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60603A - 偏振片、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偏振片、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60603A CN105960603A CN201580004410.6A CN201580004410A CN105960603A CN 105960603 A CN105960603 A CN 105960603A CN 201580004410 A CN201580004410 A CN 201580004410A CN 105960603 A CN105960603 A CN 1059606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anisotropic
- anisotropic layer
- liquid crystal
- polaroid
- polari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16—Polarising elements involving passive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4—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the refractive index Nz perpendicular to the element surface being different from in-plane refractive indices Nx and Ny, e.g. biaxial or with normal optical axi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31—Polaris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polariser or analyser ax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 G02F1/13356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on the viewer si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using mesogenic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6—Two plates on one side of the LC cell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8—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with a particular optical axis orient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可兼具装置的薄型化与漏光的防止、颜色变化的防止、在温湿环境下的显示不均的抑制等显示性能的提高的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偏振片依次具有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规定的Re(550)及Rth(550),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规定的Re(550)及Rth(550),所述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振片,尤其涉及一种具有2层表示规定延迟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
并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含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集中注目于视野特性较好的IPS(In-Plane Switching)模式或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模式等横电场驱动型。尤其IPS模式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与TN(Twisted Nematic)模式或VA(Vertical Alignment)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相比,有视角特性优异的优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553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有进展,随此要求所使用的部件(例如,偏振片)的薄型化。
并且,在通过光取向或摩擦处理等使液晶性化合物取向的IPS模式或FFS模式的液晶单元中,根据至今观察的位置,有时产生色调差,从而要求其改良。尤其将液晶单元基板进行摩擦处理,使液晶性化合物取向时,液晶性化合物与液晶单元基板面没有完全地平行,尤其在基板表面附近,基板面与液晶性化合物的长轴方向相对于厚度方向产生倾角(倾斜角)而取向的情况较多。因此,在从相对于液晶单元为倾斜的方向观察时,根据观察的位置,色调之差更大,且有待改进。
并且,也需要从倾斜方向观察时的漏光的进一步改善。
而且,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要求性能,要求在湿热环境下静置后,也不会产生显示不均。然而,发现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贴合于偏振器等液晶单元的部件在湿热环境下容易变形,因此作为贴合于液晶单元的光学补偿薄片发挥作用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特性(延迟)产生变化,且容易产生显示不均。
即,要求兼具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与显示性能(颜色变化的防止、漏光的防止、在湿热环境下的显示不均的抑制),但在以往技术中无法满足该要求。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可兼具装置的薄型化与漏光的防止、颜色变化的防止、在温湿环境下的显示不均的抑制等显示性能的提高的偏振片。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实现上述课题而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具备满足规定延迟的关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薄型化而成的偏振片,可解决上述课题,进而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人等发现根据以下结构,可解决上述课题。
(1)一种偏振片,其依次具有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1-1)及式(1-2),
式(1-1)95nm≤Re(550)≤155nm
式(1-2)45nm≤Rth(550)≤80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1-3)及式(1-4),
式(1-3)Re(550)≤10nm
式(1-4)-135nm≤Rth(550)≤-75nm
所述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2)根据(1)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液晶性化合物X及液晶性化合物Y的至少一个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3)一种偏振片,其依次具有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2-1)及式(2-2),
式(2-1)Re(550)≤10nm
式(2-2)40nm≤Rth(550)≤115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2-3)及式(2-4),
式(2-3)125nm≤Re(550)≤185nm
式(2-4)-95nm≤Rth(550)≤-60nm
所述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4)根据(3)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液晶性化合物X及液晶性化合物Y的至少一个为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5)一种偏振片,其依次具有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3-1)及式(3-2),
式(3-1)40nm≤Re(550)≤110nm
式(3-2)20nm≤Rth(550)≤55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3-3)及式(3-4),
式(3-3)90nm≤Re(550)≤155nm
式(3-4)-80nm≤Rth(550)≤-45nm
所述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6)根据(5)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液晶性化合物X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液晶性化合物Y为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并且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7)根据(1)至(6)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偏振片,其中,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至少一个满足以下的要件(A)或要件(B)。
要件(A):Re(550)>10nm,且满足0.83≤Re(450)/Re(550)<1.16。
要件(B):Re(550)≤10nm,且满足0.83≤(R[40°,450])/(R[40°,550])<1.16。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R[40°,450]表示从自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40°的方向测定的波长450nm的延迟,R[40°,550]表示从自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40°的方向测定的波长550nm的延迟。)
(8)根据(1)至(7)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偏振片,其中,第1偏振器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
(9)根据(1)至(7)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偏振片,其中,在第1偏振器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配置有取向膜。
(10)根据(1)至(7)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偏振片,其中,在第1偏振器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配置有粘合层。
(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依次具有包含偏振器的第1偏振片、具备包含液晶性化合物的液晶层的IPS模式或FFS模式的液晶单元、以及包含偏振器的第2偏振片,
第1偏振片中的偏振器的吸收轴与第2偏振片中的偏振器的吸收轴正交,
第1偏振片及第2偏振片中的一个为(1)至(10)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偏振片,并以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成为液晶单元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12)根据(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第1偏振片配置于视觉辨认侧,
第1偏振片为(1)至(10)中任一方案所表示的偏振片,
第2偏振片具有第2偏振器保护层、第2偏振器、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Z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
并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成为所述液晶单元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在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的液晶层的慢轴平行,
在与液晶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对于液晶层表面的平均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所述液晶性化合物Z具有平均倾斜角。
(13)根据(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4-1),
式(4-1)10nm≤Re(550)≤120nm
液晶性化合物Z的平均倾斜角度为1~20°。
(14)根据(12)或(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性化合物Z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
(15)根据(12)至(14)中任一方案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性化合物Z形成近晶相。
(16)根据(12)至(15)中任一方案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I)。
式(I)0.83≤Re(450)/Re(550)<1.1
(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e(450)表示波长450nm的面内延迟。)
(17)根据(12)至(16)中任一方案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第2偏振器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
(18)根据(12)至(16)中任一方案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第2偏振器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配置有取向膜。
(19)根据(12)至(16)中任一方案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第2偏振器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配置有粘合层。
(20)根据(1)至(10)中任一方案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所述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40℃90%RH下的透湿度为100g/m2·天以下。
(透湿度为利用JIS Z-0208的方法,在40℃、相对湿度90%下经过24小时后的值。)
(21)根据(12)至(19)中任一方案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第1偏振器保护层及第2偏振器保护层的至少一个的40℃90%RH下的透湿度为100g/m2·天以下。
(透湿度为利用JIS Z-0208的方法,在40℃、相对湿度90%下经过24小时后的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在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时,可兼具装置的薄型化与漏光的防止、颜色变化的防止、在温湿环境下的显示不均的抑制等显示性能的提高的偏振片。
并且,根据本发明,也可提供一种包含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1方式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1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1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2方式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3方式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是第2偏振片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记载于“~”的前后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Re(λ)、Rth(λ)分别表示波长λ的面内延迟、及厚度方向的延迟。Re(λ)是在KOBRA 21ADH或WR(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中,使波长λnm的光沿薄膜法线方向入射而测定的。选择测定波长λnm时,能够以手动更换波长选择滤波器、或利用程式等变换测定值来测定。当所测定的薄膜为由单轴或双轴的折射率楕球体表示的薄膜时,通过以下方法算出Rth(λ)。另外,该测定方法的一部分还利用于后述的液晶层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的平均倾斜角(平均倾角)的测定中。
相对于以面内的慢轴(通过KOBRA 21ADH或WR进行判断)为倾斜轴(旋转轴)(在没有慢轴的情况下,以薄膜面内的任意的方向为旋转轴)的薄膜法线方向,从法线方向起至单侧50°为止以10度步长分别从其倾斜的方向使波长λnm的光入射,共测定6个点的上述Re(λ),根据该测定的延迟值和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及所输入的膜厚值,由KOBRA 21ADH或WR算出Rth(λ)。在上述中,当为从法线方向起以面内的慢轴为旋转轴且具有在某一倾斜角度下延迟的值成为零的方向的薄膜时,将比该倾斜角度大的倾斜角度下的延迟值的符号改变为负之后,由KOBRA 21ADH或WR算出。另外,还能够以慢轴为倾斜轴(旋转轴)(在没有慢轴的情况下,以薄膜面内的任意方向为旋转轴),从倾斜的任意两个方向测定延迟值,并根据该值和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及所输入的膜厚值,通过以下式(A)及式(III)算出Rth。
[数式1]
另外,上述Re(θ)表示从法线方向倾斜了角度θ的方向上的延迟值。并且,式(A)中的nx表示面内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在面内与nx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与nx及ny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
Rth=((nx+ny)/2-nz)×d……式(III)
所测定的薄膜为无法以单轴或双轴的折射率楕球体表现的所谓的没有光学轴(optic axis)的薄膜时,通过以下方法算出Rth(λ)。以面内的慢轴(通过KOBRA 21ADH或WR进行判断)作为倾斜轴(旋转轴),相对于薄膜法线方向,从-50°至+50°为止,以10度步长,分别从其倾斜的方向使波长λnm的光入射而测定11点的上述Re(λ),并根据该测定的延迟值与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及所输入的膜厚值,由KOBRA 21ADH或WR算出Rth(λ)。并且,在上述测定中,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可使用聚合物手册(JOHN WILEY&SONS,INC)、各种光学薄膜的目录的值。对于平均折射率的值并非已知的情况,能够利用阿贝折射仪进行测定。以下例示出主要光学薄膜的平均折射率的值:纤维素酰化物(1.48)、环烯烃聚合物(1.52)、聚碳酸酯(1.59)、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49)、聚苯乙烯(1.59)。通过输入这些平均折射率的假定值与膜厚,KOBRA 21ADH或WR算出nx、ny、nz。根据该算出的nx、ny、nz,可进一步算出Nz=(nx-nz)/(nx-ny)。
Re、Rth的测定波长,只要没有特别的记述,则为在可见光区域的λ=550nm下的值。
液晶性化合物的平均倾斜角,可通过晶体旋转法而求得。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对于角度的关系(例如“正交”、“平行”、“90°”等),包含在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所容许的误差的范围。具体而言,是指小于严密的角度±10°的范围内,与严密的角度的误差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
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点,如上所述,发现通过使用具备满足规定的延迟的关系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可得到所希望的效果。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发挥所谓的光学补偿层的功能。尤其以往为了使黑色显示的著色变佳,需要使光学补偿层的相位差成为强逆分散(Re(450)/Re(550)~0.82),且实现非常困难,但本发明中通过满足特定的延迟的关系,即使为非强逆分散也能够使黑色显示的著色变佳。并且,通过使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变薄,在将液晶显示装置静置于湿热环境下的情况下,偏振器等变形时,光学各向异性层跟随变形时,光学特性(延迟)也难以发生变化,作为结果可抑制显示不均的产生。
<<偏振片>>
<第1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1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表示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1方式的剖视图。另外,本发明中的图为示意图,各层的厚度的关系或位置关系等未必与实际物一致。以下的图也为相同。
偏振片10a具备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第1偏振器14、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
以下,对偏振片10a中的各部件进行详述。
(第1偏振器保护层12)
第1偏振器保护层12是为了保护第1偏振器14而设置的。
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使用纤维素酰化物、聚碳酸酯、聚碸、聚醚碸、聚丙烯酸酯及聚甲基丙烯酸酯、环状聚烯烃、聚烯烃、聚酰胺、聚苯乙烯、聚酯等薄膜。其中,优选纤维素酰化物膜、环状聚烯烃、聚丙烯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酯薄膜。并且,也可利用市售品的乙酸纤维素膜(例如,FUJIFILM Corporation制的“TD80U”或“Z-TAC”等)。
第1偏振器保护层12可为仅1层的方式,也可为层叠2层以上的方式。
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80μm以下,更优选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5μm以下。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机械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1μm以上。
作为第1偏振器保护层12,为了抑制显示不均或改善偏振片的耐久性,优选为透湿度较低的薄膜。更具体而言,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的40℃90%RH下的透湿度优选为100g/m2·天以下,更优选为70m2·天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g/m2·天以下。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在薄膜的性质上,通常多为5g/m2·天以上。
另外,上述透湿度为利用JIS Z-0208的方法,在40℃、相对湿度90%下经过24小时后的值。
(第1偏振器14)
第1偏振器14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可采用公知的偏振器。
本发明中,可利用通常使用的直线偏振器。直线偏振器优选以Optiva Inc.所代表的涂布型偏振器、或由粘结剂与碘或二色性染料构成的偏振器。直线偏振器中的碘及二色性染料通过在粘结剂中进行取向而显现偏振性能。碘及二色性染料优选沿着粘结剂分子进行取向、或二色性染料通过如液晶的自组织化而沿一方向进行取向。目前市售的偏振器一般为通过将拉伸的聚合物浸渍于浴槽中的碘或二色性染料的溶液,并使碘或二色性染料浸透至粘结剂中而制作。
第1偏振器14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30μm以下,更优选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10μm以下。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机械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3μm以上。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为配置于上述第1偏振器14与后述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之间的层,且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Re(550)及Rth(550)满足下述式(1-1)及式(1-2)。
式(1-1)95nm≤Re(550)≤155nm
式(1-2)45nm≤Rth(550)≤80nm
其中,从包含本发明的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倾斜方向的颜色显示或漏光进一步得到改善的观点(以后也简称为“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Re(550)优选100~150nm,更优选105~145nm,进一步优选110~140nm,Rth(550)优选50~75nm,更优选52~73nm,进一步优选55~70nm。
未满足上述式(1-1)或式(1-2)的关系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倾斜方向的颜色显示或漏光方面上较差。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厚度为10μm以下。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6μm以下,更优选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μm以下。另外,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涂布不均的观点考虑,优选0.1μm以上。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厚度超过10μm时,未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并且在将液晶显示装置静置于湿热环境下时容易产生显示不均。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优选为正A板。
液晶性化合物X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其形状可分类为棒状型(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与圆盘状型(盘状液晶性化合物)。而且分别有低分子型与高分子型。高分子一般时指聚合度为100以上的(高分子物理·相转变动力学,土井正男著,2页,岩波书店,1992)。本发明中,也可使用任何液晶性化合物,优选使用棒状液晶性化合物或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也可使用2种以上的棒状液晶性化合物、2种以上的盘状液晶性化合物、或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与盘状液晶性化合物的混合物。
另外,作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例如,能够优选使用日本特表平11-513019号公报的权利要求1或日本特开2005-289980号公报的[0026]~[0098]段所记载的化合物,作为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例如,能够优选使用日本特开2007-108732号公报的[0020]~[0067]段或日本特开2010-244038号公报的[0013]~[0108]段所记载的化合物,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其中,在第1方式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作为液晶性化合物X,优选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
从可减小温度变化或湿度变化的观点考虑,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更优选使用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性化合物或盘状液晶性化合物来形成。液晶性化合物可为2种以上的混合物,此时优选至少1种具有2种以上的聚合性基团。
即,优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为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性化合物或盘状液晶性化合物通过聚合等而固定形成的层,此时成为层后已无需显示液晶性。
盘状液晶性化合物及棒状液晶性化合物所含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可加成聚合反应的官能团,优选聚合性烯属不饱和基团或环聚合性基团。更具体而言,可优选举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苯乙烯基、烯丙基等,更优选(甲基)丙烯酰基。
另外,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12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从图1中的上侧向下侧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14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优选为90°。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为配置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上的层,且在后述的液晶单元上配置偏振片时,以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成为液晶单元侧的方式进行配置。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中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Re(550)及Rth(550)满足下述式(1-3)及式(1-4)。
式(1-3)Re(550)≤10nm
式(1-4)-135nm≤Rth(550)≤-75nm
其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Re(550)优选0~5nm,更优选0~3nm,Rth(550)优选-130~-85nm,更优选-125~-90nm,进一步优选-120~-95nm。
未满足上述式(1-3)或式(1-4)的关系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倾斜方向的颜色显示或漏光方面上较差。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厚度为10μm以下。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6μm以下,更优选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μm以下。另外,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涂布不均的观点考虑,优选0.1μm以上。
另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厚度超过10μm时,未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并且在将液晶显示装置静置于湿热环境下时容易产生显示不均。
液晶性化合物Y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上述液晶性化合物X所例示的液晶性化合物。其中,在第1方式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液晶性化合物Y优选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
并且,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相同地优选使用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棒状液晶性化合物或盘状液晶性化合物来形成。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优选为正C板。
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及上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中的至少一个满足以下要件(A)或要件(B)。
要件(A):Re(550)>10nm,且满足0.83≤Re(450)/Re(550)<1.16。
要件(B):Re(550)≤10nm,且满足0.83≤(R[40°,450])/(R[40°,550])<1.16。
另外,R[40°,450]表示从自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了40°的方向测定的波长450nm的延迟,R[40°,550]表示从自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了40°的方向测定的波长550nm的延迟。
偏振片10a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制,可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以下示出一例。
首先,在第1偏振器14的表面上,涂布包含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性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之后,实施固化处理,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作为固化处理,可举出加热处理或光照射处理。
其次,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表面上,涂布包含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液晶性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之后,实施固化处理,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
而且,在与第1偏振器14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侧为相反侧的表面,贴合第1偏振器保护层12,制造偏振片。
另外,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用组合物中,根据需要可包含其他成分,例如,可举出聚合引发剂或溶剂等。
具有上述的各结构的偏振片10a的厚度为100μm以下,优选70μm以下,更优选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50μm以下。
若超过100μm,则未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
另外,例如为图1的方式,偏振片10a的厚度是指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的厚度、第1偏振器14的厚度、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厚度、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厚度的合计厚度。
在偏振片10a中包含上述以外的其他层(例如,后述的取向膜等)时,是指包含这些的偏振片10a整体的厚度。另外,其他的层是指配置于第1偏振器保护层12与第1偏振器14之间、第1偏振器14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之间、或是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之间的层(例如,粘合层、取向膜等)。因此,配置于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的外侧(与第1偏振器14侧为相反侧)、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的外侧(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侧为相反侧)的层(例如,硬涂层等)不包含于偏振片的厚度。
在图1中,第1偏振器14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直接接触,且适合于液晶显示装置及偏振片的薄型化,但第1方式并不限定于该方式。
例如,如图2所示,也可在第1偏振器14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之间配置取向膜20。通过配置取向膜20,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慢轴的控制变得更容易。
取向膜20一般以将聚合物为主成分。作为取向膜用聚合物材料,在多个文献中有记载,且可取得多个市售品。所利用的聚合物材料优选聚乙烯醇或聚酰亚胺及其衍生物。尤其优选改性或未改性的聚乙烯醇。对于可使用于本发明的取向膜,可参考WO01/88574A1号公报的第43页第24行~第49页第8行、日本专利第3907735号公报的[0071]~[0095]段所记载的改性聚乙烯醇。另外,取向膜20中通常实施公知的摩擦处理。即,取向膜20通常优选为经摩擦处理的摩擦取向膜。
取向膜20的厚度优选为较薄,但从用于形成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取向能力的赋予、及缓和第1偏振器14的表面凹凸而形成均匀的膜厚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观点考虑,需要某种程度的厚度。具体而言,取向膜20的厚度优选为0.01~10μm,更优选为0.01~1μm,进一步优选为0.01~0.5μm。
并且,本发明中,还优选利用光取向膜。作为光取向膜,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WO2005/096041号公报的[0024]~[0043]段所记载的或Rolic technologies Ltd.制的商品名LPP-JP265CP等。
并且,如图3所示,也可在第1偏振器14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之间配置有粘合层22。通过配置粘合层22,可进一步提高第1偏振器14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的密合性。
构成所使用的粘合层22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以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所测定的储存弹性模量G'与损失弹性模量G”之比(tanδ=G”/G')为0.001~1.5的物质,优选包含所谓的粘合剂或容易蠕变的物质等。作为可使用于本发明的粘合剂,例如,可举出聚乙烯醇系粘合剂,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2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2方式进行说明。
图4所示的偏振片10b具备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第1偏振器14、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
图4所记载的偏振片10b,除了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之外,与图1所示的偏振片10a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且省略其说明,主要对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进行说明。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为配置于第1偏振器14与后述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之间的层,且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Re(550)及Rth(550)满足下述式(2-1)及式(2-2)。
式(2-1)Re(550)≤10nm
式(2-2)40nm≤Rth(550)≤115nm
其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Re(550)优选0~5nm,更优选0~3nm,Rth(550)优选45~110nm,更优选55~105nm,进一步优选60~100nm。
未满足上述式(2-1)或式(2-2)的关系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倾斜方向的颜色显示或漏光方面上较差。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为10μm以下。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6μm以下,更优选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μm以下。另外,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涂布不均的观点考虑,优选0.1μm以上。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厚度超过10μm时,未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并且在将液晶显示装置静置于湿热环境下时容易产生显示不均。
并且,液晶性化合物X的定义如上所述,其中,在第2方式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作为液晶性化合物X,优选盘状液晶性化合物。
并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优选为负C板。
另外,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的制造方法,可举出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相同的步骤。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为配置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上的层,且在后述的液晶单元上配置偏振片时,以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成为液晶单元侧的方式进行配置。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中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Re(550)及Rth(550)满足下述式(2-3)及式(2-4)。
式(2-3)125nm≤Re(550)≤185nm
式(2-4)-95nm≤Rth(550)≤-60nm
其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Re(550)优选130~180nm,更优选135~175nm,进一步优选140~170nm,Rth(550)优选-90~-65nm,更优选-88~-67nm,进一步优选-85~-70nm。
未满足上述式(2-3)或式(2-4)的关系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倾斜方向的颜色显示或漏光方面上较差。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厚度为10μm以下。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6μm以下,更优选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μm以下。另外,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涂布不均的观点考虑,优选0.1μm以上。
另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厚度超过10μm时,未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并且在将液晶显示装置静置于湿热环境下时容易产生显示不均。
并且,液晶性化合物Y的定义如上所述,其中,在第2方式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作为液晶性化合物Y,优选盘状液晶性化合物。
并且,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优选为负A板。
另外,作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制造方法,可举出与上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相同的步骤。
另外,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12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从图4中的上侧向下侧观察时),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14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优选为90°。
并且,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b及上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b中的至少一个满足上述的要件(A)或要件(B)。
并且,与第1方式同样地,偏振片10b中也可包含上述取向膜20或粘合层22。
另外,与上述偏振片10a同样地,偏振片10b的厚度为100μm以下,且其优选方式也相同。
<第3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第3方式进行说明。
图5所示的偏振片10c具备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第1偏振器14、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
图5所记载的偏振片10c,除了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之外,与图1所示的偏振片10a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同一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参考符号,且省略其说明,主要对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进行说明。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为配置于第1偏振器14与后述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之间的层,且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Re(550)及Rth(550)满足下述式(3-1)及式(3-2)。
式(3-1)40nm≤Re(550)≤110nm
式(3-2)20nm≤Rth(550)≤55nm
其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Re(550)优选45~105nm,更优选55~95nm,进一步优选60~90nm,Rth(550)优选22~53nm,更优选27~48nm,进一步优选30~45nm。
未满足上述式(3-1)或式(3-2)的关系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倾斜方向的颜色显示或漏光方面上较差。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厚度为10μm以下。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6μm以下,更优选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μm以下。另外,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涂布不均的观点考虑,优选0.1μm以上。
另外,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厚度超过10μm时,未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并且在将液晶显示装置静置于湿热环境下时容易产生显示不均。
并且,液晶性化合物X的定义如上所述,其中,在第3方式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作为液晶性化合物X,优选棒状液晶性化合物。
并且,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优选为正A板。
另外,作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制造方法,可举出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相同的步骤。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为配置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上的层,且在后述的液晶单元上配置偏振片时,以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成为液晶单元侧的方式进行配置。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中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Re(550)及Rth(550)满足下述式(3-3)及式(3-4)。
式(3-3)90nm≤Re(550)≤155nm
式(3-4)-80nm≤Rth(550)≤-45nm
其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Re(550)优选95~150nm,更优选100~145nm,进一步优选105~140nm,Rth(550)优选-75~-47nm,更优选-73~-50nm,进一步优选-70~-52nm。
未满足上述式(3-3)或式(3-4)的关系时,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倾斜方向的颜色显示或漏光方面上较差。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厚度为10μm以下。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6μm以下,更优选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μm以下。另外,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涂布不均的观点考虑,优选0.1μm以上。
另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厚度超过10μm时,未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并且在将液晶显示装置静置于湿热环境下时容易产生显示不均。
并且,液晶性化合物Y的定义如上所述,其中,在第3方式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作为液晶性化合物Y,优选盘状液晶性化合物。
并且,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优选为负A板。
另外,作为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制造方法,可举出与上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相同的步骤。
另外,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12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从图5中的上侧向下侧观察时),优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14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并且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14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并且,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c及上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c中的至少一个满足上述的要件(A)或要件(B)。
并且,与第1方式同样地,偏振片10c中也可包含上述取向膜20或粘合层22。
另外,与上述偏振片10a同样地,偏振片10c的厚度为100μm以下,且其优选方式也相同。
<<液晶显示装置>>
上述的偏振片,可适当使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示意图的图。图6中上侧为正面侧(视觉辨认侧),下侧成为背面侧。
图6中,液晶显示装置30从视觉辨认侧起具备包含偏振器的第1偏振片32、IPS模式或FFS模式的液晶单元34、以及包含偏振器的第2偏振片36。在图6的方式中,第1偏振片32具有与上述偏振片10a相同的结构。即,具有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第1偏振器14、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以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即,在图6中,第1偏振片32相当于图1的偏振片10a。
另外,在图6中,如上所述,作为第1偏振片32,表示使用上述偏振片10a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也可使用作为上述偏振片的第2方式的偏振片10b、或作为第3方式的偏振片10c。
并且,在图6中,偏振片10a作为液晶显示装置30中的正面侧的第1偏振片32而使用,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也可作为背面侧的第2偏振片36而使用。当然,作为上述偏振片的第2方式的偏振片10b、或作为第3方式的偏振片10c,也可作为背面侧的第2偏振片36而使用。
以下,对构成液晶显示装置30的各部件进行详述。
(第1偏振片32)
第1偏振片32为配置于液晶显示装置30中的正面侧(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
如上所述,第1偏振片32由作为上述偏振片的第1方式的偏振片10a构成。省略对偏振片10a的结构的说明。
另外,第1偏振片32中,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18a配置于液晶单元34侧。
(液晶单元34)
液晶单元34是作为横电场方式的IPS模式或FFS模式的液晶单元。
IPS模式的液晶单元的特征在于,在未施加电压时液晶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尤其是棒状液晶性化合物)基本上在面内水平取向,并且其通过根据有无施加电压而改变液晶性化合物的取向方向来进行切换。具体而言,可使用日本特开2004-3659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1273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4-21562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2172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5534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95333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等。这种模式为在黑色显示时液晶性化合物大致平行取向的方式,在未施加电压状态下相对于液晶层表面使液晶性化合物平行取向,从而进行黑色显示。
FFS模式为与IPS模式同样地以液晶分子相对于液晶层表面始终水平的方式切换的模式,使用相对于液晶层表面水平的方向的横电场来切换液晶分子。通常,FFS模式具有如下特征:具有整面电极,层间绝缘膜及梳齿电极,且电场方向与IPS不同。
液晶单元中的液晶层中含有液晶性化合物,通常优选含有棒状液晶性化合物。棒状液晶性化合物的定义如上所述。
IPS模式或FFS模式中,理想的是液晶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在白显示时及黑色显示时均相对于液晶层表面水平取向,但也可以以低倾斜角倾斜取向。尤其如后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也可以在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Z相同的方向上具有平均倾斜角。一般利用布摩擦液晶单元的玻璃基板,使液晶层取向时,液晶性化合物相对于基板界面以低倾斜角倾斜取向,通过将UV(Ultraviolet)光照射于玻璃基板而使液晶层取向时(光取向),液晶性化合物进行接近水平的取向。
作为液晶单元34的结构,至少包含上述液晶层即可,也可包含其他部件。
例如,可以以夹持液晶层的方式配置2片基板,也可在至少一片基板的表面上配置透明电极。
并且,液晶单元34中,也可包含彩色滤光片层或TFT(Thin Film Transistor)层。另外,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彩色滤光片层及TFT层中的至少一个满足式(A)。
式(A)5nm≤Rth(550)≤30nm
另外,彩色滤光片层或TFT层的位置并没有特别限制,配置于液晶层与第1偏振片32之间、或是液晶层与第2偏振片36之间。
(第2偏振片36)
第2偏振片36为配置于液晶显示装置30中的背面侧的偏振片。
第2偏振片36只要至少包含偏振器则其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作为偏振器,可使用上述第1偏振器14所例示的偏振器,且其厚度的优选范围也如上所述。
另外,从第1偏振片3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偏振片32中的第1偏振器14的吸收轴与第2偏振片36中的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正交(90°)。
第2偏振片36的厚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100μm以下,优选60μm以下,更优选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0μm以下。
在第2偏振片36中,除了偏振器以外,也可包含偏振器保护层等。
其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如图7所示,优选为具有第2偏振器保护层40、第2偏振器42、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Z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的偏振片50。另外,偏振片50配置于液晶显示装置时,以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朝向液晶单元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以下,对构成偏振片50的各部件进行详述。
第2偏振器保护层40是为了保护第2偏振器42而设置的。
第2偏振器保护层40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但可使用上述第1偏振器保护层12所例示的薄膜。
并且,第2偏振器保护层40的厚度及透湿度的范围的定义与上述第1偏振器保护层12的厚度及透湿度的范围相同。
第2偏振器42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可采用公知的偏振器,例如,可使用上述第1偏振器14所例示的偏振器。
另外,第2偏振器42的厚度的优选范围的定义与上述第1偏振器14的厚度的优选范围相同。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为配置于第2偏振器42上的层,且包含液晶性化合物Z。
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的慢轴与在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的液晶单元34中的液晶层的慢轴平行。
另外,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可采用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6a等相同的步骤来进行制造。
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中的液晶性化合物Z优选在与液晶单元34中的液晶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对于液晶层表面的平均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具有平均倾斜角。另外,“相同的方向”除了完全相同的方向以外,也为包含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所容许的误差的宗旨。具体而言,优选为严密的角度±5°,更优选为严密的角度±2°。
液晶性化合物Z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上述液晶性化合物X所例示的液晶性化合物。其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液晶性化合物Z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尤其从具备高有序度的取向的观点考虑,优选表示近晶相的液晶性化合物。
作为控制液晶性化合物Z的平均倾斜角的手段,具有通过经摩擦的取向膜赋予预倾角的方法、及通过在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添加倾斜角控制剂(倾角控制剂)而控制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表面侧的极角的方法,优选并用这两种方法。
倾角控制剂作为一例可使用含有氟代脂肪族基团的单体的共聚物,优选使用与芳香族稠环官能团的共聚物、或者与包含羧基、磺酸基或膦酰氧基或其盐的单体的共聚物。并且,通过使用多个倾角控制剂,可进一步精密且稳定地进行控制。作为这种倾角控制剂,可参考日本特开2008-257205号公报的0022~0063段、日本特开2006-91732号公报的0017~0124段的记载。
并且,液晶性化合物Z的平均倾斜角度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优选1~20°,更优选1~10°,进一步优选2~8°。另外,液晶性化合物Z的倾斜角为相对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的表面的倾斜角。
另外,在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中,在一表面与另一表面,可具有液晶性化合物Z的倾斜角差。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下。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的观点考虑,优选6μm以下,更优选4μm以下,进一步优选2μm以下。另外,下限并没有特别限制,但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的涂布不均的观点考虑,优选0.1μm以上。
优选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的Re(550)满足下述式(4-1)。
式(4-1)10nm≤Re(550)≤120nm
其中,从本发明的效果更优异的观点考虑,Re(550)优选20~110nm,更优选30~100nm。
另外,优选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满足以下式(I)。
式(I)0.83≤Re(450)/Re(550)<1.1
(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e(450)表示波长450nm的面内延迟。)
在图7中,第2偏振器42与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44直接接触,但在两者之间也可包含上述取向膜20或粘合层22。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以下的实施例所示的材料、使用量、比例、处理内容、处理步骤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则可适当进行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具体例。
<实施例A>
[实施例1]
<保护膜的制作>
将下述组合物投入混合槽中进行搅拌而溶解各成分,制备芯层纤维素酰化物浓液1。
[化学式1]
(化合物1-1)
[化学式2]
(化合物1-2)
[化学式3]
(化合物1-3)
[外层纤维素酰化物浓液1的制作]
在上述芯层纤维素酰化物浓液1(90质量份)中加入10质量份的下述组成的消光剂分散液1,制备外层纤维素酰化物浓液1。
[纤维素酰化物膜的制作]
将上述芯层纤维素酰化物浓液1与在其两侧的外层纤维素酰化物浓液1,3层同时从流延口流延至20℃的滚筒上。在溶剂含有率大致20质量%的状态下进行剥取,并用拉幅机夹具固定薄膜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在残留溶剂为3~15质量%的状态下,一边横向拉伸1.2倍一边进行干燥。然后,通过在热处理装置的辊之间进行搬送,制作厚度25μm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作为偏振片保护膜01。
[透湿度的测量]
偏振片保护膜的透湿度是以JIS Z-0208防湿包装材料的透湿度试验方法(杯式法)所规定的方法(40℃、90%RH)测定的。偏振片保护膜01的透湿度为980g/m2·天。
<硬涂层的制作>
作为硬涂层形成用的涂布液,制备下述表1所记载的硬涂层用固化性组合物(硬涂液1)。
[化学式4]
(化合物2-1)
将上述硬涂液1涂布于在上述中制作的偏振片保护膜01的表面上,然后,以100℃干燥60秒,在氮0.1%以下的条件下,以1.5kW、300mJ照射UV,使其固化,从而制作具有厚度5μm的硬涂层的附硬涂层的保护膜01。另外,硬涂层的膜厚的调整是通过使用狭缝模具,在模涂法中调整涂布量而进行的。
<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01的制作>
1)薄膜的皂化
将所制作的附硬涂层的保护膜01浸渍于调温为37℃的4.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皂化液)1分钟后,对薄膜进行水洗,然后,在0.05mol/L的硫酸水溶液中浸渍30秒后,进一步通过水洗浴。并且,重复3次利用气刀的沥干,除水后在70℃的干燥区滞留15秒并进行干燥,从而制作皂化处理的附硬涂层的保护膜01。
2)偏振器的制作
依据日本特开2001-141926号公报的实施例1,在2对夹持辊间赋予圆周速度差,沿长边方向拉伸,从而制备宽度1330mm、厚度为15μm的偏振器。将如此制作的偏振器作为偏振器1。
3)贴合
将PVA(Kuraray Co.,Ltd.制、PVA-117H)3%水溶液作为粘接剂,将如此得到的偏振器1与经皂化处理的附硬涂层的保护膜01,以偏振轴与薄膜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式通过辊对辊进行贴合,从而制作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01(以后简称为偏振片01)。
此时,以保护膜的纤维素酰化物膜侧成为偏振器侧的方式进行贴合。
<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02的制作2>
在偏振片01的制作中,除了未对偏振片保护膜01的表面上设置硬涂层以外,以相同的方式制作了偏振片02(以后简称为偏振片02)。另外,下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在视觉辨认侧使用偏振片01,在背光侧使用偏振片02,从而制作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将配置于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称为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将配置于背光侧的偏振片称为背光侧偏振片。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在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向上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处理面上使用棒编号#2.4的棒涂机涂布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平行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28nm,Rth为64nm。
[化学式5]
棒状液晶性化合物1
[化学式6]
棒状液晶性化合物2
[化学式7]
[化学式8]
[化学式9]
含氟化合物A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使用#14的线棒涂布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化学式10]
改性聚乙烯醇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上述取向膜上使用棒编号#2.4的棒涂机涂布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0,Rth为-115nm。
[化学式11]
含氟化合物B
[化学式12]
[化学式13]
密合改良剂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剥下来自市售的液晶显示装置(iPad、Apple Inc.制)(包含FFS模式的液晶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表背的偏振片,以各自的偏振片中所包含的偏振器的吸收轴相互正交的方式贴合上述制作的具有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01以及偏振片02,从而制作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单元中包含彩色滤光片层及TFT层,Rth(550)分别为14nm及16nm。
<液晶显示装置的评价>
(倾斜漏光、色调的评价)
<倾斜漏光>
暗室内在液晶显示装置的黑色显示时使用测定机(EZ-Contrast XL88、ELDIM公司制)测量黑色亮度。将极角60°的方位角45°、135°、225°、315°的亮度的平均值作为漏光Y,并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另外,偏振片的吸收轴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视觉辨认侧配置在方位角0°,将背光侧配置在方位角90°。
A:Y<0.6(cd/m2)
B:0.6(cd/m2)≤Y<0.8(cd/m2)
C:0.8(cd/m2)≤Y
<倾斜颜色变化>
暗室内在液晶显示装置的黑色显示时使用测定机(EZ-Contrast XL88、ELDIM公司制)测量色度。具体而言,从极角60°的方位角0°至345°为止以15°为单位算出色度u'、v',分别抽出u'、v'的最小值(u'min、v'min)、最大值(u'max、v'max),以下述式评价颜色变化Δu'v'。
Δu’v’=√((u’max-u’min)2+(v’max-v’min)2)
AA:Δu’v’<0.15
A:0.15≤Δu’v’<0.18
B:0.18≤Δu’v’<0.2
C:0.2≤Δu’v’
(显示不均的评价)
对于所制作的液晶显示装置,在50℃相对湿度80%下加热72小时后,在25℃相对湿度60%下点亮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对于点亮开始10小时后的面板,利用亮度测量用相机“ProMetric”(Radiant Imaging Inc制)从画面正面拍摄黑色显示画面,根据整个画面的平均亮度与4角的漏光较大的部位的亮度差,评价其四角的漏光。
[显示不均的评价基准]
AA:未辨识到面板4角的漏光。
(面板的漏光与加热投入前为相同程度)
A:几乎未辨识到面板4角的漏光。
B:面板4角之中,在1~2角辨识到稍许漏光,但还可容许。
C:面板4角之中,在3~4角辨识到稍许漏光,但还可容许。
D:面板4角的漏光较强,无法容许。
[实施例2]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5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43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196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33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21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7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3.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43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20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59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356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3.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19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196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1。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3]
<保护膜的制作>
将下述组合物投入混合槽,一边加热一边进行搅拌而溶解各成分,制备乙酸纤维素溶液(浓液)。
[乙酸纤维素溶液(浓液)的组成]
将所得到的浓液加温为30℃,通过流延模具流延至直径3m的滚筒即镜面不锈钢支撑体上。支撑体的表面温度设定为-5℃。流延部整体的空间温度设定为15℃。并且,在从流延部的终点部向正前方50cm处,将已流延旋转的纤维素酯薄膜从滚筒剥取后,利用针板拉幅机夹住两端。刚剥取后的纤维素酯网的残留溶剂量为70%及纤维素酯网的膜面温度为5℃。
通过针板拉幅机保持的纤维素酯网搬送至干燥区。初次干燥中,吹送45℃的干燥风。其次,在110℃干燥5分钟,进一步在140℃干燥10分钟。
所得到的薄膜的厚度为80μm。将上述薄膜作为偏振片保护膜X。
[透湿度的测量]
偏振片保护膜的透湿度是以JISZ0208防湿包装材料的透湿度试验方法(杯式法)所规定的方法(40℃90%RH)测定的。偏振片保护膜X的透湿度为400g/m2·天。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得到的偏振片保护膜X代替偏振片保护膜01以外,以与实施例1的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01相同的步骤,制作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X。
并且,参考实施例1中实施的<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01的制作>的步骤,制作以偏振片保护膜X夹持偏振器1的背光侧偏振片X。
<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根据日本专利第4253259号的实施例1的0101段~0109段的记载,制作了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层叠体。另外,日本专利第4253259号中的实施例1的乙酸纤维素膜1相当于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光学补偿薄膜1相当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偏振片的制作>
将PVA(Kuraray Co.,Ltd.制、PVA-117H)3%水溶液作为粘接剂,以偏振器吸收轴与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正交的方式将上述层叠体通过辊对辊贴合于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X的偏振器侧表面,从而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使用上述背光侧偏振片X代替偏振片02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另外,表1中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相当于上述偏振片保护膜X。
[比较例4]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处理面上使用棒编号#3.2的棒涂机涂布在后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240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正交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平行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32nm,Rth为-66nm。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使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上述取向膜涂布液。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上述取向膜上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在后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280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0,Rth为80nm。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另外,表1中,“Re/Rth”分别表示Re(550)及Rth(550)的值。
并且,表1中,关于“波长分散”,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超过10nm时表示Re(450)/Re(550),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为10nm以下时表示(R[40°,450])/(R[40°,550])。
另外,在以下实施例1~5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表1中示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
另外,表1中的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的合计值。
表1中的背光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2偏振器保护层及第2偏振器的厚度的合计值。但是,有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时,是指第2偏振器保护层、第2偏振器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的合计值。
另外,各实施例中所得到的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表1
如表1所示,使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优异的显示性能。另外,也没有产生耐久试验后的显示不均。
另一方面,使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规定的Re(550)或Rth(550)在范围外的偏振片的比较例1~4中,各种性能与实施例相比较差。
<实施例B>
[实施例6]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0,Rth为75nm。
[化学式14]
盘状液晶性化合物1
[化学式15]
盘状液晶性化合物2
[化学式16]
[化学式17]
[化学式18]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利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在所形成的取向膜的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摩擦处理。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上述经摩擦处理的取向膜上使用棒编号#4.4的棒涂机涂布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正交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58nm,Rth为-79nm。
[化学式19]
[化学式20]
[化学式21]
[化学式22]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7]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387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3.2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06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8]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3.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36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73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9]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50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3.2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40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0]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3.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315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49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5]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620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3.2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7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6]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3.0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86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31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2。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7]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中将甲基乙基酮浓度调整为274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0,Rth为-90nm。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利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在所形成的取向膜的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摩擦处理。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上述取向膜上使用棒编号#2.4的棒涂机涂布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228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平行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平行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22nm,Rth为61nm。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另外,表2中,“Re/Rth”分别表示Re(550)及Rth(550)的值。
并且,表2中,关于“波长分散”,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超过10nm时表示Re(450)/Re(550),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为10nm以下时表示(R[40°,450])/(R[40°,550])。
并且,在实施例6~10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表2中示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
另外,表2中的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的合计值。
表2中的背光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2偏振器保护层及第2偏振器的厚度的合计值。
另外,各实施例中所得到的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表2
如表2所示,使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优异的显示性能。另外,也没有产生耐久试验后的显示不均。
另一方面,使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规定的Re(550)或Rth(550)在范围外的偏振片的比较例5~7中,各种性能与实施例相比较差。
<实施例C>
[实施例11]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制作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347质量份的涂布液,并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在摩擦处理面上。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平行,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75nm,Rth为38nm。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利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在所形成的取向膜的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摩擦处理。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上述取向膜上使用棒编号#3.2的棒涂机涂布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260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正交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25nm,Rth为-63nm。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2]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40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8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54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3]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89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35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4]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52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8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87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5]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4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15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8]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1.6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474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8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346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9]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2.4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5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将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变更为棒编号#4.4的棒涂机,且将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的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变更为29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将所制作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特性示于表3。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10]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处理面上使用棒编号#2.8的棒涂机涂布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341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正交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平行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90nm,Rth为-45。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利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在所形成的取向膜的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摩擦处理。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上述取向膜上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318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平行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平行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80nm,Rth为40nm。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另外,表3中,“Re/Rth”分别表示Re(550)及Rth(550)的值。
并且,表3中,关于“波长分散”,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超过10nm时表示Re(450)/Re(550),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为10nm以下时表示(R[40°,450])/(R[40°,550])。
并且,在实施例11~15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并且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表3中示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
另外,表3中的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的合计值。
表3中的背光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2偏振器保护层及第2偏振器的厚度的合计值。
另外,各实施例中所得到的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表3
如表3所示,使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优异的显示性能。另外,也没有产生耐久试验后的显示不均。
另一方面,使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或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规定的Re(550)或Rth(550)在范围外的偏振片的比较例8~10中,各种性能与实施例相比较差。
<实施例D>
[实施例16]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在偏振片02的偏振器侧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平行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处理面上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G。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稍微倾斜,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平行,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平行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35nm,倾角(平均倾斜角度)为8度。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7]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8]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19]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G中,将含氟化合物B的使用量设为0.2质量份,并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设为431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稍微倾斜,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平行,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平行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50nm,倾角为3度。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20]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9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21]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9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22]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G中,将含氟化合物B的使用量设为0.1质量份,并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设为193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6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稍微倾斜,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平行,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平行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90nm,倾角为2度。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23]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22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实施例24]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22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的偏振片,并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背光侧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4。
另外,表4中,“Re/Rth”分别表示Re(550)及Rth(550)的值。
并且,表4中,关于“波长分散”,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超过10nm时表示Re(450)/Re(550),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为10nm以下时表示(R[40°,450])/(R[40°,550])。
并且,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的液晶单元中的液晶层的慢轴为平行。
另外,在实施例16~24中,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在与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层中的液晶性化合物对于液晶层表面的平均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具有平均倾斜角。
在表4中示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
另外,表4中的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的合计值。
表4中的背光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2偏振器保护层、第2偏振器及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的合计值。
另外,各实施例中所得到的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表4
如表4所示,确认到使用背光侧偏振片(背面侧偏振片)时,显示更优异的显示性能。
<实施例E>
[实施例25]
除了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使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并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从而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使用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26]
除了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利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并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从而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使用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27]
除了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利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并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从而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使用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28]
<临时基板的准备>
作为临时基板使用Z-TAC(FUJIFILM Co.,Ltd.制)。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准备的临时基板的表面,不实施皂化处理而直接使用#14的线棒涂布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Y。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化学式23]
改性聚乙烯醇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未皂化而形成取向膜的上述临时基板,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处理面上使用棒编号#2.4的棒涂机涂布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转印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平行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薄膜的长边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28nm,Rth为64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未皂化而形成取向膜的上述临时基板,使用棒编号#2.4的棒涂机涂布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B。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转印用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0nm,Rth为-115nm。
<第1粘接前体层的形成>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涂布UV固化性树脂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第1粘接前体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转印>
使上述中所制作的转印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与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粘接前体层表面,以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与薄膜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接触并层叠,以压辊加压后,照射UV光,使UV固化性树脂固化,从而使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强力粘接于粘接层。
其次,将强粘合性辊压接于临时基板的背面并使其旋转,将临时基板与取向膜剥离。
<第2粘接前体层的形成>
在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涂布UV固化性树脂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第2粘接前体层。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转印>
使上述中所制作的转印用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与上述中所制作的第2粘接前体层表面,以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与薄膜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接触并层叠,以压辊加压后,照射UV光,使UV固化性树脂固化,从而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强力粘接于粘接层。
其次,将强粘合性辊压接于临时基板的背面并使其旋转,将临时基板与取向膜剥离。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29]
<临时基板的准备>
作为临时基板使用Z-TAC(FUJIFILM Co.,Ltd.制)。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准备的临时基板的表面,不实施皂化处理而直接使用#14的线棒涂布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Z。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化学式24]
改性聚乙烯醇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未皂化而形成取向膜的上述临时基板,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C。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转印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0,Rth为75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未皂化而形成取向膜的上述临时基板,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处理面上使用棒编号#4.4的棒涂机涂布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转印用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正交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薄膜的长边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58nm,Rth为-79nm。
<第1粘接前体层的形成>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涂布UV固化性树脂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第1粘接前体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转印>
使上述中所制作的转印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与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粘接前体层表面,以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与薄膜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接触并层叠,以压辊加压后,照射UV光,使UV固化性树脂固化,从而使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强力粘接于粘接层。
其次,将强粘合性辊抵压于临时基板的背面并使其旋转,将临时基板与取向膜剥离。
<第2粘接前体层的形成>
在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涂布UV固化性树脂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第2粘接前体层。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转印>
使上述中所制作的转印用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与上述中所制作的第2粘接前体层表面,以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与薄膜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接触并层叠,以压辊加压后,照射UV光,使UV固化性树脂固化,从而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强力粘接于粘接层。
其次,将强粘合性辊压接于临时基板的背面并使其旋转,将临时基板与取向膜剥离。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30]
<临时基板的准备>
作为临时基板使用Z-TAC(FUJIFILM Co.,Ltd.制)。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准备的临时基板的表面,不实施皂化处理而直接使用#14的线棒涂布下述组成的取向膜涂布液W。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化学式25]
改性聚乙烯醇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未皂化而形成取向膜的上述临时基板,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处理面上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347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转印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平行,即,慢轴方向相对于薄膜的长边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75nm,Rth为38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未皂化而形成取向膜的上述临时基板,使用棒编号#3.2的棒涂机涂布在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D中将MEK浓度调整为260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正交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25nm。
<第1粘接前体层的形成>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涂布UV固化性树脂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第1粘接前体层。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转印>
使上述中所制作的转印用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与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粘接前体层表面,以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与薄膜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接触并层叠,以压辊加压后,照射UV光,使UV固化性树脂固化,从而使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强力粘接于粘接层。
其次,将强粘合性辊压接于临时基板的背面并使其旋转,将临时基板与取向膜剥离。
<第2粘接前体层的形成>
在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涂布UV固化性树脂并进行干燥,从而形成第2粘接前体层。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转印>
使上述中所制作的转印用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表面与上述中所制作的第2粘接前体层表面,以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与薄膜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接触并层叠,以压辊加压后,照射UV光,使UV固化性树脂固化,从而使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强力粘接于粘接层。
其次,将强粘合性辊压接于临时基板的背面并使其旋转,将临时基板与取向膜剥离。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31]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将1g的记载于WO2013-018526的化合物1、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 907、BASF公司制)30mg、表面活性剂(商品名:KH-40、AGC SEIMI CHEMICAL CO.,LTD.制)的1%环戊酮溶液100mg溶解于2.3g的环戊酮。将该溶液用具有0.45μm的细孔径的一次性过滤器进行过滤,得到液晶组合物。
将上述液晶组合物使用#4的线棒涂布于与偏振器吸收轴正交即与偏振器长边方向正交而进行摩擦处理的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的面上。将涂膜在90℃下干燥30秒,形成膜厚2μm的液晶层。然后,从液晶层的涂布面侧照射2000mJ/cm2的紫外线,得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
<光学特性的测量>
在玻璃基板上以与实施例相同的条件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仅测定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28nm,Rth为64nm。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32]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后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E。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0nm,Rth为75nm。
[化学式26]
[化学式27]
含氟化合物F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利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在所形成的取向膜的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摩擦处理。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上述取向膜上使用棒编号#4.0的棒涂机涂布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F。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正交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58nm,Rth为-79nm。
[化学式28]
含氟化合物A
[化学式29]
含氟化合物G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33]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制作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A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347质量份的涂布液,并使用棒编号#2.0的棒涂机涂布在摩擦处理面上。其次,以膜面温度60℃加热熟化3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平行,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75nm,Rth为38nm。
<取向膜的形成>
在上述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利用#14的线棒连续涂布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取向膜涂布液。以60℃的温风干燥120秒,形成取向膜。
在所形成的取向膜的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沿与薄膜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摩擦处理。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作>
在上述取向膜上使用棒编号#4.4的棒涂机涂布在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E中将甲基乙基酮的使用量浓度调整为222质量份的涂布液。其次,在膜面温度70℃下加热熟化9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7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为垂直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正交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及Rth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25nm,Rth为-63nm。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34]
除了在实施例31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中变更为棒编号#2.4的棒涂机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35]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在偏振片01的偏振器侧表面,沿与偏振器的吸收轴正交的方向实施摩擦处理。在摩擦处理面上使用棒涂机涂布下述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涂布液W。其次,在膜面温度60℃下加热熟化60秒,之后立刻在膜面温度60℃空气下使用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 GRAPHICS CO.,LTD.制),照射290mJ/cm2的紫外线,将其取向状态固定化,由此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平行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 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128nm。
[化学式30]
棒状液晶性化合物W
化合物X
含氟化合物Y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上,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使用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实施例36]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
在实施例35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将甲基乙基酮变更为0.8质量份,并将氯仿变更为756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35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所形成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为水平取向,慢轴方向与摩擦方向为平行方向,即,慢轴方向相对于偏振器的吸收轴方向为正交方向。使用自动双折射仪(KOBRA-21ADH、Oji ScientificInstruments,Co.,Ltd.制),测定Re的光入射角度依赖性的结果,在波长550nm中Re为75。
<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将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形成于上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上,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使用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5。
另外,表5中,“Re/Rth”分别表示Re(550)及Rth(550)的值。
并且,表5中,关于“波长分散”,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超过10nm时表示Re(450)/Re(550),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为10nm以下时表示(R[40°,450])/(R[40°,550])。
并且,在实施例25、28、31及34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实施例26、29、32及35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实施例27、30、33及36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并且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表5中示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
另外,表5中的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的合计值。
表5中的背光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2偏振器保护层及第2偏振器的厚度的合计值。
另外,各实施例中所得到的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如表5所示,确认到设置有取向膜时,也可得到所希望的效果。
<实施例F>
[实施例37]
<保护膜的制作>
[化学式31]
将[上述通式中,R1为氢原子,R2及R3为甲基的具有内酯环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共聚单体质量比=甲基丙烯酸甲酯/2-(羟基甲基)丙烯酸甲酯=8/2、内酯环化率约100%、内酯环结构的含有比例19.4%、质均分子量133000、熔融流动速率6.5g/10分(240℃、10kgf)、Tg131℃}90质量份与丙烯腈-苯乙烯(AS)树脂{TOYO AS AS20、TOYO STYRENECO.,LTD.制}10质量份的混合物;Tg127℃]的颗粒供给至双轴挤出机,在约280℃线熔融挤出为薄片状,得到具有内酯环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薄片。在160℃的温度条件下,将该未拉伸薄片朝纵向、横向拉伸,得到热塑性树脂薄膜(厚度:40μm、面内相位差Re:0.8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1.5nm)。
对所制作的热塑性树脂薄膜施以电晕处理之后,使用丙烯酸粘接剂将其贴合于偏振器1的一面,从而制作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03(以后简称为偏振片03)。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3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3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实施例38]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3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3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实施例39]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3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3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实施例40]
<保护膜的制作>
(组合物B-1的组成)
[化学式32]
(基材薄膜的制作)
将下述所记载的组合物投入混合槽,一边加热一边进行搅拌而溶解各成分,制备浓液。
{纤维素酯}
使用酰基总取代度2.75、乙酰基取代度0.19、丙酰基取代度2.56、重均分子量200000的纤维素酯。
该纤维素酯如下进行合成。
在纤维素中添加硫酸(相对于纤维素100质量份为7.8质量份)作为催化剂,并添加成为酰基取代基的原料的羧酸,在40℃下进行酰化反应。此时,通过调整羧酸的量而调整乙酰基及丙酰基的取代度。并且,酰化后在40℃下进行熟化。而且以丙酮清洗并去除该纤维素酯的低分子量成分。
(浓液的组成)
使用带流延装置,将上述所制备的浓液从流延模均匀地流延至不锈钢制的环形带(endless band)(流延支撑体)。在浓液中的残留溶剂量成为40质量%的时点,从流延支撑体作为高分子膜而剥离,不用拉幅机积极地拉伸而搬送,并在干燥区以130℃进行干燥。
所得到的薄膜的厚度为40μm。并且,利用方法测定所得到的基材薄膜的Re及Rth的值的结果,Re=1.0nm,Rth=5.0nm。将该薄膜作为基材薄膜。
在上述基材薄膜上使用上述组合物B-1,并以使用日本特开2006-122889号公报实施例1记载的狭缝模具的模涂法,在搬送速度30m/分的条件下进行涂布,在60℃下干燥150秒。然后,进一步在氮吹扫下于氧浓度约0.1%,使用160W/cm的气冷金属卤化物灯(EYEGRAPHICS CO.,LTD.制),照射照度400mW/cm2、照射量60mJ/cm2的紫外线,使涂布层固化并卷取。调整涂布量以使涂布层的膜厚成为12μm。将所得到的光学薄膜作为保护膜A。
<偏振片的制作>
对所制作的保护膜A施以电晕处理之后,在偏振器1的一面使用丙烯酸粘接剂而贴合保护膜A,从而制作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04(以后称为偏振片04)。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4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4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实施例41]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4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4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实施例42]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4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4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实施例43]
<保护膜的制作>
<拉伸PET100μm>
(原料聚酯1)
如下所示,使用直接酯化法,并通过连续聚合装置得到原料聚酯1(Sb催化剂系PET),所述直接酯化法是使对苯二甲酸及乙二醇直接反应而蒸馏除去水,酯化后,在减压下进行缩聚。
(1)酯化反应
经90分钟混合高纯度对苯二甲酸4.7吨与乙二醇1.8吨而形成浆料,以3800kg/h的流量连续供给至第一酯化反应槽。而且连续供给三氧化锑的乙二醇溶液,在反应槽内温度250℃、搅拌下,以平均滞留时间约4.3小时进行反应。此时,连续添加三氧化锑,以使Sb添加量以元素换算值计成为150ppm。
将该反应物移送至第二酯化反应槽中,在搅拌下,以反应槽内温度250℃、平均滞留时间1.2小时进行反应。向第二酯化反应槽中连续供给乙酸镁的乙二醇溶液与磷酸三甲酯的乙二醇溶液,以使Mg添加量及P添加量以元素换算值计分别成为65ppm、35ppm。
(2)缩聚反应
将上述中所得到的酯化反应生成物连续供给至第一缩聚反应槽,在搅拌下,以反应温度270℃、反应槽内压力20torr(2.67×10-3MPa),以平均滞留时间约1.8小时进行缩聚。
而且,移送至第二缩聚反应槽,在该反应槽中,在搅拌下,以反应槽内温度276℃、反应槽内压力5torr(6.67×10-4MPa),在滞留时间约1.2小时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缩聚)。
其次,进一步移送至第三缩聚反应槽,在该反应槽中,以反应槽内温度278℃、反应槽内压力1.5torr(2.0×10-4MPa),在滞留时间1.5时间的条件下进行反应(缩聚),得到反应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接着,将所得到的反应物在冷水中喷出为股线状,立刻进行切割,从而制作聚酯的颗粒<剖面:长径约4mm、短径约2mm、长度:约3mm>。
所得到的聚合物的固有粘度IV=0.63。将该聚合物作为原料聚酯1。
固有粘度IV是将原料聚酯薄膜1溶解于1,1,2,2-四氯乙烷/苯酚(=2/3[质量比])混合溶剂,并根据混合溶剂中的25℃下的溶液粘度求出的。
(原料聚酯2)
混合干燥的紫外线吸收剂(2,2'-(1,4-亚苯基)双(4H-3,1-苯并恶嗪-4-酮))10质量份与原料聚酯1(IV=0.63)90质量份,使用混练挤出机,得到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原料聚酯2。
(制造例)
<3层共挤出PET80μm>
-薄膜成形工序-
使原料聚酯1(90质量份)与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原料聚酯2(10质量份)干燥成含水率20ppm以下后,投入至直径50mm的单轴混练挤出机1的料斗1,在挤出机1中以300℃进行熔融(中间层II层)。并且使原料聚酯1干燥成含水率20ppm以下后,投入至直径30mm的单轴混练挤出机2的料斗2,在挤出机2中以300℃进行熔融(外层I层、外层III层)。
将这2种聚合物熔融物分别经由齿轮泵、过滤器(孔径20μm)后,利用2种3层合流块,以从挤出机1挤出的聚合物成为中间层(II层),从挤出机2挤出的聚合物成为外层(I层及III层)的方式进行层叠,通过模具挤出为薄片状。
熔融树脂的挤出条件是将压力变动设为1%,将熔融树脂的温度分布设为2%,从模具挤出熔融树脂。具体而言,使背压相对于挤出机的筒内平均压力加压1%,并以使挤出机的配管温度相对于挤出机的筒内平均温度高2%的温度进行加热。
从模具挤出的熔融树脂挤出于温度设定为25℃的冷却浇铸滚筒上,使用静电施加法密合于冷却浇铸滚筒。使用与冷却浇铸滚筒对向配置的剥取辊进行剥离,得到未拉伸聚酯薄膜2。此时,调整各挤出机的吐出量,以使I层、II层、III层的厚度的比成为10:80:10。
将所得到的未拉伸聚酯薄膜2,以下述条件进行横向拉伸,从而制造厚度80μm、面内方向的延迟Re为8200nm、膜厚方向的延迟Rth为9400nm的PET薄膜(以后简称为拉伸PET80μm 3层共流延)。
{条件}
·横向拉伸温度:90℃
·横向拉伸倍率:4.3倍
(热固定部)
其次,一边将聚酯薄膜的膜面温度控制为下述范围,一边进行热固定处理。
{条件}
·热固定温度:180℃
·热固定时间:15秒
(热松弛部)
将热固定后的聚酯薄膜加热为下述温度,使薄膜松弛。
{条件}
·热松弛温度:170℃
·热松弛率:TD方向(薄膜宽度方向、横向)2%
(冷却部)
其次,将热松弛后的聚酯薄膜以50℃的冷却温度进行冷却。
<附HC层的拉伸PET80μm>
-易粘接层的形成-
(1)硬涂层侧易粘接层的形成
以下述比率混合下述化合物,制作硬涂层侧易粘接层用的涂布液H1。在上述所得到的拉伸PET80μm 3层共流延上,以膜厚0.09μm涂布硬涂层侧易粘接层用的涂布液H1。
·硬涂层侧易粘接层用的涂布液H1
以下表示使用化合物的详细情况。
·聚酯树脂:(IC)
由下述组成的单体共聚而成的聚酯树脂的磺酸系水分散体
单体组成:(酸成分)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二醇成分)乙二醇/1,4-丁二醇/二甘醇=56/40/4//70/20/10(mol%)
·丙烯酸树脂:(II)
下述组成的单体聚合而成的丙烯酸树脂的水分散体
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N-羟基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65/21/10/2/2(质量%)的乳化聚合物(乳化剂:阴离子系表面活性剂)
·氨基甲酸酯树脂:(IIIB)
利用三乙胺将由包含1,6-己二醇及碳酸二乙酯的数均分子量为2000的聚碳酸酯多元醇400质量份、新戊二醇10.4质量份、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58.4质量份、二羟甲基丁酸74.3质量份构成的预聚物进行中和,并利用异佛尔酮二胺进行链延长而得到的氨基甲酸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三聚氰胺化合物:(VIB)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
·粒子:(VII)平均粒径65nm的二氧化硅溶胶
(利用涂布的硬涂层的形成)
之后,在上述中所得到的拉伸PET80μm 3层共流延的涂布了硬涂层侧易粘接层用的涂布液H1的面,以干燥膜厚成为5μm的方式涂布下述组成的混合涂液(丙烯酸-1)并使其干燥,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从而形成硬涂层。
将如此得到的附硬涂层的PET薄膜作为附HC层的拉伸PET80μm。
(偏振器与保护薄膜的粘接)
使用上述制造例中所制作的保护薄膜(附硬涂层的PET薄膜),按照以下的方法,经由粘接层与偏振器进行贴合。
(偏振器侧易粘接层的形成)
以下述比率混合下述化合物,制作偏振器侧易粘接层用的涂布液P1。
添加上述化合物,在160℃至220℃的温度下经过4小时进行酯交换反应。接着升温至255℃,将反应系统缓缓减压后,在30Pa的减压下反应1小时30分钟,获得共聚聚酯树脂(A-1)。
(2)聚酯水分散体(Aw-1)的制作
加入上述化合物,在110℃下进行加热、搅拌,并溶解树脂。树脂完全溶解后,一边搅拌一边将水55质量份缓缓添加到聚酯溶液。添加后,将液体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制作固体成分30质量%的乳白色的聚酯水分散体(Aw-1)。
(3)聚乙烯醇水溶液(Bw-1)的制作
加入水90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缓缓添加皂化度为88%且聚合度为500的聚乙烯醇树脂(Kuraray Co.,Ltd.制)(B-1)10质量份。添加后搅拌液体,并且加热至95℃,使树脂溶解。溶解后,一边搅拌一边冷却至室温,制作固体成分10质量%的聚乙烯醇水溶液(Bw-1)。
添加上述化合物,在氮气气氛下,在70℃下保持4小时。之后,将反应液温度降低至50℃,滴加甲基乙基酮肟47质量份。测定反应液的红外光谱,确认异氰酸酯基的吸收消失,得到固体成分75质量%的封端聚异氰酸酯水分散液(C-1)。
混合下述涂剂,制作聚酯系树脂(A)/聚乙烯醇系树脂(B)的质量比成为70/30的偏振器侧易粘接层用的涂布液P1。
(对聚酯薄膜的易粘接层的涂布)
利用逆辊法,一边以干燥后的涂布量成为0.12g/m2的方式进行调整,一边将偏振器侧易粘接层用的涂布液P1涂布于上述聚酯薄膜的一侧。
将聚酯薄膜试样的涂布有偏振器侧易粘接层用的涂布液P1的面作为偏振器侧,将偏振器1以辊对辊进行层叠,对于所得到的层叠体,为了使粘接剂固化而在辊上进行搬送,并且在70℃、相对湿度60%下加热,并进行贴合。如此制作附单面保护膜的偏振片05(以下称为偏振片05)。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5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5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实施例44]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5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6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5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实施例45]
<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形成、偏振片的制作>
除了使用上述中所制作的偏振片05代替偏振片01以外,与实施例11相同地进行,从而形成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制作偏振片。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
除了将具有上述中所制作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偏振片用作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并将偏振片05用作背光侧偏振片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从而制作液晶显示装置,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另外,表6中,“Re/Rth”分别表示Re(550)及Rth(550)的值。
并且,表6中,关于“波长分散”,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超过10nm时表示Re(450)/Re(550),当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Re(550)为10nm以下时表示(R[40°,450])/(R[40°,550])。
并且,在实施例37、40及43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实施例38、41及44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实施例39、42及45中,从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并且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在表6中示出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
另外,表6中的视觉辨认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的合计值。
表6中的背光侧偏振片厚度是指第2偏振器保护层及第2偏振器的厚度的合计值。
另外,各实施例中所得到的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表6
如表6所示,确认到第1偏振器保护层及第2偏振器保护层的透湿度为100g/m2·天以下时,耐久性评价更优异。
符号说明
10a、10b、10c、50-偏振片,12-第1偏振器保护层,14-第1偏振器,16a、16b、16c-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18a、18b、18c-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20-取向膜,22-粘合层,30-液晶显示装置,32-第1偏振片,34-液晶单元,36-第2偏振片,40-第2偏振器保护层,42-第2偏振器,44-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
Claims (21)
1.一种偏振片,其依次具有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1-1)及式(1-2),
式(1-1)95nm≤Re(550)≤155nm
式(1-2)45nm≤Rth(550)≤80nm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1-3)及式(1-4),
式(1-3)Re(550)≤10nm
式(1-4)-135nm≤Rth(550)≤-75nm
所述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所述液晶性化合物X及所述液晶性化合物Y中的至少一个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从所述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所述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3.一种偏振片,其依次具有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2-1)及式(2-2),
式(2-1)Re(550)≤10nm
式(2-2)40nm≤Rth(550)≤115nm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2-3)及式(2-4),
式(2-3)125nm≤Re(550)≤185nm
式(2-4)-95nm≤Rth(550)≤-60nm
所述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所述液晶性化合物X及所述液晶性化合物Y中的至少一个为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从所述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所述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5.一种偏振片,其依次具有第1偏振器保护层、第1偏振器、包含液晶性化合物X的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Y的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3-1)及式(3-2),
式(3-1)40nm≤Re(550)≤110nm
式(3-2)20nm≤Rth(550)≤55nm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3-3)及式(3-4),
式(3-3)90nm≤Re(550)≤155nm
式(3-4)-80nm≤Rth(550)≤-45nm
所述偏振片的厚度为100μm以下,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所述液晶性化合物X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所述液晶性化合物Y为盘状液晶性化合物,从所述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所述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并且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所述第1偏振器的吸收轴所成的角为9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及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的至少一个满足以下的要件(A)或要件(B),
要件(A):Re(550)>10nm,且满足0.83≤Re(450)/Re(550)<1.16;
要件(B):Re(550)≤10nm,且满足0.83≤(R[40°,450])/(R[40°,550])<1.16;
另外,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th(550)表示波长550nm的厚度方向的延迟,
R[40°,450]表示从自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40°的方向测定的波长450nm的延迟,R[40°,550]表示从自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40°的方向测定的波长550nm的延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所述第1偏振器与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片,其中,在所述第1偏振器与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配置有取向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片,其中,在所述第1偏振器与所述第1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配置有粘合层。
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依次具有包含偏振器的第1偏振片、具备包含液晶性化合物的液晶层的IPS模式或FFS模式的液晶单元、以及包含偏振器的第2偏振片,
所述第1偏振片中的偏振器的吸收轴与所述第2偏振片中的偏振器的吸收轴正交,
所述第1偏振片及所述第2偏振片中的一个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片,并以所述第2光学各向异性层成为所述液晶单元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1偏振片配置于视觉辨认侧,
所述第1偏振片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表示的偏振片,
所述第2偏振片具有第2偏振器保护层、第2偏振器、以及包含液晶性化合物Z的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
并以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成为所述液晶单元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在未施加电压的状态下的所述液晶层的慢轴平行,
在与所述液晶层中的所述液晶性化合物相对于所述液晶层表面的平均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所述液晶性化合物Z具有平均倾斜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4-1),
式(4-1)10nm≤Re(550)≤120nm
所述液晶性化合物Z的平均倾斜角度为1~20°。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性化合物Z为棒状液晶性化合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性化合物Z形成近晶相。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满足下述式(I),
式(I)0.83≤Re(450)/Re(550)<1.1
Re(550)表示波长550nm的面内延迟,Re(450)表示波长450nm的面内延迟。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2偏振器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直接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第2偏振器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配置有取向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第2偏振器与所述第3光学各向异性层之间配置有粘合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偏振片,其中,所述第1偏振器保护层的40℃、90%RH下的透湿度为100g/m2·天以下,另外,透湿度为利用JIS Z-0208的方法,在40℃、相对湿度90%下经过24小时后的值。
21.根据权利要求12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1偏振器保护层及所述第2偏振器保护层中的至少一个的40℃、90%RH下的透湿度为100g/m2·天以下,另外,透湿度为利用JIS Z-0208的方法,在40℃、相对湿度90%下经过24小时后的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09938 | 2014-01-22 | ||
JP2014-009938 | 2014-01-22 | ||
PCT/JP2015/050730 WO2015111474A1 (ja) | 2014-01-22 | 2015-01-14 | 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60603A true CN105960603A (zh) | 2016-09-21 |
CN105960603B CN105960603B (zh) | 2018-09-21 |
Family
ID=53681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4410.6A Active CN105960603B (zh) | 2014-01-22 | 2015-01-14 | 偏振片、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25012B2 (zh) |
JP (1) | JPWO2015111474A1 (zh) |
KR (1) | KR20160089898A (zh) |
CN (1) | CN105960603B (zh) |
TW (1) | TW201535022A (zh) |
WO (1) | WO2015111474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19684A (zh) * | 2015-03-31 | 2016-10-12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11033330A (zh) * | 2017-08-21 | 2020-04-17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带光学补偿功能的相位差板 |
CN111684328A (zh) * | 2018-02-14 | 2020-09-18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
CN111886527A (zh) * | 2018-03-23 | 2020-11-0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偏振器、偏振器的制造方法、层叠体及图像显示装置 |
CN111936900A (zh) * | 2018-03-29 | 2020-11-1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元件 |
CN116018257A (zh) * | 2020-09-03 | 2023-04-25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
CN114609716B (zh) * | 2017-08-21 | 2024-11-15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带光学补偿功能的相位差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64912B2 (ja) * | 2014-09-19 | 2020-03-13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偏光板 |
KR101987372B1 (ko) * | 2016-08-31 | 2019-06-11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다층 액정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
JP6969141B2 (ja) * | 2017-04-11 | 2021-11-2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補償フィルム、及び外光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
JP7529378B2 (ja) * | 2017-08-21 | 2024-08-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補償機能付き位相差板 |
KR102392042B1 (ko) | 2017-10-16 | 2022-04-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CN114502996A (zh) * | 2019-09-30 | 2022-05-1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层叠体、有机el显示装置及折叠式器件 |
JP2021105668A (ja) * | 2019-12-26 | 2021-07-26 |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2021107909A (ja) * | 2019-12-27 | 2021-07-29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HOYA Lens Thailand Ltd |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物品の保護層形成用重合性組成物、フォトクロミック物品および眼鏡 |
WO2021167075A1 (ja) * | 2020-02-20 | 2021-08-2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
JP2021189259A (ja) * | 2020-05-28 | 2021-12-13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位相差層および粘着剤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 |
WO2024185846A1 (ja) * | 2023-03-08 | 2024-09-1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液晶偏光干渉素子、光学フィルターおよび光学システ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7340A (zh) * | 2002-03-08 | 2004-04-07 | ���չ�˾ | 液晶显示器件 |
CN1673831A (zh) * | 2004-03-26 | 2005-09-28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Ip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 |
JP2006251439A (ja) * | 2005-03-11 | 2006-09-21 | Nitto Denko Corp | 液晶パネル、液晶テレ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6267625A (ja) * | 2005-03-24 | 2006-10-05 | Nitto Denko Corp | 液晶パネル、液晶テレ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7233014A (ja) * | 2006-02-28 | 2007-09-13 | Fujifilm Corp | 光学異方性層及び光拡散層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8250292A (ja) * | 2007-01-15 | 2008-10-16 | Fujifilm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98897B2 (ja) | 2000-08-11 | 2007-10-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335714B2 (ja) | 2004-03-09 | 2009-09-3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位相差板の製造方法、位相差板、画像表示装置 |
JP5234310B2 (ja) * | 2007-10-04 | 2013-07-10 |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
2015
- 2015-01-14 JP JP2015558809A patent/JPWO2015111474A1/ja active Pending
- 2015-01-14 WO PCT/JP2015/050730 patent/WO20151114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1-14 CN CN201580004410.6A patent/CN10596060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1-14 KR KR1020167016212A patent/KR20160089898A/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5-01-19 TW TW104101620A patent/TW201535022A/zh unknown
-
2016
- 2016-06-09 US US15/177,776 patent/US1002501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7340A (zh) * | 2002-03-08 | 2004-04-07 | ���չ�˾ | 液晶显示器件 |
CN1673831A (zh) * | 2004-03-26 | 2005-09-28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Ips模式液晶显示装置 |
JP2006251439A (ja) * | 2005-03-11 | 2006-09-21 | Nitto Denko Corp | 液晶パネル、液晶テレ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6267625A (ja) * | 2005-03-24 | 2006-10-05 | Nitto Denko Corp | 液晶パネル、液晶テレビ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7233014A (ja) * | 2006-02-28 | 2007-09-13 | Fujifilm Corp | 光学異方性層及び光拡散層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8250292A (ja) * | 2007-01-15 | 2008-10-16 | Fujifilm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19684A (zh) * | 2015-03-31 | 2016-10-12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11033330A (zh) * | 2017-08-21 | 2020-04-17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带光学补偿功能的相位差板 |
CN114609716A (zh) * | 2017-08-21 | 2022-06-10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带光学补偿功能的相位差板 |
CN111033330B (zh) * | 2017-08-21 | 2022-06-24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带光学补偿功能的相位差板 |
CN114609716B (zh) * | 2017-08-21 | 2024-11-15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带光学补偿功能的相位差板 |
CN111684328A (zh) * | 2018-02-14 | 2020-09-18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 |
CN111886527A (zh) * | 2018-03-23 | 2020-11-0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偏振器、偏振器的制造方法、层叠体及图像显示装置 |
CN111936900A (zh) * | 2018-03-29 | 2020-11-1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元件 |
CN111936900B (zh) * | 2018-03-29 | 2022-06-1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元件 |
CN116018257A (zh) * | 2020-09-03 | 2023-04-25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35022A (zh) | 2015-09-16 |
KR20160089898A (ko) | 2016-07-28 |
CN105960603B (zh) | 2018-09-21 |
US10025012B2 (en) | 2018-07-17 |
WO2015111474A1 (ja) | 2015-07-30 |
JPWO2015111474A1 (ja) | 2017-03-23 |
US20160291225A1 (en) | 2016-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60603A (zh) | 偏振片、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0370288C (zh) | 相位差膜、偏光元件、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855578B (zh) | 起偏振器的制造方法、起偏振器、偏振片、光学薄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2171591B (zh) | 椭圆偏振片及使用椭圆偏振片的垂直定向型液晶显示装置 | |
JP4337345B2 (ja) | 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1371172B (zh) |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偏振板、光学薄膜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2955189B (zh) | 光学膜、三维图像显示装置以及三维图像显示系统 | |
US9740060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1548205A (zh) | 层叠光学薄膜、使用层叠光学薄膜的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2317821A (zh) | 积层光学体、光学膜、使用该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积层光学体的制造方法 | |
TW200306251A (en) |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1755406B (zh) | 光学薄膜和图像显示装置 | |
JP2000190385A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法、光学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1960340A (zh) | 偏振片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150293391A1 (en) |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
CN101772718A (zh) | 椭圆偏振片、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TW201940324A (zh) | 電致發光顯示裝置 | |
JPWO2006117981A1 (ja)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横電界スイッチングモード型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15031790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15072486A1 (ja)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WO2015137446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4081267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JP2008052041A (ja)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 |
TWI427336B (zh) | 光學補償片、其製法及使用它之偏光板和液晶顯示裝置 | |
CN108369304A (zh) | 相位差膜及其制造方法、具备相位差膜的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