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9039B -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69039B CN108369039B CN201580084852.6A CN201580084852A CN108369039B CN 108369039 B CN108369039 B CN 108369039B CN 201580084852 A CN201580084852 A CN 201580084852A CN 108369039 B CN108369039 B CN 1083690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compressor
- refrigerant
- pipe
- 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25B47/022—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 F25B47/025—Defrosting cycles hot gas defrosting by reversing th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3—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1—Refrigerant outlet evaporator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1—Bypass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10)、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20、40)、膨胀阀(30)、四通阀(91)以及控制装置(100)。四通阀(91)能够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该第一方向是制冷剂从压缩机(10)向第一热交换器(20)供给并且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返回的方向,该第二方向是制冷剂从压缩机(10)向第二热交换器(40)供给并且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器(20)向压缩机(10)返回的方向。控制装置(100)为了从制冷剂沿第二方向流动的除霜运转切换为制冷剂沿第一方向流动的制热运转而控制四通阀(91),并且执行了使从第二热交换器(20)向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制热准备控制之后,开始制热运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8-166183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防止在除霜运转(去霜运转)结束时由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流入而在储液器内发生的起泡,从而减少压缩机故障。该空气调节装置设有将三通阀和四通阀之间的配管与四通阀和储液器之间的配管连接的旁通回路,并且在旁通回路设有电磁阀。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在从压缩机的起动或除霜运转结束起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打开电磁阀,通过旁通回路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供给到储液器。由此,防止在储液器内发生的起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661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压缩机内,为了确保压缩机的润滑性而存在润滑油(以下,也简称为“油”。)。在压缩机的停止中,压缩机内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溶解在压缩机内的油中。当压缩机的运转开始时,从压缩机向制冷剂回路输出气体制冷剂。随着该气体制冷剂的流动,液体制冷剂与油的混合液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然后,作为混合液而从压缩机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的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
在压缩机的停止中,如上所述在压缩机内制冷剂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因此压缩机内的液面(油和液体制冷剂)上升。在液面上升的状态下压缩机的运转开始时,含有油的大量的混合液从压缩机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另外,在压缩机的停止中,如上所述液体制冷剂溶解在压缩机内的油中,从而压缩机内的混合液中的油浓度下降。因此,在压缩机的运转开始时,大量的混合液从压缩机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并且压缩机内的油量也减少,因此可能会发生压缩机的润滑不良。
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装置在从压缩机的起动时起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的期间,将设置于旁通回路的电磁阀打开,通过旁通回路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供给到储液器。
将液体制冷剂回收到储液器并且从压缩机带出的混合液的量减少,结果,在减少油中的液体制冷剂的溶解量这一点上是有用的,但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装置需要大型的储液器,装置的大型化和成本的增加成为问题。另外,在如压缩机的运转开始时那样液体制冷剂大量地溶解于压缩机内的油中的情况下,无法防止可能发生的上述的润滑不良,在除霜运转后的制热恢复时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是在润滑油与制冷剂一起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为了抑制压缩机的润滑不良而增加向压缩机的返油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构成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配置在将第一热交换器与第二热交换器连结的制冷剂路径的中途的膨胀阀;四通阀;以及控制装置。四通阀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该第一方向是从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第一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第二热交换器向压缩机返回的方向,该第二方向是从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第二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第一热交换器向压缩机返回的方向。控制装置为了从制冷剂沿第二方向流动的除霜运转切换为制冷剂沿第一方向流动的制热运转而控制所述四通阀,并且在执行了使从第二热交换器向压缩机返回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制热准备控制之后,开始制热运转。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除霜运转结束之后开始制热运转时,执行用于使从第二热交换器(蒸发器)向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由此,第二热交换器内的气体单相的区域增加,第二热交换器内的油浓度及油粘度上升。当第二热交换器内的油粘度上升时,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的液体制冷剂与油的混合液在第二热交换器内难以流动,蒸发器内的油滞留量增加。然后,在执行上述的控制之后使制热运转正式运行。
因此,根据该制冷循环装置,在除霜运转结束之后,滞留于第二热交换器内的油在制热运转恢复时向压缩机供给,因此在制热运转恢复时向压缩机的返油量增加。结果,能够抑制在制热运转恢复时可能发生的压缩机内的油枯竭,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动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概略性地表示压缩机10内的液面高度与在压缩机10的运转时从压缩机10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的油量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在压缩机10内制冷剂在润滑油中的溶解度的图。
图4是表示混合液混合后的制冷剂的干度与混合液的油浓度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油的浓度与运动粘度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运转停止时和开始时的四通阀、油调整阀、压缩机的控制状态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在图6的时刻t1~t2进行的处理(使压缩机10停止时)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在压缩机停止时的第一变形例中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在压缩机停止时的第二变形例中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在图6的时刻t3~t4进行的处理(压缩机10运转开始时)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除霜运转时和制热恢复时的四通阀、油调整阀、压缩机的控制状态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在除霜运转结束后作为制热运转的准备而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在除霜运转结束时的第一变形例中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在除霜运转结束时的第二变形例中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5是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在除霜运转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通过控制装置100B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1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在除霜运转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通过控制装置100C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
图19是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1D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从申请当初就预期会将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适当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同一符号而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制冷循环装置1包括压缩机10、室内侧热交换器20、室内机风扇22、膨胀阀30、室外侧热交换器40、室外机风扇42、管90、92、94、96、四通阀91、旁通管62、以及油调整阀64。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还包括压力传感器52、温度传感器54、以及控制装置100。
管90将四通阀91与室内侧热交换器20连接。管92将室内侧热交换器20与膨胀阀30连接。管94将膨胀阀30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连接。管96将室外侧热交换器40与四通阀91连接。压缩机10的排出口和吸入口连接于四通阀91。
膨胀阀30配置在将室内侧热交换器20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连结的由管92和管94构成的制冷剂路径的中途。
压缩机10能够根据从控制装置10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变更运转频率。通过变更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来调整压缩机10的输出。压缩机10可以采用各种类型,例如,可采用旋转式、往复式、涡旋式、螺旋式等。
四通阀91在制热运转时将压缩机10的排出口与管90连接,并且将压缩机10的吸入口与管96连接,以使制冷剂沿实线表示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流动。四通阀91在制冷运转或除霜运转时将压缩机10的排出口与管96连接,并且将压缩机10的吸入口与管90连接,以使制冷剂沿虚线表示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流动。
即,四通阀91能够在第一方向(制热)与第二方向(制冷、除霜)之间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第一方向(制热)是从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向室内侧热交换器20供给,并且制冷剂从室外侧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返回的流通方向。另外,第二方向(制冷、除霜)是从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供给,并且制冷剂从室内侧热交换器20向压缩机10返回的流通方向。
旁通管62将设置于压缩机10的排出侧配管的分支部60与设置于管94的合流部66连接。油调整阀64设置于旁通管62,能够根据从控制装置10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调整开度。需要说明的是,油调整阀64也可以是仅进行开闭动作的简易的结构。
首先,说明制热运转的基本的动作。在制热运转中,制冷剂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流动。压缩机10对从管96经由四通阀91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经由四通阀91向管90输出。
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对从压缩机10经由四通阀91输出到管90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并向管92输出。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使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气(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通过该热交换,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室内机风扇22附设于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能够根据从控制装置10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调整旋转速度。通过变更室内机风扇22的旋转速度,能够调整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中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量。
膨胀阀30对从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输出到管92的制冷剂进行减压并向管94输出。膨胀阀30能够根据从控制装置10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调整开度。当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闭方向变化时,膨胀阀30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下降,制冷剂的干度上升。另一方面,当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开方向变化时,膨胀阀30输出侧的制冷剂压力上升,制冷剂的干度下降。
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使从膨胀阀30输出到管94的制冷剂蒸发并向管96输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使由膨胀阀30减压后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吸热)。通过该热交换,制冷剂蒸发而成为过热蒸气。室外机风扇42附设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能够根据从控制装置100接收的控制信号来调整旋转速度。通过变更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能够调整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量。
压力传感器52检测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的压力,并将其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温度传感器54检测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的温度,并将其检测值向控制装置100输出。
控制装置100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装置、输入输出缓存器等(均未图示),进行制冷循环装置1中的各设备的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该控制,并不局限于基于软件的处理,也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电子电路)进行处理。
接下来说明制冷运转。在制冷运转中,四通阀91如虚线所示形成路径,制冷剂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流动。结果,室内侧热交换器20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侧热交换器40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因此在室内从室内空气进行吸热并在室外向外部空气进行散热。
另外,有时为了使在制热运转时附着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的霜融化而进行除霜运转,在该除霜运转时,四通阀91的设定和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也与制冷运转时相同。
控制装置100基于制冷制热的设定而进行四通阀91的切换控制、响应压缩机10的运转指示而进行压缩机10的运转控制、以及响应压缩机10的停止指示而进行压缩机10的停止控制。另外,控制装置100对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膨胀阀30的开度、室内机风扇22的旋转速度、以及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循环装置1发挥所希望的性能。
(压缩机的润滑油不足现象的说明)
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制热运转停止时、制热运转开始时、除霜运转结束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有时会发生压缩机10的润滑油不足的现象。以下,关于该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在压缩机10内,为了确保压缩机10的润滑性而存在润滑油。在压缩机10的停止中,压缩机10内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溶解在压缩机10内的油中。当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随着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10向制冷剂回路输出的流动,液体制冷剂与油的混合液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然后,作为混合液从压缩机10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的油与制冷剂一起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并返回到压缩机10。
在压缩机10的停止中,在压缩机10内制冷剂冷凝而成为液体制冷剂,因此压缩机10内的液面(油和液体制冷剂)上升。在液面上升的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0的运转时,含有油的大量的混合液从压缩机10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
图2是概略性地表示压缩机10内的液面高度与在压缩机10的运转时从压缩机10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的油量的关系的图。参照图2,若压缩机10内的液面上升,则在压缩机10的运转时从压缩机10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的油量(混合液)增加。虽然也取决于压缩机10的类型,但一般而言存在当压缩机10内的液面超过某高度H1时从压缩机10被带出的油量剧增的拐点。例如,在压缩机10为旋转式的情况下,液面高度H1相当于电动机部的下端,当压缩机10内的混合液的液面到达电动机部的下端时,从压缩机10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的油量剧增。
图3是表示在压缩机10内制冷剂在润滑油中的溶解度的图。参照图3,横轴表示制冷剂在油中的溶解度,纵轴表示压力。如3个图形中的最下方的图形所示,在温度低时,即使压力低,制冷剂也溶解在油中。因此,在温度比压缩机10的运转时低的压缩机10的停止中,在压缩机10内,制冷剂在油中的溶解量增多,结果,压缩机10内的混合液的油浓度下降。
这样,在压缩机10的停止中,在压缩机10内,混合液的液面上升,并且压缩机10内的混合液的油浓度也下降。因此,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大量的混合液从压缩机10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并且压缩机10内的混合液的油浓度也下降,因此可能会发生压缩机10的润滑不良。这样的现象在除霜运转结束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也可能会发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在可能会发生润滑不良的情况下,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1中,控制装置100将从压缩机10排出的润滑油与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液通过旁通回路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输送,或者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闭方向变化,来作为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
当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闭方向变化时,膨胀阀30输出侧的压力下降,制冷剂的干度增加。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而且,通过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能够增加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滞留量。以下,关于该内容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混合液混合后的制冷剂的干度与混合液的油浓度的关系的图。参照图4,当干度上升(气体单相的区域相对于液体单相增加)时,混合液的油浓度升高。图5是表示油的浓度与运动粘度的关系的图。参照图5,混合液的油浓度越高,则图形越向上移动,混合液的粘度越升高。因此,根据图4、图5可知,当提高干度时,混合液的粘度升高。
因此,通过提高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能够提高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干度而提高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浓度及油粘度。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粘度提高,从而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混合液难以流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滞留量增加。
而且,控制装置100通过这样提高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而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滞留量增加。由此,在之后的压缩机10的运转时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增加。结果,抑制压缩机10内的油枯竭,压缩机10的动作可靠性提高。
(制热中的压缩机的运转停止时的动作说明)
图6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运转停止时和开始时的四通阀、油调整阀、压缩机的控制状态的时序图。图6中,从上方起示出四通阀91、油调整阀64、压缩机10的控制状态。参照图1、图6,在制热运转中及停止中,四通阀91设定成使制冷剂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流动。
当在从时刻t0起的制热运转中在时刻t1从使用者收到运转停止指示时,控制装置100在时刻t1~t2进行将油调整阀64打开的状态的运转处理之后,在时刻t2使压缩机停止。
当在从时刻t2起的运转停止中在时刻t3从使用者收到运转开始指示时,控制装置100在时刻t3使压缩机开始运转,并且在时刻t3~t4进行将油调整阀64打开的状态的运转处理规定的处理。然后,控制装置100在时刻t4,将油调整阀64关闭并且转向制热运转。
关于通过控制装置100在图6的时刻t1~t2进行的处理和在时刻t3~t4进行的处理,依次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在图6的时刻t1~t2进行的处理(使压缩机10停止时)的程序的流程图。参照图1、图7,控制装置100判定是否有压缩机10的停止指示(步骤S10)。压缩机10的停止指示可以是通过制冷循环装置1的利用者的停止操作而生成的指示,也可以是通过停止条件成立而生成的指示。当判定为没有压缩机10的停止指示时(在步骤S1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不执行以后的一连串的处理而使处理转向步骤S70。
当在步骤S10中判定为有压缩机10的停止指示时(在步骤S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将油调整阀64打开(步骤S15)。通过打开油调整阀64,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的入口部直接供给,从而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
然后,控制装置100减小膨胀阀30的开度(步骤S20)。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不使膨胀阀30全闭而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闭方向变化一定量。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进一步上升。
接下来,控制装置100从设置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温度传感器54获取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温度的检测值。另外,控制装置100从设置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传感器52获取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的检测值(步骤S30)。然后,控制装置100根据在步骤S30中获取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及温度的检测值,算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步骤S40)。如上所述,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通过从温度检测值中减去根据压力检测值推定的饱和气体温度来算出。
接下来,控制装置100判定在步骤S40中算出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是否为目标值以上(步骤S50)。该目标值设定为通过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而能够确保在运转开始时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返回所希望的返油量的值,可根据实验等而预先确定。
当在步骤S50中判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比目标值低时(在步骤S5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20,将膨胀阀30的开度进一步减小。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50中判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为目标值以上时(在步骤S5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使压缩机10停止(步骤S60)。
以下,再次参照图1,说明基于上述那样的控制装置100的动作的制冷剂及油(混合液)的流动。为了进行比较,首先说明正常运转时(不是即将停止之前或运转刚开始之后的运转时)的流动。
在正常制热运转时,如箭头A所示,液体制冷剂与油的混合液和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过热蒸气)一起从压缩机10向管90输出。从管90流入到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在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内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散热)。在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中,制冷剂的干度下降,制冷剂冷凝而液化。当制冷剂逐渐液化时,混合液的油浓度下降。从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输出到管92的制冷剂及混合液由膨胀阀30减压(等焓膨胀)。
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油浓度低的混合液从膨胀阀30输出,通过管94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流入。流入到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吸热)。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中,制冷剂的干度上升,制冷剂成为过热蒸气。当制冷剂逐渐蒸发时,混合液的油浓度上升。然后,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输出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通过管96向压缩机10流入,含有油的混合液返回到压缩机10。
控制装置100基于设置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出口的压力传感器52及温度传感器54的各检测值,算出室外侧热交换器40出口的过热度。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利用表示制冷剂的饱和压力与饱和气体温度的关系的压力温度映射等,根据由压力传感器52检测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0出口的压力来推定饱和气体温度Tg。然后,控制装置100通过从由温度传感器54检测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0出口的温度Teo中减去饱和气体温度Tg,算出室外侧热交换器40出口的过热度。
接下来,在使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00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
具体而言,当指示压缩机10停止时,控制装置100在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将油调整阀64从闭控制为开。于是,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及高油浓度的混合液的一部分从管90的分支部60通过旁通管62向管94的合流部66供给,与从膨胀阀30输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低油浓度的混合液合流,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供给。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并且从压缩机10带出的高油浓度的混合液的一部分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供给。
另外,为了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增加,控制装置100减小膨胀阀30的开度。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干度上升,气体单相的区域增加。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混合液的油浓度上升,油粘度上升。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混合液的油粘度上升,从而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混合液难以流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滞留量增加。然后,当根据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达到目标值以上而判定为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充分地滞留了油时,压缩机10停止。
如以上所述,在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将油调整阀64从闭控制为开,并且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闭方向变化,从而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滞留量增加,然后压缩机10停止。因此,根据图7所示的控制,能够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使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增加。结果,能够抑制在压缩机的运转开始时可能发生的压缩机内的油枯竭,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动作可靠性。
(压缩机停止时的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的控制中,在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通过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闭方向变化而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但也可以为了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而提高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当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提高时,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增加,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及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要处理的热量增加。因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下降,并且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上升。
结果,与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提高之前相比,在制冷剂回路内,制冷剂量向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侧推移,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侧干度上升,从而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
图8是表示在压缩机停止时的第一变形例中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参照图8,该流程图在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包括步骤S21来代替步骤S20。
即,当在步骤S10中判定为有压缩机10的停止指示时(在步骤S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将油调整阀64打开(步骤S15),然后提高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步骤S21)。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使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向升高的方向变化一定量。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然后,在步骤S21的执行后,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转向步骤S30。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21以外的其他步骤的处理与图7所示的流程图相同。
(压缩机停止时的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的变形例1中,为了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而提高了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但也可以提高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当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提高时,会促进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中制冷剂及混合液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及混合液的吸热)。结果,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
图9是表示在压缩机停止时的第二变形例中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参照图9,该流程图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流程图中包括步骤S22来代替步骤S20。
即,当在步骤S10中判定为有压缩机10的停止指示时(在步骤S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将油调整阀64打开(步骤S15),然后提高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步骤S22)。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使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向升高的方向变化一定量。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在步骤S22的执行后,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转向步骤S30。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22以外的其他步骤的处理与图7所示的流程图相同。
(制热运转时的压缩机的运转开始时的动作说明)
在图7~图9中,在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执行了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但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优选不仅在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执行,也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执行。由此,抑制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的向压缩机10的回液。需要说明的是,回液是指液化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10流入的情况。
即,若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发生向压缩机10的回液,则可能发生压缩机10的动作不良。另外,当发生向压缩机10的回液时,压缩机10内的液面上升并且压缩机10内的油浓度下降。另外,当发生回液时,从压缩机10送出的混合液的量也会增加,结果,从压缩机10带出的润滑油量也会增加。因此,若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发生回液,则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压缩机10的润滑不良发生的可能性更高。
制冷循环装置1除了在压缩机10停止时(图6的t1~t2)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图7~图9)之外,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图6的t3~t4)也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由此,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压缩机10入口的过热度上升,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
图10是表示在图6的时刻t3~t4进行的处理(压缩机10开始运转时)的程序的流程图。参照图1、图10,控制装置100判定压缩机10的运转是否开始(步骤S110)。在压缩机10未开始运转时(在步骤S11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不执行以后的一连串的处理而使处理转向步骤S170。
当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压缩机10开始运转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将油调整阀64打开(步骤S115),然后,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步骤S120)。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可以减小膨胀阀30的开度(图7的步骤S20),可以提高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图8的步骤S21),也可以提高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图9的步骤S22)。
接下来,控制装置100从设置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温度传感器54获取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温度的检测值。另外,控制装置100从设置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传感器52获取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的检测值(步骤S130)。然后,控制装置100根据在步骤S130中获取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及温度的检测值,算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步骤S140)。然后,控制装置100判定在步骤S140中算出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是否为目标值以上(步骤S150)。这些步骤S130~S150的处理分别与图7所示的步骤S30~S50的处理相同。
当步骤S150中判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比目标值低时(在步骤S15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120,进一步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50中判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为目标值以上时(在步骤S15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结束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步骤S160),然后将油调整阀64关闭(步骤S165)。
如以上所述,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不仅在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执行,也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执行。因此,能够抑制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的向压缩机10的回液。
然后,当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油浓度低的混合液与气体制冷剂一起被带出到制冷剂回路。由此,压缩机10内的液面下降,随着液面的下降,混合液向制冷剂回路的带出量也减少。另一方面,滞留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浓度高的混合液向压缩机10流入(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的增加)。因此,混合液的带出量减少并且油浓度高的混合液向压缩机10流入,所以压缩机10内的油浓度上升。由此,抑制压缩机10内的油枯竭,压缩机10的动作可靠性提高。
(除霜运转时和制热恢复时的动作说明)
再次参照图1,控制装置100为了从除霜运转切换为制热运转而控制四通阀91,且执行了使从室外侧热交换器40向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制热准备控制之后,开始制热运转。
制冷循环装置1还具备:将从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向四通阀91供给的管98;将在制热运转中从膨胀阀30输出的制冷剂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供给的管94;将管98与管94连接的旁通管62;以及设置于旁通管62的油调整阀64。在制热准备控制中,控制装置100进行使油调整阀64从闭变化为开的控制。
图11是表示除霜运转时和制热恢复时的四通阀、油调整阀、压缩机的控制状态的时序图。图11从上方起示出四通阀91、油调整阀64、压缩机10的控制状态。参照图1、图11,在制热运转中,四通阀91设定成使制冷剂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流动。
当在从时刻t10起的制热运转中在时刻t11霜附着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而使除霜运转开始条件成立时,开始除霜运转。
在时刻t11~t12的除霜运转中,四通阀91切换为使制冷剂沿箭头B的方向流动。另外油调整阀64与制热运转中同样地关闭。
在时刻t12,根据经过规定时间、室外侧热交换器的温度上升等除霜结束条件已成立的情况,除霜运转结束。
在时刻t12~t13,为了时刻t13以后的制热运转的恢复而进行制热准备运转。在时刻t12切换四通阀91,将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从箭头B所示的方向变更为箭头A所示的方向。同时将关闭的油调整阀64打开。
然后,在时刻t12~t13的制热准备运转中使润滑油滞留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之后,在时刻t13将油调整阀64关闭而转向制热运转。
以下说明通过控制装置100在图11的时刻t12~t13进行的处理。在时刻t12的除霜运转结束时,将油调整阀64打开,从而从压缩机10带出的混合液通过旁通管62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的入口供给,因此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的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增加。另外,由于高温高压制冷剂从合流部66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流入,因此,随之,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并且压缩机10吸入口的过热度上升,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
这样,在除霜运转结束后,油调整阀64打开,从而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并且也确保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
图12是表示在除霜运转结束后作为制热运转的准备而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处理每隔一定时间或者每当规定的条件成立时从主例程被调出而执行。
参照图1、图12,在步骤S110中从除霜运转向制热运转切换的条件不成立的期间(在步骤S11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使处理从步骤S110进入到步骤S200,使处理返回到主例程。
当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从除霜运转向制热运转切换的条件成立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切换四通阀91,以使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从箭头B的方向变化为箭头A的方向(步骤S120)。接下来,控制装置100使设置于旁通管62的油调整阀64从闭变为开(步骤S130)。通过打开油调整阀64而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的入口部直接供给,从而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
由此,液体制冷剂逐渐气化而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且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也增加。在步骤S130的执行后,控制装置100减小膨胀阀的开度(步骤S142)。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不使膨胀阀30全闭,而使膨胀阀30的开度向闭方向变化一定量。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进一步上升。
接下来,控制装置100从设置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温度传感器54获取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温度的检测值。另外,控制装置100从设置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传感器52获取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的检测值(步骤S150)。然后,控制装置100根据在步骤S150中获取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压力及温度的检测值,算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步骤S160)。如前文说明那样,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通过从温度检测值中减去根据压力检测值推定的饱和气体温度来算出。
接下来,控制装置100判定在步骤S150中算出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是否为目标值以上(步骤S170)。该目标值设定为通过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而能够确保在运转开始时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返回所希望的返油量的值,可通过实验等而预先确定。
当在步骤S170中判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比目标值低时(在步骤S170中为否),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42,将膨胀阀30的开度进一步减小。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70中判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为目标值以上时(在步骤S17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将油调整阀64关闭之后(步骤S180),转向制热运转(S190)。
在以上那样的除霜运转结束时也可以进行与压缩机停止时的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同样的控制。以下对这些变形例进行说明。
(除霜运转结束时的第一变形例)
图13是表示在除霜运转结束时的第一变形例中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参照图13,该流程图在图12所示的流程图中包括步骤S144来代替步骤S142。
即,当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有从除霜运转向制热运转切换的指令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将四通阀91切换为制热之后将油调整阀64打开(步骤S120、S130),然后,提高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步骤S144)。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使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向提高运转频率的方向变化一定量。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然后,在步骤S144的执行后,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转向步骤S150。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44以外的其他步骤的处理与图12所示的流程图相同。
(除霜运转结束时的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的变形例1中,为了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而提高了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但也可以提高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当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被提高时,会促进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中制冷剂及混合液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及混合液的吸热)。结果,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
图14是表示在除霜运转结束时的第二变形例中通过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参照图14,该流程图在图12所示的流程图中包括步骤S146来代替步骤S142。
即,当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有从除霜运转向制热运转切换的指令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将四通阀91切换为制热之后将油调整阀64打开(步骤S120、S130),然后使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增加(步骤S146)。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使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向增加的方向变化一定量。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然后,在步骤S146的执行后,控制装置100使处理转向步骤S150。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46以外的其他步骤的处理与图12所示的流程图相同。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的时序图所示的制热运转停止时的压缩机10停止时、制热运转开始时的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以及图11所示的除霜运转结束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在防止回液的同时使润滑油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聚集,避免在制热运转开始或恢复时压缩机发生润滑油不足。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不在压缩机10的停止时、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以及除霜运转结束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都进行各流程图的处理,只要进行图7~图10的处理中的至少1个,就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制冷循环装置1构成为,能够在制冷剂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流动时,在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与从膨胀阀30输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流入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的干度增加,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结果,能够在压缩机10的运转停止时及运转开始时和除霜运转结束之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使润滑油滞留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能够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增加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
图15是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5,该制冷循环装置1B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结构中,具备内部热交换器70、分支管76、油调整阀78、以及控制装置100B来代替旁通管62、油调整阀64、控制装置100。
内部热交换器70在制热运转中在从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与从膨胀阀30输出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分支管76在制热运转中使从压缩机10向室内侧热交换器20供给的制冷剂分支而向内部热交换器70供给。油调整阀78设置于分支管76。控制装置100B在制热准备控制中进行使油调整阀78从闭变为开的控制。
在制冷剂沿箭头A的方向流动的情况下,内部热交换器70在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与从膨胀阀30输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实施方式2中,作为一例,内部热交换器70设置于管94,在从管90分支的分支管76中流通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与在管94中流通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之间进行热交换。
分支管76从管90的分支部72分支,经由内部热交换器70而连接于管90的合流部74(设置于比分支部72靠室内侧热交换器20侧的位置。)。油调整阀78设置于分支管76,能够根据从控制装置100B接收的控制信号来调整开度。需要说明的是,油调整阀78也可以是仅进行开闭动作的简易的结构。
控制装置100B在压缩机10停止运转的情况下,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B在压缩机10停止时,在除霜运转结束后使制热运转恢复时,将油调整阀78从闭控制为开。于是,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的一部分从管90的分支部72通过分支管76向内部热交换器70供给,与从膨胀阀30输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进行热交换。
从膨胀阀30输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通过在内部热交换器70中进行吸热而使干度增加,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流入。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滞留量增加。然后,当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至目标值时,控制装置100B将油调整阀78关闭,使压缩机10停止或者使制热运转恢复。
需要说明的是,该制冷循环装置1B的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相同。
在图15所示的结构的制冷循环装置1B设有分支管76,在(1)压缩机10的运转停止时、(2)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以及(3)除霜运转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将油调整阀78打开。由此,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
即,无论在上述(1)~(3)中的哪种情况下,都通过将油调整阀78打开而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由此,压缩机10入口的过热度上升,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作为代表,说明上述(3)除霜运转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的控制。
图1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在除霜运转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通过控制装置100B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参照图16,该流程图在图12~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流程图中分别包含步骤S132、S182来代替步骤S130、S180。需要说明的是,图16的步骤S148是将图12~图14的步骤S142、S144、S146汇总表示的步骤。
当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从除霜运转向制热运转切换的条件成立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B切换四通阀91,以使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从箭头B的方向变化为箭头A的方向(步骤S120)。接下来,控制装置100B使设置于分支管76的油调整阀78从闭变为开(步骤S132)。由此,如上所述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在步骤S132的执行后,控制装置100B使处理转向步骤S148。在步骤S148中,控制装置100B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B可以减小膨胀阀30的开度(图7的步骤S20),可以提高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图8的步骤S21),也可以增加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图9的步骤S22)。
另外,当在步骤S170中判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为目标值以上时(在步骤S17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B将设置于分支管76的油调整阀78关闭(步骤S182)。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32、S182以外的其他步骤中的处理与图12~图14的各自所示的流程图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还在管90的分支部72与合流部74之间设置调整阀,在设置于分支管76的油调整阀78打开时,将上述调整阀关闭,在油调整阀78关闭时,将上述调整阀打开。由此,能够使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混合液的总量在内部热交换器70中流通,能够增大内部热交换器70的热交换量。
另外,在上述中,内部热交换器70设置于管94,在管90设置分支管76,但也可以将内部热交换器70设置于管90,在管94设置分支管。或者,也可以不在管90、94设置内部热交换器70而在管90、94分别设置与内部热交换器70连接的分支管。
如以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设置内部热交换器70,能够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另外,通过内部热交换器70,能够使室内侧热交换器20(冷凝器)内的油滞留量下降,增加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的油流入量。
根据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B,尤其是在除霜运转结束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能够增加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并且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结果,能够抑制在制热运转恢复时可能发生的压缩机内的油枯竭,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动作可靠性。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在从压缩机10输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及高油浓度的混合液的管90上设置油分离器,在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将由油分离器分离出的高温高压且高油浓度的混合液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的输入侧供给。由此,在压缩机10的停止前、除霜运转完成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并且从油分离器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供给高油浓度的混合液。结果,能够在压缩机10的停止时或除霜运转结束后,使润滑油滞留在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或制热运转恢复时,充分地确保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7,该制冷循环装置1C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结构中,具备油分离器80、返油管82、油调整阀84以及控制装置100C来代替旁通管62、油调整阀64及控制装置100。
管98将从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向四通阀91供给。油分离器80设置于管98。管94将从膨胀阀30输出的制冷剂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供给。返油管82将油分离器80与管94连接,为了将由油分离器80分离出的润滑油向管94输出而设置。油调整阀84设置于返油管82。控制装置100C在制热准备控制中进行使油调整阀84从闭变为开的控制。
管97在制热运转中将从室外侧热交换器40输出的制冷剂向压缩机10供给。旁通管87将返油管82的油分离器80与油调整阀84之间的部分和管97连接。
油分离器80设置于将压缩机10的出口与四通阀91连结的管上,将从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高油浓度的混合液分离。返油管82将油分离器80与设置于管94的合流部85连接。油调整阀84设置于返油管82,能够根据从控制装置100C接收的控制信号来调整开度。需要说明的是,油调整阀84也可以是仅进行开闭动作的简易的结构。
在制冷剂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流动的情况下,由油分离器80分离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管90输出。在油分离器80中与气体制冷剂分离的高油浓度的混合液在油调整阀84打开时通过返油管82向管94的合流部85供给。
控制装置100C在压缩机10停止时、或除霜运转结束后使制热运转恢复时,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C在压缩机10停止时,将油调整阀84从闭控制为开。于是,在油分离器80中分离出的高温且高油浓度的混合液从油分离器80通过返油管82向管94的合流部85供给,与从膨胀阀30输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低油浓度的混合液合流。由此,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并且从压缩机10带出的高油浓度的混合液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供给。然后,当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至目标值时,控制装置100C使压缩机10停止。
需要说明的是,该制冷循环装置1C的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相同。
图1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在除霜运转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通过控制装置100C执行的处理的程序的流程图。参照图18,该流程图在图12~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流程图中分别包括步骤S134、S184来代替步骤S130、S180。需要说明的是,图16的步骤S148是将图12~图14的步骤S142、S144、S146汇总表示的步骤。
当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从除霜运转向制热运转切换的条件成立时(在步骤S11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C切换四通阀91,以使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从箭头B的方向变化为箭头A的方向(步骤S120)。然后,控制装置100C使设置于返油管82的油调整阀84从闭变为开(步骤S134)。由此,如上所述,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且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也增加。在步骤S134的执行后,控制装置100C使处理转向步骤S148。在步骤S148中,控制装置100C执行用于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C可以减小膨胀阀30的开度(图7的步骤S20),可以提高压缩机10的运转频率(图8的步骤S21),也可以提高室外机风扇42的旋转速度(图9的步骤S22)。
另外,当在步骤S170中判定为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为目标值以上时(在步骤S170中为是),控制装置100C将设置于返油管82的油调整阀84关闭(步骤S184)。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34、S184以外的其他步骤的处理与图12~图14所示的流程图相同。
根据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1C,尤其是在除霜运转结束后的制热运转恢复时,能够增加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并且抑制向压缩机10的回液。结果,能够抑制在制热运转恢复时可能发生的压缩机内的油枯竭,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动作可靠性。
[实施方式4]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将在油分离器80中分离出的高油浓度的混合液通过返油管82向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的输入侧供给,但在实施方式4中,采用在油分离器80中分离出的高油浓度的混合液向压缩机10直接返回的结构。由此,能够减少油向制冷剂回路的带出量,能够提高压缩机10的动作可靠性。
图19是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1D的整体结构图。参照图19,该制冷循环装置1D在图17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1C的结构中还具备分支部86、旁通管87、以及合流部88。
分支部86在返油管82中设置于油分离器80与油调整阀84之间。旁通管87将分支部86与设置于管96的合流部88连接。通过设置这样的旁通管87,在油调整阀84关闭的正常运转中,在油分离器80中分离出的混合液通过返油管82、分支部86、旁通管87及合流部88向压缩机10返回。另外,即使在如实施方式3中说明那样油调整阀84打开的情况下,由油分离器80分离出的混合液的一部分也会通过旁通管87而返回到压缩机10。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4,能够减少油向制冷剂回路的带出量,通过充分确保压缩机10的润滑性而提高压缩机10的动作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来实施。通过将若干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组合,在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地提高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而使室外侧热交换器40(蒸发器)内的油滞留量快速地增加。另外,在压缩机10的运转开始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回液,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加向压缩机10的返油量。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符号说明
1、1B、1C、1D制冷循环装置,10压缩机,20室内侧热交换器,22室内机风扇,30膨胀阀,40室外侧热交换器,42室外机风扇,52压力传感器,54温度传感器,60、72、86分支部,62、87旁通管,64、78、84油调整阀,66、74、85、88合流部,70内部热交换器,76分支管,80油分离器,82返油管,90、92、94、96管,91四通阀,100、100B、100C控制装置。
Claims (8)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压缩机,其构成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第一热交换器;
第二热交换器;
膨胀阀,其配置在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结的制冷剂路径的中途;
四通阀,其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方向;
控制装置,其为了从制冷剂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动的除霜运转切换为制冷剂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制热运转而控制所述四通阀,并且在执行了使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制热准备控制之后,开始所述制热运转;
内部热交换器,其构成为在所述制热运转中在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与从所述膨胀阀输出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分支管,其在所述制热运转中使从所述压缩机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的制冷剂分支而向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供给;以及
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分支管,
所述制热准备控制包括使所述调整阀从闭变为开的控制。
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压缩机,其构成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第一热交换器;
第二热交换器;
膨胀阀,其配置在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结的制冷剂路径的中途;
四通阀,其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方向;
控制装置,其为了从制冷剂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动的除霜运转切换为制冷剂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制热运转而控制所述四通阀,并且在执行了使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制热准备控制之后,开始所述制热运转;
第一管,其将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四通阀供给;
油分离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
第二管,其将从所述膨胀阀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供给;
第三管,其将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第二管连接,用于将由所述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向所述第二管输出;以及
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管,
所述制热准备控制包括使所述调整阀从闭变为开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第四管,其将在所述制热运转中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机供给;以及
旁通管,其将所述第三管中的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调整阀之间的部分和所述第四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热准备控制还包括使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向闭方向变化的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热准备控制还包括使所述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向升高的方向变化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输送空气的风扇,
所述制热准备控制还包括使所述风扇的旋转速度向增加的方向变化的控制。
7.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
压缩机,其构成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第一热交换器;
第二热交换器;
膨胀阀,其配置在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结的制冷剂路径的中途;
四通阀,其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方向;
内部热交换器,其构成为在制热运转中在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与从所述膨胀阀输出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分支管,其在所述制热运转中使从所述压缩机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的制冷剂分支而向所述内部热交换器供给;以及
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分支管,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为了从制冷剂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动的除霜运转切换为制冷剂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制热运转而控制所述四通阀的步骤;
在切换了所述四通阀之后执行为了使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而使所述调整阀从闭变为开的制热准备控制的步骤;以及
在执行了所述制热准备控制之后开始所述制热运转的步骤。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
压缩机,其构成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第一热交换器;
第二热交换器;
膨胀阀,其配置在将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连结的制冷剂路径的中途;
四通阀,其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供给并且制冷剂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方向;
控制装置,其为了从制冷剂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动的除霜运转切换为制冷剂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制热运转而控制所述四通阀,并且在执行了使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制热准备控制之后,开始所述制热运转;
第一管,其将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四通阀供给;
油分离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
第二管,其将从所述膨胀阀输出的制冷剂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供给;
第三管,其将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第二管连接,用于将由所述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润滑油向所述第二管输出;以及
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管,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为了从制冷剂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动的除霜运转切换为制冷剂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的制热运转而控制所述四通阀的步骤;
在切换了所述四通阀之后执行为了使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压缩机返回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而使所述调整阀从闭变为开的制热准备控制的步骤;以及
在执行了所述制热准备控制之后开始所述制热运转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5/082788 WO2017085887A1 (ja) | 2015-11-20 | 2015-11-20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69039A CN108369039A (zh) | 2018-08-03 |
CN108369039B true CN108369039B (zh) | 2020-07-10 |
Family
ID=58718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84852.6A Active CN108369039B (zh) | 2015-11-20 | 2015-11-20 |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900695B2 (zh) |
JP (1) | JP6529601B2 (zh) |
CN (1) | CN108369039B (zh) |
WO (1) | WO201708588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59845B1 (en) | 2019-01-04 | 2024-01-02 | Renu, Inc. | Networked HVAC system having local and networked control |
US11859856B1 (en) | 2019-01-04 | 2024-01-02 | Renu, Inc. | HVAC system with single piece body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229890A1 (ja) * | 2017-06-14 | 2018-12-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19245675A1 (en) * | 2018-06-22 | 2019-12-26 | Carrier Corporation | Oil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hvac system |
WO2020090040A1 (ja) * | 2018-10-31 | 2020-05-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WO2020257056A1 (en) * | 2019-06-17 | 2020-12-24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compressor |
US11692750B1 (en) * | 2020-09-15 | 2023-07-04 | Renu, Inc. |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and superheat control in an HVAC system |
CN113483454B (zh) * | 2021-07-15 | 2022-11-18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室内机的管内油污回收方法 |
US11841151B2 (en) * | 2021-12-01 | 2023-12-12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Method of operating an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in an air conditioner unit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40755A (ja) * | 1984-12-11 | 1986-06-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06341721A (ja) * | 1993-05-31 | 1994-12-13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JPH10148413A (ja) * | 1996-11-20 | 1998-06-02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11159911A (ja) * | 1997-11-28 | 1999-06-15 | Denso Corp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4011485A (zh) * | 2012-01-24 | 2014-08-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4520656A (zh) * | 2012-08-03 | 2015-04-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4534745A (zh) * | 2015-01-15 | 2015-04-22 | 陈志强 | 一种带有新型除霜换热器的空气源热泵 |
CN204693881U (zh) * | 2014-05-19 | 2015-10-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57115A (en) * | 1983-05-25 | 1985-12-10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Heat pump having improved compressor lubrication |
JPH0510183Y2 (zh) | 1987-10-27 | 1993-03-12 | ||
US4912937A (en) * | 1988-04-25 | 1990-04-03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US5016447A (en) * | 1990-05-02 | 1991-05-21 | Carrier Corporation | Oil return for a two-stage compressor having interstage cooling |
US5369958A (en) * | 1992-10-15 | 1994-12-06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er |
JPH08166183A (ja) | 1994-12-13 | 1996-06-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09257345A (ja) | 1996-03-22 | 1997-10-0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
JP3820664B2 (ja) | 1997-02-17 | 2006-09-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US6223549B1 (en) * | 1998-04-24 | 2001-05-01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devic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device |
JP3956784B2 (ja) * | 2002-07-04 | 2007-08-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3767586B2 (ja) * | 2003-08-19 | 2006-04-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ES2268666T3 (es) * | 2003-10-06 | 2007-03-16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parato de refrigeracion. |
AU2006267707A1 (en) * | 2005-07-08 | 2007-01-18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Refrigeration system |
JP2008045796A (ja) * | 2006-08-11 | 2008-02-28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JP5169295B2 (ja) * | 2007-03-27 | 2013-03-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凍装置 |
JP2009264606A (ja) * | 2008-04-22 | 2009-11-12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WO2010086954A1 (ja) * | 2009-01-27 | 2010-08-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機油の返油方法 |
JP4770976B2 (ja) * | 2009-11-25 | 2011-09-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
JPWO2011099063A1 (ja) * | 2010-02-10 | 2013-06-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20120055185A1 (en) * | 2010-09-02 | 2012-03-08 | Ran Luo |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
EP2642219B1 (en) * | 2010-11-19 | 2018-12-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
CN203586612U (zh) * | 2013-11-25 | 2014-05-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模块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
-
2015
- 2015-11-20 US US15/763,170 patent/US10900695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1-20 WO PCT/JP2015/082788 patent/WO201708588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11-20 JP JP2017551509A patent/JP6529601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1-20 CN CN201580084852.6A patent/CN1083690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40755A (ja) * | 1984-12-11 | 1986-06-2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06341721A (ja) * | 1993-05-31 | 1994-12-13 | Daikin Ind Ltd | 冷凍装置 |
JPH10148413A (ja) * | 1996-11-20 | 1998-06-02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11159911A (ja) * | 1997-11-28 | 1999-06-15 | Denso Corp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N104011485A (zh) * | 2012-01-24 | 2014-08-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04520656A (zh) * | 2012-08-03 | 2015-04-1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204693881U (zh) * | 2014-05-19 | 2015-10-0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 |
CN104534745A (zh) * | 2015-01-15 | 2015-04-22 | 陈志强 | 一种带有新型除霜换热器的空气源热泵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59845B1 (en) | 2019-01-04 | 2024-01-02 | Renu, Inc. | Networked HVAC system having local and networked control |
US11859856B1 (en) | 2019-01-04 | 2024-01-02 | Renu, Inc. | HVAC system with single piece body |
US11892185B1 (en) | 2019-01-04 | 2024-02-06 | Renu, Inc. | HVAC system having learning and prediction modeling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085887A1 (ja) | 2017-05-26 |
JP6529601B2 (ja) | 2019-06-12 |
CN108369039A (zh) | 2018-08-03 |
JPWO2017085887A1 (ja) | 2018-08-02 |
US10900695B2 (en) | 2021-01-26 |
US20190056155A1 (en) | 2019-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69039B (zh) |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08291744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JP6230931B2 (ja) | マルチ形空気調和機 | |
JP472538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603329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5045011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10054186A (ja) | 冷凍装置 | |
EP2873934A1 (en) | Heat-pump-type heating device | |
JP2014181869A (ja) | 空気調和機 | |
EP3273188A1 (en) | Control device,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 |
CN103471299A (zh) | 多联机空调控油系统及控油方法 | |
CN109708284B (zh) | 一种除霜后气液分离器液位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
JP6296449B2 (ja) | 冷媒回収方法、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媒回収システム | |
JPWO2018229826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10230233A (ja) | 空気調和機 | |
EP3431902A1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 |
JP2010054192A (ja) | 冷凍装置 | |
JP2018204805A (ja) | 冷凍ユニット、冷凍システム、および冷媒回路の制御方法 | |
JP2009264612A (ja) | 冷凍装置 | |
KR102017405B1 (ko) | 히트 펌프 | |
JP6072178B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18173195A (ja) | 冷凍装置 | |
JP6812885B2 (ja) | 冷凍装置及び熱源装置 | |
JP6704513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14102036A (ja) | 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