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9313375B -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3375B
CN109313375B CN201780036005.1A CN201780036005A CN109313375B CN 109313375 B CN109313375 B CN 109313375B CN 201780036005 A CN201780036005 A CN 201780036005A CN 109313375 B CN109313375 B CN 1093133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diaphragm
aperture
light leakage
cam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60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3375A (zh
Inventor
远藤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h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ttoh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h Inc filed Critical Nittoh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313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3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3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3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03B9/06Two or more co-operating pivoted blades, e.g. iris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圈装置(10)具备:光圈叶片(100),具有从第1平面板(102)的一个面向第1方向侧突出的第1固定凸起(120)、从另一个面向第2方向侧突出的移动凸起(130);漏光防止叶片(200),具有从第2平面板(202)的一个面向第1方向侧突出的第2固定凸起(220),与光圈叶片(100)一起成对存在;驱动环(300),形成有第1凸轮槽(330);及收容体(400),收容光圈叶片(100)、漏光防止叶片(200)、驱动环(300),漏光防止叶片(200)上还设置有第2凸轮槽(230),光圈叶片(100)的移动凸起(130)嵌插于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凸轮槽(230),而且嵌插于驱动环(300)的第1凸轮槽(330)。根据本发明的光圈装置(10),能够提供一种在可实现光圈叶片的窄幅化的同时容易增加光圈叶片数量的光圈装置。

Description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照相机等摄影装置中,已使用调整射入成像面的被摄体光的光量的光圈装置。光圈装置具备圆环状的收容体。当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为最大(完全开放)时,光圈叶片退避于收容体的宽度内。从而,作为光圈叶片的退避空间,收容体的宽度至少必须确保光圈叶片的宽度以上的宽度。
为了将光圈装置小型化,以往就已致力于缩小光圈叶片的宽度自身(光圈叶片的窄幅化),以便缩小这样的光圈叶片的退避空间。
但是,已周知如果推进光圈叶片的窄幅化,则会产生在光圈开口以外的部分容易发生漏光的问题。
已周知如下结构的光圈装置,为了解决该漏光的问题,在光圈叶片的基础上导入漏光防止叶片,利用该漏光防止叶片来填上成为漏光原因的间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8是为了说明现有的光圈装置900而示出的俯视图。图8的(a)是在沿着光轴OA俯视观察光圈装置900时的俯视图。图8的(a)中,仅示出了漏光防止叶片920突出的状况,省略了对光圈叶片910的图示。图8的(b)、图8的(c)、图8的(d)是分别表示光圈叶片910、漏光防止叶片920、收容体940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现有的光圈装置900是通过使多个叶片相对于光轴OA进行进退来改变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的光圈装置900,具备:光圈叶片910,具有光圈叶片本体911、从光圈叶片本体911的一个面向沿向光轴OA的第1方向侧突出的光圈叶片固定凸起912、从光圈叶片本体911的另一个面向与第1方向呈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侧突出的光圈叶片移动凸起913;漏光防止叶片920,具有漏光防止叶片本体921、从漏光防止叶片本体921的一个面向第1方向侧突出的漏光防止叶片固定凸起922、从漏光防止叶片本体921的另一个面向第2方向侧突出的漏光防止叶片移动凸起923,与所述光圈叶片910一起成对存在;驱动环930,嵌插移动凸起,具有因槽的位置而离光轴OA的距离不同的凸轮槽933,通过以光轴OA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凸轮槽933以光轴OA为中心在周向上移动;及收容体940,收容光圈叶片910、漏光防止叶片920、驱动环930,该光圈装置900具备多对成对的光圈叶片910及漏光防止叶片920(图8中的现有的光圈装置900具备6对),驱动环930上形成有对应该成对的光圈叶片910及漏光防止叶片920对数的数量的凸轮槽933,收容体940上对应该成对的光圈叶片910及漏光防止叶片920而设置有分别插入光圈叶片固定凸起912及漏光防止叶片固定凸起922的一对第1孔941j及第2孔942j,存在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对数的一对第1孔941j及第2孔942j,被层叠的成对的光圈叶片910及漏光防止叶片920的光圈叶片移动凸起913及漏光防止叶片移动凸起923分别嵌插于一个凸轮槽933(但是,j为1以上的整数)。
根据现有的光圈装置900,可以在直接借用用于驱动光圈叶片的既有的基本结构(收容体、驱动环等)之后追加漏光防止叶片920,能够防止伴随光圈叶片的窄幅化而发生的漏光。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5-1135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现有的光圈装置900呈光圈叶片移动凸起913及漏光防止叶片移动凸起923分别嵌插于一个凸轮槽933的结构。而且,通过一个凸轮槽933来驱动2种叶片(光圈叶片910及漏光防止叶片920)。从而,凸轮槽933的长度在驱动光圈叶片910的长度的基础上也需要驱动漏光防止叶片920的长度。
即,凸轮槽933需要设置用于驱动光圈叶片910的槽及用于驱动漏光防止叶片920的槽,与仅设置只驱动任意一个叶片的槽的结构相比,成为更长的凸轮槽。
如上所述,根据现有的光圈装置900,由于用一条凸轮槽来驱动2种叶片,因此需要较长的凸轮槽。因此,难以增加能够设置在驱动环930的有限的空间内的凸轮槽的数量,以致于也难以增加光圈叶片的片数。
并且,仅作为参考,从摄影品质上考虑,与有棱角的形状相比,优选由多个光圈叶片所形成的光圈开口的形状为接近圆形的形状,光圈叶片的数量越多则越容易使光圈开口的形状接近圆形。因此,从摄影品质上考虑,优选增加光圈叶片的片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圈装置,其容易增加光圈叶片的片数。
1.本发明的光圈装置如下,通过使多个叶片相对于光轴进行进退来改变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其特征为,具备:光圈叶片,由第1平面板构成,具有遮挡射入该光圈装置的光圈开口的光的第1叶片部、从所述第1平面板的一个面向沿向光轴的第1方向侧突出的第1固定凸起、从所述第1平面板的另一个面向与所述第1方向呈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侧突出的移动凸起;漏光防止叶片,由第2平面板构成,具有遮挡射入该光圈装置的光圈开口的光的第2叶片部、从所述第2平面板的一个面向所述第1方向侧突出的第2固定凸起,与所述光圈叶片一起成对存在;驱动环,嵌插所述移动凸起,具有因凸轮槽的位置而离所述光轴的距离不同的第1凸轮槽,通过以所述光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所述第1凸轮槽以所述光轴为中心在周向上移动;及收容体,收容所述光圈叶片、所述漏光防止叶片、所述驱动环,所述收容体呈在内侧具有开口的圆环形状,并依次收纳所述光圈叶片、所述漏光防止叶片和所述驱动环,所述光圈装置具备多对成对的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所述驱动环上对应每个所述移动凸起而形成有多个所述第1凸轮槽,所述收容体上对应各所述成对的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而设置有分别插入所述第1固定凸起及所述第2固定凸起的一对第1孔及第2孔,存在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对数的所述一对第1孔及第2孔,所述漏光防止叶片上还设置有第2凸轮槽,所述光圈叶片的所述移动凸起嵌插于所述漏光防止叶片的所述第2凸轮槽,而且嵌插于所述驱动环的所述第1凸轮槽。
由于在漏光防止叶片上还设置有第2凸轮槽,光圈叶片的移动凸起嵌插于漏光防止叶片的该第2凸轮槽,而且嵌插于驱动环的第1凸轮槽,因此当驱动环进行旋转时,通过驱动环的第1凸轮槽对光圈叶片的移动凸起施加力,光圈叶片的第1叶片部以第1固定凸起为支点(转动轴)进行转动。同时,伴随移动凸起沿着第1凸轮槽移动,通过移动凸起对漏光防止叶片的第2凸轮槽施加力,漏光防止叶片的第2叶片部以第2固定凸起为支点(转动轴)进行转动。这样,虽然嵌插于驱动环的第1凸轮槽的凸起仅为光圈叶片的移动凸起,但是能够以在驱动光圈叶片的过程中连动的方式将漏光防止叶片也一起驱动。
根据这样的光圈装置,由于对第1凸轮槽不需要形成用于驱动漏光防止叶片的凸轮槽模式,因此相应地能够使该第1凸轮槽的长度比现有的光圈装置中的凸轮槽的长度更短。由于能够缩短第1凸轮槽的长度,因此容易增加可设置于驱动环的第1凸轮槽的数量。因此,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光圈装置,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增加光圈叶片的片数的光圈装置。
2.在本发明的光圈装置中优选如下,在所述驱动环的旋转方向中,将通过旋转所述驱动环来移动所述第1凸轮槽从而朝着光轴移动所述光圈叶片的方向作为光圈旋转方向时,以所述漏光防止叶片的所述第2固定凸起比所述光圈叶片的所述第1固定凸起更位于光圈旋转方向的前方的方式,配置有所述成对的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而且设定所述一对第1孔及第2孔的位置关系。
由于将第2固定凸起配置在比第1固定凸起更靠近光圈旋转方向的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第2固定凸起与第2凸轮槽之间的距离(与漏光防止叶片的转动相关的支点与力点之间的距离)L2设定成比第1固定凸起与移动凸起之间的距离(与光圈叶片的转动相关的支点与力点之间的距离)L1更长。
通过这样的距离的不同,能够使漏光防止叶片进行转动的角速度比光圈叶片进行转动的角速度更低,能够使漏光防止叶片的突出比光圈叶片更滞后。
3.在本发明的光圈装置中优选如下,所述收容体具有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配置在内侧的圆筒形的外周壁,在该外周壁的内侧配置有阶梯部,其具有放置所述驱动环的驱动环放置面,所述光圈叶片具有配设有所述第1固定凸起且从所述第1叶片部突出的第1突出部,该第1突出部位于比所述第1叶片部的外周缘更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在所述收容体的所述阶梯部,设置有所述第1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凹部。
第1突出部位于比第1叶片部的外周缘更远离光轴的位置,在收容体的所述阶梯部,设置有所述第1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凹部。因此,通过设置第1突出部及凹部,从而与假设未设置有第1突出部及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收容体的外周壁的大径化,以至于能够将光圈装置小型化。
4.在本发明的光圈装置中优选如下,所述收容体具有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配置在内侧的圆筒形的外周壁,在该外周壁的内侧配置有阶梯部,其具有放置所述驱动环的驱动环放置面,所述漏光防止叶片具有配设有所述第2固定凸起且从所述第2叶片部突出的第2突出部,该第2突出部位于比所述第2叶片部的外周缘更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在所述收容体的所述阶梯部,设置有所述第2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凹部。
第2突出部位于比所述第2叶片部的外周缘更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在所述收容体的所述阶梯部,设置有所述第2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凹部。因此,通过设置第2突出部及凹部,从而与假设未设置有第2突出部及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收容体的外周壁的大径化,以至于能够将光圈装置小型化。
5.在本发明的光圈装置中优选如下,在所述成对的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的至少一方的外周缘,设置有切下的凹部,以便在将所述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移动到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变成最大的位置时,其他成对的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的所述第2固定凸起配置在内侧。
根据这样的光圈装置,能够避免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与其他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固定凸起220发生干涉,能够抑制光圈装置的大型化。
6.在本发明的光圈装置中优选如下,在所述驱动环的旋转方向中,将通过旋转所述驱动环来移动所述第1凸轮槽从而朝着光轴移动所述光圈叶片的方向作为光圈旋转方向时,相对于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以伴随朝向所述光圈旋转方向而向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发生倾斜的角度形成所述第1凸轮槽,所述第2凸轮槽的相对于所述圆周方向的角度形成为,比所述第1凸轮槽的相对于所述圆周方向的角度更小。
根据这样的光圈装置,与相对于圆周方向使第2凸轮槽的角度比第1凸轮槽的角度更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顺畅地驱动漏光防止叶片200。
7.本发明的透镜镜筒的特征为,收容有上述1~6的任意1项所述的光圈装置及透镜。
8.本发明的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的特征为,具备上述1~6的任意1项所述的光圈装置或上述7所述的透镜镜筒。
附图说明
图1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而示出的俯视图。
图3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主要部分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中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转动而示出的俯视图。
图5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主要部分而示出的俯视图。
图6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的主要部分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7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透镜镜筒20及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摄影装置30或投影装置35而示出的模式图。
图8是为了说明现有的光圈装置900而示出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10a、900-光圈装置;20-透镜镜筒;24-透镜;30-摄影装置;32-摄影装置本体;35-投影装置;37-投影装置本体;100、100a、910-光圈叶片;102-第1平面板;110-第1叶片部;112-第1叶片部的外周缘;114-切下第1叶片部的外周缘的凹部;116-第1叶片部的顶端;120-第1固定凸起;130-移动凸起;140-第1突出部;140′-第1突出部的轮廓;200、200a、920-漏光防止叶片;202-第2平面板;210-第2叶片部;212-第2叶片部的外周缘;214-切下第2叶片部的外周缘的凹部;216-第2叶片部的顶端;220-第2固定凸起;230-第2凸轮槽;240-第2突出部;240′-第2突出部240的轮廓中的最靠近r方向侧的轮廓;300、930-驱动环;310-驱动环本体;330-第1凸轮槽;340-旋转手柄;400、400a、940-收容体;401j、941j-第1孔;402j、942j-第2孔;410、410a-外周壁;411-外周壁的缺口部;412、412a-驱动环放置面;413-开口;414、414a-阶梯部;416-设置在阶梯部的凹部;500-开口环;911-光圈叶片本体;912-光圈叶片固定凸起;913-光圈叶片移动凸起;921-漏光防止叶片本体;922-漏光防止叶片固定凸起;923-漏光防止叶片移动凸起;933-凸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1.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基本结构
图1~图2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而示出的图。图1的(a)是分解光圈装置10的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图示了处于相互重叠的状态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图1的(b)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光圈装置10的立体图。并且,开口环500是为了驱动环300的脱落防止目的而安装在收容体400的外周壁410(在以后进行叙述)的内侧。图2是在沿着光轴OA俯视观察光圈装置10时的俯视图。图2的(a)是表示使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退避于收容体400的宽度(正交于光轴OA的方向的宽度)内的状态的图,表示了使光圈开口(由光圈叶片100形成的开口)的开口直径呈最大的状态(完全开放状态)。图2的(c)是表示使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呈最小的最小光圈状态的图。图2的(b)是表示使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移动到完全开放状态与最小光圈状态之间的位置的中间光圈状态的图。并且,图2的(a)及图2的(c)中,图示了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以及与这些对应的第1凸轮槽330,省略了对其他的光圈叶片、漏光防止叶片及第1凸轮槽的图示。
如图1及图2所示,当沿着光轴OA俯视观察时,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收容体400呈具有开口413的圆环形状。通过使多个叶片(在此是光圈叶片100)向开口413的内侧(朝着光轴OA)突出来改变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AD。通过改变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AD来调节通过光圈开口的光量。
光圈装置10具备光圈叶片100、漏光防止叶片200、驱动环300及收容体400。将收容体400作为托盘,在其上以重叠的方式层叠多个光圈叶片100及多个漏光防止叶片200,在其上再放置驱动环300。而且,开口环500放置在其上而嵌合于收容体400的外周壁410的内壁。
如图2的(a)~图2的(c)所示,开口直径AD对应于光圈叶片100向开口413内的突出量而以光圈的开口直径成为开口直径ADf~开口直径ADm~最小光圈状态的开口直径的方式一边发生过渡一边发生改变。
2.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的详细结构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图,是取出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以及与这些对应的驱动环300及收容体400的一部分而示出的立体图。省略了对其他构成要素的图示。
如图3所示,光圈叶片100由第1平面板102构成,具有:第1叶片部110,向开口413内侧突出而形成光圈开口,遮挡射入光圈装置10的光圈开口的光;第1固定凸起120,从第1平面板102的一个面F1向沿向光轴OA的第1方向侧突出;及移动凸起130,从第1平面板102的另一个面F2向与第1方向呈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侧突出。
第1平面板102由具有遮光性且与其他构成要件(漏光防止叶片200、收容体400等)可发生顺畅滑动的材料所构成。第1固定凸起120及移动凸起130呈具有一定半径的圆筒形状。第1固定凸起120的“固定”的意思是凸起的位置相对于收容体并不移动而是固定,作为凸起单体则可旋转。
漏光防止叶片200由第2平面板202构成,具有:第2叶片部210,遮挡射入该光圈装置10内侧的光;及第2固定凸起220,从第2平面板202的一个面F3向第1方向侧突出。而且,这样的漏光防止叶片200与上述的光圈叶片100一起成对存在。
与第1平面板102同样,第2平面板202也由与其他构成要件(光圈叶片100、收容体400等)可发生顺畅滑动的材料所构成。另外,第2固定凸起220呈具有一定半径的圆筒形状。第2固定凸起220的“固定”的意思是凸起的位置相对于收容体并不移动而是固定,作为凸起单体则可旋转。
如图1~图3所示,驱动环300是形成有第1凸轮槽330且内侧以圆形开口的环状平面板。
第1凸轮槽330构成为,嵌插移动凸起130,因凸轮槽的位置而离光轴OA的距离不同。但是,在沿着周向观察凸轮槽时,还可以具有一部分离光轴OA的距离相同的区间。当这样的驱动环300以光轴OA为中心进行旋转时,第1凸轮槽330在以光轴OA为中心的周向上移动。此时,嵌插于第1凸轮槽330的移动凸起130以第1固定凸起120为中心进行旋转。即,移动凸起130以第1固定凸起120为旋转中心在朝向开口413内侧的方向(以下,作为-r方向)及朝向开口413外侧的方向(以下,作为r方向)上进行移动。
虽然对驱动环300施加旋转力的方法可以是任意方法,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与驱动环本体310呈一体地进行旋转的旋转手柄340,从未图示的旋转力施加单元对该旋转手柄340施加力。
如图1~图3所示,收容体400的形状如下,在内侧具有开口413,作为整体呈圆环形状。而且,如上所述,收容光圈叶片100、漏光防止叶片200及驱动环300。
另外,收容体400上对应上述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而设置有分别插入第1固定凸起120及第2固定凸起220的一对第1孔401j及第2孔402j,存在n对(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对数)的一对第1孔401j及第2孔402j(但是,n为2以上的整数)。
而且,如图1的(b)所示,收容体400具有切下外周壁410的一部分的缺口部411,以便能够使驱动环300的旋转手柄340进行旋转。
作为光圈装置10整体,具备n对(多对)的上述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驱动环300上以分别对应设置于每个光圈叶片100的移动凸起130的方式形成有n个(多个)第1凸轮槽330。
如图2的(a)、图2的(c)、图3等所示,上述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朝着第2方向以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顺序被层叠。
除此之外,漏光防止叶片200上还设置有第2凸轮槽230。第2凸轮槽230配置在对应移动凸起130的位置。
光圈叶片100的移动凸起130嵌插于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凸轮槽230,而且也嵌插于驱动环300的第1凸轮槽330。
并且,虽然移动凸起130“嵌插”于第1凸轮槽330及第2凸轮槽230,但是移动凸起130既可以仅插入于第1凸轮槽330的深度(驱动环300的厚度)的一部分,还可以在第2凸轮槽230的基础上再贯通第1凸轮槽330。并且,实施方式1中,处于大致贯通的程度的状态。
3.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是通过使多个叶片相对于光轴进行进退来改变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的光圈装置,具有:光圈叶片100;与该光圈叶片100成对存在的漏光防止叶片200;驱动环300;及收容体400。
光圈叶片100由第1平面板102构成,具有:第1叶片部110,遮挡射入光圈装置10的光圈开口(由光圈叶片100形成的开口)的光;第1固定凸起120,从第1平面板102的一个面F1向沿向光轴OA的第1方向侧突出;及移动凸起130,从第1平面板102的另一个面F2向与第1方向呈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侧突出。
漏光防止叶片200由第2平面板202构成,具有:第2叶片部210,遮挡射入光圈装置10的光圈开口的光;及第2固定凸起220,从第2平面板202的一个面F3向第1方向侧突出。
驱动环300具有嵌插移动凸起130的第1凸轮槽330。该第1凸轮槽330因凸轮槽的位置而离光轴OA的距离不同。驱动环300能够以光轴OA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当驱动环300以光轴OA为中心进行旋转时,第1凸轮槽330在周向上移动。由此,嵌插于第1凸轮槽330的移动凸起130向r方向或-r方向移动。
收容体400收容光圈叶片100、漏光防止叶片200及驱动环300。
光圈装置10具备n对(多对)的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驱动环300上以分别对应设置于每个光圈叶片100的移动凸起130的方式形成有n个(多个)第1凸轮槽330。
收容体400上对应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而设置有分别插入有第1固定凸起120及第2固定凸起220的一对第1孔401j及第2孔402j。设置有n对(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对数)的第1孔401j及第2孔402j。
漏光防止叶片200上设置有第2凸轮槽230,光圈叶片100的移动凸起130嵌插于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凸轮槽230,而且嵌插于驱动环300的第1凸轮槽330。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漏光防止叶片200上还设置有第2凸轮槽230。而且,光圈叶片100的移动凸起130嵌插于漏光防止叶片200的该第2凸轮槽230,而且嵌插于驱动环300的第1凸轮槽330。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发挥如下的作用。
(1)从未图示的旋转力施加单元施加旋转力而驱动环300进行旋转。(2)如果驱动环300进行旋转,则在光圈叶片100上从驱动环300通过第1凸轮槽330对移动凸起130施加力。即,光圈叶片100以移动凸起130为力点且以第1固定凸起120为支点(转动轴)进行转动。(3)伴随移动凸起130以第1固定凸起120为中心进行旋转(例如在-r方向上移动),漏光防止叶片200上从移动凸起130对第2凸轮槽230施加力。即,漏光防止叶片200以从移动凸起130对第2凸轮槽230施加力的部位为力点且以第2固定凸起220为支点(转动轴)进行转动(参照图3等)。
这样,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中,虽然嵌插于驱动环300的第1凸轮槽330的凸起仅为光圈叶片100的移动凸起130,但是连动于光圈叶片100的驱动而还可以驱动漏光防止叶片200。
从而,第1凸轮槽330只要以用于驱动光圈叶片100所需的长度形成即可,不需要形成用于驱动漏光防止叶片200的凸轮槽。因此,相应地能够使第1凸轮槽330的长度比现有的光圈装置中的凸轮槽的长度更短。这样,由于能够缩短第1凸轮槽330的长度,因此容易增加可设置于驱动环300的第1凸轮槽330的数量。与此对应,容易增加光圈叶片100的片数。同时,也容易增加与光圈叶片100呈一对的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片数。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增加光圈叶片片数的光圈装置。
4.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其他详细结构
图4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转动而示出的俯视图。图示了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以及与这些对应的第1凸轮槽330,省略了对其他光圈叶片、漏光防止叶片及第1凸轮槽的图示。
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图。图5的(a)是取出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以及与这些对应的收容体400的一部分而示出的俯视图,图5的(b)是将焦点放在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突出部240附近而进行放大的俯视图。省略了对其他构成要素的图示。
(1)第1固定凸起120与第2固定凸起220的位置关系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中,将驱动环300的旋转方向即通过使驱动环300进行旋转而移动第1凸轮槽330来朝着光轴OA移动光圈叶片100的方向(使光圈叶片100向开口413内侧(-r方向)突出的方向)作为光圈旋转方向ROT(参照图2、图3及图4)。
此时,以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固定凸起220比光圈叶片100的第1固定凸起120更位于光圈旋转方向ROT的前方的方式,配置有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而且设定一对第1孔401j及第2孔402j的位置关系。
如图3、图4等所示,光圈叶片100的移动凸起130比第1固定凸起120更位于光圈旋转方向ROT的后方。受来自移动凸起130的力的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凸轮槽230比光圈叶片100的第1固定凸起120更位于后方。
在此,由于将第2固定凸起220配置在比第1固定凸起120更靠近光圈旋转方向ROT的前方的位置,因此如图4所示,能够将第2固定凸起220与第2凸轮槽230(或嵌插于第2凸轮槽230的移动凸起130)之间的距离L2设定成比第1固定凸起120与移动凸起130之间的距离L1更长。即,能够将与漏光防止叶片200的转动相关的支点与力点之间的距离L2设定成比与光圈叶片100的转动相关的支点与力点之间的距离L1更长。
当旋转驱动环300而例如以图4所示的轨迹S1转动移动凸起130时,与此连动而第2凸轮槽230以第2固定凸起220为中心进行转动。当因驱动环300的旋转而移动凸起130描绘轨迹S1时,在将光圈叶片100进行转动的角度作为θ1且将漏光防止叶片200进行转动的角度作为θ2时,在实施方式1的光圈装置10中这些角度的关系为θ2<θ1。
即,漏光防止叶片200进行转动的角速度比光圈叶片100进行转动的角速度更低。从而,能够使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叶片部210的顶端216比光圈叶片100的第1叶片部110的顶端116更滞后而向光圈装置10的开口413内侧突出。由此,能够防止漏光防止叶片200比光圈叶片100更先向开口413内侧突出而由漏光防止叶片200形成光圈开口。
(2)设置于收容体400的凹部416
(a)对应光圈叶片100的第1突出部140而设置的凹部416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中,收容体400具有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配置在内侧的圆筒形的外周壁410,在该外周壁410的内侧(光轴OA侧)配置有阶梯部414,阶梯部414具有放置驱动环300的驱动环放置面412。当沿着光轴OA俯视观察收容体400时,在该收容体400的阶梯部414设置有第1突出部140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轮廓进入的凹部416。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中,光圈叶片100具有配设有第1固定凸起120且从第1叶片部110突出的第1突出部140。即,如图5所示(同时也参照图3),当沿着光轴OA俯视观察光圈装置10时,光圈叶片100上形成有从第1叶片部110向从光轴OA离开的方向突出的第1突出部140。换言之,光圈叶片100如下,第1叶片部110部分的叶片宽度较窄,将设置有第1固定凸起120的部分作为叶片宽度比第1叶片部110更宽的第1突出部140而形成。第1固定凸起120配置在第1突出部140。该第1突出部140的轮廓中的离光轴OA的距离最远的轮廓140′构成为,在完全开放状态下位于比第1叶片部110的外周缘112更靠近外侧(离开光轴OA的方向)的位置。
(b)对应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突出部240而设置的凹部416
收容体400具有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配置在内侧(-r方向侧)的圆筒形的外周壁410。在该外周壁410的内侧配置有阶梯部414,阶梯部414具有放置驱动环300的驱动环放置面412。而且,当沿着光轴OA俯视观察收容体400时,在阶梯部414设置有第2突出部240的轮廓中的至少一部分轮廓进入的凹部416。
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中,漏光防止叶片200具有配设有第2固定凸起220且从第2叶片部210突出的第2突出部240。即,如图5所示(同时也参照图3),当沿着光轴OA俯视观察光圈装置10时,漏光防止叶片200上形成有从第2叶片部210向从光轴OA离开的方向突出的第2突出部240。换言之,漏光防止叶片200如下,第2叶片部210部分的叶片宽度较窄,将设置有第2固定凸起220的部分作为叶片宽度比第2叶片部210更宽的第2突出部240而形成。第2固定凸起220配置在第2突出部240。该第2突出部240的轮廓中的离光轴OA的距离最远的轮廓240′构成为,在完全开放状态下位于比第2叶片部210的外周缘212更靠近外侧(离开光轴OA的方向)的位置。
以下,注重着眼于上述(b)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突出部240附近而继续说明作用、效果。
如图5的(b)所示,漏光防止叶片200上以比第2叶片部210的外周缘212(用A3表示的圆弧的位置)更位于外侧(离光轴OA的距离较远的侧)的位置(用A1表示的圆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有第2突出部240。在收容体400的阶梯部414设置有第2突出部24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凹部416。
换言之,通过设置第2突出部240来形成凹状的区域R(涂抹表示的区域)。区域R是假想线A1与第2叶片部210的外周缘212(用A3表示的圆弧的位置)之间的区域。假想线A1是当假设并未设置第2突出部240时(当使漏光防止叶片200的叶片宽度在第2叶片部210的部分处也与第2突出部240部分相同时)的第2叶片部210的外周缘的位置。从而,通过设置第2突出部240(使第2叶片部210部分的叶片宽度比第2突出部240部分的叶片宽度更窄)来在假想线A1与第2叶片部210的外周缘212(用A3表示的圆弧的位置)之间形成凹状的区域R。在该区域R中能够以凹入该区域R的方式配置驱动环放置面412的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关于原本需要相应的宽度W的驱动环放置面412,能够将其宽度的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区域R内(能够使驱动环放置面412移位到内侧),其结果,能够抑制收容体400的外周壁410的大径化,以至于能够将光圈装置10小型化。
另外,根据上述(b)的结构,能够加长第2固定凸起220与第2凸轮槽230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加顺畅地驱动漏光防止叶片200。
光圈叶片100也构成为第1突出部140位于比第1叶片部110的外周缘112更靠近外侧(离光轴OA的距离较远的侧)的位置。而且,在收容体400的阶梯部414设置有第1突出部14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凹部416。
因此,通过设置第1突出部140,从而与假设未设置有第1突出部14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收容体400的外周壁410的大径化,以至于能够将光圈装置10小型化。
另外,根据上述(a)的结构,能够加长第1固定凸起120与移动凸起130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加顺畅地驱动光圈叶片100。
而且,在上述(a)的结构的情况下,与并不使第1突出部140从第1叶片部110的外周缘突出的情况(并不存在第1突出部140的情况)相比,能够加长第1固定凸起120离光轴OA的距离。如果加长第1固定凸起120离光轴OA的距离,则与此相应地需要加长光圈叶片100的长度。这是因为当形成相同光圈开口直径时,第1固定凸起120离光轴OA的距离越长则越需要加长光圈叶片100的长度。另一方面,光圈叶片100的长度变得越长,则越能够扩大在光圈旋转方向ROT上位于前后的光圈叶片100彼此重叠的面积,能够缩小在该位于前后的光圈叶片100彼此之间的间隙。即,能够缩小漏光防止叶片200的大小,能够减小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移动量。
(3)切下叶片的外周缘的凹部114、214
如图3及图5的(a)所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在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各自的外周缘设置有凹部114、214。
凹部114、214被设置成,当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移动到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呈最大的位置(完全开放的位置,即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退避于收容体400的宽度内的位置)时,能够将其他成对的(在光圈旋转方向的后方邻接)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固定凸起220(图5的(a)中,配置在对应于表示第2孔402j+1的位置的第2固定凸起220)配置在内侧(当并未切下外周缘时的叶片轮廓的内侧)。
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不会重叠于其他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固定凸起220,能够避免发生干涉。因此,能够抑制光圈装置10的大径化。当假设并未设置凹部114、214时,在第1叶片部110的外周缘112及第2叶片部210的外周缘212的外侧,需要配置其他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固定凸起220,会带来光圈装置10的大径化。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如下,如图3及图5的(a)所示,在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外周缘设置有切下的凹部114、214,以便当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移动到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呈最大的位置(完全开放的位置,即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退避于收容体400的宽度内的位置)时,将其他成对的(在光圈旋转方向的后方邻接)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固定凸起220配置在内侧。
实施方式1中,虽然在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上分别设置有凹部114及凹部214,但是凹部还可以仅设置在任意一个叶片上。此时,缩小并未设置凹部的另一个叶片的宽度,以便当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移动到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呈最大的位置时,叶片并不干涉第2固定凸起220。并且,通过至少在漏光防止叶片200上设置凹部214,从而能够提高第2凸轮槽230的形状(长度、配置等)的自由度。
实施方式1中,在其他成对的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中,虽然以避开漏光防止叶片200的第2固定凸起220的方式设置有凹部114、214,但是还可以设置用于避开光圈叶片100的第1固定凸起120的其他凹部。
(4)第1凸轮槽330及第2凸轮槽230的长度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如下,如图3所示,第2凸轮槽230的延伸长度比第1凸轮槽330的延伸长度更短。
换言之,通过将第1凸轮槽330的延伸长度设定成比第2凸轮槽230的延伸长度更长,从而能够将第1凸轮槽330设置成尽可能占据驱动环300的全部宽度,能够在有效利用宽度较窄的驱动环300的同时尽可能争取向内侧方向移动叶片的量(行程量)。
另外,根据如上所述的光圈装置10,由于设置最小限度的长度的第2凸轮槽230即可,因此也能够紧凑形成漏光防止叶片200,能够有助于光圈装置10的小型化。
(5)由第1凸轮槽330与第2凸轮槽230所形成的角度
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如下,如图4所示,将相对于以光轴O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第1凸轮槽330的角度,作为伴随朝向光圈旋转方向ROT而向离开光轴OA的方向发生倾斜的角度。另一方面,第2凸轮槽230的相对于该圆周方向的角度形成为,比第1凸轮槽330的相对于圆周方向的角度更小。
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使相对于以光轴O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第2凸轮槽230的角度,比相对于以光轴O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第1凸轮槽330的角度更小。因此,与使第2凸轮槽230的角度大于第1凸轮槽330的角度的情况相比,更顺畅地驱动漏光防止叶片200。由于沿着以光轴O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形成第2凸轮槽230,因此能够更加顺畅地驱动漏光防止叶片200。
在光圈叶片100并未向该光圈装置10的开口413突出的完全开放状态下,优选第1凸轮槽330与第2凸轮槽230发生交叉的角度为比较小的角度(例如30°以下)。由于移动凸起130嵌插于第1凸轮槽330及第2凸轮槽230,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尤其在对驱动环300的旋转进行起动时,能够更加顺畅地驱动光圈叶片100及漏光防止叶片200。
实施方式2
接下来,使用图6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进行说明。
图6是为了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的主要部分而示出的立体图。
虽然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具有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相同的结构,但是在光圈叶片100a及漏光防止叶片200a的形状以及设置在收容体400a的外周壁410a的内侧且具有放置驱动环300的驱动环放置面412a的阶梯部414a的形状上,不同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即,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如下,如图6所示,光圈叶片100a并不具有如实施方式1中的第1突出部140那样的部位,而且在漏光防止叶片200a上也不具有如第2突出部240那样的部位。另外,在设置于收容体400a的外周壁410a的内侧且具有驱动环放置面412a的阶梯部414a,并不具有如实施方式1中的凹部416那样的部位,阶梯部414a的内壁以将光轴OA为中心的圆状所形成。
这样,虽然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在光圈叶片100a、漏光防止叶片200a及收容体400a的形状上不同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但是光圈叶片100a、漏光防止叶片200a及收容体400a的结构比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更简单。因此,能够推进设计、制造等的省力化,能够推进低成本化。
并且,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在光圈叶片100a、漏光防止叶片200a及收容体400a以外的结构上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相同的结构。因此,同样具有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所具有的效果中的相应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透镜镜筒20在透镜镜筒本体22的内侧收容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及多个透镜24。
由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透镜镜筒20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因此能够提供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摄影状态合适的透镜镜筒20。
并且,实施方式3中,替代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而还可以应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
实施方式4
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摄影装置30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或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透镜镜筒20、摄影装置本体32。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摄影装置30例如可应用于照相机等。
另外,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投影装置35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或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透镜镜筒20、投影装置本体37。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投影装置35例如可应用于投影器等。
由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摄影装置30或投影装置35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或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透镜镜筒20,因此能够提供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摄影状态合适的摄影装置30或投影装置35。
并且,实施方式4中,替代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而还可以应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光圈装置10a。
以上,虽然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实施,例如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变形。
(1)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构成要素的数量、材质、形状、位置、大小等是例示的,在不损坏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进行变更。
(2)虽然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以照相机等摄影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应用于投影器等投影装置。
(3)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作为第1固定凸起120、第2固定凸起220及移动凸起130而列举的“凸起”并不局限于呈具有一定半径的圆筒状。关于第1固定凸起120及第2固定凸起220,只要呈可作为转动轴的形状即可,另外,移动凸起130则只要能够向第1凸轮槽330及第2凸轮槽230传递嵌插力的结构即可,例如还可以是半径为约0的引线状的结构、圆锥状的结构、蘑菇状的结构等。

Claims (8)

1.一种光圈装置,通过使多个叶片相对于光轴进行进退来改变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其特征为,
具备:光圈叶片,由第1平面板构成,具有遮挡射入该光圈装置的光圈开口的光的第1叶片部、从所述第1平面板的一个面沿着光轴向第1方向侧突出的第1固定凸起、从所述第1平面板的另一个面向与所述第1方向呈相反方向的第2方向侧突出的移动凸起;
漏光防止叶片,由第2平面板构成,具有遮挡射入该光圈装置的光圈开口的光的第2叶片部、从所述第2平面板的一个面向所述第1方向侧突出的第2固定凸起,与所述光圈叶片一起成对存在;
驱动环,嵌插所述移动凸起,具有因凸轮槽的位置而离所述光轴的距离不同的第1凸轮槽,通过以所述光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所述第1凸轮槽以所述光轴为中心在周向上移动;
及收容体,收容所述光圈叶片、所述漏光防止叶片、所述驱动环,
所述收容体呈在内侧具有开口的圆环形状,并依次收纳所述光圈叶片、所述漏光防止叶片和所述驱动环,
所述光圈装置具备多对成对的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所述驱动环上对应每个所述移动凸起而形成有多个所述第1凸轮槽,
所述收容体上对应各所述成对的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而设置有分别插入所述第1固定凸起及所述第2固定凸起的一对第1孔及第2孔,存在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对数的所述一对第1孔及第2孔,
所述漏光防止叶片上还设置有第2凸轮槽,
所述光圈叶片的所述移动凸起嵌插于所述漏光防止叶片的所述第2凸轮槽,而且嵌插于所述驱动环的所述第1凸轮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圈装置,其特征为,
在所述驱动环的旋转方向中,将通过旋转所述驱动环来移动所述第1凸轮槽从而朝着光轴移动所述光圈叶片的方向作为光圈旋转方向时,
以所述漏光防止叶片的所述第2固定凸起比所述光圈叶片的所述第1固定凸起更位于光圈旋转方向的前方的方式,配置有所述成对的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而且设定所述一对第1孔及第2孔的位置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圈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收容体具有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配置在内侧的圆筒形的外周壁,在该外周壁的内侧配置有阶梯部,其具有放置所述驱动环的驱动环放置面,
所述光圈叶片具有配设有所述第1固定凸起且从所述第1叶片部突出的第1突出部,
该第1突出部位于比所述第1叶片部的外周缘更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
在所述收容体的所述阶梯部,设置有所述第1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圈装置,其特征为,
所述收容体具有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配置在内侧的圆筒形的外周壁,在该外周壁的内侧配置有阶梯部,其具有放置所述驱动环的驱动环放置面,
所述漏光防止叶片具有配设有所述第2固定凸起且从所述第2叶片部突出的第2突出部,
该第2突出部位于比所述第2叶片部的外周缘更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
在所述收容体的所述阶梯部,设置有所述第2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圈装置,其特征为,在所述成对的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的至少一方的外周缘,设置有切下的凹部,以便在将所述光圈叶片及漏光防止叶片移动到光圈开口的开口直径变成最大的位置时,其他成对的所述光圈叶片及所述漏光防止叶片的所述第2固定凸起配置在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圈装置,其特征为,
在所述驱动环的旋转方向中,将通过旋转所述驱动环来移动所述第1凸轮槽从而朝着光轴移动所述光圈叶片的方向作为光圈旋转方向时,
相对于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以伴随朝向所述光圈旋转方向而向远离所述光轴的方向发生倾斜的角度形成所述第1凸轮槽,所述第2凸轮槽的相对于所述圆周方向的角度形成为,比所述第1凸轮槽的相对于所述圆周方向的角度更小。
7.一种透镜镜筒,其特征为,收容有权利要求1~6中任意1项所述的光圈装置及透镜。
8.一种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其特征为,具备权利要求1~6中任意1项所述的光圈装置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镜筒。
CN201780036005.1A 2016-06-22 2017-05-30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Active CN109313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3161 2016-06-22
JP2016123161A JP6810443B2 (ja) 2016-06-22 2016-06-22 絞り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又は投影装置
PCT/JP2017/020162 WO2017221646A1 (ja) 2016-06-22 2017-05-30 絞り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又は投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3375A CN109313375A (zh) 2019-02-05
CN109313375B true CN109313375B (zh) 2021-03-12

Family

ID=60784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6005.1A Active CN109313375B (zh) 2016-06-22 2017-05-30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3051B2 (zh)
EP (1) EP3477373B1 (zh)
JP (1) JP6810443B2 (zh)
CN (1) CN109313375B (zh)
WO (1) WO20172216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7917B2 (ja) * 2016-12-09 2021-04-14 株式会社nittoh 絞り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又は投影装置
JP6892121B2 (ja) * 2017-12-21 2021-06-18 株式会社nittoh 絞り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又は投影装置
CN108682300B (zh) * 2018-07-26 2023-11-03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防漏光组装件及显示器
CN109669268A (zh) * 2019-02-25 2019-04-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虚拟现实镜筒组件和虚拟现实设备
US11448482B1 (en) * 2019-05-15 2022-09-20 Gary Keith Robb Firearm light accessory for brightness control
CN110460764A (zh) * 2019-09-26 2019-11-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624758A (zh) * 2020-12-11 2022-06-14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一种用于电子束轨迹检测的光阑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13591A (ja) * 1991-10-21 1993-05-07 Nikon Corp 絞り機構
JPH06308569A (ja) * 1993-04-21 1994-11-04 Canon Inc 絞り機構
GB9515328D0 (en) * 1995-07-26 1995-09-20 Willson Peter D W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light quality:-diaphagm,colour changer and dimmer
JP2001033844A (ja) * 1999-07-15 2001-02-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露出調整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電子カメラ
JP4548927B2 (ja) * 2000-10-25 2010-09-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絞り機構
JP2005249812A (ja) * 2004-03-01 2005-09-15 Tokyo Micro:Kk シャッターアイリス
JP2006154312A (ja) * 2004-11-29 2006-06-15 Seiko Precision Inc セクタ駆動装置
JP5000990B2 (ja) * 2006-11-27 2012-08-1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絞り装置
JP5028105B2 (ja) * 2007-02-20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JP5461278B2 (ja) * 2010-03-31 2014-04-0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絞り装置
EP2610670B1 (en) * 2010-08-23 2020-05-06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Light amount adjustment device and optical equipment
US8976435B2 (en) * 2010-11-18 2015-03-10 Nisca Corporation Light quantity adjustment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5594108B2 (ja) * 2010-12-10 2014-09-24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絞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227742A (ja) 2017-12-28
CN109313375A (zh) 2019-02-05
EP3477373A1 (en) 2019-05-01
JP6810443B2 (ja) 2021-01-06
WO2017221646A1 (ja) 2017-12-28
US10503051B2 (en) 2019-12-10
EP3477373B1 (en) 2020-12-02
US20190179211A1 (en) 2019-06-13
EP3477373A4 (en) 2020-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3375B (zh)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CN110036338B (zh)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或投影装置
JP2001215385A (ja) 直進レンズのカム駆動機構
JP6624786B2 (ja) 絞り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11587400B (zh) 光圈装置、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或投影装置
JP5934946B2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1215393A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分解機構
JP5884038B2 (ja) レンズ鏡筒
WO2012102007A1 (ja) レンズ鏡筒
US8179612B2 (en) Retractable lens barrel unit
US9983381B2 (en) Lens barrel and optical instrument
JP5958782B2 (ja) レンズ鏡筒
US9671674B2 (en) Stop mechanism, lens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19090889A (ja) 絞り装置、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051033B2 (ja) 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6780452B2 (ja) レンズ鏡筒
JP5884051B2 (ja) レンズ鏡筒
WO2012102006A1 (ja) レンズ鏡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