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4067070B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7070B
CN104067070B CN201180076284.7A CN201180076284A CN104067070B CN 104067070 B CN104067070 B CN 104067070B CN 201180076284 A CN201180076284 A CN 201180076284A CN 104067070 B CN104067070 B CN 1040670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mixed non
value
azeotropic refrigerant
cy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62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7070A (zh
Inventor
岛津裕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67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7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compon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8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and systems hav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1),其使作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剂在压缩机(21)、冷凝器(22)、膨胀阀(23)、蒸发器(24)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成的制冷循环中循环,其中,基于在制冷循环运转中制冷剂温度及制冷剂压力变化前后的状态计算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并通过基准组分值、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对校正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dT进行计算,并对校正压力传感器(44)的dP进行计算,通过dT校正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值,通过dP校正制冷剂的压力的值,使制冷循环运转。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尤其是关于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的检测。
背景技术
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压缩机、冷凝器、减压装置及蒸发器,它们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由此形成制冷循环。另外,一般来说,在采用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由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制冷剂的沸点分别不同,所以循环的制冷剂的组分有时发生变化。尤其,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规模大的情况下,该制冷剂组分的变化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在制冷剂组分发生变化时,即使在同一压力条件下,冷凝温度、蒸发温度也可能变化。在制冷剂组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换热器中的制冷剂饱和温度变得不适当。由此,在换热器中,制冷剂的冷凝液化或蒸发气化变得困难。其结果,存在热交换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另外,在制冷剂组分发生变化时,即使换热器的制冷剂流出侧是同一温度、同一压力,过热、过冷也可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因在被吸入压缩机之前,不能采取适当的过热,液体制冷剂直接流入压缩机。液体制冷剂与气体制冷剂相比,单位体积的密度高,从而压缩机要压缩液体制冷剂时,过大的驱动扭矩施加于压缩机。由此,压缩机可能会损伤。
另外,因在流入膨胀阀之前,不能采取适当的过冷,不能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其结果,在膨胀阀中可能产生制冷剂音,或者可能发生制冷剂的不稳定现象。
因此,作为在制冷循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组分的变动幅度变小的结构,公知具有高压侧的制冷剂存储装置(例如,储罐)的制冷循环装置。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与具有低压侧的制冷剂存储装置(例如,储液器)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在制冷循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组分的变动幅度能够变小。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在制冷循环中发生制冷剂泄漏时,无论是要将制冷剂贮存容器配置在低压侧,还是要将制冷剂贮存容器配置在高压侧,制冷剂组分的变动幅度都变大。这意味着,反之,通过检测制冷剂组分的变动,能够检测制冷剂泄漏。
因此,以往,作为为了进行热交换效率降低的抑制、压缩机损伤的避免、制冷剂音发生的抑制、不稳定现象的抑制及制冷剂泄漏的检测,具有检测制冷剂组分的构件的制冷循环装置有如下结构。即,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形成为了旁通压缩机而被连接的旁通回路,在该旁通回路中设置有双层管换热器和毛细管。而且,该制冷循环装置检测毛细管的制冷剂流入侧温度、毛细管的制冷剂流出侧温度及毛细管的制冷剂流出侧压力,基于这些检测结果算出制冷剂组分。另外,在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具有使压缩机旁通的旁通回路,在该旁通回路内连接有双层管换热器及毛细管,在该毛细管的入口侧设置有温度检测器,在该毛细管的出口侧设置有与入口侧不同的温度检测器和压力检测器。
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制冷循环内循环,通过上述2个温度检测器、压力检测器检测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使检测到的温度和压力等同于制冷剂的组分关系式,由此求出制冷剂组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膨胀阀及蒸发器,它们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构成了制冷循环。另外,在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压缩机的吸入管上具有吸入压力传感器和吸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剂回路的低压压力和吸入管的制冷剂温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2的制冷循环装置根据由吸入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制冷剂温度算出饱和压力,基于由吸入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相对于该饱和压力的偏差,校正吸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63747号公报([0027]、[0036]~[0041]段,图1,及图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06380号公报([0014]~[0016]段及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专利文献1)中,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毛细管中流动,基于非共沸混合冷在该毛细管中发生膨胀的过程的前后状态,求出制冷剂组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在从毛细管流出的出口侧,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为二相状态。
其结果,受到出口侧的温度检测器、出口侧的压力检测器的测定误差的很大影响。由此,必须使用检测精度高的温度检测器、检测精度高的压力检测器,成本增加。另外,即使在该制冷循环装置组装了检测精度高的温度检测器、检测精度高的压力检测器,当存在偏差时,检测精度降低,从而组装成本也变高。因此,若要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则会导致高成本。
另外,在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专利文献2)中,基于上述吸入温度传感器,校正上述吸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值,从而吸入压力传感器的精度依赖于吸入温度传感器,不能同时校正吸入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值和吸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值。
而且,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是非共沸制冷剂的情况下,即便制冷循环装置要基于由吸入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制冷剂温度算出饱和压力,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相关关系还因制冷剂干度而不同。由此,在非共沸制冷剂的循环组分不明时,不能基于制冷剂温度正确地校正吸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值。另外,即使假设能够指定循环组分,根据吸入温度传感器的配置位置,制冷剂干度变化,从而也不能基于吸入温度传感器正确地校正吸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值。因此,虽然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是低成本的,但不能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
像这样,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专利文献1、2)存在如下问题,若要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则会导致高成本,若要达到低成本,则不能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实现低成本,并且能够比以往更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及蒸发器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成的制冷循环中循环,并具有: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测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部位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压力检测构件,其检测所述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检测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及由所述压力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计算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校正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检测控制部计算的所述循环组分值,校正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及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中的至少一方;和控制部,其驱动所述压缩机,所述检测控制部基于向所述制冷循环填充时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填充组分,计算作为成为基准的循环组分值的基准组分值,并使所述制冷循环运转,基于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及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变化前后的状态,计算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所述校正控制部基于所述基准组分值及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计算对检测所述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检测构件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的温度修正值及对所述压力检测构件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的压力修正值中的至少一方,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校正控制部的校正后的所述检测控制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压缩机,由此使所述制冷循环运转。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即,能够提供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因为将基于检测结果求出了循环组分时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制冷剂的压力校正为基准组分值时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制冷剂的压力,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并且能够比以往更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因此是实用的,能够提高运转时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用于说明以往的传感器误差的影响的莫里尔图的一例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校正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循环组分αcal 1计算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在规定的循环组分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干度和压力的相关关系的线图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在规定压力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温度和干度的相关关系的线图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在规定干度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循环组分和压力的相关关系的线图的一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循环组分αcal 2计算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使用附图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图。
这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制冷循环装置1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制冷剂使用。该制冷循环装置1通过检测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剂组分,进行膨胀阀23(下述)的开度等的各种设备的控制。以下说明的制冷循环装置1既是低成本,也能够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制冷剂组分不仅是指填充的制冷剂组分、制冷循环的各构成要素中存在的制冷剂组分,还指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组分。
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11、组分检测回路12及控制装置13,它们有机地工作,由此,提高运转时的工作可靠性,并且能够向室内等(未图示)供给冷风等。此外,对控制装置13,利用框图进行说明。
以下,对制冷循环装置1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制冷剂回路11用于将冷风等供给到该室内等,并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21、使制冷剂冷凝液化的冷凝器22、使制冷剂减压并膨胀的膨胀阀23、使制冷剂蒸发气化的蒸发器24及存储剩余制冷剂的储液器25等,它们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
制冷剂回路11如上所述地采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低沸点的制冷剂采用例如R32,作为高沸点的制冷剂采用氢氟烯烃系制冷剂,例如HFO1234yf。该R32的填充组分是44(wt%),该HFO1234yf的填充组分是56(wt%)。而且,填充组分的情况下,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地球变暖系数(GWP:GlobalWarmingPotential)为300。这里所谓的地球变暖系数是指以二氧化碳为基准表示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促进变暖的能力的数字。
此外,这里,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填充组分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采用其他组合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作为高沸点的制冷剂当然也可以采用HFO1234ze。
以下,对制冷剂回路11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压缩机21吸入制冷剂,压缩该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并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压缩机21是由例如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的。压缩机21的处于排出侧的排出管(未图示)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冷凝器22。另外,压缩机21的处于排出侧的排出管通过第一旁通配管51a(下述)被连接在高低压换热器41(下述)的第一端口52a(下述)。压缩机21的处于吸引侧的吸入管(未图示)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储液器25。另外,压缩机21的处于吸引侧的吸入管通过第四旁通配管51d(下述)被连接在高低压换热器41(下述)的第四端口52d(下述)。
冷凝器22通过空气等热介质,使从压缩机21被供给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冷凝液化。冷凝器22的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压缩机21,另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膨胀阀23。此外,在冷凝器22中附设有送风风扇(未图示)。该送风风扇用于促进从该送风风扇供给的空气和在冷凝器22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与该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该送风风扇的作用被排出到例如室外等。
膨胀阀23使从冷凝器22流入的液体制冷剂减压并膨胀,由此使液体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膨胀阀23能够开度可变地控制,例如,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膨胀阀23的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冷凝器22,另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蒸发器24。
蒸发器24通过空气等的热介质,使从膨胀阀23流入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蒸发气化。蒸发器24的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膨胀阀23,另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储液器25。此外,在蒸发器24中附设有送风风扇(未图示)。该送风风扇促进从该送风风扇供给的空气和在蒸发器24内流动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与该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该送风风扇的作用,被供给到例如室内、仓库等空调对象空间等。
储液器25存储例如伴随压缩机21的输出的变化等的过渡性的运转变化、外气温度的转换而产生的剩余制冷剂。储液器25的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蒸发器24,另一端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
以下,对在制冷剂回路11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
被压缩机21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冷凝器22,并被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然后,从冷凝器22流出的该液体制冷剂流入膨胀阀23并被减压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然后,从膨胀阀23流出的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蒸发器24被蒸发气化成为气体制冷剂。从蒸发器24流出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储液器25,存储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的运转条件、负载条件等产生的剩余制冷剂。未被存储在储液器25而从储液器25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再次被压缩。
此外,蒸发器24、储液器25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状态也可以不是过热气体,而是高干度的低压二相状态。像这样形成制冷剂回路11,制冷剂回路11向室内等空调对象空间等供给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
此外,关于上述说明的制冷剂回路11的结构,示出了一例,当然不限于此。
以下,对制冷循环装置1的结构之一的组分检测回路12进行说明。首先,对组分检测回路12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组分检测回路12通过检测循环组分,使运转时的工作可靠性提高。组分检测回路12具有高低压换热器41、第一温度传感器42、减压机构43、压力传感器44及第二温度传感器45等。
高低压换热器41用于对高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和低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供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动的高压配管41a和供被减压机构43减压并大量包含高沸点制冷剂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动的低压配管41b形成。高低压换热器41的高压配管41a及低压配管41b例如采用双层配管形成。高压配管41a的一端形成第一端口52a,另一端形成第二端口52b。另外,低压配管41b的一端形成第三端口52c,另一端形成第四端口52d。
此外,总称第一端口52a、第二端口52b、第三端口52c及第四端口52d时,称为端口52。
减压机构43用于对制冷剂减压,例如,由流路阻力固定的毛细管形成。减压机构43的一端通过第二旁通配管51b被连接在高低压换热器41的第二端口52b。减压机构43的另一端通过第三旁通配管51c被连接在高低压换热器41的第三端口52c。即,减压机构43在液体制冷剂流入入口侧时,通过对该制冷剂减压,使从出口侧流出的制冷剂成为二相制冷剂。
此外,上述说明的减压机构43无须使流路阻力固定。例如,也可以适当调整减压机构43的开度,以便在减压机构43的入口侧为液体制冷剂、且在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为二相制冷剂。像这样,即使填充在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1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最初填充时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减压机构43的开度,也能够使制冷循环装置1运转。
第一温度传感器42用于检测减压机构43的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压力传感器44用于检测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第二温度传感器45用于检测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42及第二温度传感器45由例如热敏电阻形成,并将由热敏电阻检测的温度转换成电信号。另外,压力传感器44将由例如感压元件等检测的压力转换成电信号。而且,第一温度传感器42、第二温度传感器45及压力传感器44以规定周期检测制冷剂温度、制冷剂压力。
此外,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及第二温度传感器45只是一例,当然不限于此。
此外,第一温度传感器42及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任意一方与本发明的温度检测构件相当。
此外,压力传感器44与本发明的压力检测构件相当。
以下,以上述结构为前提,对组分检测回路12的整体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组分检测回路12如上所述地从压缩机21的排出管到高低压换热器41之间通过第一旁通配管51a被连接。第一旁通配管51a的一端被直接连接在从压缩机21的排出管分支的配管,或者通过与压缩机21的排出管连接的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到分支的配管。也就是说,第一旁通配管51a的一端被连接到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到冷凝器22之间。另外,第一旁通配管51a的另一端被连接在高低压换热器41的第一端口52a。
组分检测回路12通过第二旁通配管51b被连接到从高低压换热器41到减压机构43之间。第二旁通配管51b的一端被连接在高低压换热器41的第二端口52b。另外,第二旁通配管51b的另一端被连接在减压机构43的入口侧。
组分检测回路12通过第三旁通配管51c被连接到从减压机构43到高低压换热器41之间。第三旁通配管51c的一端被连接在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另外,第三旁通配管51c的另一端被连接在高低压换热器41的第三端口52c。
组分检测回路12通过第四旁通配管51d被连接到在从高低压换热器41到压缩机21的吸入管之间。第四旁通配管51d的一端被连接在高低压换热器41的第四端口52d。另外,第四旁通配管51d的另一端被直接连接在从压缩机21的吸入管分支的配管,或者通过与压缩机21的吸入管连接的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到分支的配管。也就是说,第四旁通配管51d的另一端被连接到从压缩机21的吸入管到储液器25之间。
此外,总称第一旁通配管51a、第二旁通配管51b、第三旁通配管51c及第四旁通配管51d时,称为旁通配管51。
此外,旁通配管51与本发明的旁通管相当。
以下,对在组分检测回路12内循环的制冷剂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组分检测回路12从压缩机21的排出侧分支,通过高低压换热器41,在减压机构43中被减压膨胀,再次通过高低压换热器41,向压缩机21的吸入侧合流。
具体来说,首先,在高低压换热器41中,通过压缩机21的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被热交换,该气体制冷剂被冷却成为过冷却液体。其次,在减压机构43中,过冷却液体被减压成为二相制冷剂。最后,在高低压换热器41中,二相制冷剂被过热而成为气体制冷剂。
即,在减压机构43的入口侧,制冷剂成为过冷却液体,并且在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制冷剂成为二相制冷剂,以此方式决定高低压换热器41和减压机构43的规格。
因此,第一温度传感器42检测通过高低压换热器41之后且在减压机构43前的制冷剂温度,压力传感器44检测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压力,第二温度传感器45检测二相制冷剂的制冷剂温度。
像这样形成了组分检测回路12。而且,如下所述,控制装置13基于组分检测回路12的检测结果计算制冷剂的循环组分,组分检测回路12基于该计算结果校正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
此外,关于上述说明的组分检测回路12的结构示出了一例,但不限于此。
以下,对制冷循环装置1的结构之一的控制装置13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3综合控制制冷循环装置1,并具有检测控制部61及校正控制部62等。
具体来说,控制装置13综合控制膨胀阀23、压缩机21的转速和分别附设在冷凝器22及蒸发器24上的送风风扇的转速等动作。另外,控制装置13基于检测控制部61的检测结果,控制膨胀阀23、压缩机21的转速和分别附设在冷凝器22及蒸发器24上的送风风扇的转速等动作。
另外,控制装置13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但校正控制部62基于检测控制部61的检测结果向组分检测回路12输出控制指令,或者直接控制组分检测回路12,来校正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
检测控制部61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42、第二温度传感器45和压力传感器44的各检测结果以及下述的式(4)和式(5)表示的函数,计算循环组分。
检测控制部61存储下述的式(4)和式(5)。例如,设由第一温度传感器42检测的值为T1、由第二温度传感器45检测的值为T2、由压力传感器44检测的值为P时,检测控制部61存储通过参数(T1、T2、P)的多项式以将循环组分作为结果输出的方式被公式化得到的公式。具体来说,被公式化得到的公式作为通过能够由电子计算机解释执行的算法表达的程序被存储。在该情况下,在提供参数(T1、T2、P)时,通过调出该公式化的程序,来计算循环组分。像这样,能够削减始终存储的数据。
另外,检测控制部61也可以将下述式(4)和式(5)作为例如数据表存储。具体来说,下述式(4)和式(5)由下述图5、6及7所示的相关关系表示。因此,预先作为离散的矩阵式的数据作成图5、6及7所示的相关关系。而且,在提供参数(T1、T2、P)时,通过进行矩阵式的数据的插值处理,求出循环组分。此时,插值处理通过任意的插值方法进行即可,例如,通过线性插值等执行插值处理。在该情况下,只要能保持数据表即可,因此,也可以预先存储在例如硬盘驱动器等,另外,也可以将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等中的数据内插到未图示的存储装置。
为了避免像这样每次将循环组分公式化来进行计算,通过将下述式(4)和式(5)作成数据表,能够减少计算时间,能够高速地求出循环组分。而且,由于能够高速地求出循环组分,所以能够以早的时机进行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的校正处理,能够使制冷循环装置1的控制稳定。
另外,检测控制部61用于检测低沸点制冷剂的制冷剂组分。即,下述式(4)、式(5)及数据表与低沸点制冷剂的制冷剂组分相关。因此,设低沸点制冷剂的制冷剂组分的值为α,用重量分数表示该制冷剂组分时,不用1~100的数值而用0~1的数值表示时,高沸点制冷剂的制冷剂组分能够通过1-α算出。另外,在用重量分数表示该制冷剂组分的情况下,若低沸点制冷剂的制冷剂组分的值为α,则高沸点制冷剂的制冷剂组分能够通过100-α算出。
总之,关于制冷剂组分的表现方式,只要能够表现其中每一个制冷剂相对于整体的混合制冷剂的比例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检测控制部61能够与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及第二温度传感器45通信地被设定。例如,在检测控制部61由硬件实现时,检测控制部61和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第二温度传感器45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进行数据通信。另外,例如,检测控制部61由软件实现时,经由规定的协议转换,检测控制部61和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第二温度传感器45也能够进行数据通信。
此外,关于检测控制部61和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第二温度传感器45之间通信手段,没有特别限定。
校正控制部62基于由检测控制部61计算的循环组分、下述基准组分值和下述式(6),计算对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进行校正的修正值dP、dT,并基于该dP、dT,校正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
校正控制部62存储下述基准组分值和式(3)。在该情况下,与采用检测控制部61时同样地,校正控制部62将式(3)作为被公式化的公式存储。具体来说,被公式化的公式作为由能够被电子计算机解释执行的算法表示的程序被存储。在该情况下,提供参数(T1、T2、P)时,通过调出该被公式化的程序,来计算修正值dP、dT。像这样,能够削减始终存储的数据。
另外,校正控制部62也可以将下述基准组分值和式(3)作为例如数据表存储。具体来说,下述基准组分值和式(3)用一定的相关关系表示。因此,预先作为离散的矩阵式的数据作成该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在提供参数(T1、T2、P)时,通过进行矩阵式的数据的插值处理,求出该基准组分值、dP和dT。此时,插值处理通过任意的插值方法进行即可,例如,通过线性插值等执行插值处理。在该情况下,只要能够保持数据表即可,从而也可以例如预先存储在硬盘驱动器等,另外,也可以将存储在半导体存储器等中的数据内插于未图示的存储装置。
这样,不用每次利用被公式化的公式计算循环组分,通过将下述基准组分值和式(3)作成数据表,能够减少计算时间,从而能够高速地求出该基准组分值、dP、dT。而且,由于能够高速地求出该基准组分值、dP、dT,从而能够以早的时机进行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的校正处理,能够使制冷循环装置1的控制稳定。
另外,校正控制部62能够与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及第二温度传感器45通信地被设定。例如,在校正控制部62由硬件实现时,校正控制部62和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第二温度传感器45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进行数据通信。另外,例如,校正控制部62由软件实现时,经由规定的协议转换,校正控制部62和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第二温度传感器45也能够进行数据通信。
此外,关于校正控制部62和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第二温度传感器45之间的通信手段,没有特别限定。
像这样形成控制装置13,控制装置13基于上述组分检测回路12的检测结果计算制冷剂组分,基于通过计算求出的制冷剂组分,校正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基于通过校正了的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校正了的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检测的结果,控制压缩机21的转速,适当地综合控制形成制冷剂回路11或组分检测回路12的各种设备等。
此外,关于上述说明的控制装置13的结构,示出了一例,当然不限于此。
此外,控制装置13的各功能可以由硬件实现,或者由软件实现。也就是说,表示控制装置13的框图可以认为是硬件的框图,也可以认为是软件的功能框图。
控制装置13的各功能由硬件实现的情况下,检测控制部61和校正控制部62由例如微处理器单元(MicroprocessorUnit)形成。
此外,在控制装置13的各功能也可以由微处理器单元以外的硬件实现。也可以例如通过安装逻辑电路等这样的布线逻辑电路来实现。像这样,能够高速地处理控制装置13的各功能。
另外,控制装置13的各功能由软件实现的情况下,检测控制部61和校正控制部62也可以例如作为程序模块被存储在SD存储卡等的半导体存储器等、硬盘驱动器。在该情况下,通过未图示的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CPU(中央处理器)等执行处理。像这样,能够适当地更新控制装置13的各功能。例如,能够适当地更新式(4)或式(5)的内容和数据表等,另外,能够预先存储。也就是说,能够适当地更新检测控制部61或校正控制部62,另外,能够预先存储。
另外,控制装置13的各功能也可以由固件实现。通过这样,能够适当地更新控制装置13的各功能,并且与作为程序模块被安装相比,能够实现快的处理。例如,能够适当地更新式(4)或式(5)的内容和数据表等,另外,还能够预先存储。也就是说,能够适当地更新检测控制部61或校正控制部62,另外,能够预先存储。
以下,对制冷剂组分变化的理由,以以下3个例子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制冷剂组分的变化是指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组分相对于填充在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组分的变化。
首先,对第一例进行说明。储液器25内的制冷剂被分离成大量含有高沸点的制冷剂(例如,HFO1234yf)的液相和大量含有低沸点的制冷剂(例如,R32)的气相。而且,大量含有高沸点的制冷剂的液相的制冷剂被存储在储液器25内。另一方面,大量含有低沸点的制冷剂的气相的制冷剂从储液器25流出。
像这样,在储液器25内,存在大量含有高沸点的制冷剂的液相的制冷剂。由此,相对于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全制冷剂来说,低沸点的组分增大。
这里,对低沸点的组分相对于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全制冷剂的比例减少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制冷循环装置1具有多个室内机,假设这些室内机实施制热运转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一部分的室内机在短时间内停止制热运转时,液体制冷剂滞留于该室内机。由此,相对于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全制冷剂来说,低沸点的组分减少液体制冷剂的滞留的量。
以下,对第二例进行说明。在从储液器25内的下方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滞留在储液器25的下方的液相的制冷剂泄漏。在该液相的制冷剂中大量含有高沸点的制冷剂。因此,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全制冷剂来说,低沸点的制冷剂的组分增大。
以下,对第三例进行说明。例如,连接冷凝器22和膨胀阀23的制冷剂配管那样,在供液单相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配管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低沸点的制冷剂这一方容易气化,从而低沸点的制冷剂大量泄漏。由此,相对于在制冷循环内循环的全制冷剂来说,高沸点的制冷剂的组分增大。
此外,除了上述第一~第三例以外,根据制冷剂泄漏的方式,液体制冷剂也可能泄漏,在储液器25中不存在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也有制冷剂组分不变的情况。
无论如何,在循环的制冷剂组分发生变化时,即使是相同压力,焓也变化。由此,制冷循环装置1的能力变化。因此,为了使制冷循环装置1发挥要求的能力,在正确地检测循环的制冷剂组分的基础上,制冷循环装置1必须被运转控制。
具体来说,使用图2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用于说明以往的传感器误差的影响的莫里尔图的一例的图。即,如图2所示,在二相制冷剂时,温度及压力的计测误差是在莫里尔图上被大幅影响的状态,在过冷却时,温度的计测误差是在莫里尔图上未被大幅影响的状态。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校正控制部62将检测二相制冷剂时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检测二相制冷剂时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作为校正对象,但不将检测过冷却液体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2的输出值作为校正对象。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循环装置1计算循环组分,以高精度检测循环的制冷剂组分,利用该检测结果被运转控制。另外,能够以高精度检测该制冷剂组分,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循环装置1的压缩机21损伤。由此,能够确保制冷循环装置1的可靠性。
以下,以上述说明的结构为前提,对本发明的关键部分即校正各种传感器的输出值的处理,使用图3进行说明。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校正控制处理的流程图。这里所谓的校正控制处理是指计算第二温度传感器45和压力传感器44的修正值dP及dT。由此,能够校正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
以下说明的校正控制处理是分别在2个状态下求出循环组分,通过求解由求出的2个循环组分分别与成为基准的循环组分的差值表现的2个方程组,求出修正值dP和dT。
(步骤S101)
校正控制部62计算基准组分值α*
这里,首先,对基准组分值进行说明。基准组分值是指校正控制部62校正第二温度传感器45和压力传感器44时的基准值。
在决定基准组分值时,着眼于制冷剂的循环组分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的运转状态变化的性质。具体来说,制冷剂的循环组分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的运转状态变化,存在与制冷剂的填充组分不同的情况。而且,着眼于制冷循环装置1的某运转状态时,也存在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和制冷剂的填充组分大致相等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指在制冷循环内没有液体制冷剂滞留的情况。即,这是在储液器25内没有液体制冷剂滞留的情况。为了成为这样的状态,蒸发器24的出口侧的出口过热度为正即可。在该情况下,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变得与制冷剂的基准组分值大致相等。关于此时的状态,用式(1)表示。
[式1]
基准组分值α*=填充组分+δ(1)
这里,δ是用于从填充组分求出基准组分值的修正值,是1(wt%)左右的小的正值。该δ能够事先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的规格计算并求出,是确定所谓的填充组分的公差范围的偏置量。这是因为,在冷凝器22、蒸发器24内,虽然存在制冷剂二相域,但液体速度比制冷剂二相域中的气体速度慢,从而在制冷循环内,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不对流。由此,制冷剂的循环组分与制冷剂的填充组分大致相等,制冷剂的循环组分与制冷剂的基准组分值大致相等。
此外,这里,说明了δ采用1(wt%),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的规格、使用环境而不同的值。
此外,基准组分值α*与本发明中的成为基准的循环组分值相当。
(步骤S102)
控制装置13将制冷循环的运转状态设定成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
具体来说,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是指在储液器25中没有液体制冷剂滞留的情况。为了成为这样的状态,蒸发器24的出口侧的出口过热度为正即可。
更具体来说,控制装置13控制膨胀阀23的开度、压缩机21的转速、分别附设在冷凝器22及蒸发器24上的送风风扇的转速等。由此,控制装置13设定成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
(步骤S103)
校正控制部62判定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校正控制部62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4。另一方面,校正控制部62在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03。
像这样,从被设定成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之后,成为待机状态一定时间,由此,在以后的处理中,能够执行反映被设定的状态的处理。由此,这样的一定时间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若能够尽早地向被设定的状态过渡这样的环境,则一定时间不需要设定得长。与此相对,若是不能尽早地向被设定的状态过渡这样的环境,则一定时间需要设定得长。另外,除此以外,在始终以规定间隔校正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固定值确保一定时间。
(步骤S104)
校正控制部62检测T1 exp 1、T2 exp 1、Pexp 1
这里,T1 exp 1是指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下的由第一温度传感器42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另外,T2 exp 1是指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下的由第二温度传感器45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另外,Pexp 1是指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下的由压力传感器44检测的制冷剂压力。
校正控制部62检测T1 exp 1、T2 exp 1、Pexp 1之后,将检测结果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
(步骤S105)
校正控制部62基于步骤S104中检测的T1 exp 1、T2 exp 1、Pexp 1,使检测控制部61执行循环组分αcal 1计算处理,来计算循环组分αcal 1。循环组分αcal 1计算处理的详细情况参照图4的流程图如下所述。
像这样,通过执行步骤S102~步骤S105的处理,执行第一状态的循环组分计算处理,并计算循环组分αcal 1
此外,循环组分αcal 1与本发明中的循环组分值相当。
(步骤S106)
控制装置13将制冷循环的运转状态设定成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
具体来说,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是指在储液器25中没有液体制冷剂滞留的情况。为成为这样的状态,蒸发器24的出口侧的出口过热度为正即可。
更具体来说,控制装置13控制膨胀阀23的开度、压缩机21的转速、分别附设在冷凝器22及蒸发器24上的送风风扇的转速等。由此,控制装置13设定成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
(步骤S107)
校正控制部62判定是否经过了一定时间。校正控制部62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8。另一方面,校正控制部62在未经过一定时间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07。
像这样,从被设定成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之后,成为待机状态一定时间,由此在以后的处理中,能够执行反映被设定的状态的处理。由此,这样的一定时间也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若是能够尽早地向被设定的状态过渡这样的环境,则一定时间不需要设定得长。与此相对,若是不能尽早地向被设定的状态过渡这样的环境,则一定时间需要设定得长。另外,除此以外,在始终以规定的间隔进行校正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固定值确保一定时间。
(步骤S108)
校正控制部62检测T1 exp 2、T2 exp 2、Pexp 2
这里,T1 exp 2是指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下的由第一温度传感器42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另外,T2 exp 2是指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下的由第二温度传感器45检测的制冷剂温度。另外,Pexp 2是指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下的由压力传感器44检测的制冷剂压力。
校正控制部62检测T1 exp 2、T2 exp 2、Pexp 2之后,将检测结果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
其中,步骤S104中检测的T1 exp 1、T2 exp 1、Pexp 1和步骤S108中检测的T1 exp 2、T2 exp 2、Pexp 2至少需要成为式(2)所示的关系式。即,需要是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和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为不同的状态。
[式2]
Pexp 1≠Pexp 2或者T2 exp 1≠T2 exp 2(2)
(步骤S109)
校正控制部62基于步骤S108中检测的T1 exp 2、T2 exp 2、Pexp 2,使检测控制部61执行循环组分αcal 2计算处理,来计算循环组分αcal 2。循环组分αcal 2计算处理的详细情况参照图8的流程图如下所述。
像这样,通过执行步骤S106~步骤S109的处理,来执行第二状态的循环组分计算处理,并计算循环组分αcal 2
此外,循环组分αcal 2与本发明的循环组分值相当。
(步骤S110)
校正控制部62基于用式(3)表示的关系式,求出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修正值dT和压力传感器44的修正值dP,并结束校正控制处理。
[式3]
dP dT = ∂ ∂ P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 ∂ T 2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 ∂ P f ( P exp 2 , T 1 exp 2 , T 2 exp 2 ) ∂ ∂ T 2 f ( P exp 2 , T 1 exp 2 , T 2 exp 2 ) - 1 α * - α cal 1 α * - α cal 2 - - - ( 3 )
此外,步骤S101至步骤S104的处理、步骤S105至步骤S108的处理和步骤S109的处理可以串行地执行,也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就是说,直到步骤S109的处理可以串行地执行,也可以并行地执行。
此外,在步骤S110中计算修正值dP及dT时,也可以不求出该计算所需的全部的参数。在该情况下,将预先设定的默认的值作为数据利用即可。像这样,即使第一温度传感器42、压力传感器44及第二温度传感器45中的任意一个因故障等不能检测值,也能够计算修正值dP及dT。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循环组分αcal 1计算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步骤S201)
检测控制部61读取存储在存储部中的T1 exp 1、T2exp 1、Pexp 1
(步骤S202)
检测控制部61设定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这里,检测控制部61利用例如上一次检测控制部61计算出的循环组分设定假定值α。由此,能够减少步骤S202~步骤S205中的收敛所需的循环次数,能够使制冷循环装置1的控制性稳定。另外,在不存在上一次计算的循环组分的情况下,预先将虚拟数据存储在存储器中即可。
具体来说,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是在将填充组分作为下限、且将向填充组分加入5(wt%)的制冷剂的组分作为上限的范围内确定的值。
(步骤S203)
检测控制部61通过该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制冷剂温度T1 exp 1和制冷剂压力Pexp 1,计算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制冷剂干度X,并将计算结果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
具体来说,通过减压机构43的制冷剂以等熵膨胀,由此在减压机构43的入口侧的温度T1 exp 1和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压力Pexp 1及干度X之间,具有下述图5所示的相关关系。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规定的循环组分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干度和压力的相关关系的线图的一例的图。
如图5所示,规定的循环组分中的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压力是在将横轴作为减压机构43的入口温度、且将纵轴作为干度的情况下,决定循环组分、减压机构43的入口温度和此时的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压力,由此求出干度。在图5所示的一例中,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压力示出了3种,成为例如P”<P<P’。
这里,图5所示的关系用式(4)表示。
[式4]
X=F1(T1,P,α)(4)
像这样,若将式(4)所示的关系存储在检测控制部61内,则通过使用式(4)的相关关系,就能够从温度T1 exp 1、压力Pexp 1及循环组分假定值α求出减压机构43的出口制冷剂干度X。
(步骤S204)
检测控制部61基于减压机构43的出口温度T2 exp 1、压力Pexp 1及存储在存储部中的干度X,计算循环组分α’。
具体来说,在规定的压力下,干度X的气液二相状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根据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即,在组分检测回路12内流动的循环组分,具有下述图6所示的相关关系。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规定的压力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温度和干度的相关关系的线图的一例的图。
如图6所示,规定的压力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是在将横轴作为循环组分、且将纵轴作为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出口温度T2 exp 1的情况下,通过确定压力、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出口温度T2 exp 1和该出口温度T2 exp 1时的干度,来求出此时的循环组分。在图6所示的一例中,循环组分是低沸点成分R32的重量分数,干度X中的温度的特性曲线以在饱和蒸气温度和饱和液温度的特性曲线之间围成的范围内变动的方式存在。
此外,如图6所示,这里,低沸点成分R32的重量分数用0~1的数值表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低沸点成分R32相对于整体的混合制冷剂的比例表示。
在图7中,通过图6所示的相关关系表示从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温度T2 exp 1、压力和干度X求出循环组分α’这样的关系。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规定的干度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循环组分和压力的相关关系的线图的一例的图。
如图7所示,规定的干度下的循环组分是在将横轴作为干度X下的温度、且将纵轴作为循环组分的情况下,通过决定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温度T2 exp 1、压力和干度X,来求出此时的循环组分。在图7所示的一例中,干度X一定时的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压力示出了3种,成为例如P”<P<P’。
这里,图7所示的关系用式(5)表示。
[式5]
α′=F2(T2,P,X)(5)
像这样,若将式(5)所示的关系存储在检测控制部61内,则通过使用式(5)的相关关系,能够根据出口温度T2 exp 1、压力Pexp 1及干度X计算循环组分α’。
(步骤S205)
检测控制部61判定该循环组分α’和最初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是否一致。
检测控制部61在该循环组分α’和最初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一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6。另一方面,在该循环组分α’和最初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不一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7。
(步骤S206)
检测控制部61将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设定成循环组分αcal 1,处理结束。
(步骤S207)
检测控制部61用其他值设定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返回步骤S203。
这里,即使用其他值设定循环组分的假定值,在循环组分α’和再次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将循环组分的假定值,例如,将循环组分α’和再次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的平均值设定成新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
在该情况下,对平均值的算出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用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对数平均及移动平均等的各种方法算出即可。另外,为了使值收敛,也可以使用已有的各种检索算法。例如,用列表检索、树形检索及图检索等各种方法算出即可。通过这样,即使使循环组分α’和再次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一致的处理是几乎不收敛的状态,作为解的检索问题,也能够尽快地收敛。
像这样,控制装置13的检测控制部61计算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制冷剂干度,并计算循环组分。由此,即使制冷循环的运转状态发生变化、高低压换热器41的热交换量发生变化,也能够可靠地检测循环组分。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循环组分αcal 2计算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步骤S301)
检测控制部61读取存储在存储部的T1 exp 2、T2 exp 2、Pexp 2
(步骤S302)
检测控制部61设定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这里,检测控制部61用例如上一次检测控制部61计算的循环组分设定假定值α。由此,能够减少步骤S302~步骤S305中的收敛所需的循环次数,能够使制冷循环装置1的控制性稳定。另外,在不存在上一次计算的循环组分的情况下,预先将虚拟数据存储在存储部即可。
(步骤S303)
检测控制部61通过该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制冷剂温度T1 exp 2和制冷剂压力Pexp 2,计算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制冷剂干度X,并将计算结果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
具体来说,通过减压机构43的制冷剂以等熵膨胀,由此,在减压机构43的入口侧的温度T1 exp 2和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压力Pexp 2及干度X之间,具有上述图5所示的相关关系。
这里,图5所示的关系用上述式(4)表示。
像这样,若将式(4)所示的关系存储在检测控制部61内,则通过使用式(4)的相关关系,能够根据温度T1 exp 2、压力Pexp 2及循环组分假定值α,求出减压机构43的出口制冷剂干度X。
(步骤S304)
检测控制部61基于减压机构43的出口温度T2 exp 2、压力Pexp 2及存储在存储部的干度X,计算循环组分α’。
具体来说,在规定的压力下,干度X的气液二相状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根据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即,在组分检测回路12内流动的循环组分,具有上述图6所示的相关关系。
这里,图7所示的关系用上述式(5)表示。
像这样,若将式(5)所示的关系存储在检测控制部61内,则通过使用式(5)的相关关系,能够根据温度T2 exp 2、压力Pexp 2及干度X,计算循环组分α’。
(步骤S305)
检测控制部61判定该循环组分α’和最初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是否一致。
检测控制部61在该循环组分α’和最初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一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06。另一方面,在该循环组分α’和最初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不一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307。
(步骤S306)
检测控制部61将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设定成循环组分αcal 2,处理结束。
(步骤S307)
检测控制部61用其他值设定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返回步骤S303。
这里,即使用其他值设定循环组分的假定值,在循环组分α’和再次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不一致的情况下,将循环组分的假定值,例如,将循环组分α’和再次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的平均值设定成新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
在该情况下,对平均值的算出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用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对数平均及移动平均等的各种方法算出即可。另外,为了使值收敛,也可以使用已有的各种检索算法。例如,用列表检索、树形检索及图检索等各种方法算出即可。通过这样,即使使循环组分α’和再次设定的循环组分的假定值α一致的处理是几乎不收敛的状态,作为解的检索问题,也能够尽快地收敛。
像这样,控制装置13的检测控制部61计算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制冷剂干度,并计算循环组分。由此,即使制冷循环的运转状态发生变化,高低压换热器41的热交换量发生变化,也能够可靠地检测循环组分。
以下,整理式(4)和式(5)的关系。
将式(4)代入式(5),用式(6)表示。
[式6]
α′=F2(T2,P,F1(T1,P,α))(6)
而且,着眼于式(6)的多项式的参数时,能够用由式(7)表示的函数表现。
[式7]
F(P,T1,T2,α)=0(7)
而且,式(7)能够用式(7)的反函数即式(8)表现。
[式8]
α=F-1(P,T1,T2)(8)
而且,对于式(8),从温度T1 exp 1、温度T2 exp 1、温度T1 exp 2、温度T2 exp 2、压力Pexp 1及压力Pexp 2的集合,作成与循环组分的集合附带对应关系的映射时,能够用式(9)表现。
[式9]
α=f(P,T1,T2)(9)
以下,进行上述说明中的式(3)的导出说明。
在步骤S104中,根据式(9),式(10)成立。
[式10]
f(Pexp 1,T1 exp 1,T2 exp 1)=αcal 1(10)
另外,校正控制部62校正了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及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之后,检测控制部61输出基准组分值,从而此时的状态能够用式(11)表现。
[式11]
f(Pexp 1+dP,T1 exp 1,T2 exp 1+dT)=α*(11)
以下,对式(11)取近似时,能够用式(12)表现。
[式12]
f ( P exp 1 + dP , T 1 exp 1 , T 2 exp 1 + dT ) ≅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 ∂ ∂ P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dP + ∂ ∂ T 2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dT - - - ( 12 )
因此,能够从式(10)~式(12)导出式(13)。
[式13]
α * - α cal 1 ≅ ∂ ∂ P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dP + ∂ ∂ T 2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dT - - - ( 13 )
以下,在步骤S108中,能够同样地导出式(14)。
[式14]
α * - α cal 2 ≅ ∂ ∂ P f ( P exp 2 , T 1 exp 2 , T 2 exp 2 ) dP + ∂ ∂ T 2 f ( P exp 2 , T 1 exp 2 , T 2 exp 2 ) dT - - - ( 14 )
因此,能够根据式(13)和式(14)导出式(3)。
因此,制冷循环装置1的校正控制部62基于导出的式(3)求出修正值dP和dT,该求出的修正值dP和dT被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部。通过确定该修正值dP和dT,之后的检测控制部61将第一温度传感器42、第二温度传感器45及压力传感器44检测的值即T1、T2和P作成T1、T2+dT、P+dP和dT来计算循环组分。即,以成为式(11)所示的基准组分值α*的状态的方式,分别采用T2 exp 1+dT及Pexp 1+dP校正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
此外,修正值dP和dT的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通过这样,即使没有提高第一温度传感器42、第二温度传感器45及压力传感器44等的各种传感器单体的检测精度,也能够正确地检测循环组分。
具体来说,即使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保持不变,基于某指定的基准值与该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差值,如式(13)及式(14)所示建立包含假定的修正值dP和dT在内的方程组,也能够基于式(3)求出该方程组,由此求出修正值dP和dT。由此,即使由各种传感器检测的各个结果包含误差,也能够覆盖这样的误差。
更具体来说,以与基于某指定的基准值和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求出的循环组分一致的方式,校正各种传感器的输出值。即,使包含由各种传感器等引起的测定误差的值与成为目标的某指定的基准值之间的差值成为修正值dP和dT。由此,即使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求出的循环组分包含由各种传感器等引起的测定误差,也能够不依赖于该误差地进行正确的校正。
总之,通过分别采用T2 exp 1+dT及Pexp 1+dP校正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以收敛于填充组分的公差的范围的方式校正各种传感器的输出值。
因此,能够提供虽然是低成本也能够比以往更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的制冷循环装置。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即使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保持不变,另外,向制冷循环装置的传感器组装方法相同,制冷循环装置1也能够不依赖于各种传感器的个体差异、向制冷循环装置1的组装偏差地改善测定的检测精度,从而能够改善循环制冷剂的组分检测精度。
另外,在制冷循环装置1停止的情况下,制冷循环内的压力是均匀的。由此,制冷循环装置1将校正的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作为基准,能够以其他的(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成为相同的输出值的方式施加修正。由此,其他的(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也提高,从而制冷循环装置1能够进行更稳定的运转控制。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对基准组分值为固定值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在冷凝器22、蒸发器24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温度使基准组分值变化。通过这样,成为校正的基准的值变得更正确。由此,能够使组分检测精度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和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二状态使制冷循环装置1运转,并校正了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输出值和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
但是,即使这样,也存在不能使压力传感器44的检测精度成为充分高的精度地进行校正或者不需要校正的情况。此时,也可以仅在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下,使制冷循环装置1运转,使压力传感器44的修正值dP为0。在该情况下,使式(13)变形成式(15)即可。
[式15]
dT = α * - α cal 1 ∂ ∂ T 2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 - - ( 15 )
这样,也可以求出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修正值dT。
另外,同样地,存在不能使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检测精度成为充分高的精度地进行校正或者不需要校正的情况。此时,也可以仅在能够推定循环组分的第一状态下,使制冷循环装置1运转,使第二温度传感器45的修正值dT为0。在该情况下,使式(13)变形成式(16)即可。
[式16]
dP = α * - α cal 1 ∂ ∂ P f ( P exp 1 , T 1 exp 1 , T 2 exp 1 ) - - - ( 16 )
这样,也可以求出压力传感器44的修正值dP。
这样,通过省略不需要的校正处理,能够缩短校正处理整体所需的时间。另外,能够削减校正控制部62所存储的总信息量。由此,能够抑制成本。
另外,对使校正控制部62运转的时期,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起动了制冷循环装置1时或制冷循环装置1的运转时间经过了某一定期间以上时,也可以执行校正控制部62的校正控制处理。
通过这样,例如,向制冷循环装置1供给的电源长期地变动,由此,第二温度传感器45或压力传感器44的输出值可能变动,即使这样也能够适当地执行各种传感器的输出值的校正,从而在制冷循环装置1为运转过程中的状态下,能够抑制组分检测精度的降低。
另外,也可以每当执行校正控制部62的处理,判定基准组分值与上一次的检测控制部的检测结果之差是否是某一定值以上。作为其前提,事先把握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偏差,由此能够预先预测组分检测精度。即,在基准组分值与上一次的检测控制部的检测结果的差值为某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因偏差以外的原因发生这样的差值。由此,能够判定为发生了从制冷循环装置1的制冷剂泄漏。像这样检测制冷剂泄漏,从地球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也是有用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采用了R32和HFO1234yf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的低沸点制冷剂、其他的高沸点制冷剂。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双键的氢氟烯烃系制冷剂,也可以是具有微燃性的制冷剂,另外,也可以是具有可燃性的HC系制冷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混合了2种制冷剂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混合3种以上的制冷剂来形成非共沸混合制冷剂。3种以上的制冷剂的情况下,例如,事先通过通过实验或模拟等算出该其他的制冷剂相对于算出制冷剂组分的制冷剂来说的制冷剂组分(例如,表示上述说明的相关关系的组分关系式)。像这样,如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这样,通过算出1种制冷剂的制冷剂组分,也能够算出该其他的制冷剂组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冷凝器22、膨胀阀23和蒸发器24分别为1台的情况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包括路径在内具有多个的情况。另外,在冷凝器22或蒸发器24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介质不仅限于空气。也可以是例如水、载冷剂等。
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也可以用于空调用途、冷冻用途及供应热水用途等任意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制冷剂流动不能倒转,但通过设置四通阀,取代冷凝器22和蒸发器24的相对位置,也能够实施制冷运转(冷能供给)和制热运转(热能供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制冷循环的低压侧的储液器25应对剩余制冷剂处理,但当然也可以采用制冷循环的高压侧、中间位置的储液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减压机构43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二相状态进行了检测,但不限于此。只要制冷剂是二相状态,也可以为制冷循环内的其他场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的基准组分值和基于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计算的循环组分值从开始一直是同一值时,不需要进行各种传感器的输出值的校正。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介质等中的程序进行描述的步骤当然包括按说明的顺序时序地进行的处理,也不一定必须时序地进行处理,还包括并列或独立地被执行的处理。
以上,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压缩机21、冷凝器22、膨胀阀23及蒸发器24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成的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循环装置1中,具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2、第二温度传感器45,对从压缩机2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部位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压力传感器44,检测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检测控制部61,基于由第一温度传感器4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45检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及由压力传感器44检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计算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校正控制部62,基于由检测控制部61计算的循环组分值,校正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及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中的至少一方;控制装置13,驱动压缩机21。检测控制部61基于向制冷循环填充时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填充组分,计算成为基准的循环组分值即基准组分值,使制冷循环运转,基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及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发生变化前后的状态,计算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校正控制部62基于基准组分值及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计算对检测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的修正值dT及对压力传感器44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的修正值dP中的至少一方,控制装置13基于校正控制部62的校正后的检测控制部61的检测结果,驱动压缩机21,由此使制冷循环,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并且能够比以往更正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循环组分,所以是实用的,能够提高运转时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制冷循环装置,11制冷剂回路,12组分检测回路,13控制装置,21压缩机,22冷凝器,23膨胀阀,24蒸发器,25储液器,41高低压换热器,41a高压配管,41b低压配管,42第一温度传感器,43减压机构,44压力传感器,45第二温度传感器,51旁通配管,51a第一旁通配管,51b第二旁通配管,51c第三旁通配管,51d第四旁通配管,52端口,52a第一端口,52b第二端口,52c第三端口,52d第四端口,61检测控制部,62校正控制部。

Claims (12)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及蒸发器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成的制冷循环中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测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部位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
压力检测构件,其检测所述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
检测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及由所述压力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计算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
校正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检测控制部计算的所述循环组分值,校正由所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及由所述压力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中的至少一方;和
驱动控制部,其驱动所述压缩机,
所述校正控制部基于向所述制冷循环填充时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填充组分,计算作为成为基准的循环组分值的基准组分值α,基于所述基准组分值α及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计算对检测所述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检测构件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的温度修正值及对所述压力检测构件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的压力修正值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驱动控制部,基于由上述校正控制部校正后的所述检测控制部的检测结果,驱动所述压缩机,由此使制冷循环装置运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控制部校正所述压力检测构件和所述温度检测构件,以使能在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能够推定的第一状态下使所述制冷循环运转的由所述检测控制部获得的第一制冷剂循环组分值αcal 1、和能在第二状态下使所述制冷循环运转的由所述检测控制部获得的第二制冷剂循环组分值αcal 2,与所述基准组分值α一致,该第二状态是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能够推定的状态且与所述第一状态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控制部校正所述压力检测构件,以使在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cal能够推定的状态下使所述制冷循环运转,所述被推定的循环组分值αcal和所述基准组分值α一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控制部校正所述温度检测构件,以使在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cal能够推定的状态下使所述制冷循环运转,所述被推定的循环组分值αcal和所述基准组分值α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旁通管,其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分支并被连接到所述压缩机的吸引侧;
减压机构,其被设置于所述旁通管,对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减压;和
高低压换热器,其使所述减压机构的上游侧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和所述减压机构的下游侧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所述温度检测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减压机构的上游侧和所述减压机构的下游侧,
所述压力检测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减压机构的下游侧,
所述检测控制部基于所述减压机构的下游侧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状态计算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cal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控制部设定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的假定值α,
并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入口侧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由所述压力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出口侧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及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的假定值α,计算干度,
并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出口侧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值、由所述压力检测构件检测的所述出口侧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值、和所述干度,计算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
在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的假定值和所述计算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一致时,将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的假定值α设定成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cal
7.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储液器,其被连接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存储在所述制冷循环中循环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成为剩余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所述检测控制部,在所述制冷循环中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液体制冷剂不滞留在所述储液器时,计算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cal
8.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cal将填充到所述制冷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填充组分作为下限,将向填充组分加入了5wt%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分作为上限。
9.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控制部每当起动所述制冷循环,或者在所述制冷循环起动后经过一定的期间时,计算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cal
10.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控制部具有在作为成为所述基准的循环组分值的基准组分值α与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组分值αcal的差为某一定值以上时判定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泄漏的功能。
11.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两种成分以上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低沸点制冷剂为R32。
12.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两种成分以上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高沸点制冷剂为氢氟烯烃系制冷剂。
CN201180076284.7A 2011-12-22 2011-12-22 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4067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7209 WO2013093981A1 (ja) 2011-12-22 2011-12-22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7070A CN104067070A (zh) 2014-09-24
CN104067070B true CN104067070B (zh) 2016-01-27

Family

ID=48667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6284.7A Active CN104067070B (zh) 2011-12-22 2011-12-22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1308B2 (zh)
JP (1) JP5759018B2 (zh)
CN (1) CN104067070B (zh)
GB (1) GB2511670B (zh)
WO (1) WO20130939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2311B2 (ja) * 2014-01-30 2017-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における循環組成の算出方法
EP3032194A1 (en) * 2014-12-12 2016-06-15 Danfoss A/S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supply of refrigerant to an evaporator including calculating a reference temperature
JP6755396B2 (ja) * 2017-06-13 2020-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555311B2 (ja) * 2017-09-19 2019-08-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漏れ量推定方法及び冷凍装置の運転方法
WO2020031319A1 (ja) * 2018-08-09 2020-02-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340003B2 (en) 2018-08-14 2022-05-24 Hoffman Enclosures, Inc. Thermal monitoring for cooling systems
WO2021048897A1 (ja) * 2019-09-09 2021-03-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955702B (zh) * 2019-09-12 2023-06-02 开利公司 用于制冷剂组成物查验的诊断
DE102020115275A1 (de) 2020-06-09 2021-12-09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Kompressionskälteanlage und Kompressionskälteanlag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411A (ja) * 1993-06-24 1995-01-17 Hitachi Ltd 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の冷媒組成比制御方法
JPH08136078A (ja) * 1994-11-04 1996-05-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US5737931A (en) * 1995-06-23 1998-04-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Refrigerant circulating system
CN1208841A (zh) * 1997-08-20 1999-0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机及求制冷空调机的制冷剂组成的方法
US6192696B1 (en) * 1997-12-25 2001-02-2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JP2002213845A (ja) * 2001-01-22 2002-07-31 Daikin Ind Ltd 冷媒液貯槽監視システム、その被監視側システム、その監視側システム、冷媒液貯槽の監視方法、及び冷媒液シミュレーション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5106380A (ja) * 2003-09-30 2005-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8105B2 (ja) 1994-08-31 1999-09-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DE69517099T2 (de) * 1994-07-21 2001-02-01 Mitsubishi Denki K.K., Tokio/Tokyo Klimagerät mit nichtazeotropischem Kältemittel und Rechner zum Ermitteln von dessen Zusammensetzung
US7600390B2 (en) * 2004-10-21 2009-10-13 Tecumseh Products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of carbon dioxide gas cooler pressure by use of a two-stage compressor
US7797957B2 (en) * 2006-04-12 2010-09-21 Hussmann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linearized temperature control of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systems
US20100107681A1 (en) * 2007-03-28 2010-05-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RU2547118C2 (ru) * 2010-05-20 2015-04-10 Мексичем Аманко Холдинг С.А. Де С.В. Теплообменные композиции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411A (ja) * 1993-06-24 1995-01-17 Hitachi Ltd 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の冷媒組成比制御方法
JPH08136078A (ja) * 1994-11-04 1996-05-3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US5737931A (en) * 1995-06-23 1998-04-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Refrigerant circulating system
CN1208841A (zh) * 1997-08-20 1999-02-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机及求制冷空调机的制冷剂组成的方法
US6192696B1 (en) * 1997-12-25 2001-02-2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JP2002213845A (ja) * 2001-01-22 2002-07-31 Daikin Ind Ltd 冷媒液貯槽監視システム、その被監視側システム、その監視側システム、冷媒液貯槽の監視方法、及び冷媒液シミュレーション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5106380A (ja) * 2003-09-30 2005-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01308B2 (en) 2018-06-19
GB2511670B (en) 2018-01-31
WO2013093981A1 (ja) 2013-06-27
JP5759018B2 (ja) 2015-08-05
GB201409527D0 (en) 2014-07-16
GB2511670A (en) 2014-09-10
CN104067070A (zh) 2014-09-24
JPWO2013093981A1 (ja) 2015-04-27
US20140298842A1 (en) 2014-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7070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3185722B2 (ja) 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の冷媒組成を求める方法
US8806877B2 (en)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CN102575886B (zh) 制冷剂蒸气压缩系统的运行
CN106796071B (zh) 用于估算rvcs系统中的制冷剂充注损耗的方法和系统
JP5693328B2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漏れ検知方法
US20130238258A1 (en) Estimation apparatus of heat transfer medium flow rate, heat source machine, and estimation method of heat transfer medium flow rate
JP2008249239A (ja) 冷却装置の制御方法、冷却装置および冷蔵倉庫
EP2746699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3688117A (zh) 制冷空调装置及制冷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JP6008416B2 (ja) 冷凍装置及び冷凍装置の冷媒漏れ検知方法
Barta et al. Design and commissioning of a modular multi-stage two-evaporator transcritical CO2 test stand
JPWO2020066005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90045493A (ko) 공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Singer et al. On-field measurement method of vapor injection heat pump system
JP697237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058657B2 (ja)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制御装置
JP2021038885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514778A (zh) 空调器及其能效计算方法
CN107328038A (zh) 空调器及其能效计算方法
CN118463450A (zh) 制冷剂泄漏检测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7514770A (zh) 空调器及其能效计算方法
CN107328050A (zh) 空调器及其能效计算方法
CN107504650A (zh) 空调器及其能效计算方法
JPWO2020217423A1 (ja) 熱源側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