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1320781A - 热电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电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0781A
CN101320781A CNA2008101316487A CN200810131648A CN101320781A CN 101320781 A CN101320781 A CN 101320781A CN A2008101316487 A CNA2008101316487 A CN A2008101316487A CN 200810131648 A CN200810131648 A CN 200810131648A CN 101320781 A CN101320781 A CN 101320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mentioned
conversion arrangement
wiring substrate
thermoelectric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16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馆山和树
十河敬宽
井口知洋
斋藤康人
荒川雅之
近藤成仁
常冈治
原昭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20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07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装置,该热电变换装置(1)具有多个p型热电元件(10)和n型热电元件(11),与应配置各个热电元件(10、11)的位置对应配置的多个放热侧电极(13),在形成平面的放热侧基板(14)的表面上配置成矩阵状,关于多个p型热电元件(10)和多个n型热电元件(11),在使吸热侧电极(5)在这些热电元件的吸热侧端面上滑动的同时,所述各个热电元件(10、11)的放热侧端面和放热侧电极(13)利用焊锡(12)进行接合。

Description

热电变换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410095162.4、申请日为2004年7月23日、发明名称为“热电变换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多个热电元件的吸热面上安装吸热侧电极的同时,在各热电元件的放热面上安装放热侧电极,全部的热电元件电气性串联,热并联地构成的热电变换装置,特别是涉及制造性良好,具有优良的接合可靠性的热电变换装置。
背景技术
热电变换装置组合利用了汤姆逊效应、佩尔蒂效应、塞贝克效应等热电效应的热电元件而构成,作为将电气变换成热量的温度调整单元,已经大批量生产化。此外,作为发电单元,其研究开发也正逐步推进。
作为发电单元的热电变换装置,在具有电极的绝缘基板上相隔配置多个热电元件,电气性串联,热并联。
为了使热电变换装置的发电效率与热电元件自身的发电效率接近,需要顺利地进行对热电元件的一端的热供给和从热电元件的另一端的放热。因此,在构成热电变换装置的基板中使用热传导优良的陶瓷基板。另外,由电阻低的材料构成配置在热电元件的端部上的电极。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通过加热,热电变换装置进行工作,同时,各结构部件与常温时相比热膨胀了。这时,根据各结构部件的线膨胀系数的差异和吸热侧与放热侧的温度差,各部件上的变形量不同。由于该热变形量的差异,热电元件的接合部和热电元件有时容易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加热热电变换装置而热变形,热电元件的接合部和热电元件也难以损伤,可靠性优良的热电元件变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电变换装置,具有:配线基板;多个热电元件,其一个端面固定并垂直设在上述配线基板上;多个电极部件,其配置成与多个上述热电元件的另一个端面接触;盖部,其通过配置成在从上述热电元件的一个端面向另一个端面的方向上施加压力,来保持多个上述热电元件和多个上述电极部件;结合部件,其保持上述配线基板与上述盖部的相对位置。
这时,上述电极部件最好设置成包围上述热电元件被压接的区域,限定上述热电元件的位置。
此外,上述电极部件的特征在于最好配置成与上述热电元件串联。
此外,最好具有设置在上述热电元件与上述电极部件之间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可变形的结构部件。
此外,限定热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最好配置在分开配置的上述热电元件之间。
此外,最好由上述电极部件包围的热电元件间的间隔,比该热电元件与由与该电极部件邻接的电极部件包围的热电元件之间的间隔短。
此外,上述结合部件利用钎料与上述配线基板接合,最好将上述结合部件的与钎料的接合面形成为倒角形状。
此外,最好在上述结合部件的与上述盖部的接触部分上设置了向外侧折叠的折叠部。
此外,最好设置了在向上述盖部施加压力的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
根据本发明的热电变换装置,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转时的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断面结构的图。热电变换装置1具有多个p型热电元件10和n型热电元件11。与要配置各个热电元件10、11的位置对应配置的多个放热侧电极13,在形成平面的放热侧基板14的表面上配置成矩阵状。关于多个p型热电元件10和多个n型热电元件11,所述这些热电元件的放热侧端面与放热侧电极13利用焊锡12接合。
在各个热电元件10、11的吸热侧端面上配置着吸热侧绝缘基板4、吸热侧电极5和作为网结构部件的金属细线网6。金属细线网6是构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导电部件。热电元件的吸热侧端面在施加了压力的状态下与金属细线网6接触。利用这样的结构,由金属细线网吸收热电元件的高度的偏差,就能得到稳定的导通。将该金属细线网6配置成跨过一组热电元件10、11的吸热侧端面。配置浴盆状的具有箱型结构的吸热侧电极5,使其覆盖该金属细线网6。通过构成为浴盆状,在使金属细线网与热电元件难以脱离的同时,使构成平面的底面部的表面与放热侧绝缘基板对置,因此,与用网结构接触的情况相比,能使接触面积增大,有助于增大吸热效率。
此外,与仅是编织了细线的结构相比,有助于降低电极部件的电阻。在吸热侧绝缘基板4与吸热侧电极5对接的区域上个别地设置着铜层。此外,在与吸热侧电极对接的主面对置的主面的整个面上设置着铜层,在提高吸热效率的同时,防止吸热侧基板4的翘起。这就有为了在放热侧基板14上钎焊框9而将热电变换装置全体投入到炉中时,在吸热侧基板4上不产生翘起的效果。
吸热侧绝缘基板4、吸热侧电极5和作为网结构部件的金属细线网6利用盖2和放热侧基板14,被保持并夹持成向热电元件的纵向、即伴随电动势的发生而流动电流的方向上施加压力。即,所述盖2和放热侧基板14隔着热电元件10、11,用分开对置的形状进行配置。热电变换装置1由盖2、框9、放热侧基板14构成密闭的箱型结构体。将箱型结构体的内部设定成减压气氛,使得即使施加大的温度变化,结构体也难产生变形和破坏,为了维持该气氛,利用箱型结构体密封着各热电元件10、11。
利用贯通放热侧基板14内而形成的通孔16,将在热电元件10、11中产生的电动势取出到外部。利用焊锡17,与露出在通孔16的外部侧的主面上的部分连接着在绝缘基板上配线的外部配线18。此外,在放热侧基板14的外部表面上形成着用于提高放热性的金属覆盖膜1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热电变换装置的高温侧的使用温度设为600℃,在热电元件中使用了具有スクツテルダイト结构的p型和n型的热电元件。所述p型和n型示出构成为加热时的电流产生的方向对于热的梯度方向为相互反向的关系。通过利用放热侧电极13和吸热侧电极5使p型和n型热电元件10、11串联,就使电动势的电压升压。即,交替地通过p型热电元件10和n型热电元件11,从外部配线18取出电流。
本实施方式的热电元件变换装置例如由如下的工序制造。
如图2所示,在平面状的主面上形成了放热侧电极13的放热侧基板14上,由分配器对与放热侧电极13的热电元件接合的部分供给焊锡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热电元件变换装置的放热侧的使用温度设为200℃,故放热侧电极13使用了铜,放热侧基板14使用了Al2O3基体材料的陶瓷基板,焊锡12的组成使用了Pb-8wt%Sn-2wt%Ag的焊锡膏。再有,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取代焊锡12的焊锡材料的接合部件,只要熔点在200℃以上就可以使用,无特殊限定。
把框9作为Al2O3基体材料的陶瓷基板,所述框9与放热侧基板14用钎料8接合。钎料使用了银焊料。此外,为了在框9的上面进行后述的焊接,在钎料8的上面进一步钎焊与盖2的材料相同材料的科瓦铁镍钴合金7。
再有,框9和放热侧基板14的基体材料要考虑排热效率和隔热性能及气密性能的平衡来选定,但若综合起来不使热电变换装置的发电性能显著降低,就可以使用。此外,钎料8只要在热电变换装置的规定的使用温度中接合强度难以降低,能保持陶瓷与陶瓷的接合状态,就无特殊限定。此外,不是钎焊框9和放热侧基板14的结构,当然也能构成为浴盆状的箱型的结构体。
在热电元件10、11的放热侧端面上,为了提高焊锡12与热电元件10、11的接合性,进行了Cu薄膜的形成。在用Cu溅射成膜2μm之后,用电镀成膜18μm,薄膜的整个膜厚成为20μm。再有,接合材料最好随着使用温度变更。此外,热电元件的端面处理只要难以损伤热电元件的性能,能够提高与接合材料的连接性,就无特殊限定。
如图3所示,装配夹具20具有分别限定了热电元件10、11一个个端面应存在的相对位置的结构,在装配夹具20上,对于各个限定结构,配置成吸热侧端面对接各热电元件10、11,确定热电元件10、11相互的相对位置,使图2中示出的已供给了焊锡的放热侧基板14反转,盖在装配夹具20上的各热电元件10、11的放热侧端面上,成为图4的状态。即,在各热电元件10、11的放热侧端面上,通过焊锡12固定放热侧电极13。
通过在已固定的状态下投入到回流炉中加热,焊锡12就熔融后焊上。这时,在焊锡12构成的接合部中,吸收热电元件的高度偏差,由装配夹具20使热电元件10、11的吸热侧端面一致,由成为接合面的多个吸热侧端面形成的假想平面的平面性提高,能够容易地实现与吸热侧电极5、盖2的滑动接触的结构。
下面,如图5所示,在各热电元件10、11上配置连接了p型热电元件10和n型热电元件11的金属细线网6和吸热侧电极5,使得p型热电元件10与n型热电元件11电气性串联,另外,如图6所示,配置吸热侧绝缘基板4,使其覆盖在这些金属细线网6和吸热侧电极5上。
接着,设置盖2,使其覆盖吸热侧绝缘基板4,所述盖2设置了具有连通表里的开口的封闭孔3,利用预先钎焊成框状的科瓦铁镍钴合金7来焊接盖2和框9。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盖2的坯料上得到规定的吸热性能,并且使框9与放热侧基板14的热膨胀差小,使用了科瓦铁镍钴合金。
最后,通过将热电变换装置放置在减压气氛中,利用激光熔融封闭孔3并堵住,就能够得到具有密闭结构的热电变换装置。
另外,使从变换装置取出的配线通过设置在放热侧基板14上的通孔16,就能够提高变换装置的气密性。
图7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热电变换装置21的特征在于不另外准备绝缘性基板,盖2与吸热侧电极5直接接触。
盖2与实施方式1同样,由于需要与框9焊接而接合,故用金属构成。这时,由于吸热侧电极5需要各自电气性独立,因此,盖2与吸热侧电极5必须要电气性绝缘。因此,在盖2的与吸热侧电极5的接触面上形成着氧化膜等绝缘性膜。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在吸热侧电极5的与盖2的接触面上形成绝缘性膜,或者,在盖2和吸热侧电极5这两者上形成绝缘性膜等的结构,构成热电变换装置。
由于与图1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省略吸热侧绝缘基板4,因此,热阻小,能够使热电元件的吸热侧端面的温度与吸热对象物的温度接近,能够提高热电变换装置的发电效率。
图8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该热电变换装置22的特征在于,用在高度方向上一分为二的框23和框24构成连接盖71和放热侧基板14的框。用Al2O3等陶瓷构成盖71和放热侧基板14,框23和框24进行焊接,故例如用科瓦铁镍钴合金构成。
在框23和框24的对接面中嵌合盖71和放热侧基板14,所述盖71具有通过银焊料8钎焊了框23的金属部72,所述放热侧基板14具有通过银焊料8钎焊了框24的金属部73,用激光焊接框23和框24重合的部分,另外,通过在减压气氛下用激光熔融并塞住封闭孔3,能够实现密封结构。金属部72和73用例如Cu等形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设为嵌合框23和框24的结构,因此,在制成热电变换装置时,可用该嵌合来吸收元件高度的偏差和焊接组装的偏差等,能够容易地实现密封结构。
图9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该热电变换装置31的特征在于,在高度方向的两端部即盖32和放热侧基板14的接合部中,由弯曲加工的框33构成连接盖32和放热侧基板14的框。由Al2O3等陶瓷构成盖32和放热侧基板14,由可焊接的金属例如科瓦铁镍钴合金构成框33。
框33的一个端部与放热侧基板14的接合通过钎料8钎焊。在弯曲加工的框33的弯曲部上形成焊锡的圆角形状,有助于接合强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利用焊接进行框33的另一个端部的弯曲部与盖32的接合。在盖32上,通过钎料8,在由Cu等形成的金属部36上钎焊着科瓦铁镍钴合金环35,将该科瓦铁镍钴合金环35与框33焊接。这时,另一个端部的端面向着热电变换装置31的外部。利用该弯曲加工,能够提高框33与盖32的接触面积。对由钎焊预先堆在盖32上的科瓦铁镍钴合金与框33的接合界面照射激光进行焊接。
这样地,通过弯曲加工金属制的框的接合端面,在焊接中和钎焊中也容易提高接合强度,其结果,有助于使框的厚度变薄。
在图9的热电变换装置31中,吸热侧电极的结构也不同。在盖32的主面中的与热电变换装置的内部对置的主面上垂直设金属突起34,以包围热电元件10、11的吸热侧端面对置的区域。金属突起34最好用Cu等良导体形成。在由该金属突起包围的区域上配置金属细线网6,此外,热电元件10、11的吸热侧端面配置成压接在该金属细线网6上。这样,利用金属突起34抑制金属细线网6和热电元件10、11的偏移,能够降低接触不良。
图10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该热电变换装置41在箱型结构体的内部空间中垂直设置绝缘部件陶瓷板42。陶瓷板42配置成存在于电气性地连结热电元件10、11的放热侧电极13上的电容元件10、11之间。陶瓷板的高度设定在到达吸热侧电极5,没到盖和吸热侧绝缘基板的高度上。
图11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该热电变换装置51取代陶瓷板42,使用作为绝缘部件的具有0.18mm~0.22mm的粒度分布的多个玻璃球52。玻璃球填满箱型结构体的内部空间。最好尽可能地排除存在于由玻璃球相互产生的间隙,设定为减压气氛。通过使用玻璃球52,能够省略分别配置绝缘部件的工序,制造性变容易。
图12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热电变换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装置61的结构在于,使由吸热侧电极5包围的热电元件间的间隔,比该热电元件与由与该吸热侧电极5邻接的吸热侧电极包围的热电元件的间隔短。具体地说,由吸热侧电极5电气性连接的p型热电元件10b与n型热电元件11b的间隔,比由放热侧电极13电气性连接的p型热电元件10b与n型热电元件11a的间隔短。利用该结构,在确保邻接的吸热侧电极5彼此之间的绝缘性的同时,使热电元件的安装密度提高,使每单位面积的发电性能提高。作为框9的材质,为了减少向框9流热量,增加向各热电元件流热量,最好热传导率要小。在此,为了使与盖2的焊接容易,使用与盖2同一材质的科瓦铁镍钴合金。如图12所示,在使框9的与钎料8的接合面成为断面是三角形倒角形状的同时,通过在钎料8上形成与倒角形状相对应的圆角,使接合强度提高。在提高接合强度时,使框9和钎料8成为这样的形状是因为,假设在框9和钎料8在该图的水平方向上变粗的情况下,仅该部分的热量变得容易传导,此外,也成为导致装置自身大型化的原因。再有,关于钎料8的材质,只要热电变换装置的使用温度中接合性不降低,就无特殊限定。
此外,在框9上设置折叠部,该折叠部在与盖2的接触部分上向外侧折叠,通过扩大框9的与盖2的接触面的面积,就容易焊接框9和盖2。另外,通过用激光从外部焊接框9的折叠部和盖2的端部,就容易进行关于焊接状态的外观检查,这样,确保气密性。再有,框9可以利用机械加工的切削加工来制造,但只要能加工成与上述同样的形状,就不特殊限定加工方法。
此外,通过在盖2上设置弯曲部,该弯曲部在向与框9的接合部分的内侧施加压力的方向上弯曲,使盖2具有弹性,就可以一边向吸热侧基板4推压盖2,一边容易地进行与框9焊接时的组装。
设定放热侧的使用温度为200℃,在电极中使用铜,在放热侧基板14中使用Si3N4基体材料的陶瓷基板,在焊锡材料中使用Pb-8Sn-2Ag焊锡膏。再有,焊锡只要熔点在200℃以上,就不特殊限定其材质。
由绝缘树脂19涂覆从热电变换装置通过通孔16取出的外部配线18。通过在配线的引出中利用通孔16,就容易确保热电变换装置的气密性。此外,通过使金属箔15与绝缘树脂19的各个外面位于的高度重合,来降低与散热装置等的热源接触时的接触热阻。
如以上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的热电变换装置中,通过设定为安装在多个p型热电元件和n型热电元件的吸热面上的吸热侧电极对于盖可滑动地压接的保持结构,即使盖和热电元件按各自不同的比率热膨胀,也能够防止接合部和热电元件的损伤,与现有的热电变换装置相比,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优良的可靠性的热电变换装置。
此外,通过在吸热侧电极上使用具有网结构的金属细线,能够吸收变换装置组装时的元件的高度偏差,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接合性提高,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装置。
另外,通过使热电变换装置为密封结构,能够防止热电元件和接合部的氧化而引起的劣化,能够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热电变换装置。
通过由盖2和放热侧基板14夹持吸热侧绝缘基板4、吸热侧电极5和金属细线网6,即使加热变换装置后热变形,也能够防止在各热电元件10、11与吸热侧电极5的接触面上产生滑动,产生元件的破损等。
通过在吸热侧电极5的周缘上设置凸部,该凸部在组装时和热变形时与热电元件的侧面接触,能够防止从热电元件吸热面侧端面脱离。
利用金属细线网6,由网结构的变形作用吸收热电元件的高度偏差和由焊锡12与放热侧基板接合了热电元件时的组装偏差,就能对整个热电元件施加加压力。此外,通过组合在周缘上设置了凸部的吸热侧电极5和金属细线网6,能够防止金属细线网6的脱落,组装性也提高了。也可以用网结构形成吸热侧电极5。
吸热侧电极5需要各自电气性独立,但要实现密封结构,就需要盖2和框9的焊接,从操作性的观点出发最好盖2是金属。因此,通过在盖2和吸热侧电极5之间设置吸热侧绝缘基板4,能够确保绝缘。此外,通过在各热电元件10、11之间配置了陶瓷板42,能够提高热电元件10、11间的绝缘性。在此,通过在吸热侧绝缘性基板的两个面上设置金属箔,在形成从盖2向各热电元件10、11的热通路的同时,能够期待吸收变换装置组装时的厚度方向的偏差。此外,通过在盖2的与吸热侧电极5的接触面和吸热侧电极5的与盖2的接触面上形成绝缘性薄膜,能够省略吸热侧绝缘性基板4,结构简单,在热方面也能够使吸热对象物与热电元件的吸热侧端面的温度差减小,能够提高作为热电变换装置的发电效率。
通过在相邻的热电元件之间配置限定热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即使对热电元件施加由于意外的冲出而产生的大的偏移,也能够防止与邻接的热电元件的接触,能够防止从滑动的吸热侧电极的脱离。该绝缘部件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但在由物质填充了内部空间的情况下,由于该物质的热膨胀,恐怕发生焊接部分的破坏和导通不良等,因此,最好构成为填充了粉末或多个粒子状物质的结构。最好该粉末和粒子状物质是在热电变换装置的工作温度区域中相互不熔融的结构。此外,在设为壁结构体的情况下,最好构成为仅与构成箱结构体的部件中的某一个部件或者多个平面不连续连结的箱结构体的连续的一个平面接合。
本热电变换装置将高温侧的使用温度设定为600℃,因此,热电元件使用了具有スクツテルダイト结构的p型和n型热电元件。在600℃的大气气氛中,スクツテルダイト热电元件氧化,性能降低。因此,通过设为由盖2、框9和放热侧基板14构成的密封结构,能实现减压气氛,能防止各热电元件10、11的氧化,能够在所有场所中设置热电变换装置1。
通过使由吸热侧电极5包围的热电元件间的间隔,比该热电元件与由与吸热侧电极5邻接的吸热侧电极包围的热电元件的间隔短,能够确保邻接的吸热侧电极5彼此之间的绝缘性,能够使热电元件的设置密度提高,使每单位面积的发电性能提高。
通过使框9的与钎料8的接合面设定为倒角形状,能够使框9与钎料8的接合强度提高。
通过在框9的与盖2的接触部分上设置了向外侧折叠的折叠部,扩大了框9与盖2的接触面的面积,因此,能够使框9和盖2的焊接容易。
通过用激光从外部焊接框9和折叠部与盖2的端部,容易进行关于焊接状态的外观检查,由此能够确保气密性。
通过设置弯曲部,在向盖2的与框9的接合部分的内侧施加压力的方向上弯曲,盖2就具有弹性,因此,能够一边向吸热侧基板4推压盖2,一边容易地进行对框9焊接时的组装。
再有,所述可变形的结构部件,是在由热电元件向表面施加压力时表面变形后与热电元件的接触面积增大的部件,可以适用例如除了网状部件之外的由格子状、凹凸状、由模压形成的板状等的部件。

Claims (29)

1.一种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配线基板;
多个热电元件,其一个端面与所述配线基板接合;
多个电极部件,其配置成与上述多个热电元件的另一个端面移动接触;
盖部和结合部件,其保持上述多个热电元件和上述多个电极部件,所述盖部配置成使压力施加到所述热点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部件具有限定上述热电元件的位置的凸部,所述凸部设置成包围上述热电元件被压接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部件配置成与上述热电元件串联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件包括外部件和设置在上述热电元件与上述外部件之间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可变形的结构部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限定热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分别配置在上述热电元件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电极部件包围的热电元件间的间隔,比该热电元件与由与该电极部件邻接的另一个电极部件包围的另一个热电元件之间的间隔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部件是利用钎料与上述配线基板接合的结合部件,将上述结合部件的与钎料的接合面形成为倒角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结合部件的与上述盖部的接触部分上设置了向外侧折叠的弯曲。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部设置了沿压力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10.一种热电变换装置,包括:
配线基板;
多个热电元件;
多个固定接合部,将所述多个热电元件的一个端面与所述配线基板连接;
多个可移动接合部,将所述多个热电元件的另一个端面与多个电极部件连接;
压力壳体,其保持所述多个热电元件和所述多个电极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合部包括焊料接合部,所述可移动接合部不包括焊料接合部。
12.一种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多个热电元件的一个端面与配线基板接合;
将多个电极部件安置成与所述多个热电元件的另一端面滑动接触;
在所述电极部件的外部安置盖部;及
由结合部件将盖部与配线基板结合,从而在盖部和配线基板之间施加压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热电元件和所述电极部件之间安置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可变形的结构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在热电元件之间安置限定热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陶瓷用于所述配线基板,科瓦铁镍钴合金用于所述盖部,且陶瓷用于所述结合部件,该制造方法还包括:
通过钎料结合所述结合部件和配线基板;及
通过钎料和科瓦铁镍钴合金结合所述结合部件和盖部。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将结合部件与配线基板的接合表面形成为倒角形状;及
通过钎料将结合部件的接合表面与配线基板结合。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热电元件安置在配线基板上,使得由上述电极部件包围的热电元件间的间隔,比该热电元件与由与该电极部件邻接的另一个电极部件包围的另一个热电元件之间的间隔短。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给所述盖部开密封孔;
将热电装置安置在减压气氛中,在所述热电装置中所述盖部和配线基板由结合部件结合;及
在所述减压气氛下闭合该密封孔。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孔由激光闭合。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穿过配线基板形成通孔以便通过导线,从而取出在热电元件中产生的电动力。
21.一种热电变换装置,包括:
由陶瓷制成的配线基板;
多个热电元件,其一个端面与所述配线基板接合;
多个电极部件,其配置成与上述多个热电元件的另一个端面滑动接触;
盖部,由科瓦铁镍钴合金制成,安置在所述电极部件的外部;及
结合部件,通过钎料与配线基板结合,并通过钎料和科瓦铁镍钴合金与盖部结合,从而在盖部和配线基板之间施加压力。
22.一种热电变换装置,包括:
配线基板;
多个热电元件,其一个端面与所述配线基板接合;
多个电极部件,其配置成与上述多个热电元件的另一个端面滑动接触;
盖部,安置在所述电极部件的外部;
结合部件,将配线基板与盖部结合,从而在盖部和配线基板之间施加压力;及
密封孔,安置在盖部上,在减压气氛中闭合。
23.一种热电变换装置,包括:
配线基板;
多个热电元件,其一个端面与所述配线基板接合;
多个电极部件,其配置成与上述多个热电元件的另一个端面滑动接触;
盖部,安置在所述电极部件的外部;
结合部件,将配线基板与盖部结合,从而在盖部和配线基板之间施加压力;及
电通孔,安置在配线基板上,穿过配线基板通过导线,从而取出在热电元件中产生的电动力。
24.如权利要求21-2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部件具有限定上述热电元件的位置的凸部,所述凸部设置成包围上述热电元件被压接的区域。
25.如权利要求21-2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件包括外部件和设置在上述热电元件与上述外部件之间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可变形的结构部件。
26.如权利要求21-2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限定热电元件的位置的绝缘部件分别配置在上述热电元件之间。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电极部件包围的热电元件间的间隔,比该热电元件与由与该电极部件邻接的另一个电极部件包围的另一个热电元件之间的间隔短。
28.如权利要求21-2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结合部件是利用钎料与上述配线基板接合的结合部件,将上述结合部件的与钎料的接合面形成为倒角形状。
29.如权利要求21-2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热电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部设置了沿压力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
CNA2008101316487A 2003-07-25 2004-07-23 热电变换装置 Pending CN1013207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1/2003 2003-07-25
JP2003202121 2003-07-25
JP090250/2004 2004-03-25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51624A Division CN100449811C (zh) 2003-07-25 2004-07-23 热电变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0781A true CN101320781A (zh) 2008-12-10

Family

ID=40180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316487A Pending CN101320781A (zh) 2003-07-25 2004-07-23 热电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2078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7685A (zh) * 2010-09-09 2013-05-08 排放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密封元件的用于车辆热电发电机的热电模块
CN104685646A (zh) * 2012-10-05 2015-06-0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CN114909818A (zh) * 2022-07-18 2022-08-16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核绝热去磁制冷系统中的锡制分合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7685A (zh) * 2010-09-09 2013-05-08 排放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密封元件的用于车辆热电发电机的热电模块
CN103097685B (zh) * 2010-09-09 2015-12-02 排放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密封元件的用于车辆热电发电机的热电模块
CN104685646A (zh) * 2012-10-05 2015-06-0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热电变换式发电装置
CN114909818A (zh) * 2022-07-18 2022-08-16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核绝热去磁制冷系统中的锡制分合装置
CN114909818B (zh) * 2022-07-18 2022-10-04 南方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核绝热去磁制冷系统中的锡制分合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9811C (zh) 热电变换装置
CN104040742B (zh) 热电元件及具备该热电元件的热电模块
CN103035542B (zh) 用于生产功率半导体设置的方法
JP6094136B2 (ja) 熱電変換素子組立体及び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10082A (ja) 熱電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10139210A (ko) 열전 변환 소자의 제조방법
KR100630997B1 (ko) 열전 변환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3748691A (zh) 电连接多个太阳能电池的方法及光伏组件
US20050211288A1 (en) Thermoelectric device
CN102265393A (zh) 电气的或者电子的复合构件以及用于制造该复合构件的方法
JP5092157B2 (ja) 熱電モジュール
JP2009130118A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太陽電池
JP2017034135A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80008877A (ko) 감소된 클립 변위로 반도체 다이를 장착하기 위한 도전성 클립을 갖는 리드 프레임
CN104603965A (zh) 激光二极管用珀耳贴模块
JP2010288448A (ja) 冷却装置を備えて成る電流コンバータ装置構造を製造する方法と電流コンバータ装置構造
CN101320781A (zh) 热电变换装置
CN101677488B (zh) 高导热基板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KR20090120437A (ko) 열전달부재를 구비한 열전모듈
JP6804181B2 (ja) 電力用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実装方法
JP6850988B2 (ja) 熱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US10333015B2 (en) Solar cell assembly I
JPWO2017056549A1 (ja) 熱電モジュール
JP4690700B2 (ja) 熱電変換装置および熱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0480459Y1 (ko) 이중 적층 리드 프레임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