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99713A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99713A CN105299713A CN201410364776.1A CN201410364776A CN105299713A CN 105299713 A CN105299713 A CN 105299713A CN 201410364776 A CN201410364776 A CN 201410364776A CN 105299713 A CN105299713 A CN 1052997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magnetic oven
- panel
- depressed part
- panel body
- oven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12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包括面板本体,面板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凹陷部。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炉的面板,通过在面板本体的上表面上设置凹陷部,使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有效地降低了由锅体传递至面板本体的热量,同时也降低了由面板本体传递至电磁炉内部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磁炉的面板上表面通常采用平面设计,当放置锅体在灶面板上进行加热时,锅体的整个底部与灶面板的上表面完全接触,整个锅体底部所产生的高温会直接传递到灶面板上,造成锅体上的大量热量的损失,降低了热效率;而且传递到灶面板的高温会进一步辐射到电磁炉内部,使各组件的工作温度上升,不利于电磁炉散热,造成电磁炉寿命缩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磁炉的面板,所述电磁炉的面板具有热量损失小、加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面板的电磁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包括面板本体,所述面板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凹陷部。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炉的面板,通过在面板本体的上表面上设置凹陷部,使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减少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上表面的接触面积,由此有效地降低了由锅体传递至面板本体的热量,同时也降低了由面板本体传递至电磁炉内部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和散热效率,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凹陷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12cm2,且最大凹陷深度为0.5-10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凹陷部为一个,所述凹陷部的圆形,所述凹陷部的直径为20-180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凹陷部为多个,多个所述凹陷部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凹陷部均为圆形,每个所述凹陷部的直径为1-30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凹陷部为环形凹陷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凹陷部为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环形凹陷部同心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凹陷部为圆环形凹陷部,所述圆环形凹陷部的内径为20-80mm,外径为60-280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面板本体的厚度为3-12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面板本体的上表面形成有与锅体相对的加热区域,所述凹陷部设在所述加热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磁炉,包括上述的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炉,通过在面板本体的上表面上设置凹陷部,使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有效地降低了由锅体传递至面板本体的热量,同时也降低了由面板本体传递至电磁炉内部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和散热效率,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磁炉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磁炉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B处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磁炉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C-C处的剖面图;
图7是电磁炉的热效率对比图;
图8是电磁炉的内部温度对比图。
附图标记:
面板100,
面板本体10,凹陷部20,加热区域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附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电磁炉(图未示出)的面板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100,包括面板本体10。具体而言,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设有凹陷部20。当锅体放置于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上时,锅体底部与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减少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上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减少了锅体与面板本体10的直接接触面积。需要说明的是,空气的密度远小于面板本体10的密度,在同样体积下上升同样的温度,间隙内的空气吸收的热量远小于面板本体10吸收的热量,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由锅体传递至面板本体10的热量。
相关技术中,电磁炉的面板本体的上表面形成为平面,当锅体放置于面板本体上时,锅体的整个底部与面板本体的上表面完全接触,锅体底部所产生的高温会直接传递到面板本体上,进而造成了锅体上热量的损失,降低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和散热效率;而且传递到面板本体上的高温会进一步辐射到电磁炉内部,使各电磁炉内部组件(例如IGBT、桥堆、线圈盘、电容等)的工作温度上升,不利于电磁炉散热,进而缩短了电磁炉的寿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100,通过在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上设置凹陷部20,使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有效地降低了由锅体传递至面板本体10的热量,同时也降低了由面板本体10传递至电磁炉内部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和散热效率,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为方便用户使用电磁炉,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形成有与锅体相对的加热区域40,加热区域40通常是面板上正对线圈盘的圆形区域,凹陷部20设在加热区域40内。
可选地,凹陷部2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12cm2,且最大凹陷深度为0.5-10mm。也就是说,当面板本体10水平放置时,凹陷部2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12cm2,凹陷部20的最大深度为0.5-10mm。
在如图1-图2所示的示例中,凹陷部20可以形成为一个,设置在面板加热区域40的中心,且凹陷部20可以形成为圆形,圆形凹陷部20的直径为20-280mm。由此,可使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进而降低了锅体的热量损失,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凹陷部20的个数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如图3-图4所示的实施例示例中,凹陷部20可以形成为多个,多个所述凹陷部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在加热区域40上,多个凹陷部20均形成为圆形,每个凹陷部20的直径为1-30mm。当然,对于凹陷部20的形状并不限于圆形,可以为方形或不规则形状等。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的示例中,加热区域40处设有一个环形凹陷部,该环形凹陷部为圆环形凹陷部,当然也可以是方形或多边形凹陷部。圆环形凹陷部的内径可以为20-80mm,外径可以为60-280mm。此外,也可以设置多个环形凹陷部,多个所述环形凹陷部同心设置且相互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面板本体10的厚度可以为3-12mm。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磁炉,包括上述的面板100。
相关技术中,电磁炉的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形成为平面,当锅体放置于面板本体10上时,锅体的整个底部与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完全接触,锅体底部所产生的高温会直接传递到面板本体10上,进而造成了锅体上热量的损失,降低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而且传递到面板本体10上的高温会进一步辐射到电磁炉内部,使各电磁炉内部组件(例如IGBT、桥堆、线圈盘、电容等)的工作温度上升,不利于电磁炉散热,进而缩短了电磁炉的寿命。
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炉,通过在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上设置凹陷部20,使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减少了两者的接触面积,由此有效地降低了由锅体传递至面板本体10的热量,同时也降低了由面板本体10传递至电磁炉内部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如图7-图8所示,下面以由二氧化硅(SiO2)制成的电磁炉面板为例,对相关技术中的电磁炉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磁炉的加热效果进行比较说明,值得理解的是,下列描述只是示例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由于空气的导热率为0.01-0.04W/mK,而二氧化硅SiO2的导热率为7.6W/mK,显然,空气的导热率远小于面板本体的导热率。图7为热效率对比图,其中系列1表示使用现有技术面板的电磁炉热效率曲线,系列2表示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面板的电磁炉热效率曲线,可以看到了电磁炉使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面板,其热效率比现有的要高,故本发明的面板能有效提高电磁炉的热效率;图8为电磁炉内部温度对比图,其中系列3表示使用了现有技术的面板的电磁炉的内部温度曲线,系列4表示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面板的电磁炉内部温度曲线,可以看到使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面板的电磁炉的温升明显比现有技术的电磁炉的温升低,故本发明的面板能有效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在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上设置凹陷部20,使锅体底面与面板本体1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有效地降低了由锅体传递至面板本体10的热量,同时也降低了由面板本体10传递至电磁炉内部的热量,进而提高了电磁炉的加热效率,延长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本体,所述面板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凹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12cm2,且最大凹陷深度为0.5-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为一个,所述凹陷部的圆形,所述凹陷部的直径为20-18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为多个,多个所述凹陷部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凹陷部均为圆形,每个所述凹陷部的直径为1-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由至少一个环形凹陷部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陷部为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环形凹陷部同心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陷部为圆环形凹陷部,所述圆环形凹陷部的内径为20-80mm,外径为60-280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本体的厚度为3-12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本体的上表面形成有与锅体相对的加热区域,所述凹陷部设在所述加热区域内。
11.一种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64776.1A CN105299713A (zh) | 2014-07-28 | 2014-07-28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64776.1A CN105299713A (zh) | 2014-07-28 | 2014-07-28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99713A true CN105299713A (zh) | 2016-02-03 |
Family
ID=55197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64776.1A Pending CN105299713A (zh) | 2014-07-28 | 2014-07-28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99713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74926Y (zh) * | 2001-04-09 | 2002-01-30 | 广东银港科技有限公司 | 电磁炉 |
CN2525407Y (zh) * | 2001-10-13 | 2002-12-11 | 温州市康尔微晶器皿有限公司 | 电热炉传热面板 |
CN201093565Y (zh) * | 2007-08-21 | 2008-07-3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电磁炉面板 |
KR20120087483A (ko) * | 2011-01-28 | 2012-08-07 | 주식회사 리홈 | 용기 확인 기능을 갖는 인덕션 렌지 |
CN204240441U (zh) * | 2014-07-28 | 2015-04-01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
2014
- 2014-07-28 CN CN201410364776.1A patent/CN10529971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474926Y (zh) * | 2001-04-09 | 2002-01-30 | 广东银港科技有限公司 | 电磁炉 |
CN2525407Y (zh) * | 2001-10-13 | 2002-12-11 | 温州市康尔微晶器皿有限公司 | 电热炉传热面板 |
CN201093565Y (zh) * | 2007-08-21 | 2008-07-3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电磁炉面板 |
KR20120087483A (ko) * | 2011-01-28 | 2012-08-07 | 주식회사 리홈 | 용기 확인 기능을 갖는 인덕션 렌지 |
CN204240441U (zh) * | 2014-07-28 | 2015-04-01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CN204730269U (zh) * | 2014-07-28 | 2015-10-28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06045B (zh) |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 |
KR101772189B1 (ko) | 전자유도가열 조리기기의 냉각장치 | |
CN204240441U (zh)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
CN105299713A (zh) | 用于电磁炉的面板及电磁炉 | |
CN205391020U (zh) | 红外煎烤机 | |
CN203987480U (zh) | 用于电磁炉加热的锅具及隔热锅底 | |
CN104768251A (zh) | 线圈盘组件和具有其的电磁炉 | |
CN204006174U (zh) | 电磁炉和锅具 | |
CN203341501U (zh) | 炖锅 | |
CN203501255U (zh) | 用于微波炉的烤盘组件 | |
KR101174051B1 (ko) | 유도가열부로 열전달을 감소시켜 내구성을 향상한 인덕션 레인지 | |
JP4827447B2 (ja) | 食品加熱用皿 | |
CN205690466U (zh) | 一种悬空加热支撑定位结构和悬空加热火锅 | |
CN203987494U (zh) | 用于电磁炉加热的锅具 | |
CN203828728U (zh) | 内胆和具有它的加热锅 | |
KR101651209B1 (ko) | 이중 탄소히터를 가진 전기 레인지 | |
CN203734867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及电热锅 | |
CN203501256U (zh) | 用于微波炉的烤盘组件 | |
CN217763564U (zh) | 一种柜式煲仔炉 | |
KR20160076099A (ko) | 조리의 편리성이 향상된 인덕션 레인지 | |
CN222527727U (zh) | 烹饪设备的面板组件及烹饪设备 | |
CN222527720U (zh) | 烹饪设备的面板组件及烹饪设备 | |
CN205988222U (zh) | 烹饪器具及其上盖 | |
CN209524544U (zh) | 一种防变形电磁炉 | |
CN202277211U (zh) | 均匀加热的电热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