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7555B -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87555B CN103987555B CN201380004179.1A CN201380004179A CN103987555B CN 103987555 B CN103987555 B CN 103987555B CN 201380004179 A CN201380004179 A CN 201380004179A CN 103987555 B CN103987555 B CN 1039875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utch
- oil
- electromotor
- friction plate
- oil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3/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 F02B63/04—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for electric gener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4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ssembly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compon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60K2006/4825—Electric machine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gearbox input shaf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00—Special features for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16D2300/02—Overheat protection, i.e.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overheating
- F16D2300/021—Cooling featur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F16D13/72 or F16D25/123, e.g. heat transfer details
- F16D2300/0214—Oil or fluid 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2—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 F16D25/123—Details not specific to one of the before-mentioned types in view of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在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输入部(94)中,离合器(K0)在外罩壳体(26)内,将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配设于空气中。设置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其通过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使润滑油从该离合器(K0)的中心侧飞散而对上述离合器(K0)进行润滑的润滑油路(a61~a63)的油压。特别地在使用了需要大量的润滑油量的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的车辆起步时,通过上述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并利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能够充分地产生向离合器(K0)供给的润滑油量,因此能够确保离合器(K0)的冷却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等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在发动机连结轴部件与连结有旋转电机的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部件之间具备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将内燃发动机与电动发电机(以下,仅称为“马达”)作为动力源而组合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开发正在进展。作为上述的混合动力车辆所使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一方式,提出有在通常的自动变速器的起步装置(例如变矩器等)的部分配置与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驱动连结的旋转电机(电动发电机)、使与内燃发动机驱动连结的发动机连结轴和上述输入轴接合、脱离(接合或者释放)的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通过简易的置换构成并联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298号公报
然而,也考虑有利用离合器收纳壳等对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进行密封来内装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从而以所谓的油密状使润滑油循环的润滑方式,但由于离合器收纳壳的内部被油充满,所以存在如下问题,即特别地在释放了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基于电动发电机的EV行驶时等,导致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拖拽损失较大、妨碍提高燃料效率(电力效率)、妨碍提高控制性。因此,例如韩国10-2010-0008470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优选以不密封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而从轴心供给润滑油来润滑(冷却)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中,从内燃发动机按顺序构成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旋转电机、变速机构、车轮这样的传递路径,但以在释放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而利用旋转电机的驱动力进行EV行驶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用于对变速机构进行油压控制的油压的方式配设与变速机构的输入轴(比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更靠变速机构侧)驱动连结的机械式油泵。因此,若欲通过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使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滑动并且使车辆起步,则产生使上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长时间滑动的状态,但在与上述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驱动连结的机械式油泵中,存在在车辆停车的过程中,与车轮连动的上述机械式油泵不被驱动,而无法向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供给润滑油的问题。
而且,在如上所述使用了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的起步时等,存在使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长时间滑动的情况,从而上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发热量增大,因此与以上述油密状使润滑油循环的润滑方式相比,存在需要绝对大量(例如数倍~数十倍)的润滑油量的问题。
此外,在德国10-2009-042933号公报中公开有配设使用两个单向离合器并利用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或者旋转电机的驱动力进行驱动的油泵,但在如何对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进行冷却的方面没有任何记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减少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拖拽,并且能够确保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冷却性能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图4至图7)的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连结轴部件(13),其与内燃发动机(2)驱动连结;
变速机构(7),其对输入输入轴部件(15)的旋转进行变速并向车轮(6)输出;
旋转电机(3),其与上述输入轴部件(15)驱动连结;
外罩壳体(26),其内装有上述旋转电机(3);
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K0),其具有与上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13)驱动连结的第一摩擦板(17)、与上述输入轴部件(15)驱动连结的第二摩擦板(19)、以及使上述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接合或者释放的油压伺服(40),并且上述第一摩擦板(17)以及上述第二摩擦板(19)被配置于上述外罩壳体(26)的内部;
第一润滑油路(例如a21~a23、a31~a33、a41~a47、c11~c14、a60~a65等),它们以使润滑油从上述第一摩擦板(17)以及上述第二摩擦板(19)的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飞散的方式对上述第一摩擦板(17)以及上述第二摩擦板(19)进行润滑;
连结部件(285、385);
第一单向离合器(F1),其设于上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13)与上述连结部件(285、385)之间,在上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13)的旋转变得比上述连结部件(285、385)的旋转慢时成为非接合;
第二单向离合器(F2),其设于上述旋转电机(3)与上述连结部件(285、385)之间,在上述旋转电机(3)的旋转变得比上述连结部件(285、385)的旋转慢时成为非接合;以及
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380、580),不论上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K0)是接合或者释放,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均与上述连结部件(285、385)驱动连结,并通过上述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或者上述旋转电机(3)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上述第一润滑油路的油压。
由此,具备不论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是接合或者释放,均通过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或者上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第一润滑油路的油压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因此与例如利用对第一摩擦板以及第二摩擦板进行了密封的壳体使润滑油循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减少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拖拽。而且,特别地在使用了相对于空气中的第一摩擦板以及第二摩擦板需要大量的润滑油量的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的车辆起步时,能够在通过内燃发动机的驱动使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充分地产生润滑油量的状态下,进行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接合,从而能够确保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冷却性能。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5至图7)的特征在于,具备向上述旋转电机(3)供给油的第二润滑油路(c21、a70~a75、a81~a84)。
由此,具备向旋转电机供给油的第二润滑油路,因此能够与第一润滑油路独立地从第二润滑油路向旋转电机供给油,从而能够不受向旋转电机供给油影响而将必要的流量的油供给至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
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5至图7)的特征在于,
上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13)在轴向的前端具备凹部(13b),
上述输入轴部件(15)的前端被插入上述凹部(13b),并且与上述凹部(13b)之间被密封部件(d1)密封,
上述输入轴部件(15)具有沿轴向形成并上述前端的部分被闭塞的第一油路(a61)、从上述第一油路(a61)沿放射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二油路(a64)、沿轴向与上述第一油路(a61)平行地形成并上述前端的部分被开放的第三油路(a71),
上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13)具有与上述第三油路(a71)连通并且沿轴向形成的第四油路(a73)、从上述第四油路(a73)沿放射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五油路(a74),
上述第一润滑油路由上述第一油路(a61)以及上述第二油路(a64)构成,
上述第二润滑油路由上述第三油路(a71)、上述第四油路(a73)以及上述第五油路(a74)构成。
由此,第一润滑油路由第一油路以及第二油路构成,第二润滑油路由第三油路、第四油路以及第五油路构成,在输入轴部件与凹部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润滑油路与第二润滑油路交叉。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4至图7)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上述第二单向离合器(F2)被从上述第二润滑油路(c21、a70~a75)供给的油润滑。
由此,能够利用从第二润滑油路供给的油对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进行润滑,因此能够不受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的润滑影响而向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供给必要的流量。并且,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也能够不受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发热的影响而以稳定的润滑油量进行冷却。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5至图7)的特征在于,对上述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上述第二单向离合器(F2)进行了润滑的油供给至上述旋转电机(3)。
由此,将对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进行了润滑的油供给至旋转电机,从而与和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润滑油路独立地新设置用于对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路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电动油泵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5至图7)的特征在于,具备对向上述第一润滑油路(c11~c14、a60~a65等)供给的油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单元(410),
上述第二润滑油路(c21、a70~a75、a81~a84)在比上述流量调整单元(410)更靠上游侧分支。
由此,通过在比第一润滑油路与流量调整单元更靠上游侧分支的第二润滑油路对旋转电机进行润滑,因此能够不受旋转电机的冷却的影响而向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供给必要的流量。并且,旋转电机也能够几乎不受流量调整单元的流量调整的影响,并且利用不与第一润滑油路交叉的第二润滑油路进行冷却,从而能够不受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发热的影响,而以稳定的润滑油量进行冷却。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5至图7)的特征在于,上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K0)具有与上述输入轴部件(15)驱动连结的离合器鼓(141、142),
上述第二摩擦板(19)的外周侧与上述离合器鼓(142)驱动连结,
上述离合器鼓(142)具有形成于与上述第二摩擦板(19)在径向观察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并排出供给至上述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的油的贯通孔(142a)。
由此,将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离合器鼓具有形成于与第二摩擦板在径向观察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并排出供给至第一摩擦板以及第二摩擦板的油的贯通孔,因此能够使对第一摩擦板以及第二摩擦板进行了冷却的大量的润滑油排出至外罩壳体内来循环。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图4至图7)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部(20),上述控制部(20)控制油压控制装置(21),以在上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K0)滑动过程中,将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380、580)产生的油压向上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K0)供给。
由此,即便在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滑动过程中,也能够确保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冷却性能。
此外,上述括号内的附图标记用于与附图进行对照,但这是用于容易理解发明的便于理解的标注,不对权利要求书的结构产生任何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混合动力汽车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参考例所涉及的输入部91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二参考例所涉及的输入部92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93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94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油压控制装置的润滑回路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95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参考例>
以下,根据图1以及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参考例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其中,本第一参考例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优选搭载于FF(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类型的车辆,图中的左右方向与实际的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对应,但为了便于说明,将发动机等的驱动源侧设为“前侧”,将与驱动源相反的一侧设为“后侧”。另外,所谓驱动连结是指将相互的旋转元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作为包括将上述旋转元件连结为一体地旋转的状态,或者将上述旋转元件连结为经由离合器等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的概念而使用。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简要结构]
如图1所示,混合动力车辆(以下,仅称为“车辆”)100作为驱动源,除了内燃发动机2之外,还具有旋转电机(电动发电机)3,构成该车辆100的传动系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构成为具有:设置于内燃发动机2与车轮6之间的动力的传递路径L上的变速机构7、配置于上述变速机构7与内燃发动机2之间并输入来自内燃发动机2的动力的输入部9、以及吸收内燃发动机2的脉动并且对输入部9与上述内燃发动机2进行连接的连接部14。
在上述连接部14具备经由传动板11与内燃发动机2的曲轴2a连接的减振器12,上述减振器12与也作为输入部9的输入部件亦即发动机连结轴(发动机连结轴部件)13连接。换句话说发动机连结轴13经由减振器12与内燃发动机2驱动连结。
上述输入部9构成为具备:使发动机连结轴13与变速机构7的输入轴15之间的传动断开、连接的离合器(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K0、以及与离合器外罩50驱动连结的电动发电机(旋转电机)3。上述电动发电机(以下,仅称为“马达”)3构成为具有:与上述离合器外罩50连结的转子4、以及配置为与上述转子4的径向外侧对置的定子5。
另外,上述离合器K0由将多个内摩擦板(第一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第二摩擦板)19收纳于离合器外罩50的内部的空间S1的多板离合器构成,该离合器外罩50连结为与上述变速机构7的输入轴(输入轴部件)15一体地旋转。即,离合器K0具有与上述传递路径L的内燃发动机侧的传递路径L1驱动连结的内摩擦板17、以及与车轮侧的传递路径L2驱动连结的外摩擦板19,并且上述离合器外罩50也与车轮侧的传递路径L2驱动连结。
变速机构7由例如基于多个摩擦接合元件(离合器、制动器)的接合状态对传递路径进行变更而能够实现前进6档以及后退挡的变速机构构成。变速机构7的输出部件经由差速装置D与驱动车轮6连接。此外,作为变速机构7也可以是实现例如前进3~5档、前进7档以上的有级变速机构,另外,也可以是带式无级变速机、螺旋管式无级变速机、锥环式无级变速机等无级变速机构,换句话说即便是任意的变速机构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如以上那样,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从内燃发动机2侧朝向车轮6侧,依次配置有连接部14、具有离合器K0以及马达3的输入部9、变速机构7,在内燃发动机2以及马达3双方驱动而使车辆行驶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ECU)20对油压控制装置21进行控制而使离合器K0接合,在仅通过与车轮侧的传递路径L2驱动连结的马达3的驱动力进行行驶的EV行驶时,释放离合器K0,切断内燃发动机2侧的传递路径L1与车轮6侧的传递路径L2。
[输入部的结构]
接下来,根据图2对输入部9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通过螺栓29固定于收纳变速机构7的变速箱体23的外罩壳体26的内部收纳有离合器K0以及马达3,收纳有上述离合器K0以及马达3的外罩壳体26的内装空间S2通过一体地安装于上述外罩壳体26的间隔壁27与上述连接部14隔开,从而构成封闭空间。
另外,在上述外罩壳体26的中心侧以使轴心一致的方式配置有经由上述连接部14的减振器12与内燃发动机2连接的发动机连结轴13、以及变速机构7的输入轴15,该发动机连结轴13通过滚针轴承b3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间隔壁27,并且经由与固定于上述间隔壁27的详细而言后述的泵体83的支承部83a嵌合的滚珠轴承b2、转子枢毂51以及滚针轴承b4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间隔壁27。
另外,一方的输入轴15经由详细而言后述的缸体部件41被与进一步固定于在上述变速箱体23固定的间隔壁24的泵体73的支承部73a嵌合的滚珠轴承b1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
在上述发动机连结轴13的作为变速机构7侧的后端部形成有凸缘部13a,在上述凸缘部13a固定有供离合器K0的多个内摩擦板17花键接合的离合器轮毂49。换句话说内摩擦板17与发动机连结轴13驱动连结。
离合器K0大致构成为具有:上述多个内摩擦板17、与上述内摩擦板17交替地配置的外摩擦板19、以及使上述内摩擦板17与外摩擦板19接合、脱离(接合或者释放)的油压伺服40。油压伺服40具有:构成其油压缸并且与输入轴15驱动连结的缸体部件41、固定于上述缸体部件41的凸缘部41b的外周侧的鼓部件42、以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缸体部件41并且将前端部配置为与外摩擦板19(或者内摩擦板17)对置的活塞43、被弹性挡环48定位于缸体部件41的突起部41a的复位板44、以及压缩设置于上述活塞43以及复位板44之间的复位弹簧45,在缸体部件41与活塞43之间形成工作油室46,并且在活塞43与复位板44之间形成有用于抵消离心油压的解除油室47。
由其中的缸体部件41与鼓部件42构成一体的离合器鼓,在其鼓部件42的内侧花键接合有上述多个外摩擦板19。换句话说外摩擦板19经由鼓部件42以及缸体部件41与输入轴15驱动连结。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K0的外周侧,且在外罩壳体26的内周侧固定有马达3的定子5。上述定子5以具有定子铁芯5a、与卷绕于上述定子铁芯5a的线圈的折回部分亦即朝上述定子铁芯5a的轴向两侧突出的线圈端部5b、5b的形式构成。在定子铁芯5a的内周侧以存在规定间隙的方式对置配置有马达3的转子4。
而且,在上述鼓部件42通过螺栓55固定有对上述转子4进行支承的转子枢毂51,转子枢毂51构成为具有:以铆接的方式对转子4的转子铁芯4a进行夹持的鼓状的夹持部51b、以及将上述夹持部51b支承于泵体83以及发动机连结轴13的凸缘状的支承部51a。支承部51a通过上述滚珠轴承b2以及滚针轴承b4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泵体53以及发动机连结轴13,并且也通过设置于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凸缘部13a之间的推力轴承b6支承于轴向。此外,在发动机连结轴13的凸缘部13a与上述缸体部件41的突起部41a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b5,从而上述发动机连结轴13以及上述缸体部件41的轴向位置也被定位支承。
由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缸体部件41、鼓部件42、转子枢毂51构成内装供上述油压伺服40、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配设的空间S1的离合器外罩50。而且,在构成上述离合器外罩50的转子枢毂51的支承部51a以位于比外摩擦板19更靠外径侧的方式(优选以开口至夹持部51b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连通孔51c,上述连通孔51c将离合器外罩50内装的空间S1与上述外罩壳体26的内装空间S2连通。换句话说,离合器K0使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不成为油密状(非油密状)地相对于外罩壳体26大气开放,从而成为将上述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配设在空气中的湿式多板离合器。
此外,对于离合器外罩50而言,前侧的转子枢毂51的支承部51a被滚珠轴承b2以成为所谓的双支承构造的形式高精度稳固地支承,后侧的缸体部件41被滚珠轴承b1以成为所谓的双支承构造的形式高精度稳固地支承,因此转子4的支承精度良好,从而能够缩小上述转子4与定子5的空气间隙,进而能够实现提高作为马达3的性能。
对于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离合器K0而言,若基于控制部20的指令从油压控制装置21,经由在间隔壁24内形成的油路a11、在输入轴15内形成的油路a12、a13、a14、在缸体部件41的突起部41a形成的油路a15,向油压伺服40的工作油室46供给接合压力,则活塞43克服复位弹簧45的作用力而朝轴向前侧移动,从而使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接合。由此,内燃发动机2与变速机构7被驱动连结,从而车辆100成为能够使用内燃发动机2以及马达3的驱动力进行行驶的混合动力行驶状态。
相反,若基于控制部20的指令通过油压控制装置21,经由上述油路a11~a15从油压伺服40的工作油室46排出(Drain)接合压力,则活塞43基于复位弹簧45的作用力而朝轴向后侧移动,从而使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释放。由此,内燃发动机2与变速机构7被切断,从而车辆100成为能够仅使用马达3的驱动力进行行驶的EV行驶状态。
另外,基于由详细而言后述的输入轴连动油泵70以及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产生的油压,由油压控制装置21产生的润滑压力(供给至润滑油路的油压)从未图示的间隔壁24内的油路通过在输入轴15内形成的润滑油路a21,供给至由发动机连结轴13与输入轴15的间隙形成的润滑油路a22,从而经由在缸体部件41的突起部41a形成的润滑油路a23供给至解除油室47,并且从解除油室47溢出的润滑油从推力轴承b5通过离合器轮毂49的贯通孔49a相对于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飞散,从而对上述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进行润滑和冷却。换句话说润滑油路a21~a23是用于使润滑油从离合器K0的中心侧飞散而对上述离合器K0进行润滑的油路。
而且,对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进行了润滑和冷却的润滑油通过鼓部件42的贯通孔42a,在离合器外罩50内的空间S1内,排出至上述鼓部件42与转子枢毂51的夹持部51b之间。在该鼓部件42与转子枢毂51的夹持部51b之间,且位于离合器外罩50内的空间S1的润滑油通过上述多个连通孔51c,排出至外罩壳体26的内装空间S2,从而沿着上述外罩壳体26的内表面导向下方,从而被安装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下方的未图示的油底壳回收。
[输入轴连动油泵的结构]
接着,对输入轴连动油泵70的结构进行说明。输入轴连动油泵70位于上述离合器K0与上述变速机构7的轴向之间,并配设于输入轴15的外周。上述输入轴连动油泵70具有构成内接齿轮式油泵的驱动齿轮71以及从动齿轮72,并且具有收纳上述驱动齿轮71以及从动齿轮72的泵体73,对变速机构7进行关闭的间隔壁24作为对上述泵体73的齿轮收纳部分进行关闭的外罩,通过螺栓79紧固于上述泵体73,从而构成上述输入轴连动油泵70。
上述输入轴连动油泵70的驱动齿轮71与连结于输入轴15的外周的上述缸体部件41的突起部41a的后端侧驱动连结,详细而言,在驱动齿轮71的内周侧形成的键与在突起部41a的后端形成的键槽接合,从而被驱动连结。换句话说,输入轴连动油泵70配置在比离合器K0更靠变速机构7侧的传递路径L2上(参照图1)并与马达3驱动连结,并且在离合器K0接合时与内燃发动机2驱动连结。
此外,在固定于上述马达3的转子4的鼓部件42的内周侧固定有旋转件(励磁线圈)61,并且在上述泵体73的支承部73a的外周侧以与上述旋转件61对置的方式通过螺栓69固定有固定件(检测线圈)62,从而由上述旋转件61以及固定件62构成对马达3的旋转进行检测的分解器60。
如上述那样与输入轴15驱动连结的输入轴连动油泵70在EV行驶过程中、混合动力行驶过程中,被马达3、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或者在滑行状态(发动机制动时)下经由变速机构7被车辆的惯性力驱动,从而从与未图示的油底壳连通的输入口70a吸油并从排出口70b产生油压,通过在间隔壁24形成的油路等,向油压控制装置21供给油压。
此外,该输入轴连动油泵70与变速机构7的输入轴15驱动连结,因此只要不成为例如使变速机构7成为空挡状态,通过马达3、内燃发动机2(使离合器K0接合)驱动输入轴15的特殊状态(例如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马达3而进行充电的状态等),在车辆停车过程中,输入轴连动油泵70也停止无法产生油压。因此,在通常的车辆停止过程中(特别地在不需要充电的情况等下),通过省略了图示的电动油泵向油压控制装置21供给必要的部分的油压。
[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的结构]
接下来,对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的结构进行说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位于上述内燃发动机2(连接部14)与上述离合器K0的轴向之间,并配设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外周,且配设于马达3的内燃发动机2侧的线圈端部5b的内周侧。换句话说,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配设于与马达3在径向观察轴向重叠的位置。
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具有构成内接齿轮式油泵的驱动齿轮81以及从动齿轮82,并且具有收纳上述驱动齿轮81以及从动齿轮82的泵体83,以闭塞外罩壳体26的间隔壁27成为闭塞上述泵体83的齿轮收纳部分的外罩的形式,通过螺栓89将上述泵体83紧固于上述间隔壁27,从而构成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
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的驱动齿轮81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外周驱动连结,详细而言,在驱动齿轮81的内周侧形成的键与在发动机连结轴13形成的键槽接合,从而以构成连结构造88的方式被驱动连结。换句话说,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以能够驱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比离合器K0更靠内燃发动机2侧的传递路径L1(参照图1)。
如上与发动机连结轴13驱动连结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在混合动力行驶过程中,被马达3、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或者在滑行状态(发动机制动时)下,经由变速机构7被车辆的惯性力驱动。另外,特别地,对于本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而言,在从车辆停止过程中开始使离合器K0滑动接合并且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车辆起步时,从离合器K0接合前(即车辆停止过程中)开始,被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
若如上述那样驱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则即便在车辆停止过程中,也从与未图示的油底壳连通的输入口80a吸油并从排出口80b产生油压,通过在间隔壁27形成的油路等,向油压控制装置21供给油压。因此,在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车辆起步时,不仅施加上述的未图示的电动油泵的油压,也施加来自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的油压,因此不仅电动油泵,也能够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产生用于在起步时被滑动接合的状态下供给大量需要的润滑油的润滑压力。
[第一参考例的总结]
如以上进行的说明那样,根据本第一参考例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具备不论离合器K0是接合或者释放,均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相对于空气中的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供给润滑油的第一润滑油路的油压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因此与通过例如对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进行了密封的壳体使润滑油循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减少离合器K0的拖拽,并且特别地在使用了相对于空气中的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需要大量的润滑油量的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的车辆起步时,在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并利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充分地产生润滑油量的状态下,能够使离合器K0接合,从而能够确保离合器K0的冷却性能。
另外,例如设置电动油泵,从而与利用上述电动油泵对离合器K0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电动油泵的大型化。由此,不需要通过电动油泵确保大量的润滑油量,从而能够实现基于防止电动油泵的大型化的车辆搭载性的提高和成本降低。
并且,具备与输入轴15驱动连结,并产生供给至油压控制装置21的油压的输入轴连动油泵70,因此特别地即使在EV行驶过程中,也能够利用输入轴连动油泵70产生的油压对变速机构7进行油压控制。另外,能够通过输入轴连动油泵70产生变速机构7的油压控制所需要的油压,因此也能够减少通过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产生的油压,从而能够实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的小型化。
另外,相反,在变速机构7中需要较大的油压(离合器、制动器的接合压力)的混合行驶过程中,通过内燃发动机2驱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因此不需要仅通过输入轴连动油泵70产生的油压担负变速机构7的油压控制,换句话说能够通过输入轴连动油泵70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以分担的方式产生油压,因此也能够减少通过输入轴连动油泵70产生的油压,从而也能够实现输入轴连动油泵70的小型化。
另外,将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配设于与马达3在径向观察轴向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配置为收纳于马达3的内周侧,从而能够实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轴向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中,在离合器外罩50仅形成使其内装的空间S1与外罩壳体26的内装空间S2连通的连通孔51c,因此能够将以油密状使润滑油循环的循环方式的离合器K0简易地变更成相对于外罩壳体26的内装空间S2使离合器外罩50的内装的空间S1大气开放的构造。
<第二参考例>
接下来,根据图3对将上述第一参考例变更了一部分的第二参考例进行说明。其中,在本第二参考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参考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与第一参考例相比,本第二参考例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输入部92对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的油压排出路径的构造进行了变更。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与第一参考例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相同地,位于上述内燃发动机2(连接部14)与上述离合器K0的轴向之间,配置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外周,且配置于马达3的内燃发动机2侧的线圈端部5b的内周侧。
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具有构成内接齿轮式油泵的驱动齿轮181以及从动齿轮182,并且具有收纳上述驱动齿轮181以及从动齿轮182的泵体183,以对外罩壳体26进行关闭的间隔壁27成为对上述泵体183的齿轮收纳部分进行关闭的外罩的形式,通过螺栓189将该泵体183紧固于上述间隔壁27,从而构成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此外,泵体183利用支承部183a对滚珠轴承b2进行支承,从而将转子枢毂51以及发动机连结轴13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
与第一参考例相同地,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的驱动齿轮181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外周驱动连结,详细而言,在驱动齿轮181的内周侧形成的键与在发动机连结轴13形成的键槽接合,从而以构成连结构造188的方式被驱动连结。换句话说,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以能够驱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比离合器K0更靠内燃发动机2侧的传递路径L1(参照图1)。
如上与发动机连结轴13驱动连结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在混合动力行驶过程中,被马达3、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或者在滑行状态(发动机制动器时)下经由变速机构7被车辆的惯性力驱动。另外,特别地,对于本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而言,在从车辆停止过程中开始使离合器K0滑动接合并且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车辆起步时,从离合器K0接合前(即车辆停止过程中)开始,被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
若驱动本第二参考例所涉及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则即便在车辆停止过程中,也从与未图示的油底壳连通的输入口180a吸油并从排出口180b产生油压。从上述排出口180b排出的油压从以与上述排出口180b直接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泵体183的润滑油路a31,通过在发动机连结轴13内形成的润滑油路a32、a33,供给至由发动机连结轴13与输入轴15的间隙形成的润滑油路a22,从而经由在缸体部件41的突起部41a形成的润滑油路a23供给至解除油室47,并且从解除油室47溢出的润滑油从推力轴承b5通过离合器轮毂49的贯通孔49a,相对于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飞散,从而对上述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进行润滑和冷却。
因此,在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车辆起步时,不是使用由上述的未图示的电动油泵产生的油压使在起步时被滑动接合的状态下大量需要的润滑油经由油压控制装置21供给至润滑油路,而是使在起步时被滑动接合的状态下大量需要的润滑油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不经由油压控制装置21,直接地供给至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
根据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二参考例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为了专门产生供给至润滑油路的油压而使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因此能够实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的小型化,从而在基于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行驶过程中,能够减小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的拖拽阻力,从而能够实现提高车辆的燃料效率。
另外,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仅为了专门产生供给至润滑油路的油压,因此产生的油压较小,从而能够做成泵体183与间隔壁27的密封构造简单的结构,进而也能够实现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的小型化。
并且,将润滑油路a31~a33不经由油压控制装置21而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的排出口180b连接,因此换句话说能够不需要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经由油压控制装置21引导直至离合器K0的中心侧(例如输入轴15)的油路,从而能够简化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降低成本等。此外,离合器K0不在EV行驶过程中被接合,因此不需要润滑,从而用于从油压控制装置21供给直至离合器K0的中心侧(例如输入轴15)的润滑油的油路能够全部去除。
此外,第二参考例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其他的结构、作用、效果与第一参考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4对将上述第一参考例变更了一部分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参考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与第一参考例相比,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输入部93以去除输入轴连动油泵70,不论通过内燃发动机2还是马达3均能够驱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的方式对构造进行了变更。
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在输入部93中,与第一参考例相比,去除了输入轴连动油泵70(参照图2),因此在外罩壳体26的变速机构7侧的壁状部分形成有对滚珠轴承b1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6a,上述外罩壳体26直接地将缸体部件41以及输入轴15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另外,分解器60的固定件62通过螺栓69固定于外罩壳体26。
另一方面,在输入部93中,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位于上述内燃发动机2(连接部14)与上述离合器K0的轴向之间,配置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外周,且配置于马达3的内燃发动机2侧的线圈端部5b的内周侧。
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具有构成内接齿轮式油泵的驱动齿轮281以及从动齿轮282,并且具有收纳上述驱动齿轮281以及从动齿轮282的泵体283与泵盖284,泵盖284以闭塞上述泵体283的齿轮收纳部分的方式被螺栓289紧固而构成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
另外,该泵体283的外缘部分通过螺栓288紧固于该间隔壁27,从而能够将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固定支承于间隔壁27以及外罩壳体26。由此,该泵体283利用支承部283a对滚珠轴承b2进行支承,从而将转子枢毂51以及发动机连结轴13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
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的驱动齿轮281与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外周侧的连结部件285驱动连结,详细而言,在驱动齿轮281的内周侧形成的键与在连结部件285形成的键槽接合,从而被驱动连结。在连结部件285的后端侧(变速机构7侧)的内周侧以夹设于该连结部件285与发动机连结轴13之间的方式配设有第一单向离合器F1,另外,在连结部件285的后端侧(变速机构7侧)的外周侧以夹设于该连结部件285与转子枢毂51之间的方式配设有第二单向离合器F2。换句话说,由连结部件285、第一单向离合器F1、第二单向离合器F2构成对发动机连结轴13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进行连结的连结构造290。
即,在发动机连结轴13(换句话说内燃发动机2)的旋转变得比连结部件285的旋转慢时,第一单向离合器F1成为非接合,若连结部件285的旋转与发动机连结轴13成为共同旋转则接合,从而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被与内燃发动机2驱动连结并被上述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另外,在转子枢毂51(换句话说马达3)的旋转变得比连结部件285的旋转慢时,第二单向离合器F2成为非接合,若连结部件285的旋转与转子枢毂51成为共同旋转则接合,从而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被与马达3驱动连结并被上述马达3的驱动力驱动。
换句话说,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以能够驱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比离合器K0更靠内燃发动机2侧的传递路径L1,并且也以能够驱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比离合器K0更靠变速机构7侧的传递路径L2(参照图1)。另外,在离合器K0接合的情况下,传递路径L1以及传递路径L2被驱动连结,因此内燃发动机2与马达3成为共同旋转,并且以该旋转驱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
如上,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F1与发动机连结轴13驱动连结的,或者经由第二单向离合器F2与转子枢毂51驱动连结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在EV行驶过程中,被马达3的驱动力驱动,或者在滑行状态(发动机制动时)下经由变速机构7被车辆的惯性力驱动,在混合动力行驶过程中,被马达3或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或者在滑行状态(发动机制动时)下经由变速机构7被车辆的惯性力驱动。
而且,对于本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而言,在从车辆停止过程中开始使离合器K0滑动接合并且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车辆起步时,从离合器K0接合前(即在车辆停止过程中)开始使第一单向离合器F1接合,因此被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
若如上驱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则即便在车辆停止过程中,也从与未图示的油底壳连通的输入口280a吸油并从排出口280b产生油压,通过在间隔壁27形成的油路等,向油压控制装置21供给油压。因此,在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车辆起步时,不仅施加上述的未图示的电动油泵的油压,也施加来自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的油压,因此不仅电动油泵,也能够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产生用于在起步时被滑动接合的状态下供给大量需要的润滑油的润滑压力。
此外,基于由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或者未图示的电动油泵产生的油压,由油压控制装置21产生的润滑压力从未图示的间隔壁24内的油路,通过在输入轴15内形成的润滑油路a41、a42,经由在缸体部件41的突起部41a形成的润滑油路a43供给至解除油室47,并且从解除油室47溢出的润滑油,或者通过了油路a44的润滑油从推力轴承b5通过离合器轮毂49的贯通孔49a,相对于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飞散,从而对上述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进行润滑和冷却。换句话说润滑油路a41~a44是用于使润滑油从离合器K0的中心侧飞散而对上述离合器K0进行润滑的油路。
另外,从在输入轴15内形成的润滑油路a41供给至由发动机连结轴13与输入轴15的间隙形成的润滑油路a45的润滑油经由在发动机连结轴13形成的油路a46、a47被引导至连结部件285的内周侧,通过第一单向离合器F1、连结部件285的键槽对第二单向离合器F2以及滚珠轴承b2进行润滑。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具备不论离合器K0是接合或者释放,均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相对于空气中的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供给润滑油的第一润滑油路的油压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因此与通过例如对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进行了密封的壳体使润滑油循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减少离合器K0的拖拽,并且特别地在使用了相对于空气中的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需要大量的润滑油量的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的车辆起步时,能够在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并利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充分地产生润滑油量的状态下,进行离合器K0的接合,从而能够确保离合器K0的冷却性能。
另外,例如设置电动油泵,从而与利用上述电动油泵对离合器K0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电动油泵的大型化。由此,不需要通过电动油泵确保大量的润滑油量,从而能够实现基于防止电动油泵的大型化的车辆搭载性的提高和成本降低。
并且,在使用了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行驶时,能够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F1并通过上述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旋转,在使用了马达3的驱动力的EV行驶时,能够经由第二单向离合器F2并通过该马达3的驱动力使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旋转。由此,例如能够不需要设置输入轴连动油泵70,从而能够实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小型化和成本降低。
另外,具备控制部20,在离合器K0滑动过程中,该控制部20以将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产生的油压供给至离合器K0的方式对油压控制装置21进行控制,因此即便在离合器K0滑动过程中,也能够确保离合器K0的冷却性能。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其他的结构、作用、效果与第一参考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5对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一部分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94为了增大其扭矩容量而使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沿轴向增长。与此相伴,在上述第一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的外周侧,且在轴向比较长的空间配置角接触球轴承90,通过该角接触球轴承90,将马达3的转子枢毂51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的泵体383。
如上,通过角接触球轴承90比较高精度地对转子4进行支承,从而不需要通过离合器K0的离合器鼓对转子4进行支承,换句话说不需要双支承构造,从而不需要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缸体部件41、鼓部件42对转子枢毂51进行支承的支承构造,因此不需要缸体部件41相对于外罩壳体26的支承(参照图4),从而能够去除外罩壳体26的间隔壁,进而实现轴向的小型化。
以下,根据图5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94进行说明。在外罩壳体26的中心侧以使轴心一致的方式配置有经由连接部14的减振器12与内燃发动机2连接的发动机连结轴13、与变速机构7的输入轴15。发动机连结轴13在与发动机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中心部分朝发动机2侧凹陷的形状的凹部13b,从而能够将输入轴15的发动机2侧的前端插入该凹部13b。即,该发动机连结轴13与输入轴15构成输入轴15的前端与凹部13b嵌合而能够相对自由旋转的一根轴状,并且通过沿周向埋设于输入轴15的外周面的密封圈(密封部件)d1对输入轴15的外周面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凹部13b进行密封。此外,对详细的油路构造后述。
发动机连结轴13通过滚珠轴承b3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间隔壁27,并且经由固定于该间隔壁27的固定于详细而言后述的泵体383的支承部件386、角接触球轴承90、转子枢毂51的套筒部51d、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的连结机构390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间隔壁27。此外,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的连结机构390由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的驱动齿轮381连结的连结部件385、配置于转子枢毂51的套筒部51d与该连结部件385之间的单向离合器F2以及配置于单向离合器F2的两端的滚针轴承b23、b24、配置于发动机连结轴13与连结部件385之间的单向离合器F1以及配置于单向离合器F1的两端的滚针轴承b21、b22构成。
另外,一方的输入轴15通过滚针轴承b13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套筒状部件25,上述套筒状部件25进一步配设于在固定于变速箱体23(参照图2)的间隔壁24的内周侧形成的突起部24a的内周。
在上述发动机连结轴13的作为变速机构7侧的后端部形成有凸缘部13a,在该凸缘部13a固定有供离合器K0的多个内摩擦板17花键接合的离合器轮毂149。换句话说内摩擦板17与发动机连结轴13驱动连结。
离合器K0大致构成为具有:上述多个内摩擦板17、与上述内摩擦板17交替地配置的外摩擦板19、以及使上述内摩擦板17与外摩擦板19接合、脱离(接合或者释放)的油压伺服140。油压伺服140具有:缸体部件141,其构成上述油压缸并且通过花键接合与输入轴15驱动连结,并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突起部24a;鼓部件142,其固定于该缸体部件141的凸缘部141b的外周侧;活塞143,其以能够沿轴向自由移动的方式配置于缸体部件141并且将前端部配置为与外摩擦板19(或者内摩擦板17)对置;复位板144,其通过弹性挡环148定位于缸体部件141的突起部141a;以及复位弹簧145,其压缩设置于上述活塞143以及复位板144之间,在缸体部件141与活塞143之间形成工作油室146,并且在活塞143与复位板144之间形成有用于抵消离心油压的解除油室147。
由其中的缸体部件141与鼓部件142构成一体的离合器鼓,在该鼓部件142的内侧花键接合有上述多个外摩擦板19。换句话说外摩擦板19经由鼓部件142以及缸体部件141与输入轴15驱动连结。另外,在构成离合器鼓的鼓部件142的外周侧形成有花键142s,与详细而言后述的转子枢毂51的花键51s花键接合。换句话说马达3的转子4经由离合器K0的离合器鼓与输入轴15驱动连结。此外,对于缸体部件141而言,其突起部141a位于间隔壁24的突起部24a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凸缘部13a之间,并通过推力轴承b14、b15以能够相对于轴向自由旋转的方式进行定位。
另外,离合器K0的离合器鼓的鼓部件142在轴向的发动机2侧开放,并且在鼓部件142的、在径向观察与外摩擦板19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42a,从而成为从在离合器轮毂149形成的贯通孔149a流出的润滑油通过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之间而对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进行润滑和冷却,并从贯通孔142a(润滑油的一部分从鼓部件142的开放的一侧)排出至外罩壳体26内的构造。换句话说,离合器K0成为不将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形成油密状(非油密状),而是相对于外罩壳体26大气开放,将上述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配设于空气中的湿式多板离合器。此外,在外罩壳体26形成有包围后述的线圈端部5b的壁状部26b,从而能够实现防止对离合器K0进行了冷却的润滑油直接溅到线圈端部5b。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K0的外周侧且在外罩壳体26的内周侧,以通过螺栓99紧固于在该外罩壳体26固定的间隔壁27的形式固定有马达3的定子5。定子5以具有定子铁芯5a和朝卷绕于上述定子铁芯5a的线圈的折回部分亦即上述定子铁芯5a的轴向两侧突出的线圈端部5b、5b的形式而构成。在定子铁芯5a的内周侧以存在规定间隙的方式对置配置有马达3的转子4。此外,将定子5固定于间隔壁27,因此作为相同地对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间隔壁27的转子4进行支承的支承构造良好,与例如固定于外罩壳体26的情况相比,部件的固定位置减少一处,因此定子5与转子4的支承精度提高。
对转子4进行支承的转子枢毂51构成为具有:以铆接的方式对转子4的转子铁芯4a进行夹持的鼓状的夹持部51b、对该夹持部51b进行支承的凸缘状的支承部51a、以及与该支承部51a的内周侧连接的套筒状的套筒部51d,将上述夹持部51b与支承部51a之间、支承部51a与套筒部51d之间分别焊接而构成一体的转子枢毂51。对于套筒部51d而言,由两个滚珠轴承b11、b12构成的角接触球轴承90被螺母392紧固,由此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固定于泵体383的支承部件386,并且支承部51a通过推力轴承b16相对于轴向也支承于焊接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凸缘部13a的离合器轮毂149。
此外,在上述推力轴承b16与转子枢毂51的支承部51a之间以嵌合于贯通孔51f的方式配置有止转部件95,将该止转部件95的外周部分朝发动机2侧弯曲,从而构成为将从内周侧流出的润滑油导入角接触球轴承90。
支承上述角接触球轴承90的支承部件386与详细而言后述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的泵体383分体构成,并配置为对该角接触球轴承90的外周侧进行覆盖。如上将支承部件386构成为与泵体383分体,从而在通过螺母392将角接触球轴承90紧固于转子枢毂51之后,能够将转子枢毂51、角接触球轴承90、支承部件386成套固定于泵体383。
此外,在对上述马达3的转子4进行支承的转子枢毂51的内周侧固定有旋转件(励磁线圈)161,并且在支承部件386的外周侧以与上述旋转件61对置的方式通过螺栓169固定有固定件(检测线圈)162,由上述旋转件161以及固定件162构成对马达3的旋转进行检测的分解器160。
具体而言,在组装转子枢毂51时,首先,预先在转子枢毂51的内周侧固定分解器160的旋转件161,在支承部件386的外周侧通过螺栓169固定分解器160的固定件162。此外,对分解器160的固定件162进行固定的螺栓169的周方的位置配置于和对泵体383与泵盖384进行紧固的螺栓389相同的相位。
接下来,以与支承部件386的突起部386b抵接的形式在该支承部件386组装滚珠轴承b12,通过弹性挡环91将该滚珠轴承b12固定于支承部件386,并且将滚珠轴承b11组装于支承部件386。接着,将转子枢毂51组装于角接触球轴承90的内周侧并通过螺母392进行紧固。然后,使形成于支承部件386的发动机2侧的突起部386a与泵体383承插接合嵌合,并且使转子枢毂51的贯通孔51e与形成于支承部件386的多个螺栓孔386c分别沿旋转方向对位,而将多个螺栓391经由支承部件386固定于泵体383,从而将支承部件386组装于泵体383。此外,转子枢毂51的贯通孔51e可以为一处,也可以以与多个螺栓孔386c一致的方式形成相同的数目。
接着,对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的构造进行说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位于上述内燃发动机2(连接部14)与上述离合器K0的轴向之间,配置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外周,并且配置于马达3的内燃发动机2侧的线圈端部5b的内周侧。
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具有构成内接齿轮式油泵的驱动齿轮381以及从动齿轮382,并且具有收纳上述驱动齿轮381以及从动齿轮382的泵体383以及泵盖384,泵盖384以闭塞上述泵体383的齿轮收纳部分的方式被螺栓389紧固而构成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此外,在泵体383形成有用于供螺栓389螺合的孔部383a,如上述那样,孔部383a形成于与对分解器160的固定件162进行固定的螺栓169相同的相位。
另外,该泵体383的外缘部分通过螺栓388紧固于该间隔壁27,从而能够将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固定支承于间隔壁27以及外罩壳体26。由此,该泵体383经由支承部件386以及角接触球轴承90对转子枢毂51以及转子4高精度地支承,并且经由详细而言后述的滚针轴承b21、b22、b23、b24以及连结部件385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对发动机连结轴13进行支承。
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的驱动齿轮381经由连结机构390相对发动机连结轴13与转子枢毂51(即转子4)能够驱动连接地构成。即,与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发动机连结轴13的外周侧的连结部件385驱动连结,详细而言,在驱动齿轮381的内周侧形成的键与在连结部件385形成的键槽接合,从而被驱动连结。在连结部件385的后端侧(变速机构7侧)的内周侧以夹设于该连结部件385与发动机连结轴13之间的方式配设有第一单向离合器F1,另外,在连结部件385的后端侧(变速机构7侧)的外周侧以夹设于该连结部件385与转子枢毂51的套筒部51d之间的方式配设有第二单向离合器F2。
另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大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的扭矩容量,而使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1、F2的轴向的长度增长,并且为了使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的接合时的倾斜精度良好,构成为在第一单向离合器F1的轴向两侧配置滚针轴承b21、b22,在第二单向离合器F2的轴向两侧配置滚针轴承b23、b24。由此,也能够提高经由角接触球轴承90以及上述滚针轴承b21、b22、b23、b24被支承的发动机连结轴13的旋转支承精度。
根据如上构成的连结机构390,在发动机连结轴13(换句话说内燃发动机2)的旋转变得比连结部件385的旋转慢时,第一单向离合器F1成为非接合,若连结部件385的旋转与发动机连结轴13成为共同旋转则接合,从而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被与内燃发动机2驱动连结并被上述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另外,在转子枢毂51(换句话说马达3)的旋转变得比连结部件385的旋转慢时,第二单向离合器F2成为非接合,若连结部件385的旋转与转子枢毂51成为共同旋转则接合,从而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被与马达3驱动连结并被该马达3的驱动力驱动。
换句话说,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以能够驱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比离合器K0更靠内燃发动机2侧的传递路径L1,并且也以能够驱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比离合器K0更靠变速机构7侧的传递路径L2(参照图1)。另外,在离合器K0接合的情况下,传递路径L1以及传递路径L2被驱动连结,因此内燃发动机2与马达3成为共同旋转,并且以该旋转驱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
如上,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F1与发动机连结轴13驱动连结的,或者经由第二单向离合器F2与转子枢毂51驱动连结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在EV行驶过程中,被马达3的驱动力驱动,或者在滑行状态(发动机制动时)下经由变速机构7被车辆的惯性力驱动,在混合动力行驶过程中,被马达3或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或者在滑行状态(发动机制动器时)下经由变速机构7被车辆的惯性力驱动。
而且,对于本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而言,在从车辆停止过程中开始使离合器K0滑动接合并且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车辆起步时,从离合器K0接合前(即在车辆停止过程中)开始使第一单向离合器F1接合,因此被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驱动。
若如上驱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则即便在车辆停止过程中,也从与未图示的油底壳连通的输入口380a吸油并从排出口380b产生油压,通过在间隔壁27形成的油路等,向油压控制装置21供给油压。因此,在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车辆起步时,不仅施加上述的未图示的电动油泵的油压,也施加来自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的油压,因此不仅电动油泵,也能够从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产生用于在起步时被滑动接合的状态下供给大量需要的润滑油的润滑压力。
接下来,根据图5以及图6对本输入部94的各种油路构造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从油压控制装置21通过间隔壁24被供给的离合器K0的接合压力从套筒状部件25的油路a51通过突起部24a的油路a52,经由离合器鼓的缸体部件141的油路a53与工作油室146连通。
若基于控制部20的指令从油压控制装置21,经由在间隔壁24以及套筒状部件25内形成的油路a51、a52、在缸体部件141的突起部141a形成的油路a53向油压伺服140的工作油室146供给接合压力,则活塞143克服复位弹簧145的作用力而朝轴向前侧移动,从而使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接合。由此,内燃发动机2与变速机构7被驱动连结,从而车辆100成为能够使用内燃发动机2以及马达3的驱动力行驶的混合动力行驶状态。
相反,若基于控制部20的指令通过油压控制装置21,经由上述油路a51~a53从油压伺服140的工作油室146排出(Drain)接合压力,则活塞143基于复位弹簧145的作用力而朝轴向后侧移动,从而使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释放。由此,内燃发动机2与变速机构7被切断,从而车辆100成为能够仅使用马达3的驱动力进行行驶的EV行驶状态。
另一方面,在省略了图示的部分中,从间隔壁24经由套筒状部件25向沿轴向在输入轴15形成的油路(第一油路)a61供给用于对离合器K0进行润滑的润滑油。油路a61的输入轴15的发动机2侧的端部被闭塞。该油路a61经由在输入轴15贯通形成的放射方向的油路(第二油路)a62,与上述缸体部件141的油路a63连通,从而与解除油室147连通。
另外,油路a61经由在输入轴15形成的放射方向的油路a64向输入轴15的外周侧释放。从油路a64飞散的润滑油对缸体部件141与发动机连结轴13之间的推力轴承b15进行润滑并且导入离合器轮毂149的内径侧,进一步通过离合器轮毂149的贯通孔149a,导入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而且,对离合器K0的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进行了润滑的润滑油通过离合器鼓的鼓部件142的贯通孔142a排出至离合器K0的外部亦即外罩壳体26的内部,从而通过壁状部26b以不溅到线圈端部5b的方式沿着外罩壳体26的内壁而被未图示的油底壳回收。
另一方面,在省略了图示的部分中,从间隔壁24经由套筒状部件25向沿轴向在输入轴15与油路a61平行地形成的油路(第三油路)a71供给用于对马达3进行润滑的润滑油。油路a71的输入轴15的发动机2侧的端部开放,从而润滑油流向发动机连结轴13的凹部13b的油路a72,经由沿轴向贯穿设置于上述凹部13b的油路(第四油路)a73,并经由贯通形成于放射方向的油路(第五油路)a74排出至连结部件385的内周侧。
排出至连结部件385的内周侧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被导入在上述连结部件385沿放射方向形成的油路a75,剩余的润滑油被导入滚针轴承b22、第一单向离合器F1、滚针轴承b21。此外,油路a75的截面积比油路a74的截面积小(换句话说形成为小径),因此润滑油从油路a74向油路a75分配适量,剩余的润滑油被导入滚针轴承b22、第一单向离合器F1、滚针轴承b21。
另外,通过了油路a75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也被导入滚针轴承b24、第二单向离合器F2、滚针轴承b23,对上述部件进行润滑。如上述那样对滚针轴承b22、第一单向离合器F1、滚针轴承b21进行了润滑的润滑油、与对滚针轴承b24、第二单向离合器F2、滚针轴承b23进行了润滑的润滑油被导入在发动机连结轴13的凸缘部13a的前端配设的推力轴承b16,从而被上述的止转部件95导入转子枢毂51的贯通孔51f而对角接触球轴承90进行润滑。
如上对角接触球轴承90进行了润滑的润滑油、与从油路a75保持原样地导入外周侧的润滑油沿着旋转被固定的支承部件386的内表面在下侧汇集,通过在上述支承部件386的下侧形成的槽386d,导入转子枢毂51的内侧。而且,导入转子枢毂51的内侧的润滑油通过在转子枢毂51形成的油路a81,被油路a82沿轴向分配,从而分别从油路a83、a84供给至两线圈端部5b、5b,由此对马达3进行冷却。
接着,根据图6对油压控制装置21的用于供给润滑油的润滑回路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被控制部20控制的油压控制装置21具有油压供给源400,上述油压供给源400通过未图示的调节阀等将由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电动油泵产生的油压调压成润滑压力(例如次级压力等)并输出至油路c1。另外,油压控制装置21具有从油路c1分支而连接至作为上述的离合器K0的润滑油路的油路a61的作为第一润滑油路的油路c11~c14、与从油路c1分支而连接至作为上述的马达3的润滑油路的油路a71的作为第二润滑油路的油路c21,并且,在第一润滑油路具备对润滑油的油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单元410。即,第二润滑油路在比流量调整单元410更靠上游侧分支,从而不怎么受详细而言后述的流量调整单元410的流量调整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润滑油路定义为包括从油路c1分支后的油路c11~c14、油路a61~a64(参照图5)。另外,第二润滑油路定义为包括从油路c1分支后的油路c21、油路a71~a75、油路a81~a84(参照图5)。
上述流量调整单元410构成为具有:输出接通/关闭的信号压力的电磁阀SL、利用上述信号压力切换的切换阀401、设于油路c12上的小径的孔眼403、设于油路c13上的大径的孔眼402。
因此,例如在离合器K0释放时或接合结束后,在相对于上述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的润滑油量少量即可时,通过控制部20的指令关闭电磁阀SL,从而将切换阀401切换成关闭位置,而与通过小径的孔眼403的路径连通,换句话说通过油路c1、c11、c12、c14,与位于离合器K0的润滑油路的上游侧的油路a61连通。由此,在离合器K0供给有少量就充分的润滑油量。
另外,例如在离合器K0接合动作中(滑动过程中),上述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的发热量较多,在润滑油量需要大量时,通过控制部20的指令接通电磁阀SL,从而将切换阀401切换成接通位置,而与通过大径的孔眼402的路径接通,换句话说通过油路c1、c11、c13、c14,与位于离合器K0的润滑油路的上游侧的油路a61连通。由此,在离合器K0供给有大量的润滑油量,从而离合器K0充分被冷却。
另一方面,作为第二润滑油路的油路c21几乎不受流量调整单元410的流量调整的影响,另外,在从油路c1分支后,油路c21、油路a71~a75、油路a81~a84不与上述的第一润滑油路(油路c11~c14、油路a61~a64)交叉,而作为其他系统的润滑油路供给润滑油直至马达3。由此,马达3不受离合器K0的发热的影响,而以稳定的润滑油量来进行冷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具备不论离合器K0是接合或者释放,均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相对于空气中的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供给润滑油的第一润滑油路的油压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因此与通过例如对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进行了密封的壳体使润滑油循环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减少离合器K0的拖拽,并且特别地在使用了相对于空气中的第一摩擦板17以及第二摩擦板19需要大量的润滑油量的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的车辆起步时,能够在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并利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充分地产生润滑油量的状态下,进行离合器K0的接合,能够确保离合器K0的冷却性能。
另外,例如与设置电动油泵并利用该电动油泵冷却离合器K0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电动油泵的大型化。由此,不需要通过电动油泵确保大量的润滑油量,能够实现基于防止电动油泵的大型化的车辆搭载性的提高和成本降低。
在具备了将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配置为在外罩壳体26的内部开放的离合器K0的构造中,具备不论离合器K0是接合或者释放,均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润滑油路的油压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因此特别地在使用了相对于空气中的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需要大量的润滑油量的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力的车辆起步时,能够在通过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并利用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充分地产生润滑油量的状态下,进行离合器K0的接合,由此不需要通过电动油泵确保大量的润滑油量,从而能够防止电动油泵的大型化,并能够实现车辆搭载性的提高和成本降低。
另外,具备向马达3供给润滑油的第二润滑油路,因此能够与第一润滑油路独立地从第二润滑油路向马达3供给油,从而能够不受向马达3供给油的影响而能够将必要的流量的油供给至离合器K0。
并且,第一润滑油路由油路a61、油路a64构成,第二润滑油路由油路a71、油路a73、油路a74构成,在输入轴15与凹部13b之间配置有密封圈d1,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润滑油路与第二润滑油路交叉。
另外,在使用了发动机2的驱动力的混合动力行驶时,能够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F1并通过上述发动机2的驱动力使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旋转,在使用了马达3的驱动力的EV行驶时,能够经由第二单向离合器F2并通过上述马达3的驱动力使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旋转。由此,例如能够不需要设置输入轴连动油泵,从而能够实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小型化、降低成本。另外,能够利用从第二润滑油路c21、a71~a75供给的油对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进行润滑,因此能够不受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的润滑所影响,而向离合器K0供给必要的流量。并且,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也能够不受离合器K0的发热的影响,而利用稳定的润滑油量来进行冷却。
并且,与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润滑油路独立地新设置用于对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进行润滑的润滑油路的情况相比,通过将对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进行了润滑的油供给至马达3,能够使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0、电动油泵小型化。
另外,通过在比第一润滑油路与流量调整单元410更靠上游侧分支的第二润滑油路c21、a71~a75、a81~a84对马达3进行润滑,因此能够不受马达3的冷却的影响,而向离合器K0供给必要的流量。并且,能够几乎不受流量调整单元410的流量调整的影响,而利用不与第一润滑油路c11~c14、a61~a64交叉的第二润滑油路对马达3进行冷却,从而能够不受离合器K0的发热的影响,而利用稳定的润滑油量对马达3进行冷却。
并且,离合器K0的离合器鼓的鼓部件142具有形成于与外摩擦板19在径向观察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并排出供给至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的油的贯通孔142a,因此能够使对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进行了冷却的大量的润滑油排出至外罩壳体26内来进行循环。
而且,具备控制部20,在离合器K0滑动过程中,该控制部20以将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产生的油压供给至离合器K0的方式对油压控制装置21进行控制,因此即便在离合器K0滑动过程中,也能够确保离合器K0的冷却性能。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7对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变更了一部分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95变更为将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580配置于与发动机连结轴13平行的轴上亦即比马达3更靠变速机构7侧,从而配置于变速箱体23的外周。另外,分解器160的固定件162不是固定于角接触球轴承90的支承部件386,而是通过螺栓169固定于间隔壁27的圆筒状的台座部27a,从而通过螺栓391将支承部件386固定于上述台座部27a。
详细而言,对于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F1以及第二单向离合器F2以能够连接的方式配置于发动机连结轴13(换句话说发动机2)或者转子枢毂51(马达3)的转速较高的一方的连结部件385而言,其轴向的发动机2侧的前端与通过滚珠轴承b31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间隔壁27的链轮571花键接合,从而沿旋转方向被驱动连结。
在上述链轮571啮合有链条570,另外,在与上述链轮571平行的轴上配置有与上述链条570啮合的链轮572。上述链轮572通过滚珠轴承b32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间隔壁27,并且在其内周侧,与传动轴573花键接合从而沿旋转方向被驱动连结。
传动轴573以贯通在外罩壳体26形成的贯通孔26c的形式被配置,经由上述链轮575以及滚珠轴承b32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间隔壁27,并且经由滚珠轴承b33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固定于变速箱体23的间隔壁24,换句话说传动轴573被双支承构造支承为能够自由旋转。
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580由所谓的内接式齿轮泵构成,并构成为具有:与上述传动轴573驱动连结的驱动齿轮581、啮合并配置于驱动齿轮581的外周的从动齿轮582、从外周侧对上述驱动齿轮581以及从动齿轮582进行覆盖的泵体587、以及闭塞上述泵体587的泵盖584,泵体587通过螺栓588固定于间隔壁24,泵盖584经由泵体587通过螺栓589固定于间隔壁24。
此外,该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580一体地固定于变速箱体23,并且以从变速箱体23的主体部分朝外部突出的形式配置。上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580优选靠近未图示的油底壳的位置,优选位于比输入轴15更靠下侧,但也可以配置于输入轴15的侧面至上方侧。
另外,由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第一单向离合器F1、第二单向离合器F2、连结部件385、链轮571、链条570、链轮572、传动轴573等构成将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580以能够驱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发动机连结轴13或者转子枢毂51的传递机构590。
对于具有以上的构造的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580而言,若经由第一单向离合器F1或者第二单向离合器F2并通过发动机连结轴13(发动机2)或者转子枢毂51(马达3)使上述连结部件385旋转,则能够经由链轮571、链条570、链轮572、传动轴573旋转驱动驱动齿轮581,与上述驱动齿轮581啮合的从动齿轮582一同被旋转驱动,而从与油底壳连接的输入口580a吸入油,产生油压并排出至未图示的输出口。如上产生的油压与未图示的电动油泵产生的油压一同成为油压控制装置21的油压供给源400(参照图6)的初压。
如图7所示,从油压供给源400通过了第一润滑油路c11~c14的润滑油通过间隔壁24以及套筒状部件25的内部,导入输入轴15的油路a60,通过油路a61、a64,并且通过在离合器K0的缸体部件141形成的油路a65,导入离合器轮毂149的贯通孔149a,在对内摩擦板17以及外摩擦板19进行冷却后,从鼓部件142的贯通孔142a排出至外罩壳体26的内部,返回油底壳。此外,与解除油室147连通的油路a63从套筒状部件25的内部的油路通过上述套筒状部件25与输入轴15之间供给润滑油。
另外,如图7所示,从油压供给源400通过了第二润滑油路c21的润滑油通过间隔壁24以及套筒状部件25的内部,导入输入轴15的油路a70,通过油路a71~a75,并且从支承部件386的槽386d通过转子枢毂51的内表面,导入油路a81,通过油路a82~a84被排出,对线圈端部5b、5b进行冷却,从而通过外罩壳体26的内部返回油底壳。
如以上那样,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部95将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580配置于变速机构7的外周侧,因此能够不需要配置于马达3的内周侧,从而能够防止输入部95的轴向的肥大化,并且能够实现马达3的小径化、离合器K0的小径化。
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离合器K0的各外摩擦板19的外周侧分别形成有波形弹簧19w。通过上述波形弹簧19w,在离合器K0释放时,能够维持外摩擦板19以及内摩擦板17隔开相等间隔,从而能够实现减少拖拽阻力。
此外,除此以外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其他的可能性]
此外,在第一参考例以及第二参考例、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中,对将马达3经由离合器外罩50与输入轴15直接驱动连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将马达配置在其他的平行的其他轴上并通过齿轮机构、链条等与输入轴15连结的结构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第一参考例以及第二参考例、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由内接式齿轮泵构成输入轴连动油泵70、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180、280、380、58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当然,油泵的构造也可以为任意的结构,也能够考虑为例如月牙型内接式齿轮泵、叶片泵、外接式齿轮泵等。
另外,在第一参考例以及第二参考例、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以除了输入轴连动油泵70、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80、280、380、580之外,还具备省略了图示的电动油泵的情况为前提,但在使内燃发动机2停止(怠速停止)的车辆的停车过程中,通过马达3对输入轴连动油泵70或者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0、380、580进行驱动,通过变速机构7的离合器或者制动器的释放形成空挡状态,从而能够相对于油压控制装置21供给油压,因此也能够去掉电动油泵。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能够应用于轿车、卡车等车辆,特别地适用于要求实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拖拽减少并且确保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的冷却性能的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混合动力驱动装置;2...内燃发动机;3...旋转电机(马达);6...车轮;7...变速机构;13...发动机连结轴部件(发动机连结轴);13b...凹部;15...输入轴部件(输入轴);17...第一摩擦板(内摩擦板);19...第二摩擦板(外摩擦板);20...控制部;21...油压控制装置;26...外罩壳体;40...油压伺服;80...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41、142...离合器鼓;142a...贯通孔;180...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180b...排出口;280...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285...连结部件;380...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385...连结部件;410...流量调整单元;580...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F1...第一单向离合器;F2...第二单向离合器;K0...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离合器);a21~a23...第一润滑油路;a31~a33...第一润滑油路;a41~a47...第一润滑油路;a60~a65...第一润滑油路、第一油路、第二油路;a70~a75...第二润滑油路、第三油路、第四油路、第五油路;a81~a84...第二润滑油路;c11~c14...第一润滑油路;c21...第二润滑油路;d1...密封部件。
Claims (16)
1.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连结轴部件,其与内燃发动机驱动连结;
变速机构,其对输入输入轴部件的旋转进行变速并向车轮输出;
旋转电机,其与所述输入轴部件驱动连结;
外罩壳体,其内装有所述旋转电机;
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其具有与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驱动连结的第一摩擦板、与所述输入轴部件驱动连结的第二摩擦板、以及使上述第一摩擦板以及第二摩擦板接合或者释放的油压伺服,并且,所述第一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摩擦板被配设于所述外罩壳体的内部;
第一润滑油路,它们以使润滑油从所述第一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摩擦板的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飞散的方式对所述第一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摩擦板进行润滑;
连结部件;
第一单向离合器,其设于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与所述连结部件之间,在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的旋转变得比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慢时成为非接合;
第二单向离合器,其设于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连结部件之间,在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变得比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慢时成为非接合;以及
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不论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是接合或者释放,所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均与所述连结部件驱动连结,并通过所述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或者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所述第一润滑油路的油压,
具备向所述旋转电机供给油的第二润滑油路,
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在轴向的前端具备凹部,
所述输入轴部件的前端被插入所述凹部,并且与所述凹部之间被密封部件密封,
所述输入轴部件具有沿轴向形成并所述前端的部分被闭塞的第一油路、从所述第一油路沿放射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二油路、沿轴向与所述第一油路平行地形成并所述前端的部分被开放的第三油路,
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三油路连通并沿轴向形成的第四油路、从所述第四油路沿放射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五油路,
所述第一润滑油路由所述第一油路以及所述第二油路构成,
所述第二润滑油路由所述第三油路、所述第四油路以及所述第五油路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被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供给的油润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进行了润滑的油被供给至所述旋转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向所述第一润滑油路供给的油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单元,
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在比所述流量调整单元更靠上游侧分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油压控制装置,以在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滑动过程中,将所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产生的油压向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供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油压控制装置,以在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滑动过程中,将所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产生的油压向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供给。
7.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连结轴部件,其与内燃发动机驱动连结;
变速机构,其对输入输入轴部件的旋转进行变速并向车轮输出;
旋转电机,其与所述输入轴部件驱动连结;
外罩壳体,其内装有所述旋转电机;
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其具有与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驱动连结的第一摩擦板、与所述输入轴部件驱动连结的第二摩擦板、以及使上述第一摩擦板以及第二摩擦板接合或者释放的油压伺服,并且,所述第一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摩擦板被配设于所述外罩壳体的内部;
第一润滑油路,它们以使润滑油从所述第一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摩擦板的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飞散的方式对所述第一摩擦板以及所述第二摩擦板进行润滑;
连结部件;
第一单向离合器,其设于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与所述连结部件之间,在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的旋转变得比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慢时成为非接合;
第二单向离合器,其设于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连结部件之间,在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变得比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慢时成为非接合;以及
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不论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是接合或者释放,所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均与所述连结部件驱动连结,并通过所述内燃发动机的驱动力或者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力产生供给至所述第一润滑油路的油压,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具有与所述输入轴部件驱动连结的离合器鼓,
所述第二摩擦板的外周侧与所述离合器鼓驱动连结,
所述离合器鼓具有形成于与所述第二摩擦板在径向观察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并排出供给至所述第一摩擦板以及第二摩擦板的油的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所述旋转电机供给油的第二润滑油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在轴向的前端具备凹部,
所述输入轴部件的前端被插入所述凹部,并且与所述凹部之间被密封部件密封,
所述输入轴部件具有沿轴向形成并所述前端的部分被闭塞的第一油路、从所述第一油路沿放射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二油路、沿轴向与所述第一油路平行地形成并所述前端的部分被开放的第三油路,
所述发动机连结轴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三油路连通并沿轴向形成的第四油路、从所述第四油路沿放射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五油路,
所述第一润滑油路由所述第一油路以及所述第二油路构成,
所述第二润滑油路由所述第三油路、所述第四油路以及所述第五油路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被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供给的油润滑。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被从所述第二润滑油路供给的油润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进行了润滑的油被供给至所述旋转电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一单向离合器以及所述第二单向离合器进行了润滑的油被供给至所述旋转电机。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向所述第一润滑油路供给的油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单元,
所述第二润滑油路在比所述流量调整单元更靠上游侧分支。
15.根据权利要求7~13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油压控制装置,以在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滑动过程中,将所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产生的油压向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供给。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油压控制装置,以在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滑动过程中,将所述发动机驱动润滑油泵产生的油压向所述发动机连接用离合器供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27850 | 2012-02-10 | ||
JP2012027850 | 2012-02-10 | ||
JP2012158159 | 2012-07-13 | ||
JP2012-158159 | 2012-07-13 | ||
PCT/JP2013/053157 WO2013118900A1 (ja) | 2012-02-10 | 2013-02-08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87555A CN103987555A (zh) | 2014-08-13 |
CN103987555B true CN103987555B (zh) | 2016-06-08 |
Family
ID=48947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04179.1A Active CN103987555B (zh) | 2012-02-10 | 2013-02-08 |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28436B2 (zh) |
JP (1) | JP5825361B2 (zh) |
CN (1) | CN103987555B (zh) |
DE (1) | DE112013000259B4 (zh) |
WO (1) | WO201311890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20401B2 (ja) | 2013-09-26 | 2016-11-02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
JP6160592B2 (ja) * | 2013-11-19 | 2017-07-1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動力伝達装置の油圧制御回路 |
KR101777531B1 (ko) | 2013-12-25 | 2017-09-11 | 아이신에이더블류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하이브리드 구동 장치 |
DE102014204072A1 (de) * | 2014-03-06 | 2015-09-10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Verfahren zum Ansteuern eines Hydraulikmittelversorgungssystems eines Automatikgetriebes |
DE102015211528B3 (de) * | 2015-06-23 | 2016-07-07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Kupplungseinrichtung mit axial wirkender Fluidfördereinrichtung |
DE102015218748B4 (de) | 2015-09-29 | 2024-04-18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Hybridantriebs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EP3170713B1 (en) * | 2015-11-17 | 2022-05-25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Hybrid vehicle with compact driveline |
DE102015226679A1 (de) * | 2015-12-23 | 2017-06-29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CN105429366B (zh) * | 2015-12-30 | 2018-05-11 |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变速器电机冷却装置 |
CN105422678A (zh) * | 2015-12-30 | 2016-03-23 |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 离合器 |
CN105422679A (zh) * | 2015-12-30 | 2016-03-23 |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车用自动变速器 |
US10337566B2 (en) | 2016-01-19 | 2019-07-02 | Tubeworks, Inc. | Low loss direct point wet clutch fluid wall system |
JP6982380B2 (ja) | 2016-03-08 | 2021-12-17 | コベルコ・コンプレッサ株式会社 | スクリュ圧縮機 |
US11336138B2 (en) | 2016-05-09 | 2022-05-17 | Borgwarner Inc. | Hybrid rotor module cooling |
DE102016209430A1 (de) * | 2016-05-31 | 2017-11-30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Lageranordnung für einen Ölpumpenantrieb eines Kraftfahrzeugs |
JP6490625B2 (ja) * | 2016-06-29 | 2019-03-27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オイル供給構造 |
DE102016211940A1 (de) | 2016-06-30 | 2018-01-04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Hybridantriebsmodul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antriebsstrang, sowie Kraftfahrzeugantriebsstrang |
DE102016014672A1 (de) * | 2016-12-09 | 2018-06-14 | Daimler Ag | Hybrid-Triebkopf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6531133B2 (ja) * | 2017-04-27 | 2019-06-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
CN107310374B (zh) * | 2017-06-21 | 2020-11-10 | 芜湖万里扬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无级变速系统 |
KR102440502B1 (ko) * | 2017-09-26 | 2022-09-0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코일 멀티냉각패스방식 구동 모터 및 친환경차량 |
CN108006108A (zh) * | 2017-12-30 | 2018-05-08 |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 离合器 |
DE102018200745B3 (de) * | 2018-01-17 | 2019-04-18 | Magna powertrain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m regeln der einrückstellung einer positionsgesteuerten kupplungseinheit sowie zur ausführung des verfahrens ausgebildete drehmomentübertragungsanordnung |
DE102018205460A1 (de) * | 2018-04-11 | 2019-10-17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Hybridantriebs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2019196057A (ja) * | 2018-05-08 | 2019-11-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駆動装置 |
CN108667169B (zh) * | 2018-07-24 | 2024-08-23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 一种扭矩输出路径可变的混合动力电机 |
DE102019202447A1 (de) * | 2019-02-22 | 2020-08-27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Getriebewelle, Getriebe und Kraftfahrzeug-Antriebsstrang |
JP6899858B2 (ja) * | 2019-03-05 | 2021-07-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JP7261645B2 (ja) * | 2019-04-02 | 2023-04-20 |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
DE102019111171A1 (de) * | 2019-04-30 | 2020-11-05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Hybridmodul |
KR20210102528A (ko) * | 2020-02-10 | 2021-08-2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듀얼 클러치 변속기 |
JP7491090B2 (ja) * | 2020-07-01 | 2024-05-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 |
DE102020120221A1 (de) | 2020-07-31 | 2022-02-03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Hybridantriebsstrang |
JP2022090695A (ja) * | 2020-12-08 | 2022-06-20 |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 パワーユニット及びパワーユニットを備える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389599B1 (ko) * | 1997-12-05 | 2003-06-27 | 도요다 지도샤 가부시끼가이샤 | 하이브리드 구동장치 |
JP4069777B2 (ja) | 2002-04-03 | 2008-04-02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駆動装置 |
JPWO2004019468A1 (ja) | 2002-08-21 | 2005-12-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モータ |
US7128688B2 (en) | 2003-04-25 | 2006-10-31 | Jatco Ltd | Hydraulic control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JP2004324818A (ja) | 2003-04-25 | 2004-11-18 | Jatco Ltd | 自動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
CN100434299C (zh) * | 2004-04-28 | 2008-11-19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用驱动装置 |
FR2871209B1 (fr) | 2004-06-03 | 2006-09-22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Element de transmission a embrayages humides pour chaine de traction hybrid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procede de lubrification et/ou de refroidissement, et de commande associ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element |
JP4550631B2 (ja) | 2005-03-11 | 2010-09-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ホイール駆動装置 |
JP2006298272A (ja) | 2005-04-22 | 2006-11-02 | Exedy Corp | トルク伝達装置 |
DE102006033087B4 (de) | 2006-07-14 | 2022-05-19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Hybridantrieb für ein Fahrzeug |
DE102006040117A1 (de) | 2006-08-26 | 2008-03-27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Hybridantriebseinheit |
CN101595320B (zh) | 2007-01-29 | 2011-11-30 | 舍弗勒技术两合公司 | 具有湿式起动离合器的混合应用的动力总成系统 |
JP2009001127A (ja) | 2007-06-20 | 2009-01-08 | Toyota Motor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
JP4203527B1 (ja) * | 2007-07-18 | 2009-01-07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2009072052A (ja) | 2007-09-18 | 2009-04-02 | Honda Motor Co Ltd | 回転電機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
JP5413633B2 (ja) * | 2007-10-19 | 2014-02-12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
KR20090040543A (ko) | 2007-10-22 | 2009-04-2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백래쉬 방지 장치 |
JP5347390B2 (ja) | 2008-03-28 | 2013-11-20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モータ装置 |
US8100800B2 (en) * | 2008-04-04 | 2012-01-2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Integrated motor cooling/clutch backfill system for use in a hybrid transmission |
KR101428081B1 (ko) | 2008-07-16 | 2014-08-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변속기의 냉각구조 |
JP4941778B2 (ja) | 2008-10-31 | 2012-05-30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DE102009042933A1 (de) | 2008-11-13 | 2010-05-20 | Daimler Ag | Antriebsstranganordnung |
JP5195513B2 (ja) | 2009-02-27 | 2013-05-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
JP5343706B2 (ja) | 2009-05-26 | 2013-11-1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の設置構造 |
JP5297352B2 (ja) | 2009-11-19 | 2013-09-25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5321423B2 (ja) | 2009-11-19 | 2013-10-23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
US8622182B2 (en) | 2009-11-19 | 2014-01-07 | Aisin Aw Co., Ltd. | Vehicle drive device |
US8997956B2 (en) | 2009-11-19 | 2015-04-07 | Aisin Aw Co., Ltd. | Vehicle drive device |
JP5508876B2 (ja) | 2010-01-26 | 2014-06-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
CN102725161A (zh) | 2010-03-05 | 2012-10-10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CN102762402B (zh) | 2010-03-31 | 2015-05-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 |
JP2011214595A (ja) | 2010-03-31 | 2011-10-27 | Aisin Aw Co Ltd | 摩擦係合装置 |
JP2011213230A (ja) | 2010-03-31 | 2011-10-27 | Aisin Aw Co Ltd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変速装置 |
JP5471955B2 (ja) | 2010-08-06 | 2014-04-16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及び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2012086826A (ja) | 2010-09-24 | 2012-05-10 | Aisin Aw Co Ltd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2012086827A (ja) | 2010-09-24 | 2012-05-10 | Aisin Aw Co Ltd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JP5605171B2 (ja) | 2010-11-04 | 2014-10-1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の電動モータを用いた車両用駆動装置 |
-
2013
- 2013-02-08 CN CN201380004179.1A patent/CN103987555B/zh active Active
- 2013-02-08 US US13/762,839 patent/US952843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2-08 DE DE112013000259.0T patent/DE112013000259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2-08 WO PCT/JP2013/053157 patent/WO20131189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2-08 JP JP2013557616A patent/JP5825361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87555A (zh) | 2014-08-13 |
JPWO2013118900A1 (ja) | 2015-05-11 |
DE112013000259T5 (de) | 2014-09-04 |
WO2013118900A1 (ja) | 2013-08-15 |
JP5825361B2 (ja) | 2015-12-02 |
US20130213043A1 (en) | 2013-08-22 |
DE112013000259B4 (de) | 2022-07-14 |
US9528436B2 (en) | 2016-1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7555B (zh) |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 |
US7549940B2 (en) |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vehicle | |
CN103069695B (zh) |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 |
US8444519B2 (en) | Hybrid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
US8836181B2 (en) | Vehicle drive device | |
CN102574453B (zh)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
US8678115B2 (en) | Vehicle drive device | |
EP3047994B1 (en) | Drive device | |
EP2930079B1 (en) | Oil supply device | |
EP3047995B1 (en) | Hybrid drive apparatus | |
US20110239818A1 (en) | Hybrid drive device | |
WO2013065677A1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KR101751866B1 (ko) |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동력전달장치 | |
US10618400B2 (en) | Hybrid vehicle | |
CN103717941A (zh) | 带有多个换挡元件的变速器装置 | |
KR101794897B1 (ko) | 차량용 추진 시스템 | |
CN102248886A (zh) | 驱动力传递装置 | |
KR101794898B1 (ko) | 차량용 추진 시스템 | |
JP2023066891A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13177116A (ja)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