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3155433A - 表面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表面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5433A
CN103155433A CN2011800482812A CN201180048281A CN103155433A CN 103155433 A CN103155433 A CN 103155433A CN 2011800482812 A CN2011800482812 A CN 2011800482812A CN 201180048281 A CN201180048281 A CN 201180048281A CN 103155433 A CN103155433 A CN 1031554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wave
unit
wave propagation
dielectric resonator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82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55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4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3/00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B3/00 - H04B11/00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表面通信设备,包括:片状电磁波传播单元,传播电磁波;供电设备单元或受电设备单元,被部署在电磁波传播单元上,与电磁波传播单元处于非导电状态,并且包括向电磁波传播单元发送电磁波或从电磁波传播单元接收电磁波的电磁波耦合单元。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包括电介质谐振器,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强化电磁波耦合单元和电磁波传播单元之间的电磁耦合。

Description

表面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无线方式供应电能的技术。本发明具体涉及从供电侧向片供电或从片向受电侧(如负载)供电的表面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使用电磁波通信以无线方式供应电能的手段,存在一种系统,其中,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分别以非导电方式布置在片状通信介质上,并且在受电设备侧经由片状通信介质以无线方式接收以无线方式从供电设备供应的电能。
作为这种无线供电的修改示例,还存在一种系统,通过接触供电从供电设备向通信介质执行供电,并且以无线方式从通信介质向受电设备执行受电。此外,作为其修改示例,作为未来的应用范围,还能够想到通过无线供电从供电设备向通信介质执行供电并且通过接触供电从通信介质向受电设备执行供电的系统。
以下,将以上给出的这种通信装置(包括修改示例)称为表面通信。
表面通信能够实现二维片上任意两点间的通信,或者在片上任意点间执行电能的发送或者接收。
专利文献1至3公开了与这种无线供电有关的技术。
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供电系统包括:以片状构成并传播电磁波的电磁波传播设备;以及向电磁波传播设备输出电磁波的供电设备。在供电设备的下表面处的基板上以阵列布置向电磁波传播设备输出电磁波的多个电极。
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电磁波接口设备向具有网状电极的电磁波换能介质供电/从电磁波换能介质受电。该电磁波接口设备由具有螺旋形状的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和电介质构成,所述第一导体以近似平行的方式靠近第一导体层布置,所述第二导体以近似平行的方式被布置为朝向第一导体,所述电介质被布置在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之间。
专利文献3中所示的电磁波接口设备与具有网状导体层的片状电磁波传输介质执行电磁波的输入和输出。该电磁波接口设备经由被布置为朝向网状导体层侧的导体板在片状电磁波传输介质内辐射电磁波。
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片状通信介质上电能通信的原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首次公开No.2008-295176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专利申请,首次公开No.2010-93446
[专利文献3]日本未审专利申请,首次公开No.2010-136135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Hiroyuki Shinoda,“High Speed Sensor Network Formedon Material Surfaces,”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Instrument and ControlEngineers,Feb.2007,Vol.46,No.2,pp.98-1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现状,表面通信中存在以下问题。
通常,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之间的输电效率(即,通信性能)取决于供电设备和片状通信介质之间、以及片状通信介质和受电设备之间的输电效率。
在供电设备或受电设备中安装导电耦合元件,使得导电耦合元件夹在其参考地和通信介质之间。该导电耦合元件被设计为使得:电能的传输量因导体耦合元件在指定频率谐振而增加。
理想情况下,在供电设备的情况下,从供电设备单元供应的全部电能应能被馈送至片状通信介质。然而,实际上,供电设备和片状通信介质之间的电磁耦合变得不足,并且一部分电能作为电磁波漏出至外部。不足的电磁耦合的主要因素被认为是:板状导电耦合元件周围的电磁场的大部分集中在供电设备的参考地和导电耦合元件之间。
在受电设备的情况下,应能从片状通信介质接收由受电设备接收的全部电能。然而,实际上,电磁耦合变得不足,并且其要么作为电磁波留在片侧而未被接收,要么作为电磁波从受电设备和片状通信介质间的缝隙漏出至外部。不足的电磁耦合的一个因素被认为是:板状导电耦合元件周围的电磁场的大部分集中在受电设备的参考地和导电耦合元件之间。作为结果,通信性能下降。为此,期望强化供电设备单元或受电设备单元相对于片状通信介质的电磁耦合的结构。
此外,期望尽可能减小供电设备或受电设备的尺寸。导电耦合元件及其谐振频率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因此一般地谐振频率随导电耦合元件尺寸减小而增加。该关系导致最小化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以在指定频率下传输电能的难度。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示例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前述问题的表面通信设备。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示例方面的表面通信设备包括:片状电磁波传播单元,传播电磁波;以及供电设备单元或受电设备单元,被部署在电磁波传播单元上,与电磁波传播单元处于非导电状态,并且包括向电磁波传播单元发送电磁波或从电磁波传播单元接收电磁波的电磁波耦合单元。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包括电介质谐振器,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强化电磁波耦合单元和电磁波传播单元之间的电磁耦合。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被提供为与电磁波传播单元处于非导电状态的供电设备单元和受电设备单元的电磁波耦合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中,包括电介质谐振器。通过该电介质谐振器,充当通信介质的电磁波传播单元和电磁波耦合单元之间的电磁耦合得到强化。作为结果,可以提高表面通信设备的通信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示例实施例的表面通信设备的主视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磁波传播片的网状层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供电设备单元的附近区域的主视截面图。
图4A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具有矩形形状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4B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具有圆柱形形状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4C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具有半球形形状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4D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具有半圆柱形形状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4E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具有圆筒形状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4F是示出了通过组合图4A至图4E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中的两个或多个构成图3所示的电介质谐振器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图1的表面通信设备的修改示例1的主视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图1的表面通信设备的修改示例2的主视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图1的表面通信设备的修改示例3的主视截面图。
图8是示出了图1的表面通信设备的修改示例4的主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7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示例实施例的表面通信设备的结构的主视截面图。该表面通信设备具有电磁波传播片1,所述电磁波传播片1充当电磁波传播单元,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充当通信介质。
电磁波传播片1是电磁波传播层3、网状层4和保护层5顺序层叠在导电平面层2上的构造。从安装在电磁波传播片1的上表面上的(以下描述的)供电设备单元10供应的电磁波在沿着电磁波传播片1的片表面的方向上传播,并且随后被(以下描述的)受电设备单元20接收。
图2是示出了电磁波传播片1的网状层4的平面图。如图2所示,网状层4是以网状形成的导体。电磁波传播层3是夹在网状层4和导电平面层2之间的空间。电磁波在该空间内在沿着片表面的方向上传播。
绝缘层5被提供为使得供电设备单元10或受电设备单元20和电磁波传播层3互不导电。绝缘层5的介质是具有指定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介质,并且不通过直流电。作为绝缘层5的介质材料,包括空气或真空。
如图1所示,充当电磁波发送单元的供电设备单元10和充当电磁波接收单元的受电设备单元20安装在电磁波传播片1的上表面上。
可以在电磁波传播片1上安装多个供电设备单元10和受电设备单元20。此外,可以在电磁波传播片1上可拆卸地提供供电设备单元10和受电设备单元20。
在电磁波传播片1上的任意位置处以非导电状态(无导体接触通过电磁波传播片1中的介质层5)提供供电设备单元10和受电设备单元20。此处,片状指具有表层伸展和较薄厚度的形状,如布状、纸状、箔装、板状、薄膜状、膜状或网状。
如图1和图3所示,供电设备单元10包括电磁波产生单元11和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供电设备单元10被布置为与电磁波传播片1成相对的位置关系。
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包括电介质谐振器12a和参考导体12b。电介质12a被布置为与电磁波传播片1呈相对位置关系。电介质谐振器12a将电磁波产生单元11产生的电磁波经由网状层4泵入电磁波传播层3。参考导体12b被部署为与电介质谐振器12a的主体单元接触。
通过在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中提供电介质谐振器12a,强化充当通信介质的电磁波传播片1和电磁波耦合单元12之间的电磁耦合。作为结果,提高了表面通信设备的通信性能。
可以使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的电介质谐振器12a具有各种形状。例如,电介质谐振器12a可以是矩形的,如图4A所示。电介质谐振器12a可以具有圆柱形形状,如图4B所示。电介质谐振器12a可以具有半球形形状,如图4C所示。电介质谐振器12a可以具有半圆柱形形状,如图4D所示。电介质谐振器12a可以具有圆筒形形状,如图4E所示。
电介质谐振器12a的可以想到的结构不限于前述结构,各种修改结构及其组合也是可能的。如图4F所示,可以通过组合图4A至图4E中所以的两种或更多种形状来形成电介质谐振器12a(在该示例中,电介质谐振器12a是将具有相同轴中心的两种圆柱形形状叠加的结构)。
一般地,将相对介电常数为10的高电介质材料用于电介质谐振器12a。以高电介质材料作为其材料的电介质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低于导体形状具有等效表面面积和尺寸的耦合元件。相应地,可以减小导电元件的尺寸。同时,由于电介质谐振器12a朝向绝缘层5而不插入导体平面2,当其谐振时,电磁波直接泄漏至通信介质侧。
换言之,在本示例实施例中,与使用板状导体作为导电耦合元件的情况相比,谐振电磁场贡献与通信介质接触的区域增加。作为结果,电磁波耦合单元和通信介质之间的电磁耦合得到强化。
此外,在电磁波产生单元11和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电介质谐振器12a)之间的参考导体12b中形成开口30。提供该开口30,以有助于将电磁波产生单元11产生的电磁波发送至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随后将描述与开口30附近的结构有关的修改示例。
接着,将描述受电设备单元20,受电设备单元20接收已从供电设备单元10输出以及已传播通过电磁波传播片1的电磁波。
受电设备单元20由接收电磁波耦合单元21和电磁波输入单元22构成,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21接收传播通过电磁波传播片1的电磁波,接收到的电磁波输入至所述电磁波输入单元22。接收电磁波耦合单元21基本上是以与前述供电设备单元10的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相同的方式具有电介质谐振器12a和参考导体12b的构造。因此,将省去有关接收电磁波耦合单元21重复描述。换言之,在供应电能的情况下,电磁波被泵入电磁波传播片1,而在接收电能的情况下,相反地接收通过电磁波传播片1传播的电磁波。
根据以上详细描述的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在供电设备单元10的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和受电设备单元20的接收电磁波耦合单元21中包括电介质谐振器12a。通过该电介质谐振器12a,充当通信介质的电磁波传播片1以及供电设备单元10和受电设备单元20之间的电磁耦合得到强化。作为结果,可以提高表面通信合并的通信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使用相对介电常数为10或更高的高电介质材料作为电介质谐振器。因此,电介质谐振器12a的谐振频率低于导体形状具有等效表面面积和尺寸的耦合元件。相应地,可以减小电磁波耦合单元12和21的尺寸。
同时,电介质谐振器12a朝向电磁波传播片1上的绝缘层5而不插入导体平面2。因此,当其谐振时,电磁波直接泄漏至通信介质侧。换言之,根据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与使用板状导体作为导电耦合元件的情况相比,谐振电磁场贡献与通信介质接触的区域增加。作为结果,电磁波耦合单元和通信介质之间的电磁耦合得到强化。
在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中,图2示出了电磁波传播片1的网状层4中的开口形状为矩形的示例。然而,网状层4的开口形状不限于矩形。只要网状层4的开口具有能够被应用为电磁波传播片1的结构,对各种形状的修改是可能的。例如,开口可以为六边形,可以为三角的,或者可以为圆形。
在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中,在电磁波产生单元11和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之间的参考导体12b中形成开口30,以有助于将电磁波产生单元11产生的电磁波发送至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然而,其不限于该构造,并且可以被构造为如以下修改示例1至3中所示。
(修改示例1)
如图5所示,可以在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12的开口30中提供用于匹配的导体件12。以条形形成该导体件12有助于电磁场与电介质谐振器12a的耦合。相应地,由于与对应电介质谐振器12a的电磁场模式的关系,通过将前述条形导体件12a部署在电场相对较强的位置,可以强化供电设备单元10的电磁波耦合单元12和受电设备单元20的电磁波耦合单元21以及电磁波传播片1之间的电磁耦合。
(修改示例2)
如图6所示,可以环形形成修改示例中1所示的导体件12c,并且可以将导体件12c连接至参考导体12b。以环形形成该导体件12有助于与电介质谐振器12a的电磁耦合。相应地,由于与对应电介质谐振器12a的电磁场模式的关系,通过将前述环形导体件12a部署在电场相对较强的位置,可以强化供电设备单元10的电磁波耦合单元12和受电设备单元20的电磁波耦合单元21以及电磁波传播片1之间的电磁耦合。
(修改示例3)
如图7所示,不使用导体件12c,取而代之地可以将开口30制成较宽的狭缝31。采用该种结构有助于传播通过狭缝31的电磁波与电介质谐振器12a的电磁耦合。从而,变得可以强化供电设备单元10的电磁波耦合单元12和受电设备单元20的电磁波耦合单元21以及电磁波传播片1之间的电磁耦合。
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图3和5至7示出了接触的电介质谐振器102a和参考导体12b的示例,但它们无需一定接触。例如,如图8所示,可以在电介质谐振器12a和参考导体12b之间提供绝缘层131。
本发明的表面通信设备不限于参照附图描述的前述示例实施例,可以在其技术范围内想到各种修改示例。例如,各种修改示例可以是在前述示例实施例中给出的其构成元件或过程的组合。
具体地,在前述示例实施例中,提供了供电设备单元10和受电设备单元20,但可以提供两者中的仅仅一个。例如,在仅提供供电设备单元10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接触供电执行向受电设备单元20供应的电磁波。在仅提供受电设备单元20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接触供电执行向供电设备单元10供应的电磁波。
在本示例实施例中,提供供电设备单元10和受电设备单元20,但可以从构成元件中移除(通过在单独的过程中加入)采用接触供电的一侧的设备单元。
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能够用作表面通信设备,以从供电设备侧向受电设备侧传播作为能量的电能,并且同时用作表面通信设备,以从供电设备侧向受电设备侧传播作为通信数据的电能。
例如,其还能够用以将多个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对安装在电磁波传播片1上,并通过一些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对传播作为能量的电能,而以剩下的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对从供电设备侧向受电设备侧传播作为通信数据的电能。
以上,虽然参照示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本发明绝不限于上述示例实施例。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做出本发明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对本发明的形式和细节的各种修改。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用于以无线方式供应电能的技术。本发明具体能够应用于从供电侧向片供电或从片向受电侧(如负载)供电的表面通信设备。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0年10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28353的优先权,其公开以引用方式整体并入此处。
附图标记
1     电磁波传播片(电磁波传播单元)
10    供电设备单元
12    发送电磁波耦合单元
12a   电介质谐振器
20    受电设备单元
21    接收电磁波耦合单元

Claims (10)

1.一种表面通信设备,包括:
片状电磁波传播单元,所述片状电磁波传播单元传播电磁波;以及
供电设备单元,所述供电设备单元被部署在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上,与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处于非导电状态,所述供电设备单元包括向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发送电磁波的电磁波耦合单元,
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包括电介质谐振器,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强化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和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之间的电磁耦合。
2.一种表面通信设备,包括:
片状电磁波传播单元,所述片状电磁波传播单元传播电磁波;以及
受电设备单元,所述受电设备单元被部署在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上,与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处于非导电状态,所述受电设备单元包括从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接收电磁波的电磁波耦合单元,
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包括电介质谐振器,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强化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和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之间的电磁耦合。
3.一种表面通信设备,包括:
片状电磁波传播单元,所述片状电磁波传播单元传播电磁波;
供电设备单元,所述供电设备单元被部署在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上,与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处于非导电状态,所述供电设备单元包括向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发送电磁波的电磁波耦合单元;以及
受电设备单元,所述受电设备单元被部署在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上,与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处于非导电状态,所述受电设备单元包括从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接收电磁波的电磁波耦合单元,
所述供电设备单元的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包括电介质谐振器,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强化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和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之间的电磁耦合,并且
所述受电设备单元的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包括电介质谐振器,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强化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和所述电磁波传播单元之间的电磁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还包括条形导体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还包括环形导体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表面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电磁波耦合单元还包括参考导体,在所述参考导体中形成缝隙。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具有矩形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具有圆柱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具有半球形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电介质谐振器具有矩形圆柱形形状。
CN2011800482812A 2010-10-08 2011-09-14 表面通信设备 Pending CN1031554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28353 2010-10-08
JP2010-228353 2010-10-08
PCT/JP2011/070928 WO2012046548A1 (ja) 2010-10-08 2011-09-14 サーフェイス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5433A true CN103155433A (zh) 2013-06-12

Family

ID=45927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82812A Pending CN103155433A (zh) 2010-10-08 2011-09-14 表面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14613A1 (zh)
JP (1) JPWO2012046548A1 (zh)
CN (1) CN103155433A (zh)
WO (1) WO201204654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2223A (zh) * 2016-02-12 2018-10-23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情报通信研究机构 针对二维通信片的电力供给系统、馈电端口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31612A1 (ja) * 2009-05-14 2010-11-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サーフェイス通信装置
JP6052276B2 (ja) * 2012-02-24 2016-12-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給電装置、通信装置
JP5971703B2 (ja) * 2012-06-15 2016-08-17 石崎 俊雄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
KR102363637B1 (ko) * 2015-01-05 2022-0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진기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630057B1 (ko) * 2018-08-10 2024-0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송수신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영상표시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5920A (zh) * 2001-09-10 2003-03-26 Tdk株式会社 带通滤波器
JP2006190215A (ja) * 2005-01-07 2006-07-2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
WO2007032049A1 (ja) * 2005-09-12 2007-03-22 Cell Cross Corporation 信号伝達装置
JP2010063213A (ja) * 2008-09-01 2010-03-18 Serukurosu:Kk 受電装置及び電力伝達システム
JP2010103982A (ja) * 2008-09-25 2010-05-06 Sony Corp ミリ波伝送装置、ミリ波伝送方法、ミリ波伝送システム
JP2010136135A (ja) * 2008-12-05 2010-06-17 Serukurosu:Kk 電磁波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とシート状の二次元電磁波伝達媒体とシート状電磁波伝達媒体との間で送受信す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8450B1 (en) * 1995-06-20 2001-03-06 Naoki Adachi Dielectric resonator antenna for a mobile communication
WO2010098393A1 (ja) * 2009-02-25 2010-09-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5920A (zh) * 2001-09-10 2003-03-26 Tdk株式会社 带通滤波器
JP2006190215A (ja) * 2005-01-07 2006-07-2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
WO2007032049A1 (ja) * 2005-09-12 2007-03-22 Cell Cross Corporation 信号伝達装置
JP2010063213A (ja) * 2008-09-01 2010-03-18 Serukurosu:Kk 受電装置及び電力伝達システム
JP2010103982A (ja) * 2008-09-25 2010-05-06 Sony Corp ミリ波伝送装置、ミリ波伝送方法、ミリ波伝送システム
JP2010136135A (ja) * 2008-12-05 2010-06-17 Serukurosu:Kk 電磁波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とシート状の二次元電磁波伝達媒体とシート状電磁波伝達媒体との間で送受信す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2223A (zh) * 2016-02-12 2018-10-23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情报通信研究机构 针对二维通信片的电力供给系统、馈电端口
CN108702223B (zh) * 2016-02-12 2021-07-27 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情报通信研究机构 针对二维通信片的电力供给系统、馈电端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14613A1 (en) 2013-08-22
WO2012046548A1 (ja) 2012-04-12
JPWO2012046548A1 (ja) 2014-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5354A (zh) 表面通信设备
CN103155433A (zh) 表面通信设备
US8299877B2 (en) Resonato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O2015081865A1 (zh) 天线结构和移动终端设备
CN112368886B (zh) 包括多个辐射器的天线模块以及包括该天线模块的基站
KR20120020452A (ko) 공진 전력 전송 및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20120019578A (ko) 다중 대역으로 공진전력을 전송하는 무선전력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WO2013105168A1 (ja) インタフェース装置
JP2015139276A (ja) 給電シート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CN103733533A (zh) 用于电容性无线供电系统中的高效电力传输的技术
CN112005437A (zh) 包括介电材料的天线模块和包括天线模块的电子设备
KR102472232B1 (ko) 배터리 모듈
CN108232425B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1630720A (zh) 包括绝缘体的天线模块和包括该天线模块的基站
WO2013124935A1 (ja) 受電装置、給電装置、通信装置
EP3696915A1 (en) Antenna module for supporting vertical polarization radia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EP3888177B1 (en) Cavity filter and antenn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JP5243213B2 (ja) 電磁波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信号伝達システム
JP2010063213A (ja) 受電装置及び電力伝達システム
WO2010131612A1 (ja) サーフェイス通信装置
JP2010252121A (ja) 電磁波インタフェース装置および通信機器
CN112953034A (zh) 一种用于电能无线传输的谐振器微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
WO2007066405A1 (ja) 通信装置
JP2020184718A (ja) アンテナ装置
KR101999480B1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