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5244789A -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4789A
CN115244789A CN202180019417.0A CN202180019417A CN115244789A CN 115244789 A CN115244789 A CN 115244789A CN 202180019417 A CN202180019417 A CN 202180019417A CN 115244789 A CN115244789 A CN 115244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using
wall portion
wall
cor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94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内竣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44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47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83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using a wed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10),具备:端子(12),与位于具有芯线(13)的电线(11)的端部的芯线(13)连接;和壳体(30),具有收纳端子(12)的收纳部(29),端子(12)具备: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部(18);和滑动部(16),通过从后方按压端子主体(15)使其滑动,从而形成为芯线(13)被夹持部(18)夹着的状态,壳体(30)具备开口部(32),开口部(32)使端子主体(15)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作为这样的端子,例如日本特开2005-50736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有具备与电线末端的芯线从外侧压接的压接部的端子。
为了将上述的端子与电线压接,例如设为如下。首先,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从而将预定形状的端子成形。接着,在能在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一对模具中位于下侧的下模的载置部载置端子。接着,将电线末端的芯线以重叠的方式载置于端子的压接部。然后,使一对模具的一方或者双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通过将压接部夹持在上模的压接部与下模的载置部之间,从而将压接部与电线的芯线压接。通过以上,端子与电线的末端压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取代上述的压接部,利用滑动结构夹着连接芯线的情况下,有可能由端子主体和相对于端子主体一边相对地滑动一边安装的滑动部的两部件构成端子。当在将这样的端子收纳于壳体的内部且端子主体保持成不向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下按压滑动部使其滑动时,由于施加于滑动部的力,壳体、端子主体有可能变形。
本公开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完成的,以抑制壳体、端子主体的变形、利用滑动结构夹着连接芯线的技术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端子,与位于具有芯线的电线的端部的所述芯线连接;和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端子的收纳部,所述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部;和滑动部,通过从后方按压所述滑动部使该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从而形成为所述芯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所述壳体具备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端子主体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抑制壳体、端子主体的变形,能利用滑动结构夹着连接芯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前方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后方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中使前按压治具抵接于收纳有端子的壳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被插入收纳有端子的壳体和前按压治具的区域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将端子和后保持体装配于壳体并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使滑动部相对于端子主体从临时卡止位置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使后保持体相对于壳体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将端子和后保持体装配于壳体并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盖将壳体的开口部覆盖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被插入收纳有端子的壳体和前按压治具的区域的主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中使前按压治具抵接于收纳有端子的壳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被插入收纳有端子的壳体和前按压治具的区域的主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中使前按压治具抵接于收纳有端子的壳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被插入收纳有端子的壳体和前按压治具的区域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1)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端子,与位于具有芯线的电线的端部的所述芯线连接;和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端子的收纳部,所述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部;和滑动部,通过从后方按压所述滑动部使该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从而形成为所述芯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所述壳体具备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端子主体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在开口部从前方插入前按压治具使其抵接于端子主体,从而在从后方按压滑动部使其滑动时,能抑制壳体、端子的变形,能利用滑动结构夹着保持芯线。
(2)优选地,所述端子主体具有连接筒部,所述连接筒部具备第1壁部,在所述第1壁部设置有与插入到所述连接筒部的对方端子接触的接触片,所述壳体具有前止动部,所述前止动部至少覆盖所述第1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将前按压治具向开口部插入时、将对方端子向连接筒部插入时,能保护接触片。
(3)优选地,所述连接筒部具备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和将所述第1壁部的两侧缘部和所述第2壁部的两侧缘部连接的第3壁部及第4壁部,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第3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所述第4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露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使前按压治具抵接于第3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第4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及第2壁部的前端部。
(4)优选地,构成所述收纳部的内表面中与所述第2壁部面对的内表面为第2面部,在所述第2面部设置有与所述第2壁部抵接的凸部。
(5)优选地,构成所述收纳部的内表面中与所述第2壁部面对的内表面为第2面部,所述第2面部通过台阶面与所述开口部连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2壁部的前端部从被插入前按压治具的区域的外缘向中心接近,因此前按压治具的抵接变得容易。
(6)优选地,所述连接筒部具备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和将所述第1壁部的两侧缘部和所述第2壁部的两侧缘部连接的第3壁部及第4壁部,所述前止动部覆盖所述第4壁部的前端部,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第3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露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使前按压治具抵接于第3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
(7)优选地,在所述第3壁部设置有矛状部,在所述壳体以通过所述开口部面对前方的方式设置有与所述矛状部卡止的卡止壁。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3壁部的前端部从被插入前按压治具的区域的外缘向中心接近,因此前按压治具的抵接变得容易。
(8)优选地,所述壳体被盖覆盖,所述盖从前方覆盖所述开口部,具有引导对方端子向所述端子主体的插入的导入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对方端子向端子主体的插入变得容易。
(9)优选地,所述滑动部在外嵌于设置有所述夹持部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在第1位置与比所述第1位置靠前方的第2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所述第2位置上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芯线按压,在所述滑动部设置有被按压部,所述被按压部通过被从后方按压而使所述滑动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将滑动部固定于第2位置,从而能保持由夹持部夹持芯线的状态。
(10)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连接器具备:端子,与位于具有芯线的电线的端部的所述芯线连接;和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端子的收纳部,所述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部;和滑动部,通过从后方按压所述滑动部使该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从而形成为所述芯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所述壳体具备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端子主体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所述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将所述端子收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纳部的工序;将使所述芯线露出的所述电线插通于所述端子主体的内部的工序;使前按压治具从前方抵接于在所述开口部向前方露出的所述端子主体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的工序;以及通过从后方按压所述滑动部而由所述端子主体的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电线的所述芯线的工序。
根据上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能抑制壳体、端子主体的变形,能利用滑动结构夹着连接芯线。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希望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至图13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至图13中的X方向作为左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连接器]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收纳与电线11的末端连接的端子12。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器10具备:壳体30,具有收纳端子12的多个收纳部29;后保持体31,组装于壳体30的后端部;以及盖48,覆盖壳体30及后保持体31。
[电线]
如图1所示,电线11在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电线11通过将芯线13的外周面用绝缘包覆部1包围而构成,绝缘包覆部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芯线13由导电性的金属构成,且由使多根金属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或者一根金属线构成。绝缘包覆部14的末端部分被剥离,露出芯线13。
[端子]
端子12为金属制,如图4及图5所示,具备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
如图4所示,端子主体15的前侧部分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连接筒部17。能将呈板状的对方端子(未图示)从前方插入到连接筒部17。
如图6所示,在连接筒部17的内部配置有从连接筒部17的后部向前方延伸的接触片19。插入到连接筒部17内的对方端子与接触片19接触。连接筒部17的壁部、且设置有接触片19的壁部为第1壁部17A。与第1壁部17A对置的壁部为第2壁部17B。如图7所示,将第1壁部17A的两缘部和第2壁部17B的两缘部连接的一对壁部为第3壁部17C及第4壁部17D。如图5所示,在第3壁部17C的前方,以向上方呈山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矛状部21。
如图5所示,在连接筒部17的后方设置有呈方筒状的基部20。如图8所示,在基部20的后端部设置有夹持芯线13的夹持部18。夹持部18中、从基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伸出的夹持部形成为上侧夹持部18A,从基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伸出的夹持部形成为下侧夹持部18B。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形成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它们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成为相同程度。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形成为能以基部20的后端部为支点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
如图8所示,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且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设置于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
如图10所示,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及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能夹持芯线13,将电线11和端子主体15电连接。
如图4所示,在端子主体15的侧壁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卡止突起28。
[滑动部]
滑动部16的内部形状的截面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部形状的截面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由此,滑动部16能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
如图8所示,在滑动部16设置有加压部25。在加压部25中、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下表面配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配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靠近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开口有被临时卡止部26。另外,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比被临时卡止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被正式卡止部27。被临时卡止部26和被正式卡止部27能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侧壁的卡止突起28弹性地卡止。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被临时卡止部26卡止的状态变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第1位置的一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8所示,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配置于比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缘靠后方。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大。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被正式卡止部27卡止的状态变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第2位置的一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10所示,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的上表面。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的下表面。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从而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弹性变形。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从而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弹性变形。由此,芯线13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且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被弹性变形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被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并且被配置于与上侧保持突部23A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从而保持为在上下方向弯折的状态。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滑动部16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上壁向上方突出的被按压部46。如图9所示,通过按压用治具45从后方抵接于被按压部46,滑动部16被按压用治具45向前方按压,从而滑动部16能向前方移动。
如图4及图5所示,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且左右两侧壁设置有向滑动部16的内方突出的一对芯线导入部47。芯线导入部47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宽度。通过芯线13与芯线导入部47的内表面滑接,从而芯线13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引导。
[壳体]
如图11所示,壳体30形成在上下方向短的扁平且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壳体3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在壳体30中,收纳端子12的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收纳部29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在上下重叠两层。形成于上层的各收纳部29和形成于下层的各收纳部29配置于在左右错开的位置。此外,收纳部29的个数为任意,另外,上下重叠的情况下的层数也为任意。
收纳部29的前端在前方开口,能插入对方端子。收纳部29的后端在后方开口,能从后方收纳端子12。
如图8所示,以在端子12收纳于收纳部29的状态下与端子12的矛状部21的位置对应的方式在壳体30设置有卡止壁33。矛状部21被卡止壁33卡止,防止端子12向后方脱落。
如图6所示,在壳体30的前端部以将端子12的第1壁部17A从前方覆盖的方式形成有前止动部40。前止动部40在将端子12插入到收纳部29的内部时,以使端子12不向壳体30的前方脱落的方式抵接。
如图6及图7所示,在壳体30的前端部、且除前止动部40以外的部分设置有开口部32。开口部32接纳图7的斜线部分所示的前按压治具51。开口部32的内部形状形成为与前按压治具51的外部形状相同或者比其稍大。开口部32使第3壁部17C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第4壁部17D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及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向前方露出。由此,如图6所示,能使前按压治具51从前方抵接于连接筒部17的前端部。
如图9所示,通过从前方将前按压治具51向开口部32插入并抵接于连接筒部17,从而在利用按压用治具45从后方按压滑动部16的被按压部46使其从临时卡止位置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时,能抑制端子12、壳体30的变形。
如图8所示,壳体30具有将形成于上层的收纳部29与形成于下层的收纳部29之间隔开的隔壁34。隔壁34从收纳部29的后端部向后方伸出。如图11所示,在隔壁3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向上下突出的隔离壁35。通过该隔离壁35,收纳于各收纳部29的端子12与在左右方向相邻的端子12电绝缘。
如图11所示,在壳体30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在比该临时卡止锁定部36靠前方的位置,以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正式卡止锁定部37。
[后保持体]
如图12所示,后保持体31形成在前方开口的箱状。后保持体31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后保持体31外嵌于壳体30的后半部分。在后保持体31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设置有能与壳体3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及正式卡止锁定部37弹性地卡止的被锁定部38。被锁定部38呈大致门形状。
通过壳体3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和后保持体31的被锁定部38卡止,从而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另外,通过壳体30的正式卡止锁定部37和后保持体31的被锁定部38卡止,从而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
如图3所示,在后保持体31,以在左右方向排列并且在上下排列两层的方式设置有被插通电线11的多个插通孔39。插通孔39设置于与壳体30的收纳部29对应的位置。插通孔39的内径尺寸设定成与电线11的绝缘包覆部14的外径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
如图8所示,在后保持体31,被嵌入壳体30的罩部41在前方开口。在罩部41的后端部、且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一对突出壁42A、42B,一对突出壁42A、42B向前方突出到罩部41内,并且在上下隔开间隔地排列。这一对突出壁42A、42B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设定成与壳体30的隔壁34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
如图8所示,在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后保持体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位于比壳体30的隔壁34的后端缘靠后方。如图10所示,在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在后保持体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之间嵌入壳体30的隔壁34。由此,可抑制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在上下方向错位。
[盖]
如图3所示,盖48形成在后方开口的箱状。盖48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如图1所示,盖48能从后方收纳壳体30和相对于壳体3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后保持体31。在盖48的内壁设置有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盖48的内部突出的多个肋(未图示)。由此,能保持将壳体30和后保持体31收纳于正规位置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盖48,以在左右方向排列并且在上下排列两层的方式设置有从前方插入对方端子的插入孔49。插入孔49设置于与壳体30的收纳部29对应的位置。如图13所示,盖48将设置于壳体30的开口部32从前方覆盖。另外,在插入孔49的内壁设置有导入部53。导入部53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形成为窄宽度,对方端子容易插入到端子主体15的正规位置。
[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例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例子进行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的记述。
利用公知的手法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针对端子主体15从后方组装滑动部16。滑动部16的前端缘从后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滑动部16的侧壁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滑动部16向前方压入时,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滑动部16的被临时卡止部26卡止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由此,得到端子12(参照图5)。
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从而形成壳体30、后保持体31以及盖48。
如图8所示,从后方将端子12插入到壳体30的收纳部29内,从后方将后保持体31组装到壳体30的后端部。于是,后保持体31的被锁定部38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跨上壳体3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当进一步将后保持体31向前方压入时,则被锁定部38复原变形,被锁定部38弹性地卡止于壳体3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36。由此,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
通过在电线11的端部将绝缘包覆部14剥离,从而使预定的长度尺寸的芯线13露出。将芯线13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到设置于后保持体31的后端部的插通孔39内。
当将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压入时,芯线13的前端部从后保持体31的插通孔39向前方突出,从滑动部16的后端部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导入。芯线13通过与滑动部16的芯线导入部47抵接,从而被向滑动部16引导。当进一步将电线11向前方压入时,如图9所示,芯线13的前端部向端子主体15的内部进入而变为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内通过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电线11的绝缘包覆部14位于后保持体31的插通孔39内(参照图9)。
接着,如图9所示,将前按压治具51从前方向开口部32插入,使前按压治具51抵接于连接筒部17的前端部。在该状态下,当从后方将按压用治具45推到被按压部46上时,则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相对地向前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被临时卡止部26的卡止解除,滑动部16的侧壁跨上卡止突起28而扩开变形。
当用按压用治具45进一步向前方按压被按压部46时,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被正式卡止部27弹性地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时,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并向下方按压。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并向上方按压。由此,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电线11和端子12电连接(参照图10)。
在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的状态下,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夹着,从而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且在上下方向弯折的状态被保持。由此,端子12能牢固地保持芯线13(参照图10)。
接着,当向前方按压后保持体31时,则后保持体31的被锁定部38跨上壳体30的正式卡止锁定部37而弹性变形。当进一步向前方按压后保持体31时,则正式卡止锁定部37和被锁定部38卡止。另外,在后保持体31的一对突出壁42A、42B之间嵌入壳体30的隔壁34。由此,后保持体31相对于壳体3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参照图10)。
最后,通过将上述的壳体30及后保持体31收纳于盖48内,从而连接器10的组装完成(参照图1)。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端子12,与位于具有芯线13的电线11的端部的芯线13连接;和壳体30,具有收纳端子12的收纳部29,端子12具备: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部18;和滑动部16,通过从后方按压滑动部16使其相对于端子主体15滑动,从而形成为芯线13被夹持部18夹着的状态,壳体30具备开口部32,开口部32使端子主体15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在开口部32从前方插入前按压治具51使其抵接于端子主体15,从而在从后方按压滑动部16使其滑动时,能抑制壳体30、端子12的变形,能利用滑动结构夹着保持芯线13。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主体15具有连接筒部17,连接筒部17具备第1壁部17A,在第1壁部17A设置有与插入到连接筒部17的对方端子接触的接触片19,壳体30具有将第1壁部17A的前端部覆盖的前止动部40。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将前按压治具51向开口部32插入时、将对方端子向连接筒部17插入时,能保护接触片19。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筒部17具备与第1壁部17A对置的第2壁部17B、和将第1壁部17A的两侧缘部和第2壁部17B的两侧缘部连接的第3壁部17C及第4壁部17D,开口部32使第3壁部17C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第4壁部17D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及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露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使前按压治具51抵接于第3壁部17C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第4壁部17D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及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0被盖48覆盖,盖48从前方覆盖开口部32,具有引导对方端子向端子主体15的插入的导入部53。
根据上述的结构,对方端子向端子主体15的插入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16在外嵌到设置有夹持部18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在临时卡止位置与比临时卡止位置靠前方的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移动,滑动部16具有加压部25,加压部25在正式卡止位置上将夹持部18朝向芯线13按压,在滑动部16设置有被按压部46,被按压部46通过被从后方按压而使滑动部16从临时卡止位置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将滑动部16固定于正式卡止位置,从而能保持由夹持部18夹持芯线13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制造方法,连接器10具备:端子12,与位于具有芯线13的电线11的端部的芯线13连接;和壳体30,具有收纳端子12的收纳部29,端子12具备: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部18;和滑动部16,通过从后方按压滑动部16使其相对于端子主体15滑动,从而形成为芯线13被夹持部18夹着的状态,壳体30具备开口部32,开口部32使端子主体15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连接器10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端子12收纳于壳体30的收纳部29的工序;将使芯线13露出的电线11插通于端子主体15的内部的工序;使前按压治具51从前方抵接于在开口部32向前方露出的端子主体15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的工序;通过从后方按压滑动部16而由端子主体15的夹持部18夹持电线11的芯线13的工序。
根据上述的连接器10的制造方法,能抑制壳体30、端子主体15的变形,能利用滑动结构夹着连接芯线13。
<实施方式2>
一边参照参照图14一边说明实施方式2。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4中的X方向作为左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10具备电线11、端子12、壳体130、后保持体31以及盖48。壳体130具备开口部132。开口部132接纳图14的斜线部分所示的前按压治具151。开口部132使第3壁部17C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第4壁部17D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及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露出。
如图14所示,构成收纳部29的内表面中与第2壁部17B面对的内表面为第2面部29B,在第2面部29B,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而突出的两个凸部52,两个凸部52与第2壁部17B抵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从被插入前按压治具151的区域的外缘向中心接近,因此前按压治具151的抵接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3>
一边参照图15及图16一边说明实施方式3。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5及图16中的X方向作为左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10具备电线11、端子12、壳体230、后保持体31以及盖48。如图15所示,壳体230具备前止动部240和开口部232。开口部232接纳图16的斜线部分所示的前按压治具251。如图16所示,开口部232使第3壁部17C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第4壁部17D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及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露出。
如图15及图16所示,构成壳体230的收纳部29的内表面中与第2壁部17B面对的内表面为第2面部29B,第2面部29B通过台阶面54与开口部232连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从被插入前按压治具251的区域的外缘向中心接近,因此前按压治具251的抵接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4>
一边参照图17及图18一边说明实施方式4。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图17及图18中的X方向作为左方、将Y方向作为前方、将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使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10具备电线11、端子12、壳体330、后保持体31以及盖48。如图18所示,壳体330具备前止动部340和开口部332。开口部332接纳图18的斜线部分所示的前按压治具351。
如图18所示,壳体330的前止动部340覆盖第1壁部17A的前端部和第4壁部17D的前端部,开口部332使第3壁部17C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和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的一部分露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使前按压治具351抵接于第3壁部17C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和第2壁部17B的前端部的一部分。
如图17及图18所示,在第3壁部17C设置有矛状部21,在壳体330以通过开口部332面对前方的方式设置有与矛状部21卡止的卡止壁333。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3壁部17C的前端部从被插入前按压治具351的区域的外缘向中心接近,因此前按压治具351的抵接变得容易。
<其他实施方式>
(1)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形成为设置有后保持体31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后保持体。
(2)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形成为设置有盖48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盖。
(3)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形成为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两个夹持部18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夹持部。
(4)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中,形成为设置有卡止突起28、被临时卡止部26以及被正式卡止部27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卡止突起、被临时卡止部以及被正式卡止部。
(5)在实施方式2中,形成为设置有两个凸部52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凸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电线
12:端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部
15:端子主体
16:滑动部
17:连接筒部
17A:第1壁部
17B:第2壁部
17C:第3壁部
17D:第4壁部
18:夹持部
18A:上侧夹持部
18B:下侧夹持部
19:接触片
20:基部
21:矛状部
23A:上侧保持突部
23B:下侧保持突部
25:加压部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被临时卡止部
27:被正式卡止部
28:卡止突起
29:收纳部
29B:第2面部
30,130、230、330:壳体
31:后保持体
32、132、232、332:开口部
33、333:卡止壁
34:隔壁
35:隔离壁
36:临时卡止锁定部
37:正式卡止锁定部
38:被锁定部
39:插通孔
40:前止动部
41:罩部
42A、42B:突出壁
45:按压用治具
46:被按压部
47:芯线导入部
48:盖
49:插入孔
51、151、251、351:前按压治具
52:凸部
53:导入部
54:台阶面。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具备:
端子,与位于具有芯线的电线的端部的所述芯线连接;和
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端子的收纳部,
所述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部;和滑动部,通过从后方按压所述滑动部使该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从而形成为所述芯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
所述壳体具备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端子主体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主体具有连接筒部,
所述连接筒部具备第1壁部,在所述第1壁部设置有与插入到所述连接筒部的对方端子接触的接触片,
所述壳体具有前止动部,所述前止动部至少覆盖所述第1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筒部具备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和将所述第1壁部的两侧缘部和所述第2壁部的两侧缘部连接的第3壁部及第4壁部,
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第3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所述第4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构成所述收纳部的内表面中与所述第2壁部面对的内表面为第2面部,
在所述第2面部设置有与所述第2壁部抵接的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构成所述收纳部的内表面中与所述第2壁部面对的内表面为第2面部,
所述第2面部通过台阶面与所述开口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筒部具备与所述第1壁部对置的第2壁部、和将所述第1壁部的两侧缘部和所述第2壁部的两侧缘部连接的第3壁部及第4壁部,
所述前止动部覆盖所述第4壁部的前端部,
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第3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壁部的前端部的一部分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3壁部设置有矛状部,
在所述壳体以通过所述开口部面对前方的方式设置有与所述矛状部卡止的卡止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被盖覆盖,
所述盖从前方覆盖所述开口部,具有引导对方端子向所述端子主体的插入的导入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滑动部在外嵌于设置有所述夹持部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在第1位置与比所述第1位置靠前方的第2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滑动部具有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所述第2位置上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芯线按压,
在所述滑动部设置有被按压部,所述被按压部通过被从后方按压而使所述滑动部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移动。
10.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所述连接器具备:端子,与位于具有芯线的电线的端部的所述芯线连接;和
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端子的收纳部,
所述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部;和滑动部,通过从后方按压所述滑动部使该滑动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从而形成为所述芯线被所述夹持部夹着的状态,
所述壳体具备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使所述端子主体的前端部的一部分向前方露出,所述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所述端子收纳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收纳部的工序;
将使所述芯线露出的所述电线插通于所述端子主体的内部的工序;
使前按压治具从前方抵接于在所述开口部向前方露出的所述端子主体的前端部的一部分的工序;以及
通过从后方按压所述滑动部而由所述端子主体的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电线的所述芯线的工序。
CN202180019417.0A 2020-03-12 2021-02-22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2447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3009A JP7404949B2 (ja) 2020-03-12 2020-03-12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043009 2020-03-12
PCT/JP2021/006604 WO2021182093A1 (ja) 2020-03-12 2021-02-22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4789A true CN115244789A (zh) 2022-10-25

Family

ID=77670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9417.0A Pending CN115244789A (zh) 2020-03-12 2021-02-22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9493A1 (zh)
JP (1) JP7404949B2 (zh)
CN (1) CN115244789A (zh)
WO (1) WO20211820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4131B2 (ja) * 2021-04-27 2024-03-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2176B2 (ja) * 2002-10-30 2008-04-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75342B2 (ja) * 2011-03-30 2015-09-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両持ち支持ランス付き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その抜き治具
JP5874569B2 (ja) * 2012-08-03 2016-03-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防水コネクタ
JP6713009B2 (ja) * 2018-02-15 2020-06-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04949B2 (ja) 2023-12-26
WO2021182093A1 (ja) 2021-09-16
US20230119493A1 (en) 2023-04-20
JP2021144871A (ja) 2021-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13009B2 (ja)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CN112335139B (zh) 接头连接器
JP6664434B2 (ja) 端子
CN113950776B (zh) 端子
CN113661611B (zh) 连接器
CN113574741B (zh) 接头连接器
CN115244789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1092318B (zh) 端子以及连接电线与端子的方法
CN113632322B (zh) 接头连接器
JP7158349B2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168524B2 (ja) 端子
JP7140034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1400886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5769443A (zh) 连接器
JP2008204720A (ja) 短絡部材、短絡部材付電線、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および短絡方法
WO2023218946A1 (ja) コネクタ
US20240204426A1 (en) Connector
CN114641902B (zh) 接头连接器
CN111146613B (zh) 端子,将电线连接到端子的方法,以及夹具
WO202321892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15117652A (zh) 电缆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JP2000235881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