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39C -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039C CN1028039C CN88107191A CN88107191A CN1028039C CN 1028039 C CN1028039 C CN 1028039C CN 88107191 A CN88107191 A CN 88107191A CN 88107191 A CN88107191 A CN 88107191A CN 1028039 C CN1028039 C CN 102803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roller
- reel
- connecing
- connec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7383 open-end spin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08000036829 Device dislocation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327917 Caenorhabditis elegans chup-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34 in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47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5/00—Securing material to cores or form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D01H4/50—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for rotor spin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纱(10,30)沿共用回路从事先卷绕其上的卷筒,或从特定的接纱卷筒上返回纺纱装置(1)。接后,从上述二卷筒引出的纱在回路首端先受可控引出装置作用而移动后被纺纱装置输送的纱在受正常纺引装置作用输到络纱装置(13)的空卷筒前,达全牵引速,在纺纱装置里切去剩余接头纱,接纱经输送装置(5)到返回装置(20),前者含辅助滚轮(52),后者含滚轮(520),作为驱动滚轮(24)用于升离卷筒滚轮(130)的卷筒,受可控驱动装置(404)驱动。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其中纱线既可从在纺纱过程中其上有纱线预先卷绕于卷筒的络纱装置上,也可从一特定的接纱卷筒上返回到纺纱装置。本发明还涉及到用以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在气流纺纱机中,由于在棉条内有荚屑或其它脏物,纱线周期性地断开而必须修复。这是通过把断纱端头从卷筒上返回到纺纱装置来完成的,在那里,它被连接到已传输到纤维聚集面上的纤维。当卷筒必须更换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接纱的方法或和纱线断开时一样,或者利用在整个卷筒被空卷筒更换之前从卷筒上退回来的纱线,或者利用从特定的接纱卷筒上引出的辅助纱线。在接纱过程中,接纱被切断,此时,因和新纺纱线相连并包含接头的纱线部分与随后传输的新纺纱线分离,并被除去,随后传输的纱线被输送到新的卷筒上(EP-OS 0 106 809)。为了得到可靠的连接,当接纱返回时,立即被引入到引入罗拉对内,后者将接纱以生产速度引出。因此,在接纱期间,纱线承受很大的加速度,所以若生产速度很高,纱线频繁拉断,或不可能接线。因为引出罗拉接近于纤维聚集面,加入接纱的捻度只能被分派在接纱的很短的长度上,因此,纱线可能容易被过度加捻。这是纱线在公知装置中断开的另一理由。此外,因为现代气流纺纱机通常包含许多个毗连的类同纺纱装置,因此,只能对所有毗连的纺纱装置一起降低速度,这样便对成纱及其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方法和装置,在断纱后和更换卷筒时,它总能确保以简单的方法来可靠接纱,而不影响无关的纺纱装置。
为此,按照本发明,在接纱过程中,从特定的
接纱卷筒上引出的纱线在返回时,被带到接近络纱装置处,从那里,它沿着一返回路线返回到纺纱装置上,该返回路线和从络纱卷筒上引出的纱线的返回路线是一致的;完成接纱之后,从接纱卷筒上引出的纱线,在接近络纱装置处首先受到可控引出装置的作用而移动,随后传输的纱线在受到正常的纺纱引出装置的作用之前首先达到全引出速度,被输送到络纱装置中的空卷筒上,而纱线的剩余部分和接头被切去。由于从卷筒上引出返回的纱线和自接近络纱装置的附近区域内(在断纱修复时被返回的纱线通常离开这里)从接纱卷筒上引出返回的接纱经过同一传输路线,在完成断头连接后,用于修复期引出纱线的装置也可被投入运转,并且这一特定的接纱应再次被引出。由此,一种简单的装置是足够的。该装置被配置在共用返回路线的端部,以便加给连接后的纱线的捻度能分配在其较长的部分上,如果捻度的分布借助其它手段没有因为其他因素被减弱的话。接纱引出过程是按照相应的纺纱状况控制的,最后达到纺纱期内的正常引出速度。然后纱线能被传输到所述机器内,而不损害纱线的质量。在此过程中,接头是一个薄弱点,被去除。
为了防止接纱从接纱卷筒上非控制地引出,也为了确保正在接线供料开始时接纱有控制地导向,在接纱从接纱卷筒上引出时,使其降低速度是有利的。
一个类似的目的,即有控制地传输接纱,是通过这一有利的特点来保证的,即接纱是以机械方式从一等待位置传输到共同的返回路线。为了供给接纱,携持接纱的机械供纱装置被移到共用返回路线的前端被用尽。
为了在和配置于机械供料装置前的机械装置无更多同步的情况下,完成这一移动,在接纱已被供给到机械供料装置之后,在供料装置的前面形成一纱线圈是有利的,当供纱装置移动时,该纱圈在共用返回路线的前端被用尽。
按照本发明装置的优越性质,在用于接合的足够长度的接纱运送到共同返回路线之后,接纱在接纱卷筒和机械供纱装置之间被夹紧,并在该处和机械供纱装置之间被切断,所形成的伸展到机械供料装置内的纱线部分的自由端用气动方式携持着,在纱线接合并把接好后的纱线传输到卷筒上后,该自由端被切去,并用气动方式除去。
为了把接合后的纱线可靠而简单地传输到卷筒上,连接后的纱线首先由机械供纱装置从纺纱装置上引出,然后输送到用于纺纱引出过程的供纱装置和纺纱装置之间的引出罗拉对上,此后,由机械供纱装置产生的纱线引出速度和由引出罗拉对产生的纱线引出速度相比被降低了,因此剩余的纱线形成一个纱圈,此后,纱线在纱圈和供纱装置之间被切断,然后将切下的纱线头带走,而与纺纱装置相连的纱线被传输到卷筒上。
按照本发明的特别有利的接纱工艺方法具有这样的特点,即用于接头的接纱以及连同更换卷筒一起的接纱是用机械方式输送到空气流内的,空气流将接纱引入辅助罗拉对的开口钳口线内,此后,接纱在靠近其前端处被停止,并由该纱线形成一纱圈,它如前那样继续被传输,此后,接纱的连续传输中断,而闭合的辅助罗拉对的钳口被带到负压空气流作用范围内,于是纱圈用尽,此后,辅助罗拉对被驱动,接纱同时从接纱卷筒上引出,这样接纱的前端形成一接纱储备,并被返回到纺纱装置中的等待位置,随后,接纱在辅助罗拉对的前方在传输方向被切断,而伸展到辅助罗拉对的纱线受到负压气流的作用,接着,通过放出纤维供料和接纱储备进行接纱,此后,接合的纱线通过辅助罗拉对以增加的速度从纺纱装置上引出,并被输送到负压气流内,于是,接合的纱线被输送到纺纱装置和辅助驱动罗拉对之间的引出罗拉对上,此后,辅助罗拉对迟后,以便在它和引出罗拉对之间形成一纱线圈,该纱线圈用气动方式被携持,并切下延伸到上述负压气流中的纱线头,因此纱线头被去掉,引后,新生产的纱线头被传输到空的空卷筒上,它是在其时被新装上的。
根据业已发现的有利特点,同更换批料一起,更换卷筒分三步进行,首先将整个卷筒从络纱装置上推出,仅当纺纱装置已准备好接受新的批料以及接纱工序由于接纱从接纱卷筒上引出而起动之后,空卷筒才被装入络纱装置上。
为了确保在纱线断开和卷筒更换时,纱线断头修复不因更换卷筒时在新装的卷筒上长度不够而出现毛病,按照该新工艺的另一实施例,和更换卷筒一起,在接好的纱线被传输到空卷筒上后,接纱过程要被监控一段时间,如果在这一期间纱线断了,则纺纱装置停下来,此后,在前面的接纱过程中被
卷绕在空卷筒上的纱圈从空卷筒上退绕,利用从接纱卷筒上引出的接纱而勿需更换另一卷筒,接着开始新接纱工艺过程。
为了在接纱期间及早检测故障。当接纱过程在被监控时最好纱线本身在靠近络纱装置处被监控是有好处的。如果纱线在轴方移动方面被监控,那是特别有利的。
按照本发明的工艺方法,供纱装置包括一对辅助罗拉,该对罗拉它包含一个适用于驱动卷筒升离络纱罗拉的罗拉,并能被可控驱动装置驱动。
当断纱被修复时,处于接线引出过程和纱线从卷筒上返回过程内,与卷筒相连的辅助罗拉对中的罗拉驱动该卷筒,所选的罗拉对的转速和相应的工况一致。同一罗拉还把从接纱卷筒上引出的接纱返回纺纱装置上去,随后以控制的方式引出接纱。这对于被纺的纤维材料产生一种恒定的最佳匹配,与此无关,用于接头的接纱被供给纺纱装置。这样,过度加捻的接线以及断纱可以避免。这种方法也能基本上消除连接中厚的和薄的地方,这种厚薄常常导致断纱。
为了得到一简单的结构和一种简单的操作运动,在辅助罗拉对内,做成卷筒驱动罗拉的罗拉配置在摆杆的自由端。
为确保一方面接纱以简单快速的方式被辅助罗拉对接收、另一方面由辅助罗拉对携持的纱线能很快释放,按照本发明主题的另一有利的实施例,在辅助罗拉对之外,不装在卷筒上的罗拉可升离作成卷筒驱动罗拉的罗拉。
如果做成锥形卷筒,驱动罗拉的接触表面必须平行延伸到卷筒的表面。可以推断,辅助罗拉对中的驱动罗拉,因而也是作为一整体的辅助罗拉对的位置,可按照卷筒的锥度变化。为了避免这种需要,按照有利的可选择的特点做成卷筒驱动罗拉的辅助罗拉对中的罗拉是可以互换的,并且有:第一纵长部分,它具有和卷筒相应的形状并和其配合;第二纵长部分,它和辅助罗拉对中的另一罗拉配合。结果,辅助罗拉对总能配置在相对于卷筒同一方向,因为卷筒的形状差异(圆柱形或变化的锥度)可以通过用一个适当形状的罗拉来更换辅助罗拉对中的驱动罗拉来补偿。
为了确保做成辅助罗拉对中的卷筒驱动罗拉的罗拉的那部分,它和另一罗拉配合,不和卷筒驱动连接,辅助罗拉对不侧向凸出于卷筒的端部,因为这将增加所需空间。按照一个有利的任意特点,第一纵长部分的直径较第二纵长部分的大,并且辅助罗拉对的驱动是可控的,以便在连同更换卷筒的接纱期内,当断纱修复时,第一纵长部分的圆周速度和第二纵长部分的圆周速度是一样的。当第一纵长部分是锥形时,圆柱形的第二纵长部分邻接第一纵长部分的大直径部分是有利的。这就确保了即使在两纵长部分间过渡区上直径有较小的差异,卷筒也不会顶靠到第二纵长部分。
施放装置包括一纱线保持装置是有利的。这种纱线保持装置确保了输往供纱装置的接纱能以被控方式传输。这就保证了接纱可靠地传输到供纱装置,并且还防止过多使用纱线。由于把接纱向供纱装置可靠地确定地传输,接纱是极其可靠的。
原则上讲,施放装置可用各种方法制成。它含括一对可驱动传输罗拉是有利的。为了避免分别驱动传输罗拉对和辅助罗拉对,按照一个有利的特点,传输罗拉对和辅助罗拉对配置在一个共用的驱动转轮上,传输罗拉对经一可控连接器和其连接。借助于这一连接器,接纱可通过辅助罗拉对按任一方向输送,无须附加的接纱从接纱卷筒上引出或通过传输罗拉对返回到那里。
无可否认,原则上讲,驱动辅助罗拉可能略快于驱动传输罗拉,但业已发现,如果传输罗拉对和辅助罗拉对中的驱动罗拉能以相同的有效圆周速度驱动,这是有利的。
若接纱通过辅助罗拉对向着返回装置移动来向返回装置供纱,或者若辅助罗拉对夹着接纱的接纱操作端回到其不工作位置,则在施放装置或接纱卷筒与辅助罗拉对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为了补偿这一距离变化,施放装置包括一贮存装置是利的。这样就能防止上述差异,这些差异须得补偿,例如通过传输罗拉对的适当的驱动。
贮存装置可用各种方法来制成。在一个简单因而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贮存装置采取吸气口的形式,它适于在传输罗拉对和辅助罗拉对之间操作。为此,例如,吸气口能被移到操作位置,并随后返回到不工作位置。贮存装置配置在传输装置对和辅助罗拉对之间是有利的。如果贮存装置制成吸气口那样,它配置在辅助罗拉和传输罗拉之间接近辅助罗拉的某一固定位置上是有利的,并且它能被一个
开关装置控制。
如果贮存装置配置在传输罗拉对和辅助罗拉对之间,在贮存装置前面的传输方向上设置一纱线切断装置是有利的,纱线切断装置处在传输罗拉对和贮存装置之间是有利的。
为了免去复杂的部件、相应的驱动装置以及把纱线输送到辅助罗拉对的导向装置,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有利实施例,施放装置包括配置于辅助罗拉对前面的一气动纱线喂纱器。为了能以节省压缩空气的方式操作,喂纱器包括一个从传输罗拉对延伸到辅助罗拉对的导纱管是有利的。在这种连接中,吸气口侧向通到面向辅助罗拉对的导纱管端是有利的。纱线切断装置配置在导纱管内同样是有利的。
为了以简单的方式在吸气口内构成一纱线储备,以避免当辅助罗拉对和被夹住的接纱移动返回装置时,传输罗拉对和辅助罗拉对之间的同步驱动,在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一可控纱线夹配置在接近导纱管端,并处于远离传输罗拉对的吸气口的那边。在接纱随后传输到吸气口期间,纱线被纱线夹紧后,便能形成纱线储备,而当辅助罗拉对移向返回装置时,在辅助罗拉对占据该夹紧位置时,纱线储备随后被使用。纱线夹配置在导纱管内是有利的,在该装置的一个简单实施例中,可控纱线夹可包括一个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可能夹紧部件。
为了简化辅助罗拉对前面的接纱的施放,按照本发明主题的一个有利的实施例,施放装置包括一个指向辅助罗拉对的钳口线的压缩空气嘴,并适于在传输罗拉对和辅助罗拉对之间操作。压缩空气嘴是一种喷嘴,它通往面向传输罗拉对的导纱管端。
因为压缩空气嘴必须一直操作到接纱达到辅助罗拉对的钳口线,并且在吸气口内已构成纱线储备,按照选择特性,辅助罗拉对的可升罗拉驱动装置,为了控制目的,和压缩空气嘴一起,连接于总控制装置上。
为了把接纱导向尽可能对着辅助罗拉对的钳口线,导纱向管在其面向辅助罗拉对的端部,其形状和辅助罗拉对的钳口相适应是有利的。
为了不限于传统的接纱或在这种连接中需要和接纱一起常规地更换卷筒,备有一个带许多控制程序的控制装置是有利的,根据和卷筒更换一起或与其无关的纱线断头,或者和批料更换一起或与其无关的更换卷筒可以调入这些程序。
在下述的实施例中,纱线保持装置也用作传输接纱的装置,因此通过一对传输罗拉来实施。然而,无须一个单独的部件来完成保持纱线和传输纱线的功能。在按本发明的装置的另一有利的实施例中,纱线保持装置是一贮存装置,而施放装置包含一纱线夹,可从处于接收位置上的辅助罗拉对的一侧移动到另一侧。
为了及早检测接纱故障,以便能很快停止不成功的接纱尝试,并紧跟着另一次新的尝试。为监控被接纱线提供一种监测装置是有利的。业已发现,如果监控装置和用以在传输纱线到络纱装置之前移动纱线的一个纱线移动装置相连是特别有利的,因为这样无须附加导向装置。监控装置最好和吸气口相连,接头经吸气口被除去。由于监控装置比较接近络纱装置,所以它能检测纺纱装置和络纱装置之间的纱线移动过程中的所有故障。按照本发明主题的另一有利实施例,如果监控装置设计得能识别纱线轴向移动或不移动,则监控的可靠性会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的现代气流纺纱中,包括许多毗连的气流纺纱装置,通常至少备有一个操作装置,它沿着纺纱装置移动。在此情况下,在按照本发明主题的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接线卷筒、施放装置、供纱装置和返回装置都配置在操作装置上是有利的。若操作装置是可移动的,可无须用于吸气口的单独的负压源,只须把吸气口连接到机器侧边的负压源上,这是有利的。
本发明以简单的方式总能使接纱过程按特定条件的最佳状态进行。即使卷筒更换后紧连着纱线断开,随后接线过程的故障可通过特殊的接纱来避免。按照本发明的装置把接纱按某一确定的方式供给纱线装置,并且在纺纱被返回后能以某一确定的方式开始抽回过程;辅助罗拉对和相连的驱动控制装置是特殊制造的,不仅适用于所纺的纤维材料,而且适于控制靠近接头和在邻近区域内的纱线厚度。这便保证非常可靠的连接。按照本发明的装置而且控制简单,结构紧凑,因为在平常的卷筒和纺纱装置之间整个区域内没有配置部件,而且也不把用于接纱供给纺纱装置的部件带入上述区域。此外,按本发明的装置还能被安装到现存的各种接纱装置上,只要简单地更换现有的摆杆和用于卷筒的
辅助驱动罗拉以及相连的驱动装置,此外包括施放装置。
现在参照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本发明的气流纺纱装置和接纱装置在其正常纺纱位置时的简略横剖面图;
图2至图8是图1所示装置处于连同更换卷筒一起的接纱期间的不同工作阶段的简略横剖面图;
图9和10是在补复断纱时处于不同工作位置时如图1所示装置的简略横剖面;
图11是处于卷筒驱动位置上的辅助罗拉对的正视图;
图12是面对辅助罗拉对的图1至10所示导纱管端部的纵剖面图;
图13至15是本发明装置的变型在不同操作阶段的简略纵剖面图;
图16是控制装置图,具有修复断线和更换卷筒的各种程序。
首先参看图1左方,我们将叙述气流纺纱的总的结构,图上仅表示出对了解各接纱过程所绝对必要的那些装置和部件。
纱线10在气流纺纱无件内纺纱,该元件被制成和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纺纱杯1,借助一对引出罗拉12经一纱线引出管11引出。该对罗拉12按传统的方式包括一驱动罗拉120和一从其上面可提升的压力罗拉121。纱线10,在通向络纱装置13的行程中,经过一张补偿导纱器14和一交错卷绕导纱器15,它回来摆动,以便将纱线10成交错状绕于络纱装置13的卷筒132上。卷筒132被夹紧在可绕轴133旋转的二络纱臂131之间。在纺纱操作过程中,卷筒132靠在驱动络纱罗拉130上。
络纱装置13还包括一卷筒提升装置134,它可被带入罗拉130和卷筒132之间。为此,用于驱动卷筒提升装置134的装置(未示出)出于控制目的被连接到纱线监控器16上,它被配置于接近纱线引出管11出口嘴的纱线通路上。卷筒提升装置134还和用于驱动接纱装置的装置(未示出)连接在一起,这样,卷筒提升装置134能从图2所示提升位置上退到图1所示的基本位置上来。
在两络纱臂131之间有络纱滑道,借助于该滑道17,整个卷筒132经一输送皮带(未示出)能被输送到卷绕工位。
空卷筒供纱装置19配置在络纱装置13的上方,这样,更换卷筒所需要的空卷筒190能从它那里取出(参看图2)。
图1右方表示配置于操作装置2的接纱装置的一部分。操作装置2可沿许多邻近的纺纱工位移动,这些纺纱工位各包括一纺纱装置,一纺纱监控器16,一对引出罗拉12,一张纱补偿导纱器14,一交错卷绕导纱器15,一卷筒装置13和一卷筒滑道17。
配置于操作装置2上的接纱装置包括一返回装置20,后者还包括一抽吸嘴200,一中心转轴21(图5)和一卸料转轴25。万一纱线断开,抽吸嘴200被用来从卷筒132上抽吸纱线断头。为此,卷筒132借助于一辅助驱动罗拉24往回转动。在面对纺纱装置这边的抽吸嘴200按已知的方式有一个槽,在纱线10被吸回后,最终从该槽中引出,然后供给喂纱器(未示出),喂纱器依次将纱线10输送到纱线引出管11的嘴内。
上述的返回装置20不仅用于修复断纱线,而且在更换卷筒时还和接纱一起应用。接纱是借助于从接纱卷筒3上拉出的一根接纱线30来完成的。纱线30经施放装置4输送到供纱装置5,从那里纱线30到达返回装置20。
施放装置4包括一对传送罗拉40,在它们之外,至少传输罗拉400是可以驱动的。另一传输罗拉401通常无须单独驱动,但若需要。也可对罗拉401进行直接驱动。罗拉400由轮子402驱动,它通过一连接器(未示出)和一齿形皮带403或类似物又被电动机404驱动。电动机404经一齿形皮带50或类似物又驱动供纱装置5,供纱装置的主要部件是一对辅助罗拉52。驱动罗拉24是一对辅助罗拉52的一部分,它由轮子51驱动。罗拉52包括罗拉24,又包括一压力罗拉520,后者能顶靠在辅助驱动罗拉24上,或能被一磁性驱动装置53所抬起。罗拉52配置在摆杆54的自由端,摆杆还支承磁性驱动装置53,并可转动地装于驱动轮51的轴540上。
一导纱管41配置于传输罗拉对40和辅助罗拉对52之间,图示了纱线接收位置,并跨接于罗拉52和40之间。管41在其面对罗拉40的一
端,有一锥形扩口部分410,它朝着罗拉40扩口,有助于把接纱30穿入纱线导管41内。在锥形扩口部分410后面不远处,一喷嘴411侧向通到纱线导管41内。喷嘴411和阀412相连,用以控制输送到导纱管41内的压缩空气。
一纱线切断装置413配置于纱线导管41内,靠近其入口。
包括一固定部分420和一可抬起部分421的一纱线夹42配置在靠近管41的出口端。一抽吸口43侧向通入管41内,靠近夹42,处于面对辅助罗拉对52的一端。开口43构成了一贮存器,并经阀430连接于抽吸管道431,当操作装置2处于操作位置时,抽吸管道431经一抽吸管18连接到气流纱线机内的中央负压源(未示出)上。
上述中心转轴21能用来把纱线10或接纱30带到某一位置,使它能被与纱线通道相连(图8)并与抽吸管道18相连的(未示出)抽吸管22接纳。在面向辅助罗拉对52的一侧,抽吸管22具有一切断装置221,靠近其输入端220。操作装置2也包括一导叉23,用以把接纱移到某一有利位置,以便传送到装在络纱装置13中的空卷筒上。
既然气流纺纱装置和接纱装置的结构已经叙述完毕,现在连同更换卷筒一起将说明这些装置的操作。
开始,该纺纱工位处于图1左方所示状态。当卷筒132达到所希望的调正尺寸时,按已知的方式记录,例如在空卷筒被装入后读出引出罗拉对中的罗拉120的转数,并和某一固定调正值作比较。另一方法是当操作装置2通过时,它能检测卷筒。当达到某一所希望的调正尺寸时,操作装置2在所述纺纱工位前停止下来。此时纱线按已知的方式借助停止向纺纱杯1输送纤维而被拉断。
当故意断纱时,纺纱监控器16便开始工作,因以现在放开处于弹簧张紧状态下的卷筒提升装置134。装置134移出如图1中所示的不工作位置,而进入到络纱罗拉130和卷筒132之间的工作位置,从而使卷筒132和其驱动装置脱开。
此时,接纱30处于等待位置,它被一对传输罗拉40所夹紧,并伸入导纱管41内。当操作装置2已显示整个卷筒132必须用空卷筒190代替时,更换卷筒的程序便投入运转。
开始,接纱电动机404及连接于传输罗拉对40的连接器(未示出)接通,这样,罗拉40,还有辅助罗拉对52中的辅助驱动罗拉24经齿形皮带403和50处于运转状态。同时,阀412被打开,使压缩空气经喷嘴411吹入纱线导管41内。在此状态下,在导纱管41的入口区(宽部410)内便产生了一种吸气流,从而吸住接纱30,即使它原先已滑出纱线导纱管41。接纱30被传输罗拉对40机械地传输到气流中,该气流确保30到达纱线夹42。此时,压力罗拉520从辅助罗拉对52中的辅助驱动罗拉24上提升,因此接头纱线30经罗拉52被吹到其远离纱线导管41的一侧。然后纱夹42闭合,从而阻止了接纱30的前端。同时,阀430打开,在抽吸口43内产生了负压。这一状态示于图2中。
传输的装置(未示出)从络纱臂131上推出整个卷筒132,并经滑道17将其输送到传输皮带上(未示出)(图3)。在整个卷筒132推出期间,两臂131达到其顶部位置,如图4所示。此外,空卷筒190按已知的方式被从空卷筒输送装置19上取得,并装入臂131内。
如图3所示,连续由罗拉40传输的接纱30在抽吸口43中构成一储备纱圈31。经某一时间间隔后,储备纱圈31大到足以补偿罗拉52从图3中所示位置移到图4中的传输位置,通过操纵与驱动轮402相连的连接器,传输罗拉对40停止工作,从而停止纱线传输。同时阀412关闭,从而停止压缩空气对导纱管41的供应。此外,磁力驱动装置53起作用,结果压力罗拉520开始顶压辅助驱动罗拉24,从而夹紧纱线的前端。
当传输罗拉对40停止工作时,纱线夹42由于纱线部分421从固定部分上升起而打开。因此,当阀罗拉40仍然停止时,杆54和关闭的罗拉对52从导纱管41上离开,旋转到靠近络纱罗拉130(图4)。因此,在返回过程中,从接纱卷筒3拉出的接纱30接近络纱装置13,这样原先形成的纱线储备(储备纱圈31)就用完了。当摆杆54处于这一位置上时,辅助传动罗拉24基本上占据在修复断纱时相同的位置,此时它驱动卷筒132,以便退回断纱端头10(下面详细叙述)。因此,在此情况下,辅助罗拉对52接近抽吸喷嘴200的入口,抽吸喷嘴其时已被带入所示的纱线接收位置。抽吸喷嘴200的纱线接收位置是和在更
换卷筒时以及在修复断纱时是一样的,如下面详细叙述。
此后,和驱动轮402相连的连接器再次接上,这样,除了罗拉52外,罗拉40现在也被驱动。罗拉对40和52的驱动连接及直径是相互匹配的,这样,罗拉对52和40以相同的圆周速度被驱动。如果需要,罗拉52的圆周速度可略大于罗拉40的圆周速度,这样,接纱40在罗拉40和52之间承受轻微的拉力。
从卷筒3上拉出的并由罗拉52传输的接头纱线30现在进入喷嘴中负压气流作用的范围内,它被吸入喷嘴200内。借助于其中的负压,同时借助于驱动罗拉40及52,当纱线被吸入到喷嘴200内足够长度之后,喷嘴200便从图4所示的纤维接收位置上转回到图5所示的不工作位置上。在此过程中,接头纱线30从面向络纱罗拉130的槽(未示出)中引出;为此,该槽现在可被打开,而在抽吸纱线时,它是被关闭的。在此过程中,纱线30沿着途径30a移动面到达中央转轴21处,此时中央转轴已进入所示运转位置。纱线30在中央转轴21和面向抽吸喷嘴200的旋转点的槽端之间被拉直。
此后,纱线30按已知的方式被一对罗拉(未示出)所接纳,并由和上述罗拉相连的切割器切成给定的长度,然后由在纱线引出管11出口孔前面的罗拉传输,此时接头纱线30到达卸料转轴25处,后者此时已占据其所示的工作位置,这样,在卸料转轴25上便形成了一种接纱储备。纱线30通过罗拉40协同罗拉52被返回,这样便进入纺纱装置内管11中的等待位置(参看纱线路径30b),其中,纱线端并不延伸到远至纺纱元件(在所示实施例中为纺纱转子1)的纤维聚集面。
当接头纱线30仍然处于实际接纱工艺过程的等待位置时,在罗拉52上游的纱线切割器413,即在罗拉40和52之间,被操作,纱线30在导纱管41内被切断。由于纱线是在等待、即抽吸口43的前端切断的,因此伸向罗拉52的纱线端32现在被开口43中的负压气流所抽吸。另一纱线端33,它伸向罗拉40,并被夹紧在传输罗拉对40中,借助吸口43中负压产生的气流,保持伸展状态。在压力罗拉520开始顶靠辅助罗拉24(见图3)后,供给喷嘴411的压缩空气,如果以前没有关闭的话,最晚现在可以关闭。由于当压力罗拉520升离辅助传动罗拉24后喷嘴411必须工作,因此压力罗拉520的磁性驱动装置53和喷嘴411也可通过一共同的控制装置进行同步控制。
通常纺纱元件,例如纺纱杯1,在纺纱装置处于准备接纱工序期间,是经清理的。纺纱杯1在保持静止后,例如在处于清理工序期间,被松开。在纺杯1加速期间,如果需要也可在达到接纱速度之后(如需要,该速度可不同于纺杯生产速度),由于纱线30的储备从卸料转轴25上放出,实际的接纱工序便可开始。纱线现在从图5所示的准备位置移动到转子1(图6)的卷绕面上。纤维供料以相应的速率进行,这样,返回到纺杯1的纱线端头现在跟聚集在其内的纤维连接。
当纱线30由转轴25引出时,纱线30进入罗拉120和引出罗拉12外边的升离压力罗拉121之间。
在接头纱线从转轴25上引出期间,驱动罗拉404再次启动,但方向和以前相反。同时,和驱动轮402相连的连接器开始工作,使罗拉40不被电动机402驱动。罗拉52现在按引出方向旋转,从纺杯1上拉出纱线,并将其传输到抽吸口42(见图6)。在该工序中,接头34也进入抽吸口43。
电动机404的转速是可控的,在接纱工序期内,它按某一现存的程序逐渐加速,直至最后纱线以和罗拉对12的传动罗拉120的圆周速度实际相等的速度被引出。现在压力罗拉121开始顶靠罗拉对12的驱动罗拉120,这样,纱线被传输到引出罗拉对12上,它把纱线从纺杯1上抽回。
按这一方式,通过靠近络纱装置13的机械传输装置5(辅助罗拉对52),接好的纱线首先从纺纱装置上引出,然后只输送到纺纱装置和输送装置5之间的引出罗拉对12上。如果不为其它的阻捻棱边或类似物阻止的话,在接纱时由转子对纱线加入的捻度可分配在纱线的很大长度上。这样,在到达纺杯1和其纤维聚集面时便减少了捻度,于是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于线端和纤维聚集面之间的接触,而无过度加捻随后在接纱时拉断纱线的危险。
在新接合的纱线被辅助罗拉对52从纺杯上引出期间,在罗拉52和中央转轴21之间的纱线和抽吸管22的入口220相连。
经过充分的时间确保接头34已通过辅助罗拉
对52后,罗拉52经驱动电动机404停止转动,或者至少比引出罗拉对12迟后,这样,在罗拉12和52之间便形成过剩的纱线,从而形成被吸入到管22内的纱圈100。当一纱圈100变得足够大时,实际上由罗拉12传输的新纺的纱线被确保由管22气动携持,并启动切割器221。抽吸管的入口220是这样设计的,即和适当的导管相连,使传输到辅助罗拉对52的纱圈100的一部分靠近切割器221,而面向引出罗拉对12的纱圈100的部分不处于割切器范围内。这就确保了纱线10在纱圈100和供纱装置5之间被切断,同时,在切断后纱圈100由抽吸管22可靠地携持。被切断的纱线端头经辅助罗拉对52从抽吸管22上带走。被切断的纱线端头在离开罗拉52后经抽吸口43(见图7)被带走。
卷筒臂131和被插入的空卷筒190现在被下放,这样,空卷筒再次被络纱罗拉130所驱动。
纱线10,继续被引出罗拉对12传输,继续进入抽吸管22内。辅助罗拉对52,现在不再需要它,移回到图1所示起始位置。在这一过程中,磁性驱动装置53松开了压力罗拉520,从而它能返回到正常位置。
中央转轴21现被驱动,它推出纱线10,并将其传输到原先带到中央转轴21处(图8)的某一导叉23内。同时,抽吸管22被带到传输位置,在该位置上正在进入管22的纱线10进入卷筒臂131一端的一块卷筒挡板135上的掣子装置(未示出)的范围内。从而纱线被传输到空卷筒190。随后被引出罗拉12传输的纱线10被卷绕在空卷筒190上,而导叉23被操作,以确保在纱线10被导叉23松开、而进入交错卷绕导纱器15的行程范围内之前形成许多储备圈,此后,在空卷筒190上形成规正的纱圈。
在管22的切割器221再次及时被启动,此时纱线10传输到卷筒挡板135上的掣子装置上、从而传输到空卷筒190上,随后从被传输到空卷筒190的纱线10上切下过剩的纱端,后者经抽吸管22吸走。
更换卷筒工艺过程以及和卷筒更换一起所要求的接纱操作过程就此结束。纺纱工位部件返回到图1所示的纺纱位置。
所有接纱装置的部件返回到基本位置。操作装置2,在纺纱工位不再需要它,现在移到需要操作装置的下一纺纱工位。
用于更换卷筒和有关的接纱操作的上述装置是被这样设计的,在返回装置20的操作范围内它不接合,这样,返回装置能按传统的方式制造和操作。辅助传动罗拉24配置于传输装置5和返回装置20间的中间,这样,辅助传动罗拉24也可以按制造辅助罗拉对52的部件来制造。因此,如果要消除纱线正常的断头,例如,与卷筒更换无关,摆杆54和罗拉52的辅助传动罗拉24同样需要,但当纱线修复后,辅助传动罗拉24被用于传动整个的卷筒132。因此,当纱线修复后,辅助传动罗拉24被用于驱动已被从络纱罗拉130上抬起的卷筒132。
下面详细叙述上述纱线修复操作,而不同时更换卷筒。
在图1所示初始位置,纱线10继续被卷绕在卷绕筒132上。若纱线断开,纱线监控器16给出一控制脉冲,这就停止了对纺纱杯1的纤维输送。对卷筒提升装置134的驱动装置也给出一控制脉冲,于是就松开它,并将其带入图2所示的位置。
现在操作装置2来到该纺纱工位。这可能是由于由纱线监控器16所传输的呼号的结果,或者操作装置2沿着该机器移动,并完成它在总要通过的所有那些工位上所要求的全部操作工作。
当操作装置2达到已断线的上述纺纱工位时,装置2保持静止。提升装置(未示出)提升装置132直到卷筒132被卷筒提升装置134提起,于是卷筒132可自由地转动。为了随后获得一个在接纱规定许差内的纱线长度,提升装置(未示出)是这样设计的,使卷筒132和卷筒罗拉130之间的间距总是一样。
摆杆54现在移向卷筒132,直至辅助传动装置24顶靠在卷筒132上(图9)。驱动电动机404转动,使卷筒132按正常卷绕的相反方向旋转,这样,此时已进入纱线接纳位置的抽吸喷嘴200能从卷筒132上接纳纱线断头。随后的接纱操作和前面参照图5所叙述的相似(见图10)。然而,既然纱线10已被连接到卷筒132上,就无需把新接合的纱线传输到卷筒132上的操作程序(比较图7和8)。
比较图4和图10表明,络纱装置13和纺纱
装置(纱线引出管11)之间的纱线沿着返回路线返回到纺纱装置,这在两种情况中是一致的:当纱线从卷筒132上返回和当纱线从接纱卷筒3上引出。
当被辅助传动罗拉24驱动的卷筒132达到其自身的正常卷绕速度,即达到其生产速度时,操作装置2再度把卷筒132带到顶靠络纱罗拉130的位置,而摆杆54和辅助传动罗拉101则转回到图1所示的基本位置。
比较图9和4表明,抽吸喷嘴200两种情况下处于同一位置:在连同更换卷筒期间的接头和在修复断头期间。在两种情况下,纱线110或接纱30也都借助辅助传动装置罗拉24的驱动返回到纱线装置。传输纱线到纱线引出管11和纺纱转子1的其它的操作也是一致的,唯一的差别在于当更换纱卷筒时,接纱30和随后的新纺的纱线是由辅助罗拉对52传输的,因此由辅助传动罗拉24直接传输;而当断纱修复时,它们由罗拉经卷筒132相应在回位或引出方向间接传输的(也见图10)。
正如上面的叙述清楚表明的,纱线10或接纱30总是沿着同一路线,从这样的区域内开始被返回到纺纱杯1上,在这区域内,辅助传动罗拉24相应地处于传输或卷筒驱动位置。在多数情况下,接好的纱线也是在共用的纱线返回路线起点、即靠近络纱装置13处,并以控制的方式引出的,引出速度在二种情况下受辅助传动罗拉24的控制,后者也是辅助罗拉对52的一部分。
为了不使各装置的叙述混乱,各附图没有表示出控制装置的连接。各种部件可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控制。
现在参照图16说明各种修复纱线或更换卷筒的控制方法。附图表示了控制装置6,其中贮存了4个程序60、61、62和63。
程序60包含通常的纱线修复工序,如在参看图9和10时所叙述的。如图16所示,这一程序为纱线监控器16的应答所起动。
卷筒更换程序和随后的接纱程序,如在参照图1至8时所叙述的,都包括在程序62中。程序62由开关64的应答所触发。开关64是一种光栅型的(light barrier),它检测卷筒132的直径,或是一种计数器,它记录引出罗拉对12中罗拉120的转数,于是就确定了纱线的长度或卷筒的最近更换。还能设置其它的装置,以便决定卷筒132是否已达到了规定尺寸。
开关64和程序62间的控制线路640经线路641连接到更换装置643的驱动装置642上,借助于更换装置,纱线监控器16既可连接到程序60上,也可连接到程序61上。程序61可用于紧接着卷筒更换后的纱线修复。在此情况下,在新装入的空卷筒190用于重新接头时,纱线的长度通常不够长。
接头程序由操作装置2监控某一时间,特别是在卷筒更换时。监控可通过上述纱线监控器16或交错卷绕监控装置进行,它确定接好的纱线是否存在,或者由装入交错卷绕纱线导向器15引起的交错卷绕动作目下是否已经完成。若还未完成,程序61就被触发。在那种情况下,首先纺纱装置再次被停止工作(通过停给纤维并提升空卷筒190)。空卷筒190此时被腾空。当空卷筒被升高并可自由转动后,这可通过手工或将抽吸喷嘴200对着空卷筒190来完成,摆杆54和辅助传动罗拉24现在使其靠上空卷筒190,后者同时往后转,这样,绕在其上的少数几圈纱可被退绕,并被抽吸喷嘴200所抽吸。接着是接纱工序,利用接纱30,和参照图2至8所叙述的那样,但不更换另一卷筒。程序61可以这样编排,即使在更换卷筒后纱线断开时,操作装置2留在纺纱工位,该程序仍然可以执行并且直到下一次通过纺纱工位时才消除故障。
另一方法是,在图16所如虚线所示的控制连线644,控制线640可通过变换装置642连接到纱线监控器16上。在不用程序61的情况下,如果在更换卷筒后,纱线断开,卷筒再次被更换,空卷筒190和其上的络被移开。
为了迅速确定是否纺纱的尝试不成功,如图1至10所示的抽吸管22和抽吸管道431分别装备有监测接线的监控装置222,432。
在监测接纱操作的工艺过程中,当纱线必须伸入抽吸管22(见图8中的操作程序)或伸入抽吸管道431(见图3、6和7)时,装置222和432被开动,两个装置构成了一纱线引出装置,并在传输到络纱装置之前移开纱线。如果在该阶段中没有检测的纱线存在,该接纱过程便停止,而新的接纱过程便开始。监控装置222和342也能监测引出
罗拉对12上是否形成搭接,因为在此情况下,纱线监控器16明显地检测到存在着正常的牵引张力但监控装置222和/或监控装置342记录无纱线存在。
监控装置能按已知的方式制造,例如按照一种光栅型(light barrier)。然而,有利的是,监控装置能区分静止(轴向不移动的)和运动的(轴向移动的)纱线,即设计成纱线输送监控装置。如果纱线轴向移动时被监控,即使纱线开始被抽吸管22或抽吸管道431吸出后出现故障,例如若纱线被粘住,这些故障也能被记录下来。
若需要,单个监控装置222或432是足够的,在那种情况下,单个监控装置配置在接近纱线行程的终点,即接近络纱装置13是有利的。监控装置432离纱线行程终点(例如在吸气口43或吸气管道431内)愈近,监控装置愈能检测到故障。
若一批料要更换,业已发现,不更换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卷筒是有利的,如按图1至8前面所叙述的。为了确保在更换批料后的纺纱过程中老一批的残留纤维不影响新的纱线,事先清理纺纱机和各纺纱工位是有好处的。出于这一理由,在下面叙述的工艺过程中,卷筒更变连同批料更换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程序63的第一程序630由操作一开关65来起动,因此,纱线通过使纤维输送装置停止工作来拉断,随后在各纺纱工位整个卷筒132从络纱装置13上被推出。接着,纺纱机停止工作,而各纺纱装置为新批料作准备,尤其是清理机器或重新调正操作装置2中的接纱装置。随后操作开关650,以便起动程序63的第二程序631。在进行631程序期间,空卷筒190装入到络纱装置13上,而纱线10如前所述被用来接合。
如在图16中由控制连线651所表示的,程序63的程序631可以和程序62相合。在那种情况下,参照图1至8所叙述的程序用第二程序631来完成,只是整个卷筒132没有被推出,因为在前一个程序630中它们已被推出。
因此,如前所述,各程序60、61、62和63均能被调入,取决于断纱是否同更换卷筒一起或与其无关或者更换卷筒是否同更换批料一起或与其无关。
当然,各种闭锁装置(未示出),诸如各种二极管可用来防止各程序间产生不希望的混淆。出于简洁,这些安全装置没有表示在图16中。
上述装置可用通过替换等同物或其它组合物的许多方法来修改。
图12表示导纱管41和纱线夹42的有利的实施例。为了把接纱30传输到辅助罗拉对52的紧邻处,以确保纱线可靠近引入其内,面向罗拉52的导纱管51的一端和罗拉52内钳口的形状相适应。
原则上讲,纱线夹42也可配置在靠近纱线导管41处,在导管和罗拉52之间,但考虑到纱线良好的导向,将线夹配置在管51中是特别有利的。为了可靠地保持纱线,如在图12中那样,线夹42的一部分420由导纱管41的内壁构成,而线夹42的可动部分421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元件构成,并由摆杆422保持住。杆422安装在导纱管41上,并为了控制而连接于电磁铁423上,使部件421移入或移出操作位置。
上述装置适于装配圆柱形的或锥形的卷筒。在后一情况下,辅助传动罗拉24的母线与卷筒132的母线必须平行延伸。为此,辅助罗拉对52被可转动地和可调地固定在摆杆54上。
罗拉52的另一实施例示于图11。在该实施例中,辅助传动罗拉24有两个纵长部分240和241。第一部分240的直径较第二部分241为大,也适合于卷筒132的锥度,即如果卷筒132是圆柱形的,部分240也是圆柱形的,而如果卷筒132是圆锥形的,部分240也是圆锥形的,因为卷筒132和辅助传动罗拉24相应的轴线136和242是平行的。部分240和卷筒132相配合,而小直径部分241则适于和压力罗拉520相配合。
若从装配卷筒的一种形状改变成另一种形状,只须用具有与要装配的卷筒形状相应的细长部分240的另一罗拉24来代替罗拉24。
因为在接纱期间罗拉24是用于控制引出的,当修复断纱和更换卷筒时(在一种情况下引出是经卷筒132进行的,在另一情况下是经罗拉进行的),两种纵长部240和241的直径以及当修复一纱线或当更换一卷筒时由转子404驱动辅助传动罗拉24的速度均相互适应,因此在接纱期间,纱线总是以同一速度被引出纺纱工位。如果当修复纱线时,处于连同更换卷筒一起接纱期间第一纵长部分240的(平均)圆周速度和第二纵长部分241
的圆周速度相同。一种不同形状的卷筒132(圆柱形或圆锥形或不同的锥度)能通过相应更换辅助传动罗拉24来制造。另一方面,无须改变辅助罗拉对52角度位置或更换压力罗拉520。
如果第一纵长部分240是锥形的,第二纵长部分241的原则上既可以接近较小的直径,也可以接近较大的直径。若第二部分241做成接近罗拉24的第一部分240的较大直径,即使直径的差别是小的,仅稍微有点危险,使第二部分241顶到卷筒132的周边,因此,即使直径的差别是小的,在驱动状态下,并不是不可靠的。
从根本上说,是否辅助传动装置24或是否与其配合的压力罗拉520配置于接近该轴或枢轴540是没有关系的。然而,若罗拉24配置于接近杆54的自由端,就有更多的结构空间。同样,在罗拉24上可升离,对于罗拉520来说也非绝对必须,因为如果它们被适当驱动的话,接纱30能被导入或移出罗拉52之间的钳口线。如果需要,罗拉52可设置附加的连接器。
在每次接纱操作之前,为了省去重新寻找接纱卷筒3上的纱线30,例如可以采用类似于抽吸嘴200结构的抽吸嘴,待接纱线30经纱线保持装置导向。在前述的实施例中,纱线保持装置是传输罗拉对40。罗拉对40也能用以控制纱线向供料装置5的输送。
纱线30显然能沿着前述的共同返回路径通过一对固定的辅助罗拉52来输送,将纱线输送给罗拉52是通过其它机械的或气动的手段完成的。然而,正如看到的,为辅助罗拉对52设置一摆杆54或其它运动元件,特别简单,该杆或元件从纱线接收位置(图1)移到纱线传输位置(图4)。为避免传输罗拉40对动作辅助罗拉对52动作以及摆杆动作之间产生同步,在前述实施例中,在机械供纱装置5之前形成一储备纱圈31,在装置5供纱运转期间,用尽储备纱圈。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施放装置4包括一配置于辅助罗拉对52前的气流喂纱器,后者成导纱管41的形式,从传输罗拉对40延伸到辅助罗拉对52。或者也可采用一气动喂纱器,制成旋转抽吸管或压缩空气嘴的形式,它适于在罗拉40和52之间操作,并对着罗拉52的钳口线,以便将接纱30输送到那里。
为了补偿纱线对供纱装置5的输送运动,如果设置一储备装置(在罗拉40和52之间),该储备装置也可以是机械的,即为传统的储备装置。若储备装置是气动的,它可以配置在罗拉40和52之间的固定位置上,或者在操作期能被临时带到该区域。利用一开关装置(阀430)通过开与关可节约压缩空气。
用于接纱装置的负压源可配置于现行的操作装置2上。或者和图1至10所示,气动储备装置的抽吸口43能通过负压管路18连接到机器上的负压源(未示出)。
参照图13和15,下面叙述施放装置4的另一实施例,它用于将接纱30机械地引入到辅助罗拉对52内,并从那里机械地传送到前述的共同纱线通路上。在前述实施例中,保持装置是一对传输罗拉40,而在图13和15中,用机械储备装置44达到同一目的,其中从纱线卷筒30上引出纱线沿“之”字形被导向。装置44包括两个梳状部件440和441,它们处于弹簧张力之下,并趋于相互移开,并在该过程中形成纱线的储备。
摆杆45配置于远离接纱卷筒3的储备装置44的侧边,并可绕轴450旋转,在其端部有一可打开和关闭的纱线夹451。
杆54和罗拉52以及杆45和夹451是这样安装的,使夹451能任意地移到辅助罗拉对52的任一边,后者已被带入纱线接收位置,通过比较图13和14可以看出。
在起始位置上,杆54和55占据图13所示的位置。纱线夹451保持在接合纱线30的前端,而辅助罗拉对52则处于纱线30前端前面的纱线接收位置。移动杆45以便把夹451带到远离储备装置44的罗拉52的侧边,于是压力罗拉520被带到顶靠在辅助传动装置24上,而纱线夹451便打开(见图1)。
当摆杆45转动时,纱线30经储备装置44减速,这样,它不能以非控方式从接纱卷筒3上引出。在该过程中,在杆45铰接端,贮存在装置44内的纱线储备量减少,直到由于纱线30从卷筒3上再次引出而使纱线的储备量达到其全尺寸。
接合之后,纱线30由辅助罗拉对52接收,通过转动杆54罗拉52被带入传输位置(见图15),和(图4比较)。在此过程中,贮存装置44
中的纱线储备被用尽。退回纱线和接纱的随后的过程根据图4至8所叙述的过程一致。然后,应该注意,在接纱过程内,不让纱线30离开罗拉52的钳口线。
接纱过程以后,杆54和被保持在罗拉52内的纱线30返回到图13中所示的位置。摆杆45现在也被带到图13中所示的位置,在那里它接收纱线30的前端。当杆54返回到纱线接收位置时(如图13中那样)放出的纱线长度贮存在装置44内。
如果断纱必须要修复,即利用卷筒132上退绕的纱线,杆54和罗拉24能转向卷筒,因为接纱30的前端是由纱线夹451携持的。
从原则上讲,上述接纱装置实施例中的一种可单独用于纺纱工位。然而,就传统的沿着许多与在气流纺纱机中的纺纱装置移动的现代操作装置来说,接纱卷筒3、施放装置4、供纱装置5和返回装置20均配置于操作装置2上。
Claims (48)
1、一种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其中纱线既可从在纺纱期间纱线事先被卷绕在其上的卷筒上的一个络纱装置处,也可从一个特定的接纱卷筒处返回到纺纱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当从特定的接纱卷筒上引出的纱线在接纱过程中返回时,被带到靠近络纱装置处,从那里它沿着一条返回路线返回到纺纱装置上,这条路线和从络纱卷筒上引出的纱线的返回路线是一致的,从接纱卷筒上引出的纱线在完成接头后,在靠近络纱装置处,首先受到可控引出装置的作用,并被传送,继后传送的纱线在它受到正常纺纱引出装置的作用之前首先达到全引出速度,并传输到纺纱装置中的空卷筒上,而纱线的剩余部分和接头被切下并去掉。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接纱从接纱卷筒上被引出时速度减小。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纱从一等待位置被机械传输到共用的返回路线。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供给接纱,携持接纱的机械供纱装置被移动到共用返回路线的前端。
5、一种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纱被传输到机械供纱装置后,在供纱装置的前面形成一圈纱线,而当供纱装置移到共用返回路线的前端时,该纱圈被用尽。
6、一种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接纱的足够长的接纱被传输到共用返回路线之后,接纱被夹在接纱卷筒和机械供纱装置之间,并在此处和机械供纱装置之间被切断,这样形成的延伸到机械供纱装置的纱线部分的自由端用气流方式携持着,在接纱以及把已接头的纱线传输到卷筒之后,该段自由端头被切断,并用气动方式移开。
7、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好的纱线由一机械供纱装置首先从纺纱装置上引出,然而被传输到处于纺纱装置和供纱装置之间的一对引出罗拉上,以进行纺纱抽取,在此之后,由机械供纱装置产生的纱线引出速度比由引出罗拉对产生的纱线引出速度要低,剩余的纱线形成一个纱圈,在该纱圈和供纱装置之间切断纱线,然后移去被切断的纱线端,而连接于纺纱装置的纱线被传输到卷筒上。
8、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卷筒更换一起用于接合的接纱,用机械方法被传输到空气流内,该气流把接纱引入到辅助罗拉对的开口的钳口线内,此后,接纱在靠近其前端处停止,并由接纱形成一个纱圈,接纱如前那样继续被传输,随后,中断接纱的连续传输,并且该对紧闭钳口的辅助罗拉被带到负压气流作用的范围内,这样,纱圈被用尽,此后辅助罗拉对被驱动,同时接纱从接纱卷筒上引出,这样,接纱的前端形成一接纱储备并被返回到纺纱装置内的等待位置,此后,接纱在输送的方向上辅助罗拉对的前方被切断,而延伸到辅助罗拉对的纱线端受到负压气流的作用,接着是借助于放开纤维的供给和接纱储备来接纱,此后,接好的纱线借助于辅助罗拉对以增大的速度从纺纱装置上引出,并输送到负压气流中,随后,接好的纱线被传输到纺纱装置和辅助罗拉对之间的一对引出罗拉上,此后,辅助罗拉对迟后,以便在它和引出罗拉对之间形成一纱线圈,纱圈用气动方式保持,并切割延伸到上述负压气流内的纱线端,然后把纱线端移去,接着,新生产的纱线端被传输到空卷筒上,该卷筒是同时被新装上的。
9、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和更换批料一起,卷筒分三个阶段被更换,在第一阶段里整个卷筒从络纱装置上被推出,仅当纺纱装置2已准备为纺新批料作好准备以及接纱过程通过把接纱从接纱卷筒上引出而被起动之后,空卷筒才被装入到络纱装置上。
10、一种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和更换卷筒一起,在接好的纱线被传输到空卷筒之后,接纱过程被监控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如果纱线断开,纺纱装置便停止工作,此后,在前面的接纱过程内卷绕在空卷筒上的纱圈从空卷筒上被退绕,接着是新的接纱过程,不更换另一卷筒,而采用从接纱卷筒上引出的接纱。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监控纺纱过程期间,纱线是被监控的。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近络纱装置处,纱线是被监控的。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线在轴向移动方面是被监控的。
14、一种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装置,包括一络纱装置,该络纱装置具有一个驱动卷筒的络纱罗拉;一个把断纱端返回到纺纱装置的返回装置;一个接纱卷筒和一接纱;一个将接纱传输到返回装置的供纱装置;和一个在供纱装置前面将接纱施放的施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供纱装置(5)包括一对辅助罗拉(52),该辅助罗拉包含适于用作驱动罗拉(24)的一个罗拉,该罗拉(24)还用于络纱罗拉(130)上卷取的卷筒(132),并可由可控驱动装置(404)驱动。
15、一种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辅助罗拉对(52)中,作为卷筒(132)的驱动罗拉(24)制造的罗拉配置于摆杆(54)的自由端。
16、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辅助罗拉对(52)之外,非配置在罗拉(132)上的罗拉(520)可从作为卷筒(132)的驱动罗拉(24)制造的罗拉上升起。
17、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作为卷筒(132)的驱动罗拉(520)制造的辅助罗拉对(52)中的罗拉是可以互换的,并具有一个第一纵长部分(240),它具有一种适合于卷筒(132)的形状,并与其配合;还具有一个第二纵长部分(241),辅助罗拉对(52)中的另一罗拉(520)与其配合。
18、一种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纵长部分(240)比第二纵长部分(241)具有较大的直径,辅助罗拉对(52)的驱动装置(404)是可控的,因此在同卷筒更换一起的接纱期内,当断纱被修复后,第一纵长部分(240)的圆周速度和第二纵长部分(241)的圆周速度是相同的。
19、一种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第一纵长部分(240)是圆锥,则圆柱形的第二纵长部分(241)邻连较大直径的第一纵长部分(240)。
20、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施放装置(4)包括一纱线保持装置(40,44)。
21、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施放装置(4)包括一可驱动的传输罗拉对(40)。
22、一种按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传输罗拉对(40)和辅助罗拉对(52)配置在一个共同的驱动转轮(404)上,传输罗拉对(40)经一可控连接器连接于其上。
23、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传输罗拉对(40)和辅助罗拉对(52)中的驱动罗拉(400,24)能以相同的有效圆周速度驱动。
24、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施放装置(4)包括一贮存装置(43,44)。
25、一种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贮存装置采取负压空气口(43)的形式,后者适于在传输罗拉对(40)和辅助罗拉对(52)之间工作。
26、一种按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贮存装置(43)配置于传输罗拉对(40)和辅助罗拉对(52)之间。
27、一种按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空气口(43)配置于传输罗拉对(40)和辅助罗拉对(52)之间靠近辅助罗拉对(52)的固定位置上,并可通过开关装置(430)进行控制。
28、一种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线切断装置(413)设置在贮存装置(43)前面的传输方向上。
29、一种按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线切断装置(413)配置在传输罗拉对(40)和贮存装置(43)之间。
30、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施放装置包括一配置于辅助罗拉对(52)前方的气动纱线供给器(41)。
31、一种按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动纱线供给器包括一从传输罗拉对(40)伸展到辅助罗拉对(52)的导纱管(41)。
32、一种按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空气口(43)侧向通入面向辅助罗拉对(52)的导纱管(41)的端部。
33、一种按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线切断装置(413)配置于导纱管(41)内。
34、一种按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控纱线夹(42)配置在纱线导管(41)端部附近,处于远离传输罗拉对(40)的负压空气口(43)的那边。
35、一种按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线夹(42)配置于导纱管(41)内。
36、一种按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控纱控纱线夹(42)包括一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活动夹紧部分。
37、一种按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施放装置(4)包括一压缩空气喷嘴(411),该喷嘴指向辅助罗拉对(52)的钳口线,并适于在传输罗拉对(52)之间工作。
38、一种按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压缩空气喷嘴是一种喷射器喷嘴(411),它通向面向传输罗拉对(40)的导纱管(41)端。
39、一种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辅助罗拉对(52)的可升罗拉(520)的驱动装置(53)出于控制目的和压缩空气喷嘴(411)一起连接于总控制装置上。
40、一种按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纱向管(41)在其面向辅助罗拉对(52)的端部,其形状和辅助拉对(52)的钳口相适应。
41、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6”具有许多控制程度(60,61,62,63),按照连同卷筒便换一起或者与其无关有纱线断头,或按照连同批料更换一起或者与其无关的卷筒更换,可调入这些程序。
42、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线保持装置是一种贮存装置(44),而施施装置(4)包括一个可从处在接收位置上的辅助罗拉对(52)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纱线夹(451)。
43、一种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一用于监控接好的纱线的监控装置(222,432)。
44、一种按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控装置(222,432)和在将纱线输送到络纱装置(13)之前用于移动纱线的纱线移动装置(22,431)相连。
45、一种按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控装置(432)和负压气口(43)相连。
46、一种按权利要求4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控装置(222,432)是按纱线移动监控装置制造的,因此它能区别纱线轴向移动或不轴向移动。
47、一种按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接线卷筒(3),施放装置(4)、供纱装置(5)和返回装置(20)均安装在可沿在气流纺纱机上许多相邻气流纺纱装置移动的操作装置(2)上。
48、一种按权利要求4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空气口(43)和在机器侧边的负压源相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P3734565.6 | 1987-10-13 | ||
DE19873734565 DE3734565A1 (de) | 1987-10-13 | 1987-10-13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spinnen eines fadens an einer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824A CN1032824A (zh) | 1989-05-10 |
CN1028039C true CN1028039C (zh) | 1995-03-29 |
Family
ID=6338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881071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039C (zh) | 1987-10-13 | 1988-10-13 |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022222A (zh) |
EP (1) | EP0311987B1 (zh) |
JP (1) | JP2647169B2 (zh) |
CN (1) | CN1028039C (zh) |
CZ (1) | CZ675988A3 (zh) |
DE (2) | DE3734565A1 (zh) |
IN (1) | IN17150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88916A (zh) * | 2018-05-16 | 2018-09-28 | 东华大学 | 转杯纺纱机负压气口吸纱操作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103902A1 (de) * | 1991-02-08 | 1992-08-13 |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fwinden eines fadens an einer spinn-spulmaschine |
IT1258920B (it) * | 1991-05-11 | 1996-03-01 | Procedimento e dispositivo per l'allacciamento del filo di un dispositivo di filatura ad estremita' aperta | |
DE4226364C2 (de) * | 1991-09-19 | 1996-10-02 |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pulenwechsel |
DE4131179C2 (de) * | 1991-09-19 | 1996-12-05 |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tillsetzen einer Aufwickelspule |
CZ281023B6 (cs) * | 1991-09-23 | 1996-05-15 | Rieter Elitex A.S. | Způsob opětovného zapředení na bezvřetenových dopřádacích strojích a zařízení k provádění tohoto způsobu |
DE4313523C2 (de) * | 1993-04-24 | 2003-06-12 | Schlafhorst & Co W |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OE-Spinnmaschine |
DE4432702B4 (de) * | 1994-09-14 | 2005-08-18 | Saurer Gmbh & Co. Kg | Serviceeinrichtung für eine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
DE4443818B4 (de) | 1994-12-09 | 2005-08-18 | Saurer Gmbh & Co. Kg |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
DE19517690A1 (de) * | 1995-05-13 | 1996-11-14 | Fritz Stahlecker | Vorrichtung zum Bilden einer Fadenreservewicklung nach einem Spulenwechsel an einem Spinnaggregat |
DE19634300A1 (de) * | 1996-08-24 | 1998-02-26 |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spinnen eines Fadens an einer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
DE10139078A1 (de) * | 2001-08-09 | 2003-02-20 | Schlafhorst & Co W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Wiederanspinnen einer Offenend-Spinnmaschine |
DE10160455A1 (de) * | 2001-12-04 | 2003-06-18 | Schurr Stahlecker & Grill | Verfahren zum Vorbereiten eines Anspinnvorganges an einem Offenend-Rotorspinnaggregat |
JP2012086925A (ja) * | 2010-10-18 | 2012-05-10 | Murata Machinery Ltd | ボビンセッ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糸巻取機 |
DE102013014195A1 (de) * | 2012-11-10 | 2014-05-15 |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 Behebung einer Fadenunterbrechung beim Wickeln eines Fadens auf eine Kreuzspule |
CN103437012B (zh) * | 2013-08-20 | 2015-08-26 | 陕西华燕航空仪表有限公司 | 纺纱机自动接头装置 |
JP2015059277A (ja) * | 2013-09-17 | 2015-03-30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巻取機 |
CH709693A1 (de) | 2014-05-26 | 2015-11-30 | Rieter Ag Maschf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Textilmaschine sowie Textil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von Vorgarn. |
DE102014018418A1 (de) * | 2014-12-11 | 2016-06-16 |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 Pneumatischer Abschluss des Unterfadentransports zu einer Auflaufspule sowie Spulstelle und Spulautomat zu dessen Durchführung |
DE102015108740A1 (de) | 2015-06-02 | 2016-12-08 | Rieter Ingolstadt Gmbh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pinnmaschine mit arbeitsstelleneigenen Handlingsorganen zum Wiederanspinnen eines Fadens sowie Spinnmaschine mit arbeitsstelleneigenen Handlingsorganen |
DE102015112660A1 (de) * | 2015-07-31 | 2017-02-02 | Rieter Ingolstadt Gmbh | Verfahren zum Absaugen eines Fadens von einer Spule und entsprechende Vorrichtung |
DE102016108423A1 (de) * | 2016-05-06 | 2017-11-09 | Rieter Ingolstadt Gmbh | Verfahren zum Handhaben eines Fadenendes und Spulstelle |
JP6829044B2 (ja) * | 2016-10-20 | 2021-02-10 |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 糸掛けロボット |
CN108861865B (zh) * | 2017-05-16 | 2021-07-09 |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 一种卷绕装置中用于辅助卷筒更换的辅助装置 |
DE102017115939A1 (de) * | 2017-07-14 | 2019-01-17 |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uftspinnvorrichtung, Fadenleitkanal und Luftspinnmaschine umfassend einen solchen Fadenleitkanal |
DE102017116302A1 (de) * | 2017-07-19 | 2019-01-24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Spinn- oder Spulmaschine |
EP3556918B1 (en) * | 2018-04-20 | 2024-09-18 | Lakshmi Machine Works Ltd. | Yarn lifting arrangement for piecing unit and a method thereof |
DE102019129499A1 (de) * | 2019-10-31 | 2021-05-06 |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 Offenend-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und Steuerein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solchen Offenend-Spinnmaschine |
CN111347476A (zh) * | 2020-03-11 | 2020-06-30 | 湖州锦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厚度变化保证定量切割的自动化智能绕卷机 |
DE102021108779A1 (de) | 2021-04-08 | 2022-10-13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pinnmaschine sowie Spinnmaschin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26538B1 (zh) * | 1970-07-04 | 1976-08-06 | ||
DE2501735A1 (de) * | 1975-01-17 | 1976-07-22 | Schlafhorst & Co W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utomatisierung des auflaufspulenwechsels an einer spinnmaschine, insbesondere rotor- spinnmaschine |
DE2620806C2 (de) * | 1976-05-11 | 1986-04-17 |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 Verfahren zum Übergeben eines laufenden Fadens von einer Anspinnvorrichtung an ein Spinnaggregat |
DE2620805C2 (de) * | 1976-05-11 | 1986-02-13 | W. Schlafhorst & Co, 4050 Mönchengladbac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spinnen eines Fadens |
CH610019A5 (zh) * | 1976-11-11 | 1979-03-30 |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 |
US4109450A (en) * | 1977-04-18 | 1978-08-29 |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 Open-end spinn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of restarting the same |
DE2939644C2 (de) * | 1979-09-29 | 1982-10-14 |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g, 8070 Ingolstadt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eseitigung einer Unregelmäßigkeit am laufenden Faden an einer Offenend-Spinnstelle während des Spinnens |
CS224293B1 (en) * | 1981-07-31 | 1984-01-16 | Burysek Frantisek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restoring spinning process after an automatic bobbin exchange failure or on count change in 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
JPS5930923A (ja) * | 1982-08-12 | 1984-02-18 |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 オ−プンエンド精紡機の糸継ぎ方法 |
JPS5930922A (ja) * | 1982-08-12 | 1984-02-18 |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 オ−プンエンド精紡機における糸継方法 |
IT1210503B (it) * | 1982-10-12 | 1989-09-14 | Savio Spa | Filatoi di tipo open-end.dispositivo perfezionato di riattacco filo e levata rocche per |
DE3315034A1 (de) * | 1983-04-26 | 1984-10-31 |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spinnen an einem spinnaggregat einer oe-friktionsspinnmaschine |
DE3347726A1 (de) * | 1983-04-26 | 1984-10-31 |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 Oe-friktionsspinnmaschine |
DE3338833A1 (de) * | 1983-10-26 | 1985-05-09 |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spinnen eines garnes an einem spinnaggregat einer oe-friktions-spinnmaschine |
DE3515765A1 (de) * | 1985-05-02 | 1986-11-06 | W. Schlafhorst & Co, 4050 Mönchengladbach | Offenend-rotor-spinnmaschine |
DE3522518A1 (de) * | 1985-06-24 | 1987-01-02 |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spinnen einer offenend-friktionsspinnvorrichtung |
-
1987
- 1987-10-13 DE DE19873734565 patent/DE3734565A1/de active Granted
-
1988
- 1988-10-11 DE DE8888116877T patent/DE3866502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88-10-11 EP EP88116877A patent/EP0311987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88-10-12 JP JP63255053A patent/JP264716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88-10-12 CZ CS886759A patent/CZ675988A3/cs unknown
- 1988-10-13 CN CN88107191A patent/CN102803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88-11-02 IN IN767/MAS/88A patent/IN171508B/en unknown
-
1990
- 1990-05-18 US US07/526,530 patent/US5022222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88916A (zh) * | 2018-05-16 | 2018-09-28 | 东华大学 | 转杯纺纱机负压气口吸纱操作装置 |
CN108588916B (zh) * | 2018-05-16 | 2021-04-27 | 东华大学 | 转杯纺纱机负压气口吸纱操作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647169B2 (ja) | 1997-08-27 |
DE3866502D1 (de) | 1992-01-09 |
EP0311987B1 (de) | 1991-11-27 |
EP0311987A1 (de) | 1989-04-19 |
DE3734565C2 (zh) | 1991-09-05 |
JPH026639A (ja) | 1990-01-10 |
CN1032824A (zh) | 1989-05-10 |
CZ675988A3 (en) | 1993-02-17 |
US5022222A (en) | 1991-06-11 |
DE3734565A1 (de) | 1989-05-03 |
IN171508B (zh) | 1992-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39C (zh) |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 |
JP4801146B2 (ja) | ジェット紡糸機における紡績再開法、並びに紡糸装置及びジェット紡糸機 | |
CN100402719C (zh) | 气流纺纱机重新接头的方法和装置 | |
US7377094B2 (en) | Open end rotor spinning machine | |
CN103014960B (zh) | 纺纱机和用于中断纺纱机的纱线制造的方法 | |
CN103648941B (zh) | 筒管卷缠机 | |
CN100347062C (zh) | 开动一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作位置的方法和装置 | |
US4920739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establishing the spinning operation | |
CN1080331C (zh) | 在气流纺纱机上纱线生头的方法以及装置 | |
USRE34170E (en) | Spinning unit piecing process for producing feed spools | |
CN1138882C (zh) | 一种在转子纺纱机的操纵单元上进行单纱生头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 |
CN1405376A (zh) | 用于气流纺纱机工作锭位的重新接头的辅助装置 | |
US5473879A (en) | Open-end spinn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cross-wound bobbins | |
US6272832B1 (en) | Service unit for a cheese-producing textile machine | |
CN1360100A (zh) | 在纺纱器上捻接纱线或起动纺纱过程方法及所用的纺纱器 | |
CN106241507B (zh) | 一种自动络筒机生头装置和生头方法 | |
US4958486A (en) | Process and an arrangement for piecing an air-spun yarn | |
CN100507106C (zh) | 用于自由端纺纱机的维护小车 | |
CN101065306A (zh) | 卷绕机工作站 | |
US4246749A (en)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iecing yarn in open end rotor spinning units | |
US5148664A (en) | Method for starting operation of two-for-one twister after doffing | |
CN1648300A (zh) | 用于自由端纺纱机的自由端纺纱单元的移动维护装置 | |
JPH08170227A (ja) | ポット・スピニング装置におけるスピニング・ケークの巻返し法 | |
US20020095927A1 (en) | Method of producing a staple fiber yarn | |
CN1087316A (zh) | 除去终端卷绕纱圈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