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2958190B - 无线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8190B
CN102958190B CN201210046610.6A CN201210046610A CN102958190B CN 102958190 B CN102958190 B CN 102958190B CN 201210046610 A CN201210046610 A CN 201210046610A CN 102958190 B CN102958190 B CN 102958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group
frame period
radio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466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8190A (zh
Inventor
足立朋子
松尾绫子
旦代智哉
富泽武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70036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07538A/zh
Publication of CN102958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8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8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81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无线通信。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公平的媒体共享的无线通信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保持部、选择部以及发送接收处理部。保持部保持包括帧间隔的第1组、和包括与第1组的帧间隔的类别相同的类别的帧间隔的长度是第1组的帧间隔以上的长度、且1个以上的第1类别的帧间隔的长度比第1组的第1类别的帧间隔的长度长的帧间隔的第2组。选择部选择使用第1组以及第2组中的哪一组来进行通信。发送接收处理部使用第1组或者第2组的帧间隔来与第1装置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1-184792(申请日:2011年8月26日)为基础,依据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括该申请的所有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无线通信。
背景技术
为了抑制来自其他无线系统的干扰以及向其他无线系统的干扰,有使用了CSMA/CA(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withCollisionAvoidance,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的控制发送停止期间的手法。
发明内容
一般情况下,为了推测CSMA/CA中的发送停止期间,其他无线系统必须能够期待发送的周期性,而无法应用于不一定能估计到周期性发送的无线系统。另外,CSMA/CA是指,在与多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以及有可能与多个无线通信装置竞争的无线系统中应用时所适用的方式。因此,在1对1的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在始终应用CSMA/CA时开销变多,效率降低。作为结果,如果追求高效的1对1的近距离通信,则在与估计不到周期性发送的其他无线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共存时无法谋求媒体共享的公平性。
本发明希望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公平的媒体共享的无线通信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保持部、选择部以及发送接收处理部。保持部保持第1组和第2组,第1组包括1个以上的类别的帧间隔,第2组包括与第1组中包含的帧间隔的类别相同的类别的帧间隔的长度是该第1组中包含的同一类别的帧间隔以上的长度、并且至少1个第1类别的帧间隔的长度比所述第1组中包含的该第1类别的帧间隔长的1个以上的类别的帧间隔。选择部选择使用所述第1组以及所述第2组中的哪一组来进行通信。发送接收处理部根据所述选择部的选择结果,使用所述第1组或者所述第2组的帧间隔,与使用第1通信方式的第1装置进行通信。
根据上述结构的装置,能够实现公平的媒体共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与其他系统共存时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发起方的访问和其他系统中的优先性的访问成为同时的情况的动作时序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在帧发送接收过程中变更了帧间隔的情况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中的、从发起方进行数据发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中的、从响应方进行数据发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与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共存时的动作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中的、从发起方进行数据发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中的、从响应方进行数据发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帧交换的组的切换例的图。
图14是示出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物理性的无线链路切断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示出1对1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般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示出IEEE802.11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中的争用期间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附加了相同编号的部分,设为进行同样的动作,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2个无线通信装置构成了1对1的近距离通信系统。1对1的通信是指,在与某无线通信装置建立了连接之后,直至连接切断为止,仅与该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近距离通信是极端狭窄地限制了通信范围的通信方式。假设存在于例如通信距离是3cm这样的、几cm级的通信范围内的无线通信装置能够进行通信。另外,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包括天线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使设备彼此接触而进行通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和使用与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不同的通信方式的使用了其他通信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以下,称为其他系统)共存的情况。“共存”是指,例如,利用其他通信方式的通信范围宽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能够探测来自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无线信号的状况。即,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对通信范围宽的无线通信系统侧也会造成影响,例如造成干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样的状况定义为与其他系统“共存”。由最大发送功率与天线增益之和确定通信范围之差,对此在后面详细叙述。因此,如果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通信范围比其他系统的通信范围窄,则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天线增益之和小于其他系统中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天线增益之和。
参照图1,说明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近距离通信系统100包括无线通信装置101以及无线通信装置102。在图1的例子中,在无线通信装置101的通信范围151内存在无线通信装置102,在无线通信装置102的通信范围152内存在无线通信装置101,所以能够在无线通信装置101与无线通信装置102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连接建立的步骤、即进行通信设定的步骤是为了掌握实现无线通信所需的相互的信息而互相通知相互的信息的步骤。相互的信息是指,例如,无线通信装置的标识符(IDentifier:ID)、或者在作为通信方式有多个版本的情况下对应的版本号。进而,为了核对本无线访问协议层的上层中的匹配性,来判定是否将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作为通信对方,也可以包括上位层的参数信息等。
在进行连接建立时,2个无线通信装置中的一方成为发起方、另一方成为响应方。确定发起方与响应方的关系的步骤例如如下所述。
无线通信装置101将连接请求帧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102,无线通信装置102接收连接请求帧。无线通信装置102进行将无线通信装置101接受为连接对方的判定,将用于通知成为连接对方的意思的连接接受帧发送给无线通信装置101。
无线通信装置101接收连接接受帧,进行将无线通信装置102接受为连接对方的判定,将针对连接接受帧的应答帧发送给成为通信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102。通过该步骤,无线通信装置101与无线通信装置102的连接建立。在这样的连接建立的步骤中,发送了连接请求帧的无线通信装置、即在该例子中无线通信装置101成为发起方,发送了连接接受帧的无线通信装置、即在该例子中无线通信装置102成为响应方。
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
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200包括天线201、频率变换部202、PHY(PHYsical)处理部203、参数保持部204、参数选择部205、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以及上位处理部207。
天线201连接到后述频率变换部202,接收来自外部的无线信号、或者向外部发送无线信号。天线的结构只要是偶极天线、贴片天线等一般的结构即可,所以此处的详细说明省略。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200包括天线201,从而能够构成为还包括天线201的1个装置,所以能够减小安装面积。另外,通过在发送以及接收中共用天线201,能够实现无线通信装置200的小型化。另外,对于天线201,在此示出了1个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多个。
频率变换部202在接收处理的情况下,从天线201接收无线信号,解调为在后述PHY处理部203中能够处理的基带(Baseband)信号。在发送处理的情况下,从PHY处理部203接收物理分组,调制为用于发送的频带例如60GHz的毫米波带的无线信号。
PHY处理部203在接收处理的情况下,从频率变换部202接收基带信号,对基带信号进行物理分组解码处理、以及去除前同步信号以及物理头等的处理。PHY处理部203将进行了这些处理之后的有效载荷部抽出为帧。另外,在发送处理的情况下,PHY处理部203从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接收帧和发送指示,进行编码等处理而变换为物理分组。
另外,PHY处理部203在将帧发送给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之前,将物理分组的接收开始的通知信号发送给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在将帧发送到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之后,将物理分组的接收结束的通知信号发送给发送接收处理部206。进而,将物理分组的错误检测的通知、与无线媒体的状况相关的信息,也发送给发送接收处理部206。
参数保持部204保持2个与帧间隔相关的参数的组。帧间隔表示在发送帧之前空出的时间。更具体而言,帧间隔是指,在从本装置发送了帧之后、从同一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到帧之后、从不同的无线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到无线信号之后、或者无线媒体上的载波监听的结果检测到将载波检测为占线并载波再次变为空闲之后中的某一个情况之后至发送帧之前空出的时间。如果在从本装置发送帧的过程中也包括载波被识别为占线的动作,则在上述任一情况下,帧间隔最终是指,无线媒体上的载波监听的结果检测到将载波检测为占线且载波再次变为空闲之后至发送帧之前的时间。
参数保持部保持的第1个组是指,在通常时,即不需要干扰对策的情况下使用的帧间隔,具体而言是initiatorinterframespace(InitIFS)、responderinterframespace(RspIFS)以及SIFS。例如,将其称为第1组。第2个组是在需要干扰对策的情况下使用的帧间隔,与第1组中包含的帧间隔的类别相同的类别的帧间隔的长度是大于等于第1组中包含的帧间隔的长度。将其定义为InitIFS_C、RspIFS_C以及SIFS_C。例如,将其称为第2组。另外,在设置ERIFS的情况下,同样地将ERIFS和ERIFS_C加入到各自的组中。对于各组中包含的帧的类别,后述。
另外,参数保持部204也可以保持1个组(在上述例子中InitIFS、RspIFS以及SIFS)和偏移(offset)值。
参数保持部204使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使用由后述参数选择部205选择的组。即,既可以使得发送接收处理部206能够参照要使用的组,或者也可以对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发送要使用的组。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或者参数选择部205对由参数保持部204保持的组进行设定变更。
参数选择部205选择出使用参数保持部204中的与帧间隔相关的组中的哪一组。在参数保持部204保持1个组和偏移值的情况下,参数选择部205选择是否使用偏移值。例如,根据经由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取得的重发次数、发送失败这样的与发送错误相关的信息、无法解码或者在中途丢失了载波这样的与接收错误相关的信息,来选择组。另外,也可以根据载波监听占线时间、准备发送帧至实际发送所需的时间这样的与访问相关的信息等,来选择组。
即,根据上述信息,在某值大于等于阈值的情况下,认为在附近存在或者有可能存在其他系统,换言之认为通信从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者有可能受到影响,参数选择部205判定为需要避免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干扰。例如,在重发次数大于等于阈值的情况下,参数选择部205判定为需要干扰对策以及共存对策,作为帧间隔选择第2组即可。另外,参数选择部205将选择出的组通知到参数保持部204,使得参数保持部204能够掌握参数选择部205选择出的组。
另外,参数选择部205也可以通过来自上位处理部207的指示,变更判定手法。即,参数选择部205选择出使用参数保持部204中保持的组中的哪一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能够使用所选择出的组来进行帧的发送接收即可。另外,由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变更组的定时(timing)是发送数据帧或者管理帧的时刻、即在无线媒体上取得访问权的时刻。
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处理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帧的类别、数据帧、控制帧以及管理帧,从参数选择部205接收使用第1组或者第2组中的哪一组的帧间隔的指示。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参照参数保持部204中保持的帧间隔的组,使用第1组或者第2组中的某一组的帧间隔而在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之间建立无线链路(连接)来进行帧交换。
另外,发送接收处理部206进行与媒体访问控制(MediaAccessControl:MAC)相关的处理。另外,关于数据帧,也可以进行发送侧中的数据帧发送控制和接收侧中的数据重排的处理,以使在交换数据的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应用层等级中,数据发送的顺序和数据接收的顺序一致。具体而言,在接收处理的情况下,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从PHY处理部203接收数据帧,生成针对数据帧的送达确认用的应答帧。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在包括数据帧在内的物理分组的接收结束之后,空开ShortInterframeSpace(SIFS)的期间而将应答帧发送给PHY处理部203。关于SIFS,后述。另外,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根据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重排,从各数据帧抽出数据。
另一方面,在发送处理的情况下,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从后述上位处理部207接收数据,将数据变换为数据帧。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测发送定时,将所生成的数据帧和发送指示都发送给PHY处理部203。此时,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也可以还一并指示发送所需的调制以及编码方式等。在所生成的帧是成为重发处理的对象的帧(数据帧或者管理帧)的情况下,如果在发送该帧之后规定时间内,未能开始接收针对所发送的帧的应答帧,则判定为发送失败,对帧进行重发。这些重发相关的处理与以往已知的技术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说明。在接收到针对发送的帧的应答帧的情况下,判定为不需要所发送的帧的重发处理。
上位处理部207在接收处理的情况下,进行从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接收数据并将数据输入到应用程序这样的处理。另外,在发送处理的情况下,上位处理部207接收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应从应用程序发送的数据,向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发送数据。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200中,PHY处理部203和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分别是1个。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有多个不同的PHY处理部,并有分别对应的发送接收处理部,或者也可以有跨越不同的PHY处理部的公共处理部。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与其他系统共存时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
图3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时序300是以时系列表示了发起方与响应方的帧交换的时序,图3中的时间轴的上段表示成为发起方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动作,下段表示成为响应方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动作。
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常的帧间隔有InitIFS、RspIFS、SIFS这3个类别。但是,为了与后述其他系统中的情况区分,在此为便于说明将SIFS标记为SIFS1。
InitIFS是发起方在开始进行帧交换时空出的帧间隔。RspIFS是响应方在开始进行帧交换时空出的帧间隔。SIFS1是在发送针对数据帧或者管理帧的送达确认即应答帧时使用的帧间隔。例如,帧交换通过发送数据帧或者管理帧而开始,接收针对数据帧或者管理帧的送达确认即应答帧而结束。如果没有接收到应答帧,则视为帧交换失败。
例如,InitIFS最小是3.0μs,空出其以上即可,RspIFS最小是7.0μs,空出其以上即可,SIFS1最小是2.0μs且最大是2.5μs。
通常的InitIFS301如上所述最小是3μs,但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InitIFS301设想为与在其他系统中为了优先性的发送而准备的帧间隔即PIFS等同的概念中所使用的帧间隔。因此,对InitIFS301附加偏移期间302而延长帧间隔的期间长度,以便成为与PIFS相同的期间。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设为与其他系统的PIFS(8μs)相同的期间,将偏移期间302设定为5μs。在此,将对InitIFS301附加了偏移期间302(5μs)的帧间隔称为InitIFS_C303。同样地,将对SIFS305附加了偏移期间302(5μs)的帧称为SIFS_C306。
发起方在经过了InitIFS_C303期间之后,将数据(DATA1)304发送给响应方。之后,接收到数据304的响应方在经过了SIFS_C306期间之后,将ACK307发送给发起方。
这样,通过使在发起方中开始进行帧交换时使用的帧间隔的值与在其他系统中为了优先性的发送而准备的帧间隔(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PIFS)一致,从而发起方中的访问与其他系统中的优先性的访问变得对等。因此,响应方相比于其他系统中的优先性的访问变得劣势,所以能够改善发起方和响应方能够相对其他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以短的帧间隔有利地开始进行帧交换的状况。
另外,在图3中,说明了从发起方发送数据帧的情况,但在响应方中也同样地设置偏移即可。例如,也可以对RspIFS附加5μs的偏移期间,定义最小期间是7μs+5μs=12μs的RspIFS_C,在开始进行帧交换时使用RspIFS_C。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发起方的访问和其他系统中的优先性的访问成为同时的情况的时序。
在图4中,上段表示本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动作时序,下段表示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的动作时序。
在步骤S401中,发起方和其他系统的无线通信设备检测出载波监听占线结束(即载波监听返回为空闲)。在此,载波监听占线例如是由于某一方的无线系统中的发送而导致的。
在步骤S402中,第1实施方式的1对1无线通信系统的发起方空出InitIFS_C的期间,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空出PIFS的期间。
在步骤S403中,发起方和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分别进行数据帧(DATA1和W_DATA1)的发送。InitIFS_C和PIFS具有相同的8μs的期间,所以DATA1和W_DATA1冲突,数据帧接收侧的无线通信装置(响应方以及其他系统中的成为数据帧的发送目的地的无线装置)无法进行数据帧的接收以及解码。因此,在响应方中不发送应答帧即ACK1,在其他系统中的成为W_DATA1帧的发送目的地的无线装置中不发送应答帧即W_ACK1。
在步骤S404中,在其他系统的数据发送侧的无线装置中,在各个应答帧的有无确认动作的结果,判定为无应答帧而进行数据帧的重发处理。另外,在此,假设DATA1和W_DATA1恰好占用同一期间。在作为其他系统设想了IEEE802.11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系统的情况下,在经过PIFS之后进行数据帧发送的无线装置中,发送数据帧W_DATA1,并在SIFS2(3μs)之后的SLOT2(5μs)的期间的前半部中,判定有无应答帧。即,如果在该期间中没有检测到载波监听占线,则在该SLOT2的期间内进行从接收向发送的切换动作,在经过了SLOT2的期间之后进行W_DATA1的重发。即,发送W_DATA1并在SIFS2+SLOT2(即8μs)之后,进行W_DATA1的重发。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发起方中,关于有无应答帧的判定,在发送数据帧DATA1之后经过了附加了5.0μs的偏移期间的SIFS1_C(最小7μs)之后的时隙时间内(在此表示为SLOT1),判定有无ACK1。SLOT1在通常的状态下、通过干扰对策将帧间隔调整为较长的情况下,都共同地设为1.0μs的期间。另外,作为与帧间隔相关的参数之一,也可以在干扰对策时与其他帧间隔同样地附加5.0μs的偏移期间,并重新定义为SLOT1_C(1.0μs+5.0μs=6.0μs)来使用。在图4所示的数据帧冲突的例子中,由于发起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接收到ACK1,所以再次确认载波监听的状态,转移到重发DATA1的动作。
在经过了SLOT1(1.0μs)之后发起方动作的情况下,要在经过SLOT1之后再次空出InitIFS_C而重发DATA1,但在图4的例子中,有其他系统的W_DATA1的发送。另外,接下来,在其他系统中,针对W_DATA1,在经过了SIFS2(3μs)之后,发送W_ACK1。进而,设想在其他系统中还有应发送的数据帧的情况下,如果是在发送突发(burst)时间限制内,则在3μs的SIFS2之后进行发送下一个数据帧W_DATA2这样的、一连串的帧交换。在该期间,在发起方中,无法获取InitIFS_C的载波监听空闲期间,直至其他系统侧的这样的一连串的帧交换结束为止,无法进行DATA1的重发。
这样,发起方的访问和其他系统中的使用了优先性的PIFS的访问虽然在最初访问媒体时是等同,但在恢复(recovery)动作(即重发)中,其他系统侧绝对性地有利。另一方面,在发起方的媒体访问时使用的InitIFS_C比在其他系统中优先级最高的PIFS以外的访问时使用的帧间隔(正常时的AIFS、DIFS、此外在产生错误时使用的EIFS)短,所以对发起方侧有利。另外,在响应方的访问时使用的帧间隔RspIFS_C是12μs,所以比在其他系统中的PIFS以外的访问时使用的帧间隔的默认值(后述)中的任意一个都短,对响应方侧有利。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InitIFS_C和PIFS成为等同的期间那样的偏移期间设定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以成为与其他帧间隔等同的期间的方式设定偏移期间。例如,也可以以使InitIFS_C与其他系统中的用于竞争的、按每个访问范畴其值不同的AIFS、或者DIFS中的某一个成为等价的值而不是与PIFS成为等价的值的方式,设定偏移期间。具体而言,为了使作为AIFS的一个类别的AC_VI/AC_VO的默认值(13μs)与InitIFS成为相同的期间长度,对InitIFS附加偏移期间10μs,对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其他帧间隔也分别附加偏移期间10μs即可。
根据以上叙述的第1实施方式,通过对本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帧间隔附加考虑了其他系统的帧间隔的偏移期间,从而能够在近距离通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实现公平的媒体共享。即,像至少一方的无线通信系统由于另一方的无线通信系统而判定为通信切断那样,不会长期间独占地占用媒体,而能够在各个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通信机会。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发起方和响应方这两方中,都分别保持了通常的帧间隔即IFS的第1组、和对所有帧间隔附加了固定长度的偏移而得到的IFS的第2组。因此,如果相互不使用相同的帧间隔的组,则在相互的IFS中产生偏差。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发起方和响应方中的某一方判定为将帧间隔设定得较长的情况下,对另一方通知使用长的帧间隔的组(组2)。由此,能够动态地在发起方和响应方中切换而使用相同的帧间隔的组。
在此,参照图5,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在帧发送接收过程中变更了帧间隔的情况的一个例子。
在图5中,上段表示发起方的动作时序,下段表示响应方的动作时序。
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变更帧间隔的组的定时是发送数据帧或者管理帧时、即在无线媒体上取得访问权时。因此,在发送针对所接收到的数据帧或者管理帧的应答帧时不能变更帧间隔的组。具体而言,在发起方将DATA1发送给响应方之前,在发起方中可以将帧间隔从InitIFS变更为InitIFS_C。但是,在响应方中,在将接收到DATA1的应答帧即ACK发送给发起方时,不能将帧间隔从SIFS变更为SIFS_C。
在图5的例子中,发起方在发送了DATA1之后,确认在SIFS1(最小2.0μs)+SLOT1(1.0μs)的期间内是否有来自响应方的ACK1。因此,即使响应方想要从接收到DATA1之后起SIFS1_C(最小7μs)之后发送应答帧ACK1,在发起方中,也会视为没有发送应答帧ACK1而转移到重发处理,并以“SIFS1+SLOT1+InitIFS”(最小6μs)向响应方发送DATA1。
另一方面,由于响应方以SIFS1_C将ACK1发送给发起方,所以如果设想需要1.0μs的切换时间,则即使进行等待载波监听的结果的动作,也会在接收到DATA1之后起经过6.0μs之后停止接收即载波监听而转移到重发DATA1的处理。因此,不会通过载波监听来探测所重发的DATA1并等待ACK1的发送,而是在经过7.0μs之后将ACK1发送给发起方。其结果,ACK1和重发的DATA1冲突,发起方以及响应方之间的帧交换失败。
在设为也可以从发送应答帧时起变更帧间隔的组的情况下,在从短的帧间隔的组变更为长的帧间隔的组时,需要考虑为帧交换至少1次会失败。
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发起方以及响应方在连接建立时使用帧间隔的第1组,在连接建立之后,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判定为使用帧间隔的第2组的情况下,在使用第2组并在访问之后发送的数据帧或者管理帧中,追加使用第2组这样的信息。对于该信息,例如,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在数据帧或者管理帧的帧头中,准备1比特(以下,称为通知比特)。然后,设为如果是“0”则使用第1组、如果是“1”则使用第2组即可。接收到该数据帧的无线通信装置根据通知比特的状态,判定通信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使用了哪一帧间隔的组,并相配到该帧间隔的组。
参照图6,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
上段表示发起方的动作时序、下段表示响应方的动作时序。
在步骤S601中,发起方使用第1组的通常的帧间隔在经过InitIFS之后将DATA1发送给响应方,响应方在经过SIFS1之后将ACK1发送给发起方。在此,发起方使用着第1组的帧间隔,所以将DATA1中的表示帧间隔的组的通知比特设定为“0”。
在步骤S602中,发起方使用第2组的帧间隔,在经过InitIFS_C之后将DATA2发送给响应方。在此,发起方使用着第2组的帧间隔,所以将表示帧间隔的组的通知比特设定为“1”。
在步骤S603中,如果响应方接收DATA2,并从DATA2抽出通知比特,则掌握值被设定为“1”,使得使用第2组的帧间隔。之后,在经过SIFS_C之后将ACK1发送给发起方。
另外,如图6所示,优选从将应答帧发送给发起方时起使用第2组的SIFS1_C。但是,有时难以解析数据帧或者管理帧的内容(在此特别是与帧组相关的通知比特)而立即切换SIFS1和SIFS1_C。特别是在从长的组(第2组)切换为短的组(第1组)的情况下难以立即应对。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包括最初的组的切换通知的帧交换中使用前1个旧的帧间隔的组,从之后的帧交换起使用新的组。在应答帧中,也如上所述,例如在帧头中准备通知比特,通知所使用的帧间隔的组。
由此,在数据帧以及管理帧发送侧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即使应答时间尚未被更新,也能够掌握接收侧的无线通信装置识别出了帧间隔的变更。因此,能够在之后的帧交换中使用更新后的帧间隔的组。另外,通过在之后的帧交换时也始终使用与帧间隔的组相关的通知比特,从而在双方的无线通信装置中,能够依次确认帧间隔的组而使用同一帧间隔的组来动作。
另外,以上叙述了在连接建立之后的通信开始时在发起方和响应方中使用第1组的动作,但也可以在连接建立时调整帧间隔。例如,设想在对成为通信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搜索时,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由于是连接建立之前,所以发起方或者响应方没有确定)进行使用长的帧间隔的第2组的判定的情况。在此,为便于说明,将发送连接请求帧的无线通信装置设为第1无线通信装置、将接收连接请求帧而发送连接接受帧的无线通信装置设为第2无线通信装置。
在第1无线通信装置将连接请求帧发送给第2无线通信装置的情况下,与上述连接建立之后的情况同样地,在连接请求帧的头中,设定通知所使用的帧间隔的组的通知比特,通过通知比特对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使用第2组即可。在由接收到连接请求帧的第2无线通信装置接受连接请求的情况下,为了通知与发送了连接请求帧的第1无线通信装置相配地使用第2组,在连接接受帧的头中,设定同样的通知比特。然后,对第1无线通信装置通知使用第2组的帧间隔。在第1无线通信装置中,在许可与发送了连接接受帧的第2无线通信装置的连接的情况下,将针对连接接受帧的确认应答帧发送给第2无线通信装置。因此,在确认应答帧的头中也设定通知比特而将确认应答帧发送给第2无线通信装置,并以再确认的意思对第2无线通信装置通知使用第2组的帧间隔。
相反,在所接收到的连接请求帧中仍是默认的第1组,但在第2无线通信装置侧下了使用第2组的判定的情况下,设定针对该连接请求帧返回的连接接受帧头中设定的通知比特。由此,能够对第1无线通信装置通知使用第2组。之后,在第1无线通信装置中,许可与发送了连接接受帧的第2无线通信装置的连接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针对连接接受帧,将确认应答帧发送给第2无线通信装置。因此,使用确认应答帧头中设定的通知比特,与发送了连接接受帧的无线通信装置相配地,对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通知使用第2组的帧间隔。
由此,在连接建立之前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判定为应使用长的一方的帧间隔的组的情况下,能够在连接建立的步骤中对连接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通知该判定,能够立即使用相同的帧间隔的组来进行连接建立之后的帧交换。
另外,在1对1近距离通信中,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连接建立。如上所述,相比于设想为其他系统的IEEE802.11无线LAN,在连接建立步骤中发送的帧数极其少,所以可以说在连接建立时对其他系统造成的干扰的影响极其少。另外,如上所述,在短的固定时间内进行确认应答帧的发送接收,根据其接收期待时间进行重发处理。由此来看,连接建立步骤中的帧间隔优选使用通常的第1组的帧间隔。
根据以上叙述的第2实施方式,通过在发送的帧中包括表示在帧发送接收过程中帧间隔的变更的比特,从而能够相互识别应使用的帧间隔的组,能够动态地变更帧间隔的组并且稳定地进行通信。
(第3实施方式)
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第2组的帧间隔使用了预先决定的值,但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建立时关于第2组的帧间隔的值也能够设定这样的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即,在作为连接建立时使用的管理帧的连接请求帧或者连接接受帧中,设定任意的帧间隔的值。例如,如果能够在帧主体部中追加用作第2组的帧间隔的值,则能够在连接建立时任意地设定作为第2组具体使用的各帧间隔的值。
另外,在作为所设想的其他系统有多个候补的情况下,为了用于各候补的系统,而准备调整的帧间隔的组,根据候补的系统来使用组即可。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在参数保持部204中准备,并在由参数选择部205指定了哪个系统干扰的情况下,选择使用其规定的组。在有多个其他系统的情况下,如果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1比特的通知比特则信息不足,所以设置能够表现所有多个候补对象的组那样的通知用字段即可。
根据以上叙述的第3实施方式,通过参照帧间隔的值的信息,能够使用任意的帧间隔。另外,在有1对1近距离通信以外的其他系统的候补的情况下,能够设定与各自系统对应的帧间隔,能够实现更灵活的媒体共享。
(第4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对在帧交换内使用的所有帧间隔附加了偏移,所以如果在应答帧的发送接收时在所连接的无线通信装置之间没有使用相同的帧间隔的组,则无法进行适合的帧发送接收动作。在第4实施方式中,不同点在于:仅对在开始进行帧交换时的向无线媒体访问时使用的帧间隔附加偏移。
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200相同,但参数保持部204中保持的组不同。
参数保持部204保持(InitIFS、RspIFS、SIFS1)而作为第1组、保持(InitIFS_C、RspIFS_C、SIFS1)而作为第2组。
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
图7设想发起方访问并将DATA1发送给发起方的情况。上段表示发起方的动作时序、下段表示响应方的动作时序。
在步骤S701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想为了避免干扰,发起方使用了长的帧间隔(第2组)的情况。之后,代替通常的InitIFS(3μs),使用例如对InitIFS附加了5μs的偏移期间的InitIFS_C(8μs)以便与其他系统的PIFS(8μs)等同,并直至经过InitIFS_C为止等待。
在步骤S702中,发起方在经过InitIFS_C之后,将DATA1发送给响应方。
在步骤S703中,关于在帧交换内使用的帧间隔,不附加偏移期间而直接使用通常时的SIFS1。因此,响应方在接收到DATA1时,在从DATA1的接收结束了的时刻起经过了SIFS1之后,将ACK1发送给发起方。
接下来,图8示出响应方访问并发送DATA1的情况。上段表示响应方的发送帧,下段表示发起方的发送帧。
在步骤S801中,响应方设定与在其他系统中的竞争期间使用的帧间隔AIFS的默认下的最小值、即13μs(AC_VI和AC_VO中的默认值)相同那样的帧间隔。具体而言,响应方使用对通常的RspIFS(7μs)附加了6μs的偏移期间的RspIFS_C(13μs),直至经过RspIFS_C为止等待。这样,关于响应方使用的访问时的帧间隔,也能够相配于其他系统的不同种类的帧间隔。
在步骤S802中,响应方在经过RspIFS_C之后,将DATA1发送给发起方。
在步骤S803中,发起方关于在帧交换内使用的帧间隔,与图7所示的情况同样地使用原来的值,在经过SIFS1之后将ACK1发送给响应方。
另外,在图7以及图8中,示出了发起方和响应方使访问时的帧间隔与其他系统的PIFS和默认最小的AIFS分别相配的例子。但是,其他系统的帧间隔的组合不限于此,也可以与默认下的最小的AIFS和默认第2短的AIFS相配等。
如上所述,在无线通信装置之间,即使不使在帧交换时使用的帧间隔的组等同,也能够进行帧的发送接收。例如,首先设想为了与其他系统的共存而判定为变更帧间隔的无线通信装置是发起方的情况。
发起方如图7那样以InitIFS_C(8μs)访问响应方。另一方面,响应方由于在该时刻尚未到达变更帧间隔的判定,所以以通常的RspIFS(7μs)访问发起方。在该情况下,响应方能够优先地访问。但是,在1对1近距离通信中,设想在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在此,发起方)能够掌握与其他系统互相干扰的状况的情况下,另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在此,响应方)当然也处于同样的状况。因此,如果无线通信装置能够适合地进行分别使用的帧间隔的切换判定,则另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也在一定期间内进行帧间隔的切换判定。因此,在上述例子中,认为响应方也进行使用RspIFS_C的判定来进行图8所示那样的访问,最终在发起方和响应方中保持访问机会的权力关系。
另外,也可以如第2实施方式所述,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将所使用的帧间隔的信息(是第1组还是第2组、即是通常的帧间隔还是为了共存而调整的帧间隔)例如放入到帧头而通知给通信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9,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和其他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共存时的动作。在此,设想例如发起方与在其他系统中进行优先性的发送时的帧间隔PIFS相配的情况。
步骤S401至步骤S403的处理与图4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说明。
在步骤S901中,发起方在发送了DATA1之后经过SIFS1(2μs)+SLOT1(1μs)的期间之后,判定为无ACK1的发送,进而空出InitIFS_C(8μs)的空闲期间之后要重发DATA1。
但是,在步骤S902中,在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中,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4同样地,在发送了W_DATA1之后经过SIFS2(3μs)+SLOT2(5μs)的期间之后,进行W_DATA1的重发。
因此,发起方通过载波监听检测出W_DATA1的信号,使DATA1的重发延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发起方的访问和其他系统中的使用了优先性的帧间隔(PIFS)的访问,虽然最初访问媒体时的机会是等同的,但在恢复动作(即重发)中其他系统侧绝对性地有利。
另一方面,设想响应方调整访问中使用的帧间隔,以使与在其他系统中的竞争期间使用的帧间隔AIFS的默认下的最小值(13μs)等价。在其他系统中,在AIFS之后进而设置随机退避(randombackoff)期间。如果在这些期间并非载波监听空闲,则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无法访问。因此,相对于在与其他系统的访问的帧间隔中使用AIFS的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响应方具有等同的访问时间,但与没有设置随机退避期间相应地概率上更有利。这在重发处理的动作中进行比较也同样。相反,相对于其他系统中的使用了优先性的PIFS的访问,响应方绝对性地不利。因此,能够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实现公平的媒体共享。
在发起方和响应方将帧间隔设定为分别与其他系统的默认最小的AIFS和默认第2小的AIFS相配的情况下,发起方和响应方都相对于其他系统中的使用优先性的PIFS的无线装置绝对性地不利。但是,发起方相对于在其他系统中为了竞争期间而动作的无线装置概率上有利,响应方也与没有设置随机退避期间相应地比较有利。
根据以上示出的第4实施方式,通过仅对在开始进行帧交换时的向无线媒体的访问时使用的帧间隔附加偏移,并将帧交换中的帧间隔设为通常的帧间隔的长度,从而能够在与其他系统之间,实现公平的媒体共享。
(第5实施方式)
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不进行随机退避,所以即使设为与在其他系统中在媒体访问时使用的固定长的帧间隔等同的帧间隔,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在帧发送中概率上更有利。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除了在调整帧间隔时设为与在其他系统中的竞争期间中使用的某一个帧间隔等同以外,进而还设定其他系统中的平均随机退避期间。由此,能够实现考虑了其他系统中的随机退避期间的访问机会的公平性。
接下来,图10以及图11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
图10设想发起方访问并将DATA1发送给响应方的情况。上段表示发起方的动作时序,下段表示响应方的动作时序。
设想发起方考虑与其他系统的干扰而判定为最好使用长的帧间隔的情况。此时,定义对通常的InitIFS附加了用于设为与其他系统的PIFS相同的期间的5μs的偏移期间(还称为第1偏移期间)、和设想了其他系统的随机退避的期间(还称为第2偏移期间)的InitIFS_C。在图10的例子中,将第2偏移期间设为其他系统中的默认的最小CW(ContentionWindow)时间宽的一半的期间。例如,如果是IEEE802.11无线LAN系统,则CW的默认值在AC_VO的CWmin中是最小值3。其他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在发送被分类为AC_VO的数据帧时,等待对0至3之间的随机数乘上了时隙时间(SLOT2)的时间。因此,AC_VO中的随机数的平均是3/2=1.5,对其乘以SLOT2(5μs)的时间而得到的7.5μs成为平均的随机退避时间。即,所计算出的值是CW时间宽(3×5=15μs)的一半的值,在第5实施方式中,上述7.5μs是第2偏移期间,InitIFS_C定义为15.5μs。
之后的发起方和响应方的通信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说明。
接下来,图11示出响应方访问并将DATA1发送给发起方的情况。在图11中,上段表示响应方的动作时序,下段表示发起方的动作时序。
响应方如第4实施方式那样,对RspIFS(7μs)加上6μs的偏移期间(第1偏移期间)以使与其他系统中的作为默认最小值的AIFS等同,进而与上述同样地,附加第2偏移期间7.5μs。因此,RspIFS_C成为20.5μs。之后的发起方和响应方的通信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说明。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相对于其他系统中的优先性的访问时,发起方在初始的访问时也可能不利。另外,相对于其他系统中的竞争期间的AC_VO、AC_VI中的访问,其他系统的AIFS是默认值,是13μs,所以InitIFS_C(15.5μs)概率上有可能输掉。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系统中的优先性的访问时,响应方变得不利,如果是默认值等级则相对于其他系统中的竞争期间的AC_VO、AC_VI中的访问,响应方也变得不利。另外,相对于AC_BE以及AC_BK,响应方成为概率上稍微有利的等级。
另外,说明了附加其他系统中的与AC_VO的默认CWmin对应的CW时间宽的一半的值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他帧间隔中的CW时间宽。例如,在响应方中,也可以将与AC_VI的默认CWmin对应的CW时间宽(7×5=35μs)的一半的值17.5μs作为第2偏移期间而附加到RspIFS。这样,作为设想了随机退避的偏移时间,也可以在发起方和响应方中进一步附上差。
另外,在图10以及图11中,示出了在第4实施方式中追加了设想了其他系统中的随机退避的偏移时间的手法,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对所有帧间隔附加了固定长的偏移以使与其他系统的帧间隔等同之后,对在访问时使用的帧间隔进一步追加其他系统中的设想了随机退避的偏移时间。
根据以上叙述的第5实施方式,通过对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帧间隔进一步附加设想了随机退避的偏移期间,能够进一步针对具有随机退避的其他系统,实现公平的媒体访问共享。
(第6实施方式)
通过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将帧间隔调整为较长,容易对其他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转让无线媒体的访问权。但是,根据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具体而言是发送的帧的访问范畴,只要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某一个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帧发送请求继续,有时就产生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无法进行帧发送这样的状况。因此,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从获得一次访问权之后,连续某期间持续获得了访问权的情况下,先暂时中止访问的试行。由此,其他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也一定能够得到发送机会。
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是与图1的无线通信装置同样的结构,但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以及参数选择部205的动作不同。
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测量本装置从取得访问权之后连续地继续取得了访问权的期间(以下,称为连续期间)。在连续期间大于等于阈值(在此T_burst的期间)的情况下,对参数选择部205通知。
参数选择部205选择用于使访问试行停止一定期间的帧间隔(T_pause)。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根据从参数选择部205接收到的帧间隔,对帧间隔追加一定期间(T_pause),停止帧的发送。
接下来,参照图12,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
在图12中,上段表示发起方的动作时序,下段表示响应方的动作时序。另外,在响应方的情况下,将图12所示的InitIFS_C置换为RspIFS_C,进行同样的处理即可。
连续期间1201具体而言在发起方中是从在InitIFS_C最初获得了访问权时至接收来自响应方的应答帧而在InitIFS_C的期间等待的过程中检测到载波监听占线的期间。即,设接收来自响应方的应答帧并接着该应答帧而再次在InitIFS_C继续获得访问权的期间是连续期间中。
如图12所示,发起方在经过了InitIFS_C之后,获得访问权,将DATA1发送给响应方。响应方接收DATA1并将ACK1返回给发起方。接着这样的处理,发起方在经过InitIFS_C之后将DATAn发送给响应方。此时,如果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帧发送处理超过一定期间(T_burst)而继续,则发起方在接收到来自响应方的ACKn之后,在一定期间(T_pause)等待至下一次的访问试行。
另外,有如下手法: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如果在某期间没有帧交换,则发送确认是否还存在通信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帧,如果无应答,则切断连接。将该期间设为T_keepalive。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使用该手法的情况下,需要将T_pause的期间设为比为了存在确认而使用的期间T_keepalive短。
将发起方或者响应方在经过T_burst期间之后转移到T_pause的期间的定时,设为发送帧并接收到针对所发送的帧的应答帧时、或者判定为在确认有无应答帧的固定时间内无应答帧时即可。之后,将发起方中的经过T_burst的期间之后的访问试行的定时设为经过T_pause+InitIFS_C的期间之后。
另外,也可以将该T_pause+InitIFS_C的期间定义为InitIFS_C_S。
在参数保持部204中,在通常时的第1组中,将连续时间开始时和连续时间内的访问时的帧间隔都设定为相同的值,例如,在发起方中保存InitIFS,在响应方中保存RspIFS。也可以在与其他系统的共存应对的第2组中,作为发起方用而保存InitIFS_C_S和InitIFS_C_S,作为响应方用而保存InitIFS_C和RspIFS_C_S(T_pause+RspIFS)。作为T_pause的值,也可以使用其他系统中的平均随机退避期间的值。
在上述例子中,设想了将T_pause期间也作为帧间隔的1个类别而在T_pause期间中进行载波监听的情况,但也可以将T_pause仅仅设为访问中止期间。在该情况下,在T_pause期间中不进行载波监听,而从之后实施的访问时进行载波监听即可。另外,此时,也可以在参数保持部204中保存的帧间隔的组中,不保存与T_pause的概念相当的值。例如,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在从参数选择部205得到表示利用第2组的通知的情况下,测量连续期间,在连续期间大于等于T_burst的情况下,进行等待至经过T_pause为止的处理即可。
另外,在此假设即使产生了错误等的情况下,连续期间也结束。但是,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能够判定为无线信号是载波监听占线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连续时间继续。能够判定为是载波监听占线的情况具体而言是指,例如,能够接收无线信号而正确地检测PHY分组的前同步信号的情况。
虽然说明了在发起方以及响应方各自中掌握以及管理连续时间的例子,但如果这样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能够判定为无线信号是载波监听占线的情况下能够使连续时间继续,则能够管理以及控制作为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整体的连续时间,能够实现系统之间的媒体共享的公平性。
根据以上叙述的第6实施方式,在无线通信装置在某期间连续地继续获得了访问权的情况下,通过先暂时中止访问的试行,从而其他通信系统的无线装置也一定能够得到发送机会,能够实现媒体访问的共享的公平性。
(第7实施方式)
在第7实施方式中,根据期间而切换帧间隔的组这一点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
图13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帧间隔的组的切换例。
发起方和响应方分别按一定期间交替设定通常时的帧间隔即第1组和与其他系统共存时的帧间隔即第2组而进行通信。在此,在通常帧间隔使用期间1301中使用第1组,在共存用帧间隔使用期间1302中使用第2组。
第7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是与图1的无线通信装置同样的结构,但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参数保持部204以及参数选择部205的动作不同。
参数保持部204为了判定通常帧间隔使用期间1301的结束而设定时间T_gen,为了判定共存用帧间隔使用期间1302的结束而设定时间T_coex并保持。
参数选择部205在判定为需要与其他系统共存的情况下,对发送接收处理部进行指示以管理T_gen以及T_coex的时间。
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与T_gen或者T_coex的时间经过相配地,从参数保持部204参照第1组或者第2组的帧间隔来进行帧的发送处理。
或者,也可以在参数选择部205判定为需要与其他系统共存的情况下,进行T_gen以及T_coex的时间管理,如果经过了T_gen以及T_coex中的某一个时间,则参数选择部205对发送接收处理部206进行指示,以从参数保持部204参照在接下来的帧间隔使用期间中使用的帧间隔的组。
为了在发起方和响应方中将T_gen和T_coex识别为公同的值,例如,既可以预先作为系统设定,也可以在连接建立时确定。另外,对于T_gen和T_coex,虽然在发起方和响应方各自中,独立分散地进行时间管理,但没有如第6实施方式中的连续时间那样一方的访问连续成功这样的条件。因此,单纯地,在无线通信装置中,观测使用第1组或者第2组的帧间隔的期间即可。
在作为系统整体谋求与其他系统的媒体共享的公平性的情况下,使用帧头将在当前帧中使用的帧间隔的组从一方通知到另一方。由此,在发起方和响应方中使T_gen以及T_coex的定时相配。
另外,设想使用如下手法的情况:在上述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如果在T_keepalive的期间没有帧交换,则发送确认帧,如果其结果没有应答,则切断连接。在该情况下,根据第2组的设定,还有可能在共存用帧间隔使用期间1302中难以实现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所以共存用帧间隔使用期间1302优选比T_keepalive短。
根据以上叙述的第7实施方式,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装置能够在时间轴上与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统计性地实现媒体共享的公平性。
(第8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其他系统,设想与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不同的系统、例如使用CSMA/CA的IEEE802.11无线LAN。在第8实施方式中,不同点在于:设想在附近存在相同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而干扰的情况。在CSMA/CA中,进行观测其他无线装置是否在媒体即频率信道上进行发送这样的载波监听,其结果如果掌握了其他无线装置正在发送,则从该发送结束起等待随机时间而进行发送(随机访问)。该随机访问是与载波避免(CarrierAvoidance,CA)对应的动作。
在该情况下,无线通信装置如果判定为在附近存在其他系统并需要用于共存的动作,则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分开使用通常帧间隔使用期间T_gen和共存用帧间隔使用期间T_coex的动作。
在此,其他系统既可以是掌握为其他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情况,也可以是判定为存在其他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可能性的情况。另外,虽然不限其他系统的类别,但在该情况下,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
在通常帧间隔使用期间,与第1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第1组的帧间隔。在共存帧间隔使用期间中,也可以使用第1实施方式至第6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2组,并不限于此。即,以使访问时的帧间隔相比于使用第1组时变得不利即更长的方式,设定第2组即可。
在此,如果关于第2组使用第1实施方式至第6实施方式中的某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第2组,则不论在作为其他系统与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共享媒体的情况、还是在与异种系统共享媒体的情况下,都可以不区分地实现公平的共享。
以使访问时的帧间隔相比于使用第1组时更不利、即帧间隔更长的方式,调整第2组,定义为具有必要最低限的长度的差异。例如,在发送接收的切换时间中,无法进行载波监听,所以定义为有比该时间大的差分。由此,能够形成抑制浪费的无信号期间并且适合于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彼此的共存的状况、即高效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之间的共存状态。
具体而言,例如,在2个相互的干扰区域中存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情况下,设为有如下4阶段的访问时的帧间隔的差分即可:在T_gen内发送的发起方的优先级最高、其次为在T_gen内发送的响应方、再其次为在T_coex内发送的发起方、优先级最低的是在T_coex内发送的响应方。或者,也可以设为有如下4阶段的访问时的帧间隔的差分:在T_gen内发送的发起方的优先级最高、其次为在T_coex内发送的发起方、再其次为在T_gen内发送的响应方、优先级最低的是在T_coex内发送的响应方。
根据以上叙述的第8实施方式,通过各无线通信装置独立分散地切换T_gen和T_coex来动作,从而能够在时间轴上统计性地与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实现媒体共享的公平性。另外,通过从同一系统内的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向另一方通知在当前帧中使用的帧间隔的组,来在发起方和响应方中使T_gen与T_coex的定时相配,从而能够作为系统整体与其他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实现媒体共享的公平性。
(第9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进行CSMA,但在至少连接建立之后不进行载波避免(CarrierAvoidance)。在第9实施方式中,在没有考虑与其他系统的媒体的公平共享的通常动作时,不进行载波避免,但在存在其他系统的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载波避免。载波避免例如进行与IEEE802.11无线LAN中的随机访问同样的动作即可。
第9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与图1相同,但参数保持部204和发送接收处理部206的动作分别不同。
参数保持部204仅保持第1组。
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在从参数选择部205指示为需要与其他系统共存的情况下,在访问时按照对在第1组的访问时使用的帧间隔(InitIFS或者RspIFS)进一步追加了对随机函数生成的值乘以第1组的时隙时间(Slot1)而得到的值的时间,进行载波监听。
在发送帧之前检测为载波监听是占线时的动作,参照使用随机访问的已有系统中的动作即可。如果在连接建立时的帧发送中进行随机访问,则在利用此时使用的随机函数并随机访问的详细的动作中也使用连接时的方法即可。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在没有指示需要与其他系统共存的情况下,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至第9实施方式同样地,仅使用第1组。
另外,通过将随机值的生成幅度(使随机函数返回0至多少之间的值)限制得较小,从而能够作为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之间的共存而实现最佳化。
另外,参数保持部204还保持第2组,考虑设想的其他系统,例如,作为第2组,使访问时的帧间隔比第1组更长(InitIFS_C、RspIFS_C),进而使时隙时间也更长(Slot1_C)。在此基础上,在指示为需要与其他系统共存的情况下,如果使用第2组,在访问时按照追加了对随机函数生成的值乘以第2组的时隙时间(Slot1_C)而得到的值的时间,进行载波监听,则还能够与异种系统实现媒体的公平性。
根据以上叙述的第9实施方式,通过进行CSMA/CA,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和其他系统的无线装置实现媒体共享的公平性。
(第10实施方式)
在第10实施方式中,除了图2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具备缓冲器。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包括缓冲器,能够将发送接收帧保持于缓冲器中,能够容易进行重发处理、外部输出处理。
(第11实施方式)
在第11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0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具备总线、处理器部、以及外部接口部。处理器部以及外部接口部经由总线而与缓冲器连接。在处理器部中,固件动作。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包括固件,能够通过改写固件来容易地变更无线通信装置的功能。
(第12实施方式)
在第12实施方式中,除了图2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具备时钟生成部。时钟生成部生成时钟而从输出端子向无线通信装置的外部输出时钟。这样,通过将在无线通信装置内部生成的时钟输出到外部,并利用输出到外部的时钟使主机侧动作,从而能够使主机侧和无线通信装置侧同步地动作。
(第13实施方式)
在第13实施方式中,除了图2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包括电源部、电源控制部、以及无线功率供电部。电源控制部连接到电源部和无线功率供电部,进行选择对无线通信装置供给的电源的控制。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电源,能够实现控制了电源的低功耗化动作。
(第14实施方式)
在第14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追加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s,近场通信)发送接收部,并与电源控制部以及发送接收处理部206连接。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NFC发送接收部,能够容易地进行认证处理,并且通过将NFC发送接收部作为触发来进行电源控制,从而能够实现等待时的低功耗化。
(第15实施方式)
在第15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包括SIM卡。SIM卡与发送接收处理部206连接。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SIM卡,能够容易地进行认证处理。
(第16实施方式)
在第16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包括运动图像压缩/解压部。运动图像压缩/解压部与总线连接。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运动图像压缩/解压部,能够容易地进行所压缩的运动图像的传送和所接收到的压缩运动图像的解压。
(第17实施方式)
在第17实施方式中,除了图2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包括LED部。LED部与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或者PHY处理部203连接。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LED部,能够对用户容易地通知无线通信装置的动作状态。
(第18实施方式)
在第18实施方式中,除了图2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包括振动器部。振动器部与发送接收处理部206或者PHY处理部203连接。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振动器部,能够对用户容易地通知无线通信装置的动作状态。
(第19实施方式)
在第19实施方式中,除了图2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设置了多个不同的PHY处理部203,并包括无线切换部。无线切换部与多个不同的PHY处理部203连接,切换利用不同的PHY处理部203的通信。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多个不同的PHY处理部203,能够根据状况切换为使用了适合的PHY处理部203的通信。
(第20实施方式)
在第20实施方式中,除了图2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设置了多个不同的PHY处理部203,并且设置了与这些各个PHY处理部203对应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并包括无线切换部。无线切换部以切换发送接收处理部206的方式连接,在利用不同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以及PHY处理部203的多个通信方式之间进行切换。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以及PHY处理部203之对的一对例如对应于无线LAN。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多个不同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以及PHY处理部203的组,能够根据状况切换为使用了适合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以及PHY处理部203的组的通信。另外,也可以与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对应地还设置参数保持部204和参数选择部205。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多个不同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参数保持部204、参数选择部205以及PHY处理部203的组,能够根据状况切换为使用了适合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参数保持部204、参数选择部205以及PHY处理部203的组的通信。
(第21实施方式)
在第21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9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包括开关(SW)。开关与天线201、多个不同的PHY处理部203、无线切换部连接。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开关,能够一边共用天线201一边根据状况切换为使用了适合的PHY处理部203的通信。
(第22实施方式)
在第22实施方式中,除了第20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以外,还包括开关(SW)。开关与天线201、发送接收处理部206、以及无线切换部连接。通过这样构成为在无线通信装置中具备开关,能够一边共用天线一边根据状况切换为使用了适合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另外在与各发送接收处理部206对应地还设置参数保持部204和参数选择部205的情况下也包括它们)以及PHY处理部203的组的通信。
在此,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中的通信范围。
通信范围主要由发送功率和天线增益确定。设想在某无线通信装置(第1无线通信装置)以某发送功率发送任意频率的无线信号的情况下,具有依赖于方向的发送天线增益。另外,设想在接收该无线信号的另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第2无线通信装置)中,具有依赖于方向的接收天线增益。离第1无线通信装置位于某距离、某方向上的第2无线通信装置中的无线信号的接收功率统计地依赖于发送功率、频率、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该方向的第1无线通信装置侧的发送天线增益以及该方向的第2无线通信装置侧的接收天线增益。
能够根据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和无线信号使用的频率,来求出偏离发送功率的统计性的功率衰减量。所使用的频率越高,衰减量越大。在分贝表示中,可以将接收功率替换为从发送功率与发送接收的天线增益之和减去其衰减量而得到的量。对无线信号进行解码时的错误率、进而从通过解码再现的物理(PHY)分组的有效载荷中抽出的帧的错误率依赖于无线信号的接收功率。即,接收功率越小,错误率越高,所以引入无线通信能够成立的范围、即通信范围。
这样,能够通过发送功率和发送接收的天线增益来对使用某频率的无线信号的通信范围进行限制。另外,为了更积极地限制通信范围,仅对接收功率是某值以上的无线信号进行解码处理即可。例如,在图1中,无线通信装置101和无线通信装置102将发送功率限制为0dBm,为便于研究,假设通过无指向性天线进行发送接收(即发送接收的天线增益分别是0dB)。进而,假设使用60GHz的毫米波带,其结果如果在大致3cm距离下成为-48dBm的接收功率,则可以设定为仅在接收到接收功率是-48dBm以上的无线信号的情况下进行解码处理。
另外,当然,进行该解码处理的接收功率的基准值以上是以解码处理能够进行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MCS)有1个以上为前提。即,前提是:最低接收灵敏度成为该接收功率的基准值以下的MCS有1个以上。
关于小于进行该解码处理的接收功率的基准值的无线信号,不进行解码处理,所以也可以将接收功率的基准值作为载波监听电平,如果是该接收功率的基准值以上的无线信号,则将载波识别为占线,关于小于基准值的无线信号,将载波识别为空闲。这样,能够通过发送功率、发送接收的天线增益、以及接收功率的解码处理的基准值,来限制使用某频率时的无线信号的通信范围。换言之,如果使接收功率的解码处理的基准值和载波监听电平成为相同,则能够通过发送功率、发送接收的天线增益、以及载波监听电平,来限制使用某频率时的无线信号的通信范围。
接下来,说明一般的通信系统中的帧类别。
一般情况下,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访问协议上处理的帧被大致分成数据(data)帧、管理(management)帧、以及控制(control)帧这3种。通常,这些帧的类别是在帧之间公共地设置的头部来示出。作为帧类别的表示方法,既可以设为能够通过1个字段来区分3个种类,也可以设为通过2个字段的组合来区分3个种类。
管理帧是在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物理性的通信链路的管理中使用的帧。例如有:为了进行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设定而使用的帧、用于释放通信链路(即切断连接)的帧、以及与无线通信装置中的节电动作相关的帧。
数据帧是在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建立了物理性的通信链路之后,将在无线通信装置的内部生成的数据发送给其他无线通信装置的帧。数据在本实施方式的上位层生成,例如通过用户的操作而生成。
控制帧是在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之间发送接收(交换)数据帧时的控制中使用的帧。在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到数据帧、管理帧的情况下为了其送达确认而发送的应答帧属于控制帧。
将这些3种帧在物理层中经由必要的处理而作为物理分组经由天线送出。另外,在连接建立的步骤中,连接请求帧和连接接受帧是管理帧,向连接接受帧的确认帧可以使用控制帧的应答帧。
接下来,说明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连接切断的手法。
在连接的切断中,有明示的手法和暗示的手法。作为明示的手法,所连接的无线通信装置的某一方发送用于切断的帧。该帧被分类为管理帧。用于切断的帧有时例如以释放连接这样的意思而称为释放帧。通常,在发送释放帧的一侧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在发送了释放帧的时刻判定为连接的切断,在接收释放帧的一侧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在接收到释放帧的时刻判定为连接的切断。之后,返回到通信阶段中的初始状态、例如搜索通信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状态。这是因为,在发送用于切断的帧时,有通信距离远离连接目的地的无线通信装置而无法接收或者无法解码无线信号这样的、无法确保物理性的无线链路的情况。
图14示出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物理性的无线链路切断的一个例子。
如图14所示,在无线通信装置101的通信范围1401和无线通信装置102的通信范围1402中,相互不存在另一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因此,即使将用于切断的帧发送给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也无法期待其确认应答,所以在释放帧发送侧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在发送了释放帧的时刻判定为连接切断。
另一方面,作为暗示的手法,在从建立了一定期间的连接的连接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未探测到帧发送(数据帧以及管理帧的发送、或者针对本装置发送的帧应答的应答帧的发送)的情况下,判定连接状态的切断。有这样的手法是因为,在如上所述判定连接的切断那样的状况下,会考虑到通信距离远离连接目的地的无线通信装置而无法接收或者无法解码无线信号等无法确保物理性的无线链路的状态。即,是因为,无法期待释放帧的接收。
作为通过暗示的方法判定连接的切断的具体例,使用定时器。例如,在对请求送达确认应答帧的数据帧进行发送时,起动限制该帧的重发期间的第1定时器(例如,数据帧用的重发定时器),在第1定时器计满之前(即经过期望的重发期间之前),如果没有接收到向该帧的送达确认应答帧则进行重发。如果接收到向该帧的送达确认应答帧,则使第1定时器停止。
另一方面,如果未接收到送达确认应答帧而第1定时器计满,则发送例如用于确认是否(在通信范围内)还存在连接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换言之,可否确保无线链路)的管理帧,与此同时,起动限制该帧的重发期间的第2定时器(例如,管理帧用的重发定时器)。与第1定时器同样地,利用第2定时器,在第2定时器计满之前,如果未接收到向该帧的送达确认应答帧,则进行重发,如果第2定时器计满,则判定为连接被切断。
或者,如果从连接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到帧,则起动第3定时器,每当重新从连接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接收到帧时,使第3定时器停止,再次从初始值起动。如果第3定时器计满,则与上述同样地,发送用于确认是否(在通信范围内)还存在连接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换言之,可否确保无线链路)的管理帧,与此同时,起动限制该帧的重发期间的第2定时器(例如,管理帧用的重发定时器)。在该情况下,在第2定时器计满之前,如果未接收到向该帧的送达确认应答帧,则进行重发,如果第2定时器计满,则判定为连接被切断。后者的、用于确认是否还存在连接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管理帧也可以是与前者的情况的管理帧不同的帧。另外,后者的情况的用于限制管理帧的重发的定时器在此作为第2定时器,使用与前者的情况相同的定时器,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定时器。
接下来,说明一般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访问方式。
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在连接建立之后,通信对方仅是1个无线通信装置,将通信范围限制得较窄,因此,在同一信道中在附近存在通信对方以外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状况、即与通信对方以外的无线通信装置在同一无线媒体上造成干扰或者竞争的状况少见,所以与设想了和多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或者竞争的通信系统,访问无线媒体时的条件不同。
例如,作为设想了与多个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或者竞争的通信系统,有无线LAN系统。在IEEE802.11(还包括扩展标准等)无线LAN中,将CSMA/CA作为访问方式的基本。在掌握某无线装置的发送并从其发送结束起隔开固定时间来进行发送的方式中,在掌握了该无线装置的发送的多个无线装置中同时进行发送,其结果,无线信号冲突而帧发送失败。通过掌握某无线装置的发送并从其发送结束起等待随机时间,从而掌握了该无线装置的发送的多个无线通信装置中的发送概率上分散。因此,如果是在随机时间中引用了最早的时间的无线装置是1个,则无线装置的帧发送成功,能够防止帧的冲突。根据随机值,在多个无线装置之间发送权的获得变得公平,所以可以将采用了载波避免的方式称为适合于在多个无线装置之间共享无线媒体的方式。
如果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考虑,则还会考虑在通信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被唯一地确定之前、即在连接建立的阶段中,多个无线通信装置作为通信对方而成为候补的情况,此时也可以有无线媒体上的竞争的机制。但是,在连接一旦建立了之后,通信范围被限制得较窄,所以基本上难以对其他无线通信造成干扰,并且被限制为1对1的通信,所以在连接建立之后,没有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的连接以及通信。因此,基本上不需要多个无线通信装置在无线媒体上竞争的机制。另外,随机访问在无线媒体上成为开销,从通信效率这一点也不优选。
因此,设想本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如上所述虽然进行载波监听来进行访问、即进行CSMA,但至少在连接建立之后,不进行载波避免。
在此,干扰是指,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接收的情况和提供的情况这两方。
在考虑1对1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由于通信范围被限制得较窄,所以在通信范围比其宽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装置中,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不探测来自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无线信号而进行发送。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侧的无线通信装置中,也有可能产生接收来自通信范围宽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信号的状况。即,在该情况下,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虽然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受到干扰,但不是对其他无线通信系统造成干扰的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即使不能根据载波监听来进行通信范围宽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PHY方式的解码,但可以通过接收功率来探测其发送。另一方面,在通信范围宽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装置中,不探测来自该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的无线信号而进行发送。因此,即使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侧调整帧间隔,也无法共享无线媒体。另一方面,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与通信范围宽的无线通信系统共存时,需要通过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来实现无线媒体的共享。
接下来,参照图15,说明1对1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般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
在此,假设2个无线通信装置经由连接建立的步骤构成了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
发起方确认在无线媒体为InitIFS的期间空闲,并将数据帧(DATA1)发送给响应方。
响应方从发起方接收DATA1,在经过SIFS1之后,将应答帧(ACK1)发送给发起方。
在此,例如,如果假设在响应方中在DATA1接收过程中产生了数据帧(DATA2)的发送请求,则响应方之后空出RspIFS的期间为止,延期发送。在图15的例子中,响应方在发送了ACK1之后没有来自发起方的发送,所以在发送了ACK1之后等待RspIFS的期间之后将DATA2发送给发起方。接收到DATA2的发起方在该SIFS1之后将应答帧(ACK2)发送给响应方。
在InitIFS和RspIFS中设定最小值而不设定最大值的原因与上述例子不同,其原因在于,在产生了发送请求时,在载波没有占线的情况下,作为从前面的载波监听占线状态起的时间,是没有限制的。由于从前面的载波监听占线状态起对帧间隔的定义进行计数,所以如果在发送之前确认载波监听空闲而变更为应空出的连续期间,则可以将InitIFS、RspIFS分别定义为3μs、7μs。
另一方面,对SIFS1设定最大值的原因在于,发送了数据帧以及管理帧的一侧进行应答帧的接收等待,在没有应答帧的发送的情况下,需要在发送数据帧以及管理帧之后经过了固定时间之后,掌握没有应答帧的发送。
在判定为没有应答帧的发送的情况下,数据帧以及管理帧发送侧的无线通信装置进行重发处理。虽然还考虑将SIFS1定义为严格的固定时间,但此时需要掌握以及保持正确的帧的接收结束时刻。进而,实际上,还有传输延迟、对无线信号进行接收以及解码而生成应答帧之前的实际安装上的延迟的偏差等,所以最好具有容许少量的误差的幅度。
另外,在这些帧间隔中,实际安装上需要将发送接收器从进行载波监听的接收状态切换为发送帧的发送状态的时间,所以严格而言,仅在减去了发送接收的切换时间而得到的时间内,观测载波监听空闲的状态(例如,无法掌握刚要发送之前的发送接收切换时间内的载波监听状态)。
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3种帧间隔,但除此以外,在判定为帧接收失败时,也可以定义特别的帧间隔。例如,也可以在上述发起方和响应方的发送中,为了对发起方提供发送的优先权,将InitIFS的最小值设为小于RspIFS的最小值。
在此,设想发起方发送了数据帧或者管理帧,但在响应方中数据帧或者管理帧的接收失败并成为错误的情况。如果发起方判定为无应答帧的超时时间是在发送数据帧或者管理帧之后起4.0μs以上,则发起方开始重发的最小时间是从发送了数据帧或者管理帧之后起7.0μs以上。这与响应方在成为接收错误之后空出RspIFS的定时相同或者是其以上,无法对发起方中的重发提供优先权。
因此,在响应方中,在产生了接收错误的情况下,例如,如果设置10.0μs的ERIFS(ExtendedRspIFS),则能够保证发起方中的重发的优先权。
接下来,说明作为其他通信系统设想的IEEE802.11无线LAN的帧间隔。
IEEE802.11无线LAN中使用的帧间隔有distributedcoordinationfunctioninterframespace(DIFS)、arbitrationinterframespace(AIFS)、pointcoordinationfunctioninterframespace(PIFS)、shortinterframespace(SIFS)、extendedinterframespace(EIFS)、reducedinterframespace(RIFS)这6种。另外,为了与本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SIFS区分,在此为便于说明将SIFS标记为SIFS2。
帧间隔的定义与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情况不同,在IEEE802.11无线LAN中,在发送之前确认载波监听空闲而定义为应空开的连续期间,不讨论严格的从前面的帧起的期间。因此,在此处的IEEE802.11无线LAN系统中的说明中,沿袭其定义。在IEEE802.11无线LAN中,将在基于CSMA/CA的随机访问时等待的时间设为固定时间与随机时间之和,可以说为了明确固定时间而这样定义。
DIFS和AIFS是在根据CSMA/CA在与其他无线通信装置竞争的争用期间尝试开始帧交换时使用的帧间隔。在没有基于业务类别的优先权的区别时,使用DIFS,在根据业务类别(TrafficIdentifier:TID)而设置了优先权的情况下,使用AIFS。
由于在DIFS和AIFS中相关的动作类似,所以以后主要使用AIFS来说明。在IEEE802.11无线LAN中,在MAC层中进行包括帧交换的开始等的访问控制。进而,在从上位层接收数据时进行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应对的情况下,与数据一起通知业务类别,根据业务类别,对数据进行访问时的优先级分组。将该访问时的组(class)称为访问范畴(AccessCategory;AC)。因此,针对每个访问范畴设置AIFS的值。
PIFS是用于使相比于竞争的其他无线通信装置具有优先权的访问能够进行的帧间隔,相比于DIFS以及AIFS的任一值,其期间都短。
SIFS2是在应答系的控制帧发送时或者一旦获得了访问权之后用突发来继续帧交换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的帧间隔。IEEE802.11无线LAN中的SIFS2包含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SIFS1的概念,并且帧类别与帧交换的变化较多,所以应用范围宽。
EIFS是在帧接收失败的情况下动用的帧间隔。IEEE802.11无线LAN中的EIFS与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的ERIFS类似。但是,在IEEE802.11无线LAN中,在连接方式下,没有设置1对1近距离通信中那样的发起方以及响应方这样的关系,所以能够在所有无线通信装置中适用。
RIFS是在一旦获得了访问权之后用突发对同一无线通信装置连续发送多个帧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的帧间隔,在使用RIFS的期间,不请求来自发送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应答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没有与RIFS对应的帧间隔。在1对1近距离通信系统中,在无线通信装置彼此接近时进行通信,所以有如下要求:在成为通信对方的无线通信装置处于附近的期间、即在限定的连接时间中,使数据交换可靠地完成。因此,在进行访问控制的层中不向上位层委托而还承担错误控制、帧控制等,实现无线通信装置内部中的高速处理。
在该情况下,数据是按照在数据发送侧的无线通信装置的访问控制层中发送的顺序从数据接收侧的无线通信装置的访问控制层发送到上位层,因此需要对各个数据帧发送送达确认的应答帧。因此,不进行如IEEE802.11无线LAN中那样用突发发送数据帧这样的动作。即,不存在与RIFS对应那样的帧间隔的定义。
在此,图16示出IEEE802.11无线LAN中的基于随机访问的竞争期间的帧交换的一个例子。
设想在某无线通信装置中产生了数据帧(W_DATA1)的发送请求时,载波监听的结果识别为媒体是占线(busymedium)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从载波监听成为空闲的时刻起空开固定时间的AIFS,之后空出随机时间(randombackoff)之后,将数据帧W_DATA1发送给通信对方。
随机时间是对根据从0至用整数提供的争用窗口(ContentionWindow:CW)之间的均匀分布导出的伪随机整数乘以时隙时间而得到的时间。在此,将对CW乘以时隙时间而得到的结果称为CW时间宽。CW的初始值赋予CWmin,每当重发时CW的值增加,直至成为CWmax。CWmin和CWmax这两方都与AIFS同样地具有每个访问范畴的值。在W_DATA1的发送目的地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如果数据帧的接收成功,则从该接收结束时刻起SIFS2之后发送应答帧(W_ACK1)。发送了W_DATA1的无线通信装置在接收到W_ACK1时,如果处于发送突发时间限制内,则可以再SIFS2之后发送下一个帧(例如,W_DATA2)。
AIFS、DIFS、PIFS以及EIFS成为SIFS2和时隙时间的函数,但针对每个物理层规定了SIFS2和时隙时间。另外,AIFS、CWmin以及CWmax等针对每个访问范畴设置了值的参数可以针对每个通信群(在IEEE802.11无线LAN中是BasicServiceSet(BSS))设定,但制定有默认值。
例如,在使用毫米波带的802.11ad的标准策划中,假设SIFS是3μs、时隙时间是5μs,由此设PIFS是8μs、DIFS是13μs,在AIFS中访问范畴为Background(AC_BK)的帧间隔的默认值是38μs、Besteffort(AC_BE)的帧间隔的默认值是18μs、Video(AC_VI)和Voice(AC_VO)的帧间隔的默认值是13μs、CWmin和CWmax的默认值在AC_BK和AC_BE中分别是15和1023、在AC_VI中是7和15、在AC_VO中是3和7。另外,EIFS是SIFS2、与DIFS、与以最低速的必须的物理速度发送时的应答帧的时间长之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使用这样的帧间隔的参数的无线通信系统设想为通信范围宽的干扰系统。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为例示,而并未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部,保持第1组和第2组,其中,所述第1组包括1个以上的类别的帧间隔,所述第2组包括与第1组中包含的帧间隔的类别相同的类别的帧间隔的长度是该第1组中包含的同一类别的帧间隔以上的长度、并且至少一个第1类别的帧间隔的长度比所述第1组中包含的该第1类别的帧间隔长的1个以上的类别的帧间隔;
选择部,选择是使用所述第1组以及所述第2组中的哪一组来进行通信;以及
发送接收处理部,根据所述选择部的选择结果,使用所述第1组或者所述第2组的帧间隔,来与使用第1通信方式的第1装置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天线增益之和小于第2通信方式的最大发送功率与天线增益之和,所述第2组是根据该第2通信方式确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在使用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第2装置对该第1通信方式造成的影响是第1阈值以上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2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组中包含的各帧间隔是所述第1组中包含的同一类别的帧间隔与第1期间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类别的帧间隔是在开始进行媒体访问时使用的帧间隔,
关于在发送表示向帧的应答的应答帧时使用的第1帧间隔,所述第1组中包含的与该第1帧间隔对应的帧间隔、和所述第2组中包含的与该第1帧间隔对应的帧间隔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通信方式中的所述第1类别的帧间隔是从作为至少一个时间宽的时隙时间选择的、表示与其他装置竞争的期间的争用期间与第2帧间隔之和,
所述第2组中包含的所述第1类别的帧间隔是所述第2帧间隔与所述时隙时间的一半的期间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接收处理部测量在取得了媒体访问权之后连续地继续发送帧的第2期间,在该第2期间成为第2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帧发送中止。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部设定使用所述第1组来进行通信的第3期间、和使用所述第2组来进行通信的第4期间,
所述发送接收处理部在所述第3期间中用所述第1组进行通信,在所述第4期间中用所述第2组进行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包括第2装置的系统发生干扰的情况下,所述发送接收处理部在所述第3期间中用所述第1组进行通信,在所述第4期间中用所述第2组进行通信,所述第2装置在与所述第1装置进行通信时使用所述第1通信方式。
CN201210046610.6A 2011-08-26 2012-02-28 无线通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581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00368.3A CN105407538A (zh) 2011-08-26 2012-02-28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4792 2011-08-26
JP2011184792A JP5665694B2 (ja) 2011-08-26 2011-08-26 無線通信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00368.3A Division CN105407538A (zh) 2011-08-26 2012-02-28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8190A CN102958190A (zh) 2013-03-06
CN102958190B true CN102958190B (zh) 2015-11-18

Family

ID=477436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00368.3A Withdrawn CN105407538A (zh) 2011-08-26 2012-02-28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20121004661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58190B (zh) 2011-08-26 2012-02-28 无线通信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00368.3A Withdrawn CN105407538A (zh) 2011-08-26 2012-02-28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9258828B2 (zh)
JP (1) JP5665694B2 (zh)
CN (2) CN10540753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69925B2 (ja) 2011-01-31 2013-08-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804583B2 (en) 2012-07-13 2014-08-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enabling both full-duplex and half-duplex communications
US8842584B2 (en) 2012-07-13 2014-09-2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full duplex cancellation
KR101373136B1 (ko) * 2012-07-27 2014-03-12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무선랜의 분산조정함수에 의한 경쟁을 통해 획득된 순방향 순서 암시 정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무선통신기기
KR101373135B1 (ko) * 2012-07-27 2014-03-12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무선 랜의 분산조정함수에 의한 경쟁을 통해 획득된 역방향 순서 암시정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무선통신기기
US9094196B2 (en) 2012-09-07 2015-07-2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full duplex MAC designs based on backoff in frequency domain
US9935785B2 (en) 2012-09-14 2018-04-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full-duplex media access control using Request-to-Send signaling
US20140112153A1 (en) * 2012-10-24 2014-04-2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aging contention window based on transmission error detection
EP3139692B1 (en) * 2013-03-07 2018-05-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transmission and back-off intervals in network devices
US9584954B2 (en) 2013-06-18 2017-0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rame spacing adaptation for yielding to DSRC operation
WO2015025413A1 (ja) * 2013-08-22 2015-02-26 株式会社 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
JP5813741B2 (ja) 2013-12-19 2015-11-17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JP5855154B2 (ja) * 2014-03-18 2016-02-09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無線端末、メモリーカード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343988B2 (ja) * 2014-03-20 2018-06-2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スレーブ、及びマスター
US9622189B2 (en) * 2014-03-28 2017-04-11 Zte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fast delivery of radio information
CN105101223A (zh) * 2014-05-16 2015-11-2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在免许可频段上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9491148B2 (en) * 2014-07-18 2016-11-08 Facebook, Inc. Establishing a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two devices
CN104159306B (zh) * 2014-07-22 2018-05-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空口资源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411867B2 (en) * 2015-04-30 2019-09-10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484150B2 (en) * 2015-11-03 2019-11-19 Apple Inc. Continuous retransmission in Wi-Fi systems
US10820349B2 (en) * 2018-12-20 2020-10-27 Autonomous Roadway Intelligence, Llc Wireless message collision avoidance with high throughput
JP7074100B2 (ja) * 2019-03-13 2022-05-24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505333B2 (ja) 2020-08-28 2024-06-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分析装置、モニタ装置、分析システム、干渉判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3396A (zh) * 2005-07-06 2007-01-10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线局域网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930824A (zh) * 2004-03-05 2007-03-14 株式会社东芝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10128623A1 (ja) * 2009-05-08 2010-1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2475B2 (ja) 2000-02-23 2003-08-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停止期間制御回路
JP3938752B2 (ja) 2003-02-24 2007-06-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US7542453B2 (en) * 2004-01-08 2009-06-02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KR100934985B1 (ko) * 2004-01-19 2010-01-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Dcf를 따르는 무선통신방법
JP4710321B2 (ja) 2004-02-02 2011-06-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578206B2 (ja) * 2004-11-02 2010-11-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4398886B2 (ja) * 2005-03-07 2010-0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0007738A1 (ja) 2008-07-15 2010-01-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FR2940568A1 (fr) * 2008-12-22 2010-06-25 Thomson Licensing Procede de transmission dans un reseau sans-fil et procede de gestion de communication correspondant
US8971256B2 (en) * 2009-04-15 2015-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hoc 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ntion access period
JP5295882B2 (ja) 2009-06-24 2013-09-18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
WO2011153507A2 (en) * 2010-06-04 2011-12-08 Board Of Regent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JP5269925B2 (ja) 2011-01-31 2013-08-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2128757A1 (en) * 2011-03-22 2012-09-27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Quiet period management for emergency ad hoc networks in tv white spaces
US8416799B2 (en) * 2011-05-05 2013-04-09 Hitachi, Ltd.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0824A (zh) * 2004-03-05 2007-03-14 株式会社东芝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893396A (zh) * 2005-07-06 2007-01-10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无线局域网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WO2010128623A1 (ja) * 2009-05-08 2010-11-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8190A (zh) 2013-03-06
US9258828B2 (en) 2016-02-09
JP5665694B2 (ja) 2015-02-04
US10420141B2 (en) 2019-09-17
US20190357257A1 (en) 2019-11-21
US11064526B2 (en) 2021-07-13
CN105407538A (zh) 2016-03-16
US20160119954A1 (en) 2016-04-28
JP2013046354A (ja) 2013-03-04
US20130051335A1 (en)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8190B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102487609B (zh) 通过一根信号线协调多个协作无线通信模块的装置和方法
KR101027437B1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 무선통신장치 및 무선통신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CN101626386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US7515606B2 (en) UWB-based wireless bridge
CN102957455B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干扰避免方法
US2008017788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2005210694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6521758A (ja) 単一媒体アクセス制御及び物理層の複数のチャネルを予約するための機構
EP2161952A2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multicast packets
KR20050091991A (ko) 무선통신장치,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및 무선통신방법
CN102685777A (zh) 基于干扰容限的数据并发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1179304A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装置
US20060104200A1 (en) Terminal for automatically changing operating mode and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KR20050080847A (ko) 무선 네트워크 통신 방법
EP1050997B1 (en) Maintenance interface in a WLAN MAC for manually selecting link capacity.
US20180084531A1 (en) Method and circuitry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JP6178378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US7411933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US8554139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radio resource overhead
KR20200113669A (ko) 무선 통신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무선 통신 신호 송수신 단말 장치
US2022030402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5252490B2 (ja)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EP1995915A2 (en) Two-direc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system, terminal and uses
JP5840756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