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737B - 發光二極體元件 - Google Patents
發光二極體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02737B TWI702737B TW107101768A TW107101768A TWI702737B TW I702737 B TWI702737 B TW I702737B TW 107101768 A TW107101768 A TW 107101768A TW 107101768 A TW107101768 A TW 107101768A TW I702737 B TWI702737 B TW I70273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edge
- light
- finger electrode
- emitting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601 Ga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JMASRVWKEDWRBT-UHFFFAOYSA-N Gall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Ga]#N JMASRVWKEDWRB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248 hydride vapour-phase epitax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in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n]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8 rh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IGFYZPCRLYGLF-UHFFFAOYSA-N Alumin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Al]#N PIGFYZPCRLYGL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BRZTFJDHDCESZ-UHFFFAOYSA-N AsGa Chemical compound [As]#[Ga] JBRZTFJDHDCES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58971 Brachio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Ga]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 In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PXJNWSHGFTCBW-UHFFFAOYSA-N Indium phosphide Chemical compound [In]#P GPXJNWSHGFTCB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NQKDQAVIXDKAG-UHFFFAOYSA-N aluminum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Al].[Ga] RNQKDQAVIXDKA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3 ion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51 molecular beam epitax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3 rh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MHOVAHRLVXNVSD-UHFFFAOYSA-N rho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Rh] MHOVAHRLVXNVS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01L33/20—
-
- H01L33/62—
-
- H01L33/145—
-
- H01L33/387—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20—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ttachment means
- F21K9/23—Retrofit light sources for lighting devices with a single fitting for each light source, e.g. for substitution of incandescent lamps with bayonet or threaded fittings
- F21K9/232—Retrofit light sources for lighting devices with a single fitting for each light source, e.g. for substitution of incandescent lamps with bayonet or threaded fit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enerating an essentially omnidirectional light distribution, e.g. with a glass bulb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8—Structural electrical arrangement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atteries
- H01L23/60—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ostatic charges or discharges, e.g. Faraday shields
-
- H01L33/0016—
-
- H01L33/06—
-
- H01L33/14—
-
- H01L33/22—
-
- H01L33/30—
-
- H01L33/32—
-
- H01L33/38—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第一至一第四邊緣,;一基板;一半導體疊層,形成在基板上,半導體疊層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一第二半導體層以及一活性層形成在其間;一透明導電層,形成在第二半導體層上;一第一電極形成在第一半導體層上,其中第一電極包含一第一焊盤電極以及一第一指狀電極;以及一第二電極形成在第二半導體層上,其中第二電極包含一第二焊盤電極以及一第二指狀電極;其中第一指狀電極設置在第一邊緣並沿第一邊緣延伸;由上視觀之,第一指狀電極和第二指狀電極分別包含與彼此重疊的一重疊部分,且重疊部分不平行。
Description
本申請案係關於一種發光元件,更詳言之,係關於一種具有改善亮度與電流分散之發光元件。
固態發光元件中的發光二極體(LEDs)具有具低耗電量、低產熱、壽命長、耐摔、體積小、反應速度快以及良好光電特性,例如具有穩定的發光波長等特性,故已被廣泛的應用於家用裝置、指示燈及光電產品等。隨著光電技術的發展,固態發光元件在發光效率、操作壽命以及亮度方面有相當大的進步,發光二極體被預期成為未來照明裝置的主流。
習知的發光二極體包含一基板、n型半導體層、活性層及p型半導體層形成於基板上、以及分別形成於p型/n型半導體層上的p、n-電極。當透過電極對發光二極體輸入一特定值的順向偏壓時,來自p型半導體層的電洞及來自n型半導體層的電子在活性層內結合以放出光。然而,這些電極會遮蔽活性層所發出的光,且電流易聚集壅塞在電極附近的半導體層內。因此,對於改善發光二極體之亮度、光場均勻性及降低操作電壓,一優化的電極結構乃是必要的。
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第一邊緣、一第二邊緣、一第三邊緣以及一第四邊緣,其中第一邊緣和第三邊緣相對,且第二邊緣和第四邊緣相對;一基板;一半導體疊層,形成在基板上,半導體疊層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一第二半導體層以及一活性層形成在其間;一透明導電層,形成在第二半導體層上;一第一電極,形成在第一半導體層上,其中第一電極包含一第一焊盤電極以及一第一指狀電極,從第一焊盤電極延伸;以及一第二電極,形成在第二半導體層上,其中第二電極包含一第二焊盤電極以及一第二指狀電極,從第二焊盤電極延伸;其中第一指狀電極設置在第一邊緣處並沿第一邊緣延伸;其中由上視觀之,第一指狀電極和第二指狀電極分別包含與彼此重疊的一重疊部分,且重疊部分不平行。
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第一邊緣、一第二邊緣、一第三邊緣和一第四邊緣,其中第一邊緣和第三邊緣相對,且第二邊緣和第四邊緣相對;一基板;一半導體疊層,形成在基板上,半導體疊層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一第二半導體層以及一活性層形成在其間;一透明導電層,形成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上;一第一電極,形成在第一半導體層上,包含一第一焊盤電極以及一第一指狀電極,從第一焊盤電極延伸;以及一第二電極,形成在第二半導體層上,包含一第二焊盤電極以及一第二指狀電極,從第二焊盤電極延伸;其中第一邊緣和三邊緣比二邊緣和四邊緣長,且第一指狀電極和第二指狀電極分別朝向四邊緣和二邊緣延伸;其中,由上視觀之,第一指狀電極設置在第一邊緣並沿著第一邊緣延伸;以及第四邊緣與第一指狀電極末端之間的第二半導體層之一部分不被透明導電層覆蓋。
本申請案之實施例會被詳細地描述,並且繪製於圖式中,相同或類似的部分會以相同的號碼在各圖式以及說明出現。
圖1為依據本申請案之第一實施例發光元件1之上視圖。圖2A為圖1中發光元件1沿A-A’線段之截面圖;圖2B為發光元件1沿B-B’線段之截面圖;圖2C為發光元件1中沿C-C’線段之截面圖;圖2D為發光元件1的局部區域R的放大圖;以及圖2E為發光元件1中沿D-D’線段之截面圖。
如圖1和圖2A-2C所示,發光元件1包含一基板10、位於基板10上的一半導體疊層12、位於半導體疊層12上的一第一和一第二電流阻擋區40和50、位於半導體疊層12上的一透明導電層18、一第一電極20、一第二電極30以及具有暴露第一電極20和第二電極30的開口的一保護層(未示出)。第一電極20包含一第一焊盤電極201和延伸自第一焊盤電極201的一第一指狀電極202。第二電極30包含一第二焊盤電極301和延伸自第二盤電極301的一第二指狀電極302。
如圖1所示的上視圖中,發光元件1包含一第一邊緣E1、一第二邊緣E2、與第一邊緣E1相對的一第三邊緣E3以及與第二邊緣E1相對的一第四邊緣E4。其中第一邊緣E1和第三邊緣E3比第二邊緣E2和第四邊緣E4長。
第一焊盤電極201和第二焊盤電極301分別設置在發光元件1兩相對邊緣的兩側區域。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和第二焊盤電極301分別設置在發光元件1靠近兩個相對邊緣的區域。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和第二焊盤電極301分別設置在兩個相對邊緣。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和第二焊盤電極301中的任何一個或兩個分別與兩個相對邊緣間隔一距離。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和/或第二焊盤電極301分別設置在發光元件1靠近兩個相對邊緣的區域,且其中每個焊盤電極與靠近焊盤電極的每個邊緣之最短間距大於焊盤電極的長度。在一實施例中,每個焊盤電極與靠近焊盤電極的每個邊緣之最短間距等於或小於焊盤電極的寬度。第一指狀電極202從第一焊盤電極201延伸出,並由四個邊緣中的一個邊緣朝向對邊延伸;第二指狀電極302從位於鄰近上述相對邊緣的第二焊盤電極301朝向第一焊盤電極201所在的邊緣延伸。更具體地說,如圖1所示,第一焊盤電極201設置在第二邊緣E2,第一指狀電極202沿著第二邊緣E2和第一邊緣E1延伸並且指向第四邊緣E4。第二焊盤電極301設置在第四邊緣E4附近,且位於第四邊緣的中線上。第二指狀電極302沿著與第三邊緣E3平行的方向延伸並指向第二邊緣E2。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焊盤電極301設置在第四邊緣的中線和第三邊緣E3(或第一邊緣E1)之間。
基板10可以是一成長基板,包括用於生長磷化鎵銦(AlGaInP)的砷化鎵(GaAs)基板、藍寶石(Al2
O3
)基板,氮化鎵(GaN)基板,碳化矽(SiC)基板、或用於生長氮化銦鎵(InGaN)或氮化鋁鎵(AlGaN)的氮化鋁(AlN)基板。基板10可以是圖案化基板,意即,基板10在其上可用於磊晶成長半導體疊層12的上表面可具有圖案化結構。從半導體疊層12發射的光可以被基板10的圖案化結構所折射,從而提高發光元件的亮度。此外,圖案化結構減緩或抑制了基板10與半導體疊層12之間因晶格不匹配而導致的錯位,從而改善半導體疊層12的磊晶品質。
在本申請案的一實施例中,可以藉由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OCVD)、分子束磊晶法(MBE)、氫化物氣相磊晶(HVPE)或離子鍍,例如濺鍍或蒸鍍,在基板10上形成半導體疊層12。
半導體疊層12包括依序形成在基板10上的一第一半導體層121、一活性層123和一第二半導體層122。在本申請案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121和第二半導體層122,例如為包覆層(cladding layer)或侷限層(confinement layer),具有不同的導電型態、電性、極性或用於提供電子或電洞的摻雜元素。例如,第一半導體層121是n型半導體,以及第二半導體層122是p型半導體。活性層123形成於第一半導體層121與第二半導體層122之間。電子與電洞在電流驅動下在活性層123中結合中,將電能轉換成光能以發光。可藉由改變半導體疊層12中一個或多個層別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組成,來調整發光元件1或半導體疊層1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半導體疊層12的材料包括Alx
Iny
Ga(1-x-y)
N或Alx
Iny
Ga(1-x-y)
P的III-V族半導體材料,其中0≤x,y≤1;(x+y)≤1。根據活性層的材料,當半導體疊層12的材料是AlInGaP系列時,可以發出波長介於610nm和650nm之間的紅光或波長介於550nm和570nm之間的黃光。當半導體疊層12的材料是InGaN系列時,可以發出波長介於400nm和490nm之間的藍光或深藍光或波長介於490nm和550nm之間的綠光。當半導體疊層12的材料是AlGaN系列時,可以發出波長介於400nm和250nm之間的UV光。活性層123可以是單異質結構(single heterostructure; SH)、雙異質結構(double heterostructure; DH)、雙面雙異質結構(double-side double heterostructure; DDH)、多重量子井(multi-quantum well; MQW)。活性層123的材料可以是i型,p型或n型半導體。
此外,在形成半導體疊層12之前,可在基板10的上表面上形成一緩衝層(圖未示)。緩衝層亦可減小上述的晶格不匹配並抑制錯位,從而改善磊晶品質。緩衝層的材料包括GaN、AlGaN或AlN。在一實施例中,緩衝層包括多個子層(圖未示)。子層包括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在一實施例中,緩衝層包括兩個子層。子層包括相同的材料AlN。其中第一子層的生長方式為濺鍍,第二子層的生長方式為MOCVD。在一實施例中,緩衝層另包含第三子層。其中第三子層的生長方式為MOCVD,第二子層的生長溫度高於或低於第三子層的生長溫度。
如圖1和圖2B所示,向下蝕刻並移除部份的第二半導體層122和活性層123,直到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一上表面露出,以形成一暴露區28。在暴露區28,第二半導體層122和活性層123的側壁以及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被暴露出。在一實施例中,暴露區28設置於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並沿這兩邊緣延伸。第一電極20設置在第一半導體層121被暴露出的上表面也就是暴露區28的一部份,並與第一半導體層121形成電連接。第二電極30設置在第二半導體層122上並且與第二半導體層122形成電連接。
第一焊盤電極201、第一指狀電極202、第二焊盤電極301和第二指狀電極302的材料選自金(Au)、銀(Ag)、銅(Cu)、鉻(Cr)、鋁(Al)、鉑(Pt)、鎳(Ni)、鈦(Ti)、錫(Sn)、銠(Rh)、上述材料的合金或疊層。
一第一電流阻擋區40形成在第一電極20和第一半導體層121之間,一第二電流阻擋區50形成在第二電極30和第二半導體層122之間。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流阻擋區40形成在第一焊盤電極201及/或第一指狀電極202與第一半導體層121之間。第二電流阻擋區50形成在第二焊盤電極301及/或第二指狀電極302與第二半導體層122之間。當電流經由第一焊盤電極201和第二焊盤電極301注入到發光元件1中時,電流經由第一指狀電極202和第二指狀電極302擴散,然後流進透明導電層18。第一電流阻擋區40和第二電流阻擋區50防止大部分電流直接從電極下方注入活性層123。亦即注入的電流被阻擋往下流入電極下方的區域。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電流阻擋區40包含在第一指狀電極202下方複數個分離的島狀部402。第二電流阻擋區50包含在第二焊盤電極301下方的一第二中心區501以及從第二中心區501延伸且位於第二指狀電極302下方的一延伸區502。在第二焊盤電極301附近,第二中心區501阻擋電流(電子或電洞)向下流動。複數個分離島狀部402阻擋了分散在第一指狀電極202的電流向下流動,且電流通過相鄰兩個島狀部402之間的第一指狀電極202注入第一半導體層121中。分散在第二指狀電極302的電流流入透明導電層18,且被第二指狀電極302下方的延伸區502阻擋向下流動,因此電流在透明導電層18中橫向擴散,並均勻地流入半導體疊層12。
在另一實施例中,類似於第二電流阻擋區50,第一電流阻擋區40還包括在第一焊盤電極201下方的一第一中心區(圖未示)。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流阻擋區40的第一中心區可以大於或小於第一焊盤電極201。在一實施例中,第一中心區與複數個島狀部402互相分離。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下方的第一電流阻擋區40的第一中心區域(圖未示)與最靠近第一焊盤電極201的島狀部402相連接。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流阻擋區40包含在第一焊盤電極201下面的第一中心區(圖未示),但不包含在第一指狀電極202下面的多個島狀部402。
第一電流阻擋區40和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材料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鈦或氧化鋁等透明絕緣材料。電流阻擋區的結構可以是單層、多層或是重覆交疊的多層結構,例如布拉格反射鏡(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DBR)。第一電流阻擋區40和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厚度範圍為700-5000 Å。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流阻擋區40和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厚度範圍為700-1000Å。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電流阻擋區40和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厚度範圍為1000-5000Å。
透明導電層18形成在第二電流阻擋區40和第二半導體層122的上表面上,使得注入到第二電極30中的電流能夠被透明導電層18均勻地分散,然後流入第二半導體層122。由於透明導電層18設置在發光元件1的出光面,所以優選地選擇具有透明性質的導電材料。更具體地,透明導電層18可以包括薄金屬,例如金或鎳。透明導電層18可包含選自鋅、銦、錫等金屬的氧化物,例如ZnO、InO、SnO、ITO、IZO或GZO(gallium-doped zinc oxide)。
如圖1所示,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延伸區502沿著第二指狀電極302設置並且具有比第二指狀電極302大的寬度。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外輪廓超過第二電極30的外輪廓1-10 μm。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延伸區502包含有複數個分離的島狀部(圖未示)。
如圖2A所示,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第二中心區501包含在第二焊盤電極301下方的一開口503。透明導電層18包含一開口180,對應於第二焊盤電極301的位置。在一實施例中,開口180暴露第二半導體層122及/或第二中心區502。第二焊盤電極301經由開口180和開口503接觸第二半導體層122。在本實施例中,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WT
小於第二中心區502的外側寬度WCB1
且大於或等於第二中心區域501的開口503的寬度WCB2
,使得透明導電層18覆蓋第二中心區501的外側表面和上表面。透明導電層18覆蓋第二半導體層122的上表面、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延伸區502以及第二中心區501的上表面。在一實施例中,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WT
小於第二中心區501的開口503的寬度WCB2
,使得透明導電層18填充到第二中心區501的開口503。
如圖1所示,每個島狀部402的寬度比第一指狀電極202的寬度大,且每個島狀部402不接觸暴露區28中第二半導體層122和活性層123的側表面。複數個分離的島狀部402分佈在第一半導體層121上。第一指狀電極202形成在島狀部402上,且僅接觸沒有被島狀部402覆蓋的第一半導體層121。因此,可防止電流在半導體疊層12中鄰近於第一電流阻擋區40的特定區域發生擁塞;也就是說,可防止電流在第一指狀電極202附近的區域聚集。兩個島狀部402之間距及/或島狀部402與暴露區28側表面之間距可被設計為增進半導體疊層12中的電流擴展。在一實施例中,如圖2E所示,島狀部402與暴露區28側表面之最短間距S不小於1 μm。島狀部402係由透明絕緣材料所構成。在一實施例中,島狀部402的側表面傾斜於暴露區28的第一半導體層121的上表面,如此一來,島狀部142的傾斜側表面有利於光取出。在一實施例中,兩個島狀部402之間距及/或島狀部402與暴露區28側表面之間距可被設計為增進光取出。在一實施例中,當島狀部402與暴露區28側表面之間距不小於1μm 時,光更容易從半導疊層12中被取出。在一個實施例中,島狀部402具有圓弧角或圓弧邊。島狀部402的圓弧角或圓弧邊亦有助於光取出。
在另一實施例中,由上視觀之,第一指狀電極202和第二指狀電極302具有不同的寬度。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指狀電極202比第二指狀電極302寬。
在另一實施例中,由上視觀之,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延伸區502和第一電流阻擋區40的島狀部402具有不同的寬度。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延伸區502比第一電流阻擋區40的島狀部402寬。
參照圖1、2A和2D,第四邊緣E4與第一指狀電極202末端之間的第二半導體層122的上表面未被透明導電層18所覆蓋。在圖1和圖2D的上視圖中,第二半導體層122具有一輪廓CS
,輪廓CS
包括與第一指狀電極202相鄰的一第一子輪廓CS1
以及與第一子輪廓CS1
連接且和第一邊緣E1相鄰的一第二子輪廓CS2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子輪廓CS1
位於暴露區28,且為暴露區28輪廓的一部分。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子輪廓CS1
與第一邊緣E1平行。第一指狀電極202沿著第一子輪廓CS1
設置。一部份的第二子輪廓CS2
面向第一指狀電極202的末端。圖2D中的虛線L1表示從第一子輪廓CS1
延伸的虛擬延伸線。在上視圖中,虛擬延伸線L1和第二子輪廓CS2
之間的第二半導體層122的上表面不被透明導電層18所覆蓋。
在圖1和圖2D的上視圖中,透明導電層18具有一輪廓CT
,輪廓CT
包含與第一子輪廓CS1
相鄰且平行的一子輪廓CT1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子輪廓CS1
與子輪廓CT1
的間距以及輪廓CS
與輪廓CT
在第二邊緣E2、第三邊緣E3及第四邊緣E4附近的間距實質上相同。透明導電層18的子輪廓CT1
與第二半導體層122的第二子輪廓CS2
之間距D1不同於子輪廓CS1
與子輪廓CT1
之間距,或不同於輪廓CS
和輪廓CT
在第二邊緣E2、第三邊緣E3及第四邊緣E4附近的間距。。在一實施例中,D1大於子輪廓CT1
與第二半導體層122的第一子輪廓CS1
之間距。在一實施例中,部份的透明導電層18的子輪廓CT1
未沿著第二半導體層122的第二子輪廓線CS2
設置。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第一指狀電極202在第一邊緣E1上的長度L大於第一邊緣E1長度的一半。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設置在一短邊(即第二邊緣E2)附近。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可位於發光元件1的一角落或一角落附近。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位於靠近第二邊緣E2的一個角落或是靠近第二邊緣E2的一個角落附近。
在另一實施例中,由上視觀之,透明導電層18的面積小於第二半導體層122面積的93%。
在一實施例中,由於第一指狀電極202在第一邊緣E1並沿著第一邊緣E1延伸,但沒有延伸至第四邊緣E4,所以在第四邊緣E4和第一指狀電極202的末端之間的半導體疊層12內,電流擴散不佳,而且此區域的電流密度比其他區域要低。在本實施例中,電流擴散不佳區域中的第二半導體層122頂面不被透明導電層18覆蓋,因此電流可被侷限在被透明導電層18所覆蓋的區域內。因此,被透明導電層18覆蓋的區域具有較高的電流密度,並且提高了電流使用效率。此外,透明導電層18對應特定波長的光仍具有一定的吸收比例,從活性層123發出的光可以通過未被透明導電層18覆蓋的區域而被提取出,且因透明導電層18所造成的光吸收減少,藉此提高了發光元件1的亮度。
圖3A至圖3C分別顯示依據本申請案圖1的發光元件1沿A-A'線段截面的不同實施例。圖3A進一步顯示局部區域R的放大圖。這些不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於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3A所示,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WT
小於第二中心區501的外部寬度WCB1
並且大於開口503的寬度WCB2
,使得透明導電層18覆蓋第二中心區501的外側表面和部分上表面。在一實施例中,寬度WT
大於第二焊盤電極301的寬度WP
,使得透明導電層18不接觸第二焊盤電極301。在一實施例中,寬度WT
等於第二焊盤電極301的寬度WP
,使得透明導電層18接觸第二焊盤電極301的側表面。在一實施例中,第二中心區501的外邊緣與開口180之間的距離D介於1至10μm。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3B所示,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WT
實質上大於或等於第二中心區域501的寬度WCB1
。透明導電層18不接觸第二中心區501的側表面和上表面或僅接觸第二中心區501的側表面。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C所示,第二焊盤電極301的寬度WP
小於或實質上等於第二中心區501的開口503的寬度WCB2
。第二焊盤電極301不接觸透明導電層18以及第二中心區501的上表面。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焊盤電極301的整個底部區域接觸第二中心區501和第二半導體層122,第二焊盤電極301與第二電流阻擋區50及/或第二半導體層122之間的附著力大於第二焊盤電極301與透明導電層18之間的附著力,因此防止了第二焊盤電極301自發光元件剝落。發光元件的良率和可靠度得以改善。
圖4A至圖4C分別顯示依據本申請案圖1的發光元件1沿A-A'線段截面的不同實施例。圖4A進一步顯示局部區域R的放大圖。這些不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於,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第二中心區501不具有暴露第二半導體層122的開口。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4A所示,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小於第二中心區域501的寬度並且大於第二焊盤電極301的寬度。透明導電層18覆蓋第二半導體層122的上表面、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延伸區502以及第二中心區501的局部上表面。因為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大於第二焊盤電極301的寬度,透明導電層18不接觸第二焊盤電極301。在一實施例中,第二中心區501的邊緣與開口180之間距D介於1至10μm。由於第二焊盤電極301的整個底部區域與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第二中心區域501接觸,第二焊盤電極301與第二電流阻擋區50之間的附著力大於第二焊盤電極301與透明導電層18之間的附著力,能夠防止第二焊盤電極從發光元件1剝離。發光元件1的良率和可靠度得以改善。此外,不與第二焊盤電極301接觸的透明導電層18可進一步防止電流通過透明導電層18與第二焊盤電極301之間的接觸,直接流入與第二焊盤電極301相鄰的第二半導體層122;也就是說,僅有少量的光或者沒有光可在第二焊盤電極301附近的半導體疊層12發出以至於被第二焊盤電極301吸收,電流可被更有效地利用。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4B所示,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實質上等於第二中心區501的寬度。透明導電層18不接觸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第二中心區501的頂表面。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4C所示,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的寬度大於第二中心區501的寬度,透明導電層18既不接觸第二中心區501的頂面也不接觸其側面。
圖5是依據本申請案不同實施例發光元件1的局部上視圖,顯示第二電極30和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不同設計。
如圖5所示,第二中心區501和第二焊盤電極301由上視觀之具有不同的形狀。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第二中心區501包含複數個藉由縫隙504彼此分開的島狀部501a。透明導電層18覆蓋延伸區502和第二電流阻擋區的第二中心區501的一部分,且具有一暴露島狀部501a部分頂表面的開口180。在一實施例中,透明導電層18經由縫隙504接觸第二半導體層122。第二焊盤電極301形成在多個島狀部501a上,並經由縫隙504接觸第二半導體層122。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延伸區502與任一島狀部501a相連接。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的延伸區502與第二中心區501互相分離,延伸區不與任一島狀部501a相連接。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指狀電極302包括從第二焊盤電極301的週圍延伸,並連接第二焊盤電極301和另一部分的第二指狀電極302的第一連接部3021。第一連接部3021形成在第二電流阻擋區50和透明導電層18的上方。更具體而言,一部份的第一連接部3021形成在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之外,而另一部分的第一連接部3021形成在透明導電層18的開口180中。第一連接部3021的寬度比第二指狀電極302的其他部分寬。第一連接部3021的寬度小於第二焊盤電極301寬度。第二指狀電極302的第一連接部3021具有較寬的寬度與較大的面積,可以允許較高的電流通過以避免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或過度電性應力(Electrical Over Stress, EOS)對發光元件造成損壞。
圖6顯示依據本申請案第二實施例的發光元件2的上視圖。
如圖6所示,發光元件2包含基板10、基板10上的半導體疊層12、半導體疊層12上的第一和第二電流阻擋區40和50、半導體疊層12上的透明導電層18、第一電極20、第二電極30以及具有暴露第一電極20和第二電極30的開口的保護層(圖未示)。發光元件2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發光元件1類似。在上述實施例中的第一焊盤電極201、包括一第一中心區401以及複數個分離島狀部402的第一電流阻擋區40、第二焊盤電極301、透明導電層18以及包括第二中心區501和延伸區502的第二電流阻擋區50皆適用於發光元件2。以下對發光元件2與發光元件1的相異處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位於第一邊緣E1和第二邊緣E2相交的角落。第一電流阻擋區40包含在第一焊盤電極201和第一半導體層121之間的第一中心區401。第一中心區401具有比第一焊盤電極201大的面積,使得第一焊盤電極201不實質接觸第一半導體層121。
第二指狀電極302不平行於第一指狀電極202、第一邊緣E1及/或第三邊緣E3。更具體而言,第一指狀電極202和第二指狀電極302分別包含一重疊部位,第一指狀電極202和第二指狀電極302的重疊部位不平行。第一指狀電極202和第二指狀電極302之間距隨著第二指狀電極302朝向第一焊盤電極201延伸的方向而變化。在一實施例中,重疊部位之間距隨著第二指狀電極302延伸遠離第二焊盤電極301的距離而增加。在一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距離d1是重疊部位之間的最短距離。在一實施例中,最短距離d1位於第二指狀電極302和第一指狀電極202的末端之間。在一實施例中,距離d2是重疊部位之最大間距。在一個實施例中,距離d3是第二指狀電極302的末端與第二半導體層122的輪廓CS
之最短間距或是第二指狀電極302與第二半導體層122的輪廓CS
之最短間距。在一實施例中,距離d2大於距離d1,距離d2大於距離d3。在一實施例中,距離d3小於90 μm。在另一實施例中,距離d2大於第二邊緣E2的一半長度。第二指狀電極302與靠近第一邊緣E1的透明導電層18的子輪廓線CT1
之間距隨著第二指狀電極302遠離第二焊盤電極301的方向逐漸增大。
圖6中的虛線L2表示與第三邊E3平行且相鄰的第二焊盤電極301的切線。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指狀電極302的末端不延伸至虛線L2以外。如此一來,第二指狀電極302的末端不會過於靠近第三邊緣E3附近的第二半導體層122的輪廓CS
,使得第二指狀電極302末端和第二邊緣E2、第三邊緣E3之間的電流擴散,與發光元件2中其他區域的電流擴散一樣均勻。
圖7顯示依據本申請案第三實施例的發光元件3的上視圖。
如圖7所示,發光元件3包含基板10、基板10上的半導體疊層12、半導體疊層12上的第一和第二電流阻擋區40和50、半導體疊層12上的透明導電層18、第一電極20、第二電極30以及具有暴露第一電極20和第二電極30的開口的保護層(圖未示)。發光元件3的結構與前述實施例中的發光元件類似。以下對發光元件3與發光元件2的相異處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指狀電極302包括曲線。第二指狀電極302不平行於第一指狀電極202、第一邊緣E1及/或第三邊緣E3。更具體地說,第一指狀電極202和第二指狀電極302的重疊部分是不平行的。第二指狀電極302從第二焊盤電極301延伸並朝第三邊緣E3彎曲。
如圖7所示,距離d1是重疊部位的最短間距。在一實施例中,最短間距d1位於第二指狀電極302和第一指狀電極202的末端之間。距離d2是重疊部位的最大間距。距離d3是第二指狀電極302與第二半導體層122的輪廓CS
之最短間距。距離d4是第二指狀電極302末端與平行於第三邊緣E3的第二半導體層122的輪廓CS
的最短間距。距離d5是第二指狀電極302末端與第一焊盤電極201之間的最短間距。虛線L2表示與第三邊緣E3相鄰且平行的第二焊盤電極301的切線。
在一實施例中,距離d2大於距離d1,距離d2大於距離d3,距離d2大於第二邊緣E2長度的一半。在一實施例中,距離d3小於90μm。在另一實施例中,距離d4與距離d5實質上相同,使得第一焊盤電極201和第三邊緣E3之間的區域中的電流擴散與其他區域,例如第一指狀電極202和第二指狀電極302之間的區域,一樣地均勻。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指狀電極302不延伸至虛線L2之外。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指狀電極302的彎曲部位不延伸至虛線L2之外。
圖8顯示依據本申請案變化例的發光元件A-D。圖8中發光元件的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中類似。為了清楚地顯示電極佈局,在圖8中未示出第一和第二電流阻擋區。
如圖8所示的變化例之發光元件A-D,第二指狀電極302包含不與第一指狀電極202重疊的一第一部分302a和重疊於第一指狀電極202的一第二部分302b。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指狀電極302的第一部分302a平行於第一指狀電極202、第一邊緣E1及/或第三邊緣E3。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指狀電極302的第一部分302a不平行於第一指狀電極202、第一邊緣E1或第三邊緣E3。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指狀電極302的第二部分302b不平行於第一指狀電極202、第一邊緣E1及/或第三邊緣E3。
在發光元件A中,第二指狀電極302的第二部分302b是線性的,且第一部分302a平行於第一邊緣E1。在變化例發光元件B和C中,第二指狀電極302的第二部分302b是曲線。在發光元件D中,整個第二指狀電極302是曲線。第二指狀電極302的末端與第一指狀電極202之最短間距大於第一指狀電極202的末端與第二指狀電極302之最短間距。
圖9是依據本申請案第二實施例之發光器件和比較例的發光器件的上視結構示意圖和近場光發射強度圖(near filed emission intensity image)。第二實施例和比較例的發光元件具有相同的尺寸。對每個發光元件分別以20mA電流注入,以獲得近場光發射強度圖。近場光發射強度圖顯示了發光元件中電流分佈和電流密度。為了清楚地顯示兩個發光元件在電極佈局的差異,電流阻擋區和透明導電層在圖9中並未示出。在圖9中,陰影表示電流和亮度的分佈,較深的陰影表示該區域的電流密度較高且亮度較高。具有均勻陰影的區域表示發光元件中該區域的電流是均勻的。
如圖9所示,第二實施例和比較例中的發光元件分別具有一對指狀電極和一對焊盤電極。第一和第二指狀電極與焊盤電極分別形成在第一半導體層121和第二半導體層122上。第一半導體層121是n型半導體,第二半導體層122是p型半導體。所以第一和第二指狀電極分別是形成在n型半導體上的n側指狀電極和形成在p型半導體上的p側指狀電極,第一和第二焊盤電極分別是n側焊盤電極和p側焊盤電極。比較例中的發光元件的p側指狀電極和n側指狀電極彼此平行。此外,透明導電層(圖未示)的輪廓與第二半導體層的輪廓之間距實質上是固定的。參照圖9所示的比較例,在p側指狀電極末端附近的局部區域中,亮度和電流密度相對較高。相反地,在p側焊盤電極和n側指狀電極末端之間的區域,亮度和電流密度相對較低。該現象顯示,電流易聚集在p側指狀電極的末端附近,且電流分佈不均。
參照圖9所示的第二實施例之發光元件,兩指狀電極是不平行的。如前述實施例,第一指狀電極的末端與第一焊盤電極對面的第四邊緣E4之間的區域未被透明導電層覆蓋。在本申請案的第二實施例中,電流聚集的現象可被抑制,且電流散佈的均勻性較比較例更佳。由於改善了電流分佈的均勻性,本申請案的發光元件的功率得以提升。此外,均勻的電流分佈可以減少因電流聚集而導致的局部發熱,從而可以延長發光元件的壽命。
圖10顯示依據本申請案第二實施例的發光元件、依據圖8所示的發光元件A和比較例的發光元件的光輸出功率(Po)和正向電壓(Vf)。在圖10中,第一與第二電流阻擋區皆未示出。
參照圖10,第二實施例的發光元件與比較例相比,輸出功率增加了1.125%。圖8所示的變化例A的發光元件與比較例相比,輸出功率增加了0.726%,正向電壓(VF)減少了0.025V。
圖11A顯示依據本申請案第四實施例的發光元件4的上視圖。圖11B顯示沿著圖11中發光器件4的B-B’線段之截面圖。發光元件4包含基板10、在基板10上的半導體疊層12、在半導體疊層12上的第一電流阻擋區的第一中心區401和第二電流阻擋區50、在半導體疊層12上的透明導電層18、第一電極包含有第一焊盤電極201、第二電極30包含有第二焊盤電極301和第二指狀電極302、以及具有暴露第一焊盤電極201和第二焊盤電極301的開口的保護層(圖未示)。發光元件4的結構與第二實施例中所述的類似。以下說明發光元件4與發光元件2的相異處。
與第一半導體層121電連接的第一電極包括不具有從其延伸的指狀電極的第一焊盤電極201。第一焊盤電極201位於第二邊緣E2的一側。第二邊緣E2的一側包括多個實施例。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位於第二邊緣E2。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位於第一邊緣E1與第二邊緣E2相交的角落。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位於第二邊緣E2並且與第一邊緣E1和第二邊緣E2所相交的角落相鄰。第一電流阻擋區的第一中心區401形成在第一半導體層121與第一焊盤電極201之間。第一電流阻擋區的第一中心區401的寬度小於第一焊盤電極201的寬度,因此,如圖11B所示,第一焊盤電極201實質上接觸第一中心區401外側的第一半導體層121。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的輪廓超過第一中心區401的輪廓2 μm以上。也就是說,第一焊盤電極201的邊緣與第一中心區401之間距D大於2 μm,以確保第一焊盤電極201與第一半導體層121之間有足夠接觸面積。在一實施例中,距離D介於2-15 μm。
第一焊盤電極201下方的第一電流阻擋區的第一中心區401可防止電流直接注入到焊盤電極下面的半導體層中,使得電流被迫橫向擴散。具有電流阻擋區的發光元件具有另一個優點是,可以通過電流阻擋區提取從活性層123發出的光,並可以提升發光元件的亮度。然而,越大的阻擋區意味著電極與半導體疊層之間的接觸面積越小,可能會影響發光元件的正向電壓(Vf)等電性。電流阻擋區的面積、位置或佈局等設計需依據發光元件的亮度和電性來做權衡。如第一實施例所示,發光元件1具有比第一焊盤電極201的面積更大的第一中心區401有利於亮度提升。如第四實施例所示,發光元件4的半導體疊層12面積小於發光元件1,且不具有第一指狀電極。將發光元件4的第一中心區401設置為具有小於第一焊盤電極201的面積,以增加第一半導體層121與第一電極20之間的接觸面積,使得正向電壓(Vf)可以減小。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焊盤電極301位於第四邊緣E4的一側。第四邊緣E4的一側包括幾個實施例。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位於第四邊緣E4。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焊盤電極201位於第四邊緣E4附近。第二指狀電極302沿著不平行於第一邊緣E1和第三邊緣E3的方向從第二焊盤電極301朝向第二邊緣E2延伸。第二指狀電極302與第一邊緣E1之間距隨著第二指狀電極302延伸遠離第二焊盤電極301的間距而增加。第二指狀電極302指向與第二邊緣E2和第三邊緣E3相交的區域。如此一來,電流在第一焊盤電極201與第三邊緣E3之間的區域的分佈,可如同發光元件4的其他區域一樣均勻。
圖12顯示依據本申請案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6。將上述實施例中任一的發光元件安裝在載體51的第一導電墊511和第二導電墊512上。第一導電墊511和第二導電墊512之間利用由絕緣材料所組成絕緣部53達到電性絕緣。將發光元件以覆晶方式固定在載體51上,並將與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相對的成長基板之表面朝上,以作為出光面。為了增加發光元件的光提取效率,在發光元件周圍可設置反射結構54。
圖13顯示依據本申請案另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7。 發光裝置7為一燈泡,包括燈殼602、反射器604、發光模組610、燈座612、散熱器614、連接部616和電連接元件618。發光模組610包括承載部606和設置在承載部606上的複數個發光單元608。複數個發光單元608可以是前述實施例中任意一個發光元件或發光裝置6。
惟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性說明本申請案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申請案。任何本申請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均可在不違背本申請案之技術原理及精神的情況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及變化。因此本申請案之權利保護範圍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1~4‧‧‧發光元件6、7‧‧‧發光裝置10‧‧‧基板12‧‧‧半導體疊層121‧‧‧第一半導體層122‧‧‧第二半導體層123‧‧‧活性層18‧‧‧透明導電層180、530‧‧‧開口20‧‧‧第一電極201‧‧‧第一焊盤電極202‧‧‧第一指狀電極28‧‧‧暴露區30‧‧‧第二電極301‧‧‧第二焊盤電極302‧‧‧第二指狀電極302a‧‧‧第一部分302b‧‧‧第二部分3021‧‧‧第一連接部40‧‧‧第一電流阻擋區401‧‧‧第一中心區402、501a‧‧‧島狀部50‧‧‧第二電流阻擋區501‧‧‧第二中心區502‧‧‧延伸區504‧‧‧縫隙51‧‧‧載體511‧‧‧第一導電墊512‧‧‧第二導電墊53‧‧‧絕緣部54‧‧‧反射結構602‧‧‧燈殼604‧‧‧反射器606‧‧‧承載部608‧‧‧發光單元610‧‧‧發光模組612‧‧‧燈座614‧‧‧散熱器616‧‧‧連接部618‧‧‧電連接元件CS、CT‧‧‧輪廓CS1、CS2、CT1‧‧‧子輪廓WCB1、WCB2、WP、WT‧‧‧寬度D、D1、d1~d6‧‧‧距離E1~E4‧‧‧第一~第四邊緣L1‧‧‧虛擬延伸線L2‧‧‧切線R‧‧‧局部區域
[圖1-2E]為本申請案第一實施例之發光元件1。 [圖3A-3C]分別為本申請案發光元件1中沿A-A’線段截面之不同實施例。 [圖4A-4C]分別為本申請案發光元件1中沿A-A’線段截面之不同實施例。 [圖5]為本申請案發光元件1之局部上視圖之不同實施例。 [圖6]為本申請案第二實施例之發光元件2之上視圖。 [圖7]為本申請案第三實施例之發光元件3之上視圖。 [圖8]為本申請案不同實施例之發光元件之上視圖。 [圖9]為依據本申請案第二實施例和比較例的發光元件的電流密度的示意分佈平面圖。 [圖10]為依據本申請案實施例和比較例的發光元件的光輸出功率和順向電壓的實驗資料。 [圖11A]為本申請案第四實施例之發光元件4之上視圖。 [圖11B]為沿著第四實施例之發光元件4中沿B-B’線段之截面圖。 [圖12]為本申請案之一實施例之發光裝置6。 [圖13]為本申請案之另一實施例之發光裝置7。
2‧‧‧發光元件
122‧‧‧第二半導體層
18‧‧‧透明導電層
180‧‧‧開口
20‧‧‧第一電極
201‧‧‧第一焊盤電極
202‧‧‧第一指狀電極
28‧‧‧暴露區
30‧‧‧第二電極
301‧‧‧第二焊盤電極
302‧‧‧第二指狀電極
40‧‧‧第一電流阻擋區
401‧‧‧第一中心區
402‧‧‧島狀部
50‧‧‧第二電流阻擋區
501‧‧‧第二中心區
502‧‧‧延伸區
CS、CT‧‧‧輪廓
CT1‧‧‧子輪廓
d1~d3‧‧‧距離
E1~E4‧‧‧第一~第四邊緣
L2‧‧‧切線
Claims (10)
- 一種發光元件,包含:一第一邊緣、一第二邊緣、一第三邊緣以及一第四邊緣,其中該第一邊緣和該第三邊緣相對,且該第二邊緣和該第四邊緣相對;一基板;一半導體疊層,形成在該基板上,該半導體疊層包含一第一半導體層、一第二半導體層以及一活性層形成在其間;一透明導電層,形成在該第二半導體層上;一第一電極,形成在該第一半導體層上,其中該第一電極包含一第一焊盤電極以及一第一指狀電極,從該第一焊盤電極延伸;以及一第二電極,形成在該第二半導體層上,其中該第二電極包含一第二焊盤電極以及一第二指狀電極,從該第二焊盤電極延伸;其中該第一指狀電極設置在該第一邊緣處並沿該第一邊緣延伸;其中由上視觀之,該第一指狀電極包含與該第二指狀電極重疊的一第一重疊部分;該第二指狀電極包含與該第一指狀電極重疊的一第二重疊部分以及與該第一指狀電極不重疊的一非重疊部分;其中,該第二重疊部分包含不平行於該第一重疊部分的一不平行部份,該不平行部份的長度大於該非重疊部分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邊緣和該第三邊緣比該第二邊緣和該第四邊緣長;其中該第一指狀電極和該第二指狀電極分別朝向該第四邊緣和該第二邊緣延伸,及/或該第一焊盤電極和該第二焊盤電極分別設置在該第二邊緣側和該第四邊緣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指狀電極與該第二指狀電極之間距隨著該第二指狀電極遠離該第二焊盤電極之間距而增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二指狀電極包含曲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指狀電極與該第二指狀電極末端之最短間距大於該第二邊緣之一長度的一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指狀電極與該第二指狀電極末端之一最短間距大於該第二指狀電極與該第一指狀電極末端之一最短間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更包含一電流阻擋區,位於該第一電極和該第一半導體層之間及/或位於該第二電極和該第二半導體層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二半導體層包括一輪廓,該輪廓包含與該第一指狀電極相鄰且平行的一第一子輪廓;以及與該第一子輪廓連接且與該第一邊緣相鄰的第二子輪廓;其中位於該第二子輪廓與該第一子輪廓的虛擬延伸線之間的該第二半導體層未被該透明導電層覆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該透明導電層與該第一子輪廓之一間距小於該透明導電層與該第二子輪廓之一間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元件,其中由上視觀之,該第二半導體層包括一輪廓,該輪廓包含與該第一指狀電極相鄰且平行的一第一子輪廓;以及與該第一子輪廓連接且與該第一邊緣相鄰的一第二子輪廓; 其中該透明導電層與該第一子輪廓之一間距小於該透明導電層與該第二子輪廓之一間距。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449856P | 2017-01-24 | 2017-01-24 | |
US62/449,856 | 2017-01-24 | ||
US201762607689P | 2017-12-19 | 2017-12-19 | |
US62/607,689 | 2017-12-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8496A TW201828496A (zh) | 2018-08-01 |
TWI702737B true TWI702737B (zh) | 2020-08-21 |
Family
ID=629071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01768A TWI702737B (zh) | 2017-01-24 | 2018-01-18 | 發光二極體元件 |
TW108135396A TWI702738B (zh) | 2017-01-24 | 2018-01-18 | 發光二極體元件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35396A TWI702738B (zh) | 2017-01-24 | 2018-01-18 | 發光二極體元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0505092B2 (zh) |
CN (2) | CN108346726B (zh) |
TW (2) | TWI7027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05729B2 (en) * | 2015-03-27 | 2018-02-27 | Seoul Viosys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iode |
US20190189850A1 (en) * | 2017-12-19 | 2019-06-20 | Epistar Corporation | Light-emitting device |
CN112086544A (zh) * | 2020-09-25 | 2020-12-15 | 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半导体发光元件和发光装置 |
CN113707779A (zh) * | 2021-08-30 | 2021-11-26 | 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
CN113871519B (zh) * | 2021-09-30 | 2024-03-08 | 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
CN115274964A (zh) * | 2022-09-30 | 2022-11-01 | 泉州三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
CN116364826A (zh) * | 2023-04-06 | 2023-06-30 | 聚灿光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 | 一种led发光二极管的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508947A (zh) * | 2013-08-27 | 2015-03-01 | Epistar Corp | 具有複數個發光結構之發光元件 |
TW201513396A (zh) * | 2013-09-17 | 2015-04-01 |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 發光二極體 |
WO2016182248A1 (ko) * | 2015-05-13 | 2016-11-17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발광 소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026695A2 (en) * | 2010-08-27 | 2012-03-01 | Seoul Opto Device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improved luminous efficiency |
US8987772B2 (en) * | 2010-11-18 | 2015-03-24 | Seoul Viosys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iode chip having electrode pad |
JP5549629B2 (ja) * | 2011-03-30 | 2014-07-16 |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 発光素子 |
KR101210488B1 (ko) * | 2011-06-03 | 2012-12-10 | 주식회사 루멘스 | 반도체 발광소자 |
US20140231852A1 (en) * | 2013-02-15 | 2014-08-21 | Seoul Viosys Co., Ltd. | Led chip resistant to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and led package including the same |
KR102070088B1 (ko) * | 2013-06-17 | 2020-01-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도체 발광소자 |
WO2015074353A1 (zh) * | 2013-11-25 | 2015-05-28 | 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 一种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芯片 |
KR102239625B1 (ko) * | 2014-10-29 | 2021-04-13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발광 소자 |
KR20160083783A (ko) * | 2014-12-30 | 2016-07-12 | 일진엘이디(주) | 발광다이오드 |
US9905729B2 (en) * | 2015-03-27 | 2018-02-27 | Seoul Viosys Co., Ltd. | Light emitting diode |
KR20160143430A (ko) * | 2015-06-05 | 2016-12-14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발광 다이오드 |
-
2018
- 2018-01-18 US US15/874,501 patent/US1050509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1-18 TW TW107101768A patent/TWI702737B/zh active
- 2018-01-18 TW TW108135396A patent/TWI702738B/zh active
- 2018-01-19 CN CN201810052841.5A patent/CN10834672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19 CN CN202110696042.3A patent/CN113555476A/zh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9-23 US US16/579,218 patent/US10784427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8-05 US US16/985,945 patent/US1143093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508947A (zh) * | 2013-08-27 | 2015-03-01 | Epistar Corp | 具有複數個發光結構之發光元件 |
TW201513396A (zh) * | 2013-09-17 | 2015-04-01 | Lextar Electronics Corp | 發光二極體 |
WO2016182248A1 (ko) * | 2015-05-13 | 2016-11-17 |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 발광 소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12123A1 (en) | 2018-07-26 |
CN113555476A (zh) | 2021-10-26 |
TW201828496A (zh) | 2018-08-01 |
US20200020839A1 (en) | 2020-01-16 |
US11430934B2 (en) | 2022-08-30 |
US10505092B2 (en) | 2019-12-10 |
CN108346726B (zh) | 2021-07-09 |
TW202005115A (zh) | 2020-01-16 |
CN108346726A (zh) | 2018-07-31 |
US10784427B2 (en) | 2020-09-22 |
US20210020817A1 (en) | 2021-01-21 |
TWI702738B (zh) | 2020-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02737B (zh) | 發光二極體元件 | |
KR100838197B1 (ko) | 개선된 전류분산 성능을 갖는 발광 다이오드 | |
KR100969100B1 (ko) | 발광소자, 발광소자의 제조방법 및 발광소자 패키지 | |
US10475960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gallium nitrade substrate | |
KR101763072B1 (ko) | 광 추출 효율 및 전류 주입 효율 개선을 위한 led 소자 | |
KR20120018571A (ko) | 발광다이오드 | |
KR20150139194A (ko) |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US11705539B2 (en) |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transparent insulated current blocking region and uniform current spreading | |
US20190189850A1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 |
US11329195B2 (en) |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 |
EP1530242B1 (en) |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US11784210B2 (en) |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3707779A (zh) | 发光二极管及发光装置 | |
JP5772213B2 (ja) | 発光素子 | |
TWI692116B (zh) | 發光元件 | |
KR102561565B1 (ko) | 발광소자 및 발광소자 패키지 | |
KR20060095118A (ko) | 플립칩용 질화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