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47209B - 升降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升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47209B CN102947209B CN201180028713.3A CN201180028713A CN102947209B CN 102947209 B CN102947209 B CN 102947209B CN 201180028713 A CN201180028713 A CN 201180028713A CN 102947209 B CN102947209 B CN 1029472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 lowering
- stop
- holding element
- stop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8—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66B5/0031—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for safety reas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B66B5/284—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mounted on cars or counterweights
- B66B5/286—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mounted on cars or counterweights between two cars or two counterweigh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带有竖井(12),在所述竖井中上下相叠地设置有至少两个轿厢(14,16)并且所述轿厢能相互分离地垂直向上和向下移动,其中,为每个轿厢配属有用于移动所述轿厢的驱动装置(23,33),并且在每个轿厢上设有制动装置(55,57);以及带有用于监测轿厢的行驶行为的安全装置(53);以及带有至少一个行程限定装置,所述行程限定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上的止挡元件(54,56)和与所述止挡元件共同作用的、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60,64),用于限定所述轿厢的行程。为了提升输送能力,本发明建议,在至少一个第一轿厢(14)上设置至少一个止挡元件(54,56),所述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从所述轿厢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并且所述止挡元件与确定的、配属于所述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60,64)共同作用,所述保持元件设置在所有轿厢的垂直投影的外部并且能由所有其它能在竖井中移动的轿厢以不受阻碍的方式经过,并且当所述轿厢低于预定的临界速度时,可以去激活设置在相应的轿厢上的制动装置(55,57)或其制动作用,其中所述轿厢在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速度下可借助于止挡元件和保持元件制动至静止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具有:竖井,至少两个轿厢上下相叠地布置在该竖井中并且相互分开地可垂直向上和向下移动,其中为每个轿厢配属有用于移动轿厢的驱动装置并且在每个轿厢上设有制动装置;以及具有用于监测轿厢的移动特性的安全装置;以及具有至少一个行程限定装置,该行程限定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上的止挡元件和与该止挡元件共同作用的、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用于限定轿厢的行程。
背景技术
采用上下相叠地布置在竖井中并且相互分离地可垂直向上和向下移动的至少两个轿厢使得能够提高升降装置的输送能力。借助于这种升降装置可以使人员和负重运动。为每个轿厢配属有一个驱动装置,用于垂直向上和垂直向下移动轿厢。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和驱动制动器。为了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避免两个轿厢未经制动地碰撞,升降装置具有安全装置,通过该安全装置监测轿厢的行驶行为并且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触发紧急停止。在紧急停止时,轿厢的驱动马达断开并且驱动制动器被激活。此外,在每个轿厢上设有制动装置,例如安全钳装置(Fangvorrichtung),在轿厢相对于相邻的轿厢低于安全间距时可以通过制动装置机械制动。此外,通常为最下面的轿厢使用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在最下面的轿厢上的止挡元件和在竖井的下端设置在所谓的竖井坑中的保持元件的行程限定装置。借助于行程限定装置可以限定最下面的轿厢的行程并且缓冲最下面的轿厢与升降装置或竖井坑的位于最下面的轿箱的下方的部件的碰撞。保持元件在此通常构造为缓冲元件的形式,所述缓冲元件在最下方的轿厢的垂直投影内设置在竖井坑中。
如已经述及的那样,设置在轿厢上的制动装置、尤其是安全钳装置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激活,即,轿厢相对沿行驶方向设置在该轿厢之前的第二轿厢低于预定的安全间距。这样选择该安全间距,使得轿厢在制动装置激活后可以被可靠地制动,而不会与设置在其前方的第二轿厢碰撞。由此能可靠地防止碰撞。然而,为此所需的、两个相邻的轿厢之间保持的安全间距经常大于升降装置安装在其中的建筑物的两个直接相邻楼层的间距。这导致,两个轿厢不能同时定位在彼此直接相邻的停靠站上并且限制了升降装置的输送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进一步构成这种类型的升降装置,使得其输送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该目的在开头所述类型的升降装置中按照本发明由此达到,即,在至少一个第一轿厢上设置至少一个止挡元件,该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从第一轿厢的垂直投影中侧向伸出并且该止挡元件与确定的、配属于该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该保持元件设置在所有能在竖井中移动的轿厢的垂直投影之外并且首先其它能在竖井中移动的轿厢能不受阻碍地通过,并且当轿厢低于预定的临界速度时,设置在相应的轿厢中的制动装置或其制动作用被去激活,其中,轿厢在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速度下可借助于止挡元件和保持元件制动至静止状态。
对于轿厢的垂直投影这里理解为轿厢沿垂直方向到水平面上的投影,例如到竖井底部的投影。
在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中,其中采用至少两个上下相叠布置并且能相互分开移动的轿厢,在至少一个轿厢上设有止挡元件,该保持元件能占据一止挡位置,在该止挡位置中,保持元件从第一轿厢的垂直投影中侧向伸出。止挡元件为了限定该轿厢的行程与确定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该保持元件在所有轿厢的垂直投影之外设置在该竖井中。如果轿厢以较小的速度,也就是一小于预定临界速度的速度接近配属的保持元件,则可以去激活设置在轿厢上的制动装置或其制动作用,并且行程的限定可以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通过止挡元件和配设的保持元件实现。为此这样构造止挡元件和保持元件,即,它们能够通过止挡元件碰撞到配属的保持元件上将轿厢制动到静止状态。为此,止挡元件从轿厢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使得止挡元件能够接触配属的保持元件。配属的保持元件在此仅限定这一个轿厢的行程,反之,其余轿厢在其行驶中不受该保持元件影响。设置在轿厢中的制动装置的功能因此在低速,也就是在速度小于邻接速度时由止挡元件和配属的保持元件承担。如果在配属于第一轿厢的保持元件的区域内设置第二轿厢,则第一轿厢可以低的速度非常近地靠近第二轿厢。可以低于对于触发制动装置重要的安全间距,而制动装置没有激活。制动装置或其制动作用可以去激活并且在故障的情况下,轿厢可以借助于止挡元件和保持元件置于静止。在低于临界速度时去激活制动装置,所述临界速度例如可以小于在已知的升降装置中的、常见的减速控制装置中这种升降装置的缓冲元件可达到的、减小的碰撞速度,其中,减小的碰撞速度可以与升降装置的额定速度有关。
因为配属于第一轿厢的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不是设置在第一轿厢的垂直投影内部,而是设置在所有轿厢的垂直投影的外部,并且只与第一轿厢的止挡元件共同作用,所以,第一轿厢的行程可以通过配属于该轿厢的保持元件在竖井中的恰当定位限制在任何位置上。对于其它轿厢,该保持元件不形成阻碍。
例如可以设计为,第一轿厢设置在第二轿厢上方。如果第二轿厢例如占据升降装置最下面的保持点处的位置,则第一轿厢可以移入到直接设置在该最下面的保持点上方的保持点,即便这两个保持点彼此仅具有较小的垂直间距。在升降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供在止挡位置中侧向从第一轿厢的投影中伸出的止挡元件和配属于该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可靠地防止第一轿厢与第二轿厢的碰撞,而不必激活第一轿厢的制动装置。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可以为第二轿厢配属在第二轿厢下方布置在第二轿厢的垂直投影内部的缓冲元件,通过该缓冲元件可以缓冲第二轿厢与升降装置或竖井坑位于第二轿厢下方的部件的碰撞。
以相应的方式可以设计为,第一轿厢设置在第二轿厢的下方,并且具有从第一轿厢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的止挡元件,该止挡元件与确定的、在所有的轿厢的垂直投影之外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以便防止第一轿厢与设置在其上方的第二轿厢在升降装置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碰撞。这例如使得第二轿厢能定位在升降装置最上方的保持点,其中,然后第一轿厢可以移动到直接位于该最上方的保持点之下的保持点。在升降装置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第一轿厢与设置在其上方的第二轿厢的碰撞通过设置在第一轿厢上的止挡元件碰撞到配属于该止挡元件的、在所有的轿厢的垂直投影之外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避免,而不必激活第一轿厢的安全钳装置。
至少一个轿厢的行程的限定不限制于在竖井的下端或上端上的区域。也可以设计为,在竖井坑和竖井顶之间的区域中在所有轿厢的垂直投影之外在竖井中设置一保持元件,该保持元件为了限制轿厢之一的行程与轿厢的确定止挡元件共同作用,该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中伸出该轿厢的垂直投影之外。这例如给出了这样的可能性,即,将竖井分为上竖井区域和下竖井区域,其中,上轿厢可以在上竖井区域中移动,而下轿厢可在下竖井区域中移动。两个竖井区域即便在设置在各个楼层中的保持点的间距较小时也能直接相邻。上竖井区域最下面的保持点可以由上轿厢停靠,并且同时下竖井区域最上方的保持点可由下轿厢停靠。轿厢的碰撞通过提供侧向从相应的轿厢的垂直投影伸出的止挡元件可靠地避免,而不使用轿厢的制动装置,其中该止挡元件与完全确定的、在所有的轿厢的垂直投影之外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
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因此使得两个轿厢即便在楼层间距较小时也能定位在彼此直接相邻的保持点,其中,在升降装置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轿厢的碰撞被可靠地防止。能够定位在彼此直接相邻的保持点导致升降装置的输送能力的提升。
轿厢通常通过承载装置分别与配重连接。例如可以采用承载绳或承载带作为承载装置。当轿厢向上或向下运动时,配重实施与分别配属的轿厢相反的运动。为了限制轿厢的行程,也可以限制其配重的运动,而不由此影响其它配重的运动。为此在本发明备选或补充的构造中,在至少一个可在竖井中移动的配重上设置至少一个止挡元件,该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从配重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并且与确定的、配属于该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该保持元件设置在所有的配重的垂直投影之外并且首先是其它可在竖井中移动的配重能够不受妨碍地通过,并且当轿厢低于预定的临界速度,设置在相应的轿厢上的制动装置可去激活,其中轿厢在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速度下能借助于止挡元件和保持元件制动到静止。在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前述的构造中,确定的轿厢的行程可以借助于轿厢侧的止挡元件和配属的竖井侧的保持元件限定,而在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备选或补充的构造中,可以限制确定配重的行程,而不会由此阻碍其余配重的行程。为此在该配重中设置止挡元件,该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从配重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并且与在所有配重的垂直投影之外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如果限制了配重的行程,则由此也阻止了配属的轿厢不受阻碍的行驶。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第一轿厢设置在第二轿厢的上方,该第一轿厢具有在止挡位置从其垂直投影侧向伸出的止挡元件。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形式中,第一轿厢设置在第二轿厢的下方。
可以设计为,至少一个保持元件限定第一轿厢的向上行驶。为此,保持元件设置在在止挡位置从第一轿厢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的止挡元件上方。
也可以设计为,至少一个保持元件限制第一轿厢的向下行驶。为此,保持元件定位在在止挡位置从第一轿厢的垂直投影中侧向伸出的止挡元件的下方。
特别有利的是,在第一轿厢和在直接在第一轿厢下方可移动的第二轿厢上设置止挡元件,该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从相应的轿厢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并且为了限制相应的轿厢的行驶运动与确定的、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该保持元件能被相应另外的轿厢以不受阻碍的方式通过。
第一轿厢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二轿厢的上方,并且第一轿厢的向下运动可以借助于在止挡位置从第一轿厢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的止挡元件和配属于该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限定。借助于侧向从第二轿厢的垂直投影伸出的止挡元件和配属于该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可以限制第二轿厢的向上运动。
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或配重上的止挡元件在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构造中不可运动地保持在轿厢或配重上。这实现了一种结构特别简单并且能廉价制造的升降装置的结构。
也可以设计为,至少一个保持元件不可运动地保持在竖井内。
在本发明的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形式中,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或配重上的止挡元件相对配属的保持元件可在释放位置和止挡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在释放位置中,止挡元件不能接触配属的竖井侧的保持元件,而在止挡位置中,可接触配属的保持元件,其中,设置在轿厢上的制动装置或其制动作用可在止挡元件的止挡位置中去激活。视止挡元件的位置而定,在本发明的这种构造中,可以借助于止挡元件和配属的保持元件限制相应的轿厢的行程,而不必采用制动装置。如果止挡元件占据其止挡位置,在该位置中止挡元件从轿厢或配重的垂直投影伸出,则该止挡元件可以与配属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以限制行程,方法是:止挡元件在升降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碰到保持元件上。然而,如果止挡元件占据其释放位置,则轿厢或配重的行驶不受止挡元件的影响并且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制动装置。
至少一个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可往复运动使得可以临时限制确定轿厢的行程。为此仅仅需要将止挡元件移动到其止挡位置中。如果要结束临时的行程限制,则为此需要将止挡元件再次移到其释放位置。
作为备选或补充可以设计为,至少一个保持元件可以在竖井中在保持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在保持位置中,保持元件可以与轿厢或配重的确定的止挡元件共同作用,在释放位置中,配属的止挡元件可以不受阻碍地经过保持元件,其中设置在轿厢上的制动装置或其制动作用在保持元件的保持位置可去激活。根据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占据哪个位置,因此可以临时限定确定的轿厢或配重的行程。
止挡元件在轿厢上可活动的支承例如可以由此实现,即,止挡元件可回转或可移动地保持在配属的轿厢或配属的配重上。
保持元件在竖井中可运动的支承例如可以通过保持元件可回转或可移动的支承实现。
至少一个保持元件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构造中保持在竖井壁上、轿厢或配重的导轨上或竖井底部或竖井顶部上。也可以设计为,至少一个保持元件保持在所述部件中的多个上。
设置在各个轿厢上的制动装置优选根据轿厢的速度和/或轿厢相对障碍物具有的间距激活。例如可以设计为,在轿厢的速度超过最大速度时,制动装置能够与到障碍物的间距无关地被触发。另外,在低于优选与轿厢的速度有关的安全间距时进行触发。
设置在各个轿厢上的制动装置有利地构造为安全钳装置。
有利的是,至少一个保持元件和/或至少一个止挡元件具有缓冲碰撞的缓冲元件。该缓冲元件通过吸收至少部分碰撞能量来缓冲碰撞。
缓冲元件例如可以设计为液压缓冲器或弹性体缓冲器。
有利的是,缓冲元件可塑性和/或弹性变形。
可以设计为,缓冲元件仅设计用于碰撞速度小于升降装置的轿厢的额定速度的情况。这使得缓冲元件的结构大小能保持较小。如已经描述的那样,可以借助于相互共同作用的止挡元件和保持元件防止两个轿厢例如在这种情况下的碰撞,即,轿厢驶入升降装置彼此直接相邻的保持点。在该状态下,轿厢不再具有其额定速度,而是具有明显减小的速度,否则在驶入保持点时升降装置的安全装置就已经作出反应。如果止挡元件或保持元件具有缓冲元件,则因此不强制要求缓冲元件针对轿厢的额定速度设计。
例如可以设计为,缓冲元件针对小于5m/s的碰撞速度设计,尤其是针对最大3m/s或最大2m/s的碰撞速度设计。例如缓冲元件可以针对1m/s的碰撞速度设计。可以设计为,缓冲元件针对这样的碰撞速度设计,该碰撞速度小于通过已知升降装置的常见减速控制装置可达到的、减小的缓冲元件碰撞速度,其中,该减小的碰撞速度可以与升降装置的额定速度有关。缓冲元件的设计确定了能够由该缓冲元件吸收的碰撞能量。碰撞速度越高,碰撞能量越大。吸收较小的碰撞能量也仅需要缓冲元件较小的结构空间。
缓冲元件优选针对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碰撞速度设计。如已经述及的那样,当轿厢低于临界速度,设置在轿厢上的制动装置或其制动作用可以去激活。制动装置的功能则可以由缓冲元件承担。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用于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
图1是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示意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2-2的剖视图;
图3是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示意图;
图4是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第三种实施形式的示意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5-5的剖视图以及
图6是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第四种实施形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2中示意示出了总体用附图标记10表示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带有竖井12,在该竖井中上下相叠地布置有第一轿厢14和第二轿厢16,并且第一轿厢和第二轿厢可相互分离地垂直向上和向下移动。第一轿厢14通过形式为第一承载绳18的承载器件与第一配重20连接。第一承载绳18通过第一驱动盘22引导,该第一驱动盘可由第一驱动装置23驱动旋转。第一驱动装置23以公知的方式包括驱动马达以及驱动制动器(在附图中未示出)。借助于第一驱动盘22可以使第一轿厢14在竖井12中垂直向上和向下沿着垂直的导轨24,26移动。
第二轿厢16通过形式为第二承载绳28的第二承载器件与第二配重30连接。第二承载绳28通过第二驱动盘32导引,该第二驱动盘可以由第二驱动装置33驱动旋转。第二驱动装置以公知的方式包括驱动马达和驱动制动器。借助于第二驱动盘32,第二轿厢16可以与第一轿厢14分开地沿着导轨24,26在垂直方向在竖井12中向上和向下移动。
在图1中,为了简化和更容易理解附图,在轿厢14和16的对置侧示出了两个配重20和30。这仅仅为了更容易理解,实际上在升降装置10中,配重20和30如图2所示借助于导轨34,36或38,40可沿垂直方向移动地保持在竖井后壁42上。因此两个配重20,30能侧向平行地移动。但是这种布置不是强制要求的。配重20和30也可以布置在轿厢14和16的不同侧或两个都布置在竖井侧壁上。也可以将配重20,30上下相叠地可移动地布置。
第一轿厢14和第二轿厢16可沿着导轨24,26移动,所述导轨固定在相互对置的竖井侧壁44,46上。这同样由图2示出。然而,导轨24,26也可以固定在竖井后壁42上。
在所示的升降装置10中,第一承载绳18与第一轿厢14的耦连借助于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第一轿厢14的顶部上的中央转向轮48实现,而第二承载绳28与第二轿厢16的耦连借助于两个设置在第二轿厢16的顶部相互背对侧的侧向转向轮50,52实现。这尤其由图2看出。第一轿厢14设置在第二轿厢16的上方。备选地,第一承载绳18与第一轿厢14的耦连也可以借助于第一轿厢14的顶部上的绳端部固定装置实现。这种绳端部固定装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已知的。
为了监测两个轿厢的行驶行为,升降装置10具有电子的安全装置53,该安全装置与驱动装置23和33以及与本身公知的并因此没有在附图中示出的间距和速度传感器耦连。间距和速度传感器设置在轿厢14,16上和/或其它可运动的升降部件上和/或竖井12中。如果轿厢14,16的行驶行为与允许的行驶行为有偏差,则可以借助于安全装置激活相应轿厢的紧急停止。为此,断开轿厢14,16的驱动马达并激活驱动制动器。
每个轿厢14,16支承一个制动装置55或57,所述制动装置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构造为安全钳装置。如果轿厢14,16的速度超过预定的最大速度或者轿厢14,16相对障碍物、尤其是相邻的轿厢的间距低于预定的安全间距,则借助于制动装置55或57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机械地制动相应的轿厢14,16。
在相互背对侧,第一轿厢14分别支承有一个配属于竖井侧壁44或46的第一止挡元件54和第二止挡元件56。第一止挡元件54不可运动地固定在第一轿厢14上,并且在侧向朝竖井侧壁44从第一轿厢14的垂直投影伸出。第二止挡元件56可活动地保持在第一轿厢14上,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它可围绕第一回转轴58在图1所示的、斜向上指的释放位置和在图2所示的、水平定向的止挡位置之间回转。
为第一止挡元件54配设有在两个轿厢14,16的垂直投影外部设置在竖井12中的第一保持元件60,该第一保持元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在竖井侧壁44上。
为第二止挡元件56配设有在所有轿厢14,16的垂直投影之外设置在竖井12中的第二保持元件64,该第二保持元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在竖井12的竖井底部68上。
第一保持元件60与第二保持元件64一样具有缓冲元件70,该缓冲元件在所有轿厢14,16的投影之外固定在竖井12中。缓冲元件70例如可以构造为液压缓冲装置或弹性体缓冲装置的形式。
在向下行驶时,第一止挡元件54在到达第一轿厢14的下部终端位置时碰到第一保持元件60上并由此限定第一轿厢14垂直向下的行程。
以相应的方式,第二止挡元件56(假如该第二止挡元件占据其水平定向的止挡位置)在第一轿厢14向下行驶时,在到达第一轿厢14的下面终端位置时碰到第二保持元件64上并因此同样限定第一轿厢14的垂直向下的行程。
为第二轿厢16配设有第三止挡元件72,该第三止挡元件不可运动地固定在第二轿厢16上并且在侧向从第二轿厢16的垂直投影中伸出。第三止挡元件72面朝竖井侧壁44。这尤其由图2可见。此外,在第二轿厢16上可运动地保持有第四止挡元件74。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第四止挡元件74可围绕第二回转轴76在斜向上定向的、图1所示的释放位置和水平定向的、图2中所示的止挡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为第三止挡元件72配设有第三保持元件78,该第三保持元件在所有轿厢14,16的垂直投影之外设置在竖井12中。在所示的实施形式中,第三保持元件78固定在竖井侧壁44上。
为第四止挡元件74配设有在所有轿厢14,16的垂直投影之外设置在竖井12中的第四保持元件82,该第四保持元件保持在竖井12的竖井顶部86上。
在第二轿厢16向上行驶时,第三止挡元件72在到达第二轿厢16上方的终端位置时碰到第三保持元件78上。由此垂直向上地限定第二轿厢6的行程。
以相应的方式,在第二轿厢16向上行驶时,第四止挡元件74(假如其占据其水平定向的止挡位置)在到达第二轿厢16上方的终端位置时碰到第四保持元件82上,由此同样垂直向上地限定了第二轿厢16的行程。
第三保持元件78与第四保持元件82一样具有缓冲元件70,其在止挡元件72,74碰到保持元件78,82上至少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并由此缓冲碰撞。
如已经述及的那样,保持元件60,64,78和82设置在轿厢14和16的垂直投影之外,并且当然也在配重20和30的垂直投影之外。假如止挡元件占据其止挡位置,保持元件60,64,78和82分别仅与轿厢14或16的一个完全确定的止挡元件共同作用。这样进行共同作用,使得只要止挡元件占据其止挡位置,则分别一个确定的止挡元件可以碰撞到确定的保持元件上,在该止挡位置中止挡元件侧向从相应的轿厢14或16的垂直投影中伸出。这使得可以针对性地借助于至少一个止挡元件和配属于该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限定确定的轿厢14或16的行程。
如果仅仅采用可活动的止挡元件,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根据第二止挡元件56和第四止挡元件74所示的那样,相应的轿厢14或16的行程可以通过相应的止挡元件56或74回转到其止挡位置得到临时减小,在该止挡位置中止挡元件分别能够与确定的保持元件64或82共同作用以限定行程。如果不应限制行程,则相应的止挡元件56或74可以回转到其在图1中所示的释放位置中,在该释放位置中止挡元件不能与设置在竖井中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作为备选或补充,保持元件也可以活动地支承,使得保持元件能够在保持位置中与分别配属的止挡元件结合临时限制轿厢的行程,反之保持元件在释放位置不限制行程。
如果轿厢14,16的速度小于预定的临界速度,则去激活设置在相应的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或57或其制动作用。提供第一止挡元件54和第二止挡元件56以及分别配属于这些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60或64结合制动装置55,57的与速度有关的去激活给出了这样的可能性,即,将第一轿厢14定位在与升降装置10最下面的保持点直接相邻的保持点上,其中,第二轿厢16定位在最下面的保持点,并且其中,轿厢14和16之间的间距小于安全间距。第一轿厢14可以以小于预定的临界速度的速度非常近地靠近第二轿厢16,而不在低于安全间距时激活制动装置55。而在升降装置10发生故障时,通过提供止挡元件54,56和保持元件60,64确保,第一轿厢14不会与设置在其下面的第二轿厢16碰撞。在发生碰撞之前,止挡元件54和56碰到保持元件60和64上,并由此阻止第一轿厢14继续向下运动。
以相应的方式,借助于设置在第二轿厢16上的止挡元件72和74结合配属于这些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78或82确保,第二轿厢16可以占据保持点中的这样一个位置,该位置直接与升降装置10最上方的保持点相邻,其中,在第一轿厢14布置在最上方的保持点上。第二轿厢16可以以小于预定的临界速度的速度非常近地靠近第一轿厢14,而不在低于安全间距时激活制动装置57。通过止挡元件72,74结合保持元件78和82可靠地防止了第二轿厢16与第一轿厢14的碰撞。
为了在止挡元件54,56,72,74碰撞到配属的保持元件60,64或78,82的情况下能够吸收轿厢14,16的动能并且将轿厢14,16制动到静止状态,保持元件60,64,78,82的缓冲元件70针对最大的碰撞速度设计,该碰撞速度相当于预定的临界速度。该速度例如可以是3m/s或2m/s或仅1m/s。因此,所需的缓冲行程可以保持得较小。如果轿厢14,16在接近配属的保持元件时的速度低于临界速度,则可以去激活制动装置55或57,并且轿厢14,16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借助于缓冲元件70可靠地停止。
在图3中示出了整体用附图标记100表示的、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第二种实施形式。该实施形式很大程度与前面参照图1和2描述的升降装置10相同地构造。因此,在图3中为相同的部件使用与图1和2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为避免重复,关于这些部件请参考之前的描述。
升降装置100与升降装置10的区别在于,缓冲元件70不是设置在保持元件60,64,78和82上,而是缓冲元件70在图3所示的升降装置100中保持在止挡元件54,56和72,74上。在制动装置55,57在缓慢接近保持元件60,64,78,82时被去激活之后,又可以借助于缓冲元件70在止挡元件54,56碰到保持元件60或64上时以及在止挡元件72和74碰到保持元件78和82上时吸收碰撞能量。
在升降装置100中也可以通过仅使用可运动的止挡元件56和74临时减小轿厢14和16的行程,方式是:这些止挡元件56,74回转到其水平定向的止挡位置中。如果不需要临时减小行程,则可以将止挡元件56,74回转到其释放位置。
在图4和5中示出了按本发明的升降装置110的第三种实施形式,其很大程度与前述的升降装置10和100相同地构造。因此,在图4和5所示的升降装置110以及在以下描述的、图6所示的升降装置130中对于相同的部件使用如图1,2和3的附图标记,并且为避免重复关于这些部件请参考前面的描述。
在图4和6中以剖视图示出了升降装置110和130,其垂直于竖井后壁42延伸并由此使得配重20,30侧向并行的布置以及在配重20,30和竖井后壁42之间的区域更清楚。在升降装置110和130中与前述升降装置10和100不同地是,止挡元件不是设置在轿厢14,16上,而是设置在相应的配重20和30上。这些止挡元件也可以分别与确定的、设置在竖井12中的保持元件共同作用,以便限定相应的配重20和30的行程并因此也限定相应配属的轿厢14或16的行程。
如由图4可清楚看出的那样,在第一配重20朝向竖井后壁42的背侧112上保持有第五止挡元件114,该第五止挡元件从第一配重20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并且在第一轿厢14向下行驶时,也就是在第一配重20垂直向上运动时,在到达第一轿厢14下方的终端位置时,该第五止挡元件与固定在竖井后壁42上的第五保持元件116共同作用,该第五保持元件如之前参照图1,2和3已经描述的那样具有缓冲元件70。
第五止挡元件114可运动地保持在第一配重20上并且可以在图4中所示的、斜向上定向的释放位置和在图5中所示的、水平定向并且朝向竖井后壁42的止挡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五止挡元件114围绕第三回转轴118可回转地支承在第一配重20上。为了临时限制第一配重20的行程并因此也为了临时限制第一轿厢14的行程,第五止挡元件114可以被回转到其止挡位置。如果第一配重20的行程并因此第一轿厢14的行程不应被限制,则第五止挡元件114可以占据其释放位置。
如果第一轿厢14的速度小于临界速度,则可以去激活制动装置55。如果第二轿厢16处于升降装置110最下方的保持点,则第一轿厢14可以以小的速度,也就是小于临界速度的速度靠近第二轿厢,而不激活制动装置55。在升降装置110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第一轿厢14通过第五止挡元件114碰撞到第五保持元件116的缓冲部70上而被制动。这限定了配重20的行程并因此也限定了第一轿厢14的行程。
在图4中所示的升降装置110的第二配重30在其朝向竖井后壁42的背侧120上支撑有第六止挡元件122,该第六止挡元件在第二轿厢16向上行驶时,也就是在第二配重30垂直向下运动时,在到达第二轿厢16的上方终端位置时与第六保持元件124共同作用,该保持元件固定在升降装置110的竖井底部68上并具有缓冲元件70。在第二轿厢16向上行驶时,第六止挡元件122在到达通过第六保持元件124的定位预先给定的终端位置时碰到第六保持元件124的缓冲元件70上并且由此限定第二配重30的行程并因此也限制第二轿厢16的行程。
如果第二轿厢16的速度小于临界速度,则可以去激活制动装置57。如果第一轿厢14位于升降装置110最上方的保持点时,则第二轿厢16可以以小于临界速度的速度靠近第一轿厢14,而不激活制动装置57。在升降装置110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通过第六止挡元件122碰撞到第六保持元件124的缓冲部70上来制动第二轿厢16。这限定了配重30的行程并因此也限定了第二轿厢16的行程。
第六止挡元件122只与第六保持元件124共同作用,因此借助于这两个部件可以针对性地限制第二配重30的行程并因此也针对性地限制第二轿厢16的行程。以相应的方式,第五止挡元件114仅与第五保持元件116共同作用,使得借助于这两个部件只能限制第一配重20的行程并因此也限制第一轿厢14的行程。
图6所示的升降装置130很大程度与图4所示的升降装置110相同地构造。升降装置130与升降装置110的区别仅仅在于,缓冲元件70不是设置在第五和第六保持元件116以及124上,而是设置在分别配属的止挡元件114和122上。在升降装置130中也可以借助于设置在配重上的止挡元件和分别配属于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限制配重和轿厢的行程。在此,止挡元件从配重的垂直投影中侧向伸出并且保持元件在所有配重的垂直投影外部定位在竖井12中。
Claims (32)
1.一种升降装置,带有竖井,在所述竖井中上下相叠地设置有至少两个轿厢(14,16)并且所述轿厢能相互分离地垂直向上和向下移动,其中,为每个轿厢(14,16)配属有用于移动所述轿厢(14,16)的驱动装置(23,33),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和驱动制动器,并且在每个轿厢(14,16)上设有制动装置(55,57),当轿厢(14,16)相对沿行驶方向设置在该轿厢(14,16)之前的其它的轿厢低于预定的安全间距时,可触发该制动装置(55,57);以及带有用于监测轿厢(14,16)的行驶行为的安全装置(53),借助于安全装置(53)可以断开驱动马达和激活驱动制动器;以及带有至少一个行程限制装置,所述行程限制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14,16)上的止挡元件(54,56)和与所述止挡元件共同作用的、设置在竖井(12)中的保持元件(60,64),用于限制所述轿厢(14,16)的行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两个轿厢(14,16)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轿厢(14)上设置至少一个止挡元件(54,56),所述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从所述第一轿厢(14)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并且所述止挡元件与确定的、配属于所述止挡元件(54,56)的保持元件(60,64)共同作用,所述保持元件设置在所有轿厢(14,16)的垂直投影的外部并且能由所有其它能在竖井(12)中移动的轿厢(16)以不受阻碍的方式经过并且与所有其它能在竖井(12)中移动的轿厢(16)不共同作用,并且当所述轿厢(14,16)低于预定的临界速度时,可去激活设置在相应的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或者制动装置的制动作用并且可以低于对于触发制动装置(55,57)重要的安全间距,其中所述轿厢(14,16)在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速度下能够借助于止挡元件和保持元件(54,56,60,64)制动至静止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轿厢(14,16)通过承载装置(18,28)与能在竖井中移动的配重(20,30)连接,在至少一个配重(2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止挡元件(114),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中从配重(20)的垂直投影中侧向伸出并且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与确定的、配属于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114)的保持元件(116)共同作用,配属于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设置在所有配重(20,30)的垂直投影之外并且能够由所有其它能在竖井中移动的配重(30)以不受阻碍的方式经过,并且当轿厢(14,16)低于预定的临界速度时,设置在相应的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可去激活,其中轿厢在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速度下能够借助于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114)和配属于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116)制动到静止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轿厢(14)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轿厢(14,16)中的第二轿厢(16)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轿厢(14)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轿厢(14,16)中的第二轿厢(16)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60,116)限制所述第一轿厢(14)的向下行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78,82)限制所述第一轿厢的向上行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轿厢(14)上和在直接在第一轿厢(14)下方能移动的所述至少两个轿厢(14,16)中的第二轿厢(16)上设置止挡元件(54,56,72,74),所述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中从相应的轿厢(14,16)的垂直投影侧向伸出并且为了限定相应的轿厢(14,16)的行驶运动与确定的设置在竖井(12)中的保持元件(60,64,78,82)共同作用,所述保持元件能够由相应其它的轿厢(14,16)以不受阻碍的方式经过。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14,16)上或配重(20,30)上的止挡元件(54,114)被不能运动地保持。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60,64,78,82,116,124)被不能运动地保持在竖井(12)中。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14,16)上或配重(20,30)上的止挡元件(56,74,114)能相对配属的保持元件(64,82,116)在释放位置和止挡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在释放位置中,分别配属的保持元件(64,82,116)不能被接触,在止挡位置中,分别配属的保持元件(64,82,116)能被接触,其中,设置在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或者制动装置的制动作用在止挡元件(56,74,114)的止挡位置能去激活。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能在竖井中在保持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在保持位置中,保持元件能与轿厢的或配重的确定的止挡元件共同作用,在释放位置中,配属的止挡元件能够不受阻碍地经过所述保持元件,其中,设置在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或者制动装置的制动作用在保持元件的保持位置能够去激活。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60,64,78,82,116,124)保持在竖井壁(44,46,42)、导轨、竖井底部(68)、竖井盖(86)或这些部件中的多个上。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和/或至少一个止挡元件具有缓冲元件(70),所述缓冲元件缓冲碰撞。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70)设计为液压缓冲件或弹性体缓冲件。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70)可塑性和/或弹性变形。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70)针对小于升降装置(10)的轿厢(14,16)的额定速度的碰撞速度设计。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70)针对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碰撞速度设计。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每个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能够根据所述轿厢(14,16)的速度和/或根据所述轿厢(14,16)相对障碍物具有的间距触发。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每个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构造为安全钳装置。
20.一种升降装置,带有竖井,在所述竖井中上下相叠地设置有至少两个轿厢(14,16)并且所述轿厢能相互分离地垂直向上和向下移动,其中,为每个轿厢(14,16)配属有用于移动所述轿厢(14,16)的驱动装置(23,33),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马达和驱动制动器,并且在每个轿厢(14,16)上设有制动装置(55,57),当轿厢(14,16)相对沿行驶方向设置在该轿厢(14,16)之前的其它的轿厢低于预定的安全间距时,可触发该制动装置(55,57);以及带有用于监测轿厢(14,16)的行驶行为的安全装置(53),借助于安全装置(53)可以断开驱动马达和激活驱动制动器;以及带有至少一个行程限制装置,所述行程限制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14,16)上的止挡元件(54,56)和与所述止挡元件共同作用的、设置在竖井(12)中的保持元件(60,64),用于限制所述轿厢(14,16)的行程,其中,每个轿厢(14,16)通过承载装置(18,28)与能在竖井中移动的配重(20,30)连接,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配重(2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止挡元件(114),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在止挡位置中从配重(20)的垂直投影中侧向伸出并且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与确定的、配属于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114)的保持元件(116)共同作用,所述保持元件设置在所有配重(20,30)的垂直投影之外并且能够由所有其它能在竖井中移动的配重(30)以不受阻碍的方式经过并且与所有其它能在竖井(12)中移动的配重(30)不共同作用,并且当轿厢(14,16)低于预定的临界速度时,设置在相应的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可去激活并且可以低于对于触发制动装置(55,57)重要的安全间距,其中轿厢在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速度下能够借助于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114)和配属于所述配重上的止挡元件的保持元件(116)制动到静止状态。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14,16)上或配重(20,30)上的止挡元件(54,114)被不能运动地保持。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60,64,78,82,116,124)被不能运动地保持在竖井(12)中。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设置在轿厢(14,16)上或配重(20,30)上的止挡元件(56,74,114)能相对配属的保持元件(64,82,116)在释放位置和止挡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在释放位置中,分别配属的保持元件(64,82,116)不能被接触,在止挡位置中,分别配属的保持元件(64,82,116)能被接触,其中,设置在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或者制动装置的制动作用在止挡元件(56,74,114)的止挡位置能去激活。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能在竖井中在保持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在保持位置中,保持元件能与轿厢的或配重的确定的止挡元件共同作用,在释放位置中,配属的止挡元件能够不受阻碍地经过所述保持元件,其中,设置在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或者制动装置的制动作用在保持元件的保持位置能够去激活。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60,64,78,82,116,124)保持在竖井壁(44,46,42)、导轨、竖井底部(68)、竖井盖(86)或这些部件中的多个上。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元件和/或至少一个止挡元件具有缓冲元件(70),所述缓冲元件缓冲碰撞。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70)设计为液压缓冲件或弹性体缓冲件。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70)可塑性和/或弹性变形。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70)针对小于升降装置(10)的轿厢(14,16)的额定速度的碰撞速度设计。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70)针对直至最高为临界速度的碰撞速度设计。
3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每个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能够根据所述轿厢(14,16)的速度和/或根据所述轿厢(14,16)相对障碍物具有的间距触发。
3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每个轿厢(14,16)上的制动装置(55,57)构造为安全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0030436.0 | 2010-06-23 | ||
DE102010030436A DE102010030436A1 (de) | 2010-06-23 | 2010-06-23 | Aufzuganlage |
PCT/EP2011/060347 WO2011161104A1 (de) | 2010-06-23 | 2011-06-21 | Aufzuganlag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47209A CN102947209A (zh) | 2013-02-27 |
CN102947209B true CN102947209B (zh) | 2017-02-15 |
Family
ID=44559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28713.3A Active CN102947209B (zh) | 2010-06-23 | 2011-06-21 | 升降装置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118837A1 (zh) |
EP (1) | EP2585395B1 (zh) |
JP (1) | JP2013529585A (zh) |
KR (1) | KR101419752B1 (zh) |
CN (1) | CN102947209B (zh) |
BR (1) | BR112012032805A2 (zh) |
DE (1) | DE102010030436A1 (zh) |
MX (1) | MX2012015216A (zh) |
RU (1) | RU2552387C2 (zh) |
SG (1) | SG186340A1 (zh) |
WO (1) | WO20111611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30210B2 (en) * | 2011-01-19 | 2013-04-30 | Smart Lifts, Llc | System having multiple cabs in an elevator shaft |
US8925689B2 (en) | 2011-01-19 | 2015-01-06 | Smart Lifts, Llc | System having a plurality of elevator cabs and counterweights that move independently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a hoistway |
DE102012222972A1 (de) | 2012-12-12 | 2014-06-12 | Robert Bosch Gmbh |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Ermittlung einer Trajektorie eines Fahrmanövers |
EP2821357B1 (en) * | 2013-07-04 | 2015-09-16 | KONE Corporation | An elevator system |
JP6539267B2 (ja) * | 2013-07-26 | 2019-07-03 | スマートリフツ、エルエルシーSmart Lifts, Llc | 昇降路の異なる区画内で独立して移動する複数のエレベータかごおよびつり合いおもりを有するシステム |
KR101808971B1 (ko) * | 2013-09-03 | 2018-01-18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
US10053332B2 (en) * | 2016-03-25 | 2018-08-21 | Smart Lifts, Llc | Independent traction drive and suspension systems for a plurality of elevator cabs and counterweights in a hoistway |
US20180170714A1 (en) * | 2016-12-16 | 2018-06-2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vator car movement into a transfer spac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vertical pathways |
CN109872616B (zh) * | 2017-04-07 | 2021-04-20 |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 一种安全帽撞击体验设备 |
DE102017110275A1 (de) * | 2017-05-11 | 2018-11-15 | Thyssenkrupp Ag | Aufzugssystem mit zwei Schächten |
AU2018317641B2 (en) * | 2017-08-17 | 2021-09-30 | Inventio Ag | Elevator system |
CN108445245B (zh) * | 2018-06-06 | 2024-02-23 |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 试剂盒加载和卸载装置、样本分析仪 |
CN109879136B (zh) * | 2019-02-19 | 2021-08-10 |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 安全电梯 |
CN110884974B (zh) * | 2019-11-15 | 2021-04-27 | 重庆特斯联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智慧社区的电梯 |
DE102022119470A1 (de) | 2022-08-03 | 2024-02-08 |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 Aufzugsanlage mit zwei übereinander angeordneten Fahrkörben in einem Aufzugschach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896776A (en) * | 1928-02-17 | 1933-02-07 |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 Multiple elevator system |
SU1138379A1 (ru) * | 1983-05-05 | 1985-02-07 | Центральное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По Лифтам Всесоюзного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Союзлифтмаш" | Концевое предохран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кабины лифта |
SU1266828A1 (ru) * | 1985-06-07 | 1986-10-30 | Центральное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По Лифтам Всесоюзного 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Союзлифтмаш" | Лифт |
DE19833772A1 (de) * | 1998-07-17 | 2000-01-20 | Giesen Leana | Absturzsicherung für schienengeführte Aufzüge |
US6173814B1 (en) * | 1999-03-04 | 2001-01-16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ctronic safety system for elevators having a dual redundant safety bus |
FR2795060B1 (fr) * | 1999-06-17 | 2001-08-17 | Gilles Antras | Dispositif de securite pour technicien ascensoriste permettant d'eviter l'ecrasement de celui-ci entre la cabine et le plafond de la cage |
JP2001146370A (ja) * | 1999-11-19 | 2001-05-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JP4284810B2 (ja) * | 2000-02-17 | 2009-06-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EP1431230B1 (en) * | 2001-06-29 | 2013-11-20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Emergency brake device of elevator |
JP2005500965A (ja) * | 2001-09-03 | 2005-01-13 | インベンテイオ・アクテイ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ドアの領域に不良がある場合の状況依存反応 |
JP2004018178A (ja) * | 2002-06-17 | 2004-01-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JP4113760B2 (ja) * | 2002-11-01 | 2008-07-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JP4358747B2 (ja) * | 2002-11-09 | 2009-11-04 | ティッセンクルップ エレバートル アーゲー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ATE352508T1 (de) * | 2002-11-26 | 2007-02-15 |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r aufzuganlage sowie aufzuganlag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
JP4673574B2 (ja) * | 2003-05-07 | 2011-04-20 | インベンテイオ・アクテイ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 一時的保護スペースを供給するための装置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設備、該装置の実装方法、および一時的保護スペースを供給するための方法 |
US7073632B2 (en) * | 2003-05-27 | 2006-07-11 | Invento Ag | Safety system for restraining movement of elevator car when car doors are open |
CN1741949B (zh) * | 2003-11-21 | 2010-09-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装置 |
US7353916B2 (en) * | 2004-06-02 | 2008-04-08 | Inventio Ag | Elevator supervision |
JP2006315796A (ja) * | 2005-05-11 | 2006-11-24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装置 |
US8356697B2 (en) * | 2005-10-25 | 2013-01-22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safety system and method |
JP2008127180A (ja) * | 2006-11-24 | 2008-06-05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
FI120906B (fi) * | 2007-12-21 | 2010-04-30 | Kone Corp | Hissi |
BRPI0822315B1 (pt) * | 2008-02-29 | 2019-07-02 | Inventio Ag | Dispositivo de medição para uma instalação de elevador, bem como uma instalação de elevador com tal dispositivo de medição |
CN201506664U (zh) * | 2009-10-09 | 2010-06-16 | 好厝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节省空间的电梯升降装置 |
-
2010
- 2010-06-23 DE DE102010030436A patent/DE102010030436A1/de not_active Ceased
-
2011
- 2011-06-21 JP JP2013515864A patent/JP2013529585A/ja active Pending
- 2011-06-21 CN CN201180028713.3A patent/CN102947209B/zh active Active
- 2011-06-21 MX MX2012015216A patent/MX2012015216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6-21 RU RU2013102751/11A patent/RU2552387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6-21 BR BR112012032805A patent/BR112012032805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06-21 SG SG2012091880A patent/SG186340A1/en unknown
- 2011-06-21 EP EP11726448.1A patent/EP2585395B1/de active Active
- 2011-06-21 KR KR1020127032874A patent/KR10141975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06-21 WO PCT/EP2011/060347 patent/WO2011161104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
- 2012-12-06 US US13/706,642 patent/US2013011883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118837A1 (en) | 2013-05-16 |
KR20130031281A (ko) | 2013-03-28 |
EP2585395A1 (de) | 2013-05-01 |
SG186340A1 (en) | 2013-01-30 |
EP2585395B1 (de) | 2016-03-23 |
CN102947209A (zh) | 2013-02-27 |
RU2552387C2 (ru) | 2015-06-10 |
RU2013102751A (ru) | 2014-07-27 |
JP2013529585A (ja) | 2013-07-22 |
DE102010030436A1 (de) | 2011-12-29 |
BR112012032805A2 (pt) | 2016-11-08 |
WO2011161104A1 (de) | 2011-12-29 |
MX2012015216A (es) | 2013-01-24 |
DE102010030436A8 (de) | 2012-03-08 |
KR101419752B1 (ko) | 2014-07-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47209B (zh) | 升降装置 | |
CN102791605B (zh) | 电梯的悬挂体支承装置 | |
CN107662865B (zh) | 随行电缆晃动的防止 | |
JP4284810B2 (ja)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
EP2794450B1 (en) |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a car stop for maintaining overhead clearance | |
CN107922155B (zh) | 电梯缓冲系统 | |
CN107428502A (zh) | 电梯装置 | |
JP6138348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11295351B (zh) | 用于在电梯竖井中执行维护工作的装置 | |
JP4190947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6301010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KR100932583B1 (ko)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CN211545594U (zh) | 一种高层建筑用多重防护智能安全电梯 | |
US20230219754A1 (en) | Device for securing a shuttle, shuttle and shelf system | |
JP6624523B2 (ja) | エレベータ | |
JP2004018178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211393511U (zh) | 对重组件 | |
JP2006315796A (ja) |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7428499A (zh) | 电梯装置 | |
EP1934126B1 (en) | Counterweight with partially imbedded buffer | |
JP6223234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07182323A (ja) | エレベータの緩衝装置 | |
JP5462843B2 (ja)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109132793B (zh) | 一种双子轿厢的观光电梯 | |
CN101143672A (zh) | 电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