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36852A - 热交换器、净化装置、内置电极型配管、包含此些的发电系统、热交换器的控制方法及除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净化装置、内置电极型配管、包含此些的发电系统、热交换器的控制方法及除垢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36852A CN105836852A CN201510763405.5A CN201510763405A CN105836852A CN 105836852 A CN105836852 A CN 105836852A CN 201510763405 A CN201510763405 A CN 201510763405A CN 105836852 A CN105836852 A CN 1058368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arrangement
- electrode
- heat exchanger
- water
-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34—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f extraction or non-condensing type; Use of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38—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f extraction or non-condensing type; Use of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f turbine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9/00—Cleaning hollow articles by 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to
- B08B9/02—Cleaning pipes or tubes or systems of pipes or tubes
- B08B9/027—Cleaning the internal surfaces; Removal of blockag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or prevention or elimination of deposi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01K13/006—Auxiliaries or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0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 F22B1/16—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hot liquid or hot vapour, e.g. waste liquid, waste vapou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9/00—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 F28F19/0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or corrosion, e.g. by using filters or scrapers by using protective electric currents, voltages, cathodes, anodes, electric short-circui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2001/46119—Cleaning the electro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2001/4615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02F1/46109—Electrodes
- C02F2001/4615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 C02F2001/46171—Cylindrical or tubular shape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2—Non-contaminated water, e.g. for industrial water supply
- C02F2103/023—Water in cooling circui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2—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2—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 C02F2201/46125—Electrical variables
- C02F2201/4613—Inversing pola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率且低成本的热交换器及使用此热交换器的地热发电系统。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是包含:电解槽,具有可流通第1流体的第一流路、与该第1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借助于从电源被赋予设定的电位的阳极板与阴极板,该第1流路及第2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被区分;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于每次设定的周期,对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赋予该设定的电位,同时在赋予该电位后,反转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的极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净化装置、内置电极型配管、包含此些的发电系统、热交换器的控制方法及除垢方法。
背景技术
受到全世界的地球环境保护意识升高,利用地热及来自产业制品的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产业排热的发电,由于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极少而被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其中,在地热发电方式存在有以下两种方式。亦即,第1种的方式是使用在地底深部加压、加热的气液二相状态的热流体,使此热流体经由地热井往地表喷出时的地热蒸气引导至汽轮机进行发电的闪蒸循环方式。又,第2种的方式是将热流体一次引导至热交换器,利用此热交换器与作动流体进行热交换,将以此热流体所加热的作动流体的蒸气引导至汽轮机进行发电的双循环方式。
于使用双循环方式的发电,在近年来,作为热流体的一范例,使用例如温泉水等的地热水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的开发不断被发展。
地热水就算是在地下也大多存在于相对浅的深度,与现有技术的地热发电相比,具有发电系统的导入成本及风险并不高这样的优点。再者,地热水也是大多存在通常具100℃以下的温度的,因此如沸点低的氟氯碳化物替代品(氢氟醚化物,HFE)及正戊烷(C5H12)、或者氨等的低沸点的介质被使用作为作动流体。
此双循环式发电系统中,将地热水往地表所具备的热交换器导入,另外与被导入往此热交换器的低沸点介质进行热交换使低沸点介质的的蒸气产生。进而将此低沸点介质的的蒸气导入蒸气涡轮使汽轮机旋转,利用此旋转在发电机进行发电。
从蒸气涡轮排出的低沸点介质的蒸气是,反复进行以下步骤:在冷凝器被冷却而液化后,再次被送至热交换器借助地热水加热成为低沸点介质的蒸气被导入至蒸气涡轮。
关于上述的双循环方式的发电系统,与下列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举例相同,提议有着眼于提高热流体所持有的能量的利用效率的技术。
例如根据此专利文献1,公开有变化热流体的蒸发温度等、变化蒸发器与预热器等的组合,或者于作动流体使用氨与水的混合液等,提高发电系统的效率。
又,根据专利文献2,公开有借助于利用温泉水的涌出力及温泉气体的喷出力、高低差(位置能量的差),将温泉水等连续向发电装置供给的技术等。
另一方面,例如在地热发电系统等所使用而热流体流通的配管的内壁,称为垢的难溶解性钙盐等附着的问题。若此垢附着于配管内经过长时间,则会产生配管的阻塞及热交换效率降低。因此,在现有技术一般实施的是添加例如防垢剂等的药剂,或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地使用刷子机械性地除垢。
但是,近年来,防止环境污染成为全世界的规范,从此种观点来看,药剂的使用也需要自律。在另一方面,使用环境负荷低的刷子的情形时,不能否认会有风险在除垢时等对配管产生无法预期的损伤。
因此,作为代替药液洗净及刷子洗净的新手法,开发有利用电解处理的垢附着防止方法。例如,专利文献4中,记载经由配管设置电解处理装置,借助于此电解处理装置内所配置的阳极与阴极,将来自贮水槽水循环供水而去除循环水中的垢的技术。
又,专利文献5中,记载一种冷却水循环装置,具备:电解槽,设于冷却水循环管道,贮存冷却水;一对电极,设置于该电解槽内;电压源,对该一对电极板之间外加电压;电解装置,借助于对该一对电极板之间外加电压,进行该电解槽内所贮存的冷却水的电解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3509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3-2018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9-21995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6-9542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再公表发明WO2006/0278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但是,使用地热水的情形时,假设会有以下的课题产生。亦即,温泉水中包含钙等的矿物质成分及硫磺含量等的成分,而析出在包含热交换器的循环系的配管的内壁及热交换器内部。此析出物例如附着于热交换器表面的情形时,使热流体(地热水)与作动流体(正戊烷等)的热交换效率明显降低,最糟的情形也会有配管的阻塞及热交换器的故障相关的问题。
另一方面,若定期性以人海战术清扫热交换器及配管,虽可降低配管的阻塞及热交换器的故障,但因此产生的成本上升而有损双循环式发电的优点,其是必须要避免的。
又,也有考虑将药剂导入热交换器及配管进行洗净,但近年来从防止环境污染这样的观点来看,此种药剂的使用是要自律的。
再者,此问题是不只包含杂质的热流体,流入热交换器等的流入液体中也会同等产生,如何抑制成本同时使流体间的能量传达效率不会降低,成为今后重要的课题。
本发明是有鉴于上述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是使用例如含有杂质的流入液体,也能以低成本持续进行高效能的发电的热交换器、净化装置、内置电极型配管等的系统以及其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型态相关的热交换器是特征为包含:电解槽,具有可流通第1流体的第一流路、与该第1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借助从电源被赋予设定的电位的阳极板与阴极板,该第1流路及第2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被区分;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于每次设定的周期,对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赋予该设定的电位,同时在赋予该电位后,反转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的极性。
再者,在此热交换器中,理想的是,在该电解槽内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为相对且交互复数配置。
又,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型态相关的净化装置是特征为包含:容器,连接热流体所流通的流路,同时阳极与阴极为相对配置,该阳极与阴极之间形成一空间;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于该空间存有设定的液体的状态下对该阳极与该阴极之间外加电压,同时进行以下控制,在贮存对该设定的液体外加该电压所生成的电解水后,将该贮存后的电解水的至少一部分向该流路供给。
再者,在此净化装置,理想的是,该容器包含配置该阳极与该阴极的第1容器、连接该第1容器且贮存该电解水的第2容器;该控制装置是进行以下控制,于每次设定的周期,将该第2容器所贮存的电解水向该流路供给。
又,本发明的一实施型态相关的内置电极型配管是特征为具备:管状的第1电极,形成流体所流通的中空的空间;第2电极,插入于该中空的空间的内部,以与该第1电极只相隔设定的距离。
再者,在此内置电极型配管,理想的是,更具有绝缘性间隙子,在与该第1电极只相隔设定的距离的位置,维持该第2电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去除造成能力下降的原因的成分(钙离子、镁离子等的矿物质成分等)即作为流入发电系统等的流入液体的第1液体所包含的成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1的整体构造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型态的热交换器的构造图。
图3是(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型态的热交换器的净化作用说明图,(b)是各电极中的具体的洗净处理时间与反转处理的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2的整体构造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3的整体构造图。
图6中(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4的整体构造图,(b)是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4的洗净装置101的构造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5的整体构造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型态的净化装置及包含此净化装置的热交换系统的整体构造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型态的净化装置的构造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型态的酸性水箱的构造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净化方法中实施第1净化模式时的流体的流动的状态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净化方法中第1净化模式结束而酸性水盘出系统外时的流体的流动的状态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净化方法中实施第2净化模式时的流体的流动的状态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型态的净化装置及包含此净化装置的热交换系统的整体构造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型态的净化装置及包含此净化装置的热交换系统的整体构造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型态的包含有具备内置电极型配管7的热交换器1的地热发电系统PG的构造图。
图17中(a)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型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7的断面图,(b)是表示内置电极型配管7中连接孔70、外观部件71及第1电极72的断面立体图,(c)是表示内置电极型配管7中连接孔70与外观部件71的断面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型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7中第2电极73与绝缘性间隙子74的外观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型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7内的垢被去除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型态的包含有具备内置电极型配管7的除垢装置的地热发电系统PG′的构造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型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7中连接孔70与外观部件71的断面侧视图。
图22是管壳式热交换器1′的部分断面图。
图23是变例1的系统的说明图。
图24是变例2的系统的说明图。
图25是变例3的系统的说明图。
图26是变例4的系统的说明图。
图27中(a)是平板状电击板的立体图,(b)是拥有蛇行的曲面的波面状电极板的立体图,(c)是凹部与凸部持续相连的凹凸状电极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双循环式发电系统为一范例,说明用以实施本发明的实施型态。再者,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说明中分别适当规定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但其当然并非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第1实施型态》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1的整体构造图。
本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1是包含第1配管L1、热交换器(蒸发器)1、第2配管L2、蒸气涡轮2、发电机3、冷凝器4、及控制装置5所构成。再者,关于以下所详细叙述的构造以外,也可适当参照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3-170553号公报等的公知的地热发电系统。
第1配管L1是连结地底存在的热流体源与热交换器1、此外连结热交换器1与河川等的管。经由此第1配管L1与图中未表示的泵等,从热流体源抽起热流体向热交换器1流通,同时使在热交换器1被热交换的热流体向河川等还原(排水)。再者,也可以让在热交换器1被热交换的热流体不进行排水而再次作为热流体进行再利用。
如同在之后叙述的实施型态也会说明的,本发明可应用的「第1流体」不局限于热流体,以下首先以热流体作为一范例进行说明。作为此热流体是可有各种应用,但在本实施型态中是使用例如50℃~150℃左右的温泉水作为热流体。再者,在本实施型态作为可应用的热流体,除温泉水以外,也有例如产业废弃水(温水洗净等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温水)或现有技术的地热发电所使用的高压地下水等(适当统称此些为「热水」)。
热交换器1是包含电解槽11、电极板12、及控制部13所构成,进行经由第1配管L1从热流体源所抽起的热流体与之后叙述的作动流体之间的热交换。
图2表示热交换器1的构造图。电解槽11是用以边将热流体电解处理同时作动流体与热流体热交换的电解槽体,复数(4片)个电极板12只相隔设定的距离而相对配置。而于电解槽1中所配置的电极板12,从图中未表示的电源经由配线(e1、e2)被赋予设定的电位。电源可使用公知的机器,例如作为设定的电位,电极板12之间可外加例如50V以下的直流电压。
再者,根据需要,也可将用以固定保持电级间的距离的绝缘体配置在电极板12之间。
又,交互配置的阴极板与阳极板并不局限于配置各2片合计4片的范例,也可交互配置例如分别各3片以上,也可分别配置各1片。又阴极板与阳极板也可以不配置为相同数量,例如也可以阴极板的片数比阳极板多而交互配置。
而在电解槽11内,根据电解槽11的壁面与电极板12,形成热流体与作动流体流通的流路。图2中,根据电解槽11的壁面与阴极板12a、及阳极板12b与阴极板12c、阳极板12d与电解槽11的壁面,分别形成作动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R2。又,根据阴极板12a与阳极板12b、阴极板12c与阳极板12d,分别形成热流体流通的第1流路R1。如此,根据从电源赋予设定的电位的电极板12(阳极板与阴极板),热流体或作动流体流通的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于电解槽11内被区分。
藉此,热流体与作动流体被隔离,形成分别流通在热交换器1内。
再者,在图2中,在第1流路R1与第2流路R2分别流动的流体的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但是在第1流路R1与第2流路R2分别流动的流体的方向也可以设为相同方向。又,也可于电解槽11的壁面与电极板12的分界插入公知的密封材,防止相邻的流路间的流体漏出。此情形时,密封材的材质是以绝缘性树脂等为理想。
控制部13是进行以下控制,于热交换处理时从图中未表示的商用电源等向电极板12赋予设定的电位,同时进行阴极板(在图2为阴极板12a与阴极板12c)表面的洗净处理(之后叙述)。
第2配管L2是作为「第2流体」的一范例的作动流体流通的配管,本实施型态中,使用以用以热交换器1内、蒸气涡轮2内、冷凝器4内作动流体循环。亦即,作动流体是在此些的装置间作为封闭回路循环。再者,作为作动流体,使用沸点比热流体更低的流体以外,没有特别限制,可应用丁烷(C4H10)或氢氟醚化物(HFE)等各种的流体。在本实施型态是使用沸点约36℃的正戍烷(C5H12)作为作动流体。
作为作动流体的正戍烷是在热交换器1内从温泉水受到热传递后蒸发(汽化)变换为作动气体,经由第2配管L2导入至蒸气涡轮2。
蒸气涡轮2是经由第2配管L2连接热交换器1与蒸气涡轮2,使用从热交换器1经由第2配管L2导入的蒸气状态的正戍烷以进行工作。
发电机3是与蒸气涡轮连接,依照蒸气涡轮2的工作进行发电。借助发电机3所发电的电力是例如经由图中未表示的变压器向电力公司的变电所或房屋等供给。
冷凝器4是经由第2配管L2连接蒸气涡轮2与热交换器1。而在冷凝器4是使用水或空气等冷凝(进行热交换)经蒸气涡轮2后的蒸气状态的正戍烷而变换为液状的正戍烷。而使变换后的液状的正戍烷作为作动流体,经由第2配管L2或图中未表示的泵浦等再次导入至热交换器1。
<关于热交换器1内的析出>
在本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作为热流体在第1配管L1内及热交换器1内的一部份流通热水。
例如热水为温泉水的情形时,通常包含镁、钾、钠、钙等的矿物质成分及硫磺含量等。
例如大量含有钙的碳酸氢盐泉的情形时,若温度及pH等的诸条件变化,根据下列化学式1所示的化学反应,温泉水内的溶解成分的一部分形成固体(CaCO3等)而析出于第1配管L1及热交换器1内。
Ca2++2HCO3-→CaCO3↓+H2O+CO2↑…(1)
因此,在本实施型态,即使是在长时间进行使用温泉水作为热流体的地热发电的情形时,也可使热交换器具备以下功能,可抑制由于上述析出物所造成的热交换效率降低。
<热交换时的净化处理>
亦即在本实施型态如同图3(a)及(b)所示,热交换器1的控制部13是以设定的时机进行使阳极板与阴极板的极性反转的反转处理。
更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若借助于控制部13阳极板与阴极板的极性被反转,附着于阴极板上的附着物(钙等)溶出于洗净水中。此时,于作为阴极板的电极板,重新开始附着钙等,但藉设计含反转处理的洗净处理,比起阴极板上附着物的附着量,可使相对地溶出于洗净水的附着物更多,在总体来看的情形,电极板被净化。
此反转处理时,控制部13也可进行以下控制,使用设置于第1配管L1的三通阀等的阀Vb,切换供给系统从温泉水转为洗净水,向热交换器1供给洗净水。又,洗净所使用的洗净水,也可以经由热交换器1另外连接的排出管排水至河川等,也可以向温泉设备供给。也可以进行以下控制,只有设定期间供给洗净水后,设置于热交换器1前后的第1配管L1的三通阀等的阀Vb回复原状而再次发电。
洗净所用的洗净水包含高浓度的矿物质成分,基本上不是添加有害物质,因此也可以作为商用的温泉水活用或作为饮料水使用。再者,作为洗净水虽没有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型态是使用例如自来水等的水。又,可省略排出洗净水的排出管,此情形时也可直接使用上述的热交换器1与河川连结的第1配管L1。
又,设定的时机可设定例如每隔1小时、每隔1天、每隔1周、每隔一个月及半年等任意的时机,也考虑向热交换器1的温泉水的供给流量及流速等为理想。例如温泉水以约1m/s的速度在第1配管L1内流动的情形时,可确认一般是30分钟为0.1mm厚度的析出。
又,关于洗净水的供给期间也可根据设定的时机决定,反转处理期间为长时间空档的情形时,也长时间设为洗净水的供给期间为理想。
作为一范例,各电极的具体的洗净处理时间与反转处理的关系表示于图3(b)。再者,在图3(b)表示例如阴极板12a的通电状态。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型态于阴极板并不经常实施通电,从削减消耗电力与提高洗净效率的观点而于每设定的周期T1进行洗净处理。再者周期T1是如同上述并无特别限制,但在本范例是以例如每3小时来说明。在此范例,一次的洗净处理中,首先只有期间T2对阴极板12a施加+的电压,之后反转极性,只有期间T3对阴极板12a施加-的电压。
再者,在本实施型态,期间T2与期间T3同样设定为30秒,但其长度没有特别限制,30秒以外的时间也可以,期间T2与期间T3设定为不同时间也可以。又期间T2之后虽直接开始期间T3,但不限定于此,期间T2与期间T3之间也可有不施加电压的期间。
根据本实施型态,控制向热交换器1的电极板12赋予的电位而实行所希望的电解处理,藉此可控制从温泉水于电极板表面析出的量、从电极板表面向洗净水溶解的析出物的量、以及此些发生的时机。又,可以不使用特别药品而以低价的洗净水净化上述的析出物。因此,使用温泉水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能以低成本且高效率实现。
《第2实施型态》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2的整体构造图。
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2与上述第1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1相比,主要是发电机3与热交换器1的构造不同,故以下仅就相异点进行说明,关于具有与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1相同的构造及功能的要素,标记与第1实施型态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第2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2,是将以发电机3发电的电力的一部分经由配线e3引导至热交换器1。更具体而言,热交换器1的控制部13是进行以下控制,接受以发电机3发电的电力的一部分后使用于电极板12(阴极板与阳极板)的电位赋予。
根据本实施型态,为了向热交换器1的电极板12的电位赋予,不用准备特别的电源而使用以发电机3发电的电力,故不只可简略化装置系统,也可抑制装置成本及能量成本。
《第3实施型态》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3的整体构造图。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3与上述第1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1及第2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2相比,主要是减压气液分离器6、蒸气调节阀7、第2蒸气涡轮8、及第2发电机9的构造不同,故以下仅就相异点进行说明,关于具有与已叙述过的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相同的构造及功能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第3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3,是结合所谓的闪蒸方式的地热发电系统与双循环式发电系统的发电形统。
更具体而言,抽起作为第1液体的热流体的第3配管L3是连接减压气液分离器6,于此减压气液分离器6另外经由第1配管与热交换器1连接,经由第4配管L4连接蒸气调节阀7。其中,蒸气调节阀7经由第4配管L4与第2蒸气涡轮8连接。
又,第2蒸气涡轮7分别与第2发电机9及作为排出管的第4配管L4连接。再者,在本实施型态是使用存在于地底的较深部的高压地下水做为热流体。
首先经由第3配管L3供给至减压气液分离器6的高压地下水是在该处被减压而分离为高压水蒸气与高压热水。借助于在减压气液分离器6分离后的高压水蒸气是经由蒸气调节阀7被送至第2蒸气涡轮8进行工作,在第2发电机9产生所期望的电力。在第2蒸气涡轮8进行工作后的低压蒸气是经由配管等还原至(排出)河川等。
另一方面,在减压气液分离器6分离的高压热水是经由第1配管L1被送至热交换器1,藉此实施上述各实施型态所说明的双循环式发电。
借助于经由蒸气调节阀7送至第2蒸气涡轮8进行工作,在第2发电机9产生所期望的电力。将以发电机3发电的电力的一部分,经由配线e3引导至热交换器1。更具体而言,热交换器1的控制部13是进行以下控制,接受以发电机3发电的电力的一部分后使用于电极板12(阴极板与阳极板)的电位赋予。
本实施型态所使用的高压地下水,也有存在于地底的岩浆的成分的一部份作为离子存在,也可考虑在上述的热交换器1的电极板12表面析出岩浆所包含的稀有金属。
因此,也可以在热交换器1的电极板12表面析出稀有金属等的非铁金属的情形时,使用洗净水而不向河川排出,交换非铁金属(稀有金属)附着的阴极板,同时将采集的稀有金属利用于产业用途。
根据本实施型态,不用为了洗净而使用特别药品,可抑制热交换器1及配管的阻塞,故可抑制热交换效率的降低。次外,进行使用两阶段的热交换的发电,故可产生较大的电力。又,根据情形也可采集稀有金属等的贵重的非铁金属。
《第4实施型态》
图6(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4的示意图。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4与上述的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相比,洗净装置并不是作为热交换器1而另外组装于双循环式发电系统,此点不同。亦即,在上述各实施型态,热交换器1具有净化功能,但在本实施型态是热交换器与净化装置分别构成而相互连接。
因此,以下仅就相异点进行说明,关于具有与已叙述过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相同的构造及功能的要素,标记与第1实施型态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再者,本实施型态的组装洗净装置的系统也可以是双循环式发电系统以外的发电系统,此外也可应用发电系统以外的使用流体的其他公知系统。
如同图6(a)所示,本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4是包含热交换器100、洗净装置101所构成。其中于热交换器100,例如从地底抽起的地热水作为第1流体经由第1配管L1及洗净装置101流入。换句话说,经由第1配管L1所连接的热水源与热交换器100之间插入洗净装置100,根据此洗净装置101所洗净的第1流体(在本范例为地热水)流入至热交换器100。
于图6(b)表示本实施型态的洗净装置101的详细构造。
洗净装置101是于作为电解槽的容器102内,分别配置电极板12e及电极板12f,借助于此些电极板12e及电极板12f,形成地热水流通的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在初期状态是例如电极板12e作为阳极,电极板12f作为阴极而发挥作用。而从系统运作经过设定时间后,实施在第1实施型态说明的洗净处理(电极的极性反转动作等)。再者,洗净处理时,也可以不向热交换器100送出地热水而经由阀Vb排出系统外。又,洗净处理时也可使用地热水以外的自来水等作为洗净水。又,在本实施型态虽使用2片电极板12,但如同已叙述的上述各实施型态,当然也可以使用例如4片等2片以外的电极板12。
《第5实施型态》
图7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5的示意图。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5与上述的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相比,主要是热交换器是一次热交换器200与二次热交换器201的二段构造,此点不同。
因此,以下仅就相异点进行说明,关于具有与已叙述过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相同的构造及功能的要素,标记与第1实施型态相同的符号而适当省略说明。再者,包含本实施型态的二次热交换器201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也可直接应用公知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此外也可应用双循环式以外的其他公知系统。
如图7所示,本实施型态的发电系统是于包含二次热交换器201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5,进一步具有一次热交换器200。其中,二次热交换器201与一次热交换器200之间,形成经由第6配管L6循环中间流体(例如纯水)的构造。此第6配管L6形成封闭回路的构造,故异物等难以从外部混入。
又,于二次交换机201,经由第2配管L2流入上述第2流体(例如正戍烷等),流入第6配管L6的中间流体(纯水)与第2流体(正戍烷)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一方面,一次热交换器200的构造可应用例如图2中已叙述的热交换器11的构造。亦即,例如图2所示,从第1配管L1第1流体(地热水等)于流路R1流动,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在电极12a~12d于与流路R1区分的流路R2,经由第6配管L6中间流体(纯水等)流动的构造。藉此,在一次热交换器200内,经由第1配管L1流入的第1流体(地热水等)与经由第6配管L6流入的中间流体(纯水等)之间进行热交换。
再者,第6配管L6内流通的中间流体不局限于纯水,若为至少沸点比第2流体高、比第1流体低的流体,也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其他液体或气体。
又,关于使用电极12a~12d的洗净处理,是与上述的洗净处理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又,在本实施型态是将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5与一次热交换器200分别说明,但当然包含一次热交换器200也可称为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5。
根据本实施型态,具有析出的可能性的第1流体是不流通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5内,流通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5内的流体(在本实施型态为纯水及正戍烷)经常保有干净的状态。因此,只有清洁较小规模的一次热交换器200即可,故可实现维修性优异的发电系统。
再者,在上述的第1实施型态~第5实施型态,也可认定其实现以下所示的特征。(Ⅰ)热交换器包含:
电解槽,具有可流通第1流体的第1流路、与该第1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借助于从电源被赋予设定的电位的阳极板与阴极板,该第1流路及第2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被区分;
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于每次设定的周期,对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赋予该设定的电位,同时在赋予该电位后,反转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的极性。
(Ⅱ)在上述的(Ⅰ)的热交换器,理想的是,在该电解槽内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为相对且交互复数配置。
(Ⅲ)双循环式发电系统具备:
上述(Ⅰ)或(Ⅱ)的热交换器、
控制该电源的控制装置;
该控制装置是以设定的时机使该阳极板与阴极板的极性反转。
(Ⅳ)理想的是,上述的(Ⅲ)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具备电流计,测量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之间流动的电流,该控制装置是基于该电流计的测量值使该极性反转。
(Ⅴ)理想的是,上述的(Ⅲ)或(Ⅳ)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具备压力计,测量从该第2流体产生的蒸气的压力,该控制装置是基于该压力计的测量值使该极性反转。
(Ⅵ)理想的是,上述的(Ⅲ)~(Ⅴ)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具备温度计,检测流入至该电解槽的的该第1流体的温度与从该电解槽流出的该第1流体的温度,该控制装置是基于该温度计的测量值使该极性反转。
(Ⅶ)理想的是,上述的(Ⅲ)~(Ⅵ)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具备:第1蒸气涡轮,根据该第2流体蒸发而产生的介质蒸气驱动;电力供给系统,与该第1蒸气涡轮、该阳极板及该阴极板电性连接;该控制装置是将借助于该第1蒸气涡轮所发电的电力的至少一部分利用作为该电源。
(Ⅷ)理想的是,上述的(Ⅶ)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进一步包含:减压气液分离器,将该第1流体减压而分离为水蒸气与热水;第2蒸气涡轮,根据借助于该减压气液分离器所分离的该水蒸气驱动。
(Ⅸ)理想的是,上述的(Ⅲ)~(Ⅷ)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进一步具备排出管,连接该热交换器或经过该热交换器的该第1流体流通的第1配管,同时可流通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的极性反转后的该第1流体。
(Ⅹ)理想的是,上述的(Ⅸ)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具备阀,接换该排出管与该第1配管,该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使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的极性反转时,切换该阀,使导入至该热交换器的该热流体流入至该排出管。
(Ⅺ)热交换器的控制方法包含:
向配置从电源被赋予设定的电位的阳极板与阴极板的热交换器内,经由第1配管使第1流体流通以与该阴极板接触;
在该热交换器内,以与该第1流体隔离的方式,将与该第1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第2流体,向该热交换器内经由第2配管流通;
于每设定的周期,对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赋予该设定的电位,同时于赋予该设定的电位后,反转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的极性。
《第6实施型态》
图8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型态的净化装置及包含此净化装置的热交换系统的整体构造图。
本实施型态的热交换系统包含:容器,连接热流体所流通的流路,同时阳极与阴极为相对配置,该阳极与阴极之间形成一空间;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于该空间存有设定的液体的状态下对该阳极与该阴极之间外加电压,同时进行以下控制,在贮存对该设定的液体外加该电压所生成的电解水后,将该贮存后的电解水的至少一部分向该流路供给。
作为更具体的构成,热交换系统包含形成流路的第1配管L7~第16配管L22、热交换器1B、补助热交换器1BB、蒸气涡轮2B、发电机3B、复水(冷凝)器4B、净化装置20(20a、20b、20c)及控制装置5B所构成。再者,关于以下详述的构造以外,也可适当参照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3-170553号公报或特开2014-181697号公报、特开2005-337060号公报等所记载的公知的发电系统。
净化装置20在本实施型态中,是包含电解水生成槽20a、酸性水箱20b、碱性水箱20c、及配管L(L9、L10、L11等)所构成,从水源WS经由图中未表示的泵等供给液体。而在此净化装置20,电分解从水源WS所供给的液体而生成电解水,且可贮存此生成的电解水。
水源WS在本实施型态是与如后所述的热流体源HS为独立的水源,例如可举例有自来水管道等。亦即在本实施型态,水从自来水管道经由配管L9供给至电解水生成槽20a。
再者,关于净化装置20的详细构造及清洁处理的详细,将于之后详述。
热交换器1B是经由第1配管L7与热流体源HS连接,同时与后述的作动流体之间结束热交换的热流体向河川等经由第2配管L8还原(排水)。再者,在本实施型态,于第1配管L7,经由逆止阀CVa连接第6配管L12,同时经由阀Va(三通阀为适当,除非特别提到,以下使用三通阀作为阀Va)连接第10配管L16。亦即,来自热流体源HS的热流体经由设置于第1配管L7的阀Va,可选择性流入热交换器1B一侧与还原(排水)一侧。
又,也可不排出在热交换器1B被热交换的热流体而再次适当再利用作为热流体。
在此,本实施型态中的「热流体源HS」及「热流体」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利用温泉井作为热流体源HS,使用从此温泉井涌出的50℃~150℃左右的温泉水作为热流体。再者,在本实施型态作为可应用的热流体源HS及热流体,除上述的温泉水以外,也有例如产业废弃水(温水洗净等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温水)或来自现有技术的地热发电所使用的地热井的高压地下水等(适当统称此些为「热水」)。
补助热交换器1BB是经由第11配管L17及第12配管L18或泵P等与热交换器1B连接,同时经由第13配管L19等与蒸气涡轮2B连接,此外经由第15配管L21或泵P等与复水(冷凝)器4B连接。
此补助热交换器1BB是以抑制因从热流体源HS得到的热流体所造成的污染的影响等的目的所配置,使用杂质少的补助流体在与热交换器1B(热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同时借助于此热交换得到能量的补助流体与作动流体之间进一步进行热交换者。因此,在本实施型态于第11配管L17及第12配管L18,例如气相(气液混合)状态与液相状态的纯水流动分别作为补助流体。又,于第13配管L19~第15配管L21内,气相(气液混合)状态或液相状态的作动流体流动。再者,补助流体不局限于纯水,也可使用其他流体(抑制矿物质成分的流体等)。
又,补助热交换器1BB也可适当省略,该情形时,热交换器1B经由第13配管L19等与蒸气涡轮3连接,同时经由第15配管L21等与复水(冷凝)器4B连接。
蒸气涡轮2B可应用所谓的双循环式发电所使用的公知的汽轮机,在补助热交换器1BB产生的作动流体的蒸气是经由第13配管L19流入。
在此,作为本实施型态的「作动流体」,使用沸点比热流体更低的流体以外,没有特别限制,可应用例如丁烷(C4H10)或氢氟醚化物(HFE)等各种的流体。在本实施型态是使用沸点约36℃的正戍烷(C5H12)作为作动流体。亦即,作为作动流体的正戍烷是在补助热交换器1BB内从补助流体(纯水等)受到热传递后蒸发(汽化)变换为气相(或气液混合)状态,经由第13配管L19导入至蒸气涡轮2B。
发电机3B可应用所谓的双循环式发电所使用的公知的发电机,与蒸气涡轮3连接而基于流入至蒸气涡轮2B的作动流体的蒸气进行发电。而借助发电机3B所发电的电力是例如经由图中未表示的变压器向电力公司的变电所或房屋等供给。
复水(冷凝)器4B可应用所谓的双循环式发电所使用的公知的复水(冷凝)器,
经由第14配管L20与蒸气涡轮2B连接。而在复水(冷凝)器4B是使用水或空气等,冷凝(进行热交换)经蒸气涡轮2B后的蒸气状态的作动流体(正戍烷)而变换为液状的作动流体。而使变换后的液状的作动流体,经由第15配管L21或泵P等再次导入至补助热交换器1BB。
控制装置5B是搭载例如中央演算单元(CPU)及未图示的显示器的个人电脑,总括控制构成上述的热交换系统的各装置。又,控制装置5B也具备以设定的时机实行清洁处理(详细为之后叙述)的功能,包含后述的第1净化模式及第2净化模式。
而作业者可经由上述的显示器画面及未图示的输入装置,在整体控制装置7的控制下实施清洁处理等。
接着使用图9及图10对本实施型态的净化装置2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于图9表示本实施型态的净化装置20中作为第1容器的电解水生成槽20a的构造。如从同一图可明显知道的,电解水生成槽20a包含容器20a1、阳极20a2、阴极20a3、隔膜20a4所构成。
容器20a1是例如被覆绝缘材料的金属或树脂所形成的中空的构造体,收纳上述的阳极20a2、阴极20a3及隔膜20a4等。再者,容器20a1也可用隔热材覆盖,以抑制来自外部的热的进出。
又,于此容器20a1连接第3配管L9、第4配管L10L、及第5配管L11,构成经由此些的配管,设定的液体流入容器20a1内或从容器20a1流出。
更具体而言,经由第3配管L9及未图示的泵等水源WS与容器20a1连接,经由第4配管L10酸性水箱20b与容器20a1连接,经由第5配管L11鹼性水箱20c与容器20a1连接。
包含阳极20a2及阴极20a3的电极体在本实施型态是形成板状的构造,构成经由商用电源E与配线e1,所期望的电压被外加于此些的电极体之间。而阳极20a2及阴极20a3是在容器20a1内彼此相对配置,此些阳极20a2及阴极20a3之间形成有空间。
再者,作为电极体的材质可使用例如铁或铜等广泛使用的金属、不容易被腐蚀的白金或金等贵金属、或者工业上低价且稳定的碳电极等。
又,在本实施型态,彼此相对的阳极20a2及阴极20a3的表面虽设为平面形状,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使上述表面形状形成波浪状,也可形成凹凸状。再者,波浪状或凹凸状的情形时,理想的是,相位大略一致,使彼此相对的面形成相同距离。
隔膜20a4是在容器20a1之中配置于阳极20a2与阴极20a3之间。此隔膜20a4是容器20a1之中区分阳极20a2所配置的空间与阴极20a3所配置的空间的部件,离子或电子等可通过从其中之一的空间向另一空间。此隔膜20a4是使用例如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等公知的膜。
因此,从水源WS流入至容器20a1的空间内的水,是利用控制装置5B的控制下于上述的电极体外加电压而电解,藉此,容器20a1内生成电解水。更具体而言,容器20a1之中于隔膜20a4与电极20a2之间的空间生成酸性水,隔膜20a4与阴极20a3之间的空间生成碱性水。
再者,本实施型态的净化装置20不一定需要以控制装置5B控制,也可以根据与控制装置5B为分别设置的控制装置且与控制装置5B为独立控制。
接着于图10表示本实施型态的作为第2容器的酸性水箱20b的详细构造。
从同一图可明显知道的,本实施型态的酸性水箱20b包含容器20b1、温控装置20b2、温度感测器20b3等所构成。再者,温控装置20b2、温度感测器20b3并非必要,也可适当省略。而于容器20b1,经由第4配管L10从电解水生成槽20a供给酸性水,藉此于容器20b1贮存设定量的酸性水。
容器20b1是例如被覆绝缘材料的金属或树脂所形成的中空的构造体。关于容器20b1的容积没有特别限制,根据后述的清洁处理的规模而可适当设定。例如在电解水生成装置20a以每分钟3L的比率生成电解水时的情形时,理想的是只要可贮存2000L~5000L左右的电解水的容积。
收纳上述的阳极20a2、阴极20a3及隔膜20a4等。再者,容器20a1也可用隔热材覆盖,以抑制来自外部的热的进出。
又,容器20b1是经由第6配管L12或泵P及逆止阀CVa等与第1配管L7连接,使容器20b1所贮存的酸性水(电解水的一部分)可流入第1配管L7内。
此外,容器20b1是经由第7配管L13及阀Va等与第2配管L8连接,使容器20b1所贮存的酸性水(电解水的一部分)可流入第2配管L8内。
又,容器20b1是经由第9配管L15或泵P及逆止阀CVa等连接还原(排水)一侧的河川等,使容器20b1所贮存的使用过的酸性水(大多的情形是接近中性的pH值)可排出至河川等。
温控装置20b2是例如公知的加热器或冷却器,将容器20b1所贮存的酸性水的温度调整至所希望的温度。例如想提高后述的清洁处理的效果的情形时等,控制装置5B也可进行以下控制,控制温控装置20b2将酸性水加温。
温度感測器20b3是例如公知的热电偶等为佳,检测容器20b1所贮存的酸性水的温度。而想提高上述的清洁处理的效果的情形时等,控制装置5B也可基于温度感測器20b3的检测结果控制温控装置20b2。
又,本实施型态的作为第2容器的碱性水箱20c是经由第5配管L11与电解水生成槽20a连接,供给在此电解水生成槽20a所生成的碱性水。又,碱性水箱20c是经由第9配管L15、泵P、阀Va及逆止阀CVa与第2配管L8连接。其中,设置于第9配管L15的上述阀Va,是经由第16配管L22与设置于第8配管L14的逆止阀CVa连接。
借助上述构成,碱性水箱20c所贮存的碱性水(电解水的其他一部分)是经由第8配管L14可流入至第2配管L8内,同时经由第8配管L14及第16配管L22可流入至第9配管L15。
再者,关于碱性水箱20c的上述以外的构造,与酸性水箱20b构造上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接着对本发明的净化方法进行说明。再者,本实施型态是不限制于对热交换器或配管的应用,对其一部分的成分析出让人担心的热流体(温泉水等)流通的各种系统或装置、部件等也可应用。
<第1净化模式>
首先参照图11对本实施型态的清洁处理中第1净化模式进行说明。
在第1净化模式中,于清洁时,来自热流体源HS的热流体是不向热交换器1B流通,从第1配管L7经由阀Va流进第10配管L16向河川等还原。另一方面,酸性水箱20b所贮存的酸性水经由第6配管L12及泵P与逆止阀CVa流入至第1配管L7内。再者,在热交换系统的热交换停止,故在第1净化模式中,作动流体并没有状态转移。
流入至第1配管L7内的酸性水是直接流入热交换器1B后流通至第2配管L8,之后经由第2配管L8上的阀Va流通至第7配管L13向酸性水箱20b还原。在本实施型态是在控制装置5B的控制下,此酸性水的循环反复1次或复数次,藉此于第1配管L7或热交换器1B、第2配管L8等析出的析出物(矿物质成分)被清洁。
再者,通常是酸性水箱20b所贮存的酸性水的pH值是大概2~3左右,但若反复上述的循环,则可假定酸性水的pH值会变化到接近7。
因此,控制装置5B也可进行以下控制,每设定时间(每数分钟、每数十分钟;每数小时等)或者每酸性水循环(每1次循环、数次的每1次等),从电解水生成槽20a重新对酸性水箱20b供给酸性水。藉此,可维持清洁时的酸性水的净化能力,直接继续进行上述的清洁处理。
于第1净化模式完成时,如图12所示,进行清洁所使用的酸性水的排出处理。具体而言,控制装置5B控制设于第9配管L15的泵P,酸性水箱20b所贮存的使用过的酸性水经由第9配管L15向河川等还原。此时,控制装置5B进行以下控制,同时控制配置于第8配管L14的泵P与阀Va,将碱性水箱20c所贮存的碱性水经由第8配管L14及第16配管L22添加至第9配管L15内。
藉此,流过第9配管L15的使用过的酸性水,借助于经由第16配管L22与逆止阀CVa所供给的碱性水被中和后,向河川等还原。因此,抑制酸性度高的液体向河川等的排出对象直接流动,可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
再者,于第9配管L15的末端一侧,进一步设置公知的pH检测装置,控制装置5B也可基于此pH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向第9配管L15内添加的碱性水的量。
又,从第1配管L7流进第10配管L16并向河川等还原的的热流体,也可利用作为温控用流体。具体而言,也可以将此被还原的热流体,向例如第4配管L10或第6配管L12或者酸性水箱20b的周围等引导,使用于对此些的部件的温控(加温)处理。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净化模式,将低价且可大量供给的来自水源WS的水电分解而生成、贮存的电解水,利用于清洁,故可以不使用特别药品而进行干净且低价的洗净处理。又,第1净化模式中,只以酸性水进行清洁处理,同时于此酸性水的向外部排出时,使用碱性水中和后排出,故也可抑制对河川等环境的影响。
<第2净化模式>
接着参照图13对本实施型态的清洁处理中第2净化模式进行说明。
作为此第2净化模式的特征,是在净化装置20内将借助于电分解所生成的电解水,在控制装置5B的控制下,每设定的周期添加热流体。若换句话说,若将停止热交换处理而进行清洁处理的第1净化模式设定为离线模式,此第2净化模式也可称为继续热交换处理也同时进行清洁处理的上线模式。
亦即,首先于事先从水源WS经由第3配管L9或未图示的泵等,向净化装置20供给液体(水),在控制装置5B的控制下经由商用电源E在阳极20a2与阴极20a3之间赋予设定的电位而生成电解水。此生成的电解水分别是酸性水贮存于酸性水箱20b,碱性水以碱性水箱20c贮存。
再者,若酸性水的供给来得及,因热交换系统所形成的热交换运作的同时,也可以开始电解水的生成处理。
若因热交换系统所形成的热交换开始,如图13的网点图案箭头所示,从温泉井等的热流体源HS,经由第1配管L7与未图示的泵等热流体(温泉水)被抽起而流入至热交换器1B,通过第2配管L8向河川等排出。又,在热交换系统内,如图6的空心箭头与格子线箭头所示,根据此热交换器1B与补助热交换器1BB,进行从热流体(温泉水)向补助流体(纯水)的热传递,此外在接受此热传递的补助流体与作动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再者,因与补助流体进行热交换的作动流体所形成的双循环式发电的状态是如上述。
另一方面,控制装置5B进行以下控制,控制设于第6配管L12的泵P,每设定的周期将酸性水箱20b所贮存的酸性水的一部分经由第6配管L12及逆止阀CVa向第1配管L7内添加。再者,作为设定的周期,也可设定例如每隔10分钟、每隔1小时、每隔1天、每隔1周等任意的时机,也考虑向热交换器1的温泉水的供给流量及流速等为理想。例如温泉水以约1m/s的速度在第1配管L7内流动的情形时,可确认一般是30分钟为0.1mm厚度的析出。因此,想常保热交换系统的干净度的情形时,也可以例如每隔30分钟,将贮存的酸性水添加至热流体。又,关于酸性水的供给期间,也是周期越长而长时间进行为理想。又,在上述的设定的周期,添加酸性水时,也可以在其期间内以相同的流量添加酸性水,也可以在其期间内使流量变化(给予强弱)而添加至第1配管L7内。
如同以上,于流动于第1配管L7的温泉水添加酸性水,故此温泉水不只是具有与补助流体的热交换所必要的能量,也变成兼具有净化作用的液体。如此,向热交换器1B内,是流入添加酸性水后的热流体而与上述的补助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于此热交换后向第2配管L8流通添加酸性水的热流体。
又,控制装置5B进行以下控制,控制设于第8配管L14的泵P,经由第8配管L14与逆止阀CVa于第2配管L8内从碱性水箱20c添加所期望的量的碱性水。
藉此,成为酸性的热流体被中和,故可将向河川等外部的影响最小限度抑制。
再者,若于第2配管L8的末端一侧进一步设置公知的pH检测装置,控制装置5B也可基于此pH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向第8配管L14供给的碱性水的量。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净化模式,将低价且可大量供给的来自水源WS的水电分解而生成、贮存的电解水,利用于清洁,故可以不使用特别药品而进行干净且低价的洗净处理。又,第2净化模式中,不停止在热交换系统的热交换处理而进行清洁处理,故也可抑制发电量的降低。此外,于此酸性水的向外部排出时,使用碱性水中和后排出,故也可抑制对河川等环境的影响。
《第7实施型态》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型态,参照图14进行说明。
在第6实施型态,从与热流体源HS为分别的的水源WS向净化装置20供给液体,但在本实施型态,是将来自热流体源HS的热流体的一部分向净化装置20供给而生成电解水的系统,于此点为主要特征。
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与第6实施型态的相异点,关于具有与第6实施型态相同的构造或者功能的要素,标记与第6实施型态相同的符号而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型态的热交换系统是包含连接净化装置20与第1配管L7的第17配管L23、连接此第17配管L23与第1配管L7的阀Va′、设于第17配管L23的流量计20d所构成。
阀Va′是将流动于第1配管L7的热流体的一部分向第17配管L23供给的部件,可应用公知的各种阀。
流量计20d是测量流动于此第17配管L23的流体(热流体)的流量的机器,可应用公知的各种流量计。
在本实施型态,从热流体源HS经由未图示的泵流入第1配管L7的热流体,是经由阀Va′其一部分流入至第17配管L23,同时剩余部分向热交换器1B供给。再者,控制装置5B是基于流量计20d的检测结果适当调整阀Va′的开度,藉此可适当调整向第1配管L7与第17配管L23流动的热流体的量。
根据本实施型态,可不使用分别的水源WS而使用热流体的一部分生成电解水利用,故与第6实施型态相比,可相对缩小系统的规模。又,从热流体生成电解水,故生成后的酸性水与第6实施型态相比,高温且洗净能力高,同时也可适当省略在酸性水箱20b加温的时间。
《第8实施型态》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8实施型态,参照图15进行说明。
在第6实施型态及第7实施型态是以双循环式发电为范例进行说明,但在本实施型态,将来自热流体源HS的热流体(蒸气状态)引导至蒸气涡轮进行发电的系统,于此点为主要特征。
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与第6实施型态及第7实施型态的相异点,关于具有与此些实施型态相同的构造或者功能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而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型态的热交换系统是包含净化装置20(20a、20b、20c)、控制装置5B、分离器21、蒸气涡轮2BB、发电机3BB、复水(冷凝)器4BB、以及流路分别形成的第18配管L24~第26配管L32等所构成。
分离器21是经由第18配管L24及泵P等从热流体源HS接受热流体的供给,将该热流体分离为蒸气与液体的装置,可应用各种的公知的分离器。更具体而言,分离器8是,所供给的热流体中,关于分离后的蒸气是经由第19配管L25巷蒸气涡轮2BB供给,同时关于分离后的液体(温水)是经由第20配管L26向净化装置20供给。
净化装置20是对从分离器21所供给的液体(热流体)进行上述的电分解而生成电解水,并贮存此生成的电解水。而净化装置20是在控制装置5B的控制下,上述的第1净化模式或第2净化模式实行时,经由第23配管L29将酸性水箱20b所贮存的酸性水向第25配管L31内供给。
再者,向蒸气涡轮2BB供给的蒸气是使用于发电机3的发电,之后是经由第25配管L31利用复水(冷凝)器4BB变换为液体后,经由第26配管L32还原(排出)至河川等。此时,与上述各实施型态相同,碱性水箱20c所贮存的碱性水是经由第24配管L30及泵P与逆止阀等,向第26配管L32内供给。
再者,在本实施型态,第23配管L29向第25配管L31经由逆止阀连接,但也可连接其他的配管(第18配管L24、第19配管L25、第26配管L32等)。
根据本实施型态,也是使用从热流体分离而生成的电解水进行配管等的清洁,因此不只可将発电系统简化,也可实现干净且低成本的系统。
又,在上述的各实施型态及变例,使用酸性水作为于清洁处理利用的电解水,但不局限于此,根据净化的对象也可以将碱性水利用于清洁。
上述的第2容器并非必要,若使用容量大的第1容器也可以适当省略第2容器。或者,也可以另外设置连接第2容器的第3容器,使所贮存的电解水(酸性水或碱性水)的量扩大。
又,也可以在酸性水箱20b或碱性水箱20c内设置水量感测器,从电解水生成槽20a继续电解水的供给至设定的容量为止。
再者,上述的第6实施型态~第8实施型态,也可认定实现以下所示的特征。
(A)净化装置是特征为包含:
容器,连接热流体所流通的流路,同时阳极与阴极为相对配置,该阳极与阴极之间形成一空间;
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于该空间存有设定的液体的状态下对该阳极与该阴极之间外加电压,同时进行以下控制,在贮存对该设定的液体外加该电压所生成的电解水后,将该贮存后的电解水的至少一部分向该流路供给。
(B)上述的(A)的净化装置,理想的是,该容器包含配置该阳极与该阴极的第1容器、连接该第1容器且贮存该电解水的第2容器;该控制装置是进行以下控制,于每次设定的周期,将该第2容器所贮存的电解水向该流路供给。
(C)热交换系统是特征为包含:
上述的(A)或(B)的净化装置、
与该净化装置经由该流路连接的热交换器。
(D)上述的(C)的热交换系统,理想的是,进一步具备:第1温度感测器,检测对该热交换器供给的该热流体的温度;第2温度感测器,检测利用该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且从该热交换器排出的该热流体的温度;该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基于该第1温度感测器及该第2温度感测器的测量值,将该电解水对该流路供给。
(E)上述的(C)或(D)的热交换系统,理想的是,该第2容器具备贮存该电解水中的酸性水的酸性水箱、贮存该电解水中的碱性水的碱性水箱,该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将该酸性水对该流路供给,同时进行以下控制,该流路所供给的酸性水向该热交换系统的外部排出前,对该酸性水添加该碱性水。
《第9实施型态》
图16是适用于本发明的第9实施型态的地热发电系统PG的整体构造图。再者,在以下的说明,虽以地热发电系统为范例进行说明,但在本实施型态说明的内置电极型配管及除垢装置,除了地热发电以外,可以广泛运用于有附着垢的可能性的其他用途(例如流动工业用排水的配管等)。
本实施型态的地热发电系统PG是主要包含热交换器1C、蒸气涡轮2C、发电机3C、冷凝器4C、冷却塔4D、控制装置5C、及配管L33~L38所构成。其中,于热交换器1C搭载本实施型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0。
又,本实施型态的地热发电系统PG具备1或复数个未图示的泵,后述的热流体及作动流体是借助泵回流各自的系统。
再者,关于在本实施型态所详细叙述的构造以外,也可适当参照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2-13004号公报等的公知的地热发电系统。
热交换器1C是在从例如从地底500公尺至3000公尺的蒸气井所抽起的热流体(高热地下水等)与作动流体(水等)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机器。具体而言,上述热流体经由配管L33向热交换器1C内供给,同时上述作动流体经由配管L37向热交换器1C内供给。再者,在本实施型态作为可应用的热流体,除高热地下水以外,也可应用例如产业废弃水(温水洗净等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温水)或较高温的温泉水等。
利用此热交换器1C结束与作动流体的热交换的热流体,是经由配管L34向河川等回流。另一方面,利用此热交换器1C与热流体之间接受热交换的作动流体,是经由配管L35送至蒸气涡轮2C。
蒸气涡轮2C是经由配管L35及配管L36分别连接热交换器1C与冷却塔4D,另一方面,也与后述的发电机3C连接。此蒸气涡轮2C,是使用从热交换器1C供给的蒸气状态的作动流体(水等)以进行工作。
发电机3C是依照上述的蒸气涡轮2C的工作进行发电。借助于发电机3C所发电的电力是例如经由图中未表示的变压器向电力公司的变电所或房屋等供给。
冷凝器4C是经由配管L38与冷却塔4D连接,同时经由配管L37也与热交换器1C连接。而在冷凝器4C内,是使用水或空气等冷凝经蒸气涡轮2C后的蒸气状态的作动流体(在本范例为水)而变换为液状的作动流体。而使变换后的液状的作动流体的一部分,经由配管L38送至冷却塔4D冷却后,再次经由配管L38回至冷凝器4C,使用于从蒸气涡轮2C送来的蒸气状态的作动流体的冷却。
又,变换后的液状的作动流体的剩余部分,是作为作动流体再次向热交换器1C导入。再者,在图16记载为配管L38简化为仅1个,但实际是如上述,往返用配置复数个。
控制装置5C可列举例如连接互联网路或LAN等的网路的PC(个人电脑)等,、进行本实施型态的地热发电系统PG的整体控制,总括控制热交换器1C及蒸气涡轮2C、发电机3C等。
此外控制装置5C进行以下控制,是如后叙述,使用公知的商用电源e(在图1为未图示,在图2中记载)向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赋予设定的电位。
在此,在地热发电系统PG等若使用热交换器1C进行热处理,例如于热交换器1C内的配管等会附着垢。
因此垢附着于配管等,地热发电系统PG的热交换效率降低,此外有可能影响机械或装置等的寿命缩短等不良影响。
因此,在本实施型态,设定维持除垢性能且同时将具备高维修性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0向热交换器1C导入,同时控制装置5C进行以下控制,使用商用电源e向内置电极型配管30赋予设定的电位。如此,在本实施型态,包含控制装置5C与内置电极型配管30而构成除垢装置。又,以下说明将内置电极型配管30向热交换器1C导入的范例,但也可以应用于例如冷凝器4C内或冷却塔4D内的配管。
以下,使用图17(a)~(c)及图18详细叙述热交换器1C内所配置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0的构造。
首先如图17(a)所示,本实施型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0包含:管状的第1电极72,形成流体所流通的中空的空间S1;第2电极73,插入于第1电极72的内部,以与此第1电极72只相隔设定的距离L。
第1电极72是由例如铜、石墨或者铁或铜钨合金等公知的材料所构成。此第1电极72也可以用例如锡等对其表面电镀处理。再者如后叙述,于第1电极72的内侧(即中空的空间S1),流通流体的一范例的热流体。因此,热交换器1内的第1电极72与将上述的热流体向热交换器1供给的配管L1连接,同时也与作动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后的热流体对河川等排出的配管L34连接。
第1电极72的外侧表面72a上,设置外观部件71以被覆该第1电极72。此外观部件71理想的是具有绝缘性,例如外观部件71也可以绝缘性树脂构成,也可以是于金属制的外观部件被覆绝缘材料。
第2电极73是由例如铜、石墨或者铁或铜钨合金等公知的材料所构成。此第2电极73也可以用例如锡等对其表面电镀处理。而第2电极73与第1电极72只相隔设定的距离L,配置于第1电极72的空间S1内。上述的第1电极72及此第2电极73与商用电源e连接,同时根据控制装置5C可对分别的电极赋予任意的电位。
此外,在本实施型态,此第2电极73是具备形成中空的空间S2的管状(中空形状)的型态,如同后述,此中空的空间S2内流通流体的一范例的作动流体。再者,在本实施型态,上述的中空的空间S1的容积是形成比此中空的空间S2更大。
因此,热交换器1C内的第2电极73,与将上述的作动流体向热交换器1C供给的配管L37连接,同时也与上述的热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成为蒸气状态的作动流体向蒸气涡轮2C送出的配管L35连接。
再者,关于设定的距离L,取决于第1电极72的内径可适当变化,但根据流通空间S1内的流体的流动,设定为第2电极73不接触第1电极72的程度的距离为理想。
在本实施型态,于第2电极73与第1电极72之间配置绝缘性间隙子74,以对于第1电极72可维持只相隔距离L的位置。
换句话说,第2电极73是经由绝缘性间隙子74插入至第1电极72的中空的空间S1内。关于此绝缘性间隙子74的材料,若为绝缘性的材料则没有特别限制,以具备防水性与耐热性的含氟树脂等公知的树脂或海绵为佳。关于此绝缘性间隙子74的详细构造,使用图3之后加以叙述。
如图17(b)及图17(c)所示,此内置电极型配管30是于其两端部的附近具备连接孔70。在本实施型态,经由此连接孔70,第2电极73通过外观部件71的内外,藉此使其他的配管(L35及L37等)与第2电极73连接。
连接孔70是以设定的直径设置,以贯通例如外观部件71及第1电极72。而第2电极73的一部分配置于连接孔70内后,于连接孔70内根据绝缘性的密封材被密封。再者,作为此密封材是使用例如防水性的树脂等。连接孔70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圆筒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此外第2电极73经由此连接孔70向外观部件71之外围绕,连接上述的商用电源e。
于图18表示本实施型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0中第2电极73与绝缘性间隙子74的详细构造。
从图示可明显知道的,本实施型态的绝缘性间隙子74是沿着第2电极73所延伸的Y方向间歇地设置,同时于第2电极73的周围(以Y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以120度间隔合计设置3个。
各个绝缘性间隙子74是以可弹性变形的树脂等构成,固定于第2电极73的外周面。向第2电极73的绝缘性间隙子74的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但也可以例如于第2电极73的外周面设置凹部,将绝缘性间隙子74的基部(与前端74P相反侧的端部)押入嵌合。或者,也可以是于第2电极73的外周面不设置凹部,以防水性的接着剂等使绝缘性间隙子的基部接着于第2电极73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型态,绝缘性间隙子74的前端74P具有可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刚性。而例如第2电极73的圆周方向的绝缘性间隙子74的前端74P群,将通过前端74P群的圆的直径,设定比第1电极72的内径稍微大。藉此,第2电极73向第1电极72内插入时,绝缘性间隙子74弹性变形,故第2电极73可固定于第1电极72内。
此时,也可以在第1电极72之中至少于与第2电极73相对一侧的表面,形成凹部或凸部。藉此,绝缘性间隙子74的前端74P卡住第1电极72的表面所形成的凹部或凸部,故可将第2电极73更稳定固定于第1电极72内。
再者,绝缘性间隙子74不一定需要以等间隔配置于第2电极73的周围,也能以不等间隔配置。此外,在本实施型态是合计3个绝缘性间隙子74设置于第2电极73周围,但若可将第2电极73维持于外观部件71内的设定位置,也可以配置1个或2个、或者4个以上。再者,绝缘性间隙子74只以3个以外的数量设置的情形时,绝缘性间隙子74群的间隔当然是以Y轴为中心且采取120度以外的角度。
接着使用图19对本实施型态的除垢处理进行说明。
首先,图19的左侧所示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0的断面图是表示某基准时期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0的状态。在此,「基准时期」是指例如本实施型态的地热发电系统PG开始发电后的初期状态或开始后经过设定期间的时期。
控制装置5C在此基准时期,借助于商用电源对第1电极72赋予负(-)的电位,另一方面,对第2电极73赋予正(+)的电位。换句话说,在此基准时期的状态,第1电极73是作为阴极、第2电极73是作为阳极发挥功能。
而若控制装置5C对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赋予上述的电位后经过某程度时间,内置电极型配管30的内部成为图19的中央所示状态。亦即,从在内置电极型配管30的中空的空间S1内流动的热流体,析出物析出于第1电极72上。
例如在内置电极型配管30流动的热流体为温泉水的情形时,在第1电极72是进行以下化学式1所示的化学反应,温泉水内的溶解成分的一部分(矿物质成分)析出成为垢。
Ca2++2HCO3-→CaCO3↓+H2O+CO2↑…(1)
而控制装置5C进行以下控制,在第1电极72上析出垢后,反转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的极性。换句话说,控制装置5C使用上述的商用电源e进行以下控制,将第1电极72从阴极变为阳极,而将第2电极73从阳极变为阴极。
再者,进行此种极性反转的时机可有各种假定,例如也可以从基准时期经过特定的期间后自动地进行极性反转。此「特定的期间」可以是由实验或模拟所算出。
或者也可以于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之间配置电压计或电流计、电阻计等的检测感应器,于显示器上显示借助于此检测感应器所检测的电压值或电流值、电阻值等的变化,同时控制装置5C判断此些值的至少其1超过设定的阈值的情形时,进行上述极性反转的控制。
例如以电流值为例,可考虑由于从基准状态的经过时间,第1电极72所堆积的析出物的量增加,藉此电流值会慢慢减少而集中于特定的电流值。因此,例如于包含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的电路配置未图示的电流计,控制装置5C于此电流计到达设定值时进行极性反转的控制即可。
若进行极性反转的控制,第1电极72上析出的垢,如图19的右侧图所示朝作为阴极的第2电极73而从第1电极72解离。藉此,第1电极72上析出的垢经由配管L34向河川等排出(去除/洗净)。
再者,进行上述的极性反转后,也可以将流动于内置电极型配管30的热流体的流量,设定为与极性反转前相比不同的值。例如也可以将极性反转后的流动于内置电极型配管30的热流体的流量,设定为比极性反转前的流量大的值。藉此,可将从第1电极72上解离的垢有效率地排出。
如以上所述,使用图19说明本实施型态的除垢处理,但理想的是,将上述的除垢处理作为1系列,每设定的期间反复此除垢处理。又,在1系列内也可以复数次反复上述的极性反转的控制。
《第10实施型态》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10实施型态使用图20及图21进行说明。
以下仅就与第9实施型态的相异点进行说明,关于具有与已叙述过的地热发电系统PG相同的构造及功能的要素,标记与第9实施型态相同的符号而适当省略说明及图示。
如图20所示,本实施型态的地热发电系统PG′与上述的第9实施型态的主要相异点是使用内置电极型配管31此点、此内置电极型配管31设置于热交换器1C内以外的地方此点、具备于除垢处理时对地热发电系统PG′的系统内供给洗净液的净化装置20B此点、以及包含切换阀V此点等。
图21表示本实施型态所使用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1的断面图。
如图所示,内置电极型配管31具备配置在第1电极72的中空的空间S1内的第2电极75。此第2电极75是例如由实心的金属制电线所构成的线状金属。再者,也可以于第2电极75的表面实施电镀处理等,赋予防水性、抗蚀性。又,此从电线形成的第2电极75也可以具有适度的可挠性。
此第2电极75是以由保护部件76内包的形状设置于上述空间S1内。保护部件76是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所形成的网眼状的筒体,以使第2电极73不会接触第1电极72而短路。此保护部件763是根据例如支撑片77从第2电极72或外观部件71被吊挂支撑。再者,支撑片77与保护部件76也可以是构成为一体,也可是以分别的部件构成。
再者,在本实施型态,内置电极型配管31是设置作为配管L33、L34、L37、及L38的至少一部分。换句话说,本发明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1不局限于设置于热交换器或冷却器等的机器的内部的型态,可使用作为配管L的一部分或全部。又,在本实施型态,内置电极型配管31虽设置作为配管L33、L34、L37、及L38的至少一部分,但也可以设置作为配管L35或配管L36的至少一部分(一部分或全部)。
净化装置20B是于除垢处理时经由泵(未图示)供给洗净液(例如水或环境负荷少的化学药品等),同时于除垢处理结束时,经由负压源(未图示)可吸引洗净液。
再者,控制装置5C是于净化装置20B供给洗净液时控制切换阀V(三通阀等),以洗净液分别对配管L33及配管L37供给的方式调整开度。
在本实施型态,特别是作为配管L34的至少一部分所设置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1,形成以90度弯曲的曲部的设置。如此本实施型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31,第1电极72及第2电极73可容易采任意的形状,故对于例如拥有90度以外的曲部的复杂形状的配管也可有效率地除垢。又,维修时只要从第1电极72的中空的空间S1拔出第2电极73即可容易分解,故可大幅缩短此维修所需要的作业时间。
此外,在第9实施型态及本实施型态,流通内置电极型配管31的内部的液体被电分解成为电解水。因此,比此内置电极型配管31更下游处是流动电解水,故可使除垢效果发挥至下游处为止。从此观点来看,为了进行除垢,配管不需要全部是内置电极型配管31,在本实施型态,只要兼具除垢效果与成本而适当设计即可。
以下使用图22说明第9实施型态与第10实施型态的变例。在此,主要说明第9实施型态与第10实施型态的相异点,关于具有与已叙述过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及功能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而适当省略说明及图示。
图22表示热交换器1D的部分断面图。亦即,此热交换器1D是所谓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包含第1电极72、配置于第1电极72内的复数个第2电极73、插入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之间的绝缘性间隙子78所构成。
其中第1电极72内形成中空形状,经由配管L33热流体流通内部后,经由配管L35向外部排出。
又,第2电极73是复数配置于第1电极72内,同时各第2电极73形成中空形状。此第2电极73连接配管L37及配管L35,于各第2电极73可流通作动流体。
绝缘性间隙子78是例如由网眼状的绝缘性树脂所构成,于内部配置复数个第2电极73。亦即,借助于在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之间插入绝缘性间隙子78,防止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的短路。
再者,第1电极72与第2电极73连接商用电源e,在以叙述过的控制装置6的控制下赋予设定的电位的状态,是如同已叙述的。
根据本变例,流通第2电极73内的作动流体,可与经由配管L33导入至第1电极72内的热流体之间有效率地进行热交换。此外,第1电极72内析出的垢,可在控制装置5C的控制下有效率地去除,故可实现维持高热交换率且维修性也优异的热交换器及地热发电系统。
再者,上述的第9实施型态~第10实施型态,可认定其实现以下所示的特征。
(α)内置电极型配管是特征为具备:
管状的第1电极,形成流体所流通的中空的空间;
第2电极,插入于该中空的空间的内部,以与该第1电极只相隔设定的距离。
(β)上述的(α)的内置电极型配管,理想的是,该第2电极是内部可流通流体的中空形状。
(γ)上述的(α)的内置电极型配管,理想的是,该第2电极是可弯曲的线状金属。
(δ)上述的(α)~(γ)的内置电极型配管,理想的是,更具有绝缘性间隙子,在与该第1电极只相隔设定的距离的位置,维持该第2电极。
(ε)除垢装置是特征为包含:
上述的(α)~(δ)的内置电极型配管;
控制装置,对在该内置电极型配管的该第1电极与该第2电极之间,赋予设定的电位。
(ζ)除垢方法是特征为包含:
具备形成中空的空间的管状的第1电极、插入于该中空的空间的内部以与该第1电极只相隔设定的距离的第2电极的内置电极型配管之中,在该第1电极与该第2电极之间流通热流体,同时于该第2电极的内部流通作动流体的步骤;
借助于对该第1电极与该第2电极之间赋予设定的电位,使该热流体所包含的矿物质成分析出于该第1电极上的步骤、
使该第1电极与该第2电极的极性反转的步骤、
该反转后,将从该第1电极分离的该矿物质成分排出的步骤。
上述的各实施型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化。以下对各实施型态可适当应用的变例进行说明。再者,在以下的变例,方便地以第1实施型态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但如以上所述,也可应用于其他的实施型态。
《变例1》
图23是变例1的说明图,具备电流计I,测量流动于热交换器11内的电极12的电流。在此变例1,热交换器1与控制部13之间的配线上设置电流计I。
而整体控制装置5是将借助于电流计I所测量的电流值显示于显示器,基于检测的电流值经由热交换器1的控制部13控制电极板12的极性反转动作。
例如以电流计I测量的测量值(电流值)比设定的阈值降低的情形时,整体控制装置5进行控制,使电极板12的极性反转。此时,整体控制部5也可以实行以下控制,停止作动流体的流通而进行上述的洗净处理。
再者,在本变例1是使用电流计,但也可以进行以下控制,测量阴极板与阳极板之间的电压值,基于此电压值使电极板12的极性反转。
《变例2》
图24是变例2的说明图,具备压力计P,测量从热交换器1送至蒸气涡轮2的作动流体的蒸气的压力。在此变例2,热交换器1与蒸气涡轮2之间的的配管上设置压力计P。
而整体控制装置5是将借助于压力计P所测量的压力值显示于显示器,基于检测的压力值经由热交换器1的控制部13控制电极板12的极性反转动作。
例如以压力计P测量的测量值(压力值)比设定的阈值(例如从冷凝器4流入至热交换器1内时的压力值作为基准值)降低的情形时,整体控制装置5进行控制,使电极板12的极性反转。此时,整体控制部5也可以实行以下控制,停止作动流体的流通而进行上述的洗净处理。
《变例3》
图25是变例3的说明图。在变例3是使用温度计TG,检测流入热交换器1的第1流体(例如热水)的温度、从热交换器1出来的第1流体(热水)的温度。整体控制装置5是将借助于温度计TG所测量的温度显示于显示器,比较检测的各自的温度,两者的差异为设定值以下时,经由热交换器1的控制部13控制电极板12的极性反转动作。
更具体而言,如图25所示,在热交换器1的前后的第1配管L1上配置温度计TG,从热交换器1观察,比较上游侧的温度计TG(第1温度感测器)与下游侧的温度计TG(第2温度感测器)的温度。
例如在下游侧检测的温度与在上游侧检测的温度相比,不怎么下降的情形时,可推测热交换器1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因此,整体控制装置5是根据在上游侧的温度计TG与下游侧的温度计TG所分别测量的温度的差,经由热交换器1的控制部13控制电极板12的极性反转动作。例如若此差异量为设定的值以下,也可以进行电极板12的极性反转动作而进入洗净处理。此时,整体控制部5也可以实行以下控制,停止作动流体的流通而进行上述的洗净处理。
或者,控制装置5,于第1温度感测器S1的测量值与第2温度感测器S2的测量值的差为设定值以下的情形时,也可以进行以下控制,实行在上述第8实施型态所详述的第1净化模式或第2净化模式的至少任一者。
又,在本变例3是使用检测第1流体的温度的范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检测流入热交换器1而从该热交换器1流出的第2流体的温度。
《变例4》
图26是变例4的说明图,与上述的第1实施型态的双循环式发电系统BES1相比,冷凝器4的构成不同。亦即,变例4的冷凝器41,是分别配置于对应上述的电极板12a~12d的电极板12g~12j作为电解槽的容器内,根据此些的电极板12,分别区分流通冷的流体的流路与流通作动流体(大概形成气液二相状态)的流路。
本变例与上述实施型态或者变例最大不同点,是应用于净化处理的液体(第1液体)为流入冷凝器4的冷的流体(例如冷水)。亦即于本发明的「第1流体」,不局限于温度较高的流体(温水、热水等),也包含温度较低的流体。
经由第5配管L5流入冷凝器4的冷的液体,在双循环式发电中例如冷却塔与冷凝器之间循环。此冷的液体可应用例如冷水(冷却水)或公知的冷媒(HFE等)。因此,根据使用的冷的液体的种类,也可假定某些成分析出的可能性。
因此,根据本变例,对于流入冷凝器4的冷的液体也可进行净化处理,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整体的效率。
在上述的第1实施型态,将热交换器1内的至少一部分的流路根据电极板形成,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连接热交换器1的第1配管L1直接延伸至热交换器1内,也可以于热交换器1内配置比第1配管L1热传导性更高的材质的配管。
又,电极板12如图27所示不一定必须是平板状,例如图27(b)及图27(c)所示,也可以是拥有蛇行的曲面的波面状的板,也可以将凹部与凸部相连的凹凸状的板应用作为电极板12。再者,将图27(b)或图27(c)所示的电极板12复数片并列采用的情形时,理想的是,并排配置同种、同形状的电极板12,以使各个电极间距离是在电极板12的面内尽可能统一。又,理想的是,以电极板12的凹部及凸部沿着第1流体及第2流体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将电极板12配置于电解槽内。
也可将以上所说明的各实施型态及各变例适当组合后构成地热发电系统。
又,在上述虽以双循环式发电系统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于其他的方式的地热发电系统应用本发明。此外,不限制于地热发电系统,也可于使用流体的进行热交换的其他发电方式应用本发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及发电系统可运用于构筑低成本且高效率的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BES 双循环式发电系统
I 电流计
P 压力计
TG 温度计
Va 阀(三通阀)
CVa 逆止阀
L1~L38 配管
e1~e3 配线
1、1B、1C、1D、100 热交换器
2、2A、2B、2C 蒸气涡轮(第1蒸气涡轮)
3、3B、3BB、3C 发电机(第1发电机)
4、4B、4BB、4C 冷凝器
4D 冷却塔
5、5B、5C 控制装置
6 减压气液分离器
7 蒸气调节阀
8 第2蒸气涡轮
9 第2发电机
11 电解槽
12 电极板(阴极板或阳极板)
13 控制部
20、20B 净化装置
20a 电解水生成槽
20b 酸性水箱
20c 碱性水箱
20d 流量计
21 分离器
30、31 内置电极型配管
41 冷凝器
70 连接孔
71 外观部件
72 第1电极
73、75 第2电极
74、78 绝缘性间隙子
76 保护部件
77 支撑片
101 洗净装置
102 容器
200 一次热交换器
201 二次热交换器
Claims (6)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电解槽,具有可流通第1流体的第一流路、与该第1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2流体流通的第2流路,借助于从电源被赋予设定的电位的阳极板与阴极板,该第1流路及第2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被区分;
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于每次设定的周期,对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赋予该设定的电位,同时在赋予该电位后,反转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的极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在该电解槽内该阳极板与该阴极板为相对且交互复数配置。
3.一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容器,连接热流体所流通的流路,同时阳极与阴极为相对配置,该阳极与阴极之间形成一空间;
控制装置,进行以下控制,于该空间存有设定的液体的状态下对该阳极与该阴极之间外加电压,同时进行以下控制,在贮存对该设定的液体外加该电压所生成的电解水后,将该贮存后的电解水的至少一部分向该流路供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装置,该容器包含配置该阳极与该阴极的第1容器、连接该第1容器且贮存该电解水的第2容器;
该控制装置是进行以下控制,于每次设定的周期,将该第2容器所贮存的电解水向该流路供给。
5.一种内置电极型配管,其特征在于,具备:
管状的第1电极,形成流体所流通的中空的空间;
第2电极,插入于该中空的空间的内部,以与该第1电极只相隔设定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置电极型配管,更具有绝缘性间隙子,在与该第1电极只相隔设定的距离的位置,维持该第2电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18293 | 2015-02-02 | ||
JP2015018293A JP5855291B1 (ja) | 2015-02-02 | 2015-02-02 | 発電システム用の熱交換器および該熱交換器を含むバイナリー発電システム、並びに発電システム用の熱交換器の制御方法 |
JP2015-083694 | 2015-04-15 | ||
JP2015083694 | 2015-04-15 | ||
JP2015-121147 | 2015-06-16 | ||
JP2015121147A JP5946563B1 (ja) | 2015-06-16 | 2015-06-16 | 浄化装置およびこの浄化装置を用いた熱交換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36852A true CN105836852A (zh) | 2016-08-10 |
Family
ID=56552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63405.5A Pending CN105836852A (zh) | 2015-02-02 | 2015-11-10 | 热交换器、净化装置、内置电极型配管、包含此些的发电系统、热交换器的控制方法及除垢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57600B2 (zh) |
CN (1) | CN10583685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54660B2 (ja) | 2016-05-30 | 2019-01-1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溶媒分離方法、および溶媒分離装置 |
JP7443008B2 (ja) * | 2019-09-25 | 2024-03-05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及び制御装置並びに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の水質管理方法 |
CN112747301B (zh) * | 2019-10-29 | 2023-05-05 | 青岛科技大学 | 一种加热部件交替加热的智控锅炉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158A (zh) * | 1993-05-13 | 1994-11-16 | 许阳光 | 一种热水器具除水垢方法及其设备 |
US20040112812A1 (en) * | 2002-12-10 | 2004-06-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Water heater |
JP2004176088A (ja) * | 2002-11-25 | 2004-06-24 | Katayama Chem Works Co Ltd |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防汚装置 |
JP2005337643A (ja) * | 2004-05-28 | 2005-12-08 | Hisaka Works Ltd | 熱交換装置 |
CN2771780Y (zh) * | 2004-08-16 | 2006-04-12 | 兰州节能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板液式热交换器 |
CN103058336A (zh) * | 2013-01-24 | 2013-04-24 | 沈阳惠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循环冷却水直流电解处理工艺及设备 |
US20140116889A1 (en) * | 2012-05-24 | 2014-05-01 | Tech Corporation Co., Ltd | Fine bubble electrolyzed water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fine bubble electrolyzed wat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38096A (ja) | 1983-08-09 | 1985-02-27 | Kurita Water Ind Ltd | スケ−ル防除剤 |
JPS60138212A (ja) | 1983-12-26 | 1985-07-22 | Toshiba Corp | 地熱バイナリ−サイクルプラント |
JPH037435A (ja) | 1989-06-05 | 1991-01-14 | Nec Corp | 無線選択呼出受信機 |
JPH03127686A (ja) | 1989-10-13 | 1991-05-30 | Iig Netsuto:Kk | 電極式スケール付着防止装置 |
JP2889927B2 (ja) | 1989-11-16 | 1999-05-10 | 株式会社イージーネット | 電極式スケール付着防止装置 |
JP3226335B2 (ja) | 1992-06-18 | 2001-11-05 | 株式会社荏原シンワ | 液体のイオン化装置 |
JP2990336B2 (ja) | 1995-06-28 | 1999-12-13 | 有限会社新潟特熱産業 | 液体改質処理装置 |
JPH09141285A (ja) | 1995-11-20 | 1997-06-03 | Brother Ind Ltd | 汚染液体の循環浄化装置 |
JPH1087381A (ja) | 1996-06-28 | 1998-04-07 | Konica Corp | 多孔性炭素質電極の処理方法、炭素質固定床型三次元電極電解槽及び水処理方法 |
JPH10128334A (ja) | 1996-10-31 | 1998-05-19 | Konica Corp | 水処理装置及び方法とそれに用いる複極式固定床型電極電解槽とアース電極の設置方法 |
JP3594211B2 (ja) | 1997-04-24 | 2004-11-24 | 株式会社 日立インダストリイズ | 生下水未利用熱活用システム |
JP4274619B2 (ja) | 1998-04-09 | 2009-06-10 |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 排熱回収システム |
JP4463927B2 (ja) | 2000-03-06 | 2010-05-19 |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水処理装置 |
JP4463928B2 (ja) | 2000-03-06 | 2010-05-19 | 九州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水処理装置 |
JP2002018442A (ja) | 2000-07-06 | 2002-01-2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水処理装置 |
JP2004234999A (ja) | 2003-01-30 | 2004-08-19 | Nissan Motor Co Ltd | 移動体用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JP4394942B2 (ja) | 2003-12-22 | 2010-01-06 | 株式会社Ihiシバウラ | 電解式オゾナイザ |
JP4644677B2 (ja) | 2004-09-06 | 2011-03-02 | イノベーティブ・デザイン&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冷却水循環装置 |
JP2006095426A (ja) | 2004-09-29 | 2006-04-13 | Kurita Water Ind Ltd | 循環型冷却水系の電解処理方法及び電解処理装置 |
JP4722749B2 (ja) | 2006-03-30 | 2011-07-13 | 島崎電機株式会社 | 電解装置における電解質槽の給排水装置 |
JP3122342U (ja) | 2006-03-30 | 2006-06-08 | 株式会社新栄製作所 | アルカリ水生成装置 |
US8187444B2 (en) * | 2007-08-10 | 2012-05-29 | Eric John Kruger | Fluid treatment device |
JP5193534B2 (ja) | 2007-09-04 | 2013-05-08 | 三晃工業株式会社 | 電極ブロックと該ブロックを使用した流体改質処理装置 |
JP4696276B2 (ja) * | 2007-09-19 | 2011-06-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解水生成方法及び装置 |
JP5184156B2 (ja) | 2008-03-13 | 2013-04-17 |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 筒体用スケール除去装置及びスケール除去方法 |
JP2009243797A (ja) | 2008-03-31 | 2009-10-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給湯機 |
JP4790778B2 (ja) | 2008-09-16 | 2011-10-12 | イノベーティブ・デザイン&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冷却水のスケール除去装置及びそのスケール除去装置を用いたスケール除去方法 |
JP2012130872A (ja) | 2010-12-22 | 2012-07-12 | Sekisui Chem Co Ltd | 水処理装置 |
US9840429B2 (en) | 2011-04-19 | 2017-12-1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Scale inhibition method and geothermal power generating device |
JP4999030B1 (ja) | 2011-11-28 | 2012-08-15 | イノベーティブ・デザイン&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スケール除去装置の電極構造 |
JP2013201873A (ja) | 2012-03-26 | 2013-10-03 | Toshiba Corp | 熱電発電装置および熱電発電システム |
JP2014129978A (ja) | 2012-12-28 | 2014-07-10 | Kanto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Co Ltd | 熱交換器の防汚処理方法および防汚処理システム |
JP2014173800A (ja) | 2013-03-11 | 2014-09-22 | Toshiba Corp | 熱交換器、および、地熱発電システム |
RU2658338C2 (ru) * | 2013-04-02 | 2018-06-20 |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Н.В. | Электрохимическое удаление накипи инвертированием импульсного сигнала |
JP6124003B2 (ja) | 2013-04-07 | 2017-05-10 | ソリューション・クリエイターズ株式会社 | 温泉熱発電システム |
-
2015
- 2015-11-10 CN CN201510763405.5A patent/CN105836852A/zh active Pending
- 2015-11-29 US US14/953,416 patent/US965760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158A (zh) * | 1993-05-13 | 1994-11-16 | 许阳光 | 一种热水器具除水垢方法及其设备 |
JP2004176088A (ja) * | 2002-11-25 | 2004-06-24 | Katayama Chem Works Co Ltd |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防汚装置 |
US20040112812A1 (en) * | 2002-12-10 | 2004-06-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Water heater |
JP2005337643A (ja) * | 2004-05-28 | 2005-12-08 | Hisaka Works Ltd | 熱交換装置 |
CN2771780Y (zh) * | 2004-08-16 | 2006-04-12 | 兰州节能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板液式热交换器 |
US20140116889A1 (en) * | 2012-05-24 | 2014-05-01 | Tech Corporation Co., Ltd | Fine bubble electrolyzed water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fine bubble electrolyzed water |
CN103058336A (zh) * | 2013-01-24 | 2013-04-24 | 沈阳惠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循环冷却水直流电解处理工艺及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222831A1 (en) | 2016-08-04 |
US9657600B2 (en) | 2017-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rban | Emerging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opportunities within the water-energy nexus | |
Li et al. | An integrated, solar-driven membrane distillation system for water purification and energy generation | |
Kasaeian et al. | Osmotic desalination by solar energy: A critical review | |
Zoungrana et al. | From non‐renewable energy to renewable by harvesting salinity gradient power by reverse electrodialysis: A review | |
Mohan et al. | A review on solar still: a simple desalin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potable water | |
Tlili et al. | Water management and desalination in KSA view 2030: case study of solar humidification an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 |
Tedesco et al. | Performance of the first reverse electrodialysis pilot plant for power production from saline waters and concentrated brines | |
Suárez et al. | Renewable water: Direct contact membrane distillation coupled with solar ponds | |
Ortega-Delgado et al. | Boo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Reverse Electrodialysis–Multi-Effect Distillation Heat Engine by novel solutions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 |
CN105836852A (zh) | 热交换器、净化装置、内置电极型配管、包含此些的发电系统、热交换器的控制方法及除垢方法 | |
JP2013063360A (ja) | 海水淡水化装置 | |
Miladi et al. | Modeling and energy analysis of a solar thermal vacuum membrane distillation coupled with a liquid ring vacuum pump | |
US20100270170A1 (en) | System and process for converting non-fresh water to fresh water | |
Goh et al. | Energy efficient seawater desalination: strategies and opportunities | |
Alsehli et al. | A novel design for solar integrated multi-effect distillation driven by sensible heat and alternate storage tanks | |
Zak | Thermal desalinatio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clean power and water | |
Santosh et al. | Effect of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hemical quality of real-brine treatment through hydrophilic fiber-based low-grade heat-powered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 process | |
Abo Zaid | Economic analysis of a stand-alone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unit powered by photovoltaic for possible application i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Egypt | |
Boukhriss et al. | Optimization of membrane distillation (MD) technology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desalination | |
Sri et al. | Combined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and passive vacuum desalination | |
JP5855291B1 (ja) | 発電システム用の熱交換器および該熱交換器を含むバイナリー発電システム、並びに発電システム用の熱交換器の制御方法 | |
CN1141255C (zh) | 海水超临界淡化同时供能的方法及装置 | |
Alsuhaibani et al. | Future aspects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Saudi Arabia | |
JP5946563B1 (ja) | 浄化装置およびこの浄化装置を用いた熱交換システム | |
Lawal | Desalination using air gap membrane distill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