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68203A -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循环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循环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68203A CN103168203A CN2011800502182A CN201180050218A CN103168203A CN 103168203 A CN103168203 A CN 103168203A CN 2011800502182 A CN2011800502182 A CN 2011800502182A CN 201180050218 A CN201180050218 A CN 201180050218A CN 103168203 A CN103168203 A CN 1031682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efrigerant
- cold
- producing medium
-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1—Ejectors with the cooled primary flow at reduced or low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3—Eject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在使用喷射器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宽的运转范围内实现高效率运转。制冷循环装置(100)依次连接压缩机(101)、冷凝器(102)、第一流量控制阀(103)、制冷剂留存容器(104)、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第一蒸发器(106),从冷凝器(102)出口分支,依次连接第三流量控制阀(107)、喷射器(108)、第二蒸发器(109)、压缩机(101)。喷射器(108)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1081)与第三流量控制阀(107)连接,吸引制冷剂流入口(1082)与第一蒸发器(106)出口连接,混合制冷剂流出口(1083)和第二蒸发器(109)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而且,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从将冷凝器(102)和第二流量控制阀(105)连结的制冷剂配管分支,并经第四流量控制阀(110)与喷射器(108)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1083)连接的旁通回路(11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谋求热泵的高效率运转的具备喷射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具备喷射器的制冷循环装置,做成如下的结构:可变节流机构31安装在冷凝器12的出口,从可变节流机构31的下游侧分支,在一方安装固定节流件19,在另一方安装喷射器15(例如,专利文献1)。
在固定节流件19和喷射器15的喷嘴15a通过的制冷剂流量被预先设定成系统整体的冷却能力为最大的最佳流量比,通过将喷射器15的喷嘴部15a的制冷剂流路面积、混合部15c以及扩散器部15d的尺寸、固定节流件19的开度设计为适当的值来实现。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49号公报(第2图)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例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制冷剂的向喷射器15的流入压力因喷射器上游侧具备的可变节流机构而降低,所以,由喷射器15回收的膨胀动力下降,结果,不能充分得到由喷射器产生的改善制冷循环的效率的效果。
另外,虽然为了最大限度地得到喷射器15的膨胀动力回收量,只要以可变节流机构13为全开状态决定喷嘴部15a的流路面积以及固定节流件19的流路面积即可,但是,在因冷却负荷的增大,使得制冷剂循环量增大的情况下,存在固定节流件19和喷射器15的喷嘴15a的流路面积过小,制冷循环的高低压差扩大,偏离COP为最大的最佳的运转状态的课题。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利用了喷射器并且运转效率高的制冷循环装置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是具备喷射器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所述喷射器具有驱动制冷剂流入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吸引制冷剂流入的吸引制冷剂流入口以及混合了驱动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流出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第一制冷剂路径、第二制冷剂路径、第三制冷剂路径和旁通路,
所述第一制冷剂路径按照压缩机、散热器、流量控制阀、第一蒸发器的顺序由配管连接,由配管将上述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吸引制冷剂流入口连接,
所述第二制冷剂路径按照上述压缩机、第二蒸发器的顺序由配管连接,由配管将上述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混合制冷剂流出口连接,
所述第三制冷剂路径在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将上述散热器的制冷剂出口和上述流量控制阀连接的配管的中途的分支部分支,由配管连接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驱动制冷剂流入口,
所述旁通路在与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的上述分支部相比靠下游侧的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上述流量控制阀的上游侧分支,在上述第二制冷剂路径中,由配管连接在上述喷射器的上述混合制冷剂流出口和上述第二蒸发器之间,所述旁通路在中途配置了控制制冷剂的流量的旁通流量控制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利用了喷射器的运转效率高的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喷射器108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莫里尔线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其它的莫里尔线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另外其它的莫里尔线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第一流量控制阀103的控制流程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控制流程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控制流程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其它的控制流程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冷却负荷和制冷剂流量比的关系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冷却负荷和吸入压力的关系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冷却负荷和COP吸入压力的关系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其它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方式1的带针阀的喷射器108的整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1的针阀205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示意图。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喷射器108。
(1)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第一制冷剂路径,该第一制冷剂路径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101、作为散热器的冷凝器102、第一流量控制阀103、留存剩余制冷剂的制冷剂留存容器104、第二流量控制阀105(流量控制阀)、第一蒸发器106,由配管将第一蒸发器106的制冷剂出口与喷射器108的吸引制冷剂流入口1082连接。
(2)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第二制冷剂路径,该第二制冷剂路径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101和第二蒸发器109,由制冷剂配管将第二蒸发器109的制冷剂入口与喷射器108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1083连接。
(3)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第三制冷剂路径,该第三制冷剂路径在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将冷凝器102的制冷剂出口和第二流量控制阀105连接的配管的中途的分支部116分支,由配管连接于喷射器108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1081。在第三制冷剂路径的中途配置第三流量控制阀107(驱动流量控制部的一例)。
(4)再有,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旁通回路113,该旁通回路113是如下的旁通路:在与第一制冷剂路径的分支部116相比靠下游侧的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上游侧分支,在第二制冷剂路径中,由配管连接在喷射器108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1083和第二蒸发器109之间,并且该旁通回路113在中途配置控制制冷剂的流量的第四流量控制阀110(旁通流量控制部)。旁通回路113是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特征。
(5)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控制装置120。
(各种检测器)
在制冷剂循环的各部分配管上安装着各检测器(传感器)。即、安装着测定压缩机101的排出以及吸入压力的压力检测器111a、111b、检测冷凝器102的出口温度的温度检测器112a、检测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温度以及中间温度的温度检测器112b、112c、检测压缩机101的吸入温度的温度检测器112d等。来自这些检测器的检测信号被集中到控制装置120。而且,由设置在控制装置120内的运算处理部(未图示出)的运算构件处理各种信号,在与各自的目标值(例如,温度、过热度、过冷却度)进行比较、判断后,从控制装置120内的控制信号送出部(未图示出)向各种执行器(例如,流量控制阀、压缩机)送出控制指令值。控制装置120控制各种执行器。图1所示的第一流量控制阀103、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第四流量控制阀110能够通过控制装置120的控制进行开度控制。另外,压缩机101能够通过控制装置120的控制,进行运转频率的控制。通过下面的图6~图9的流程图所说明的控制都是由控制装置120进行的控制。图1、图13中的连结检测器和流量控制阀的虚线表示检测器和根据检测结果被控制的流量控制阀的关系。例如,在图1的情况下,根据温度检测器112a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流量控制阀103。
(喷射器108的结构)
图2是表示喷射器108的内部构造的图。喷射器108由喷嘴部201、混合部202、扩散器部203构成。喷嘴部201由节流部201a、喉部201b、末端宽部201c构成。喷射器108使从冷凝器102流出的高压的制冷剂(驱动制冷剂)从驱动制冷剂流入口1081流入,使流入的驱动制冷剂在节流部201a减压膨胀,在喷嘴喉部201b以音速被减压、加速,进而在末端宽部201c以超音速被减压、加速。据此,超高速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喷嘴部201流出。另一方面,吸引制冷剂流入口1082的制冷剂被从喷嘴部201流出的超高速的制冷剂引入(吸引制冷剂)。从喷嘴部201的出口,也就是混合部202的入口开始,超高速的驱动制冷剂和低速的吸引制冷剂开始混杂在一起,通过相互的动量交换,压力恢复(上升)。进而,在扩散器部203中也通过因流路扩大而产生的减速,压力恢复,混合了驱动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从扩散器部203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1083流出。
(动作)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不利用旁通回路113的情况,也就是成为本实施方式1的前提的莫里尔线图。图3的莫里尔线图的横轴表示制冷剂的比焓,纵轴表示压力,线图中的a-m的各点表示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示意图中的各配管的制冷剂状态。
压缩机101的吸入口中的状态a的低压制冷剂因压缩机101而成为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状态b),向冷凝器102流入,通过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状态c。状态c的制冷剂被分流为向喷射器108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1081流动的制冷剂和向第一流量控制阀103流动的制冷剂。向第一流量控制阀103流动的制冷剂在被减压后,向制冷剂留存容器104流入。在制冷剂留存容器104中,密度大的液体制冷剂滞留在容器的底侧,气体制冷剂滞留在容器上部。从制冷剂留存容器104流出的状态d的制冷剂经由第二流量控制阀105被减压,成为状态e,向第一蒸发器106流入。在第一蒸发器106中,通过来自冷却空间的热交换被加热,成为状态f,向喷射器108的吸引制冷剂流入口1082流动。
另一方面,从冷凝器102分流并向第三流量控制阀107流动的状态c的制冷剂经由第三流量控制阀107而压力低下,成为状态g,向喷射器108流入。在喷射器108的喷嘴部201被减压的状态h的超高速制冷剂在喷嘴部201的出口紧挨的后部,与吸引制冷剂,也就是从第一蒸发器106流出的状态f的制冷剂混合,成为状态i。制冷剂经由喷射器108的混合部202、扩散器部203而压力上升,成为状态j,从喷射器108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1083流出。
状态j的制冷剂在第二蒸发器109处通过与冷却空间的热交换而成为状态m,通过向压缩机101吸入的上面的动作,形成制冷循环。
虽然为了使膨胀动力最大化而优选在第三流量控制阀107为全开状态下进行运转,但是,在冷却负荷小,制冷剂循环量少的运转状态下,若将第四流量控制阀110关闭,经由第一流量控制阀103调整制冷剂向第一蒸发器106的流量,经由第三流量控制阀107调整向喷射器108流入的制冷剂流量,则能够得到运转效率高的制冷循环的动作状态。
图4是其它的莫里尔线图。由于喷射器108的喷嘴喉部201b的流路面积为固定值,所以,若冷却负荷增大,制冷剂循环量增大,则向喷射器108流入的制冷剂流量过少,制冷剂的向第一蒸发器106的流量过多。其结果为,制冷循环的动作状态如图4的虚线所示,由于点a、f、i、j、l、m向莫里尔线图的右下移动,所以,压缩机101的吸入压力降低,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降低。
图5是另外的其它的莫里尔线图。接着,使用图5的莫里尔线图,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1的利用了旁通回路113的动作。压缩机101的吸入口中的状态a的低压制冷剂因压缩机101而成为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状态b),向冷凝器102流入,通过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状态c。状态c的制冷剂被分流为向喷射器108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1081流动的制冷剂和向第一流量控制阀103流动的制冷剂。向第一流量控制阀103流动的制冷剂在被减压后,向制冷剂留存容器104流入。从制冷剂留存容器104流出的状态d的制冷剂分流成向旁通回路113和第二流量控制阀105流动的制冷剂。向第二流量控制阀105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图3阐述的动作同样,在第一蒸发器106通过,向吸引制冷剂流入口1082流入。另一方面,向旁通回路113流动的制冷剂经由第四流量控制阀110被流量调整而减压(状态k),与从喷射器108流出的状态j的制冷剂混合,成为状态l。成为状态l的制冷剂通过第二蒸发器109,被吸入压缩机101。
通过利用旁通回路113,能够使喷射器108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1083的焓变小。因此,能够使图4中虚线所示的点a、f、i、j、l、m为适当的状态,能够谋求制冷循环的高效率化。
(控制)
接着,对各流量控制阀的控制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各流量控制阀的控制由控制装置120执行。
图6是表示由控制装置120进行的第一流量控制阀103的控制流程的图。例举将第一流量控制阀103的控制目标值作为冷凝器102的出口过冷却度的情况,使用图6说明其控制流程。过冷却度表示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和制冷剂温度的温度差。
在ST101中,由安装在冷凝器102的出口处的温度检测器112a检测状态c的制冷剂温度。在ST102中,由安装在压缩机101的排出配管处的压力检测器111a检测状态b的压力。在ST103中,根据ST102的压力检测值运算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在ST104中,根据ST103的制冷剂饱和温度的运算值和冷凝器102的出口温度的检测值的差,运算状态c的过冷却度。在ST105中判定该过冷却度的运算值,控制第一流量控制阀103的开度。
在过冷却度的运算值比目标值小的情况下,在ST106-1中使第一流量控制阀103的开度减小,使制冷剂流量减少(ST107-1),使过冷却度上升(ST108-1)。在过冷却度的运算值比目标值大的情况下,在ST106-2中使第一流量控制阀的开度增大,使制冷剂流量增大(ST107-2),使过冷却度降低(ST108-2)。周期性地反复进行ST101到ST108,控制冷凝器102的出口的状态c的过冷却度。过冷却度的目标值被预先设定为制冷循环的运转效率为最大的值。
在上述中,从安装在压缩机101的排出口处的压力检测器运算制冷剂的饱和温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冷凝器102的出口或入口安装压力检测器。另外,也可以在制冷剂为饱和状态的位置安装温度检测器,直接检测饱和温度。
图7是表示由控制装置120进行的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控制流程的图。接着,对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控制进行说明。例举将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控制目标值作为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过热度的情况,使用图7对其控制流程进行说明。过热度表示制冷剂温度和制冷剂的饱和温度的差。
在ST201中,由安装在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处的温度检测器112b检测状态f的制冷剂温度。在ST202中,由温度检测器112c检测第一蒸发器106的中间温度。由于第一蒸发器106内的制冷剂为气液二相的饱和状态,所以,能够将热交换器中间部的温度的检测值原样不变地作为制冷剂的饱和温度来利用。在ST203中,控制装置120根据在ST201和ST202中检测到的温度检测器值,运算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过热度。控制装置120在ST204判定该过热度的运算值,控制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开度。
在过热度的运算值比目标值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0在ST205-1中使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开度减小,使制冷剂流量减少(ST205-1),使过热度上升(ST206-1)。在过热度的运算值比目标值大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0在ST205-2中使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开度增大,使制冷剂流量增大(ST107-2),使过热度降低(ST207-2)。控制装置120周期性地反复进行从ST201到ST207的控制,控制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的状态f的过热度。
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控制目标值并不限定于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过热度,也可以使用其它的物理量(干燥度、温度)来控制。另外,控制目标值并不限定于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的物理量,也可以使用与第一蒸发器106的出口处的物理量存在相关关系的压缩机101的吸入过热度、排出温度来控制。
图8是由控制装置120进行的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控制流程。第三流量控制阀107和第四流量控制阀110仅在图8的控制流程中被控制。例如,在后述的ST306-1中,控制装置120判定第四流量控制阀110是否为全闭,但是,在初期状态(例如,制冷循环装置100运转开始时),第四流量控制阀110为全闭,第三流量控制阀107被设定为不是全开的规定的开度。
接着,使用图8,对第三流量控制阀107和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控制进行说明。第三流量控制阀107和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动作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流量控制阀110为关闭状态时,第三流量控制阀107进行开闭动作,在第三流量控制阀107为全开状态时,第四流量控制阀110进行开闭动作。
针对第三流量控制阀107和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控制,例举将第二蒸发器109的出口过热度(点m)作为目标值的情况并进行说明。
在ST301中,经温度检测器112d检测第二蒸发器109的出口温度。在ST302中,由压力检测器111b检测状态a的压力。在ST303中,控制装置120根据ST302的压力检测值,按照规定的过热度运算规则运算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在ST304中,使用在ST301中的温度检测值和在ST303中的制冷剂饱和温度的运算值,运算第二蒸发器109的出口过热度(温度检测值-制冷剂饱和温度)。规定的过热度运算规则也包括该运算。在ST305中判定该过热度的运算值,控制第三流量控制阀107和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开度。
在ST303中的过热度的运算值比目标值小的情况下,在ST306-1中,检查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开度。在第四流量控制阀110为全闭的情况下,使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的开度减小(ST306-1a)。在第四流量控制阀110打开,制冷剂向旁通回路113流动时,减小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开度(ST306-1b)。通过ST306-1a或ST306-1b的操作,第二蒸发器109的制冷剂流量降低(ST307-1),第二蒸发器109的出口过热度上升(ST308-1)。
另一方面,在ST305中,在第二蒸发器109的出口过热度比目标值大的情况下,在ST306-2中,检查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的开度。在第三流量控制阀107为全开的情况下,增大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开度(ST306-2a)。在第三流量控制阀107不是全开的情况下,增大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的开度(ST306-2b)。通过ST306-2a或ST306-2b的操作,第二蒸发器109的制冷剂流量增大(ST307-2),第二蒸发器109的出口过热度降低(ST308-2)。
在上面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控制目标值作为第二蒸发器109的出口过热度,但是,也可以将压缩机101的吸入过热度、压缩机101的排出侧温度控制到规定的目标值。
图9是控制装置120根据排出侧温度,控制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控制流程。图9的ST405以后与图8相同。仅图9的ST401与图8不同。即、在根据排出侧温度,控制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第四流量控制阀110的图9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20在ST401中将规定的排出温度运算规则应用于用于检测压缩机101的排出温度的温度检测器(未图示出)的检测结果,运算排出温度。而且,在ST405中,控制装置120对预先保有的目标排出温度和排出温度运算结果进行比较判定。若运算值不足目标排出温度,则处理进入ST406-1,若运算值为目标排出温度,则处理结束,在运算值比目标排出温度大的情况下,处理进入ST406-2。下面的处理与图8的相同。
使用图10、图11、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效果。
图10是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冷却负荷和制冷剂流量比的关系图。图10的横轴表示冷却负荷,纵轴表示制冷剂流量比(第一蒸发器106的制冷剂流量/压缩机101的排出制冷剂流量)。在没有利用旁通回路113的情况下,流量比伴随着冷却负荷的增大而增大,与此相对,在使用旁通回路113的情况下,能够使制冷剂流量比相对于冷却负荷稳定。
图11是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冷却负荷和吸入压力的关系图。横轴表示冷却负荷,纵轴表示压缩机101的吸入压力。在利用旁通回路113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蒸发器106的制冷剂流量被调整为适当值,所以,与没有利用旁通回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压缩机101的吸入压力降低。
其结果为,图12虽然是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冷却负荷和COP吸入压力的关系图,但如图12所示,能够得到比没有旁通回路的情况高的COP。
用于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并不限于R410A、R32等氟利昂系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丙烷、异丁烷等碳氢系的制冷剂、二氧化碳。相对于任意的制冷剂,都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虽然丙烷是可燃性制冷剂,但是,通过将蒸发器和冷凝器收纳在相同的框体内,设置在远离冷却空间的地点,使水向蒸发器循环,使用冷水进行冷却,据此,能够作为安全性高的制冷循环装置来利用。另外,使用作为低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全球变暖潜能值)制冷剂的HFO(氢氟烯烃)系制冷剂、它的混合制冷剂,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图13是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其它的示意图。在图13中,用“开闭阀114和毛细管115的结构”(旁通流量控制部的一例)代替第四流量控制阀110(旁通流量控制部的一例)。即、在图1中,由第四流量控制阀110调整向旁通回路113流动的流量,但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像图13所示那样,利用开闭阀114(能够由控制装置120进行开闭的控制)和毛细管115,构成替代第四流量控制阀110来进行流量控制的旁通流量控制部。
另外,在图13中,取消了“第一流量控制阀103和制冷剂留存容器104”。也可以从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取消“第一流量控制阀103和制冷剂留存容器104”,在第二流量控制阀105的上游侧具备旁通回路113,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针阀)
图14是表示带针阀的喷射器的整体图。
图15是表示针阀205的构造。图1是在喷射器108的上游侧具备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通过利用像图14所示那样将喷射器108和可动式的针阀205(驱动流量控制部的一例)做成一体构造的喷射器,替代第三流量控制阀107。
如图15所示,针阀205由线圈部205a、转子部205b、针部205c构成。线圈部205a若从控制装置120的控制信号送出部(前面未图示出)经信号线缆205d接收脉冲信号,则产生磁极,线圈内部的转子部205b旋转。在转子部205b的旋转轴上加工丝杠和针,丝杠的旋转成为轴方向的运动,针部205c移动。针阀205是使该针部205c在图15的左右方向运动,进行从冷凝器102流入的驱动流量的调整的构造。根据该构造,能够由可动式的针阀205替换第三流量控制阀107的功能。
这样,针阀205向喷射器108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1081的插入量因控制装置1220的控制而变化,由此针阀205作为驱动流量控制部发挥功能。据此,由于能够使喷射器108和第三流量控制阀107为一体构造,所以,没有将两者连接的配管,能够削减成本。
上面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并不限于空调装置,也可以利用于将水热交换器用于冷凝器的空气热源的供热水装置、将水热交换器用于蒸发器的空气热源的制冷机或盐水冷却器、还有将水热交换器用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热泵制冷机。
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在使用喷射器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即使在偏离喷射器的适当运转条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通过喷射器而能够高效率运转的制冷循环装置。
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在冷却负荷小,制冷剂向喷射器的流量过多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流量控制阀103,调整向第一蒸发器106的流量。而且,在冷却负荷大,制冷剂向喷射器108的流量过小的情况下,使用第四流量控制阀110,调整向第一蒸发器的流量,据此,能够形成COP为最大的制冷循环的动作状态,能够谋求制冷循环的节能运转。
在上面的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制冷循环装置,但是,也可以将该制冷循环装置作为下述那样的制冷剂循环方法来掌握。
即,
一种制冷剂循环方法,所述制冷剂循环方法使用喷射器,使制冷剂循环,所述喷射器具有驱动制冷剂流入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吸引制冷剂流入的吸引制冷剂流入口以及混合了驱动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流出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其中,
形成第一制冷剂路径,该第一制冷剂路径由配管按照压缩机、散热器、流量控制阀、第一蒸发器的顺序连接,由配管将上述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和上述喷射器的上述吸引制冷剂流入口连接,
形成第二制冷剂路径,该第二制冷剂路径由配管按照上述压缩机、第二蒸发器的顺序连接,由配管将上述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混合制冷剂流出口连接,
形成第三制冷剂路径,该第三制冷剂路径在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将上述散热器的制冷剂出口和上述流量控制阀连接的配管的中途的分支部分支,由配管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驱动制冷剂流入口连接,
形成旁通路,该旁通路在与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的上述分支部相比靠下游侧的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上述流量控制阀的上游侧分支,并在上述第二制冷剂路径中,由配管连接在上述喷射器的上述混合制冷剂流出口和上述第二蒸发器之间,所述旁通路在中途配置了控制制冷剂的流量的旁通流量控制部,
使上述制冷剂循环。
符号说明
100:制冷循环装置;101:压缩机;102:冷凝器;103:第一流量控制阀;104:制冷剂留存容器;105:第二流量控制阀;106:第一蒸发器;107:第三流量控制阀;108:喷射器;109:第二蒸发器;110:第四流量控制阀;111a,111b:压力检测器;112a、112b、112c、112d:温度检测器;113:旁通回路;114:开闭阀;115:毛细管;116:分支部;120:控制装置;201:喷嘴部;201a:节流部;201b:喉部;201c:末端宽部;202:混合部;203:扩散器部;204:吸引部;205:针阀;205a:线圈部;205b:转子部;205c:针部;205d:信号线缆。
Claims (11)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喷射器使制冷剂循环,所述喷射器具有驱动制冷剂流入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吸引制冷剂流入的吸引制冷剂流入口以及混合了驱动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流出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第一制冷剂路径、第二制冷剂路径、第三制冷剂路径和旁通路,
所述第一制冷剂路径按照压缩机、散热器、流量控制阀、第一蒸发器的顺序由配管连接,由配管将上述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吸引制冷剂流入口连接,
所述第二制冷剂路径按照上述压缩机、第二蒸发器的顺序由配管连接,由配管将上述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混合制冷剂流出口连接,
所述第三制冷剂路径在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将上述散热器的制冷剂出口和上述流量控制阀连接的配管的中途的分支部分支,由配管连接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驱动制冷剂流入口,
所述旁通路在与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的上述分支部相比靠下游侧的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上述流量控制阀的上游侧分支,在上述第二制冷剂路径中,由配管连接在上述喷射器的上述混合制冷剂流出口和上述第二蒸发器之间,并且所述旁通路在中途配置了控制制冷剂的流量的旁通流量控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驱动流量控制部,该驱动流量控制部对作为上述驱动制冷剂的、经上述第三制冷剂路径向上述喷射器的上述驱动制冷剂流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流量控制部和上述旁通流量控制部通过受到开度的控制来控制制冷剂的流量,
上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控制上述驱动流量控制部和上述旁通流量控制部的开度的控制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判定上述旁通流量控制部的开度,若判定为开度为关闭状态,则对上述驱动流量控制部的开度进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判定上述驱动流量控制部的开度,若判定开度是全开状态,则对上述旁通流量控制部的开度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按照规定的过热度运算规则运算上述第二制冷剂路径中的规定部位的当前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根据运算的上述过热度,对上述驱动流量控制部和上述旁通流量控制部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开度进行控制。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按照规定的排出温度运算规则运算上述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排出温度,根据运算的上述排出温度,对上述驱动流量控制部和上述旁通流量控制部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开度进行控制。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旁通流量控制部由开闭阀和毛细管构成。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流量控制部通过针阀来实现,所述针阀向上述喷射器的上述驱动制冷剂流入口的插入量通过上述控制装置的控制而变化。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冷循环装置使用氟利昂系制冷剂、碳氢系制冷剂、HFO系制冷剂中的任意一种作为制冷剂。
11.一种制冷剂循环方法,所述制冷剂循环方法使用喷射器使制冷剂循环,所述喷射器具有驱动制冷剂流入的驱动制冷剂流入口、吸引制冷剂流入的吸引制冷剂流入口以及混合了驱动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流出的混合制冷剂流出口,其特征在于,
形成第一制冷剂路径,该第一制冷剂路径由配管按照压缩机、散热器、流量控制阀、第一蒸发器的顺序连接,由配管将上述第一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和上述喷射器的上述吸引制冷剂流入口连接,
形成第二制冷剂路径,该第二制冷剂路径由配管按照上述压缩机、第二蒸发器的顺序连接,由配管将上述第二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混合制冷剂流出口连接,
形成第三制冷剂路径,该第三制冷剂路径在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将上述散热器的制冷剂出口和上述流量控制阀连接的配管的中途的分支部分支,由配管连接于上述喷射器的上述驱动制冷剂流入口,
形成旁通路,该旁通路在与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的上述分支部相比靠下游侧的上述第一制冷剂路径中,从上述流量控制阀的上游侧分支,并在上述第二制冷剂路径中,由配管连接在上述喷射器的上述混合制冷剂流出口和上述第二蒸发器之间,并且该旁通路在中途配置了控制制冷剂的流量的旁通流量控制部,
使上述制冷剂循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33813 | 2010-10-18 | ||
JP2010-233813 | 2010-10-18 | ||
PCT/JP2011/051383 WO2012053229A1 (ja) | 2010-10-18 | 2011-01-26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媒循環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68203A true CN103168203A (zh) | 2013-06-19 |
CN103168203B CN103168203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5974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50218.2A Active CN103168203B (zh) | 2010-10-18 | 2011-01-26 |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循环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53668B2 (zh) |
EP (1) | EP2631559B1 (zh) |
JP (1) | JP5506944B2 (zh) |
CN (1) | CN103168203B (zh) |
WO (1) | WO2012053229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19595A (zh) * | 2015-05-12 | 2015-08-0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和空调器 |
CN106461275A (zh) * | 2014-07-23 | 2017-02-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6796066A (zh) * | 2014-10-09 | 2017-05-31 | 开利公司 | 内部吸液式热交换器 |
CN108139120A (zh) * | 2015-10-21 | 2018-06-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12665208A (zh) * | 2020-12-29 | 2021-04-16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64412B2 (ja) * | 2012-07-30 | 2017-01-25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4145526A (ja) * | 2013-01-29 | 2014-08-14 | Yanmar Co Ltd | ヒートポンプ式チラー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
JP2014145525A (ja) * | 2013-01-29 | 2014-08-14 | Yanmar Co Ltd | チラー |
CN105899889B (zh) * | 2014-03-14 | 2018-06-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装置 |
EP3002535B1 (en) * | 2014-09-30 | 2018-06-13 |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 Single and multi-pressure condensation system |
DE102015207844A1 (de) * | 2015-04-28 | 2016-11-03 | BSH Hausgeräte GmbH | Kältegerät mit einem Wärmetauscher |
CN106288477B (zh) | 2015-05-27 | 2020-12-15 | 开利公司 | 喷射器系统及运行方法 |
CN107351624B (zh) * | 2016-05-10 | 2020-08-2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
CN107356003B (zh) | 2016-05-10 | 2021-04-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
RU180821U1 (ru) * | 2018-01-09 | 2018-06-25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 "Криогенная техника" | Холод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ровизионных кладовых |
US20190368823A1 (en) | 2018-05-29 | 2019-12-05 | Cooler Master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US11913725B2 (en) | 2018-12-21 | 2024-02-27 | Cooler Master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irregular shape |
US11280529B2 (en) * | 2019-06-10 | 2022-03-22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Refrigerant volume control |
WO2020257056A1 (en) * | 2019-06-17 | 2020-12-24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compressor |
US11248849B2 (en) * | 2019-10-15 | 2022-02-15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Detecting loss of charge in HVAC systems |
DE102020202487A1 (de) | 2020-02-27 | 2021-09-02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Kältemittelkrei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trieb |
JP7489817B2 (ja) | 2020-04-17 | 2024-05-24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63830A (ja) * | 2000-03-22 | 2001-09-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ブロック化ユニット及びブロック化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470823A (zh) * | 2002-07-11 | 2004-01-28 | ��ʽ�����װ | 喷射循环 |
CN1657844A (zh) * | 2004-02-18 | 2005-08-24 | 株式会社电装 | 具有多蒸发器的喷射循环 |
CN1755297A (zh) * | 2004-09-29 | 2006-04-05 | 株式会社电装 | 带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制冷剂循环系统 |
CN1910410A (zh) * | 2004-09-22 | 2007-02-07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式制冷剂循环装置 |
CN101097100A (zh) * | 2006-06-30 | 2008-01-02 | 富士电机零售设备系统株式会社 | 制冷剂回路 |
JP4254126B2 (ja) * | 2002-01-15 | 2009-04-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のエジェクタ |
JP5004879B2 (ja) * | 2008-06-20 | 2012-08-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75530B2 (ja) * | 2002-08-29 | 2008-04-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凍サイクル |
JP4254217B2 (ja) * | 2002-11-28 | 2009-04-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
JP3931899B2 (ja) * | 2004-02-18 | 2007-06-2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
JP4123220B2 (ja) * | 2004-11-08 | 2008-07-2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ヒートポンプ式加熱装置 |
JP4600208B2 (ja) * | 2005-01-20 | 2010-12-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を用いたサイクル |
DE102006022557A1 (de) * | 2005-05-16 | 2006-11-23 | Denso Corp., Kariya | Ejektorpumpenkreisvorrichtung |
JP4259605B2 (ja) | 2005-06-30 | 2009-04-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
US20070000262A1 (en) * | 2005-06-30 | 2007-01-04 | Denso Corporation | Ejector cycle system |
JP4923838B2 (ja) | 2005-08-17 | 2012-04-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
US7367202B2 (en) * | 2005-08-17 | 2008-05-06 | Denso Corporation | Refrigerant cycle device with ejector |
JP2007218497A (ja) * | 2006-02-16 | 2007-08-30 | Denso Corp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冷媒流量制御装置 |
US7631511B2 (en) * | 2006-08-08 | 2009-12-15 | Eid Al-Azmi | Portable air conditioning and water cooling apparatus |
JP2008111662A (ja) * | 2007-12-11 | 2008-05-15 | Denso Corp |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
KR101510378B1 (ko) * | 2008-02-20 | 2015-04-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
-
2011
- 2011-01-26 WO PCT/JP2011/051383 patent/WO20120532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1-26 US US13/825,988 patent/US9453668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1-26 EP EP11834075.1A patent/EP2631559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1-26 JP JP2012539617A patent/JP55069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1-26 CN CN201180050218.2A patent/CN1031682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63830A (ja) * | 2000-03-22 | 2001-09-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ブロック化ユニット及びブロック化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4254126B2 (ja) * | 2002-01-15 | 2009-04-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のエジェクタ |
CN1470823A (zh) * | 2002-07-11 | 2004-01-28 | ��ʽ�����װ | 喷射循环 |
CN1657844A (zh) * | 2004-02-18 | 2005-08-24 | 株式会社电装 | 具有多蒸发器的喷射循环 |
CN1910410A (zh) * | 2004-09-22 | 2007-02-07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式制冷剂循环装置 |
CN1755297A (zh) * | 2004-09-29 | 2006-04-05 | 株式会社电装 | 带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制冷剂循环系统 |
CN101097100A (zh) * | 2006-06-30 | 2008-01-02 | 富士电机零售设备系统株式会社 | 制冷剂回路 |
JP5004879B2 (ja) * | 2008-06-20 | 2012-08-2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61275A (zh) * | 2014-07-23 | 2017-02-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6461275B (zh) * | 2014-07-23 | 2019-04-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6796066A (zh) * | 2014-10-09 | 2017-05-31 | 开利公司 | 内部吸液式热交换器 |
CN104819595A (zh) * | 2015-05-12 | 2015-08-0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和空调器 |
CN108139120A (zh) * | 2015-10-21 | 2018-06-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8139120B (zh) * | 2015-10-21 | 2020-04-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12665208A (zh) * | 2020-12-29 | 2021-04-16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CN112665208B (zh) * | 2020-12-29 | 2022-07-1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213083A1 (en) | 2013-08-22 |
JP5506944B2 (ja) | 2014-05-28 |
WO2012053229A1 (ja) | 2012-04-26 |
EP2631559A1 (en) | 2013-08-28 |
EP2631559A4 (en) | 2016-09-28 |
CN103168203B (zh) | 2016-01-20 |
JPWO2012053229A1 (ja) | 2014-02-24 |
US9453668B2 (en) | 2016-09-27 |
EP2631559B1 (en) | 2017-10-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68203B (zh) |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循环方法 | |
EP2554927B1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irculating refrigerant | |
JP2004309045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05172422A (ja) | 冷媒回路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JP622346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US20180266743A1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JP2009270785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104254743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WO2015140951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4272037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3874892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AU2011358039A1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01319826B (zh) | 喷射式制冷剂循环装置 | |
US10823479B2 (en) | Multi-evaporator appliance having a multi-directional valve for delivering refrigerant to the evaporators | |
KR101161381B1 (ko) |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 |
JP6653463B2 (ja) | 冷凍装置 | |
JP4258426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WO2018074370A1 (ja) | 冷凍システムおよび室内ユニット | |
JP4522962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01241797A (ja) | 冷凍サイクル | |
JP2009008350A (ja) | 冷凍装置 | |
WO2020003590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液体加熱装置 | |
JP2012052801A (ja) | 冷凍装置 | |
JP2005249242A (ja) | 空調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