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0340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60340B CN104160340B CN201380013412.2A CN201380013412A CN104160340B CN 104160340 B CN104160340 B CN 104160340B CN 201380013412 A CN201380013412 A CN 201380013412A CN 104160340 B CN104160340 B CN 1041603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er belt
- intermediate transfer
- displacement
- image
- fo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controlling drive mechanis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多个感光鼓(31A~31D)、中间转印带(41)、离接机构部(20)、张力辊(44)、蛇行校正机构部、以及控制部。离接机构部(20)使中间转印带(41)发生位移。蛇行校正机构部根据中间转印带(41)沿张力辊(44)轴向(94)的移动量,使施加于张力辊(44)两端部的作用力分别增减。控制部在非图像形成期间且中间转印带(41)旋转过程中的规定时机,进行使中间转印带(41)从规定的基准位置位移后再返回基准位置的转印带位移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多个像承载体经由中间转印带向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将调色剂像从多个像承载体依次重合到中间转印带而进行一次转印、再将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向纸张进行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方式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单色图像形成时、彩色图像形成时、以及非图像形成时的各动作状态,使中间转印带发生位移。中间转印带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只与黑色用像承载体接触,在彩色图像形成时与所有的像承载体接触,在非图像形成时与所有的像承载体分离。
在上述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中间转印带蛇行(蛇行)移动,则在图像形成时将对画质造成恶劣影响,即使在非图像形成时,由于中间转印带在宽度方向的端部向架设中间转印带的架设辊的凸缘部被强力推压,有时也会发生中间转印带的弯折。如果在非图像形成时中间转印带在宽度方向的端部会发生弯折,那么在图像形成时将会对画质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抑制中间转印带蛇行移动是非常重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3196号公报
在此,作为中间转印带的蛇行校正机构部,考虑不使用传感器、而是通过机械机构调整中间转印带的张力、从而抑制中间转印带蛇行移动之类的以下结构。即、蛇行校正机构部向使中间转印带的张力增大的方向对张力辊施力,而且,蛇行校正机构部具有通过中间转印带沿张力辊的轴向的偏置力而沿所述轴向移动的偏置传递部件,根据偏置传递部件沿所述轴向的移动量,分别使施加在张力辊两端部的作用力增减。
但是,在上述蛇行校正机构部中,即使在中间转印带出现蛇行移动的情况下,如果偏置力较小,则也存在偏置传递部件沿所述轴向不移动、或者移 动开始时间延迟的可能性。作为其原因,可以考虑是因为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图像形成期间相比,中间转印带在非图像形成期间长时间不从基准位置位移,因而中间转印带或张力辊不振动,而在偏置传递部件与轴部件之间等静摩擦力起作用。
如果虽然中间转印带出现了蛇行移动,但偏置传递部件不移动、或移动开始时间发生延迟,则中间转印带的蛇行校正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中间转印带在非图像形成期间的蛇行校正精度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像承载体、环状中间转印带、离接机构部、多个架设辊、蛇行校正机构部、以及控制部。像承载体承载调剂色像。中间转印带在图像形成时从多个像承载体中的至少一个像承载体被转印调色剂像。离接机构部使中间转印带相对于多个像承载体中的每一个在分离或接近的方向上位移。架设辊架设中间转印带,架设辊具有使中间转印带旋转的驱动辊、以及轴向的两端部在改变中间转印带张力的方向上独立而移动自如的张力辊。蛇行校正机构部对张力辊向中间转印带的张力增大的方向施力,蛇行校正机构部具有利用中间转印带沿张力辊轴向的偏置力而沿所述轴向移动的偏置传递部件,根据所述偏置传递部件沿着所述轴向的移动量,分别使施加在张力辊两端部的作用力增减。控制部在非图像形成期间且在中间转印带旋转过程中的规定时机,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即、控制离接机构部,使中间转印带从与多个像承载体全体都分离的规定基准位置发生位移后、再返回基准位置。
在该结构中,因为在非图像形成期间且中间转印带的旋转过程的规定时机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所以中间转印带的张力发生变化,向蛇行校正机构部传递振动。因此,即使在中间转印带的偏置力较小的情况下,偏置传递部件也容易利用中间转印带的偏置力而移动。由此,根据偏置传递部件沿所述轴向的移动量,能够分别使施加在张力辊两端部的作用力精度良好地增减。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中间转印带在非图像形成期间的蛇行校正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剖视概略图;
图2是表示中间转印单元的简略结构的正视图,(A)表示非图像形成时的状态,(B)表示单色图像形成时的状态,(C)表示彩色图像形成时的状态。
图3是中间转印单元的俯视概略图;
图4是中间转印单元的一部分放大图,(A)表示一次转印辊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B)表示一次转印辊位于按压位置的状态;
图5是一次转印辊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凸轮结构及配置状态的示意图,(A)表示非图像形成时的状态,(B)表示单色图像形成时的状态,(C)表示彩色图像形成时的状态;
图7是中间转印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中间转印带向背面侧偏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中间转印带向前面侧偏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控制部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 离接机构部;31A~31D 感光鼓(像承载体);34A~34D 一次转印辊;40 中间转印单元;41 中间转印带;42 第一架设辊;43 第二架设辊;44 张力辊;45 轴部件;93 移动方向;94 轴向;100 图像形成装置;300 蛇行校正机构部;310A,310B 偏置传递部件;311A,311B 扩径部件;312A,312B 滑动部件;320A,320B 施力部件;400 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从原稿读取的图像数据,在规定纸张上形成多色或单色的图像。作为纸张,可以举出普通用纸、厚纸、相纸、OHP胶片等片状记录介质。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图像读取部120、图像形成部110、供纸部80、以及出纸部90。
图像读取部120向原稿的图像面照射光,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光量,生成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部110具有:四个图像形成工位30A,30B,30C,30D、中间转印单元40、二次转印单元50、曝光单元60、以及定影单元70。
中间转印单元40具有:环状带即中间转印带41、第一架设辊42、第二架设辊43、以及张力辊44。作为中间转印带41,使用聚酰亚胺等不具有伸缩性的树脂制薄膜。第一架设辊42、第二架设辊43、以及张力辊44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一架设辊42、第二架设辊43、以及张力辊44架设中间转印带41。作为一例,第一架设辊42为驱动辊,第二架设辊43为从动辊。
张力辊44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在被压接在中间转印带41内周面的方向上被施力。张力辊44调节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
图像形成工位30A~30D分别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各色相的调色剂,进行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工位30A~30D彼此并列设置,与中间转印带41的规定区域相对。图像形成工位30B~30D与图像形成工位30A相同地构成。
图像形成工位30A具有承载黑色调色剂的单色用感光鼓31A。图像形成工位30B,30C,30D分别具有承载彩色调色剂的彩色用感光鼓31B,31C,31D。感光鼓31A~30D分别构成像承载体。
图像形成工位30A在感光鼓31A的周围具有带电器32A、显影器33A、一次转印辊34A、以及清洁装置35A。同样地,图像形成工位30B,30C,30D分别具有一次转印辊34B,34C,34D。
感光鼓31A通过由未图示的驱动源被传递驱动力而在规定方向上旋转。带电器32A使感光鼓31A的周面带电为规定的电位。
曝光单元60根据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各色相的图像数据,驱动半导体激光器,对图像形成工位30A~30D的各感光鼓31A~31D照射各色相的激光。在感光鼓31A~31D的周面形成基于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各色相的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显影器33A向感光鼓31A的周面提供图像形成工位30A的色相即黑色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依次与感光鼓31A~31D相对。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相对的位置配置一次转印辊34A,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B相对的位置配置一次转印辊34B,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C相对的位置配置一次转印辊34C,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D相对的位置配置一次转印辊34D。
一次转印辊34A通过被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例如负电)相反 (例如正电)的一次转印偏压,将承载于感光鼓31A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
残留在感光鼓31A外周面的调色剂由清洁装置35A除去。
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只在单色用图像形成工位30A进行上述的图像形成处理。在全彩色图像形成时,除了图像形成工位30A以外,在图像形成工位30B~30D也对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各色相进行与图像形成工位30A相同的图像形成处理。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各色相的调色剂像通过向图像形成工位30A~30D的各自的一次转印辊34A~34D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依次在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进行转印,使之重合为一个图像。
供纸部80具有:供纸盒81、手动盘82、纸张主输送路径83、纸张副输送路径84。供纸盒81收纳多页尺寸及种类的使用频率较高的纸张。手动盘82上载置尺寸或类型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纸张。
纸张主输送路径83形成为从供纸盒81及手动盘82,经由中间转印带41与二次转印单元50之间及定影单元70,至出纸部90的路径。纸张副输送路径为双面图像形成用的纸张输送路径,形成为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在翻转正反面后的状态下、再次向中间转印带41与二次转印单元50之间输送的路径。
二次转印单元50具有二次转印辊50A。通过在二次转印辊50A上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例如负电)相反的(例如正电)的二次转印偏压,将承载于中间转印带41外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至纸张上。
定影单元70具有定影辊71及加压辊72,通过对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进行加热及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
出纸部90具有出纸盘91及出纸辊92。对调色剂像进行了定影后的纸张通过出纸辊92向出纸盘91排出。使纸张的定影有调色剂像的一面朝下地将纸张收纳在出纸盘91中。
如图2(A)~图2(C)所示,中间转印带41架设在第一架设辊42与第二架设辊43之间,构成规定的环状移动路径。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外周面,在与感光鼓31A~31D相对的区域,沿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从上游侧依次配置感光鼓31D、感光鼓31C、感光鼓31B、以及感光鼓31A。在移动方向93上,第一架设辊42配置在下游侧,第二架设辊43配置在上游侧。如上所述,在隔着中间转印带41、分别与感光鼓31A~31D相对的位置上配置一 次转印辊34A~34D。在该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41配置在感光鼓31A~31D的上方。
一次转印辊34A~34D构成为在与分别所面对的感光鼓31A~31D分离、接近的方向上自由位移。由此,一次转印辊34A至少在相对的感光鼓31A上按压中间转印带41的按压位置与使中间转印带41与相对的感光鼓31A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自由位移。一次转印辊34B~34D的结构也与一次转印辊34A的结构相同。
如图2(A)所示,在非图像形成时,通过将所有一次转印辊34A~34D配置在各自的分离位置上,使中间转印带41配置在与所有的感光鼓31A~31D都分离的规定的基准位置上。
如图2(B)所示,单色图像形成时,通过将单色用一次转印辊34A配置在按压位置,彩色用一次转印辊34B~34D配置在各自的分离位置上,使中间转印带41配置在只与单色用感光鼓31A压接、而与彩色用感光鼓31B~31D分离的单色图像形成位置上。
如图2(C)所示,彩色图像形成时,通过将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A~34D配置在各自的按压位置上,使中间转印带41配置在与所有感光鼓31A~31D压接的彩色图像形成位置上。
一次转印辊34A~34D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位移通过离接机构部20来进行。
离接机构部20具有:第一连杆部件21、第二连杆部件22、凸轮23、以及第一~第四摆动部件24A,24B,24C,24D。
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在第一连杆部件21与第二连杆部件22之间配置凸轮23。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接22配置为其长度方向与移动方向93平行,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在规定范围内自由移动。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分别向凸轮23被施力而与凸轮23压接。
如图3所示,第一连杆部件21、第二连杆部件22、以及凸轮23位于第一架设辊42与第二架设辊43之间,分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面侧及背面侧。一次转印辊34A轴支承在配置于前面侧的第一连杆部件21与配置于背面侧的第一连杆部件21上。一次转印辊34B~34D分别轴支承在配置于前面侧的第二连杆部件22与配置于背面侧的第二连杆部件22上。
前面侧的凸轮23与背面侧的凸轮23固定在单一的凸轮轴231上,以凸 轮轴231为中心相互以相同相位进行旋转。凸轮轴231通过从驱动源232被传递动力来旋转。例如,作为驱动源232,使用了步进电机。驱动源232由控制部400进行控制。
如图4(A)及图4(B)所示,第一~第四摆动部件24A~24D分别呈现出弯曲为L字形的形状。第二~第四摆动部件24B~24D除了在移动方向93上相对于第二连杆部件22的安装方向以外,其他都与第一摆动部件24A相同地构成。第二~第四摆动部件24B~24D与第一摆动部件24A如图2(A)中那样左右对称地安装。
第一摆动部件24A的第一端部241A在第一连杆部件21的感光鼓31A侧,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中间转印单元40的未图示的框架上。第一摆动部件24A的第二端部242A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一次转印辊34A上。同样地,第二~第四摆动部件24B~24D的各自的第一端部在第二连杆部件22的感光鼓31B~31D侧,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中间转印单元40的未图示的框架上。第二~第四摆动部件24B~24D的各自的第二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一次转印辊34B~34D上。
如图5所示,第一摆动部件24A通过弹簧244A在与感光鼓31A分离的方向上被施压。同样地,第二~第四摆动部件24B~24D通过弹簧,分别在与感光鼓31B~31D分离的方向上被施压。另外,在图4(A)及图4(B)中,未图示弹簧244A。
第一连杆部件21在与一次转印辊34A相对应的位置上,在与移动方向93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长狭缝25。第二连杆部件22在分别与一次转印辊34B~34D相对应的位置上,在与移动方向93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长狭缝。
第一摆动部件24A在弯曲部具有在一次转印辊34A的旋转轴向上突起的突起部243A。突起部243A在第一连杆部件21的狭缝25内沿狭缝25的长度方向位移。第二~第四摆动部件24B~24D的突起部在第二连杆部件22的各自的狭缝内分别沿狭缝的长度方向位移。
由此,如图4(B)所示,如果第一连杆部件21向与凸轮轴231分离的方向即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的下游侧移动,则反抗弹簧244A的弹性力,使突起部243A在狭缝25内下降,从而使一次转印辊34A下降而向按压位置位移。由此,中间转印带41被按压在感光鼓31A上。另一方面,如图4(A)所示,如果第一连杆部件21向与凸轮轴231接近的方向、即移动方向93的上游侧移动,则由于弹簧244A的弹性力,突起部243A在狭缝25内上 升,使一次转印辊34A上升而向分离位置位移。由此,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分离。
同样地,如果第二连杆部件22向与凸轮轴231分离的方向即移动方向93的上游侧移动,则一次转印辊34B~34D下降而向各自的按压位置移动,如果第二连杆部件22向与凸轮轴231接近的方向即移动方向93的下游侧移动,则一次转印辊34B~34D上升而向各自的分离位置移动。
如图6(A)~图6(C)所示,凸轮23由第一凸轮部233及第二凸轮部234构成。第一凸轮部233与第二凸轮部234在沿凸轮轴231错开的位置固定在凸轮轴231上,以凸轮轴231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连杆部件21与第一凸轮部233的作用周面压接,第二连杆部件22与第二凸轮部234的作用周面压接。第一凸轮部233及第二凸轮部234分别由离心凸轮构成。
如图6(A)所示,在非图像形成时,凸轮23配置为规定的第一角度。由此,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双方都与凸轮轴231接近。因此,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A~34D都配置在分离位置。因此,中间转印带41配置在与所有的感光鼓31A~31D都分离的规定的基准位置上。
如图6(B)所示,在单色图像形成时,凸轮23以非图像形成时的状态即第一角度为基准,配置为在图6(B)中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规定的第二角度。由此,第一连杆部件21与凸轮轴231分离,第二连杆部件22与凸轮轴231接近。因此,单色用的一次转印辊34A向按压位置位移,彩色用的一次转印辊34B~34D分别配置在分离位置上。因此,中间转印带41配置在只与单色用的感光鼓31A压接、而与彩色用的感光鼓31B~31D分离的单色图像形成位置上。
如图6(C)所示,在全彩色图像形成时,凸轮23以非图像形成时的状态即第一角度为基准,配置为在图6(C)中逆时针方向上旋转180度后的规定的第三角度。由此,第一连杆部件21及第二连杆部件22双方都与凸轮轴231分离。因此,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4A~34D都配置在各自的按压位置上。因此,中间转印带41配置在与所有的感光鼓31A~31D都压接的彩色图像形成位置上。
如图7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而具有用来校正中间转印带41蛇行移动的蛇行校正机构部300。
蛇行校正机构部300具有偏置传递部件310A,310B、以及施力部件320A, 320B。偏置传递部件310A,310B构成为利用沿着张力辊44轴向94的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力而沿轴向94移动。蛇行校正机构部300构成为将张力辊44向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增大的方向施力,根据偏置传递部件310A,310B沿轴向94的移动量,分别使施加在张力辊44两端部的作用力增减。以下,针对具体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张力辊44以轴部件45为中心旋转自如地且沿轴部件45移动自如地支承在轴部件45上。
轴部件45在改变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的方向上即图7的上下方向上,两端部独立而移动自如地支承在装置框架101A,101B上。轴部件45被限制旋转。作为一例,在图7中,左侧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面F侧,右侧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背面R侧。
在张力辊44的轴向94上配置扩径部件311A,311B,使之分别与张力辊44的两端部相邻。扩径部件311A,311B分别在轴向94上的远离张力辊44的端部具有直径大于张力辊44的扩径部。扩径部件311A,311B分别在轴向94的扩径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与张力辊44相同的直径。扩径部件311A,311B插在轴部件45上,从而在轴向94上自由移动,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轴部件45上。
在轴向94上,相对于扩径部件311A,在张力辊44的相反侧配置滑动部件312A。在轴向94上,相对于扩径部件311B,在张力辊44的相反侧配置滑动部件312B。滑动部件312A,312B在轴向94上分别与扩径部件311A,311B相邻地插在轴部件45上,在轴向94上自由移动。滑动部件312A,312B以轴部件45为中心的旋转被限制。扩径部件311A及滑动部件312A构成一个偏置传递部件310A,扩径部件311B及滑动部件312B构成另一个施力传递部件310B。
施力部件320A具有:第一支架321A、第二支架322A、芯棒323A、以及弹性部件324A。第一支架321A轴支承在滑动部件312A上。第二支架322A相对于第一支架321A的轴支承点,在张力辊44的相反侧的规定位置,轴支承在装置框架101A上。即施力部件320A的基端部相对于作用端部,在张力辊44的相反侧的规定位置上,轴支承在装置框架101A上。
芯棒323A的一端部固定在第一支架321A及第二支架322A中的一个支架上,并位移自如地插入另一个支架。作为一例,芯棒323A的一端部固定在 第二支架322A上,位移自如地插入第一支架321A。弹性部件324A配置在第一支架321A与第二支架322A之间,外嵌在芯棒323A上。因为弹性部件324A沿芯棒323A伸缩,所以即使收缩程度增大,也不会使弹性力的方向歪斜。
施力部件320B具有:第一支架321B、第二支架322B、芯棒323B、以及弹性部件324B,与施力部件320A相同地构成。第一支架321B轴支承在滑动部件312B上。第二支架322B相对于第一支架321B的轴支承点,在张力辊44相反侧的规定位置,轴支承在装置框架101B上。
即第二支架322A、322B的轴支承点在轴向94上相比于第一支架321A,321B的轴支承点更位于轴部件45的端部侧。
这样,施力部件320A被倾斜配置,使之在张力辊44的轴向94上,越从轴部件45的端部侧朝向中央部侧就越靠近滑动部件312A的方向。施力部件320B被倾斜配置,使之在轴向94上,越从轴部件45的端部侧朝向中央部就越靠近滑动部件312B的方向。
而且,第二支架322A,322B的轴支承点相对于轴部件45,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1的相反侧。因此,施力部件320A,320B将轴部件45向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增强的方向施力。
图8表示中间转印带41从应该行进的宽度方向上的理想位置偏离、即出现蛇行移动的状态。如果中间转印带41蛇行移动而向轴向94的一侧、例如背面R侧偏置,则中间转印带41在宽度方向的端部推压扩径部件311B的扩径部,与此同时,偏置方向下游侧的偏置传递部件310B沿轴部件45向背面R侧移动。
由此,相对于轴向94,偏置方向下游侧的施力部件320B的倾斜角度相对于轴向94接近于垂直,施力部件320B的收缩程度增大。因此,在张力辊44的轴向94上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方向下游侧即背面R侧上,相对于轴部件45的施力部件320B的按压力增大,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增强。
而且,配置于偏置方向上游侧的偏置传递部件310A随着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由于施力部件320A的弹性力而向偏置方向下游侧移动。由此,相对于轴向94,偏置方向上游侧的施力部件320A的倾斜角度接近于轴向94,施力部件320A的收缩程度减小。因此,在轴向94的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方向上游侧,相对于偏置传递部件310A的施力部件320A的按压力减小,中间转 印带41的张力减弱。
因为不具有伸缩性的环状带具有从张力强的位置向张力弱的位置移动的性质,所以中间转印带41向前面F侧移动。由此,能够矫正中间转印带41向背面R侧的蛇行移动。
图9表示中间转印带41向前面F侧蛇行移动的状态。该情况也与图8所示的情况相同,如果中间转印带41出现蛇行移动而向前面F侧偏置,则中间转印带41在宽度方向的端部推压扩径部件311A的扩径部,与此同时,偏置方向下游侧即前面F侧的偏置传递部件310A沿轴部件45向前面F侧移动。由此,偏置方向下游侧的施力部件320A的收缩程度增大,前面F侧的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增强。而且,在偏置方向上游侧即背面R侧,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减弱。由此,中间转印带41向背面R侧移动。由此,能够校正中间转印带41向前面F侧的蛇行移动。
如此,中间转印带41蛇行移动而推压扩径部件311A,311B的扩径部,使偏置方向下游侧的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增强,上游侧的张力减弱,所以,在使中间转印带41向前面F侧移动的作用力与使之向背面R侧移动的作用力取得平衡的位置上,能够维持中间转印带41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而且,不需要检测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量的传感器及电路,通过简单的机构就能够校正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移动。
进而,因为施力部件320A的以第二支架322A的轴支承点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及施力部件320B的以第二支架322B的轴支承点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与压接于张力辊44的部分的中间转印带41的行进方向不同,所以,即使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量增大,施力部件320A,320B也不会由于中间转印带41的行进力而旋转。由此,张力辊44施加给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不会与意图相反地极端减弱。因此,能够稳定地校正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移动。
优选包含以施力部件320A,320B的各基端部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轨迹的面、与压接于张力辊44的部分的中间转印带41的行进方向正交。由此,即使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量增大,也能够通过中间转印带41的行进力更可靠地防止施力部件320A,320B旋转。因此,能够更稳定地校正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移动。
而且,扩径部件311A,311B旋转自如,使中间转印带41与扩径部件311A,311B的摩擦减少,并且使中间转印带41两端部的磨损降低。
进而,在限制旋转的滑动部件312A,312B上轴支承施力部件320A,320B的作用端部,在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量为某值的情况下,使施力部件320A,320B的配置及收缩程度稳定,进一步提高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校正精度。
另外,如果偏置传递部件310A,310B中、沿中间转印带41轴向94配置于偏置方向的至少下游侧的偏置传递部件与中间转印带41一起沿轴向94移动,则能够起到校正中间转印带41蛇行移动的效果。配置在偏置方向上游侧的偏置传递部件也与中间转印带41一起沿轴向94移动,由此使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校正效果进一步增大。
而且,扩径部件311A,311B也可以与张力辊44一体构成。
接着,针对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蛇行校正机构部30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非图像形成期间,当中间转印带41单位时间的蛇行移动量即沿轴向94的移动量减少而使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力减少的情况下,用来防止偏置传递部件310A,310B不移动、以及防止偏置传递部件310A,310B的移动开始时机延迟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控制部400在非图像形成期间(S1)、且中间转印带41的旋转过程中(S2),在从中间转印带41旋转开始时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以及从进行上一次转印带位移处理时经过规定时间的时刻(S3),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S4)。
作为转印带位移处理,控制部400控制离接机构部20,使中间转印带41从与多个感光鼓31A~31D全部都分离的、图2(A)所示的规定基准位置位移后再返回基准位置。作为一例,一次转印带位移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为数百毫秒。
在非图像形成期间且中间转印带41的旋转过程中,在每个规定时间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由此使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改变,能够向蛇行校正机构部300传递振动。因此,即使在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力小的情况下,通过中间转印带41的偏置力,偏置传递部件310A,310B也容易移动。由此,根据偏置传递部件310A,310B沿轴向94的移动量,能够使施加于张力辊44两端部的作用力分别精度良好地增减,因此,能够提高中间转印带41在非图像形成期间的蛇行校正精度。
因为在非图像形成期间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所以不会对图像形成效率及画质造成恶劣影响,能够提高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校正精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0构成为,在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时,使中间转印带41从基准位置向只与多个感光鼓31A~31D中的单色用感光鼓31A接触的单色图像形成位置、以及与多个感光鼓31A~31D全体都接触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位移。
作为离接机构部20,只要能够使中间转印带41在单色图像形成位置、彩色图像形成位置、以及基准位置之间位移即可,不需要特别的结构,所以能够以低成本提高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校正精度。
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带位移处理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以下四个实施例。即在第一实施例中,使转印带以基准位置、单色图像形成位置、彩色图像形成位置、基准位置的顺序进行位移。在第二实施例中,使转印带以基准位置、彩色图像形成位置、单色图像形成位置、基准位置的顺序进行位移。在第三实施例中,使转印带以基准位置、彩色图像形成位置、基准位置的顺序进行位移。在第四实施例中,使转印带以基准位置、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基准位置的顺序进行位移。
在上述四个实施例中,最优选如第四实施例所述,以基准位置、单色图像形成位置、基准位置的顺序位移。这是因为在进行位移处理时,只要只使单色用的一次转印辊34A位移即可,不需要使彩色用的一次转印辊34B~34D位移,所以离接机构部20的负担较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0构成为,在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时,使中间转印带41从基准位置向与多个感光鼓31A~31D都分离的分隔位置且与图2(A)所示的基准位置至少一部分不同的规定的分隔位置位移。
因为使中间转印带41从基准位置向与感光鼓31A~31D接触前之间的规定的分隔位置位移,所以与位移到与感光鼓31A~31D接触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因为中间转印带41的位移距离较短,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印带位移处理。
进而,因为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31D不接触,所以,感光鼓31A~31D的残留调色剂不会附着在中间转印带41上。因此,能够抑制画质降低。
更具体地说,控制部400构成为,在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时,使中间转印带41从基准位置向仅与多个感光鼓31A~31D中的单色用感光鼓31A接近的第一分隔位置、以及与多个感光鼓31A~31D全体都接近的第二分隔位置中 的至少一个位置位移。
通过从基准位置位移到单色图像形成位置之前的中途位置,能够使转印带向第一分隔位置位移,而且,通过从基准位置位移到彩色图像形成位置之前的中途位置,能够使转印带向第二分隔位置位移。因此,作为离接机构部20,只要能够使中间转印带41在单色图像形成位置、彩色图像形成位置、以及基准位置之间位移即可,不需要特别的结构,所以,能够以低成本提高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校正精度。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带位移处理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以下四个实施例。即在第一实施例中,使转印带以基准位置、第一分隔位置、第二分隔位置、基准位置的顺序进行位移。在第二实施例中,使转印带以基准位置、第二分隔位置、第一分隔位置、基准位置的顺序进行位移。在第三实施例中,使转印带以基准位置、第二分隔位置、基准位置的顺序进行位移。在第四实施例中,使转印带以基准位置、第一分隔装置、基准位置的顺序进行位移。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上述四个实施例中,最优选如第四实施例所述,以基准位置、第一分隔位置、基准位置的顺序位移。这是因为在进行位移处理时,仅使单色用一次转印辊34A位移即可,不需要使彩色用一次转印辊34B~34D位移,所以离接机构部20的负担较小。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一次的转印带位移处理中,多次重复从基准位置位移后再返回基准位置的动作。
转印带位移处理可以构成为在补充调色剂的同时进行维护时、以及调整调色剂浓度时的至少任一时间进行。
虽然在非图像形成期间在补充调色剂的同时进行维护,在补充调色剂的同时进行维护时,使中间转印带41长时间旋转,通过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能够提高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校正精度,却不会对图像形成效率及画质造成恶劣影响。
而且,虽然在非图像形成期间进行调色剂浓度的调整,但在调色剂浓度调整时使中间转印带41长时间旋转,通过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能够提高中间转印带41的蛇行校正精度,却不会对图像形成效率及画质造成恶劣影响。
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应该认为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实施方式而是由权利要求范围来表示。目的在于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像承载体,其承载调色剂像;
环状中间转印带,在图像形成时从所述多个像承载体中的至少一个像承载体被转印调色剂像;
离接机构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于所述多个像承载体中的每一个在分离或接近的方向上位移;
多个架设辊,其为架设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架设辊,包括使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的驱动辊、以及轴向的两端部在改变所述中间转印带张力的方向上独立而移动自如的张力辊;
蛇行校正机构部,其为对所述张力辊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张力增大的方向施力的蛇行校正机构部,具有利用所述中间转印带沿所述轴向的偏置力而沿所述轴向移动的偏置传递部件,根据所述偏置传递部件沿所述轴向的移动量,分别使施加在所述两端部的作用力增减;
控制部,在非图像形成期间、且在所述中间转印带旋转过程中的规定时机,进行转印带位移处理,即、控制所述离接机构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从与所述多个像承载体全体都分离的规定的基准位置位移后再返回所述基准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转印带位移处理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只与所述多个像承载体中的单色用像承载体接触的单色图像形成位置及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多个像承载体全体都接触的彩色图像形成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位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转印带位移处理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多个像承载体全体都分离的分隔位置且与所述基准位置至少一部分不同的规定的分隔位置位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转印带位移处理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中间转印带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中间转印带只与所述多个像承载体中的单色用像承载体接近的第一分隔位置及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多个像承载体全体都接近的第二分隔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位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张力辊旋转自如且沿所述轴向移动自如地进行支承的轴部件;
所述蛇行校正机构部具有两个偏置传递部件,
所述两个偏置传递部件配置为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张力辊的两端部分别邻接,
所述两个偏置传递部件分别具有直径大于所述张力辊的扩径部,且沿所述轴向移动自如地插在所述轴部件上;
所述蛇行校正机构部进而具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为将所述轴部件向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张力增大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包括轴支承在所述偏置传递部件的作用端部和轴支承在装置框架的规定位置的基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偏置传递部件在所述轴向上,在所述张力辊的相对于所述扩径部的相反侧,分别进而具有限制以所述轴部件为中心的旋转的滑动部件;
所述作用端部在所述相反侧轴支承在所述滑动部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01922A JP2013142736A (ja) | 2012-01-10 | 2012-01-1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01923 | 2012-01-10 | ||
JP2012-001922 | 2012-01-10 | ||
JP2012001923A JP5806125B2 (ja) | 2012-01-10 | 2012-01-10 | 画像形成装置 |
PCT/JP2013/050149 WO2013105563A1 (ja) | 2012-01-10 | 2013-01-09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60340A CN104160340A (zh) | 2014-11-19 |
CN104160340B true CN104160340B (zh) | 2016-09-14 |
Family
ID=48781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13412.2A Active CN104160340B (zh) | 2012-01-10 | 2013-01-09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91967B2 (zh) |
CN (1) | CN104160340B (zh) |
WO (1) | WO20131055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36590B2 (ja) * | 2013-07-25 | 2016-11-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片寄抑制構造、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0575B2 (ja) * | 2014-08-22 | 2018-05-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周回装置、搬送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78767B2 (ja) * | 2014-08-29 | 2017-08-0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11649B2 (ja) * | 2015-05-29 | 2018-04-1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538579B2 (en) * | 2016-08-15 | 2020-01-21 |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 Bispecific pertussis antibodie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1491A (zh) * | 2004-01-16 | 2005-07-20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JP2007079570A (ja) * | 2005-09-09 | 2007-03-29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51019A (ja) * | 2007-12-19 | 2009-07-09 | Fuji Xerox Co Ltd |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551626A (zh) * | 2008-04-02 | 2009-10-07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CN101592882A (zh) * | 2008-05-28 | 2009-12-0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带蛇行校正装置和使用该带蛇行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12585A (ja) * | 2002-06-04 | 2004-01-15 | Kyocera Corp | ベルト搬送装置 |
JP2004037753A (ja) * | 2002-07-02 | 2004-02-05 | Minolt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WO2005036276A1 (ja) * | 2003-10-08 | 2005-04-2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60838B2 (ja) * | 2004-09-28 | 2008-03-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2716B2 (ja) * | 2005-04-27 | 2009-11-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77525B2 (ja) * | 2006-08-30 | 2013-08-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33196A (ja) | 2007-03-16 | 2008-10-02 | Kyocera Mita Corp |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75581A (ja) * | 2008-01-28 | 2009-08-06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ベルト装置 |
JP2010230958A (ja) | 2009-03-27 | 2010-10-14 | Fuji Xerox Co Ltd | ベルト蛇行補正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2794B2 (ja) * | 2011-09-12 | 2013-12-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570858A3 (en) * | 2011-09-14 | 2014-04-3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Belt driving device |
JP6207150B2 (ja) * | 2012-12-17 | 2017-10-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01-09 US US14/371,527 patent/US9091967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1-09 WO PCT/JP2013/050149 patent/WO20131055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1-09 CN CN201380013412.2A patent/CN1041603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41491A (zh) * | 2004-01-16 | 2005-07-20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JP2007079570A (ja) * | 2005-09-09 | 2007-03-29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51019A (ja) * | 2007-12-19 | 2009-07-09 | Fuji Xerox Co Ltd |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551626A (zh) * | 2008-04-02 | 2009-10-07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
CN101592882A (zh) * | 2008-05-28 | 2009-12-0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带蛇行校正装置和使用该带蛇行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153685A1 (en) | 2015-06-04 |
US9091967B2 (en) | 2015-07-28 |
CN104160340A (zh) | 2014-11-19 |
WO2013105563A1 (ja) | 2013-07-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2863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support to adjust a rotator and a guide | |
JP5090825B2 (ja)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2713216A2 (en) | Belt tracking system, multi-roll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 |
CN104160340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9753413B2 (en) | Belt unit having a restricting portion for a steering roll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1717376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287527A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62794B2 (ja)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30064581A1 (en) | Belt driving device | |
JP5459609B2 (ja)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14455B2 (ja) |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63273B2 (ja) |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74298B2 (ja) | 蛇行補正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中間転写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747153B2 (en) | Belt-type transport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061190B2 (ja) | ベルトの片寄り補正機構、ベルト装置、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49558B2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6511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58560A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918463B2 (ja)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0612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934115B2 (en) | Transport device | |
JP2016156874A (ja) | ベルト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359438A (ja) | ベルト搬送装置 | |
JP200905714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40062577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ransfer uni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