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2952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72952A CN101772952A CN200880100029A CN200880100029A CN101772952A CN 101772952 A CN101772952 A CN 101772952A CN 200880100029 A CN200880100029 A CN 200880100029A CN 200880100029 A CN200880100029 A CN 200880100029A CN 101772952 A CN101772952 A CN 1017729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image
- scene
- subject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0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01000005111 ocular hyperemia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08000024754 bloodshot eye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06010034972 Photosensitivity rea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6211 photo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593989 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4565 Tremo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2661 Dyskine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7 surface acoustic wav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Cameras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图像生成机构,根据输入的光学信息生成电子图像;操作机构,受理用户的摄影准备动作或摄影动作的指示;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判断摄影场景;以及画质调节机构,基于场景判断机构的判断结果调节由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的画质。根据该结构,通过基于摄像的图像自动判断最佳的摄影场景,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迅速普及的数码相机的高画质化、高像素化不断发展,并且提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方便性的各种功能。作为提高使用方便性的功能,有摄影场景的选择功能。它是能够操作搭载在数字静像摄像机主体上的模式拨盘或光标键而选择近距摄影模式、夜景摄影模式、人物摄影模式、风景摄影模式等摄影模式的功能,是通过选择规定的摄影模式而自动地设定为适合于该摄影的画质的功能。例如,在选择了近距摄影的情况下,进行将闪光灯的发光设为关闭、使边缘增强修正增益比通常弱等的设定。此外,在选择了夜景摄影的情况下,进行将闪光灯的发光设为关闭、使快门速度变慢等的设定。
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摄影场景的选择方法为,首先操作模式拨盘而使数码相机向场景模式转变,接着操作光标键,从显示在监视画面上的摄影场景的列表之中选择希望的摄影场景。
非专利文献1: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制数码相机DMC-FX9操作说明书
发明内容
但是,在以往的结构中,为了选择摄影场景而需要操作模式拨盘及光标键,存在为了选择希望的摄影场景而需要许多操作、从而使使用方便性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摄像装置,通过基于摄像的图像自动判断最佳的摄影场景,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图像生成机构,根据输入的光学信息生成电子图像;操作机构,受理用户的摄影准备动作或摄影动作的指示;以及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及/或有关被摄体的信息判断摄影场景;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由用户操作上述操作机构之前和之后,改变摄像场景的判断方法。
发明效果:
本发明通过基于摄像的图像自动判断最佳的摄影场景,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用来说明监视器状态下的场景判断动作的流程图。
图6A是用来说明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B是用来说明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用来说明记录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A是表示场景自动判断时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8B是表示场景自动判断时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8C是表示场景自动判断时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8D是表示场景自动判断时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8E是表示场景自动判断时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及3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用来说明监视器状态下的场景判断动作的流程图。
图11A是表示区域选择时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11B是表示区域选择时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12A是用来说明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B是用来说明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A是用来说明监视器状态下的场景判断动作的流程图。
图13B是用来说明监视器状态下的场景判断动作的流程图。
图14A是表示跟踪着被摄体图像的状态下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14B是表示跟踪着被摄体图像的状态下的图像的显示例的示意图。
图15A是用来说明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B是用来说明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图像生成机构,根据输入的光学信息生成电子图像;操作机构,受理用户的摄影准备动作或摄影动作的指示;以及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及/或有关被摄体的信息判断摄影场景;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由用户操作上述操作机构之前和之后,改变摄像场景的判断方法。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以上述结构为基础,能够采取以下这样的各种形态。
(2)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图像生成机构具备:摄像机构,将入射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子图像;调焦控制机构,对调焦透镜进行驱动控制,该调焦透镜能够将上述光学图像调焦到上述摄像机构的摄像面上;光圈控制机构,控制用来调节入射光量的光圈的开度;以及快门控制机构,控制快门速度;上述摄像装置还具备射出闪光灯光的闪光灯发光机构。
(3)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图像生成机构具备:摄像机构,将入射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子图像;调焦控制机构,对调焦透镜进行驱动控制,该调焦透镜能够将上述光学图像调焦到上述摄像机构的摄像面上;光圈控制机构,控制用来调节入射光量的光圈的开度;以及快门控制机构,控制快门速度;上述摄像装置还具备:闪光灯发光机构,射出闪光灯光;以及辅助光发光机构,能够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的调焦控制时射出辅助光。
(4)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之中包括人物的情况下,判断是人物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人物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5)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和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判断风景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风景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6)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夜景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夜景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7)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夜景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夜景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8)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之中是否包括人物的信息、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射出并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9)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比规定距离短的情况下,判断是近距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近距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10)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可以构成为,还具备检测本装置的振动的振动检测机构;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上述振动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判断本装置是否是固定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判断摄像装置是否固定在三脚架等固定机构上,基于该判断结果控制快门速度等,能够自动进行对应于摄影状况的设定,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11)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可以构成为,还具备能够显示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或由上述画质调节机构调节后的图像的显示机构;上述显示机构构成为能够显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的判断结果的信息。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目视地识别场景的判断结果。
(12)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显示机构在上述场景判断机构中已判断摄影场景时,使上述判断结果的信息的显示形态暂时地变化。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目视地识别场景的判断结果已变更的情况。
(13)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之中包括人物、并且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为能够发光的设定的情况下,判断是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在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之中包括人物、并且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为不能发光的设定的情况下,判断是人物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人物图像或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14)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的判断后,当上述操作机构受理了摄影指示时,使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在正式发光之前进行调光发光,计算上述调光发光前后的背景图像的亮度差;在上述亮度差是规定值以上时,判断是人物图像;在上述亮度差低于规定值时,判断是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人物图像或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15)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和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判断风景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风景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16)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上述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夜景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夜景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17)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上述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夜景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夜景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18)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和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比规定距离短的信息,判断接近摄影图像。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在装置侧进行近距图像的判断,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模式,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19)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上述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和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被设定为不发光的信息,判断夜景图像;在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为能够发光的设定的情况下,将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设为能够以红眼减轻慢同步的设定进行发光的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以夜景为背景摄影人物的情况下(不能进行人物判断、或包括夜景的人物判断的情况),能够将人物与作为背景的夜景一起高画质地摄影。
(20)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来自上述变焦控制机构及上述调焦控制机构的信息,判断多个被摄体距离;上述被摄体距离的判断阈值设为根据来自上述变焦控制机构的变焦倍率信息而可变。根据这样的结构,无论变焦倍率如何,只要是一定的视角,就能够获得相同的被摄体距离(例如表示近距图像的被摄体距离的近距离),能够获得相同的场景判断(例如近距图像的判断)。
(21)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图像生成机构,根据输入的光学信息生成电子图像;区域选择机构,能够选择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的任意的区域;以及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区域选择机构选择的区域中的图像及/或有关被摄体的信息,判断摄影场景。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用户能够选择显示在显示机构上的任意的区域,所以能够容易且迅速地选择想要进行场景判断的图像等。
(22)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区域选择机构由能够检测接触物在操作面上接触的位置的触摸面板构成。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用户能够选择显示在显示机构上的任意的区域,所以能够容易且迅速地选择想要进行场景判断的图像等。
(23)在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跟踪由上述区域选择机构选择的区域的图像的运动,基于所跟踪的区域中的图像及/或有关被摄体的信息,判断摄影场景。
(实施方式1)
[1、摄像装置的结构及基本动作]
图1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数码相机的正视图。图2是摄像装置的侧视图,表示在摄像装置中搭载有显示部的面(以下记作背面)。图3是摄像装置的俯视图,表示在摄像装置中配设有释放按钮等的面(以下记作上面)。
如图1~图3所示,摄像装置1具备释放按钮2、变焦开关3、电源开关4、摄像部5、闪光灯6、辅助光发光部7、显示部8、和模式拨盘9。摄像部5、闪光灯6及辅助光发光部7配设在摄像装置1的前面(在摄影时朝向被摄体一侧的面)上。此外,释放按钮2、变焦开关3及电源开关4配设在上面。此外,显示部8及模式拨盘9配设在背面。另外,图1~图3所示的各机构的配置及形状等是一个例子。
释放按钮2通过被摄影者按压操作,能够将由摄像元件摄像的电信号作为影像信号取入。此外,释放按钮2能够进行如下操作,即,行进到整个行程量的约一半时内部的开关被按压操作的半按操作、和行进到相当于整个行程量的量时内部的开关被按压操作的全按操作。例如,当半按操作时进行AF动作,当全按操作时进行摄影动作。
变焦开关3配设在沿着释放按钮2的外周缘的位置上,被配设为沿释放按钮2的周向自如旋转。通过将变焦开关3旋转操作规定的旋转角度,使摄像部5内的变焦透镜向光轴方向移动,能够进行成像在摄像元件上的光学图像的放大或缩小。另外,变焦动作并不限于使变焦透镜移动的光学变焦,还包括将影像信号通过信号处理放大或缩小的电子变焦。
电源开关4由滑动开关构成,能够进行如下操作,即,如果向一个方向滑动则电源开启,如果向另一个方向滑动则电源关闭。
摄像部5内装有由调焦透镜及变焦透镜等构成的透镜部、及将通过透镜部入射的光学图像摄像而输出电信号(影像信号)的摄像元件等。
闪光灯6能够与释放按钮2的动作同时发光闪光。闪光灯6的发光可以通过摄像装置1内的任意的设定而切换为可发光模式和不发光模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检测摄像装置1的周围的明亮度而自动地切换发光/不发光的自动发光模式(自动模式)、和强制地设为不发光的强制不发光模式(强制关闭模式)。
辅助光发光部7用来在不能确保为了进行自动调焦(以下称作AF)而需要的光量时射出AF辅助光,检测由被摄体反射的光,来进行AF控制。辅助光发光部7例如由发出红色光的发光二极管构成。
显示部8能够显示摄像中的图像(所谓通过图像(スル一画像))、菜单画面、摄影场景信息及电池剩余量信息等各种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8由液晶面板构成,但也可以由有机EL元件或其他显示元件构成。
模式拨盘9配设成可被旋转操作,能够设定摄像装置1的模式。可设定的模式是能够摄影静止图像的通常摄像模式、适合于运动迅速的被摄体的摄影的高速摄影模式、适合于接近摄影被摄体的近距摄影模式、能够将记录在信息媒体中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7上的再现模式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模式以外,还能够选择场景自动选择模式。另外,场景自动选择模式的选择并不限于模式拨盘9,也可以做成能够从专用按钮或菜单选择的结构。关于场景自动选择模式的动作等在后面叙述。
光标键10能够沿上下左右方向进行指示操作,对于上下左右的各操作部分分配了规定的功能。分配的功能例如是闪光灯6的发光/不发光的切换、自动定时功能的开启/关闭切换、包围(bracket)摄影的设定等。此外,也可以在将菜单画面显示在显示部8上时进行使显示在菜单内的光标向希望的方向移动的操作。
按钮11配置在光标键10的中央,能够通过操作主要进行“决定”操作。
图4表示摄像装置的内部结构。
变焦透镜21可移动地配设在光轴L上,由变焦马达31控制动作。通过使变焦透镜21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能够将成像在CCD25的摄像面上的光学图像放大或缩小。
光圈22配设在光轴L上,由马达32控制动作。光圈22由能够将从外部入射的光隔断的多片叶片构成,该多片叶片被配设成可沿相对于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通过使该多片叶片接近或远离光轴中心,能够调节从外部入射而到达CCD25的摄像面的光的量。另外,光圈22的级数既可以是2级式也可以是多级式。
调焦透镜23可移动地配设在光轴L上,由调焦马达33控制动作。通过使调焦透镜23沿光轴方向移动,能够调节成像在CCD25的摄像面上的光学图像的焦点。
快门24是通过快门控制部34以规定的定时动作而使入射到CCD25上的光通过或隔断的单元。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25是将经由变焦透镜21、光圈22、调焦透镜23、以及快门24入射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子图像而输出的单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CCD图像传感器构成,但也可以是CMOS图像传感器等,只要是至少将光学图像变换为电子图像的元件就可以。
AFE(Analog Front End:模拟前端)26将作为模拟信号的CCD25的输出图像信号变换为作为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此外,AFE26是LSI,包括将图像信号的噪音成分除去的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相关抽样)电路、调节图像信号的大小的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将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的A/D变换器(都未图示)等。
信号处理部27是执行下述处理的单元,即,将从AFE26输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能够记录到记录媒体28中的形式的处理、变换为能够显示在显示部29上的形式的处理、通过白平衡控制等调节图像数据的画质的处理等。
记录媒体28是通过信号处理部27的控制而记录图像数据及其附带的各种信息的媒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媒体28由内置有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卡构成,但也可以是盘状媒体等其他形态的媒体。
显示部29能够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图像数据使图像显示。具体而言,由将输入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可显示的信号(例如向模拟图像信号变换)的显示控制电路、及实际显示图像的显示器等构成。显示器由例如1~3英寸左右的液晶显示器构成,但也可以是EL(Electro-Luminescence:电发光)元件等,只要是至少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器就可以。
操作部30是能够进行摄像装置1的各种操作的单元,包括图1~图3所示的各种操作机构中的、除了释放按钮2、变焦开关3、模式拨盘9以外的操作机构。
快门控制部34是根据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控制而对快门24进行动作控制的单元。具体而言,基于由摄像机控制部38计算出的快门速度控制快门24的开闭定时。
变焦控制部35是根据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控制而对驱动变焦透镜21的马达31进行动作控制的单元。具体而言,变焦控制部35当包含在操作部30中的变焦开关3(参照图1等)被操作到望远侧或广角侧时,进行控制,以根据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控制使马达31正转或反转。
光圈控制部36是根据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控制而对驱动光圈22的马达32进行动作控制的单元。具体而言,光圈控制部36基于在摄像机控制部38中计算出的光圈量控制马达32的动作,以使光圈22进行开闭动作。
调焦控制部37是根据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控制而对驱动调焦透镜23的马达33进行动作控制的单元。具体而言,调焦控制部37当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时进行控制,根据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控制使马达33正转或反转。
摄像机控制部38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0的命令,控制快门控制部34、变焦控制部35、光圈控制部36、调焦控制部37等摄像系统的动作。关于具体的控制内容在后面叙述。
陀螺仪传感器39是检测摄像装置1的摆动及振动的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通常在使搭载在摄像装置1中的手抖动修正功能动作时使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还用于判断摄像装置1是被用户的手把持的状态、还是固定在三脚架等固定机构上的状态。
系统控制部40是控制摄像装置1内的各部的单元。关于具体的控制内容在后面叙述。此外,系统控制部40具备判断在摄像的图像之中是否存在人物(脸)的人物判断控制部40a。
另外,变焦透镜21、光圈22、调焦透镜23、快门24及CCD25是摄像机构的一个例子。此外,摄像机构、AFE26及信号处理部27是图像生成机构的一个例子。此外,系统控制部40是场景判断机构的一个例子。
此外,场景判断机构能够基于由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及/或有关被摄体的信息判断摄影场景。所谓有关被摄体的信息,是除了从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得到的信息以外的信息,例如是调焦信息等。另外,摄影场景的判断既可以是利用由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及被摄体的信息两者进行的结构,也可以是仅利用其中某一方进行的结构。
以下,对摄像装置的摄影时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操作电源开关4(参照图1)而投入摄像装置1的电源,则系统控制部40对装置内的各部进行启动控制。接着,从外部入射的光学图像经由物镜(未图示)、变焦透镜21、光圈22、调焦透镜23、快门24入射到CCD25中。CCD25将入射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子图像,并向AFE26输出。AFE26对从CCD25输出的电子图像进行噪音去除及数字变换处理等信号处理,并向信号处理部27输出。信号处理部27对从AFE26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白平衡控制等图像处理,变换为能够显示在显示部29上的图像信号,并输出给显示部29。显示部29显示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图像信号的图像(通过图像)。
接着,在显示部29上显示着通过图像的状态下,如果变焦开关3被操作到望远侧或广角侧,则摄像机控制部38对变焦控制部35发出进行变焦动作的命令。变焦控制部35基于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命令,使马达31动作,使变焦透镜21沿光轴方向移动规定量。由此,能够进行成像在CCD25的摄像面上的光学图像的放大或缩小。
此外,在显示部29上显示着通过图像的状态下,如果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则系统控制部40对摄像机控制部38发送控制命令,摄像机控制部38对调焦控制部37发出进行调焦动作的命令。调焦控制部27基于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命令,使马达33动作,使调焦透镜23沿光轴方向移动规定量。由此,能够使成像在CCD35的摄像面上的光学图像的焦点对准。
接着,如果释放按钮2被全按操作,则摄像机控制部38对快门控制部34发出进行快门动作的命令。具体而言,使电子快门动作,将入射到CCD25中的不需要的光学图像丢弃之后,经过规定时间,使光学图像入射到CCD25中,然后,将快门24关闭,将入射到CCD25中的不需要的光学图像隔断,从CCD25传送给信号处理部27。CCD25将入射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子图像,并向AFE26输出。AFE26对从CCD25输出的电子图像进行噪音去除及数字变换处理等信号处理,并向信号处理部27输出。信号处理部27对从AFE26输出的图像数据进行白平衡控制等各种信号处理后,变换为能够显示在显示部29上的图像信号,并输出给显示部29。显示部29显示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图像信号的图像(监视器图像)。此外,信号处理部27将从AFE26输出的图像数据变换处理为能够记录到记录媒体28中的形式(例如JPEG形式),将变换后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媒体28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中,除了上述模式以外,还能够选择“场景自动选择模式”,该“场景自动选择模式”,基于摄像中的图像自动地识别摄影场景,基于该识别结果控制摄像装置1内的各种设定。
[2、场景自动选择模式的动作]
接着,对通过模式拨盘9选择了场景自动选择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能够自动识别的场景是“人物”、“风景”、“夜景”、“夜景&人物”、“近距”。此外,在没有识别出任一场景的情况下,成为智能模式(以下称作iA模式)。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基于摄像中的图像及调焦信息等,选择上述5个场景中的一个、或者iA模式。以下,对识别了各场景时的、摄像装置1的设定内容进行说明。
首先,系统控制部40如果自动识别出在摄像中的图像中存在人的脸(人物识别),则进行基于肖像专用程序线图的处理、通过颜色再现设定来提高色度的处理、肖像设定的伽马修正处理、肖像设定的肤色修正处理、将边缘增强修正增益设定得比通常弱的处理、基于三脚架判断的ISO感光度及快门速度控制的处理等。此外,光圈设定为开放优先,进行使人物的背景虚化的处理。通过这样处理,能够使作为被摄体的人物变得醒目来进行摄影。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将通过人物识别设定的模式称作“智能人物模式(以下记作i人物模式)”。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识别出摄像中的图像是风景,则将伽马修正设定为硬调,将边缘增强修正增益设定得较高,进行风景用自动白平衡控制等处理。通过这样处理,能够提高图像整体的锐度,摄影有展宽的风景。另外,可以在风景识别中也进行将肤色修正设定得较强的处理。这是因为考虑到虽然作为被摄体而摄影了人物但没有识别出人物的情况。人物的识别是通过脸的有无来判断的,所以例如有作为被摄体的人物没有将正面朝向摄像装置1的情况、被摄体的位置相对于摄像装置1较远从而脸较小的情况、在脸面上戴着面罩的情况等没有被识别为人物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伽马修正硬调处理及边缘增强修正增益上升处理使人物的肤色部分的画质下降,从而通过进行肤色修正处理,防止人物的肤色部分的画质下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将通过风景识别设定的模式称作“智能风景模式(以下记作i风景模式)”。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识别出摄像中的图像是夜景,则进行控制快门24而使快门速度变慢的处理、基于夜景专用程序线图的处理、夜景用的自动白平衡处理、将伽马修正设定为硬调的处理、基于三脚架判断的ISO感光度及快门速度控制等处理。通过这样处理,能够摄影鲜明的夜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将通过夜景识别设定的模式称作“智能夜景模式(以下记作i夜景模式)”。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识别出在摄像中的图像中包括夜景及人物,则进行通过颜色再现设定提高色度的处理、肖像设定的伽马修正处理、肖像设定的肤色修正处理、将边缘增强修正增益设定得比通常弱的处理、将闪光灯设为红眼修正慢同步模式的处理、基于三脚架判断的ISO感光度及快门速度控制处理。通过这样处理,在摄影包括夜景的人物的图像的情况下(例如以夜景为背景摄影人物的情况),能够将人物明亮地摄影、并且将作为夜景的背景也明亮地摄影。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将通过夜景&人物识别设定的模式称作“智能夜景&人物模式(以下记作i夜景&人物模式)”。
此外,如果识别出摄像装置1正在进行近距摄影,则进行在判断为颜色饱和的情况下通过颜色再现设定降低色度的处理、将边缘增强修正增益设定得较弱的处理、基于三脚架判断的ISO感光度及快门速度控制的处理等。通过这样处理,能够以高画质摄影接近的被摄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将通过近距识别设定的模式称作“智能近距模式(以下记作i近距模式)”。
此外,在没有识别出任一场景的情况下,选择iA模式。所谓iA模式,例如既可以是摄像装置1根据被摄体的明亮度自动地决定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组合而得到适当的曝光值的、所谓的“程序自动曝光模式”,也可以是摄像装置1自动地判断被摄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与其匹配地提高或降低感光度。
以下,对摄像装置1的各状态的场景自动选择动作进行说明。
[2-1、监视器状态下的动作]
对摄像装置1为监视器状态时的场景自动选择动作进行说明。另外,所谓监视器状态,是基于由CCD25摄像的图像将通过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9上的状态。此外,在监视器状态下,如果由模式拨盘9选择了场景自动选择模式,则场景识别的判断结果为“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中的某一种。
图5表示监视器状态下的场景自动选择动作的流程。首先,如果模式拨盘9被操作从而场景自动选择模式被选择,则系统控制部40控制摄像机控制部38,将调焦、光圈、白平衡等的设定设定为初始值。这里所谓的初始值,是没有进行场景的自动识别时的各部的设定值。
系统控制部40如果转变到场景自动选择模式,则从信号处理部27读出图像数据,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中判断在图像中是否存在人物的脸(S11)。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判断出在图像中存在人物的脸的情况下,设定为i人物模式(S18)。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人物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人物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在处理S11中没有识别出人物的脸的情况下,接着基于变焦透镜21及调焦透镜23的位置关系,判断被摄体距离(S12)。此时,作为在系统控制部40中判断的被摄体距离,有距离最短的“近距离”、距离最长的“风景距离”、介于近距离与风景距离之间的“通常距离”、不能测出被摄体距离的“不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判断的被摄体距离设为还包括除了上述以外的种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近距离”、“风景距离”、“通常距离”的判断阈值根据变焦倍率可变。使判断阈值可变的理由是,摄影的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的大小(占视角的比例)例如是“在广角端被摄体的距离10cm=在望远端被摄体的距离1.5m”,成为大致相同。应判断为近距离的被摄体的距离(实际距离)在广角端和望远端完全不同,但如果视角相同,则能够得到相同的被摄体距离(近距离等)。因而,通过使被摄体距离的判断阈值根据变焦倍率可变,能够根据变焦倍率使判断为近距离的视角相同。
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出被摄体距离是近距离的情况下,设定为i近距模式(S15)。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近距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近距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出被摄体距离是风景距离的情况下(S13中的“是”判断),基于摄影环境中的照度,进行是否正在进行室外摄影的判断(S14)。具体而言,计算作为明亮度信息的EV值,根据该EV值的大小判断是“低照度”、“通常照度”、还是“室外照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判断的照度设为还包括除了上述以外的种类。
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14中判断为是室外照度(室外摄影),则设定为i风景模式(S17)。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风景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风景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14中判断为不是室外照度,则设定为iA模式(S16)。
然后,每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处理S11~S18。
接着,系统控制部40进行判断,判断处理S15~S18中判断为某一个模式的结果是否是相同的结果持续了一定期间(例如10VD。1VD=1/30秒)以上(S19)。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19中的判断结果是1个模式持续了一定期间(例如10VD)以上的情况下,更新保持在摄像机控制部38中的ISS判断结果(ISS:Intelligent scene selector:智能场景选择器)的信息(S20)。摄像机控制部38基于更新后的ISS判断结果进行控制,以进行摄像系统的设定及图像处理。
接着,摄像机控制部38将ISS判断结果的信息已更新的情况向系统控制部40通知(S21)。
接着,系统控制部40生成叠加显示(OSD:On Screen Display)在显示于显示部29上的图像上的标记的图像数据。信号处理部27将由系统控制部40生成的叠加显示用图像数据与从AFE26输出的图像数据叠加,输出给显示部29。显示部29显示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
图8A表示设定为i人物模式时的图像的显示例。如图所示,叠加在被摄体图像81上地显示表示是i人物模式的标记82。此外,图8B表示设定为i风景模式时的图像的显示例。同样,叠加在被摄体图像81上地显示表示是i风景模式的标记83。此外,图8E表示设定为i近距模式时的图像的显示例。同样,叠加在被摄体图像81上地显示表示是i近距模式的标记86。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变更了模式时暂时变更标记的颜色及大小。例如,有通常将标记用红色较小地显示、当变更了模式时暂时将标记用蓝色较大地显示的方法。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变更了模式的情况对用户进行视觉上的通知。
如果摄像装置1如上所述在监视器状态时被转变到场景自动选择模式,则根据变焦透镜21等光学系统的状态及EV值等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的某种,基于该判断结果自动地变更摄像装置1内的摄像系统等的设定。通过这样构成,不需要用户进行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影模式的选择,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2-2、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
对摄影装置1为场景自动选择模式时释放按钮2被操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释放按钮2的操作中,有按压操作到整个行程的约一半的“半按操作”、和按压操作整个行程量的“全按操作”。作为一般的操作法,构成为,通过将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而进行摄像装置的AF动作,通过从半按操作的状态进行全按操作而能够进行摄影。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或全按操作后,除了光学系统的状态及EV值等,还考虑AF辅助光的需要与否和AF辅助光射出前后的亮度差,来自动地选择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影模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时的动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6A及图6B表示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操作了释放按钮2时的流程。另外,图6A和图6B相互在A部、B部及C部结合。
首先,在摄像装置l为监视器状态(图5所示的流程结束的状态)的时候,如果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则摄像机控制部38控制调焦控制部37,执行AF动作。
接着,系统控制部40从信号处理部27读出图像数据,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中判断在图像中是否存在人物的脸(S32)。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判断出在图像中存在人物的脸的情况下,设定为i人物模式(S39)。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人物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人物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在处理S32中没有识别出人物的脸的情况下,接着基于变焦透镜21及调焦透镜23的位置关系判断被摄体距离(S33)。此时,作为判断的被摄体距离,有距离最短的“近距离”、距离最长的“风景距离”、介于近距离与风景距离之间的“通常距离”、不能测出被摄体距离的“不明”中的某一种。系统控制部40如果判断被摄体距离是近距离,则设定为i近距模式(S36)。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近距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近距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被摄体距离是风景距离的情况下(处理S34中的“是”判断),基于摄影环境中的照度,进行是否正在进行室外摄影的判断(S35)。具体而言,系统控制部40计算作为明亮度信息的EV值,根据该EV值的大小判断是”低照度”、“通常照度”、“室外照度”中的哪一种。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35的判断结果是室外照度(室外摄影)的情况下,设定为i风景模式(S38)。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风景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风景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35的判断结果为不是室外照度的情况下,设定为iA模式(S37)。
当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2时,仅执行1次上述处理S32~S39所示的场景判断处理。
系统控制部40在场景判断处理的结果是判断为i近距模式(S36)或i风景模式(S38)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是对于监视器状态下的判断结果变更后的判断结果(S40)。如果在判断结果变化了的情况下,基于本流程的判断结果更新摄像机控制部38中的ISS判断结果的信息(S52)。此外,在判断结果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结束图6A及图6B所示的流程。即,继承监视器状态下的场景的判断结果。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场景判断处理的结果是判断为i人物模式的情况下(S39),基于由摄像机控制部38计算的EV值,判断是否是在辅助光发光部7中使AF辅助光射出之程度的照度(S47)。另外,AF辅助光用于在摄影环境中的光量不够而难以得到为了进行AF动作而需要的图像的情况下发光,通过检测由被摄体反射的光,来进行AF控制。基于摄像的图像的明亮度判断是否射出AF辅助光。也可以是具备照度计来测量图像的明亮度的结构。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7中判断为不是射出AF辅助光之程度的明亮度的情况下,判断为是i人物模式(S51)。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7中判断为是射出AF辅助光之程度的明亮度的情况下,确定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S48)。系统控制部40在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被设定为“自动”(根据摄影环境的光量自动判断发光/不发光的模式)的情况下,判断为是i夜景&人物模式(S49)。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被设定为“强制关闭”的情况下,在显示部29上叠加显示“请打开闪光灯”等消息(S50),并判断为是i人物模式(S51)。即,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39中首先判断为是i人物模式后,基于摄影环境的照度及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再次判断是i人物模式还是i夜景&人物模式。
另外,处理S50中的消息显示在相对于摄像装置1主体为收纳式的闪光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151684号公报)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在闪光灯不是收纳式的情况下,也可以显示“请将闪光灯发光可否的设定设为开启”等消息、或什么消息都不显示。在不显示消息的情况下,自动地将闪光灯发光的设定设定为开启或关闭。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场景判断处理的结果是iA模式的情况下(S37),基于由摄像机控制部38计算的EV值,对在辅助光发光部7中是否射出AF辅助光进行判断(S41)。即,系统控制部40在摄影环境的照度较低而AF动作困难的情况下,设定为射出AF辅助光,在摄影环境的照度是能够进行AF动作的照度的情况下,设定为不射出AF辅助光。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1中不射出AF辅助光的情况下,判断为是iA模式(S45)。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1中射出AF辅助光的情况下,基于有无由被摄体反射的AF辅助光,判断被摄体的有无(S42)。具体而言,系统控制部40将射出AF辅助光之前的摄像图像的亮度与射出了AF辅助光时的摄像图像的亮度进行比较,基于该亮度差判断是否存在被摄体。在存在被摄体的情况下,AF辅助光被被摄体反射,所以上述亮度差变大,在不存在被摄体的情况下,AF辅助光不反射,所以上述亮度差变小。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2中判断为有被摄体的情况下,判断为是iA模式(S45)。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2中判断为没有被摄体的情况下,执行处理S44。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2中难以进行被摄体的存在判断(由被摄体反射的AF辅助光的光量较少的情况等)的情况下,对被摄体距离是否是风景距离进行判断(S43)。被摄体距离的判断方法与上述处理S33中的判断方法是同样的。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3中判断出被摄体距离不是风景距离的情况下,判断为是iA模式(S45)。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3中判断出被摄体距离是风景距离的情况下,确定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4中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被设定为“自动”的情况下,判断为是iA模式(S45)。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4中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被设定为“强制关闭”的情况下,判断为是i夜景模式(S46)。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即使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被设定为“自动”,也判断为是i夜景模式。
通过以上的处理,在判断为i人物模式(S51)、i夜景模式(S46)、或i夜景&人物模式(S49)中的某一种的情况下,更新摄像机控制部38的ISS判断结果的信息(S52)。具体而言,与判断出的模式相匹配地变更AE(AutoExposure:自动曝光)的设定值、白平衡的设定值及画质设定。
接着,系统控制部40生成叠加显示在显示于显示部29上的图像上的标记的图像数据。信号处理部27将由系统控制部40生成的标记的图像数据与从AFE26输出的图像数据叠加,并输出给显示部29。显示部29显示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S53)。图8A~图8E表示显示在显示部29上的图像的一个例子。此时,在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设定为强制关闭的情况下,也将该信息叠加显示。
如果摄像装置1如上所述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时转变为操作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或全按操作),则根据变焦透镜21等光学系统的状态等,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夜景模式、i夜景&人物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中的哪种,基于该判断结果自动地变更摄像装置1内的摄像系统等的设定。通过这样构成,不再需要用户进行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影模式的选择,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对于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时的处理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如果将释放按钮2全按操作也同样地进行处理。在如上述那样半按操作了释放按钮2时,如图8A~图8E所示那样显示在显示部29上的标记在场景的识别已确认时(S53)被显示,但在将释放按钮2从监视器状态全按操作时,即使在处理S53的定时显示标记,由于是瞬间地显示标记,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很难识别标记的内容。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监视器状态将释放按钮2全按操作时,通过在自动回放时显示标记,能够使用户视觉辨认标记。另外,所谓自动回放,是将释放按钮2全按操作、快门24动作而取入1张图像、并将已取入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29上的功能。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44中判断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是“自动”,当实际上摄影环境的光量较少而闪光灯6成为自动发光的状态时,使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为“红眼减轻慢同步模式”。所谓红眼减轻慢同步模式,是随着闪光灯6的发光而使快门速度变慢、能够将背景的夜景等明亮地摄影、并且减轻人物的红眼现象的模式。该模式适合于以夜景为背景摄影人物的情况。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为是i夜景模式或i夜景&人物模式的情况下,判断摄像装置1是被用户的手把持还是固定在三脚架等固定机构上,基于该判断结果改变快门速度。例如,在摄像装置1被用户的手把持的情况下,将快门速度设定为高速(例如1/8秒以下),来尽量抑制图像的摇晃,在摄像装置1固定在固定机构上的情况下,将快门速度设定为低速(1~8秒左右),从而摄影明亮的图像。
[2-3、记录时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释放按钮2被全按操作后,进一步考虑闪光灯发光的设定和闪光灯的调光发光前后的亮度差,自动地选择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影模式。
图7表示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释放按钮2被全按操作后的处理的流程。图7所示的处理在使闪光灯6调光发光(预发光)后仅执行1次。因而,图7所示的处理仅在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被设定为“自动”时执行。
如果释放按钮2被全按操作,则首先对当前的摄像装置1的模式是否是i夜景&人物模式进行判断(S61)。这取决于图6A及图6B所示的场景判断的结果。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61中,如果判断为是i夜景&人物模式以外的模式,则结束处理。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61中,如果判断为是i夜景&人物模式,则判断背景的有无(S62)。具体而言,系统控制部40求出在闪光灯6的调光发光前取入的图像中的背景部分(被摄体以外的部分)的亮度值与在闪光灯6的调光发光后取入的图像中的背景部分的亮度值的差值,在该差值是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有背景。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上述差值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判断为没有背景。即,如果存在背景,则在调光发光时得到从背景反射的反射光,所以与调光发光前的图像相比亮度变高。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背景,则即使进行调光发光也不能得到从背景反射的反射光,所以相对于调光发光前的图像,亮度没有较大变化。这样,能够基于调光发光前后的亮度值的差值判断背景的有无。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62中如果判断为有背景,则判断为是i人物模式(S63)。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62中,如果判断为没有背景,则维持i夜景&人物模式,闪光灯6的发光量也维持在图6B的处理S49中设定的发光量。
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为是i人物模式的情况下(S63),更新摄像机控制部38的ISS判断结果的信息(S64)。具体而言,系统控制部40将ISS判断结果的信息更新为与i人物模式相匹配地设定的AE的设定值、闪光灯6的发光量、白平衡的设定值、画质设定的信息。这里,在i夜景&人物模式(用户用手把持摄像装置1的情况)时,为了抑制手抖造成的画质下降而不能使快门速度变慢,为了修正该部分相应的明亮度,使闪光灯6进行调光发光时的ISO感光度的设定值设定为比通常高的值(例如400)。相对于此,由于i人物模式不是将背景明亮地摄影的模式,所以与通常的设定、或者i夜景&人物模式(用户用手把持摄像装置1的情况)相比,使闪光灯6进行调光发光时的ISO感光度的设定值设定为较低的值(例如100)。在调光发光后判断为i人物模式的情况下,当基于调光发光计算了发光量时ISO感光度被设定为400,相对于此,在正式发光中ISO感光度被设定为100,所以如果用在调光发光时计算的发光进行正式发光,则图像变暗。所以,使在调光发光时计算出的发光量系数倍增,在即使这样明亮度也不足的情况下提高ISO感光度。因而,如果在将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时设定为i夜景&人物模式(图6B的S49),在调光发光后变更为i人物模式(S63),则图像变暗,所以在处理S64中,将ISS判断结果更新为考虑到图案变暗的量而形成的值。摄像机控制部38基于更新后的ISS判断结果,考虑到变暗的量地进行摄像系统的控制。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ISO感光度的设定值在i夜景&人物模式(用户用手把持着摄像装置1的情况)时也设定为100来进行调光。在此情况下,以ISO感光度100使闪光灯6进行调光发光,在判断结果还是i夜景&人物模式时,如果以原来的发光量使闪光灯6正式发光则变得过亮(即,由于用户用手把持着摄像装置1,所以为了抑制手抖造成的画质下降而不能使快门速度变慢,为了修正相应的明亮度而将ISO感光度设定为400)。所以,通过将计算出的发光量用规定的系数除来抑制发光量,使得能够摄影适当明亮度的图像。
接着,系统控制部40生成叠加显示在显示于显示部29上的图像上的标记的图像数据。信号处理部27将由系统控制部40生成的叠加显示用的图像数据与从AFE26输出的图像数据叠加,并输出给显示部29。显示部29显示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S65)。图8A~图8E表示显示在显示部29上的图像的一个例子。
这里,将汇总了场景判断和基于其判断结果的设定内容的表表示在(表1)中。
[表1]
(表1)表示在上述场景自动判断模式中在场景的判断中使用的信息、场景判断的定时、和场景判断后的图像处理的设定内容及效果。如(表1)所示,系统控制部40基于脸信息、调焦信息、EV信息、使AF辅助光发光时的反射光的信息、使闪光灯6进行调光发光时的反射光的信息、以及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的信息,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夜景模式、i夜景&人物模式、i近距模式中的哪种。例如,系统控制部40在进行人物判断时仅使用脸信息,在进行风景判断时使用调焦信息和EV信息,在进行夜景判断时使用调焦信息、EV信息、AF辅助光的反射信息和闪光灯6的设定信息,在进行夜景&人物判断时使用脸信息、EV信息、调光发光的反射信息和闪光灯6的设定信息,在进行近距判断时使用调焦信息。另外,在进行夜景判断时使用调焦信息并不是必须的。
[3、实施方式的效果及其他]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具备场景自动选择模式,能够自动地进行适合于此时的场景的摄影模式的选择,不需要用户的摄影模式的设定,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场景的自动选择时,通过根据摄像机的状态、即释放按钮被操作的状况改变在场景的判断中使用的信息,来提高场景判断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通过构成为自动识别被摄体是人物而进行适合于它的各种设定,来自动地进行肤色部分的修正处理等适合于人物摄影的设定,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通过构成为自动识别被摄体是风景而进行适合于它的各种设定,来自动进行使伽马修正成为硬调设定等适合于风景的摄影的设定,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通过构成为自动识别被摄体是夜景而进行适合于它的各种设定,来自动进行快门速度的低速化及白平衡控制等适合于夜景的摄影的设定,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通过构成为自动识别以夜景为背景的人物而进行适合于它的各种设定,来自动进行色度设定的上升处理、肤色部分的修正处理等适合于夜景及人物的摄影的设定,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通过构成为自动识别被摄体处于接近位置而进行适合于它的各种设定,自动进行降低色度设定等适合于近距摄影的设定,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另外,在场景自动判断模式中,能够判断的场景的种类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判断其他场景。例如,可以考虑通过检测到被摄体的较快的运动而判断为“运动模式”,自动地进行快门速度的高速化及手抖修正功能的优化等设定。
此外,在场景自动判断模式中,构成为在场景判断时将图8A~图8E所示那样的标记显示在显示部29上,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判断时暂时变更标记的颜色或大小。例如有下述显示方法,即,在场景判断时暂时使标记的颜色成为蓝色并使大小变大,然后使标记的颜色成为红色并使大小变小。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进行了场景判断的情况在视觉上通知给用户。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场景判断时产生嘟嘟音,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进行了场景的判断的情况用声音通知给用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用模式拨盘9进行向场景自动判断模式的转变,但也可以构成为能够通过光标键10等其他操作机构进行转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监视器状态下不进行i夜景模式及i夜景&人物模式的判断,但也可以构成为,在监视器状态下也进行i夜景模式及i夜景&人物模式的判断。例如,在监视器状态下判断i夜景模式时,只要构成为基于调焦信息、EV信息及闪光灯6的发光设定(即AF辅助光的反射信息以外的信息)进行判断即可。此外,在监视器状态下判断i夜景&人物模式时,只要构成为基于脸信息及EV信息(即有关闪光灯6的信息以外的信息)进行判断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单反像机等那样的透镜更换型的摄像装置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变焦透镜21、光圈22、调焦透镜23、以及马达31~33装备在透镜单元中,其他结构装备在摄像机单元中。另外,也可以考虑将控制部的一部分装备在透镜单元中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摄像装置的系统构成。
(实施方式2)
[1、摄像装置的结构及基本动作]
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内部结构。另外,在图9中,与图4所示的结构不同的是,代替显示部29而具备显示部50。关于其他结构,与图4所示的结构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显示部50具备显示控制部51、显示面板52、触摸面板53及操作检测部54。显示部50是所谓的触摸面板显示器。
显示控制部51能够将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能够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信号(例如向模拟图像信号变换)。
显示面板52能够基于从显示控制部51传送的信号显示图像。显示面板52例如由1~3英寸左右的液晶显示器构成,但也可以是EL(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等、只要是至少能够显示图像的显示器就可以。
触摸面板53配设在显示面板52的显示面上,构成为,通过用手指等按压操作与显示面板52的显示面相对置的面的背面(以下称作操作面),能够进行任意的操作。具体构成为,触摸面板53在操作面侧具备栅格状的矩阵开关,通过用手指或笔等按压操作面上的任意的位置,该位置的矩阵开关成为开启。通过取出成为开启的矩阵开关的位置信息,能够检测到触摸面板53的任意位置被按压操作的情况。另外,作为触摸面板53,有电阻膜方式、静电电容方式、表面弹性波方式等,搭载哪种都可以。此外,触摸面板53构成为,至少将覆盖显示面板52的有效显示区域的部分为透明,以便能够从外部(触摸面板53的操作面侧)目视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
操作检测部54基于触摸面板53的矩阵开关的开启/关闭状态,生成被按压操作的位置的信息(X,Y的二维位置信息)。此外,操作检测部54将生成的位置信息传送给系统控制部40。另外,触摸面板53及操作检测部54是本发明的区域选择机构的一个例子。
系统控制部40能够对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摄像装置1的各种功能进行控制,并且能够基于从操作检测部54传送来的位置信息控制各种功能。关于系统控制部40的控制内容在后面叙述。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构成为,在监视器状态下,通过由用户按压操作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的希望的位置的触摸面板53,能够对被按压操作的被摄体图像执行场景自动判断动作或AF动作等。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2、场景自动选择模式的动作]
接着,对由模式拨盘9选择了场景自动选择模式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系统控制部40能够自动识别的场景有“人物”、“风景”、“夜景”、“夜景&人物”、“近距”。此外,在没有识别出任一场景的情况下,设定为iA模式。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基于摄像中的图像及调焦信息等,选择上述5个场景中的一个、或者iA模式。关于识别了各场景时的、摄像装置1的设定内容,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已经说明,所以省略本项中的说明。
[2-1、监视器状态下的动作]
图10表示监视器状态下的场景自动选择动作的流程。图11A及图11B表示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通过图像)的一个例子。图11A是包括人物和风景的图像。图11B是在对被摄体进行特写时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
首先,如果模式拨盘9被操作从而场景自动选择模式被选择,则系统控制部40控制摄像机控制部38,将调焦、光圈、白平衡等的设定设定为初始值。这里所谓的初始值,是没有进行场景的自动识别时的各部的设定值。
另外,场景自动选择模式并不限于能够操作模式拨盘9进行选择的构成,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摄像装置1上具备模式按钮,当操作了模式按钮时在显示面板52上显示可选择的模式的一览,用户能够从显示的模式一览之中选择希望的模式。从模式一览之中选择希望的模式的操作既可以设为用户能够操作光标键10来选择,也可以设为用户能够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来选择。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判断是否是触摸模式,如果是触摸模式则执行处理S2。此外,如果不是触摸模式则系统控制部40执行处理S11,然后,开始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场景自动判断动作(S1)。
另外,所谓触摸模式,是通过由用户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而能够使规定的处理(AF动作等)被执行的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用户能够任意地选择:不能通过触摸面板53使规定的处理(AF动作等)被执行的通常模式、和触摸模式。此外,为了向触摸模式转变,可以构成为,例如在显示面板52上显示规定的标记,能够通过用户按压操作该标记上的触摸面板53而向触摸模式转变,或者构成为,当用模式拨盘9选择了场景自动判断模式时向触摸模式转变。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基于从操作检测部54输出的信号监视触摸面板53是否被按压操作(S2)。
在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的情况下,操作检测部54将触摸面板53上的被按压操作的位置的信息传送给系统控制部40。系统控制部40在基于从操作检测部54传送的信息检测到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中的任意的被摄体图像上的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对摄像机控制部38发出命令,以使其对该被摄体图像执行AF动作。摄像机控制部38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40的命令,对调焦控制部37传送执行AF动作的命令。调焦控制部37基于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命令,使调焦马达33动作,使调焦透镜23沿光轴方向移动,来进行AF动作,以使指定的被摄体的光像调焦到CCD25的摄像面上(S3)。
例如,在图11A所示的显示图像中,当包括人物87的脸87a的图像的区域81a上的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时,进行AF动作,以使脸87a的光像调焦到CCD25的摄像面上。同样,当区域81b上的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时,进行AF动作,以使作为风景的一部分的建筑物的光像调焦到CCD25的摄像面上。同样,在图11B所示的显示图像中,当区域81c上的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时,进行AF动作,以使被摄体87b的光像调焦到CCD25的摄像面上。这样,系统控制部40通过由用户按压操作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上的触摸面板53的任意位置,来进行控制,以对对应于被按压操作的区域的被摄体图像执行AF动作。
另一方面,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2中没有检测到触摸面板53的按压操作时,判断为是iA模式(S2A)。接着,系统控制部40更新保持在摄像机控制部38中的ISS判断结果的信息(S2B)。摄像机控制部38基于更新后的ISS判断结果进行控制,以进行摄像系统的设定及图像处理。接着,摄像机控制部38将ISS判断结果的信息已更新的情况向系统控制部40通知(S2C)。即,系统控制部40进行控制,使得在没有由用户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的期间总是设定为iA模式,在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时进行AF动作和场景自动判断动作。另外,并不固定于iA模式,也可以构成为在按压操作以前也进行场景判断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触摸模式转变之后,系统控制部40在触摸面板53没有被按压操作的期间总是设定为iA模式,但也可以例如如实施方式1中记载那样进行摄影场景的判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时,进行AF动作,但也可以不进行AF动作。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通过图像的图像数据和从操作检测部54传送的触摸面板53上的位置信息,确定通过图像中的、在触摸面板53上被按压操作的区域。即,确定在处理S3中作为AF动作的对象的被摄体图像的区域。接着,系统控制部40识别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的被摄体图像,判断在被摄体图像内是否包括人的脸(S7)。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7中判断为在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的被摄体图像内包括脸的情况下(区域81a上的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的情况),设定为i人物模式(S18)。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脸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人物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7中判断在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不存在脸的情况下,接着基于变焦透镜21及调焦透镜23的位置关系判断被摄体距离(S12)。此时,作为判断的被摄体距离,有距离最短的“近距离”、距离最长的“风景距离”、介于近距离与风景距离之间的“通常距离”、不能测出被摄体距离的“不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判断的被摄体距离包括除了上述以外的种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近距离”、“风景距离”、“通常距离”的判断阈值根据变焦倍率可变。使判断阈值可变的理由是,摄影的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的大小(占视角的比例)例如是“在广角端被摄体的距离10cm=在望远端被摄体的距离1.5m”,成为大致相同。应判断为近距离的被摄体的距离(实际距离)在广角端和望远端完全不同,但如果视角相同则能够得到相同的被摄体距离(近距离等)。因而,通过使被摄体距离的判断阈值根据变焦倍率可变,从而能够根据变焦倍率使判断为近距离的视角成为相同。
系统控制部40如果判断出被摄体距离是近距离(S12中的“是”判断),则设定为i近距模式(S15)。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近距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近距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被摄体距离是风景距离的情况下(S13中的“是”判断),基于摄影环境中的照度,进行是否正在进行室外摄影的判断(S14)。具体而言,计算作为明亮度信息的EV值,根据该EV值的大小判断是“低照度”、“通常照度”、还是“室外照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判断的照度包括除了上述以外的种类。
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14中判断为是室外照度(室外摄影),则设定为i风景模式(S17)。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风景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风景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14中判断为不是室外照度,则设定为iA模式(S16)。
系统控制部40每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处理S7~S18所示的处理。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对判断结果S15~S18中的某一个判断结果是否是在一定期间(例如10VD。1VD=1/30秒)以上持续相同的结果进行判断(S1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判断结果是i人物模式的情况下(S18),将上述一定期间设定得比判断结果是i人物模式以外的模式的情况长。例如设定为2~3秒(60~90VD)。通过这样进行期间设定,即使稍稍发生了虽然在视角内存在人物但不能识别脸的期间(例如脸将侧向朝向摄像装置1时等),也能够维持判断结果。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19的判断的结果是1个模式持续了一定期间(例如10VD)以上的情况下,更新保持在摄像机控制部38中的ISS判断结果(ISS:Intelligent scene selector)的信息(S20)。摄像机控制部38基于更新后的ISS判断结果进行控制,以进行摄像系统的设定及图像处理。
接着,摄像机控制部38将ISS判断结果的信息已更新的情况向系统控制部40通知(S21)。
接着,系统控制部40生成叠加显示(OSD:On Screen Display)在显示于显示部29上的图像上的标记的图像数据。信号处理部27将由系统控制部40生成的叠加显示用图像数据与从AFE26输出的图像数据叠加,并输出给显示部29。显示部29显示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图像数据的图像。
以上,摄像装置1在监视器状态时转变到触摸模式,通过按压操作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中的任意区域的触摸面板53,对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的图像进行AF动作,并且根据变焦透镜21等光学系统的状态及EV值等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中的哪种,基于该判断结果自动地变更摄像装置1内的摄像系统等的设定。通过这样构成,不需要用户进行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影模式的选择,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在显示部50具备触摸面板53,能够容易地指定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任意区域,所以能够提高操作性。例如,由于能够操作触摸面板53来选择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中的、想要调焦的被摄体图像,所以不需要如以往那样改变视角以使想要调焦的被摄体位于显示图像的中央,能够迅速且容易地进行AF动作。
[2-2、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
对摄影装置1为场景自动选择模式时释放按钮2被操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释放按钮2的操作中,有按压操作到整个行程的约一半的“半按操作”、和按压操作整个行程量的“全按操作”。作为一般的操作法,构成为,能够通过将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来进行摄像装置的AF动作,通过从半按操作的状态进行全按操作来进行摄影。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时的动作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2A及图12B表示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释放按钮2被操作时的流程。另外,图12A和图12B相互在A部、B部及C部结合。
首先,在摄像装置1为监视器状态(图10所示的流程结束的状态)的时候,如果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S28),则系统控制部40从信号处理部27读出图像数据。接着,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判断在图10的处理S2中由用户确定的图像的区域中是否存在人物的脸(S29)。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判断出在图像中存在人物的脸的情况下,设定为i人物模式(S39)。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人物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人物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中没有识别出人物的脸的情况下(S29的“否”判断),接着基于变焦透镜21及调焦透镜23的位置关系判断被摄体距离(S33)。此时,作为判断的被摄体距离,有距离最短的“近距离”、距离最长的“风景距离”、介于近距离与风景距离之间的“通常距离”、不能测出被摄体距离的“不明”中的某一种。系统控制部40如果判断被摄体距离是近距离,则设定为i近距模式(S36)。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近距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近距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被摄体距离是风景距离的情况下(处理S34中的“是”判断),基于摄影环境中的照度,进行是否正在进行室外摄影的判断(S35)。具体而言,计算作为明亮度信息的EV值,根据该EV值的大小判断是”低照度”、“通常照度”、“室外照度”中的哪一种。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35中的判断为是室外照度(室外摄影),则设定为i风景模式(S38)。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风景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风景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35中判断为不是室外照度,则设定为iA模式(S37)。
当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时仅执行1次上述S29~S39所示的场景判断处理。
另外,以后的处理S40~S53中的处理内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处理内容是同样的,所以省略本项中的说明。
以上,如果摄像装置1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时被操作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或全按操作),则根据变焦透镜21等光学系统的状态等,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夜景模式、i夜景&人物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中的哪种,基于该判断结果自动地变更摄像装置1内的摄像系统等的设定。通过这样构成,不再需要用户进行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影模式的选择,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对于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时的处理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如果将释放按钮2全按操作也同样地进行处理。
[3、实施方式的效果及其他]
根据本实施方式,搭载具备触摸面板53的显示部50,通过用户按压操作与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中的任意区域相对应的触摸面板53,对被按压操作的区域的图像执行AF动作,并且自动识别被按压操作的区域的图像,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中的哪种,基于该判断结果自动地变更摄像装置1内的摄像系统等的设定。通过这样构成,用户不再需要进行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像模式的选择,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由于能够操作触摸面板53来选择作为AF动作及场景自动选择的对象的被摄体图像,所以不论想要作为AF动作及场景自动选择的对象的被摄体图像处于图像中的怎样的位置,用户都能够容易且迅速地选择被摄体图像,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显示部50具备触摸面板53,能够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来选择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任意的被摄体图像,但选择任意的被摄体图像的操作并不一定限于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光标叠加显示在显示于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上,操作光标键10而使光标移动到与任意的被摄体图像重合的位置,通过操作按钮11来选择被摄体图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时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的[2-3、记录时的动作]栏中记载的内容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3)
[1、摄像装置的结构及基本动作]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内部结构与图9所示的结构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此外,关于场景自动选择模式的动作,与在实施方式1等的[2、场景自动选择模式的动作]栏中记载的内容实质上等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备包括触摸面板53的显示部50,在摄影时,通过用户按压操作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被摄体的任意的位置,能够对于显示在被按压操作的位置上的被摄体图像执行场景自动判断动作及AF动作等,还具备对通过由用户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而选择的被摄体图像进行跟踪的功能。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2、场景自动选择模式的动作]
[2-1、监视器状态下的动作]
图13A及图13B表示监视器状态下的场景自动选择动作的流程。另外,图13A和图13B相互在A部及B部结合。图14A及图14B表示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通过图像)的一个例子,都表示摄影人物时的图像。
首先,如果模式拨盘9被操作而选择了场景自动选择模式,则系统控制部40控制摄像机控制部38,将调焦、光圈、白平衡等的设定设定为初始值。这里所谓的初始值,是没有进行场景的自动识别时的各部的设定值。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判断是否是触摸模式,如果是触摸模式则执行处理S2。此外,如果不是触摸模式则系统控制部40执行处理S11,然后,开始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场景自动判断动作(S1)。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基于从操作检测部54传送的信号监视触摸面板53是否被按压操作(S2)。
在由用户按压操作了触摸面板53的情况下,操作检测部54将触摸面板53上的被按压操作的位置的信息传送给系统控制部40。系统控制部40如果基于从操作检测部54传送的信号检测到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中的任意的被摄体图像上的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的情况,则对摄像机控制部38发出命令,以使其对该被摄体图像执行AF动作。摄像机控制部38基于来自系统控制部40的命令,对调焦控制部37传送执行AF动作的命令。调焦控制部37基于来自摄像机控制部38的命令,使调焦马达33动作,从而使调焦透镜23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行AF动作,以使指定的被摄体的光像调焦到CCD25的摄像面上(S3)。
另一方面,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2中没有检测到触摸面板53的按压操作时,判断为是iA模式(S2A)。接着,系统控制部40更新保持在摄像机控制部38中的ISS判断结果的信息(S2B)。摄像机控制部38基于更新后的ISS判断结果进行控制,以进行摄像系统的设定及图像处理。接着,摄像机控制部38将ISS判断结果的信息已更新的情况向系统控制部40通知(S2C)。即,系统控制部40进行控制,使得在没有由用户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的期间总是设定为iA模式,在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时进行AF动作和场景自动判断动作。另外,并不固定于iA模式,也可以构成为在按压操作以前也进行场景判断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向触摸模式转变之后,系统控制部40在触摸面板53没有被按压操作的期间总是设定为iA模式,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如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那样进行通常的摄影场景的判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时进行AF动作,但也可以不进行AF动作。
接着,系统控制部40从信号处理部27取得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的高频成分的电平判断合焦状态。如果没有达到合焦状态则回到处理S2。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是合焦状态,则执行处理S5(S4)。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取得的图像数据的颜色信息,进行是否能够进行跟踪控制的判断(S5)。例如,在被摄体几乎仅由白色构成的情况等那样的颜色信息较少的情况下,判断为跟踪控制较困难,回到处理S2。另一方面,在被摄体包含有足够的颜色信息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进行跟踪控制,开始跟踪控制(S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基于颜色信息进行跟踪控制,但也可以将被摄体的形状或亮度、对比度等特征信息用于跟踪控制。
这里,所谓跟踪控制,是在选择了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任意的被摄体图像之后、对所选择的被摄体图像连续或断续地进行AF动作及场景判断动作的控制。例如,在由用户按压操作了如图14A所示的那样位于显示面板52的大致中央的人物87的脸87a上的触摸面板53时,对脸87a进行AF动作及场景判断动作,并且在脸87a的附近显示表示是跟踪控制的对象的框线88。然后,连续或断续地监视脸87a的位置,例如如图14B所示,即使人物87向视角内的右方向移动了,也使框线88移动到移动后的脸87a的位置。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判断跟踪控制是否被持续执行(S6A),如果跟踪控制正在被执行,则连续或断续地执行AF动作(S6B)。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基于从信号处理部27输出的通过图像的图像数据、和从操作检测部54输出的触摸面板53上的位置信息,确定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中的、在触摸面板53上被按压操作的区域,识别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的图像,判断在区域内是否存在人的脸(S7)。
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7中判断为在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存在脸的情况下,执行处理S8。另一方面,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7中判断为在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不存在脸的情况下,执行处理S12。
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出在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存在脸的情况下,判断在图像中的进行跟踪控制的区域(图14A等的用框线88包围的区域)中是否存在人的脸(S8)。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出在进行跟踪控制的区域中存在脸的情况下,设定为i人物模式(S18)。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脸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人物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另一方面,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出在进行跟踪控制的区域中不存在脸的情况下,设定为iA模式(S1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判断在进行跟踪控制的区域中是否存在人的脸。在此情况下,在处理S8中,只要在判断为在通过图像的某处存在脸的情况下设定为i人物模式即可(S18)。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的脸检测范围与作为跟踪控制对象的区域(框88)成为不一致的状态、并且该状态持续一定时间(例如3秒)以上的情况下,设定为iA模式。即,通过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中检测不到脸的情况下,或者即使检测到脸也是其他人物的脸的情况下,中止跟踪控制,能够仅跟踪用户最初选择的脸,能够防止跟踪控制的对象从脸变为风景等。此外,通过使跟踪的脸不从视角脱离,系统控制部40只要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的脸检测范围与作为跟踪控制对象的区域一致时,就再次判断为是i人物模式。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进行脸检测范围与跟踪区域之间的一致判断。在此情况下,不需要处理S8,只要检测到脸就判断为i人物模式。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7中判断为在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不存在脸的情况下,接着基于变焦透镜21及调焦透镜23的位置关系判断被摄体距离(S12)。此时,作为判断的被摄体距离,有距离最短的“近距离”、距离最长的“风景距离”、介于近距离与风景距离之间的“通常距离”、不能测出被摄体距离的“不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判断的被摄体距离包括除了上述以外的种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近距离”、“风景距离”、“通常距离”的判断阈值根据变焦倍率可变。使判断阈值可变的理由是,摄影的图像中的主要被摄体的大小(占视角的比例)例如是“在广角端被摄体的距离10cm=在望远端被摄体的距离1.5m”,成为大致相同。应判断为近距离的被摄体的距离(实际距离)在广角端和望远端完全不同,但如果视角相同则能够得到相同的被摄体距离(近距离等)。因而,通过使被摄体距离的判断阈值根据变焦倍率可变,从而能够根据变焦倍率使判断为近距离的视角成为相同。
系统控制部40如果判断被摄体距离是近距离(S12中的“是”判断),则设定为i近距模式(S15)。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近距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近距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被摄体距离是风景距离的情况下(S13中的“是”判断),基于摄影环境中的照度,进行是否正在进行室外摄影的判断(S14)。具体而言,计算作为明亮度信息的EV值,根据该EV值的大小判断是“低照度”、“通常照度”、还是“室外照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判断的照度包括除了上述以外的种类。
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14中判断为是室外照度(室外摄影),则设定为i风景模式(S17)。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风景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风景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14中判断为不是室外照度,则设定为iA模式(S16)。
此外,在作为跟踪控制的对象的脸87a从视角脱离、或作为跟踪控制的对象的被摄体的运动较快而不能跟踪的情况下(S6A的“否”判断),中止跟踪控制,回到处理S2。在本实施方式中,系统控制部40进行控制,以使得即使脸87a再次进入到了视角内,只要没有由用户再次按压操作对应于脸87a的触摸面板53上的区域,就不再开始对于脸87a的跟踪控制。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脸87a再次进入到视角内的情况下,在人物判断控制部80a中检测到脸87a,从而再次开始跟踪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成为不能进行跟踪控制的状态的情况下(S6A的“否”判断)中止跟踪控制,设定为iA模式(S2A),但例如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那样进行摄影场景的判断。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使跟踪控制的对象为人物的脸,但在脸以外的被摄体的时候也进行跟踪控制。即,在处理S2中由用户按压操作了通过图像的风景区域的情况下,对该风景进行AF控制并进行跟踪控制。此外,在作为跟踪对象的被摄体(例如风景)从通过图像的视角脱离等而成为不能进行跟踪控制的状态的情况下,设定为iA模式。即,即使跟踪对象是人物以外,也与跟踪人物时同样地进行跟踪控制。
系统控制部40每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处理S7~S18所示的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再次检测到触摸面板53被按压操作,则只要移动到处理S3即可。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处理S7中检测到由用户按压操作了脸区域以外的区域时,进行控制,使得即使人物判断控制部40a中的脸检测范围和作为跟踪控制的对象的区域一致,也不转移到人物模式。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不进行脸检测范围和跟踪区域之间的一致判断。
另外,以后的处理S19~S21的处理内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处理内容是同样的,所以省略本项中的说明。
以上,摄像装置1转变到触摸模式,通过按压操作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中的任意区域的触摸面板53,一边跟踪被按压操作的区域中的图像一边进行AF动作,并且根据变焦透镜21等光学系统的状态及EV值等针对跟踪的图像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中的哪种,基于该判断结果自动地变更摄像装置1内的摄像系统等的设定。通过这样构成,用户不需要进行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影模式的选择,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在显示部50具备触摸面板53,能够容易地指定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上的任意区域,所以能够提高操作性。例如,由于能够操作触摸面板53来选择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中的、作为AF动作及跟踪控制的对象的被摄体图像,所以不需要如以往那样改变视角以使希望的被摄体图像位于显示图像的中央,而能够迅速且容易地进行被摄体图像的确定。
[2-2、释放按钮操作时的动作]
对摄影装置1为场景自动选择模式时释放按钮2被操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释放按钮2的操作中,有按压操作到整个行程的约一半的“半按操作”、和按压操作整个行程量的“全按操作”。作为一般的操作法,构成为,能够通过将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来进行摄像装置的AF动作,通过从半按操作的状态进行全按操作,来进行摄影。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将释放按钮2半按操作时的动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5A及图15B表示在场景自动选择模式中释放按钮2被操作时的流程。另外,图15A和图15B相互在A部、B部及C部结合。
首先,在摄像装置1为监视器状态(图13A及图13B所示的流程结束的状态)的时候,如果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S28),则系统控制部40从信号处理部27读出图像数据。接着,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判断在从信号处理部27读出的图像数据中的、在图13A的处理S2中由用户确定的区域中是否存在人物的脸(S29)。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判断出在图像中存在人物的脸的情况下,执行处理S30。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判断出在图像中不存在人物的脸的情况下,执行处理S33。
接着,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判断出在图像中存在人物的脸的情况下,判断在图像中的进行跟踪控制的区域(图14A等中的用框线88包围的区域)中是否存在人的脸。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出在进行跟踪控制的区域中存在脸的情况下,设定为i人物模式(S39)。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脸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人物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另一方面,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出在进行跟踪控制的区域中不存在脸的情况下,设定为iA模式(S31)。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人物判断控制部40a中没有识别出人物的脸的情况下(S29的“否”判断),接着基于变焦透镜21及调焦透镜23的位置关系判断被摄体距离(S33)。此时,作为判断的被摄体距离,有距离最短的“近距离”、距离最长的“风景距离”、介于近距离与风景距离之间的“通常距离”、不能测出被摄体距离的“不明”中的某一种。系统控制部40如果判断出被摄体距离是近距离,则设定为i近距模式(S36)。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近距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近距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在判断出被摄体距离是风景距离的情况下(处理S34中的“是”判断),基于摄影环境中的照度,进行是否正在进行室外摄影的判断(S35)。具体而言,计算作为明亮度信息的EV值,根据该EV值的大小判断是”低照度”、“通常照度”、“室外照度”中的哪一种。
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35中判断是室外照度(室外摄影),则设定为i风景模式(S38)。此时,系统控制部40仅进行风景识别,还没有进行对应于i风景模式的各种设定变更及图像处理。
此外,系统控制部40如果在处理S35中判断为不是室外照度,则设定为iA模式(S37)。
系统控制部40在释放按钮2被半按操作时仅执行1次处理S29~S39所示的场景判断处理。
以后的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动作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以上,通过由用户从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之中按压操作对应于任意被摄体图像的触摸面板53的区域,对通过按压操作选择的被摄体图像进行AF动作及跟踪控制。系统控制部40对于正进行跟踪控制的被摄体图像,根据变焦透镜21等光学系统的状态等,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夜景模式、i夜景&人物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中的哪种,基于该判断结果自动地变更摄像装置1内的摄像系统等的设定。通过这样构成,不再需要用户进行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影模式的选择,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由于能够操作触摸面板53选择作为AF动作及跟踪控制的对象的被摄体图像,所以不论作为AF动作及跟踪控制的对象的被摄体图像处于图像中的怎样的位置,用户都能够迅速且容易地选择被摄体图像,能够提高操作性。
[3、实施方式的效果及其他]
根据本实施方式,搭载具备触摸面板53的显示部50,通过用户按压操作与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中的任意区域相对应的触摸面板53,能够对被按压操作的区域的图像执行AF动作及跟踪控制。进而,自动识别被按压操作的区域的图像(AF动作及跟踪控制的图像),来判断是i人物模式、i风景模式、i近距模式、iA模式中的哪种,基于该判断结果自动地变更摄像装置1内的摄像系统等的设定。通过这样构成,用户不再需要进行适合于摄影场景的摄像模式的选择,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
此外,由于能够操作触摸面板53来选择作为AF动作及跟踪控制的对象的被摄体图像,所以不论想要作为AF动作及/或跟踪控制的对象的被摄体图像处于图像中的怎样的位置,用户都能够容易且迅速地选择被摄体图像,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显示部50具备触摸面板53,能够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来选择显示在显示面板52上的任意的被摄体图像,但选择任意的被摄体图像的操作并不一定限于按压操作触摸面板53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光标叠加显示在显示于显示面板52上的图像上,操作光标键10来使光标移动到与任意的被摄体图像重合的位置,通过操作按钮11来选择被摄体图像。此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被摄体图像位于显示图像的大致中央,能够选择任意的被摄体图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时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的[2-3、记录时的动作]栏中记载的内容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此外,在实施方式1~3中,释放按钮2、变焦开关3、模式拨盘9、操作部30、触摸面板53是本发明的操作机构的一个例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对于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具有实用性。
Claims (23)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图像生成机构,根据输入的光学信息生成电子图像;
操作机构,受理用户的摄影准备动作或摄影动作的指示;以及
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及/或有关被摄体的信息判断摄影场景;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由用户操作上述操作机构之前和之后,改变摄像场景的判断方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机构具备:
摄像机构,将入射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子图像;
变焦控制机构,对将上述光学图像放大或缩小的变焦透镜进行驱动控制;
调焦控制机构,对调焦透镜进行驱动控制,该调焦透镜能够将上述光学图像调焦到上述摄像机构的摄像面上;
光圈控制机构,控制用来调节入射光量的光圈的开度;以及
快门控制机构,控制快门速度;
上述摄像装置还具备射出闪光灯光的闪光灯发光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机构具备:
摄像机构,将入射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子图像;
变焦控制机构,对将上述光学图像放大或缩小的变焦透镜进行驱动控制;
调焦控制机构,对调焦透镜进行驱动控制,该调焦透镜能够将上述光学图像调焦到上述摄像机构的摄像面上;
光圈控制机构,控制用来调节入射光量的光圈的开度;以及
快门控制机构,控制快门速度;
上述摄像装置还具备:
闪光灯发光机构,射出闪光灯光;以及
辅助光发光机构,能够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的调焦控制时射出辅助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之中包括人物的情况下,判断是人物图像。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和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判断风景图像。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夜景图像。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夜景图像。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之中是否包括人物的信息、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射出并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比规定距离短的情况下,判断是近距图像。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检测本装置的振动的振动检测机构;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上述振动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判断本装置是否是固定状态。
11.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能够显示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或由上述画质调节机构调节后的图像的显示机构;
上述显示机构能够显示上述场景判断机构的判断结果的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机构在上述场景判断机构中已判断摄影场景时,使上述判断结果的信息的显示形态暂时地变化。
13.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之中包括人物、并且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为能够发光的设定的情况下,判断是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
在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之中包括人物、并且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为不能发光的设定的情况下,判断是人物图像。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在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的判断后,当上述操作机构受理了摄影指示时,使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在正式发光之前进行调光发光,计算上述调光发光前后的背景图像的亮度差;
在上述亮度差是规定值以上时,判断是人物图像;
在上述亮度差低于规定值时,判断是包括夜景的人物图像。
1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和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判断风景图像。
1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上述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夜景图像。
1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上述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和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判断夜景图像。
1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和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比规定距离短的信息,判断接近摄影图像。
1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在上述调焦控制机构中调焦的被摄体的距离、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不包括人物的信息、上述被摄体的明亮度的信息、从上述辅助光发光机构射出的辅助光中的由被摄体反射的光的光量、和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为不能发光的设定的信息,判断夜景图像;
在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为能够发光的设定的情况下,将上述闪光灯发光机构设为能够以红眼减轻慢同步的设定进行发光的状态。
2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基于来自上述变焦控制机构及上述调焦控制机构的信息,判断多个被摄体距离;
上述被摄体距离的判断阈值设为根据来自上述变焦控制机构的变焦倍率信息而可变。
2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生成机构,根据输入的光学信息生成电子图像;
区域选择机构,能够选择由上述图像生成机构生成的图像中的任意的区域;
场景判断机构,基于由上述区域选择机构选择的区域中的图像及/或有关被摄体的信息,判断摄影场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区域选择机构由能够检测接触物在操作面上接触的位置的触摸面板构成。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场景判断机构跟踪由上述区域选择机构选择的区域的图像的运动,基于所跟踪的区域中的图像及/或有关被摄体的信息,判断摄影场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91181 | 2007-07-23 | ||
JP2007-191181 | 2007-07-23 | ||
PCT/JP2008/000964 WO2009013850A1 (ja) | 2007-07-23 | 2008-04-11 | 撮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72952A true CN101772952A (zh) | 2010-07-07 |
CN101772952B CN101772952B (zh) | 2013-04-24 |
Family
ID=40281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002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72952B (zh) | 2007-07-23 | 2008-04-11 | 摄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94813B2 (zh) |
JP (1) | JP5039786B2 (zh) |
CN (1) | CN101772952B (zh) |
WO (1) | WO2009013850A1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41796A (zh) * | 2010-03-15 | 2012-10-17 | 株式会社尼康 | 电子装置 |
CN102761701A (zh) * | 2011-04-28 | 2012-10-31 | 毕振玲 | 一种新型摄影控制方法 |
CN103814322A (zh) * | 2011-07-22 | 2014-05-21 | 株式会社尼康 | 调焦装置及摄像装置 |
CN103841324A (zh) * | 2014-02-20 | 2014-06-04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拍摄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104238068A (zh) * | 2013-06-18 | 2014-12-24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影设备、摄影设备的控制方法、摄影设备系统 |
CN105678860A (zh) * | 2014-11-19 | 2016-06-15 |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行车记录器及其操控方法 |
WO2020038069A1 (zh) * | 2018-08-22 | 2020-02-2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0933304A (zh) * | 2019-11-27 | 2020-03-27 |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待虚化区域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与终端设备 |
CN113055605A (zh) * | 2021-04-15 | 2021-06-2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图像色温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090992A1 (ja) * | 2008-01-17 | 2009-07-23 | Nikon Corporation | 電子カメラ |
JP4438871B2 (ja) * | 2008-02-12 | 2010-03-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EP2129090B1 (en) * | 2008-05-29 | 2016-06-15 | LG Electronics Inc. | Mobile terminal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JP4645712B2 (ja) * | 2008-09-18 | 2011-03-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カメラ装置 |
US8355059B2 (en) * | 2009-02-06 | 2013-01-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US9077905B2 (en) * | 2009-02-06 | 2015-07-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JP5355124B2 (ja) * | 2009-02-09 | 2013-1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シーン判別方法 |
JP5247522B2 (ja) * | 2009-02-18 | 2013-07-2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SG166684A1 (en) * | 2009-05-11 | 2010-12-29 | Creative Tech Ltd | A multimodal camera and a method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on mode of a camera |
JP5524509B2 (ja) * | 2009-05-11 | 2014-06-1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カメラ、携帯端末装置及びレンズの位置制御方法 |
JP5313043B2 (ja) * | 2009-05-22 | 2013-10-09 |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撮影条件制御装置、カメラ、プログラム |
JP5695335B2 (ja) * | 2009-05-22 | 2015-04-01 |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撮影条件制御装置、カメラ、画質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KR101599886B1 (ko) * | 2009-09-29 | 2016-03-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장면 모드 표시에 따른 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
JP5441656B2 (ja) * | 2009-12-11 | 2014-03-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602423B2 (ja) * | 2009-12-16 | 2014-10-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5458937B2 (ja) * | 2010-02-17 | 2014-04-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及びこの撮像方法を実行す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が記録されたコンピュータが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
JP2011193066A (ja) * | 2010-03-12 | 2011-09-2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撮像装置 |
JP2012004716A (ja) * | 2010-06-15 | 2012-01-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2012015889A (ja) * | 2010-07-02 | 2012-01-19 | Sony Corp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633679B2 (ja) * | 2010-09-03 | 2014-12-03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570923B2 (ja) * | 2010-09-17 | 2014-08-13 |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の撮影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733952B2 (ja) * | 2010-11-04 | 2015-06-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611805B2 (ja) * | 2010-12-22 | 2014-10-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電子カメラ |
JP5780764B2 (ja) | 2011-01-17 | 2015-09-1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US8730383B2 (en) * | 2011-11-30 | 2014-05-20 | Cognex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in a vision system |
JP5889005B2 (ja) * | 2012-01-30 | 2016-03-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US9020278B2 (en) * | 2012-06-08 | 2015-04-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nversion of camera settings to reference picture |
KR101930460B1 (ko) * | 2012-11-19 | 2018-12-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촬영 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
JP6303304B2 (ja) * | 2013-07-03 | 2018-04-04 |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カメラ |
JP6381892B2 (ja) * | 2013-10-28 | 2018-08-29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KR102146856B1 (ko) * | 2013-12-31 | 2020-08-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렌즈 특성 기반의 촬영 모드 제시 방법, 상기 방법을 기록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 저장매체 및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
JP6433177B2 (ja) * | 2014-07-01 | 2018-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WO2016172619A1 (en) | 2015-04-23 | 2016-10-27 | Apple Inc. | Digital viewfinder user interface for multiple cameras |
KR102462644B1 (ko) | 2016-04-01 | 2022-11-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
US9912860B2 (en) | 2016-06-12 | 2018-03-06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 for camera effects |
JP6818444B2 (ja) * | 2016-06-22 | 2021-0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
CN106331519A (zh) * | 2016-10-31 | 2017-01-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补光灯调节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6791382A (zh) * | 2016-12-08 | 2017-05-31 |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拍照控制方法及终端 |
DK180859B1 (en) | 2017-06-04 | 2022-05-23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 CAMERA EFFECTS |
CN107277388A (zh) * | 2017-07-27 | 2017-10-20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
WO2019031086A1 (ja) * | 2017-08-09 | 2019-02-1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サー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US11112964B2 (en) | 2018-02-09 | 2021-09-07 | Apple Inc. | Media capture lock affordance f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
WO2019181024A1 (ja) | 2018-03-23 | 2019-09-2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WO2019183775A1 (zh) * | 2018-03-26 | 2019-10-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辅助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0166703B (zh) * | 2018-03-27 | 2020-05-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拍照方法、拍照装置和移动终端 |
US11722764B2 (en) | 2018-05-07 | 2023-08-08 | Apple Inc. | Creative camera |
US10375313B1 (en) | 2018-05-07 | 2019-08-06 | Apple Inc. | Creative camera |
DK201870623A1 (en) | 2018-09-11 | 2020-04-15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SIMULATED DEPTH EFFECTS |
US10674072B1 (en) | 2019-05-06 | 2020-06-02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
US11770601B2 (en) | 2019-05-06 | 2023-09-26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
US11128792B2 (en) | 2018-09-28 | 2021-09-21 | Apple Inc. | Capturing and displaying images with multiple focal planes |
US11321857B2 (en) | 2018-09-28 | 2022-05-03 | Apple Inc. | Displaying and editing images with depth information |
CN109951633B (zh) * | 2019-02-18 | 2022-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拍摄月亮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JP7264675B2 (ja) * | 2019-03-14 | 2023-04-25 | Fcnt株式会社 | 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12887586B (zh) * | 2019-05-06 | 2022-05-10 | 苹果公司 | 用于捕获和管理视觉媒体的用户界面 |
US11706521B2 (en) | 2019-05-06 | 2023-07-18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capturing and managing visual media |
CN111723851A (zh) * | 2020-05-30 | 2020-09-29 | 同济大学 | 一种生产线故障检测方法 |
US11039074B1 (en) | 2020-06-01 | 2021-06-15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managing media |
US11212449B1 (en) | 2020-09-25 | 2021-12-28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media capture and management |
US11778339B2 (en) | 2021-04-30 | 2023-10-03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altering visual media |
US11539876B2 (en) | 2021-04-30 | 2022-12-27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altering visual media |
US12112024B2 (en) | 2021-06-01 | 2024-10-08 | Apple Inc. | User interfaces for managing media styles |
USD966388S1 (en) * | 2021-08-27 | 2022-10-11 | Shenzhen Shishitong Electronics Co., Ltd. | Dash cam |
USD980893S1 (en) * | 2022-04-20 | 2023-03-14 | Shenzhen Jinli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 Dash cam |
USD966391S1 (en) * | 2022-05-11 | 2022-10-11 | Shenzhen Jinlia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 Dashboard camera |
USD966390S1 (en) * | 2022-05-11 | 2022-10-11 | Ruichang Zhang Xiaoyan Trading Co., Ltd. | Dashboard camera |
USD988388S1 (en) * | 2023-02-27 | 2023-06-06 | Hangzhou Zhifei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 Car dash camera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97441A1 (en) * | 2001-01-23 | 2002-07-25 | Yoshihiro Hara | Imaging apparatus |
JP2003274280A (ja) * | 2002-03-14 | 2003-09-26 | Minolta Co Ltd | 電子カメラ |
US6757488B2 (en) * | 2001-09-20 | 2004-06-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ntrol apparatus for image blur correction |
CN1577033A (zh) * | 2003-07-25 | 2005-02-09 | 株式会社尼康 | 具有模糊校正功能的摄影镜头以及照相机系统 |
JP2006023383A (ja) * | 2004-07-06 | 2006-01-26 |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 撮像装置 |
JP2006101186A (ja) * | 2004-09-29 | 2006-04-13 | Nikon Corp | カメ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48799B2 (ja) * | 1994-02-04 | 2002-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ストロボ撮影可能な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
US5915133A (en) | 1996-04-11 | 1999-06-22 |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amera with a photographic mode automatic selecting apparatus |
JP3869487B2 (ja) | 1996-04-11 | 2007-01-17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撮影モード自動選択装置を備えたカメラ |
JP2002218480A (ja) * | 2001-01-23 | 2002-08-02 | Minolta Co Ltd | 画像撮影装置 |
JP2003344891A (ja) | 2002-05-23 | 2003-12-03 | Canon Inc | 撮影モード自動設定カメラ |
JP2004088408A (ja) | 2002-08-27 | 2004-03-18 | Minolta Co Ltd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JP4360147B2 (ja) * | 2003-07-25 | 2009-11-11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撮影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
JP2006023384A (ja) | 2004-07-06 | 2006-01-26 |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 撮像装置 |
JP2006058405A (ja) * | 2004-08-18 | 2006-03-02 | Casio Comput Co Ltd | カメラ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
JP4040613B2 (ja) * | 2004-08-31 | 2008-0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2006195037A (ja) * | 2005-01-12 | 2006-07-27 | Nikon Corp | カメラ |
JP2007184733A (ja) * | 2006-01-05 | 2007-07-19 | Fujifilm Corp | 撮像装置及び撮影モード表示方法 |
JP4510768B2 (ja) * | 2006-02-15 | 2010-07-2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影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CN101137012B (zh) * | 2006-07-25 | 2010-09-08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拍摄装置和方法 |
JP2008046255A (ja) * | 2006-08-11 | 2008-02-28 | Fujifilm Corp | Af補助光搭載カメラ |
JP2008187317A (ja) * | 2007-01-29 | 2008-08-14 | Fujifilm Corp | 撮影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US20080284900A1 (en) * | 2007-04-04 | 2008-11-20 | Nikon Corporation | Digital camera |
-
2008
- 2008-04-11 JP JP2009524373A patent/JP5039786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4-11 US US12/670,073 patent/US8294813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4-11 WO PCT/JP2008/000964 patent/WO200901385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4-11 CN CN200880100029XA patent/CN10177295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97441A1 (en) * | 2001-01-23 | 2002-07-25 | Yoshihiro Hara | Imaging apparatus |
US6757488B2 (en) * | 2001-09-20 | 2004-06-2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ntrol apparatus for image blur correction |
JP2003274280A (ja) * | 2002-03-14 | 2003-09-26 | Minolta Co Ltd | 電子カメラ |
CN1577033A (zh) * | 2003-07-25 | 2005-02-09 | 株式会社尼康 | 具有模糊校正功能的摄影镜头以及照相机系统 |
JP2006023383A (ja) * | 2004-07-06 | 2006-01-26 |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 撮像装置 |
JP2006101186A (ja) * | 2004-09-29 | 2006-04-13 | Nikon Corp | カメラ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41796A (zh) * | 2010-03-15 | 2012-10-17 | 株式会社尼康 | 电子装置 |
CN102741796B (zh) * | 2010-03-15 | 2016-11-02 | 株式会社尼康 | 电子装置 |
CN102761701A (zh) * | 2011-04-28 | 2012-10-31 | 毕振玲 | 一种新型摄影控制方法 |
CN103814322A (zh) * | 2011-07-22 | 2014-05-21 | 株式会社尼康 | 调焦装置及摄像装置 |
US9967450B2 (en) | 2011-07-22 | 2018-05-08 | Nikon Corporation | Focus adjustment device and imaging apparatus |
CN104238068A (zh) * | 2013-06-18 | 2014-12-24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影设备、摄影设备的控制方法、摄影设备系统 |
CN103841324A (zh) * | 2014-02-20 | 2014-06-04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拍摄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
CN105678860A (zh) * | 2014-11-19 | 2016-06-15 | 昆达电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行车记录器及其操控方法 |
WO2020038069A1 (zh) * | 2018-08-22 | 2020-02-2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曝光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0933304A (zh) * | 2019-11-27 | 2020-03-27 |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待虚化区域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与终端设备 |
CN113055605A (zh) * | 2021-04-15 | 2021-06-2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图像色温调整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9013850A1 (ja) | 2009-01-29 |
CN101772952B (zh) | 2013-04-24 |
JP5039786B2 (ja) | 2012-10-03 |
JPWO2009013850A1 (ja) | 2010-09-30 |
US8294813B2 (en) | 2012-10-23 |
US20100194931A1 (en) | 2010-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72952B (zh) | 摄像装置 | |
KR101058011B1 (ko) | 터치 스크린을 이용한 디지털 카메라 조작 방법 | |
JP4140181B2 (ja) | 電子カメラ | |
CN101355655B (zh) | 图像拾取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
JP4792985B2 (ja) | カメラ装置、撮影条件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1860644B (zh) | 图像处理设备 | |
US7505679B2 (en) | Image-taking apparatus | |
CN101794547B (zh) | 显示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030016B (zh) | 具有帮助功能的摄像设备和用于控制该摄像设备的方法 | |
CN103248813A (zh) | 摄影设备及其操作控制方法 | |
US20070279512A1 (en) | Imaging apparatus | |
JP2001169222A (ja) | 電子カメラ | |
CN105684420A (zh) | 图像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程序 | |
KR20100055938A (ko) | 장면 정보 표시 방법 및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지털 촬영장치 | |
CN108886565A (zh) | 相机 | |
JP4284440B2 (ja) | 電子カメラ | |
CN103888646A (zh) |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 |
JP2001211421A (ja) | 画像管理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電子カメラ | |
US8149317B2 (en) | Display device,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method | |
CN101076086B (zh) | 场景选择画面生成装置 | |
US20050254793A1 (en) |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ing the method | |
CN101572776A (zh) |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 |
JP4534176B2 (ja) | 電子カメラ | |
US20080198147A1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18113532A (ja) | 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