。然而,如图51的分图(a)和图51的分图(b)所示,即使在联接部件664整体上不沿着轴向方向来回移动的结构中,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输入部件610也可以彼此接合。
图51的分图(a)和图51的分图(b)示出了这样的示例。如这些图中所示,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的变化量(图51的分图(a)中的P)可以被设定为较大的值。然后,当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移动时,输入部件610向盒外部突出的突出量(图51的分图(b)中的X)增加。可以增加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输入部件610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接合宽度。然后,即使整个联接部件664不沿着轴向滑动,也可以仅通过使输入部件610倾斜来接合驱动传递部件81。
在图51的分图(a)和(b)中,联接部件664通过仅使其一部分(即,仅使输入部件610)移动(倾斜)而来回移动。也就是说,仅通过输入部件610的倾斜移动(倾斜),联接部件664即可采取用于接合驱动传递部件81的伸出位置(图51的分图(b))和用于断开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接合的退避位置(图51的分图(a))。
然而,除了输入部件610的倾斜之外,更有效的是采用整个联接部件664都可以伸出和退避的结构,正如图50中从分图(a)到(b)的状态变化。也就是说,可以确保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输入部件610之间的更大的接合宽度。因此,更理想的是联接部件664能够来回移动。
接下来,参考图52,将对用于接合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凹部)81a和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部(驱动接收部分)613的条件进行描述。如图52所示,当三个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部613通过推压部件620而最大程度地靠近联接部件664的旋转轴时,围绕旋转轴线绘制的经过三个末端613的最远点的圆688最靠近旋转轴线。圆688是自由端部613的外接圆。接下来,围绕联接部件664的旋转轴线绘制圆686,该圆686经过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中最靠近联接部件664的旋转轴线的点。圆686是驱动传递部分81a的内切圆。圆688和圆686都垂直于旋转轴线。
此时,只要由自由端部613形成的圆688小于由驱动传递部分81a形成的圆686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不管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联接部件664的输入部件610形成的相位组合如何,输入部件610都会进入驱动传递部分81a的内部。此后,通过改变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驱动传递部件81和输入部件610能够可靠地彼此接合。
然而,在图52中,作为示例,已经描述了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64的旋转轴线彼此对准的情形。实际上,如图50的分图(a)和图50的分图(b)所示的驱动传递部件81相对于联接部件664的轴线倾斜,正如实施例1的变型例中所示的驱动传递部件那样。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条件,输入部件610就可以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图53示出了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大于实际倾斜的状态。在图53中,以联接部件664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绘制经过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中最靠近联接部件664的旋转轴线的点的圆687。该圆687垂直于旋转轴线。因为驱动传递部件81是倾斜的,所以圆687小于上述的圆686(图52)。
此时,只要由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形成的圆687大于由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部613形成的圆688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不管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联接部件664的输入部件610形成的相位组合如何,联接部件664的输入部件610都可以进入驱动传递部分81a。也就是说,在联接部件664伸出之后,通过改变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输入部件610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随着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改变,通过减小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驱动传递部件81变成与联接部件664大致同轴。驱动传递部件81与联接部件664对准。
另外,根据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联接部件664的输入部件610的相位组合,在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输入部件610的接合完成之前,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的改变可以中途停止。也就是说,如图54所示,当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改变时,直到驱动传递部分81a的最小内径部分(圆686)和输入部件610彼此接触,输入部件610才会暂时停止。
此时,即使杆部件12被操作到使联接部件664保持在伸出位置的位置,第一按压部件59也用作阻尼器,使得进退部件630不再进一步伸出。第一按压部件59保持在进退部件630的伸出方向上的压缩反作用力。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1通过装置主组件的驱动而旋转,并且当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和联接部件664的输入部件610同相时,进退部件630伸出,并且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也改变。也就是说,输入部件610的倾斜角改变,直到输入部件610的自由端位于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驱动传递部分)81a的最大内径圆685相对应的位置。由此,驱动传递部件81被输入部件610推压,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摆动)从而减小其倾斜角。驱动传递部件81与输入部件610对准,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和输入部件610能够可靠地彼此接合。
该实施例的输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610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型例所示的输入部件(联接部件64)不同的移动方向,并且还在径向方向上移动。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输入部件610也会向驱动传递部件81的凹部的内表面移动以推压驱动传递部件81,从而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由此,输入部件610可以与实施例1的变型例中所示的联接部件64类似地与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沿着周向布置了包括相同形状的三个输入部件610和使用拉伸弹簧的三个推压部件620,但是结构不局限于该示例。此外,进退部件630的形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的形状。此外,也可以采用如实施例2中那样的结构,其中用于使联接部件进退的进退机构位于盒的非驱动侧。
<实施例6>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6。可以省略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点的描述。特别地,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要素中,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将被赋予与实施例1的部件相同的名称,并且可以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
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联接部件64的从动传递部分64a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横截面和突出形状(凸部)(参见图17)。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从动传递部分包括多个部件(图55)。
将详细描述由该区别导致的结构和操作的差异。
首先参考图55、56和57,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联接部件864。
图55是示出实施例6的联接部件864的外观的透视图。
图56是示出实施例6的操作单元的结构的局部透视图。
图57是根据实施例6的鼓单元的驱动单元端的局部纵向截面图。
图58是示出实施例6的联接件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59是接合部分的截面图,示出了根据实施例6的联接件的操作。
正如在实施例1中那样,鼓轴承部件873由清洁单元860支撑。如图55和56所示,联接部件864包括多个凸部801、凸部支撑部件(支撑部件)802、凸部按压部件803、盖部件858等。尽管将在下文中描述细节,但凸部801是输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驱动力从联接部件864的外部(即,从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输入到该输入部件。
如图56和5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4构造成由鼓轴承部件873的外周部分873b支撑,正如实施例1中那样。
此外,支撑部件802的内侧圆柱形表面802c构造成由鼓轴承部件873的孔部分873a支撑。如图56和57所示,多个凸部801设置在支撑部件802的内周部分上。支撑部件802是用于保持和支撑多个凸部801的保持部件(支撑部件)。
用于接收来自驱动部分侧的驱动传递力的驱动接收部分801a、纵向位置管控表面801b、以及按压圆柱形轴801c分别设置在多个凸部801上。
凸部按压部件803设置在多个凸部801的每个按压圆柱形轴801c上。凸部按压部件803的与凸部801相对的一侧由设置在盖部件858上的多个圆柱形轴858a支撑。
盖部件858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到驱动侧凸缘部件875的端部875c。
凸部801的驱动接收部分801a与接合孔802a接合并由接合孔802a支撑,从而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移动。
被凸部按压部分803的按压力沿箭头N方向按压的凸部801使其纵向位置管控表面801b抵靠支撑部件802的纵向管控表面802d,从而限制其沿箭头N方向的移动。
支撑部件802的外侧圆柱形表面802b由驱动侧凸缘875的内周表面875b支撑,从而能够在箭头N方向上移动。
接收多个凸部按压部件803的按压力的多个凸部801导致在箭头N方向上按压所述支撑部件802。支撑部件802接收箭头N的方向上的按压力,并且纵向管控表面802e抵接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4的纵向管控表面874d。接收箭头N方向上的按压力的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4抵接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0并且在箭头N方向上按压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0。
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0在轴线N的方向上抵接被固定至清洁单元860的鼓轴承部件873,并且纵向位置受到限制。
类似于实施例1的联接部件64,本实施例的联接部件864可以在伸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具体地,联接部件864的支撑部件802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来回移动,使得联接部件864在伸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图1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支撑部件802被凸部按压部件803推向驱动侧(箭头N侧),并且纵向管控表面802e被压抵在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4的纵向管控表面874d上。
当盒B没有安装在装置主组件A中时,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4布置成抵抗凸部按压部件803的弹力使支撑部件802退避到鼓中。这是联接部件864的支撑部件802处于第一位置(退避位置)的状态。
当开闭门13在盒B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之后关闭时,设置在开闭门13上的盒按压部件1接触杆部件12(图12的分图(a)和(b))。与杆部件12的移动相联动地,联接部件864的支撑部件802从第一位置(退避位置)移动到驱动侧第二位置(伸出位置)。
也就是说,支撑部件802的纵向位置也取决于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4的纵向位置(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因为凸部按压部件803在驱动侧操作支撑部件802,所以凸部按压部件803可以被视为上述操作单元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压缩螺旋弹簧被用作凸部按压部件803,但是也可以使用具有另外形状的弹性部件来推压支撑部件802。
该实施例的驱动传递部件881如实施例1的变型例中所示的驱动传递部件81那样倾斜。当驱动传递部件881倾斜时,驱动传递部件881和联接部件864不同轴地布置。然后,将描述在接合之前驱动传递部件881的旋转轴线L3和联接部件864的旋转轴线L1不同轴的情况下,联接部件864和驱动传递部件881如何彼此接合。
图58是根据该示例的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81和联接部件864的纵向截面图。
这里,图58的分图(a)是示出了处理盒插入装置主组件A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58的分图(b)是示出了开闭门13(未示出)在处理盒插入装置主组件A之后关闭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58的分图(c)示出了这样的状态,其中驱动力被输入到装置主组件A,驱动传递部件881开始旋转,并且联接部件864的凸部801的一部分开始与驱动输入联接件881的一部分接合。
图58的分图(d)是恰好在驱动传递部分881a的相位和联接部件864的凸部801的相位落入预定范围内之后的示意图。
图58的分图(e)是示出驱动传递部件881的驱动传递部分881a和联接部件864的凸部801彼此完全接合的状态的截面图。
在图58的分图(c)、(d)和(e)中,随着联接部件864的多个凸部801依次与驱动传递部件881接合,接合操作完成,同时驱动传递部件881的倾斜角减小。
图59的分图(a)至(e)是与图58的分图(a)至(e)的定时相对应的驱动传递部件881和联接部件864在垂直于轴线的方向上的截面图。
类似于实施例1,驱动传递部件881由驱动传递部件支撑部件85支撑。此时,由于的关系,因此在驱动传递部件881的被支撑部分881b和驱动传递部件支撑部件85的支撑部分85a之间形成间隙。驱动传递部件881可以在该间隙的范围内移动。通过适当选择该间隙的尺寸,当驱动传递部件881和联接部件864接合时,驱动传递部件881的自由端侧的中心位置(驱动传递部件881的自由端侧的中心的位置)可以与联接部件864的中心位置对准。结果,驱动传递部件881的旋转轴线L3可以与联接部件864的旋转轴线L1精确对准。
当装置主组件A的可旋转门13完全关闭时,联接部件864的支撑部件802通过杆部件12、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874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此时,纵向位置由支撑部件802管控的多个凸部801也会随着支撑部件802的移动而沿箭头N的方向突出。
在本变型例中,多个突出部件801的一部分通过凸部按压部件803的按压力在驱动传递部分881a处抵靠至沿图中的方向V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881,并且其一部分抵靠至端面881c(图57的分图(b),图58的分图(b))。
这里,为了便于说明,示出的多个(六个)凸部801分别是801A至801F(图59的分图(b))。这些凸部801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独立地来回移动。
当驱动传递部件881位于图58的分图(b)和图59的分图(b)所示的位置时,凸部801中的凸部801B、801C和801E抵接驱动传递部分881a,并且801A、801D和801F抵接端面881C。
此后,如图58的分图(c)和图59的分图(c)所示,当驱动传递部件881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时,凸部801D和凸部801F的一部分通过凸部按压部件803的按压力抵接至驱动传递部分881a。当驱动传递部件881从该状态进一步旋转时,驱动传递部分881a的表面的一部分(表面881d)在旋转方向上与凸部801F(f)接合。此时,驱动传递部件881的表面881d接收箭头HA方向上的反作用力,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81趋于在箭头HA方向上移动。同时,驱动传递部件881的另外的表面881g和881i抵接至凸部801C和801D的一部分,并且向对准方向外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81在沿作为对准方向的箭头HB方向移动的同时继续旋转。
此外,如图58的分图(d)和图59的分图(d)所示,驱动传递部件881在箭头R的方向上旋转,同时在箭头HB的方向上移动,使得所有凸部801抵接至驱动传递部分。
此外,当驱动传递部件881旋转时,作为驱动传递部分的表面881d、881e、881f分别抵接至凸部801A、801D、801F。
此时,由于凸部801A、801D和801F布置在适当的位置处,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81在沿箭头HB方向对准的同时接合。
也就是说,凸部801被安置成使得当驱动传递部件881的旋转轴线L3和联接部件864的旋转轴线L1同轴地布置时,凸部801同时抵接至驱动传递部件881的表面881d、881e、881f。由此,可以获得定心效果(centering effect)。
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81的对准由凸部801完成并实现驱动传递。
由于多个凸部801中的每一个被相应的弹簧(凸部按压部件803)推压,所以每个凸部801可以彼此独立地移动。根据驱动传递部件881的旋转,每个凸部801来回移动,并且依次与驱动传递部件881接合。也就是说,与驱动传递部件881接合的凸部801的数量逐渐增加。由此,驱动传递部件881的倾斜角逐渐减小,并且最终完成驱动传递部件881和联接部件864之间的接合(联接、连结)。在这种状态下,驱动传递部件881相对于感光鼓的倾斜角可以被设定为接近0度的值。也就是说,驱动传递部件881可以与感光鼓对准。
此外,在将盒B从装置的主组件A中取出时,支撑部件802在图58的分图(a)所示的箭头S方向上移动。然后,凸部801退避到图58的分图(a)和图59的分图(a)所示的位置,并且与驱动传递部件881的接合被解除。
在以上的描述中,驱动传递部件881的倾斜方向(V方向)是重力方向,但是该倾斜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例如,驱动传递部件881可以在实施例3等所示的方向上倾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所述多个凸部(输入部件)801为六个的情况,但是只要存在至少三个凸部801,就可以在获得定心作用的同时与驱动传递部件881接合。
此外,如上所述,为了使凸部801表现出对驱动传递部件881进行定心的功能,可以优选地满足以下关系。也就是说,优选地,当驱动传递部件881和联接部件864同轴布置时,多个凸部801中的至少三个设置在它们能够同时与驱动传递部件881接合的位置处。如果多个凸部801包括除了与驱动传递部件881的表面881d、881e和881f的旋转轨迹接合的接合凸部之外的凸部,则驱动传递部件881首先接合除了所述接合凸部以外的凸部,就可能难以获得定心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864的多个(六个)凸部801布置为形成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图59的分图(e))。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驱动传递部件881的凹部81a(图59的分图(a))大致为三角形,因此相应地布置了六个凸部801。通过将多个凸部801布置成对应于驱动传递部件881的凹部的形状,与凹部81a接合的凸部801的数量就随着驱动传递部件881的旋转而增加(图59的分图(a)-(e))。由此,驱动传递部件881的倾斜量减小,如图58的分图(a)-(e)所示,并且可以实现驱动传递部件881和联接部件864之间的连接。
<实施例7>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7。可以省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点的描述。具体地,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要素中,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将被赋予与实施例1和2中的部件相同的名称,并且仅描述与上述内容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例中,如同在实施例1的变型例中那样,将描述驱动传递部分81构造成可枢转(可倾斜)的情况。在实施例1中,倒角部分64e设置成相对于联接部件64的进退方向倾斜,以使得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之间的角度差减小,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能够彼此联接。与联接部件64接合现在已经是可行的。在本实施例中,正如下文将详细描述的那样,包括对准部件301的驱动输入单元300和驱动传递部件81可以彼此接合。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输入单元300对应于联接部件。
当然,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驱动传递部件81和驱动输入单元300彼此接合之前它们各自的旋转轴线同轴的情况下,它们也可以彼此接合。
在本实施例中,将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操作部件(杆部件12)布置在盒B的驱动侧,并且将如实施例2中所述的操作部件(杆部件212)布置在盒B的非驱动侧。正如下文将描述的那样,杆部件12使销接收部件303伸出和退避,并且杆部件212使对准部件301伸出和退避。销接收部件303和对准部件301可以彼此独立地来回移动。
参考图60、61、62和63,将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对准部件301、销(凸部、驱动输入部件、输入部分)302和销接收部件(支撑部分、输出部分)303的驱动输入单元300。
图60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准部件301的透视图。
图6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销接收部件303的透视图。
图6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输入单元300的透视图。
图6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输入单元300的局部纵向截面图。
如图60所示,对准部件301设置有斜面301a、圆柱形部分301b、切口部分301c、纵向管控表面301d、连接部件接收部分301e、以及端面301f。此时,三个切口部分301c沿着圆柱形部分301b以相等的间隔设置。
此外,如图61所示,销接收部件303设置有销接收部分303a、驱动传递部分303b、圆柱形接收部分303c、孔部分303d、槽部分303e、弹簧座表面303f和纵向限制表面303h。此时,三个销接收部分303a沿着圆柱形接收部分303c以相等的间隔设置。
如图62和63所示,该实施例中的驱动输入单元300包括对准部件301、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对准部件301的圆柱形部分301b插入销接收部件303的圆柱形接收部分303c中并与之接合。此外,销302与销接收部件303的销接收部分303a接合。此时,销302被插入到与纵向管控表面303h接触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从弹簧座表面303f侧将粘合剂等施加到槽部分303e而被牢固地固定。此外,作为安全固定的手段,可以使用诸如压配合或螺钉这样的手段。这里,销302设置有凸缘部分302a,并且销302在凸缘部分302a处与对准部件301的切口部分301c接合。当对准部件301被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在方向V上推压时(这将在下文中描述),对准部件301的纵向管控表面301d和销302的凸缘部分302a彼此接触,并且对准部件301在纵向方向上受到限制。此外,如图62所示,在对准部件301的三个切口部分的每一个切口部分中都设置一个销。
此外,如上所述,驱动传递部分303b设置在销接收部件303上。类似于实施例1的联接部件64的驱动传递部分64b由驱动侧凸缘部件75支撑并且将驱动传递至驱动侧凸缘部件75的情形,驱动传递部分303b将驱动传递至驱动侧凸缘部件75。驱动传递部分303b由驱动侧凸缘部件75支撑的结构和驱动侧凸缘部件75由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支撑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接下来,参照图21、23、64和65,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侧凸缘单元269和鼓单元、以及能够使对准部件301纵向移动的操作单元。
图64是根据实施例7的鼓单元的纵向截面图及其局部放大图。图6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7的鼓单元的组装方法的视图。
如图64和65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侧凸缘单元269包括驱动输入单元300(其包括对准部件301、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驱动侧凸缘部件275、盖部件258、以及第一按压部件259等。设置驱动输入单元300来代替实施例1的联接部件64和实施例2的联接部件264。此外,鼓单元包括驱动侧凸缘单元269、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缓冲部件255、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驱动侧凸缘部件275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并且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和盖部件258具有与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
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包括对准部件支撑部分304a、缓冲部件支撑部分304b、连接驱动输入单元30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联接部分304c、以及由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支撑的被支撑部分304d。
包括压缩弹簧等的第一按压部件259设置在销接收部件303的弹簧座表面303f和盖部件258之间。
正如在实施例1中那样,驱动侧凸缘单元269通过诸如压配合或夹紧的方式固定到感光鼓62的驱动侧端部。此外,如图65所示,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其中的缓冲部件255由缓冲部件支撑部分304b支撑)从非驱动侧端部62b插入到鼓中。此时,由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支撑的缓冲部件255接触销接收部件303的弹簧座表面303f,并且对准部件支撑部分304a与对准部件301的连接部件接收部分301e接合。这里,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的对准部件支撑部分304a和对准部件301的连接部件接收部分301e通过压配合、螺接、粘合等方式被牢固地固定。然后,在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装配到内周部分254b的状态下,非驱动侧凸缘部件254通过例如实施例1中的夹紧方式固定到非驱动侧鼓端部62b。此时,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由被支撑部分304d可旋转地支撑在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连接部件支撑部分274b上。实施例7的鼓单元的结构如上所述。
此外,正如在实施例2中那样,在盒的非驱动侧的操作单元包括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杆部件(操作部件)212、第二按压部件214等(图21、图23)。在盒的非驱动侧的操作单元将被称为非驱动侧操作单元。该非驱动侧操作单元的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2的操作单元的结构和操作相同。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上所述,由连接部件261支撑的缓冲部件255与销接收部件303而不是与联接部件264接触。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的对准部件支撑部分304a被牢固地固定到对准部件301。
在实施例2中,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和连接部件261构造成用以确定联接部件264的纵向位置。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对准部件301的纵向位置由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和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确定。此时,如图64所示,对准部件301构造成在盒按压部件抵靠在非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212上之前的状态下位于最靠近非驱动侧的位置。对准部件301退避至非驱动侧的位置被称为对准部件退避位置(对准部件的退避位置,非作用位置)。此外,正如下文将详细描述的那样,当开闭门13完全关闭时,盒按压部件1接触非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212。然后,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驱动输入单元300和对准部件301构造成通过缓冲部件255的推压力而位于最靠近驱动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对准部件301伸出到驱动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被称为对准部件伸出位置(对准部件的伸出位置,作用位置)。
参照图64、66和67,将描述使销接收部件303能够在纵向方向上来回移动的操作单元。
图6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设置在清洁单元60中的操作单元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结构的局部透视图。
图6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操作单元的局部透视图。
如图64、66和67所示,类似于实施例1的操作单元连接至销接收部件303并且控制销接收部件303的移动(进退动作)(控制单元)。这里,与实施例1一样,该操作单元设置在盒的驱动侧。该盒的驱动侧操作单元将被称为驱动侧操作单元。另外,正如在实施例1中那样,驱动侧操作单元包括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0、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杆部件12、第二按压部件(弹性部件、推压部件)14等。
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抵接圆柱形凸轮部分70b和驱动输入单元300,以使得在实施例1中,联接部件64的纵向位置由联接部件纵向位置管控表面74d限制。替代地,在本实施例中,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通过联接部件纵向位置管控表面74d限制驱动输入单元300的纵向位置。
驱动侧操作单元在内侧圆柱形凸轮74处连接至驱动输入单元300,并且销接收部件303可以通过操作杆部件12而来回移动(运动)。随着销接收部件303移动,牢固地固定到销接收部件303的销302也移动。这种操作方式与实施例1中用于联接部件64的操作单元的操作方式相同。
此外,如图64所示,当盒没有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时,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布置成抵抗第一按压部件259的弹力使销接收部件303退避到鼓中。也就是说,在主组件的门13被释放的状态下或者在盒按压部件1抵靠在杆部件12上之前的状态下,销接收部件303构造成位于最靠近非驱动侧的位置。销接收部件303退避至非驱动侧的位置被称为销接收部件退避位置。如图64所示,当销接收部件303处于销接收部件退避位置时,销302和装置的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构造成在纵向方向上不重叠。也就是说,当对准部件301也处于对准部件退避位置时,处理盒B可以平稳地进行安装和拆卸,而不会在销302和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81之间产生干涉。此外,正如下文将详细描述的那样,当开闭门13完全关闭时,盒按压部件1接触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12。然后,该结构使得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74、销接收部件303和销302通过第一按压部件259的推压力而位于最靠近驱动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销接收部件303伸出到驱动侧的位置被称为销接收部件伸出位置。销接收部件303沿着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在退避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
参照图68,将描述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12和非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212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68是从盒的非驱动侧看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其中在沿图中的方向H关闭装置主组件A的开闭门13的过程中,盒按压部件1接近杆部件12和杆部件212。在图中,位于驱动侧的杆部件12由虚线表示。
两个盒按压部件1所布置的位置使得它们能够分别接触杆部件12和杆部件212。也就是说,一个盒按压部件1构造成按压盒的驱动侧,而另一个盒按压部件1构造成按压盒的从动侧。
以这种方式布置在驱动侧和非驱动侧的两个盒按压部件1布置成当沿着感光鼓的轴线观察时彼此重叠。如图68所示,在沿图中的方向H关闭开闭门13的过程中,该布置使得杆部件212的被按压部分212a在杆部件12的被按压部分12a接触盒按压部件1之前先接触盒按压部件1。因此,在关闭开闭门13的过程中,非驱动侧操作单元在驱动侧操作单元操作之前进行操作。因此,正如下文将描述的那样,在由驱动侧操作单元使销接收部件303伸出/退避之前,先由非驱动侧操作单元进行对准部件301的伸出/退避。
参考图69、70和71,将描述当驱动传递部件81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旋转轴线L3和L1在两者彼此接合之前不同轴时,驱动输入单元300和驱动传递部件81如何彼此接合。
这里,图69的分图(a)是当盒被插入装置主组件A中并且开闭门13完全打开时装置主组件A与盒的纵向截面图。图69的分图(b)是在将盒插入装置主组件A之后关闭开闭门13的过程中当非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212开始被盒按压部件1推压时的纵向截面图。图69的分图(c)是当开闭门13进一步关闭、杆部件212被盒按压部件1推压、并且对准部件301到达对准部件伸出位置时的纵向截面图。图69的分图(d)是示出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销302完全接合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图69的分图(d)示出了开闭门13完全关闭、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12被盒按压部件1推压、驱动力被进一步输入到装置主组件A、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已经旋转的状态。由此,驱动传递部分81a和销302彼此接合。
在图69的分图(a)、(b)、(c)和(d)中,随着驱动输入单元300的对准部件301朝向对准部件伸出位置移动,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减小。然而,示出了接合驱动传递部件81的过程。
图70是恰好在对准部件301和驱动传递部件81彼此接触之前对准部件301的斜面301a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端面81c接触的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1是处于接合状态的驱动传递部件81和驱动输入单元300沿图69的分图(d)中的横截面Z截取的截面图,该横截面Z垂直于盒的纵向方向。
如图69的分图(a)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一样,驱动传递部件81在与销302接合之前通过其自重在图中的V方向上倾斜。此时,对准部件301和销302处于退避位置,并且都不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触。接下来,在关闭开闭门13的过程中,盒按压部件1和杆部件212的被按压部分212a彼此接触。然后,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骑乘在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上,使得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和对准部件301开始向盒的驱动侧移动。
此时,如图70所示,对准部件301的斜面301a接触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的脊81d。然后,对准部件301向驱动侧移动,同时使驱动传递部件81移位。这里,通过对缓冲部件255提供足够大的压力,对准部件301能够抵抗作用在驱动传递部件81因其自重而倾斜的方向上的扭矩而移动到驱动侧。然后,如图69的分图(b)所示,对准部件301在W方向上旋转驱动传递部件81,即朝向驱动侧移动,同时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然后,在斜面301a经过驱动传递部件81的脊线81d之后,对准部件301的圆柱形部分301b和驱动传递部分81a的脊线随即彼此抵接。这里,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L3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旋转轴线L1通过圆柱形部分301b和驱动传递部分81a的接合而彼此对准。此后,如图69的分图(c)所示,对准部件301直至对准部件301的端面301f接触驱动传递部件81才移动到驱动侧,即移动到对准部件伸出位置。
接下来,当开闭门13进一步关闭时,盒按压部件1和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12的被按压部分12a彼此接触。此时,如图69的分图(d)所示,外侧圆柱形凸轮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74如实施例1中那样操作,并且第一按压部件259的推压力促使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一体地从退避位置移动到驱动侧。
此时,如图71所示,如果驱动传递部分81a的相位与驱动输入单元300的销302的相位匹配,则销302在该时间点与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然而,在其他相位的情况下,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直至销302接触驱动传递部件81的端面81c才最多移动到驱动侧。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驱动被输入到装置主组件时,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并且驱动输入单元300的销302相对于驱动传递单元81a的相位的相位差减小。当相位变得彼此匹配时,销302通过第一按压部件59的推压力与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
由此,销302能够接收来自驱动传递部分81a的驱动力。销302是向其输入驱动力的输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在驱动时,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通过来自驱动传递部分81的驱动力旋转,并且在此时,对准部件301通过接收从销302的凸缘部分302a到切口部分301c的驱动力而旋转。此时,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也与对准部件301一体地旋转,同时在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连接部件支撑部分274b上滑动。
如上所述,对准部件301的斜面301a和圆柱形部分301b与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由此,即使当驱动传递部件81和驱动输入单元(联接部件)300的旋转轴线彼此偏离时,驱动传递部件81和驱动输入单元(联接部件)300的旋转轴线也可以精确地对准。
在本实施例中,三个销(输入部件,输入部分)302和销接收部件(输出部件,输出部分,支撑部分)303对应于联接部件。输入到销302的驱动力被传递至销接收部件303并且从销接收部件303向感光鼓62输出。此外,该实施例的联接部件也由凸缘部件75可移动地支撑,并且设置在感光鼓的端部处。
在广义上说,不仅三个销202和销接收部件303、而且对准部件301都可以被称为联接部件。也就是说,除了对准部件301之外的驱动输入单元300已经被称为联接部件,但是驱动输入单元300作为整体可以在广义上被称为联接部件。
在实施例1的变型例中,联接部件64本身通过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而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联接部件的输入部件(销302)附近的可移动部件(对准部件)301从退避位置(非作用位置)朝向驱动传递部件81移动,即,向伸出位置(作用位置)移动。这对应于图69的分图(a)、(b)和(c)所示的过程。当对准部件301以这种方式移动时,对准部件301推压驱动传递部件81,从而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由此,驱动输入部件(302)和驱动传递部件81进入可接合状态。这正是图69的分图(c)所示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对准部件301从退避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以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之后,联接部件(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从退避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图69的分图(d))。由此,联接部件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对准部件301和联接部件(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构造成能够在不同的时刻来回移动。
正如在实施例1的变型例和实施例2中那样,在通过联接部件64的倒角部分64e使驱动传递部件81a的旋转轴线与鼓的旋转轴线对准的情况下,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之间的接合宽度减小了倒角部分64e的量。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直接接收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力的部件是销302,并且对准部件301将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与鼓的旋转轴线对准,因此,不必在销302自身上设置倒角等。因此,可以提供足够的接合宽度,并且可以执行更可靠的驱动传递。
<实施例7的变型例>
在下文中,将描述对该实施例的结构进行部分变型的变型例。在前面的描述中(图69),对准部件301的斜面301a和圆柱形部分301b与驱动传递部分81的脊81d接合。这使得能够旋转(摆动)驱动传递部件81,并且使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L3与驱动输入单元300的旋转轴线L1对准。然而,为了旋转驱动传递部件81以使旋转轴线与驱动输入单元300对准,不必使用驱动传递部分81的凹部81a的脊线81d,而是可以使用驱动传递部分外周81e(图25)。在下文中,将描述这样的变型例,其中设置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以代替实施例7的对准部件301,并且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和驱动传递单元外周81e彼此接合,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L3与驱动输入单元300的旋转轴线L1对准。
首先,参考图72和73,将描述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和由其构成的鼓单元。
图72是根据该变型例的驱动输入单元300的透视图。
图73是根据该变型例的鼓单元和鼓轴承73的局部纵向截面图。
如图72和73所示,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设置有斜面305a、圆柱形部分305b、基部304c和孔部分305d。孔部分305d设置在盘上的基部304c的中心处。此外,三个圆柱形部分305b沿径向方向在孔部分305d外侧并且沿周向方向以相等的间隔设置在基部304c上。斜面305a设置在圆柱形部分304b的端部处。斜面305a倾斜成在径向方向上朝向基部304c的内侧接近基部304c。
此外,将描述除了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之外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并且将描述包括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的鼓单元。驱动输入单元300设置有代替对准部件301的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
如上所述,驱动输入单元300的除对准部件305之外的部分对应于本实施例的联接部件,但是在广义上说,整个驱动输入部件300也可以被称为联接部件。
如图73所示,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设置有基部支撑部分304e。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的孔305d插入基部支撑部分304中,并且用螺钉或粘合剂固定。在组装鼓单元时,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在组装至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的状态下被插入到鼓中。
此外,销接收部件303设置有外侧圆柱形接收部分303i。其设置在对应于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的圆柱形部分305b的位置处,并且可以通过在插入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时对准相位来进行接合。盖部件258也在对应于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的圆柱形部分305b的位置处设置有圆柱形接收部分258a。因此,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的圆柱形部分305b构造成通过盖部件258的圆柱形接收部分258a和销接收部件303的外周圆柱形接收部分303i从鼓的内部突出到鼓的外部。鼓轴承73支撑驱动侧凸缘275而不是销接收部件303。
另外,第一按压部件259、外侧圆柱形凸轮70和内侧圆柱形凸轮74通过增加内径来避开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但是基本结构与上述的内容相同。销302、缓冲部件255和非驱动侧凸缘254的结构与上述的内容相同。此外,类似于上述的对准部件301,随着非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操作,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能够与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一起在盒的纵向方向上移动。此时,在该变型例中,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最大程度地伸出到驱动侧的位置也将被称为对准部件伸出位置。
接下来,参考图74和75,将描述在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L3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旋转轴线L1在它们彼此接合之前不同轴的情况下,驱动输入单元300和驱动传递部件81如何彼此接合。
这里,图74的分图(a)是当盒被插入到装置主组件A中并且开闭门13完全打开时,装置主组件A与盒的纵向截面图。图74的分图(b)是在将盒插入到装置主组件A中之后的关闭开闭门13的过程中当非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212开始被盒按压部件1推压时的纵向截面图。图74的分图(c)是当开闭门13被进一步关闭、杆部件212被盒按压部件1推压、并且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到达对准部件伸出位置时的纵向截面图。图74的分图(d)是示出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销302完全接合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图74的分图(d)示出了在开闭门13完全关闭、驱动侧操作单元的杆部件12被盒按压部件1推压、驱动力被输入到装置的主组件A、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旋转之后的状态。
在图74的分图(a)、(b)、(c)和(d)中,驱动输入单元300的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此时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同时移动到对准部件伸出位置。
图75是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的斜面305a抵靠在驱动传递部件81的端面81c上的部分恰好在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和驱动传递部件81彼此抵接之前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74的分图(a)所示,与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驱动传递部件81在与销302接合之前通过其自重在图中的V方向上倾斜。此时,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和销302处于退避位置,并且都不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触。接下来,在关闭开闭门13的过程中,盒按压部件1和杆部件212的被按压部分212a彼此接触。然后,外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0骑乘在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上,使得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和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开始将圆柱形凸轮向盒的驱动侧移动。
此时,如图75所示,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的斜面305a接触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传递部分81a的外周脊81f。此后,对准部件301向驱动侧移动,同时将驱动传递部件81移开。这里,通过对缓冲部件255提供足够大的压力,对准部件301能够抵抗在驱动传递部件81因其自重而倾斜的方向上作用的扭矩而向驱动侧移动。然后,如图69的分图(b)所示,驱动传递部件81沿着驱动传递部件81的图中的方向W旋转,即,驱动传递部件81朝向驱动侧移动,同时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减小。此后,斜面305a经过驱动传递部件81的外周脊81f,然后对准部件301的圆柱形部分305b和驱动传递部件81的外周脊81f彼此接触。这里,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旋转轴线通过三个圆柱形部分305b(图72)和驱动传递部分81a之间的接合而对准。此后,如图74的分图(c)所示,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向驱动侧移动,直至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的端面接触驱动传递部件81,即,移动到对准部件伸出位置。
在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已经移动到对准部件伸出位置之后的操作与上述的内容相同。当开闭门13进一步关闭时,通过驱动侧操作单元的动作,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一体地从销接收部件退避位置移动到驱动侧。当进一步将驱动输入到装置主组件A时,驱动传递部分81和销302彼此接合。
在驱动期间,销302和销接收部件303通过来自驱动传递部分81的驱动力旋转,并且此时,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通过接收驱动力从销接收部件303的外侧圆柱形接收部分303i移动到圆柱形部分305b。此时,驱动输入单元连接部件304也与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一体地旋转,同时相对于内侧圆柱形凸轮部件274的连接部件支撑部分274b滑动。
以上述方式,对准部件301的斜面301a和圆柱形部分301b与驱动传递部分81a接合。由此,即使当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旋转轴线彼此偏离时,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和驱动输入单元300的旋转轴线也可以精确地对准。
在该变型例中,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与鼓的旋转轴线对准的形状设置在不同于传递驱动传递部件81的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分81a的位置处,即,设置在外周脊81f处。因此,直接从驱动传递部件81接收驱动力的销302的形状限制较少,并且可以增加销302的直径或者提供与驱动传递部分81a匹配的形状。因此,根据该变型例,可行的是基于销302的形状而能够执行更可靠的驱动传递并且能够增加销302的强度。
此外,尽管外周接收对准部件305通过三个圆柱形部分进行对准,但它可以是例如圆管的形状,并且该形状不受限制,只要它可以被对准即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8>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8。正如在实施例1的变型例中所示的驱动传递部分81那样,本实施例的驱动传递部件被构造成可倾斜(能够倾斜)。
可以省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点的描述。具体地,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盒侧的要素中,与实施例2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将被赋予与实施例2中相同的名称,并且可以仅说明与实施例2中不同的部分。图76和图77是实施例1的处理盒的透视图。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盒设有用于接收来自装置主组件的驱动力的联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264。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实施例2,用于来回移动联接部件264的杆212(图21)设置在盒的非驱动侧。因此,联接部件64可以像实施例2中描述的联接部件264那样来回移动(图24的分图(a)至(c))。
如图76所示,驱动侧轴承部件401设有控制部件402。驱动侧轴承部件401是盒的框架的一部分,并且是用于在盒的驱动侧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的部件。轴承部件401也是构成盒的框架的侧表面的部分。换句话说,驱动侧轴承部件401是在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构成框架的端部的部分。
控制部件402与联接部件64在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盒的同一侧(驱动侧)。控制部件402在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布置在盒的框架的端部(轴承部件401)附近。
如图77所示,控制部件402设置有限制部分402a、接触部分402b和初始接触部分402c。控制部件402在驱动侧轴承部件401上设置成能够围绕轴线MX旋转,并且通过初始接触部分402c和控制部件接触部分401a彼此接触而固定。此时控制部件402的位置被称为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如图76所示,控制部件402在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被安置在联接部件64的自由端的外侧(箭头LO侧)。
图78是当处理盒安装在装置主组件中时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如图78的分图(a)所示,控制部件402在重力方向上设置在连接鼓62的旋转轴线和显影辊32的旋转轴线的线M1的下游。此外,控制部件402由于其自重而具有围绕作为旋转中心的轴线MX沿箭头MA方向作用的力矩,并且初始接触部分402c与驱动侧轴承部件401的控制部件接触部分401a接触。
接下来,当处理盒如图78的分图(b)所示被插入时,控制部件402的接触部分(盒侧引导部分)402b与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主组件引导部分403接触。当处理盒被进一步插入时,接触部分402b沿着主组件引导部分403移动,并且控制部件402沿箭头MB方向围绕轴线MX旋转。当处理盒被进一步插入时,限制部分402a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侧表面81f接触,如图78的分图(c)所示。然后,限制部分(推压部分、作用部分)402a沿箭头MC的方向按压和推压驱动传递部件的侧表面81f。
由此,在驱动传递部件81中,沿如图15所示的箭头W方向的力矩如实施例1中那样产生,使得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能够减小。此时,鼓旋转轴和限制部分402a之间的距离L2比图78的分图(a)中的鼓旋转轴和限制部分402a之间的距离L1短。此时控制部件402的位置被称为作用位置(接触位置)。
当控制部件402处于作用位置时,控制部件402的限制部分402a在垂直于感光鼓62的轴线的平面上邻近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外周面)。换句话说,当沿着感光鼓62的轴线观察盒时,控制部件402的限制部分402a邻近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
限制部分402a是到感光鼓的轴线的距离可变并且构成管控部件402的表面的部分。当控制部件402处于作用位置时,沿着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观察,限制部分402a面向设置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一侧。
图79是在实施例8的控制部件402和驱动侧轴承部件401上设置初始化弹簧404的结构的透视图。通过提供初始化弹簧404,控制部件402的初始接触部分402c能够更可靠地接触驱动侧轴承部件401的控制部件接触部分401a。因此,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可以更稳定地减小。
通过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驱动传递部件81的轴线和联接部件64的轴线之间的角度差被减小。也就是说,设置在驱动传递部件81的自由端的输出联接部分81a(图25)的中心接近联接部件264的中心,因此,输出联接部分81a变得能够与联接部件264接合。
如上所述,联接部件264可以类似于实施例2中所示的联接部件264那样来回移动。因此,类似于图24的分图(a)至(c)中所示的联接部件264,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264也可以通过接近驱动传递部件81而与驱动传递部件81接合(图24的分图(c))。
控制部件402是对准辅助部件(辅助部件、对准部件、可移动部件),其用于辅助驱动传递部件81相对于联接部件264的对准。限制部分402a是接触并作用于驱动传递部件81的作用部(接触部)。限制部分402a是推压驱动传递部件81以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的推压部分。
参考图78,将描述控制部件402的移动轨迹。控制部件402能够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由图78的分图(d)中的实线所示的控制部件402的位置是其作用在驱动传递部件81上的位置(上述的作用位置:图78的分图(c))。控制部件402的限制部分402a在垂直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的平面上位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附近。另一方面,由图78的分图(d)中的虚线所示的控制部件402的位置是从作用位置退避的位置(上述的非作用位置和退避位置:图78的分图(a))。当控制部件402处于非作用位置时,控制部件402比作用位置更远离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462的中心(轴线)。
控制部件402的作用位置(图78的分图(c))和非作用位置(图78的分图(a))中的一个可以被称为控制部件的第一位置,而另一个被称为控制部件的第二位置。控制部件402的作用位置是其作用在驱动传递部件81上(更具体地是其推压驱动传递部件81以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的位置。非作用位置是从作用位置退避的位置。
不管控制部件402的位置如何,控制部件402相对于位于退避位置的联接部件264的自由端在轴向方向上位于外侧(图76中的箭头LO的方向)。尽管在这里描述的实施例中,拉伸弹簧404(图79)被示为用于将控制部件402保持在初始位置(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的初始化弹簧(弹性部件),但是可以使用任何结构,只要该结构能够被初始化即可。例如,除了拉伸弹簧以外,可以考虑提供压缩弹簧、扭转螺旋弹簧等作为弹簧(弹性部件)的方法。也就是说,当安装盒时,通过由弹性部件(推压部件)在箭头MA的方向上推压控制部件402,将控制部件402设定到预定的初始位置(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图78的分图(a))。作为另一种方法,可以考虑这样的结构,其中配重部件被安装至控制部件的自由端,并且当安装盒时,配重部件的重量将控制部件保持在初始位置。该方法不受限制。
此外,为了避免干扰在感光鼓62的表面上执行的图像形成过程,控制部件402布置成不覆盖感光鼓62的表面并且不接触其表面。至少当控制部件402处于作用位置时(图78的分图(c)),感光鼓62的表面没有被控制部件402覆盖或接触。
<实施例8的变型例1>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变型例(实施例8的变型例1),其中上述的结构被部分修改。在变型例1中,驱动传递部分81也与上述的结构类似地构造成可倾斜(能够倾斜)。
图80是该变型例的处理盒的截面图。
如图80所示,控制部件412在清洁框架71和鼓轴承73之间设置成能够在方向MD和ME上滑动。
控制部件412相对于连接鼓62的旋转轴和显影辊32的旋转轴的线M1设置在重力方向的下游侧。
控制部件412设置有限制部分(作用部分、推压部分)412a、接触部分412b和初始接触部分412c。控制部件412通过其自重而在箭头ME方向上被推压,并且通过初始接触部分412c与鼓轴承73的接触部分73g接触而固定。这是控制部件412处于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的状态。
图81是当处理盒安装至装置主组件时驱动传递部件和处理盒的截面图。如图81的分图(a)所示,控制部件412的初始接触部分412c通过其自重与鼓轴承73的接触部分73g接触。
控制部件412相对于将鼓62和显影辊32的旋转轴线彼此连接的线M1设置在重力方向的下游侧。
当处理盒被插入时,接触部分412b与主组件引导部分413接触,如图81的分图(b)所示。
当处理盒被进一步插入时,控制部件412从主组件引导部分413接收反作用力并且沿箭头MD的方向移动,如图81的分图(c)所示。通过该操作,限制部分412a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联接部分的侧表面81g接触。当处理盒被进一步插入时,限制部分412a在箭头MD的方向上按压联接部分侧表面81g。由此,在驱动传递部件81中,正如实施例1中那样产生如图15所示在箭头W方向上的力矩,使得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能够减小。这是控制部件412位于作用位置的状态。此时,鼓旋转轴和限制部分412a之间的距离L4比图81的分图(a)中的鼓旋转轴和限制部分412a之间的距离L3短。此时,控制部件的限制部分412a在垂直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上位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附近。图82是初始化弹簧414设置在控制部件412和清洁框架71之间的结构的截面图。通过提供初始化弹簧414,由初始化弹簧414在ME方向上推压控制部件412。由此,控制部件412的初始接触部分412c能够更可靠地与鼓轴承73的接触部分73g接触。
在实施例7中,对准部件301设置在感光鼓62的端部处。也就是说,对准部件301布置在联接部件的销(驱动输入部件)301附近(图62)。另一方面,该实施例的控制部件412不设置在联接部件264附近,而是设置在盒的框架中。即使控制部件(定心辅助部件、可移动部件、对准部件)412以这种方式远离联接部件264设置,它也能够朝向驱动传递部件81移动,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能够通过推压驱动传递部件81而减小。由此,控制部件412可以将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264接合与连接。
<实施例8的变型例2>
接下来,将描述对本实施例(实施例8)的结构进行部分修改的另一变型例(变型例2)。同样地,在该变型例中,驱动传递部分81构造成可枢转(可倾斜)。
图83是该变型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此外,图84是当处理盒安装至装置主组件时沿着图83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87是图83的结构的纵向截面图。
如图87所示,控制部件422相对于连接鼓62的旋转轴线和显影辊32的旋转轴线的线M1设置在重力方向的下游侧。
如图84的分图(a)所示,清洁框架71设置有初始限制部分711、插入后限制部分771m和框架侧推压力接收部分71n。控制部件422围绕轴线MY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清洁框架71上。此外,控制部件422设置有限制部分(作用部分、推压部分)422a、接触部分422b、初始接触部分422c、插入后接触部分422d和控制部件侧推压力接收部分422e。作为推压部件的拉伸弹簧424设置在控制部件侧推压力接收部分422e和框架侧推压力接收部分71n上。
在被插入装置主组件之前,在箭头MF的方向上的力从拉伸弹簧424作用在控制部件422上。由此,在MG方向上的力矩作用在控制部件422上,使得控制部件422围绕轴线MY旋转,并且通过初始接触部分422c和清洁框架71的初始限制部分71l彼此抵接而静止。这是控制部件422处于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的状态。
接下来,当处理盒被插入时,控制部件422的接触部分(盒侧引导部分)422b与主组件框架(主组件侧引导部分)423接触,如图84的分图(b)所示。通过接触部分422b从主组件引导部分423接收的反作用力,控制部件422围绕旋转轴线MY沿箭头MH的方向旋转。当处理盒如图84的分图(c)所示被进一步插入时,控制部件422通过从拉伸弹簧424接收的沿箭头MF方向的力而沿MH方向旋转,与驱动传递部件81的侧表面81f接触,并且沿箭头MI方向推压驱动传递部件81。由此,正如在实施例1中那样在驱动传递部件81中产生如图15所示的沿箭头W方向的力矩,从而能够减小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此时,控制部件422(控制单元)位于作用位置。
此时,如图87所示,图87的分图(c)中的鼓旋转轴线和限制部分422a之间的距离L6比图87的分图(a)中的鼓旋转轴线和限制部分422a之间的距离L5短。如图87的分图(c)所示,限制部分422a在垂直于感光鼓轴线的平面中位于鼓的外周表面附近。当控制部件422处于作用位置(图84的分图(c)和图87的分图(c))时,控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即,接触部分422b)在轴向方向(LO方向)上位于联接部件264的自由端外侧。
在实施例8和实施例8的第一变型例中描述的控制部件402(图77)和控制部件412(图80的分图(a))沿着垂直于感光鼓的轴线的方向移动,然而它不能沿着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控制部件402围绕平行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的轴部分MX(参见图77)旋转,并且控制部件412在垂直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的方向上线性滑动(图80的分图(a))。
另一方面,在第二变型例中,当控制部件442从非作用位置(图84的分图(a))移动到作用位置(图84的分图(c))时,控制部件442的限制部分(作用部分、推压部分)422a在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移位。也就是说,当控制单元442移动到作用位置时,限制单元422a在轴向方向上向外侧移位,即在图84的分图(c)中朝向左侧移动。
<实施例8的变型例3>
进一步地,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变型例(变型例3)。同样地,在该变型例中,驱动传递部分81构造成如上述结构中那样可枢转(可倾斜)。
如图85所示,控制部件432设置有压缩弹簧435作为按压单元。
图86是当处理盒被安装至装置主体中时的截面图。如图86的分图(a)所示,鼓轴承73设有接触部分73g。当处理盒插入装置主组件时,压缩弹簧435接触主组件引导部分433,如图86的分图(b)所示,并且压缩弹簧435沿箭头MJ方向推压控制部件432。由此,控制部件432的接触部分432b接触驱动传递部件81的侧表面81f,并且在箭头MJ方向上按压驱动传递部件81。由此,与实施例1一样,驱动传递部件81在图15中所示的箭头W的方向上产生力矩,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与设置在鼓轴承73上的限制部分73g接触,使得驱动传递部件81的倾斜角能够减小。
当处理盒在装置主组件上的安装完成并且驱动传递部件81和联接部件64接合时,驱动传递部件81的旋转轴线和联接部件64的旋转轴线对准。此时,驱动传递部件81沿箭头MK的方向移动,如图86的分图(c)所示。
另外,虽然实施例1的机构或实施例2中公开的机构被用作实施例3至8中的用于联接件的伸出和退避的机构,但是伸出和退避的方法不限于该方法,并且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
<实施例9>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9。可以省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点的描述。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要素中,与实施例8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将被赋予与实施例8中相同的名称,并且可以仅描述与实施例8的不同点。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与实施例8的情况一样,驱动传递部分1081构造成可枢转(可倾斜)(图92),此外,控制部件(定心辅助部件、可移动部件、推压部件、对准部件)1001(图88)设置在盒中。
在包括实施例8在内的每个上述的实施例中,驱动力通过与设置在驱动侧凸缘部件75上的齿轮部分75a啮合的显影辊齿轮36传递至显影辊32(图27)。也就是说,从装置主组件输入到盒的联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的驱动力通过在盒内分支而不仅传递至感光鼓、而且传递至显影辊32。然而,盒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不一定要具有这样的结构。也就是说,也可以设想显影辊32独立于感光鼓62而直接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接收驱动力的结构。
作为其示例,该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显影辊齿轮36暴露于盒的外部,以直接与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接合并且直接接收来自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力。
此外,尽管在包括实施例8在内的上述多个实施例中联接部件64构造成能够相对于鼓62在纵向方向上伸出和退避(图6和8),但这不一定是必要的。联接部件可以固定到感光鼓的端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引入了固定到感光鼓的联接部件。
此外,在实施例8中,驱动传递部件81由于其自重而沿图15中所示的箭头V的方向倾斜,但这不一定是必要的。正如实施例3等中所述,驱动传递部件可以通过除重力之外的力倾斜,并且驱动传递部件可以在不同于重力方向的方向上倾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2所示,驱动传递部件1081通过弹力F22沿箭头VV方向倾斜。由此,可以减小在将处理盒B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以及从装置主组件A拆卸处理盒B时的阻力(细节将在下文中描述)。
(联接部件和控制部件的结构)
首先参考图88至91和图98,将描述联接部件1064和控制部件1001的结构。
图88的分图(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盒B的透视图。图88的分图(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盒B的分解透视图。图89的分图(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盒B的侧视图。图89的分图(b)是沿着图89的分图(a)中的盒B的驱动侧端的线XX-XX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88的分图(a)和(b)所示,控制部件1001(其是用于控制驱动传递部件1081(图92)的姿态的部件)被布置在盒的框架的端部附近。控制部件1001是能够相对于感光鼓62移动的可移动部件。
控制部件1001设有孔1001c。孔1001c由设置在清洁框架1071上的支撑凸台1071a支撑。另外,鼓轴承1073一体地固定到清洁框架1071。鼓轴承1073和清洁框架1071形成盒的框架的一部分。特别地,鼓轴承1073和清洁框架1071是形成清洁单元60的框架(参见图4)。控制部件1001围绕支撑凸台1071a的轴线AA可旋转地安装至鼓轴承1073。
推压弹簧1002(其为扭转螺旋弹簧)安装至支撑凸台1071a,并且推压弹簧1002的一端1002a与控制部件1001的被按压部分1001d接触。推压弹簧1002的另一端1002b与鼓轴承1073的被接触部分1073c接触。因此,控制部件1001被推压弹簧1002的推压力FF1沿箭头BB的方向推压。
另一方面,鼓轴承1073设有限定控制部件1001的旋转范围的控制部件接触部分(停止部分)1073a。控制部件1001被推压弹簧1002沿箭头BB的方向推压,因此,控制部件1001的被接触部分1001b处于接触控制部件接触部分1073a的姿态。也就是说,控制部件1001的移动通过控制部件接触部分1073a接触控制部件1001而停止。
此外,如图89的分图(a)所示,控制部件1001的限制部分(推压部分、作用部分)1001a设置成邻近鼓62的表面62a,即,从平行于鼓62的轴线的箭头HH方向(图88的分图(a))看与鼓62的表面62a相距的距离为DA。控制部件1001在这种状态下的位置被称为控制部件的作用位置。
此外,如图89的分图(b)所示,控制部件1001的限制部分1001a设置在相对于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在纵向方向上的外侧的距离为DB的位置处。
另外,如图98的分图(a)和图98的分图(b)所示,当外力施加到控制部件1001的限制部分1001a时,控制部件1001可以在BB2方向上围绕轴线AA旋转。此时,控制部件1001抵抗推压弹簧1002的推压力在BB2方向上旋转。在这种状态下,控制部件1001的被接触部分1001b不接触控制部件接触部分1073a。控制部件1001可以在箭头BB2的方向上旋转预定角度。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8中,联接部件64通过驱动侧凸缘部件75安装至鼓62,从而能够在纵向方向上来回移动(参见图6和图8)。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9的分图(b)所示,联接部件1064一体地固定到鼓62。因此,联接部件1064不包括相对于鼓62在纵向方向上来回移动的机构。在实施例1中,联接部件64通过驱动侧凸缘部件75的齿轮部分75a将驱动传递至显影辊齿轮36(图27)。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1064不具有齿轮部分并且不将驱动传递至显影辊齿轮36。此外,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相对于联接部件1064在纵向方向上位于外侧,并且齿面36a暴露给盒B的外表面,如图88所示。
另一方面,如图90所示,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具有驱动传递部分(输出联接部分)1081a和齿轮部分(输出齿轮部分)1081b。图91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联接部件1064与驱动传递部件1081接合的状态。在成像时,如图91所示,驱动传递部件1081与鼓62同轴地设置。然后,驱动传递部分1081a与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啮合,同时,齿轮部分1081b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驱动输入部分)36a啮合。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可以同时将驱动力传递至联接部件1064和显影辊齿轮36。
类似于联接部件1064,显影辊齿轮36是驱动输入部件(齿轮部件),驱动力从盒B的外部(即,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输入到该驱动输入部件。特别地,显影辊齿轮36可以被称为驱动输入齿轮部件。
(驱动传递部件的结构)
参照图89和图92,将描述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结构。
类似于实施例8,盒B沿着导轨15h和15g(图10和图11)插入装置主组件A的安装部分。此时,如图89的分图(a)所示,盒B最终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所遵循的方向CC基本上垂直于连接鼓62的中心PP和显影辊32的中心QQ的切割线XX。
另一方面,图9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支撑结构的截面图。图92示出了盒B未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并且开闭门13打开的状态。如图92所示,圆柱形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被支撑部分1081f由球形驱动传递部件支撑部件1085的支撑部分1085a支撑。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可以在支撑部分1085a的中心RR处倾斜,并且同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可以沿着被支撑部分1081f的圆柱形轴线EE移动。
此外,根据开闭门13的打开/关闭操作而能够在箭头KK的方向和箭头TT的方向(图96的分图(a))上移动的进退部件1003通过未示出的装置安装至驱动传递部件1081。进退部件1003设置有倾斜弹簧1006(其为压缩弹簧),并且利用被按压部分1081c中的推压力FF2来推压驱动传递部件1081。通过倾斜弹簧1006的推压力FF2,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被接触部分1081d接触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上的凸部1004,同时,被接触部分1081e接触凸部1005。结果,驱动传递部件1081采取沿箭头VV方向倾斜的姿态。
此时,在沿箭头HH的方向(其为平行于鼓62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方向包括平行于图89的分图(a)中的切割线XX的箭头GG方向的分量。优选地,凸部1004和凸部1005设置在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方向相对于箭头GG处于45°范围内的位置处(图93的分图(b)和图94的分图(b))。
(从装置主组件安装/拆卸盒的过程)
参考图93至96,描述将盒B安装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过程和控制部件1001的操作。在这些图中,控制部件1001用阴影表示。
图93的分图(a)和(b)示出了在将开闭门13打开并且将盒B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中的过程中,恰好在控制部件1001的控制单元1001a接触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单元1081b之前的状态。
图94的分图(a)和(b)示出了盒B从图93的分图(a)和(b)的状态插入到装置主组件A的安装部分的状态。
图95的分图(a)和(b)示出了从图94的分图(a)和(b)的状态将开闭门13关闭的状态。
图96的分图(a)和(b)示出了从图95的分图(a)和(b)的状态施加驱动之后的状态。
如图93的分图(a)所示,在控制部件1001的控制部分1001a接触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之前,驱动传递部件与盒B尚未安装至装置的主组件A时相同,即,驱动传递部件1081向箭头VV方向倾斜。此外,如图93的分图(b)所示,控制部件1001被推压弹簧1002的推压力FF1沿箭头BB的方向推压,并且控制部件1001的被接触部分1001b与鼓轴承1073的控制部件接触部分(停止部分)1073a接触。也就是说,在控制部件1001位于作用位置的状态下,控制部件1001的移动被控制部件接触部分1073a停止。
如图94的分图(a)和图94的分图(b)所示,当盒B从该位置进一步插入时,控制部件1001的控制部分1001a抵靠在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上。如图94的分图(a)所示,驱动传递部件1081接收来自控制单元1001a的推压力FF3。在从图93的分图(a)和(b)的状态到图94的分图(a)和(b)的状态的过程中,由推压力FF2在箭头VV的方向上围绕RR产生的力矩MM2(未示出)和由推压力FF3在箭头WW的方向上围绕RR产生的力矩MM3(未示出)满足MM2>MM3。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保持在箭头VV的方向上倾斜的状态。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以间隙L1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分离。因此,在将盒B安装在装置主组件A的安装部分的整个过程中,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不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94的分图(b)所示,控制单元1001a从齿轮单元1081b接收FF3的反作用力FF4。在从图93的分图(a)和(b)的状态到图94的分图(a)和(b)的状态的过程中,由推压力FF1在箭头BB的方向上围绕AA产生的力矩MM1和由反作用力FF4在箭头NN的方向上围绕AA产生的力矩MM4满足MM1<MM4。因此,控制部件1001克服推压弹簧1002的推压力FF1沿箭头NN的方向旋转,并且被接触部分1001b与控制部件接触部分1073a分离。此时,控制部件1001处于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如图94的分图(a)所示,控制部件1001的限制部分1001a退避远离感光鼓的轴线,以允许驱动传递部件1081倾斜。
当开闭门13在此关闭时,进退部件1003与开闭门13的操作相联动地在箭头KK的方向上移动,如图95的分图(a)所示。因此,倾斜弹簧1006的压缩量减小,并且因此推压力FF2减小。结果,控制部件1001的通过推压力FF2在箭头VV方向上围绕RR产生的力矩MM2和通过推压力FF3在箭头WW方向上围绕RR产生的力矩MM3之间的关系满足MM2<MM3。结果,驱动传递部件1081沿箭头WW方向旋转,并且接触部分1081e和凸部1005彼此分离。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和显影辊36的齿面36a在区域SS中彼此啮合。另一方面,如图95的分图(b)所示,由推压弹簧1002的推压力FF1在箭头BB方向上围绕AA产生的力矩MM1和由推压力FF3的反作用力FF4在箭头NN方向上围绕AA产生的力矩MM4满足MM1>MM4。因此,控制部件1001从图94的分图(b)的状态沿箭头BB的方向旋转并且移动,直至被接触部分1001b接触鼓轴承1073的控制部件接触部分1073a。
图95的分图(a)和图95的分图(b)所示的控制部件1001位于作用位置,并且通过控制部件1001的限制部分1001a向驱动传递部件1081施加力F33,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角减小。
这里,当驱动传递部件1081被驱动时,如图96的分图(a)所示,驱动传递部件1081在箭头KK的方向上移动,并且驱动传递部分1081a和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彼此接合。在此状态下,控制部件1001的限制部分1001a不接触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并且在它们之间存在间隙UU。下文将描述从图95的分图(a)和(b)的状态到图96的分图(a)和(b)的状态的操作细节。
接下来,将描述从装置主组件A取出盒B的过程。该过程与将盒B安装到装置主组件A中的过程相反。当图像形成完成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处于图96的分图(a)和(b)所示的状态。当开闭门13在这种状态下打开时,进退部件1003与开闭门13的操作相联动地在箭头TT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到达图94的分图(a)和(b)中所示的状态。倾斜弹簧1006的压缩量增加,并且因此推压力FF2增加。结果,驱动传递部件1081向图中的左侧移动,并且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输出联接部分1081a(图90)和联接部件1064之间的接合被解除。此时,如上所述,由推压力FF2在箭头VV方向上产生的力矩MM2和由推压力FF3在箭头WW方向上产生的力矩MM3满足MM2>MM3。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变成处于向箭头VV方向倾斜的状态。与之相伴随地,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以间隙L1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间隔开。
当在这种状态下从装置的主组件A中取出盒B时,盒B可以完全从装置的主组件A中取出且同时保持驱动传递部件1081和显影辊齿轮36不彼此接触的状态,正如图93的分图(a)和(b)所示。也就是说,在盒B被移除之前,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和显影辊齿轮36彼此脱离,使得用较小的力即可移除盒B。
(联接部件和驱动传递部件通过主组件驱动的接合)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从图95的分图(a)和(b)中所示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和联接部件1064彼此不接合的状态到图96的分图(a)和(b)中所示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和联接部件1064彼此联接的状态的操作。
首先,将描述用以使驱动传递部件1081沿纵向方向移动的结构。在图95的分图(a)的区域SS中,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啮合接合。在该状态下,驱动传递部件1081通过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马达(未示出)沿图90所示的箭头CW的方向(与箭头N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和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构成斜齿轮。当驱动传递部件1081旋转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从显影辊齿轮36接收由于显影辊32的旋转负荷而产生的啮合力的反作用力。由于齿轮部分1081b和齿面36a是如上所述的斜齿轮,该反作用力具有沿箭头KK方向的分量(沿着感光鼓的轴向方向的分量)。结果,驱动传递部件1081从图95的分图(a)所示的位置沿箭头KK方向移动。
接下来,参考图97的分图(a)和图97的分图(b),将描述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支撑结构。图97的分图(a)是沿着经过旋转轴线的线截取的联接部件1064的截面图。图97的分图(b)示意性地示出了图97的分图(a)中的YY-YY横截面。
在图97的分图(a)中,驱动传递部件1081沿箭头KK的方向移动。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被支撑部分1081f由驱动传递部件支撑部件1085的大致球形的支撑部分1085a支撑。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旋转轴线EE能够以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固定端1081g侧为旋转中心沿箭头VV方向倾斜。由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在驱动传递部件1081a侧的端部1081a1(自由端、自由端部)接收箭头FD(图97(b))方向上的力,该方向是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和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之间的啮合力的方向。然后,驱动传递部件1081沿箭头FE方向移动。此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的自由端部1081b1(图97的分图(a),图90)抵接限制部分1073j(图97的分图(a),图88)。由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度被保持在预定范围内。
接下来,参考图93至97,将描述驱动传递部件1081与联接部件1064接合的过程。在图95的分图(a)的状态下,通过驱动传递部件1081进一步围绕旋转轴线EE旋转,驱动传递部件1081在保持倾斜的同时沿着箭头KK的方向进一步移动。由于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度被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因此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可以进入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传递部分1081a的孔的内部,如图96的分图(a)所示。
如图88的分图(a)所示,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传递部分1081a是具有大致为三角形凹陷形状的凹部的形式。另一方面,如图90所示,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是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突出形状的凸部形式。因此,当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传递部分1081a的相位与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的相位不匹配时,从动传递部分1064a不能进入驱动传递部分1081a的内部。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传递部分1081a的端部1081a1(自由端、末端)抵接从动传递部分1064a的端部1064a1(自由端、末端)。在这种状态下,驱动传递部件1081进一步围绕旋转轴线EE旋转。当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传递部分1081a的相位与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的相位对准时,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进入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传递部分1081a的内部。
由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凹部1081a和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彼此接合。结果,驱动传递部件1081可以将驱动力传递至联接部件1064。
在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凹部1081a和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接合的过程中,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旋转轴线EE基本上与联接部件1064的旋转轴线LC9对准。
通过上述操作,驱动传递部件1081到达图96的分图(a)和(b)所示的图像形成操作时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件1001不仅帮助驱动传递部件1081相对于联接部件1064对准,而且通过推压驱动传递部件1081将驱动传递部件1081朝向显影辊齿轮36推压。
也就是说,当开闭门13关闭时,控制部件1001从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图94的分图(a)和(b))移动到作用位置(图95的分图(a)和(b))。此时,控制部件1001推压驱动传递部件1081以减小驱动传递部件1081相对于感光鼓62的倾斜角。由此,控制部件1001使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输出齿轮部分)1081b(图90)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输入齿轮部分)36a接合(图95的分图(a)和(b))。
在驱动传递部件1081被控制部件1001推压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轮部分36a接合并且开始传递旋转力(图95的分图(a))。此时,齿轮彼此啮合以产生轴向方向上的力,使得驱动传递部件1081被拉向联接部件1064。由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凹部(输出联接部分)1081a和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输入联接部分、凸部)1064a彼此接合(图96的分图(b)所示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开闭门13打开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从联接部件1064退避,并且与联接部件1064的接合被解除。与此同时,控制部件1001从作用位置(图95的分图(a)和(b))移动到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图94的分图(a)和(b))。由此,控制部件1001允许驱动传递部件1081倾斜。驱动传递部件1081相对于感光鼓62的倾斜角增加,从而可以消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和显影辊齿轮之间的啮合接合。在这种状态下,盒可以很容易地取出。
控制部件1001布置成不干涉在感光鼓62的表面上执行的图像形成过程。也就是说,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表面的一部分通过盒的框架被暴露,并且在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暴露部分处被转印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上。因此,至少当控制部件1001位于作用位置时(图88的分图(a)),控制部件1001不覆盖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暴露部分或不接触该暴露部分。具体地,控制部件1001布置成不覆盖或不接触感光鼓的图像形成区域(能够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区域)。
与实施例1的联接部件64(图15的分图(a)至(b))不同,该实施例的联接部件1064不在伸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然而,如上所述,当驱动传递部件1081开始驱动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移动以接近联接部件1064,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和联接部件1064可以彼此连接。这是因为,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输出齿轮部分)1081a与盒侧齿轮部件(显影辊齿轮)36都是斜齿轮。也就是说,当驱动传递部件1081被驱动时,由于齿轮的啮合接合而产生将驱动传递部件1081拉向盒侧的力。
该实施例的这种结构可以用于上述或以下描述的另外的实施例中。例如,在上述的每个实施例中,该结构使得显影辊的齿轮36与安装至感光鼓端部的凸缘部件(75)的齿轮部分啮合以接收驱动力(图27)。正如在本实施例中那样,通过部分地修改这样的结构并且将显影辊的齿轮(齿轮部件、斜齿轮)36部分地暴露给盒的外部,由此即可使显影辊的齿轮36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的齿轮部分直接接合。
如果盒的齿轮能够与驱动传递部件的齿轮部分直接啮合,则在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操作时,驱动传递部件能够通过齿轮的啮合接合所产生的力移动以接近盒侧的联接部件(图96)。由此,可以辅助驱动传递部件和联接部件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与驱动传递部件1081接合的盒侧齿轮是安装在显影辊32的轴上的显影辊齿轮36。然而,其他的结构也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图88的分图(a)所示的盒侧的齿轮36不必是安装至显影辊32的齿轮或者是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显影辊32的齿轮。换句话说,该齿轮不必是显影辊齿轮,只要盒具有能够与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a啮合接合的齿轮即可。
作为盒侧齿轮的示例,盒侧的齿轮36没有连接至显影辊32,并且驱动力仅通过惰轮39和进给部件齿轮41(图3)从齿轮36施加到进给部件34(图4)。如果由齿轮36接收的驱动力没有如上所述传递至显影辊32,则由联接部件1064接收的驱动力不仅施加到感光鼓,而且施加到显影辊32,正如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那样。
此外,下文是该实施例被部分修改的另一个示例。当齿轮36没有直接安装至显影辊32或显影辊32的轴时,驱动力通过另外的驱动传递装置(例如惰轮)从齿轮36传递至显影辊32。
另一方面,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上述的第一和第八实施例,可以采用联接部件在伸出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图14)。
<实施例10>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10。在本实施例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类似于实施例9的结构。将省略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点的描述。特别地,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要素中,与实施例9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将被赋予与实施例9相同的名称,并且将仅描述与实施例9的不同点。
(联接部件和控制部件的结构)
首先参考图99至103,将描述控制部件1101的结构。图9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盒的外观的透视图。图100的分图(a)和(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盒的分解透视图。图101是侧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盒中的控制部件1101和推压弹簧1102的支撑结构。图10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盒的侧视图。图103的分图(a)是沿着图102的分图(a)中的线XX1截取的根据本实施例的盒的截面图。
如图99的分图(a)所示,鼓轴承1173通过螺钉1107一体地固定至清洁框架1171。鼓轴承1173和清洁框架1171构成盒框架的一部分。特别地,鼓轴承1173和清洁框架1171是形成清洁单元60的框架(图4)。控制部件1101是用于控制驱动传递部件1081(图92)的姿态的部件,通过下面描述的结构,控制部件1101围绕轴线AA1可旋转地安装至鼓轴承1173并且在箭头BB1方向上被推压。图99的分图(b)示出了控制部件1101已经从图99的分图(a)的状态开始沿箭头NN1的方向旋转的状态,箭头NN1的方向是与箭头BB1相反的方向。
如图100的分图(a)和(b)所示,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九实施例,控制部件(可移动部件)1101设置在盒的驱动侧(布置有联接部件的一侧)。控制部件1101设置有轴部1101a和轴部1101b。轴部1101a和轴部1101b同轴地布置。另一方面,鼓轴承1173同轴地设置有孔1173a和孔1173b,并且在轴线AA1上,孔1173a可旋转地支撑轴1101a且孔1173b可旋转地支撑轴1101b。推压弹簧1102(其为扭转螺旋弹簧)安装至控制部件1101的内部1101c。如图101的分图(a)所示,推压部件1102的线圈部分1102c插入控制部件1101的轴部分1101b中,并且推压弹簧1102的一端1102a接触控制部件1101的被按压部分1101d。推压弹簧的另一端1102b与鼓轴承1173的被接触部分1173c接触。因此,控制部件1101在被按压部分1101d中接收来自推压弹簧1102的推压力FF11,并且相对于鼓轴承1173在箭头BB1方向上被推压。此外,如图101的分图(b)所示,控制部件1101设置有被引导部分肋1101e(突出部分)。被引导部分肋1101e是沿感光鼓的轴向方向向外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是构成引导部分(控制部件侧引导部分)的部分。
另一方面,如图99所示,鼓轴承1173设置有控制部件接触部分1173d,其限定了控制部件1101的旋转范围。控制部件1101被推压弹簧1102沿箭头BB1的方向推压,因此,控制部件1101的被接触部分1101g(图100的分图(b))接触控制部件接触部分(停止部分)1173d。此时控制部件1101的姿态是相对于鼓轴承1173的正常姿态。图102的分图(a)示出了沿平行于鼓62的轴线PP1的箭头HH1方向(图99的分图(a))观察的盒。
在如上所述的被接触部分1101g接触控制部件1173d的正常姿态中,如图102的分图(a)所示,沿着鼓62的轴线PP1观察,推压部分1101h设置在鼓62的表面62a的附近。这是控制部件1101处于作用位置的状态。
此时,限制部分1101h被设定成位于相对于鼓62的轴线PP1的距离DC1处。在本实施例中,距离DC1相对于鼓的半径DA1被设定为满足DC1<DA1×1.2的关系。DC1小于鼓半径的1.2倍。控制部件1101的作用位置是用于让控制部件1101作用于驱动传递部件的位置,正如在实施例8中那样(细节将在下文中描述)。
如上所述,在控制部件1101位于图102的分图(a)所示的作用位置并且限制部分1101h位于鼓62的周面附近的状态下,控制部件1101的移动通过停止部分1173d来停止。然而,本发明不必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就是说,可以考虑控制部件1101不停止在作用位置并且限制部分1101h能够移动得比图102的分图(a)所示的状态更靠近鼓62的轴线的结构。只要在控制部件1101的移动范围内包括下文描述的作用位置和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并且控制部件1101可以不停止在作用位置,这样的结构就足够了。
如图103的分图(a)所示,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相对于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设置在沿纵向方向的外侧(图中的左侧)的距离为DB1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整个控制部件1101在纵向方向上都位于联接部件1064的自由端的外侧。
另外,当控制部件1101位于作用位置时,控制部件1101设置在不干涉在感光鼓62的表面上执行的图像形成过程的位置处。控制部件1101不覆盖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图像形成区域或者不接触该图像形成区域。
此外,如图102所示,控制部件1101在相对于轴线PP1的距离为DE1的位置处设置有退避部分(凹部)1101f。这里,距离DE1和距离DC1具有DE1>DC1的关系。退避部分1101f是凹部(小宽度部分),其凹陷以便减小控制部件1101的宽度,并且当控制部件1101位于作用位置时,其凹陷远离感光鼓的轴线PP1。
此外,如图102的分图(b)所示,当外力施加到控制部件1101时,控制部件1101可以抵抗推压弹簧1102的推压力FF11围绕轴线AA1沿箭头NN1方向旋转。在这种状态下,控制部件1101的被接触部分1101g从控制部件接触部分1173d脱离。也就是说,控制部件1101可以在箭头NN1的方向上旋转预定角度。此时,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和鼓62的旋转轴线PP1之间的距离DC2满足DC1<DC2。正如实施例8中那样,控制部件1101移动以使得限制部分1101h与鼓62的轴线PP1分离的位置被称为如实施例8和9中所述的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当控制部件1101从作用位置移动到非作用位置时,控制部件1101的自由端附近的表面部分即限制部分1101h构造成移动远离鼓62的轴线PP1。即使当控制部件1101在图101的分图(b)所示的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和第二被引导部分1101m的任意位置(图中虚线部分的区域)处接收到外力时,控制部件1101也可以围绕轴线AA1平稳地移动。这是因为,该结构使得围绕轴线AA1在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的任意位置处的压力角θ11以及在第二被引导部分1101m的任意位置处的压力角θ12相应地满足θ11<60°和θ12<60°。
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是被引导肋1101e的一部分,第二被引导部分1101m是包括限制部分1101h的部分。这些是设置在控制部件上的引导部分(控制部件侧引导部分)。
压力角是凸轮的设计参数之一。将以控制部件1101的压力角θ12为例来进行描述。假设凸轮(控制部件1101)通过在点1101m2处接收外力FF14来进行操作。此时,压力角形成在点1101m2在其上移动的轨迹SS1(在本实施例中是围绕轴线AA1的旋转轨迹)的切线和外力FF14的方向(即,该点所在的表面的法线方向)之间。一般来说,压力角越小,则凸轮可以操作得越平稳。在本实施例中,在包括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和限制部分1101h的第二被引导部分1101m的任意位置处,压力角被设定为60度或更小。
如图103的分图(b)所示,控制部件1101包括固定端部(第一端部)1101U(其包括轴部1101a和轴部1101b)、具有限制部分1101h的自由端部1101S(自由端部分,第二端部)、以及连接自由端部和固定端部的中间部分T。
被引导肋1101e设置在控制部件1101的中间部分处。中间部分1101U具有上述的退避部分1101f,并且中间部分1101U的宽度在退避部分1101f中变窄。也就是说,退避部分1101f是宽度比其周围更小的小宽度部分。在图103的分图(b)中,退避部分1101f的宽度是LA1,并且当控制部件1101远离退避部分1101f时,控制部件1101的宽度变得大于LA1。固定端部1101U的最大宽度和自由端部1101S的最大宽度大于中间部分1101U的最小宽度LA1。正如在实施例9中一样,在本实施例中,联接部件1064也一体地固定在鼓62上。此外,如图99所示,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相对于联接部件1064在纵向方向上位于外侧,并且齿面36a通过盒B的外表面露出。
由于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结构与第九实施例(图90至92)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省略了对其的描述。
(插入盒时的操作)
接下来,参考图104至107,描述将盒B安装在装置主组件A上的过程以及此时控制部件1101的操作。图104至107是示出将开闭门13打开并且将盒B安装至装置的主组件A的过程的视图。
图104的分图(a)是在将盒B安装在装置主组件A内的过程中,在将盒B安装在最终安装位置处之前的预定时刻的侧视图。图104的分图(b)是沿图104的分图(a)中所示的箭头HH1的方向观察的驱动传递部件与盒的视图。如图104的分图(a)和图104的分图(b)所示,当盒B沿箭头CC1的方向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时,控制部件1101的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在点1101k1处与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第一引导部分1182接触。因此,控制部件1101采取相对于鼓轴承1173已从正常姿态沿箭头NN1方向围绕轴线AA1旋转的姿态。尽管在图104中第一引导部分1182仅与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的接触点1101k接触,但该接触不限于一个特定点。在安装过程中,接触点1101k1在由图101的分图(b)中的虚线所示的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的范围内移动。
当盒B从这里沿箭头CC1的方向进一步插入时,控制部件1101的第二被引导部分1101m中的点1101m1与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上部附近的第二引导部分1183接触,如图105所示。因此,与图104的情况一样,控制部件1101处于从正常姿态沿箭头NN1的方向旋转的姿态。类似于点1101k1,接触点1101m1不限于一个特定点,并且在安装过程期间在由图101的分图(b)中的虚线所示的第二被引导部分1101m中移动。此时,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与第一引导部分1182间隔开。
盒B进一步沿箭头CC1的方向插入,使得盒B安装在最终安装位置即打印操作时的位置处。此时,如图106所示,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与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接触。这里,正如前一实施例中参考图94所述的那样,驱动传递部件1081保持向箭头VV方向倾斜的状态。控制部件1101接收来自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的反作用力FF4以及由反作用力FF4围绕箭头NN1产生的力矩MM4。此时,由控制部件1101从推压弹簧1102接收的推压力FF11(图101的分图(a))围绕箭头BB1产生的力矩MM11和由反作用力FF4产生的力矩MM4满足MM11<MM4。因此,控制部件1101处于从正常姿态抵抗推压弹簧1102的推压力FF11沿箭头NN1方向围绕轴线AA1旋转的姿态。结果,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a以间隙LL1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间隔开。
当开闭门13在此关闭时,反作用力FF4减小,正如在先前的实施例中参照图95所述的结构。由此,由控制部件1101接收的推压力FF11围绕箭头BB1产生的力矩MM11和由反作用力FF4产生的力矩MM4满足MM11>MM4。结果,如图107所示,控制部件1101围绕轴线AA1沿箭头BB1方向旋转。然后,控制部件1101的被接触部分1101g抵接鼓轴承1173的控制部件抵接部分1173d,并且控制部件1101相对于鼓轴承1173采取正常姿态。也就是说,控制部件1101被置于作用位置。同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通过从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接收的接触力FF3沿图95所示的箭头WW方向旋转,使得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角减小。通过该操作,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输出齿轮部分)1081a和显影辊齿轮(齿轮部件)36的齿面36a在区域SS1中彼此啮合。可选地,能够实现它们之间的啮合接合。如上所述,控制部件1101的作用位置是用于通过控制部件1101减小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角以使得驱动传递部件1081能够连接至盒的位置。
当驱动传递部件1081在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a和显影辊齿轮36能够彼此啮合接合的状态下被驱动时,施加力以使得驱动传递部件1081在箭头KK的方向上移动(图96的分图(a)),正如先前的实施例中那样。这是由斜齿轮(齿轮部分81a和齿轮36)的啮合所产生的力。通过该力,驱动传递部件1081沿箭头KK方向移动,并且驱动传递部件1081a和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驱动力接收部分)1064a接合。
此时,控制部件1101相对于鼓轴承1173处于正常姿态。由此,如图108所示,在这种状态下,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不接触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而是在它们之间存在间隙UU1。这是优选的,原因在于限制部分1101h不影响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旋转)。
如上所述,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原因在于当控制部件1101处于作用位置时(当控制部件1101处于正常姿态时),控制部件1101的被接触部分1101g(图100的分图(b))接触停止部分1173d(图100的分图(a))。也就是说,停止部分1173d通过接触被接触部分1101g来停止控制部件1101的移动,从而防止限制部分1101h接触驱动传递部件1081。
然而,并不是必须要采用这样的结构。如果不设置停止部分1173d或者停止部分1173d的位置有所不同,那么也可以设想控制部件1101的移动不停止在作用位置处的结构。也就是说,让限制部分1101h变得比图108所示的位置更靠近感光鼓的轴线是可行的。在这样的结构中,驱动传递部件1081在限制部分1101h与驱动传递部件1081接触的状态下实现驱动操作。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当控制部件1101最靠近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时,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靠近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周面62a(图102(a))。然而,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限制部分1101h可以比这样的程度更接近鼓62的轴线。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控制部件1101至少能够一直移动到限制部分1101h接近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控制部件1101就能够推压通过限制部分1101h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图107)。由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a可以与盒侧的齿轮36啮合接合。在本实施例中,当限制部分1101h最靠近感光鼓62的轴线时,从限制部分1101h到感光鼓轴线的距离DC1相对于鼓62的半径DA1被设定为满足DC1<DA1×1.25。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满足DC1<DA1×1.2。
在此,从限制部分1101h到感光鼓62的轴线的距离是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就是说,它是沿着垂直于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的方向测量的从限制部分1101h到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的距离。当控制部件1101处于作用位置时,沿着感光鼓的轴线观察,限制部分1101h是控制部件1101的最靠近鼓62的外周表面的部分。
限制部分1101h是作用在驱动传递部件1081上的作用部分。更具体地,限制部分1101h是推压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推压部分。当控制部件1101位于作用位置时,限制部分1101h面向感光鼓62的轴线所在的一侧(图103)。
根据在装置主组件A中支撑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方法,恰好在开闭门13关闭之后,驱动传递部件1081即可如图109所示向安装方向箭头CC1的下游侧倾斜。在这种情况下,驱动传递部件1081可能不与显影辊齿轮36啮合,并且被夹在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和设置在侧盖1126上的接触部分1126a之间。当控制部件1101位于作用位置时,接触部分1126a是面对限制部分1101h的面对部分(相对表面)。
这里,如图108所示的布置使得接触部分1126a的切线和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的切线之间的交点QQ1相对于连接鼓62的轴线PP1和显影辊齿轮32的轴线RR1的直线GG1位于充电辊66的相对侧。即,通过以远离充电部件(充电辊66)的方式延长接触部分1126a的切线和限制部分1101h的切线,这两条切线彼此相交。
此外,由接触部分1126a的切线和限制部分1101h的切线形成的角度θ13被设定为满足θ13>25°。即,θ13大于25度。
此时,如图109所示,控制部件1101被推压弹簧1102沿箭头BB1的方向推压,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从控制部件1101接收接触力FF12。同时,从侧盖1126的接触部分1126a接收接触力FF13。通过这两个抵接力,驱动传递部件1081被沿箭头DD1的方向拉动,齿轮部分1081b与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啮合,并且达到图107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驱动传递部件1081被夹在控制部件1101和抵接部分1126a之间以减小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角并且使驱动传递部件1081更靠近显影辊齿轮和联接部件1064。接触部分1126a是用于将驱动传递部件1081夹在其自身和控制部件1101之间的夹持部分。
如上所述,作为用于减小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度的机构,不仅可以在盒中设置可移动的控制部件1101,而且还可以在盒中设置固定的接触部分1126a。
(盒的取出)
接下来,将描述从装置主组件A取出盒B的过程。类似于先前的实施例,该步骤与将盒B安装在装置的主组件A中的步骤相反。当图像形成完成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处于图96的分图(a)和图109所示的状态。在此,当开闭门13打开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利用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在箭头VV方向上倾斜(图94的分图(a)),并且达到图94的分图(a)和图106中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驱动传递部件1081是倾斜的。由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和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通过间隙LL1分隔开。齿轮部分1081b和显影辊齿轮36之间的啮合接合被解除,因此,可以轻负荷地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中取出盒。
当沿着箭头EE1的方向(即与箭头CC1相反的方向)从中取出盒B时,盒B被取出且同时保持齿轮部分1081b和齿面36a不相互接触的状态,正如图105和图104的状态所示,并且可以将盒完全从装置主组件A中取出。
在图106中,控制部件1101从作用位置退避到非作用位置,从而允许驱动传递部件1081倾斜。也就是说,控制部件1101移动以使得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移动远离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的轴线。在本实施例中,当控制部件1101移动到非作用位置时,从限制部分1101h到感光鼓62的轴线的距离DC2(图102的分图(b))被设定为满足DC2>1.25×DA1。通过将控制部件1101移动到非作用位置,DC2大于鼓62的半径的1.25倍。这是为了允许驱动传递部件1081倾斜。
然而,该实施例的控制部件1101采用了限制部分1011h的可移动范围大于该条件的结构。也就是说,当控制部件1101位于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时,控制部件1101可以使限制部分1011h进一步远离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这是因为,如图104的分图(a)和图105的分图(b)所示,当盒被安装或拆卸时,控制部件1101被主组件侧引导件(第一引导部分1182和第二引导部分1183)引导而大幅度移动。通过使控制部件1101的自由端附近的表面部分(限制部分1101h)远离感光鼓的轴线,当盒被安装或拆卸时,控制部件1101即可在驱动传递部件1081上方通过。
为了让控制部件1101的引导部分(第一被引导部分1101k、第二被引导部分1101m)被主组件侧引导件1182、1183以这种方式平稳地引导,该实施例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允许控制部件1101移动以使得从控制部件1101的限制部分1101h到鼓62的轴线的距离DC2相对于鼓62的半径DA1满足“DC2>1.5×DA1”。控制部件1101可以移动到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以使DC2变得大于鼓62的半径的1.5倍。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满足DC2>2×DA1。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传递部件1081通过与设置在显影辊32上的显影辊齿轮36啮合而在图94所示的箭头KK方向上移动。然而,如上所述,用于与驱动传递部件1081啮合的盒侧的齿轮部件不一定必须要设置在显影辊32上(图91)。
此外,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控制部件1101围绕轴线AA1旋转的结构,但是该结构并非必然如此。例如,如图110所示,通过由鼓轴承1173支撑的推压弹簧1102沿箭头BB2的方向推压的控制部件1101可以沿导轨1173e在箭头AA2的方向上滑动。在该结构中,在图110的分图(a)所示的正常姿态中的限制部分1101h与鼓62的轴线PP1之间的距离DC1、以及在处于图110的分图(b)所示的控制部件1101已经在箭头AA2的方向上滑动的姿态中的限制部分1101h与轴线PP1之间的距离DC3满足DC1<DC3。因此,可以获得与上述的控制部件1101能够围绕轴线AA1旋转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11>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如图102所示的设置在控制部件1101上的限制部分1101h和鼓62的轴线PP1之间的距离DC1变化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1所示,将描述控制部件1201能够围绕鼓62的轴线PP2旋转的结构。利用该实施例的结构,即使控制部件1201的限制部分1201a和轴线PP2之间的距离DC4不改变,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图112的分图(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盒的分解透视图。图112的分图(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盒的透视图。
如图112的分图(a)所示,控制部件1201具有C形(弧形),并且联接部件和控制部件1201在感光部件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盒的同一侧(驱动侧)的侧面上。控制部件1201是布置成从盒的侧表面突出的凸部。
控制部件1201设置有第一凸台1201a和第二凸台1201b。另一方面,鼓轴承1273设置有以鼓62的轴线PP2为中心的弧形狭缝1273a。控制部件1201的第一凸台1201b和第二凸台1201c插入该狭缝1273a中。因此,如图112的分图(b)所示,控制部件1201由鼓轴承1273支撑为能够绕轴线PP2旋转。
另一方面,清洁框架1271设置有引导肋1271a和一对滑动肋1271g。在设置有凸轮表面1212d的杆部件1212中,被引导部分1212b由引导肋1271a支撑,并且端部1212c布置在所述一对滑动肋1271g之间。因此,杆部件1212可以在箭头DD2方向和箭头EE2方向上相对于清洁框架1271滑动。
图113是侧视图,其中为了更好地说明而省略了鼓轴承1273。图113的分图(a)示出了控制部件(可移动部件)1201处于非作用位置(退避位置)的状态,而图113的分图(b)示出了控制部件1201处于作用位置的状态。
如图113的分图(a)所示,推压弹簧1202(其为拉伸弹簧)的一端1202a安装至控制部件1201的第二凸台1201c,并且控制部件1201接收来自推压弹簧1202的推压力FF21。因此,控制部件1201接收通过推压力FF21围绕轴线PP2在箭头NN2方向上产生的力矩MM21。结果,第一凸台1201b在杆部件1212的凸轮表面1212d的接触点1212d1处接触。在接触点1212d1处,杆部件1212接收来自第一凸台1201b的接触力FF22,使得杆部件1212在箭头EE2的方向(该方向与箭头DD2的相反方向)上滑动,并且抵接部分1212e抵接至清洁框架1271的抵接部分1271c,由此确定位置。推压弹簧1202的另一端1202b安装至清洁框架1271的弹簧钩部1271b。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部件1201的面向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的轴线的表面是限制部分(作用部分、推压部分)1201a。类似于实施例10中的限制部分1101h(图106),该实施例中的限制部分1201a也是管控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角的部分。
控制部件1201的限制部分1201a的端部1201a1相对于连接鼓62的轴线PP2和显影辊齿轮的轴线RR2的直线GG2位于在围绕轴线PP2的箭头NN2方向上的角度θ21的位置处。箭头NN与成像期间感光鼓的旋转方向(图3中的箭头R的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角度θ21被选择为满足θ21>20°。换句话说,当围绕鼓62的轴线PP2测量从直线GG2到限制部分1201a的端部1201a1的角度时,该角度小于160度。
也就是说,控制部件1201的端部1201a处于从直线GG2朝向鼓62的旋转方向(与箭头NN2相反的方向)的上游侧小于160度的范围内。显影辊齿轮的轴线RR2也是显影辊32的轴线(图91)。这里,当杆部件(操作部件)1212的被按压部分1212a被外力沿箭头DD2方向按压时,杆部件1212沿箭头DD2方向滑动,如图113的分图(b)所示。控制部件1201的第一凸台1201a与杆部件1212的凸轮表面1212d接触,因此,与第一凸台1201b的接触点1212d1跟随着通过杆部件1212的滑动而联动的凸轮表面1212d移动。结果,控制部件1201沿箭头BB3的方向围绕轴线PP2旋转。限制表面1201a的端部1201a1相对于直线GG2在箭头BB3的方向上以角度θ22定位。在图像形成期间,箭头BB3的方向与感光鼓的旋转方向R(图3)相反。角度θ22优选为θ22>10°。
也就是说,控制部件1201的端部1201a从直线GG2朝着鼓6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移动到超过190度的位置。此时,控制部件1201的限制部分1201a围绕轴线PP2画出弧形轨迹,使得即使当操作杆部件1212时,限制部分1201a和轴线PP2之间的距离DC4也不会改变。或者,即使该距离改变,改变的量也很小。
尽管DC4略大于感光鼓的半径,但是沿着感光鼓的轴线观察,控制部件1201的内表面位于感光鼓1的周面附近。也就是说,沿着感光鼓1的轴线观察,控制部件1201沿着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在感光鼓1的外周表面附近移动。控制部件1201构造成在控制部件1201从非作用位置(图113的分图(a))移动到作用位置(图113的分图(b))时横穿直线GG2。
从控制部件1201位于作用位置的状态(图113的分图(b))释放施加到杆部件1212的被按压部分1212a的外力。然后,如上所述,控制部件1201和杆部件1212通过推压弹簧1202的推压力FF21返回到图113的分图(a)的状态(即,非作用位置)。图114是在开闭门13打开的情况下,当盒B被安装至装置主组件A时的预定时刻的侧视图。当盒B由此沿箭头CC2的方向插入到装置主组件A中的最终安装位置时,达到图115所示的状态。此时,由于驱动传递部件1081正如前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那样在图94中的箭头VV方向上倾斜,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和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被其间的间隙LL2分隔开。
当开闭门13从该状态关闭时,设置在开闭门13上的盒按压部件1在箭头DD2的方向上按压杆部件1212的被按压部分1212a,正如图11和12所示的结构。结果,控制部件1201沿箭头BB3的方向围绕轴线PP2旋转。也就是说,控制部件1201从非作用位置移动到作用位置。如上所述,即使控制部件1201旋转到作用位置,限制部分1201a和轴线PP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C4也会不改变。然而,由于驱动传递部件1081存在于限制部分1201a的轨迹1201a1上,因此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接收来自控制部件1201的限制部分1201a的接触力FF23,如图116所示。该接触力FF23促使驱动传递部件1081沿图94中的箭头WW方向倾斜。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和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在区域SS2中彼此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满足以下的条件以使得控制部件1201能够可靠地推压驱动传递部件。从控制部件1201的表面(限制部分1201a)到鼓62的轴线的距离DC4被设定为使得当控制部件1201位于作用位置时满足DC4<1.3×DA1(图116)。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满足“DC4<1.2×DA1”。这里,DA1是感光鼓62的半径(图113的分图(a))。也就是说,DC4小于鼓半径的1.3倍,更优选地小于鼓半径的1.2倍。
当驱动传递部件1081被驱动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如先前的实施例中一样沿箭头KK的方向(图96的分图(a))移动,并且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传递部分1081a和联接部件1064的从动传递部分1064a彼此接合。然后,如图117所示,在这种状态下,控制部件1201的限制部分1201a不接触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并且与齿轮部分1081b以间隙UU2间隔开。这样可以防止控制部件1201干涉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当控制部件1201位于非作用位置时(图106),满足以下的条件,以使得控制部件1201不妨碍驱动传递部件的旋转。从控制部件1201的表面(限制部分1201a)到鼓62的轴线的距离DC4满足“DC4>1.06×DA1”。这里,DA1是感光鼓62的半径(图113的分图(a))。也就是说,DC4大于鼓半径的1.06倍。
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满足DA4>1.09×DA1。也就是说,DA4大于鼓半径的1.09倍。
接下来,将描述从装置主组件A中取出盒B的过程。类似于前面的实施例,该步骤与将盒B安装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步骤相反。当图像形成完成时,驱动传递部件1081处于图96的分图(a)和图117所示的状态。当开闭门13在这种状态下打开时,由盒按压部件1施加的压力被释放,使得控制部件1201在箭头NN2的方向上围绕轴线PP2旋转并且移动到如上所述的非作用位置。此外,驱动传递部件1081通过与先前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而向箭头VV的方向(图94的分图(a))倾斜,并且达到图115所示的状态。然后,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齿轮部分1081b和显影辊齿轮36的齿面36a通过间隙LL2分隔开。由于齿轮彼此分离,所以可以容易地取出盒。
当沿箭头CC3的方向(这是箭头CC2的相反方向)取出盒B时,可以通过图114的状态从装置的主组件A中完全取出盒B。
在实施例10中,如图104所示,控制部件1101的旋转操作由设置在装置主组件A中的第一引导部分1182和第二引导部分1183执行,但是这不是必然的。例如,如图118所示,根据实施例10的控制部件1101通过与该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连接至杆部件1212。控制部件1101构造成与在箭头DD2和箭头DD2方向上滑动的杆部件1212相联动地围绕轴线AA1在箭头BB1的方向上旋转。此外,通过采用杆部件1212的被按压部分1212a被设置在开闭门13上的盒按压部件1按压的结构,可以提供与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0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12(实施例3的变型例)>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3的变型例作为实施例12。
在该变型例中,将主要描述与实施例3的不同点。将省略与实施例3的相同点的描述。另外,在实施例12所公开的要素中,与实施例3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名称。
图119是该实施例的处理盒的透视图。处理盒包括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该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包括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十字滑块式联轴器549具有驱动输入部件564。处理盒包括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和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
驱动输入部件564由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可旋转地支撑。实施例12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推压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的方向。在实施例3中,如图34的分图(b)所示,联轴器支撑部件552由联轴器推压部件553在箭头x5方向上推压。另一方面,实施例12的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由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在图119所示的箭头x5b方向上推压。
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由鼓轴承1302支撑。鼓轴承1302的凸台部分1302c保持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的臂的一端接触鼓轴承1302的凸台部分1302d。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的臂的另一端抵接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的被抵接部分1300d。由此,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在箭头x5b方向上推压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
鼓轴承1302具有切口1302a,以用于使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能够相对于鼓轴承1302倾斜。切口部分1302a和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的被锁定部分1300b之间的间隙关系与实施例3相同。
类似于实施例3,驱动输入部件564和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可以相对于鼓轴承1302倾斜。即使当驱动输入部件564相对于鼓62倾斜时,驱动输入部件564也可以通过类似于实施例3的十字滑块式联轴器机构(图31和图35)将驱动传递至鼓62。
将进一步描述联轴器支撑部件1300的推压方向。图120是该实施例的处理盒的侧视图。从鼓62的旋转轴线中心c1(虚线)到显影辊32的旋转中心c2(虚线)的方向是x6(图34的分图(b),如实施例3中那样)。当驱动输入部件564被联轴器推压部件1301推压时,从鼓62的旋转中心c1到驱动输入部件564的自由端部的中心c3的方向是x5b。在本实施例中,在x6和x5b之间形成的角度x7b被设定为180度。角度x7b不必正好是180度,而是可以处于150度到210度的范围内(±30度的范围)。也就是说,用于使驱动输入部件564的中心相对于鼓62的中心移位的方向X5b被设定为相对于X6朝向鼓6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处在大于150度且小于210度的范围内。在任何情况下,联接部件的输入部件564都在远离显影辊32的方向上移位。
此外,如图121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处理盒包括杆部件212,其用于沿鼓的轴向方向来回移动驱动输入部件564(图120)。杆部件212设置在处理盒的非驱动侧。用于通过杆部件212移动驱动输入部件564的结构与实施例2(图21)相同。
利用上述结构,可以稳定地实现如实施例9所示的主组件的驱动传递、相对于驱动传递部件1081(图92至96)的连接和脱离。
<实施例13(实施例12的变型例)>
接下来,作为实施例13,将描述实施例12的变型例。在该变型例中,将主要描述与实施例12的不同点。将省略与实施例12的相同点的描述。另外,在实施例13所公开的要素中,与实施例12中描述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名称。
图122和123是该实施例中联接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22是从驱动侧看到的视图。图123是从非驱动侧看到的视图。用于将驱动从驱动输入部件1312传递至感光鼓62的结构不同于实施例12的结构。参考图122,将对此进行描述。
该实施例的联接部件还包括输入部件(输入部分)1312、中间部件(中间部分)1310和输出部件(输出部分)1311。输入到输入部件1312的驱动力从输出部件1311向感光鼓输出。
联轴器支撑部件552可旋转地支撑驱动输入部件(输入部件、输入单元)1312。鼓轴承1302支撑驱动侧凸缘部件575和联轴器推压部件553。输入部件1312在一端具有从动传递部分1312a,在另一端具有与中间部件1310的联接部分。
中间部件(中间构件、中间部分)1310具有球1310a、球1310e、销1310b和销1310d。输出部件1311具有凹部1311c和凹部1311d。中间部件1310的球1310e能够由包括在输出部件1311中的凹部1311c容纳。包括在中间部件1310中的销1310d被容纳在输出部件(输出单元)1311的凹部1311d中,并且连接成能够进行驱动传递。
中间部件1310、第一按压部件559、输出部件1311和缓冲部件255被容纳在驱动侧凸缘部件575内。驱动侧凸缘部件575和盖部件558结合在一起。驱动侧凸缘部件575和输出部件1311连接成能够进行驱动传递。第一按压部件559设置在驱动侧凸缘部件575和输出部件1311之间。缓冲部件255设置在输出部件1311和连接部件261之间。连接部件261被容纳在鼓62中。驱动侧凸缘部件575以能够进行驱动传递的方式连接至鼓62。
参考图123,将进行进一步描述。中间部件1310的球1310a被容纳在输入部件1312的凹部1312b中。包括在中间部件1310中的销1310b被容纳在驱动输入部件1312的凹部1312c中,并且销1310b连接至驱动输入部件1312从而能够传递动力。此外,输出部件1311的圆柱形部分1311a被容纳在驱动侧凸缘部件575的凹部575a中。输出部件1311的销1311b被容纳在驱动侧凸缘部件575的凹部575b中,并且销1311b连接至驱动部件从而能够传递动力。接下来,将描述驱动侧凸缘单元的组装状态。
图124是驱动侧凸缘单元1313的截面图。鼓的旋转轴线是L1,输入部件1312的旋转轴线是Lc,中间部件1310的旋转轴线是Ld。
输入部件1312可倾斜地与中间部件1310接合。中间部件1310可枢转地与输出部件1311接合。利用这种结构,当感光鼓62由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旋转驱动时,所有的轴线L1、Lc和Ld相对于彼此倾斜。
联接部件的输出部件1311基本上与感光鼓同轴布置。另一方面,中间部件的轴线Ld倾斜成朝向联接部件的自由端侧(图中的右侧)远离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和输出部件的轴线L1。也就是说,轴线Ld向右上倾斜。
输入部件1312的轴线Lc偏离作为感光部件的感光鼓62和输出部件1311的旋转轴线L1。此外,输入部件1312的轴线Lc倾斜成当其靠向联接部件的自由端侧(图中的右侧)时接近感光鼓的轴线L1。也就是说,轴线Lc向图的右下方倾斜。中间部件1310的处于非驱动侧的一端由输出部件1311支撑为能够旋转且能够倾斜。中间部件1310的处于驱动侧的另一端可旋转地且可倾斜地与输入部件1312的端部联接。
通过实施例12中描述的杆212(图121),连接部件261被允许沿着轴线L1的方向来回移动。缓冲部件(缓冲构件、阻尼器)255是作为示例的压缩螺旋弹簧,并且以压缩状态设置在连接部件261和输出部件1311之间。第一按压部件559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并且以压缩状态设置在输出部件1311和驱动侧凸缘部件575之间。
当连接部件261沿着感光鼓的轴线L1移动时,输出部件1311也沿着轴线L1移动。由此,联接部件(输出部件1311、中间部件1310、输入部件1312)能够类似于实施例3(图35的分图(a)、(b)和(c))在退避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伸出和退避。
输入部件1312构造成通过从包括在主组件中的驱动传递单元1081(也可参见图92)接收驱动力来旋转。输入部件1312的旋转轴线Lc可以倾斜成基本平行于驱动传递部分1081的旋转轴线EE。因此,当驱动从主组件传递至鼓62时,输入部件1312和驱动传递部分1081通过鼓62的旋转负荷彼此紧密接触,并且输入部件1312的旋转轴线Lc和驱动传递部分1081的旋转轴线EE几乎彼此平行。
利用这种结构,可以减少从驱动传递单元1081到鼓62的驱动传递中的造成鼓62不均匀旋转的因素。
此外,联轴器支撑部件552能够相对于鼓轴承1302移动。因此,当输入部件1312的从动传递部分1312a插入到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驱动传递部分1081a中时(也可参见图90),输入部件1312可以根据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位置移动,因此可以平稳地彼此接合。
另一方面,作为另一种结构,联轴器支撑部件552能够以不可移动的状态固定到鼓轴承1302。在这样的情况下,联轴器推压部件553为不必要的。当与输入部件1312接合时,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驱动传递部件1081根据输入部件1312的位置而移动。由此,输入部件1312和驱动传递部件1081的倾斜量被固定,并且减少了鼓62的不均匀旋转。
同样地,在上述的实施例3中,联轴器支撑部件552可以固定到鼓轴承573。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联轴器支撑部件552相对于鼓轴承1302是可移动的还是固定的。
如上所述,在本申请中已经描述了实施例1至13及其变型例。这些实施例及其变型例的结构可以组合使用。例如,在每个上述实施例和每个变型例中描述的盒具有用以将盒的联接部件(驱动输入部件)连接至倾斜的驱动传递部件(图15等)的特定的结构(特征)。盒可以具有在不同实施例中描述的这些结构(特征)中的多个结构(特征)。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能够平稳地执行驱动连接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盒。
【附图标记]
3:曝光装置(激光扫描仪单元)
4:片材托盘
5a:拾取辊
5b:进给辊对
5c:传送辊对
6:转印引导件
7:转印辊
8:传送引导件
9:定影装置
9a:加热辊
9b:加压辊
10:排出辊
13:开闭门
20:显影单元
23:显影容器
30:显影辊齿轮
32:显影辊(显影剂承载部件)
34:磁辊
37:轴承部件
38:间隔保持部件
43:进给部件
60:清洁单元
62:鼓(电子照相感光鼓)
64:联接部件
67:充电辊
71:清洁框架
73:鼓轴承
77:清洁刮刀
77a:橡胶刮刀
77b:支撑部分
78:鼓轴
A: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装置主组件)
B:处理盒(盒)
C:横向方向
D:传送方向
F、G:图示方向
L:激光束
T:调色剂(显影剂)
P:片材(记录材料)
R:旋转方向
S:片材路径
本发明不受限于以上的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因此,以下所附的权利要求用以公布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要求2017年12月13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238454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年3月3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068246的日本专利申请、以及2018年4月1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8-080112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益,因此通过引用将它们的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Claims (10)
1.一种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盒,所述盒包括:
感光鼓;
联接部件,所述联接部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端部处,以接收用于旋转所述感光鼓的驱动力;以及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一部分距所述感光鼓的轴线的距离是可变的,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在(a)第一位置和(b)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邻近所述感光鼓的外周表面,在第二位置,沿着所述感光鼓的轴线观察,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比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更远离所述感光鼓的轴线,
其中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在所述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联接部件的自由端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所述盒还包括齿轮部件,所述齿轮部件至少部分地被暴露以接收来自所述盒的外部的驱动力,其中沿着所述感光鼓的轴线观察,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面向所述齿轮部件的暴露部分且所述感光鼓介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与所述齿轮部件的暴露部分之间,并且其中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远离所述齿轮部件的暴露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齿轮部件是斜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盒,其中沿着所述感光鼓的轴线观察,所述齿轮部件的暴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邻近所述感光鼓的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齿轮部件的所述暴露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联接部件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盒,还包括用于使形成在所述感光鼓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辊,其中所述齿轮部件配置成接收用于旋转所述显影辊的驱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部件固定到所述感光鼓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盒,其中所述联接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感光鼓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盒,还包括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配置成被操作用以移动所述联接部件,其中通过向所述操作部件施加外力,所述联接部件从(a)向所述感光鼓的内部退避的退避位置移动到(b)向所述感光鼓的外部伸出的伸出位置,并且其中当没有向所述操作部件施加外力且所述可移动部件移动到第一位置且所述联接部件处于退避位置时,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在所述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联接部件的端部的外侧。
10.一种能够可拆卸地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的盒,所述盒包括:
感光鼓;
齿轮部件,所述齿轮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以接收来自所述盒外部的驱动力;以及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与所述齿轮部件在所述感光鼓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盒的同一侧,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一部分距所述感光鼓的轴线的距离是可变的,其中沿着所述感光鼓的轴线观察,所述可移动部件能够在(a)第一位置和(b)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邻近所述感光鼓的外周表面,在第二位置,沿着所述感光鼓的轴线观察,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比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更远离所述感光鼓的轴线,
其中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面对所述齿轮部件的暴露部分并且所述感光鼓介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与所述齿轮部件的暴露部分之间,
其中所述可移动部件配置成使得所述可移动部件的所述部分远离所述齿轮部件的所述暴露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8454 | 2017-12-13 | ||
JP2017238454 | 2017-12-13 | ||
JP2018068246 | 2018-03-30 | ||
JP2018-068246 | 2018-03-30 | ||
JP2018-080112 | 2018-04-18 | ||
JP2018080112 | 2018-04-18 | ||
PCT/JP2018/046670 WO2019117317A1 (ja) | 2017-12-13 | 2018-12-12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201880079414.4A CN111433684B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9414.4A Division CN111433684B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69518A true CN115469518A (zh) | 2022-12-13 |
Family
ID=66819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8)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135161.2A Pending CN115469518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809.2A Pending CN116224736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245.4A Pending CN11618478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453.2A Pending CN11622473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471.0A Pending CN116184779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207.9A Pending CN116203811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733.3A Pending CN116165857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206.4A Pending CN116300352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731.4A Pending CN116184780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512454.8A Pending CN116184786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771.9A Pending CN11618479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850.XA Pending CN11641401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452.8A Pending CN116184778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1880079414.4A Active CN111433684B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848.2A Pending CN116184783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775.7A Pending CN116184782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894.4A Pending CN116184785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271.7A Pending CN11643069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7)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98809.2A Pending CN116224736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245.4A Pending CN11618478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453.2A Pending CN11622473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471.0A Pending CN116184779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207.9A Pending CN116203811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733.3A Pending CN116165857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206.4A Pending CN116300352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731.4A Pending CN116184780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512454.8A Pending CN116184786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771.9A Pending CN11618479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850.XA Pending CN11641401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452.8A Pending CN116184778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1880079414.4A Active CN111433684B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848.2A Pending CN116184783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8775.7A Pending CN116184782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894.4A Pending CN116184785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N202211499271.7A Pending CN116430694A (zh) | 2017-12-13 | 2018-12-12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20200301352A1 (zh) |
EP (3) | EP4050422A1 (zh) |
JP (4) | JP6971959B2 (zh) |
KR (7) | KR102640007B1 (zh) |
CN (18) | CN115469518A (zh) |
AU (3) | AU2018384358B2 (zh) |
BR (1) | BR112020011659A2 (zh) |
CA (1) | CA3085418A1 (zh) |
CL (1) | CL2020001574A1 (zh) |
CO (1) | CO2020007888A2 (zh) |
ES (1) | ES2932091T3 (zh) |
MA (1) | MA51156A (zh) |
MX (6) | MX2020006252A (zh) |
RU (2) | RU2765093C2 (zh) |
SG (1) | SG11202005446QA (zh) |
TW (4) | TWI775330B (zh) |
WO (1) | WO20191173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76749B2 (ja) * | 2013-12-06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KR102640007B1 (ko) | 2017-12-13 | 2024-02-27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
JP7218178B2 (ja) | 2018-12-28 | 2023-0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7305417B2 (ja) | 2019-04-25 | 2023-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MX2021015203A (es) | 2019-06-12 | 2022-01-18 | Canon Kk | Unidad de tambor, unidad de transmision de accionamiento, cartucho y aparato de formacion de imagenes electrofotograficas. |
MX2021015277A (es) | 2019-06-12 | 2022-01-18 | Canon Kk | Cartucho, accesorio y equipo de montaje. |
JP7418109B2 (ja) * | 2019-09-30 | 2024-01-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15836253A (zh) | 2020-06-08 | 2023-03-21 | 佳能株式会社 |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系统 |
EP4202559A1 (en) * | 2020-09-17 | 2023-06-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drum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EP4235313A4 (en) * | 2020-11-12 | 2024-07-24 | Ninestar Corp | TREATMENT CARTRIDGE |
ES2980715T3 (es) | 2020-12-07 | 2024-10-02 | Canon Kk | Recipiente de tóner y sistema de formación de imágenes |
WO2023282911A1 (en) * | 2021-07-09 | 2023-01-1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lutch actuation between positions |
WO2023282909A1 (en) * | 2021-07-09 | 2023-01-1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Toner transfer modulators |
US20240295836A1 (en) * | 2021-07-09 | 2024-09-0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isruptions of toner transfers from developers to photoreceptors |
JP2023057884A (ja) | 2021-10-12 | 2023-04-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23084617A (ja) | 2021-12-07 | 2023-06-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24002824A (ja) | 2022-06-24 | 2024-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331220B1 (ja) | 2022-08-05 | 2023-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18502212A (zh) * | 2023-02-16 | 2024-08-16 | 珠海纳思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54327A (ja) * | 1997-03-10 | 1998-09-25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2048148A (ja) * | 2000-08-02 | 2002-02-15 | Canon Inc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890612A (zh) * | 2003-12-09 | 2007-01-03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
US20100303503A1 (en) * | 2009-05-29 | 2010-12-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thereof |
CN102880034A (zh) * | 2007-06-29 | 2013-01-16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CN103293896A (zh) * | 2006-12-22 | 2013-09-11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电子照相感光鼓单元 |
CN204044515U (zh) * | 2014-08-05 | 2014-12-24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JP2014240991A (ja) * | 2014-09-30 | 2014-1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319934A (zh) * | 2014-08-05 | 2016-02-10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105446108A (zh) * | 2015-12-30 | 2016-03-30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US20160091815A1 (en) * | 2014-09-30 | 2016-03-31 |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 Drive receiving member for an imaging cartridge |
CN205450565U (zh) * | 2016-01-21 | 2016-08-10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CN205644019U (zh) * | 2016-03-05 | 2016-10-12 | 邓平 |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
CN106257345A (zh) * | 2015-06-16 | 2016-12-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7153336A (zh) * | 2016-03-05 | 2017-09-12 | 邓平 |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
CN107430376A (zh) * | 2015-02-27 | 2017-12-01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1327831C (en) * | 1988-05-25 | 1994-03-15 | Shigeki Sakakura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
DE69317607T2 (de) * | 1992-06-30 | 1998-08-20 | Canon K.K., Tokio/Tokyo | Photoempfindliche Trommel, Prozesskassette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
TW305035B (zh) | 1993-01-19 | 1997-05-11 | Canon Kk | |
US6426807B1 (en) | 1993-01-19 | 2002-07-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ght guide, illuminating device having the light guide,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illuminating device |
JP2875203B2 (ja) | 1995-03-27 | 1999-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駆動力伝達部品、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 |
JPH09171339A (ja) | 1995-12-20 | 1997-06-30 | Tec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226478B1 (en) | 1996-03-21 | 2001-05-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drive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
US6240266B1 (en) | 1996-03-21 | 2001-05-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drum mount for photosensitive drum |
JP3809250B2 (ja) | 1996-07-04 | 2006-08-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支持部品、現像剤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69199A (ja) | 1996-08-29 | 1998-03-10 | Canon Inc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フレーム |
JP3745047B2 (ja) | 1996-09-26 | 2006-0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943669B2 (ja) * | 1997-09-25 | 2007-07-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AU3926597A (en) | 1996-09-26 | 1998-04-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par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
JP3745049B2 (ja) | 1996-09-26 | 2006-0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61131A (ja) * | 1997-11-29 | 1999-06-1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44197B2 (ja) * | 1998-06-18 | 2003-09-0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現像装置 |
JP2000075765A (ja) | 1998-08-28 | 2000-03-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658202B2 (ja) | 1998-08-31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 |
JP3768706B2 (ja) | 1998-12-28 | 2006-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34055A (ja) | 1999-02-18 | 2001-02-09 | Canon Inc |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
US6463225B1 (en) | 1999-09-09 | 2002-10-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feeding member and an elastic sheet |
JP2001092335A (ja) | 1999-09-17 | 2001-04-06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量検出部材 |
JP3338023B2 (ja) | 1999-09-27 | 2002-10-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取っ手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338024B2 (ja) | 1999-09-27 | 2002-10-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取っ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取っ手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79665B2 (ja) | 1999-11-19 | 2005-08-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間隙保証部材および現像装置および帯電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365969B2 (ja) | 2000-01-20 | 2009-1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81996A (ja) | 2000-04-03 | 2001-10-10 | Canon Inc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90360A (ja) | 2000-04-07 | 2001-10-19 | Canon Inc | 現像剤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290359A (ja) | 2000-04-07 | 2001-10-19 | Canon Inc | 現像剤容器、現像剤量検知システ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AU2007200914A1 (en) | 2000-06-09 | 2007-03-22 | Seaquist Closures Foreign, Inc. | Dispensing closure for spreadable product |
JP2002006609A (ja) | 2000-06-26 | 2002-01-11 | Canon Inc |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23476A (ja) | 2000-07-07 | 2002-01-23 | Canon Inc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715879B2 (ja) | 2000-10-12 | 2005-1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442047B2 (ja) | 2000-11-17 | 2003-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52246B2 (ja) | 2000-12-21 | 2005-05-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566697B2 (ja) | 2001-02-09 | 2004-09-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
JP3840063B2 (ja) | 2001-04-27 | 2006-11-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814524B2 (ja) * | 2001-11-27 | 2006-08-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現像装置並びに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55804A (ja) | 2001-12-07 | 2003-09-10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および現像装置の再生産方法 |
JP4125007B2 (ja) | 2002-01-11 | 2008-07-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595798B2 (ja) | 2002-01-31 | 2004-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34807B2 (ja) | 2002-02-20 | 2005-03-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41606A (ja) | 2002-02-20 | 2003-08-29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3658372B2 (ja) | 2002-02-22 | 2005-06-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用の離間保持部材 |
JP2003307931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809402B2 (ja) | 2002-05-17 | 2006-08-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174380B2 (ja) | 2002-07-04 | 2008-10-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20040028429A1 (en) | 2002-08-09 | 2004-02-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ment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same |
JP3548564B2 (ja) | 2002-11-08 | 2004-07-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ローラー組立方法 |
JP3970161B2 (ja) | 2002-11-08 | 2007-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
JP2004205950A (ja) | 2002-12-26 | 2004-07-22 | Canon Inc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DE10308355A1 (de) | 2003-02-27 | 2004-12-23 | Aventis Pharma Deutschland Gmbh | Aryl-cycloalkyl substituierte Alkansäurederivate,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Anwendung als Arzneimittel |
JP2004317995A (ja) | 2003-04-21 | 2004-11-11 | Canon Inc | トナーシール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673793B2 (ja) * | 2003-08-29 | 2005-07-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機構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25470B1 (ja) | 2003-09-30 | 2005-03-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717455B2 (ja) | 2004-02-27 | 2011-07-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42255A (ja) | 2004-02-27 | 2005-09-08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把持部材部品 |
JP4250555B2 (ja) * | 2004-03-09 | 2009-04-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間部材 |
JP4455124B2 (ja) | 2004-03-31 | 2010-04-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630688B2 (ja) | 2004-08-30 | 2011-02-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4817682B2 (ja) | 2004-12-13 | 2011-1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65341B2 (ja) | 2005-02-04 | 2012-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51035A (ja) * | 2005-03-08 | 2006-09-21 | Bridgestone Corp | 導電性ロー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850427B2 (ja) | 2005-03-28 | 2012-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636230B1 (ko) * | 2005-04-20 | 2006-10-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JP4280770B2 (ja) | 2006-01-11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8374B2 (ja) | 2006-03-10 | 2009-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8361B2 (ja) * | 2006-06-02 | 2009-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93001B2 (ja) | 2006-06-26 | 2014-0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分解方法 |
JP4464435B2 (ja) | 2006-12-11 | 2010-05-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80138113A1 (en) * | 2006-12-11 | 2008-06-12 | Niko Jay Murrell | Disturbance Feature to Promote Image Process Member Drive Train Engagement |
JP4444997B2 (ja) | 2006-12-11 | 2010-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47371B2 (ja) | 2006-12-11 | 2013-02-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44999B2 (ja) | 2006-12-11 | 2010-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916542B2 (ja) * | 2006-12-11 | 2012-04-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RU2467369C2 (ru) * | 2006-12-22 | 2012-11-20 |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Деталь, передающая вращательное усилие |
JP4948382B2 (ja) * | 2006-12-22 | 2012-06-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
AU2011250737B2 (en) * | 2006-12-22 | 2014-09-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otational force transmitting part |
JP4280772B2 (ja) | 2006-12-28 | 2009-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 2013-10-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
JP4604063B2 (ja) * | 2007-06-11 | 2010-1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53743B2 (ja) * | 2007-07-23 | 2012-10-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440295B2 (ja) | 2007-10-31 | 2010-03-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
JP4968957B2 (ja) | 2008-03-31 | 2012-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2009270594A (ja) * | 2008-04-30 | 2009-11-19 | Canon Inc | 軸受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5004870B2 (ja) | 2008-05-23 | 2012-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27565B2 (ja) | 2008-05-23 | 2013-01-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8230B2 (ja) | 2008-06-10 | 2013-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27584B2 (ja) * | 2008-06-20 | 2013-01-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288900B2 (ja) | 2008-06-20 | 2013-09-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06050B2 (ja) * | 2008-06-20 | 2013-10-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 |
US9518577B2 (en) | 2008-06-27 | 2016-12-13 | Lynntech, Inc. | Apparatus for pumping a fluid |
JP4440318B2 (ja) | 2008-07-31 | 2010-03-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941523B2 (ja) * | 2008-08-28 | 2012-05-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4674628B2 (ja) * | 2008-10-10 | 2011-04-2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4580B2 (ja) * | 2009-02-27 | 2013-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48047A (ja) * | 2009-08-26 | 2011-03-10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488958B2 (en) * | 2010-01-28 | 2016-11-08 | Zhuhai Seine Technology Co., Ltd. |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driving force receiver |
JP5041014B2 (ja) * | 2010-01-28 | 2012-10-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駆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846955A (zh) * | 2010-01-28 | 2010-09-29 | 珠海赛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WO2011091686A1 (zh) | 2010-01-28 | 2011-08-04 | 珠海赛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JP4905567B2 (ja) * | 2010-02-23 | 2012-03-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2054B2 (ja) | 2010-03-16 | 2015-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22877B2 (ja) * | 2010-03-24 | 2013-06-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軸部材保持機構、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26268B2 (ja) * | 2010-03-26 | 2013-01-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2003243A (ja) | 2010-05-19 | 2012-01-05 | Canon Inc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7350B2 (ja) | 2010-06-11 | 2014-05-28 | 任天堂株式会社 | 携帯型情報端末、携帯型情報端末制御プログラム、携帯型情報システム、および、携帯型情報端末制御方法 |
JP5729631B2 (ja) * | 2010-10-07 | 2015-06-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着脱機構、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540794B (zh) * | 2010-12-11 | 2016-03-09 |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及处理盒 |
CN102087494B (zh) * | 2011-01-14 | 2012-12-26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感光鼓驱动组件、感光鼓和处理盒 |
JP5839826B2 (ja) | 2011-04-22 | 2016-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の再生産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5868079B2 (ja) | 2011-09-05 | 2016-0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47507B2 (ja) | 2011-09-14 | 2016-0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848393B1 (ko) * | 2011-11-18 | 2018-04-13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의 동력전달구조 |
JP5460824B2 (ja) | 2011-12-09 | 2014-04-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US8873999B2 (en) * | 2011-12-26 | 2014-10-2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waste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portion |
JP5967957B2 (ja) | 2012-01-31 | 2016-08-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95668B2 (ja) * | 2012-03-30 | 2016-03-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297929B2 (en) | 2012-05-25 | 2016-03-29 |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Care, Inc. | Contact lenses comprising water soluble N-(2 hydroxyalkyl) (meth)acrylamide polymers or copolymers |
JP6066841B2 (ja) | 2012-09-10 | 2017-01-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9393B2 (ja) | 2012-09-11 | 2016-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6053428B2 (ja) | 2012-09-27 | 2016-12-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40962B2 (ja) | 2012-09-27 | 2017-06-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75823B2 (ja) | 2012-09-28 | 2016-08-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45932B2 (ja) | 2012-11-06 | 2017-1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91163B2 (ja) * | 2012-11-20 | 2016-09-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3103B2 (ja) | 2013-01-25 | 2016-1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0039B2 (ja) | 2013-01-31 | 2018-08-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収納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182733B2 (en) | 2013-02-07 | 2015-11-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supply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289172B2 (ja) | 2013-05-23 | 2018-03-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12974B2 (ja) | 2013-05-31 | 2017-04-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73069B2 (ja) | 2013-06-27 | 2017-08-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15198B2 (ja) | 2013-09-12 | 2018-10-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US9740163B2 (en) * | 2013-09-29 | 2017-08-22 | Ninestar Corporation | Rotational force driving assembly process cartridge |
JP6324022B2 (ja) * | 2013-10-30 | 2018-05-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伝達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6749B2 (ja) * | 2013-12-06 | 2018-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6311965B2 (ja) * | 2014-02-06 | 2018-04-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3065B2 (ja) | 2014-05-29 | 2018-08-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14850A (ja) * | 2014-06-09 | 2016-01-28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軸部材、端部部材、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現像ローラ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WO2015194503A1 (ja) * | 2014-06-20 | 2015-12-2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シートカセッ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504449B2 (ja) * | 2014-08-27 | 2019-04-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GB2549026B (en) | 2014-11-28 | 2021-06-23 | Canon Kk | Cartridge, member constitut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655964B2 (ja) | 2014-11-28 | 2020-03-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CN110673455B (zh) * | 2014-11-28 | 2022-07-05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构成盒的构件和成像设备 |
EP3032142A1 (en) * | 2014-12-11 | 2016-06-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otary drive |
JP2018080112A (ja) | 2015-02-20 | 2018-05-24 | 日本農薬株式会社 | 除草剤組成物および使用方法 |
CA3028569A1 (en) | 2015-02-27 | 2016-09-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rum unit, cartridge and coupling member |
JP6771899B2 (ja) | 2015-03-10 | 2020-10-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駆動伝達ユニットの組み立て方法 |
EP3093716B1 (en) | 2015-05-15 | 2020-09-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eed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RU2692943C1 (ru) | 2015-09-30 | 2019-06-28 |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Блок барабана,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
US10156825B2 (en) * | 2016-02-29 | 2018-12-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independently rotatable members supporting a developing frame body,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170248869A1 (en) | 2016-02-29 | 2017-08-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658094B2 (ja) | 2016-02-29 | 2020-03-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746330B2 (ja) | 2016-03-11 | 2020-08-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203658B2 (en) * | 2016-03-25 | 2019-02-1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lectrical contact |
WO2017177489A1 (zh) * | 2016-04-13 | 2017-10-19 | 珠海市润鑫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JP6653082B2 (ja) * | 2016-05-23 | 2020-02-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843008B (zh) * | 2016-05-27 | 2019-03-15 |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感光鼓的驱动力接收组件 |
KR102245037B1 (ko) | 2016-06-14 | 2021-04-26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
RU2707093C1 (ru) | 2016-08-26 | 2019-11-22 |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Узел барабана, картридж, электро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и муфта |
CA3034221A1 (en) | 2016-08-26 | 2018-03-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6444316B (zh) * | 2016-09-06 | 2019-03-15 |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驱动力接收组件 |
JP6876408B2 (ja) | 2016-11-02 | 2021-05-26 | デンカ株式会社 | 防草材及びそれの使用方法 |
JP6957205B2 (ja) | 2017-05-31 | 2021-11-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58992B2 (ja) | 2017-12-13 | 2022-04-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KR102640007B1 (ko) | 2017-12-13 | 2024-02-27 |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
US10627780B2 (en) | 2018-01-23 | 2020-04-2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8136580A (ja) | 2018-05-31 | 2018-08-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262983B2 (ja) | 2018-11-30 | 2023-04-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187305B2 (ja) | 2018-12-28 | 2022-1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US10983475B2 (en) | 2019-02-25 | 2021-04-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
JP7305417B2 (ja) | 2019-04-25 | 2023-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8
- 2018-12-12 KR KR1020237035607A patent/KR10264000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12 MA MA051156A patent/MA51156A/fr unknown
- 2018-12-12 EP EP22155128.6A patent/EP4050422A1/en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135161.2A patent/CN115469518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809.2A patent/CN11622473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SG SG11202005446QA patent/SG11202005446QA/en unknown
- 2018-12-12 KR KR1020207019303A patent/KR10235407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12 CN CN202211499245.4A patent/CN116184784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453.2A patent/CN116224734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KR KR1020247005693A patent/KR20240026254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471.0A patent/CN116184779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RU RU2021106224A patent/RU2765093C2/ru active
- 2018-12-12 EP EP24183613.9A patent/EP4425270A2/en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499207.9A patent/CN116203811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ES ES18888533T patent/ES2932091T3/es active Active
- 2018-12-12 CA CA3085418A patent/CA3085418A1/en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733.3A patent/CN116165857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KR KR1020237004525A patent/KR10259250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12 JP JP2018232911A patent/JP6971959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2-12 AU AU2018384358A patent/AU20183843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12 CN CN202211499206.4A patent/CN116300352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731.4A patent/CN116184780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KR KR1020227033952A patent/KR10249905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12 CN CN202211512454.8A patent/CN11618478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771.9A patent/CN116184794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BR BR112020011659-9A patent/BR112020011659A2/pt unknown
- 2018-12-12 MX MX2020006252A patent/MX2020006252A/es unknown
- 2018-12-12 WO PCT/JP2018/046670 patent/WO20191173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2-12 EP EP18888533.9A patent/EP3726298B1/en active Active
- 2018-12-12 KR KR1020227001733A patent/KR10240235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850.XA patent/CN116414014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452.8A patent/CN116184778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1880079414.4A patent/CN111433684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848.2A patent/CN116184783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CN CN202211498775.7A patent/CN116184782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RU RU2020122702A patent/RU2745019C1/ru active
- 2018-12-12 CN CN202211499894.4A patent/CN116184785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2 KR KR1020227017225A patent/KR10245078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12 CN CN202211499271.7A patent/CN116430694A/zh active Pending
- 2018-12-13 TW TW110106916A patent/TWI775330B/zh active
- 2018-12-13 TW TW111127720A patent/TWI822199B/zh active
- 2018-12-13 TW TW112137869A patent/TW202409754A/zh unknown
- 2018-12-13 TW TW107144982A patent/TWI723308B/zh active
-
2020
- 2020-06-09 US US16/896,339 patent/US2020030135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6-11 CL CL2020001574A patent/CL2020001574A1/es unknown
- 2020-06-26 CO CONC2020/0007888A patent/CO2020007888A2/es unknown
- 2020-07-13 MX MX2024001768A patent/MX2024001768A/es unknown
- 2020-07-13 MX MX2024006724A patent/MX2024006724A/es unknown
- 2020-07-13 MX MX2024006725A patent/MX2024006725A/es unknown
- 2020-07-13 MX MX2024001767A patent/MX2024001767A/es unknown
- 2020-07-13 MX MX2024003146A patent/MX2024003146A/es unknown
-
2021
- 2021-10-25 JP JP2021174145A patent/JP7263483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1-17 AU AU2021269369A patent/AU2021269369C1/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11-01 US US17/978,636 patent/US11703794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3-21 US US18/124,107 patent/US11927910B2/en active Active
- 2023-04-04 JP JP2023060597A patent/JP7521046B2/ja active Active
- 2023-08-24 US US18/237,469 patent/US12072664B2/en active Active
- 2023-11-10 AU AU2023263551A patent/AU202326355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7-08 JP JP2024109882A patent/JP2024129151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54327A (ja) * | 1997-03-10 | 1998-09-25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2048148A (ja) * | 2000-08-02 | 2002-02-15 | Canon Inc |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890612A (zh) * | 2003-12-09 | 2007-01-03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
CN103293896A (zh) * | 2006-12-22 | 2013-09-11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和电子照相感光鼓单元 |
CN102880034A (zh) * | 2007-06-29 | 2013-01-16 | 佳能株式会社 | 处理盒以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US20100303503A1 (en) * | 2009-05-29 | 2010-12-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thereof |
CN105319934A (zh) * | 2014-08-05 | 2016-02-10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CN204044515U (zh) * | 2014-08-05 | 2014-12-24 |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盒 |
JP2014240991A (ja) * | 2014-09-30 | 2014-1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60091815A1 (en) * | 2014-09-30 | 2016-03-31 |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 Drive receiving member for an imaging cartridge |
CN107430376A (zh) * | 2015-02-27 | 2017-12-01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 |
CN106257345A (zh) * | 2015-06-16 | 2016-12-28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5446108A (zh) * | 2015-12-30 | 2016-03-30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CN205450565U (zh) * | 2016-01-21 | 2016-08-10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处理盒 |
CN205644019U (zh) * | 2016-03-05 | 2016-10-12 | 邓平 |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
CN107153336A (zh) * | 2016-03-05 | 2017-09-12 | 邓平 | 一种感光鼓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33684B (zh)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6224735B (zh)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6184781B (zh) | 盒与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87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