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1504A - 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01504A CN103101504A CN2012104544566A CN201210454456A CN103101504A CN 103101504 A CN103101504 A CN 103101504A CN 2012104544566 A CN2012104544566 A CN 2012104544566A CN 201210454456 A CN201210454456 A CN 201210454456A CN 103101504 A CN103101504 A CN 1031015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seam
- seam section
- superimposed
-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B60R2021/23538—Sew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7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anels
- B60R2021/23576—Sew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通过缝合基底织物而形成为袋状的气囊。该气囊包括具有第一接缝段和第二接缝段的接缝,在形成第一接缝段之后形成第二接缝段。第二接缝段具有末端和被重叠部,该被重叠部是位于末端和被相交部之间的段。第一接缝段具有端部,该端部包括重叠部。该重叠部位于第二接缝段被重叠部内侧的位置并沿被重叠部延伸。重叠部包括相交部,该相交部与第二接缝段的被相交部相交。第一接缝段的端部进一步包括延伸部,该延伸部从相交部延伸至第二接缝段外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囊装置,其使气囊膨胀,以保护乘员免受由于碰撞等施加至交通工具诸如汽车的冲击。
背景技术
当冲击施加至交通工具诸如汽车时,气囊装置对于保护乘员来说是有效的。例如,已知日本专利公开No.2007-530364中披露的气囊装置。如图7(A)和图7(B)中所示,该气囊装置包括气囊81和充气器82。
通过缝合基底织物83以形成囊袋而形成气囊81,并且气囊81包括接缝A和由接缝A所围绕的膨胀部B。接缝A包括彼此相邻的接缝段84、85。接缝段84、85在相交部89处彼此连接并相交。接缝段84、85分别具有端部84A、85A。端部84A、85A位于比相交部89远离膨胀部B中央的位置。
气囊81还具有另外的接缝段88,该接缝段88将膨胀部B分为上膨胀部86和下膨胀部87。接缝段84、85的相交部89面对下膨胀部87。
根据上述气囊装置,当冲击施加至交通工具构件时,充气器82向膨胀部86、87供应膨胀气体,使得气囊81膨胀展开。膨胀展开的气囊81位于乘员与膨入交通工具内的交通工具构件之间,以吸收冲击能量,从而保护乘员。
当由膨胀气体对膨胀部86、87进行充气时,接缝A中面对膨胀部86、87的部分(即,围绕部分)直接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关于接缝段84、85,除端部84A、85A(即,相交部89外侧的部分)之外的部分直接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
在接缝A中,例如在接缝段85形成之后形成接缝段84。在这种情况下,在形成接缝段84时,缝合针会通过刺入接缝段85而损坏先前形成的接缝段85的线。如果以这种方式使接缝段85的线受损,减弱了相交部89的强度。结果,当接缝A承受膨胀气体压力时,接缝段85会在相交部89处破裂。从破裂部分开始,接缝段85的其他部分会开始裂开,如图7(C)中双点划线示出的。接缝段85的这种破裂会导致膨胀气体从膨胀部87泄露到外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能够防止膨胀气体经由接缝段相交部分的附近泄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通过缝合基底织物而形成为袋状的气囊。该气囊包括接缝和膨胀部,接缝通过缝合形成,膨胀部由接缝围绕并具有中央。膨胀部能够通过供以膨胀气体而膨胀。接缝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接缝段和第二接缝段。在第一接缝段形成之后形成第二接缝段。第二接缝段具有末端和被重叠部,末端靠近第一接缝段,被重叠部是位于末端和第二接缝段的被相交部之间的段,在被相交部处,第二接缝段与第一接缝段相交。第一接缝段具有端部,该端部靠近第二接缝段并包括重叠部。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比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靠近膨胀部中央。也就是,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位于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内侧的位置。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沿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延伸。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包括相交部,该相交部与第二接缝段的被相交部相交。第一接缝段的端部进一步包括延伸部,该延伸部从第一接缝段的相交部延伸至比第二接缝段距离膨胀部中央更远的位置。也就是,第一接缝段的延伸部延伸至第二接缝段外侧的位置。
根据此构造,当由膨胀气体对膨胀部充气时,接缝中围绕膨胀部的部分直接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在第一接缝段与第二接缝段相交的部分附近,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位于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内侧并沿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延伸,同时,面对膨胀气体,因此,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直接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
第一接缝段在第二接缝段之前形成。因此,在形成第二接缝段的过程中当缝合针刺入第一接缝段时,形成第一接缝段的线可能受损。如果第一接缝段的线以此方式受损,当第一接缝段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时,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在相交部处破裂。从破裂部分开始,在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上的其他位置可形成裂开。
然而,即使在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上形成裂开,位于第一接缝段重叠部外侧位置的第二接缝段被重叠部,不会承受与作用在第一接缝段重叠部上的膨胀气体压力同样高的压力。因此,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不易裂开。结果,膨胀气体不易通过第一接缝段和第二接缝段的相交部分附近泄露。
在上述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地,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具有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
根据此构造,在通常发生的情形中,即使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在相交部处破裂,也防止第一接缝段重叠部的至少一部分裂开。这可靠地防止膨胀气体的泄露。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第一接缝段的相交部优选在弯曲状态与第二接缝段的被相交部相交。同样,第一接缝段的延伸部优选在弯曲状态从第一接缝段的相交部延伸至比第二接缝段距离膨胀部中央更远的位置。
根据此构造,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和延伸部二者都弯曲以在相交部附近逐渐改变方向。这有利于缝合基底织物,以形成第一接缝段。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第一接缝段优选包括辅助延伸部,辅助延伸部从作为起点的延伸部延伸。辅助延伸部沿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朝第二接缝段的末端延伸,使得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位于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和辅助延伸部之间。
如上所述,即使在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上形成裂开,位于第一接缝段重叠部外侧位置的第二接缝段被重叠部所承受的压力,也不会与作用在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上的膨胀气体压力同样高。第一接缝段的辅助延伸部位于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外侧位置,因此不易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因此,除了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之外,第一接缝段的辅助延伸部也不易裂开。这可靠地防止了膨胀气体的泄露。
优选地,辅助延伸部的终端位于比第二接缝段的末端距离第二接缝段的被相交部更远的位置处。
根据此构造,第一接缝段的辅助延伸部长于第二接缝段的被重叠部。因此,如果万一膨胀气体压力使第一接缝段中除重叠部之外的其他部分裂开,辅助延伸部能位于裂开部分的外侧位置处。这进一步可靠地防止了膨胀气体的泄露。
在上述气囊装置中,第一接缝段可为接缝的两个第一接缝段之一。两个第一接缝段优选位于彼此接近,并优选具有单独的分隔部,用于将膨胀部分成至少两个部分。各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优选与同一第一接缝段的分隔部相连接。
代替单独的分隔部,在两个第一接缝段具有共用的分隔部的情况下,如果在面对膨胀部(膨胀部彼此相邻,共用分隔部置于之间)之一的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中发生破裂,则破裂的影响通过分隔部可到达另一膨胀部。相比较,在两个第一接缝段各自具有单独的分隔部的情况下,在第一接缝段之一的重叠部中发生的破裂不易影响另一个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
通过结合以举例方式示出本发明原理的附图而进行的下述描述,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的汽车座椅连同乘员一起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乘员、和车身侧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性截面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组件连同汽车座椅和乘员一起的示意性侧视图,图示气囊展开但没有供以膨胀气体的状态(未充气但展开的状态);
图4(A)是示出椅背侧部的内部结构的局部俯视剖视图,在椅背中安装有本实施例的气囊组件;
图4(B)是局部俯视剖视图,示出图4(A)中所示气囊弹出汽车座椅以膨胀展开且一部分留在椅背中的状态;
图5(A)是图示图3中X部分的放大的局部侧视图;
图5(B)是图示图3中Y部分的放大的局部侧视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第一接缝段和第二接缝段相交部分的变化的局部侧视图;
图7(A)是示意性示出现有技术气囊装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7(B)是图示图7(A)中Z部分的放大的局部侧视图;以及
图7(C)是图示图7(B)中的接缝段裂开的状态的放大局部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至图5对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的侧气囊装置进行描述。
在下文中,将汽车前行方向称为前方(即,汽车前方),并将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即,汽车后方)。上下方向指汽车的上下方向。汽车宽度方向的中间用作为在汽车宽度方向的参照。靠近宽度方向中间的一侧称为汽车“内侧”,而远离宽度方向中间的一侧称为汽车“外侧”。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交通工具的座椅的汽车座椅12设置在汽车10的车身侧部11的内侧(图2中的上侧)。车身侧部11指位于汽车10侧面的汽车构件(交通工具构件),并主要对应于门和柱。例如,车身侧部11中对应前座椅的部分包括前门和中柱(B柱)。车身侧部11中对应后座椅的部分包括侧门(后门)的后部、C柱、轮室的前部、以及后侧部。
汽车座椅12包括座椅衬垫(座部)13和椅背(靠背)14。椅背14从座椅衬垫13的后端向上延伸,并且可通过倾斜调节机构(未示出)调节倾斜角度。汽车座椅12在汽车10中布置为使得椅背14面对汽车前方。这样布置的汽车座椅12的宽度方向与汽车的宽度方向相一致。
形成椅背14构架的座椅框架装在椅背14中。如图4(A)所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位于椅背14的外部中(图4(A)中的下部)。座椅框架的该部分(下文称为侧框架部15)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形成。由弹性材料诸如聚氨酯泡沫制成的椅垫16设置在座椅框架的前侧,座椅框架包括侧框架部15。此外,例如由塑料形成的硬质背板17布置在座椅框架的背部上。虽然椅垫16覆有罩,图4(A)中没有示出该罩。这也适用于下文将讨论的图4(B)。
在椅垫16中,在侧框架部15的外侧附近设置有存储部18。存储部18位于就座于汽车座椅12的乘员P附近并位于其斜后方(参见图2)。存储部18容纳气囊组件AM,气囊组件AM形成侧冲击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
狭缝19形成为从存储部18的外侧前拐角伸出。狭缝19斜向前并朝向外部延伸。座垫16的前拐角16C与狭缝19之间的部分(由图4(A)中双点划线围绕的部分)形成可破断部21,该可破断部21设计成由气囊40使其破断。下文将描述气囊40。
安装在椅背14中的气囊组件AM包括作为其主要构件的气囊40和充气器组件30。
现在描述各个构件。在本实施例中,气囊组件AM的构件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参照如图1所示汽车座椅12的椅背14而限定。将椅背14向上延伸的方向定义为气囊组件AM等的上下方向,以及将椅背14的厚度方向定义为气囊组件AM等的前后方向。如上所述,在正常使用中椅背14略微向后倾斜。因此,气囊组件AM等的上下方向并非严格地与汽车的上下方向(竖直方向)一致,而是略微倾斜。同样的,气囊组件AM等的前后方向并非严格地与汽车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一致,而是略微倾斜。
<充气器组件50>
如图3和图4(A)中所示,充气器组件30包括气体源和保持件32,气体源为充气器31,保持件32安装在充气器31的外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烟火式充气器作为充气器31。充气器31为大致筒形并容纳有产生膨胀气体的气体发生剂(未示出)。在充气器31于纵向的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下端)设置有气体出口31A,该气体出口31A在充气器31的径向向外方向排放膨胀气体。将束线(未示出)连接至充气器31在纵向的另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上端),束线布线为用于将致动信号传送至充气器31。
代替使用气体发生剂的烟火式充气器,可以使用混合型充气器,其通过用低速炸药使充满高压气体的高压气缸中的分隔壁破裂而喷出膨胀气体。
保持件32作为扩散件,用于控制排出膨胀气体的方向,并且还作为用于将充气器31连同气囊40一起固定至侧框架部15的部件。保持件32的大部分通过将诸如金属板的板弯曲成筒形而形成。保持件32具有窗口33(参见图3),由气体出口31A排出的大量膨胀气体通过该窗口33被输送至保持件32的外部。
将螺栓34固定至保持件32。螺栓34作为固定件用于将保持件32安装至侧框架部15。换而言之,螺栓34经由保持件32间接固定至充气器31。
充气器组件30的充气器31和保持件32可一体形成。
<气囊40>
如图1和图2所示,当由于汽车10行驶中发生的侧碰撞等而对汽车10的车身侧部11施加冲击时,充气器31向气囊40供给膨胀气体。当供以膨胀气体时,气囊40大致向前弹出,其一部分(后部)留在存储部18中,并且气囊40在就座于汽车座椅12的乘员P与车身侧部11之间膨胀展开。以此方式,乘员P的身体上部受到保护而免受侧碰撞的冲击。
图3示意性示出在气囊40展开但未填充膨胀气体的状态(下文称为未充气但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AM。如图3所示,将基底织物(也称为织物布)41在位于基底织物41中间的折叠线42处折叠为一半,以在汽车宽度方向自身重叠,使得折叠线42位于后方。将重叠的部分结合在一起以形成袋状气囊40。
为了区分气囊40的两个重叠部分,膨胀时位置靠近乘员P的部分(位于内侧的部分)称为内织物部43。位于内织物部43相对乘员P的相对侧部分(位于外侧的部分)称为外织物部44。在基底织物41中,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的外部形状相对于折叠线42对称。
在图3中,将外织物部44的一部分图示为切开状态,以示出内织物部43。
基底织物41优选由具有高强度和挠性的材料形成,以易于折叠。该材料可以为例如由聚酯线或聚酰胺线形成的织布。将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的形状和尺寸设定为,使得当气囊40在汽车座椅12和车身侧部11之间膨胀展开时,气囊40占据位于就座于汽车座椅12的乘员P与车身侧部11之间、对应于腰部PP和胸部PT等的区域。
由通过用线缝合而形成的接缝A,实现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的结合。在图3中,接缝A在外织物部44未被切开的区域由粗虚线示出,以及,接缝A在外织物部44被切开以示出内织物部43的区域由双点划线示出。
在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之间,由接缝A围绕的部分为膨胀部B,由膨胀气体使其膨胀。在本实施例中,膨胀部B由在上下方向彼此相邻的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形成。胸部保护部45由气囊40的上部形成,以保护具有中等身材并以正常姿势就座的乘员P(成人)的胸部PT。腰部保护部46由气囊40的下部形成,以保护具有中等身材并以正常姿势就座的乘员P(成人)的腰部PP。
基底织物41中靠近膨胀部B中央(胸部保护部45、腰部保护部46)的部分称为“内侧”,以及远离膨胀部B中央的部分称为“外侧”。换而言之,气囊40包括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内侧部分为基底织物41中包括膨胀部B中央和中央周围部分的部分,外侧部分为基底织物41中远离膨胀部B中央的部分。
如图3和图5(A)中所示,胸部保护部45的接缝A包括第一接缝段47和第二接缝段48,第二接缝段48在第一接缝段47形成之后形成在第一接缝段47上方。第一接缝段47和第二接缝段48在交点处相交并彼此连接。
第二接缝段48位于从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的外周向内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处,并沿着该外周延伸。第二接缝段48中与靠近第一接缝段47的末端48A(下端)斜向后并向上以长度L1分开的部分,称为被相交部48B。第二接缝段48中靠近第一接缝段47的端部(下部),或者,位于第二接缝段48的下部末端48A与被相交部48B之间的段,为线状的被重叠部48C。被重叠部48C的长度L1要大于或等于15mm,以使被重叠部48C位于重叠部47C外侧,下文将讨论重叠部47C。为了确保该构造,长度L1优选大于或等于30mm。在本实施例中,将长度L1设定为30mm。
第一接缝段47在靠近第二接缝段48的上端部处具有延伸部47A和重叠部47C。重叠部47C比第二接缝段48的被重叠部48C靠近膨胀部B的中央。也就是,重叠部47C位于被重叠部48C的内侧并沿被重叠部48C延伸。重叠部47C的大部分平行于被重叠部48C(以固定的距离与被重叠部48C分隔开),并且在被重叠部48C的纵向与被重叠部48C重叠。重叠部47C的上部弯曲成斜向后且向上膨出,并具有与第二接缝段48的被相交部48B相交的相交部47B。
延伸部47A弯曲成从相交部47B斜向后且向上膨出,并且延伸至比第二接缝段48更远离膨胀部B中央的位置。也就是,延伸部47A位于第二接缝段48的外侧(前方)。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47A没有到达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的外周,但也可以到达外周。
第一接缝段47具有位于重叠部47C后方的分隔部47D。除了前部之外,分隔部47D以倾斜状态延伸,使得分隔部47D朝前端向下(越靠近前端越低)。分隔部47D的前部弯曲以向前并向下膨出。弯曲部的上端部与重叠部47C连接。
如图3和图5(B)所示,腰部保护部46的接缝A包括第一接缝段51和第二接缝段52,第二接缝段52在第一接缝段51形成之后形成在第一接缝段51下方。第一接缝段51和第二接缝段52在交点处相交并彼此连接。
第二接缝段52位于从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的外周向内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处,并沿着该外周延伸。第二接缝段52中与靠近第一接缝段51的末端52A(上端)向下以长度L2分开的部分,称为被相交部52B。第二接缝段52中靠近第一接缝段51的端部(上部),或者,位于末端52A与被相交部52B之间的段,为线状的被重叠部52C。被重叠部52C的长度L2要大于或等于15mm,以使被重叠部52C位于重叠部51C外侧,下文将讨论重叠部51C。为了确保该构造,长度L2优选大于或等于30mm。在本实施例中,将长度L2设定为30mm。
第一接缝段51在靠近第二接缝段52的端部(下部)具有延伸部51A和重叠部51C。重叠部51C位于比第二接缝段52的被重叠部52C靠近膨胀部B中央的位置。也就是,重叠部51C位于被重叠部52C的内侧并沿被重叠部52C延伸。重叠部51C在被重叠部52C的纵向与被重叠部52C重叠。重叠部51C的大部分与被重叠部52C之间的距离沿长度方向大致固定。将重叠部51C的下部弯曲成斜向后并向下膨出,并具有与第二接缝段52的被相交部52B相交的相交部51B。
延伸部51A弯曲成从相交部51B斜向后并向下膨出,并且比第二接缝段52更向外(向前)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51A没有到达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的外周,但也可以到达该外周。
第一接缝段51具有位于重叠部51C后方的分隔部51D。除了前部之外,分隔部51D位于靠近于分隔部47D的位置处并以倾斜状态延伸,使得分隔部51D朝前端向下(越靠近前端越低)。分隔部47D和分隔部51D彼此平行。分隔部47D和分隔部51D将膨胀部B分为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分隔部51D的前部弯曲以向前凸出。弯曲部的下端部与重叠部51C连接。
如图3所示,分隔部47D、51D的后端与结合部55连接,结合部55位于从折叠线42(充气器组件30)向前分隔开的位置处。因此,在气囊40后部(在折叠线42和结合部55之间)中形成连通部56,以使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彼此连接。
在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中,由分隔部47D、51D和结合部55围绕的部分为非膨胀部57,非膨胀部57既不供以膨胀气体也不膨胀。
由于第一接缝段47、51具有比第二接缝段48、52复杂的形状,对于工人来说难以操作缝纫机以准确形成第一接缝段47、51。因此使用可编程的电动缝纫机来形成第一接缝段47、51。根据缝合所要求的缝合程序,可编程的电动缝纫机自动控制送布机构和缝合针驱动机构的操作,该缝合程序基于各种条件而提前编好,用于确定从缝合起点至缝合终点的缝合路径。
相比较,第二缝合段48、52具有比第一缝合段47、51简单的形状,第二缝合段48、52由工人操作缝纫机形成。这是因为,可编程电动缝纫机虽然能够进行准确缝合,但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来进行缝合,而由工人操作缝纫机进行的缝合能够在相对短时间内完成。
气囊40可通过在汽车宽度方向层叠两个单独的基底织物41而形成。在此情况下,将内侧基底织物41和外侧基底织物41分别定义为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二者缝合在一起以形成囊袋。同样,在气囊40中可设置加强织物片,以保护基底织物41等免受膨胀气体的热和压力的影响。
充气器组件30的大部分容纳在气囊40(膨胀部B)的后部中,并且,充气器组件30的上部穿过形成在基底织物41中的充气器插入口61并暴露于气囊40的外侧。保持件32的螺栓34穿过内织物部43(参见图4(A))。这样确定了充气器组件30关于气囊40的位置,同时固定充气器组件30。在这种固定状态,充气器31的气体出口31A和保持件32的窗口33位于结合部55后方。
另外,止回阀65位于气囊40的连通部56中,用于限制膨胀气体从腰部保护部46向胸部保护部45的流动。止回阀65由织造织物形成,为带有上开口端和下开口端的管状。
通过将处于未充气但展开状态下(参见图3)的气囊40折叠成例如图4(A)中图示的形式,将气囊组件AM制成为紧凑阶段形式。将气囊组件AM以这种方式折叠是为了使其易于容纳在椅背14中尺寸有限的存储部18中。
通过将保持件32的螺栓34插入侧框架部15并将螺母35拧至螺栓34,将处于存储形式的气囊组件AM固定至侧框架部15。
可使用处于螺栓34和螺母35之外的部件将保持件32固定至汽车(侧框架部15)。
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气囊组件AM之外,侧气囊装置还包括冲击传感器71和控制器72。由例如加速传感器构成冲击传感器71,并将冲击传感器71设置在汽车车身侧部11中(参见图2)。冲击传感器71检测从外部施加至车身侧部11的冲击。控制器72基于来自冲击传感器71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充气器31的操作。
如上所述来构造本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现在描述侧气囊装置的操作。
在侧气囊装置中,当没有例如由于侧碰撞向车身侧部11施加冲击时,控制器72不会向充气器31发送致动信号,因而充气器31不会向气囊40的膨胀部B供应膨胀气体。因此气囊40以存储形式与充气器组件30保持存储在存储部18中(参见图4(A))。
相比较,在汽车行驶中当冲击传感器71检测到数值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冲击由于侧碰撞等施加至车身侧部11时,控制器72基于检测信号向充气器31发送致动信号以致动充气器31。响应于该致动信号,充气器31内的气体发生剂产生高温和高压的膨胀气体,该膨胀气体经气体出口31A喷出。一部分喷出气体供至气囊40的胸部保护部45。通过打开状态的止回阀65,一部分膨胀气体供至腰部保护部46,该部分膨胀气体的量大于供至胸部保护部45的气体部分。
当如上所述供应膨胀气体时,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膨胀。将膨胀部B分为膨胀部45和膨胀部46的分隔部对于第一接缝段47、51可为共用的,并且第一接缝段47、51的重叠部47C、51C可从共用的分隔部分支。然而,在此情况下,如果面对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二者相邻布置)之一的一个重叠部47C、51C中发生破裂,破裂的影响容易经由共用的分隔部到达面对另一个膨胀部46、45的重叠部51C、47C。
在这方面,本实施例的两个第一接缝段47、51分别具有分隔部47D、51D,分隔部47D、51D彼此靠近并延伸以将膨胀部B分为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第一接缝段47、51的重叠部47C、51C分别与同一第一接缝段47、51的分隔部47D、51D连接。因此,如果面对相邻布置的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分隔部47D、51D置于二者之间)之一的一个重叠部47C、51C中发生破裂,破裂的影响不容易到达面对另一个膨胀部46、45的另一个重叠部51C、47C。
然后,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的膨胀使气囊40打开。如图4(B)所示,气囊40向前弹出,其后部和充气器组件30留在存储部18中。之后,如图2所示,膨胀气体连续供至气囊40,使得气囊40在汽车车身侧部11和就座于汽车座椅12的乘员P之间的空间中向前膨胀展开。腰部保护部46在腰部PP旁边膨胀展开,以及,胸部保护部45在胸部PT旁边膨胀展开。因此,气囊40位于乘员P和凸出进入乘员室的车身侧部11之间。由于与供至腰部保护部46的膨胀气体相比,将较少量的膨胀气体供至胸部保护部45,胸部保护部45以低于腰部保护部46的内压膨胀展开。
当车身侧部11由于碰撞而凸出进入乘员室、同时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膨胀时,气囊40在汽车宽度方向压抵乘员P,从而限制乘员P。气囊40减少从侧面经由车身侧部11传递至乘员P的冲击。更具体而言,由腰部保护部46减少传递至腰部PP的冲击,并且由胸部保护部45减少传递至胸部PT的冲击。
如上所述,与腰部保护部46相比,胸部保护部45以较低内压膨胀。由于在人体中腰部PP通常比胸部PT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因此使得由膨胀展开的气囊40施加给乘员P的冲击在胸部PT处小于腰部PP处。
当充气器31停止供应膨胀气体,腰部保护部46与胸部保护部45之间的内压差使止回阀65关闭。因此,止回阀65中的流动通道被堵住。这防止已从充气器31喷出并流入腰部保护部46的膨胀气体经由止回阀65流(回)至胸部保护部45。
如图3和图5(A)所示,当胸部保护部45由膨胀气体膨胀,接缝A中围绕胸部保护部45的部分直接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在第一接缝段47中与第二接缝段48的相交部47B附近,重叠部47C位于被重叠部48C内侧并沿被重叠部48C延伸,以面对胸部保护部45。然后,重叠部47C在被相交部48B处与第二接缝段48相交。所以重叠部47C直接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接缝段48之前形成第一接缝段47。因此,在形成第二接缝段48的过程中,当缝合针刺入第一接缝段47时,形成第一接缝段47的线可能会受损。如果第一接缝段47的线以此方式受损,第一接缝段47的相交部47B的强度将降低。
因此,当将膨胀气体的压力施加至第一接缝段47时,重叠部47C在相交部47B处破裂。从破裂部分开始,重叠部47C的其他部分可在其他位置开始向前且向下裂开,如由图5(A)中箭头所示。
然而,即使重叠部47C如上所述裂开,位于重叠部47C外侧上的第二接缝段48的被重叠部48C不会承受如重叠部47C所承受同样的膨胀气体高压。因此,被重叠部48C不易裂开。如果重叠部47C的至少一部分在被重叠部48C内侧的位置保持未裂开,被重叠部48C将位于保持部分的外侧和裂开部分的外侧。在流出胸部保护部45之前,胸部保护部45中的膨胀气体必需流经重叠部47C的未裂开部分与被重叠部48C之间的间隙。
这也同样适用于腰部保护部46由膨胀气体膨胀的情况。也就是,即使第一接缝段51的重叠部51C的一部分如图5(B)中箭头所示向后并向上裂开,位于裂开部分外侧的第二接缝段52的被重叠部52C也不易裂开。因此,在流出腰部保护部46之前,腰部保护部46中的膨胀气体必需流经重叠部51C的未裂开部分与被重叠部52C之间的间隙。
通过实验,已发现当被重叠部48C、52C的长度L1、L2为15mm或更长时,即使与第二接缝段48、52的相交部47B、51B破裂,也能避免重叠部47C、51C的至少一部分裂开。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其中,将长度L1、L2二者都设定为大于或等于15mm(具体为30mm),被重叠部48C、52C位于重叠部47C、51C中裂开部分的外侧部分处以及未裂开部分的外侧部分处。在流出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之前,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中的膨胀气体必需流经位于重叠部47C、51C的未裂开部分和被重叠部48C、52C之间的间隙。
上述本实施例具有下述优点。
(1)即使第一接缝段47、51直接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然后重叠部47C、51C在与第二接缝段48、52的相交部47B、51B处破裂,并且从破裂部分开始裂开,也能防止第二接缝段48、52的被重叠部48C、52C裂开。结果,防止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中的膨胀气体通过相交部47B、51B附近的部分泄露。
如果延伸部47A、51A从相交部47B、51B延伸至第二接缝段48、52内侧的位置,也就是,如果延伸部47A、51A延伸进入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以将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彼此缝合,膨胀部45、46在膨胀时的厚度将减小。这降低了膨胀部45、46的冲击吸收性能。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延伸部47A、51A从相交部47B、51B延伸至第二接缝段48、52外侧的位置。延伸部47A、51A将内织物部43和外织物部44在膨胀部45、46外侧的位置处彼此缝合。因此,膨胀部45、46膨胀时的厚度不会因延伸部47A、51A而减小,并且冲击吸收性能不会降低。
(2)第二接缝段48、52的被重叠部48C、52C的长度L1、L2二者都设定为15mm或更长。
因此,在通常发生的情形中,即使重叠部47C、51C在与第二接缝段48、52的相交部47B、51B处被切断并裂开,也能防止重叠部47C、51C的至少一部分裂开。因此能实现上述(1)中的优点。
(3)在弯曲的同时,使第一接缝段47、51的重叠部47C、51C在相交部47B、51B处与第二接缝段48、52相交。同样,在相对于相交部47B、51B弯曲的同时,使延伸部47A、51A延伸至第二接缝段48、52外侧的位置。
以这种方式,在重叠部47C、51C和延伸部47A、51A二者中,第一接缝段47、51通过在相交部47B、51B附近弯曲而逐渐改变方向。这有利于基底织物41的缝合,以形成第一接缝段47、51。
(4)接缝A包括分别具有分隔部47D、51D的两个第一接缝段47、51。分隔部47D、51D以靠近设置的状态延伸,以将膨胀部B分为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第一接缝段47、51的重叠部47C、51C分别与同一第一接缝段47、51的分隔部47D、51D连接。
因此,如果面对相邻设置的胸部保护部45和腰部保护部46(分隔部47D、51D位于二者之间)之一的一个重叠部47C、51C发生破裂,可防止破裂的影响到达面对另一个膨胀部46、45的另一个重叠部51C、47C。
上述实施例可进行如下变化。
<关于第一接缝段47、51>
如图6(A)所示,面对胸部保护部45的第一接缝段47可进一步包括辅助延伸部75,该辅助延伸部75从作为起点的延伸部47A延伸而出。辅助延伸部75沿被重叠部48C朝第二接缝段48的末端48A(向前并向下)延伸,使得第二接缝段48的被重叠部48C位于重叠部47C和辅助延伸部75之间。
根据此构造,即使重叠部47C裂开,位于重叠部47C外侧的被重叠部48C也不会承受如重叠部47C所承受膨胀气体的高压。此外,辅助延伸部75位于被重叠部48C的外侧,因此不易承受膨胀气体的压力。因此,除了被重叠部48C,辅助延伸部75也不易裂开。结果,胸部保护部45中的膨胀气体不易经由相交部47B附近的部分泄露。
此外,辅助延伸部75的终端与第二接缝段48的末端48A相比位于距离被相交部48B更远的位置(在前下方位置)。也就是,辅助延伸部75可形成为比被重叠部48C更长,以延伸远离被相交部48B。
根据此变化,如果万一膨胀气体的压力使第一接缝段47中除重叠部47C之外的其他部分裂开,辅助延伸部75能位于裂开部分的外侧。这进一步可靠地防止了膨胀气体的泄露。
上述变化不限于胸部保护部45,也可应用于面对腰部保护部46的第一接缝段51。
如图6(B)所示,胸部保护部45的第一接缝段47可具有辅助延伸部76,该辅助延伸部76沿第二接缝段48从延伸部47A延伸至与第二接缝段48的末端48A相反的位置(斜向后且向上)。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重叠部47C的上端部弯曲并在相交部47B处与第二接缝段48相交,以及,延伸部47A以弯曲状态从相交部47B延伸至第二接缝段48外侧(前方)的位置。重叠部47C和延伸部47A的方向通过减小弯曲段的曲率而逐渐改变。这有利于基底织物41的缝合,以形成第一接缝段47。
上述变化不限于胸部保护部45,也可应用于面对腰部保护部46的第一接缝段51。
重叠部47C和被重叠部48C之间的距离不必在纵向上恒定不变。也就是,重叠部47C不需要必须平行于被重叠部48C。这也适用于重叠部51C与被重叠部52C之间的距离。
第一接缝段47、51的分隔部47D、51D不必需要由结合部55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分隔部47D、51D可通过彼此相交而连接。同样,分隔部47D、51D可在彼此靠近但彼此不连接的同时延伸。
<关于被重叠部48C、52C>
被重叠部48C、52C的长度L1、L2可变化,只要长度L1、L2为15mm或更长即可。在这种情况下,长度L1、L2可彼此相等或不同。
<关于接缝A>
接缝A可由三个或更多个接缝段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在相邻的一对接缝段中,将首先形成的一个接缝段视为第一接缝段,并将在之后形成的一个接缝段视为第二接缝段。
接缝A可由例如单个第一接缝段和两个第二接缝段形成,两个第二接缝段通过与第一接缝段的两个端部相交而与第一接缝段连接。
相反,接缝A可由单个第二接缝段和两个第一接缝段形成,两个第一接缝段通过与第二接缝段的两个端部相交而与第二接缝段连接。
在接缝A具有两个第一接缝段的情况下,各第一接缝段可具有分隔部,分隔部在布置为彼此靠近的同时延伸并将膨胀部B分为三个或更多个部分。
接缝A可仅用于将基底织物41形成囊袋而没有将膨胀部B分隔开。
<关于充气器组件30>
侧气囊装置可构造为使得充气器30全部容纳在气囊40内。相反,充气器组件30可全部位于气囊40的外部。在后一种情况下,充气器31和膨胀部B可通过管子等彼此连接,以使由充气器31排出的膨胀气体经由管子等供至膨胀部B。
<关于存储部18>
代替汽车座椅12的椅背14,存储部18可位于车身侧部11中,以容纳气囊组件AM。
<其他变化>
本发明可应用于气囊具有一个膨胀部或多于两个膨胀部的气囊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主要保护乘员P的腰部PP和胸部PT的侧气囊装置。然而,本发明可应用于保护乘员P侧面除腰部PP和胸部PT之外其他部分免受由于侧碰撞等导致的冲击。
本发明可应用于面对除了前方之外的其他方向的汽车座椅12,例如,应用于面向侧面的汽车座椅12。在这种情况下,当冲击施加至汽车座椅12的侧面(在汽车前后方向)时,侧气囊装置保护乘员P免受冲击。
除了侧气囊装置之外,本发明可应用于在靠近乘员的位置处使气囊膨胀以限制乘员的任何类型气囊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具有筒形之外的其他形状的充气器。
应用根据本发明气囊装置的汽车除了私家车之外还包括各种工业车辆。
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安装在除了汽车之外其他交通工具的交通工具座椅中的气囊装置,包括飞机和轮船。
Claims (6)
1.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通过缝合基底织物而形成为袋状的气囊,其中,所述气囊包括接缝和膨胀部,所述接缝通过缝合形成,所述膨胀部由所述接缝围绕并具有中央,其中,所述膨胀部能够通过供给膨胀气体而膨胀,以及,其中,所述接缝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接缝段和第二接缝段,
其中,在所述第一接缝段形成之后形成所述第二接缝段,
其中,所述第二接缝段具有末端和被重叠部,所述末端靠近所述第一接缝段,所述被重叠部是位于所述末端与所述第二接缝段的被相交部之间的段,在所述被相交部处,所述第二接缝段与所述第一接缝段相交,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接缝段具有端部,所述端部靠近所述第二接缝段并包括重叠部,所述重叠部比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被重叠部靠近所述膨胀部中央,以及,所述重叠部沿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被重叠部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接缝段的重叠部包括相交部,该相交部与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被相交部相交,以及,其中,所述第一接缝段的所述端部进一步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第一接缝段的所述相交部延伸至比所述第二接缝段距离所述膨胀部中央更远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被重叠部具有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缝段的所述相交部在弯曲状态与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被相交部相交,以及
所述第一接缝段的所述延伸部在弯曲状态从所述第一接缝段的所述相交部延伸至比所述第二接缝段距离所述膨胀部中央更远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缝段进一步包括辅助延伸部,所述辅助延伸部从作为起点的所述延伸部延伸,以及,
所述辅助延伸部沿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被重叠部向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末端延伸,使得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被重叠部位于所述第一接缝段的所述重叠部与所述辅助延伸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辅助延伸部的终端位于比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末端距离所述第二接缝段的所述被相交部更远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缝段为所述接缝的两个第一接缝段之一,所述两个第一接缝段布置为彼此靠近,并具有单独的分隔部,用于将所述膨胀部分为至少两个部分,以及
各第一接缝段的所述重叠部与同一第一接缝段的所述分隔部相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49988 | 2011-11-15 | ||
JP2011249988 | 2011-11-15 | ||
JP2012235770A JP5904090B2 (ja) | 2011-11-15 | 2012-10-25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12-235770 | 2012-10-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01504A true CN103101504A (zh) | 2013-05-15 |
CN103101504B CN103101504B (zh) | 2015-08-19 |
Family
ID=48279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54456.6A Active CN103101504B (zh) | 2011-11-15 | 2012-11-13 | 气囊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50495B2 (zh) |
JP (1) | JP5904090B2 (zh) |
CN (1) | CN10310150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73386A (zh) * | 2013-10-24 | 2016-04-06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座椅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30995A1 (ja) * | 2011-08-31 | 2013-03-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8769557B1 (en) | 2012-12-27 | 2014-07-01 | The Nielsen Company (Us), Ll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determine engagement levels of audience members |
JP6064876B2 (ja) * | 2013-01-25 | 2017-01-25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14205481A (ja) * | 2013-03-18 | 2014-10-30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14209664A1 (de) * | 2014-05-21 | 2015-11-2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e |
JP6225877B2 (ja) * | 2014-10-22 | 2017-11-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131935B2 (ja) * | 2014-12-03 | 2017-05-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2077A (en) * | 1907-02-28 | 1907-07-30 | Sheffield Car Co | Railway motor-velocipede. |
CN1655968A (zh) * | 2002-05-28 | 2005-08-17 | 高田株式会社 | 用于汽车乘客保护装置的气囊的多部件气囊裁剪料及从所述气囊裁剪料制造气囊的方法 |
JP2007530364A (ja) * | 2004-03-30 | 2007-11-01 | キー セーフティー システム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
US20090283991A1 (en) * | 2008-05-13 | 2009-11-19 | Toyoda Gosei Co. , Ltd. | Airbag apparatus |
US20100308568A1 (en) * | 2009-06-05 | 2010-12-09 | Toyoda Gosei Co., Ltd.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2388A (ja) | 1996-04-04 | 1997-10-21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JPH1134775A (ja) * | 1997-07-22 | 1999-02-09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エアバッグ |
US7093851B2 (en) * | 2001-03-13 | 2006-08-22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Tunable control side air bag cushion |
EP1781506B1 (de) * | 2004-08-19 | 2008-04-16 | Autoliv Development Aktiebolag | Gassack zum schutz eines fahrzeuginsassen |
JP4966569B2 (ja) * | 2006-03-20 | 2012-07-04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 |
US8052168B2 (en) * | 2007-07-20 | 2011-11-08 | Tk Holdings Inc. | Multi-chambered side airbag |
JP5259136B2 (ja) | 2007-08-09 | 2013-08-07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890432B2 (ja) | 2007-12-28 | 2012-03-07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071183B2 (ja) | 2008-03-21 | 2012-11-14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
JP5163471B2 (ja) | 2008-10-14 | 2013-03-13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163476B2 (ja) | 2008-10-14 | 2013-03-13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098975B2 (ja) * | 2008-11-28 | 2012-12-12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2012
- 2012-10-25 JP JP2012235770A patent/JP59040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2-11-13 CN CN201210454456.6A patent/CN103101504B/zh active Active
- 2012-11-13 US US13/675,030 patent/US855049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2077A (en) * | 1907-02-28 | 1907-07-30 | Sheffield Car Co | Railway motor-velocipede. |
CN1655968A (zh) * | 2002-05-28 | 2005-08-17 | 高田株式会社 | 用于汽车乘客保护装置的气囊的多部件气囊裁剪料及从所述气囊裁剪料制造气囊的方法 |
JP2007530364A (ja) * | 2004-03-30 | 2007-11-01 | キー セーフティー システム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
US20090283991A1 (en) * | 2008-05-13 | 2009-11-19 | Toyoda Gosei Co. , Ltd. | Airbag apparatus |
US20100308568A1 (en) * | 2009-06-05 | 2010-12-09 | Toyoda Gosei Co., Ltd.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73386A (zh) * | 2013-10-24 | 2016-04-06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座椅装置 |
CN105473386B (zh) * | 2013-10-24 | 2018-05-11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座椅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550495B2 (en) | 2013-10-08 |
JP5904090B2 (ja) | 2016-04-13 |
JP2013126860A (ja) | 2013-06-27 |
CN103101504B (zh) | 2015-08-19 |
US20130119649A1 (en) | 2013-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01504B (zh) | 气囊装置 | |
US10005417B2 (en) |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
US9475450B2 (en)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
JP6551196B2 (ja) |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 |
JP4285167B2 (ja) |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EP2979933B1 (en) | Far-side aribag apparatus | |
JP6070217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482959B2 (ja) |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149840B2 (ja) |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20150183393A1 (en)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
JP5962563B2 (ja) |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
CN103963731A (zh) | 侧气囊装置 | |
JP2010036870A (ja) |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9428134B2 (en)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
JP2017036038A (ja) |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20180065591A1 (en) | Air bag device | |
JP6229593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9227589B2 (en)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
JP2019001213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8016252A (ja) |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762882B2 (ja) | エアバッグ | |
JP6287818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1042342A (ja)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