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2314B - 無線通訊方法、裝置與系統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訊方法、裝置與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22314B TWI622314B TW105141825A TW105141825A TWI622314B TW I622314 B TWI622314 B TW I622314B TW 105141825 A TW105141825 A TW 105141825A TW 105141825 A TW105141825 A TW 105141825A TW I622314 B TWI622314 B TW I62231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connection
- interference
- assistance device
- target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04W40/16—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based on interfere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0—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geographic position or 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無線通訊方法包括:對於複數個無線通訊連線,決定至少一干擾連線;找出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包括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對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個別干擾改善,從該至少一干擾連線中選擇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以及對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
Description
本案是有關於一種無線通訊方法、裝置與系統。
隨著無線寬頻網路與行動通訊技術的蓬勃發展,各式各樣的行動裝置大量普及。多樣化的行動裝置與應用服務讓使用者可透過行動裝置來處理工作、交際、娛樂等各種事務。
然而,以現有技術來看,無線通訊的資料與控制訊號乃透過核心網路(core network)或基地台傳遞,對核心網路或基地台造成壅塞的問題。因此可以毋須透過核心網路或基地台的直接通訊(Direct Communication)技術便逐漸受到重視。裝置至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訊技術乃是直接通訊的一種。
以D2D通訊而言,傳送端(sender)與接收端(receiver)之間可雙向直接連線傳送資料,不須透過核心網路或基地台,降低核心網路或基地台的負載。再者,在不互相干擾的情況下,可同時存在多條的D2D連線,來同時傳送資料,提升傳輸效率。
然而,在高使用者密度的情況下,D2D連線變多,連線之間的干擾情況也變的愈加嚴重。尤其是長通訊距離D2D連線的傳輸區域大,容易造成干擾。
根據本案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包括:對於複數個無線通訊連線,決定至少一干擾連線;找出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包括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對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個別干擾改善,從該至少一干擾連線中選擇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以及對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
根據本案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包括:至少兩使用者裝置,形成一第一無線通訊連線;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以及一無線通訊管理裝置,無線耦接至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判斷該第一無線通訊連線是否為一干擾連線。當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判斷該第一無線通訊連線為該干擾連線時,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判斷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是否可用於改善該干擾連線的干擾情況。當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判斷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可用於改善該干擾連線的干擾情況時,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下令重建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之間的該第一無線通訊連線,以讓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之間形成多重跳接連線。
根據本案又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包括:一干擾連線辨別單元,對於複數個無線通訊連線,決定至
少一干擾連線;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找出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包括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一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根據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對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個別干擾改善,從該至少一干擾連線中選擇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以及一無線通訊連線重建單元,對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
為了對本案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D1-D10‧‧‧使用者裝置
L1-L5‧‧‧D2D連線
T1-T4‧‧‧時序
200‧‧‧無線通訊系統
H1-H24‧‧‧D2D協助裝置
A12、A21‧‧‧傳輸範圍
S31-S34‧‧‧步驟
800、900‧‧‧無線通訊系統
830、930‧‧‧D2D協助裝置
840‧‧‧功率控制裝置
850、950‧‧‧D2D通訊管理裝置
S810A-S890B、S910A-S990B‧‧‧步驟
1000‧‧‧D2D通訊管理裝置
1010‧‧‧干擾連線辨別單元
1020‧‧‧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
1030‧‧‧功率調整單元
1040‧‧‧D2D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
1050‧‧‧D2D連線重建單元
1060‧‧‧資訊維護單元
第1圖顯示裝置至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訊與其無線資源配置的一例。
第2圖顯示根據本案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的一例。
第3圖顯示根據本案實施例之無線通訊方法之流程圖的一例。
第4圖顯示第2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
第5A圖顯示選擇一個D2D協助裝置的示意圖。
第5B圖顯示第5A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
第6A圖顯示當選擇二個D2D協助裝置的示意圖。
第6B圖顯示第6A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
第7A圖顯示當選擇二個D2D協助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第7B圖顯示第7A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
第8圖顯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操作示意圖,其中,D2D協助裝置具有信號中繼的功能。
第9圖顯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操作示意圖,其中,D2D協助裝置具有封包中繼的功能。
第10圖顯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之D2D通訊管理裝置之功能方塊圖。
本說明書的技術用語係參照本技術領域之習慣用語,如本說明書對部分用語有加以說明或定義,該部分用語之解釋係以本說明書之說明或定義為準。本揭露之各個實施例分別具有一或多個技術特徵。在可能實施的前提下,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選擇性地實施任一實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術特徵,或者選擇性地將這些實施例中部分或全部的技術特徵加以組合。
第1圖顯示裝置至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訊的一例。在第1圖顯示10個使用者裝置D1-D10。D2D連線L1(D2→D1)(代表由使用者裝置D2傳至使用者裝置D1)的傳輸範圍A21涵蓋了D2D連線L2-L5的接收端(亦即使用者裝置D4、D6、D8與D10),所以,D2D連線L1(D2→D1)的傳輸影響了D2D連線L2-L5的傳輸。也就是說,當D2D連線L1(D2→D1)在傳輸時,D2D連線L2-L5的接收端(亦即使用者裝置D4、D6、D8與D10)因受到干擾而可能導致接收訊號不佳或是收不到正確資料。
如第1圖的無線資源配置(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所示,假設使用者裝置D1-D10使用同一通道來傳輸。於時序T1、T3,D2D連線L1(D2→D1)在傳輸,而D2D連線L2-L5的傳輸被暫停,以避開D2D連線L1(D2→D1)的干擾;在時序T2、T4,D2D連線L2-L5的傳輸可進行但D2D連線L1(D2→D1)的傳輸被暫停。故而,如果有干擾存在,將影響D2D通訊的效能。在本案實施例中,干擾其他D2D連線的D2D連線稱為「干擾連線」。
在本案實施例中,當辨別出有「干擾連線」存在時,藉由裝置至裝置(Device-to-Device,D2D)協助裝置(helper)群組,將長距離D2D連線重建為多重跳接(multi-hop)D2D連線,以降低對其他D2D連線的干擾。
第2圖顯示根據本案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的一例。第3圖顯示根據本案實施例之無線通訊方法之流程圖的一例。
如第2圖所示,根據本案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200包括:複數個使用者裝置與複數個D2D協助裝置。在第2圖中,顯示了10個使用者裝置D1-D10與24個D2D協助裝置H1-H24,但當知本案並不受限於此。
在底下,D2D連線L1(D2→D1)代表,使用者裝置D2為傳送端,而使用者裝置D1為接收端。同樣地,D2D連線L1(D1→D2)代表,使用者裝置D1為傳送端,而使用者裝置D2為接收端。另外,D2D連線可以有方向性(directional),其方向例如為從傳送端到接收端。
由第2圖可看出,當D2D連線L1(D2→D1)或D2D連線L1(D1→D2)在進行傳輸時,將會干擾到其他D2D連線L2-L5。故而,在本案實施例中,可透過第3圖的流程,將「干擾連線」L1(D2→D1)與(D1→D2)重建為多重跳接連線。
請參考第3圖,在步驟S31中,決定哪(些)D2D連線是「干擾連線」。在底下,D2D連線亦可稱為無線通訊連線。
在步驟S32中,對於該(些)「干擾連線」,找出各「干擾連線」的至少一個D2D協助裝置群組(亦可稱為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
在步驟S33中,根據各「干擾連線」的個別干擾改善情況,從該些「干擾連線」選擇至少一條「目標干擾連線」,以當成連線重建的目標。例如但不受限於,所找出的至少一條「目標干擾連線」具有較好的干擾改善情況。
在步驟S34中,對於步驟S33所找出的至少一條「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以將該至少一條「目標干擾連線」重建為多重跳接(multi-hop)D2D連線(亦稱為多重跳接無線連線)。
步驟S31-34的細節將於底下說明。
現將說明步驟S31的細節(如何找出「干擾連線」)。針對第2圖的傳輸情況,建立方向性連線干擾表(directional interference table),如第4圖,以指示各D2D連線的個別干擾數量。在第4圖中,符號“O”代表連線干擾,符號“X”代表連線
無干擾,符號“NA”代表無效(not avai1ab1e)。由第2圖與第4圖可看出,D2D連線L1(D1→D2)影響了3條D2D連線L4(D7→D8)、L4(D8→D7)與L5(D10→D9),所以,D2D連線L1(D1→D2)的干擾數量為3。「干擾數量」是指被該D2D連線干擾的其他D2D連線的數量。
相似地,D2D連線L1(D2→D1)影響了8條D2D連線L2(D3→D4)、L2(D4→D3)、L3(D5→D6)、L3(D6→D5)、L4(D7→D8)、L4(D8→D7)、L5(D9→D10)與L5(D10→D9),所以,D2D連線L1(D2→D1)的干擾數量為8。D2D連線L2-L5則不影響其他D2D連線,所以,D2D連線L2-L5的干擾數量為0。
另外,連線影響其本身的反向連線,例如,D2D連線L1(D2→D1)影響其反向D2D連線L1(D1→D2)。但,在本案實施例中,在計算干擾數量時,不將連線對其反向連線所造成的干擾納入計算。例如,第4圖中,當在計算D2D連線L1(D1→D2)的干擾數量時,不將D2D連線L1(D1→D2)對其反向D2D連線L1(D2→D1)所造成的干擾納入考量。
在本案實施例中,將干擾數量超過或等於干擾數量門檻值m(m為正整數,m例如是事先定義好的但可調整的)的該(些)D2D連線稱為「干擾連線(interfering link)」或「干擾D2D連線(interfering D2D link)」。在此以干擾數量門檻值m=3為例做說明,但當知本案並不受限於此。
如果以第4圖來看,D2D連線L1(D1→D2)與D2D
連線L1(D2→D1)將被視為是「干擾連線」,因為這兩條D2D連線的干擾數量分別為3與8,超過或等於干擾數量門檻值m(m=3)。而D2D連線L2-L5則不被視為是「干擾連線」,因為D2D連線L2-L5的干擾數量小於干擾數量門檻值m(m=3)。亦即,根據該些D2D通訊連線之個別干擾數量是否超過或等於干擾數量門檻值,以各別決定該些D2D通訊連線是否為干擾連線。
另外,在本案實施例中,如果某一方向性D2D連線被決定為是「干擾連線」,則其反向D2D連線未必然一定是「干擾連線」。
在步驟S31,根據D2D連線的傳送端與接收端的位置資訊,以及通道品質資訊,可以建出方向性連線干擾表並找出一或多條「干擾連線」。亦即,方向性連線干擾表根據該些D2D通訊連線的各別傳送端與各別接收端的各別位置資訊,及/或個別通道品質資訊而定。
現將說明步驟S32的細節,如何對於該(些)「干擾連線」,找出各「干擾連線」的至少一個D2D協助裝置群組。在底下說明中,對於該(些)「干擾連線」,找出各「干擾連線」的所有D2D協助裝置群組,但當知本案並不受限於此。
本案實施例中,將用於協助改善「干擾連線」的D2D協助裝置稱為D2D協助裝置群組,其中,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1個或更多D2D協助裝置。
在本案實施例中,選擇D2D協助裝置的原則可以包
括如下:(1)被選的D2D協助裝置同時位於「干擾連線」的傳輸範圍與其反向連線的傳輸範圍內;(2)在D2D協助裝置群組中,D2D協助裝置依照一連線方向呈方向性排列(該連線方向為從該干擾連線的該傳送端至該干擾連線的該接收端),愈後面的D2D協助裝置比愈前面的D2D協助裝置更靠近接收端,在此,所謂的「前面」與「後面」是以傳送端往接收端的方向來看,這細節將在後面說明之(亦即,傳送端位於前面而接收端位於後面);以及(3)總信號傳輸距離愈短愈好(總信號傳輸距離包括:傳送端至被選的D2D協助裝置之間的距離,被選的該些D2D協助裝置之間的距離,以及被選的D2D協助裝置至接收端之間的距離)。透過這些選擇原則,可以讓信號傳輸路徑長度儘可能縮短,以提高干擾改善情況。亦即,根據通過原則(1)所被選的該些D2D協助裝置、該干擾連線之該傳送端與該干擾連線的該接收端之間的總信號傳輸路徑長度,來選擇D2D協助裝置群組可以包括哪(些)D2D協助裝置(亦即來組成D2D協助裝置群組)。
以第2圖為例來看的話,以原則(1)(被選的D2D協助裝置位於「干擾連線」的傳輸範圍與其反向連線的傳輸範圍內)來看,D2D協助裝置H11、H12、H14-H16與H18-H20同時位於干擾D2D連線L1(D1→D2)的傳輸範圍A12與干擾D2D連線L1(D2→D1)的傳輸範圍A21。所以,以原則(1)來看,這8個D2D協助裝置H11、H12、H14-H16與H18-H20會被選擇,而其餘的D2D協助裝置不會被選擇。
接著說明原則(2)(愈後面的D2D協助裝置比愈前面的D2D協助裝置更靠近接收端)與原則(3)(總信號傳輸距離愈短愈好)。在本案實施例中,考量當D2D協助裝置群組的D2D協助裝置數量i(i為正整數)為1的情況。如果以第2圖來看,當i=1(選擇1個D2D協助裝置)時,為讓總信號傳輸路徑長度儘可能縮短,選擇D2D協助裝置H15,這是因為,傳送端D2、被選的D2D協助裝置H15與接收端D1之間的總信號傳輸距離是最短的。例如,以另一個被選的D2D協助裝置H16來看,傳送端D2、被選的D2D協助裝置H16與接收端D1之間總信號傳輸距離長於傳送端D2、被選的D2D協助裝置H15與接收端D1之間總信號傳輸距離。第5A圖顯示選擇D2D協助裝置H15的示意圖。
接著,在本案實施例中,考量當D2D協助裝置群組的D2D協助裝置數量i(i為正整數)為2的情況。如果以第2圖來看,當i=2(選擇2個D2D協助裝置)時,可以有兩種選擇結果(亦即可以形成兩個D2D協助裝置群組),其中一個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D2D協助裝置H11與H16(亦即,選擇D2D協助裝置H11與H16),另一個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D2D協助裝置H15與H16(亦即,選擇D2D協助裝置H15與H16)。另外,如果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二個或以上的D2D協助裝置的話,則愈後面的D2D協助裝置比愈前面的D2D協助裝置更靠近接收端。例如,以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D2D協助裝置H11與H16為例,愈後面的D2D協助裝置(亦即,H16)比愈前面的D2D協助裝置(亦即
H11)更靠近接收端(亦即D1)。
接著,考量當D2D協助裝置群組的D2D協助裝置數量i(i為正整數)為3的情況。如果以第2圖來看,當i=3(選擇3個D2D協助裝置)時,沒有可以符合條件的D2D協助裝置群組。所以,以第2圖的例子來看的話,可以符合上述選擇原則的是i=1與i=2,而i≧3無法符合上述選擇原則。當然,本案並不受限於此。第6A圖顯示當選擇D2D協助裝置H11與H16(i=2)的示意圖;而第7A圖顯示當選擇D2D協助裝置H15與H16(i=2)的示意圖。另外,在本案實施例中,可以對參數i(D2D協助裝置數量i)設定上限值imax(其為可以調整的)。
根據所有選出的D2D協助裝置群組,分別建立方向性連線干擾表,如第5B圖、第6B圖與第7B圖所示。第5B圖顯示第5A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第6B圖顯示第6A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第7B圖顯示第7A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
對於所有選出的D2D協助裝置群組,分別計算其干擾改善因子,在本案實施例中,干擾改善因子例如為:[(改善後的連線無干擾比例+1)/(改善前的連線無干擾比例+1)]-1。底下將說明之。亦即,改善前的連線無干擾比例(或稱第一連線無干擾比例)無關於D2D協助裝置群組,而改善後的連線無干擾比例(或稱第二連線無干擾比例)有關於D2D協助裝置群組。「連線干擾比例」為:該D2D連線對其餘總D2D連線所造成的干擾比例,亦即,「連線干擾比例」為「被該D2D連線所干擾的連線的數量」除以「其
餘總D2D連線數量」。「連線無干擾比例」為「未被該D2D連線所干擾的連線的數量」除以「其餘總D2D連線數量」,或者是,在其餘總D2D連線中,未被該D2D連線造成干擾的比例。亦即,「連線無干擾比例」為(1-「連線干擾比例」)。
在本實施例中,「其餘總D2D連線」不包括該D2D連線本身與其反向D2D連線,以第4圖為例,D2D連線L1(D1→D2)的其餘總D2D連線包括:連線L2(D3→D4)、L2(D4→D3)、L3(D5→D6)、L3(D6→D5)、L4(D7→D8)、L4(D8→D7)、L5(D9→D10)及L5(D10→D9),不包括L1(D1→D2)及L1(D2→D1),亦即,D2D連線L1(D1→D2)的其餘總D2D連線有8條。
更進一步說,干擾改善因子有關於第一連線無干擾比例與第二連線無干擾比例,該第一連線無干擾比例從第4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而得,而該第二連線無干擾比例從第5B圖、第6B圖及/或第7B圖的方向性連線干擾表而得。
請再參考第4圖。對於D2D連線L1(D1→D2)來看,改善前的干擾數量是3,但改善前的其餘總D2D連線是8,所以,改善前的連線干擾比例是3/8,故而,其改善前的連線無干擾比例為1-3/8=5/8。而D2D連線L1(D2→D1)來看,改善前的干擾數量是8,但改善前的其餘總D2D連線是8,所以,改善前的連線干擾比例是8/8,故而,其改善前的連線無干擾比例為1-8/8=0。
以第5B圖來看,對於D2D連線(D1→H15)與D2D連線(H15→D2)來看,改善後的干擾數量是0,但改善後的其餘總
D2D連線是16,所以,改善後的連線干擾比例是0/16,而改善後的連線無干擾比例是1-(0/16)=16/16。所以,對於D2D連線(D1→D2)來看,其干擾改善因子(當選擇D2D協助裝置H15)是:{[1-(0/16)+1]/[(1-(3/8)+1]}-1=[2/(13/8)]-1=3/13。在本實施例中,其餘總D2D連線為不包括D2D連線本身與其反向D2D連線,以第5B圖為例,D2D連線(D1→H15)與D2D連線(H15→D2)的其餘總D2D連線不包括D2D連線(D1→H15)、D2D連線(H15→D2)、D2D連線(D2→H15)與D2D連線(H15→D1)。
同樣地,以第5B圖來看,對於D2D連線(D2→H15)與D2D連線(H15→D1)來看,改善後的干擾數量是4,但改善後的其餘總D2D連線是16,所以,改善後的連線干擾比例是4/16,而改善後的連線無干擾比例是1-(4/16)=12/16。所以,對於D2D連線(D2→D1)來看,其干擾改善因子(當選擇D2D協助裝置H15)是:{[(1-4/16)+1]/[(1-8/8)+1]}-1=[(28/16)/(1)]-1=3/4。
同樣地,請同時參考第4圖與第6B圖,以第6B圖來看,對於D2D連線(D1→H16)、(H16→H11)與D2D連線(H11→D2)來看,改善後的干擾數量是3,但改善後的其餘總D2D連線是24,所以,改善後的連線干擾比例是3/24,而改善後的連線無干擾比例是1-(3/24)=21/24。所以,對於D2D連線(D1→D2)來看,其干擾改善因子(當選擇D2D協助裝置H16與H11)是:{[(1-3/24)+1]/[(1-3/8)+1]}-1=[(45/24)/(13/8)]-1=2/13。
同樣地,以第6B圖來看,對於D2D連線(D2→H11)、
(H11→H16)與D2D連線(H16→D1)來看,改善後的干擾數量是4,但改善後的其餘總D2D連線是24,所以,改善後的連線干擾比例是4/24。所以,對於D2D連線(D2→D1)來看,其干擾改善因子(當選擇D2D協助裝置H16與H11)是:{[(1-4/24)+1]/[(1-8/8)+1]}-1=(44/24)-1=20/24=5/6。
同樣地,請同時參考第4圖與第7B圖,以第7B圖來看,對於D2D連線(D1→H16)、(H16→H15)與D2D連線(H15→D2)來看,改善後的干擾數量是1,但改善後的其餘總D2D連線是24,所以,改善後的連線干擾比例是1/24,而改善後的連線無干擾比例是1-(1/24)=23/24。所以,對於D2D連線(D1→D2)來看,其干擾改善因子(當選擇D2D協助裝置H16與H15)是:{[(1-1/24)+1]/[(1-3/8)+1]}-1=(47/39)-1=8/39。
同樣地,以第7B圖來看,對於D2D連線(D2→H15)、(H15→H16)與D2D連線(H16→D1)來看,改善後的干擾數量是1但改善後的其餘總D2D連線是24,所以,改善後的連線干擾比例是1/24。所以,對於D2D連線(D2→D1)來看,其干擾改善因子(當選擇D2D協助裝置H16與H15)是:{[(1-1/24)+1]/[(1-8/8)+1]}-1=[(47/24)/1]-1=23/24。
在步驟S32中,針對對於該(些)「干擾連線」,找出各「干擾連線」的至少一D2D協助裝置群組。
現將說明步驟S33的細節,如何找出「目標干擾連線」。在本案實施例中,對於各「干擾連線」的個別干擾改善情
況,從中找出干擾改善情況最佳的「干擾連線」(亦即,找出干擾改善因子最大的「干擾連線」),以當成「目標干擾連線」。以上例而言,連線D2D連線(D1→D2)的干擾改善因子分別是:3/13(i=1,選H15),2/13(i=2,選H16與H11),以及8/39(i=2,選H16與H15)。連線D2D連線(D2→D1)的干擾改善因子分別是:3/4(i=1,選H15),5/6(i=2,選H16與H11),以及23/24(i=2,選H16與H15)。在這些6個干擾改善因子中,最大者是23/24(連線D2D連線(D2→D1),i=2,選H16與H15)。也就是說,在本案實施例中,找出連線干擾情況改善情形最佳的「干擾連線」(亦可稱為「目標干擾連線」,在此例中為連線D2D連線(D2→D1)),及「目標干擾連線」所對應的D2D協助裝置群組(亦可稱為「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在此例中為,i=2,選H16與H15,亦即,「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D2D協助裝置H16與H15)。
另外,在步驟S33中,對於所找出「目標干擾連線」,亦可以考量其反向D2D連線,選出可以對反向D2D連線有最佳干擾改善情況的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以上例而言,D2D連線(D2→D1)被選為「目標干擾連線」,所以,其反向D2D連線即為D2D連線(D1→D2)。在上例中,D2D連線(D1→D2)的干擾改善因子分別為:3/13(i=1,選H15),2/13(i=2,選H16與H11),以及8/39(i=2,選H16與H15)。在這些3個干擾改善因子中,最大者是3/13(i=1,選H15)。所以,選擇D2D協助裝置群組(i=1,選H15)為此反向D2D連線的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
雖然在上例中,「目標干擾連線」與其反向D2D連線剛好對應到不同的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但本案並不受限於此。習知此技者當知,依據本案上述實施例的揭露內容,「目標干擾連線」的被選D2D協助裝置群組與其反向D2D連線的被選D2D協助裝置群組有可能是相同的。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以找出一條「目標干擾連線」為例做說明,但在本案其他可能實施例中,也可以找出2條或更多條的「目標干擾連線」,此亦在本案精神範圍內。
另外,在決定「目標干擾連線」之後,於選擇「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時,如果同時有兩個或以上D2D協助裝置群組實質上具有最大干擾改善因子(亦即,其干擾改善因子彼此十分相近甚至相同的話),則可以選擇D2D協助裝置較少數量(亦即i較小者)的D2D協助裝置群組為「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亦即,根據所包括的D2D協助裝置的數量來選擇)。例如,在本案其他可能例子中,在決定好「目標干擾連線」之後,其中有兩個D2D協助裝置群組的干擾改善因子彼此十分相近甚至相同,其中一個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1個D2D協助裝置(i=1),而另一個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2個D2D協助裝置(i=2),則選擇i=1的D2D協助裝置群組為「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因為這樣的選擇方式可以降低傳輸延遲。愈多的D2D協助裝置介入D2D傳輸的話,則傳輸延遲可能愈加嚴重。亦即,當兩個或以上D2D協助裝置群組的干擾改善因子彼此十分相近甚至相同時,可以根據該
些D2D協助裝置群組的個別D2D協助裝置個數來選擇該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
現將說明步驟S34的細節。將步驟S33所找出的「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以將該「目標干擾連線」重建為多重跳接D2D連線。以上例而言,D2D連線(D2→D1)被選為「目標干擾連線」且其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D2D協助裝置(H16與H15,i=2),而且,「目標干擾連線」的反向D2D連線(D1→D2)的所選D2D協助裝置群組包括D2D協助裝置(H15,i=1)。
在進行連線重建時,將依據所選的D2D協助裝置群組,將「目標干擾連線」(D2→D1)重建為D2D連線(D2→H15)、D2D連線(H15→H16)與D2D連線(H16→D1)(亦即,多重跳接連線),亦即,如第7A圖所示;且將「目標干擾連線」的反向連線(D1→D2)重建為D2D連線(D1→H15)與D2D連線(H15→D2)(亦即,多重跳接連線),亦即,如第5A圖所示。
故而,再次參考第5A圖與第7A圖可得知,在本案實施例中,透過重建「目標干擾連線」,可將干擾情況降低,故而,能讓更多的D2D連線可以同時通訊。
現將說明本案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請參考第8圖與第9圖,其顯示根據本案二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及其操作示意圖。其中,第8圖中,D2D協助裝置具有信號中繼(signal relay)的功能,而第9圖中,D2D協助裝置具有封包中繼(packet relay)的功能。
如第8圖所示,無線通訊系統800包括:至少兩個使用者裝置D1與D2、至少一D2D協助裝置830、功率控制裝置840與D2D通訊管理裝置850。使用者裝置D1與D2、至少一D2D協助裝置830、功率控制裝置840與D2D通訊管理裝置850之間互相無線耦接。當知,根據本案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800可以包括更多個使用者裝置及/或更多個D2D協助裝置,此皆在本案精神範圍內。
於步驟S810A中,使用者裝置D1發出D2D通訊通知(包括使用者裝置D1的位置資訊)給D2D通訊管理裝置850。
於步驟S810B中,使用者裝置D2發出D2D通訊通知(包括使用者裝置D2的位置資訊)給D2D通訊管理裝置850。步驟S810A與S810B可以是同時進行的,但當知本案並不受限於此。
在步驟S830中,使用者裝置D1與D2進行D2D通訊。
在步驟S840中,使用者裝置D1與D2將D2D通訊的通道品質報告/資訊傳給D2D通訊管理裝置850。步驟S830與步驟S840可以是同時進行的,但當知本案並不受限於此。
在步驟S850中,D2D通訊管理裝置850維護進行中D2D通訊的傳送端與接收端(亦即使用者裝置D1與D2)的位置資訊與通道品質資訊。
在步驟S855中,根據所有的通道品質資訊,D2D
通訊管理裝置850判斷是否有D2D通訊的通道品質不良。亦即,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判斷是否有D2D連線被干擾,使得該D2D連線的通道品質不良,或是,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判斷是否有其他D2D連線被該D2D連線所干擾,使得其他D2D連線的通道品質不良。例如,以第2圖來看,當D2D連線L2被D2D連線L1(D2→D1)干擾時,D2D連線L2的通道品質下降。當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判斷出D2D連線L2的通道品質下降時,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啟動D2D連線重建機制,以重建「目標干擾連線」(D2D連線L1(D2→D1))。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判斷D2D連線L1是否為「干擾連線」。
在步驟S860中,D2D通訊管理裝置850決定哪(些)D2D連線是「干擾連線」,找出各「干擾連線」的至少一個D2D協助裝置群組,以及,選擇至少一條「目標干擾連線」。步驟S860的細節可參考第3圖的步驟S31-S33。亦即,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判斷D2D協助裝置830是否可用於改善D2D連線L1(當被判斷為「干擾連線」時)的干擾情況。例如但不受限於,D2D通訊管理裝置850根據上述的選擇原則(1)-(3)來判斷D2D協助裝置830是否可用於改善D2D連線L1(當被判斷為「干擾連線」時)的干擾情況。為方便解說,在底下以D2D協助裝置830可用於改善D2D連線L1(當被判斷為「干擾連線」時)的干擾情況為例繼續做說明。
在步驟S865中,D2D通訊管理裝置850發出「啟
動信號中繼」信號給D2D協助裝置830。
在步驟S875中,D2D協助裝置830開始進行信號中繼。所謂的「信號中繼」是指,D2D協助裝置830對於由使用者裝置D1與D2所傳來的封包並不改變其內容,而是將此封包轉給目標使用者裝置。例如,以使用者裝置D1傳送封包給D2為例做說明,由該使用者裝置D1所傳出的封包的來源IP位址(網際網路協定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為D1_ID,而目標IP位址為D2_ID。當D2D協助裝置930接收到此封包時,D2D協助裝置930將此封包(來源IP位址仍為D1_ID,而目標IP位址仍為D2_ID)傳給使用者裝置D2。
在步驟S880中,D2D通訊管理裝置850發出功率調整請求(包括使用者裝置D1的辨別號碼D1_ID、使用者裝置D2的辨別號碼D2_ID,與D2D協助裝置830的辨別號碼H_ID)給功率控制裝置840。
在步驟S885中,功率控制裝置840調整使用者裝置D1與D2,以及D2D協助裝置830的個別功率。例如,經過調整(調低)使用者裝置D1的功率後,使用者裝置D1的信號涵蓋範圍原則上剛好約涵蓋到D2D協助裝置830(如第7A圖所示)。同樣地,經過調整(調低)使用者裝置D2的功率後,使用者裝置D2的信號涵蓋範圍原則上剛好約涵蓋到D2D協助裝置830(如第7A圖所示),如此可以將干擾情況降低。而經過調整D2D協助裝置830的功率後,D2D協助裝置830的信號涵蓋範圍原則上剛好約涵蓋
到使用者裝置D1與D2,如此可以將干擾情況降低。
於步驟S890A與S890B中,經過連線重建後,使用者裝置D1可跟D2D協助裝置830進行D2D通訊,而使用者裝置D2可跟D2D協助裝置830進行D2D通訊。亦即,當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判斷D2D協助裝置830可用於改善D2D連線L1時,D2D通訊管理裝置850下令重建使用者裝置D1與使用者裝置D2之間的連線,亦即,D2D通訊管理裝置850下令使用者裝置D1、D2D協助裝置830與使用者裝置D2之間形成多重跳接連線。
在一實施例中,步驟S865-S890B可視為是第3圖的步驟S34的細部內容。
另外,在第8圖中(當D2D協助裝置當成信號中繼裝置時),功率控制裝置840可以是獨立裝置(例如是基地台)。但在本案其他可能實施例中,功率控制裝置840可以整合於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內,或者是,功率控制裝置840可以整合於使用者裝置D1及/或D2內,此皆在本案精神範圍內。也就是說,在本案其他可能實施例中,當D2D協助裝置當成信號中繼裝置時,無線通訊系統可以包括非獨立式功率控制裝置(例如,整合於基地台、及/或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及/或使用者裝置D1及/或D2內),此亦在本案精神範圍內。
現請參考第9圖,無線通訊系統900包括:至少兩個使用者裝置D1與D2、至少一D2D協助裝置930與D2D通訊管理裝置950。至少兩個使用者裝置D1與D2、至少一D2D協助
裝置930與D2D通訊管理裝置950之間互相無線耦接。當知,根據本案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900可以包括更多個使用者裝置及/或更多個D2D協助裝置,此皆在本案精神範圍內。
步驟S910A-S960可相同或相似於第8圖的步驟S810A-S860,故其細節在此省略。
在步驟S965中,D2D通訊管理裝置950發出「啟動封包中繼」信號(包括使用者裝置D1的辨別號碼D1_ID與使用者裝置D2的辨別號碼D2_ID)給D2D協助裝置930。
在步驟S975中,D2D協助裝置930開始進行封包中繼。所謂的D2D協助裝置930所進行的「封包中繼」是指,以使用者裝置D1傳送封包給D2為例做說明,由該使用者裝置D1所傳出的封包的來源IP位址為D1_ID,而目標IP位址為H_ID。當D2D協助裝置930接收到此封包時,D2D協助裝置930將此封包的來源IP位址改為H_ID(亦即,D2D協助裝置930本身的辨別號碼),而目標IP位址則改為D2_ID;以及,D2D協助裝置930將更改過的封包(來源IP位址為H_ID,而目標IP位址為D2_ID)傳給使用者裝置D2。此外,如果有二個或更多個的D2D協助裝置用以封包中繼時,第一D2D協助裝置(較靠近傳送端)將此封包的來源IP位址改為H1_ID(亦即,第一D2D協助裝置本身的辨別號碼),而目標IP位址則改為H2_ID(亦即,第二D2D協助裝置的辨別號碼),並將修改後封包傳給下一個D2D協助裝置(較靠近接收端)。其餘的D2D協助裝置930亦依此精神來處理封包。
在步驟S980中,D2D通訊管理裝置950發出連線重建指令與功率調整指令(包括使用者裝置D1的辨別號碼D1_ID、使用者裝置D2的辨別號碼D2_ID,與D2D協助裝置930的辨別號碼H_ID)給使用者裝置D1、使用者裝置D2與D2D協助裝置930。
在步驟S985中,回應於D2D通訊管理裝置950所發出的連線重建指令與功率調整指令,使用者裝置D1、使用者裝置D2與D2D協助裝置930進行D2D連線重建以及功率調整。亦即,將D2D連線(D1→D2)重建為D2D連線(D1→H)與D2D連線(H→D2),D2D連線(D2→D1)重建為D2D連線(D2→H)與D2D連線(H→D1)。
於步驟S990A與S990B中,經過連線重建後,使用者裝置D1可跟D2D協助裝置930進行D2D通訊,而使用者裝置D2可跟D2D協助裝置930進行D2D通訊。
在一實施例中,步驟S965-S990B可視為是第3圖的步驟S34的細部內容。
此外,本案第9圖(D2D協助裝置當成封包中繼裝置)的無線通訊系統900未包括功率控制裝置(亦即,功率控制功能可能由基地台、及/或D2D通訊管理裝置850,及/或使用者裝置D1及/或D2所執行),但在本案其他可能實施例中,當D2D協助裝置當成封包中繼裝置時,無線通訊系統可以包括獨立的功率控制裝置,此亦在本案精神範圍內。
此外,第8圖與第9圖的步驟亦可跟第3圖的步驟組合,此皆在本案精神範圍內。例如,步驟S810A-S855及/或步驟S910A-S955可視為第3圖的步驟S31的前置步驟;以及,如上述,步驟S865-S890B及/或步驟S965-S990B可視為是第3圖的步驟S34的細部內容。
現請參考第10圖,其顯示根據本案一實施例之D2D通訊管理裝置1000之功能方塊圖。D2D通訊管理裝置1000包括:干擾連線辨別單元1010、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1020、功率調整單元1030(其為選擇性元件)、D2D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1040、D2D連線重建單元1050與資訊維護單元1060。干擾連線辨別單元1010、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1020、功率調整單元1030(其為選擇性元件)、D2D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1040、D2D連線重建單元1050及/或資訊維護單元1060可以是硬體方式或軟體方式實施。如果干擾連線辨別單元1010、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1020、功率調整單元1030(其為選擇性元件)、D2D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1040、D2D連線重建單元1050及/或資訊維護單元1060以硬體方式實施的話,則干擾連線辨別單元1010、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1020、功率調整單元1030(其為選擇性元件)、D2D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1040、D2D連線重建單元1050與資訊維護單元1060可以是獨立式或整合式的電路、晶片或電路板,並彼此互相耦接。如果干擾連線辨別單元1010、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1020、功率調整單元1030(其為選擇性元件)、D2D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
元1040、D2D連線重建單元1050及/或資訊維護單元1060以軟體方式實施的話,則如果干擾連線辨別單元1010、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1020、功率調整單元1030(其為選擇性元件)、D2D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1040、D2D連線重建單元1050及/或資訊維護單元1060可以是程式碼(可選擇性的儲存在記憶體、硬碟、固態硬碟等揮發或非揮發記憶裝置中),並由一處理器執行該(或該些)程式碼。
干擾連線辨別單元1010用以根據D2D通訊的傳送端與接收端的位置資訊,及通道品質資訊,來判斷哪(些)D2D連線屬於「干擾連線」,其細節如上所述。
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1020則從該(些)「干擾連線」中選擇出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其細節如上所述。
功率調整單元1030調整使用者裝置及/或D2D協助裝置的傳輸功率,其細節如上所述。
D2D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1040選擇「目標D2D協助裝置群組」,其細節如上所述。
D2D連線重建單元1050將「目標干擾連線」重建為多重跳接D2D連線,其細節如上所述。
資訊維護單元1060維護進行中的一或複數個D2D通訊的個別傳送端的個別位置資訊與個別接收端的個別位置資訊,及一或複數個D2D通訊的個別通道品質資訊。
在本案上述實施例,透過佈建D2D協助裝置,當出
現連線干擾時,D2D通訊管理裝置可以選擇D2D協助裝置群組,將長距離D2D連線(干擾較大)轉成多重跳接D2D連線(每條多重跳接D2D連線的傳輸距離較短,干擾也較低),以降低對其他D2D連線的干擾。
本案上述實施例可降低D2D通訊干擾,透過轉換通訊距離較長的D2D連線為多重跳接D2D連線,以減少該長通訊距離D2D連線的干擾範圍。故而,透過本案實施例,在無線通訊系統可允許更多的D2D連線來同時間傳輸,增加通訊效能。
綜上所述,雖然本案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案。本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案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案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4)
-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包括:對於複數個無線通訊連線,決定至少一干擾連線;找出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包括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根據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對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個別干擾改善,由一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從該至少一干擾連線中選擇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其中,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具有最佳干擾改善情況;以及對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決定該至少一干擾連線之該步驟包括:建立一第一方向性連線干擾表,以指示該些無線通訊連線之個別干擾數量;以及根據該些無線通訊連線之個別干擾數量是否超過或等於一干擾數量門檻值,以各別決定該些無線通訊連線是否為該干擾連線,其中,該第一方向性連線干擾表根據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各別傳送端與各別接收端的各別位置資訊,或個別通道品質資訊而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找出 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之該步驟包括:根據該干擾連線的一第一傳輸範圍與該干擾連線的一反向連線的一第二傳輸範圍,從複數個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中選擇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根據被選的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該干擾連線的該傳送端與該干擾連線的該接收端,來組成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根據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建立一第二方向性連線干擾表;以及對於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計算一第一干擾改善因子,其中,該第一干擾改善因子有關於一第一連線無干擾比例與一第二連線無干擾比例,該第一連線無干擾比例有關於在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其餘總無線通訊連線中,未被該干擾連線造成干擾的一第一比例,以及該第二連線無干擾比例有關於在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其餘總無線通訊連線中,在考量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之後,未被該干擾連線造成干擾的一第二比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選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之該步驟包括: 從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中選擇具有一第一最大干擾改善因子的一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根據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來選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與其反向無線通訊連線;以及從該反向無線通訊連線的至少一第二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中選擇具有一第二最大干擾改善因子的一第二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如果在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之中,同時有兩個或以上的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實質上具有該第一最大干擾改善因子的話,則根據所包括的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的數量來選擇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當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包括複數個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時,被選的該些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依照一連線方向呈方向性排列,該連線方向為從該干擾連線的該傳送端至該干擾連線的該接收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根據該干擾連線的該傳送端、被選的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與該干擾連線的該接收端之間的一總信號傳輸距離,來組成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對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之該步驟包括:根據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重建;以及根據該第二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的該反向無線通訊連線重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其中,對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之該步驟包括: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重建成一第一多重跳接無線通訊連線與一第二多重跳接無線通訊連線,其中,該第一多重跳接無線通訊連線有關於該傳送端與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該第二多重跳接無線通訊連線有關於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與該接收端。
-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包括:至少兩使用者裝置,形成一第一無線通訊連線;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以及一無線通訊管理裝置,無線耦接至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判斷該第一無線通訊連線是否為一干擾連線;當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判斷該第一無線通訊連線為該干擾 連線時,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判斷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是否可用於改善該干擾連線的干擾情況;當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判斷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可用於改善該干擾連線的干擾情況時,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下令重建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之間的該第一無線通訊連線,以讓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之間形成多重跳接連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發出一無線通訊通知、個別位置資訊或一通道品質資訊給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維護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的該個別位置資訊與該通道品質資訊;以及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根據一第二無線通訊連線之一通道品質資訊,判斷該第一無線通訊連線是否干擾該第二無線通訊連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更包括一功率控制裝置,無線耦接至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發出一啟動信號中繼信號給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進行信號中繼;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發出一功率調整請求給該功率控制裝 置,該功率調整請求包括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的個別辨別號碼;以及該功率控制裝置調整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的個別功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發出一啟動封包中繼信號給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進行封包中繼;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發出一連線重建指令與一功率調整請求給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該功率調整請求包括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的個別辨別號碼;以及回應於該無線通訊管理裝置所發出的該連線重建指令與該功率調整請求,該至少兩使用者裝置與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進行連線重建以及功率調整。
- 一種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包括:一干擾連線辨別單元,對於複數個無線通訊連線,決定至少一干擾連線;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找出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包括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一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根據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 裝置群組對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個別干擾改善,從該至少一干擾連線中選擇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以及一無線通訊連線重建單元,對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進行連線重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其中,該干擾連線辨別單元:建立一第一方向性連線干擾表,以指示該些無線通訊連線之個別干擾數量;以及根據該些無線通訊連線之個別干擾數量是否超過或等於一干擾數量門檻值,以各別決定該些無線通訊連線是否為該干擾連線,該第一方向性連線干擾表根據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各別傳送端與各別接收端的各別位置資訊,或個別通道品質資訊而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根據該干擾連線的一第一傳輸範圍與該干擾連線的一反向連線的一第二傳輸範圍,從複數個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中選擇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根據被選的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該干擾連線的該傳送端與該干擾連線的該接收端,來組成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根據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建立一第二方向 性連線干擾表;以及對於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計算一第一干擾改善因子,其中,該第一干擾改善因子有關於一第一連線無干擾比例與一第二連線無干擾比例,該第一連線無干擾比例有關於在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其餘總無線通訊連線中,未被該干擾連線造成干擾的一第一比例,以及該第二連線無干擾比例有關於在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其餘總無線通訊連線中,在考量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之後,未被該干擾連線造成干擾的一第二比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其中,該目標干擾連線選擇單元:從該至少一干擾連線的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中選擇具有一第一最大干擾改善因子的一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根據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來選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與其反向無線通訊連線;以及從該反向無線通訊連線的至少一第二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中選擇具有一第二最大干擾改善因子的一第二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其中, 如果在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之中,同時有兩個或以上的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實質上具有該第一最大干擾改善因子的話,則該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根據所包括的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的數量來選擇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其中,當該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所選擇的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包括複數個無線通訊協助裝置時,被選的該些無線通訊協助裝置依照一連線方向呈方向性排列,該連線方向為從該干擾連線的該傳送端至該干擾連線的該接收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其中,根據該干擾連線的該傳送端、被選的該至少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與該干擾連線的該接收端之間的一總信號傳輸距離,該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選擇單元組成該至少一第一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連線重建單元:根據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重建;以及根據該第二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的該反向無線通訊連線重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其中,該無線通訊連線重建單元:將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重建成一第一多重跳接無線通訊連線與一第二多重跳接無線通訊連線,其中,該第一多重跳接無線通訊連線有關於該傳送端與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該第二多重跳接無線通訊連線有關於該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與該接收端。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更包括:一資訊維護單元,維護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個別傳送端的個別位置資訊,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個別接收端的個別位置資訊與該些無線通訊連線的個別通道品質資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無線通訊管理裝置,更包括:一功率控制單元,發出一功率調整請求給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的個別傳送端、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的個別接收端,以及一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該功率調整請求包括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的個別傳送端的個別辨別號碼、該至少一目標干擾連線的個別接收端的個別辨別號碼,以及一第一目標無線通訊協助裝置群組的個別辨別號碼。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41825A TWI622314B (zh) | 2016-12-16 | 2016-12-16 | 無線通訊方法、裝置與系統 |
US15/383,652 US10271262B2 (en) | 2016-12-16 | 2016-12-19 | Device-to-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ata transmiss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5141825A TWI622314B (zh) | 2016-12-16 | 2016-12-16 | 無線通訊方法、裝置與系統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22314B true TWI622314B (zh) | 2018-04-21 |
TW201824939A TW201824939A (zh) | 2018-07-01 |
Family
ID=62562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41825A TWI622314B (zh) | 2016-12-16 | 2016-12-16 | 無線通訊方法、裝置與系統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71262B2 (zh) |
TW (1) | TWI62231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064500B2 (en) * | 2019-11-19 | 2021-07-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ation of helper UE group based in part on sidelink channel diversity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089023A1 (en) * | 2011-10-05 | 2013-04-11 | Won Jae SHIN | Relay node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a multi-hop network |
WO2014209794A1 (en) * | 2013-06-28 | 2014-12-31 | Intel Corporation | Device-to-device contention management scheme for mobile broadband network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751777B2 (en) * | 2007-09-14 | 2010-07-06 | Intel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KR101018571B1 (ko) * | 2008-12-30 | 2011-03-03 |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기회적 중계 기법을 이용한 협력 다이버시티 방법 및 협력 다이버시티 시스템 |
WO2012060995A2 (en) | 2010-11-01 | 2012-05-10 | Michael Luna | Distributed cach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of content delivered for a mobile application over a long-held request |
US8670357B2 (en) * | 2011-01-19 | 2014-03-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s |
US8767895B2 (en) * | 2011-01-25 | 2014-07-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ased on interfering link IL signal quality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devices |
WO2013125228A1 (en) * | 2012-02-24 | 2013-08-29 | Nec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9445422B2 (en) | 2012-05-25 | 2016-09-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for D2D system |
US20130336230A1 (en) | 2012-06-14 | 2013-12-19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portunistic offloading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s to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JP2016528814A (ja) | 2013-07-29 | 2016-09-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シグナリング構成方法、d2dディスカバリ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
US9603127B2 (en) * | 2013-11-08 | 2017-03-2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5451338B (zh) | 2014-08-07 | 2019-05-21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降低d2d带内干扰对蜂窝传输的影响的方法 |
CN105188020B (zh) | 2015-08-31 | 2019-01-1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D2d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US10271273B2 (en) * | 2016-04-29 | 2019-04-23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 Radio relay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servation under dynamic channel conditions |
-
2016
- 2016-12-16 TW TW105141825A patent/TWI622314B/zh active
- 2016-12-19 US US15/383,652 patent/US1027126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089023A1 (en) * | 2011-10-05 | 2013-04-11 | Won Jae SHIN | Relay node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a multi-hop network |
US8948079B2 (en) * | 2011-10-05 | 2015-02-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elay node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a multi-hop network |
WO2014209794A1 (en) * | 2013-06-28 | 2014-12-31 | Intel Corporation | Device-to-device contention management scheme for mobile broadband network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176849A1 (en) | 2018-06-21 |
US10271262B2 (en) | 2019-04-23 |
TW201824939A (zh) | 2018-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95326B (zh) | 一种无线耳机的通信方法、无线耳机及无线耳塞 | |
US7489932B2 (en) | Channel assignments within a mesh network | |
WO2020147627A1 (zh) | 链路选取方法及相关装置 | |
JP3066326B2 (ja) | 無線情報通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
JP3890017B2 (ja) | 公衆交換電話網およびセルラ・ネットワークに接続されたアドホック・ピア・ツー・ピア移動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 |
TW390069B (en) | Dual mode symmetric/asymmetric communication control system | |
TWI387386B (zh) | 用以轉發呼叫之方法及裝置 | |
US20070286149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ccess point apparatus | |
WO2020164596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8521851A (zh) |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EP3082271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bea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uses a plurality of antennas | |
JP2007500988A (ja) | Tddcdmaにおいてp2p通信をサポート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5430633A (zh) | 一种确定中继节点的方法及设备 | |
JP2011024228A (ja) | シームレスローミング | |
JP2008048416A (ja)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チャネル割り当て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JP2008503188A (ja) | セルラーバックホールのコストを低減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TW200405697A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wireless switching | |
WO2011137760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
TWI679914B (zh) | 節點設備、封包轉發方法及應用其的網格網路系統 | |
JP2007521707A (ja) | Utranトランスポート・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マクロダイバーシチを扱う装置および方法 | |
JP2005323373A (ja) |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動的チャネル割り当て | |
JP7301849B2 (ja) |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中継ノード | |
JP2010532615A (ja) | データと地図情報を非同期に送信するデータ送信システム | |
TWI622314B (zh) | 無線通訊方法、裝置與系統 | |
CN109450513A (zh) | 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协作多中继系统传输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