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TWI509857B -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於製造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於製造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9857B
TWI509857B TW101148333A TW101148333A TWI509857B TW I509857 B TWI509857 B TW I509857B TW 101148333 A TW101148333 A TW 101148333A TW 101148333 A TW101148333 A TW 101148333A TW I509857 B TWI509857 B TW I5098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light
plane
interconnect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8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5012A (zh
Inventor
Tomoaki Sawabe
Tomio Ono
Keiji Sugi
Shintaro Enomoto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1345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5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98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98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L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BEING PORTABLE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ATION
    • F21L4/00Electric lighting devices with self-contained electric batteries or ce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10K50/814Anodes combined with auxiliary electrodes, e.g. ITO layer combined with metal lin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10K50/822Cath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於製造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方法 相關申請案之對照
此申請案係根據2012年1月17日所申請之在前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2-007139號,且主張該申請案之優先權;該申請案的全部內容將結合於本文中以供參考。
大致地,在本文中所敘述之實施例有關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以製造該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近來,針對做為扁平光源之用途,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已漸引起注意。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有機薄膜係設置在兩個電極之間。藉由施加電壓至有機薄膜而注入電子及電洞,以致使它們可復合,則激子會被產生。當激子係輻射性地去激活時,則光可被發射出且被使用。
由於諸如細薄、輕便、及大面積表面發射之其特性,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係預期以發現尚無法透過習知之照明裝備及光源而予以實現的應用。
依據一實施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第一電極;互連層;第二電極;有機發光層;及光散射層。第一電極 具有主表面且包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係在與主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第一部分,且第三部分係在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第一部分。第一電極係光透射性的。互連層延伸於與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互連層係光反射性的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互連層具有高於第一電極之導電率的導電率。當被投射至該平面時,第三部分覆蓋互連層。當投射至該平面時,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並不覆蓋互連層。第二電極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第二電極覆蓋第二部分且並不覆蓋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第二部分與第二電極之間。光散射層包含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第五部分係在與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中被配置以第四部分。第二部分係設置在第四部分與第二電極之間。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第五部分覆蓋互連層。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光散射層並不覆蓋第一部分。
依據另一實施例,照明設備包含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電源供應單元。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第一電極、互連層、第二電極、有機發光層、及光散射層。第一電極具有主表面且包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係在與主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第一部分,且第三部分係在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第一部分。第一電極係光透射性的。互連層延伸於與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互連層係光反射性的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互連層具有高於第一電極之導電率的導電率。當被投射至該平面時,第三部 分覆蓋互連層。當被投射至該平面時,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並不覆蓋互連層。第二電極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第二電極覆蓋第二部分且不覆蓋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第二部分與第二電極之間。光散射層包含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第五部分係在與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中被配置以第四部分。第二部分係設置在第四部分與第二電極之間。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第五部分覆蓋互連層。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光散射層並不覆蓋第一部分。電源供應單元係電性連接至互連層及第二電極,且係組構用以經由互連層、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而供應電流,該電流通過有機發光層。
依據另一實施例,方法係揭示用以製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該方法包含製備一工件。該工件包含:第一電極,具有主表面且包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係在與主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第一部分,且第三部分係在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第一部分,第一電極係光透射性的;互連層,延伸於與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互連層係光反射性的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並具有高於第一電極之導電率的導電率,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第三部分覆蓋互連層,且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並不覆蓋互連層;第二電極,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第二電極覆蓋第二部分且並不覆蓋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第二部分與第二電極之間,該工件具有與該平面平行的處理表面。該方 法可包含藉由使用互連層及第二電極做為遮罩之曝光處理,而形成光散射層於處理表面上。光散射層包含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第五部分係在與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中被配置以第四部分。第二部分係設置在第四部分與第二電極之間。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第五部分覆蓋互連層。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光散射層並不覆蓋第一部分。
各種實施例將參照附圖而被敘述於下文中。
圖式係示意的或概念的,以致使組件之各者的厚度與寬度間之關係以及組件間之尺寸比例並非一直係寫實的。甚至相同的組件可在不同的圖式中以不同的尺寸或比例予以表示。
在說明書及圖式中,相同的參考符號係在實例中給定至相同的組件,且在相同的組件上之詳細說明將予以適當地省略。
(第一實施例)
第1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橫剖面視圖。
第2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平面視圖。第1圖係沿著第2圖之線A1-A2所取得的橫剖面視圖。
該等圖式藉由擴大此裝置的一部分而描繪依據實施例之有機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如第1圖及第2圖中所示,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 光裝置110包含第一電極10、第二電極20、互連層31、有機發光層40、及光散射層51。
第一電極10具有第一主表面10a及第二主表面10b。第二主表面10b係與第一主表面10a相對。第一電極10係光透射性的。例如,第一電極10可係透明電極。
在此實例中,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進一步包含透光基板80。基板8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與光散射層51之間。
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的一方向係取為X軸方向。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且與X軸垂直的方向係取為Y軸方向。與X軸及Y軸垂直的方向係取為Z軸方向。Z軸方向對應第一電極10的厚度方向。
互連層31延伸於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的平面中。也就是說,互連層31延伸於XY平面中。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第一電極10具有不覆蓋互連層31的部分。
例如,互連部分30係設置包含導電性互連層31。互連層31係設置在除了互連層非形成區32中之外。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互連層非形成區32覆蓋第一電極1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互連層31覆蓋第一電極10的一部分。互連層31係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10。例如,互連層31係狀似帶狀物或格柵結構,而延伸於XY平面中。
如第2圖中所示,在此實例中,互連層31係成帶狀。然而,如稍後所敘述地,互連層31可具有任意圖案形 狀。互連層31具有高於第一電極10的導電率。互連層31係光反射性的。互連層31可係例如,金屬電極。互連層31作用成為輔助電極,而被組構用以傳送電流流過第一電極10。在此實例中,互連層31係設置於第一電極10上。互連層31可被設置在第一電極10的下面。互連層31係配置用以暴露第一電極10的至少一部分。
互連層31具有比第一電極10更高的光學反射率。在此申請案的說明書中,具有比第一電極10更高的光學反射率之狀態係稱作光反射性的。絕緣層(未顯示)可被設置在互連層31的上方表面及側表面之上。
第二電極20面向第一電極10的第一主表面10a。第二電極20係光反射性的。也就是說,第二電極20具有比第一電極10更高的光學反射率。
第一電極10具有比互連層31及第二電極20更高的光學透射比。在此說明書中,具有比互連層31及第二電極20更高的光學透射比係稱作光透射性的。也就是說,基板80具有比互連層31及第二電極20更高的光學透射比。
第二電極20具有導電性部分21。導電性部分21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導電性部分21覆蓋一區域之至少一部分,而該區域並不覆蓋互連層31。也就是說,導電性部分21係設置在除了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中之外。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係至少設置在並不覆蓋互連層31的該區域之一 部分中。在第二電極20中,例如,係設置複數個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導電性部分21係設置在除了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之外的區域中。
如第2圖中所示,在此實例中,第二電極20的導電性部分21係狀似帶狀物。然而,如稍後所敘述地,第二電極20的導電性部分21可具有任意的圖案形狀。
有機發光層4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的第一主表面10a與第二電極20之間。
第一電極10係設置在光散射層51與第二電極20之間。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光散射層51具有覆蓋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的部分。也就是說,光散射層51係由於互連層31及第二電極20而面向光反射性部分。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光散射層51係設置在除了不覆蓋互連層31或導電性部分21的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中之外。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光散射層51不被設置在覆蓋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的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中。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光散射層51不被設置在覆蓋互連層非形成區32的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中。
例如,設置光散射部分50。光散射部分50具有光散射層51。非散射部分52係設置於其中光散射層51並未被設置的區域中。非散射部分52的光散射性能係低於光散射層51之該者。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光散射層51具有覆蓋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的部分。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非散射部分52覆蓋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 之至少一部分及互連層非形成區32之至少一部分。
也就是說,如第1圖及第2圖中所示,第一電極10包含第一部分10p、第二部分10q、及第三部分10r。第二部分10p係在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的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第一部分10p。第三部分10r係在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第一部分10p。
互連層31延伸於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的平面中。互連層31係光反射性的,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10。互連層31具有高於第一電極10之導電率的導電率。當被投影至平面時,第三部分10r覆蓋互連層31。當被投影至平面時,第一部分10p及第二部分10q不覆蓋互連層31。
第二電極20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平面時,第二電極20覆蓋第二部分10q,且並不覆蓋第一部分10p及第三部分10r。
有機發光層40係設置在第二部分10q與第二電極20之間。
光散射層51包含第四部分50p及第五部分50q。第五部分係在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的方向中被配置以第四部分50q。第二部分10q係設置在第四部分50p與第二電極20之間。當被投影至平面時,第五部分50q覆蓋互連層31。當被投影至平面時,光散射層51並不覆蓋第一部分10p。
在其中設置基板80之此實例中,光散射層51係部分 地設置在基板80的主表面上。光散射層51具有與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實質相同的形狀。實施例並未受限於其;當層51被投影至XY平面時,光散射層51的邊緣可在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之邊緣的外側或內側。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非散射部分52覆蓋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之至少一部分及互連層非形成區32之至少一部分,以致使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變成光透射性。
如第1圖中所示,其中第一電極10與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彼此互相面向之部分的有機發光層40提供發光區44。由發光區44所產生之所發射出的光45經由第一電極10及光散射層51而自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發出。發射出的光45的一部分係由第二電極20所反射,且經由第一電極10及光散射層51而發出。該等光的一部分經由非散射部分52而發出。藉由提供光散射層51,可改變所發射出的光45之路徑,用以減少可能會透過例如,全反射,而折返至裝置內的光,藉以致能有效率的光提取。
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中,自外部所進入的外部光46通過第二電極20的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互連層非形成區32、及第一電極10。在此方式中,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可透射入射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上的外部光46,而發射出所發射出的光45。
因為非散射部分52(例如,其中光散射層51並未被設置的部分)覆蓋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及互連層非形 成區32,所以當外部光46通過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互連層非形成區32、及第一電極10時,其並不被實質地散射。因而,可藉由使用穿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外部光46而形成影像。也就是說,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係光透射性的。
藉由提供光散射層51於其中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光反射性之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彼此互相覆蓋的位置處,可散射在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處之鏡面反射光。從而,可抑制外部光的反射影像被視覺地辨識。
在此方式中,光散射層51改變其中自有機發光層40所發射出的光行進之方向。光散射層51可散射由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所反射的光。光散射層51可散射入射在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的至少一者之上的外部光46。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覆蓋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且不覆蓋光散射層51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一部分係透明的。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覆蓋互連層非形成區32且不覆蓋光散射層51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另一部分係透明的。
如上述,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係光透射性的(透明的)。因此,背景影像可經由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而被視覺地辨識。在此情況中,例如,若外部光係由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所鏡面反射時,則觀察者本身之影像受到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所反射,以致使生成的影像可由觀察者所視覺地辨識。也就是說,會產 生外部影像的反射影像。其將使背景影像的可見度大大地劣化。
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可透射光,且同時抑制反射的影像被形成,而藉以獲得背景影像的高可見度。
在此方式中,依據實施例,可提供光透射性及實用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依據實施例,可獲得高的發光效率。當施加該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至照明設備時,其照明功能及用以透射背景影像的其他功能可致能各種新的應用。
例如,有機EL(電致發光)顯示裝置可具有其中複數個像素(發光區)被設置,且光透射區係設置在像素之間的組態。在此情況中,可藉由使用例如,圓形偏光板,而抑制由於反射電極的反射。然而,圓形偏光板的使用會減低透射比及透明度,且亦使發光效率劣化。若設置光散射層以降低光透射式有機EL顯示裝置中之反射影像的形成時,則會產生其中使有效解析度在複數個像素之中劣化的問題。
另一方面,當使用諸如圓形偏光板之光學層以抑制反射影像被形成於使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照明設備之中時,透射比及發光效率會減低,而藉以使可用性劣化。進一步地,與提供不同的光發射以供不同像素之用的顯示裝置相較地,在照明設備中之光散射層51的使用並不會在解析度的劣化中引起問題。在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中,藉由使用光散射層51,可獲得實用的照明功 能及背景影像透射比功能,且同時抑制反射影像的形成。
進一步地,有機EL顯示裝置具有小尺寸的像素,且因此,在像素中之透明電極的電位中,不具有明顯之掉落的問題。
另一方面,若將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施加至大面積的照明設備時,則由於第一電極10之電阻所造成的電位掉落,發射光亮度會變成不均勻。在此情況中,於實施例中,係提供低電阻的互連層31至第一電極10且抑制電位掉落。若互連層31係由金屬所形成,用以提供低電阻的互連層31時,則鏡面反射會在互連層31之上產生。
在實施例中,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光散射層51具有覆蓋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的部分。其將抑制由於面向發光區44的第二電極20之反射影像的形成,以及由於互連層31之反射影像的形成。
第3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平面視圖。
已被敘述的第1圖及第2圖描繪第3圖中所描繪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之部分PA的組態。
如第3圖中所示,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具有第一電極10、連接至第一電極10的互連部分30、及面向第一電極10的第二電極20。在此實例中,有機發光層40被省略。如沿著Z軸所觀視,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出現為例如,方形(例如,矩形)。方形的各側邊係例如,約不小於20毫米且不大於2000毫米。例如,與 XY平面平行之第一電極10的寬度係不小於20毫米且不大於2000毫米。例如,與XY平面平行之第一電極10的寬度係不小於50毫米。
第4A圖及第4B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平面視圖。
第4A圖顯示第二電極20之圖案形狀的實例。第4B圖顯示互連部分30之圖案形狀的實例。在第4A圖及第4B圖中所示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部分PA對應第1圖及第2圖中所描繪的部分。
如第4A圖中所示,在此實例中,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係狀似帶狀物。在此實例中,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沿著Y軸方向延伸。在實施例中,其中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延伸的方向係任意的。
如第4B圖中所示,在此實施例中,互連部分30係狀似帶狀物。在此實例中,互連部分30沿著Y軸方向延伸。在實施例中,其中互連部分30延伸的方向係任意的。
在實施例中,若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係帶狀且互連部分30係帶狀時,在其中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之帶狀物延伸的方向與其中互連部分30之帶狀物延伸的方向之間的關係係任意的。其中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之帶狀物延伸的方向係與其中互連部分30之帶狀物延伸的方向平行或不平行(傾斜或垂直)。稍後,將敘述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之圖案及互連部分30之圖案的實例。
下文將敘述包含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中之該等層的實例。
第5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一部分的概略橫剖面視圖。
如第5圖中所示,有機發光層40包含發光部分43。進一步地,有機發光層40可視需要地包含第一層41及第一層42的至少一者。發光部分43發射出包含可見光之波長的光。第一層41係設置在發光部分43與第一電極10之間。第二層42係設置在發光部分43與第二電極20之間。
做為發光部分43的材料,例如,可使用Alq3 (參(8-羧基喹啉)鋁)、F8BT(9,9-二辛基芴-苯并噻唑共聚物)、及PPV(聚對苯乙炔)。發光部分43可由包含基質材料及將被添加至基質材料之摻雜物的混合材料所製成。做為基質材料,例如,可使用CBP(4,4’-N,N’-雙-二咔唑聯苯)、BCP(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鄰二氮菲)、TPD(4,4’-雙[N-(3-甲苯基)-N-苯胺基]聯苯)、PVK(聚乙烯咔唑)、及PPT(聚(3-苯噻吩))。做為摻雜物材料,例如,Flrpic(銥(III)雙(4,6-二氟苯)吡啶基-N,C2’-甲基吡啶、Ir(ppy)3 (參(2-苯吡啶)銥)、及Flr6(雙(2,4-二氟苯吡啶基)-肆(1-吡唑基)硼酸銥(III)。
第一層41作用成為例如,電洞注入層。第一層41作用成為例如,電洞傳輸層。第一層41可具有例如,包含 作用成為電洞注入層之層及作用成為電洞傳輸層之層的堆疊結構。第一層41可包含除了作用成為電洞注入層之層及作用成為電洞傳輸層之層之外的另一層。
第二層42作用成為例如,電子注入層。第二層42可包含例如,作用成為電子傳輸層之層。第二層42可具有例如,包含作用成為電子注入層之層及作用成為電子傳輸層之層的堆疊結構。第二層42可包含除了作用成為電子注入層之層及作用成為電子傳輸層之層之外的另一層。
例如,有機發光層40發射出包含可見光波長的光。例如,由有機發光層40所發射出的光係實質地白色的光。也就是說,由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所發射出的光係白光。如在此所稱謂的〝白光〞係在彩色中實質地白色,且包含例如,以紅色為基礎、以黃色為基礎、以綠色為基礎、以藍色為基礎、及以紫色為基礎的白色光。
第一電極10包含氧化物,該氧化物包含選自包括例如,In、Sn、An、及Ti之組群的其中至少一元素。第一電極10可由例如,銦錫氧化物(ITO)膜所形成。第一電極10作用成為例如,陽極。
第二電極20包含例如,鋁及銀之至少一者。例如,第二電極20係由鋁膜所形成。進一步地,第二電極20可由銀和鎂之合金所製成。鈣可被添加至此合金。第二電極20作用成為例如,陰極。
互連部分30包含包括例如,Mo、Ta、Nb、Ni、及Ti之組群的其中至少一者。互連部分30可係例如,包含 選自此組群之元素的混合膜。互連部分30可係包含該等元素的堆疊膜。互連部分30可係例如,Nb/Mo/Al/Mo/Nb的堆疊膜。互連部分30作用成為輔助電極,其抑制在例如,第一電極10處的電位掉落。互連部分30可作用成為被組構用以供應電流之引線電極。
基板80可由例如,玻璃基板或樹脂基板所製成。
第6A圖至第6D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之概略橫剖面視圖。
該等圖式描繪光散射部分50的組態。
如第6A圖中所示,光散射部分50包含樹脂層55及分散於樹脂層55中的複數個粒子56。樹脂層55係由例如,聚矽氧烷基聚合物所製成。然而,樹脂層55的材料係任意的。粒子56可係例如,矽氧粒子及聚苯乙烯粒子之至少一者。然而,粒子56的材料係任意的。粒子56的直徑係例如,不小於0.2微米且不大於100微米。樹脂層55的厚度係例如,不小於0.2微米且不大於100微米。
樹脂層55的折射係數與粒子56的該者之間的差異之絕對值應較佳地例如,不小於0.1,且更佳地,不小於0.2。若樹脂層55的折射係數與粒子56的該者之間的差異之絕對值變小時,則散射特徵會降低。藉由設定折射係數中之差異的絕對值不小於0.1,可獲得足夠的散射性能。粒子56可被成形為類似於球狀物(包含變平的球狀物)、多面體、及針狀物。
例如,樹脂層55的折射係數係相等於基板80的該者 。樹脂層55的折射係數與基板80的該者之間的差異之絕對值係小於0.2。樹脂層55係透明的。
如第6B圖中所示,在光散射部分50中,複數個粒子56可被設置成彼此互相接觸。
如第6C圖中所示,在光散射部分50中,可暴露出粒子56之一部分的表面。
如第6D圖中所示,做為光散射部分50,可使用具有不規則物被形成於其表面上的透明層57。例如,做為光散射部分50,可使用具有諸如微透鏡層、溝槽層、或角錐層之任意的不規則物被形成於其表面中的透明層57。透明層57可由聚矽氧烷基聚合物所製成。透明層57可包含諸如填料之除了樹脂外的成分。
光散射部分50係形成於例如,基板80的背面表面(相對於第一電極10之基板80的相反側表面)上。光散射部分50可藉由使用例如,諸如包含粒子56之樹脂層55的溶液之原料,而由諸如塗佈或印刷之方法所形成。例如,該方法可包含旋塗法、照相凹版印刷法、半月板塗佈法、毛細管塗佈法、及狹縫塗佈法。
如稍後將予以敘述地,光散射部分50可藉由使用第二電極20及互連部分30,而由自行對齊之方法所形成。
做為光散射部分50,可使用片狀物,其中微透鏡狀的或角錐狀的不規則物係部分地形成。其中形成不規則物的部分提供光散射層51,以及其中不形成不規則物的部分形成非散射部分52。在使用該片狀物的情中,對齊機 制係使用以對齊例如,基板80及此片狀物,使得它們可被彼此互相黏著。
光散射部分50可使用其中例如,其中粒子56被分散的樹脂層55係與具有微透鏡狀的或角錐狀的不規則物被部分地形成之片狀物堆疊的組態。
第7A圖及7B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平面視圖。
第7A圖顯示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的第二電極20之圖案形狀的實例。第7B圖顯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的互連層31之圖案形狀的實例。例如,第7A圖及7B圖中所示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之一部分的橫剖面視圖(沿線段A1-A2擷取)係與第1圖相同。
如第7A圖中所示,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中,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具有格柵組態。在此實例中,所設置在第二電極20之上的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之形狀係方形(矩形);然而,並未受限於方形,且係任意的。
進一步地,如第7B圖中所示,互連層31具有格柵組態。在此實例中,所設置在互連部分30之上的互連層非形成區32之形狀係方形(矩形);然而,並未受限於方形,且係任意的。
第8A圖及第8B圖係描繪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平面視態。
第8A圖顯示其中第二電極20係成帶狀之情況中的 組態,以及第8B圖顯示其中第二電極20係成格柵狀之情況中的組態。如第8A圖中所示,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沿著例如,Y軸方向延伸。在該方式中,第二電極20可包含複數個帶狀部分(第一圖案部分20p),其延伸於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的第一方向(在此情況中,Y軸方向)中。第二電極20之X軸方向的長度係取為寬度wx2。在複數個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中之二鄰接的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之X軸方向的中心至中心距離係取為節距px2。
如第8B圖中所示,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進一步具有沿著X軸方向延伸的部分(帶狀部分)。在該方式中,第二電極20可進一步包含沿著第二方向(在此情況中,X軸方向)延伸的複數個第二圖案部分20q,該第二方向係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且不與第一方向平行。沿著X軸方向延伸之第二電極20的部分(帶狀部分,第二圖案部分20q)之Y軸方向的長度係取為寬度wy2。在複數個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的上述部分(第二圖案部分20q)之Y軸方向中所鄰接的上述兩部分之Y軸方向的中心至中心距離係取為節距py2。
例如,寬度wx2及寬度wy2的至少一者係不小於1微米,且不大於2000微米。特定地,寬度wx2及寬度wy2的至少一者係不小於10微米。藉由設定寬度wx2及wx2不小於10微米,可使製造變成容易。寬度wx2及wy2係不大於500微米。藉由設定寬度wx2及wy2不大 於500微米,可使第二電極20變成較不顯著。例如,寬度wx2及wy2的至少一者係不小於10微米,且不大於200微米。
節距px2及py2的至少一者係不小於50微米,且不大於5000微米。
例如,節距px2及py2係設定為不小於400微米且不大於500微米,以及寬度wx2及wy2係設定為不小於40微米且不大於60微米。在此情況中,第二電極20可藉由光微影術及蝕刻法,而予以形成。
例如,節距px2及py2係設定為不小於800微米且不大於1000微米,以及寬度wx2及wy2係設定為不小於80微米且不大於120微米。在此情況中,第二電極20可藉由例如,沈積法(例如,真空蒸鍍法、濺鍍法、等等)而予以形成,且藉由金屬遮罩的使用而予以圖案化。
第9A圖及第9B圖係描繪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平面視圖。
第9A圖顯示其中互連層31係成帶狀之情況中的組態,以及第9B圖顯示其中互連層31係成格柵狀之情況中的組態。如第9A圖中所示,互連層31沿著例如,Y軸方向延伸。也就是說,互連層31具有沿著例如,Y軸方向延伸的帶狀部分。互連層31之X軸方向的長度係取為寬度wx3。在複數個互連層31中之二鄰接的互連層31之X軸方向的中心至中心距離係取為節點px3。
如第9B圖中所示,互連層31進一步具有沿著X軸 方向延伸的部分。沿著X軸方向延伸之互連層31的部分(帶狀部分)之Y軸方向的長度係取為寬度wy3。在複數個互連層31的上述部分中之上述兩鄰接部分的Y軸方向的中心至中心距離係取為節距py3。
例如,寬度wx3及寬度wy3的至少一者係不小於1微米,且不大於2000微米。特定地,寬度wx3及wy3的至少一者係不小於10微米。藉由設定寬度wx3及wy3不小於10微米,可使製造變成容易。進一步地,高度導電性互連層31可增強發射強度之同面均勻度。另一方面,寬度wx3及wy3係不大於500微米。藉由設定寬度wx2及wy2不大於500微米,可使互連層31變成較不顯著。例如,寬度wx3及wy3的至少一者係不小於10微米,且不大於200微米。
節距px3及py3的至少一者係設定為例如,不小於50微米,且不大於5000微米。
例如,節距px3及py3係設定為不小於400微米且不大於500微米,以及寬度wx3及wy3係設定為不小於40微米且不大於60微米。在此情況中,互連層31可藉由例如,光微影術及蝕刻法,而予以形成。
例如,節距px3及py3係設定為不小於800微米且不大於1000微米,以及寬度wx3及wy3係設定為不小於80微米且不大於120微米。在此情況中,互連層31可藉由例如,沈積法(例如,真空蒸鍍法、濺鍍法、等等)而予以形成,且藉由金屬遮罩的使用而予以圖案化。
在此實施例中,若第二電極20及互連部分30的圖案線寬變大(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層31變寬)時,則第二電極20及互連部分30可易於被觀察到,且係顯著的。若第二電極20及互連部分30係顯著時,則難以辨識背景影像。
本申請案的發明人已討論用以使第二電極20及互連部分30較不顯著的情形。在討論中所使用的取樣中,複數個帶狀Ag膜係設置在玻璃基板上。Ag膜對第二電極20及互連部分30。Ag膜具有被設定為200微米之恆定值的帶狀圖案節距(其對應節距py2及py3)。所使用的取樣具有被設定為在20微米與100微米間之可變值的Ag膜帶狀圖案寬度(其對應寬度wy2及wy3)。請注意的是,當Ag膜帶狀圖案的寬度係100微米時,孔徑比係50%。藉由設置白紙在取樣後面且設定取樣與觀察者間之距離為0.3米,則可獲得Ag膜帶狀圖案之可觀察到的最小寬度。觀察者具有1.2的視力,且係在螢光燈下的室內,當做評估環境。
因而,若複數個Ag膜帶狀圖案係不小於50微米時,則可觀察到它們為彼此互相分離;然而,若它們係不大於40微米(孔徑比:71%)時,則無法觀察到它們。也就是說,若它們係不大於40微米時,則可觀察到取樣的整體為具有減低之透射比的灰區。進一步地,若寬度係20微米(孔徑比:83%)時,則在其中設置帶狀圖案之區域的亮度與其他區域的該者之間的差異會減少,而產生 較小的不舒服感覺。
在此方式中,於實施例中,第二電極20的孔徑比(例如,其中複數個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被投影之XY平面的總面積相對於其中導電性部分21被投影之XY平面的面積之比例)係例如,不小於71%。進一步地,第二電極20的孔徑比係例如,不小於83%。藉由增強第二電極20的孔徑比,可增進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透射比。然而,若孔徑比增加時,發光區44的面積會減少。
同樣地,在實施例中,互連部分30的孔徑比係例如,不小於71%。互連部分30的孔徑比係例如,不小於83%。
在顯示裝置中,例如,若由觀察者所觀視之一像素的寬度之視角係不大於大約0.028度時,則像素變成不可見(無法區別)。此與上述結果實質地一致,亦即,當取樣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D係30厘米時,若寬度不大於40微米時,則不會看到帶狀圖案。
第10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特徵之圖形。
第10圖描繪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與觀察者間之距離D與其中不會觀察到圖案之圖案寬度wa之間的關係。其水平軸給定距離D,以及其垂直軸給定圖案寬度wa。圖案寬度wa對應最大寬度wx2、wy2、wx3、及wxy3。
如第10圖中所示,其中不會觀察到圖案的圖案寬度wa係與距離D成比例。當距離D係0.3米時,則圖案寬 度wa係40微米。當距離D係6米時,則圖案寬度wa係800微米。
在其中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係使用於照明之中的情況中,於相關聯的照明設備與使用者(觀察者)之間的距離D可予以各式各樣地改變。在實施例中,寬度wx2、wy2、wx3、及wy3係根據依據使用的距離D而被決定。
下文將敘述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使用之實例。雖然在下文中係假定其中使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情況,但可使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1。
第11A圖及第11B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使用狀態之概略視圖。
第11A圖對應其中發射出的光45係自有機發光層40所輻射出的狀態(照明狀態),以及第11B圖對應其中發射出的光45並未自其所輻射出的狀態(非照明狀態)。如該等圖式之中所示,在此實例中,第二電極20面向觀察者71,以及光散射層51面向物件72。
如第11A圖中所示,在照明狀態中,物件72係以發射出的光45予以照明。進一步地,外部光46的一部分係由第二電極20所反射,且到達觀察者71。外部光46的另外部分通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到達物件72、由物件72所反射、以及經由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到達觀察者71。例如,分別取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反射係數及透射比為Ro及To,以及取物件72的反射係數為Rb。 取發射出的光45之強度為Io,以及取外部光46之強度為Is。在此情況中,到達觀察者71的光之強度I係(Io+Is)RbTo+IsRo。
第11B圖中所示,在非照明狀態中,到達觀察者71的光之強度I係IsRbTo+IsRo。
第12A圖及第12B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另一使用狀態之概略視圖。
第12A圖對應照明狀態,以及第12B圖對應非照明狀態。如該等圖式之中所示,在此實例中,光散射層51面向觀察者71,以及第二電極20面向物件72。
如第12A圖中所示,在照明狀態中,發射出的光45朝向觀察者71發射出。然後,外部光46的一部分係由第二電極20所反射,且到達觀察者71。外部光46的另外部分通過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到達物件72、由物件72所反射、以及經由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到達觀察者71。例如,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之反射係數及透射比係分別取為Ro’及To’。到達觀察者71的光之強度係IsRbTo+Io+IsRo’。
如第12B圖中所示,在非照明狀態中,到達觀察者71的光之強度I係IsRbTo+IsRo’。
在此使用狀態中,於非照明狀態中,觀察者71可經由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而觀察到物件72。在照明狀態中,由於自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所發射出之發射出的光45,觀察者71發現難以看到物件72。
第13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橫剖面視圖。
第13圖係對應沿著第2圖、第4A圖、及第4B圖的線A1-A2所取得之橫剖面的橫剖面視圖。
如第13圖中所示,在依據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中,第二電極20係設置在基板80上,且有機發光層40係設置在第二電極20上。第一電極10係設置在有機發光層40上,且互連部分3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上。光散射部分50係設置在互連部分30及第一電極10的上方表面上。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亦提供光透射性有機電致發光裝置。而且,可提供互連部分30於有機發光層40上及第一電極10於互連部分30上。
第14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橫剖面視圖。
如第14圖中所示,在依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2a中,不規則物係形成在相對於第一電極10之基板80的相反側表面之一部分中。不規則物提供光散射層51,以及其中並未形成不規則物的部分提供非散射部分52。在此方式中,可使用基板80的至少一部分做為光散射部分50。
第15A圖至第15C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橫剖面視圖。
該等圖式係對應沿著第2圖、第4A圖、及第4B圖的線A1-A2所取得之橫剖面的橫剖面視圖。
如第15A圖中所示,在依據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中,光散射部分50係設置在基板80與第一電極10之間。在其中並未設置光散射層51的基板80與第一電極10之間的部分(非散射部分52)係設置透射層60,其可透射發射的光45。透射層60係由例如,透明樹脂、等等,所製成。透射層60係視需要地設置,且可予以省略。例如,在基板80之上,係設置光散射層51及透射層60。第一電極10係設置在其上,互連部分3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上,以及有機發光層40係設置在第一電極10上。第二電極20係設置在有機發光層40上。
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中,在形成由於反射之影像的反射電極(第二電極20)與光散射層51之間的距離減少。因而,即使用於視覺辨識之角度改變,亦不容易形成由於反射之影像。
如第15B圖中所示,在依據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a中,光散射部分50係設置在基板80與第一電極10之間。透射層60係設置使得光散射層51可被嵌入。也就是說,透射層60係設置至非散射部分52(在光散射層51之間)且在光散射層51與第一電極10之間。
如第15C圖中所示,在依據實施例之進一步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3b中,在面向第一電極10之基板80的表面上,係設置光散射部分50。也就是說,不規則物係形成於基板80的表面中,用以提供光散射層51。也就是說,至少一部分的基板80係使用做為光散射層51。透射層 60係設置在基板80與第一電極10之間。透射層60使不規則物變平。因此,例如,可穩定地形成第一電極10。
在此方式中,於實施例中,可各式各樣地改變其中堆疊該等電極及基板之該等層及順序。
第16A圖至第16C圖係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概略橫剖面視圖。
該等圖式係對應沿著例如,第2圖、第4A圖、及第4B圖的線A1-A2所取得之橫剖面的橫剖面視圖。
如第16A圖中所示,在參照第1A至1C圖所敘述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的組態中,依據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包含中間層63,其係設置在基板80與第一電極10之間(亦即,在光散射層50與第一電極10之間)。
中間層63包含高折射係數部分61及不規則結構部分62。高折射係數部分61係與第一電極10接觸。高折射係數部分61的折射係數係與第一電極10的該者幾乎相同。在高折射係數部分61的折射係數與第一電極10的該者之間的差異之絕對值係例如,不大於0.2。高折射係數部分61的折射係數係不小於1.8且不大於2.0。高折射係數部分61的折射係數係與有機發光層40的該者幾乎相同。高折射係數部分61具有用以使不規則結構部分62的表面變平之功能。
不規則結構部分62係與基板80接觸。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不規則結構部分62具有覆蓋互連層31及導 電性部分21的部分。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不規則結構部分62係設置成至少一部分的區域不覆蓋互連層31或導電性部分21。不規則結構部分62具有與例如,光散射層51實質相同的圖案形狀。
做為不規則結構部分62,可使用其中粒子被分散,及部分地具有微透鏡狀或角錐狀之不規則物的層被形成於其上之樹脂層的至少一者。
在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中,可取出在有機發光層40之內部及第一電極10之內部的至少一者所傳播的光。因此,可獲得高的發光效率。
如第16B圖中所示,在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a中,中間層63係設置在基板80與第一電極10之間,使得不規則物64係形成於對應中間層63之基板80表面的一部分中。不規則物64對應不規則結構部分62。而且,在此情況中,可取出在有機發光層40之內部及第一電極10之內部的至少一者所傳播的光。
如第16C圖中所示,在依據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4b中,不規則物64被形成,且進一步地,不規則物係在相對於第一電極10的基板80之相反側表面的一部分中形成,以致使該等不規則物可提供光散射層51,且其中不形成不規則物的部分可提供非散射部分52。
(第二實施例)
第17圖係描繪依據第二實施例之照明設備的概略視 圖。
如第17圖中所示,依據實施例之照明設備210包含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例如,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10)及電源供應單元201。
電源供應單元201係電性連接至互連部分30及第二電極20。電源供應單元201經由互連部分30、第一電極10、及第二電極20而供應通過有機發光層40的電流。
依據實施例之照明設備210可提供光透射性照明設備。
(第三實施例)
實施例有關用以製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實施例部分地對應用以製造照明設備的方法。
第18A圖至第18E圖係以處理的順序描繪依據第三實施例之用以製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之概略橫剖面視圖。
如第18A圖中所示,第一電極10係形成於例如,基板80上。互連部分30係形成於第一電極10上。互連部分30的圖案係使用例如,光微影術及蝕刻法,而予以形成。可使用藉由遮罩之使用而予以圖案化的膜沈積法(真空蒸鍍法,等等)。
如第18B圖中所示,有機發光層40係形成於第一電極10及互連部分30上。第二電極20係形成於有機發光層40上。工件110w係以此方式形成。第二電極20的圖 案係使用例如,光微影術及蝕刻法,而予以形成。可使用藉由遮罩之使用而予以圖案化的膜沈積法(真空蒸鍍法,等等)。
如第18C圖中所示,形成光散射層51之光散射膜50f係形成於基板80的背面表面(處理表面110ws)上(其係相對於第一電極10之基板80的下方表面及相反側表面)。光散射膜50f係例如,光敏的。光散射膜50f係光敏樹脂膜59。在此實例中,光散射膜50f係在類型中取為正型。
如第18D圖中所示,工件的上方表面係以曝射光75予以照射。曝射光75係由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部分30(互連層31)所阻擋。光散射膜50f係以通過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及互連層非形成區32之曝射光75的一部分予以照射。
然後,如第18E圖中所示,可將以光所照射之光散射膜50f的該部分去除,用以形成光散射層51。
在此實例中,光散射層51係以透過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部分30(互連層31)之自行對齊,予以形成。光散射層51的形狀實質地覆蓋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部分30(互連層31)的形狀,且因此,具有高的處理準確度。此方法使光散射層51能被容易地製造出。
第19A圖至第19D圖係以處理的順序描繪依據第三實施例之用以製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另一方法之概略橫 剖面視圖。
如第19A圖中所示,例如,在形成包含第一電極10、互連部分30、有機發光層40、及第二電極20的工件110w於基板80上之後,光敏阻體膜58係形成於基板80的背面表面上(其係相對於第一電極10之基板80的下方表面及相反側表面)。阻體膜58係光敏樹脂膜59及負型阻體。然後,工件的上方表面係以曝射光75予以照射。曝射光75係由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部分30(互連層31)所阻擋,以致使阻體膜58被以通過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及互連層非形成區32之此曝射光75的一部分予以照射。
如第19B圖中所示,例如,並未以光照射之阻體膜58的部分被去除。
如第19C圖中所示,光散射膜50f係形成以便覆蓋基板80之背面表面(下方表面)上的阻體膜58。
如第19D圖中所示,在阻體膜58上之光散射膜50f係藉由阻體膜58而予以去除。藉由此方法,光散射層51係藉由使用掀離法以處理光散射膜50f,而予以形成。
在此實例中,光散射層51係以透過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部分30(互連層31)之自行對齊,予以形成。光散射層51的形狀實質地覆蓋第二電極20(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部分30(互連層31)的形狀,且具有處理準確度。此方法使光散射層51能被容易地製造出。
第20圖係描繪依據第三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如第20圖中所示,在製造方法中,工件110w被製備(步驟S110)。工件110w包含第一電極10、互連部分30、第二電極20、及有機發光層40。第一電極10具有第一主表面10a,且係光透射性的。互連部分30在與第一主表面10a平行的平面中延伸,且係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10。互連部分30係比第一電極10更導電性,且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第一電極10具有不覆蓋互連層31的部分。第二電極20面向第一主表面10a。第二電極20具有導電性部分21。導電性部分21係光反射性的。導電性部分21係設置在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不覆蓋互連層31之區域的一部分。導電性部分21係設置在除了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中之外。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22係設置在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不覆蓋互連層31之區域的至少一部分。有機發光層40係設置在第一主表面10a與第二電極20之間。
例如,第一電極10及互連部分30係形成於光透射性基板80上,有機發光層40係形成於第一電極10上,以及第二電極20係形成於有機發光層40上。例如,執行參照第18A圖及第18B圖所敘述之處理。
然後,如第20圖中所示,光散射部分50係藉由執行使用互連部分30及第二電極20做為遮罩之曝光處理,而被形成於與XY平面平行之工件110w的表面(處理表面 )上(步驟S120)。光散射部分50係在其中第一電極10被設置在光散射部分50與第二電極20之間的位置處形成。在此步驟中,光散射層51係形成於除了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不覆蓋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之至少一部分外的區域中,亦即,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覆蓋互連層31及導電性部分21的區域(與XY平面平行之工件110w表面上的區域)中。
在光散射部分50的形成中,例如,光敏樹脂膜59係形成於與XY平面平行之工件110w的表面上。樹脂膜59係形成於其中第一電極10被設置在樹脂膜59與第二電極20之間的位置處。樹脂膜59係例如,光散射膜50f。然後,包含藉由使用互連部分30及第二電極20當做遮罩而以顯影光敏性的光(曝射光75)照射樹脂膜59的處理,用以使樹脂膜59成形為其中互連部分30及第二電極20的圖案形狀被反射於上的圖案。
例如,光散射部分50係形成於基板80的下方表面上。在光散射部分50的形成中,光反應性樹脂膜59(光散射膜50f)係形成於基板80的下方表面上。然後,樹脂膜59(光散射膜50f)係藉由使用互連部分30及第二電極20做為遮罩,而以來自基板80之上方表面側的光(曝射光75)予以照射。在此方式中,樹脂膜59(光散射膜50f)係處理成為其中互連部分30及第二電極20的圖案形狀被反射於上的圖案。例如,執行參照第18C圖及第18D圖所敘述之處理。
例如,樹脂膜59可係阻體膜58。阻體膜58係藉由使用互連部分30及第二電極20做為遮罩,而以曝射光75予以照射,使得阻體膜58可被處理成為其中互連部分30及第二電極20的圖案形狀係反射於上的圖案。然後,光散射膜50f係使用被處理成為預定圖案之阻體膜58而予以處理,藉以獲得光散射層51。例如,執行參照第19A圖至第19D圖所敘述之處理。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例中,藉由使具有反射率的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層31變薄,可提供其中當被投影至XY平面時不覆蓋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層31的區域。在此方式中,可將透明性添加至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然後,藉由提供光散射層51於覆蓋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層31二者的區域中,可抑制眩光的形成。發射出的光45之光提取效率可被改善。因此,可增進發光效率而不會減低透射比。
藉由縮減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層31的線寬或使它們狀似格柵,且形成線寬使得其無法被視覺地辨識出,第二電極20及互連部分30可變成不顯著(不會被視覺地辨識出)。當由1米距離之位置所觀視時,無法視覺辨識的線寬係例如,不大於約100微米(例如,不大於120微米)。例如,藉由設定導電性部分21及互連層31之線寬不大於120微米,第二電極20及互連部分30不會被視覺地辨識成為線。
在依據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照明設備中,它們可被實現用以給定透明性,使得背景影像可予以視覺地 辨識出、與氛圍適宜地匹配、且具有發光效率。
實施例提供光學透明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和照明設備,以及其製造方法。
在上文中,本發明之實施例已參照特定的實例而予以敘述。然而,本發明之實施例並未受限於該等特定的實例。例如,包含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之第一電極、第二電極、互連層、有機發光層、光散射層、及基板,以及包含於照明設備中之電源供應單元的組件之特定組態係由本發明所涵蓋,只要熟習於本項技藝的該等人士可藉由自熟知範疇適當地選擇它們以便相似地執行本發明,而獲得相同的功效即可。
進一步地,該等特定實例的任何兩個或多個組件可在技術可行性的範圍內予以結合,且被包含於本發明之範疇中,到本發明之要旨被包含的程度。
此外,可由熟習於本項技藝的人士根據成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上述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以製造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之適當設計修正所實施的所有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亦係在本發明之範疇內,到本發明之精神被包含的程度。
各種其他的變化例及修正例可在本發明之精神內由熟習於本項技藝的該等人士所想像,且應瞭解的是,該等變化例及修正例亦係包含在本發明的範疇內。
雖然已敘述若干實施例,但該等實施例僅係當作實例而予以呈現,且並不打算限制本發明之範疇。確實地,在 本文中所敘述之具新穎性的實施例可以以各種其他的形式予以實施;再者,在本文中所敘述之實施例的形式中之各式各樣的省略、取代、及改變可被作成,而不會背離本發明的精神。附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係打算要涵蓋該等形式或修正,成為落在本發明的範疇及精神之內。
110,…,114‧‧‧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10‧‧‧第一電極
10a‧‧‧第一主表面
10b‧‧‧第二主表面
10p‧‧‧第一部分
10q‧‧‧第二部分
20‧‧‧第二電極
21‧‧‧導電性部分
22‧‧‧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
30‧‧‧互連部分
31‧‧‧互連層
32‧‧‧互連層非形成區
40‧‧‧有機發光層
44‧‧‧發光區
45‧‧‧發射出的光
46‧‧‧外部光
50‧‧‧光散射部分
10r‧‧‧第三部分
50p‧‧‧第四部分
50q‧‧‧第五部分
51‧‧‧光散射層
52‧‧‧非散射部分
80‧‧‧基板
41‧‧‧第一層
42‧‧‧第二層
43‧‧‧發光部分
55‧‧‧樹脂層
56‧‧‧粒子
57‧‧‧透明層
71‧‧‧觀察者
72‧‧‧物件
61‧‧‧高折射部分
62‧‧‧不規則結構部分
63‧‧‧中間層
201‧‧‧電源供應單元
210‧‧‧照明設備
58‧‧‧阻體膜
59‧‧‧樹脂膜
75‧‧‧曝射光
110w‧‧‧工件
第1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2圖係概略平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3圖係概略平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4A及4B圖係概略平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5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第6A至6D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一部分;第7A及7B圖係概略平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8A及8B圖係概略平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9A及9B圖係概略平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 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10圖係圖形,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特徵;第11A及11B圖係概略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使用狀態;第12及12B圖係概略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另一使用狀態;第13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14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15A至15C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16A至16C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描繪依據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第17圖係概略視圖,描繪依據第二實施例之照明設備;第18A至18E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以處理之順序描繪依據第三實施例之用以製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第19A至19D圖係概略橫剖面視圖,以處理之順序描繪依據第三實施例之用以製造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另一方法;以及第20圖係流程圖,描繪依據第三實施例之用以製造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方法。
10‧‧‧第一電極
10a‧‧‧第一主表面
10b‧‧‧第二主表面
10p‧‧‧第一部分
10q‧‧‧第二部分
10r‧‧‧第三部分
20‧‧‧第二電極
21‧‧‧導電性部分
22‧‧‧導電性部分非形成區
30‧‧‧互連部分
31‧‧‧互連層
32‧‧‧互連層非形成區
40‧‧‧有機發光層
44‧‧‧發光區
45‧‧‧發射出的光
46‧‧‧外部光
50‧‧‧光散射部分
50p‧‧‧第四部分
50q‧‧‧第五部分
51‧‧‧光散射層
52‧‧‧非散射部分
80‧‧‧基板
110‧‧‧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Claims (20)

  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含:第一電極,具有主表面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該第二部分係在與該主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一部分,且該第三部分係在該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一部分,該第一電極係光透射性的;互連層,延伸於與該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該互連層係光反射性的且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極,並具有高於該第一電極之導電率的導電率,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三部分覆蓋該互連層,且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並不覆蓋該互連層,第二電極,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二電極覆蓋該第二部分且並不覆蓋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三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以及光散射層,包括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該第五部分係在與該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四部分,該第二部分係設置在該第四部分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五部分覆蓋該互連層,且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光散射層並不覆蓋該第一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進一步包含基板,係設置在該第一電極與該光散射層之間,該基板係光透射性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裝置,進一步包含中間層,係設置在該基板與該第一電極之間,且包括不規則結構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具有不小於1微米且不大於2000微米的寬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互連層具有帶狀部分,沿著與該平面平行的方向延伸,以及該互連層的寬度係不小於1微米且不大於2000微米,該寬度係沿著與該互連層之該帶狀部分的該延伸方向垂直且與該平面平行的方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互連層包括選自由Mo、Ta、Nb、Al、Ni、及Ti所組成的組群之其中至少一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沿著與該平面平行的方向之該第一電極的寬度係不小於20毫米。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自該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的光係白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包含複數個帶狀第一圖案部分,延伸於與該主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中。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進一步包含複數個帶狀第二圖案部分,沿著與該主表面平行且不與該第一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延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包含鋁和銀之至少一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散射層包含樹脂層及複數個粒子,該等粒子係分散於該樹脂層中且具有不小於200奈米及不大於100微米的平均直徑。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裝置,其中該樹脂層的折射係數與該等粒子的折射係數之間的差異之絕對值係不小於0.1。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散射層改變來自該有機發光層所發射出之光的行進方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散射層散射由該互連層及該第二電極所反射的光。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散射層散射入射在該互連層及該第二電極之至少一者上的外部光。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極具有格柵圖案。
  18. 一種照明設備,包含: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包括第一電極,具有主表面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該第二部分係在與該主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一部分,且該第三部分係在該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一部分,該第一電極係光透射性的;互連層,延伸於與該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該互 連層係光反射性的且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極,並具有高於該第一電極之導電率的導電率,當被投影至該表面時,該第三部分覆蓋該互連層,且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並不覆蓋該互連層,第二電極,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二電極覆蓋該第二部分且並不覆蓋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三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以及光散射層,包括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該第五部分係在與該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四部分,該第二部分係設置在該第四部分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五部分覆蓋該互連層,且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光散射層並不覆蓋該第一部分;以及電源供應單元,係電性連接至該互連層及該第二電極,且係組構用以經由該互連層、該第一電極、及該第二電極供應電流,該電流通過該有機發光層。
  19.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包含:製備一工件,該工件包括:第一電極,具有主表面且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該第二部分係在與該主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一部分,且該第三部分係在該第一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一部分,該第一電極係光透射性的;互連層,延伸於與該主表面平行的平面中,該互連層係光反射性的且電性連接至該第一電極, 並具有高於該第一電極之導電率的導電率,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三部分覆蓋該互連層,且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並不覆蓋該互連層;第二電極,係光反射性的,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二電極覆蓋該第二部分且並不覆蓋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三部分;有機發光層,係設置在該第二部分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以及光散射層,包括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該第五部分係在與該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四部分,該第二部分係設置在該第四部分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五部分覆蓋該互連層,且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光散射層並不覆蓋該第一部分,該工件具有與該平面平行的處理表面;以及藉由使用該互連層及該第二電極做為遮罩之曝光處理而形成光散射層於該處理表面上,該光散射層包含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該第五部分係在與該主表面平行的方向中被配置以該第四部分,該第二部分係設置在該第四部分與該第二電極之間,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第五部分覆蓋該互連層,且當被投影至該平面時,該光散射層並不覆蓋該第一部分。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方法,其中形成該光散射層之步驟包括形成樹脂膜於該處理表面上,該樹脂膜能產生光敏性,以及藉由使用該互連層及該第二電極做為遮罩而以光 照射該樹脂膜,用以致使該光敏性被產生,並該樹脂膜係處理成為其中該互連層及該第二電極之圖案形狀被反射於上的圖案。
TW101148333A 2012-01-17 2012-12-19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於製造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方法 TWI5098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7139A JP5758314B2 (ja) 2012-01-17 2012-01-17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5012A TW201345012A (zh) 2013-11-01
TWI509857B true TWI509857B (zh) 2015-11-21

Family

ID=47563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8333A TWI509857B (zh) 2012-01-17 2012-12-19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於製造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63414B2 (zh)
EP (1) EP2618395A1 (zh)
JP (1) JP5758314B2 (zh)
CN (1) CN103208590B (zh)
TW (1) TWI5098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23344B2 (ja) 2012-09-25 2015-05-27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JP2014102958A (ja) 2012-11-19 2014-06-05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システム
JP2014103008A (ja) 2012-11-20 2014-06-05 Toshiba Corp 液体用容器、容器用照明装置、容器用部材及び容器照明システム
JP6157866B2 (ja) 2013-02-04 2017-07-05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2014154566A (ja) 2013-02-04 2014-08-25 Toshiba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5584329B1 (ja) 2013-02-04 2014-09-03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JP2014154405A (ja) 2013-02-08 2014-08-25 Toshiba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照明システム
US9088003B2 (en) * 2013-03-06 2015-07-21 Apple Inc. Reducing sheet resistance for common electrode in top emiss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EP3010058B1 (en) * 2013-07-19 2021-02-17 LG Display Co., Ltd. Electrode laminat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US20150076472A1 (en) * 2013-09-13 2015-03-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6184514B2 (ja) * 2013-11-14 2017-08-23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照明システム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5185238A (ja) * 2014-03-20 2015-10-22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978987B2 (en) * 2014-03-24 2018-05-22 Pioneer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6277519B2 (ja) 2014-03-26 2018-02-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透過型有機el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装置
CN104183624B (zh) * 2014-07-31 2017-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透明显示装置
WO2016143045A1 (ja) 2015-03-09 2016-09-15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10580842B2 (en) 2016-03-03 2020-03-03 Pioneer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system
WO2017149733A1 (ja) 2016-03-03 2017-09-0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N105789479B (zh) 2016-04-22 2018-09-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及其制备方法、以及oled显示装置
CN110301053B (zh) 2016-12-02 2024-05-10 Oti照明公司 包括设置在发射区域上面的导电涂层的器件及其方法
US10904963B2 (en) 2017-01-18 2021-01-26 Pioneer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CN110249711B (zh) 2017-02-02 2022-04-22 日本先锋公司 光装置
CN116583131A (zh) 2017-04-26 2023-08-11 Oti照明公司 用于图案化表面上覆层的方法和包括图案化覆层的装置
US11043636B2 (en) 2017-05-17 2021-06-22 Oti Lumionics Inc. Method for selectively depositing a conductive coating over a patterning coating and device including a conductive coating
CN107528010A (zh) * 2017-08-21 2017-12-2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的制备方法
US10453907B2 (en) 2017-08-21 2019-10-22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L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1751415B2 (en) 2018-02-02 2023-09-05 Oti Lumionics Inc. Materials for forming a nucleation-inhibiting coating and devices incorporating same
WO2019215591A1 (en) 2018-05-07 2019-11-14 Oti Lumionics Inc.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auxiliary electrode and device including an auxiliary electrode
JP2020068160A (ja) * 2018-10-26 2020-04-30 シーシーエス株式会社 Oled照明装置
KR102702278B1 (ko) 2018-11-23 2024-09-04 오티아이 루미오닉스 인크. 광 투과 영역을 포함하는 광전자 디바이스
US11349099B2 (en) * 2019-01-25 2022-05-3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polymer film with a specified surface rouggness
WO2020178804A1 (en) 2019-03-07 2020-09-10 Oti Lumionics Inc. Materials for forming a nucleation-inhibiting coating and devices incorporating same
JP7555600B2 (ja) 2019-04-18 2024-09-25 オーティーアイ ルミオ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核生成抑制コーティング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組み込んだデバイス
JP2019117958A (ja) * 2019-04-24 2019-07-1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N114072705A (zh) 2019-05-08 2022-02-18 Oti照明公司 用于形成成核抑制涂层的材料和结合所述成核抑制涂层的装置
US11832473B2 (en) 2019-06-26 2023-11-28 Oti Lumionics Inc. Opto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light transmissive regions, with light diffraction characteristics
JP7386556B2 (ja) 2019-06-26 2023-11-27 オーティーアイ ルミオ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光回折特性に関連する用途を備えた光透過領域を含む光電子デバイス
CN114342068A (zh) 2019-08-09 2022-04-12 Oti照明公司 包含辅助电极和分区的光电子装置
US11985841B2 (en) 2020-12-07 2024-05-14 Oti Lumionics Inc. Patterning a conductive deposited layer using a nucleation inhibiting coating and an underlying metallic coating
CN115236778A (zh) * 2021-04-23 2022-10-25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散射膜、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7467B (en) * 2004-06-02 2006-07-01 Toyota Ind Corp Area lighting unit
TW200715547A (en) * 2005-06-15 2007-04-16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device
US20090174319A1 (en) * 2007-12-21 2009-07-09 Rohm Co., Ltd. Organic luminescent device
US20090262545A1 (en) * 2008-04-21 2009-10-22 Joerg Amelung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Planar Light Output
WO2010046833A1 (en) * 2008-10-21 2010-04-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nsparent oled device
WO2011158185A1 (en) * 2010-06-18 2011-12-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nspar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controlled e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6232A (ja) * 1996-06-06 1997-12-16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基板の製造方法
JPH10307296A (ja) * 1997-05-09 1998-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4472073B2 (ja) * 1999-09-03 2010-06-0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04349244A (ja) * 2003-04-30 2004-12-09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自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14551B2 (ja) * 2003-06-06 2008-07-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補助電極を用いた面状発光装置
US6995035B2 (en) * 2003-06-16 2006-02-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a top-emitting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power distribution
JP2006294484A (ja) * 2005-04-13 2006-10-2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US20070077349A1 (en) 2005-09-30 2007-04-05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tterning OLED device electrodes and optical material
US7710026B2 (en) * 2005-12-08 2010-05-04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output and contrast
US7825570B2 (en) * 2007-06-11 2010-11-02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contrast
JP5217791B2 (ja) * 2007-10-18 2013-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090089151A (ko) * 2008-02-18 2009-08-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655567B2 (ja) * 2008-10-06 2015-01-21 旭硝子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用基板、その製造方法、これを用いた電子デバイス、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led素子用基板
JP2011002336A (ja) 2009-06-18 2011-01-06 Iwasaki Electric Co Ltd 目立ち画像生成装置及び目立ち画像生成プログラム
JP5306097B2 (ja) 2009-07-29 2013-10-02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透過型有機el表示装置
JP5546480B2 (ja) 2011-03-08 2014-07-09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7467B (en) * 2004-06-02 2006-07-01 Toyota Ind Corp Area lighting unit
TW200715547A (en) * 2005-06-15 2007-04-16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device
US20090174319A1 (en) * 2007-12-21 2009-07-09 Rohm Co., Ltd. Organic luminescent device
US20090262545A1 (en) * 2008-04-21 2009-10-22 Joerg Amelung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Planar Light Output
WO2010046833A1 (en) * 2008-10-21 2010-04-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nsparent oled device
WO2011158185A1 (en) * 2010-06-18 2011-12-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nsparent light emitting device with controlled emis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63414B2 (en) 2015-02-24
JP5758314B2 (ja) 2015-08-05
TW201345012A (zh) 2013-11-01
US20130182418A1 (en) 2013-07-18
CN103208590B (zh) 2016-01-13
JP2013149376A (ja) 2013-08-01
CN103208590A (zh) 2013-07-17
EP2618395A1 (en) 2013-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9857B (zh)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照明設備,及用於製造此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方法
JP5703251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3325954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设备、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TWI390297B (zh) 照明裝置
CN104103776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853936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JP628680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5027671A (zh) 发光装置
JP2011181403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59331B1 (ko) 광추출 효율이 향상된 유기발광소자용 기판,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JP2015095383A (ja) 発光装置
JP5700184B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JP2004265851A (ja) El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el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127311A (ja) 面発光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65852A (ja) El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el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6528513B2 (ja) 面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17147042A (ja) 発光装置
JP2009266386A (ja) ボトムエミッション型有機el素子
JP2009206053A (ja) 有機el素子
JP2009266388A (ja) 有機el素子
JPWO2017017852A1 (ja) 発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