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8531B - 稳频电路、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稳频电路、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348531B CN103348531B CN201280005897.6A CN201280005897A CN103348531B CN 103348531 B CN103348531 B CN 103348531B CN 201280005897 A CN201280005897 A CN 201280005897A CN 103348531 B CN103348531 B CN 1033485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ance component
- antenna
- antenna element
- circuit
- frequenc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11 indu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2998 Irritabilit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38—Impedance-matching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006—Particular feeding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30—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antenna unit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connected to a common feeder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7/461—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particularly adapted for use in common antenna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7/463—Duplex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58—Arrangements for matching and coupling between power amplifier and antenna or between amplifying sta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8—Input circuits, e.g. for coupling to an antenna or a transmission line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稳频电路(25)包括:与供电电路(30)相连接的一次侧电路(26)、以及与该一次侧电路(26)进行电磁耦合的二次侧电路(27)。一次侧电路(26)是第一线圈状导体(L1)和第二线圈状导体(L2)的串联电路,二次侧电路(27)是第三线圈状导体(L3)和第四线圈状导体(L4)的串联电路。第一线圈状导体(L1)与第二线圈状导体(L2)的连接点、即第一天线连接部(J1)经由高通滤波器(28)与天线元件(10)相连。此外,第二线圈状导体(L2)与第四线圈状导体(L4)的连接点、即第二天线连接部(J2)经由低通滤波器(29)与天线元件(10)相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在供电电路与天线元件之间的稳频电路、具备该稳频电路的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终端被要求与GSM(注册商标)(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DCS(DigitalCommunicationSystem:数字通信系统)、PCS(PersonalCommunicationServices:个人通信业务)、UMTS(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等的通信系统,甚至是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或无线局域网、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相协作。因此,要求这种通信终端装置中的天线覆盖从800MHz到2.4GHz为止的多个频带。
通常,天线在其阻抗下具有频率特性,因此,当在供电电路与天线之间构成阻抗匹配电路时,存在无法在宽频带下进行匹配的问题。例如,图1是在史密斯图上表示单纯的鞭状天线的阻抗轨迹的示例。图中的各个标记与频率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m10:824MHz
m11:960MHz
m12:1.71GHz
m13:1.99GHz
824MHz及960MHz频带(低频带)下的阻抗约为10Ω,而1.71GHz及1.99GHz频带(高频带)下的阻抗约为28Ω。
如上所述,在所处理的频率范围为宽频带的情况下,天线的阻抗会根据频率而产生大幅变动,因此,无法利用单一的匹配电路在整个宽频带下、使天线的阻抗与供电电路的阻抗(50Ω)相匹配。
为此,作为覆盖多个频带的天线,已知有可调式天线。该可调式天线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那样,具有包含可变电容元件的匹配电路。
图2是表示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具备匹配器的移动用接收机的主要部分的图。匹配器1与天线元件ANT及控制信号源6相连,并由此来构成天线匹配电路100。天线匹配电路100接收频道选择指令SEL,从而改变匹配器1的电容,使得从接收电路8观察到的电路阻抗与该频道的接收频率相对应地进行匹配。并且,天线匹配电路100将天线ANT所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输出到接收电路8。接收电路8对从天线匹配电路100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放大,并作为接收信号RF进行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124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0350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具备可变电容元件的可调式天线通常需要具备用于控制可变电容元件的电路、即用于切换频带的切换电路,因此电路结构容易变得较为复杂。此外,切换电路中的损耗和失真较大,因而难以得到足够的增益。而且,由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调谐,因此无法适用于必须对通信频带进行瞬时切换的用途。
本发明是有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宽频带的频率特性的天线装置、该天线装置所需的稳频电路、以及使用了该天线装置的通信终端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稳频电路的特征在于,包括:
一次侧电路,该一次侧电路具有:与供电电路相连的第一电抗元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串联连接的第二电抗元件;
二次侧电路,该二次侧电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三电抗元件、以及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抗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四电抗元件;
第一天线连接部,该第一天线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或者与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以及
第二天线连接部,该第二天线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由第一~第四电抗元件构成的一个稳频电路、来实现宽频带下的天线与供电电路的匹配。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构成具有宽频带的频率特性的天线装置。
(2)根据需要,优选为(1)中所述的第一天线连接部和第二天线连接部是与公共的天线直接或间接相连的端子。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两个频带下对公共的单个天线进行匹配。
(3)根据需要,优选为(1)中所述的第一天线连接部和第二天线连接部是分别与不同的天线直接或间接相连的端子。根据该结构,虽然稳频电路只有一个,也能使用对频带进行分担的第一、第二天线。
(4)优选为(1)~(3)中所述的第一~第四电抗元件均是主要具有电感分量的电感元件。由此,能容易地提高电抗元件间的耦合度,并能降低稳频电路的插入损耗。
(5)优选为(4)中所述的所述第一~第四电抗元件均是也包含电容分量的元件。根据该结构,能容易地提高电抗元件间的耦合度,并能降低稳频电路的插入损耗。
(6)优选为(5)中所述的电感元件由线圈状导体图案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容易地提高电感元件间的耦合度,并能降低稳频电路的插入损耗。
(7)优选为(6)中所述的线圈状导体图案设置在通过层叠多个电介质层或磁性体层而得以形成的层叠体的内部。根据该结构,能使整体小型化,还能抑制与外部电路的不需要的耦合。
(8)(1)~(7)中所述的第一电抗元件和第二电抗元件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电感值,第三电抗元件和第四电抗元件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电感值。通常,由于高频带用天线与低频带用天线的阻抗有较大差异,因此,利用上述阻抗值的差异,能使供电电路和第一天线连接部之间的阻抗转换比、与供电电路和第二天线连接部之间的阻抗转换比产生适当的差异。
(9)优选为在(1)~(8)中,第一天线连接部及第二天线连接部与频率滤波器(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或带通滤波器中的某一个)相连。
根据该结构,利用两个天线连接部来输入输出每个频带的信号。由此抑制了频带不同的信号的串扰(泄漏),实现了对于每个频带的匹配。
(10)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包括:
稳频电路,该稳频电路包括:一次侧电路,该一次侧电路具有:与供电电路相连的第一电抗元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串联连接的第二电抗元件;以及二次侧电路,该二次侧电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三电抗元件、以及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抗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四电抗元件,
第一天线元件,该第一天线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或者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以及
第二天线元件,该第二天线元件与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由第一~第四电抗元件构成的一个稳频电路、来实现宽频带下的天线与供电电路的匹配。因此,起到具有宽频带的频率特性的天线装置。
(11)根据需要,优选为(10)中所述的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二天线元件是公用的天线元件。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两个频带下对公共的单个天线进行整合。
(12)根据需要,优选为(10)中所述的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二天线元件分别是不同的天线端子。根据该结构,虽然稳频电路只有一个,也能使用对频带进行分担的第一、第二天线。
(13)根据需要,也可以在(10)~(12)的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抗元件和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或者第三电抗元件和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与第一天线元件之间插入有第一频率滤波器,
在第二电抗元件和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与第二天线元件之间插入有第二频率滤波器。
(14)本发明的通信终端装置包括:天线装置、以及与供电端子相连的通信电路,
该天线装置包括:
一次侧电路,该一次侧电路具有:与供电端子相连的第一电抗元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串联连接的第二电抗元件;
二次侧电路,该二次侧电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三电抗元件、以及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抗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四电抗元件;
第一天线元件,该第一天线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或者与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以及
第二天线元件,该第二天线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由第一~第四电抗元件构成的一个稳频电路、来实现宽频带下的天线与供电电路的匹配。因此,起到宽频带的天线装置的作用。
(15)根据需要,优选为(14)中所述的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二天线元件是公用的天线元件。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两个频带下对公共的单个天线进行整合。
(16)根据需要,优选为(14)中所记载的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二天线元件分别是不同的天线端子。根据该结构,虽然稳频电路只有一个,也能使用对频带进行分担的第一、第二天线。
(17)根据需要,也可以在(14)~(16)的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抗元件和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或者第三电抗元件和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与第一天线元件之间插入有第一频率滤波器,
在第二电抗元件和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与第二天线元件之间插入有第二频率滤波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能够在较宽的频带下、实现供电电路与天线元件的阻抗匹配。此外,由于并不一定要使用可变电容元件,因此也能抑制损耗和失真。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史密斯图上表示单纯的鞭状天线的阻抗的阻抗轨迹的图。
图2是表示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具备匹配器的移动用接收机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A)是本发明的稳频电路、以及具备该稳频电路的天线装置的简要结构图。图3(B)是作为比较例的天线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稳频电路25的基本结构部分的电路图。
图5是表示稳频电路25的四个线圈状导体L1~L4的磁耦合的关系的图。
图6是将线圈状导体L1~L4彼此间的耦合系数被设定为规定值时的从供电电路侧观察供电端口的反射特性表示在史密斯图上的图。
图7是表示由表现出负电感的稳频电路进行的天线元件和供电电路的阻抗匹配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稳频电路及天线装置的电路图。
图9是表示在多层基板上构成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稳频电路25的情况下、各层导体图案的示例的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稳频电路及天线装置的电路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稳频电路及天线装置的电路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通信终端装置301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示出本发明的稳频电路的具体实施方式前,说明本发明的稳频电路的目的和作用效果。
图3(A)是本发明的稳频电路、以及具备该稳频电路的天线装置的简要结构图。图3(B)是作为比较例的天线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3(B)示出了由供电电路30供电的天线元件10D的结构。现有的天线设计方法存在以下设计上的限制:即,必须先决定产品的外观设计,再设计能收纳于该外观设计中的天线元件10。设计天线的目标在于以下两点,
(1)提高发射效率。将尽可能多的电力发射到空间中。
(2)调整频率。实现用于将电力输入至天线的匹配。
若在受限于组装该天线的壳体的尺寸及形状的情况下、对天线进行设计,则使得上述天线的发射效率和频率调整常常处于权衡关系。
图3(A)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稳频电路25包括供电端口和天线端口,供电端口与供电电路30相连接,天线端口与天线元件10相连接。该稳频电路25与天线元件10构成天线装置。另外,该天线装置和包含供电电路30的电路构成移动通信终端。
在使用本发明的稳频电路25的情况下,天线元件的形状被简化,使得天线元件间、天线元件与接地间的电容耦合减小,天线元件形状的简化仅针对于提高发射效率,而频率调整由稳频电路25来实现。因而,不再受限于上述的权衡关系,使得天线的设计变得极为容易,开发期间也大幅缩短。
图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稳频电路25的基本结构部分的电路图。稳频电路25包括:与供电电路30相连接的一次侧电路26、以及与该一次侧电路26进行电磁耦合的二次侧电路27。一次侧电路26是第一线圈状导体L1和第二线圈状导体L2的串联电路,二次侧电路27是第三线圈状导体L3和第四线圈状导体L4的串联电路。天线端口与供电端口之间连接有一次侧电路26,天线端口与接地之间连接有二次侧电路27。
图5是表示上述稳频电路25的四个线圈状导体L1~L4的磁耦合关系的图。图中,第一线圈状导体L1和第二线圈状导体L2被卷绕成由该第一线圈状导体L1和第二线圈状导体L2构成第一闭磁路(磁通FP12所示的环),而第三线圈状导体L3和第四线圈状导体L4被卷绕成由第三线圈状导体L3及第四线圈状导体L4构成第二闭磁路(磁通FP34所示的环)。由此,四个线圈状导体L1~L4被卷绕成通过第一闭磁路的磁通FR12和通过第二闭磁路的磁通FP34互为反向。图5中的双点划线的直线表示上述两个磁通FP12和FP34不发生耦合的磁壁MW。由此,在线圈状导体L1和L3之间、及L2和L4之间产生等效的磁壁MW。
上述稳频电路25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天线小型化的同时,使得天线的阻抗减小至例如3~20Ω。稳频电路利用其变压器功能来与阻抗的实部R进行匹配。
(2)天线元件基本上为电感性,因此阻抗的频率特性是向右上升的特性,而稳频电路起到负电感的作用,因而可以通过将稳频电路与天线元件相组合,从而缓和天线的阻抗的斜率。
接下来对稳频电路起到负电感的作用这一点进行说明。
图6是将上述线圈状导体L1~L4彼此间的耦合系数被设定为规定值时的从供电电路侧观察供电端口的反射特性表示在史密斯图上的图。此处,各耦合系数如下所示。
L1←→L2k≈-0.3
L3←→L4k≈-0.3
L1←→L3k≈-0.8
L2←→L4k≈-0.8
由此,通过使L1和L3、L2和L4进行紧耦合(k=-0.8左右),使L1和L2、L3和L4进行松耦合(K=-0.3左右),从而能够在因耦合而产生的互感M的值保持较大的状态下,L1、L2、L3、L4的有效值减小。因此,耦合系数等效为1以上,稳频电路的阻抗看上去为负阻抗。即,能形成超材料结构(metamaterial)。
此外,L1和L2的耦合及L3和L4的耦合(与横向的线圈状导体间的耦合)均是电感值变小的磁耦合,而L1和L3的耦合及L2和L4的耦合(与纵向的线圈状导体间的耦合)不受上述与横向的线圈状导体间的耦合的影响,因此,推测会产生上述新的效果。
在图6中,标记m9是频率为820MHz时的输入阻抗(S(1,1)=0.358+j0.063),标记m10是频率为1.99GHz时的输入阻抗(S(1,1)=0.382-j0.059)。由此,获得在频率较低的频率具有感应性、在频率较高的区域具有电容性、且实数分量(电阻分量)连续变化的负电感。
图7是示出了由表示所述负电感的稳频电路进行的天线元件和供电电路的阻抗匹配。在图7中,横轴是频率,纵轴是电抗jx。天线元件本身具有电感,并与接地之间具有电容。因此,天线元件的电抗jxa被表示为jxa=ωL-1/ωC。图7中的曲线RI表示该天线元件的电抗jxa。天线元件的谐振频率是jxa=0时的频率。另一方面,稳频电路的电抗是负电感,因此,表现为曲线(直线)SI所示的向右下降的特性。因此,基于稳频电路和天线元件的天线装置的阻抗(从供电端口侧观察到的阻抗)具有曲线(直线)AI所示那样的倾角较小的频率特性。
此处,若用R表示偏离该谐振频率时的天线元件的阻抗的实部,并将满足jx=R的关系的频率设为f1,则频率f1是所输入的电力中的一半被反射、而一半被发射出(衰弱3dB)的频率。因此,假设-R,将jx=-R的频率设为f2,则能够将频率f2~f1的带宽定义为天线的带宽(半峰全宽)。
若包含稳频电路和天线元件在内的天线装置的阻抗的斜率变缓,则满足jx=R的频率高于上述f1,满足jx=-R的频率低于上述f2。因此,天线的带宽(衰弱3dB的频带)变宽。即,能在宽频带上实现阻抗匹配。这是负电感所带来的效果。
接着,基于图8、图9,对实施方式1的稳频电路及天线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稳频电路及天线装置的电路图。稳频电路25包括:与供电电路30相连接的一次侧电路26、以及与该一次侧电路26进行电磁耦合的二次侧电路27。一次侧电路26是第一线圈状导体L1和第二线圈状导体L2的串联电路,二次侧电路27是第三线圈状导体L3和第四线圈状导体L4的串联电路。第一线圈状导体L1的一端与供电电路30相连,第三线圈状导体L3的一端接地。第二线圈状导体L2与第四线圈状导体L4相连,该连接点与供电电路30之间连接有一次侧电路26。第二线圈状导体L2和第四线圈状导体L4的连接点、与接地之间连接有二次侧电路27。
上述线圈状导体L1~L4分别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第一~第四电抗元件。线圈状导体L1与线圈状导体L2之间为第一天线连接部J1,线圈状导体L2与线圈状导体L4之间为第二天线连接部J2。
第一天线连接部J1与天线元件10之间插入有高通滤波器28。此外,第二天线连接部J2与天线元件10之间插入有低通滤波器29。即,在该例中,第一天线连接部J1及第二天线连接部J2与天线元件10间接相连。
上述高通滤波器28包括串联连接的电容器C11以及并联连接的电感器L11。上述低通滤波器29包括串联连接的电感器L12以及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12。
上述稳频电路25如图4所示。由该稳频电路25及频率滤波器28、29构成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1。并且,由该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1和天线元件10构成天线装置201。
若用相同的标号L1、L2、L3、L4来表示图8所示的线圈状导体L1、L2、L3、L4的电感,则这些电感如下所示。
L1=20[nH]
L2=20[nH]
L3=5[nH]
L4=5[nH]
因此,将供电电路30视为输入、并将天线连接部J1视为输出时的线圈状导体L1~L4的变压比为:
(L2+L3+L4)/(L1+L2+L3+L4)
=(20+5+5)/(20+20+5+5)
=3/5
当天线元件10具有图1所示的特性时,高频带下的阻抗为28Ω,因此,利用上述变压比实现的阻抗转换为50×(3/5)=30Ω≈28Ω,由此匹配。
此外,将供电电路30视为输入、并将天线连接部J2视为输出时的线圈状导体L1~L4的变压比为:
(L3+L4)/(L1+L2+L3+L4)
=(5+5)/(20+20+5+5)
=1/5
当天线元件10具有图1所示的特性时,低频带下的电感为10Ω,因此,利用上述变压比实现的阻抗变换为50×(1/5)=10Ω,由此匹配。
与第一天线连接部J1相连的高通滤波器28使高频带(2GHz频带)的信号通过,并阻止低频带(900MHz频带)的信号。因此,由天线连接部J1来输入输出高频带信号,而由天线连接部J2来输入输出低频带信号。由此,高频带的信号与低频带的信号不会产生串扰(泄漏),分别对高频带和低频带实现匹配。
图9是表示在磁性体或电介质的多层基板上构成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稳频电路25时的各层的导体图案的示例的图。各层由磁性体片材构成,各层的导体图案以图9所示的方向、形成于磁性体片材的背面,这里用实线来表示各导体图案。另外,线状的导体图案具有规定的线宽,但这里仅用实线来表示。
在图9所示的范围内,在第一层51a的背面形成有导体图案73,在第二层51b的背面形成有导体图案72、74,在第三层51c的背面形成有导体图案71、75。在第四层51d的背面形成有导体图案61、65,在第五层51e的背面形成有导体图案62、64,在第六层51f的背面形成有导体图案63。在第七层51g的背面分别形成有导体图案66、供电端子41、接地端子42、第一天线连接端子43、以及第二天线连接端子44。沿图9中的纵向延伸的虚线是过孔导体,用于在层间连接各导体图案。这些过孔导体实际上是具有规定的直径尺寸的圆柱形的电极,但这里仅用虚线表示。
在图9中,利用导体图案63的左半部分和导体图案61、62来构成第一线圈状导体L1。另外,利用导体图案63的右半部分和导体图案64、65来构成第二线圈状导体L2。另外,利用导体图案73的左半部分和导体图案71、72来构成第三线圈状导体L3。另外,利用导体图案73的右半部分和导体图案74、75来构成第四线圈状导体L4。各线圈状导体L1~L4的卷轴朝向多层基板的层叠方向。而且,第一线圈状导体L1和第二线圈状导体L2被并排设置成满足卷轴不相同的关系。同样地,第三线圈状导体L3和第四线圈状导体L4被并排设置成满足各自的卷轴不相同的关系。而且,第一线圈状导体L1与第三线圈状导体L3各自的卷绕范围在俯视下至少有一部分相重合,第二线圈状导体L2与第四线圈状导体L4各自的卷绕范围在俯视下至少有一部分相重合。在该例子中,几乎完全重合。由此,用8字形结构的导体图案来构成四个线圈状导体。
此外,也可以用电介质片材来构成各层。其中,若使用相对介电常数较高的磁性体片材,则能进一步提高线圈状导体间的耦合系数。
此外,图9中的环形虚线表示闭磁路。闭磁路CM12与线圈状导体L1和L2进行交链。另外,闭磁路CM34与线圈状导体L3和L4进行交链。由此,第一线圈状导体L1和第二线圈状导体L2构成第一闭磁路CM12,第三线圈状导体L3和第四线圈状导体L4构成第二闭合磁路CM34。图9中,由于线圈状导体L1和L3耦合成在上述两个闭磁路之间产生互为反向的磁场、且线圈状导体L2和L4耦合成在上述两个闭磁路之间产生互为反向的磁场,因双点划线的平面等效为所产生的磁壁MW。换言之,由线圈状导体L1、L2所产生的闭磁路的磁通以及由线圈状导体L3、L4所产生的闭磁路的磁通分别被该磁壁MW封闭。
此外,分别在相邻的线圈状导体间产生电容,使得线圈状导体彼此也通过这些电容而耦合。
由此构成稳频电路,并能分别对高频带用天线和低频带用天线进行阻抗转换。
《实施方式2》
图10是实施方式2的稳频电路及天线装置的电路图。稳频电路25与实施方式1的图8中所示的稳频电路相同。高通滤波器28与低通滤波器29的结构也与实施方式1的图8中所示的相同。实施方式1中仅具备单个天线元件10,而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则分别具备了用于高频带(2GHz频带、例如1710~2690MHz)的第一天线元件11、以及用于低频带(900MHz频带,例如704~960MHz)的第二天线元件12。由稳频电路25及频率滤波器28、29构成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2。并且,由该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2、第一天线元件11、以及第二天线元件12构成天线装置202。
例如,用于高频带的第一天线元件11是由形成在基板的接地非形成区域中的辐射电极图案构成天线,用于低频带的第二天线元件12是安装在基板的接地电极上的芯片天线。由此,可以根据频带来单独设置天线元件。于是,易于使各天线元件的特性最优化。
另外,即使是在不共用一个天线的情况下,由于具备用于高频带的高通滤波器28和用于低频带的低通滤波器29,因而由天线连接部J1来输入输出高频带的信号,由天线连接部J2来输入输出低频带的信号,从而抑制了稳频电路25中的信号串扰。
另外,通常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中,由于其尺寸上的限制,使得用于低频带的天线的阻抗要小于用于高频带的天线的阻抗。对于发射效率优异且形状简单(例如平板状、平面状)的天线,高频带用天线的阻抗为10~20Ω左右,而低频带用天线的阻抗则为5~10Ω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供电电路的阻抗通常为50Ω,因此需要使低频带用天线的阻抗转换比大于高频带用天线的阻抗转换比。
在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稳频电路102中,
高频带下的变压比(阻抗转换比)为:
(L2+L3+L4)/(L1+L2+L3+L4)
低频带下的变压比(阻抗变换比)为:
(L3+L4)/(L1+L2+L3+L4)
因此,能够使适用于低频带用天线的阻抗转换比大于适用于高频带用天线的阻抗转换比。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稳频电路,即使在使用多个天线时、各天线的特性阻抗不同,也能以各天线的特性阻抗所对应的阻抗转换比来进行阻抗转换。
《实施方式3》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稳频电路及天线装置的电路图。稳频电路25与实施方式1的图8中所示的稳频电路相同。高通滤波器28与低通滤波器29的结构也与实施方式1的图8中所示的相同。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第一线圈状导体L1与第二线圈状导体L2的连接点为第一天线连接部J1,线圈状导体L2与线圈状导体L4之间为第二天线连接部J2,而在图11的示例中,第三线圈状导体L3与第四线圈状导体L4的连接点为第一天线连接部J1,线圈状导体L2与线圈状导体L4之间为第二天线连接部J2。此外,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天线连接部J1与高通滤波器相连,第二天线连接部J2与低通滤波器相连,而在图11的示例中,第一天线连接部J1与低通滤波器相连,第二天线连接部J2与高通滤波器相连。由稳频电路25及频率滤波器28、29构成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3。并且,由该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3和天线元件10构成天线装置203。
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将供电电路30视为输入、并将天线连接部J1视为输出时的线圈状导体L1~L4的变压比为:
L3/(L1+L2+L3+L4)
此外,将供电电路30视为输入、并将天线连接部J2视为输出时的线圈状导体L1~L4的变压比为:
(L3+L4)/(L1+L2+L3+L4)
由此,可以将阻抗转换比较大的天线连接部作为第三线圈状导体L3与第四线圈状导体L4的连接点,并将阻抗转换比相对较小的天线连接部作为第二线圈状导体L2与第四线圈状导体L4的连接点。
《实施方式4》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通信终端装置301的框图。通信终端装置301包括:基带电路110、通信电路120、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1以及天线元件10。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1及天线元件10如实施方式1中所示。通信电路120包括发送电路121、接收电路122以及双工器123。
也可以适用实施方式2或3中所示的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以及天线元件,来代替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带有滤波器的稳频电路101及天线元件10。
《其它实施方式》
在以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较大的阻抗转换比用于低频带的天线连接部,而较小的阻抗转换比用于高频带的天线连接部,而当所连接的天线元件的阻抗大小关系在低频带和高频带下呈相反时,只要将阻抗转换比较大的一个作为用于低频带的天线连接部,将阻抗变换比较小的一个作为用于高频带的天线连接部即可。
此外,在以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用作为频率滤波器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带通滤波器。
另外,在如实施方式2那样、使用与不同的频带相对应的两个天线元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经由这些滤波器,而将天线元件与天线连接部直接连接。
此外,在以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线圈状导体L1与第二线圈状导体L2具有相同的电感、且第三线圈状导体L3与第四线圈状导体L4具有相同的电感的示例,但L1可以与L2不同,L3也可以与L4不同。利用上述电感值的差异,能够使供电电路和第一天线连接部之间的阻抗转换比、与供电电路和第二天线连接部之间的阻抗转换比产生适当的差异。
标号说明
CM12第一闭磁路
CM34第二闭磁路
FP12、FP34磁通
J1第一天线连接部
J2第二天线连接部
L1第一线圈状导体
L2第二线圈状导体
L3第三线圈状导体
L4第四线圈状导体
MW磁壁
10天线元件
11第一天线元件
12第二天线元件
25稳频电路
26一次侧电路
27二次侧电路
28高通滤波器(频率滤波器)
29低通滤波器(频率滤波器)
30供电电路
41供电端子
42接地端子
43第一天线连接端子
44第二天线连接端子
51a~51g磁性体层
61~66导体图案
71~75导体图案
101~103稳频电路
110基带电路
120通信电路
121发送电路
122接收电路
123双工器
201~203天线装置
301通信终端装置
Claims (17)
1.一种稳频电路,包括:
一次侧电路,该一次侧电路具有:与供电电路相连的第一电抗元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串联连接的第二电抗元件;
二次侧电路,该二次侧电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三电抗元件、以及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抗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四电抗元件;
第一天线连接部,该第一天线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或者与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以及
第二天线连接部,该第二天线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
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部相连接的第一天线所使用的频带不同于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部相连接的第二天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天线连接部是与公共的天线直接或间接相连的端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天线连接部是分别与不同的天线直接或间接相连的端子。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稳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至第四电抗元件均是主要具有电感分量的电感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稳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四电抗元件均是也包含电容分量的元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稳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元件由线圈状导体图案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稳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状导体图案设置在通过层叠多个电介质层或磁性体层而得以形成的层叠体的内部。
8.如权利要求1、2、3、5、6、7的任一项所述的稳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具有互不相同的电感值,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具有互不相同的电感值。
9.如权利要求1、2、3、5、6、7的任一项所述的稳频电路,其特征在于,
包括频率滤波器,该频率滤波器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天线连接部相连。
10.一种天线装置,包括:
稳频电路,该稳频电路包括:一次侧电路,该一次侧电路具有:与供电电路相连的第一电抗元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串联连接的第二电抗元件;以及二次侧电路,该二次侧电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三电抗元件、以及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抗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四电抗元件;
第一天线元件,该第一天线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或者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以及
第二天线元件,该第二天线元件与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
所述第一天线元件所使用的频带不同于所述第二天线元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是公用的天线元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分别是不同的天线元件。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或者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天线元件之间插入有第一频率滤波器,
在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天线元件之间插入有第二频率滤波器。
14.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包括:天线装置、以及与供电端子相连的通信电路,
该天线装置包括:
一次侧电路,该一次侧电路具有:与所述供电端子相连的第一电抗元件、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串联连接的第二电抗元件;
二次侧电路,该二次侧电路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三电抗元件、以及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三电抗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进行电磁耦合的第四电抗元件;
第一天线元件,该第一天线元件与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或者与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以及
第二天线元件,该第二天线元件与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相连,
所述第一天线元件所使用的频带不同于所述第二天线元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是公用的天线元件。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元件和所述第二天线元件分别是不同的天线元件。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电抗元件和所述第二电抗元件的连接点或者所述第三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天线元件之间插入有第一频率滤波器,
在所述第二电抗元件和所述第四电抗元件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天线元件之间插入有第二频率滤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10120 | 2011-01-20 | ||
JP2011-010120 | 2011-01-20 | ||
PCT/JP2012/050767 WO2012099085A1 (ja) | 2011-01-20 | 2012-01-17 | 周波数安定化回路、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348531A CN103348531A (zh) | 2013-10-09 |
CN103348531B true CN103348531B (zh) | 2016-06-08 |
Family
ID=46515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05897.6A Active CN103348531B (zh) | 2011-01-20 | 2012-01-17 | 稳频电路、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65422B2 (zh) |
JP (1) | JP5429409B2 (zh) |
CN (1) | CN103348531B (zh) |
WO (1) | WO20120990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25379B (zh) * | 2012-08-28 | 2016-01-27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
CN104704678B (zh) * | 2012-09-28 | 2016-07-13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阻抗转换电路的设计方法 |
JP5700176B1 (ja) * | 2013-05-23 | 2015-04-1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高周波トランス、高周波部品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
WO2015068613A1 (ja) * | 2013-11-05 | 2015-05-1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積層型コイル、インピーダンス変換回路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
WO2015151329A1 (ja) | 2014-04-01 | 2015-10-0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アンテナ整合装置 |
JP6024733B2 (ja) * | 2014-12-17 | 2016-11-16 | Tdk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素子、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機器 |
WO2016183777A1 (zh) * | 2015-05-18 | 2016-11-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装置和终端 |
KR102386389B1 (ko) | 2015-10-05 | 2022-04-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JP7224716B2 (ja) * | 2017-03-29 | 2023-02-20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アンテナ装置 |
CN213184599U (zh) * | 2018-04-25 | 2021-05-11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天线耦合元件、天线装置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
EP3767742B1 (en) * | 2018-05-08 | 2023-11-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Antenna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
EP3817148B1 (en) * | 2018-06-26 | 2023-11-15 | Kyocera Corporation | Antenna element, array antenna, communication unit, mobile body, and base station |
WO2021054005A1 (ja) * | 2019-09-19 | 2021-03-25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44273A (ja) * | 1999-02-18 | 2000-09-08 | Toko Inc | ハイブリッド回路及びハイブリッド回路用トランス |
JP2001036328A (ja) * | 1999-07-21 | 2001-02-09 | Yokowo Co Ltd | Am・fm帯受信用アンテナ |
JP2004304615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Tdk Corp | 高周波複合部品 |
CN101536309A (zh) * | 2006-11-17 | 2009-09-16 | 诺基亚公司 | 用于使两个单元能够共用公共馈给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939741C2 (de) * | 1989-12-01 | 1994-01-20 | Telefunken Microelectron | Tunerschaltung |
JPH10270969A (ja) * | 1997-03-24 | 1998-10-09 |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 アンテナ整合回路の可変素子制御回路 |
JP3513033B2 (ja) | 1998-10-16 | 2004-03-3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多周波共用アンテナ装置 |
JP2000151248A (ja) * | 1998-11-16 | 2000-05-30 |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 車両用ガラスアンテナ装置 |
JP2002280862A (ja) * | 2001-03-19 | 2002-09-27 | Murata Mfg Co Ltd | 複合型lcフィルタ回路及び複合型lcフィルタ部品 |
US7015870B2 (en) * | 2003-04-03 | 2006-03-21 | Stmicroelectronics S.A. | Integrated bi-band inductance and applications |
JP4715666B2 (ja) | 2006-07-27 | 2011-07-0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整合器およびアンテナ整合回路 |
JP5304890B2 (ja) * | 2009-04-01 | 2013-10-0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アンテナ整合回路、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アンテナ装置の設計方法 |
JP5516580B2 (ja) * | 2009-06-19 | 2014-06-1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無線icデバイス及び給電回路と放射板との結合方法 |
JP4900515B1 (ja) * | 2010-01-19 | 2012-03-2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
JP5234084B2 (ja) * | 2010-11-05 | 2013-07-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
-
2012
- 2012-01-17 JP JP2012553720A patent/JP54294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1-17 WO PCT/JP2012/050767 patent/WO201209908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1-17 CN CN201280005897.6A patent/CN103348531B/zh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29 US US13/904,124 patent/US906542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44273A (ja) * | 1999-02-18 | 2000-09-08 | Toko Inc | ハイブリッド回路及びハイブリッド回路用トランス |
JP2001036328A (ja) * | 1999-07-21 | 2001-02-09 | Yokowo Co Ltd | Am・fm帯受信用アンテナ |
JP2004304615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Tdk Corp | 高周波複合部品 |
CN101536309A (zh) * | 2006-11-17 | 2009-09-16 | 诺基亚公司 | 用于使两个单元能够共用公共馈给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429409B2 (ja) | 2014-02-26 |
WO2012099085A1 (ja) | 2012-07-26 |
CN103348531A (zh) | 2013-10-09 |
US20130249767A1 (en) | 2013-09-26 |
JPWO2012099085A1 (ja) | 2014-06-30 |
US9065422B2 (en) | 2015-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48531B (zh) | 稳频电路、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 |
CN102544768B (zh) | 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 |
CN103518325B (zh) | 阻抗匹配切换电路、天线装置、高频功率放大装置及通信终端装置 | |
CN103141031B (zh) | 阻抗变换电路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 |
CN102598408B (zh) | 间接馈电天线 | |
CN102474005B (zh) | 稳频电路、稳频器件、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设备 | |
US6943746B2 (en) | Radio device and antenna structure | |
EP2269267B1 (en) | Tunable duplexing antenna and methods | |
CN103518324B (zh) | 阻抗变换电路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 |
EP2092641B1 (en) | An apparatus for enabling two elements to share a common feed | |
US6674411B2 (en) | Antenna arrangement | |
EP3678260B1 (en) |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ntenna device for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realizing transmission of antenna signal | |
US11984924B2 (en) | Transmit/receive module | |
JP5435309B2 (ja) | 方向性結合器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 |
US10348266B2 (en) | Impedance conversion circuit, antenna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US9391657B2 (en) | Antenna matching device | |
CN103548261A (zh) | 前端电路及通信终端装置 | |
CN102460979A (zh) | 用于在由两个或更多个频带限定的频率范围上保持天线端口处的受控功率输出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8336479B (zh) | 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的天线 | |
JP2008522533A (ja) | 分散型ダイプレクサ | |
US20250007162A1 (en) | Electronic Devices | |
CN110600881A (zh) | 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 |
US8421695B2 (en) | Multi-frequency, noise optimized active antenna | |
KR101776263B1 (ko) | 메타머티리얼 안테나 | |
US20200127380A1 (en) | Antenna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