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3348190A - 加湿装置及加湿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及加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8190A
CN103348190A CN201280007897XA CN201280007897A CN103348190A CN 103348190 A CN103348190 A CN 103348190A CN 201280007897X A CN201280007897X A CN 201280007897XA CN 201280007897 A CN201280007897 A CN 201280007897A CN 103348190 A CN103348190 A CN 103348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ater
damping device
electric field
suppl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78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8190B (zh
Inventor
酒井隆弘
守川彰
太田幸治
稻永康隆
谷村泰宏
堤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48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8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8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8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25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体;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与第一电极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的空间配置的导电体电极;电源,所述电源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水供给部,所述水供给部将水供给到第一电极;以及送风机,所述送风机通过向空间吹送风,从而使从水供给部供给到第一电极并被保持的水蒸发并分散。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及加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多孔体电极和电场的加湿装置及加湿方法。
背景技术
场地面积为3000[m2]以上的商业设施或事务所等特定建筑物,根据日本大楼卫生管理法,被规定为:作为空气环境的管理基准值,应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7[℃]~28[℃]、以及将相对湿度保持在40[%]~70[%]。其中,室内温度随着空调的普及而比较容易管理。但是,相对湿度难以说已充分管理,尤其是冬季的加湿量不足成为问题。
作为以往的室内加湿方法,有气化式、蒸气式及水喷雾式等方法。其中,气化式是如下方法:通过对具有吸水性能的过滤器进行通风,使其含有的水分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使水分蒸发,来进行室内的加湿。另外,蒸气式是如下方法:通过对设置在储水槽内的加热线圈进行通电,使水分蒸发,来进行室内的加湿。另外,水喷雾式是如下的方法:通过对水分进行加压使其微细化,该微细化了的水分与气流进行热交换来进行室内的加湿。
作为以往的利用了多孔体电极的加湿装置,公开有如下的喷雾器,其采用为产生雾而利用电晕放电进行喷雾的喷雾方法,该喷雾器在供喷雾的流体的喷出位置周围配设环状的电极,使流体急剧地分散来产生微细的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公开有如下的空气加湿器:将由烧结SiC构成的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板状体以使其宽广面侧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在空气通路中,与该多孔板状体的上表面相接地配置供水管,以使水浸渍于整个无机质纤维层,在多孔板状体的下方以该板状体的下部处于水面下的方式设置水承接部,在多孔板状体两侧部安装用于对该板状体通电的电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197263号公报(第1-2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5-94634号公报(第8-9页、图3-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使用了放电的加湿装置中,若在环状电极和喷出液体的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则从空间中的氧分子生成臭氧,而且从氮分子和氧分子生成氮氧化物。其中,臭氧的活性度非常高,有助于有害物质、菌及病毒等的分解及灭活,与此相反,存在腐蚀性强、也担心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成为使液体喷雾的结构,因此,需要一定的距离以便空气吸收喷雾到气流中的水分。并且,若喷雾空间处于过饱和状态,则喷雾不气化而以液体状分散,因此,会给人体带来不适感,或导致电气设备等精密设备产生不良情况。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加热式的加湿装置中,为了将水加热以使其蒸发,消耗电力增大,存在节能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存在如下问题:因进行水的加热气化而使得空气的温度上升并且由于近年来的建筑技术的提高而使得气密性高,出于上述这样的主要原因使得室内温度上升,在制冷期,成为制热负荷的情形增多。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加湿装置及加湿方法,在含有水的多孔金属体和导电体电极之间形成电场,使与由送风机吹送的风接触的气液接触面增加,来进行加湿空间的加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具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体;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与第一电极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的空间配置的导电体电极;电源,所述电源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水供给部,所述水供给部将水供给到第一电极;以及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向空间送风,从而使从水供给部供给到第一电极并被保持的水蒸发并分散。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电源在多孔金属体和导电体电极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将已感应带电的水从多孔金属体导出,从而可以增加该水与自送风机吹送的风的接触面积,因此,可以高效地使水蒸发并分散来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另外,可以抑制因放电而产生的发热,可以减少消耗电力,因此,可以提高节能性能。
另外,在将施加电压控制在不会在该空间产生放电现象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电场集中时,可以进行加湿空间的加湿而不会因放电而产生生成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及多孔陶瓷的每单位体积的纯水的吸水量进行了比较的图。
图4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及多孔陶瓷的扩散速度进行了比较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电场强度和加湿量的关系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的一例。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电场强度和加湿量的关系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的一例。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
图16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及/或第二电极的每单位体积的纯水的吸水量进行了比较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不利用电场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不利用电场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不利用电场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加湿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图1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3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由如下部件构成:储存水1的水供给部2;保持从该水供给部2供给来的水1的第一电极3;用于在与该第一电极3之间的空间(间隙)形成电场的第二电极4;与该第二电极4连接以便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间隙)形成电场的电源5;以及设置在由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构成的加湿部的上游部或下游部的送风机6。在实际的使用形态中,上述水供给部2、第一电极3、第二电极4、电源5及送风机6利用规定的支承体等被固定即可。该支承体的结构并未特别限定,可以根据加湿装置的用途适当选择。
水供给部2用于储存向第一电极3供给的水1,使第一电极3竖立设置在水供给部2的内部,该水供给部2将水1供给到第一电极3。在以加湿空间的加湿为目的的情况下,该水1可以使用纯水、自来水、软水或硬水中的任一种,但为了减少因水垢而导致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在图2中后述)堵塞,优选包含钙离子或镁离子在内的矿物成分少的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若使用矿物成分多的水1,则溶液中的离子成分与二氧化碳反应而生成固体物质,从而有可能堵塞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因此,也可以使用利用阳离子及阴离子用离子交换膜等除去离子成分后的水1。
第一电极3由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形成。在此,三维网状构造是指与海绵等树脂发泡体相同的构造。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3由金属部8及形成在金属部8中的空隙部9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3采用与多孔陶瓷相比气孔率及平均细孔径大的电极。由此,在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因水1中含有的杂质而导致的堵塞被抑制。另外,由于第一电极3具有毛细管力,因此,不需要泵等驱动部,利用该毛细管力就能够将来自水供给部2的水1向第一电极3高效地供给。
另外,该第一电极3通常用于过滤器、催化剂承载体及燃料电池用气体扩散层等的用途,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来制造。例如,在将气泡(泡)导入包含作为多孔金属的原料的金属粉末及溶剂在内的浆料之后,将该浆料成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后进行烧结即可。或者,在将包含作为多孔金属的原料的金属粉末、通过高温烧成而分解消失的粘接剂树脂、以及溶剂在内的浆料成形为所希望的形状后,进行脱脂及烧结即可。
另外,作为构成第一电极3的金属种类,并未特别限定,作为该金属种类,例如,列举钛、铜或镍等金属、金、银或白金等贵金属、或者镍合金或钴合金等合金。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进行组合而使用。其中,钛利用其催化效应来抑制臭氧等放电生成物的生成,而且,耐电腐蚀及耐电气磨损的性能良好,并且,可以长期保持第一电极3的形状并稳定地进行加湿,因此,是最优选的金属种类。另外,作为多孔金属的制造所使用的溶剂,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列举水等。另外,作为多孔金属的制造所使用的粘接剂树脂,并未特别限定,列举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或聚酯树脂等。对于烧结温度,也并未特别限定,根据使用的材料适当调整即可。
另外,从增大水1的保持量以及防止吸水性能劣化的观点来看,也可以对第一电极3的表面层实施亲水化处理。对于该亲水化处理的方法的种类,也未限定,例如,可以实施利用亲水化树脂进行涂敷的亲水化处理、或基于电晕放电的亲水化处理。
另外,对于第一电极3的形状,也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平板形状、四棱柱形状或圆柱形状,如后所述,只要选择通过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的电场能够高效地导出水1的形状即可。在该情况下,作为将第一电极3形成为所希望的形状的方法,例如,在制作厚度为0.5[mm]以上2[mm]以下的片状多孔金属之后,将其切断成所希望的形状并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即可。作为其加工方法,也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线切割、激光切割、冲压切割、刨削、手工切割或弯折等各种方法进行加工。另外,对于第一电极3的大小,也并未特别限定,根据制造的加湿装置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即可。
第二电极4由与第一电极3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配置的导电体电极构成。第二电极4为了在其与第一电极3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必需具有导电性,作为材质,例如,优选金属、金属合金或导电性树脂等。另外,第二电极4采用电阻低的材质即可,从通用性及加工性的观点来看,优选铝、铜或不锈钢等,但并未限定于此。另外,对于第二电极4的大小,也并未特别限定,根据制造的加湿装置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即可。
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的间隙长度优选为3[mm]以上20[mm]以下。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在间隙长度不足3[mm]的情况下,因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狭小,导致送风机6的送风的压力损失增大、送风机6的电力负荷增高;另一方面是因为:若间隙长度超过20[mm],则不能达到用于将水1从第一电极3导出的足够的电场强度,因此存在加湿能力降低这样的问题。
电源5输出用于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电场的电压。电源5与第二电极4连接,第一电极3成为电接地的接地电极。而且,在电源5将电压施加到第二电极4时,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在此,为了自第一电极3进行加湿,优选将第一电极3接地并对设置于相对部的第二电极4施加直流负极性电压,或者对第一电极3施加直流正极性电压并将设置于相对部的第二电极4接地。由此,在对含有水1的第一电极3施加了直流正极性电压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因电腐蚀而导致第一电极3劣化。并且,加湿装置具有电源控制部15,该电源控制部15对通过电源5形成在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进行调整以便调整加湿量。而且,电源控制部15对自电源5输出的电压进行控制。
另外,作为电源5对第二电极4施加的电压值,在施加直流负极性电压的情况下,优选施加-10[kV]以上-4[kV]以下的电压。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因为:若施加电压比-4[kV]大且不足0[kV],则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弱,不能从第一电极3导出水1;另一方面是因为:若施加电压比-10[kV]小(即,施加电压的绝对值比10[kV]大),则电源5的负荷增大而难以进行绝缘设计。另外,加湿装置为了不产生放电,优选将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设定在气体的绝缘破坏电场强度即30[kV/cm]以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若通过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30[kV/cm]的电场强度,则存在因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产生火花放电而导致第一电极3短寿命以及因发热而导致浪费电力增大这样的问题。
(第一电极3的气孔率)
图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3及多孔陶瓷的每单位体积的纯水的吸水量进行了比较的图。以下,参照图2及图3对第一电极3的气孔率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第一电极3只要是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即可而不论其金属种类如何,但优选采用具有高的气孔率的多孔金属。在此,气孔率指的是空隙率,表示空隙部9与第一电极3整体的体积之比,气孔率越高,则可以越发提高来自水供给部2的水1的含有量。若第一电极3因三维网状构造而使得其气孔率高达70[%]~95[%]左右,则水的含有能力增强。具体来说,图3表示作为第一电极3而采用多孔钛(平均气孔率为90[%])及SUS316L(平均气孔率为[82%])、而且作为多孔陶瓷而采用二氧化钛(平均气孔率为31[%])及富铝红柱石(平均气孔率为34[%])的结果。
由图3可知,作为多孔陶瓷的二氧化钛及富铝红柱石的每单位体积的吸水量分别少到0.17[cc/cm3]及0.19[cc/cm3],而多孔钛及SU316L的每单位体积的吸水量分别多达0.38[cc/cm3]及0.5[cc/cm3]。即,可知平均气孔率越高、则吸水性能越增大。因此,作为第一电极3,使用多孔钛或SUS316L、304、316等SUS(不锈钢)材料,从而可以较多地保持自水供给部2供给的水1。另一方面,若气孔率增加,则空隙部9增加,因此,考虑到第一电极3的机械强度,第一电极3的气孔率优选为60[%]~90[%]。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若为比90[%]高的气孔率,则强度方面变脆,若不足60[%],则因吸收量减少而导致不能得到足够的加湿量。
(第一电极3的细孔径)
另外,作为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3,优选采用细孔径大的多孔金属。在此,细孔径定义为多孔金属的空隙部9的孔径的平均值。具体来说,对于第一电极3而言,例如多孔金属的细孔径设为50[μm]~600[μm]。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若细孔径不足50[μm],则细孔径变细,存在空隙部9因杂质而产生堵塞的可能性;若比600[μm]大,则存在第一电极3的机械强度变脆这样的问题。因此,第一电极3的细孔径优选设为50[μm]~600[μm],若处于该范围内,则第一电极3的强度也没有问题,并可以抑制因杂质而导致空隙部9堵塞。
(第一电极3的扩散速度)
并且,作为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3,优选采用扩散速度高的多孔金属。图4是对作为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3而采用多孔金属体及多孔陶瓷的扩散速度进行了比较的图。以下,参照图2及图4对第一电极3的扩散速度进行说明。在此,扩散速度表示被供给的水1在具有气孔的物体内部进行扩散的速度。在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在第一电极3的扩散速度比通过利用电场被供给的水1进行加湿的加湿速度小的情况下,可认为第一电极3的扩散速度成为速度制约而导致加湿量被限制。因此,作为第一电极3,必需采用扩散速度高的多孔金属体。在此,如图4所示,表示对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3和多孔陶瓷的情况下的扩散速度进行了比较。具体来说,图4表示如下结果:作为第一电极3而采用多孔钛A(气孔率为86.4[%]、细孔径为50[μm])及多孔钛B(气孔率为81.2[%]、细孔径为30[μm])、而且作为多孔陶瓷而采用二氧化钛(气孔率为31[%]、细孔径为0.4[μm])及富铝红柱石(气孔率为34[%]、细孔径为0.3[μm]),每隔规定时间对使用注射器将纯水1[cc]供给到了一个端部时的纯水的移动距离进行了测量。另外,第一电极3及多孔陶瓷的测量样本的形状采用直径为5mm、长度为10cm的圆棒形状。
由图4可知,作为多孔陶瓷的二氧化钛及富铝红柱石中的纯水的移动距离即便经过了60[秒]也短到不足20[mm],相比之下,多孔钛A及多孔钛B中的纯水的移动距离在经过60[秒]时长达80[mm]~90[mm]。即,可知气孔率及细孔径大的多孔钛A及多孔钛B与多孔陶瓷相比扩散速度快。因此,作为第一电极3通过使用多孔钛A或多孔钛B,使得扩散速度比多孔陶瓷快,扩散速度难以成为加湿速度的速度制约条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3内的液体的推进力ΔP通过下述式(1),由表面张力σ、接触角α、细孔径D、常数Kc唯一确定,因此,不依赖于构成第一电极3的金属种类。另外,如下述式(1)所示,为了提高推进力ΔP即增大扩散速度,用于减小接触角α的亲水化处理、以及减小细孔径D的选择是必需的。
[数学式1]
ΔP = Kc σ cos α D · · · ( 1 )
(加湿装置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储存有自来水等水1的水供给部2,利用毛细管现象将水1供给到第一电极3。由于作为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的第一电极3具有毛细管力,因此,水1通过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第一电极3,第一电极3保持一定量的水1。此时,若通过电源5对与第一电极3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4施加电压,则在作为接地电极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电场,电荷向第一电极3的表面附近移动。移动的电荷使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中存在的水1感应带电,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利用由电场产生的库仑力在朝向第二电极4的方向形成三棱锥形状的泰勒锥(Taylor Cone)。该泰勒锥根据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从电场受到的库仑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而保持为三棱锥形状。
在此,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不产生放电现象那样的电场。因此,第一电极3表面上的水1持续保持泰勒锥的状态而不会超过表面张力地分裂/飞散(瑞利分裂,Rayleigh fission)。即,提高从电源5对第二电极4施加的输入电压的值,使电场强度增加,在库仑力超过形成泰勒锥的水1的表面张力时,从第一电极3导出的泰勒锥呈雾状地向空间放出,因瑞利分裂而微粒化为数十[nm]大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电源5控制多孔金属体3和导电体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放电现象,从而使得多孔金属体3表面上的水1以泰勒锥的状态被保持。
在由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构成的加湿部的上游部或下游部设置送风机6,利用来自该送风机6的送风,第一电极3表面层的水1以及利用电场从第一电极3导出的泰勒锥,与由送风机6吹送的空气即被处理气体7进行气液接触而蒸发并分散,从而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另外,由送风机6吹送的被处理气体7的吹送方向在图1中与电场方向相同,但优选与形成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中的电场方向垂直。另外,通过利用电源控制部15来调整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可以改变泰勒锥的大小以调整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可以进行加湿量的控制。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以上的结构及动作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通过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但对电场强度进行控制以免在该空间中产生放电现象,因此,可以进行加湿空间的加湿而不会因放电而产生生成物。另外,可以抑制因放电而产生的发热,可以减少消耗电力,因此,可以提高节能性能。
即,在采用了放电的加湿装置的情况下,存在从空间中的氧分子生成臭氧或氮氧化物这样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氮氧化物的NO2因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带来影响,因此,在日本的大气污染防止法中,针对排放规定为“每日平均浓度为0.04[ppm]~0.06[ppm]的范围内或该范围以下”。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中,通过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但电场强度被控制以免在该空间中产生放电现象,因此,可以进行加湿空间的加湿而不会因放电而产生生成物。并且,可以抑制因放电而产生的发热,可以减少消耗电力,因此,可以提高节能性能。
另外,在利用加热使水蒸发的加湿装置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需要用于使其发热的能量,并且因发热而导致室温上升。另一方面,在上述加湿装置中,可以抑制发热,可以减少消耗电力,因此,可以提高节能性能。
另外,通过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形成电场,将已感应带电的水1从第一电极3作为泰勒锥导出,从而可以增加该水1与从送风机6吹送的被处理气体7的接触面积,因此,可以高效地使水1蒸发并分散来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尤其是,通过利用电压控制部15调整电场强度,可以控制泰勒锥的大小,因此,可以调整气液的接触面的大小,即便是气液接触型的气化式加湿装置,也可以调整加湿量。即,在仅采用了过滤器及送风机的一般的气液接触型的气化式加湿装置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加湿量由风速、过滤器的表面积、温度等唯一确定,在欲控制加湿量时,除调整风量之外不存在其他方法。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电场强度来改变泰勒锥的大小以调整气液的接触面,因此,即便是气液接触型的气化式加湿装置,也可以调整加湿量。
另外,通过利用钛形成第一电极3,可以利用催化效应来抑制臭氧等放电生成物的生成,而且,耐电腐蚀及耐电气磨损的性能良好,并且,可以长期保持第一电极3的形状并稳定地进行加湿。
另外,将第一电极3接地,对设置于相对部的第二电极4施加直流负极性电压,从而可以抑制第一电极3因电腐蚀而劣化。
另外,作为电源5对第二电极4施加的电压值,在施加直流负极性电压的情况下,通过施加-10[kV]以上-4[kV]以下的电压,利用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的电场,可以从第一电极3导出水1,并且,电源5的负荷被抑制,所以可以使绝缘设计容易。
另外,通过将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的电场强度设定在气体的绝缘破坏电场强度即30[kV/cm]以下,可以抑制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产生火花放电,可以使第一电极3长寿命化,并可以抑制因放电而产生的发热以便抑制消耗电力。
另外,通过将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的间隙长度设为3[mm]以上20[mm]以下,可以抑制送风机6吹送的压力损失,从而可以抑制送风机6的电力负荷,并且,由于可以确保用于从第一电极3导出水1的足够的电场强度,因此,可以抑制加湿能力降低。
另外,第一电极3采用多孔钛或SUS316L、304、316等SUS材料,使其气孔率为60[%]~90[%],从而可以充分确保第一电极3的吸水量,而且,可以适当地保持第一电极3的强度。
另外,使第一电极3的细孔径为50[μm]~600[μm],从而可以维持第一电极3的强度,并且可以抑制因杂质而导致空隙部9堵塞。
并且,第一电极3采用多孔钛,与多孔陶瓷相比可以加快扩散速度,从而可以使扩散速度不成为加湿速度的速度制约条件。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图,参照图5对加湿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的加湿装置中,对具有与图1的加湿装置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5的加湿装置与图1的加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电极的结构。
(加湿装置的结构)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构成平板形状,以彼此的平面平行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利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中的电场从第一电极3进行的水1的导出,在电气强度作用最强的部位产生。因此,在电场不均匀的情况下,水1的导出变得稀疏,加湿装置不再能够高效地进行加湿。于是,如图5所示,将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构成平板形状,彼此的平面相对地进行配置,从而可以增加形成电场的面积,并且,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均匀地形成电场。由此,可以均匀且高效地从第一电极3导出水1。
(加湿装置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储存有自来水等水1的水供给部2将水1供给到第一电极3。由于第一电极3具有毛细管力,因此,水1通过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第一电极,第一电极3保持一定量的水1。此时,若通过电源5对与平板形状的第一电极3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设置的平板形状的第二电极4施加电压,则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均匀电场,电荷向第一电极3的表面附近移动。移动的电荷使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中存在的水1感应带电,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利用由电场产生的库仑力在朝向第二电极4的方向形成三棱锥形状的泰勒锥。该泰勒锥根据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从电场受到的库仑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而保持为三棱锥形状。
在此,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不产生放电现象那样的电场。因此,第一电极3表面上的水1持续保持泰勒锥的状态而不会超过表面张力地分裂/飞散(瑞利分裂)。即,提高从电源5对第二电极4施加的输入电压的值,使电场强度增加,在库仑力超过形成泰勒锥的水1的表面张力时,从第一电极3导出的泰勒锥呈雾状地向空间放出,因瑞利分裂而微粒化为数十[nm]大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电源5控制多孔金属体3和导电体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放电现象,从而使得多孔金属体3表面上的水1以泰勒锥的状态被保持。
在由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构成的加湿部的上游部或下游部设置送风机6,利用来自该送风机6的送风,第一电极3表面层的水1以及利用电场从第一电极3导出的泰勒锥,与由送风机6吹送的空气即被处理气体7进行气液接触而蒸发并分散,从而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另外,由送风机6吹送的被处理气体7的吹送方向优选为,与在平板形状的多孔金属体3和平板形状的导电体电极4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电场方向垂直。另外,通过利用电源控制部15来调整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可以改变泰勒锥的大小以调整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可以进行加湿量的控制。
(加湿装置的加湿性能)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电场强度和加湿量的关系的图。本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通过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均匀电场来进行加湿,通过其电场强度的调整,可以控制加湿量。在此,图6示出相对于如下情况下的电场强度的加湿性能,即,使含有从储存有水1的水供给部2供给来的水1的第一电极3接地,通过电源5对与该第一电极3相对地配置的第二电极4施加电压。在该图6中,示出由送风机6以1[m/s]的风速对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吹送风的情况,作为加湿性能,示出第一电极3的每单位面积及每单位时间的加湿量。由该图6可知,随着电场强度增强,每单位面积及单位时间的加湿量也提高。即,通过电源5增加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促进泰勒锥的形成,因此,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加,可以增强加湿性能。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可以通过电场强度的调整来控制加湿性能,可以控制加湿空间所需的加湿量而不依赖于外部空气环境。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如以上结构所述,将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构成平板形状,彼此的平面相对地进行配置,从而可以增加形成电场的面积,并且可以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均匀地形成电场,因此,可以均匀且高效地从第一电极3导出水1。
另外,在图6中对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相对面形成在铅垂方向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也可以如图7所示构成为,在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的相对面。另外,在图7中对第一电极3处于上侧、第二电极4处于下侧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一电极3处于下侧、第二电极4处于上侧。
如图7所示,通过使由送风机6吹送的被处理气体7的吹送方向与在平板形状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电场方向垂直,从而可以使得利用均匀电场从第一电极3导出的泰勒锥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加,可以提高加湿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通过调整均匀电场的电场强度,可以控制加湿性能,从而可以控制加湿空间所需的加湿量而不依赖于外部空气环境。
实施方式3.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3的结构图,参照图8对加湿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8的加湿装置中,对具有与图5的加湿装置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8的加湿装置与图5的加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电极具有绝缘部件。
(加湿装置的结构)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平板形状的第二电极4在其外周端部设置有绝缘部件10。在电场形成在平板构造的第一电极3和平板构造的第二电极4之间的情况下,存在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各自的端部产生异常放电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不能形成均匀电场,因此,必需抑制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产生异常放电。于是,如本实施方式3那样,通过在第二电极4的外周端部设置绝缘部件10,可以抑制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产生异常放电。
绝缘部件10设置在第二电极4的外周端部,用于抑制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产生异常放电。绝缘部件10优选电绝缘性高的材料,例如,采用聚乙烯、聚丙烯、氯乙烯等塑料、氧化铝、富铝红柱石等陶瓷、或玻璃等,并未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适当选择。另外,绝缘部件10的厚度可以适当选择,以免堵塞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如以上结构所述,通过在第二电极4的外周端部设置绝缘部件10,可以更可靠地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形成均匀电场,可以均匀且高效地从第一电极3导出水1。
另外,可以抑制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各自的端部产生异常放电,因此,可以提高加湿装置的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4.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4的结构图,参照图9对加湿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的加湿装置中,对具有与图1的加湿装置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9的加湿装置与图1的加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电极的结构。
(加湿装置的结构)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第二电极4a与第一电极3同样地,由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形成。并且,该第二电极4在储存有水1的水供给部2的内部竖立设置,由该水供给部2供给水1。第二电极4a的材料及构造优选与第一电极3相同,但只要具有与第一电极3相同的功能即可。另外,在该第二电极4a上连接有电源5,电压被施加于该第二电极4a。即,构成电极的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分别从水供给部2、2被供给水1,利用通过电源5形成的电场在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形成泰勒锥,因此,可以提高加湿装置的加湿性能。
另外,如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那样,也可以使第一电极3及第一电极4a分别构成平板形状。由此,可以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空间形成均匀的电场,因此,可以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均匀且高效地导出水1。
(加湿装置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储存有自来水等水1的水供给部2将水1供给到第一电极3,同样地,从储存有水1的水供给部2、2将水1供给到第二电极4a。由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具有毛细管力,因此,水1通过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电极,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保持一定量的水1。此时,若通过电源5对与第一电极3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4a施加电压,则在作为接地电极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形成电场,电荷向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表面附近移动。移动的电荷使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空隙部9中存在的水1感应带电,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利用由电场产生的库仑力形成三棱锥形状的泰勒锥。该泰勒锥根据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从电场受到的库仑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而保持为三棱锥形状。
在此,电源5控制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放电现象。因此,第一电极3表面上的水1持续保持泰勒锥的状态而不会超过表面张力地分裂/飞散(瑞利分裂)。即,提高从电源5对第二电极4a施加的输入电压的值,使电场强度增加,在库仑力超过形成泰勒锥的水1的表面张力时,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导出的泰勒锥呈雾状地向空间放出,因瑞利分裂而微粒化为数十[nm]大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4中,通过利用电源5控制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放电现象,从而使得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表面以泰勒锥的状态被保持。
在由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构成的加湿部的上游部或下游部设置送风机6,利用来自该送风机6的送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表面层的水1以及利用电场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导出的泰勒锥,与由送风机6吹送的空气即被处理气体7进行气液接触而蒸发并分散,从而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在图9中泰勒锥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形成,因此,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性能。另外,通过利用电源控制部15来调整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可以改变泰勒锥的大小以调整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可以进行加湿量的控制。
(实施方式4的效果)
如以上结构所述,构成电极的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分别从水供给部2、2被供给水1,利用通过电源5形成的电场在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形成泰勒锥,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性能。
另外,虽然分开构成向第一电极3供水的水供给部2和向第二电极4a供水的水供给部2,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利用共用的水供给部2向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供水的结构。
实施方式5.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5的结构图,参照图10对加湿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0的加湿装置中,对具有与图1的加湿装置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0的加湿装置与图1的加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水供给部从上部对第一电极3供给水1。
(加湿装置的结构)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中,水供给部2a具有:水收容部2b、压力驱动部11、喷嘴12及排水盘13。水收容部2b储存水1,将水1送到压力驱动部11。压力驱动部11将水收容部2b的水1向喷嘴12输送。另外,压力驱动部11只要能够输送水1即可,例如,是非容积式泵或容积式泵等,并未特别限定。
喷嘴12设置在第一电极3的正上方,将从压力驱动部11输送来的加湿1滴到第一电极3的上部进行而供给。即,在本实施方式5中,并非从储存有水1的水收容部2b直接将水1自第一电极3的下部供给,而是经由喷嘴12自第一电极3的上部供给。另外,喷嘴12是中空形状,其外形及内径与第一电极3的大小相应地进行选择即可。另外,喷嘴12的前端形状可以是三棱锥形状、圆管形状或方管形状等任意形状。另外,喷嘴12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钨、钛、银或铜等金属、或者特氟隆(注册商标)、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树脂,但并未限定于此。
排水盘13设置在第一电极3的下部,承接自第一电极3漏出的水1,关于其形状及材质,可以适当选择。另外,可以采用使储存在排水盘13中的水1循环到水收容部2b的结构。
(加湿装置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压力驱动部11从储存有自来水等水1的水收容部2b向喷嘴12输送水1。被输送了水1的喷嘴12从第一电极3的上方朝向第一电极3的上部滴下水1,从而将水1供给到第一电极3。由于第一电极3具有毛细管力并且可以利用水1的重力,因此,水1通过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以比实施方式1更快的扩散速度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第一电极3,第一电极3保持一定量的水1。此时,若通过电源5对与第一电极3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4施加电压,则在作为接地电极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电场,电荷向第一电极3的表面附近移动。移动的电荷使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中存在的水1感应带电,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利用由电场产生的库仑力在朝向第二电极4的方向形成三棱锥形状的泰勒锥。该泰勒锥根据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从电场受到的库仑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而保持为三棱锥形状。
在此,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不产生放电现象那样的电场。因此,第一电极3表面上的水1持续保持泰勒锥的状态而不会超过表面张力地分裂/飞散(瑞利分裂)。即,提高从电源5对第二电极4施加的输入电压的值,使电场强度增加,在库仑力超过形成泰勒锥的水1的表面张力时,从第一电极3导出的泰勒锥呈雾状地向空间放出,因瑞利分裂而微粒化为数十[nm]大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电源5控制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放电现象,从而使得第一电极3表面上的水1以泰勒锥的状态被保持。
在由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构成的加湿部的上游部或下游部设置送风机6,利用来自该送风机6的送风,第一电极3表面层的水1以及利用电场从第一电极3导出的泰勒锥,与由送风机6吹送的空气即被处理气体7进行气液接触而蒸发并分散,从而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另外,由送风机6吹送的被处理气体7的吹送方向优选为,与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电场方向垂直。另外,从第一电极3的下部漏出的水1被排水盘13承接。另外,通过利用电源控制部15来调整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改变泰勒锥的大小以调整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可以调整加湿量。
(加湿装置的加湿性能)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电场强度和加湿量的关系的图。本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通过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电场来进行加湿,通过其电场强度的调整,可以控制加湿量。在此,图11是针对相对于如下情况下的电场强度的加湿性能,将本实施方式的滴下式与实施方式2的抽吸式进行比较并表示的图,即,使含有被供给的水1的第一电极3接地,通过电源5对与该第一电极3相对地配置的第二电极4施加电压。在该图11中,示出由送风机6以1[m/s]的风速对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的空间吹送风的情况,作为加湿性能,示出第一电极3的每单位面积及每单位时间的加湿量。由该图11可知,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与实施方式2的抽吸式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滴下式可以得到更高的加湿性能。另外,随着电场强度增强,每单位面积及单位时间的加湿量提高,可以通过电场强度的调整来控制加湿性能,可以控制加湿空间所需的加湿量而不依赖于外部空气环境。
(实施方式5的效果)
如以上结构所述,通过采用将水1从喷嘴12滴到第一电极3的上部进行供给的滴下式,可以利用水1的重力,因此,可以提高第一电极3中的扩散速度。由此,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可以得到比抽吸式更高的加湿性能。
另外,通过调整电场强度,可以控制加湿性能,从而可以控制加湿空间所需的加湿量而不依赖于外部空气环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采用如下结构:水供给部2a使用压力驱动部11及喷嘴12将储存在水收容部2b中的水1朝向第一电极3的上部滴下水1,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从第一电极3的上部通过滴下等供给水1的结构即可,可以是任意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采用朝向第一电极3的上部滴下水1的供水形态,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水1向第一电极3的上部流下而进行供水,此外,只要按照基于此的形态进行供水即可。
并且,在图11中对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的相对面形成在铅垂方向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也可以如图12所示构成为,在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的相对面。另外,在图12中对第一电极3处于上侧、第二电极4处于下侧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一电极3处于下侧、第二电极4处于上侧。
实施方式6.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6的结构图,参照图13对加湿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3的加湿装置中,对具有与图9及图10的加湿装置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3的加湿装置与图9及图10的加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水供给部的结构。
(加湿装置的结构)
如图13所示,水供给部除上部水供给部2a之外还具有排水盘13。而且,第二电极4a与第一电极3相对地竖立设置在承接从第一电极3漏出的水1的排水盘13的内部,利用该排水盘13的储存水供给水1。另外,第二电极4a的材料及构造优选与第一电极3相同,但只要具有与第一电极3相同的功能即可。另外,在该第二电极4a上连接有电源5,电压被施加于该第二电极4a。即,在构成电极的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形成泰勒锥,因此,可以提高加湿装置的加湿性能。另外,在图13中,对第一电极3接地、第二电极4a与电源5连接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在图13中,由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都含水,因此,也可以构成为第一电极3与电源5连接而第二电极4a接地。
(加湿装置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压力驱动部11从储存有自来水等水1的水收容部2b向喷嘴12输送水1。被输送了水1的喷嘴12从第一电极3的上方朝向第一电极3的上部滴下水1,从而将水1供给到第一电极3。由于第一电极3具有毛细管力并且可以利用水1的重力,因此,水1通过第一电极3的空隙部9以比实施方式1更快的扩散速度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第一电极3,第一电极3保持一定量的水1。另外,从第一电极3的下部漏出的水1被排水盘13储存,从该排水盘13将水1供给到第二电极4a。由于该第二电极4a与第一电极3同样地具有毛细管力,因此,水1通过第二电极4a的空隙部9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第二电极4a,第二电极4a也保持一定量的水1。此时,若通过电源5对与第一电极3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4a施加电压,则在作为接地电极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形成电场,电荷向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表面附近移动。移动的电荷使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空隙部9中存在的水1感应带电,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利用由电场产生的库仑力形成三棱锥形状的泰勒锥。该泰勒锥根据从被感应带电了的电场受到的库仑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而保持为三棱锥形状。
在此,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不产生放电现象那样的电场。因此,第一电极3表面上的水1持续保持泰勒锥的状态而不会超过表面张力地分裂/飞散(瑞利分裂)。即,提高从电源5对第二电极4a施加的输入电压的值,使电场强度增加,在库仑力超过形成泰勒锥的水1的表面张力时,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导出的泰勒锥呈雾状地向空间放出,因瑞利分裂而微粒化为数十[nm]大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电源5控制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放电现象,从而使得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表面上的水1以泰勒锥的状态被保持。
在由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构成的加湿部的上游部或下游部设置送风机6,利用来自该送风机6的送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表面层的水1以及利用电场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导出的泰勒锥,与由送风机6吹送的空气即被处理气体7进行气液接触而蒸发并分散,从而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另外,由送风机6吹送的被处理气体7的吹送方向优选为,与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电场方向垂直。在该情况下,由于泰勒锥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形成,因此,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性能。另外,通过利用电源控制部15来调整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可以改变泰勒锥的大小以调整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可以调整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6的效果)
如以上结构所述,构成电极的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分别从上部水供给部2a及排水盘13被供水,利用通过电源5形成的电场在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形成泰勒锥,因此,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7.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7的结构图,参照图14对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4的加湿装置中,对具有与图13的加湿装置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4的加湿装置与图13的加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水供给部的结构。
(加湿装置的结构)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水供给部22a除图13的实施方式6的加湿装置的结构之外,也对第二电极4a从上部供给水1,具有压力驱动部11a及喷嘴12a。水收容部2b储存水1,将水1送到压力驱动部11及压力驱动部11a。
压力驱动部11a将水收容部2b的水1向喷嘴12a输送。另外,压力驱动部11a只要能够输送加湿1即可,例如,是非容积式泵或容积式泵等,并未特别限定。
喷嘴12a设置在第二电极4a的正上方,将从压力驱动部11a输送的水1滴到第二电极4a的上部进行供给。另外,喷嘴12a是中空形状,其外形及内径与第二电极4a的大小相应地进行选择即可。另外,喷嘴12a的前端形状可以是三棱锥形状、圆管形状或方管形状等任意形状。另外,喷嘴12a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钨、钛、银或铜等金属、或者特氟隆(注册商标)、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树脂,但并未限定于此。
排水盘13设置在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下部,承接自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漏出的水1,关于其形状及材质,可以适当选择。另外,可以采用使储存在排水盘13中的水1循环到水收容部2b的结构。
另外,排水盘13承接自第一电极3及多孔金属体3b双方漏出的水1,但并不限于此,可以采用分别单独地设置排水盘的结构。
(加湿装置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压力驱动部11及压力驱动部11a从储存有自来水等水1的水收容部2b分别向喷嘴12及喷嘴12a输送水1。被输送了水1的喷嘴12从第一电极3的上方朝向第一电极3的上部滴下水1,从而将水1供给到第一电极3。同样地,被输送了水1的喷嘴12a从第二电极4a的上方朝向第二电极4a的上部滴下水1,从而将水1供给到第二电极4a。由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具有毛细管力并且可以利用水1的重力,因此,水1通过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空隙部9以比实施方式1更快的扩散速度均匀地扩散到整个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分别保持一定量的水。此时,若通过电源5对与第一电极3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4a施加电压,则在接地的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形成电场,电荷向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表面附近移动。移动的电荷使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空隙部9中存在的水1感应带电,被感应带电了的水1利用由电场产生的库仑力形成三棱锥形状的泰勒锥。该泰勒锥根据被感应带电而从电场受到的库仑力和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而保持为三棱锥形状。
在此,电源5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不产生放电现象那样的电场。因此,第一电极3表面上的水1持续保持泰勒锥的状态而不会超过表面张力地分裂/飞散(瑞利分裂)。即,提高从电源5对第二电极4a施加的输入电压的值,使电场强度增加,在库仑力超过形成泰勒锥的水1的表面张力时,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导出的泰勒锥呈雾状地向空间放出,因瑞利分裂而微粒化为数十[nm]大小。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电源5控制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电场强度以免产生放电现象,从而使得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表面上的水1以泰勒锥的状态被保持。
在由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构成的加湿部的上游部或下游部设置送风机6,利用来自该送风机6的送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表面层的以及利用电场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导出的泰勒锥,与由送风机6吹送的空气即被处理气体7进行气液接触而蒸发并分散,从而对加湿空间进行加湿。另外,由送风机6吹送的被处理气体7的吹送方向优选为,与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电场方向垂直。在该情况下,由于泰勒锥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形成,因此,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性能。另外,通过利用电源15来调整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a之间的电场强度,从而可以改变泰勒锥的大小以调整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可以调整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7的效果)
如以上结构所述,构成电极的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分别从水供给部22a被供水,利用通过电源5形成的电场在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双方形成泰勒锥,因此,与被处理气体7接触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可以进一步提高加湿性能。
另外,通过采用将水1从喷嘴12及喷嘴12a分别向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上部滴下而进行供给的滴下式,可以利用水1的重力,因此,可以提高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中的扩散速度。由此,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可以得到比抽吸式更高的加湿性能。
实施方式8.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8的结构图,参照图15对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5的加湿装置中,对具有与图1的加湿装置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5的加湿装置与图1的加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湿度温度检测机构。
(加湿装置的结构)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具有温度湿度传感器14。温度湿度传感器14相对于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配置在送风机6的吹送方向的下游侧,用于对相对湿度及温度进行检测。而且,温度湿度传感器14将检测到的湿度信息及温度信息发送到电源控制部15。
电源控制部15基于从温度湿度传感器14接收到的相对湿度信息及温度信息,对绝对湿度进行计算,并基于该绝对湿度,控制电源5对第二电极4施加的电压。电源5基于来自电源控制部15的控制信号,调整对第二电极4施加的电压。
另外,温度湿度传感器14也可以采用不是一体型、而是由温度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构成并分别与电源控制部15连接的结构。另外,温度湿度传感器14也可以采用并非检测相对湿度及温度、而是直接检测绝对湿度的传感器。在该情况下,电源控制部15不需要计算绝对温度,从而能够削减计算负荷。
(实施方式8的效果)
如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那样,基于加湿空间的绝对湿度控制通过电源5施加于第二电极4的电压,因此,可以发挥与该绝对温度相应的加湿性能。即,若加湿空间被加湿装置过分地加湿,则因气化热而导致加湿空间的温度降低,产生例如制热负荷增大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以上的结构,可以基于加湿空间的绝对湿度控制通过电源5施加于第二电极4的电压,从而可以发挥与该绝对温度相应的加湿性能。另外,可以抑制因放出到了加湿空间中的水1的气化热而导致加湿空间的温度过度降低,从而可以抑制制热负荷增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7的加湿装置。
实施方式9.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实施方式9的结构图,参照图16对实施方式8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图16是对加湿装置的第一电极及/或第二电极的每单位体积的纯水的吸水量进行了比较的图,实施了以下所示的亲水性的表面处理的第一电极3及/或第二电极4a适用于图1~图15的加湿装置。
该实施方式在对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的表面层实施亲水化处理这方面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在制作第一电极3及第二电极4a时,因在发泡形成处理后的表面不存在OH基等亲水基,因此,其为疏水性,难以使水浸透到发泡金属的内部。通过使发泡金属的表面亲水化,水向内部浸透的浸透速度提高,因水的保持量增大,使得处理空气与加湿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使得加湿性能增强。因此,通过提高发泡金属的亲水性能,与加湿性能的提高直接关联。具体来说,存在通过在发泡金属的表面涂敷亲水性的材料来实现的方法和通过大气压等离子体放电来实施亲水化处理的方法。
(亲水化处理方法)
涂敷亲水化的材料的具体方法如下所述。将多孔金属体在400℃、3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大气氧化处理,进而出于提高耐腐蚀性的目的而对表面进行铬磷化处理,之后,将其在硅酸钠水溶液100mg/L中浸渍10分钟,在80℃、5小时的条件使其干燥,从而在表面形成二氧化硅的涂敷膜。
涂敷的膜厚优选0.01~10μm的范围,若膜过厚,则会堵塞发泡部分的细孔,因此不优选。与此相反,若膜过薄,则随着时间的经过,导致膜剥离,表面的亲水性降低,含水能力降低,因此不优选。
作为亲水类材料,可以使用硅烷偶联剂或氧化钛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来代替二氧化硅。另外,也可以是有机类高分子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纤维素或环氧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
由于发泡金属的表面越光滑、亲水性能越提高,因此,可以进行除去表面的凹凸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优选层叠有机类高分子树脂膜。通过进行以上的处理,多孔金属体的表面亲水化,从而发挥迅速进行向多孔金属体吸水的作用。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大气压等离子体放电来实施亲水化处理的方法,如下所述。通过将金属发泡体浸渍在异丙醇中后进行干燥来实施脱脂处理,之后,将金属发泡体接地,并且,在相距金属发泡体的平板5mm的位置设置不锈钢制的突起放电电极,在两者间施加高电压,从而产生放电来进行了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施加的电压为10kV的交流电,频率为5kHz,处理时间为10分钟。通过大气压等离子体放电,在金属发泡体的表面生成OH基,从而使得亲水性能提高。另外,代替大气压等离子体而通过电晕放电进行处理,也可以得到同等的效果。
另外,大气压等离子体的处理也可以作为涂敷处理的后处理来实施。在该情况下,涂敷膜和金属发泡体粘接的粘接力被增强,伴随着时间经过的耐久性提高。
(亲水化处理的效果)
图16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加湿装置的实施二氧化硅涂敷和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第一电极4(第二电极4a)及多孔陶瓷的每单位体积的纯水的吸水量进行比较的图。金属发泡体的材质使用了多孔钛。
由图16可知,未进行涂敷的多孔钛的每单位面积的吸水量为0.38[cc/cm3],相比之下,进行了二氧化硅涂敷及大气压等离子体处理的金属发泡体分别多达0.55[cc/cm3]及0.46[cc/cm3]。即,金属发泡体通过对表面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第一电极3及/或第二电极4a能够从水供给部2保持较多的水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电极3和第二电极4之间形成电场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如图17-图19所示,由于即便不形成电场也可以从已吸水的第一电极3(含水体)使水1蒸发并分散,因此,可以是不形成电场的加湿装置。另外,图17-图19分别是水供给部的结构不同的加湿装置,图17是如图1(或图9)所示从下部向第一电极3(含水体)供给水1的结构,图18是如图14所示从上部向第一电极3(含水体)供给水1的结构,图19是如图13所示从上部向一个第一电极3(含水体)供给水1、从下部向另一个第一电极3(含水体)供给水1的结构。
以往的气化式加湿器使用由无纺布构成的过滤器来进行加湿。在由过滤器气化进行加湿时,为了提高加湿性能,需要提高通过风速、进行高温空气的通风、进行低湿度空气的通风。因此,作为提高加湿性能的一个因素,可考虑选定气化式过滤器的导热系数高的材质。于是,在图17-图19的加湿装置中,第一电极3(含水体)使用多孔金属,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来自外部的热能。
附图标记说明
1 水、2 、22a 水供给部、2a 上部水供给部、2b 水收容部、3 第一电极(多孔金属体、含水体)、4 第二电极(导电体电极)、4a 第二电极(多孔金属体)、5 电源、6 送风机、7 被处理气体、8 金属部、9 空隙部、10 绝缘部件、11、11a 压力驱动部、12、12a 喷嘴、13 排水盘、14 温度湿度传感器、15 电源控制部。

Claims (17)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体;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的空间配置的导电体电极;
电源,所述电源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所述空间形成电场;
水供给部,所述水供给部将水供给到所述第一电极;以及
送风机,所述送风机通过向所述空间吹送风,从而使从所述水供给部供给到所述第一电极并被保持的所述水蒸发并分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在所述空间形成电场,以便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泰勒锥而不会因所述电场进行放电,
所述送风机通过使风吹到所述第一电极及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的所述泰勒锥而使所述水气化。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装置还具有电源控制部,为了调整加湿量,所述电源控制部对通过所述电源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所述电场的强度进行调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将风吹送到与所述电场的形成方向垂直的方向侧。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为平板形状,以彼此的平面平行的方式相对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在外周端部具有绝缘部件。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由多孔金属体形成,
所述水供给部具有将所述水供给到所述第二电极的功能。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供给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或所述第二电极的正下方,在其内部储存有所述水,
所述第一电极及/或所述第二电极被配置成,下部浸渍在储存于所述水供给部的所述水中,所述第一电极及/或所述第二电极从浸渍在所述水中的部分被供给所述水。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供给部从所述第一电极及/或所述第二电极的上部供给所述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供给部具有:
从上部对所述第一电极供给所述水的上部水供给部;以及
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的下部,承接并储存从所述第一电极漏出的所述水的排水盘,
通过使所述第二电极的下部浸渍在储存在所述排水盘的所述水中,所述水被供给到所述第二电极。
11.如权利要求3~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温度湿度检测机构,该温度湿度检测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配置在所述送风机的通风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检测该位置处的温度及湿度,
所述电源控制部基于由所述温度湿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及湿度信息,控制通过所述电源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的强度。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通过对所述第二电极施加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压成为负极性的电压来形成所述电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电接地。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一电极及/或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多孔金属体实施亲水性的表面处理。
15.一种加湿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使第一电极含有水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二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从而从所述第一电极形成泰勒锥而不会因所述电场进行放电,所述第一电极是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体,所述第二电极是与所述第一电极相对地隔着规定间隔的空间配置的导电体电极,
使由所述第一电极保持的所述水及所述泰勒锥,向所述空间蒸发并分散来进行加湿。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湿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场的强度为30[kV/cm]以下。
17.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含水体,所述多个含水体隔着规定间隔分别相对地配置,对具有三维网状构造的多孔金属体实施了亲水性的表面处理而得到所述多个含水体;
水供给部,所述水供给部将加湿水供给到所述多个含水体;以及
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向所述含水体吹送风。
CN201280007897.XA 2011-08-29 2012-08-20 加湿装置 Active CN103348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5682 2011-08-29
JP2011-185682 2011-08-29
PCT/JP2012/070987 WO2013031568A1 (ja) 2011-08-29 2012-08-20 加湿装置及び加湿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8190A true CN103348190A (zh) 2013-10-09
CN103348190B CN103348190B (zh) 2016-01-27

Family

ID=47756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7897.XA Active CN103348190B (zh) 2011-08-29 2012-08-20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28752B2 (zh)
JP (1) JP5646068B2 (zh)
CN (1) CN103348190B (zh)
WO (1) WO20130315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6614A (zh) * 2017-05-18 2017-09-15 安徽朗迪叶轮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驱蚊通风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5395B2 (ja) * 2012-09-18 2016-07-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及び加湿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5556216B (zh) * 2013-09-18 2019-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及具备加湿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US10047949B2 (en) * 2014-04-17 2018-08-1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umidity
JP6076553B1 (ja) * 2016-02-09 2017-0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06846979U (zh) * 2017-01-15 2018-01-05 佛山市顺德区德尔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净化装置的加湿器
US20210364176A1 (en) * 2018-02-12 2021-11-25 Noritake Co., Limited Liquid atomizing apparatus
US12098890B2 (en) * 2018-09-17 2024-09-24 Omius Inc.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CN113639371B (zh) * 2021-08-31 2024-08-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3522A (ja) * 1993-10-12 1995-04-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加湿装置
CN101184556A (zh) * 2005-06-01 2008-05-2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静电雾化设备及使用此设备的送风机
CN101801327A (zh) * 2007-08-23 2010-08-1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雾发生装置
CN101808747A (zh) * 2007-10-05 2010-08-1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静电雾化装置
JP2011106807A (ja) * 2011-02-19 201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2951A (en) 1976-09-07 1978-03-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Humidifier
JPS60197263A (ja) 1984-03-17 1985-10-05 Hiroshi Akashi コロナ放電による噴霧方法を用いた噴霧器
CH660569A5 (de) * 1985-06-26 1987-05-15 Eltex Elektrostatik Gesellscha Verfahren zum befeuchten eines plattenzylinders einer offset-druckmaschine und offset-druckmaschine.
JPH02245251A (ja) 1989-03-17 1990-10-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清浄機の集塵装置
JPH076655B2 (ja) 1989-12-20 1995-01-30 ウエットマスター株式会社 加湿器の給水量制御装置
JPH0594634A (ja) 1991-06-28 1993-04-16 Toshiba Corp デイスク装置
JP2003275291A (ja) 2002-03-27 2003-09-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清浄装置
JP2005192822A (ja) 2004-01-08 2005-07-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浄化方法と浄化装置
JP4089661B2 (ja) 2004-07-14 2008-05-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浄化装置
JP2006204968A (ja) * 2005-01-25 2006-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霧化装置
JP2007003049A (ja) 2005-06-22 2007-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7253055A (ja) 2006-03-23 2007-10-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集塵装置および空調装置
JP2009014226A (ja) 2007-07-02 2009-01-22 Techno Ryowa Ltd 空調システム
JP5040612B2 (ja) * 2007-11-22 2012-10-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浄化装置
JP2009180434A (ja) 2008-01-31 2009-08-13 Sharp Corp 加湿装置
JP2010017703A (ja) * 2008-06-13 2010-01-28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エレクトレット加工装置及びエレクトレット加工方法
JP5555000B2 (ja) 2010-02-03 2014-07-23 株式会社エルブ 加湿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3522A (ja) * 1993-10-12 1995-04-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加湿装置
CN101184556A (zh) * 2005-06-01 2008-05-2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静电雾化设备及使用此设备的送风机
CN101801327A (zh) * 2007-08-23 2010-08-1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雾发生装置
CN101808747A (zh) * 2007-10-05 2010-08-1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静电雾化装置
JP2011106807A (ja) * 2011-02-19 201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6614A (zh) * 2017-05-18 2017-09-15 安徽朗迪叶轮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驱蚊通风设备
CN107166614B (zh) * 2017-05-18 2019-05-17 安徽朗迪叶轮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驱蚊通风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13729A1 (en) 2013-11-28
JPWO2013031568A1 (ja) 2015-03-23
WO2013031568A1 (ja) 2013-03-07
CN103348190B (zh) 2016-01-27
US9228752B2 (en) 2016-01-05
JP5646068B2 (ja)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8190B (zh) 加湿装置
CN105556216B (zh) 加湿装置及具备加湿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US20150219346A1 (en) Humidifi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humidifier
CN100490233C (zh)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CN204115138U (zh)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超声波纳米水离子加湿装置
CN112023103A (zh) 包括改善的流体混合物的喷墨递送系统
CN106461248B (zh) 加湿装置和带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CN104248897A (zh) 湿式空气净化器和湿式空气净化方法
CN220756580U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00400174C (zh) 静电雾化装置
JP2010284625A (ja) 静電霧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622139B2 (ja) 噴霧ノズル及びミスト帯電防止方法
CN111359393B (zh) 一种制备水合空气负离子的装置和方法及应用
US20040250684A1 (en)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
CN101284711B (zh) 可携带式常压电浆清洁机
CN212663134U (zh) 一种气体处理装置
CN110314620B (zh) 一种高效喷淋气液混合装置
JP5377412B2 (ja) 加湿装置
JP2011092919A (ja) 静電霧化装置並びに機器
JP2011099647A (ja) 空気清浄装置
EP2441509B1 (en) Plate type biofilter with a capillary system for charge humidification
CN201917017U (zh) 一种除尘杀菌加湿器
JP2014129892A (ja) 加湿装置
CN219160556U (zh) 一种空间环境消杀与净化装置
KR20110036025A (ko) 음이온 첨가량과 오존 방출량 조절이 가능한 송풍식 방제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