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8525B - 供给装置和缝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供给装置和缝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78525B CN104878525B CN201510090141.1A CN201510090141A CN104878525B CN 104878525 B CN104878525 B CN 104878525B CN 201510090141 A CN201510090141 A CN 201510090141A CN 104878525 B CN104878525 B CN 1048785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air
- belt loop
- mounting portion
- loop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够向缝制装置供给与以往相比弯折部分的长度较短的袢带片的供给装置和缝制系统。供给装置包括载置部、按压部和一对夹持部。载置部的载置面载置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且不与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接触。按压部能压住载置于载置部的带状构件。一对夹持部各自具有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一对夹持部移动到分别与带状构件的两端部相对应的位置,而将被按压部压住的带状构件的两端部分别沿着载置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弯折。一对夹持部各自用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夹持袢带片的两端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给装置和缝制系统。
背景技术
有一种向缝制装置供给袢带片的袢带片供给装置。腰带等构件从袢带片下穿过。日本特许公开2003年第311059号公报所记载的袢带片供给装置用切断装置切断连续带状构件,制作规定长度的带状构件。袢带片供给装置用一对把持部分别夹持带状构件两端部。一对把持部呈叉子状。袢带片供给装置使把持部旋转而将带状构件两端部弯折,从而制作出袢带片。袢带片供给装置向缝制装置供给袢带片。
袢带片供给装置使把持部旋转而将袢带片两端部弯折。因此,弯折部分的长度会比较大。在弯折部分的长度较大且带状构件的长度较小时,弯折部分的两端部可能会碰到一起。此时,腰带等构件可能难以从袢带的内侧穿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供给装置和缝制系统,能够向缝制装置供给与以往相比弯折部分的长度较短的袢带片。
技术方案1的供给装置是向缝制装置供给通过将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弯折而成的袢带片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供给装置包括:载置部,其具有能载置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载置面;按压部,其能自上侧压住被载置于上述载置部上的上述带状构件;以及一对夹持部,它们各自具有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是沿上述带状构件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构件;上述载置部的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上述一对夹持部将被上述按压部压住的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的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两端弯折而制作上述袢带片,并且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用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自上下夹持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
在按压部压住带状构件时,一对夹持部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的两端弯折而制作袢带片。此时,与未用按压部压住带状构件时相比,供给装置能够抑制带状构件挠曲。一对夹持部能够更可靠地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的两端弯折。一对夹持部夹持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使把持部旋转而将带状构件的两端部弯折时相比,供给装置能够缩短弯折部分的长度。供给装置能够向缝制装置供给与以往相比弯折部分的长度较短的袢带片。
在技术方案2的供给装置中,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在处于通过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且与上述载置部正交的平面内的位置上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供给装置将带状构件的两端部分别沿着载置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弯折。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接近载置部的两端。与夹持袢带片的远离两端部的位置时相比,在夹持袢带片的接近两端部的位置时,供给装置能够缩短弯折部分的长度。一对夹持部分别在与载置部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夹持袢带片的两端部。供给装置能够缩短弯折部分的长度。
技术方案3、4的供给装置还包括:棒状的一对移动杆,其设于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且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处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并且沿上述带状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移动杆驱动部,其将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位置在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和处于上述载置部的延伸平面上的位置之间切换;第一夹持驱动部,其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在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和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内侧的位置之间移动;第二夹持驱动部,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下一成对的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中的处于上侧的上述第一构件向处于下侧的上述第二构件移动;第一移动控制部,其在上述按压部压住上述带状构件时,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到下方位置而分别下压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第一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第一移动控制部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之后,在上述第一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上方且上述第二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下方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内侧的位置,将上述带状构件的在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作用下发生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状态的上述两端部分别向上述内侧进一步弯折成与上述载置部大致平行,从而制作上述袢带片;以及第二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第一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之后,利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述第一构件向上述第二构件移动而自上下方向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一对移动杆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一对夹持部将带状构件的两端部分别进一步向内侧弯折成与载置部大致平行,从而制作袢带片。供给装置利用一对移动杆和一对夹持部分两个阶段弯折带状构件。与仅利用一对夹持部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弯折时相比,供给装置能够可靠地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弯折。
技术方案5~8的供给装置还包括:支承部,其支承上述一对夹持部;第三夹持驱动部,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支承轴,其以上述支承部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上述支承部;摆动部,其能使上述支承部以上述支承轴为中心摆动;摆动控制部,其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袢带片离开上述载置部时,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自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载置部相对的夹持位置向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缝制装置相对的供给位置摆动;以及第四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摆动控制部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摆动到上述供给位置时,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向上述缝制装置供给上述袢带片。供给装置进行夹持袢带片的动作和向缝制装置供给袢带片的动作。在供给装置中,夹持袢带片的结构和向缝制装置供给袢带片的结构需要互不冲突。供给装置的支承部能够以支承轴为中心摆动。与不能使支承部摆动时相比,供给装置能够简化载置部、按压部和一对夹持部的结构、动作。
技术方案9的供给装置还包括:供给部,其用于向上述载置部供给连续带状构件;切断部,其用于切断上述供给部所供给的上述连续带状构件而制作上述带状构件;以及切断控制部,其在上述按压部压住上述连续带状构件时利用上述切断部切断上述连续带状构件。在按压部压住连续带状构件时,供给装置切断连续带状构件。供给装置能够抑制切断面相对于连续带状构件(带状构件)的宽度方向歪斜。供给装置能够提高袢带片的成品品质。
技术方案10的供给装置还包括:第三夹持驱动部,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控制部,其在上述第二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自上下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之后,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自处于上述载置部的延伸平面上的位置向朝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移动;按压控制部,其在上述第二移动控制部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向上方移动之后,使上述按压部远离上述载置部;第三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按压控制部使上述按压部远离上述载置部之后,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袢带片离开上述载置部。在按压部远离载置部之后,一对夹持部沿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与在按压部压住袢带片的状态下使一对夹持部沿袢带片宽度方向移动时相比,供给装置能够使袢带片顺畅地离开载置部。供给装置能够抑制袢带片的弯折部分相对于袢带片的宽度方向歪斜。供给装置能够提高袢带片的成品品质。
技术方案11的供给装置还包括:第三夹持驱动部,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第四夹持控制部,其能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缝制装置的针板之上;第五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第四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针板之上,且上述缝制装置的压脚部压住位于上述针板上方的上述袢带片时,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向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在缝制装置的压脚部压住袢带片时,供给装置使夹持部向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与使夹持部沿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时相比,供给装置能够抑制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于袢带片的宽度方向歪斜。供给装置能够提高对袢带片的缝制的成品品质。
在技术方案12的供给装置中,上述第四夹持控制部能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缝制装置的针板之上,从而将上述袢带片供给到上述缝制装置;上述供给装置还包括第五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第四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针板之上,且上述缝制装置的压脚部压住位于上述针板上方的上述袢带片时,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向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在缝制装置的压脚部压住袢带片时,供给装置使夹持部向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与使夹持部沿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时相比,供给装置能够抑制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于袢带片的宽度方向歪斜。供给装置能够提高对袢带片的缝制的成品品质。
技术方案13的缝制系统包括供给装置和缝制装置,上述供给装置向上述缝制装置供给通过将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弯折而成的袢带片;上述缝制装置将上述袢带片缝制于缝制对象物,该缝制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载置部,其具有能载置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载置面;按压部,其能自上侧压住被载置于上述载置部上的上述带状构件;以及一对夹持部,它们各自具有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是沿上述带状构件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构件;上述载置部的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上述一对夹持部将被上述按压部压住的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的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两端弯折而制作上述袢带片,并且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用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自上下夹持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
在按压部压住带状构件时,一对夹持部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的两端弯折而制作袢带片。此时,与未用按压部压住带状构件时相比,缝制系统能够抑制带状构件挠曲。一对夹持部能够更可靠地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的两端弯折。一对夹持部夹持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与使把持部旋转而将带状构件的两端部弯折时相比,缝制系统能够缩短弯折部分的长度。缝制系统能够向缝制装置供给与以往相比弯折部分的长度较短的袢带片。
技术方案14的缝制系统还包括:棒状的一对移动杆,其设于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且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处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并且沿上述带状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移动杆驱动部,其将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位置在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和处于上述载置部的延伸平面上的位置之间的切换;第一夹持驱动部,其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且是在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和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内侧的位置之间移动;第二夹持驱动部,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下成一对的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中的处于上侧的上述第一构件向处于下侧的上述第二构件移动;第一移动控制部,其在上述按压部压住上述带状构件时,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到下方位置而分别下压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第一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第一移动控制部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之后,在上述第一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上方且上述第二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下方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内侧的位置,将上述带状构件的在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作用下发生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状态的上述两端部分别向上述内侧进一步弯折成与上述载置部大致平行,从而制作上述袢带片;第二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第一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之后,利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述第一构件向上述第二构件移动而自上下方向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一对移动杆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一对夹持部将带状构件的两端部分别进一步向内侧弯折成与载置部大致平行,从而制作袢带片。缝制系统利用一对移动杆和一对夹持部分两个阶段弯折带状构件。与仅利用一对夹持部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弯折时相比,缝制系统能够可靠地将带状构件沿着载置部弯折。
技术方案15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缝制系统还包括:第三夹持驱动部,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第四夹持控制部,其能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缝制装置的针板之上;压脚部,其能自上侧压住位于上述缝制装置的针板上方的上述袢带片;压脚部控制部,其在上述第四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针板之上时,利用上述压脚部自上侧压住上述一对夹持部所夹持的上述袢带片;第五夹持控制部,其在上述压脚部控制部使上述压脚部压住上述袢带片时,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向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在压脚部压住袢带片时,缝制系统使夹持部向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与使夹持部沿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时相比,缝制系统能够抑制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于袢带片的宽度方向歪斜。缝制系统能够提高对袢带片的缝制的成品品质。
在技术方案16的缝制系统中,上述压脚部自上侧压住上述袢带片的包括一对弯折部分的一部分在内的范围。缝制系统能够抑制在一对夹持部向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时,袢带片的弯折部分与一对夹持部一同向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缝制系统能够抑制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一对夹持部移动前的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比发生变化。缝制系统能够提高对袢带片的缝制的成品品质。
技术方案17的缝制系统该缝制系统还包括解除控制部,其在上述压脚部控制部使上述压脚部压住上述袢带片时,解除上述一对夹持部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的作用下分别对上述袢带片的夹持;在上述解除控制部解除了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对上述袢带片的夹持时,上述第五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向上述袢带片的上述外侧移动。与在一对夹持部分别夹持着袢带片的状态下使一对夹持部分别向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时相比,缝制系统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袢带片的弯折部分与一对夹持部一同移动。缝制系统能够提高对袢带片的缝制的成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支承部51位于供给位置且支承台54处于延伸位置时的缝制系统1的俯视图。
图2是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第一装置10的主视图。
图3是一对夹持部41、46自上下夹持住袢带片7时的、图2中的载置部11附近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4是刀19处于待机位置时的第一装置10的局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5是按压部12和一对移动杆13、14处于待机位置时的第一装置10的右视图。
图6是图1的状态时的第二装置40和缝纫机3的主视图。
图7是支承部51位于夹持位置且支承台54处于待机位置时的第一装置10和第二装置40的俯视图。
图8是缝制系统1的框图。
图9是缝制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图7的状态时的第二装置40的右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按压部12压住带状构件8时的载置部11、带状构件8、按压部12和一对移动杆13、1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一对移动杆13、14压住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时的载置部11、带状构件8、按压部12和一对移动杆13、14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3是支承部51位于夹持位置且支承台54移动到延伸位置时的第一装置10和第二装置40的俯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一对夹持部41、46移动到与载置部11的长度方向89上的两端111、112相对应的位置时的载置部11、带状构件8、按压部12、一对移动杆13、14和一对夹持部41、46的顶端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5是图14的状态时的第一装置10和第二装置40的俯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用一对夹持部41、46自上下夹持住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9上的两端部68、69时的载置部11、袢带片7、按压部12、一对移动杆13、14和一对夹持部41、46的顶端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7是一对夹持部41、46夹持袢带片7且支承台54移动到待机位置时的第一装置10和第二装置40的俯视图。
图18是支承部51位于供给位置且支承台54处于待机位置时的缝纫机3和第二装置40的俯视图。
图19是压脚82压住袢带片7时的袢带片7和压脚82的左视图。
图20是第一构件42、47分别离开第二构件43、48时的袢带片7和压脚82的左视图。
图21是一对夹持部41、46移动到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外侧时的、袢带片7、压脚82和一对夹持部41、46的左视图。
图22是缝纫机3将袢带片7缝制于布料9时的袢带片7和压脚8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3说明缝制系统1、袢带片供给装置2和缝纫机3的构造。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中箭头所示的上下、左右、前后。
缝制系统1制作用于供绳状构件穿过的袢带片7。然后,缝制系统1将袢带片7缝制于缝制对象物(布料或皮革)。缝制系统1包括袢带片供给装置2和缝纫机3。袢带片7是将带状构件8(参照图11)在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上弯折而成的构件。袢带片供给装置2将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弯折而制作袢带片7。袢带片供给装置2向缝纫机3供给袢带片7。缝纫机3将袢带片供给装置2所供给的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缝制于缝制对象物上。袢带片供给装置2与缝纫机3相邻地配置。
袢带片供给装置2包括第一装置10、第二装置40和驱动部66。在俯视状态下,第一装置10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与缝纫机3的长边方向(前后方向)成大致直角。第一装置10用连续带状构件制作规定长度的带状构件8,再对带状构件8进行弯折。连续带状构件是由例如布料或皮革构成的连续的带状的构件。
第一装置10主要包括供给部15、切断部18、载置部11、按压部12、一对移动杆13、14和驱动部21~驱动部27(参照图8)。供给部15保持连续带状构件,并牵出规定长度的连续带状构件,将其向载置部11供给。供给部15包括保持部16和牵出部17。保持部16保持连续带状构件。牵出部17自驱动部23获得动力而自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向抓取位置移动。待机位置是牵出部17在处于载置部11的左方时所处的位置。抓取位置是牵出部17在保持部16所保持的连续带状构件的一端部配置于牵出部17的抓取构件172上侧时所处的位置。具体而言,抓取位置是牵出部17在止挡件29抵接于驱动部23主体时所处的位置。止挡件29固定于驱动部23的臂部。
牵出部17在右端部具有抓取构件171、172。抓取构件171、172沿连续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抓取构件171位于抓取构件172的上方。牵出部17自驱动部24(参照图8)获得动力而使抓取构件171向抓取构件172侧移动。牵出部17用抓取构件171、172自上下夹住并抓取连续带状构件的一端部(左端)。牵出部17自驱动部23获得动力而自保持部16牵出规定长度的连续带状构件,将其向载置部11供给。然后,牵出部17自驱动部25获得动力而向待机位置移动。驱动部23~驱动部25为气缸。连续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是牵出部17牵出连续带状构件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续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与连续带状构件的长边方向一致。在俯视状态下,连续带状构件的宽度方向与连续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正交。连续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分别与带状构件8(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一致。
切断部18切断由供给部15供给到载置部11的连续带状构件而制作带状构件8。切断部18在左右方向上处于保持部16和载置部11之间。切断部18包括刀19和砧座20。刀19位于连续带状构件的供给路径的上方。砧座20位于刀19的下方,连续带状构件的供给路径隔在刀19和砧座20之间。刀19在靠砧座20侧的部分(下端)具有刃部。刃部与连续带状构件的宽度方向大致平行(沿前后方向)地延伸。如图4所示,刀19与驱动部26的下端相连结。驱动部26为气缸,使刀19沿上下方向移动。在驱动部26使刀19自图4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下方时,刀19自待机位置移动到切断位置。切断位置是刀19的刃部及砧座20与连续带状构件接触的位置。待机位置是刀19在位于切断位置的上方时所处的位置。刀19在图4所示的状态时位于待机位置。砧座20承接移动到切断位置的刀19。驱动部27位于砧座20的下方。驱动部27为气缸。砧座20能够自驱动部27获得动力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在驱动部26使刀19自图4所示的位置向下方移动时,砧座20自驱动部27获得动力而向上方移动。刀19横跨连续带状构件的供给路径地移动,从而切断供给路径上的连续带状构件。
载置部11是俯视时呈矩形的板构件。载置部11在上表面具有能载置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载置面113(参照图11)。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袢带片供给装置2而言,用牵出部17牵出连续带状构件并将其载置于载置面113上,再用切断部18切断连续带状构件而制作规定长度的带状构件。载置面113是载置部11所具有的表面中的与按压部12相对的面。载置面113呈平面状,沿水平方向延伸。在将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载置于载置面113上时,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载置部1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载置部11在左右方向两端部具有两端111、112。载置面113不与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接触。载置部1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对应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载置部1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载置部11可以更换为左右方向长度不同的载置部。能够通过更换载置部11,将袢带片7的长度变更为与更换后的载置部相对应的长度。
如图5所示,按压部12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按压部12的上表面自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向前端部去而朝下方倾斜。按压部12的前端部设于朝上方离开载置部11的待机位置。按压部12的后端部与轴122相连接。驱动部21位于按压部12的上方。驱动部21在按压部12的前端和轴122之间与按压部12相连接。驱动部21驱动按压部12使其以轴122为支点上下摆动。按压部12自驱动部21获得动力而自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图3所示的按压位置移动。按压位置为比待机位置靠载置部11侧的位置。按压部12在处于按压位置时,自上侧压住载置于载置部11上的连续带状构件(带状构件8、袢带片7)。按压部12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按压部12配置于载置部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
如图2、图3所示,一对移动杆13、14设于向上方离开载置部11的位置。一对移动杆13、14设于分别与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参照图14)相对应的位置。一对移动杆13、14沿带状构件8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延伸。与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对应的位置是在左右方向上比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稍靠外侧的位置。一对移动杆13、14的后端固定于装配构件221、222。装配构件221、222各自沿上下方向延伸,且装配构件221、222各自的上端部与连结部223相连结。连结部223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构件,与驱动部22相连结。一对移动杆13、14能够经由连结部223、装配构件221、222自驱动部22获得动力而在与载置部11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在按压部12压住带状构件8时,一对移动杆13、14自驱动部22获得动力而自待机位置(参照图3)向下降位置(参照图12)移动。待机位置是向上方离开载置部11的位置。下降位置是载置部11的延伸设置面90上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一对移动杆13、14和载置部11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驱动部21、22为气缸。可以根据装配于第一装置10上的载置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而变更一对移动杆13、14之间的间隔。
第二装置40与第一装置10协同制作袢带片7。第二装置40向缝纫机3供给制作好的袢带片7。如图6、图7所示,第二装置40主要包括支承部51、轴52、轴53、支承台54、引导部55、连结部56、驱动部61~驱动部65以及一对夹持部41、46。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二装置40的长边方向中的靠一对夹持部41、46的那一侧设为第二装置40的一端侧,将第二装置40的长边方向中的靠轴52的那一侧设为第二装置40的另一端侧。第二装置40的一端侧是第二装置40的各构成要素的一端侧。第二装置40的另一端侧是第二装置40的各构成要素的另一端侧。
一对夹持部41、46将被按压部12压住的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参照图11)分别沿着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参照图14)弯折而制作袢带片7。一对夹持部41、46自上下夹持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68、69(参照图14)。
如图6、图10所示,一对夹持部中的夹持部41包括第一构件42、第二构件43、弹簧44和轴45,一对夹持部中的夹持部46包括第一构件47、第二构件48、弹簧49和轴50。第一构件42、第一构件47、第二构件43和第二构件48皆为棒状的构件,与带状构件8的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第一构件42能够以轴45为中心上下摆动,第一构件47能够以轴50为中心上下摆动。弹簧44向使第一构件42离开第二构件43的方向施力,弹簧49向使第一构件47离开第二构件48的方向施力。第一构件42自驱动部61获得动力而向第二构件43那一侧(下方)移动,第一构件47自驱动部62获得动力而向第二构件48那一侧(下方)移动。驱动部61、62为气缸。驱动部61设于第一构件42的上方,驱动部62分别设于第一构件47的上方。夹持部41与夹持部46平行地配置。夹持部41和夹持部46配置于在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驱动部63为气动卡盘,固定于支承台54之上。驱动部63在上表面设有一对导引部67。一对导引部67以能够彼此接近或离开的方式相连结。一对导引部67分别固定第二构件43的后端部和第二构件48的后端部。当驱动部63驱动时,一对导引部67彼此接近或离开。即,驱动部63能够使夹持部41和夹持部46之间在水平面上的间隔变更为图15所示的夹持位置和图7所示的离开位置。驱动部63使一对夹持部41、46各自均等地平行移动,从而变更一对夹持部41、46之间的间隔。夹持位置处的夹持部41和夹持部46之间的间隔小于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离开位置处的夹持部41和夹持部46之间的间隔大于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
支承部51是矩形的板状的构件。支承部51隔着支承台54和引导部55支承一对夹持部41、46。轴53呈圆棒状,沿上下方向延伸。轴53的一端部(上端部)连结于支承部51的长边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轴53的另一端部(下端部)被螺钉57固定于作业台5。轴53以支承部51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支承部51。连结部56连结于支承部51的一端侧的下表面。支承部51借助连结部56与驱动部66相连结。支承部51能够自驱动部66获得动力,而以轴53为支点在图1所示的供给位置和图7所示的夹持位置之间摆动。供给位置是支承部51在第二装置40的长边方向与缝纫机3的长边方向正交时所处的位置。缝纫机3的长边方向为前后方向。在支承部51处于供给位置时,一对夹持部41、46与缝纫机3相对。夹持位置是支承部51在第二装置40的长边方向与第一装置10的长边方向正交时所处的位置。第一装置10的长边方向为左右方向。在支承部51处于夹持位置时,一对夹持部41、46与第一装置10相对。此时,一对导引部67分别位于左右排列的位置。驱动部63以使一对导引部67能够分别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引导该一对导引部67。
支承台54支承一对夹持部41、46的另一端侧的下表面。引导部55呈自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的直线轨道状。引导部55以支承台54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该支承台54。支承台54自驱动部64获得动力而沿着引导部55在图18、图7所示的待机位置和图1、图13所示的延伸位置之间移动。驱动部64为气缸。待机位置是支承台54在驱动部64的臂部退回到另一端侧时所处的位置。延伸位置是支承台54在驱动部64的臂部伸出到一端侧时所处的位置。在支承台54移动时,一对夹持部41、46也与支承台54一同移动。轴52设于支承部51的另一端侧的上方。支承部51能够自驱动部65获得动力而以轴52为支点摆动。驱动部65通过使支承部51以轴52为支点摆动而变更一对夹持部41、46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缝纫机3是具有公知结构的工业用缝纫机。如图1、图6所示,缝纫机3包括机座部71、支柱部72、机臂部73和前端部74。机座部71沿前后方向延伸。机座部71在上部设有针板77、压脚驱动机构81(参照图8)和压脚82。针板77具有容针孔78。压脚驱动机构81设于支柱部72的前方。压脚驱动机构81自驱动部97(参照图8)获得动力而使压脚82沿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移动。压脚82自上侧压住位于针板77上方的袢带片7。如图18所示,压脚82的顶端侧(左端侧)为分支为前后两股的顶端部821、822。顶端部821、822沿左右方向延伸。压脚82用顶端部821、822压住袢带片7的比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靠内侧的部位。
机座部71在内部包括梭子机构、输送机构和切线机构80(参照图8)等。梭子机构使容纳底线的旋梭旋转。输送机构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输送布料9。输送机构与压脚驱动机构81一同使布料9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支柱部72自机座部71的后端部朝上方延伸。支柱部72在内部具有缝纫机马达98等。机臂部73自支柱部72的上端部朝前方延伸。机臂部73与机座部71的上表面相对。机臂部73在内部具有主轴79等。主轴79的后端与缝纫机马达98相连接。缝纫机马达98使主轴79旋转。前端部74设于机臂部73的前端,在内部设有针杆上下运动机构和挑线杆驱动机构等。
主轴79向针杆上下运动机构和挑线杆驱动机构传递伴随缝纫机马达98的驱动而产生的旋转力,从而驱动针杆上下运动机构和挑线杆驱动机构。针杆上下运动机构使针杆75上下运动。针杆75向下方延伸。针杆75的下端侧自前端部74的下侧露出。针杆75能够在下端安装机针76。在针杆75下降到最下方位置时,机针76的下端穿过设于针板77的容针孔78而到达旋梭。旋梭与针杆75协作,将底线交织在机针76所保持的面线上。挑线杆驱动机构将交织于底线上的面线上提到针板77之上。缝纫机3在布料9上形成针迹。
参照图8说明缝制系统1的电气结构。缝制系统1的控制部4同步控制袢带片供给装置2和缝纫机3。控制部4包括CPU101、ROM102、RAM103、信号线104、输入输出接口(I/F)105和外部通信I/F106。CPU101、ROM102、RAM103借助信号线104与输入输出I/F105电连接。外部通信I/F106与输入输出I/F105电连接。CPU101对袢带片供给装置2和缝纫机3进行控制,按照ROM102所存储的各种程序执行与袢带片7的制作、缝制相关的各种运算和处理。ROM102存储各种程序和各种初始设定参数等。RAM103临时存储设定值和CPU101的运算结果等。外部通信I/F106负责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CPU101借助外部通信I/F106、输入输出I/F105与袢带片供给装置2、缝纫机3进行通信。
袢带片供给装置2包括CPU31、ROM32、RAM33、信号线34、输入输出I/F35、外部通信I/F36、驱动部21~驱动部27以及驱动部61~驱动部66。CPU31、ROM32、RAM33借助信号线34与输入输出I/F35电连接。外部通信I/F36、驱动部21~驱动部27、驱动部61~驱动部66与输入输出I/F35电连接。CPU31按照来自控制部4的指示对袢带片供给装置2进行控制,执行与袢带片7的制作、供给相关的各种运算和处理。ROM32存储各种程序和各种初始设定参数等。RAM33临时存储设定值和CPU31的运算结果等。外部通信I/F36负责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CPU31借助外部通信I/F36、输入输出I/F35与控制部4进行通信。
驱动部21为按压部12的驱动源。驱动部21按照CPU31的指示使按压部12向上方或下方摆动。驱动部22为一对移动杆13、14的驱动源。驱动部22按照CPU31的指示使一对移动杆13、14向上方或下方移动。驱动部22按照CPU31的指示将一对移动杆13、14的位置在待机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切换。驱动部23~驱动部25为牵出部17的驱动源。驱动部23按照CPU31的指示利用牵出部17将连续带状构件牵出到载置部11的载置面113上。驱动部24按照CPU31的指示利用牵出部17抓取连续带状构件。驱动部25按照CPU31的指示使牵出部17向左方移动。驱动部26为刀19的驱动源。驱动部26按照CPU31的指示使刀19向上方或下方移动。驱动部27为砧座20的驱动源。驱动部27按照CPU31的指示使砧座20向上方或下方移动。
驱动部61为夹持部41的第一构件42的驱动源。驱动部61按照CPU31的指示使第一构件42向下方移动。驱动部62是夹持部46的第一构件47的驱动源。驱动部62按照CPU31的指示使第一构件47向下方移动。驱动部63是变更夹持部41和夹持部46之间的间隔时的驱动源。驱动部63按照CPU31的指示扩大或缩小夹持部41和夹持部46之间的间隔。驱动部64是使一对夹持部41、46沿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移动时的驱动源。驱动部64按照CPU31的指示使一对夹持部41、46向第二装置40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驱动部65是调整一对夹持部41、46的上下位置时的驱动源。驱动部65按照CPU31的指示使一对夹持部41、46向上方或下方摆动。驱动部66是使第二装置40(支承部51)在俯视状态下摆动时的驱动源。驱动部66按照CPU31的指示使第二装置40摆动。
缝纫机3包括CPU91、ROM92、RAM93、信号线94、输入输出I/F95、外部通信I/F96、驱动部97、驱动部99和缝纫机马达98。CPU91、ROM92、RAM93借助信号线94与输入输出I/F95电连接。外部通信I/F96、驱动部97、驱动部99、缝纫机马达98与输入输出I/F95电连接。CPU91按照来自控制部4的指示对缝纫机3进行控制,执行与袢带片7的配置、缝制相关的各种运算和处理。ROM92存储各种程序和各种初始设定参数等。RAM93临时存储设定值和CPU91的运算结果等。外部通信I/F96负责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CPU91借助外部通信I/F96、输入输出I/F95与控制部4进行通信。驱动部97为压脚驱动机构81的驱动源。驱动部97按照CPU91的指示利用压脚驱动机构81使压脚82上下、左右、前后移动。缝纫机马达98为主轴79的驱动源。缝纫机马达98按照CPU91的指示使主轴79旋转。驱动部99为切线机构80的驱动源。驱动部99按照CPU91的指示驱动切线机构80,将面线和底线切断。
参照图9说明由控制部4的CPU101、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CPU31和缝纫机3的CPU91协作执行的缝制控制处理。操作者接通缝制系统1的电源,并操作操作部输入开始指示。此时,CPU101自ROM102读取缝制控制处理的程序,并按照程序所含的指示执行处理。在处理开始时,袢带片供给装置2为图7中的状态。支承部51处于夹持位置。一对夹持部41、46处于离开位置。支承台54处于待机位置。按压部12、牵出部17和刀19各自处于待机位置,不过图中未示出。牵出部17的抓取构件171、172彼此之间隔开间隔。
CPU101向袢带片供给装置2输出执行向载置部11供给连续带状构件的处理的指示。CPU31接收来自CPU101的指示,并按照指示依次执行后续的处理。CPU31控制驱动部23和驱动部24而将连续带状构件牵出规定长度,向载置部11供给连续带状构件(S1)。详细而言,CPU31驱动驱动部23而使供给部15的牵出部17自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向抓取位置移动。CPU31驱动驱动部24而使抓取构件171向抓取构件172侧移动。抓取构件171、172自上下抓取连续带状构件的一端部。CPU31驱动驱动部23而使牵出部17自抓取位置向切断位置移动。切断位置处于待机位置和抓取位置之间。牵出部17在位于切断位置时处于载置部11的左方。
CPU31驱动驱动部21而使按压部12自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图3所示的按压位置下降(S2)。按压部12自上侧压住连续带状构件。CPU31控制驱动部26、27而使刀19、砧座20自图4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切断位置移动,从而切断连续带状构件(S3)。然后,CPU31控制驱动部26、27而使刀19、砧座20自切断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CPU31控制驱动部24而使抓取构件171远离抓取构件172。CPU31控制驱动部25而使牵出部17自切断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
如图11所示,袢带片供给装置2通过S1~S3的处理将规定长度的带状构件8置于载置部11的载置面113上。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89上的两端部86、87不与载置面113接触。两端部86、87处于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的外侧。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89上的中心C与载置部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C一致。CPU31控制驱动部22而使一对移动杆13、14自图11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图12所示的下降位置移动(S4)。延伸设置面90是通过载置部11的上下方向上中心的水平面。延伸设置面90也可以是包括载置部11的上表面(按压部12侧的表面)在内的平面。延伸设置面90也可以是包括载置部11的下表面在内的平面。下降位置可以是一对移动杆13、14分别横跨延伸设置面90或分别与延伸设置面90接触的位置。如图12所示,一对移动杆13、14分别在下降位置下压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一对移动杆13、14分别将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沿着载置部11向下方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
CPU31控制驱动部64、63而使一对夹持部41、46移动到与载置部11相对应的位置(S5)。详细而言,CPU31控制驱动部64而使支承台54自图7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图13所示的延伸位置移动。此时,如图1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一对夹持部41、46的一端(顶端)在长度方向89上位于载置部11的外侧。第一构件42、47的一端(顶端)处于载置部11的上方。第二构件43、48的一端(顶端)处于载置部11的下方且处于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的下端位置的上方。如图15所示,CPU31控制驱动部63而使一对夹持部41、46分别移动到与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相对应的位置。此时,一对夹持部41、46各自到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的距离小于一对夹持部41、46各自到载置部11的长度方向89上的中心的距离。详细而言,一对夹持部41、46各自在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89上自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的外侧的位置向图14中的实线所示的内侧的位置平行移动。在图14中,实线所示的夹持部41的左端处于通过载置部11的左端111的平面D1上。夹持部46的右端处于通过载置部11的右端112的平面D2上。平面D1、D2均与载置部11的延伸设置面90(参照图12)正交。即,一对夹持部41、46在处于通过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的平面D1、D2内的位置。第二构件43、48将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分别在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89上向内侧弯折。如图14所示,一对夹持部41、46将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分别沿着载置部11弯折大致180度,从而制作袢带片7。
CPU31控制驱动部61、62而用一对夹持部41、46自上下夹持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9上的两端部68、69(S6)。详细而言,一对夹持部41、46的第一构件42、47分别自驱动部61、62获得动力而向第二构件43、48侧移动。如图16所示,一对夹持部中的夹持部41用第一构件42和第二构件43自上下夹持袢带片7,一对夹持部中的夹持部46用第一构件47和第二构件48自上下夹持袢带片7。CPU31控制驱动部22而使一对移动杆13、14自图16所示的下降位置向图3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S7)。
CPU31驱动驱动部21而使按压部12自图16所示的按压位置向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S8)。CPU31驱动驱动部64而使一对夹持部41、46沿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移动(S9)。详细而言,CPU31驱动驱动部64而使支承台54自图15所示的延伸位置向图17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如图17所示,一对夹持部41、46在夹持着袢带片7的两端部68、69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袢带片7与一对夹持部41、46一同平行移动而离开载置部11。当一对夹持部41、46和袢带片7离开载置部11时,第一构件42、47分别向第二构件43、48侧移动。第一构件42和第二构件43之间的间隔缩小,第一构件47和第二构件48之间的间隔缩小。
当一对夹持部41、46移动而使袢带片7离开载置部11之后,CPU31驱动驱动部66而使支承部51向一对夹持部41、46与缝纫机3相对的位置摆动(S10)。详细而言,CPU31驱动驱动部66而使支承部51自图17所示的夹持位置向图18所示的供给位置摆动。CPU31驱动驱动部64而使一对夹持部41、46向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左方)移动(S11)。一对夹持部41、46在沿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移动后位于布料9(针板77)的上方。布料9位于针板77的上表面。详细而言,CPU31驱动驱动部64而使支承台54自图18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图1所示的延伸位置移动。CPU31驱动驱动部65而使一对夹持部41、46向下方移动(S12)。一对夹持部41、46的顶端侧的下表面与布料9的上表面接触。CPU31向控制部4输出表示S12的处理结束的指示。
控制部4的CPU101接收来自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指示,向缝纫机3输出使压脚82下降的指示。缝纫机3的CPU91接收控制部4所输出的指示,驱动驱动部97而使压脚82向下方移动(S13)。如图19所示,压脚82自单点划线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实线所示的缝制位置移动。待机位置是压脚82在远离到位于布料9上方的袢带片7的上方时所处的位置。缝制位置是压脚82在自上方压住袢带片7时所处的位置。压脚82的顶端部821、822均处于一对夹持部41、46之间。顶端部821压住包括范围38在内的范围。范围38包括袢带片7的一个弯折部分118的一部分。顶端部822压住包括范围39在内的范围。范围39包括袢带片7的另一个弯折部分119的一部分。压脚82自上侧压住包括袢带片7的一对弯折部分118、119各自的一部分在内的范围。CPU91向控制部4输出表示S13的处理结束的指示。控制部4的CPU101接收缝纫机3所输出的指示,向袢带片供给装置2输出执行使一对夹持部41、46松开袢带片7的处理的指示。
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CPU31接收控制部4所输出的指示。CPU31停止驱动部61、62的驱动,从而解除一对夹持部41、46对袢带片7的夹持(S14)。如图20所示,当停止驱动部61、62的驱动时,第一构件42、47分别在弹簧44、49的作用下远离第二构件43、48。
CPU31驱动驱动部63而使一对夹持部41、46分别向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外侧移动(S15)。具体而言,CPU31驱动驱动部63而使一对夹持部41、46分别向在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上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如图21所示,压脚82在维持袢带片7的弯折部分118、119的位置不变的状态下,压住袢带片7。
CPU31驱动驱动部64而使支承台54自延伸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从而使一对夹持部41、46向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右方)移动(S16)。CPU31向控制部4输出表示S16的处理结束的指示。控制部4的CPU101接收袢带片供给装置2所输出的指示。CPU101向缝纫机3输出执行将袢带片7缝制于布料9的处理的指示。
缝纫机3的CPU91接收控制部4所输出的指示。CPU91驱动驱动部97、缝纫机马达98而将袢带片7的两端部68、69分别缝制于布料9(S17)。在缝制袢带片7的处理结束时,CPU91驱动驱动部99而切断面线和底线(S17)。如图22所示,缝纫机3在袢带片7的两端部68、69形成用虚线示出的针迹151、152。针迹151、152在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上分别处于压脚82的顶端部821、822的外侧。缝纫机3的CPU91向控制部4输出表示S17的处理结束的指示。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CPU31驱动驱动部66而使支承部51自供给位置向夹持位置摆动(S18)。CPU31向控制部4输出表示S18的处理结束的指示。控制部4的CPU101在接收到缝纫机3和袢带片供给装置2各自输出的指示时结束缝制控制处理。
缝制系统1相当于本发明的缝制系统。袢带片供给装置2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装置。缝纫机3相当于本发明的缝制装置。载置部11相当于本发明的载置部。载置面113相当于本发明的载置面。支承部51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轴53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轴。供给部15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部。第一构件42、4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构件。第二构件43、4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构件。一对夹持部41、46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夹持部。一对移动杆13、14相当于本发明的一对移动杆。切断部18、驱动部26和驱动部27相当于本发明的切断部。按压部12、驱动部21相当于本发明的按压部。驱动部22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杆驱动部。驱动部66相当于本发明的摆动部。驱动部6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夹持驱动部。驱动部61、6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夹持驱动部。驱动部6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夹持驱动部。执行图9中S4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第一移动控制部发挥功能。执行S7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第二移动控制部发挥功能。执行S5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夹持控制部发挥功能。执行S6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夹持控制部发挥功能。执行S10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摆动控制部发挥功能。执行S11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夹持控制部发挥功能。执行S3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切断控制部发挥功能。执行S8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按压控制部发挥功能。执行S9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夹持控制部发挥功能。压脚82相当于本发明的压脚部。执行S13的处理的CPU91相当于本发明的压脚部控制部。执行S15的处理的CPU31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夹持控制部发挥功能。弹簧44、49和执行S14的处理的CPU31相当于本发明的解除控制部。
在袢带片供给装置2中,在按压部12压住带状构件8时,一对夹持部41、46将带状构件8沿着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弯折而制作袢带片7。此时,与未用按压部12压住带状构件8时相比,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抑制带状构件8挠曲。一对夹持部41、46能够更可靠地将带状构件8沿着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弯折。一对夹持部41、46移动到分别与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相对应的位置,并夹持袢带片7的两端部68、69。与使把持部旋转而将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弯折时相比,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缩短弯折部分118、119的长度。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向缝纫机3供给与以往相比弯折部分118、119的长度较短的袢带片7。
在袢带片供给装置2制作完袢带片7时,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9上的两端部68、69接近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与夹持袢带片7的远离两端部的位置时相比,在夹持袢带片7的接近两端部的位置时,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缩短弯折部分118、119的长度。如图16所示,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一对夹持部41、46分别在与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相对应的位置处夹持袢带片7的两端部68、69。因此,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缩短袢带片7的弯折部分118、119的长度。
如图12所示,袢带片供给装置2使一对移动杆13、14移动而将带状构件8沿着载置部11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S4)。如图14所示,一对夹持部41、46将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分别进一步向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89上的内侧弯折成与载置部11大致平行,从而制作袢带片7(S5)。袢带片供给装置2利用一对移动杆13、14和一对夹持部41、46分两个阶段将带状构件8弯折大致180度。与仅利用一对夹持部41、46弯折带状构件8时相比,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可靠地将带状构件8沿着载置部11弯折。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的形状带有圆角。因此,与载置部11的两端不带圆角时相比,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容易将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68、69沿着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弯折。
袢带片供给装置2进行夹持袢带片7的动作(S1~S9)和向缝纫机3供给袢带片7的动作(S11、S12、S14~S16)。在袢带片供给装置2中,夹持袢带片7的结构与向缝纫机3供给袢带片7的结构需要互不冲突。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支承部51能够以轴53为中心摆动。与不能使支承部51摆动时相比,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简化载置部11、按压部12和一对夹持部41、46的结构、动作。与支承部51处于供给位置时相比,在支承部51处于夹持位置时,缝纫机3相对远离第二装置40。在支承部51处于夹持位置时,操作者容易进行在缝纫机3上更换布料9的作业、将布料9配置于期望的位置的作业。因此,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提高操作者向缝纫机3配置布料9的作业的操作性。
在按压部12压住连续带状构件时,袢带片供给装置2切断连续带状构件(S2、S3)。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抑制切断面相对于连续带状构件(带状构件8)的宽度方向歪斜。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提高袢带片7的成品品质。在按压部12远离载置部11之后,一对夹持部41、46向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前方)移动(S8、S9)。与在按压部12压住袢带片7的状态下使一对夹持部41、46沿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移动时相比,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使袢带片7顺畅地离开载置部11。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抑制袢带片7的弯折部分118、119相对于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歪斜。袢带片供给装置2能够提高袢带片7的成品品质。
在压脚82压住袢带片7时(S13),缝制系统1使一对夹持部41、46向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外侧移动(S15)。与使夹持部沿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的缝制系统相比,缝制系统1能够抑制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上的两端部相对于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歪斜。缝制系统1能够提高对袢带片7的缝制的成品品质。
压脚82的顶端部821、822分别自上侧压住袢带片7的包括一对弯折部分118、119的一部分在内的范围38、39。缝制系统1能够抑制在一对夹持部41、46向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的外侧移动时(S15),袢带片7的弯折部分118、119与一对夹持部41、46一同移动。缝制系统1能够抑制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一对夹持部41、46移动前的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比发生变化。缝制系统1能够提高对袢带片7的缝制的成品品质。
缝制系统1在解除一对夹持部41、46在驱动部61、62的驱动下对袢带片7的夹持之后(S14),使一对夹持部41、46向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外侧移动(S15)。与一对夹持部41、46分别在自上下夹持着袢带片7的状态下向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8外侧移动时相比,缝制系统1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袢带片7的弯折部分118、119与一对夹持部41、46一同移动。缝制系统1能够提高对袢带片7的缝制的成品品质。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控制部4也可以设于缝纫机3或袢带片供给装置2。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CPU31可以直接控制缝纫机3的驱动部97、99和缝纫机马达98。袢带片供给装置2、缝纫机3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一对移动杆13、14各自只要为棒状即可。一对移动杆13、14各自的形状、配置和移动方向可以适当变更。袢带片供给装置2也可以不具有一对移动杆13、14。例如,一对夹持部41、46也可以通过使第二构件43、48自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的上方向下方移动,从而如图12所示那样将带状构件8的两端部86、87弯折。
一对夹持部41、46夹持袢带片7的位置优选是与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相对应的位置。与载置部11的两端111、112相对应的位置也可以是处于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89上的平面D1、D2内侧的位置。一对夹持部41、46夹持袢带片7的位置也可以是夹持部4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处于通过载置部11的左端111的平面D1内,且夹持部4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处于通过载置部11的右端112的平面D2内的位置。
支承部51在驱动部66的驱动下的摆动量可以根据缝纫机3和袢带片供给装置2的配置、袢带片7相对于缝纫机3的长边方向的载置方向等而变更。如以往的缝制系统那样,在针板77、载置部11和一对夹持部41、46配置在同一直线上时等情况下,袢带片供给装置2可以适当不具有支承部51、轴53和驱动部66。此时,袢带片供给装置2可以省略S10的处理。
在按压部12能够沿袢带片7的宽度方向移动时等情况下,S6的处理可以省略。袢带片供给装置2在直接向载置部11供给带状构件8时等情况下,也可以不具有供给部15、切断部18和驱动部23~驱动部27。此时,S1~S3的处理可以省略或变更。袢带片供给装置2所具有的驱动部21~驱动部27、驱动部61~驱动部66均可以适当变更为马达等其他的驱动器。
压脚82的形状、大小、配置等可以适当变更。压脚82的顶端也可以不分为两股。压脚82的顶端部821、822也可以自左方向右方延伸。袢带片7的长度方向上被压脚82压住的范围可以适当变更。缝制系统1可以省略S14的处理。
缝制系统1所具有的存储设备只要在缝制系统1执行程序之前存储包括缝制系统1用于执行图9的缝制控制处理的指令在内的程序即可。程序的获取方法、获取路径、存储程序的设备均可以适当变更。缝制系统1也可以通过数据线或无线通信自其他装置接收处理器所执行的程序,再将程序存储于闪存等存储装置中。其他装置例如包括PC、通过网络与缝制系统1相连接的服务器。
图9的缝制控制处理的各步骤不限定于CPU31、91按照CPU101的指示执行的例子。也可以由CPU以外的电子设备(例如ASIC)执行缝制控制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处理。也可以由多个电子设备(例如多个CPU)分工处理缝制控制处理的各步骤。上述实施方式的缝制控制处理的各步骤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序的变更、步骤的省略及步骤的追加。本发明的范围也包括以下这样的方案,即,由基于来自缝制系统1的处理器的指令,在缝制系统1上运作的操作系统(OS)等来执行实际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该处理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
Claims (17)
1.一种供给装置,其向缝制装置(3)供给通过将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弯折而成的袢带片(7),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2)包括:
载置部(11),其具有能载置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载置面(113);
按压部(12、21),其能自上侧压住被载置于上述载置部上的上述带状构件;以及
一对夹持部(41、46),它们各自具有第一构件(42、47)和第二构件(43、48),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是沿上述带状构件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构件;
上述载置部的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
上述一对夹持部将被上述按压部压住的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86、87)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的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两端(111、112)弯折而制作上述袢带片,并且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用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自上下夹持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68、6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在处于通过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且与上述载置部正交的平面(D1、D2)内的位置上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棒状的一对移动杆(13、14),其设于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且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处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并且沿上述带状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
移动杆驱动部(22),其将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位置在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和处于上述载置部的延伸平面上的位置之间切换;
第一夹持驱动部(63),其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在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和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内侧的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夹持驱动部(61、62),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下成一对的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中的处于上侧的上述第一构件向处于下侧的上述第二构件移动;
第一移动控制部(31),其在上述按压部压住上述带状构件时,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到下方位置而分别下压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
第一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一移动控制部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之后,在上述第一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上方且上述第二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下方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内侧的位置,将上述带状构件的在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作用下发生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状态的上述两端部分别向上述内侧进一步弯折成与上述载置部大致平行,从而制作上述袢带片;以及
第二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一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之后,利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述第一构件向上述第二构件移动而自上下方向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棒状的一对移动杆(13、14),其设于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且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处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并且沿上述带状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
移动杆驱动部(22),其将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位置在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和处于上述载置部的延伸平面上的位置之间切换;
第一夹持驱动部(63),其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在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和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内侧的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夹持驱动部(61、62),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下成一对的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中的处于上侧的上述第一构件向处于下侧的上述第二构件移动;
第一移动控制部(31),其在上述按压部压住上述带状构件时,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到下方位置而分别下压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
第一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一移动控制部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之后,在上述第一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上方且上述第二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下方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内侧的位置,将上述带状构件的在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作用下发生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状态的上述两端部分别向上述内侧进一步弯折成与上述载置部大致平行,从而制作上述袢带片;以及
第二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一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之后,利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述第一构件向上述第二构件移动而自上下方向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支承部(51),其支承上述一对夹持部;
第三夹持驱动部(64),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
支承轴(53),其以上述支承部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上述支承部;
摆动部(66),其能使上述支承部以上述支承轴为中心摆动;
摆动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袢带片离开上述载置部时,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自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载置部相对的夹持位置向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缝制装置相对的供给位置摆动;以及
第四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摆动控制部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摆动到上述供给位置时,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向上述缝制装置供给上述袢带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支承部(51),其支承上述一对夹持部;
第三夹持驱动部(64),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
支承轴(53),其以上述支承部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上述支承部;
摆动部(66),其能使上述支承部以上述支承轴为中心摆动;
摆动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袢带片离开上述载置部时,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自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载置部相对的夹持位置向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缝制装置相对的供给位置摆动;以及
第四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摆动控制部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摆动到上述供给位置时,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向上述缝制装置供给上述袢带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支承部(51),其支承上述一对夹持部;
第三夹持驱动部(64),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
支承轴(53),其以上述支承部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上述支承部;
摆动部(66),其能使上述支承部以上述支承轴为中心摆动;
摆动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袢带片离开上述载置部时,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自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载置部相对的夹持位置向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缝制装置相对的供给位置摆动;以及
第四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摆动控制部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摆动到上述供给位置时,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向上述缝制装置供给上述袢带片。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支承部(51),其支承上述一对夹持部;
第三夹持驱动部(64),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
支承轴(53),其以上述支承部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上述支承部;
摆动部(66),其能使上述支承部以上述支承轴为中心摆动;
摆动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袢带片离开上述载置部时,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自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载置部相对的夹持位置向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与上述缝制装置相对的供给位置摆动;以及
第四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摆动控制部利用上述摆动部使上述支承部摆动到上述供给位置时,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向上述缝制装置供给上述袢带片。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供给部(15),其用于向上述载置部供给连续带状构件;
切断部(18、26、27),其用于切断上述供给部所供给的上述连续带状构件而制作上述带状构件;以及
切断控制部(31),其在上述按压部压住上述连续带状构件时利用上述切断部切断上述连续带状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第三夹持驱动部(64),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
第二移动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二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自上下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之后,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自处于上述载置部的延伸平面上的位置向朝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移动;
按压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二移动控制部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向上方移动之后,使上述按压部远离上述载置部;
第三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按压控制部使上述按压部远离上述载置部之后,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袢带片离开上述载置部。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供给装置还包括:
第三夹持驱动部(64),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
第四夹持控制部(31),其能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缝制装置的针板(77)之上;
第五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四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针板之上,且上述缝制装置的压脚部(82)压住位于上述针板上方的上述袢带片时,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向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四夹持控制部能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缝制装置的针板(77)之上,从而将上述袢带片供给到上述缝制装置;
上述供给装置还包括第五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四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针板之上,且上述缝制装置的压脚部(82)压住位于上述针板上方的上述袢带片时,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向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
13.一种缝制系统,其包括供给装置(2)和缝制装置(3),上述供给装置向上述缝制装置供给通过将带状构件(8)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弯折而成的袢带片(7),上述缝制装置将上述袢带片缝制于缝制对象物(9),该缝制系统(1)的特征在于,包括:
载置部(11),其具有能载置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载置面(113);
按压部(12、21),其能自上侧压住被载置于上述载置部上的上述带状构件;以及
一对夹持部(41、46),它们各自具有第一构件(42、47)和第二构件(43、48),该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是沿上述带状构件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构件;
上述载置部的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
上述一对夹持部将被上述按压部压住的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86、87)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的与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两端(111、112)弯折而制作上述袢带片,并且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用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自上下夹持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68、69)。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系统还包括:
棒状的一对移动杆(13、14),其设于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且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处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并且沿上述带状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
移动杆驱动部(22),其将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位置在向上方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和处于上述载置部的延伸平面上的位置之间切换;
第一夹持驱动部(63),其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在上述带状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在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外侧的位置和上述载置部的上述两端的内侧的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夹持驱动部(61、62),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下成一对的上述第一构件和上述第二构件中的处于上侧的上述第一构件向处于下侧的上述第二构件移动;
第一移动控制部(31),其在上述按压部压住上述带状构件时,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到下方位置而分别下压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两端部分别沿着上述载置部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的状态;
第一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一移动控制部利用上述移动杆驱动部使上述一对移动杆移动之后,在上述第一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上方且上述第二构件位于上述载置部的下方的状态下,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内侧的位置,将上述带状构件的在上述一对移动杆的作用下发生弯折并维持弯折后状态的上述两端部分别向上述内侧进一步弯折成与上述载置部大致平行,从而制作上述袢带片;以及
第二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第一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之后,利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各自的上述第一构件向上述第二构件移动而自上下方向夹持上述袢带片的上述两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系统还包括:
第三夹持驱动部(64),其能使上述一对夹持部沿上述袢带片的宽度方向移动;
第四夹持控制部(31),其能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缝制装置的针板(77)之上;
压脚部(82),其能自上侧压住位于上述缝制装置的针板(77)上方的上述袢带片;
压脚部控制部(91),其在上述第四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三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移动到上述针板之上时,利用上述压脚部自上侧压住上述一对夹持部所夹持的上述袢带片;
第五夹持控制部(31),其在上述压脚部控制部使上述压脚部压住上述袢带片时,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向上述袢带片的长度方向外侧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脚部自上侧压住上述袢带片的包括一对弯折部分的一部分在内的范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系统还包括解除控制部(31),其在上述压脚部控制部使上述压脚部压住上述袢带片时,解除上述一对夹持部在上述第二夹持驱动部的作用下分别对上述袢带片的夹持;
在上述解除控制部解除了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对上述袢带片的夹持时,上述第五夹持控制部利用上述第一夹持驱动部使上述一对夹持部分别向上述袢带片的上述外侧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39660A JP6234275B2 (ja) | 2014-02-28 | 2014-02-28 | ループ片供給装置 |
JP2014-039660 | 2014-02-28 | ||
JP2014039661A JP6234276B2 (ja) | 2014-02-28 | 2014-02-28 | ループ片縫製システム |
JP2014-039661 | 2014-0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78525A CN104878525A (zh) | 2015-09-02 |
CN104878525B true CN104878525B (zh) | 2017-12-01 |
Family
ID=53946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9014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78525B (zh) | 2014-02-28 | 2015-02-27 | 供给装置和缝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78525B (zh) |
HK (1) | HK121199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08081A (ja) * | 1983-11-16 | 1985-06-13 | 中日本重機株式会社 | ミシンに対する布の供給装置 |
JP4336420B2 (ja) * | 1999-08-06 | 2009-09-30 | Juki株式会社 | ベルトループ供給装置 |
JP5117836B2 (ja) * | 2007-12-06 | 2013-01-16 | Juki株式会社 | ベルトループ供給装置 |
JP2009247608A (ja) * | 2008-04-07 | 2009-10-29 | Juki Corp | ベルトループ用テープ供給装置 |
JP5993162B2 (ja) * | 2012-03-05 | 2016-09-14 | Juki株式会社 | ミシン |
-
2015
- 2015-02-27 CN CN201510090141.1A patent/CN1048785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12-28 HK HK15112744.7A patent/HK1211997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HK1211997A1 (zh) | 2016-06-03 |
CN104878525A (zh) | 2015-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48773B1 (ko) | 노루 발 및 재봉틀 | |
CN102535034B (zh) | 带环缝制装置以及带环缝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 |
CN106400326B (zh) | 缝纫机 | |
CN104878524B (zh) | 供给装置 | |
CN104878525B (zh) | 供给装置和缝制系统 | |
JP4960008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2017000300A (ja) | クランプ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ミシン | |
JP2001300174A (ja) | ミシン用針板 | |
CN107881658A (zh) |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9137281A (zh) | 缝纫机的面料给送辅助引导装置 | |
JP2010075383A (ja) |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 |
CN101684591A (zh) | 带环缝制缝纫机 | |
CN102877219A (zh) | 带环缝制缝纫机 | |
JP5372451B2 (ja) |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 |
JP5142454B2 (ja) | ミシン | |
JP6598662B2 (ja) | ループ片縫製システム | |
JP5468222B2 (ja) | 玉縁縫いミシン | |
JP6234276B2 (ja) | ループ片縫製システム | |
JP2014068893A (ja) | 上送り装置及びミシン | |
CN208167268U (zh) | 缝纫机 | |
JP6520399B2 (ja) | ミシンと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 |
CN107488942A (zh) | 扁平缝缝纫机 | |
JP6234275B2 (ja) | ループ片供給装置 | |
JP6389665B2 (ja) | 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及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付け方法 | |
CN101643978B (zh) |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角切刀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199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