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15917B - 一种Si、Mg、Zr微合金化AlCuMn耐热铝合金及热处理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Si、Mg、Zr微合金化AlCuMn耐热铝合金及热处理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15917B CN114015917B CN202111218669.4A CN202111218669A CN114015917B CN 114015917 B CN114015917 B CN 114015917B CN 202111218669 A CN202111218669 A CN 202111218669A CN 114015917 B CN114015917 B CN 1140159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loy
- temperature
- percent
- heat
- heat treat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12—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copper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22C21/14—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copper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with silic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00—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 C22C1/02—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by melting
- C22C1/026—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00—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 C22C1/02—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by melting
- C22C1/03—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by melting using master alloy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12—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copper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22C21/16—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copper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with magnesiu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4—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22F1/057—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of alloys with copper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e Of Alloys Or Alloy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Si、Mg、Zr微合金化AlCuMn耐热铝合金及热处理工艺,属于耐热合金材料技术领域。合金成分:4%‑5.6%Cu、0%‑0.35%Mg、0.2%‑0.4%Mn、0%‑0.3%Zr、0%‑0.3%Si,其余含量为高纯铝。本发明采用Si、Mg、Zr微合金化和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提高了合金的热稳定性,使得该合金在225~325℃长时间热暴露下具有较高的强度,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合金化耐热合金制备及其热处理工艺。
技术背景
随着铝合金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兵器装备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一些特殊性能的铝合金要求越来越高,比如高温耐热铝合金。目前,微合金化作为铝合金成分优化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微量的元素添加,实现合金微观组织优化,进而显著改良合金材料力学性能,因而得到学界及工业界持续重视与长足发展。
Al-Cu-Mg系合金是一种典型的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民用工业等领域,尤其是在航天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Mg作为传统耐热合金AlCuMg合金的主要元素,可以显著提高AlCu合金的强度与耐热性,但一般情况下,此类合金一般用于130℃-140℃以下的工作环境,当工作温度超过150℃时,基体中的强化相会急剧粗化,从而使合金性能大幅度下降。
Mn和Zr是常用来作为微合金化元素的两种元素。Sc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微合金化效果最好的元素,但其昂贵的价格一直限制它的发展,而Zr与Sc物理化性质相似,容易与Al形成L12结构的AlxM金属间化合物,所以通常在高温耐热铝合金中往往会添加一部分Zr从而形成与Al3Sc相似的L12结构的Al3Zr亚稳相,其具备较低的错配度,很难从亚稳过渡相转变成稳定相,从而提升合金的高温耐热性。近期有学者对Al-Cu-Mn-Zr合金进行研究,在Al-Cu合金中同时加入Mn 和Zr,结果表明合金耐热温度可以提高到350℃,研究表明,原因是Mn、Zr在θ′/基体界面析出,Mn可以有效稳定半共格界面,而Zr 可以有效稳定共格界面,因此Mn、Zr可以结合起来降低热力学驱动力,减缓析出相粗化动力学,减慢析出相在高温下的粗化过程。虽然在Al-Cu合金中加入Mn、Zr微合金化元素使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但该种合金无论在低温还是高温,硬度值都较低,在100~110Hv左右。
Si通常被作为杂质元素控制其含量,但在高Cu/Mg比Al-Cu-Mg 合金中添加少量Si后,人工时效态合金组织中析出了更加细小弥散的相,还有少量Q相复合析出,使合金的时效硬度提高。众多研究表明,添加少量的Si可以显著提高Al-Cu-Mg合金的时效响应速度,同时使基体中的析出相细化且分布均匀,从而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但 Si的问题在于,在较高温度下,对合金长时间耐热性作用不大。
因此,基于以上技术背景,Mg的添加可以提高合金强度和热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添加Si可以进一步提高合金峰时效硬度,而Zr的添加可以使得合金在更高温度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本发明通过Mg、 Si、Zr三种微合金化元素的复合添加,并结合独特的热处理工艺,使得本发明合金在225℃以下工况具有较高强度的同时依旧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提高传统耐热合金使用温度的同时,保证了其强度。而 Mg、Zr复合添加的合金通过独特的热处理工艺,使得本合金在225℃以上工况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优越的热稳定性,解决了合金在更高温度下具有良好热稳定性但强度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元素复合添加与独特的热处理工艺,发挥其不同优势,使得该发明合金兼具低温与高温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Si、Mg、Zr微合金化元素的添加,制备出一种耐热性较好的AlCuMgMnZrSi耐热合金,并通过独特的热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合金的耐热性。
本发明所提供的AlCuMgMnZrSi耐热合金,其特征在于,向AlCuMn 合金基体中加入Si、Mg、Zr微合金化元素,其中各合金元素在上述 AlCuMgMnZrSi合金中的重量百分比为:4%-5.6%Cu、0%-0.35%Mg、 0.2%-0.4%Mn、0%-0.3%Zr、0%-0.3%Si,其余含量为铝及含量不大于 0.2%的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所述耐热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高纯铝放入石墨坩埚中,在800±5℃的高温熔炼炉中加热熔化,随后加入Al-Cu、Al-Mn、Al-Si、Al-Zr中间合金,然后加入纯Mg,加入纯Mg时用铝箔包裹加入以减少Mg的烧损,然后充分搅拌,待其充分熔化后,C2Cl6除气,搅拌,保温静置,随后铁模浇铸得到铸锭,最后根据使用时工作工况不同进行不同热处理工艺,得到所述合金材料;
根据使用时工作工况不同进行不同热处理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在520~540℃进行固溶处理,从室温升温5~7h,保温6~ 10h,随后10秒内水淬至室温。
(2)针对不同的使用温度,将固溶态合金进行不同制度的时效处理。 A、对于在200℃以下温度使用的工况,将固溶态合金在170~180℃下等温放置20~24h达到峰时效。
B、对于在200℃以上温度使用的工况,将固溶态合金在170~180℃下等温放置20~24h达到峰时效之后,再在310~325℃的热处理炉中放置15~30min。
C、对于在200℃以上温度使用的工况,将固溶态合金在200~225℃等温放置3~24h达到峰时效。
本发明通过Si、Mg、Zr微合金化元素的添加,并结合独特的热处理工艺,发挥三种元素的协同作用,Mg、Si复合添加在较低温度下不仅可以提高合金的时效硬度,还可以提高合金的热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添加Zr可以使得合金在更高温度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提高合金强度和热稳定性的同时,拓宽了合金的应用温度范围。针对实施例中热处理方式A,Si、Mg的复合添加可以较大程度提升合金力学性能并在200℃以下工况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针对实施例中热处理方式B,在该热处理制度下可以同时发挥Si、Mg、Zr三种元素的协同作用,弥补Si元素在200℃以上工况的不足。针对实施例中热处理方式C,相比于其他热处理制度,同样在225℃长时间热暴露下,合金的硬度值明显高于其他热处理制度下的硬度值,是应用于200℃以上工况热处理方式中最优的一种。
附图说明:
图1:1#、2#、3#、4#合金在150℃峰时效后150℃长时间时效硬度曲线。
图2:3#、4#合金在175℃峰时效后175℃长时间时效硬度曲线。
图3-1:1#、4#合金轧制后经过175℃峰时效后,在室温、200℃、25 0℃、300℃下的抗拉强度.
图3-2:1#、4#合金轧制后经过175℃峰时效后,在室温、200℃、25 0℃、300℃下的屈服强度。
图3-3:1#、4#合金轧制后经过175℃峰时效后,在室温、200℃、25 0℃、300℃下的延伸率图。
图4:1#、2#、3#、4#合金在175℃峰时效后225℃长时间热暴露硬度曲线。
图5:1#、2#、3#、4#合金在175℃峰时效后275℃长时间热暴露硬度曲线。
图6:1#、2#、3#、4#合金在175℃峰时效后325℃长时间热暴露硬度曲线。
图7:1#、2#、3#、4#合金在175℃峰时效后,在325℃下热处理30mi n后225℃长时间热暴露硬度曲线。
图8:1#、2#、3#、4#合金225℃峰时效后225℃长时间时效硬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AlCuMgMnZrSi合金中的重量百分比为:4%-5.6%Cu、0%-0.35%Mg、 0.2%-0.4%Mn、0%-0.3%Zr、0%-0.3%Si,其余含量为铝及含量不大于 0.2%的不可避免的杂质。
根据元素成分制备成铸锭,然后进行如下处理。
(1)首先在520~540℃进行固溶处理,从室温升温5~7h,保温6~ 10h,随后10s内水淬至室温,得到固溶态合金;
(2)针对不同的使用温度,将固溶态合金进行不同制度的时效处理;
将固溶态合金在150~180℃下等温时效20~50h,在150~325℃下长时间热暴露检测其热稳定性,证明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热稳定性。
A、针对200℃以下工况:在步骤(1)的基础上,将固溶态合金在150~ 180℃下等温放置20~24h达到峰时效之后,在150~175℃下长时间热暴露,检测其长时间热稳定性与高温强度。
B、针对200℃以上工况:在步骤(1)的基础上,将固溶态合金在170~ 180℃下等温放置20~24h达到峰时效之后,再在310~325℃的热处理炉中放置15~30min,最后在225℃下长时间热暴露,检测合金在该温度下长时间热稳定性和强度。
C、针对200℃以上工况:也可以在步骤(1)的基础上,将固溶态合金在225℃下放置3~24h达到峰值后,在225℃下长时间热暴露,检测合金在该温度下的长时间热稳定性和强度。
实施例1:采用石墨坩埚熔炼和铁模铸造制备合金铸锭,采用原料为高纯铝、纯镁、Al-50%Cu、Al-10%Mn、Al-24%Si、Al-10%Zr中间合金。先将高纯铝放入石墨坩埚中,在800±5℃的高温熔炼炉中加热熔化,随后加入Al-50%Cu、Al-10%Mn、Al-24%Si、Al-10%Zr中间合金,加入纯Mg时需用铝箔包裹加入以减少Mg的烧损,然后充分搅拌,待其充分熔化后,C2Cl6除气,搅拌,保温静置,随后铁模浇铸得到铸锭。制备得到四种不同成分的合金材料,通过XRF测试得到合金的实际成分,如表1所示:
表1:合金经XRF测得的成分表
实施例2:对实施例1中的1#、2#、3#、4#铸态合金经过从室温升温6h到540℃,保温7h的固溶处理后,10s内水淬到室温,在150℃等温时效达到峰值后,再在150℃下长时间时效,得到该温度下四种合金的时效硬度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该温度下,对比1#与3#合金,768h后,1#合金硬度值开始快速下降,而3#合金依旧保持稳定。对比3#与4#合金,4#合金硬度值一直显著高于3#,说明在较低温度下,Si、Mg复合添加可以显著提高合金时效硬度以及热稳定性。对比2#与3#合金,可以看出,Zr在较低温度下并不能发挥作用。
实施例3:对实施例1中的3#、4#铸态合金经过从室温升温6h到 540℃,保温7h的固溶处理后,10s内水淬到室温,在175℃等温时效达到峰值后,再在175℃下长时间时效,得到该温度下两种合金的时效硬度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4#合金在长时间时效过程中硬度值始终显著高于3#合金,说明在该温度下,Si的时效强化作用也非常显著。
实施例4:对实施例1中的1#、4#合金进行均匀化处理。具体方法为,从室温升温2~3h到490±10℃,并在此温度下保温6~7h。然后对均匀化处理后的合金进行450±10℃的保温后,对其进行轧制,变形量为70%~90%。然后对轧制后的合金在170~180℃下热处理20~24h达到峰时效后,分别在室温、200℃、250℃、300℃下对其进行室温与高温拉伸,得到两种合金在该温度下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延伸率,如图3-1、3-2、3-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175℃峰时效后4#合金的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在四种温度下都明显高于1# 合金,但两者差距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说明Si、Mg的添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强化效果逐渐减弱。对比两种合金的延伸率,1#合金除在250℃下,延伸率都显著高于4#合金,说明Si、Mg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合金的延伸率。
实施例5:对实施例1中的1#、2#、3#、4#铸态合金经过从室温升温6h到540℃,保温7h的固溶处理后,10s内水淬到室温,在175℃等温时效达到峰值后,再在225℃下从0min开始长时间时效,得到该温度下四种合金的时效硬度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热暴露时间的增加,四种合金的硬度值都有所降低,对比四种合金可以看出,3#合金硬度值在整个热暴露过程中显著高于1#合金,在3#合金的基础上添加Si的4#合金,前期硬度值明显高于3#合金,后期硬度值也处于较高水平。添加Zr的3#合金硬度值一直高于未添加Zr的2#合金,说明Mg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硬度与热稳定性,Si在此基础上可以显著提高合金前期的时效硬度,并且Zr可以进一步提高合金长时间的热稳定性,同时添加Si、Mg、Zr的合金在225℃下热暴露效果最好。
实施例6:对实施例1中的1#、2#、3#、4#铸态合金经过从室温升温6h到540℃,保温7h的固溶处理后,10s内水淬到室温,在175℃等温时效达到峰值后,再在275℃下进行长时间热暴露,得到该温度下四种合金的时效硬度曲线,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3#合金硬度值始终显著高于1#合金,说明添加Mg可以显著提高合金时效硬度并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添加Si的4#合金前期硬度值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合金,而后期硬度值下降明显,几乎与1#和2#合金相一致,说明Si可以显著提高合金前期时效硬度,但对于合金后期热稳定性作用不大,并且由于Si的添加使得4#合金在后期的硬度值低于3# 合金。而对比2#与3#合金,添加Zr的3#合金从1h之后,硬度值一直高于2#合金,说明Zr在较高温度下作用效果较为明显,可以有效保证合金长时间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7:对实施例1中的1#、2#、3#、4#铸态合金经过从室温升温6h到540℃,保温7h的固溶处理后,10s内水淬到室温,在175℃等温时效达到峰值后,再在325℃下进行长时间热暴露,得到该温度下四种合金的时效硬度曲线,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前1h 四种合金硬度值都快速下降,4#合金硬度值略高于其他三种合金,但不明显,说明在更高温度下,Si前期时效硬化作用不明显,并且由于Si的添加使得后期4#合金硬度值略低于3#合金。在热暴露1h后, 1#、3#和4#合金,尤其是3#合金,硬度值变化比较平缓,而2#合金硬度值下降明显,明显低于1#、3#和4#合金。说明在更高温度下, Zr对于提高合金热稳定性的效果更为明显。对比1#与3#合金,在192h 后,1#合金硬度值略有下降趋势,而3#合金硬度值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温度下Mg可以使合金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
实施例8:对实施例1中的1#、2#、3#、4#铸态合金经过从室温升温6h到540℃,保温7h的固溶处理后,10s内水淬到室温,在175℃等温时效达到峰值后,再在325℃下热处理30min,最后在225℃下进行长时间热暴露,得到该温度下四种合金的时效硬度曲线,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低温再高温处理后再热暴露的热处理制度之后,四种合金时效硬度曲线变化与其他热处理制度相比明显不同,2#、3#与4#种合金硬度曲线变化一致,在325℃高温热处理后,硬度值都快速下降,但随后在225℃热暴露的前200h内硬度值几乎没有变化,在200h后硬度值下降到一定程度又趋于平缓,而1#合金经硬度值快速下降后,后期基本保持不变,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整个热暴露过程中,4#合金硬度值一直高于其他两种合金,并且在前 200h内对于硬度值提升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在该热处理制度下可以发挥Si、Mg、Zr的协同作用,Si的添加使得合金前期硬度值显著增加,Mg可以进一步提高合金硬化水平并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而Zr的添加使得合金不同于其他热处理制度,即使添加Si也并没有使得合金在后期硬度值快速下降,提高了合金的热稳定性。对比2#和 3#合金,前200h两者硬度值几乎一致,而在200h后,3#合金硬度值略高于2#,说明Zr在该温度下,经过较长时间后对于提高热稳定性才有效果。
实施例9:对实施例1中的1#、2#、3#、4#铸态合金经过从室温升温6h到540℃,保温7h的固溶处理后,10s内水淬到室温,在225℃下时效到峰值后,在225℃下进行长时间热暴露,得到该温度下四种合金的时效硬度曲线,如图8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该热处理制度下,2#与3#合金除了峰值硬度,其他时间点硬度值几乎一致,说明Zr在此工艺下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4#合金在前期硬度值也没有明显增加,说明固溶后直接热暴露处理不能发挥Si的时效硬化作用,并且由于Si的添加使得后期合金硬度值有所下降。对比1#和3# 合金,3#合金硬度值显著高于1#合金。在该热处理制度下,虽然Si、 Zr并没有明显作用,但Mg提高合金强度以及热稳定性的作用依旧十分明显,并且相比于其他热处理制度,同样在225℃长时间热暴露下,合金的硬度值明显高于其他热处理制度下的硬度值,在长达3072h的热暴露时间下,1#合金硬度值大约为113Hv,2#合金硬度值大约为 121Hv,3#合金硬度值大约为123Hv,4#合金硬度值大约为117Hv,在该热处理制度下,合金热稳定性最好。
Claims (2)
1.一种Si、Mg、Zr微合金化AlCuMn耐热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向AlCuMn合金基体中加入Si、Mg、Zr微合金化元素,其中各合金元素的重量百分比为:4%-5.6%Cu、0.26%-0.35%Mg、0.2%-0.4%Mn、0.17%-0.3%Zr、0.17%-0.3%Si,其余含量为铝及含量不大于0.2%的不可避免的杂质;
具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高纯铝放入石墨坩埚中,在800±5℃的高温熔炼炉中加热熔化,随后加入Al-50%Cu、Al-10%Mn、Al-24%Si、Al-10%Zr中间合金,然后加入纯Mg,加入纯Mg时需用铝箔包裹加入以减少Mg的烧损,然后充分搅拌,待其充分熔化后,C2Cl6除气,搅拌,保温静置,随后铁模浇铸得到铸锭,根据材料应用的要求,直接为铸态或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形加工,最后用不同热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得到合金材料;
热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在520~540℃进行固溶处理,从室温升温5~7h,保温6~10h,随后10秒内水淬至室温;
(2) 针对不同的使用温度,将固溶态合金进行不同制度的时效处理;
根据使用时工况不同进行不同热处理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对于在200℃以下温度使用的工况,将固溶态合金在170~180℃下等温放置20~24h达到峰时效;
B、对于在200℃以上温度使用的工况,将固溶态合金在170~180℃下等温放置20~24h达到峰时效之后,再在310~325℃的热处理炉中放置15~30min;
C、对于在200℃以上温度使用的工况,将固溶态合金在200~225℃等温放置3~24h达到峰时效。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耐热合金的 应用,对于A得到的合金用于200℃以下的工况,对于B和C得到的合金用于200℃以上的工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18669.4A CN114015917B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一种Si、Mg、Zr微合金化AlCuMn耐热铝合金及热处理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18669.4A CN114015917B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一种Si、Mg、Zr微合金化AlCuMn耐热铝合金及热处理工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15917A CN114015917A (zh) | 2022-02-08 |
CN114015917B true CN114015917B (zh) | 2022-09-09 |
Family
ID=80056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18669.4A Active CN114015917B (zh) | 2021-10-19 | 2021-10-19 | 一种Si、Mg、Zr微合金化AlCuMn耐热铝合金及热处理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159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49730B (zh) * | 2022-09-06 | 2023-07-07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有效降低低硅铸造铝合金腐蚀速率的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79738A (ja) * | 1989-08-23 | 1991-04-04 | Kubota Corp | 高力Al合金材 |
CN1829812A (zh) * | 2003-06-06 | 2006-09-06 | 克里斯铝轧制品有限公司 | 尤其适用于航空航天应用的高损伤容限铝合金产品 |
CN101613822A (zh) * | 2009-06-23 | 2009-12-30 | 中南大学 | 一种采用微量锆或微量钪和锆微合金化的铝铜镁合金薄板及制备 |
JP2011042857A (ja) * | 2009-08-24 | 2011-03-03 |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 疲労強度,靭性及び光輝性に優れたアルミニウム合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1424200A (zh) * | 2020-04-23 | 2020-07-17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高强高耐热低钪银添加的Al-Cu-Mg系合金及其热处理工艺 |
-
2021
- 2021-10-19 CN CN202111218669.4A patent/CN1140159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79738A (ja) * | 1989-08-23 | 1991-04-04 | Kubota Corp | 高力Al合金材 |
CN1829812A (zh) * | 2003-06-06 | 2006-09-06 | 克里斯铝轧制品有限公司 | 尤其适用于航空航天应用的高损伤容限铝合金产品 |
CN101613822A (zh) * | 2009-06-23 | 2009-12-30 | 中南大学 | 一种采用微量锆或微量钪和锆微合金化的铝铜镁合金薄板及制备 |
JP2011042857A (ja) * | 2009-08-24 | 2011-03-03 |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 疲労強度,靭性及び光輝性に優れたアルミニウム合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1424200A (zh) * | 2020-04-23 | 2020-07-17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高强高耐热低钪银添加的Al-Cu-Mg系合金及其热处理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15917A (zh) | 2022-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66932B (zh) | 一种中强可焊耐蚀6xxx系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409671B (zh) | 一种建筑模板用铝合金型材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337429B (zh) | 高强度Al-Mg-Si-Cu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846599B (zh) | 一种提高800MPa级铝合金腐蚀性能的热处理方法 | |
CN111500906B (zh) | 一种高强耐腐蚀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424200B (zh) | 一种高强高耐热低钪银添加的Al-Cu-Mg系合金及其热处理工艺 | |
CN110724865A (zh) | 一种Al-Cu-Mg-Ag-Si-Sc耐热合金及制备工艺 | |
CN111020321B (zh) | 一种适于锻造加工的Al-Cu系铸造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229984B (zh) | 一种高强度Mg-Gd-Er-Y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015917B (zh) | 一种Si、Mg、Zr微合金化AlCuMn耐热铝合金及热处理工艺 | |
CN111041304B (zh) | 一种抗热裂Al-Cu系铸造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501482B (zh) | 一种Si微合金化AlZnMgCu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095038B (zh) | 一种提高铝合金中弥散相数量的方法 | |
CN111575559B (zh) | 一种耐腐蚀6系铝合金 | |
CN110592448B (zh) | 耐热耐腐蚀2219型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99710A (zh) | 一种铝铜合金及其铸造方法 | |
CN111378876B (zh) | 一种真空泵转子用含Sc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575558B (zh) | 一种高强耐腐蚀6系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 | |
CN110592443B (zh) | 一种耐热耐腐蚀的680MPa-730MPa的Ti合金化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559890B (zh) | 一种含Ni-Be高强耐热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85910A (zh) | 一种高强度耐热铝管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048704B (zh) | 一种含镧和镱的耐腐蚀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2410626B (zh) | 一种建筑模板用铝材制备方法 | |
CN116926387B (zh) | 一种耐热高强Al-Si合金和制备方法 | |
CN111455234B (zh) | 一种真空泵转子用含Sm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