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4402B - 识别系统 - Google Patents
识别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04402B CN108604402B CN201780008206.0A CN201780008206A CN108604402B CN 108604402 B CN108604402 B CN 108604402B CN 201780008206 A CN201780008206 A CN 201780008206A CN 108604402 B CN108604402 B CN 1086044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rson
- registered
- identification
- tag
-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23 defe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22—Electrical actuation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2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 G07C9/22—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dentity check of the pass holder
- G07C9/25—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dentity check of the pass holder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 recognition
- G07C9/257—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dentity check of the pass holder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 recognition electronically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9/0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 G07C9/20—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 G07C9/28—Individual registration on entry or exit involving the use of a pass the pass enabling tracking or indicating presence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18—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Actuation by intruding sources of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 G08B13/189—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Actuation by intruding sources of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using passive radiation detection systems
- G08B13/19—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Actuation by intruding sources of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using passive radiation detection systems using infrared-radiation detection system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08—Alarm setting and unsetting, i.e. arming or disarming of the security system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04—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a single signalling line, e.g. in a closed loop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08—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li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1/00—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G06Q10/0833—Tracking
-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C—TIME OR ATTENDANCE REGISTERS; REGISTERING OR INDICATING THE WORKING OF MACHINES; GENERATING RANDOM NUMBERS; VOTING OR LOTTERY APPARATUS; ARRANG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CHECKING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7C220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roups G07C9/00 - G07C9/38
- G07C2209/04—Access control involving a hierarchy in access righ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1/00—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 H04M11/04—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with alarm systems, e.g. fire, police or burglar alarm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识别在设施的规定区域存在的人物是否是登记完毕人物的识别系统(100)。识别系统具备设施侧装置(2)、和由登记完毕人物携带,并发送识别信号的发信器(1)。设施侧装置具备:识别信号接收装置,其接收从发信器发送的识别信号;事件检测部,其检测产生了用于开始对存在于检测区域的人物是否是登记完毕人物进行判定的一系列的处理的事件;以及人物识别部,其通过对在将检测到事件的产生的时刻作为基准决定的时间段且为至少包含该检测时刻的检测时间段由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识别信号、和登记完毕识别信息进行比较,判定存在于检测区域内的人物是否是登记完毕人物。
Description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2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6-35989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识别在设施的规定区域存在的人物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人物,或者,送来的投递物是否是从能够信赖的寄送源寄送的投递物的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检测可疑者向自家等设施的侵入,并输出警报音或者向外部进行通报的安全系统。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将通过由照相机拍摄访问者的面部而得到的面部图像与预先登记的投递员的面部图像进行比较,来识别访问者是否是正规的投递员的安全系统。此外,通过面部图像的比较来识别访问者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人物的技术作为面部认证技术广为人知。
专利文献1:JP2010-102482A
专利文献2:JP5443110B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有不仅在可疑者侵入的情况下,而在居民回家的情况下也错误地进行警报的担心。产生这样的误警报的背景有不能够识别通过传感器等检测到的人物(以后,称为被检测者)是否是例如家人等不需要实施警报的人物,或者是否是应该通报的人物(也就是可疑者)。
针对这样的课题,若预先登记居民的面部图像,则能够通过将被检测者的面部与登记完毕的居民的面部图像进行比较,来识别被检测者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人物(也就是居民)。但是,由于为了通过该方法抑制误警报而将能够获取被检测者的面部图像作为前提条件,所以需要居民将面部朝向照相机。其结果,有居民感到麻烦的可能性。另外,为了导入通过面部认证处理识别进入者的系统,花费照相机等的成本。
在假设以识别各种访问者中作为投递员访问的人物是否是正规的投递员为目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成,识别进入者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人物。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成中,花费设置照相机的成本。
并且,有若不实际进行开箱则不知道由投递员送来的投递物是否是可疑物这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识别系统,能够不使用照相机而实施在设施的规定区域存在的人物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人物的识别,或者,投递的投递物是否是来自能够信赖的寄送源的投递物的识别。
本公开的一侧面的识别系统是识别存在于设施中作为检测区域设定的规定的区域的人物是否是作为预先登记的人物的登记完毕人物的识别系统,具备:设施侧装置,其配备于设施;以及发信器,其由登记完毕人物携带,并使用规定的频带的电波,发送包含固有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信号,设施侧装置具备:识别信号接收装置,其配置为接收从存在于检测区域内的发信器发送的识别信号;识别信息存储部,其登记分配给由登记完毕人物携带的发信器的识别信息;事件检测部,其检测产生了用于开始对存在于检测区域的人物是否是登记完毕人物进行判定的一系列的处理的事件;以及人物识别部,其通过对在检测时间段由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的识别信号所示出的识别信息、和登记于识别信息存储部的识别信息亦即登记完毕识别信息进行比较,判定存在于检测区域内的人物是否是登记完毕人物,其中,检测时间段是将事件检测部检测到事件已产生的时刻作为基准决定的时间段,且至少包含该检测时刻。
在以上的构成中,登记完毕人物携带发送表示识别信息的识别信号的发信器。另外,在设施侧装置具备的识别信息存储部登记有该登记完毕人物携带的发信器的识别信息。
而且,在事件检测部检测到规定的事件的产生的情况下,人物识别部对在以该事件产生时刻为基准决定的检测时间段由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识别信号所示出的识别信息与登记在识别信息存储部的识别信息进行比较。
另外,在检测时间段由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识别信号所包含的识别信息作为表示在事件产生时刻存在于检测区域内的发信器的信息发挥作用。
在假设在事件产生时刻在检测区域存在登记完毕人物的情况下,在检测时间段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表示登记完毕识别信息的识别信号。另一方面,在事件产生时刻登记完毕人物不存在于检测区域的情况下,不接收来自登记完毕人物携带的发信器的识别信号。
因此,通过对在检测时间段由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识别信号所示出的识别信息与登记在识别信息存储部的识别信息进行比较,能够识别存在于检测区域的人物是否是登记完毕人物。
并且,在以上的构成中不需要照相机。换句话说,根据以上的构成,能够不使用照相机,而进行存在于规定的区域的人物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人物的识别。
另外,本公开的其它的侧面的识别系统是在规定的设施进行使用并识别由投递员送到设施的投递物是否是从正规的寄送源预先通知的投递物的识别系统,具备:设施侧装置,其配备在设施;以及发信器,其附加在从正规的寄送源寄送的投递物亦即正规投递物,并使用规定的频带的电波,发送包含固有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信号,设施侧装置具备:识别信号接收装置,其配置为能够接收从存在于规定的配置区域内的发信器发送的识别信号;签收预定物存储部,其登记分配给附加在正规投递物的发信器的识别信息;事件检测部,其检测产生了表示在配置区域内配置了投递物的事件;投递物识别部,其对在检测时间段由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识别信号所示出的识别信息、和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的识别信息进行比较,判定配置在配置区域内的投递物是否是正规投递物,其中,上述检测时间段是将事件检测部检测到事件的产生的时刻作为基准决定的时间段,且至少包含该检测时刻;以及报告处理部,其在通过投递物识别部判定为投递物是正规投递物的情况下,向用户报告投递物是正规投递物的主旨,另一方面在通过投递物识别部判定为投递物不是正规投递物的情况下,向用户报告投递物不是正规投递物的主旨。
在以上的构成中,在相当于从能够信赖的寄送源寄送的配送物的正规投递物附加有发送表示规定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信号的发信器,在设施侧装置具备的签收预定物存储部登记有附加给该正规投递物的发信器的识别信息。
而且,在事件检测部检测到表示在配置区域内配置了投递物的事件的产生的情况下,投递物识别部对在将该事件产生时刻作为基准决定的检测时间段由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识别信号所示出的识别信息与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的识别信息进行比较。
这里,在假设在配置区域存在的投递物是正规投递物的情况下,在检测时间段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表示与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的识别信息一致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信号。另一方面,在配置在配置区域的投递物不是正规投递物的情况下,识别信号接收装置不接收表示识别信号存储部存储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信号。
因此,通过对在检测时间段由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识别信号所示出的识别信息与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的识别信息进行比较,能够识别配置在配置区域的投递物是否是正规投递物。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在上述的配置区域配置由投递员投递的投递物,能够识别由投递员投递的投递物是否是来自能够信赖的寄送源的投递物。
并且,在以上的构成中不需要照相机。换句话说,根据以上的构成,能够不使用照相机,而识别由投递员投递的投递物是否是来自能够信赖的寄送源的投递物。
附图说明
根据参照附图的下述的详细的说明,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目的、特征、优点变得更加明确。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犯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无线标签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通报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防犯中心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5是与控制单元实施的通报相关处理对应的流程图。
图6是与变形例5中的控制单元实施的通报相关处理对应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6中的防犯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8是与变形例6中的控制单元实施的通报相关处理对应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访问者识别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10是表示访问者识别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11是与访问者识别相关处理对应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递物识别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13是表示投递物识别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14是与投递物识别相关处理对应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对第一个实施方式(以后,称为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犯系统100是检测向可疑者向规定的设施的侵入,并且在检测到可疑者的侵入的情况下,向规定的联系地址通报可疑者的侵入的系统。防犯系统100能够应用于商业大厦、政府机关、银行、美术馆、自然公元、个人住址等各种设施。另外,通报目的地能够为警察、保安公司、设施的管理者、居民的移动电话等。
如图1所示,防犯系统100具备用户携带的无线标签1、配备于受到防犯系统100的保护的设施的通报装置2、提供防犯系统100的企业管理的防犯中心3、以及用户携带的广域通信终端4。作为更细致的要素,通报装置2具备人感传感器21、和识别单元22。这里的用户是指允许利用配备了通报装置2的设施的人。
此外,虽然在图1仅图示一个无线标签1,但也可以存在多个。这里假设存在多个用户,随之,也存在多个无线标签1。也可以广域通信终端4也存在多个。
以下作为一个例子,例示通报装置2配备在由四人家庭居住的个人住宅的情况。居住在该个人住宅的各人相当于用户。
<无线标签1的构成>
这里,对无线标签1的构成进行叙述。无线标签1安装于包或鞋子等,或者收纳在衣服的衣袋等,从而由用户携带。在无线标签1预先登记有不与其它的无线标签1重复的固有的识别编号(以后,称为标签ID)。无线标签1相当于发信器。
无线标签1如图2所示,具备近距离通信部11、存储器12、以及主处理部13。主处理部13构成为能够与近距离通信部11以及存储器12相互通信。
近距离通信部11是用于进行依照规定的通信标准的不经由广域通信网的无线通信(以下,称为近距离通信)的通信模块。用于实现近距离通信的通信标准能够采用IEEE802.11、IEEE 802.15.1等任意的标准。此外,优选近距离通信部11的发送电力调整为保持能够由其它的通信终端接收发送的识别信号的信号电平进行传播的距离最大为数十m左右。
作为更细致的要素,近距离通信部11具备未图示的近距离通信用天线以及发送接收部。近距离通信用天线是用于发送接收近距离通信所使用的频带(例如RadioFrequency:RF带)的电波的天线。发送接收部对由近距离通信用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并提供给主处理部13,并且对从主处理部13输入的数据进行调制,并从近距离通信用天线发送。
存储器12是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例如使用闪存、ROM实现存储器12即可。在存储器12登记有标签ID。
主处理部13控制近距离通信部11的动作。例如使用CPU、IC实现主处理部13即可。主处理部13与近距离通信部11相配合,实施发送识别信号的处理(以后,称为发信处理)。
此外,主处理部13具备以接收了从通报装置2发送的询问信号为触发发送识别信号的被动发送模式、和以规定的发送周期定期地发送识别信号的主动发送模式两个动作模式。
在被动发送模式下,在未接收到询问信号的状态下成为睡眠模式。睡眠模式是指针对为了检测出接收了来自通报装置2的询问信号所需要的功能进行动作,另一方面针对其它的功能停止动作从而抑制消耗电力的状态。
优选,构成为能够由用户选择使主处理部13作为被动发送模式动作,还是使其作为主动发送模式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假设主处理部13设定为被动发送模式。此外,作为其它的方式,也可以构成为主处理部13仅以被动发送模式和主动发送模式的任意一方进行动作。
此外,假设在设定为被动发送模式的情况下,主处理部13将接收到来自通报装置2的询问信号的时刻作为起算时刻,待机随机时间之后发送识别信号。这是为了在假设在通报装置2的周边存在多个无线标签1的情况,降低多个无线标签1的各个进行响应的时刻重叠的风险。使用预先登记的随机数表决定待机时间即可。
<通报装置2的构成>
接下来,对通报装置2的构成进行叙述。通报装置2如图3所示,具备人感传感器21以及识别单元22。作为更细致的要素,识别单元22具备信号获取部221、近距离通信部222、广域通信部223、用户设定存储部224、以及控制单元225。信号获取部221、近距离通信部222、广域通信部223、用户设定存储部224的各个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与控制单元225连接。通报装置2相当于设施侧装置。
人感传感器21是感知作为检测对象的规定的区域(以后,称为检测区域)内的人等的有无的传感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假设人感传感器21是公知的红外线传感器。即,人感传感器21在检测区域内与周围的温度具有温度差的存在活动时,利用红外线根据温度变化检测其活动,并输出信号。人感传感器21的输出信号作为表示在检测区域内存在人等的信号发挥作用。此外,这里作为一个例子人感传感器21为红外线传感器,但作为其它的方式也可以使用照相机、超声波传感器实现。
人感传感器21为了形成所希望的检测区域,而设在室内的天花板、屋外的壁面、屋顶、立柱等即可。特别是,优选配置为在检测区域包含窗、正门附近等,可疑者容易实施向屋内的侵入的位置。此外,也可以为了形成所希望的检测区域,而设置多个人感传感器21。换句话说,也可以使用分别将相对小规模的区域作为检测范围的多个人感传感器21实现检测区域。
信号获取部221是获取来自人感传感器21的信号的接口。使用模拟电路元件、IC等实现信号获取部221即可。
近距离通信部222是用于实施近距离通信的通信模块。其具体的构成等与无线标签1具备的近距离通信部11相同。近距离通信部222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并输出给控制单元225。例如近距离通信部222接收从无线标签1发送的识别信号,并将与识别信号对应的数据(具体而言是标签ID)输出给控制单元225。
另外,近距离通信部222对从控制单元225输入的数据进行调制并发送。例如近距离通信部22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225的指示,发送询问信号。近距离通信部222相当于识别信号接收装置。
此外,近距离通信部222的通信区域形成为与检测区域一致(包括大致一致)。这里的通信区域是指近距离通信部222能够进行近距离通信的范围。通过调整发送电力、接收信号的放大率、近距离通信天线的设置位置、近距离通信天线的指向性等各种要素来实现通信区域的调整即可。
广域通信部223是用于与广域通信网连接,并与防犯中心3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块。此外,这里的广域通信网是指移动电话网、因特网等由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公用通信网络。以后将经由了广域通信网的通信称为广域通信。
广域通信部24对从控制单元225输入的数据进行调制,并发送给防犯中心3。另外,接收从防犯中心3发送的数据并提供给控制单元225。
使用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实现用户设定存储部224。用户设定存储部224构成为能够实施基于控制单元225的数据的写入、读出、删除等。在用户设定存储部224保存有分配给用户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因此,用户相当于登记完毕人物。另外,登记在用户设定存储部224的标签ID相当于登记完毕识别信息。
此外,对多个用户的各个设定每个用户固有的识别编号亦即用户ID。用户设定存储部224将分配给各用户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与表示携带该无线标签1的用户的用户ID相对应地进行存储。用户设定存储部224相当于识别信息存储部。
此外,无线标签1本身并不限定于由居住在配备了通报装置2的住宅的用户携带,而能够由各种人物携带。以后,在将居住在配备了通报装置2的住宅的用户携带的无线标签1与由其它的人物携带的无线标签1进行区别的情况下,也记载为居民标签。另外,将与各用户相对应的标签ID称为居民标签ID。
控制单元225作为通常的计算机构成,具备CPU、RAM、ROM、I/O、以及连接这些构成的总线等。CPU是执行各种运算处理的电子电路模块,使用微处理器等实现。RAM是易失性的存储器,ROM是非易失性的存储器。
在ROM储存有用于使通常的计算机作为控制单元225发挥作用的程序(以后,称为通报用程序)等。此外,通报用程序只要储存在非瞬态有形记录介质(non-transitorytangible storage medium)即可,具体的存储介质也可以不是ROM。CPU执行通报用程序相当于执行与通报用程序对应的方法。I/O例如作为用于进行近距离通信部222等各种设备与控制单元225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接口发挥作用。使用模拟电路元件、IC等实现I/O即可。
控制单元225通过由CPU执行储存于ROM的通报用程序,来执行通报相关处理。通报相关处理相当于判定在检测区域内是否存在用户以外的人物(也就是可疑者),并在判定为在检测区域内存在可疑者的情况下将表示该主旨的消息(以后,称为可疑者检出消息)发送给防犯中心3的处理。换句话说,通报相关处理是用于向防犯中心3通报可疑者侵入的处理。另外后述该通报相关处理的详细。
<防犯中心3的构成>
接下来,对防犯中心3进行说明。使用一个或者多个服务器装置实现防犯中心3。防犯中心3如图4所示具备广域通信部31、配备设施数据库(以后,称为配备设施DB)32、以及中心侧控制部33。中心侧控制部33以能够相互通信的方式与广域通信部31以及配备设施DB32的各个连接。
广域通信部31是用于与通报装置2实施广域通信的通信模块。广域通信部31将接收的数据(例如可疑者检出消息)输出给中心侧控制部33,并且对从中心侧控制部33输入的数据进行调制并发送给外部装置(例如广域通信终端4)。
使用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实现配备设施DB32。配备设施DB32使设置通报装置2的设施的住址、每个通报装置2固有的管理编号、登记在通报装置2的用户ID、作为紧急联系地址的电话号码、以及邮件地址等相对应进行保存,作为配备(换句话说设置)了通报装置2的设施的信息。
中心侧控制部33担负控制防犯中心3整体的动作的作用。中心侧控制部33作为具备CPU、RAM、ROM、I/O、以及连接这些构成的总线等的通常的计算机构成。
中心侧控制部33在接收了从通报装置2发送的可疑者检出消息的情况下,实施以可疑者的侵入的阻止、身份的确认、向用户的联络等为目的的规定的应对处理。例如中心侧控制部33参照配备设施DB32,向作为可疑者检出消息的发送源的紧急联系地址登记的电话号码进行发信,或者送出表示检测到可疑者的侵入的主旨的消息,作为应对处理。另外,也可以使保安去往配备发送了可疑者检出消息的通报装置2的设施,或者向公安局进行通报。
<广域通信终端4>
广域通信终端4是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个人计算机等具备与广域通信网连接的功能的通信终端。另外,广域通信终端4具备用于接受用户的操作的输入装置、用于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信息输出装置。输入装置例如是触摸面板、键盘、鼠标、声音识别装置等。信息输出装置是显示器、扬声器等用于以人能够识别的方式输出信息的装置。
广域通信终端4在接收了从防犯中心3发送的消息的情况下,通过输出表示该消息的内容的图像或者声音,向用户通知检测到向自家的可疑者的侵入。
<通报相关处理>
接下来,使用图5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单元225实施的通报相关处理进行叙述。依次(例如每隔100毫秒)开始图5所示的流程图即可。
首先在步骤S101中基于人感传感器21的输出信号,判定在检测区域是否存在人。此外,判定在检测区域是否存在人相当于判定是否产生了人进入检测区域这样的事件。因此,执行步骤S101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事件检测部。
在未从人感传感器21输入表示在检测区域存在人的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1进行否定判定并结束本流程。另一方面,在从人感传感器21输入了表示在检测区域存在人的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1进行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02。为了方便,以后将通过人感传感器21检测到的人物称为进入者。
在步骤S102中,与近距离通信部222配合,发送询问信号。而且,在返回了识别信号的情况下,将该识别信号所表示的标签ID依次保存于RAM等。在从发送询问信号开始经过了规定的待机时间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103。此外,在假设进入者为用户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25通过执行该步骤S102能够获取居民标签的标签ID。
在步骤S103中,以全部的组合对登记在用户设定存储部224的标签ID(也就是居民标签ID)、和在步骤S102获取的标签ID依次进行比较。在步骤S103的比较的结果是在步骤S102获取的标签ID中,与居民标签ID的任意一个一致的标签ID一个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104进行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05。
此外,与居民标签ID的任意一个一致的标签ID一个都不存在的情况相当于检测不到居民标签。
另一方面,在接收了与居民标签ID一致的标签ID的情况下(也就是检测到居民标签的情况下),步骤S104进行肯定判定并结束本流程。这是因为接收到与居民标签ID一致的标签ID表示进入者为用户。执行步骤S103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人物识别部。
在步骤S105中,与广域通信部223配合,向防犯中心3发送可疑者检出消息并结束本流程。这是因为未接收到与居民标签ID一致的标签ID意味着进入者不是用户,也就是可疑者。
此外,接收了可疑者检出消息的防犯中心3通过实施上述的应对处理,尝试实施了通报的设施的保护。换句话说,可疑者检出消息的发送(也就是通报)相当于防犯处理,执行步骤S105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防犯处理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总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检测到向规定的检测区域的人物的进入的情况下,通报装置2判定在检测区域内是否存在居民标签。在假设进入者为用户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到居民标签。另一方面,在进入者不是用户的情况下检测不到居民标签。因此,根据是否检测到居民标签,能够识别进入者是预先登记的用户,还是可疑者。
而且,仅在检测不到居民标签的情况下,换句话说,仅在进入者为用户以外的情况下,向防犯中心3实施通报。因此,根据以上的构成,能够抑制不必要的通报。
以上,例示了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技术的思想能够作为包含以后叙述的各种变形例的各种变形例具现化。另外,能够适当地组合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各种变形例。
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仅提及构成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对于其它的部分能够应用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
<变形例1>
以上,例示了在检测区域内检测到居民标签的情况下,取消通报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检测到的居民标签所在的位置与进入者所在的位置较远的情况下,可疑者侵入检测区域的可能性较高。换句话说,也可以构成为确定居民标签所在的位置、和进入者所在的位置,并在各自的位置较远的情况下向防犯中心3等进行通报。将这样的构成作为变形例1。例如如以下那样实现该变形例1即可。
首先,控制单元225在步骤S104检测到居民标签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该检测到的居民标签的位置,并且也确定进入者所在的位置。然后,在进入者所在的位置与居民标签ID所在的位置小于规定的距离(例如10m)的情况下,判定为进入者是用户,并取消通报。另一方面,在进入者所在的位置与居民标签ID所在的位置在规定的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进入者是可疑者并实施通报。
例如通过采用以下的构成实现检测区域内的居民标签的位置的确定即可。首先,分别在不同的位置配置三个以上的近距离通信部222,以使各自的通信区域包含检测区域(更优选一致)。控制单元225在接收了来自居民标签的识别信号的情况下,基于该识别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估计从各近距离通信部222到无线标签1的距离。
此外,一般而言接收信号强度与通信终端间的距离相关,所以基于来自居民标签的识别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能够确定近距离通信部222与居民标签的距离。例如,使用通过试验等准备的、表示接收信号强度与终端间距离的对应关系的表格、映射图、函数,将接收信号强度转换为距离即可。
然后,控制单元225根据从各近距离通信部222到居民标签的距离、和各近距离通信部222的设定位置,估计检测区域内的居民标签的位置。由于基于距离三个基准点(这里是近距离通信部222的设置位置)的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作为测量技术公知,所以这里省略其详细的计算方法。各近距离通信部222的设置位置预先登记在ROM即可。
另一方面,例如通过以各自的检测范围偏移的方式配置多个人感传感器21来实现进入者的位置的确定即可。多个人感传感器21中检测到人的人感传感器21的位置相当于进入者的位置。当然,确定进入者的位置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通过对照相机的拍摄图像进行解析来实现人感传感器21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图像内的进入者的位置,来确定检测区域内的进入者的位置。
根据以上那样的构成,即使在检测区域内存在用户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侵入检测区域内的可疑者进行通报。
<变形例2>
以上,例示了通报装置2向防犯中心3进行通报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通报装置2的通报目的地也可以是由用户携带的广域通信终端4。当然,通报装置2的通报目的地也可以是公安局等。
<变形例3>
控制单元225也可以在检测到用户以外的人物(换句话说可疑者)向检测区域的进入的情况下,从设在检测区域的扬声器输出警报音等,也可以使照明器点亮、闪烁。换句话说,也可以通过光、声音实施威吓可疑者的处理。那样的处理也相当于防犯处理的一个例子。
<变形例4>
以上,将无线标签1以被动发送模式进行动作的方式作为前提,所以是在步骤S102中发送询问信号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将无线标签1以主动发送模式进行动作作为前提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25随时接收存在于检测区域内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那样的构成中的控制单元225将在过去恒定时间以内接收的识别信号所表示的标签ID暂时保存于未图示的RAM等。
然后,控制单元225在从人感传感器21输入了表示检测到进入者的存在的信号的情况下,判定在以该检测时刻为基准决定的时间段收集的标签ID中是否包含居民标签ID。在不包含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实施通报,在包含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即检测到居民标签的情况下),取消通报。根据这样的方式,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以检测时刻为基准决定的时间段既可以是从检测时刻到过去恒定时间,也可以是从检测时刻到经过恒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另外,也可以是检测时刻的前后恒定时间。设定为在任意的方式中,以检测时刻为基准决定的时间段均包含检测时刻本身。该时间段相当于检测时间段。
<变形例5>
以上,对以可疑者的通报为主要的目的的防犯系统100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防犯系统100也可以为了将多个用户中规定的用户已回家通知给由其它的用户携带的广域通信终端4而进行利用。根据在步骤S102获取的居民标签的标签ID确定回家者的识别即可。
为了方便,将设定为在回到自家的情况下向其它的用户通知其主旨的用户称为被保护者。另外,将设定为接受表示上述的被保护者已回家的通知(以后,称为回家通知)的用户称为保护者。并且,将设定为被保护者的用户携带的无线标签1称为被保护者标签。
根据用户适当地设定上述的被保护者的设定即可。在假设住在设置了通报装置2的住宅的家庭为双亲和孩子两人的四人家庭的情况下,分别将两个孩子作为被保护者,另外,将相当于双亲的用户作为保护者,分别登记在用户设定存储部224即可。其中,在用户设定存储部224与用户ID等相对应地保存有相当于保护者的用户携带的广域通信终端4的电话号码、邮件地址等信息,作为用于发返回家通知的联系地址。
例如根据图6所示的顺序实施该变形例5的控制单元225实施的通报相关处理即可。图6所示的步骤S201~步骤S203与上述的图5所示的通报相关处理中的步骤S101~步骤S103相同。此外,执行步骤S201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事件检测部。
在步骤S203的比较的结果是在步骤S202获取的标签ID中,与居民标签ID的任意一个一致的标签ID一个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204进行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205。另一方面,在接收到与居民标签ID一致的标签ID的情况下步骤S204进行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206。执行步骤S203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人物识别部。
在步骤S205中,与广域通信部223相配合,向防犯中心3发送可疑者检出消息并结束本流程。执行步骤S205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防犯处理部。
在步骤S206中,基于在步骤S203检测到的居民标签的标签ID判定在步骤S203检测到的居民标签的标签ID所对应的用户(也就是回家者)是否是作为被保护者登记的用户。在回家者符合被保护者的情况下步骤S206进行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207。另一方面,在回家者不符合被保护者的情况下步骤S206进行否定判定并结束本流程。执行步骤S206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回家者判定部。
在步骤S207中,与广域通信部223相配合,对设定为保护者的用户的广域通信终端4发返回家通知。在回家通知包含有表示谁已回家的信息,也就是表示在步骤S203检测到的居民标签ID所对应的用户的信息。广域通信终端4在接收到回家通知的情况下,对回家通知所示出的用户已回家进行显示或者声音输出。执行步骤S207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回家联络处理部。
根据以上的构成,即使在设定为保护者的用户由于工作、购物等而远离自家的情况下,也能够识别被保护者已回家。
另外,例如根据以下那样的方法来识别用户是回家,还是从家外出即可。在自家的门上锁的状态下检测居民标签,并且,在其后恒定时间(例如数分钟)以内对门进行了开锁的情况下,判定为用户已回家。通过检测门的上锁状态的传感器(以后,称为上锁传感器)检测门被上锁还是被开锁即可。
此外,优选在判定是否已回家时使用的检测区域形成在用户回家的情况下能够通行的区域。例如,优选限定地形成为在屋外距离门恒定距离以内。为了方便,将屋外距离门恒定距离以内的区域称为屋外门区域。
另外,在确定了在屋外门区域存在居民标签的状态下对门进行了上锁的情况下,判定为与该居民标签对应的用户外出即可。
当然,判定用户的行动是回家还是外出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例如,在形成仅将屋内作为检测对象范围的屋内检测区域、和仅将屋外作为检测对象范围的屋外检测区域两个区域作为检测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能够接收用户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识别信号的检测区域的迁移模式来确定该用户的行动是回家还是外出。
例如,在能够检测用户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检测区域从屋内检测区域移至屋外检测区域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与该无线标签1对应的用户外出。另外,在能够检测用户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检测区域从屋外检测区域移至屋内检测区域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与该无线标签1对应的用户回家。
另外,以上例示了向保护者通知被保护者已回家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检测到被保护者的外出的情况下,向保护者的广域通信终端4通知被保护者外出。外出的检测方法如上述那样。
此外,在该变形例5中,例示了在步骤S203的比较的结果是未检测到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进行通报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未检测到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直接结束流程。换句话说,在该变形例5中,未检测到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的通报等防犯处理的执行是任意的要素。
<变形例6>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检测范围内存在居民标签的情况下,取消向防犯中心3、广域通信终端4等外部的通报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控制单元225即使在检测到居民标签的情况下,也在未检测到作为必需标签另外登记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的情况下执行通报的方式。这里的必需标签是在通报相关处理中在取消向外部的通报上与居民标签一起被检测到其存在为必要条件的标签ID。
以后,使用图8对如图7所示那样在用户所持有的车辆(以后,称为持有车辆)也附加无线标签1,并且,将分配给附加在该持有车辆的无线标签1(以后,称为车标签)的标签ID作为必需标签的标签ID登记于用户设定存储部224的情况下的通报相关处理进行说明。此外,车标签的标签ID相当于移动体识别信息。
图8所示的通报相关处理所示的步骤S301~步骤S303与上述的步骤S101~步骤S103相同。此外,执行步骤S301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事件检测部。
在步骤S303的比较的结果是在步骤S302获取的标签ID中,与居民标签ID的任意一个一致的标签ID一个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304进行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306。另一方面,在接收到与居民标签ID一致的标签ID的情况下步骤S304进行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305。执行步骤S303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人物识别部。
在步骤S305中,在步骤S303的比较的结果是检测到必需标签(这里是车标签)的标签ID的情况下,步骤S305进行肯定判定并结束本流程。另外,在未检测到与车标签的标签ID一致的标签ID的情况下步骤S305进行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306。
在步骤S306中,与广域通信部223相配合,向防犯中心3发送可疑者检出消息并结束本流程。执行步骤S306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防犯处理部。
根据以上的构成,即使在假设存在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也在不存在车标签的情况下进行通报。根据这样的方式,即使在居民全员进行使用了持有车辆的旅行的期间,不正当地获取了居民标签的标签ID的第三者进入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通报。此外,能够作为必需标签登记的标签ID没有限制,例如也可以登记分配给附加在自行车等移动体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作为必需标签。
另外,也可以在多个用户中设定不导入基于必需标签的判定的用户。并且,也可以对每个用户登记不同的标签ID作为必需标签。例如,也可以使对于某一用户来说的必需标签为附加在自行车的标签ID,另一方面使对于其它的用户来说的必需标签为附加在持有车辆的标签ID。
<变形例7>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例示了为了判定是否应该实施通报而利用是否存在居民标签的标签ID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作为许可门的开锁的条件利用是否存在居民标签ID。此外,作为该变形例7的前提,假设控制单元225具备控制门的上锁状态的上锁状态控制功能。
具体而言,该变形例7中的控制单元225在未检测到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执行用于维持上锁状态的控制。例如在上锁机构为通过在锁孔插入钥匙来切换上锁开锁的类型的情况下,在不存在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通过金属板等物理要素使锁孔不能够插入锁孔。通过导入那样的机构,能够降低通过撬锁等对门进行开锁的担心。
另外,在实现门的上锁的机构为卡片钥匙类型的情况下,仅在存在居民标签ID的情况下实施卡片钥匙的读取即可。指纹认证等其它的认证方式也相同。当然,该变形例7也可以与变形例6组合,作为若并不是居民标签ID和必需标签双方都存在,则维持上锁状态的方式。该变形例7的控制单元225实施的处理也相当于防犯处理的一个例子。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访问者识别系统100A进行叙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访问者识别系统100A例如是应用于私人住宅、办公室等规定的设施,识别访问该设施的人物是否是作为预定访问人员预先登记的人物,并将其识别结果报告给居民等用户的系统。
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对访问者识别系统100A作为用于识别访问私人住宅的投递员是否是预先登记的正当的投递员的系统利用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所述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仅提及构成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其它的部分能够应用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等的构成。
如图9所示,访问者识别系统100A具备投递员携带的无线标签1、配备在私人住宅的访问者识别装置2A、以及管理投递物的投递状况的配送中心5。访问者识别装置2A如图10所示具备呼叫按钮21A、和识别单元22A。配送中心5具备广域通信部51、中心侧控制部52、投递员数据库(以后,称为投递员DB)53、投递状况数据库(以后,称为投递状况DB)54、以及顾客数据库(以后,称为顾客DB)55。访问者识别装置2A相当于设施侧装置。
投递员DB53、投递状况DB54、以及顾客DB55均使用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实现。投递员DB53、投递状况DB54、以及顾客DB55构成为能够实施基于中心侧控制部52的数据的写入、读出、删除等。
投递员DB53将分配给属于提供配送中心5的投递商的多个投递员的各个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与携带该无线标签1的投递员的属性信息相对应地进行存储。属性信息包含有投递员编号、投递员的面部图像、身高、年龄、性别等。投递员编号是分配给多个投递员的各个的固有的编号,是为了识别投递员而进行利用的信息。
投递状况DB54存储表示投递物的投递状况的数据。各种投递物根据分配给投递物的单号,来管理投递状况等信息。投递状况DB54与表示该投递物的内容(也就是种类)的信息、希望投递时间段、投递预定时刻、负责投递的投递员(以后,称为负责投递员)的投递员编号等相对应地存储单号。希望投递时间段是表示由寄送源指定的应该投递该投递物的时间段的信息。
顾客DB55是存储用于经由广域通信网对访问者识别装置2A分发各种信息(例如后述的投递员信息)的通信用信息(例如IP地址、邮件地址)的数据库。顾客DB55将设于各设施的每个访问者识别装置2A的通信用信息与该设施的住址等相对应地进行存储。
中心侧控制部52计划各投递员应该投递的投递物、各投递员的一天的配送路径等,并登记在投递状况DB54。由此,决定在某一天某个投递员投递的货物(也就是投递物)、访问的住宅、访问时间段等。另外,中心侧控制部52根据附加给投递物的单号等,更新登记于投递状况DB54的与该单号对应的投递物的投递状况。
并且,中心侧控制部52在规定的时刻,对投递员预定访问的住宅所具备的访问者识别装置2A发送负责投递员的信息(以后,称为投递员信息)。投递员信息包含分配给负责投递员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即可。这里作为更优选的方式,投递员信息除了标签ID之外,还包含配送商名称、负责投递员的面部图像、性别、投递物的内容等。另外,也可以包含年龄层、大致的身高等。
此外,能够通过向投递状况DB54进行访问来确定投递员预定访问的住宅,能够通过访问顾客DB55来获取设在该住宅的访问者识别装置2A的通信用信息。
到负责投递员实际访问投递目的地为止实施投递员信息的分发即可。在满足上述制约的范围内适当地决定分发投递员信息的时刻即可。例如,在开始一天的投递业务的时刻,分发给各访问者识别装置2A即可。
访问者识别装置2A具备的呼叫按钮21A是用于对存在于住宅内侧的人物亦即内在人员通知访问者到达了设置呼叫按钮21A的设施的(换句话说是用于呼叫内在人员的)按钮。呼叫按钮21A若由访问者按下,则将表示该主旨的信号(以后,称为按下信号)输出给识别单元22A。呼叫按钮21A设在屋外的适当地设计的位置(例如大门附近)。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识别单元22A如图10所示具备信号获取部221、近距离通信部222、广域通信部223、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控制单元225、以及报告装置226。控制单元225作为更细致的功能,具备登记处理部F1和删除处理部F2。
近距离通信部222的通信区域形成为包含按下呼叫按钮21A的人物能够存在的范围。在假设在大门附近设置呼叫按钮21A的情况下,近距离通信部222的通信区域形成在距离大门恒定距离(例如5m)以内。
使用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实现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登记处理部F1与广域通信部223相配合,将从配送中心5分发来的投递员信息登记在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由此,在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登记有与预定访问的人物(这里是投递员)对应的标签ID。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相当于识别信息存储部。为了方便,将登记在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的投递员的标签ID称为投递员ID。另外后述删除处理部F2。
报告装置226是用于基于来自控制单元225的指示对访问者识别装置2A的用户报告规定的信息的装置,例如能够采用扬声器、显示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假设识别单元22A具备扬声器以及显示器双方作为报告装置226。
控制单元225作为通常的计算机构成,具备CPU、RAM、ROM、I/O、以及连接这些构成的总线等。在ROM储存有用于使通常的计算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单元225发挥作用的程序(以后,称为访问者识别程序)等。此外,访问者识别程序只要储存于非瞬态有形记录介质(non-transitory tangible storage medium)即可,具体的存储介质也可以不是ROM。CPU执行访问者识别程序相当于执行与访问者识别程序对应的方法。
控制单元225通过由CPU执行储存于ROM的访问者识别程序,执行访问者识别相关处理。访问者识别相关处理是用于判定访问者是否是正规的投递员,并将其判定结果报告给用户的处理。
图11是用于说明访问者识别相关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依次(例如每隔100毫秒)开始图11所示的流程图即可。此外,这里为了使说明简单化,假设在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登记有一个人的投递员信息。
首先在步骤S401中基于从呼叫按钮21A输入的信号,判定访问者是否到来。具体而言,在从呼叫按钮21A输入了按下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访问者已到来,并移至步骤S402。另外,在未从呼叫按钮21A输入按下信号的情况下判定为访问者未到来,并结束本流程。执行步骤S401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事件检测部。
在步骤S402中,与近距离通信部222相配合,发送询问信号。然后,在返回了识别信号的情况下,将该识别信号所表示的标签ID保存于RAM等。在从发送询问信号开始经过了规定的待机时间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403。
在步骤S403中,依次比较登记于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的投递员ID与在步骤S402获取的全部的标签ID。在步骤S403的比较的结果是接收了与投递员ID一致的标签ID的情况下步骤S404进行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405。另一方面,在步骤S402获取的标签ID中,与投递员ID一致的标签ID一个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步骤S404进行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407。此外,在步骤S402中一个标签ID都未获取到的情况下也移至步骤S407即可。
与投递员ID一致的标签ID一个都不存在的情况相当于未能够确定访问者的身份。执行步骤S403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人物识别部。
在步骤S405中,从报告装置226输出表示访问者是从配送中心5通知的正规的投递员的信息并移至步骤S406。此外,优选信息输出是从扬声器进行声音输出。根据这样的方式,用户即使不观察显示器,也能够识别访问者是否是正规的投递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向用户报告访问者为正规的投递员,还向用户报告投递物的内容。根据这样的方式,用户能够在开始与访问者的应对之前识别投递员来投递何种货物。另外,也可以除了访问者为正规的投递员之外,还报告负责投递员的性别等。此外,优选构成为能够由用户指定报告的项目。投递物的内容、投递商名称、性别、年龄层、身高等相对于补充信息。
在步骤S406中删除处理部F2从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删除在步骤S405通知的(也就是访问完毕的)投递员的标签ID等投递员信息并结束本流程。执行步骤S405以及S406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报告处理部。
在步骤S407中,从报告装置226输出表示访问者不是登记于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的人物的信息并结束本流程。为了方便,将向用户报告访问者是未登记于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的人物称为未登记者到来通知。
根据以上的构成,用户能够在识别访问者是否是预先登记的投递员的基础上,对访问者进行应对。另外,在虽然访问者穿着实施投递员信息的分发服务的配送商的服装,或者自称为该配送商的工作人员,但实施了未登记者到来通知的情况下,有访问者是自称投递员的冒牌的投递员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未登记者到来通知作为用户判定访问者是否是冒牌的投递员上的参考信息发挥作用。在假设虽然访问者自称是实施投递员信息的分发服务的配送商的投递员实施了未登记者到来通知的情况下,用户能够考虑访问者是冒牌的投递员的可能性,并采取警惕应对等处置。
此外,也可以在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不仅登记有负责投递员的标签ID,还登记亲属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朋友携带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等。根据这样的构成,不仅能够识别访问者是否是正规的投递员,还能够识别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亲属、朋友等,并报告其识别结果。例如在亲属来进行访问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25能够向用户通知访问者为亲属。
换句话说,访问者识别装置2A能够作为报告判定访问者是否是预先登记的人物的结果的装置使用。此外,通过用户操作实施作为预定访问人员的标签ID的登记即可。
此外,优选亲属、熟人的标签IDは,作为重复标签登记。重复标签是即使步骤S303的结果是检测到该标签ID也不从预定访问人员存储部224A删除与该标签ID相关的数据的标签ID。基于用户操作删除作为重复标签登记的标签ID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投递物识别系统100B进行叙述。投递物识别系统100B是例如应用于私人住宅等规定的设施,识别投递到该设施的物体亦即投递物是否是预先登记的投递物,并将其识别结果报告给居民等用户的系统。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对投递物识别系统100B应用于私人住宅的情况进行说明。当然,该投递物识别系统100B并不限定应用于私人住宅,也可以应用于公寓、商业大厦、政府机关、银行、美术馆、大使馆等。
此外,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仅提及构成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其它的部分能够应用先前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等的构成。
如图12所示,投递物识别系统100B具备附加给投递物的无线标签1、配备在私人住宅的投递物识别装置2B、以及管理投递物的投递的配送中心5。投递物识别装置2B如图13所示具备指示按钮21B、和识别单元22B。配送中心5具备广域通信部51、中心侧控制部52、投递状况DB54、以及顾客DB55。投递物识别装置2B相当于设施侧装置。
投递状况DB54是存储表示投递物的投递状况的数据的数据库。各种投递物根据分配给投递物的单号来管理投递状况等信息。投递状况DB54与表示该投递物的内容(也就是种类)的信息、希望投递时间段、投递预定时刻、以及负责投递员的投递员编号等相对应地存储单号。另外,投递状况DB54相对应地存储单号与附加给投递物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中心侧控制部52在规定的时刻对投递物的投递目的地具备的投递物识别装置2B发送投递物的信息(以后,称为投递物信息)。投递物信息只要包含附加给投递物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即可。这里作为更优选的方式,投递物信息除了标签ID之外,还包含配送商名称、投递物的内容等。另外,也可以包含投递预定时刻等。
到投递员实际到达投递目的地为止实施投递物信息的分发即可。在满足上述制约的范围内适当地决定分发投递物信息的时刻即可。例如,在开始一天的投递业务的时刻进行分发即可。
指示按钮21B是投递物识别装置2B的用户用于指示投递物识别装置2B实施由投递员送来的投递物是否是预先从配送中心5通知的投递物的识别的按钮。指示按钮21B若被用户按下,则将表示按下的主旨的信号(以后,称为按下信号)输出给识别单元22B。指示按钮21B设在适当地设计的位置(例如大门附近)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识别单元22B如图13所示具备信号获取部221、近距离通信部222、广域通信部223、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控制单元225、以及报告装置226。
适当地设计近距离通信部222的通信区域即可。例如,形成为包含送来的投递物在开箱之前配置的位置(例如大门附近、送货箱内)即可。通信区域作为为了识别投递物是否是预先从配送中心5通知的投递物而应该配置的规定的区域发挥作用。作为通信区域设定的区域相当于配置区域。
使用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实现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登记处理部F1与广域通信部223相配合,将从配送中心5分发来的投递物信息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由此,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登记有附加给预定投递的货物的无线标签1的标签ID等。为了方便,将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的标签ID称为签收预定物ID。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单元225的ROM储存有用于使通常的计算机作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单元225发挥作用的程序(以后,称为投递物识别程序)等。此外,投递物识别程序只要储存在非瞬态有形记录介质(non-transitory tangible storage medium)即可,具体的存储介质也可以不是ROM。CPU执行投递物识别程序相当于执行与投递物识别程序对应的方法。
控制单元225通过由CPU执行储存于ROM的投递物识别程序,执行投递物识别相关处理。投递物识别相关处理是用于判定投递物是否是从配送中心5预先通知的投递物,并将其判定结果报告给用户的处理。从配送中心5预先通知的投递物相当于正规投递物。
图14是用于说明投递物识别相关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在适当地设计的时刻开始图14所示的流程图(也就是投递物识别相关处理)即可。
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假设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登记有多个投递物信息。此外,在假设存在多个未实施投递物识别相关处理的投递物的情况下,由用户调整多个投递物的位置以使在近距离通信部222的通信区域存在的投递物仅为一个。
首先在步骤S501中控制单元225成为对从指示按钮21B的按下信号的输入进行待机的状态。若从指示按钮21B输入按下信号,则S501进行肯定判定并移至S502。执行步骤S501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事件检测部。
在步骤S502中与近距离通信部222相配合,发送询问信号。然后,在返回了识别信号的情况下,将该识别信号所示出的标签ID依次保存于RAM等。在从发送询问信号开始经过了规定的待机时间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503。
在步骤S503中,判定步骤S502的结果是否是检测到无线标签1。换句话说,判定是否获取了标签ID。在未检测到无线标签1的情况下,步骤S503进行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508。在检测到无线标签1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504。
在步骤S504中,依次比较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的全部的签收预定物ID和在步骤S502获取的标签ID。在步骤S504的比较的结果是存在与在步骤S502获取的标签ID一致的签收预定物ID的情况下,步骤S505进行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506。另一方面,在不存在与在步骤S502获取的标签ID一致的签收预定物ID的情况下,步骤S505进行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508。执行步骤S504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投递物识别部。
在步骤S506中,从报告装置226输出表示作为投递物识别相关处理的对象的投递物是从配送中心5通知的投递物的信息并移至步骤S50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向用于报告投递物是预先通知的投递物,还向用户报告投递物的内容。根据这样的方式,用户能够在开箱前的阶段识别何种货物到达。优选构成为能够由用户指定在步骤S506报告的项目。
在步骤S507中删除处理部F2从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删除在步骤S506通知的(也就是签收完毕的)投递物的标签ID等投递物信息并结束本流程。执行步骤S506以及S507的控制单元225相当于报告处理部。
在步骤S508中,从报告装置226输出表示作为一系列的处理的对象的投递物不是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的货物的信息并结束本流程。为了方便,将向用户报告送来了未登记在签收预定物存储部224B的货物称为未登记物到达通知。
根据以上的构成,用户能够在识别出签收的投递物是否是预先从配送中心5通知的投递物的基础上,对开箱等进行应对。假设在实施了未登记物到达通知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出有签收的货物是可疑物的可能性。
此外,以上,采用了按下指示按钮,作为表示投递物配置在作为配置区域发挥作用的通信区域的事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假设送货箱作为配置区域,在送货箱具备检测配置了投递物的配置检测功能的情况下,采用配置检测功能检测到在送货箱内配置了投递物,作为表示投递物配置在配置区域的事件。
Claims (2)
1.一种识别系统,识别在设施中设定为检测区域的规定的区域存在的人物是否是作为已预先登记的人物的登记完毕人物,其中,具备:
设施侧装置,其配备在上述设施;以及
发信器,其由上述登记完毕人物携带,并使用规定的频带的电波,发送包含固有的识别信息的识别信号,
上述设施侧装置具备:
识别信号接收装置,其配置为接收从存在于上述检测区域内的上述发信器发送的上述识别信号;
识别信息存储部,其登记分配给由上述登记完毕人物携带的上述发信器的上述识别信息;
事件检测部,其检测人已进入上述检测区域的情况,作为用于使对存在于上述检测区域的人物是否是上述登记完毕人物进行判定的一系列的处理开始的事件;
防犯处理部,其基于上述事件检测部检测到人进入到上述检测区域而实施规定的防犯处理;以及
人物识别部,其通过对在检测时间段由上述识别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的上述识别信号所示出的上述识别信息、和登记于上述识别信息存储部的上述识别信息亦即登记完毕识别信息进行比较,判定存在于上述检测区域内的人物是否是上述登记完毕人物,其中,所述检测时间段是将上述事件检测部检测到上述事件已产生的时刻作为基准决定的时间段,且至少包含该检测时刻,
在上述识别信息存储部还登记有移动体识别信息,该移动体识别信息是分配给附加在上述登记完毕人物外出时利用的移动体的上述发信器的上述识别信息,
上述人物识别部通过上述识别信息的比较来判定位于上述检测区域的人亦即进入者是否是上述登记完毕人物,
即使在由上述人物识别部判定为上述进入者是上述登记完毕人物的情况下,上述防犯处理部若未能在上述检测时间段收到表示上述移动体识别信息的上述识别信号,仍执行上述防犯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系统,其中,
在上述登记完毕人物居住的住宅中,上述检测区域形成于在上述登记完毕人物进入住宅的情况下经过的规定的范围,
与上述识别信息存储部存储的上述识别信息中由用户设定为被保护者的上述登记完毕人物的上述识别信息相对应地保存表示与该识别信息对应的上述登记完毕人物是上述被保护者的信息,
上述设施侧装置具备:
回家者判定部,其在通过上述人物识别部判定为上述进入者是登记完毕人物的情况下,基于与上述登记完毕识别信息一致的上述识别信息判定回到上述住宅的人物亦即回家者是否是上述被保护者;以及
回家联络处理部,其在通过上述回家者判定部判定为上述回家者是上述被保护者的情况下,向预先登记的联系地址发送表示上述被保护者已回家的主旨的回家通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35989 | 2016-02-26 | ||
JP2016035989A JP6515837B2 (ja) | 2016-02-26 | 2016-02-26 | 識別システム |
PCT/JP2017/002210 WO2017145608A1 (ja) | 2016-02-26 | 2017-01-24 | 識別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04402A CN108604402A (zh) | 2018-09-28 |
CN108604402B true CN108604402B (zh) | 2020-01-03 |
Family
ID=59685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8206.0A Active CN108604402B (zh) | 2016-02-26 | 2017-01-24 | 识别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32371B2 (zh) |
JP (1) | JP6515837B2 (zh) |
CN (1) | CN108604402B (zh) |
WO (1) | WO201714560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53052B2 (en) * | 2016-09-26 | 2020-02-04 | T-Mobile Usa, Inc. | Event identification and notification via an automation hub |
JP2019049894A (ja) * | 2017-09-11 | 2019-03-28 | エヌ・ティ・ティ・コムウェア株式会社 | 制御装置、機器制御システム、機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562405B1 (ja) * | 2018-03-07 | 2019-08-21 | 株式会社 C−t−i | 警備装置及び警備システム |
US11735018B2 (en) * | 2018-03-11 | 2023-08-22 | Intellivision Technologies Corp. | Security system with face recognition |
CN109671189B (zh) * | 2018-10-30 | 2021-04-09 | 南京杰迈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人脸和车辆关联特征的智能出入口系统 |
EP3708000A1 (en) * | 2019-03-13 | 2020-09-16 | Swiss Timing Ltd. | Measuring system for horse race or training |
CN114072861B (zh) * | 2019-07-02 | 2024-02-06 | Do创新株式会社 | 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
JP7503752B2 (ja) | 2020-03-05 | 2024-06-2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
US20230171563A1 (en) * | 2021-11-29 | 2023-06-01 | Cognitive Systems Corp | Context-Dependent Processing and Encoding of Motion Data from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73678A (ja) * | 2003-12-08 | 2005-06-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来訪者事前特定システム |
JP2007133693A (ja) * | 2005-11-10 | 2007-05-31 | Sogo Keibi Hosho Co Ltd | 警備装置、警備システム、及び警備方法 |
CN101013517A (zh) * | 2006-01-30 | 2007-08-08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利用驻地网络的智能占据监视 |
JP2009271638A (ja) * | 2008-05-01 | 2009-11-19 | Okada Seisakusho:Kk | 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警報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
CN101904120A (zh) * | 2007-12-21 | 2010-12-01 |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交换装置 |
CN103198596A (zh) * | 2013-03-22 | 2013-07-10 | 成都狼嗅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联网报警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
JP5443110B2 (ja) * | 2009-09-30 | 2014-03-1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インターホンシステム |
JP2015201187A (ja) * | 2014-03-31 | 2015-11-12 | Lykaon株式会社 | 防犯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55807A (en) * | 1993-08-18 | 1995-10-03 | Seiko Corp. | Time maintenance and display in a time keeping system including a time zone boundary |
US7439847B2 (en) * | 2002-08-23 | 2008-10-21 | John C. Pederson | Intelligent obser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database system |
JP2003135254A (ja) * | 2001-10-31 | 2003-05-13 | Canon Inc | 宅配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JP2005292921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Nec Corp | 宅配物配達人確認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US8346281B2 (en) * | 2005-07-14 | 2013-01-01 | Binj Labator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devices |
US9066194B2 (en) * | 2005-07-14 | 2015-06-23 | Binj Laborator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devices |
JP2010102482A (ja) | 2008-10-23 | 2010-05-06 | Toyota Home Kk | 防犯システム |
JP2010200020A (ja) * | 2009-02-25 | 2010-09-09 | Aiphone Co Ltd | インターホンシステム |
US8462704B2 (en) | 2009-10-19 | 2013-06-11 | Stmicroelectronics, Inc. | Enabling interoperability of dual-radio and single-radio devices for vehicular multi-channel operations |
DE102011122461A1 (de) * | 2011-12-22 | 2013-06-27 | Airbus Operations Gmbh | Zugangs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Verwalten des Zugangs zu einem Fahrzeug |
US9211462B2 (en) * | 2013-03-15 | 2015-12-15 | Eldorado Wall Company, Inc. | Permissions-based alarm system and method |
US10366589B2 (en) * | 2013-09-03 | 2019-07-30 | Crotega, LLC | Building intruder defensive shield |
US9697656B2 (en) * | 2014-08-19 | 2017-07-04 | Sensormatic Electronics,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cess control proximity location |
DE102015111217B4 (de) * | 2015-07-10 | 2020-03-26 | Deutsche Post Ag | Unterstützung der Veranlassung von Aktionen |
-
2016
- 2016-02-26 JP JP2016035989A patent/JP651583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1-24 WO PCT/JP2017/002210 patent/WO201714560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1-24 US US16/078,771 patent/US10332371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1-24 CN CN201780008206.0A patent/CN1086044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73678A (ja) * | 2003-12-08 | 2005-06-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来訪者事前特定システム |
JP2007133693A (ja) * | 2005-11-10 | 2007-05-31 | Sogo Keibi Hosho Co Ltd | 警備装置、警備システム、及び警備方法 |
CN101013517A (zh) * | 2006-01-30 | 2007-08-08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利用驻地网络的智能占据监视 |
CN101904120A (zh) * | 2007-12-21 | 2010-12-01 |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交换装置 |
JP2009271638A (ja) * | 2008-05-01 | 2009-11-19 | Okada Seisakusho:Kk | 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警報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
JP5443110B2 (ja) * | 2009-09-30 | 2014-03-19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インターホンシステム |
CN103198596A (zh) * | 2013-03-22 | 2013-07-10 | 成都狼嗅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联网报警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
JP2015201187A (ja) * | 2014-03-31 | 2015-11-12 | Lykaon株式会社 | 防犯システ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151893A (ja) | 2017-08-31 |
US10332371B2 (en) | 2019-06-25 |
WO2017145608A1 (ja) | 2017-08-31 |
CN108604402A (zh) | 2018-09-28 |
US20190051128A1 (en) | 2019-02-14 |
JP6515837B2 (ja) | 2019-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04402B (zh) | 识别系统 | |
US8400276B2 (en) | Monitoring system, terminal device and main control device thereof,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registering terminal device | |
US10134255B2 (en) | Digital future now security system, method, and program | |
US10015637B2 (en) | Presence monitoring | |
US20210264755A1 (en) | Doorbell system, location notification system, and intercom system | |
US10740995B2 (en) | Access control and location tracking system | |
JP2005292942A (ja) | 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 | |
US20150116111A1 (en) | Open Security System | |
JP2011108155A (ja) | 入退管理システム | |
KR101728158B1 (ko) | 소방 안전 관리 및 경비 대행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
US10037637B1 (en) | Security system | |
JP2020115247A (ja) | オートロック式ドア解錠システム | |
ES2385009B1 (es) | Proceso para control y grabación de accesos por tecnología bluetooth | |
KR101843712B1 (ko) | 출입 통제 시스템 | |
JP2008025278A (ja) | 出入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JP2010198238A (ja) | 訪問者管理システム、訪問者管理方法、および管理装置 | |
JP2006079236A (ja) | 集合住宅における通行人管理システム | |
KR102102827B1 (ko) | 공동주택 경비 시스템 및 그 구동 방법 | |
JP7163036B2 (ja) | ロケーション通知システム | |
JP4410591B2 (ja) | 入場者数計数システム及びセキュリティシステム | |
KR101759587B1 (ko) | 비대면 신원확인 시스템 | |
JP2006101199A (ja) | インターホンシステム | |
US20220223028A1 (en) | Security device and security system | |
WO2019186789A1 (ja) | 無線通信機及び入退室管理システム | |
JP2022188885A (ja) | 配達品受取管理システム、配達品受取管理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