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59515B - 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59515B TWI859515B TW111109158A TW111109158A TWI859515B TW I859515 B TWI859515 B TW I859515B TW 111109158 A TW111109158 A TW 111109158A TW 111109158 A TW111109158 A TW 111109158A TW I859515 B TWI859515 B TW I85951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optical
- optical imaging
- imaging lens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二透鏡為玻璃透鏡。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四片,並且滿足以下條件式:HFOV/TTL≧15.000度/毫米及0.500≦︱RLGmin︱/TG。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元件,且特別是一種光學成像鏡頭。
近年來,光學成像鏡頭不斷演進,除了要求鏡頭輕薄短小,改善鏡頭的像差及色差等成像品質也越來越重要。然而,光學成像鏡頭的設計並非單純將成像品質佳的鏡頭等比例縮小就能製作出兼具成像品質與微型化的光學鏡頭。設計過程不僅牽涉到透鏡面形、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空氣間隙,還必須考量到製作、組裝良率等生產面的實際問題。尤其是尺寸小的鏡頭,些微的尺寸變異都將影響整個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除此之外,溫度的差異可能使得光學成像鏡頭聚焦的位置產生偏移,進而影響成像品質。為了因應更多元化的應用,光學成像鏡頭需要在不同溫度環境下使用仍能保有良好的熱穩定性。若透鏡材質為玻璃固然對於提升熱穩定性有幫助,但為了符合微型化鏡頭,玻璃透鏡的尺寸不能過大。一般的玻璃研磨技術在製造尺寸小的玻璃透鏡時常使得玻璃透鏡尺寸公差太大,而有製造良率低的問題。因此,如何設計出一個熱穩定性佳且具有良好成像品質的微型化鏡頭且同時具有大的視場角成為一個挑戰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可在製造公差允許的情況下提供更小的尺寸。本發明的光學成像鏡頭還同時提高了製造良率,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且具有大的視場角。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二透鏡為玻璃透鏡。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四片,並且滿足以下條件式:HFOV/TTL≧15.000度/毫米及0.500≦︱RLGmin︱/TG,其中HFOV為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TTL為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到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RLGmin為在光學成像鏡頭的玻璃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中較小一者的曲率半徑,且TG為玻璃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二透鏡為玻璃透鏡。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四片,並且滿足以下條件式:HFOV/TTL≧15.000度/毫米及0.500≦︱RLGmin︱/TG,其中HFOV為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TTL為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到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RLGmin為在光學成像鏡頭的玻璃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中較小一者的曲率半徑,且TG為玻璃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光軸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且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二透鏡為玻璃透鏡。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四片,並且滿足以下條件式:HFOV/TTL≧15.000度/毫米及0.500≦︱RLGmin︱/TG,其中HFOV為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TTL為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到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RLGmin為在光學成像鏡頭的玻璃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中較小一者的曲率半徑,且TG為玻璃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有益效果在於:藉由滿足上述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設計、屈光率的條件以及滿足上述條件式的設計,光學成像鏡頭可以在製造公差允許的情況下具有更小的尺寸。光學成像鏡頭還同時提高了製造良率,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且具有大視場角。
本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的用語「光軸區域」、「圓周區域」、「凹面」和「凸面」應基於本說明書中列出的定義來解釋。
本說明書之光學系統包含至少一透鏡,接收入射光學系統之平行於光軸至相對光軸呈半視角(HFOV)角度內的成像光線。成像光線通過光學系統於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近軸屈光率為正(或為負)。所言之「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透鏡表面的特定範圍。成像光線包括至少兩類光線: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可依不同位置區分為不同區域,包含光軸區域、圓周區域、或在部分實施例中的一個或多個中繼區域,該些區域的說明將於下方詳細闡述。
圖1為透鏡100的徑向剖視圖。定義透鏡100表面上的二參考點:中心點及轉換點。透鏡表面的中心點為該表面與光軸I的一交點。如圖1所例示,第一中心點CP1位於透鏡100的物側面110,第二中心點CP2位於透鏡100的像側面120。轉換點是位於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該點的切線與光軸I垂直。定義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為通過該透鏡表面徑向最外側的邊緣光線Lm與該透鏡表面相交的一點。所有的轉換點皆位於光軸I與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之間。除此之外,透鏡100表面可能不具有轉換點或具有至少一轉換點,若單一透鏡表面有複數個轉換點,則該些轉換點由徑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轉換點開始命名。例如,第一轉換點TP1(最靠近光軸I)、第二轉換點TP2(如圖4所示)及第N轉換點(距離光軸I最遠)。
當透鏡表面具有至少一轉換點,定義從中心點至第一轉換點TP1的範圍為光軸區域,其中,該光軸區域包含中心點。定義距離光軸I最遠的轉換點(第N轉換點)徑向向外至光學邊界OB的區域為圓周區域。在部分實施例中,可另包含介於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間的中繼區域,中繼區域的數量取決於轉換點的數量。當透鏡表面不具有轉換點,定義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0%~50%為光軸區域,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100%為圓周區域。
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朝光軸I偏折且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像側A2,則該區域為凸面。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的延伸線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物側A1,則該區域為凹面。
除此之外,參見圖1,透鏡100還可包含一由光學邊界OB徑向向外延伸的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一般來說用以供該透鏡100組裝於光學系統之一相對應元件(圖未示)。成像光線並不會到達該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之結構與形狀僅為說明本發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發明的範圍。下列討論之透鏡的組裝部130可能會在圖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參見圖2,定義中心點CP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光軸區域Z1。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透鏡表面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1在通過光軸區域Z1後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像側A2相交,即平行光線211通過光軸區域Z1的焦點位於透鏡200像側A2的R點。由於光線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像側A2,故光軸區域Z1為凸面。反之,平行光線212在通過圓周區域Z2後發散。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後的延伸線EL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物側A1相交,即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的焦點位於透鏡200物側A1的M點。由於光線的延伸線EL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物側A1,故圓周區域Z2為凹面。於圖2所示的透鏡200中,第一轉換點TP1是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分界,即第一轉換點TP1為凸面轉凹面的分界點。
另一方面,光軸區域的面形凹凸判斷還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即藉由近軸的曲率半徑(簡寫為R值)的正負號來判斷透鏡之光軸區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見被使用於光學設計軟體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見於光學設計軟體的透鏡資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反之,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結果與前述藉由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判定方式的結果一致,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交點的判定方式即為以一平行光軸之光線的焦點位於透鏡之物側或像側來判斷面形凹凸。本說明書所描述之「一區域為凸面(或凹面)」、「一區域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區域」可被替換使用。
圖3至圖5提供了在各個情況下判斷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範例,包含前述之光軸區域、圓周區域及中繼區域。
圖3為透鏡3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3,透鏡300的像側面320在光學邊界OB內僅存在一個轉換點TP1。透鏡300的像側面320的光軸區域Z1及圓周區域Z2如圖3所示。此像側面32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凹面。
一般來說,以轉換點為界的各個區域面形會與相鄰的區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轉換點來界定面形的轉變,即自轉換點由凹面轉凸面或由凸面轉凹面。於圖3中,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凹面,面形於轉換點TP1轉變,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4為透鏡4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4,透鏡400的物側面410存在一第一轉換點TP1及一第二轉換點TP2。定義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物側面4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4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
定義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該物側面410的該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除此之外,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為中繼區域Z3,該物側面410的該中繼區域Z3為凹面。再次參見圖4,物側面410由光軸I徑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的光軸區域Z1、位於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的中繼區域Z3,及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的圓周區域Z2。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凸面,面形自第一轉換點TP1轉變為凹,故中繼區域Z3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轉換點TP2再轉變為凸,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5為透鏡500的徑向剖視圖。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對於無轉換點的透鏡表面,例如透鏡500的物側面510,定義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0%~50%為光軸區域,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100%為圓周區域。參見圖5所示之透鏡500,定義光軸I至自光軸I起算到透鏡500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為物側面5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5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由於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因此物側面510的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透鏡500更可具有組裝部(圖未示)自圓周區域Z2徑向向外延伸。
圖6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7A至圖7D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6,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從物側A1至像側A2沿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光軸I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1、一第二透鏡2、一第三透鏡3、一第四透鏡4及一濾光片F,其中一光圈0設置在第一透鏡1與第二透鏡2之間。當由一待拍攝物所發出的光線進入光學成像鏡頭10,並經由第一透鏡1、光圈0、第二透鏡2、第三透鏡3、第四透鏡4及濾光片F之後,會在一成像面99(Image Plane)形成一影像。濾光片F設置於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與成像面99之間。補充說明的是,物側A1是朝向待拍攝物的一側,而像側A2是朝向成像面99的一側。在一實施例中,濾光片F可為紅外線濾除濾光片(IR Cut Filter),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成像鏡頭10的第一透鏡1、第二透鏡2、第三透鏡3、第四透鏡4及濾光片F都各自具有一朝向物側A1且使成像光線通過之物側面11、21、31、41、F1及一朝向像側A2且使成像光線通過之像側面12、22、32、42、F2。
第一透鏡1具有負屈光率。第一透鏡1的材質可為塑膠,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的光軸區域11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114為凸面。第一透鏡1的像側面12的光軸區域12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124為凹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與像側面12皆為非球面(aspheric surface),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二透鏡2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2的材質可為玻璃,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的光軸區域21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1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平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平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為球面,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三透鏡3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3的材質可為塑膠,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光軸區域31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314為凸面。第三透鏡3的像側面32的光軸區域32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324為凹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與像側面32皆為非球面,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四透鏡4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4的材質可為塑膠,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第四透鏡4的物側面41的光軸區域41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414為凸面。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的光軸區域4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424為凸面。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4的物側面41與像側面42皆為非球面,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成像鏡頭10的透鏡只有上述四片。
第一實施例的其他詳細光學數據如圖8所示,且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 EFL)為0.622毫米(Millimeter, mm),半視角(Half Field of View, 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umber, Fno)為2.000,其系統長度為1.574毫米,像高為0.500毫米,其中系統長度是指由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成像面99在光軸I上的距離。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第三透鏡3以及第四透鏡4的物側面11、31、41及像側面12、32、42共計六個面均是非球面,其中物側面11、31、41與像側面12、32、42為一般的偶次非球面(even asphere surface)。而這些非球面是依下列公式定義:
-----------(1)
其中:
R:透鏡表面近光軸I處的曲率半徑;
Z: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I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I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I的距離;
K: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
a
2i:第2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9所示。其中,圖9中欄位編號11表示其為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的非球面係數,其它欄位依此類推。在本實施例及以下各實施例中,第2階非球面係數a
2皆為0。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6所示,其中HFOV的單位是度,Fno沒有單位,且其餘參數的單位是毫米。
其中,
f1為第一透鏡1的焦距;
f2為第二透鏡2的焦距;
f3為第三透鏡3的焦距;
f4為第四透鏡4的焦距;
n1為第一透鏡1的折射率;
n2為第二透鏡2的折射率;
n3為第三透鏡3的折射率;
n4為第四透鏡4的折射率;
V1為第一透鏡1的阿貝數(Abbe number),阿貝數也可被稱為色散係數;
V2為第二透鏡2的阿貝數;
V3為第三透鏡3的阿貝數;
V4為第四透鏡4的阿貝數;
T1為第一透鏡1在光軸I上的厚度;
T2為第二透鏡2在光軸I上的厚度;
T3為第三透鏡3在光軸I上的厚度;
T4為第四透鏡4在光軸I上的厚度;
G12為第一透鏡1與第二透鏡2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也是第一透鏡1的像側面12到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23為第二透鏡2與第三透鏡3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也是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到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34為第三透鏡3與第四透鏡4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也是第三透鏡3的像側面32到第四透鏡4的物側面4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4F為第四透鏡4與濾光片F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也是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到濾光片F的物側面F1在光軸I上的距離;
TF為濾光片F在光軸I上的厚度;
GFP為濾光片F與成像面99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也是濾光片F的像側面F2到成像面99在光軸I上的距離;
AAG為第一透鏡1到第四透鏡4在光軸I上的三個空氣間隙總和,即空氣間隙G12、G23及G34之總和;
ALT為第一透鏡1到第四透鏡4在光軸I上的四個透鏡厚度總和,即厚度T1、T2、T3及T4之總和;
EFL為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
BFL為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到成像面99在光軸I上的距離;
TTL為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成像面99在光軸I上的距離;
TL為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光軸I上的距離;
HFOV為光學成像鏡頭10的半視角;
ImgH為光學成像鏡頭10的像高;以及
Fno為光學成像鏡頭10的光圈值。
另外,再定義:
RLGmin為在光學成像鏡頭10的玻璃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中較小一者的曲率半徑。例如,第二鏡片2為玻璃透鏡,則RLGmin為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與像側面22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中較小一者的曲率半徑;以及
TG為玻璃透鏡在光軸I上的厚度。例如,第二鏡片2為玻璃透鏡,則TG為第二鏡片2在光軸I上的厚度。
再配合參閱圖7A至圖7D,圖7A的圖式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圖7B與圖7C的圖式則分別說明第一實施例當其波長為470 nm、555 nm及650 nm時在成像面99上有關弧矢(Sagittal)方向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及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場曲像差,圖7D的圖式則說明第一實施例當其波長為470 nm、555 nm及650 nm時在成像面99上的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本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7A所示,每一種波長所成的曲線皆很靠近並向中間靠近,說明每一種波長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波長的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14微米(μm)的範圍內,故本第一實施例確實明顯改善相同波長的球差,此外,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也相當接近,代表不同波長光線的成像位置已相當集中,因而使色像差也獲得明顯改善。
在圖7B與圖7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45微米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光學系統能有效消除像差。而圖7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5%的範圍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1.574毫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故本第一實施例可在製造公差允許的情況下具有較小的尺寸。第一實施例還同時提高了製造良率,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並且具有大的視場角。
此外,第一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focal shift)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05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05毫米。
圖10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1A至圖11D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0,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之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材質可為塑膠,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和像側面22皆為非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光軸區域31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314為凹面。第四透鏡4的材質可為玻璃,第四透鏡4的物側面41的光軸區域413為平面,且其圓周區域414為平面。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為球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0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12所示,且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657毫米,半視角(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o)為2.000,系統長度為1.882毫米,像高則為0.452毫米。
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三透鏡3的像側面3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13所示。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6所示。
本第二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11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7微米的範圍內。在圖11B與圖11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20微米內。而圖11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5%的範圍內。
第二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05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20毫米。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二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及場曲像差優於第一實施例。
圖14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5A至圖15D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4,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三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的光軸區域213為平面,且其圓周區域214為平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為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光軸區域31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314為凹面。第三透鏡3的像側面32的圓周區域324為凸面。第四透鏡4的物側面41的光軸區域413為凹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4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16所示,且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295毫米,半視角(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o)為2.000,系統長度為1.837毫米,像高則為0.494毫米。
第三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17所示。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6所示。
本第三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15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9微米的範圍內。在圖15B與圖15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180微米內。而圖15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0%的範圍內。
第三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05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10毫米。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三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優於第一實施例。
圖18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9A至圖19D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8,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四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的光軸區域213為平面,其圓周區域214為平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為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光軸區域31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314為凹面。第三透鏡3的像側面32的圓周區域324為凸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8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0所示,且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615毫米,半視角(HFOV)為45.000度,光圈值(Fno)為1.800,系統長度為2.978毫米,像高則為0.504毫米。
第四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21所示。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6所示。
本第四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19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25微米的範圍內。在圖19B與圖19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50微米內。而圖19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8%的範圍內。
第四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35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60毫米。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四實施例的光圈值小於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值。此外,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優於第一實施例。
圖22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23A至圖23D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22,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五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的光軸區域213為平面,且其圓周區域214為平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為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光軸區域31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314為凹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22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4所示,且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511毫米,半視角(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o)為2.000,系統長度為2.276毫米,像高則為0.500毫米。
第五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25所示。
另外,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6所示。
本第五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23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6微米的範圍內。在圖23B與圖23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25微米內。而圖23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五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8%的範圍內。
第五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20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45毫米。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五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優於第一實施例。
圖26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27A至圖27D為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26,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六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的圓周區域114為凹面。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的光軸區域21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214為凹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為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圓周區域314為凹面,且其像側面32的圓周區域324為凸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26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8所示,且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601毫米,半視角(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o)為2.000,系統長度為1.702毫米,像高則為0.445毫米。
第六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29所示。
另外,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7所示,其中HFOV的單位是度,Fno沒有單位,且其餘參數的單位是毫米。
本第六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27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30微米的範圍內。在圖27B與圖27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60微米內。而圖27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六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0%的範圍內。
第六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05毫米。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六實施例鏡片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厚薄差異比第一實施例小,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30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31A至圖31D為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0,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七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的光軸區域213為平面,且其圓周區域214為平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為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圓周區域314為凹面,且其像側面32的圓周區域324為凸面。第四透鏡4的物側面41的圓周區域414為凹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0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2所示,且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481毫米,半視角(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o)為2.000,系統長度為1.599毫米,像高則為0.440毫米。
第七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33所示。
另外,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7所示。
本第七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31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12微米的範圍內。在圖31B與圖31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25微米內。而圖31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七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5%的範圍內。
第七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30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65毫米。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七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優於第一實施例。
圖34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35A至圖35D為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4,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八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的光軸區域213為平面,且其圓周區域214為平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為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圓周區域314為凹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4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6所示,且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473毫米,半視角(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o)為2.000,系統長度為1.673毫米,像高則為0.440毫米。
第八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37所示。
另外,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7所示。
本第八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35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2微米的範圍內。在圖35B與圖35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18微米內。而圖35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八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5%的範圍內。
第八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15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35毫米。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八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優於第一實施例。
圖38為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39A至圖39D為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8,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九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物側面21的光軸區域213為平面,且其圓周區域214為平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為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光軸區域31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314為凹面。第三透鏡3的像側面32的圓周區域324為凸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8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0所示,且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557毫米,半視角(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o)為2.000,系統長度為1.702毫米,像高則為0.439毫米。
第九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41所示。
另外,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7所示。
本第九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39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18微米的範圍內。在圖39B與圖39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25微米內。而圖39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5%的範圍內。
第九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30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55毫米。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九實施例的場曲像差優於第一實施例。
圖42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43A至圖43D為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42,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十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2、3及4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的光軸區域2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224為凸面。第二透鏡2的像側面22為球面。第三透鏡3的物側面31的光軸區域313為凹面,且其圓周區域314為凹面。第三透鏡3的像側面32的光軸區域323為凸面,且其圓周區域324為凸面。第四透鏡4的物側面41的光軸區域413為凹面。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42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標號。
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4所示,且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有效焦距為0.509毫米,半視角(HFOV)為50.000度,光圈值(Fno)為2.000,系統長度為1.663毫米,像高則為0.414毫米。
第十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的物側面11到第四透鏡4的像側面4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45所示。
另外,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47所示。
本第十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如圖43A所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45微米的範圍內。在圖43B與圖43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45微米內。而圖43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35%的範圍內。
第十實施例還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例如,將常溫設定在20
oC,在此溫度下的焦距偏移為0.0000毫米。此外,在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35毫米,並且在60
oC時的焦距偏移為-0.0070毫米。
再配合參閱圖46至圖49,圖46至圖49為上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十實施例的各項光學參數的表格圖。
另外,當光學成像鏡頭10的透鏡材質符合以下配置關係時,其有效地改善了色差。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符合以下的條件式:(V1+V2+V3)/V4≦3.0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700≦(V1+V2+V3)/V4≦3.000。
當光學成像鏡頭10符合以下配置關係時,可擴大視場角,縮短系統長度,並可降低光圈值以增加通光量。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HFOV/(TL*Fno)≧15.000度/毫米,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5.000度/毫米≦HFOV/(TL*Fno)≦30.000度/毫米。
當光學成像鏡頭10符合以下配置關係時,可增大像高,並且可提高成像品質及製造良率。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ImgH/(G12+G23)≧2.4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2.400≦ImgH/(G12+G23)≦5.000。
此外,為了達成縮短光學成像鏡頭10的系統長度,可適當地調整透鏡間的空氣間隙或是透鏡厚度,但又必須同時考量製作的難易程度及須確保成像品質。因此,若滿足以下條件式之數值限定,能使本發明實施例有較佳的配置。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ALT/(T2+G23)≧2.6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2.600≦ALT/(T2+G23)≦5.0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BFL/(T3+G34)≧2.0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2.000≦BFL/(T3+G34)≦5.5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TL/(EFL+AAG)≧1.2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200≦TL/(EFL+AAG)≦4.0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G12+T4)/T3≧2.5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2.500≦(G12+T4)/T3≦6.0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EFL+T4)/(G12+G23)≧4.9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4.900≦(EFL+T4)/(G12+G23)≦10.5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T4/T1≧2.0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2.000≦T4/T1≦9.0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T2+T3+T4)/EFL≧1.0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000≦(T2+T3+T4)/EFL≦6.0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BFL/AAG≧2.4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2.400≦BFL/AAG≦7.8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T4/G12≦4.5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2.200≦T4/G12≦4.5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TTL/(G12+T2+T4)≦2.8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500≦TTL/(G12+T2+T4)≦2.8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T3+BFL)/T4≦2.3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000≦(T3+BFL)/T4≦2.3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T2+T4)/T3≧3.5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3.500≦(T2+T4)/T3≦6.8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G12/(G23+G34)≧1.5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500≦G12/(G23+G34)≦9.000。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更符合以下的條件式:T2/G12≦3.100,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500≦T2/G12≦3.100。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關係式,亦可選擇性地合併不等數量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前述關係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可獲致下述的功效及優點:
一、本發明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像差、畸變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紅、綠、藍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紅、綠、藍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明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所述透鏡的設計與相互搭配,而能產生優異的成像品質。
二、本發明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組合,有利於同時縮小鏡頭體積且擴大視場角: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設計為凸面,並搭配HFOV/TTL≧15.000度/毫米,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5.000度/毫米≦HFOV/TTL≦35.000度/毫米。當第三透鏡設計為負屈光率,以及第四透鏡像側面的光軸區域設計為凸面時,可有效地達到修正光學系統的像差並降低畸變。當第二透鏡設計為玻璃透鏡時,可提高光學成像鏡頭的熱穩定性。此外,當光學成像鏡頭的玻璃透鏡的尺寸設計為滿足0.500≦︱RLGmin︱/TG時,可提高微型透鏡的製造良率,並且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其中較佳的範圍為0.500≦︱RLGmin︱/TG≦3.500。
三、本發明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組合,有利於同時縮小鏡頭體積且擴大視場角: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並搭配HFOV/TTL≧15.000度/毫米,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5.000度/毫米≦HFOV/TTL≦35.000度/毫米。當第三透鏡設計為具有負屈光率時,可有效地修正光學系統的像差。當第二透鏡設計為具有正屈光率,或第四透鏡設計為具有正屈光率時,可降低畸變。當第二透鏡設計為玻璃透鏡時,可提高光學成像鏡頭的熱穩定性。此外,當光學成像鏡頭的玻璃透鏡的尺寸設計為滿足0.500≦︱RLGmin︱/TG時,可提高微型透鏡的製造良率,並且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其中較佳的範圍為0.500≦︱RLGmin︱/TG≦3.500。
四、本發明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組合,有利於同時縮小鏡頭體積且擴大視場角: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設計為凸面,並搭配HFOV/TTL≧15.000度/毫米,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5.000度/毫米≦HFOV/TTL≦35.000度/毫米。當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的圓周區域設計為凹面時,可修正光學成像鏡頭的邊緣像差。當第二透鏡設計為玻璃透鏡時,可提高光學成像鏡頭的熱穩定性。當光學成像鏡頭的玻璃透鏡的尺寸設計為滿足0.500≦︱RLGmin︱/TG時,可提高微型透鏡的製造良率,並且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其中較佳的範圍為0.500≦︱RLGmin︱/TG≦3.500。再者,當第一透鏡設計為負屈光率或第二透鏡設計為正屈光率時,可有效縮小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並有效增大通光量。此外,當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圓周區域設計為凹面時,可修正大視場角的像差。
五、本發明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組合,有利於同時縮小鏡頭體積且擴大視場角: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設計為凸面,並搭配HFOV/TTL≧15.000度/毫米,其中較佳的範圍為15.000度/毫米≦HFOV/TTL≦35.000度/毫米。當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設計為凹面時,可修正光學成像鏡頭的邊緣像差。當第二透鏡設計為玻璃透鏡時,可提高光學成像鏡頭的熱穩定性。當光學成像鏡頭的玻璃透鏡的尺寸設計為滿足0.500≦︱RLGmin︱/TG時,可提高微型透鏡的製造良率,並且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其中較佳的範圍為0.500≦︱RLGmin︱/TG≦3.500。當第一透鏡設計為負屈光率或第二透鏡設計為正屈光率時,可有效縮小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並有效增大通光量。此外,當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設計為凹面時,可修正成像光線進入第四透鏡的入射角度進而提升成像品質。
六、本發明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滿足以下組合,有利於同時提高微型透鏡的製造良率並維持光學成像鏡頭的良好成像品質:第一透鏡到第四透鏡其中一片透鏡材質為玻璃,並搭配該玻璃透鏡滿足0.500≦︱RLGmin︱/TG,其中較佳的範圍為0.500≦︱RLGmin︱/TG≦3.500。當玻璃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設計為平面,或玻璃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設計為平面時,改善了光學成像鏡頭的製造良率。此外,當玻璃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的其中之一設計為平面,而另一側表面的光軸區域設計為凸面時(例如,玻璃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平面且其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或玻璃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且其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平面),有效地提升了光學成像鏡頭的製造良率。
本發明各實施例揭露之內容包含但不限於焦距、透鏡厚度、阿貝數等光學參數,舉例而言,本發明於各實施例揭露一光學參數A及一光學參數B,其中該些光學參數所涵蓋的範圍、光學參數互相之比較關係及多個實施例涵蓋的條件式範圍的具體解釋如下:
(1)光學參數所涵蓋的範圍,例如:α
2≦A≦α
1或β
2≦B≦β
1,α
1為光學參數A在多個實施例中的最大值,α
2為光學參數A在多個實施例中的最小值,β
1為光學參數B在多個實施例中的最大值,β
2為光學參數B在多個實施例中的最小值。
(2)光學參數互相之比較關係,例如:A大於B或A小於B。
(3)多個實施例涵蓋的條件式範圍,具體來說,由同一實施例的複數個光學參數經過可能的運算所獲得之組合關係或比例關係,該些關係定義為E。E可為例如:A+B或A-B或A/B或A*B或(A*B)
1/2,而E又滿足條件式E≦γ
1或E≧γ
2或γ
2≦E≦γ
1,γ
1及γ
2為同一實施例的光學參數A與光學參數B經過運算所得到的值,且γ
1為本發明多個實施例中的最大值,γ
2為本發明多個實施例中的最小值。
上述光學參數所涵蓋的範圍、光學參數互相之比較關係及該些條件式的最大值、最小值及最大值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為本發明可據以實施之特徵,且皆屬於本發明所揭露的範圍。上述僅為舉例說明,不應以此為限。
本發明之實施例皆可實施,且可於同一實施例中擷取部分特徵組合,該特徵組合相較於先前技術而言亦能達成無法預期之本案功效,該特徵組合包括但不限於面形、屈光率及條件式等特徵之搭配。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實施例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0:光圈
1:第一透鏡
2:第二透鏡
3:第三透鏡
4:第四透鏡
10:光學成像鏡頭
11、21、31、41、110、410、510、F1:物側面
12、22、32、42、120、320、F2:像側面
99:成像面
100、200、300、400、500:透鏡
130:組裝部
113、123、213、223、313、323、413、423、Z1:光軸區域
114、124、214、224、314、324、414、424、Z2:圓周區域
211、212:平行光線
A1:物側
A2:像側
CP:中心點
CP1:第一中心點
CP2:第二中心點
EL:延伸線
F:濾光片
I:光軸
Lm:邊緣光線
Lc:主光線
M、R:相交點
OB:光學邊界
TP1:第一轉換點
TP2:第二轉換點
Z3:中繼區域
圖1是一示意圖,說明一透鏡的面形結構。
圖2是一示意圖,說明一透鏡的面形凹凸結構及光線焦點。
圖3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一的透鏡的面形結構。
圖4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二的透鏡的面形結構。
圖5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三的透鏡的面形結構。
圖6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7A至圖7D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8示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9示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10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11A至圖11D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12示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13示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14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15A至圖15D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16示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17示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18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19A至圖19D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0示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21示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22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23A至圖23D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4示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25示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26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27A至圖27D為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8示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29示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30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31A至圖31D為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32示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33示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34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35A至圖35D為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36示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37示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38為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39A至圖39D為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40示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41示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42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43A至圖43D為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44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45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46至圖49示出本發明之第一至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重要參數及其關係式的數值。
0:光圈
1:第一透鏡
2:第二透鏡
3:第三透鏡
4:第四透鏡
10:光學成像鏡頭
11、21、31、41、F1:物側面
12、22、32、42、F2:像側面
99:成像面
113、123、213、223、313、323、413、423:光軸區域
114、124、214、224、314、324、414、424:圓周區域
A1:物側
A2:像側
I:光軸
F:濾光片
Claims (20)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該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該第二透鏡為一玻璃透鏡;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四片,並且滿足以下條件式:HFOV/TTL≧15.000度/毫米及0.500≦|RLGmin|/TG,其中HFOV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T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RLGmin為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該玻璃透鏡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中較小一者的曲率半徑,且TG為該玻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該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該第一透鏡 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二透鏡為一玻璃透鏡;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四片,並且滿足以下條件式:HFOV/TTL≧15.000度/毫米及0.500≦|RLGmin|/TG,其中HFOV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T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RLGmin為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該玻璃透鏡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中較小一者的曲率半徑,且TG為該玻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該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且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二透鏡為一玻璃透鏡;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四片,並且滿足以下條件式:HFOV/TTL≧15.000度/毫米及0.500≦|RLGmin|/TG,其中HFOV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T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RLGmin為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該玻璃透鏡的該物側面及該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的絕對值中較小 一者的曲率半徑,且TG為該玻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ALT/(T2+G23)≧2.600,其中ALT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四個透鏡厚度的總和,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23為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BFL/(T3+G34)≧2.000,其中BFL為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34為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L/(EFL+AAG)≧1.200,其中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EFL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且AAG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三個空氣間隙的總和。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G12+T4)/T3≧2.500,其中G12為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HFOV/(TL*Fno)≧15.000度/毫米,其中TL為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到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且Fno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EFL+T4)/(G12+G23)≧4.900,其中EFL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12為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23為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4/T1≧2.00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2+T3+T4)/EFL≧1.00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EFL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BFL/AAG≧2.400,其中BFL為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 距離,且AAG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三個空氣間隙的總和。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4/G12≦4.500,其中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12為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V1+V2+V3)/V4≦3.000,其中V1為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為該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3為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且V4為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TL/(G12+T2+T4)≦2.800,其中G12為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ImgH/(G12+G23)≧2.400,其中ImgH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像高,G12為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23為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3+BFL)/T4≦ 2.300,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BFL為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到該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2+T4)/T3≧3.50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G12/(G23+G34)≧1.500,其中G12為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23為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34為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2/G12≦3.10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12為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80570.8A CN114488489A (zh) | 2022-02-25 | 2022-02-25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CN202210180570.8 | 2022-02-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34690A TW202334690A (zh) | 2023-09-01 |
TWI859515B true TWI859515B (zh) | 2024-10-21 |
Family
ID=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768394B2 (en) | 2018-01-22 | 2020-09-0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768394B2 (en) | 2018-01-22 | 2020-09-0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84438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1273425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TWI72077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29741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528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9518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64467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0764230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CN110174749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TWI85951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US20230273401A1 (en) | Optical imaging lens | |
TWI85082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22839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326214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4326050B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 |
TW20223217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85950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83967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22347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CN114442276B (zh) | 光学成像镜头 | |
TWI85529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9288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419913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326206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434932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