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国学读后感(实用9篇)

最新国学读后感(实用9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国学读后感篇一

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国学启蒙》之后,深知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只不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沧海一粟。同时,也深知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做好事情,包括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究、勤实践。勤奋不光表现在身体上,表现在行为方式上,还表现在精神上。勤奋靠的是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还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知识、劳动成果。无论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都要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古代有许多名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有为防止打瞌睡影响学习而用绳子将自己头发绑在房梁上孙敬,也有用锥子将自己大腿刺痛而刻苦读书的苏秦,又有贫穷买不起蜡烛而冒着严寒“映雪读书”的孙康,还有因家境贫寒点不起油灯而“凿壁偷光”学习的匡衡。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博览群书,最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当然,也有让我们引以为戒的反面例子,比如被誉为神童的方仲永,据说他五岁时就有作诗的天赋,作出的诗轰动一时。但他自恃聪明,不思进取,导致诗越写越差,直到才华消失殆尽,从此由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印证了韩愈的那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细读了这些故事,我深知世上其实并没有永远的天才或神童,那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不要让所谓的小聪明误了自己的终身。要知道,创造财富靠的不是先天的聪明,而是后天的勤奋和坚持。只有刻苦学习、研究学问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就算没有天赋或者家境贫穷,只要你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有学问的富豪。

《国学启蒙》让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我也会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因为,天道酬勤!

国学读后感篇二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做人质根本。

善乃做人根本,正如儒家所信仰,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他的人生方向是他自己决定的,而他选择的人生方向则是由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的人或事物所决定的,人善与恶决定于他由小到大所经历的事情。

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他就是在父母的教化中不断成长的,当他开始有记忆时,他便不断的在学习,曹植与其兄长曹丕的品质截然不同,同是在一个环境下长大的,而兄弟俩却截然不同,为什么。曹丕暴如猛虎,一心想夺取他父王的位置,而曹植却视权力于无物,才高八斗的他在其兄长的逼迫下不得不作出七步诗。这难道不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嘛?被乡人视为灾难,被别人惧怕,乡里人一心想除掉他,而他却全然不知自己在乡里人心中的地位,并很有礼貌的问乡里老人别人这么惧怕自己为什么都躲着自己,当他得知自己在乡里人眼里的地位时,他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为乡里人除掉害物。这说明他的本质并不坏而是在后天成长中造成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自别人眼里是一个灾难。

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曾在沈阳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小偷在偷东西,正在小偷将要盗窃时,一个小孩看见了,并喊了不许偷东西,当即,小偷给了那个小孩一个耳光,可是,现场并没有一个人为这个孩子讨回公道,而是在一旁观看。当你得知这个故事你是否想过,如果你在场,你是否会伸出手去帮助那个孩子,一个孩子知道去抓小偷而其他的大人却如此麻木,这说明什么。人本身是善良的,可是在成长过程中被自己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所感染,一种惧怕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作祟,使得他们不敢去伸手。

有多少人在帮了别人之后反被诬陷,有多少人在帮了别人之后得到的不是帮助别人的喜悦而是被冤枉的痛苦与悔恨之情。正是有太多的这样的例子,所以使得人们的善心在不断的消退甚至消失。

请让自己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想想如今的社会状况,我们是不是该站起来来挽救社会的善心,来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如果想好了那就请站起来吧!

国学读后感篇三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国学经典名著,名字叫论语,读完以后,我有了许多的感受。

相信大家对《论语》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吧,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论语》这本书吧: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流传下来的语录体的汇编。可谓汉语文章的典范。

其中,我最欣赏的几句话是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思念道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令制度,小人关心恩惠。”

这句话就写出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之处。君子,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着自己的道德,自己的修养,而不在乎财富,所以君子为人正直,品德高尚。而小人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说明他们就没有雄图大志。君子关心的是国家的法律,在觉得不合适的时候会进谏。而小人则关心的是别人给了他多少好处和恩惠,这样的人必成不了大器。所以我们一定要往君子的方向发展。

国学读后感篇四

《弟-子规》读后感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南湖晚报:南湖区余新镇的“国学夏令营”里,来自各地的孩子学中医、吃素食、练太极拳、读国学,晚报昨天报道了这些孩子的体验,不少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国学夏令营”的情况,网友们也就这个话题发表各种看法。

“希望儿子早日独立”

“这个夏令营很有意思,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参加这种活动可以和五湖四海的孩子交朋友!”昨天下午3点多,余新镇的陆女士来电询问目前能否报名参加“国学夏令营”。陆女士说,儿子今年还没满7岁,就要上小学了,有点怕生,听说这个“国学夏令营”不仅可以教孩子尊敬长辈,还能让孩子广交朋友,于是想给孩子报名。当记者问起孩子这么小,家长会不会不放心的时候,陆女士说:“怎么会不放心?我希望儿子早日学会独立生活。”

你对这样的“国学夏令营”有什么看法?你会把孩子送去“国学夏令营”吗?昨天下午,记者在99号网站抛出话题后,引来网友的讨论。

网友“粉红桃子”表示,希望以后有学校专门组织这样的夏令营活动,让来自各地的孩子住校两个星期,增进友谊,体验生活。网友“熊宝宝”觉得,“如果孩子喜欢,家长可以放心让孩子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如果孩子不愿意,家长也没有必要强求”。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想参加“国学夏令营”,感受国学文化。

“国学夏令营”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夏令营这个月底就结束了,爸爸妈妈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还要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国学教学活动很流行

近年来,各种国学教学活动很流行,我市不少学校开设了国学诵读课。南湖创业学校开设国学诵读课已经有1年多了,对于余新镇的“国学夏令营”,该校的副校长朱德荣觉得形式很新颖,“这是一种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模仿古人的生活,能够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层次的国学文化。”

今年暑假,南湖区文明办针对农村未成年人举办“国学润春泥·诵读益人生”实践活动,南湖区的5个镇将分别选拔出两名选手参加下个月的朗诵比赛。“这个月,不少农村的孩子在家里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著作,写读后感。”南湖区文明办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倡导未成年人学习国学,一方面可以引导未成年人在诵读国学中提升境界,懂得人生之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吃素食学中医读国学》后续报道——你会把孩子送去“国学夏令营”吗。

国学读后感篇五

以下是关于国学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对于学理科的我来说,感觉国学有阳春白雪的味道,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高不可攀。如今,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轻轻翻开国学书,孔子、老子、墨子的画像映入眼帘,勾起了我对历史的追忆,对生命的思索。这里有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里有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 这里有" 庄子"、" 老子"、" 韩非子";更有《楚辞》、《李太白集》; 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一本国学经典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

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知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而且到现代也一样的适用,不仅现在而且在以后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文化,让这些指导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真是怪不了别人。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影响着炎黄子孙!

国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语文”,它 是包罗万象,文学,哲学,美学,无不包囊其中。不懂国学或者是不深懂国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国学者!

·

理,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朱自清先生有一本国学启蒙的着作《经典长谈》其见解精辟,独到,甚好!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人,连外国人对国学也叹服不已。如此,其价值与魅力不严而喻。

我不是学者,更不是大家,故谈"国学"还是不够资格,姑且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文学方面,可谓精彩纷呈,万紫千红,属诗歌的 《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无不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属小说的四大名着,《镜花缘》,《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更是说不完,道不尽。属散文的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让人读起来回味无穷。个人认为当代文学大有穷途末路之势,不是不让人担心的!

哲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辈出,呈现出百家争鸣之观。道家的“天地与我并重,万物与我为一”,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辩证关系;墨家的法治;儒家的仁治;从天竺传来的佛家的“超脱,无为”无不体现着国学中包含的哲学的深刻,发人深省!

美学方面,国学经典的辞藻之美,感情之真挚之美,真理之玄妙之美,征服了所有人!

史学方面,二十四史是其重要代表。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这样悠久的历史足以让中国人明智。故中国人的历史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

综上所述,“国学”不仅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亦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问。“国学”既然是中国先贤的智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接触它,学习它,品味它!

我们学了《国学》这本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这一课。

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过了很久才答应,父母叫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慢吞吞的。因为父母的养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要体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勤快。

这一篇短文虽然内容比较长,可它还是围绕着一个“孝”字来写的,来告诫现在的我们,要时刻体谅父母,时刻让他们感受到有我们的温暖,让我们也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美德。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只是我们的一个动作都能让父母心生感动,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牢记书中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

国学读后感篇六

以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载体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洛龙区已经开展了几个学期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项活动的开展并科学运作,不仅拓宽了学科课程与非学科课程的课程资源,更给新洛龙教育人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最佳契机。此次活动,本人与学生共同参与,熟读精思,感悟颇深,真乃受益非浅。

经典诵读,是大课间行为艺术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在享用用传统文化精华组合的精神盛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从小就要养成勤奋,朴实,爱劳动的好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良好习俗的'形成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贪意外之财,不谋意外之想”这是告诉我们,做人从要保持艰苦朴素、淡泊明利、廉洁处事,公正做人的崇高品质,“父母训,要牢记”这是在向我们阐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更提醒我们从小养成做谦虚、诚实之人的习惯,经典精华,更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宜未雨而绸缪,无临渴而掘井”提醒我们做事应有充分准备,亦不打无准备之仗,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经典诵读,不仅有其独特的精神魄力,更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知识拓展的广阔空间。

从表层看,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作为教师,不仅拓展了课程思维领域,而且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而学生在从科学的记忆规律中体验了传统习俗中所倡导的“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了也会吟”的勤奋学习之妙诀。

如果说,全课程教育是科学教育领域之中的一棵长青之树,那么,经典诵则是这棵长青之树所结的金色硕果,愿这累累硕果为洛龙教育这块希望的沃土孕育出更多的辉煌与绚烂。

国学读后感篇七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弟子规》主要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亲情,友情,孝俤,学习,等内容。

作为我们青少年,能做到这点是非常值得赞赏和学习的。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都从来没有为父母付出过,从来都只有索取。连古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何况我们呢?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劳动。区区这点小事我们都做不到吗?父母和子女有了代沟。子女不愿意跟父母多多沟通。父母批评了我们,我们就怒气冲天,顶撞父母,把父母当仇人一样。家庭没有了融洽的`气氛。其实父母这样做都是为了我们好,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我们无法理解,但是我们应该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有这样父母和我们之间没有了任何代沟,就像朋友一样,可以互相说心里话。小家庭和睦温暖,那社会这个大家庭就更加安定了。希望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把孝道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庭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勒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成金石堡垒。

读了《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我要时时畅读,把它当成自我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针,不断完善自我!

国学读后感篇八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做到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爱《大学》这本书,爱里边的名句,爱圣贤的智慧,更爱《大学》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后,我要努力钻研这本书,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读后感篇九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

在众多诵读的国学经典中《弟子规》犹为让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让我懂得了孝顺、博爱、谨慎、讲信用。有父母、爱亲人,继而才能关爱每一个人,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不会变成一个危害社会,让人唾弃的人。让我明白了友善、礼让,生活上不要挑三拣四。不要把长辈对自己的疼爱当成是理所当然,养成骄横的坏习惯。衣服不再于华丽,而应注重整洁;要看轻财物,少计较个人得失。学会礼让,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多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这样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生活会变得快乐甘甜。

国学经典让我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丰富的内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诵读这些宝典吧!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

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诵读这些宝典吧!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教师随笔]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自我评价(优秀11篇)

下一篇:加强文明养犬管理工作方案及措施内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