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54256A - 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54256A CN109754256A CN201711108224.4A CN201711108224A CN109754256A CN 109754256 A CN109754256 A CN 109754256A CN 201711108224 A CN201711108224 A CN 201711108224A CN 109754256 A CN109754256 A CN 1097542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de
- service
- digital
- digital human
- ch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40—Authorisation, e.g. identification of payer or payee, verification of customer or shop credentials; Review and approval of payers, e.g. check credit lines or negative lis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6—Buying, selling or leasing transac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1—Electronic credenti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involving a neutral party, e.g.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notary or trusted third party [TTP]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4—Payment circuits
- G06Q20/06—Private payment circuits, e.g. involving electronic currency used among participants of a common payment scheme
- G06Q20/065—Private payment circuits, e.g. involving electronic currency used among participants of a common payment scheme using e-cash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8—Payment architect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8—Payment architectures
- G06Q20/085—Payment architectures involving remote charge determination or related payment systems
- G06Q20/0855—Payment architectures involving remote charge determination or related payment systems involving a third part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8—Payment architectures
- G06Q20/10—Payment archite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EFT]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me banking systems
- G06Q20/102—Bill distribution or paym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8—Payment architectures
- G06Q20/12—Payment archite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shopping systems
- G06Q20/123—Shopping for digital content
- G06Q20/1235—Shopping for digital content with control of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6—Payment applications installed on the mobile de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wireless devices
- G06Q20/327—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 G06Q20/3276—Short range or proximity payments by means of M-devices using a pictured code, e.g. barcode or QR-code, being read by the M-devic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6—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electronic wallets or electronic money safes
- G06Q20/367—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electronic wallets or electronic money safes involving electronic purses or money safes
- G06Q20/3672—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electronic wallets or electronic money safes involving electronic purses or money safes initialising or reloading thereof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6—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electronic wallets or electronic money safes
- G06Q20/367—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electronic wallets or electronic money safes involving electronic purses or money safes
- G06Q20/3674—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electronic wallets or electronic money safes involving electronic purses or money safes involving authentic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1—Electronic credentials
- G06Q20/38215—Use of certificates or encrypted proofs of transaction righ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382—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 G06Q20/3823—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insuring higher security of transaction combining multiple encryption tools for a transa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40—Authorisation, e.g. identification of payer or payee, verification of customer or shop credentials; Review and approval of payers, e.g. check credit lines or negative lists
- G06Q20/401—Transaction verification
- G06Q20/4014—Identity check for transac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8—Payment protocols; Details thereof
- G06Q20/40—Authorisation, e.g. identification of payer or payee, verification of customer or shop credentials; Review and approval of payers, e.g. check credit lines or negative lists
- G06Q20/405—Establishing or using transaction specific rul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5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using hash chains, e.g. blockchains or hash tre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220/00—Business processing using cryptograph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209/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 H04L9/00
- H04L2209/56—Financial cryptography, e.g. electronic payment or e-cash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na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rket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在基于码链实现交互时任意一个数字人具有标识信息,通过终端设备对基于码链接入协议生成的编码介质进行识别,使数字人得以代表人来接入码链网络,根据人的委托与其他数字人和/或系统进行数据传递。通过对编码介质的识别,获得码链服务器的接入地址,进而从码链服务器处获得实际提供服务的服务器地址,通过提供要求的服务参数获得服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的网络接入机制,提供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适用于物联网、数字人网络领域,但不限于此。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等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的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便捷,随之也出现了互联网革命,大量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建立。但是被传统的互联网理论所限制,目前还是通过人基于网页(或APP)与运营服务商的服务器交互的模式实现,其缺陷在于并未充分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人与物之间的交互方式的特征,方法和模型,从而人为地将人的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的活动,造成线上线下活动虽然在商业上有着同样的意义,但其数据和模型被割裂的现象。
传统的互联网都是基于IP的链接实现;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具备被人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并在需要的时候,按人的指令(意愿,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与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获取信息,并传递给商业系统。
传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往中,都是模拟方式;传统的互联网世界上,人机交互是通过键盘鼠标输入、语音输入、屏幕显示等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效率低,而且需要教育学习、培训,被社会所认知后才能够广泛被采用;使得目前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受限于这个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用于人机交互的设计和推广(所谓引流成本)。
目前互联网经济的负面特征,包括在服务商提供互联网门户、支付服务、点评服务、分类服务、社交服务、电商平台等存在互联网垄断壁垒。即,虽然互联网在技术上是扁平型的,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用户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上的各种通用服务来找到自身需要的服务,所以用户不仅丧失了个人数据的拥有权,而且不得不被动接受各种垄断的互联网商业服务带来的质量,价格上的不公平性:尤其是各个用户对互联网服务公司创造的价值,但是享受该价值增值的是该服务公司,而并非全体创造价值的人民的每一个人。本发明专利试图克服这一缺陷,即创造网络价值的每一个人,其每一次行为都可以在“码链接入与验证”中得到体现,从而对每个数字人进行“正反馈”。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各种身边的事物来进入互联网,扫码给用户带来“所见即所得”的感受,从而逐步打破互联网的服务商的信息垄断壁垒,形成了以分享为特征的新的互联网经济形态。由于分享经济的灵活性,自从分享经济的概念一问世就迅猛发展,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但由于分享经济还是留用了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平台,从而使得分享经济的各种问题也不断显现。
例如,由于二维码病毒、伪造二维码、信息篡改、个人信息盗取、信息水军等,使不法P2P金融、不法虚拟货币、不法传销、不法信息分享等问题(特别是关系到百姓生活工作中最根本的经济活动中的问题)给国家的安定团结,人民的和谐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二维码的推广与普及,二维码应用越来越多,一定程度改变了接入的方式。但是,二维码的使用,大部分是基于智能手机的应用,需要用户根据目标物体的性质,找到对应的APP应用,然后启动摄像头扫描与识别。整个过程人的参与度很高,使用仍不方便。
二维码最早的提出和使用,主要是为了解决条形码数据容量不足,辨识能力差的毛病而提出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要点在于二维码读码器从静态二维码读出数据,并由后台服务器处理这些数据来实现整个智能化过程。但这个过程同样受到二维码数据容量的限制,而各种二维码的编制规范和方式又使得读码器以及后台服务器的制作变得复杂。
现有一种利用两台服务器来实现“二维码扫一扫”的过程。利用这个过程,二维码不需要保存所有数据,而通过一个链接到第二个服务器的指令,使得处理服务器能够获得二维码中隐含的足够的信息,而完成商业处理过程,这样不仅使得一次“二维码扫一扫”过程中交互的数据可以接近无限,彻底解决容量问题,也使得敏感保密信息的传递也变得更加安全。该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二维码支付,共享单车等众多领域,成为利用物联网建立新商业模式时的基础之一。
然而,诸如微信支付等单纯依靠“二维码扫一扫”技术实现的商业过程,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二维码可以任意发行,而且二维码通常包含指向第二个服务器的链接,人在扫一扫的过程中并不能意识到这个第二个服务器是否可靠,利用伪造的服务器和数据偷窃,篡改等黑客手段,很容易地就能够实现盗刷和诈骗。
物联网从各种独立的数据网络向广域互联的物联网发展:5G,NB-LTE网络等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带来从机械计算向智能计算的转变(ALPHAGO:深度学习,评估,概率决策),但是其与人类渐行渐远,这也是源于错误的哲学思维模式“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当下的AI(人工智能)都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即是以IP地址作为底层连接,所有的配套联网接入设备,也都是以IP地址管理为基础的,这样的联网不仅使得联网的各个节点是IP,即机器,包括联网电脑、手机、无人驾驶汽车、飞机、冰箱、空调等,甚至是大脑植入芯片的半人半机器,而这些,都在极大地发展了“AI”使其进化成为“智神”(HomoDeus),即可以存在于网络空间,或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多个地点),或者不存在于任何地方,是硅基文明的一种表现;然而由于是非人类的,脱离人类社会的,所以造成各种乱象(黑客,水军,匿名等),同时,单相的“点对点链接”也不能如实表达基于社交形成的部落群体的人类社会特征。
本发明就是要突显“人类社会”的一个“价值表现”(区别于机器人),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人的介入可以赋予信息更多的含义。通过链式传播方式(具有以人为中心,根据个人自有的关系网传播的特点),信息接收者不仅可以收到原始信息,同时也能获取传播者给予的属性信息,并可以通过传播链来获取更多的关联信息,从而做出更为合理的决策和行为。进一步延伸来看,这些属性信息不仅可以使得接收者获取信息的传播途径,同时也能对信息本身的内涵的真伪、好坏、合理理性等作出判断。
但是,由于属性信息本身是传播者对原始信息的叠加,其属性本身具有以下的特征:1)主观性:对属性的赋值具有极强的传播者的主观性,它随着时间、传播者的情况以及其他客观要素发生改变。2)可伪造性:可以极为简单地变更信息本身的可信性以博取个人利益。3)传播效率问题:由于接触范围的局限性,链式传播的效率比利用互联网发布/转发更为缓慢低效,从而会降低使用的概率。4)成本问题:要保持传播链上信息的可靠性,必然会带来很高的验证成本,这些成本会导致信息成本的线性提升,从而会妨碍信息本身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度。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作为一个典型的在互联网上流通的需要极高可靠性的交易账簿信息,区块链技术使用了密码学算法和投票模型来验证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含有所有交易履历的分布式链式数据库,随着时间的流逝,密码学算法的难度和链式数据库的查询难度也在指数级上升。显然这种模式只有依靠比特币的不断增值来维持,这显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一种做法。
区块链被称作是革命性的技术是因为它解决了信息网络去中心化的问题,从而使得网络共识的可信的信息能够做共识传递,但其问题也非常明显。1)高成本;2)无法在网络上隔断信息发起人的非法,伪造的信息传播。第2个问题突出表现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被广泛应用在非法洗钱和网络犯罪上。
区块链声称记账账本的好处是因为加密技术,所有账本都有多个副本,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不可能做假账;第二个好处是在这个记账里面出现了区块链2.0,就是说因为每一个账本对应的是经济活动,每一个经济活动背后对应的其实是一个合同或者说一个合约的一部分,所以区块链里整合了第二个概念叫智能合约;第三个是它改变了一个社会信任的机制。商业社会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多次打交道之后建立的信任,我们把它叫日久见人心模式,但是互联网上有了区块链之后让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说陌生人一次就建立信任成为可能。如果有人胆敢在区块链上造假,那就意味着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死亡。其中第三个就是区块链的根本错误点:任何基于机器的共识机制都会带来灾难。一点攻破,整个体系就瘫痪了。而本发明:人类社会的共识是应该基于人类本身的共识机制,而不是基于IP地址的机器。
而比特币的价值确定与使用的背书,却需要以机器人群体即基于IP地址的“社群”验证,不得不说是人类社会的悲哀。
当前的互联网模式下,最为典型的现有电子商务流程如下:消费者上商户网站获取商品信息,给商户下订单,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支付;商户确认支付完成后,进行货品配送或提供其他服务。以最典型的收单服务来说明第三方支付的情形,付款方在将钱打入第三方支付的银行账户的同时,第三方支付在托收方开具在第三方支付上的账户上记录收到的款项数目,然后:根据托收方和付款方之间的协议,在一定的条件下,允许托收方将其在第三方支付开具的账户名下的钱打入到托收方的银行账户中或者提出现金。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是有大量资金沉淀的,这部分钱称为备付金,常被第三方支付用于各种金融增值服务,而给第三方支付带来额外的利润源。
现有电子商务流程最主要的问题在于:
1)在交易过程中商户是处于信息强势位置的,它可以向消费者推送任何不经检验的商品信息,甚至伪造信息来引诱消费者作出非理智的消费决定。
2)第三方支付的存在是基于对消费者支付行为的不信任,从客观上讲造就了另一个强势方。
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不可或缺,以及第三方支付和商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商户和第三方支付联合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屡禁不止。
3)在整个交易易流程中,商户和第三方支付可以轻易地获得消费者的所有信息,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利用银监会既定的规则,消费者的完整个人信息可以在第三方支付全面整合,如用于商业目的,则对消费者本身的隐私带来重大的伤害。
4)从技术上来说,为了防止欺诈病毒,偷盗密码,网络攻击等英特网不法行为,消费者不得不使用证书、指纹、人脸、位置等更多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做自身的身份证明(相对而言,对商户仅使用数字证书来做身份证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从而使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更大,更为不可控。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由于个人身份证明和风险控制的成本越来越高,第三方支付就有冲动去利用其收集的消费者信息数据进行牟利,其恶果是造成第三方支付的劣胜优汰。
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强势地位,其不法行为甚至可能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都造成巨大的危害。这些危害事实上已经在国家经济运营的很多方面都已经体现出来,其突出表现是第三方支付和不法商户勾结伪装进行资金盘和非法传销的运作,利用第三方支付做非法信用套现,非法商户倒卖消费者个人消费数据,以及非法线上赌博,电信诈骗等等一系列新型经济犯罪的迅速增长。
随着线下扫码支付,无人超市,以及盒马生鲜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推出,消费者在使用目前的新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消费便利的同时,上述问题也将变得愈来愈严重。
第四方支付的情形下,第四方服务机构提供了一个银行和托收方之间的信息中介服务,所以并不产生资金沉淀,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并不要求其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在实际操作中,第四方支付也有利用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此时第三方支付起到了银行的作用。市场上需要第四方支付的理由,是由于客户所需要的电子支付服务的需求多样化、复杂化和自动化,使得通用的银行及第三方支付的服务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但如何保证第四方聚合支付的便捷及安全,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银行账户体系要真正适应时代变革,而解决问题的胜负手并不在于打造以Ⅱ、Ⅲ类账户为基干的网络金融新账户体系(电子账户体系),即基于账户管理的货币如目前银行体系的货币电子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保证金账户,预存消费卡等管理模式已经日益跟不上当下的扫码支付时代。如果把电子货币看成账户货币,面向内部结算的账户和服务账户是根本不同的。服务账户的功能有无限扩展性,如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保证金账户,预存消费卡,余额宝,借呗,花呗等基于账户货币的基本矛盾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推出本发明描述的纯粹意义上的数字货币,也就是码链数字货币。打通也必须使用有数字人管理与数字货币做媒介,而基金账户等专用账户不能用作支付:
原则上,对于非金融机构-例如第三方支付,是不允许开设金融账户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交易的时间差和账户支配权问题,第三方支付在交易保证过程中,一般是从预付到实付的期间中,第三方支付存在一些介于信息账户和金融账户之间的中间态账户,这部分钱就是所谓备付金,存在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备付金账户中。这个相当于零钱账户。目前央行银行体系管理下的关于账户的结构是树状结构图。但是由于交易本身的复杂性,付款条件(Payment condition)的多变性,功能性账户的开设是永远没有底的,任何一种交易行为都可以衍生出大量中间态的功能性账户。所以这就是目前账户货币体系与复杂多变的网络交易下的根本矛盾点。:
针对账户货币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主流思路是进一步细化金融账户的种类和功能,通过成立类似网联(管理网络线上交易支付),完善银联(线下为主导)清决算体系,设立银行分类账户来加强监管,监控洗钱行为,防控风险。
但是对于“信息账户”,作为货币发行与支付管理的主管机构并不限制其发展,但严格防控二清行为和资金池行为,通过执法行为,防控第三方或第四方支付变成金融机构。: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网上交易行为,建立网联支付清算系统就是第一次从系统流程上来规范网上支付行为中的金融账户的转账行为,以避免介于金融账户和信息账户之间账户的问题。而在线下则完全依托银联目前的清结算体系的完善。实质问题还是在于信息账户的定义和信息账户本身上。
由于账户是为货币金融服务的,任何一类的伴随支付行为的交易形态都可以推出一类功能性账户,这类功能性账户都存在对账户余额支配权的限制性规则,这些规则是多变的,涉及多方的,也易于形成体外循环,同时又是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因此也使得账户货币的发展走到瓶颈。
所以迫切需要的是对信息账户的管理和设计规范,这部分不属于央行管,也没有部门管,所以才是问题的核心。
例如旅游储值一码通(即通过统一扫码可以完成旅游景区的衣食住行的所有支付):作为央行来看,它并不关心实际交易情况,当用户把钱付给旅游一码通的储值公司后,金融账户上的人民币就从用户转给了储值公司,至于储值公司是否交付(Deliver)它的产品(贸易熟悉,服务属性),央行是不管的(金融属性)。又比如余额宝,作为央行来看,用户把钱转进余额宝就相当于买了天弘基金,至于天弘是否交付了它的产品,央行也是不管的。
但这些贸易属性、服务属性的商务公司管理的信息账户则可以把信息流程自动化,把实质上的交易行为,映射成天弘基金的买入卖出行为,甚至通过虚增信息账户的余额来获得实质上的货币发行权(类第二央行的行为),这个是问题所在。
也就是说:从经济贸易服务信息学理论上来说,金融账户和信息账户是无法分割的,任何基于金融账户和信息账户的分类来试图控制和监管账户类数字货币的流通的企图在理论上都是有严重漏洞的。
当投入非常大的资金建立一个网联工程的同时,也为未来挖了很大一个坑,在不远的将来甚至还要做第二网联甚至第三网联才能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
进一步,当下经济学的很多假设在实际中都是不成立的根本原因在于盲目相信“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这一构成现代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基本公理假设的错误。部分之和是无法拼接成整体:整体是需要了解“顶层设计的构想”。
盲目相信“部分之和等于整体”导致科学分科的弊端在于:以前的思路是,你要找一个东西的起源,都是要把它分解,来得到其组成和基本构件,分得越小就越基本。但现在考虑量子纠缠的话,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变了。广义相对论也是一个近似的有效理论。为什么呢?因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一个经典理论,和量子力学格格不入,虽然它很漂亮,但它只是一个漂亮的经典近似,它是从什么样的量子的结构中出来的?也不知道。所以,有没有更基本的、更漂亮的量子结构能把广义相对论、引力和基本粒子都搞出来,这还是基本物理学最大的未决问题。量子纠缠是物质和时空的本源,本发明以为,量子纠缠是一切物质的本源(见《物理学新的革命》,说量子纠缠是一切物质的本源不是忽悠。因为我们可以从量子纠缠推导出物质的运动方程,像麦克斯韦方程和狄拉克方程。说量子纠缠是时空的本源有点忽悠,因为我们现在还不能从量子纠缠推导出爱因斯坦方程。但是本发明试图从宏观世界来诠释、推导、量化、重现“世界的本源”。
虽然一直想弄清楚基本粒子、时空、引力的真正起源,但长期以来,进展甚微。1989年以来,在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中,发现了新型物质态--拓扑物态。后来才意识到,拓扑物态起源于复杂体系里的量子纠缠。表面看来,拓扑物态量子纠缠和基本粒子的起源毫无关系,但本发明现在认为,它们是完完全全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复杂体系里的量子纠缠是基本粒子、时空、引力的起源。
然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内求法”思维不被接受。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更是将验证这个错误的逻辑;因此整个西方的实证体系都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还是受到部分等于整体之和的错误引导;不是"人工智能"出问题,而是"人类认知"出了问题,把本身很具系统性的智慧降至机械论和还原论水平;人类不自觉地在推进、制造使自己陷入绝境:用机器取代人类最终消灭人类的路径。Cliffs Notes版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是:科学家证明原子能够同时以两种状态存在,这种现象叫做叠加。例如,单个原子能够同时存在于两个位置。规模扩大的话,叠加甚至会变得更加怪异。由于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有的物理学家作理论推定完全的物体存在于多个维度,让平行世界成为了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以一种新的网络接入机制,解决当前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是给出一种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
用户的终端设备对编码介质进行识别,使得可以接入码链服务器如获得码链服务器的接入地址;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接入地址与码链服务器交互,获得码链服务器向其发送的服务对象列表;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服务对象列表包含的服务地址,与服务地址指向的服务方的服务器交互,获取所述服务方提供的服务。
可选地,用户通过终端设备识别的编码介质,是由所述码链服务器发行的;由一个服务方提供服务时,所述码链服务器收到服务方提交的发码请求后,发行所述编码介质;或者,多个服务方有各自提供的服务时,所述码链服务器收到多个服务方按顺序提交的发码请求后,发行所述编码介质。
可选地,所述码链服务器在收到一个或多个服务方提交的发码请求时,根据各服务方的数字人标识信息对服务方进行验证后,发行所述编码介质。
可选地,所述服务对象列表包含表示服务顺序和参数的脚本、提供服务的一个或多个服务方的服务地址,及该一个或多个服务方对应的动态数字令牌;每个服务方对应的动态数字令牌,包含该服务方提供服务的场景描述及该服务方的数字人标识信息。
可选地,所述服务对象列表中通过服务顺序表示在当前阶段提供服务的服务方的服务地址;用户的终端设备将脚本要求的参数与根据参数提供的数据整合成服务参数,提供给所述服务地址指向的服务方的服务器以获取服务。
可选地,用户的终端设备通过识别编码介质还获得动态数字令牌;所述动态数字令牌包含服务方提供服务的场景描述及服务方的数字人标识信息。
可选地,用户的终端设备与码链服务器交互时,根据识别编码介质得到的包含服务方的数字人标识信息的动态数字令牌,请求码链服务器对服务方进行认证;所述码链服务器对由其认证通过的请求,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对象列表。
可选地,用户的终端设备与码链服务器交互时,请求码链服务器对所述编码介质进行认证;所述码链服务器对由其认证通过的请求,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对象列表。
可选地,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与码链服务器交互时,向码链服务器提供该用户的数字人标识信息;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与服务方的服务器交互,向服务器提供该用户的数字人标识信息;用户的数字人标识信息与该用户和/或其终端设备相对应。
本发明分别给出可在上述服务提供方法中使用的一种码链服务器、一种数字人的终端设备、一种数字人的服务器,以及对其整合的一种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
任意一个数字人具有标识信息,与该数字人所代表的人和/或其使用的终端设备相对应;通过终端设备对基于码链接入协议生成的编码介质进行识别,使数字人得以代表人来接入码链网络,根据人的委托与其他数字人和/或系统进行数据传递。
可选地,由发码中心发行所述编码介质,并管理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数字人通过对编码介质进行识别,获得指向发码中心的服务器的接入地址;数字人通过与发码中心的服务器交互,获取与该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
可选地,数字人通过与发码中心的服务器交互,获得指向其他数字人和/或系统的跳转指令。
可选地,数字人与发码中心的服务器交互时,通过提供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获得与该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符合该数字人的属性的内容;
或者,数字人与其他数字人和/或系统交互时,通过提供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获得与该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符合该数字人的属性的内容。
可选地,作为发行人的一个或多个数字人,向发码中心提交发码请求,发码中心对发行人进行身份验证后发行所述编码介质;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包含发行人的信息。
可选地,对通过识别编码介质来接入码链网络的数字人,发码中心将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记录至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
可选地,对进行数据传递的数字人,发码中心将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记录至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
或者,对进行数据传递的数字人,发码中心基于码链接入协议生成新的编码介质,新的编码介质的编码信息包含传递的数据及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
可选地,数字人进行数据传递时,是在从编码介质识别出的信息的基础上,由数字人代表的人进行信息过滤和/或提供附加信息后将数据传递出去。
可选地,数字人具有唯一的标识链,与解开该标识链的钥匙共同构成钥匙串。
本发明还分别给出可在上述交互实现方法中使用的一种数字人的终端设备、一种发码中心及对其整合的一种系统。
本发明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编码介质;所述编码介质可以用于上述任意一种方法或系统,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通过执行以下的任意一种操作,启动对所述编码介质的识别:
通过数字人的摄像头对编码介质扫描或拍摄;
对数字人提供的编码介质通过其他数字人的摄像头扫描或拍摄等各种基于光学的传感接入,进一步可以基于“量子码链”的量子纠缠效应的接入;(包括但不限于基于量子凝聚态的接入效应,与接入材料与量子计算的发码中心服务)
通过数字人的终端设备对编码介质或其同源的超级链接进行操控;
通过数字人的摄像头对准编码介质进行查看;
其中,数字人的摄像头或终端设备,与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绑定。
可选地,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由发行该编码介质的发码中心管理;任意一个数字人通过对所述编码介质的识别接入所述发码中心的服务器与之交互;
任意一个数字人向发码中心提供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获得与该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符合该数字人的属性的内容;
和/或,任意一个数字人向发码中心提供其他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获得与其他数字人有关的信息。
可选地,通过对所述编码介质的识别,产生对应用的驱动指令,使数字人获得服务;所述应用,安装于以下任意一种设备内,或由以下任意一种设备根据对所述编码介质的识别结果来产生驱动指令:
所述设备包含摄像头、与摄像头信号连接的可穿戴式设备、与摄像头或可穿戴式设备信号连接的终端设备、与摄像头或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信号连接的云后台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编码介质对应于特别提物权,是基于物权的智能合约的计量单位。
可选地,所述编码介质作为数字货币在指定的主题下接入使用时,其生命周期贯穿该主题的码链生命周期的始终;所述主题包含编码介质的发行人所提供的服务的集合;码链生命周期从编码介质通过发码中心发行起,到该主题提供的服务完全结束为止。
可选地,所述编码介质是人眼可见或不可见的光学点阵图,具有一维码、或二维码、或多维码的形式,是静态的、或是进行明暗光线变化或频率变化的;或者,所述编码介质是表面根据编码规则形成有三维立体结构的三体码。
本发明还有一个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摄像头,能够对上述任意一种编码介质进行扫描、或拍摄、或查看,并通过该摄像头的内置处理器或与该摄像头信号连接的外部处理器对编码介质进行识别;所述摄像头集成在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中,或者独立的摄像头与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或云后台服务器信号连接。
可选地,所述可穿戴式设备是智能眼镜。
可选地,通过集成的摄像头对准编码介质进行查看来启动对编码介质的自动识别,并从所述摄像头、智能眼镜、其他可穿戴式设备、与摄像头或智能眼镜信号连接的终端设备、与摄像头或智能眼镜或终端设备信号连接的云后台服务器之中的任意一个,获得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通过智能眼镜或其他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进行展现。
可选地,根据所述摄像头、智能眼镜、其他可穿戴式设备、终端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的数字人标识信息,获得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符合其数字人属性的内容进行展现。
可选地,通过智能眼镜或其他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进行展现时,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被叠加在智能眼镜或其他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原先展现的信息上进行同步展现。
可选地,根据感知到的场景参数或根据设定的场景模式,使所述摄像头对准编码介质进行自动对焦;
或者,所述摄像头对从编码介质反射回的光信号进行接收,并根据对摄像头与编码介质的距离的测算结果进行自动对焦。
可选地,所述编码介质是表面根据编码规则形成有三维立体结构的三体码时,所述摄像头对从三维立体结构各处反射回的光信号进行接收,并根据对各处到摄像头的距离差的测算结果,实现对三体码的识别。
可选地,数字人的摄像头在特定的实体场景下拍摄含地标信息的视频或图像,与编码信息包含该数字人标识信息的编码介质,发送到云后台服务器进行绑定;
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操作,使该数字人或其他数字人的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得以展示与所述实体场景对应的虚拟场景;其中,优选地,各数字人通过提供数字人标识信息在所述虚拟场景中获得符合其数字人属性的内容;
所述的操作,包含:
对被展示或传播的所述编码介质进行识别;
或者,根据定位信息确定处在实体场景时,对所述编码介质进行识别,
或者,对可按照条件被搜索到的所述编码介质进行识别,所述条件包含实体场景、地标信息、含地标信息的视频或图像、拍摄者的数字人标识信息之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及技术效果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基于码链提供服务的示意图;
图2示出基于码链通过第四方实现支付核销的示意图;
图3示出基于码链的智能眼镜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4示出对编码介质进行自动对焦、识别以驱动应用的示意图;
图5示出探测从编码介质反射的声光信号进行解码识别的示意图;
图6示出基于数字人标识提供符合其属性特点的服务的示意图;
图7示出码链结合场景在AR/VR领域应用的示意图;
图8示出码链物联网时代的数字设备和数字人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9示出基于账户管理的“扫码支付”的结构图;
图10示出码链思想下的支付流程示意图;
图11是区块链和码链比较的示意图;
图12是码链形成的示意图;
图13是码链认证机制下计算和验证的示意图;
图14是码链认证机制下状态迁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码链的物联网数字人模型及其实现方法。码链思想基于“数字人”概念,体现万事万物相连,以人为本的观察并创造世界的方式。在人、物交互的过程中,数字人需要迅速将自身的信息通过数字化方式传递给系统(数字人世界)。
数字人是一个在人机交互过程中能代表“人”(自然人,法人等)进行数据传递的代理网络,以“基于主题的数字人ID(数字人DNA)为身份标识进行活动,参与数字人网络”,该代理网络能动态保存人的基本信息,在人的许可和需要的时候向商业系统传递信息。因为其数据有可能保存在不同的商业系统中(例如微信和Facebook);所以对数字人的标识以一种链的方式实现,即,数字人可以同时具备“多主题”,以基于特定主题的唯一的标识链进行接入。数字人的标识链和解开标识的钥匙共同构成钥匙串。
码链网络中,数字人、其行为及物(商品)在线下与线上融合一体,即数字人每一次接入码链网络,可以是单一表现为二维码扫一扫,也可以是二维码点一点/看一看(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想),更可以是“二维码与同源链接”结合在一起的超级链接表达方式。“超级链接”所包含的信息与同源的二维码包含的信息相同,基于相同的预定编码规则生成;超级链接同时包含二维码,可以在真实世界被传感接入,也可以是在智能设备里,通过点击接入,例如长按二维码的图片可识别出相应的超级链接,用以接入码链网络。通过使用手机、平板、智能眼镜等数字化传感接入的终端设备来进行具体的接入操作,及接入码链网络后与其他数字人或系统的信息交互等;则数字人的标识信息,可以是与人和/或其智能设备的标识信息所对应。
码链网络的链接的主体节点是“数字人”,而非“IP/机器”(任何基于机器的共识机制都会带来灾难,一点攻破,整个体系就瘫痪了)。那么数字人应该是一个被拥有人控制的,代理“人的”部分行为的服务器或发起操作端。
如果只是把数字人看作只是一个ID或者是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呈现,那么在技术上依然是和服务端是不对等的。数字人的特征应该是1)常时可以发起会话。2)常时可以等待会话请求并开始会话。3)数字人之间的会话可以不经过人的干预(也就是不一定有人机界面,量子效应只是其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应用在码链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是基于“数字人”的共识机制;进一步是具有量子化,个性化,柔性化和低成本的特征;人类社会需要基于人的共识机制。
码链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数字人ID只是在程序实现上的表现形式,而彻底走以人为本的路径,而与物本位(以机器/IP地址为本的人工智能主义)分道扬镳;这样我们可以把数字人定义成:人所拥有的所有数字设备+个人信息服务器+外界网络接入入口(按照主题码链的形式);所以其在目前的物理网络上的体现可以是家庭智慧终端上的一个软件。服务端按照协议发送其服务码,码链上的数字人给予接入认证和过滤,数字人接受服务信息,和拥有者交互,替代拥有者管理部分信息交互,减轻人的工作:
码链接入协议是底层,然后是各种上述更上层协议的定义。所以在技术上的改变是在于改变人与服务端不对等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协议基础是码链数字货币,码链评价,码链服务交互:即数字化构建人类活动,形成信息化重构新世界。
在物联网时代:构建个人数据保护体系是非常关键的社会信息架构的课题;码链思想规范了个人数据保护协议(可以是前端匿名/网名,后端可追溯到实名),利用智慧家庭数据中心(数字人代理);接入码链,对于个人来说是比直接使用个人数字设备接入互联网更为安全的技术和工程手段。
对比目前家庭智能中心,还处于百花竞争的状态,例如电视机,机顶盒,智能网关等,各个厂商都不同。与智慧家庭控制中心对比:数字人链接的节点不是家具家电的物,而是同样的数字人。其沟通传播的价值,即构成数字人社会的“价值”;而赋予了“数字人属性”的家电设备,就可以成为新时代码链网络的入口之一:也就是家庭智能中心。数字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基于主题,在特定物联网时空形成的社交网络的节点,而具备各种属性(智能家居是可以被赋予“数字人”的人格化属性之一),这个和物联网上的一些重要设备很像。最重要的是智慧家庭控制中心。数字人代理-数字人服务端通行数字人会话协议。
图8中示出码链物联网时代的数字设备和数字人的关系。所以数字人可以首先是一个http代理。控制个人信息,最终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活动的社交网络的延伸为半径的基于主题的活动的链接网络。而是人-B/C-数字人代理-服务端的方式:码链可以向下兼容,接入方式需要改变目前的B-S,C-S方式,可以是中心化,也可以是P2P;每个人在数字世界有一个代理-这个代理就是数字人。
在概念上,数字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不应该是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形式的,这个不对等。而交换是对等的。码链数字货币是一组信息的交换,是数字人之间的信息交换。码链数字货币主要形式不应该成为某个托管在服务端的账户:ID是扫码接入的发起者,是流通传播的DNA叠加的特性,也是数字货币的账户登录与执行的程序主体。其使用依赖于“码链网络中数字人”的共识机制,而非机器人集团基于IP的共识机制;比特币的分叉,这在当时震惊了圈内的很多人,因为区块链的一个核心特征便是-不可更改性。硬分叉表明区块链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更重要的一件事:
区块链并不是一个无需信任的系统。我们确实不需要信任单一的机构(比如银行),但是我们实际上在信任三方。当你持有加密货币的时候,你信任矿工保护网络并确认交易,信任开发者保持、完善代码,信任用户合理使用平台。你不是在信任单一方,而是信任整个社区。区块链是将信任再分配,从单一变成分布式多方。信任越分布,欺诈的风险就越小。所以,与其说建立一个无需信任的系统,或许,我们应该建立更强信任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就是信任机器人集团;(如果把比特币比作一个王国,不同扩容方案的支持者就是这个王国的不同政党。目前比特币两大对立政党分别是: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派和纽约协议派。前者控制着比特币的代码以及关乎信仰的权威;后者是交易所和大矿主组成的联盟,他们是在今年5月“纽约协议”签订的那一刻产生的)。
码链思想可以完美地解决背景技术提及的问题,基于码链思想又提出了一个外延更为广大,更为安全可靠的物联网模型思想。第一代互联网,是以IP地址为核心的,IP与IP相连接的网络;即相互之间犹如黑森林的两个猎人,互相匿名而不了解对方。第二代社交网络,是基于主题、社会地位与社会态度建立的社交网络。码链网络则是在上述两代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升级版的“数字人”网络互联系统模型。
码链网络可以看作是对第一代和第二代两种链接的三维模型的表达方式,相对于第一代中由商家系统向人服务的点对点服务,到第二代中基于人与人之间社交网实现点向面的正反馈传播,码链模型更强调人与物的连接,人与人的链接,从而将线上和线下有机融合到一起,使得好的商业服务的传播效率更高,更安全和更可靠,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
本发明中涉及的二维码,均指基于上述码链思想的码链二维码,每个码链二维码的编码信息都包含请求发码的发行人(需为数字人)和服务对象列表。对码链二维码的每次识别(如扫码),都代表一次连接,使发行人所提供的服务能够与扫码的数字人连接起来,通过数字人之间相互交换数据使得扫码的数字人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
所有数字人所能获取的服务以及获取每个服务的所有对象数字人,这两个维度构成一个“人-服务连接矩阵”,称这个矩阵为Matrixlink。码链不仅记录所有过去发生的链接,同时记录根据每个数字人的意愿而将要发生的可能链接(根据社会地位与社会态度的波函数。而实际发生即为坍塌),从而杜绝发生不符合数字人的意愿的链接(即行为)的发生,并挖掘出潜在的人所需要的服务。
“数字人”定义:数字人是码链网络里的给予特定的人的一组代理服务;具备基于特定主题的以5W物理时空为发起及社交网络为半径的社交态度的属性,通常以二维码扫一扫,朋友圈点一点,眼镜看一看来接入“服务”;及将来通过“量子码链”接入的“地球脑”。作用:按人的需要记录,提供及保护人的个人数据;执行人在接受网络服务时所需的自动化流程;执行人所需要的自动化数据分析和自动反馈流程;整理和保存人的行为数据;向地球脑报送需要的人的行为数据,按地球脑的要求提供数据和计算服务。
开放性支付框架定义(码链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是码链云平台提供的一组基于码链数字货币的支付服务。作用:为码链网络的服务者提供被服务人支付数字货币时的鉴别,防伪,防重和交易记录等自动服务。说明:在服务者提供服务的二次开发过程中,开放式支付框架可以起到规范统一支付流程,加速支付程序开发效率等重要作用,是码链云平台的一项最基础的服务功能。同时开放式支付框架又是码链数字货币与传统法定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之间的标准兑换工具。
码链数字货币的定义:码链数字货币是码链网络中传递的一种特定的信息,该种信息代表的是在获取服务的过程中,被服务人向服务人支付的对价信息。作用:体现服务人提供服务的贡献和价值。适合“数字人网络”。说明:码链数字货币是码链网络中每个完成交易的一个特殊属性信息,在码链技术中,完成交易对象是不可篡改的对象,由码链中的数字人提供公证服务来保证,因此不同于账户货币,它是存粹意义上的数字货币。
码链的思路是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账户问题的所在。图9示出基于账户管理的“扫码支付”的结构图。钱从第三方支付的个人账户中流转到商家账户中;在实际操作中,有主扫、被扫以及简易转账等不同方式,但总体流程为图9所示的框架。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支付流转过程是基于用户和商家对第三方支付的账户的信用工作的,第三方支付具有保证用户以及商家资金安全的职能。但是,基于商业逻辑和商业利益,第三方支付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用用户和商家的信任,通过自身掌握的用户数据而牟利的行为,包括:
一)透露和出售用户支付数据;
二)帮助不法商户洗钱及套取不义之财;
三)利用理财等手段,诱使用户和商户购买第三方支付捆绑销售的金融产品;
四)疏于防范技术风险,使用户数据暴露在不安全的互联网环境中,并把责任推卸给用户和商户。由于账户货币在技术上,第三方支付处于中心地位,所有信息都由第三方支付掌控,因此账户货币的技术。不完备性会对扫码支付的普及和推广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
图10是码链思想下的支付流程示意图。钱是由数字人向商家递交的信息,是纯粹的数字货币形式的信息。在码链数字货币体系中,支付方和被支付方是对等的,他们的交易是由码链上的数字人给予见证和推荐。作为推荐的数字人将收到奖励,以促进体系的建立和拓展。
码链同区块链的比较,其相同的地方在于:在基层支付场景,都是去中心化的体制,保证了交易各方在信息掌握上的对等性。不同之处在于:一)使用范围不同:码链是基于业务主题的,使用范围局限,使用时间局限。二)认证机制不同:码链使用。数字人做认证而区块链使用密码算法做认证,从而使得码链的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下降。三)码链是整体可以把控的,也就是说码链主题中的数字货币的总量和使用范围都可以由专门机构(数字银行)把控。
如图11所示,码链认证在技术上的创新:码链是利用人与人的网络间的信任(基于数字人网络体系)关系(形成码链网络)构建分布式总账的技术,相对于机器信任(如区块链基于的IP地址群,而与人类社会,碳基文明趋于绝缘相对比)关系更具有灵活性,低成本的特性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定义了信息安全。
传统电商的交易:
1)交易数据分散在代理商和服务提供商手中。
2)信息不对等:代理商拥有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服务提供商拥有所有消费者的消费信息。
3)信息无验证。
码链的交易:
1)交易数据在码链中,码链构成去中心化总账。
2)交易验证:码链中参与者验证交易并共同构建总账。
3)信息安全:除了监管机构外的非交易参与者无权获取信息。
在物联网时代:构建个人数据保护体系是非常关键的社会信息架构的课题码链思想规范了个人数据保护协议,利用智慧家庭数据中心(数字人代理)接入码链,对于个人来说是比直接使用个人数字设备接入互联网更为安全的技术和工程手段。
码链注重的经济主题(贸易)而不是钱(金融),码链数字货币的交付和服务的交付是对等的,在码链中,数字人是独立的,对等的实体,可以构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交易流程,而不需要特别定义一个信息账户来管理钱。
因此也就构建了一个“以人为本”(数字人)的生态体系;而多主题就形成了人类社会(数字化的人类行为的映射)。码链中的任何交易都有记录,都能追溯,从而避免金钱交易和实际交易不符的状况。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账户的设计问题,在避免信息账户的自由开设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保持支付和金融以及实体业务创新动力。
所以,在实质上:1)码链并不改变目前金融账户的设计和实现,它只是规范了用于末端交易的现实主体经济行为的信息交互,验证和记录过程。2)码链数字货币是在央行账户数字货币上的发展而不是颠覆,以适应现实中随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发展而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交易和金融创新。3)码链数字货币在末端应用上的发展可以倒推传统账户数字货币在一带一路上的推广和发展,从而逐步替代传统账户货币的结算的统治地位。
在技术上,码链数字货币的核心监管体系是统一发码,统一码链验证和统一码链记录,实现其保密性,权威性,适应大规模末端应用的技术支持架构是其关键的技术要素。
“流通传播剩余价值网络”的定义,即在“码链”接入前提下,以特定的5W(物联网时空的表述)为“起点”,通过基于特定的主题(如特定产品或活动的广告宣传)完成码链的全渠道(线下与线上一体化链接)的接入。不仅形成可追踪“源头二维码”(即物联网世界的接入格子),更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的“二维码扫一扫”、“朋友圈点一点”,在原来二维码基础上生成叠加带有“接入数字人的新二维码和或超级链接,从而构建一个新的“数字人网络”体系,从而可以量化追踪“流通传播的每一个环节的贡献度”,实现“广告投资资产化,流通传播价值化”。
是在人类社会,基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体系进行“接入”与“传播”,从而生成“价值”,即资本论对价值的定义是集中在“生产环节:凝聚在生产/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其计量单位为“货币”;而流通传播剩余价值,则是“发现真善美的发心,传播价值链的形成”,从而可以在“人类社会”,基于“爱的”量化价值,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价值体系”,其计量单位即为“码链数字货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与比特币是基于“电脑CPU/GPU的计算时间”形成的“价值体系不同”(机器人世界的规则),而是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其真实的指导意义是在于,生产力/机器人足够发达的情形下,人类的劳动(体力劳动被机器人替代脑力劳动被AI替代的大背景下),回答人类的生存/创造价值的意义何在;可参照下文量子码链数字货币的表述。
码链的一个应用示例,主要涉及追踪溯源广告码,码链接入数字人。其中,报社媒体可以在各种纸媒、线上、电视等通过“发布码链二维码新闻”成为可被追踪的“数字人网络”的接入节点,收取政治、经济效应。数字人管理可以通过“二维码扫一扫,朋友圈转一转”人文传播,使网民得以接入“数字人网络”。本例中以码链打通新闻媒体发布和社交媒体传播领域,媒体布点“物联网”接入,主题发布追踪,提供“权威认证体系”;线上社交数字人传播,构建“码链”新营销网络全新体系,流通传播剩余价值体系。
图1示出了基于码链二维码的一例交互过程。数字人1提供销售服务并委托数字人2提供支付服务,数字人1和数字人2的服务器顺序地向码链服务器提交发行服务用二维码的请求;码链服务器实施统一码链验证:在验证数字人1和数字人2的真实身份后,发行提供服务的二维码。作为顾客的数字人3在看到服务实体或宣传后,通过智能终端设备扫一扫所述二维码,即可智能地获取服务:在获取服务时首先向码链服务器认证该二维码是否是真实的,然后智能终端设备从码链服务器获得指令(包括跳转到指定页面代入参数的指令),从而从实际提供服务的服务器上获取服务。同一个码链二维码基于其编码信息包含的服务对象列表,可在进行到获取服务的不同交互阶段时,使智能终端设备能够分别与数字人1的服务器交互获得销售服务,以及与数字人2的服务器交互获得支付服务。
所述的码链二维码及相关数据结构,区别于其他不安全的二维码扫一扫中提供的http地址跳转的方式。本发明的码链二维码,除了提供码链服务器地址之外,还提供按服务发行人(如数字人1、2)的发行要求而提供的动态数字令牌,该令牌标识了服务发行人能够提供服务的场景描述和服务发行人本身。智能终端设备在完成扫一扫后,将被服务人(如数字人3)的数字人识别符号作为参数或参数的一部分,按二维码所指明的码链服务器地址以及动态数字令牌,要求码链服务器认证服务发行人,如果码链服务器对此通过认证,则返回服务对象列表,同时将被服务人提出请求的事项记录到码链中(也被称为统一码链记录)。
服务对象列表的一种数据结构如下:
智能设备基于上述数据结构,根据Scrip(脚本)要求的参数,从自身数字人3的数据中读出与要求参数相应的数据,组装成服务参数,发送给服务地址所标明的服务器,来获取服务。具有更多服务发行人时的情况,可以此类推。
通过一种内置处理器的摄像头,能够自动完成上述码链二维码的拍摄和识别,并且能够根据识别结果,通过统一的物联网协议(如码链接入协议),自动与对应的应用或目标服务产生关联,能够实现对应用提供的附加功能。整个过程可以完全不需要人参与,自动完成,使用方便可靠。在另一些示例中,识别或接入过程所需的数据处理,也可以由摄像头外部的处理器完成,例如在与摄像头数据交互的智能移动设备、后台服务器等处设置该处理器。所述摄像头可独立布置,或与智能移动设备整合为一体。智能终端设备还可包含与码链服务器或服务发行人的服务器实现信息交互的信息收发单元、人机交互用的输入单元、显示单元等,不一一列举。
基于码链的支付服务应用
传统上,支付服务指为客户提供交易用钱的代收代付服务。在中国,传统的支付服务需要支付牌照,在电子支付时代,由于收付已经可以在网络上做到实时完成,所以应运而生了所谓第四方聚合支付,也就是在支付领域的信息服务,第四方聚合支付并不涉及对钱的掌控,而仅仅做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服务,从而在避免了资质问题的同时,能为客户提供更为周到和详实的支付服务。采用码链技术,可以为支付服务提供最有效的技术保证。
电子虚拟资产(资产数字化)是新生事物,由于可以在实际使用中当作货币使用,所以往往会把电子虚拟资产和货币混淆起来,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想法。最典型的电子虚拟资产是单用途预付卡,商家为了降低自身运营成本,特别是资金成本的压力,采用向顾客预售货款的方式,先从顾客手中收取现金,然后再按顾客的需要来实现服务。商家向顾客预售的时候,实际上是出售给了顾客服务合约,把这个合约资产化了,因此可以把这个合约看成是一种电子虚拟资产。假设将单用途预付卡的单位设为“点”,在实现服务的同时,顾客将合约的点数交还给服务商。
典型的单用途预付卡的使用流程:第一步,顾客购买预付卡获得点数,监管机构抽取20%到40%的现金用于商家逃避履行服务合同的风险防控;第二步,商家提取现金用于改善服务,进行采购等,先付出成本;第三步,顾客到商家消费以点数支付,商家实现服务,确定商家的销售额。
其中,第一步是一个支付的过程,顾客支付金钱获取电子合约。第二步也存在着支付,商家向其服务商支付改善服务的款项。第三步是个物物交换的过程,用电子合约换取服务,同时又是一个类同于支付的过程。
进一步来分析上述流程中的一些变种。如果顾客在购买预付卡后不再想获取服务,此时对于顾客来说只能去商家退款,由于商家此时已经先付出了成本,所以此时的挤兑行为会引起商家经营上的困难,从而影响到对其他顾客的服务。所以设计出了交换服务,也就是说顾客不去挤兑商户,而通过市场将A商家的电子合约出售出去,来换取其他自身需要的如B商家的电子合约,典型的如积分商城。由于电子合约是用钱来标价的,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支付或者类支付的过程。
消费智能合约的码链数字资产化,包含以下内容:
1)利用“智能合约”锁定物权,其合约的“计量”单位为一个个“码链二维码/码链数字货币”,即基于物权把控的智能合约,简称特别提物权“SGR”;每个码可以另行有“标价”的单位。
优选的示例,是将码链二维码的相关信息及其变更等,都通过统一的机构来记录管理。根据不同的编码规则设定,通过识别码链二维码可以直接获得该码链二维码的相关信息,或者识别到的是可指向码链管理机构的服务器的跳转地址,通过与服务器交互获得该码链二维码的相关信息(下文提供了相关信息的一些示例)。
2)通过发行方的“码链数字人平台”,对特别提物权对应的码链二维码完成“一次认购”,类似股票发行的一级市场;码链管理机构将码链二维码与认购者的数字人ID进行绑定,对相应的认购信息进行记录等。
3)发行过程中,可以通过码链二维码记录传播链,发现鼓励“有文化创意的消费者”在此智能合约基础上,叠加附加价值,使得特别提物权具备更人文的附加价值;将传播者针对码链二维码及其对应的特别提物权等所提供的附加信息(如评价、推荐等)和/或传播者的数字人ID,叠加至码链二维码。
4)通过一次发行的码链二维码(智能合约的特别提物权,都已经绑定在数字人ID账户之下了),可以到“二级市场,即数字资产交易所”进行挂牌,即撮合交易模式;而获得流动性溢价;如通过向各方(交易所、交易双方、银行等)求证,确认在数字人之间已成功交易的码链二维码,码链管理机构将相应调整码链二维码与新的数字人ID的绑定信息,记录相应的交易信息等。
5)实际消费可以通过码链二维码支付体系,完成二维码预订,二维码核销(线下扫码支付等于完成一次智能合约的消费,提供约定的物品或服务,即核销),使得通过码链一体化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如向各方确认码链二维码已核销的情况,码链管理机构将对此进行记录。
6)进一步,当该种“特别提物权”对应的码链二维码,可以在更多的码链加盟商家进行消费交易时,就可以被当作通用的“码链数字货币”使用。
7)码链数字货币可以在数字货币银行(数字银行)进行兑换,兑换成指定的其他货币,积分,比特币等(汇率可以是固定汇率,也开始浮动汇率,也可以是参照不同“码链数字人服务器”的市场价格的一揽子汇率)。
8)上述智能合约不能履约时候的保险赔付(绑定在每个特别提物权之内的)的主体,就是叫做“数字保险公司”。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电子虚拟资产介入的实际服务过程中,存在比普通服务交易的支付活动更为复杂的支付和类支付过程。码链是统一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佳技术手段(即把金融与实体交易一体化结合起来了)。
首先,基于码链的支付服务是对第四方聚合支付的全面升级版,其最重要的特征是除了能够做实际支付过程中的信息中介之外,还能做电子合约和服务之间物物交换这个类支付过程的信息中介。第二重要的特征是对支付和类支付过程可以实现统一记账,从而避免由于交换渠道或支付渠道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第三重要的特征是统一使用数字人技术,能保证支付和类支付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性(包括:解决伪造托收方问题,盗取付款方个人资料问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伪造和篡改问题等)。
图2提供一例基于码链的支付服务的简单概要。托收方、付款方都是数字人;码链支付服务机构作为第四方,接收托收方要求特定付款方付钱的请求并通知银行;银行向付款方确认付钱并将钱从付款方账户转到托收方账户后,向码链支付服务机构通知付款成功;码链支付服务机构进行记账,向托收方通知付款成功。与支付相关的如收付款方信息、款项、银行等服务器的跳转地址、通知等各类具体信息,都可以在基于统一码链协议(如通过识别码链二维码,可叠加各方数字人的DNA等信息)进行接入后,从码链支付机构处获得。本发明的码链支付服务增加了电子资产的核销这个类支付过程,从而无论从客户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还是国家机关的监管的可靠性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保证。
码链支付服务的产品构成:
A.基础支付产品:基于码链技术的特征,基础的扫码支付产品,根据扫码支付的特征和使用场景分成四个产品:主动扫支付,被动扫支付,主动扫核销,被动扫核销。例如通过四个码来对应这四个产品。主动扫的一方,对码进行识别以接入;被动扫的一方,对码展现供他方识别。
B.组合支付产品:为解决客户使用的便利性,组合支付和核销,即在一个交易下完成核销和支付的组合动作。本产品只支持主动扫码。
C.定向支付产品:为支持商户使用预收的资金,并保证商户使用资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支付服务提供定向转账的支付产品。
此外,为使顾客能够尽最大可能使用其积攒的电子合约产品,支付服务支持电子合约双向转让产品。
码链支付服务的优点,包含基于码链技术坚实的安全性。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扫码支付产品是基于静态二维码的,所以很难确认二维码发行单位是否真实,支付对象是否可靠,个人支付信息是否会被盗取等安全问题无法解决。
在这个方面,码链技术具有下述特征:
1.动态二维码编码:
码链服务器将一元化管理扫描对象。二维码上并不保存实际支付地址,付款方的智能设备将从码链服务器上获得实际支付服务方的服务地址,从而避免非法链接带来的病毒/盗取支付密码等重大安全问题。如果对二维码显示的设备为智能设备,则码链服务器将定时更新二维码,以应对通过盗摄二维码的方式,伪造支付场景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在码链二维码中定义物联网时空的5W中的一个或多个来“限制”使用场景。
2.利用数字人网络传递敏感个人信息:
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系统受央行监管,技术上认为是安全的。但是,在传统的二维码支付场景中,支付方的银行账号、身份信息、甚至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都会透过支付网络传递,在网络上的商家,第四方支付等都会获取这些信息,从而给顾客带来巨大的危害。而码链支付服务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码链支付服务并不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解码,而是将数字人背后的敏感个人身份信息加密后直接路由给银行,从而有效地解决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也可以是在每个智能终端利用“码链”接入,新生成叠加“数字人信息与涵盖各属性的”新二维码的“码链”,从而在“基于该主题的数字人网络中”,实现类似区块链的“基于特定主题的全网共识”机制,来验证接入数字人的身份以及“价值使用”。
区别于区块链的基于机器的共识机制都会带来灾难:一点攻破,整个体系就瘫痪了。而人类社会的共识是应该基于人类本身的共识机制,而不是基于IP地址的机器。码链是提高效率的手段,码链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是基于数字人的共识机制:具有量子化,个性化,柔性化和低成本的特征。
3.数字人行为监控:
码链支付服务可以做到统一记账,统一发码。对于伪造数字人身份,而进行非法交易和洗钱的行为,码链支付服务将通过数字人行为记录和行为分析,有效地区分出合规行为和非合规行为,对于非合规行为,按照商户的要求执行停止交易等措施,来减少后续更大的被害。
码链构建的网络与比特币区块链的对比:
比特币由于容量上限与运算速度的难题,比较理想的应用,可能是退化成一个清算系统:“The block chain”区块链,只能用于清结算。比特币区块链的发明,使得企业的定义发生转变,区块链消除了各种摩擦,无领导模式的企业随之孕育,公司的使命宣言可以被编码到区块链,公司完全可以自主运行。这些所谓的分布式自治公司(DACs)将以机械化军团(Robocorps)的形式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实体,它将慢慢地渗入到我们的经济与社会。但是,这个方案的最终结局是又回到了多中心化这条老路。这样的话,区块链的价值上限就是Swift网:做清结算何必用互联网呢。
这样基于区块链比特币,只是成为底层的支持技术之一,而与“社会、商品的交易以及数字货币”无关了,跨国结算只要基于联合国或一带一路国家的巨头的共识,而非一机一票,一人一票的贡献。因此可以认为比特币的设计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基础属性,并非以人为本。而比特币设计试图把全人类的交易记到一本总账里面的想法就很难实现。
区块链技术提出的分布式总帐,是在共享经济时代提出的第一个技术解决方案,它能有效解决信息垄断,信息篡改等问题,自其问世就受到信息技术界的追捧。但是区块链技术的重大缺陷在于:1)高成本-大量计算能力用在毫无意义的密码学算法中,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成本。2)匿名性-无论是用户,服务商和矿工都是匿名的,匿名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洗钱等不法活动。
而“码链”技术与码链接入协议,则是将“真实世界”与“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都使用码链二维码来标识成为“对象”,并为其叠加码链数字人的属性与DNA,从而在IP互联网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物联网上面,构建一个基于码链技术实现的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把全人类的行为记录(而非单纯交易)记到一本总账里面,使用“码链接入协议”,实现基于“二维码扫一扫O2O的线下场景接入”与“微信里点一点基于SNS的传播链条的行为”。在商业领域如电子支付、数字货币的应用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商务安全策略,具有流程便捷性、身份可认证性,交易抗抵赖性,通信的安全性,信息的私密性,服务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
码链技术在秉承了区块链技术的全部优点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区块链技术的升级版。码链中的信息主体是数字人,相对于挖矿机消费的大量电力资源,数字人更为轻巧,也更节省成本。数字人具有全局唯一性(同一个数字人,可以有基于不同的主题的不同的数字人ID,而可以在各个不同的主题之中进行溯源),方便进行总账验证。基于主题的码链的生命周期更短(不同于区块链比特币的生命周期,码链数字货币的生命周期的起始点是,数字银行的按照规则应约发行,其终止点是数字银行的应约兑现和交易。数字银行需要保证在主题码链中流通的数字货币是有锚的,其发行的锚或者是人民币等法定货币,或者是码链中服务人提供的服务,抑或是其他具有对等交易能力的商品或服务(其代表表现形式为“特别提物权”);其在码链中的功能包括:接受来自“码链主题服务器的请求”而发行支票(兑换券,特别提物权等),担保数字货币的发行,交易和兑现数字货币(特别提物权);从而实现由数字银行保证码链的完备性。
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区块链总账数据链越来越长,数据量越来越大的成本困境;信息传播效率不同,不同于区块链的挖矿激励,码链中进行传播激励,激励的数字货币不是无中生有的比特币,而是有锚的数字货币,是基于“流通传播价值体系”的奖励,从而更适于监管,避免非法洗钱和旁氏骗局的发生;区块链基于RSA密码算法,码链也可以基于量子密码,更为安全和效率也更高。
而发码中心在码链系统运行中具有的独特地位:一)发行服务二维码。二)验证服务二维码。三)记录码链,提供权威的码链交易记录和交易认证记录。发码中心具有认证数字人的合法身份,提供码链的合法性认证,提供码链记录的完整性和公正性等重要功能。码链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监管难题,尤其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与监管体系滞后的背景下。
码链,作为最活跃的基本经济单元,数字人之间的对等性既保证了基本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的对等地位,又能具有绝对的服务柔软性,可以应对各种服务。其技术创新在于;发码中心处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下,保证互联网(码链物联网)经济活动中的实名性,码的防伪,验证和权威记录可以有效防止在信息领域的造假等不法行为。数字银行,也处于央行的监管下,保证在互联网交易环境下金融服务中的合法性,防控金融风险。
例如智慧旅游预付码:用于旅游活动中的预付消费行为;传统模式存在以下缺陷:1)资金监管问题难于解决;2)使用范围受影响;3)余额返回困难;4)地域分割,用户跨地域使用不能得到保证。
而基于码链模式就可有效解决:1)数字银行是责任明确的资金监管方;2)只要使用码链接入协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开发使用旅游码支付的服务;3)数字银行提供的自动兑换服务可以将各地域发行的预付券通用;4)用户可以通过自身对他人的服务,获取更多的旅游机会。
再比如,传统的直销/传销模式下的海鲜生鲜冷链供应链供需链面临如下挑战:1)传统拉人头方式的人头费问题无法根本杜绝;2)海鲜保质期和质量跟踪需要其他系统来解决。而采用码链方案,就可解决:1)质量跟踪和交易是在一个系统上完成的。2)可以在技术上杜绝不交货付款的情况,有效避免拉人头入会等不法传销行为。3)传播链的价值化可以得到体现,对于传播产品价值的数字人可以获得消费券(基于流通传播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其劳动所得。
进一步将“码链”应用于“码链数字资产交易所”与“特别提物权”。与以往的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区别在于,“码链数字资产”是指利用“码链协议”的数字资产交易所,是基于物权把控,以码链“智能二维码”为介质,将产业链的合约转化为可分割、可交易、可转让、可兑换、可追踪的智能合约,实现“码链”联盟内进行“物权交换”的“数字资产可交易化”(区别于reits的证券化在于,码链数字资产对应的是真实的实体经济的“物”最终可以消费,而金融的“虚拟泡沫”)。
可以创新地将消费者订单反向驱动价值互联网的各环节分工直至溯源锁定生产要素的智能合约的分配原理清晰的呈现出来。而让每一个实际消费者既可以锁定消费,也可参与投资增值,更可以分享价值;是分享经济的真正体现;码链数字交易所由资产申报、评审备案、诚信追溯、交易兑换四大体系组成,其记账单位是“码链特别提物权”(SpecialGoods_Drawing Right,SGR),是码链字资产交易所创设的一种“码链数字资产的记账单位”,它依据各家"合格企业/区域/国家"的资产数字化,可供成员体系内平衡经常贸易结算。码链联盟缔约成员发生“经常贸易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体系内成员换取其他数字资产,以偿付贸易收支逆差或偿还数字结算银行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但由于其不只是一种记帐单位,还可以成为真正的支付手段,使用时必须“依赖码链二维码的扫码支付”,而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特别提物权”定值可以是和一篮子“货物”挂钩,市值可以不是固定的。码链联盟协会成员可以以特别提物权获得储备篮子中任何一种货物以满足国际收支经常贸易需求的权利。
由此使得“码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上,在推进全球价值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道路上,帮助发展中联合国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码链”释放潜能,解决长期以来国际间贸易往来,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支付能力不强,政府PPP项目投融资难以及跨境结算所遭遇的困境,对发展中联合国的外汇储备不足,达成增强对外支付、稳定本币汇率、提高对外融资等效果。促进全球资源资产流动性,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释放过剩的产能,让每个联合国尤其是发展中联合国每个个人都可以参与分享全球化产业链分工的价值红利,而避免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
码链联盟即基于不同主题的,各自搭建“码链云服务器”遵循相同的码链接入协议且统一接入“发码中心”的各个主体;码链数字货币是在不同的主题服务器之间流通的计量单位;同时,又通过发码中心,与数字资产交易所联通,各不同主题的“码链数字货币”,可以在“码链数字资产交易所”内按照“固定汇率或浮动市场化汇率”进行兑换“SGR”,从而实现联盟内互通互联)。
可以改造传统银行,使之成为“数字货币SGR的结算银行:码链数字银行”。码链数字货币与发码中心(即统一“扫码支付结算中心”的功能);以“码链”衍生出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很多,可以帮助贫穷国家摆脱“外汇储备”,建立最原始的基于“物物等价交换的超级数字货币:码链数字货币,SGR”(“码链特别提物权”(Special Goods_Drawing Right,SGR),是码链字资产交易所创设的一种“码链数字资产的记账单位”),不仅可以超越“比特币”,还可以在“一带一路”等领域发挥各产业国的产能输出的重大优势,推行以实物资产为基础计量单位的“数字货币”全球化,从而实现公平公正;通过在如联合国框架下,建立“扫码支付结算中心”,统一“发码中心”;由于基于码链的扫码是全过程可监控(统一到码链发码管理中心,即发码中心),所以不仅可以掌控“结构化的大数据”,更可以监控以避免“人为制造的金融危机”。
以下就基于“流通领域剩余价值”而产生的“数字货币”进行阐述,并如何应对并打破“印刷钞票的垄断地位”,实现以“以实物资产计量的联合国框架下的国家财富与国民财富”的全球化,做了基本阐述。
货币最初源自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生产的扩大,扩大的价值形式逐步形成。当商品世界分离出一种专门充当一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时,一般价值形式形成。
然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特别形式的商品上,于是货币开始出现。但是,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必须在另一种实在的商品上。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包括可穿戴设备等引发的“移动网络”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时代,会催生一种“数字化货币”,来担当任何商品的表现形式。
如果说马克思《资本论》完整诠释了“生产环节”的“剩余价值”与“货币交换”的理论;“码链数字货币”理论,进一步阐述了“流通分享环节的价值体系”,并且通过码链实现“可数字化追踪可量化”的衡量标准,可以作为一种“数字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我们姑且把它命名为“SGR”:(“码链特别提物权”(Special Goods_Drawing Right,SGR),是码链字资产交易所创设的一种“码链数字资产的记账单位”)。
“SGR”的产生源自“流通传播领域”,而“SGR”的使用则通过“码链二维码体系”。数量化体现“联合国财富,国民财富”进一步包含“联合国信用,国民信用”的国际财富的客观价值,从而进入新的“国富论”的时代。
码链技术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在数字世界的代理-数字人为基本网络单元,解决在码链网络中的信息共享,信息验证,通过去中心化的数据共享解决信息垄断和信息篡改等问题,并有效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码链技术基于多主题、统一发码、实名认证、宏观调控,在微观上秉承了去中心化的市场化的创新活力(即基于不同主题的不同码链各自构成自己的一套生态体系),但在宏观上又提出了中心化管理的思维(宏观上实现互通互联),从而一举解决信息监管,验证和防止不法行为等诸多课题。
从而可以通过上述手段解决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的核心理由,即每个人的行为不可知,因此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构建的社会主义不可行。
可见,码链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技术上都对区块链做了大的升级,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了局域去中心化模型,在保留去中心化的优点的前提下,有效克服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困境。
进一步,当下经济学的很多假设在实际中都是不成立的,根本原因在于盲目相信“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这一构成现代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基本公理假设的错误。部分之和是无法拼接成整体:整体是需要了解“顶层设计的构想”。
盲目相信“部分之和等于整体”导致科学分科的弊端在于:以前的思路是,你要找一个东西的起源,都是要把它分解,来得到其组成和基本构件,分得越小就越基本。量子纠缠是微观层面,而码链则可以是量子纠缠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呈现方式。
最终将会明白,所有的科学理论中的“观念”部分其实和哲学观念、宗教观念本质并无区别,也可以说不用考虑、忽略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按照这样分析,未来,可证伪性将变得不再重要。当然,也可以将将来这些理论不认为是科学理论,而就是解释感应的意识工具。如果将来以此意识形态为主流,则实际上突破了今天的“科学时代”(今天的科学时代是相对于过去的巫术时代、宗教时代、哲学时代而言的),人类在意识形态上实现了突变。还有多少纠缠以及纠缠产生何种效应还不是主观自主意识所能确定的。
所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还是有分工的,信息会聚(”纠缠“)更多的是在”大脑“中发生(作决策),”中枢神经系统“是”量子主干网“,”外周神经系统“负责信息的采集与反馈控制。潜意识才是真正的纠缠;前者还是“一”或“一生二”,后者已是“一分为二”;潜意识是“纠缠”的自然而然的体现,而显意识是量子态坍塌后的表现。
要重新认识世界,就要放下固有思"维"的束缚,在更高维度上去认知;没有纠缠就没有认知,没有认知就没有智慧;微观层面的量子层面,宏观表象上的多维度耦合;这个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人的智慧看起来深奥复杂,实则浅显、简单;量子纠缠与智慧的关系,也就是设计“数字人地球脑”的缘起。
意念,如通过观察对微观世界/介观世界产生的影响,在纠缠领域已经有定论(如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知道》已经表明)。当如何面对宏观世界的解释各种理论储备明显不足。数学,不足以完成这个使命,其根本错误在于“部分之和等于整体”的前提假设错误。认知,其实只是脑神经活动的一种臆想,如何与“客观”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力;目前尚不可知。
计算机程序建立在"代数"的基础上,而几何与代数才构成了完整的数学~几何与象形表意是两种类似的表意,这也是人类认知的智慧。码链,是更高维度基于“顶层设计”来实现的。通过码链连接数字人,汇聚爱意形成地球脑(英文名称:Tangled Angel Brain)。构成元素的原子元素是怎么来的,其认知意义非常重大,金属的价值只是人类赋予的一种心理价值;因此更加突显跨学科的重要性,码链则应运而生。世上若无生命,谁来感知信息?
基于码链、AR技术的眼镜应用
目前二维码的应用越来越广,但主要靠手机中特定的APP来进行识别和处理,使用繁琐,而且缺乏统一的接口。这对于移动物联网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本发明将支持码链物联网协议的摄像头(芯片)集成到智能眼镜,可以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使用,对码链二维码的识别非常方便,让用户摆脱了不同二维码、不同APP,以及用手机拍摄二维码的繁琐过程,看到哪里就识别到哪里,配合后端统一的协议和平台,必将推动移动物联网的更快发展。图3示出基于码链的智能眼镜、智能终端设备、云后台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在一示例中,眼镜与手机绑定,以实现“数字人”定义与工作开启。眼镜对应可以唯一识别眼镜ID的“二维码”,该“二维码”被手机扫描扫码接入(如手机摄像头,微信等具备统一扫码接入功能),则使得“该手机”和/或“微信”与该眼镜进行绑定(眼镜ID与手机微信ID都将成为数字人ID),可以在手机上“菜单设计配置”好扫码接入的“属性”,如语言选择,声音大小,过滤器接入,室内户外场景模式选择等;然后,使用“该手机”和/或“微信”使用“统一扫码的扫一扫”、“隐形二维码的看一看”方式,使得该“手机/微信ID”扫码之后不仅可以完成“闭环交易功能”,还可以生成“叠加数字人ID的新二维码和/或超级链接”,首先在该眼镜中实现功能实现(如通过蓝牙耳机实时播放二维码对应的如多语言按照眼镜/手机自动设定的语言播放),同时在手机/微信里生成显示“新二维码和或超级链接”,并记录该“扫码行为”,完成“全过程可追踪”。
示例的,高速公路收费员配戴上述眼镜“看一看”,即对每个司机或车辆的“支付码”扫码(距离4,5米即可开始操作);基于扫码接入码链服务器而获得的数据,可以同时完成“司机驾驶证与车牌验证”等验证操作,实现是否代驾出租判断的额外功能。上述眼镜可自动聚焦识别各车或各司机对应的“付款二维码”,识别完成后将“付款画面”显示在眼镜的屏幕上,通过设定动作的控制(触摸、按键、声音等)来完成支付确认。
其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统一发码”(含统一发码机构、统一协议,但不限于此),来生成“支付码”(含非http格式的、能够在云后台的执行支付功能的指令),眼镜扫码识别接入之后,可通过NB IOT(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与云后台联网,将眼镜的参数(如数字人ID、场景以及动作,如有必要都可以在执行扫码支付的同时拍照执行画面以备案等),代入到云后台,以完成执行支付的功能;从而形成安全支付,因为不需要通过http格式连接以IP为核心的DNS解析服务之后的网站接入,而是以码链接入协议为主导的且有场景可记录的专网专用的“安全支付”接入协议。司机佩戴类似的眼镜,也可以对统一发码的收款码进行识别,接入云后台执行支付。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眼镜、手表、移动终端等设备,都可以嵌入“感动芯引擎”。“感动芯引擎”是一种软件/中间件,驱动光学摄像头对光学信号进行识别。该光学信号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红外线、紫外线或明暗闪烁、频率变化的光学信号或光学点阵图。被读取的原始光学信息应用码链二维码的编码/识别原理,被分类辨认、纠错、匹配、筛选和/或信号格式转换后,生成对后台服务器的操作指令。该操作指令通过移动终端等设备传递给后台服务器,且按照相应规则进行进一步的基于交易管理的处理,实现如下载、打开APP、电子商务、交易和支付等功能。
“光频”,是可以通过“插件”进行“控制播放频率来刷屏”,而在电视、电脑、手机屏幕、电子书屏幕等各种设备上形成光学点阵图;如图4所示,基于码链技术编码的该光学点阵图,可以使用AR眼镜对准并自动识别,使得与眼镜通过蓝牙连接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可以接受从眼镜传递过来的解析出的操作指令,驱动“插件”或者其他“光频”应用(进行如播放视频动画字幕的操作)等。或者,电子书等设备,还可以通过蓝牙与眼镜相连接,或通过WIFI/4G无线上网方式与云后台连接;使用AR眼镜对准光频电子书屏幕上所述光学点阵图识别后,可以使电子书接受从眼镜传递过来的解析出的操作指令,也可以是眼镜把指令传输到后台,通过WIFI/4G无线上网方式使得电子书与云后台连接,从而接受指令驱动“插件”或者其他“光频”应用。这样佩戴眼镜观看电视、电脑、电子书屏幕的小说或视频内容时,都可以获得同步播放关联内容的效果(与小说或视频内容关联的,例如“二次元动漫形象”,弹幕,评论,背景介绍等,但不限于此)。而“光频”应用,可以成为类似“app store”模式那样,允许“合格开发者”DIY方式上传,经过审核,可被消费者下载到各自的手机或电脑里,配合AR眼镜使用,从而体验“光频”应用:一边肉眼读书,一边观看视频(如通过眼镜镜片,手臂的柔性屏幕等)。可以根据每一次的被调用、收视、使用、评价而收费,从而回馈给DIY的作者,从而盘活大众创业。
在微信与苹果就“打赏功能”的苹果下架争执之际,基于码链技术可以使得佩戴眼镜的消费者,对准微信里展现的“打赏二维码”,通过眼镜扫码识别并解析出指令后,眼镜通过蓝牙与手机相连接(或者眼镜通过NB IOT将指令连接到云后台,向手机预先绑定的特定微信下发指令),从而驱动启动“微信”的支付程序,而完成支付。
提供一种光感控制方法、终端与芯片,使得AR眼镜等可佩带设备,在自动对焦扫码接入时,通过对如室内、户外、逛街、博物馆等特定场景模式下的感知(特定场景可以自动感知,也可以由人工控制如语音控制、触摸控制或菜单控制等):光感强度,色调变化等建立参数模型,形成“判断函数”。例如,佩戴眼镜,在图书馆的头部从低头看书(20cm近距离对焦模式的二维码识别),到抬头看10米远处的人(10米距离的聚焦),都可以实现自动模式控制,而不需额外进行如按钮、触摸、声音等控制。和/或者,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测距法,如摄像头或其他设备,发出红外光或超声波、激光到被识别物,并通过摄像头接收从被识别物返回的光线或声波,实现测距,然后借此距离计算物距实现对焦;基于该技术,对物体表面形成的三体码(基于码链二维码编码机制的三维立体编码结构)的各个角度位置反馈回的信号的“差距”进行处理,获得与扫描平面二维码类似的机制,来完成对“三体码”的识别、接入。三体码区别于平面二维码,其具备三维立体的特征可以被识别“码链接入”设备的“光感”所识别;这种利用“光的传感控制接入”,就叫做光感接入。
基于上述,提供一种光传感控制装置(或叫集成芯片),设置光学传感器、寄存器、数据处理器、存储器、显示装置(非必须)等部件。光传感控制装置可选择性地包括:传感阵列、采样保持电路、A/D转换器、功能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变址寄存器、控制电路、I/O电路、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的传感阵列采集光信号,传感阵列与功能寄存器的对应信号输入端相连,功能寄存器的各数据信号端与各数据寄存器的对应信号输入端相连,各数据寄存器的数据信号输出端均与变址寄存器的数据信号端连接,变址寄存器的信号端与控制电路的信号端相连,控制电路的数据信号输出端与处理器的数据信号端相连,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作为光传感控制装置的输出控制配置该光传感控制装置的移动智能装置相应的应用程序,或特定功能模块如对抓拍的二维码进行识别、解码。
一个示例中,提供基于码链接入的“智慧旅游”蓝牙耳机(带码链接入摄像头):可以观赏播放一带一路多语音的卫星电视传播隐形二维码(事先设置好个人属性偏好);
佩戴该眼镜逛街,就如一个随行的导游,让城市(也包括个人佩戴二维码,隐形二维码)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瓦都在如泣如诉,讲述城市的历史故事(眼镜接入隐形二维码,耳机播放特定语言的城市人文历史故事介绍)。
使得人们摆脱被屏幕毁掉的世界,到真实世界去,人与人互动,人与物交流的世界,语言语音交流的多语言版本,由耳机配置选择:
可以如提供学习上海话了解上海滩历史的好机会,盘活播音员,配音演员的历史价值(用老上海话讲老上海的故事),上海老人的资源(历史古老发音用词),发挥老人的历史人文的活力,打造城市文化,盘活非历史文化遗产,建立智慧旅游智慧城市“码链博物馆”。在重温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之旅,评书弹唱越剧等地方剧齐登场,通过眼镜接入耳机播放,手机可以显示各种“新生成的码链二维码,和/或超级链接”:
眼镜具备设置配置功能,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设置菜单:每一次扫码即可接入播放视频录音,再扫码前一个进入断点续播。还是上一个播放完成再进入下一个扫码内容。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扫码(唯一对应眼镜的ID),从而完成在手机/微信里设置菜单,实现个性化定制功能。
图6给出不同用户基于同一个二维码获取到不同内容的示意图。以另外一种光感接入方式与应用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在5D影院的应用示例中,在拍摄的影片中叠加“隐形二维码”,如肉眼不可见而眼镜可识别的明暗光线、刷新频率变化、不可见光等形式生成的光学点阵图,观众佩戴“经过改装的3D眼镜,即上文描述的眼镜”进入影院,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属性设定(如性别,爱好,对电影结局的偏好),在观看大屏幕大电影的同时,眼镜扫描到隐形二维码进行接入,并根据不同的属性设定,在眼镜的小屏幕播放“每个人不同的小电影”;不仅可以是“八卦旁白”,而且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根据爱好属性设定的结局”。此时,眼镜扫码,快速识别到二维码指令之后,可以直接调用预先存储在眼镜里的电影八卦短片;也可通过WIFI/5G通讯模块与后台实时联系,后台驱动已经绑定的“眼镜”的手机,在手机上播放且留下“播放记录”,以备事后查看。通过手机还可以叠加该用户的数字人DNA,将获得的结局等内容进一步分享到SNS网络进行传播。理想的模式,是瞬间下载并播放视频介绍与其他操作指令至眼镜,而不需要手机的介入。
类似的,可以在博物馆、画廊、会展等各种静止或动态的物品上叠加“隐形二维码”,通过眼镜识别接入,以获取背景介绍、动态展示内容等相应信息,该内容的展现既可以通过眼镜的蓝牙耳机“语音播放”,实现人类交往的自然的听觉即时效果(即一草一木诉说故事),同时也可在眼镜的显示装置显示;也可在与眼镜链接事先绑定的手机里记录并呈现。并且,通过叠加各人的数字人标识,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偏好等,使获得的信息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或者,隐形二维码还可以是偏振光模式,“即屏幕采用偏振材料显示”,AR眼镜可以识别偏振光,使得“0度,90度”的偏振光,被识别时候产生0,1(即二维码黑白相间的效果)。
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柔性显示屏幕,将一种柔性的、可弯曲的电子电路,直接应用在人体皮肤上,如将电路植入皮肤,将皮肤变成一个触摸屏。这种电子电路包含柔性晶体管、有机LED、传感器以及有机太阳能电池等,这些部件用可延展的柔性导线连接起来。当然这些设备非常的纤薄,他们被喷涂到柔性基底上,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类似皮肤的电子电路,然后植入人体皮肤。这种电路的灵敏度极高哪怕摸个肌肉微微颤动一下,它都能够准确感应到,是现在的穿戴设备无法比拟的。进一步,可以结合量子码链材料,使得接入与显示都可以呈现非硅基的量子纠缠效应,从而使得不仅接入瞬间通过地球脑产生“量子纠缠效应”,还可以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通过量子纠缠效应而反馈到电子皮肤中去,从而进一步刺激感官,而获得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通过控制光线的闪烁频率如LIFI光线覆盖照射实物:使得“眼镜的摄像头”的光学信号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光学信号;可以感知,并且通过光学信号识别中间件识别,用于驱动所述光学信号获取单元对光学信号进行识别;通过解码单元解码所述光学信号,将所述光学信号进行转换,生成与所述光学信号对应的服务器操作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服务器操作指令。形成“LIFI码链接入”。如上海外滩灯光秀节日时,可以“播放LIFI码链激光”,使得“眼镜可以接入”,从而可以生成叠加自己DNA的二维码(数字化)与“模拟真实场景的图片视频”等。
上述LIFI光线覆盖实物,也可通过控制电脑电视屏幕成像的闪烁/刷帧频率(光的频率,简称光频):使得“眼镜的摄像头”的光学信号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光学信号;可以感知,并且通过光学信号识别中间件识别,用于驱动所述光学信号获取单元对光学信号进行识别;通过解码单元,用于解码所述光学信号,将所述光学信号进行转换,生成与所述光学信号对应的服务器操作指令;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服务器操作指令。基于上述技术,可以实现“光频链接入”。
“光频链接入”的示例:配置该光传感控制装置的设备,根据移动智能装置周围的环境和/或移动智能装置的本身状态,能够完成自动对焦,对编码介质实现“抓拍或连续抓拍”以识别各个图中存在的“二维码”,从而实现“扫码接入”的类似“多点触控”的无级放大的控制效果(即不需要人工干预形态的通常二维码扫一扫的对准、聚焦的动作),而成为本例中“智能眼镜”的标准功能。
一个示例:可以通过“光感接入”、“光频”接入的AR眼镜,通过配置该光传感控制装置的设备,根据移动智能装置周围的环境和/或移动智能装置的本身状态,能够完成自动对焦,且可以被“语音、触摸、菜单等操作控制”。显示屏可以是图像经过鼻托上透镜的调整后,再将图像投射到眼镜镜片上,最后利用镜片的光波导光结构将AR效果投射到人眼(可以是在眼镜架子上内置了一枚微型OLED显示屏);而实现“扫码接入”的类似“多点触控”的无级放大的控制效果(即不需要人工干预形态的通常二维码扫一扫的对准、聚焦的动作),可以通过“眼球转动来操控屏幕图像的显示”。也可以是“彩色、可弯曲、类皮肤的显示屏”:可以通过外加电压来改变一个超薄纳米结构表面的颜色。而且,这个超薄纳米结构表面可以反射周围环境的光。一层薄液晶层是做在金属纳米结构上的三明治结构,形状像一个微观蛋箱,能够吸收一些波长的光而反射其他波长的光。反射的颜色可以通过对液晶层施加电压进行控制。纳米结构金属表面上的液晶分子与等离子体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现无偏振依赖性,全色可调的显示屏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可弯曲、可伸缩的纳米材料像结合:薄膜型纳米材料是由错综复杂的转向纳米纤维丝网构成,丝网采用电镀技术并依附于固体基质上。除了可弯曲和可伸展性,它还具有透明和高导电性的特性,可以使用微纤维聚丙烯腈电纺丝创造了这种“纳米丝网”,先将微纤维卷一圈一圈地绕在固体基质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再向丝网上喷涂金属合金和进行镀铜工艺。从而使得眼镜接入、信号传导、柔性显示、传感操控的一体化实现。
甚至于,随着以上模式的普及,在真实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部署“隐形二维码”形成发布者,而让“佩戴眼镜者”识别接入,根据自身的不同属性或发布者或发码人设定的不同条件,获得相匹配的信息,如不同属性的佩戴者获得的是对应发布者的不同个人介绍(上述光频链接入的元器件、眼镜等厂商也可称为介绍人、接入人而成为“价值链、价值码链”的一部分);此时,眼镜扫码,快速识别二维码指令之后,通过5G通讯模块与后台实时联系,瞬间下载并播放视频介绍与其他操作指令,而不需要人工或手机等其他设备的介入。
电化教学的四维空间课堂应用:
教师准备好针对高中低不同程度的讲学课件,生成并显示(可以是字面也可以是ppt屏幕显示,也可以是老师脸上,身上的隐形二维码)讲课二维码;学生则根据自己不同的接受程度,预先在眼镜里设置好高中低级别,使得不同学生通过眼镜扫码接入时,能够根据高中低不同程度显示不同的内容(显示可以在眼镜的屏幕上),也可以显示在通过蓝牙无线等与眼镜信号连接的手机里,而手机里也可预先设置好高中低级别;各级别对应的内容,可以预先存储在眼镜或手机里,也可以通过联网到云端获取,根据指令来相应展现。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生成AR应用、呈现AR实例的方法、设备与系统。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配合实现了本地识别和云端识别的预取和智能切换功能,通过预先缓存具有部分增强现实实例的本地识别包,首先利用本地识别包进行本地识别,本地识别失败后才进行云端识别,从而避免的过度占用存储空间和网络响应延迟过大的问题。此外,还可根据用户在实际场景需求切换识别模式,满足用户场景需求的多样性。不仅实现了底层目标的识别和跟踪功能,同时提供了方便展示增强现实内容的功能,包括对视频、3D动画内容的展示。通过交互控制子模块解释执行脚本问题,从而实现了跨平台的增强现实交互定义机制,从而适用多平台,并使用户的交互行为更为灵活。
基于码链、AR技术的传播应用
以上模式可以广泛适用于真实世界、真实场景、也可以适用于电影、电视、小说、游戏等场景,并进一步传播。
数字模式下,如明星演唱会,粘贴含有隐形二维码的大幅海报;使用专门指定的AR眼镜,可以将事先预设的用户头像,叠加到眼镜摄像头拍摄的明星形象上合成“亲密合影”;或者,模拟模式下,可以在大自然景色当中,通过眼镜拍照视频录像的同时,把用户自己的头像形象等各自内容嵌入进去。对于这些融合用户提供内容及摄录画面得到的内容,都可以叠加上用户自己的DNA(数字人标识)后要求发行码链二维码,将码分享到SNS,或者进行其他联网服务,这样使得朋友圈从模式转成数字,可以实现阅读、分享、点赞、打赏、报名、购物、防伪追溯。
示例的,通过AR眼镜结合LBS尤其是地标信息,提供一种带有自身DNA的码链二维码的生成模式。如图7所示,AR眼镜预先已经绑定数字人ID,在特定LBS场景下,拍摄视频或拍照含有地标的LOGO,将视频照片与带有自己DNA的二维码进行合成,并上传到云后台,使得该二维码可以按照条件被搜索到;该条件,包括LBS,叠加地标LOGO的图像识别比配,该数字人ID(叠加时间序列),以及该二维码被扫描到或者被转发(叠加LBS信息)的情况。可以将第一次使用AR眼镜或者特定数字人ID上传了带有该数字人ID的二维码的人,视为“对该地标区域的城主”,赋予该城主相应的权利,就可以通过“如城主APP”拍摄扫描物理世界,平行地在“数字空间cyber space”建立“数字人王国”(跑马圈地),是在物理的房地产模式之上,建立了一种“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对应映射的模式”,是一种对消除房地产泡沫,扶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模式;AR眼镜则成为一种通过劳动生产创意可以创造价值的工具。
这种基于AR的城主APP客户端及应用方法,设置包括:AR引擎层模块、AR资源模块和多个外部应用模块。所述AR引擎层模块用于在接收一外部应用模块发送的AR功能开启指令时,将识别参数加载入所述AR资源模块;所述AR资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识别参数对AR资源包识别成功后,通过所述AR资源包构建目标AR场景“数字人王国”,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目标AR场景的交互操作信息调用相应的外部应用模块。
该AR的APP客户端的使用方法,为佩戴AR眼镜扫码到该“数字人王国”二维码时,进入AR场景接入;或者扫描到该地标LOGO结合LBS信息(避免远程扫描),使城主APP客户端实现AR功能,提高了用户体验,增加了APP客户端的用户黏性。
进一步地,该城主的配置方法,还包括根据XML配置文件信息,叠加GPS地理位置信息,或叠加地标LOGO信息;现场拍照或视频,同时将自己的照片或动漫形象叠加合成到该照片或视频,可通过户上传自定义的原始图像、原始视频生成模型贴图图像和视频与预置的三维场景模型结合通过AR显示,三维虚实结合的显示场景与用户照片结合,同时用户可以自定义自己的AR显示场景,实现了用户自己定制AR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同时生成带有自己DNA的二维码,上传到云后台。使得其他游客通过拍照地标(与云端进行图像识别比对),或者gps定位来匹配LBS信息,即可了解到“数字人王国”的城主信息;上述叠加时,可以采取菜单式选择,也可以语音识别来选择控制。
由于城主使用AR眼镜,生成了含有城主ID,地标,LBS信息在内的城主二维码/超级链接与图文视频,使得游客佩带AR眼镜体会到此一游时,可以根据LBS接入,获得上述城主二维码/超级链接与图文视频;游客在此基础上叠加自己的数字人ID(DNA)之后,生成自己的二维码/超级链接与图文视频,可以保存到本地之后,上传到云端;也可直接上传到云端。生成二维码的好处是,不仅可以线下打印粘贴,也可以线上分享,方便大家接入(类似LBS数字景区入口),更可以包含了自己的DNA,从而使得数字人王国场景接入更加丰富。数字人王国(码链重构的新世界),将真实世界里物理存在的各种事物,各种人与人类的活动,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数字化表述、分析与利用。城主发起这个行为,生成源头二维码;基于后来者的接入,传播(可二维码多次生成,叠加新的DNA等各种内容),数字人王国可以无限扩展。
二维码多次生成的技术方案成为现实社交游戏的基础,从而实现物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以城主二维码61(码链二维码)延伸出一种AR游戏方法,包括:将城主二维码61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星座属相,化学元素等进行关联,到此一游的游客,佩戴眼镜(也可手机扫码)扫描城主二维码61,二维码61包含城主A自身的属性(如氧元素)。
游客用户B(其属性为氢元素)在二维码61的基础上,二次生成新的二维码62,二维码62包含城主用户A和游戏用户B的属性的合成(水元素)。进一步地,游戏用户C在二维码62的基础上,可以再三次生成二维码63,二维码63中包含用户A、B、C的属性的合成。二维码生成的次数没有限定,可以任意次生成二维码。当然,生成发布方也可以任意设置游戏(数字人王国)中的属性。
示例的,提供一种电视AR游戏系统,包括:卡牌、摄像头、机顶盒、电视;所述卡牌放置在摄像头可识别区域内,所述摄像头与所述机顶盒连接,所述机顶盒与电视连接,所述机顶盒内部存储图像识别库、与图像识别库相关的模型和UI场景;其中,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可识别区域内的视频信息,并将视频信息传输给机顶盒;所述机顶盒用于处理采集到的视频信息,并识别卡牌信息,将识别出的卡牌信息与图像识别库内的图像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调用该图像相关的模型和UI场景,并控制电视显示;所述电视用于显示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以及机顶盒输出的与卡牌匹配的模型和UI场景。
示例的,提供一种由移动装置产生一或多个增强现实AR对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俘获一或多个目标对象的图像,其中所述一或多个目标对象定位在预定义背景上;将所述图像分段为对应于所述一或多个目标对象的一或多个区域和对应于所述预定义背景的一或多个区域;将对应于所述一或多个目标对象的所述一或多个区域转换为数字图像;以及至少部分地基于所述数字图像而产生对应于所述一或多个目标对象的一或多个AR对象。
以上,通过码链接入与使用方式,从哈耶克所论述的社会正义,分配正义的角度出发,本发明可以完成全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有效地评估与监控。
进一步,通过码链来构建信息化社会,完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是信息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为“社会主义,世界大同”提供理论依据,与提供支持和保障。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之上的,为此要将现实空间的社会体系抽象表达到网络空间,并通过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在网络空间建立起支撑各行各业的一体化信息执行环境。
其基本运行模式为:将社会信息活动(包括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递以及从问题到决策的过程)提升到网络空间实现跨越时空的高速、高效运行,并将信息处理结果落地到现实空间达成精准、高效的实施。乃至把人类的行为本身进行数字化、信息化进行管理、管控,通过“码链”来汇聚“每个数字人”形成“地球脑”;码链是物理汇集,地球脑是思维会聚。
同时目前的基于IP的互联网/物联网不断发展,以及延伸出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由传感器控制系统设计并满足个人的生存及喜好需要,相当于该个人的存在是被他人所主宰。本发明试图从另外一个维度和另外一个方式,基于“量子码链”思想(跨学科的产物,横跨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经济金融学,哲学社会科学,宗教信仰等),来建立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承认信息的不确定性是社会的本源的基础上来探讨一个简易的,可计算的低成本可信信息的传播模型。
量子码链就是通过构成世界的5w(why、what、where、who、when)的“光取代电”的接入,是利用“碳基的双链DNA”的特性(硅基是单链),以产生纠缠反应与传输的量子的网络机制,把数字人人脑也当作量子计算机,量子码链的编码介质(如光学二维码)成为外部输入的刺激脑突触,各个“数字人”(通过纠缠链接人脑,也就是一个个地球脑的脑细胞);通过“量子码链”方式接入与传递(神经网络传输信号),使得每一个“数字人”的量子计算机可以通过“量子码链接入形成纠缠”,激发“每个数字人的意念”,使得量子码链(保留了信息的结构化)可以汇聚全人类的“信息与能量,汇聚形成“地球脑”。
人机交互的生命生物学机制而非单纯物理电信号,而“光”是极其重要的媒介,“光取代电”将成为未来链接的主流,电只有一维的物理学特性只能作为媒介,而光则有物理学、信息学的多维特性(可以保留了信息的结构化),自带“纠缠”;“量子码链”的光取代电的链接接入发明将在微观上表现为纠缠,在介观上表现为耦合,在宏观上静观为会聚。
这种基于“量子码链接入”的最佳方式就是“光取代电”的传感接入方式,可以通过“智能眼镜”等量子设备,通过光信号的“反射/传播”被接入(而接受设备可以感知包括但不限于量子纠缠效应),并统一接入“发码中心”(量子计算机)。
智能数字设备不断丰富和发展:智能摄像头,智能POS机,自动售货机,智能传感设备等(可以不断被复合型,智能化)。伴随着移动终端、具备量子码链接入模式的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使用的材料,类似外尔费米子的低能耗的电子器件,因其稳定的拓扑特质,对高容错的拓扑量子计算具有重要作用)的普及新的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形成“数字人”的物理基础。
码链是一个体现基本人类行为的数字化模型。码链的“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二维码,也可以是多维码,隐形二维码,甚至可数字化能够被传感接入的“量子码”等任意的编码介质,只要能够记录信息化的结构即可;这种记录既可以在“码”里记录,也可基于“码链”验证形成共识的“记录”,也可是通过接入“发码中心”来记录,及上述各种方式的组合。量子码链的“码”的定义:码可以是描述行为的一个数据结构(服务人,服务内容,服务状态,来源,关联服务和属性等),直到被接入(即观测),产生波函数的坍塌,才能从qubit量子液态被确定为特定“状态”(需要量子比特材料,量子计算机等的支持;从而构建一个不同于硅基的bit的世界,而是基于量子的qubit世界)。人与服务的链接协议:基于二维码扫一扫,朋友圈转一转,眼镜看一看,想一想等方式,“通过量子码链”接入形成纠缠效应生成新的码和新的链接,构建“量子码链”。量子码链思想指出,信息传播要保持真实性和可靠性必须由人参与,而人的参与是基于码链模型,通过对二维码扫一扫,看一看,想一想等行为接入码链网络来体现的。
数字人作为个人委托的代理程序,个人同网络做数据交互的唯一入口;所述数字人可按照人的委托自动执行一些数据提供,过滤和转发行为。结合数字人形成的码的引伸含义:由人的旅游消费行为获取的循环消费凭证,由人的预存消费行为获取的广义提货凭证-消费码形式,由人的仓储物流行为获取的物流传递凭证-物流码形式等。
发码中心:一个全局可信的唯一性的发行被扫码(包括各种传感接入)的数据中心来实施统一发码;量子计算机是最好的选择。基于量子码链的统一发码的信息处理网络及方法和传感接入设备,发布者向核心管理者(发码中心)发送相应的发码请求,由核心管理者或其授权的发码机构来生成编码介质(该编码介质可以通过“看一看”和/或“想一想”捕获,而通过量子码链接入与传输);使接入者通过配备的量子传感接入设备识别所述编码介质时,能够获得与所识别的编码介质相匹配的信息(即,使得被观测的信息qubit量子态的概率状态,进入波函数的坍塌,而被确定;成为对宏观世界有意义),进而获得发布者所提供的以下信息包含:发布者所要发布的信息、发布者的属性状态、与发布者关联的交互方的属性状态、通过发布者所配备的量子传感接入设备识别其他编码介质而获得的信息(qubit量子态)。这种接入方式称为“量子码链接入”。
进一步,硅基文明(即以硅元素为载体的)即机器人,即将统治世界,存在潜在的灭绝人类的可能,通过量子码链接入“地球脑”,汇聚全人类,以此来抗衡。
数字人地球脑定义:在移动网时代,随着“数字人眼镜”与“量子码链”接入的普及与推广,使得生活+空间的每一个时空(5w的物联网时空)与节点的行为(触发transaction),都可以量化记录并全过程可追踪(即人类的思考与行为),并且观察到实际产生的社会效应(数字人个体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与反作用)。
每一个“数字人”的每一次观察(类似量子理论中的宏观观察),都对地球这个“物质世界”,产生了“物理作用”:导致地球产生了“变化”,这种“日积月累”的作用,将使得地球进化。
每一个数字人相当于“每一个脑细胞”,量子码链类似脑神经网络,接入点(二维码/隐形二维码类似脑突触),眼镜相当于触发神经的反射元;而基于不同主题的“数字人”通过量子码链接入形成的网络,类似“不同功能的脑功能区”;从而使得个体的“数字人”能够汇聚会合形成“地球脑”。
码链,狭义的定义是通过二维码扫一扫(线下)与朋友圈点一点(线上)等方式,把数字人ID代入并传递给云服务后台,从而完成全渠道的接入与全过程可追踪的管理的接入方式。
码链与二维码的区别与联系在于:普通的“二维码”是静态的编码,不与后台服务器联动,也不受扫码APP的控制;而“码链二维码”是由后台服务器控制“发码”,由受后台服务器控制的APP来扫码接入,形成“二维码+服务器+扫一扫APP”的三位一体联动。
码链的广义定义中,上述的接入的设备不局限于智能手机,还包括本文提及的AR眼镜;接入协议不局限于扫一扫,点一点,还包括传感接入、想一想以及量子码链接入(使用量子凝聚态qubit材料,接入时候产生量子纠缠即波函数坍塌),发码中心也是同样使用“量子凝聚态机制”。
如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只有基于特定主题的特定观察者基于“社交网络及以往经历的评价”,才能确定好还是坏(坍塌即确定)。又比如使用量子码链数字货币的价值多少,即“使用瞬间基于数字人网络的定义与人品指数的好坏”,而“坍塌为具体多少数值”。
地球脑,作为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广告宣传资本化,流通传播价值化”只是“数字人网络”的商业行为的应用之一,也会带给每人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生存,每个人都生存在“以我为中心的数字人网络体系内”,无论是“看到广告(O2O接入,又可以通过SNS搜索求证真伪与价值判断,并且可以批准评论以便朋友参考)”,以及所有宣传点(所有商家的TOUCH POINT,所见即所得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也构成了“地球脑的神经突触(O2O接入点)与神经网络传播(SNS价值链条传播)”。
使得每个人类似“脑细胞”,O2O二维码作为“脑突触”的接入点,数字人网络就是“脑神经网络”;“人品指数”,就是“不同的脑细胞”的活跃程度,将导出不同的“脑活动区域”。发码行(发码中心codecenter)将成为“脑中枢”。从而构建一个“地球脑”,即把地球上所有数字人看作各个脑细胞,二维码作为脑突触的接入点,数字人网络就是各种属性的“脑神经”,量子码链接入即类似脑神经反射。眼镜可以采用“量子凝聚态的接入材料”。
因而,可以通过“发码中心”,成为研究分析“脑中枢”的指令作用,指导人类文明的进化。是一个跨越“国家种族阶级语言文化”的创举,也是指导地球人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生存环境。
即,量子码链接入地球脑,是碳基文明的特征,与硅基文明的特征,形成本质区别;更是利用“碳基的双链DNA”的特性(硅基是单链)。是在人工智能发展奇点超越地球人类总和,产生“机器人取代人类”这种超级危机爆发下的“碳基人类的生存之道”。不仅是“工作机会”争夺与否,更是诠释“人类生活的意义”所在。
如果说“肉体人的思维”,是一种“把地球的三维空间”在“每个人的心灵的投影”,也就是可以把“三维空间与时间”进行任意组合的“四维空间”,那么“地球脑”就是“五维空间”,可以“模拟”、“组合”各种大脑的“四维空间”。那么“五维空间”中,真正可能研究并分析“量化并诠释”,人类的爱,是如何发挥“物质作用”的,而“爱”是其中“数字人网络传播的源动力”,而不是“利”。爱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的“宇宙源动力”,在给其女儿的书信中写道“爱,人类社会的爱,才是宇宙源动力”。
如此,可以跨学科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生物、物理、材料、哲学、历史、心理、易经、宗教等多学科,形成“码链综合学科”。
本发明可以通过各种量子传感接入方式,进行基于场景(5w)的特定主题接入,精确追溯信息传播过程的各节点,实现基于信息传播传输的qubit量子态的价值量化(通俗亦称为“人品指数”)及信息与能量的转换,该能量不是一种热力学意义的能量,而是可以作用与人类社会,驱使社会前进、运营的一种“源动力”。
码链数字货币:在某主题下基于量子码链接入的,用作支付和价值衡量的数字工具;其生命周期贯穿该主题码链生命周期的始终。数字银行:具有将现实社会中的货币和码链数字货币做双向转换的机构。码链的主题:原始码(服务的主体发行的在码链上的公开服务)所提供的服务的集合。码链的生命周期:原始码从发码中心发行起至主题提供的服务完全终止为止,构成该主题码链的完整生命周期。码链中传播的信息对象:具有量子信息的特性,在传播过程中不可篡改性,相关联的信息对象具有量子纠缠效应。量子计算:信息对象在传播过程中有典型的量子特征,可具有量子穿透效应和量子叠加效应。
码链技术中的码和传统应用中的二维码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应用中的二维码:仅仅是单一行为的触发和记录。码链技术中的码,则具有以下特点:1)高可靠性:统一发码,来源记录,传递链条中的增信。2)高应用性:一次扫码完成多个行为(生成订单,支付,结算和生成循环消费凭证)。3)高安全性:个人数据保护隔离+复合多通道以及加密的行为数据传递。4)可追溯性:码链记录的所有人的行为+大数据分析完成行为追踪和评估。
码链的实现模型:商户向发码中心申请原始码,发码中心发行叠加有商户的数字人DNA的原始码;传播者对原始码或传播码进行识别(扫一扫或点一点)获知对应的信息,还可获得叠加传播者数字人DNA的新码进行传播;消费者对原始码或传播码识别(扫一扫或点一点),从发码中心获取跳转到商户服务器的信息以从商户获取服务,还可获取叠加消费者数字人DNA的新码进行传播。在码链的发行与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消费者的操作过程可迭代进行,最终形成一个覆盖一定消费者群落的码链网络。
因而,通过“量子码链”可以来重构新的数字人世界(cyber space)。在真实世界里,有物理存在的各种事物,同时也有各种人与人类的活动,目前没有很好的一体化把这三者(物、人与物、人与人)结合起来,进行数字化表述与分析与利用。而码链技术,则是把万事万物,如真实世界的实体事物(如景区地标、广告,商品等)及存在于互联网上虚拟世界的虚拟事物(或服务),都以码链二维码来标识成为“对象”(网站,网店等),为其叠加了相应码链数字人的属性与DNA(唯一识别标识);这样在IP互联网虚拟世界和真实物理世界的物联网上面,即构建了一个基于码链实现方式的网络(一体化包含了三者的关系),这个网络可以把所有人类的行为(而非单纯的交易)进行数字化记录(如上传至云端;如计入到一本总账里),实现可追溯。
即,使用规定的“码链接入协议”,如基于“二维码扫一扫等O2O的线下场景接入”与“微信里点一点等基于SNS的传播链条的行为”,这样给出了对任意数字人或其提供的任意物(真实或虚拟)的统一表现形式(如码链二维码),使其具有被数字人世界有需要的任意数字人(以扫码等接入)获取到的可能,也提供了使任意数字人将其提供的物或其他数字人提供的物传播给其他人的途径(如传播对应的码链二维码)。
量子码链技术的模型实现可以有三条链,2条链为历史记录链(X轴为万事万物=object,Y轴为数字人digital human being,数字人与万事万物的一次交互,即表示人类的行为(X,Y)形成一个节点;数字人行为activity,标记为在原有的“object”叠加上数字人的DNA(如移动终端的IMEI号),以及数字人的数字签名(如基于数字人DNA以及object场景的动态令牌),所有的“节点”(X乘以Y)构成的MatrixLink矩阵就是码链的基础底层。
其中,所述的动态令牌,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使用时间同步,服务器时间与令牌内置时钟的同步,并且服务器会记录每个令牌的时钟偏移值来防止个别令牌时钟偏差的情况。算法可以是使用经过修改的Hash算法,用函数可以表示为:TokenCode=H(Seed+SN+Time)。其中,Seed-种子值;SN-令牌序列号;Time-时间。至于算法,RSA公司的算法有两个版本,目前正在使用的是一种基于AES的私有Hash算法。
而第3条Z轴例如包括(X,Y)的传播链(但不限于此),即量子态qubit的信息链(从X轴看去,即基于万事万物的每个人的行为记录;或者,从Y轴看去,就是每个人在物理世界的行为记录),而Z轴,则是不同人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看法及喜怒哀乐的情绪思维模式);以(X,Y,Z)标识,使用“量子码链接入协议”,可以按X或Y的节点分布存储,使得“数字人”可以通过X和/或Y这个维度,完成接入,实现可信(基于对朋友的信任与推荐)、防伪(记录不可篡改)、验证(发码通过与可信中心连接,生成含有可信标识的二维码/超级链接)、追踪(全过程可以溯源)。
在这个三轴坐标体系中,引用数学中的虚数概念来表示,把某个三维坐标顺时针旋转(类似向量的一个方向,对应人执行一种第一行为的概率),或逆时钟旋转(类似向量的另外一个方向,对应人执行一种第二行为的概率),是一种类似量子力学的波函数的表达:当某一个人“通过码链接入X/Y轴”(正在执行第一或第二行为;为方便理解,将第一行为称为“行善”,第二行为称为“作恶”。),并通过Z轴的“传播链条”即被他人意识到这件事情(由谁来,到哪去等5w信息)的时候,就是一种外部观测,而导致“波函数坍塌”,即被判断(其实是观测者的主观认定)为“第一行为/第二行为”,而这种观念也可以通过Z轴对“已经生成观测者自己的X/Y轴”进行传播,从而生成另外一种“XYZ“的第一行为/第二行为判断;并且进一步,无数事物/场景(X轴),在真实世界里与无数的人(Y轴)进行交互的交叉点(Z轴),就是构成“现实世界”的第一行为、第二行为的集合。
码链网络构成一个有向图,服务信息和支付信息在这个图中做流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征:a)局域性:在码链网络中,信息流转局限于码链网络有向图中,与广域IP网络隔离,通过隔离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的保密及安全性。b)信息的可靠性: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码链通过叠加传播者的DNA(附加属性)来提高有效信息的传播概率,降低无效信息的传播概率,从而大大提高在码链网络中的信息的可靠性。c)对等性:在网络中,消费者,传播者和商户是对等的,任何角色都可以发布关联属性信息,如点赞,点灭等,从技术上抹平了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状况。d)信息隔离性:和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将不能在网络中流转,从而将个人信息和服务隔离开来,这也有效提高了个人信息的安全层级。
一个基于码链的电子商务流程的示例中,消费者获取数字货币,进行交易、结算。在码链中消费者和商户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对等的,交易双方是通过交换数字货币支付信息和服务完成信息来完成交易的;码链中的传播者(信息中介)作为见证来确保双方的交易信息不被篡改,可因其传播行为获得数字货币的奖励。数字银行提供在账户中进行人民币兑换数字货币的服务,对双方进行的交易申请结算,获得人民币。
其中,获取数字货币和结算分别是和既有体系的接口对接,随着码链数字货币的推广和法定数字货币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更为便利的基于法定数字货币的兑换体系和流通结算体系。
可以看到,除了发码中心和数字银行,码链实现模型中每一个角色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都是对等的,这完全客服了现有的基于IP的网络中,信息全部集中在服务提供商手中的根本弊病,为解决现在的电子商务的根本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技术保障。
在码链认证机制(即交易认证技术结构)下,图12示出通过服务提供者、代理商、传播者、消费者等的若干组合来形成码链;图13示出计算和验证的过程,交易数据结构的上半部分为服务码+状态(例如与消费者、传播者、服务提供者相互发送的服务数据相对应),下半部分为支付码+状态(例如与消费者、传播者、服务提供者相互发送的支付数据相对应);图14示出状态迁移的示意图;验证逻辑在于:1)记录服务码的状态,2)向链的两端验证服务码的状态,3)获取操作数据,改变服务码的状态,4)获取支付操作数据,5)验证支付码的来源,形成支付链,6)改变支付码的状态,7)获取奖励支付码,8)记录完整交易链;之后,计算Hash值、形成历史数据。上述为最简单的记录和验证逻辑,各码链主题可自定义服务码状态和支付码状态迁移,MatrixLink协议约定状态迁移的信息传递事件信号,最终状态不可变。
传播者获得的奖励基于以下考虑,对于传播者付出的传播及见证活动,理应获得其付出劳动的报酬,以促进商品信息的流通和真实性的验证。不同于IP互联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在码链技术中,信息传播者都会对信息进行量子化的过滤,将自身对信息的评价叠加到原始信息上,对于不实信息,通过传播者对信息真实度的评价函数,接收者将有相当大的概率无法接收到不实或非法的信息。传播者的人品指数也会叠加到信息中,从而形成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量子纠缠效应,这个纠缠效应将更为精确地将信息真实度反映出来。人类行为是遵从量子法则的,传统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无法避免网络水军等利用多数优势进行的数据攻击,而引进量子计算则能有效避免这个困境。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不同于现在互联网IP与IP互联的方式,建立了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互联的方式来解决信息传递的问题,而为了增加效率,本发明创造性的提出了量子码链思想,提出了量子码链模型,数字人模型和数字货币模型,这些模型凝结在初期是二维码扫一扫,升级阶段是“看一看”,而高级阶段就是本例的“量子码链”接入(想一想),指明了未来系统开发及应用的道路。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30)
1.一种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户的终端设备对编码介质进行识别,获得码链服务器的接入地址;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接入地址与码链服务器交互,获得码链服务器向其发送的服务对象列表;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服务对象列表包含的服务地址,与服务地址指向的服务方的服务器交互,获取所述服务方提供的服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户通过终端设备识别的编码介质,是由所述码链服务器发行的;
由一个服务方提供服务时,所述码链服务器收到服务方提交的发码请求后,发行所述编码介质;或者,多个服务方有各自提供的服务时,所述码链服务器收到多个服务方按顺序提交的发码请求后,发行所述编码介质;
其中,优选地,所述码链服务器在收到一个或多个服务方提交的发码请求时,根据各服务方的数字人标识信息对服务方进行验证后,发行所述编码介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对象列表包含表示服务顺序和参数的脚本、提供服务的一个或多个服务方的服务地址,及该一个或多个服务方对应的动态数字令牌;每个服务方对应的动态数字令牌,包含该服务方提供服务的场景描述及该服务方的数字人标识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对象列表中通过服务顺序表示在当前阶段提供服务的服务方的服务地址;用户的终端设备将脚本要求的参数与根据参数提供的数据整合成服务参数,提供给所述服务地址指向的服务方的服务器以获取服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户的终端设备通过识别编码介质还获得动态数字令牌;所述动态数字令牌包含服务方提供服务的场景描述及服务方的数字人标识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户的终端设备与码链服务器交互时,根据识别编码介质得到的包含服务方的数字人标识信息的动态数字令牌,请求码链服务器对服务方进行认证;所述码链服务器对由其认证通过的请求,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对象列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户的终端设备与码链服务器交互时,请求码链服务器对所述编码介质进行认证;所述码链服务器对由其认证通过的请求,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服务对象列表。
8.如权利要求1或4或6或7所述基于码链的服务提供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与码链服务器交互时,向码链服务器提供该用户的数字人标识信息;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与服务方的服务器交互,向服务器提供该用户的数字人标识信息;用户的数字人标识信息与该用户和/或其终端设备相对应。
9.一种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任意一个数字人具有标识信息,与该数字人所代表的人和/或其使用的终端设备相对应;通过终端设备对基于码链接入协议生成的编码介质进行识别,使数字人得以代表人来接入码链网络,根据人的委托与其他数字人和/或系统进行数据传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发码中心发行所述编码介质,并管理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
数字人通过对编码介质进行识别,获得指向发码中心的服务器的接入地址;数字人通过与发码中心的服务器交互,获取与该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数字人通过与发码中心的服务器交互,获得指向其他数字人和/或系统的跳转指令。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数字人与发码中心的服务器交互时,通过提供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获得与该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符合该数字人的属性的内容;
或者,数字人与其他数字人和/或系统交互时,通过提供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获得与该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符合该数字人的属性的内容。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发行人的一个或多个数字人,向发码中心提交发码请求,发码中心对发行人进行身份验证后发行所述编码介质;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包含发行人的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通过识别编码介质来接入码链网络的数字人,发码中心将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记录至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进行数据传递的数字人,发码中心将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记录至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
或者,对进行数据传递的数字人,发码中心基于码链接入协议生成新的编码介质,新的编码介质的编码信息包含传递的数据及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
16.如权利要求9或10或15所述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数字人进行数据传递时,是在从编码介质识别出的信息的基础上,由数字人代表的人进行信息过滤和/或提供附加信息后将数据传递出去。
17.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基于码链的交互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
数字人具有唯一的标识链,与解开该标识链的钥匙共同构成钥匙串。
18.一种编码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介质用于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或用于权利要求9-17中的任意一项;
通过执行以下的任意一种操作,启动对所述编码介质的识别:
通过数字人的摄像头对编码介质扫描或拍摄;
对数字人提供的编码介质通过其他数字人的摄像头扫描或拍摄;
通过数字人的终端设备对编码介质或其同源的超级链接进行操控;
通过数字人的摄像头对准编码介质进行查看;
其中,数字人的摄像头或终端设备,与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绑定。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编码介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由发行该编码介质的发码中心管理;任意一个数字人通过对所述编码介质的识别接入所述发码中心的服务器与之交互;
任意一个数字人向发码中心提供该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获得与该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符合该数字人的属性的内容;
和/或,任意一个数字人向发码中心提供其他数字人的标识信息,获得与其他数字人有关的信息。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编码介质,其特征在于,
通过对所述编码介质的识别,产生对应用的驱动指令,使数字人获得服务;所述应用,安装于以下任意一种设备内,或由以下任意一种设备根据对所述编码介质的识别结果来产生驱动指令:
所述设备包含摄像头、与摄像头信号连接的可穿戴式设备、与摄像头或可穿戴式设备信号连接的终端设备、与摄像头或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信号连接的云后台服务器。
21.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编码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介质对应于特别提物权,是基于物权的智能合约的计量单位。
22.如权利要求18或21所述的编码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介质作为数字货币在指定的主题下接入使用时,其生命周期贯穿该主题的码链生命周期的始终;所述主题包含编码介质的发行人所提供的服务的集合;码链生命周期从编码介质通过发码中心发行起,到该主题提供的服务完全结束为止。
23.如权利要求18-2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编码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介质是人眼可见或不可见的光学点阵图,具有一维码、或二维码、或多维码的形式,是静态的、或是进行明暗光线变化或频率变化的;
或者,所述编码介质是表面根据编码规则形成有三维立体结构的三体码。
24.一种摄像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头对权利要求18-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编码介质进行扫描、或拍摄、或查看,并通过该摄像头的内置处理器或与该摄像头信号连接的外部处理器对编码介质进行识别;所述摄像头集成在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中,或者独立的摄像头与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或云后台服务器信号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穿戴式设备是智能眼镜,通过集成的摄像头对准编码介质进行查看来启动对编码介质的自动识别,并从所述摄像头、智能眼镜、其他可穿戴式设备、与摄像头或智能眼镜信号连接的终端设备、与摄像头或智能眼镜或终端设备信号连接的云后台服务器之中的任意一个,获得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通过智能眼镜或其他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进行展现。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摄像头、智能眼镜、其他可穿戴式设备、终端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的数字人标识信息,获得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中符合其数字人属性的内容进行展现。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
通过智能眼镜或其他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进行展现时,与所述编码介质关联的信息被叠加在智能眼镜或其他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原先展现的信息上进行同步展现。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
根据感知到的场景参数或根据设定的场景模式,使所述摄像头对准编码介质进行自动对焦;
或者,所述摄像头对从编码介质反射回的光信号进行接收,并根据对摄像头与编码介质的距离的测算结果进行自动对焦。
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介质是表面根据编码规则形成有三维立体结构的三体码时,所述摄像头对从三维立体结构各处反射回的光信号进行接收,并根据对各处到摄像头的距离差的测算结果,实现对三体码的识别。
30.如权利要求24-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头,其特征在于,
数字人的摄像头在特定的实体场景下拍摄含地标信息的视频或图像,与编码信息包含该数字人标识信息的编码介质,发送到云后台服务器进行绑定;
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操作,使该数字人或其他数字人的可穿戴式设备或终端设备得以展示与所述实体场景对应的虚拟场景;其中,优选地,各数字人通过提供数字人标识信息在所述虚拟场景中获得符合其数字人属性的内容;
所述的操作,包含:
对被展示或传播的所述编码介质进行识别;
或者,根据定位信息确定处在实体场景时,对所述编码介质进行识别,
或者,对可按照条件被搜索到的所述编码介质进行识别,所述条件包含实体场景、地标信息、含地标信息的视频或图像、拍摄者的数字人标识信息之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Priorit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08224.4A CN109754256A (zh) | 2017-11-08 | 2017-11-08 | 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 |
KR1020207016445A KR102544052B1 (ko) | 2017-11-08 | 2018-11-06 | 코드 체인 기반 모델, 장치, 시스템, 방법 및 애플리케이션 |
SG11202005389SA SG11202005389SA (en) | 2017-11-08 | 2018-11-06 | Codechain-based models, apparatuses, system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ame |
AU2018364103A AU2018364103A1 (en) | 2017-11-08 | 2018-11-06 | Code chain-based model, device, syste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
EA202091149A EA202091149A1 (ru) | 2017-11-08 | 2018-11-06 | Модели на основе "кодчейна", устройства, системы, способы и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
PCT/CN2018/114142 WO2019091371A1 (zh) | 2017-11-08 | 2018-11-06 | 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 |
JP2020544092A JP2021502654A (ja) | 2017-11-08 | 2018-11-06 | コードチェーンによるモデル、装置、方法及び使用 |
EP18875110.1A EP3709247A4 (en) | 2017-11-08 | 2018-11-06 | CODE CHAIN BASED MODEL, DEVICE, SYSTE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
US16/762,788 US11657390B2 (en) | 2017-11-08 | 2018-11-06 | Codechain-based models, apparatuses, system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ame |
AU2022203850A AU2022203850A1 (en) | 2017-11-08 | 2022-06-03 | Code chain-based model, device, syste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08224.4A CN109754256A (zh) | 2017-11-08 | 2017-11-08 | 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54256A true CN109754256A (zh) | 2019-05-14 |
Family
ID=66401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108224.4A Pending CN109754256A (zh) | 2017-11-08 | 2017-11-08 | 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657390B2 (zh) |
EP (1) | EP3709247A4 (zh) |
JP (1) | JP2021502654A (zh) |
KR (1) | KR102544052B1 (zh) |
CN (1) | CN109754256A (zh) |
AU (2) | AU2018364103A1 (zh) |
EA (1) | EA202091149A1 (zh) |
SG (1) | SG11202005389SA (zh) |
WO (1) | WO2019091371A1 (zh) |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46039A (zh) * | 2019-05-15 | 2019-09-17 | 北京瑞卓喜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基于联盟链的交易监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442330A (zh) * | 2019-07-05 | 2019-11-12 | 五八有限公司 | 列表组件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569408A (zh) * | 2019-09-04 | 2019-12-13 | 广州大学 | 一种数字货币溯源方法及系统 |
CN110633970A (zh) * | 2019-09-19 | 2019-12-31 | 深圳前海环融联易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资产清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751469A (zh) * | 2019-10-25 | 2020-02-04 | 浙江工商大学 | 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加密货币多通道支付方法 |
CN112269797A (zh) * | 2020-10-28 | 2021-01-26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 一种卫星遥感数据在异构计算平台上的多维查询方法 |
CN112418444A (zh) * | 2020-05-15 | 2021-02-26 |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联盟学习的方法、装置及联盟学习系统 |
WO2021057506A1 (zh) * | 2019-09-27 | 2021-04-01 | 徐蔚 | 一种应用数字人码链的统一接入方法 |
CN113055187A (zh) * | 2021-04-23 | 2021-06-29 | 山东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针对区块链共识的窄带线路传输方法 |
CN113328782A (zh) * | 2021-05-25 | 2021-08-31 | 清华大学 |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星地网络资源共享架构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113496395A (zh) * | 2021-05-25 | 2021-10-12 | 城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支付方法及系统 |
CN113537774A (zh) * | 2021-07-16 | 2021-10-22 | 精英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企业保单是否有效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
CN113781021A (zh) * | 2020-06-10 | 2021-12-10 | 徐蔚 | 采用码链区块的数字货币模型、方法、系统及装置 |
CN114331423A (zh) * | 2020-09-29 | 2022-04-12 | 如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量子通信的数字货币兑换方法及系统 |
CN114639395A (zh) * | 2020-12-16 | 2022-06-17 |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 车载虚拟人物的语音控制方法、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117744051A (zh) * | 2023-12-21 | 2024-03-22 | 江苏云工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人身份确权的方法 |
CN118569865A (zh) * | 2024-08-01 | 2024-08-30 | 四川千行你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平台聚合支付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20150071A1 (en) * | 2017-11-08 | 2022-05-12 | Brand Therapy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virtual goods |
US11900250B2 (en) * | 2019-01-17 | 2024-02-13 | Visa International Service Association | Deep learning model for learning program embeddings |
US11699353B2 (en) * | 2019-07-10 | 2023-07-11 | Tomestic Fund L.L.C. | System and method of enhancement of physical, audio, and electronic media |
CN111523882B (zh) * | 2019-12-23 | 2023-04-07 | 杜晓楠 | 一种数字资产异地隔离分管系统和方法 |
US11874804B2 (en) * | 2020-02-05 | 2024-01-1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Load balancing based blockchain transaction submission |
CN111274508B (zh) * | 2020-02-12 | 2023-04-07 | 上海东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二维码的服务推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11722548B2 (en) * | 2020-07-29 | 2023-08-08 | Vmware, Inc. | Smart link generation |
CN117378192A (zh) * | 2021-05-19 | 2024-01-09 | 斯纳普公司 | 用于网络资源优化的眼镜体验集线器 |
CN113726740B (zh) * | 2021-07-27 | 2022-12-09 | 武汉理工大学 | 面向海工装备二级节点的数据存储方法、防护方法及系统 |
CN113709143B (zh) * | 2021-08-26 | 2023-03-07 | 四川启睿克科技有限公司 | Web集成系统精确权限访问控制系统及方法 |
CN113923058B (zh) * | 2021-12-15 | 2022-02-22 | 武汉云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非即时能源数据分析的大数据预警方法与装置 |
CN114781850B (zh) * | 2022-04-15 | 2022-12-16 | 广西师范大学 | 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安全旅游方法、系统及其存储介质 |
CN114979612A (zh) * | 2022-06-20 | 2022-08-30 | 极世代(武汉)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虚拟场景应用系统 |
CN115294284B (zh) * | 2022-10-09 | 2022-12-20 | 南京纯白矩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保障生成模型唯一性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生成方法 |
CN117494212B (zh) * | 2023-11-24 | 2024-06-07 | 北京风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实时风控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54747A (zh) * | 2015-10-09 | 2016-02-24 | 徐蔚 | 基于统一发码的信息处理网络及方法和传感接入设备 |
CN105761092A (zh) * | 2016-04-19 | 2016-07-13 | 石狮睿纺纺织品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服务器进行衣物验证的方法 |
CN107220825A (zh) * | 2017-05-17 | 2017-09-29 | 南宁学院 | 一种基于自助扫描图形码的商品购买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50729B2 (ja) * | 1991-10-23 | 2001-03-26 | 日本原子力研究所 | 自動車用エアフィルタ |
JP4233259B2 (ja) * | 2002-02-08 | 2009-03-04 | 株式会社電通テック | コード情報を用いた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
US7349871B2 (en) * | 2002-08-08 | 2008-03-25 | Fujitsu Limited | Methods for purchasing of goods and services |
KR20040054445A (ko) | 2002-12-18 | 2004-06-25 | 주식회사 아이콘랩 | 코드를 이용한 각종 유무선 컨텐츠 및 정보 제공 서비스시스템, 이에 사용되는 유저 단말, 이에 사용되는통신업체 플랫폼, 이에 사용되는 운영 대행사 플랫폼,이에 사용되는 온라인 관계사 모듈 및 오프라인 관계사모듈, 및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
WO2009125488A1 (ja) | 2008-04-10 | 2009-10-15 | Watanabe Makoto | 広告枠付き通信回線接続口を有したフェイスプレートによる通信回線サービス加入促進方法と生活周辺サービス利用顧客管理システム |
JP5499725B2 (ja) | 2010-01-14 | 2014-05-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
JP5737116B2 (ja) | 2011-10-03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 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
US20140114776A1 (en) * | 2011-12-31 | 2014-04-24 | Kaushal Solanki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Services at a Service Point Using a Mobile Device |
US9117231B2 (en) | 2012-01-25 | 2015-08-25 | Qikserve Limited | Order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taurants |
WO2014123495A1 (en) | 2013-02-11 | 2014-08-14 | Vata Celal Korkut | A mobil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developed for the service sector |
WO2015148725A2 (en) | 2014-03-25 | 2015-10-01 | Mark Stephen Meadows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ecuting cryptographically secure transactions using voice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
US20150324789A1 (en) | 2014-05-06 | 2015-11-12 | Case Wallet, Inc. | Cryptocurrency Virtual Wallet System and Method |
US20160055598A1 (en) | 2014-08-25 | 2016-02-25 | Purna Chander Ramini | Restaurant Guest Service System And Method |
CN105812957A (zh) | 2014-12-29 | 2016-07-27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多媒体文件的续播方法及装置 |
JP6554948B2 (ja) | 2015-07-07 | 2019-08-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5719139A (zh) * | 2016-01-20 | 2016-06-29 | 李政德 | 电子抵用凭证参与消费支付的移动融合电子支付方法 |
CN106850772B (zh) | 2017-01-11 | 2020-06-12 |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昆山分所 | 一种智能设备数据采集分发系统 |
CN106850773A (zh) | 2017-01-12 | 2017-06-13 | 江苏速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二维码的商场室内定位导航的方法及系统 |
-
2017
- 2017-11-08 CN CN201711108224.4A patent/CN10975425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11-06 EA EA202091149A patent/EA202091149A1/ru unknown
- 2018-11-06 JP JP2020544092A patent/JP2021502654A/ja active Pending
- 2018-11-06 KR KR1020207016445A patent/KR10254405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1-06 US US16/762,788 patent/US11657390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1-06 SG SG11202005389SA patent/SG11202005389SA/en unknown
- 2018-11-06 WO PCT/CN2018/114142 patent/WO2019091371A1/zh unknown
- 2018-11-06 AU AU2018364103A patent/AU201836410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11-06 EP EP18875110.1A patent/EP3709247A4/en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6-03 AU AU2022203850A patent/AU202220385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54747A (zh) * | 2015-10-09 | 2016-02-24 | 徐蔚 | 基于统一发码的信息处理网络及方法和传感接入设备 |
CN105761092A (zh) * | 2016-04-19 | 2016-07-13 | 石狮睿纺纺织品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服务器进行衣物验证的方法 |
CN107220825A (zh) * | 2017-05-17 | 2017-09-29 | 南宁学院 | 一种基于自助扫描图形码的商品购买方法 |
Cited B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46039A (zh) * | 2019-05-15 | 2019-09-17 | 北京瑞卓喜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基于联盟链的交易监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246039B (zh) * | 2019-05-15 | 2021-06-29 | 北京瑞卓喜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基于联盟链的交易监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442330B (zh) * | 2019-07-05 | 2023-07-21 | 五八有限公司 | 列表组件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442330A (zh) * | 2019-07-05 | 2019-11-12 | 五八有限公司 | 列表组件转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569408A (zh) * | 2019-09-04 | 2019-12-13 | 广州大学 | 一种数字货币溯源方法及系统 |
CN110569408B (zh) * | 2019-09-04 | 2022-03-11 | 广州大学 | 一种数字货币溯源方法及系统 |
CN110633970A (zh) * | 2019-09-19 | 2019-12-31 | 深圳前海环融联易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资产清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1057506A1 (zh) * | 2019-09-27 | 2021-04-01 | 徐蔚 | 一种应用数字人码链的统一接入方法 |
CN112669165A (zh) * | 2019-09-27 | 2021-04-16 | 徐蔚 | 一种应用数字人码链的统一接入方法 |
CN112669165B (zh) * | 2019-09-27 | 2024-06-25 | 徐蔚 | 一种应用数字人码链的统一接入方法 |
CN110751469A (zh) * | 2019-10-25 | 2020-02-04 | 浙江工商大学 | 一种基于智能合约的加密货币多通道支付方法 |
CN112418444A (zh) * | 2020-05-15 | 2021-02-26 |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联盟学习的方法、装置及联盟学习系统 |
CN112418444B (zh) * | 2020-05-15 | 2022-03-29 |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联盟学习的方法、装置及联盟学习系统 |
CN113781021A (zh) * | 2020-06-10 | 2021-12-10 | 徐蔚 | 采用码链区块的数字货币模型、方法、系统及装置 |
WO2021249208A1 (zh) * | 2020-06-10 | 2021-12-16 | 徐蔚 | 采用码链区块的数字货币模型、方法、系统及装置 |
CN114331423A (zh) * | 2020-09-29 | 2022-04-12 | 如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量子通信的数字货币兑换方法及系统 |
CN112269797A (zh) * | 2020-10-28 | 2021-01-26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 一种卫星遥感数据在异构计算平台上的多维查询方法 |
CN112269797B (zh) * | 2020-10-28 | 2024-02-27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 一种卫星遥感数据在异构计算平台上的多维查询方法 |
CN114639395A (zh) * | 2020-12-16 | 2022-06-17 |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 车载虚拟人物的语音控制方法、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113055187B (zh) * | 2021-04-23 | 2023-02-03 | 山东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针对区块链共识的窄带线路传输方法 |
CN113055187A (zh) * | 2021-04-23 | 2021-06-29 | 山东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针对区块链共识的窄带线路传输方法 |
CN113328782A (zh) * | 2021-05-25 | 2021-08-31 | 清华大学 |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星地网络资源共享架构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113328782B (zh) * | 2021-05-25 | 2022-07-26 | 清华大学 | 基于区块链的星地网络资源共享架构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113496395A (zh) * | 2021-05-25 | 2021-10-12 | 城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支付方法及系统 |
CN113537774B (zh) * | 2021-07-16 | 2023-04-07 | 精英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企业保单是否有效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
CN113537774A (zh) * | 2021-07-16 | 2021-10-22 | 精英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企业保单是否有效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
CN117744051A (zh) * | 2023-12-21 | 2024-03-22 | 江苏云工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人身份确权的方法 |
CN118569865A (zh) * | 2024-08-01 | 2024-08-30 | 四川千行你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平台聚合支付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91371A1 (zh) | 2019-05-16 |
AU2018364103A1 (en) | 2020-06-25 |
EP3709247A1 (en) | 2020-09-16 |
EA202091149A1 (ru) | 2020-09-23 |
JP2021502654A (ja) | 2021-01-28 |
AU2022203850A1 (en) | 2022-06-23 |
US11657390B2 (en) | 2023-05-23 |
EP3709247A4 (en) | 2021-08-18 |
KR102544052B1 (ko) | 2023-06-14 |
US20210192505A1 (en) | 2021-06-24 |
KR20210023794A (ko) | 2021-03-04 |
SG11202005389SA (en) | 2020-07-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54256A (zh) | 基于码链的模型、装置、系统、方法和应用 | |
US11847529B2 (en) | Architectur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gram defined transaction system and decentralized cryptocurrency systems | |
Huynh-The et al. | Blockchain for the metaverse: A Review | |
Gadekallu et al. | Blockchain for the metaverse: A review | |
Gadekallu et al. | Blockchain for the metaverse: A review | |
CN112669165B (zh) | 一种应用数字人码链的统一接入方法 | |
CN110648225A (zh) | 一种应用数字人码链的方法 | |
Tyagi et al. | Role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 Smart Era: A Review on Possible Smart Applications | |
Turi | Financial technologies and DeFi: A revisit to the digital finance revolution | |
Panda | Revolution of the Metaverse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 | |
Sathya | Blockchain: The foundation of trust in Metaverse | |
EA044811B1 (ru) | Модели на основе "кодчейна", устройства, системы, способы и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 |
Wörner | The Impact of Cryptocurrencie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Insights from Prototypes | |
Kumar Hegde et al. | Blockchain for the Metaverse: State‐of‐the‐Art and Applications | |
McCauley | Unblocked: how blockchains will change your busines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 |
Christopher | Crypto Travel and Its Future Implica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