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8941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48941A CN102348941A CN2010800118249A CN201080011824A CN102348941A CN 102348941 A CN102348941 A CN 102348941A CN 2010800118249 A CN2010800118249 A CN 2010800118249A CN 201080011824 A CN201080011824 A CN 201080011824A CN 102348941 A CN102348941 A CN 1023489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field
- refrigerant
- cold
- producing medium
- aircond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4—Heater, e.g. gas burner, electric air heat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1—Hea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3—Mass flow of refrigera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抑制因感应加热而发热的构件过度发热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1)包括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3)、电动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41),并包括线圈(68)及控制部(11)。线圈(68)为了对储罐管(F)进行感应加热而产生磁场。控制部(11)对包括压缩机(21)、室内热交换器(41)、电动膨胀阀(24)及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进行把握,当制冷剂循环量增大时,使线圈(68)产生磁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具有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制冷剂加热装置的空调装置。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55736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空调装置,在该空调装置中,为了有效地进行感应加热对制冷剂的加热,在一定程度地确保了制冷剂的循环量的状态下,进行控制来开始感应加热。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55736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中,从进行制冷剂的有效加热的观点出发而确保循环量,但制冷剂并没有被直接感应加热,而是通过接受被磁性体等感应加热后的发热构件的热传导而被加热的。因此,即便在一定程度地确保了循环量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无法确保进行感应加热所需的循环量。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因感应加热而发热的构件过度发热的空调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空调装置至少包括压缩机构、制冷剂冷却器、膨胀机构及制冷剂加热器,还包括磁场产生部、循环量把握部及控制部。磁场产生部为了对用于使制冷剂在压缩机构、制冷剂冷却器、膨胀机构及制冷剂加热器中循环的制冷剂配管和/或与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感应加热而产生磁场。循环量把握部对至少包括压缩机构、制冷剂冷却器、膨胀机构及制冷剂加热器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进行把握。控制部在循环量把握部所把握的制冷剂循环量增大的情况下进行磁场输出控制,使磁场产生部产生磁场,或使磁场产生部产生的磁场增大,或是使磁场产生部产生的磁场的上限提高。
在该空调装置中,当压缩机构的吸入制冷剂量较少时,若使磁场产生部所产生的磁场强度变大而加大感应加热的程度,则可能会使成为感应加热的对象的部分过度发热。
对此,在该空调装置中,是在制冷剂循环量增加时通过产生磁场或使所产生的磁场增大来调节磁场,因此,能抑制对感应加热部分过度加热。
第二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磁场产生部产生用于对制冷剂配管中压缩机构吸入侧的吸入制冷剂配管和/或与在吸入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感应加热的磁场。
在该空调装置中,使即将被吸入压缩机构的制冷剂而不是在距压缩机构很远的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迅速加热。此外,在压缩机构的吸入侧流动的制冷剂处于干燥度较大或过热状态,因此,与在更上游侧流动的气液两相状态等的制冷剂发生潜热变化的情形相比,容易进行显热变化,温度容易上升。
对此,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循环量增大后进行磁场输出控制,因此,能防止制冷剂循环量较少状态下的过度感应加热。藉此,即便在对容易产生温度上升的通过压缩机构吸入侧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对感应加热部分过度加热。
第三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循环量把握部至少根据压缩机构的规定的活塞推开量、压缩机构的驱动频率及压缩机构的吸入制冷剂密度进行确定。
在该空调装置中,能进行与通过压缩机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状态相对应的磁场输出控制。
第四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三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低压把握部和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低压把握部对在制冷循环的低压部分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把握。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对压缩机构的吸入制冷剂温度进行把握。循环量把握部使用低压把握部所把握的压力和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所把握的温度,求出压缩机构的吸入制冷剂密度。
在该空调装置中,能更正确地把握制冷剂循环量。
第五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四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对通过以下位置的制冷剂的状态量进行检测,该位置位于制冷循环中的压缩机构的吸入侧,且比被磁场产生部感应加热的部分靠下游侧。
在该空调装置中,通过对在因感应加热而发热的发热部分的上游侧流动的制冷剂的状态量进行把握,能把握不受感应加热影响的值。
第六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四发明或第五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压缩机构的吸入制冷剂处于潮湿状态或规定过热度以下的过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磁场输出控制。
在该空调装置中,当压缩机构的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较高时,因感应加热而发热的部分的温度可能会显著上升。
对此,在该空调装置中,仅在处于规定过热度以下的过热状态或潮湿状态时,才进行感应加热。因此,即便压缩机构的驱动频率变高、制冷剂流速变快,只要没有变成规定过热度以下的过热状态或潮湿状态,就不进行磁场输出控制,因而能进一步抑制过度的过热。
第七发明的空调装置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循环量把握部所把握的制冷剂循环量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磁场输出控制。
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循环量超过规定值的状态下,即便进行磁场输出控制使感应加热部分发热,也能利用通过周围的大量制冷剂来抑制发热。藉此,能可靠地抑制感应加热部分的过度发热。
发明效果
在第一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能抑制对感应加热部分过度加热。
在第二发明的空调装置中,即便在对容易产生温度上升的通过压缩机构吸入侧的制冷剂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对感应加热部分过度加热。
在第三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能进行与通过压缩机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状态相对应的磁场输出控制。
在第四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能更正确地把握制冷剂循环量。
在第五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能把握不受感应加热影响的值。
在第六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能进一步抑制过度的加热。
在第七发明的空调装置中,能可靠地抑制感应加热部分的过度发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拆下了屏蔽盖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电磁感应热敏电阻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保险丝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及保险丝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截面结构图。
图8是表示潮湿保护感应加热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9是表示异常过热抑制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H)的制冷剂配管的说明图。
图11是又一实施方式(I)的制冷剂配管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J)的铁氧体壳体的配置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以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具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空调装置1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1>空调装置1
在图1中,示出了表示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回路图。
在空调装置1中,作为热源侧装置的室外机2与作为利用侧装置的室内机4由制冷剂配管连接,以进行配置有利用侧装置的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装置1包括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室外风扇26、室内热交换器41、室内风扇42、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等。
压缩机21、四通切换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电动膨胀阀24、储罐25、室外风扇26、热气旁通阀27、毛细管28及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收容于室外机2内。室内热交换器41及室内风扇42收容于室内机4内。
制冷剂回路10具有喷出管A、室内侧气体管B、室内侧液体管C、室外侧液体管D、室外侧气体管E、储罐管F、吸入管G及热气旁通回路H。室内侧气体管B及室外侧气体管E中有大量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但并不将流过的制冷剂限定于气体制冷剂。室内侧液体管C及室外侧液体管D中有大量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过,但并不将流过的制冷剂限定于液体制冷剂。
喷出管A将压缩机21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在喷出管A上设有喷出温度传感器29d,该喷出温度传感器29d对流过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电流供给部21e对压缩机21供给电流。压缩机电力检测部29f对该电流供给部21e的供给电能进行检测。转速把握部29r对压缩机21的活塞的驱动转速进行检测。室内侧气体管B将四通切换阀22与室内热交换器41连接。在该室内侧气体管B的中途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29a,该第一压力传感器29a对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室内侧液体管C将室内热交换器41与电动膨胀阀24连接。室外侧液体管D将电动膨胀阀24与室外热交换器23连接。室外侧气体管E将室外热交换器23与四通切换阀22连接。在该室外侧气体管E的中途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9g,该第二压力传感器29g对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
储罐管F将四通切换阀22与储罐25连接,在室外机2的设置状态下沿铅垂方向延伸。在储罐管F的局部安装有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储罐管F中的至少被后述线圈68覆盖周围的发热部分由磁性体管F2构成,该磁性体管F2设成将内侧有制冷剂流动的铜管F1的周围覆盖。该磁性体管F2由SUS(Stainless Used Steel:不锈钢)430构成。该SUS430是强磁性体材料,当被置于磁场中时,会产生涡电流,并因自身电阻产生的焦耳热而发热。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配管中,除了磁性体管F2以外的部分都由铜管构成。通过这样进行电磁感应加热,能利用电磁感应来加热储罐管F,从而能对经由储罐25吸入到压缩机21中的制冷剂进行加热。藉此,能提高空调装置1的制热能力。另外,例如在制热运转启动时,即使在压缩机21未充分变热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迅速加热来弥补启动时的能力不足。此外,在将四通切换阀22切换至制冷运转用的状态,以进行将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23等的霜除去的除霜运转的情况下,通过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迅速地加热储罐管F,压缩机21能将迅速被加热的制冷剂作为对象进行压缩。因此,能迅速提高从压缩机21喷出的热气的温度。藉此,能缩短通过除霜运转使霜解冻所需的时间。藉此,即使在制热运转中需要适时地进行除霜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尽快回到制热运转,从而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在该储罐管F上设有吸入温度传感器19,该吸入温度传感器19对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与四通切换阀22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该吸入温度传感器19在制冷循环进行制热运转的状态下,对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来加热制冷剂之前的、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下游侧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吸入管G将储罐25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
热气旁通回路H将设于喷出管A中途的分支点A1与设于室外侧液体管D中途的分支点D1连接。在热气旁通回路H的中途配置有能切换成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和不允许制冷剂流过的状态的热气旁通阀27。热气旁通回路H在热气旁通阀27与分支点D1之间设有毛细管28,该毛细管28使流过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由于该毛细管28能使制冷剂的压力接近制热运转时利用电动膨胀阀24使制冷剂压力降低后的压力,因此,能抑制因热气经由热气旁通回路H朝室外侧液体管D供给而引起的室外侧液体管D的制冷剂压力上升。
四通切换阀22能切换制冷运转循环和制热运转循环。在图1中,以实线表示进行制热运转时的连接状态,以虚线表示进行制冷运转时的连接状态。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起作用。在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冷却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41作为制冷剂的加热器起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23的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气体管E侧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侧液体管D侧的端部连接。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23设有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该室外热交换温度传感器29c对在空调装置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外,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23,在气流方向下游侧设有室外温度传感器29b,该室外温度传感器29b对室外的气温进行检测。
在室内机4内设有室内温度传感器43,该室内温度传感器43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41设有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4,该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4对连接有电动膨胀阀24的室内侧液体管C侧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
通过通信线11a使对配置于室外机2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外控制部12与对配置于室内机4内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内控制部13连接来构成控制部11。该控制部11进行将空调装置1作为对象的各种控制。
另外,在室外控制部12上设有计时器95,该计时器95在进行各种控制时对经过时间进行计数。
在控制部11上连接有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设定输入的控制器90。
<1-2>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
在图2中,表示安装于储罐管F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示意立体图。在图3中,表示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拆下屏蔽盖75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在图4中,表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示意立体图。在图5中,表示保险丝15的示意立体图。在图6中,表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朝储罐管F安装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7中,表示安装于储罐管F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剖视图。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配置成从径向外侧覆盖储罐管F中的发热部分即磁性体管F2,通过电磁感应加热使磁性体管F2发热。该储罐管F的发热部分采用具有内侧的铜管F1和外侧的磁性体管F2的双重管结构。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包括第一六角螺母61、第二六角螺母66、第一绕线管盖63、第二绕线管盖64、绕线管主体65、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二铁氧体壳体72、第三铁氧体壳体73、第四铁氧体壳体74、第一铁氧体98、第二铁氧体99、线圈68、屏蔽盖75、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等。
第一六角螺母61及第二六角螺母66是树脂制的,使用未图示的C型环,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与储罐管F的固定状态稳定。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是树脂制的,分别在上端位置及下端位置从径向外侧将储罐管F覆盖。该第一绕线管盖63及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用于通过螺钉69使后述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螺合的四个螺钉69用的螺合孔。此外,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该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插入开口64f用于供热敏电阻14插入并将其安装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此外,第二绕线管盖64具有保险丝插入开口64e,该保险丝插入开口64e用于供保险丝15插入并将其安装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如图4所示,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具有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检测部14a、外侧突起14b、侧面突起14c及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检测部14a的检测结果作为信号而传递至控制部11的电磁感应热敏电阻配线14d。电磁感应热敏电阻检测部14a具有沿着储罐管F的外表面的弯曲形状那样的形状,具有实质的接触面积。如图5所示,保险丝15具有保险丝检测部15a、非对称形状15b及将保险丝检测部15a的检测结果作为信号而传递至控制部11的保险丝配线15d。从保险丝15接收到表示检测出超过规定限制温度的温度的信息的控制部11进行使朝线圈68的电力供给停止的控制,以避免设备的热损伤。绕线管主体65是树脂制的,卷绕有线圈68。线圈68在绕线管主体65的外侧以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作为轴向卷绕成螺旋状。线圈68与未图示的控制用印刷基板18连接,接受高频电流的供给。控制用印刷基板的输出被控制部11控制。如图6所示,在绕线管主体65与第二绕线管盖64卡合的状态下安装着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在此,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安装状态下,由于被板簧16朝磁性体管F2的径向内侧按压,因此能维持该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之间的良好的按压接触状态。另外,保险丝15的安装状态也相同,由于被板簧17朝磁性体管F2的径向内侧按压,因此能维持该保险丝15与磁性体管F2的外表面之间的良好的按压接触状态。这样,由于将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及保险丝15与储罐管F的外表面之间的紧贴性保持得良好,因而能提高响应性,并能迅速地检测出因电磁感应加热而引起的急剧的温度变化。第一铁氧体壳体71从储罐管F的延伸方向将第一绕线管盖63和第二绕线管盖64夹住,并被螺钉69螺合固定。第一铁氧体壳体71~第四铁氧体壳体74收容由导磁率较高的材料即铁氧体构成的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如图7的储罐管F和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剖视图所示,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通过围住由线圈68产生的磁场而形成磁通的通道,以使磁场不易朝外部漏出。屏蔽盖75配置于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最外周部分,以使仅靠第一铁氧体98及第二铁氧体99无法完全聚集的磁通会聚。能在该屏蔽盖75的外侧几乎不产生漏磁通地自己决定产生磁通的场所。
<1-3>电磁感应加热控制
上述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以下控制:在使制冷循环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开始制热运转的启动时、辅助制热能力时及进行除霜运转时,使储罐管F的磁性体管F2发热。
在此,以辅助制热能力时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控制中的用于抑制储罐管F的磁性体管F2的温度异常上升的控制为例进行说明。
(异常过热抑制控制)
异常过热抑制控制是在以下情况下用于确认能充分确保在储罐管F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这一点的控制,上述情况是指在压缩机21等的启动时的控制结束后、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分布状况稳定的稳定控制状态下,以辅助制热运转能力等为目的而开始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的情况。
在此,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流过储罐管F的磁性体管F2部分的制冷剂量)是控制部11通过将作为预先确定的量而被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压缩机21的活塞推开量、转速把握部29r所把握的压缩机21的驱动转速及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密度相乘而算出的。该吸入制冷剂密度是控制部11根据第二压力传感器29g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吸入温度传感器19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而算出的。
在稳定控制状态下,在空调装置1的启动时的各种控制结束后,在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维持在额定最大频率的状态下,控制部11通过调节电动膨胀阀24的开度来改变制冷剂循环量,从而进行与外部气体温度的变化、用户改变设定温度等状态变化对应的控制。在此,控制部11对电动膨胀阀24的开度进行控制,以将制热运转状态的制冷剂流中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与电动膨胀阀24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维持在5℃。该过冷度是通过控制部11对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9g的检测压力相当的饱和温度与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温度的差进行计算而得出的。
以下,参照图8所示的潮湿异常过热抑制控制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在步骤S11中,控制部11判断是否处于稳定控制状态。在此,当判断为处于稳定控制状态时,转移至步骤S12。另外,在稳定控制状态下,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为0。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11判断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是否达到规定的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在没有达到异常过热抑制量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12。在达到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11开始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对储罐管F进行感应加热。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11维持控制状态,并等待经过规定时间。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11再次判断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是否达到规定的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在达到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14。在没有达到异常过热抑制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11停止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对储罐管F进行的感应加热。
这样,通过确保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进行感应加热时的储罐管F的制冷剂流动量,能防止储罐管F的温度异常上升。
(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特征)
在空调装置1中,在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对储罐管F进行感应加热之前,进行异常过热抑制控制,从而能确认是否处于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循环量被确保为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的状态。因此,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仅在制冷循环中有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的制冷剂流动的状态下进行,在制冷剂循环量比异常过热抑制量少的状态下,不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
因此,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供给到储罐管F的热被循环的制冷剂夺走,由于充分确保了该制冷剂量,因而能防止储罐管F的温度异常上升。
(第二实施方式)
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进行异常过热抑制潮湿保护控制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异常过热抑制控制。
异常过热抑制潮湿保护控制是在以下情况下用于确认能充分确保在储罐管F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这一点的控制,上述情况是指在压缩机21等的启动时的控制结束后为了辅助制热能力而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时,开始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以避免在压缩机21中产生液体压缩的情况。在此处的为辅助制热能力而进行的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中,对线圈68供给的供给电力被设定成最大输出的50%。
在为辅助制热能力而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的状态下,在空调装置1的启动时的各种控制结束后,在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维持在额定最大频率的状态下,控制部11通过调节电动膨胀阀24的开度来改变制冷剂循环量,从而进行与外部气体温度的变化、用户改变设定温度等状态变化对应的控制。在此,控制部11对电动膨胀阀24的开度进行控制,以将制热运转状态的制冷剂流中在室内热交换器41与电动膨胀阀24之间流动的制冷剂的过冷度维持在5℃。该过冷度是通过控制部11对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9g的检测压力相当的饱和温度与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44检测到的温度的差进行计算而得出的。
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干燥度或过热度是控制部11根据与第二压力传感器29g检测到的压力相当的饱和温度同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计算出的。
压缩机21的喷出制冷剂的干燥度或过热度是控制部11根据与第一压力传感器29a检测到的压力相当的饱和温度同喷出温度传感器29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计算出的。
以下,参照图9所示的异常过热抑制潮湿保护控制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11判断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是否处于进行中。在此,当判断为感应加热处于进行中时,转移至步骤S22。在判断为感应加热不在进行时,反复进行步骤S21。
在步骤S22中,控制部11判断是否满足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不足4℃且喷出制冷剂的过热度不足10℃这样的感应加热开始条件。在判断为没有满足感应加热开始条件时,反复进行步骤S22。在判断为满足感应加热开始条件时,转移至步骤S23。
在步骤S23中,控制部11判断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最大输出时的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在判断为没有达到最大输出时的异常过热抑制量时,反复进行步骤S23。在判断为达到最大输出时的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时,转移至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控制部11使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对储罐管F进行的感应加热的程度加大。即,增加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线圈68供给的电力。在此,对线圈68供给的电力从最大输出的50%的状态提升至最大输出。
在步骤S25中,控制部11维持控制状态,并等待经过规定时间。
在步骤S26中,控制部11再次判断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最大输出时的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在判断为达到最大输出时的异常过热抑制量以上时,转移至步骤S27。在判断为没有达到最大输出时的异常过热抑制量时,转移至步骤S28。
在步骤S27中,控制部11判断是否满足吸入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5℃以上或者喷出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12℃以上这样的感应加热结束条件。在判断为没有满足感应加热结束条件时,转移至步骤S25。在判断为满足感应加热结束条件时,转移至步骤S28。
在步骤S28中,控制部11使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对储罐管F进行的感应加热的输出降低至辅助制热能力的状态即最大输出的50%的状态。
这样,即便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的输出增加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储罐管F的制冷剂流动量,从而能防止在压缩机21中发生液体压缩并能防止储罐管F的温度异常上升。
(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特征)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异常过热抑制潮湿保护控制中,不仅具有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还能防止在压缩机21中发生液体压缩并能防止储罐管F的温度异常上升。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辅助制热能力而使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以50%的输出进行感应加热的过程中,在进一步提高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时,由于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所检测到的温度已经上升,因此不易判断是否确保了被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感应加热的对象部分的制冷剂循环量。对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中,将吸入温度传感器19的设置位置设在比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对象部分靠下游侧的位置。因此,通过求出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中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对象部分的下游侧流动的制冷剂的密度,不仅能把握在感应加热对象部分与压缩机21之间流动的被加热后的状态下的制冷剂量,还能把握在感应加热对象部分的下游侧流动的制冷剂量。此外,控制部11在上述循环量为最大输出时异常过热抑制量的情况下,允许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变为最大。藉此,即便在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以最大输出进行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感应加热对象部分的异常温度上升。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加以改变。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使用SUS430作为磁性体管F2的材质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能采用铁、铜、铝、铬、镍等导体及含有其中的至少两种以上金属的合金等。
另外,作为磁性体材料,例如,能列举出铁素体类、马氏体类这两种材料及将这两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但较为理想的是强磁性体、电阻较高、且居里温度比使用温度范围高的材料。
此处的储罐管F需要更多的电力,但也可不包括磁性体及含有磁性体的材料,还可含有成为感应加热对象的材质。
另外,磁性体材料例如既可构成储罐管F的全部,也可仅形成于储罐管F的内侧表面,还可通过包含于构成储罐管F配管的材料中而存在。
(B)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利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的检测温度来把握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干燥度或过热度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利用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对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感应加热时在感应加热部分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是困难的,可能会因磁性体管F2的发热而检测出较高的温度。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在感应加热对象部分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之间进一步设置传感器来代替电磁感应热敏电阻14,该传感器对距感应加热对象部分可以忽略因感应加热造成的热传导误差的距离处的储罐管F的温度进行检测。藉此,即便在感应加热过程中,也能更正确地把握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的干燥度或过热度。
(C)
以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开始条件及感应加热结束条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开始条件及感应加热结束条件设定成相同条件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异常过热抑制潮湿保护控制中,将感应加热已按50%输出过程中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进一步提高到最大输出。因此,用于提高至最大输出的感应加热开始条件(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开始条件)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开始条件相比,压缩机21的吸入制冷剂处于更潮湿的状态作为条件。
(D)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在确保了异常过热抑制量的制冷剂循环量时将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从50%提高至最大输出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根据所求出的制冷剂循环量来调节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
(E)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分别判断是否达到了异常过热抑制量、是否达到了最大输出时异常过热抑制量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因没有达到异常过热抑制量、最大输出时异常过热抑制量而无法提高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输出的情形下,也可进行提高压缩机21的旋转频率的控制,从而在不会引发感应加热对象部分的异常温度上升的情况下主动地形成能增大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感应加热能力的环境。
(F)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通过过冷度恒定控制使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状态稳定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进行使制冷循环中制冷剂的分布状态的变化程度在规定分布状态下或规定分布范围内维持规定时间的控制。对于该制冷剂分布状态的检测,例如也可在制冷循环的冷凝器上预先设置检视窗等来把握制冷剂的液面,从而把握制冷剂分布状态,并进行稳定化控制,以使该分布状态成为规定分布状态或处于规定分布范围内。
(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储罐管F上安装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情形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也可设于储罐管F以外的其它制冷剂配管。在该情况下,在设置电磁感应加热单元6的制冷剂配管部分设置磁性体管F2等磁性体。
(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储罐管F构成为铜管F1与磁性管F2的双重管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0所示,例如,也可将磁性体构件F2a和两个限位件F1a配置在储罐管F、成为加热对象的制冷剂配管的内部。在此,磁性体构件F2a含有磁性体材料,其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而产生发热的构件。限位件F1a在铜管F1的内侧两处始终允许制冷剂通过,但不允许磁性体构件F2a通过。藉此,即使制冷剂流动,磁性体构件F2a也不会移动。因此,能加热储罐管F等的目标加热位置。此外,由于发热的磁性体构件F2a与制冷剂直接接触,因此能提高热传导效率。
(I)
上述另一实施方式(H)中说明的磁性体构件F2a也可在不使用限位件F1a的情况下将位置定位于配管。
如图11所示,例如,可在铜管F1的两处设置弯曲部分FW,并将磁性体构件F2a配置于该两处弯曲部分FW之间的铜管F1的内侧。即使这样,也能使制冷剂流过,并能抑制磁性体构件F2a的移动。
(J)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线圈68螺旋状地卷绕于储罐管F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可如图12所示,卷绕于绕线管主体165的线圈168并未卷绕于储罐管F,而是配置于储罐管F的周围。在此,绕线管主体165以其轴向与储罐管F的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另外,绕线管主体165及线圈168以夹住储罐管F的方式分为两个构件地配置。在该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如图12所示,供储罐管F贯穿的第一绕线管盖163及第二绕线管盖164以与绕线管主体165卡合的状态配置。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如图12所示,第一绕线管盖163及第二绕线管盖164被第一铁氧体壳体171及第二铁氧体壳体172夹住而固定。
在该图12所示的例子中,例举了两个铁氧体壳体171、172以夹住储罐管F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但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各铁氧体壳体也可配置在储罐管F周围的四个方向上。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也可收容铁氧体。
(其它)
以上,举了若干例子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根据上述记载进行实施的范围内将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适当组合而获得的组合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若利用本发明,则能抑制因感应加热而发热的构件过度发热,因此,对能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加热制冷剂的空调装置特别有用。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11 控制部
19 吸入温度传感器(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
21 压缩机(压缩机构)
23 室外热交换器(制冷剂加热器)
24 电动膨胀阀(膨胀机构)
29a 第一压力传感器
29g 第二压力传感器(低压把握部)
29r 转速把握部(循环量把握部)
41 室内热交换器(制冷剂冷却器)
44 室内热交换温度传感器(过冷度把握部)
68 线圈(磁场产生部)
F 储罐管(制冷剂配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55736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1),至少包括压缩机构(21)、制冷剂冷却器(41)、膨胀机构(24)及制冷剂加热器(23),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场产生部(68),该磁场产生部(68)为了对用于使制冷剂在所述压缩机构(21)、所述制冷剂冷却器(41)、所述膨胀机构(24)及所述制冷剂加热器(23)中循环的制冷剂配管(F)和/或与在所述制冷剂配管(F)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感应加热而产生磁场;
循环量把握部(29r),该循环量把握部(29r)对至少包括所述压缩机构(21)、所述制冷剂冷却器(41)、所述膨胀机构(24)及所述制冷剂加热器(23)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循环量进行把握;以及
控制部(11),该控制部(11)在所述循环量把握部(29r)所把握的制冷剂循环量增大的情况下进行磁场输出控制,使所述磁场产生部(68)产生磁场,或使所述磁场产生部(68)产生的磁场增大,或是使所述磁场产生部(68)产生的磁场的上限提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场产生部(68)产生用于对所述制冷剂配管中所述压缩机构(21)吸入侧的吸入制冷剂配管(F)和/或与在所述吸入制冷剂配管(F)中流动的制冷剂热接触的构件进行感应加热的磁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量把握部(29r)至少根据所述压缩机构(21)的规定的活塞推开量、所述压缩机构(21)的驱动频率及所述压缩机构(21)的吸入制冷剂密度进行确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低压把握部(29g),该低压把握部(29g)对在所述制冷循环的低压部分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把握;以及
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19),该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19)对所述压缩机构(21)的吸入制冷剂温度进行把握,
所述循环量把握部(11)使用所述低压把握部(29g)所把握的压力和所述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19)所把握的温度,求出所述压缩机构(21)的吸入制冷剂密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制冷剂温度把握部(19)对通过以下位置的制冷剂的状态量进行检测,该位置位于所述制冷循环中的所述压缩机构(21)的吸入侧,且比被所述磁场产生部(68)感应加热的部分靠下游侧。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缩机构(21)的吸入制冷剂处于潮湿状态或规定过热度以下的过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11)进行所述磁场输出控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循环量把握部(29r)所把握的制冷剂循环量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11)进行所述磁场输出控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69118A JP5647396B2 (ja) | 2009-03-19 | 2009-03-19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9-069118 | 2009-03-19 | ||
PCT/JP2010/001941 WO2010106804A1 (ja) | 2009-03-19 | 2010-03-18 | 空気調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48941A true CN102348941A (zh) | 2012-02-08 |
CN102348941B CN102348941B (zh) | 2015-05-13 |
Family
ID=42739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1182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8941B (zh) | 2009-03-19 | 2010-03-18 | 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000225A1 (zh) |
EP (1) | EP2410261A4 (zh) |
JP (1) | JP5647396B2 (zh) |
KR (1) | KR20110139285A (zh) |
CN (1) | CN102348941B (zh) |
AU (1) | AU2010225943B2 (zh) |
RU (1) | RU2479800C1 (zh) |
WO (1) | WO201010680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9107A (zh) * | 2015-08-07 | 2018-06-08 |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06807A1 (ja) * | 2009-03-19 | 2010-09-2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07588496B (zh) * | 2017-08-22 | 2020-08-1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机及其送风温度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1279137B (zh) * | 2017-11-02 | 2021-06-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JP7309064B2 (ja) * | 2020-05-25 | 2023-07-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14383222A (zh) * | 2021-12-16 | 2022-04-2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77574A (ja) * | 1985-09-30 | 1987-04-09 | 株式会社東芝 | 冷凍サイクル |
JPH0415446A (ja) * | 1990-05-07 | 1992-01-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冷媒加熱装置を具備した空気調和機 |
JP2001255025A (ja) * | 2000-03-10 | 2001-09-21 | Daikin Ind Ltd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CN1329708A (zh) * | 1998-10-08 | 2002-01-02 | 托马斯·H·赫伯特 | 建筑物排气和空调机冷凝物 |
CN1389693A (zh) * | 2001-06-06 | 2003-01-08 | 邓兆山 | 热泵空调热管辅助加热器装置 |
CN1455214A (zh) * | 2002-04-04 | 2003-11-1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JP2004003804A (ja) * | 2002-04-12 | 2004-01-08 | Denso Corp | 蒸気圧縮式冷凍機 |
JP2007255736A (ja) * | 2006-03-20 | 2007-10-04 | Daikin Ind Ltd | 冷媒加熱装置および加熱制御方法 |
CN200965369Y (zh) * | 2006-07-10 | 2007-10-24 | 陈志强 | 一种提高冬季制热效果的热泵制热系统及其专用加热装置 |
CN201000171Y (zh) * | 2006-10-14 | 2008-01-02 | 蔡志鸿 | 电磁管道加热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86015A (en) * | 1958-02-03 | 1961-05-30 | John E Mitchell Company Inc | Refrigeration system control |
US3405535A (en) * | 1966-02-10 | 1968-10-15 | Controls Co Of America | Temperature controlled flow control device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including such device |
US3817053A (en) * | 1972-11-10 | 1974-06-18 | Controls Co Of America | Refrigerating system including flow control valve |
US5203179A (en) * | 1992-03-04 | 1993-04-20 | Ecoair Corporation | Control system for an air conditioning/refrigeration system |
RU2027125C1 (ru) * | 1992-08-27 | 1995-01-20 |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МГТУ им.Н.Э.Баумана | Парокомпрессионная холоди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с дроссельным регулятором расхода хладагента |
US5715693A (en) * | 1996-07-19 | 1998-02-10 | Sunpower, Inc. | Refrigeration circuit having series evaporators and modulatable compressor |
JP3801006B2 (ja) * | 2001-06-11 | 2006-07-2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回路 |
JP2004003827A (ja) * | 2002-04-04 | 2004-01-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JP3963190B2 (ja) * | 2005-04-07 | 2007-08-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量判定システム |
JP4596426B2 (ja) * | 2005-09-21 | 2010-12-08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熱源装置 |
JP4114691B2 (ja) * | 2005-12-16 | 2008-07-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7992395B2 (en) * | 2006-01-17 | 2011-08-09 | Hussmann Corporation | Expansion valve with piezo material |
JP5394008B2 (ja) * | 2008-06-03 | 2014-01-22 |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 温度検出器 |
KR101598624B1 (ko) * | 2008-11-10 | 2016-02-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
US8205465B2 (en) * | 2009-06-17 | 2012-06-26 | Emerson Electric Co. | Control system for an expansion valve regulating refrigerant to an evaporator of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
US8820104B2 (en) * | 2010-10-22 | 2014-09-02 | Tai-Her Yang | Temperature regulation system with active jetting type refrigerant supply and regulation |
JP5464207B2 (ja) * | 2011-12-28 | 2014-04-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JP6024111B2 (ja) * | 2012-02-06 | 2016-11-0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2009
- 2009-03-19 JP JP2009069118A patent/JP564739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3-18 AU AU2010225943A patent/AU2010225943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0-03-18 RU RU2011142159/06A patent/RU2479800C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3-18 WO PCT/JP2010/001941 patent/WO20101068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3-18 CN CN201080011824.9A patent/CN1023489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3-18 US US13/256,466 patent/US2012000022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03-18 KR KR1020117024493A patent/KR2011013928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0-03-18 EP EP10753300.2A patent/EP241026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77574A (ja) * | 1985-09-30 | 1987-04-09 | 株式会社東芝 | 冷凍サイクル |
JPH0415446A (ja) * | 1990-05-07 | 1992-01-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冷媒加熱装置を具備した空気調和機 |
CN1329708A (zh) * | 1998-10-08 | 2002-01-02 | 托马斯·H·赫伯特 | 建筑物排气和空调机冷凝物 |
JP2001255025A (ja) * | 2000-03-10 | 2001-09-21 | Daikin Ind Ltd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CN1389693A (zh) * | 2001-06-06 | 2003-01-08 | 邓兆山 | 热泵空调热管辅助加热器装置 |
CN1455214A (zh) * | 2002-04-04 | 2003-11-1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JP2004003804A (ja) * | 2002-04-12 | 2004-01-08 | Denso Corp | 蒸気圧縮式冷凍機 |
JP2007255736A (ja) * | 2006-03-20 | 2007-10-04 | Daikin Ind Ltd | 冷媒加熱装置および加熱制御方法 |
CN200965369Y (zh) * | 2006-07-10 | 2007-10-24 | 陈志强 | 一种提高冬季制热效果的热泵制热系统及其专用加热装置 |
CN201000171Y (zh) * | 2006-10-14 | 2008-01-02 | 蔡志鸿 | 电磁管道加热器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39107A (zh) * | 2015-08-07 | 2018-06-08 |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RU2479800C1 (ru) | 2013-04-20 |
JP2010223456A (ja) | 2010-10-07 |
EP2410261A1 (en) | 2012-01-25 |
JP5647396B2 (ja) | 2014-12-24 |
KR20110139285A (ko) | 2011-12-28 |
AU2010225943B2 (en) | 2012-11-08 |
US20120000225A1 (en) | 2012-01-05 |
WO2010106804A9 (ja) | 2012-03-01 |
WO2010106804A1 (ja) | 2010-09-23 |
EP2410261A4 (en) | 2015-03-18 |
AU2010225943A1 (en) | 2011-10-13 |
CN102348941B (zh) | 2015-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48944B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356283B (zh) | 空调装置 | |
JP482664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2159907B (zh) |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 |
CN102348941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356285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2227951A (zh) | 电磁感应加热单元及空调装置 | |
WO2010146807A1 (ja) | 冷凍装置 | |
WO2010106803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10243149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