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5958B - 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方法及其裝置 - Google Patents
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方法及其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25958B TWI625958B TW105121113A TW105121113A TWI625958B TW I625958 B TWI625958 B TW I625958B TW 105121113 A TW105121113 A TW 105121113A TW 105121113 A TW105121113 A TW 105121113A TW I625958 B TWI625958 B TW I62595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ntity
- transmission
- pdcp
- mac
- uplink data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41000760358 Enode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476985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strain 972 / ATCC 24843) sdu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60 com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1098 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3921 delayed sleep phase type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82 thermal adhesion gran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81—Configuration of triggering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combination with information about buffer occupancy at either end or at transit n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22—Layer-2 addresses, e.g.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ddr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6—Gateway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線通訊系統。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方法及裝置,該方法包括:為一PDCP實體配置臨界值,該PDCP實體與第一eNB的第一MAC實體相關聯以及與無線承載的第二eNB的第二MAC實體相關聯;藉由該PDCP實體檢查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是否小於該臨界值;以及如果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小於該臨界值,則藉由該PDCP實體向該第二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為「0」。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方法及其裝置。
作為可應用本發明的行動通訊系統的示例,簡要描述一種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下文中,稱為LTE)通訊系統。
第1圖為示意性舉例說明作為示範性無線通訊系統的演進型通用行動通訊系統(Evolve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E-UMTS)的網路結構的視圖。E-UMTS為傳統通用行動通訊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的高級版本,並且在3GPP中,其基本的標準化目前正在進行中。E-UMTS通常可稱為LTE系統。舉例來說,在「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技術規範組的無線存取網路」的第七版(Rel-7)以及第八版(Rel-8)中,提供有UMTS與E-UMTS的技術規範的詳情。
參考第1圖,該E-UMTS包括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多個基地台(eNode B,eNB)以及一存取閘道(Access Gateway,AG),該存取閘道(AG)位於網路(E-UTRAN)的末端且連接至一外部網路。所述基地台可同時傳輸多個資料流程,用以進行廣播服務、多播服務及/或單播服務。
每一個eNB可存在一個或多個蜂窩。該蜂窩被設定成在例如1.25MHz、2.5MHz、5MHz、10MHz、15MHz以及20MHz的其中一頻寬
內工作,並在該頻寬內為複數個UE提供下行鏈路(Downlink,DL)或上行鏈路(Uplink,UL)傳輸服務。可將不同蜂窩設定成提供不同頻寬。該eNB對向複數個UE傳輸資料或者從複數個UE接收資料進行控制。該eNB將DL資料的DL排程資訊傳輸至相應的UE,以告知UE關於時頻域、編碼、資料大小、以及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and Request,HARQ)的資訊,該時頻域為該DL資料應該在其中傳輸的一時頻域。另外,該eNB將UL資料的UL排程資訊傳輸至相應的UE,以告知UE時頻域、編碼、資料大小、以及HARQ相關的資訊,該時頻域為可被該UE使用的一時頻域。在eNB之間,可以使用用於傳輸使用者流量或者控制流量的介面。一核心網路(Core Network,CN)可包括用於UE的使用者注册的AG和網路節點等等。AG以追蹤區域(Tracking Area,TA)為基礎而管理UE的行動性(mobility)。一個TA包括複數個蜂窩。
儘管基於寬頻分碼多工存取(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無線通訊技術已經發展到LTE,但是使用者與服務供應商的需求和期望仍呈上升趨勢。另外,考慮到正在開發中的其他無線存取技術,需要新技術演進來確保在未來的競爭優勢。需要每位元成本下降、服務可用性增加、頻帶的靈活使用、簡化的結構、開放的介面、合適的UE耗能等等。
本發明的目的係設計用以解決在提供一種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方法及裝置中的問題。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不限於上述技術問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從以下描述中理解其他技術問題。
藉由提供一種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操作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的方法,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
在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本文提供一種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闡述的通訊設備。
要理解的是,本發明的前述概括說明與以下詳細說明均為示例性與說明性的,並且意在提供所主張的本發明的進一步說明。
所發明的是,為了在雙連結中的分流承載,當可用於在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DATP)中傳輸的資料量低於或等於一臨界值(Threshold,TH)時,該PDCP實體向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實體指示DATP的量為ZERO,該MAC實體被配置成當該DATP的量低於或等於TH時不傳輸PDCP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領會到,本發明獲得的效果不限於上文中已特別描述的效果,並且從以下詳細說明連同所附圖式將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
10‧‧‧使用者設備
20‧‧‧演進型節點
30‧‧‧閘道
105‧‧‧電源管理模組
110‧‧‧微處理器
115‧‧‧顯示器
120‧‧‧按鍵
125‧‧‧SIM卡
130‧‧‧儲存裝置
135‧‧‧收發器
145‧‧‧揚聲器
150‧‧‧輸入裝置
155‧‧‧電池
S1301‧‧‧配置有一臨界值
S1303‧‧‧配置以使ul-DataSplitDRB-ViaSCG被設定成TRUE
S1305‧‧‧檢查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是否小於該臨界值
S1307‧‧‧向第二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為「0」
S1309‧‧‧向第一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
S1311‧‧‧向第一MAC實體及第二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
所附圖式被包括是為了提供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納入到本說明書中並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舉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同時與下述說明一同為解釋本發明的原理。
第1圖為示意性舉例說明作為示範性無線通訊系統的演進型通用行動通訊系統(Evolve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E-UMTS)的網路結構的視圖。
第2A圖是說明E-UMTS的網路結構的方塊圖,第2B圖為示出典型E-UTRAN以及典型EPC的架構的方塊圖。
第3圖為顯示基於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無線存取網路標準的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與演進型UMTS陸地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之間的無線介面協定的控制平面與使用者平面的圖式;第4圖為顯示在E-UMTS系統中所使用的物理通道結構的示例的視圖;第5圖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通訊設備的方塊圖;第6圖為載波聚合的圖式;
第7圖為主蜂窩組(Master Cell Group,MCG)與輔蜂窩組(Secondary Cell Group,SCG)之間的雙連結(Dual Connectivity,DC)的概念圖;第8圖為用於分流承載的無線協定架構的概念圖;第9圖為用於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實體架構的概念圖;第10圖為PDCP實體的功能視圖的概念圖;第11圖為UE側的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結構概觀的圖式;第12圖為在UL分流承載中對MAC實體的PDCP資料指示的問題情形的示例;第13圖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概念圖;以及第14圖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示例。
通用行動通訊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是一第三代(3rd Generation,3G)非同步行動通訊系統,其基於歐洲系統、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以及通用封包無線服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s,GPRS)而操作在寬頻分碼多工存取(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正在被標準化UMTS的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研討。
3GPP LTE是用於能够高速封包通訊的一種技術。許多方案已經被提議用於包括旨在减少使用者和供應商成本、提高服務質量、以及拓展並且改善覆蓋率和系統容量的這些的LTE目標。3G LTE需要降低的每位元成本、提高的服務可用性、靈活使用頻帶、簡單結構、開放介面、以及合適的終端功耗,以作為高等級需求。
下面將通過參考所附圖式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來容易地理
解本發明的結構、操作、以及其他特點。下面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技術特徵應用於3GPP系統的示例。
儘管本發明的實施例利用在本說明書中的LTE系統和一LTE-進階(LTE-Advanced,LTE-A)系統說明,它們僅僅是示例性的。因此,本發明的實施例適用於對應於以上定義的任何其他通訊系統。此外,儘管本發明的實施例基於本說明書中的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方案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可以被容易的修改並且應用至半分頻雙工(Half-FDD,H-FDD)方案或者時分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方案。
第2A圖是說明演進型通用行動通訊系統(Evolve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E-UMTS)的網路結構的方塊圖。該E-UMTS同樣可以被稱為一LTE系統。通訊網路被廣泛地部署以提供例如通過即時通訊系統(Instant Messaging System,IMS)和封包資料的聲音(例,網際協定通話技術(Voice Over IP,VoIP))的各種通訊服務。
如第2A圖中所述,該E-UMTS網路包括一演進型UMTS陸地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演進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以及一個或多個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該E-UTRAN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演進型節點(Evolved NodeB,eNodeB)20,並且複數個使用者設備10可以位於一個蜂窩中。一個或多個E-UTRAN移動性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系統結構演進(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SAE)閘道30可以安置在網路的末端並且連接至一外部網路。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下行鏈路」指的是從eNodeB 20到UE 10的通訊,「上行鏈路」指的是從UE到eNodeB的通訊。UE 10指的是使用者攜帶的通訊設備,也可稱為行動台(Mobile Station,MS)、使用者終端(User Terminal,UT)、簽約用戶站(Subscriber Station,SS)、或者無線裝置。
第2B圖為示出典型E-UTRAN以及典型EPC的架構的方塊圖。
如第2B圖所示,eNodeB 20將使用者平面與控制平面的端
點提供至UE 10。MME/SAE閘道30為UE 10提供會話和行動管理功能的端點。所述eNodeB 20與MME/SAE閘道30可通過一S1介面連接。
eNodeB 20通常為與UE 10通訊的固定站,也可稱為基地台(Base Station,BS)或者存取點(Access Point)。每個蜂窩可部署一個eNodeB 20。用於傳輸使用者流量和控制流量的一介面可以在eNodeB 20之間使用。
該MME提供各種功能,該等功能包括:網路附加儲存(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信令到eNodeB 20;NAS信令安全;AS安全控制:3GPP存取網路之間用於行動的核心網路(Core Network,CN)之間的信令節點;閒置模式UE可達性(包括尋叫重發的控制和執行);追蹤區域列表管理(用於在閒置和激活模式中的UE);公共資料網(Public Data Network,PDN)閘道和服務閘道選擇;用於與MME變換切換(handover)的MME選擇;用於切換至2G或3G 3GPP存取網路的服務GPRS支援節點(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SGSN)選擇;漫游;驗證;承載(bearer)管理功能,包括專用承載機構;以及對公共預警系統(Public Warning System,PWS)(其包括地震和海嘯預警系統(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ETWS)和商用行動警報系統(Commercial Mobile Alert System,CMAS))之信息傳輸的支援。該SAE閘道主機提供各種功能,該等功能包括:基於單個使用者(Per-User Based)的封包過濾(例如,通過深度封包檢測);合法截取;UE的網際網路通訊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在DL中的傳輸層封包標記;UL和DL服務級別收費;門控和執行率;基於存取點名稱-總計最大位元率(Access Point Name-Aggregate Maximum Bit Rate,APN-AMBR)的DL執行率。為清楚起見,MME/SAE閘道30在此被簡單稱為一「閘道」,但應理解這個實體既包括一MME閘道,也包括一SAE閘道。
複數個節點可通過該S1介面連接於eNodeB 20與閘道30之間。eNodeB 20可通過X2介面彼此相連,並且相鄰的eNodeB可具有含有該X2介面的網狀網路結構。
正如所述的,eNodeB 20可執行以下功能:閘道30的選擇;在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激活期間朝向閘道的路由;尋呼信息的排程和傳輸;廣播通道(Broadcast Channel,BCCH)資訊的排程
和傳輸;在UL和DL二者中資源到UE 10的動態分配;eNodeB測量的配置和提供;無線承載控制;無線准入控制(Radio Admission Control,RAC);以及在LTE_活動(LTE_ACTIVE)狀態中的連接行動性控制。以及如上所述,在該EPC中,所述閘道30可以執行各種功能,該等功能包括:尋呼發起;LTE_閒置(LTE-IDLE)狀態管理;使用者平面的加密;SAE承載控制;以及非存取層(Non-Access Stratum,NAS)信令的加密和完整性保護。
該EPC包括一MME,一服務閘道(Servicing Gateway,S-GW),以及一封包資料網路閘道(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DN-GW)。該MME具有關於UE的連接和容量的資訊,主要用於使用在管理UE的行動性。該S-GW是具有E-UTRAN作為一端點的一閘道,以及該PDN-GW是具有封包資料網路(Packet Data Network,PDN)作為一端點的一閘道。
第3圖為顯示基於3GPP無線存取網路標準的UE與E-UTRAN之間的無線介面協定的控制平面與使用者平面的圖式。該控制平面指的是用於傳輸控制信息的路徑,該控制信息用於管理該UE與該E-UTRAN之間的呼叫。該使用者表面指的是用於傳輸在一應用層中產生的資料(例如:聲音資料或者網路封包資料)的路徑。
一第一層的一物理(Physical,PHY)層利用一物理通道將一資訊傳輸服務提供至一較高層。所述PHY層經由一傳輸通道連接至位於所述較高層上的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層。資料經由所述傳輸通道在所述MAC層和所述PHY層之間傳輸。資料經由物理通道在傳輸側的一物理層和接收側的一物理層之間傳輸。所述物理通道使用時間和頻率作為無線資源。詳細地,在下行鏈路中利用正交分頻多工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方案調節所述物理通道並且在上行鏈路中利用單載波分頻多工存取(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方案調節所述物理通道。
一第二層的所述MAC層經由一邏輯通道將一服務提供至一較高層的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所述第二層的所述RLC層支援可靠資料傳輸。所述RLC層的一功能可以由所述MAC層的功能塊實現。所述第二層的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執行一標頭壓縮功能來减少不必要的控制信息,以用於
一IP封包的有效率傳輸,例如,在具有一相對小頻寬的一無線接口中一IP版本4(IPv4)封包或者一IP版本6(IPv6)封包。
位於一第三層底部的一RRC層只定義在所述控制平面中。所述RRC層控制與無線承載(Radio Bearer,RB)的配置、重配置、以及釋放有關的邏輯通道、傳輸通道、以及物理通道。一RB指的是所述第二層提供所述UE和所述E-UTRAN之間資料傳輸的服務。為了這個目的,所述UE的所述RRC層和所述E-UTRAN的所述RRC層彼此交換RRC信息。
所述eNB的一個蜂窩被設定為在例如1.25MHz、2.5MHz、5MHz、10MHz、15MHz、以及20MHz的頻寬的一個中操作並且將一下行鏈路或上行鏈路傳輸服務提供至在頻寬中的複數個UE。不同的蜂窩可以被設定以提供不同的頻寬。
用於從所述E-UTRAN到所述UE傳輸資料的下行鏈路傳輸通道包括:用於傳輸系統資訊的一廣播通道;用於傳輸尋呼信息的一尋呼通道(Paging Channel,PCH);以及用於傳輸使用者流量或控制信息的一下行鏈路共享通道(Shared Channel,SCH)。下行多播或者廣播服務的流量或者控制信息可以通過所述下行鏈路SCH傳輸並且同樣可以通過單獨的下行鏈路多播頻道(Multicast Channel,MCH)傳輸。
用於從所述UE到所述E-UTRAN傳輸資料的上行鏈路傳輸通道包括:用於傳輸初始控制信息的一隨機存取通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以及用於傳輸使用者流量或控制信息的一上行鏈路SCH。定義以上傳輸通道並且映射(map)到所述傳輸通道的邏輯通道包括:一廣播控制通道(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BCCH);一尋呼控制通道(Paging Control Channel,PCCH);一共同控制通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一多播控制通道(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MCCH);以及一多播流量通道(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MTCH)。
第4圖為顯示在E-UMTS系統中所使用的物理通道結構示例的視圖。物理通道包括:在時間軸上的數個子訊框;以及在頻率軸上的數個子載波。這裡,一個子訊框在該時間軸上包括複數個符號。一個子訊框包括複數個資源塊,而一個資源塊包括複數個符號以及複數個子載波。另外,每一個子訊框可將子訊框的某些符號(例如,第一個符號)的某些
子載波用於物理下行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亦即,L1/L2控制通道。在第4圖中,顯示了一L1/L2控制資訊傳輸區域(PDCCH)以及一資料區域(PDSCH)。在一實施例中,使用10ms的無線訊框,並且一個無線訊框包括10個子訊框。另外,一個子訊框包括兩個連續的時槽(slot)。一個時槽的長度可為0.5ms。另外,一個子訊框包括複數個OFDM符號,並且所述複數個OFDM符號的一部分(例如,第一個符號)可用來傳輸該L1/L2控制資訊。作為用於傳輸資料的單位時間的傳輸時間間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是1ms。
除了某一控制信號或者某些服務資料之外,基地台與UE主要利用DL-SCH通過PDSCH傳輸/接收資料,PDSCH為一物理通道,該DL-SCH為一傳輸通道。指示PDSCH資料傳輸至哪一個UE(一個或複數個UE)以及該UE如何接收並解碼PDSCH資料的資訊以包含在該PDCCH中的狀態被傳輸。
例如,在一實施例中,某個PDCCH是循環冗餘校驗-遮罩(Cyclic Redundancy Check-Masked,CRC-Masked)且具有無線網路暫時識別碼(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A」,以及,關於資料的資訊係經由一個特定子訊框而使用無線資源「B」(例如,頻率位置)以及傳輸格式資訊「C」(例如,傳輸塊尺寸、調制、編碼資訊等)以傳輸。然後,位於蜂窩中的一個或多個UE使用其RNTI資訊監控PDCCH。並且,具有RNTI「A」的特定UE讀取PDCCH,然後接收在PDCCH資訊中由B和C表示的PDSCH。
第5圖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通訊裝置的方塊圖。
第5圖中顯示的設備可為適於實施上述機制的使用者設備(UE)及/或eNB,但其可為用於執行相同操作的任何設備。
如第5圖所示,該裝置可以包含一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微處理器110和射頻模組(收發器135),所述DSP/微處理器110與所述收發器135電性連接並且控制它。基於其實現和設計者的選擇,該裝置可以進一步包括電源管理模組105、電池155、顯示器115、按鍵120、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125、儲存裝置130、揚聲器145以及輸入裝置150。
具體地,第5圖可以代表一UE,該UE包括:一接收器(135),被配置以接收來自網路的一請求信息;以及一發送器(135),被配置以將傳輸或接收的定時信息傳輸至網路。這些接收器和發送器可以構成收發器135。所述UE進一步包括一處理器110,其連接至收發器135(接收器和發送器)。
此外,第5圖可以代表一網路裝置,所述網路裝置包含:一發送器(135),被配置以將一請求信息傳輸至一UE;以及一接收器(135),被配置以接收來自所述UE的傳輸或接收的定時資訊。這些發送器和接收器可以構成收發器135。網路進一步包括一處理器110,其連接至所述發送器和接收器。這個處理器110可以基於傳輸或接收的定時資訊被配置以計算延遲時間(latency)。
第6圖為載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的圖式。
下面參考第6圖,說明用於支援複數個載波的載波聚合技術。如在前述說明中所提到的,藉由載波聚合,將定義在傳統的無線通訊系統(例如,LTE系統)中的頻寬單元(例如,20MHz)以捆綁最多5個載波(分量載波(Component Carrier,CC))的方式,能够支援系統頻寬直到最多100MHz。用於載波聚合的分量載波在頻寬尺寸上可以彼此相等或不同。並且,每個分量載波可以具有一不同頻帶(或者中心頻率)。所述分量載波可以存在於連續頻帶上。然而,存在於不連續頻帶上的分量載波同樣可以用於載波聚合。在載波聚合技術中,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的頻寬尺寸可以被分配為對稱的或不對稱的。
當配置CA時,UE與網路只具有一個RRC連接。在RRC連接建立/重建/切換時,一個服務蜂窩提供NAS移動性資訊(例如TAI),在RRC連接重建/切換時,一個服務蜂窩提供安全輸入。該蜂窩稱為主蜂窩(Primary Cell,PCell)。在下行鏈路中,對應於該PCell的載波為下行鏈路主分量載波(Down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DL PCC),而在上行鏈路中,其為上行鏈路主分量載波(Up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UL PCC)。
根據UE的能力,輔蜂窩(Secondary Cell,SCell)可被配置以與該PCell一起形成一組服務蜂窩。在下行鏈路中,對應於SCell的載波
為下行鏈路輔分量載波(Down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DL SCC),而在上行鏈路中,其為上行鏈路輔分量載波(Uplink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UL SCC)。
該主分量載波為基地台用來與使用者設備交換流量與控制信令的載波。在此情況下,該控制信令可包括分量載波的添加、對主分量載波的設定、上行鏈路授權、下行鏈路分配等。儘管基地台可使用複數個分量載波,但是屬於相應基地台的使用者設備可被設定成只具有一個主分量載波。如果使用者設備以單載波模式運行,則使用該主分量載波。因此,為了獨立使用,該主分量載波應該被設定成滿足對基地台與使用者設備之間的資料與控制信令交換的所有要求。
與此同時,該輔分量載波可包括額外的分量載波,可根據所需的收發資料大小來啟動或者去啟動該額外的分量載波。該輔分量載波可被設定成只根據從基地台接收的特定命令與規則使用。為了支持額外的頻寬,該輔分量載波可被設定成與該主分量載波一起使用。通過啟動的分量載波,使用者設備可從基地台接收像UL授權、DL分配等這樣的控制信號。通過啟動的分量載波,例如通道質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預編碼矩陣索引(Precoding Matrix Index,PMI)、階指示(Rank Indicator,RI)、探測參考訊號(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等等的UL中的控制信令可以從使用者設備傳輸至基地台。
對使用者設備的資源配置可具有一主分量載波及複數個輔分量載波的範圍。在多載波聚合模式中,基於系統負載(即,靜態/動態負載平衡)、峰值資料速率或者服務品質要求,系統可將輔分量載波不對稱地分配給DL及/或UL。在使用該載波聚合技術時,分量載波的設定可在RRC連接程序之後藉由基地台提供給使用者設備。在此情況下,該RRC連接可意指基於在使用者設備的RRC層與網路之間通過信令無線承載(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交換的RRC信令,無線資源被分配給使用者設備。在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之間的RRC連接程序完成之後,基地台可向使用者設備提供關於該主分量載波與該輔分量載波的設定資訊。關於該輔分量載波的設定資訊可包括該輔分量載波的添加/刪除(或者啟動/去啟動)。因此,為了啟動基地台與使用者設備之間的輔分量載波或者去啟動
之前的輔分量載波,可能必須要執行RRC信令與MAC控制元件的交換。
因此,為UE配置的服務蜂窩的組合始終由一個PCell及一個或多個SCell組成:i)對於每一個SCell,除了下行鏈路資源之外,UE對上行鏈路資源的使用是可配置的(因此,DL SCC的配置數量始終大於或等於UL SCC的數量,並且沒有SCell能夠只為了上行鏈路資源的使用而配置);ii)從UE的觀點看,每一個上行鏈路資源只屬於一個服務蜂窩;iii)可配置的服務蜂窩的數量取決於UE的聚合能力;iv)PCell可只隨著切換程序而改變(即,隨著安全金鑰的改變與RACH程序);v)PCell用於傳輸PUCCH;vi)不同於SCell,PCell不能被去啟動;vii)當PCell經歷無線鏈接失敗(Radio Link Failure,RLF)時觸發重建,而非當SCell經歷RLF時;以及viii)從PCell取走NAS資訊。
該輔分量載波的啟動或者去啟動可由基地台基於服務品質(Quality of Service,QoS)、載波負載情況以及其他因素來確定。並且,基地台可利用控制信息指示輔分量載波設定的使用者設備,該控制信息包括例如DL/UL的指示類型(啟動/去啟動)、輔分量載波清單等資訊。
SCell的重配置、添加以及去除可由RRC來執行。在LTE內切換時,RRC也可添加、移除或者重配置SCell以與目標PCell一起使用。當添加新的SCell時,利用專用的RRC信令來傳輸SCell的所有需要的系統資訊,即,在連接模式時,UE不需要直接從該SCell獲取廣播的系統資訊。
第7圖為主蜂窩組(Master Cell Group,MCG)與輔蜂窩組(Secondary Cell Group,SCG)之間的雙連結(Dual Connectivity,DC)的概念圖。
雙連結指的是UE可同時連接至主eNode-B(Master eNB,MeNB)與輔eNode-B(Secondary eNB,SeNB)。MCG為與MeNB關聯的服務蜂窩的群組,該MCG包括一PCell,並且可選擇地包括一個或多個SCell。SCG為與SeNB關聯的服務蜂窩的群組,該SCG包括特殊的SCell,並且可選擇地包括一個或多個SCell。MeNB為結束至少S1-MME(用於控制平面的S1)的一eNB,SeNB為提供額外的無線資源給UE但不是MeNB的eNB。
雙連結為一種類型之載波聚合,在此UE被配置複數個服務蜂窩。然而,不同於支援第6圖的載波聚合的所有服務蜂窩均由同一個eNB
來服務,支援第7圖的雙連結的所有服務蜂窩分別同時由不同eNB來服務。因為UE同時與不同的eNB相連,所以不同eNB通過非理想的回程(backhaul)介面連接。
使用雙連結,一些資料無線承載(Data Radio Bearer,DRB)可被卸載到SCG,以在MCG中保持排程無線承載(Scheduling Radio Bearer,SRB)或其他DRB的同時提供高吞吐量,以降低切換的可能性。MeNB通過f1的頻率操作MCG,並且SeNB通過f2的頻率操作SCG。頻率f1與f2可相等。MeNB與SeNB之間的回程介面是不理想的(例如,X2介面),這意味著在回程中存在相當大的延遲,因此,在一個節點中的集中排程是不可能的。
對於SCG,應用以下原理:i)SCG中的至少一個蜂窩具有一配置的UL CC,其中一個名為PSCell,被配置有PUCCH資源;ii)RRC連接重建程序不被觸發;iii)對於分流(Split)承載,維持MeNB上的DL資料傳送;iv)PSCell不能被去啟動;以及v)PSCell只能隨著SCG的改變而改變(即,隨著安全金鑰的改變以及RACH程序)。
關於MeNB與SeNB之間的互動,應用以下原理:i)MeNB維持UE的RRM測量配置,並且可例如基於接收到的測量報告或者流量情況或者承載類型來決定詢問SeNB以提供額外資源(服務蜂窩)給UE;ii)在從MeNB接收到請求時,SeNB可創建一容器,該容器將導致配置額外的服務蜂窩給UE(或者決定其沒有資源可用來這樣做);iii)對於UE能力協調,MeNB向SeNB提供(一部分)之AS配置與UE能力;iv)MeNB與SeNB通過X2信息中攜帶的RRC容器(節點間(inter-node)信息)來交換關於UE配置的資訊;v)SeNB可開始重新配置其現有服務蜂窩(例如,朝向SeNB的PUCCH);vi)SeNB決定哪一個蜂窩為SCG中的PSCell;以及vii)MeNB不改變由SeNB提供的RRC配置的內容。
第8圖為用於分流承載的無線協定架構的概念圖。
在雙連結操作中,一特定承載所使用的無線協定架構係取決於該承載如何被設置。存在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案,MCG承載、分流承載以及SCG承載。第8圖示出了這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信令無線承載(Signalling Radio Bearer,SRB)都是MCG承載,因此只使用MeNB提供
的無線資源。MCG承載為只位於MeNB中的無線協定,以在雙連結中只使用MeNB資源。SCG承載為只位於SeNB中的無線協定,以在雙連結中使用SeNB資源。
特別地,分流承載為位於MeNB與SeNB中的無線協定,以在雙連結中使用MeNB及SeNB資源,並且分流承載可為在一方向上包含一個PDCP實體、兩個RLC實體以及兩個MAC實體的無線承載。特別地,雙連結操作也可被描述為具有至少一個承載,該至少一個承載被配置以使用由SeNB提供的無線資源。
UE中不同的MAC實體的功能原則上獨立起作用。每個MAC實體中使用的定時器(timer)與參數原則上獨立配置。如果沒有另外表示,則每個MAC實體考慮的服務蜂窩、蜂窩RNTI(Cell-RNTI,C-RNTI)、無線承載、邏輯通道、上層實體與下層實體、邏輯通道群組(Logical Channel Group,LCG)以及HARQ實體是指映射至該MAC實體的那些。例外地,如果另外表示,則不同的MAC實體可依賴性地執行。
分流承載的期望效益為:i)SeNB移動性對CN隱藏;ii)隨著只在MeNB中需要加密,沒有安全影響;iii)在SeNB改變時,不需要SeNB之間的資料前傳;iv)從MeNB到SeNB的SeNB流量的卸載RLC過程;v)對RLC的較小影響或者沒有影響;vi)對於相同承載可能性,跨MeNB與SeNB的無線資源的使用;vii)對SeNB移動性放鬆要求(可同時使用MeNB)。
同時,在LTE-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無線位準整合中,一特定承載所使用的無線協定架構取決於LWA回程方案以及該承載如何被設置。對於LTE-WLAN無線位準整合,可使用與雙連結相似的架構。僅有的改變是用WLAN替代SeNB。因此,取決於分流承載的所有功能均可應用於要使用分流承載的所有技術區域。例如,如果分流承載的結構被應用於5G網路中要使用的新的無線存取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中,則取決於分流承載的所有功能均可應用於新的RAT。第9圖為用於PDCP實體架構的概念圖。
第9圖代表PDCP子層的一個可能結構,但其不應該限制其實施。每一個RB(即,DRB與SRB,除了SRB0之外)均與一個PDCP
實體關聯。每一個PDCP實體與一個或兩個(每個方向一個)RLC實體關聯,這取決於RB的特徵(即,單向的或者雙向的)以及RLC模式。PDCP實體位於PDCP子層中。PDCP子層由上層來配置。
第10圖為PDCP實體的功能視圖的概念圖。
PDCP實體位於PDCP子層中。可為UE定義數個PDCP實體。攜帶使用者平面資料的每一個PDCP實體可被配置成使用標頭壓縮。每一個PDCP實體攜帶一個無線承載的資料。在本說明書的版本中,只支援強健性標頭壓縮協定(Robust Header Compression Protocol,ROHC)。每一個PDCP實體使用最多一個ROHC壓縮器以及最多一個ROHC解壓縮器。PDCP實體根據其攜帶哪一個無線承載的資料而被關聯到控制平面或者使用者平面。
第10圖代表PDCP子層的PDCP實體的功能視圖,其不應該限制實施。該圖基於該無線介面協定架構。
對於分流承載,在傳輸PDCP實體中進行路由,以及在接收PDCP實體中進行重新排序(reordering)。
當提交PDCP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至下層時,如果上層將ul-DataSplitDRB-ViaSCG設定為成立(TRUE),則該傳輸PDCP實體將提交PDCP PDU至為SCG配置的相關確認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RLC實體。否則,該傳輸PDCP實體將提交PDCP PDU至為MCG配置的相關AM RLC實體。
這裡,ul-DataSplitDRB-ViaSCG指示UE是否即將通過SCG傳輸PDCP PDU。E-UTRAN只為分流之DRB配置該欄位(即,指示值TRUE)。
<在PDCP實體中可用於傳輸的資料>
為了MAC緩衝區狀態報告的目的,對於沒有PDU提交至下層之SDU,作為在PDCP層中可用於傳輸的資料,UE可考慮PDCP控制PDU以及下列幾點:i)如果SDU還未被PDCP處理,則考慮SDU;或者ii)如果SDU已經被PDCP處理,則考慮PDU。
另外,對於映射到RLC AM上的無線承載,如果PDCP實體之前已經執行過重建程序,對於其對應之PDU已經在PDCP重建之前僅
被提交至下層之SDU,從該對應之PDU的傳送還未被下層確定的第一個SDU開始,除了被PDCP狀態報告指示為成功傳送的SDU以外,如果接收到下列幾點,UE也可考慮下列幾點以作為PDCP層中可用於傳輸的資料:i)如果SDU還未被PDCP處理,則考慮SDU;或者ii)如果SDU已經被PDCP處理,則考慮PDU。
對於分流承載,當指示用於緩衝區狀態回報(Buffer Status Report,BSR)觸發與緩衝區大小計算之可用於傳輸到MAC實體的資料時,如果上層將ul-DataSplitDRB-ViaSCG設定成TRUE,則UE將指示可用來傳輸到只為SCG配置的MAC實體的資料。否則,UE將指示可用來傳輸到只為MCG配置的MAC實體的資料。
第11圖為UE側的MAC結構概觀的圖式。
MAC層處理邏輯通道多工、HARQ重傳、以及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排程。當使用載波聚合時,其進一步負責跨多個分量載波的多工/解多工資料。
MAC以邏輯通道的形式向RLC提供服務。邏輯通道由其攜帶的資訊的類型定義,並且通常被歸類為控制通道以及服務通道,控制通道為用於傳輸運行LTE系統所必需的控制和配置資訊,服務通道為用於使用者資料。指定用於LTE的邏輯通道類型的群組包括以下:
-廣播控制通道(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BCCH),用於將系統資訊從網路傳輸到一蜂窩中的所有終端。在存取至該系統之前,一終端需要獲取系統資訊以了解系統如何被配置以及大概地了解如何在蜂窩中適當地表現。
-尋呼控制通道(Paging Control Channel,PCCH),用於尋呼對在蜂窩級別中位置不為網路所知的終端。因此,需要在多個蜂窩中傳輸尋呼信息。
-共同控制通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用於將控制資訊連同隨機存取一起傳輸。
-專用控制通道(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用於將控制資訊傳輸到終端或者從終端傳輸控制資訊。此通道是用於終端的個別配置,例如:不同的切換信息。
-多播控制通道(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MCCH),用於傳輸接收MTCH所需的控制資訊。
-專用流量通道(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DTCH),用於將使用者資料傳輸到終端或者從終端傳輸使用者資料。這是用於傳輸所有上行鏈路與非多播廣播單頻網路(Multicast-Broadcast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MBSFN)下行鏈路使用者資料的邏輯通道類型。
-多播流量通道(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MTCH),用於多媒體廣播多播服務(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s,MBMS)之服務的下行鏈路傳輸。
為了支援優先順序處理,具有自己的RLC實體之多個邏輯通道可藉由MAC層多工成一個傳輸通道。在接收器處,MAC層處理相應的解多工並將RLC PDU轉發到用於按順序傳送和其他RLC處理功能的其各自的RLC實體。為了在接收器支持解多工,使用MAC。對於每一個RLC PDU,在MAC標頭中有相關的子標頭。子標頭包含邏輯通道識別碼(Logic Channel ID,LCID)以及以位元為單位的PD長度,RLC PDU起源於該識別碼。還存在指示這是否為最後一個子標頭的標記(flag)。必要的話,一個或數個RLC PDU與MAC標頭一起填充(padding)到滿足排程的傳輸塊大小,以形成被轉發到實體層的一個傳輸塊。
除了不同邏輯通道的多工以外,MAC層還可將所謂的MAC控制元件插入到要在傳輸通道上傳輸的該傳輸塊中。MAC控制元件用於頻內(inband)控制信令,例如:時序提前(timing-advance)命令以及隨機存取回應。控制元件在LCID欄位中用保留值來識別,這裡LCID值指示控制資訊的類型。更進一步地,對於具有固定的長度之控制元件,子標頭中的長度欄位被移除。
在載波聚合的情況中,MAC多工功能性還對多個分量載波的處理負責。載波聚合的基本原理為在實體層中獨立處理分量載波,包括控制信令、排程、以及HARQ重傳,同時載波聚合對RLC與PDCP是不可見的。因此,載波聚合主要在MAC層中看得見,這裡包括任何MAC控制元件的邏輯通道被多工,以便每一分量載波形成一個(在空間多工的情況中為兩個)傳輸塊,每一個分量載波具有自己的HARQ實體。
在雙連結中,兩個MAC實體被配置在UE中:一個用於MCG,一個用於SCG。每一個MAC實體由具有支援PUCCH傳輸的服務蜂窩以及競爭式(Contention-Based)的隨機存取之RRC所配置。SpCell是指這種蜂窩,然而SCell是指其他服務蜂窩。SpCell根據MAC實體是否與MCG或SCG相關分別指的是MCG的PCell或者指的是SCG的主輔蜂窩(Primary Secondary Cell,PSCell)。包含MAC實體的SpCell的時序先前群組(Timing Advanced Group,TAG)被稱為pTAG,而sTAG是指其他的TAG。
如上所及,UE中不同MAC實體的功能原則上是獨立起作用的。每個MAC實體中使用的定時器與參數原則上獨立配置。如果沒有另外表示,對於每一個MAC實體的服務蜂窩、蜂窩RNTI(Cell-RNTI,C-RNTI)、無線承載、邏輯通道、上層實體和下層實體、LCG、以及HARQ實體是指映射至該MAC實體的那些。例外地,如果另外表示,則不同的MAC實體可依賴性地執行。
同時,已經具有有效授權的UE顯然不需要請求上行鏈路資源。然而,為了允許排程器確定資源量以在將來之子訊框授權給每一個終端,如上所述之關於緩衝區情況以及電源可用性的資訊被使用。該資訊作為上行鏈路傳輸的一部分通過MAC控制元件被提供到排程器。在其中一個MAC子標頭中的LCID欄位被設定成一保留值,以指示存在有緩衝區狀態報告。
從排程觀點看,對於每一個邏輯通道的緩衝區資訊是有益的,儘管這可能造成顯著的費用(overhead)。因此,邏輯通道組成邏輯通道群組,並且以一組為單位做報告。緩衝區狀態報告中的緩衝區大小欄位指示可用於跨邏輯通道群組中的所有邏輯通道傳輸的資料量。
緩衝區狀態報告程序是用來向服務eNB提供關於可用於在UE的UL緩衝區中傳輸的資料(DAT)量的資訊。藉由配置三種定時器,periodicBSR-Timer、retxBSR-Timer以及logicalChannelSR-ProhibitTimer,並且藉由對每一個邏輯通道可選擇地通過信令LCG以將邏輯通道分配到LCG,RRC可控制BSR報告。
一緩衝區狀態報告代表一個或所有四個邏輯通道群組,並且
可因為如下原因而被觸發:
i)比當前在傳輸緩衝區中具有更高優先順序的資料的到達,亦即,比當前傳輸的一個具有更高優先順序的邏輯通道群組中的資料,因為這會影響排程決定。屬於一LCG的邏輯通道的UL資料變得可用於在RLC實體中或者在PDCP實體中傳輸,或者該資料屬於相較於屬於任何LCG並且對於其資料已經可用於傳輸的邏輯通道的優先順序具有更高優先順序的邏輯通道,或者對於屬於一LCG的任何邏輯通道,不存在可用於傳輸的資料,在這種情況下,以下將該BSR稱為「正常BSR」。
ii)服務蜂窩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緩衝區狀態報告對於向新的服務蜂窩提供關於終端中的情況的資訊是有用的。
iii)由定時器週期性地控制。一retxBSR-Timer到期,並且UE具有對於屬於一LCG的任何邏輯通道均可用於傳輸的資料,在這種情況下,以下將該BSR稱為「正常BSR」,或者一periodicBSR-Timer到期,在這種情況下,以下將該BSR稱為「週期BSR」。
iv)UL資源被分配,並且填充位元的數量等於或大於緩衝區狀態報告MAC控制元件加上其子標頭的大小,在這種情況下,以下將該BSR稱為「填充BSR」。如果為匹配排程的傳輸塊大小所需的填充量大於緩衝區狀態報告,則插入一緩衝區狀態報告。很明顯,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開發可用於有用的排程資訊的負載(payload)而不是用填充。
對於正常BSR,如果BSR因為由上層為其配置了logicalChannelSR-ProhibitTimer的邏輯通道而成為可用於傳輸的資料而觸發,則MAC實體開始logicalChannelSR-ProhibitTimer(如果原先沒有運行)。如果已經運行,則MAC實體停止logicalChannelSR-ProhibitTimer。
對於正常與週期BSR,如果多於一個LCG具有可用於在傳輸BSR的TTI中傳輸的資料,則UE可報告長的BSR。否則,UE可報告短的BSR。
如果緩衝區狀態報告程序確定至少一個BSR已經被觸發並且沒有被取消,如果UE具有為該TTI的新的傳輸分配的UL資源,則UE可指示多工與集合(Multiplexing and Assembly)程序以產生BSR MAC控制元件、除了當所有產生的BSR均為縮短的BSR時開始或重新開始
periodicBSR-Timer、以及開始或重新開始retxBSR-Timer。
MAC PDU可包含最多一個MAC BSR控制元件,即使在能夠傳輸BSR前多個事件觸發BSR,在這種情況下,正常BSR與週期BSR將優先於填充BSR。
UE可在指示對在任何UL-SCH上進行新資料的傳輸授權時重新開始retxBSR-Timer。
假如該子訊框中的UL授權可容納可用於傳輸的所有待定資料,但不足以額外容納BSR MAC控制元件加上其子標頭,則所有觸發的BSR均可被取消。當BSR包含在MAC PDU中以供傳輸時,所有觸發的BSR將被取消。
UE將在一TTI中傳輸最多一個正常/週期BSR。如果UE被請求在一TTI中傳輸多個MAC PDU,則其可在不包含正常/週期BSR的任何MAC PDU中包括填充BSR。
在已經為TTI建立所有MAC PDU之後,在TTI中傳輸的所有BSR始終反映緩衝區狀態。各個LCG在每一個TTI中最多報告一個緩衝區狀態值,並且將在對該LCG報告緩衝區狀態的所有BSR中報告該值。
當DATP(或者每一個TTI)存在變化時,PDCP實體向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PDCP中傳輸的資料(DATP)。基於DATP的變化,如果滿足觸發條件,例如,如果DATP從0變到有限值,則MAC實體可觸發BSR。
對於3GPP的第12版(Rel-12)中的UL分流承載,UE根據配置(ul-DataSplitDRB-ViaSCG)只向一個MAC實體指示DATP。對於其他MAC實體,UE並不指示DATP。
在3GPP的第13版(Rel-13)中,PDCP實體的指示行為由於臨界值的引入而發生變化,如下所示。
如果PDCP資料量為臨界值,則兩個MAC實體觸發BSR,如果PDCP資料量小於臨界值,則只有一個MAC實體觸發BSR。如果ul-DataSplitDRB-ViaSCG被上層設定成TRUE,則PDCP實體向只為SCG配置的MAC實體指示DATP。否則,PDCP實體向只為MCG配置的MAC實體指示DATP。
該臨界值係以每無線承載的方式配置。因此,該臨界值僅應用於在PDCP中成為可用的UL資料。
當PDCP資料量小於該臨界值時,PDCP實體由ul-DataSplitDRB-ViaSCG-r12指示UE將觸發BSR到哪一個eNB。當PDCP資料量小於該臨界值時,PDCP實體只向ul-DataSplitDRB-ViaSCG-r12指示的eNB報告UL分流承載的緩衝區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當PDCP資料量在該臨界值之上時,PDCP實體向兩個eNB報告UL分流承載的緩衝區狀態。當PDCP資料量小於該臨界值時,PDCP實體只向ul-DataSplitDRB-ViaSCG-r12指示的eNB傳輸UL分流承載的PDCP PDU。BSR觸發、緩衝區大小計算以及資料傳輸可被對齊。
關於該臨界值的引入,有六種情況要考慮。
第一種情況為當PDCP SDU到達時存在空的緩衝區並且PDCP SDU(X)的量小於該臨界值時的情況。依據上述結論,一S-MAC觸發BSR(因為,ul-DataSplitDRB-ViaSCG-r12指示S-MAC)、一PDCP向S-MAC指示X、對於在S-MAC中進行緩衝區狀態計算報告「X」,對於在M-MAC中進行緩衝區狀態計算報告「0」。
第二種情況為當PDCP SDU到達時存在空的緩衝區並且PDCP SDU(X)的量大於該臨界值時的情況。M-MAC以及S-MAC分別觸發BSR、PDCP向M-MAC以及S-MAC指示「X」。並且對於在S-MAC中進行緩衝區狀態計算報告「X」,對於在M-MAC中進行緩衝區狀態計算報告「X」。
第三種情況為當PDCP SDU到達時PDCP緩衝區(Y)中的資料量小於一臨界值並且PDCP緩衝區(X+Y)中的資料量仍然小於該臨界值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UE不觸發BSR。
第四種情況為當PDCP SDU到達時PDCP緩衝區(Y)中的資料量小於一臨界值並且PDCP緩衝區(X+Y)中的資料量成為大於該臨界值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PDCP實體向M-MAC指示X+Y。
第五種情況為當PDCP SDU到達時PDCP緩衝區(Y)中的資料量大於一臨界值並且PDCP緩衝區(X+Y)中的資料量也大於該臨界值的情況。以及第六種情況為PDCP實體中的資料量從小於該臨界值的值
變成大於該臨界值的值。在第五種與第六種情況中,UE不觸發BSR。
第12圖為在UL分流承載中對MAC實體的PDCP資料指示的問題情形的示例。
關於第12圖,假設該臨界值(Threshold,TH)被設定為700位元。問題在於當DATP小於TH時,PDCP實體只向配置了ul-DataSplitDRB-ViaSCG的MAC實體(將稱作X-MAC)指示DATP,並且PDCP實體不向未配置ul-DataSplitDRB-ViaSCG的MAC實體(將稱作Y-MAC)指示DATP。
在t=t1時,PDCP實體從上層接收具有900位元的SDU1。PDCP實體向X-MAC實體與Y-MAC實體指示900位元,並且因為緩衝區大小從0變成了900,X-MAC與Y-MAC觸發BSR。
在t=t2時,XeNB及/或YeNB提供UL授權,並且UE將一部分的PDCP SDU1傳輸至XeNB及/或YeNB。DATP變成500,並且因為DATP小於TH,PDCP實體只向X-MAC實體指示500。
在t=t3時,PDCP實體從上層接收具有700位元的SDU2。PDCP實體向X-MAC實體與Y-MAC實體指示DATP=1200位元。在這種情況下,Y-MAC實體不觸發BSR,因為Y-MAC實體考慮到緩衝區大小從900變成了1200。
然後,從Y-MAC的觀點看,當DATP變成零時,Y-MAC不指示DATP,以及當DATP變成高於TH時,Y-MAC將不觸發BSR。
第13圖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概念圖。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發明出:對於雙連結中的UL分流承載,當可用於在PDCP中傳輸的資料(DATP)的量低於(或等於)該臨界值(TH)時,PDCP實體向被配置成當DATP的量低於(或等於)TH時不傳輸PDCPPDU的MAC實體(此後稱為第二MAC或Y-MAC)指示DATP的量為ZERO,並且PDCP實體向被配置成當DATP的量低於(或等於)TH時傳輸PDCPPDU的MAC實體(此後稱為第一MAC或X-MAC)指示DATP的量為現在的樣子。
PDCP實體與第一eNB的第一RLC實體及第一MAC實體
關聯以及與無線承載的第二eNB的第二RLC實體及第二MAC實體關聯。
較佳地,對於雙連結,無線承載為分流承載。
當PDCP實體被配置有一臨界值時(S1301),只有當DATP的量變化跨過TH時(亦即,從DATP≧TH到DATP<TH或者從DATP<TH到DATP≧TH),PDCP實體可將指示提供至Y-MAC實體。
進一步地,如果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量小於該臨界值,則PDCP實體可被配置成指示PDCP實體中的上行鏈路資料應該被傳輸到第一RLC實體(或者第一eNB)(S1303)。
例如,如果ul-DataSplitDRB-ViaSCG被上層設定成TRUE,則若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量小於該臨界值,PDCP實體可向只為SCG配置的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傳輸的資料。
較佳地,第一RLC實體及第一MAC實體是用於SeNB。
當上行鏈路資料變成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時,PDCP實體能夠檢查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量是否小於該臨界值(S1305)。
如果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量小於該臨界值,則PDCP實體向第二MAC實體(或者Y-MAC)指示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量為「0」(S1307)。並且PDCP實體向第一MAC實體(或者X-MAC)指示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量(S1309)。
較佳地,第二RLC實體及第二MAC實體是用於MeNB。
如果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量大於該臨界值,則PDCP實體向第一MAC實體及第二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量(S1311)。
當Y-MAC從具有大於零的DATP的PDCP實體接收指示時,如果來自PDCP實體的DATP的最後的指示為零,則Y-MAC觸發BSR。如果來自PDCP實體的DATP的最後的指示不為零(即,大於零),則Y-MAC實體不觸發BSR。當Y-MAC從DATP等於零的PDCP實體接收指示時,Y-MAC不觸發BSR。
在S1307步驟中,如果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
路資料的第一數量小於一臨界值,則第二MAC實體從較上層實體接收指示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第一數量為「0」的第一指示。第一指示指示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小於一臨界值的數量為「0」。當第二MAC實體接收指示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第二數量的第二指示時,如果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第二數量大於或等於該臨界值,則第二MAC實體能夠觸發BSR。第二指示指示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大於該臨界值。
較佳地,如果第二MAC實體從較上層實體接收指示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小於一臨界值的數量為「0」的第一指示,則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小於一臨界值的數量不為零。因此,當傳輸第一指示時,第一MAC實體可接收指示可用於在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數量的指示,當接收到該指示時,第一MAC實體已經觸發BSR。
較佳地,當配置UL分流承載時,該臨界值(TH)藉由eNB利用RRC信息來配置。
較佳地,該較上層實體可為PDCP實體或者RLC實體。
第14圖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示例。
假設臨界值(TH)被設定為700位元。
在t=t1時,PDCP實體從上層接收具有900位元的SDU1。PDCP實體向X-MAC實體與Y-MAC實體指示900位元,並且因為緩衝區大小從0變成了900,X-MAC與Y-MAC觸發BSR。
在t=t2時,XeNB及/或YeNB提供UL授權,並且UE將一部分的PDCP SDU1傳輸至XeNB及/或YeNB。DATP變成小於TH的500,並且PDCP實體向X-MAC實體指示500。與此同時,PDCP實體向Y-MAC實體指示0。
在t=t3時,PDCP實體從上層接收具有700位元的SDU2。PDCP實體向X-MAC實體與Y-MAC實體指示DATP=1200位元。在這種情況下,Y-MAC實體觸發BSR,因為Y-MAC實體考慮到緩衝區大小從0變成了1200。
下面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文字建議。
對於分流承載,當為了BSR觸發及緩衝區大小計算而向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傳輸的資料時,UE應該:-如果配置ul-Data SplitThreshold並且可用於傳輸的資料大於或等於ul-Data SplitThreshold:向為SCG配置的MAC實體以及為MCG配置的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傳輸的資料;-否則(else):-如果ul-DataSplitDRB-ViaSCG被上層設定成TRUE:-只向為SCG配置的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傳輸的資料;-如果配置ul-Data SplitThreshold,向為MCG配置的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傳輸的資料為0;-否則(else):-向只為MCG配置的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傳輸的資料;-如果配置ul-DataSplitThreshold,向為SCG配置的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傳輸的資料為0。
雙連結增強引入了用於上行鏈路分流承載的臨界值,藉以UE使用該臨界值來評估傳輸的資料量是大還是小。如果資料量大於配置的臨界值,則UE將BSR傳輸至MCG與SCG,即,UE有機會根據UL授權的接收向兩個CG傳輸資料。否則,UE只將BSR傳輸至配置的CG,因此其可只向一CG(MCG或者SCG)傳輸資料。關於增強的LTE-WLAN聚合(Enhanced LTE-WLAN Aggregation,eLWA),也應該考慮到關於BSR觸發與資料傳輸的這種機制。
對於eLWA,達到共識的是「在WLAN鏈路上將不報告LTE緩衝區狀態資訊」。因此,像雙連結一樣的雙重BSR不再是必要的。然而,仍然值得保留一部分雙連結概念,以使一臨界值可用來限制對於LTE來說不必要的BSR,例如,當該方向配置有WLAN並且資料量小於該臨界值時,UE不需要向LTE傳輸BSR。此外,避免不必要的UE功耗也應該是可能的,
例如,當該方向配置有LTE時,只要資料量小於該臨界值,UE便可不向WLAN傳輸資料。
因此,當資料量小於該臨界值時UE傳輸上行鏈路資料的方向應該可由網路(Network,NW)來控制。這可藉由例如引入ul-DataSplitDRB-ViaWLAN作為雙連結來達成。
依據上面所提及的,當資料量變得小於該臨界值並且傳輸方向配置成傳輸至LTE時,UE應該向未配置成被傳輸的其中一個LTE-WLAN聚合適配協定(LTE-WLAN Aggregation Adaption Protocol,LWAAP)MAC實體指示資料的量為0。
下文中所述的本發明實施例為本發明元件與特徵的結合。除非另有提及,否則該些元件或特徵可視為選擇性的。每個元件或特徵可在不與其他元件或特徵結合的情況下實施。進一步地,可藉由結合該些元件及/或特徵的一部分來構成本發明的實施例。可重新排列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的操作順序。任一實施例的某些構造可包含在另一實施例中,並且可替換為另一實施例的相應構造。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而易見的是,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彼此未明確引用的申請專利範圍可出現在作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合中,或者藉由在申請提出後進行後續修改以作為新的申請專利範圍而包含。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如BS所執行的所述具體操作可由BS的上層節點來執行。亦即,顯而易見的是,在包括BS的複數個網路節點所組成的網路中,為了與MS通訊而執行的各種操作可由BS或者BS之外的網路節點來執行。術語“eNB”可替換為術語「固定站」、「節點B」、「基地台」、「存取點」等。
上述實施例可藉由各種方式來實現,例如,藉由硬體、韌體、軟體或者其結合來實施。
在硬體配置中,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方法可以通過一個或多個特定用途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s)、數位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DSPs)、數位信號處理裝置(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s,DSPDs)、可編程邏輯電路(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s)、現場可編程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FPGAs)、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來執行。
在韌體或軟體配置中,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可以以模組、程序、功能等形式實現,執行上述功能或操作。軟體代碼可以儲存在記憶體單元中並且通過一處理器執行。所述記憶體單元可以位於處理器的內部或外部並且可以經由各種已知方式將資料傳輸到處理器並且從處理器接收資料。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領會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的情況下,可通過與文中闡述的那些方式不同的特定方式實現本發明。因此,以上實施例要從各個方面解釋為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範圍應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來確定,而不是由上述說明來確定,並且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的含義內的所有改變均意圖包含在其中。
<產業利用性>
雖然已經圍繞應用於3GPP LTE系統的示例描述了上述方法,但是除了3GPP LTE系統之外,本發明可應用於各樣的無線通訊系統。
Claims (14)
- 一種用於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操作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當上行鏈路資料可用於在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實體中傳輸時,藉由該PDCP實體檢查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一數量是否小於一臨界值,其中,該臨界值係配置以用於該PDCP實體,該PDCP實體與一第一基地台(eNode B,eNB)的一第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實體相關聯以及與一無線承載的一第二eNB的一第二MAC實體相關聯;以及如果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小於該臨界值,則藉由該PDCP實體向該第一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以及向該第二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為「0」。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小於該臨界值,則上行鏈路資料應被傳輸至該第一eNB。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無線承載為一分流承載。
- 一種用於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操作UE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果可用於在一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一第一數量小於一臨界值,則藉由一MAC實體從該較上層實體接收一第一指示,該第一指示指示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第一數量為「0」;如果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一第二數量大於或等於該臨界值,則藉由該MAC實體從該較上層實體接收一第二指示,該第二指示指示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第二數量;以及當接收到該第二指示時,藉由該MAC實體觸發一緩衝區狀態報告。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第一數量不為零。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較上層實體為一PDCP實體或者一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實體。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小於該臨界值,則該MAC實體配置成不傳輸該較上層實體中的上行鏈路資料。
- 一種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操作的UE,該UE包括:一射頻模組;以及一處理器,可操作地與該射頻模組耦合並被配置以:當上行鏈路資料可用於在一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實體中傳輸時,檢查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一數量是否小於一臨界值,其中,該臨界值係配置以用於該PDCP實體,該PDCP實體與一第一基地台(eNode B,eNB)的一第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實體相關聯以及與一無線承載的一第二eNB的一第二MAC實體相關聯;以及如果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小於該臨界值,則向該第一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以及向該第二MAC實體指示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為「0」。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UE,其中,如果可用於在該PDCP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數量小於該臨界值,則上行鏈路資料應被傳輸至該第一eNB。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UE,其中,該無線承載為一分流承載。
- 一種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操作的UE,該UE包括:一射頻模組;以及一處理器,可操作地與該射頻模組耦合並被配置以:如果可用於在一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一第一數量小於一臨界值,則從該較上層實體接收一第一指示,該第一指示指示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第一數量為「0」;如果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一第二數量大於或等於該臨界值,則從該較上層實體接收一第二指示,該第二指示指示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第二數量;以及當接收到該第二指示時,觸發一緩衝區狀態報告。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UE,其中,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該第一數量不為零。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UE,其中該較上層實體為一PDCP實體或者一RLC實體。
-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UE,其中,如果可用於在該較上層實體中傳輸的上行鏈路資料的一數量小於該臨界值,則一MAC實體配置成不傳輸該較上層實體中的上行鏈路資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562188746P | 2015-07-06 | 2015-07-06 | |
US62/188,746 | 2015-07-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03489A TW201703489A (zh) | 2017-01-16 |
TWI625958B true TWI625958B (zh) | 2018-06-01 |
Family
ID=56740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21113A TWI625958B (zh) | 2015-07-06 | 2016-07-04 | 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方法及其裝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0368264B2 (zh) |
EP (1) | EP3116260B1 (zh) |
ES (1) | ES2757400T3 (zh) |
TW (1) | TWI625958B (zh) |
WO (1) | WO2017007171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51263B (zh) * | 2017-01-24 | 2022-01-01 |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Harq進程的配置方法、裝置及設備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913965B1 (en) | 2013-07-26 | 2024-07-1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n amount of data available for inital transmission and a device therefor |
WO2015158606A1 (de) * | 2014-04-14 | 2015-10-22 |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einer fahrzeug-zu-x-nachricht, fahrzeug-zu-x-kommunikationsmodul und speichermedium |
EP3172923B1 (en) | 2014-07-23 | 2019-10-2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d transmitt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7007171A1 (en) | 2015-07-06 | 2017-01-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igger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dual connectivity and a device therefor |
CN108702355B (zh) * | 2016-02-23 | 2021-08-03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中使用的方法和相关联的ue |
US10863541B2 (en) * | 2016-03-23 | 2020-12-0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KR102038500B1 (ko) * | 2016-03-24 | 2019-10-31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업링크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
GB201621072D0 (en) | 2016-12-12 | 2017-01-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NR QOS handling |
US10986530B2 (en) * | 2017-03-10 | 2021-04-20 | Kt Corporation | Buffer state repor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therefor |
US10237784B2 (en) * | 2017-03-24 | 2019-03-19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Split bearer packet data converge protocol protocol data unit routing |
US11089504B2 (en) * | 2017-05-16 | 2021-08-10 | Lg Electronic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user equipment (UE) operating a split bearer |
EP4142195A1 (en) * | 2017-06-02 | 2023-03-01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Determining data available for transmission |
CN110572882B (zh) * | 2017-08-11 | 2021-03-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系统 |
EP4061062B1 (en) * | 2017-09-20 | 2024-06-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lice-based cell reselection according to cell reselection priorities for supported slices |
CN110800328B (zh) | 2017-09-21 | 2024-07-3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缓存状态上报方法、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
US11196517B2 (en) | 2017-10-07 | 2021-12-0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acket duplication |
EP3701742A1 (en) * | 2017-11-01 | 2020-09-02 | Mediatek Inc. | Buffer status report for split bearer preprocess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CN115767629A (zh) | 2018-01-10 | 2023-03-0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CN110461021B (zh) | 2018-02-13 | 2020-07-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度请求取消方法及设备 |
WO2019216679A1 (en) * | 2018-05-10 | 2019-11-1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fairness between duplicated packet and non-duplicated packe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TW202008221A (zh) * | 2018-07-23 | 2020-02-16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 使用者裝置及其資料傳輸排程方法 |
US11711721B2 (en) | 2019-01-25 | 2023-07-25 | Asustek Computer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uplink buffer status repor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1510951A (zh) * | 2019-01-31 | 2020-08-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
US20220078660A1 (en) * | 2019-01-31 | 2022-03-10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
EP3723444A1 (en) | 2019-04-12 | 2020-10-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ing dual connectivity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WO2021163997A1 (en) * | 2020-02-21 | 2021-08-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activating a secondary cell |
WO2021188852A1 (en) * | 2020-03-20 | 2021-09-23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Ue-based energy efficient uplink data split in dual connectivity |
CN114499742A (zh) * | 2020-10-23 | 2022-05-1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指示载波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US12028915B1 (en) * | 2020-12-11 | 2024-07-02 | Sprint Spectrum Lp | Dual connectivity based on path loss and transmit power |
KR20230114115A (ko) * | 2022-01-24 | 2023-08-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듀얼 커넥티비티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74656A2 (en) * | 2012-11-07 | 2014-05-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and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in multiflow operation |
CN104507122A (zh) * | 2014-12-15 | 2015-04-08 |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4519486A (zh) * | 2013-09-29 | 2015-04-15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异构网中无线侧密钥更新的方法和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33158B1 (ko) * | 2006-11-15 | 2009-12-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버퍼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
US8254333B2 (en) * | 2008-09-22 | 2012-08-28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improving buffer status triggering mechanis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
US8625415B2 (en) * | 2010-04-02 | 2014-01-07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Dynamic buffer status report selec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
EP2398273B1 (en) * | 2010-06-18 | 2018-02-14 | Acer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handling buffer status repor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reof |
EP2661138A1 (en) * | 2012-05-04 | 2013-11-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Threshold-based and power-efficient scheduling request procedure |
KR20140121098A (ko) * | 2013-04-05 | 2014-10-15 | 주식회사 팬택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버퍼상태보고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
EP3913965B1 (en) * | 2013-07-26 | 2024-07-1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n amount of data available for inital transmission and a device therefor |
EP3050382B1 (en) * | 2013-09-27 | 2017-03-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
US9763199B2 (en) * | 2014-01-29 | 2017-09-12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JP6166189B2 (ja) * | 2014-01-30 | 2017-07-19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局装置 |
KR102211263B1 (ko) * | 2014-03-21 | 2021-02-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버퍼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
CN106459313A (zh) * | 2014-04-21 | 2017-02-22 | 汉高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可固化粘合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
EP3141037B1 (en) * | 2014-05-09 | 2019-04-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reconfiguration for split bearer in dual connectivity |
US10104584B2 (en) * | 2015-05-14 | 2018-10-16 | Blackberry Limited | Uplink data splitting |
WO2017007171A1 (en) | 2015-07-06 | 2017-01-1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igger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in dual connectivity and a device therefor |
CN107852638B (zh) * | 2015-07-06 | 2021-03-12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在双连接中取消缓冲器状态报告或者调度请求的方法及其设备 |
-
2016
- 2016-06-30 WO PCT/KR2016/007012 patent/WO2017007171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7-04 TW TW105121113A patent/TWI625958B/zh active
- 2016-07-05 US US15/202,473 patent/US10368264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7-05 EP EP16177940.0A patent/EP3116260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7-05 ES ES16177940T patent/ES2757400T3/es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13 US US16/440,822 patent/US10813003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14 US US17/020,140 patent/US1150349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74656A2 (en) * | 2012-11-07 | 2014-05-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and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in multiflow operation |
CN104519486A (zh) * | 2013-09-29 | 2015-04-15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异构网中无线侧密钥更新的方法和系统 |
CN104507122A (zh) * | 2014-12-15 | 2015-04-08 |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方法及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Panasonic, "BSR Reporting Options for Dual Connectivity", 3GPP TSG RAN WG2 #85, R2-140475,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14/2/10.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51263B (zh) * | 2017-01-24 | 2022-01-01 |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Harq進程的配置方法、裝置及設備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757400T3 (es) | 2020-04-29 |
US20170013498A1 (en) | 2017-01-12 |
US10368264B2 (en) | 2019-07-30 |
EP3116260A1 (en) | 2017-01-11 |
TW201703489A (zh) | 2017-01-16 |
US20200413286A1 (en) | 2020-12-31 |
US20190297524A1 (en) | 2019-09-26 |
US11503497B2 (en) | 2022-11-15 |
WO2017007171A1 (en) | 2017-01-12 |
EP3116260B1 (en) | 2019-10-23 |
US10813003B2 (en) | 2020-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25958B (zh) | 在雙連結中觸發緩衝區狀態報告的方法及其裝置 | |
US11750331B2 (en)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ultiplexed HARQ feedbacks in a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 |
US11218896B2 (en) |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n amount of data available for transmission and a device therefor | |
US10575208B2 (en) | Method for triggering and reporting a buffer status and device therefor | |
KR102202334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줄링 요청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그에 대한 장치 | |
CN107710667B (zh) | 在双连接中发送数据的方法及其设备 | |
US9900868B2 (en) |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nd reporting a buffer status and device therefor | |
US10039055B2 (en) |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during DRX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 |
WO2015041408A1 (en) | Forwarding a buffer status report for dual connectiv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