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4825B - 一種建立點對點(p2p)連線之通訊系統及其裝置 - Google Patents
一種建立點對點(p2p)連線之通訊系統及其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44825B TWI544825B TW103125212A TW103125212A TWI544825B TW I544825 B TWI544825 B TW I544825B TW 103125212 A TW103125212 A TW 103125212A TW 103125212 A TW103125212 A TW 103125212A TW I544825 B TWI544825 B TW I54482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on
- point
- server
- identification code
- process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16—Controlling appliance services of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by calling their functionalities
- H04L12/2818—Controlling appliance services of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by calling their functionalities from a device located outside both the home and the hom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3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an address exchange platform which sets up a session between two nodes, e.g. rendezvous servers,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 [SIP] registrars or H.323 gatekeep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04L63/0492—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by using a location-limited connec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or limited proximity of enti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34—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involving the movement of software or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Description
一種遠端訊息通訊系統以及其連線方法,特別是利用一管理伺服器指引至少一遠端設備、連線伺服器以及近端設備連線目標的系統以及連線方法。
由於網路技術發展快速,許多電子產品可透過與網路連接而具有遠端監控、線上更新或其他業者所提供的線上服務功能。例如美國專利US 6,373,851號專利,該前案揭示了一種利用乙太網路控制電子裝置的技術。揭示了一通訊系統包含一第一傳輸媒介(first communicating medium)、一乙太網路伺服器(Ethernet polling server)以及複數乙太網路設備端(Ethernet client stations)。其中該乙太網路伺服器包含一連接該第一傳輸媒介的傳輸器,該傳輸器與該第一傳輸媒介雙向的傳輸信號。而複數乙太網路設備端相互連接,且該些乙太網路設備端各具有一傳輸器,該傳輸器包含一第二傳輸媒介,該第二傳輸媒介只有在該乙太網路伺服器提出要求時才傳輸一訊號給該第一傳輸媒介,但該第二傳輸媒介隨時可接收該第一傳輸媒介發出的信號。US 6,373,851號專利是基於交通管控設備以及受到乙太網路最低傳輸速率以及建議最大傳輸距離所限制。因此該前案提出前述的設計而提供較大的可傳輸範圍,並避免設備端傳輸相互衝突(collisions)及延遲(delay)。
近端設備與設備端透過網際網路連線為已普遍使用的技術,若要推廣家電產品上網,家電產品還需牽設網路線將造成線路複雜,增加施工麻煩。因此另有利用電力網路做為通訊網路的技術,如美國第US2005/0047379號先行公開專利,該前案揭示了一種利用寬頻無線/電力線通訊系統傳輸影音內容的技術。其中一資料伺服器(content server)接收了影音訊息後,轉換為PLC相容訊號,其中PLC代表了電力線傳輸(Power-line communication)。並且該前案提供了一電力傳輸/寬頻無線傳輸模組(PLC/UWB(Ultra-Wide Band) module),並透過該電力傳輸/寬頻無線與一電氣裝置的訊號收發器建立資料連線。因此,該電氣裝置可接收網路訊息而受遠端監控,並且是透過電力線傳輸,不需再牽設網路線。
同樣使用電力線提供傳輸的技術還包括美國第US 2004/0186908號先行公開專利,該前案揭示了一電力插頭內包含交流電力線、一網路資料線以及一電力線網路適配器。該前案的另一實施態樣中,該電力插頭除了交流電力線、網路資料線、電力線網路適配器以外還包括一交流-直流轉換元件。
而該類電力線傳輸技術運用在安全監視系統的先前技術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授權公告第CN 100389602號「攝像系統及攝像控制方法」。該前案揭示了一攝像模塊連接一電力線通信攝像適配模塊,該電力線通信攝像適配模塊接收該攝像模塊所錄下的音/視頻信息,並將該音/視頻信息調制後輸入電源線進行傳輸。同時,對電源線傳輸的調制信號進行解調而獲得控制信號,利用該控制信號對該攝像模塊進行控制。而該電力線通信攝像適配模塊包括一攝像信號處理單元、一數字多媒體信息壓縮處理單元、一乙太網適配單元、一第一電力線通信調制解調單元。其中該攝像信號處理單元、數字多媒體信息壓縮處理單元是壓縮或轉換該攝像模塊所輸出的影像訊號格式。而該乙太網適配單元進一步轉換為乙太網信號,該第一電力線通信調制解調單元將該乙太網信號加載至電力載波上進行傳輸。藉由前述的結構,該攝像模塊的影音訊號可透過電力線傳輸到監控端。
電氣裝置透過電力線上網可解決網路線牽設麻煩的問題,令家用各種電器設備或者安全警報設備可直接透過電力線上網。然而在實施遠端監控時仍具有以下問題:首先,透過習知網路連線手段,該些電器設備透過路由器(router)分配一IP(可能是固定IP或浮動IP),再者需建置一伺服器接受電器設備端與監控端(使用者端)於該伺服器內交換資料。習知架構所面臨的問題是,監控端需要記憶電器設備或者伺服器的Domain name或IP位址才可連線,除了記憶位址這件事造成使用者麻煩以外,當電器設備或者伺服器要擴充數量或變動位址時,所有Domain name或IP位址都需要由使用者自行更新,非常的麻煩且造成系統擴充時的困擾。再者,由於電器設備或者伺服器的Domain name或IP位址都是被公開的,容易受到駭客的側錄或破壞,安全性不足。
本發明的一個目標是提供一建立P2P連接的整合方案。
在一實例中,揭露一種通訊系統用於建立P2P連接,其中,該通訊系統包含一具有識別碼的第一設備、至少一提供連線資訊以使多個設備互相建立P2P連接的連線伺服器,該第一設備的識別碼係登入在該至少一連線伺服器中,其中,一第二設備與該至少一連線伺服器通信以根據該至少一連線伺服器提供的連接資訊建立與該第一設備的P2P連接,其中,當P2P連接建立時,該第二設備係沒有登入於該至少一連線伺服器。
在一實例中,揭露一種通訊系統用於建立P2P連接,該通訊系統包含至少一提供連線資訊以使多個設備互相建立P2P連接的連線伺服器及至少一提供該等連線伺服器位址資訊的管理伺服器,以定位一已登入一第一設備的連線伺服器,其中,一第二設備與管理伺服器通信以提供用以連接該第一設備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並且透過連線伺服器提供的連接資訊以建立該第二設備與該已登入之第一設備的P2P連接。
在一實例中,上述通信系統還包含,至少一備援管理伺服器連接至該至少一管理伺服器及該至少一連線伺服器,用以在該至少一管理伺服器與該至少一連線伺服器之間執行負載平衡。
在一實例中,揭露一種用於建立P2P連接的積體電路,該積體電路包含一處理器、至少一用以與預定的遠端設備建立P2P連接的模塊,該模塊包含多個指令,當由處理器執行時,去請求管理伺服器提供已登入該預定的遠端設備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其中,該模塊與連線伺服器通信以根據管理伺服器提供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以建立該預定的遠端設備與該積體電路的P2P連接。
在一實例中,揭露一種用以建立P2P連接的電子設備,該電子設備包含一處理器、至少一用以建立與一預定的遠端設備連接的模塊,該模塊包含多個指令,當由處理器執行時,其去請求管理伺服器提供已登入該預定的遠端設備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其中,該模塊與連線伺服器通信以根據管理伺服器提供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以建立該預定的遠端設備與該電子設備的P2P連接。
在一實例中,揭露一種用以建立P2P連接的電子設備,該電子設備包含一處理器、至少一包含指令的模塊,當由處理器執行時,其去請求管理伺服器提供用以登入該電子設備的一連線伺服器位址資訊,其中,該模塊與該連線伺服器通信並根據由管理伺服器所提供的該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去登入該電子設備,其中,該電子設備透過已登入該電子設備的連線伺服器與遠端設備連接。
在一實例中,揭露一種用於電子設備的積體電路,該 積體電路包含一處理器、至少一連接遠端設備的模塊,其中該模塊包含多個指令,當由處理器執行時,去請求管理伺服器提供一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用以登入該積體電路的識別碼,其中,該模塊根據管理伺服器所提供的連線伺服器位址資訊與連線伺服器通信以登入該積體電路的識別碼,其中,該積體電路透過已登入該積體電路的識別碼的該連線伺服器與遠端設備連接。
透過前述的技術,該遠端設備以及該連線伺服器不需要直接揭露其IP位址或Domain name,以降低被駭客侵入的危險。同樣的,該近端設備不需要具有固定IP,亦不需要記憶固定的IP位址或Domain name,只需透過該管理伺服器即可詢找特定遠端設備所屬的連線伺服器。因此,該近端設備只需要具有該管理伺服器支援的應用介面程式(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可請求管理伺服器查詢連線位址。又,該系統容許該遠端設備、連線伺服器的數量、規格、類別依需求而擴充、變動,只需要向管理伺服器登錄而更新伺服器列表、設備列表即可。連線伺服器或者遠端設備的製造商可依設備負載量而變動。 【圖示簡單說明】
圖1為第一實施態樣的狀態示意圖(一)。 圖2為第一實施態樣的狀態示意圖(二)。 圖3為第一實施態樣的狀態示意圖(三)。 圖4為第一實施態樣的狀態示意圖(四)。 圖5為第一實施態樣的狀態示意圖(五)。 圖6為第一實施態樣的狀態示意圖(六)。 圖7為第一實施態樣的狀態示意圖(七)。 圖8為多個連線伺服器群組可供一遠端設備登錄的示意圖 圖9為連線伺服器與管理伺服器的連線流程圖。 圖10為遠端設備與連線伺服器的連線流程圖。 圖11為近端設備請求與該遠端設備連線的連線流程圖。 圖12為一本發明一實例之物聯網跨平台架構。 圖13A-D為本發明一實例中的積體電路方塊圖。 圖14A-B為被P2P連接的兩個裝置之方塊圖。 圖15為整合識別碼(UID)於處理器之示意圖。 圖16為整合識別碼(UID)與序號碼於處理器之示意圖。 圖17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個點對點連線裝置。 圖18為用來產生上述圖形碼1704的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19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點對點連線方法的流程圖。 圖20為例示一種實施的設計範例的示意圖。 圖21為例示QR碼以外的其他圖形碼的示意圖。 圖22為手機顯示QR碼以及使用者出現在QR碼的手形狀的示意圖。
本案為一種遠端訊息通訊系統以及其連線方法,以下將配合各圖式說明本案的技術。
首先,本案定義了一遠端訊息通訊系統包含至少一遠端設備、管理伺服器、以及至少一連線伺服器,並且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接受至少一近端設備的請求而使該近端設備與該遠端設備之間建立連線,而遠端訊息通訊系統的連線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至少一遠端設備透過網際網路請求一管理伺服器提供至少一個支援該遠端設備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B.該遠端設備依據該管理伺服器所提供的位址而登錄該遠端設備的資訊於該連線伺服器;C.一近端設備透過網際網路向該管理伺服器提出尋找被指定的遠端設備的請求;D.該管理伺服器將被指定遠端設備所登錄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回應給該近端設備;E.該近端設備依據所回應的位址向連線伺服器提出與該被指定遠端設備連線的請求;F.該連線伺服器依據該近端設備的請求而建立該近端設備與該被指定遠端設備的連線。該方法的技術重點是令該連線伺服器以及遠端設備不需直接公開其IP位址或Domain name,所有的近端設備只能先向管理伺服器請求尋找被指定的遠端設備,再由管理伺服器提供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供近端設備請求建立連線。所以可減少連線伺服器以及遠端設備降低被駭客侵入的危險。從近端設備的角度來看,該近端設備不需要具有固定IP,亦不需要記憶固定的IP位址或Domain name,對近端設備的使用者而言可節省很多連線設定的技術問題。
為了更具體的說明前述的方法,本案更揭示了一具體實施該方法的遠端訊息通訊系統,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包含至少一管理伺服器、至少一連線伺服器以及至少一遠端設備。請參閱圖1,圖1中揭示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的架構示意圖。圖1中可見兩台管理伺服器11、12形成一管理伺服器群組1作相互備援用。該管理伺服器11、12內儲存有一設備列表以及一伺服器列表,該設備列表內存有允許登錄的複數遠端設備的資訊。而該伺服器列表則儲存了複數連線伺服器的資訊。在具體的實施態樣中,該伺服器列表內可能包含了相異服務提供者所營運的複數連線伺服器,或者包含了支援的設備型態不同的複數連線伺服器,或者包含複數所在地理位置不同的連線伺服器。更進一步的,該設備列表與伺服器列表之間具有對應關係,待稍後詳述。於圖1中更可見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另具有一連線伺服器201、一連線伺服器211,在本實施例中該連線伺服器201、連線伺服器202可分屬於相異服務提供者所營運。又,圖1中可見該連線伺服器201可與另一連線伺服器202組成一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作相互備援用;同樣的,該連線伺服器211與另一連線伺服器212構成一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相互備援。為了方便敘述本案的技術,以下各連線對象將直接以管理伺服器群組1以及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代表其所屬的伺服器。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更包含了一遠端設備A 31、一遠端設備B 32、一遠端設備C 33。如先前所述,設備列表內存有複數遠端設備的資訊,該些遠端設備A~C 31、32、33各別具有其獨特的識別碼(Unique ID)、該些遠端設備A~C 31、32、33所屬的服務提供者的訊息都已被預存入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所儲存的設備列表中。在該些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以及該遠端設備A 31、一遠端設備B 32、一遠端設備C 33剛連上網際網路運作時,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透過網際網路向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傳輸一伺服器登錄資訊92登錄其位址與組態資訊(型號、連線狀態等資訊)。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驗證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是否為已預存於伺服器列表內的合法設備,若是回覆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已登錄成功。而該遠端設備A 31至遠端設備C 33為了尋找可支援的伺服器,則各別透過網際網路向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發出一伺服器查詢資訊91,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驗證該遠端設備A 31至遠端設備C 33是否為預存於設備列表內的合法設備後,分別向該遠端設備A 31至遠端設備C 33回覆一連線的目標。
在具體的實施態樣中,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可能分別為相異服務提供者所營運,因此,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會將遠端設備A 31指派連線到支援遠端設備A 31的服務提供者所營運的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同樣的,基於服務提供者的不同,該遠端設備B 32、遠端設備C 33就由管理伺服器群組1指派連線到支援遠端設備B 32、遠端設備C 33的服務提供者所營運的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然而,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亦包含了不同的實施方式,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亦可能因為遠端設備A 31至遠端設備C 33為相異的產品類型而分別指派該遠端設備A 31至遠端設備C 33登錄至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或連線伺服器群組B 20。另一不同實施方式為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還可依據該遠端設備A 31至遠端設備C 33本身的地理位置不同而指派連線到較近的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或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
請再參閱圖2,基於管理伺服器群組1回應的連線位址,該遠端設備A 31與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並登錄該遠端設備A 31的資訊於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中。同樣依據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回應的連線位址,該遠端設備B 32、遠端設備C 33連線至該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並登錄其本身資訊於該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中。令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得知該遠端設備A 31的網路位址;該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得知該遠端設備B 32、遠端設備C 33的網路位址。
請再參閱圖3,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可接受一個或多個近端設備4連線,該近端設備4需具有支援與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連線的應用介面程式(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該近端設備4可透過該應用介面程式而選擇一被指定的遠端設備。假設該近端設備4透過該應用介面程式選擇與遠端設備A 31連線,近端設備4透過該應用介面程式向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發出一連線標的查詢資訊94,詢問管理伺服器群組1可與該遠端設備A 31連線的連線伺服器群組為何。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提供被指定的遠端設備(遠端設備A 31)所登錄的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的位置。因而該近端設備4的應用介面程式再依據管理伺服器群組1回覆的位址而與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該近端設備4發出欲與該遠端設備A 31連線的一連線請求資訊95。請參閱圖5,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優先選擇使用執行打洞技術(Hole punching),分別與該近端設備4、遠端設備A 31傳輸一打洞連線訊息960、961,令該近端設備4與該被指定的遠端設備A 31建立一點對點傳輸連線97,該近端設備4可透過點對點傳輸技術而獲得遠端設備A 31的資訊,或者對該遠端設備A 31進行控制。前述的打洞技術(Hole punching)可參見美國專利公開第2009/0100309號專利,和德國第2475279號專利,由於該打洞技術非本案所主張的技術特徵,因此不再贅述其技術內容。或者,如圖6所示,若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未完成對兩者的打洞程序,則透過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相互轉發近端設備4與該被指定的遠端設備A 31的資料封包。
由於該近端設備4需要透過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才能得到該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的連線位址,因此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的位址、機械規格變動不會阻礙該近端設備4詢找連線對象。更基於該特點,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的架構(數量、規格、類別等等)可依照市場的需求而作變動,例如當某一類產品上線的數量增加時,可增加支援該類產品的連線伺服器數量以符合設備負載量。而新增連線伺服器群組或改變連線伺服器群組連線資訊(例如IP位址變動)或者改變連線伺服器群組內機械數量時只需要更新該伺服器列表即可,並令該連線伺服器群組再次向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發出伺服器登錄資訊92進行登錄即可。同樣的,遠端設備的數量與種類變動時,或者遠端設備所登錄的連線伺服器群組有所變動時,亦同樣更新設備列表,並該遠端設備再次向被提供的連線伺服器群組詢問供連線的連線伺服器群組資訊即可。
請參閱圖7,圖7為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擴充的實施例,該實施例增加了遠端設備D 34,即使增加數量或者位址的變動,都可透過更新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的設備列表而增加支援的遠端設備數量(或規格)。遠端設備A 31至遠端設備D 34都可透過傳送伺服器查詢資訊91的過程由管理伺服器群組1重新詢問可連線的連線伺服器群組。同樣的,圖7中可見該連線伺服器群組B 21增加了一連線伺服器213,且新增了一個由連線伺服器221、222、223所組成的連線伺服器群組C 22,同樣是透過該更新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的伺服器列表而擴增進入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的連線伺服器數量。藉此,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容許該遠端設備、連線伺服器群組的數量、規格、類別依需求而擴充、變動,只需要更新伺服器列表、設備列表且再次向管理伺服器群組1登錄即可,令連線伺服器群組或者遠端設備的製造商可依設備負載量而變動。
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允許多個連線伺服器接受同一遠端設備登錄,請參閱圖8,圖8揭示了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包含了連線伺服器群組A、D、E 20、23、24,連線伺服器群組D 23是由連線伺服器231、232所構成,連線伺服器群組E 24是由連線伺服器241、242所構成。該遠端設備A 31經過發出伺服器查詢資訊91詢問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後,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回覆該遠端設備A 31可與該些連線伺服器群組A、D、E 20、23、24進行登錄。透過該特徵,可令相異的連線伺服器群組A、D、E 20、23、24共同支援該遠端設備A 31。假設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故障或其他原因離線時,該遠端設備A 31仍可登錄於連線伺服器群組D 23或連線伺服器群組E 24的其中之一。又假設該遠端設備A 31為可移動的設備,該遠端設備A 31可透過該管理伺服器群組1的分配而連線到實體距離最接近的任一連線伺服器群組。
該複數遠端設備與連線伺服器群組的對應關係如表一所示:
以表一為例,前述管理伺服器的伺服器列表可儲存有服務提供者A所營運的連線伺服器Ser01~Ser05,以及服務提供者B所營運的連線伺服器Ser11~Ser12。其中連線伺服器Ser01~Ser03被分配供遠端設備D01~D05登錄,其中D01~D05為各遠端設備的識別碼,如先前所述,每一遠端設備皆具有其獨特的識別碼,用於供管理伺服器或連線伺服器驗證與辨識遠端設備的身份。該些連線伺服器Ser01~Ser03接收近端設備的請求而建立與遠端設備D01~D05的連線。由於連線伺服器Ser01~Ser03都可執行同樣的功能,因此連線伺服器Ser01~Ser03之間可相互備援,再者連線伺服器Ser01~Ser03可分別設置於相異位置,例如連線伺服器Ser01~Ser03分別位於上海、東京、洛杉磯,遠端設備D01~D05可登錄於離本身地理位置較近的連線伺服器。同樣的,遠端設備ser04~ser05接受遠端設備D06~D09登錄。服務提供者B所營運的連線伺服器Ser11~Ser12則接受遠端設備D11~D14的登錄。因此,對管理伺服器而言,只要遠端設備D01上線詢問連線伺服器,該管理伺服器可同時提供連線伺服器Ser01~Ser05的位置給該遠端設備D01,讓遠端設備D01隨時都可尋找到正常運作的連線伺服器。
藉此,可令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內的複數連線伺服器群組之間相互備援,又因該連線伺服器群組內包含了可相互備援的複數連線伺服器,形成多重備援架構,使該遠端訊息通訊系統非常穩定,不會因少數機械故障而影響運作。
請參閱圖9,前述的連線伺服器與該管理伺服器之間的運作如圖9所示的流程,首先,當一個或多個連線伺服器上線(步驟S01)或者一個或多個連線伺服器的IP或Port變更(步驟S02)時,該連線伺服器需透過網際網路與該管理伺服器連線,並且送出伺服器登錄資訊給該管理伺服器(步驟S03)。管理伺服器會驗證該伺服器登錄資訊的內容,在伺服器列表中是否為合法(步驟S04),若驗證成功,代表該連線伺服器確實為伺服器列表中的合法伺服器,則依據伺服器登錄資訊更新伺服器列表(步驟S05),並由該管理伺服器回覆登錄成功訊息(步驟S06),連線伺服器接收回覆的訊息(步驟S07),並為了確保管理伺服器能存有連線伺服器群組最新的狀態,每經過一預定時間(步驟S09)將會重覆執行步驟S03重新送出伺服器登錄資訊。若在步驟S04驗證該伺服器登錄資訊為失敗,代表該連線伺服器並不在伺服器列表中,為不合法的連線伺服器,亦回覆登錄失敗訊息(步驟S08),由連線伺服器接收回覆的訊息(步驟S07)。
接著,圖10可見該遠端設備與該管理伺服器連線請求回覆連線伺服器的過程。首先,遠端設備會發出詢問伺服器位址的訊息(步驟S11),該管理伺服器會驗證該遠端設備所送訊息是否有效(步驟S12),若驗證成功則該管理伺服器回覆連線伺服器的位址給該遠端設備(步驟S13);若驗證失敗,則該管理伺服器回覆一拒絕請求訊息給該遠端設備(步驟S14)。接著,該遠端設備需再與該管理伺服器所回覆的連線伺服器連線。該遠端設備送出該遠端設備的登錄訊息(步驟S15),連線伺服器群組接收該登錄訊息(步驟S16),接著該連線伺服器回覆一回應訊息給該遠端設備(步驟S17)。因此,該連線伺服器可得知該遠端設備的IP位址以聯繫該遠端設備的必要資訊。為了確保該連線伺服器可找到該遠端設備,在每經過一預定時間後(可預設為每10分鐘),該遠端設備需回到步驟S11重新送出本身的資訊訊息(步驟S18),使該連線伺服器可時常獲得該遠端設備的更新狀態。又,該遠端設備可每經過一較長時間(例如可預設每24小時)重新詢問管理伺服器(步驟S19),令管理伺服器提供最新的連線伺服器位址置與資訊。
最後,該近端設備請求與該遠端設備連線的過程可見於圖11,使用者透過近端設備的應用介面程式(API)指定一遠端設備,該近端設備透過該應用介面程式(API)向管理伺服器提出尋找被指定遠端設備的請求(步驟S21),該管理伺服器回應該遠端設備登錄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給該近端設備(步驟S22),於是該近端設備即可獲得與哪一個連線伺服器連線可找到被指定的遠端設備。接著該近端設備向該連線伺服器請求與該遠端設備連線(步驟S23),該連線伺服器優先選擇對該近端設備與遠端設備執行打洞程序(步驟S24),若成功,則可令該近端設備與遠端設備進行點對點傳輸(步驟S25);若失敗,則該近端設備與遠端設備的資料封包透過該連線伺服器轉發(步驟S26)。
透過前述的技術,該遠端設備以及該連線伺服器不需要直接揭露其IP位址或Domain name,以降低被駭客侵入的危險。同樣的,該近端設備不需要具有固定IP,亦不需要記憶固定的IP位址或Domain name,只需透過該管理伺服器即可詢找特定遠端設備所屬的連線伺服器。因此,該近端設備只需要具有該管理伺服器支援的應用介面程式(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即可請求管理伺服器查詢連線位址,並且使用者只需要選擇其中一遠端設備,剩下與管理伺服器、連線伺服器溝通的程序皆可由該應用介面程式自動處理,以大幅簡化使用者操作的複雜度。又,該系統容許該遠端設備、連線伺服器的數量、規格、類別依需求而擴充、變動,只需要向管理伺服器登錄而更新伺服器列表、設備列表即可。令連線伺服器或者遠端設備的製造商可依設備負載量而變動。前述的遠端設備可為一安全警報系統,例如監視攝影器材、防盜器、煙霧火災警報器等等;亦可為一家電設備,例如冰箱、空調設備等等。再者,該近端設備應具備有影音播放功能,例如具有影音播放功能的行動電話、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DA)等等。
在一個實例中,揭露一建立P2P連線之通訊系統,該通訊系統包含有識別碼的一網路設備或一服務設備,以及至少一連線伺服器提供連線資訊使終端設備或客戶端設備與網路設備或服務設備建立P2P連線,該服務設備的識別碼至少登入在一連線伺服器裡,而根據該至少一連線伺服器提供的連線資訊,客戶端設備與該至少一連線伺服器通信去建立與服務設備的P2P連線,且當P2P連線建立完成時,客戶端設備沒有登入在該台連線伺服器上。
請注意,在第一個建立P2P連接處,客戶端設備不需識別碼,它不同於現有科技的是現有科技為了建立P2P連接客戶端設備必須登入在該伺服器當中。
在一實例中,管理伺服器和連線伺服器的功能可被整合到一單一連線伺服器中,而服務設備可以登入其UID至連線伺服器,又客戶端設備能與連線伺服器通信去建立客戶端設備與服務設備的P2P連接。只要客戶端設備有服務設備的UID識別碼,客戶端設備就能與伺服器連接使伺服器端和客戶端設備自己完成P2P連接,其中客戶端設備不需要有自己的UID。而所需要的伺服器數量取決於服務客戶端與服務設備的網路規模。
在一個實例中,除了管理伺服器群組和連線伺服器群組之外,增加一後方管理伺服器群組以偵測任何失效的管理伺服器和/或連線伺服器且執行管理伺服器和/或連線伺服器的負載平衡。例如,若一台管理伺服器失效,則後方的伺服器能偵測到這樣的狀況並將發至失效的管理伺服器的請求使轉至另一台管理伺服器。同樣地,若一台管理伺服器或連線伺服器過載了,則後方的伺服器能偵測到這樣的狀況並將發至過載的伺服器的一部分請求轉至另一伺服器以完成平衡。
在一實例中,API模塊能整合在不同的平台。圖12示出本發明一實例中的物聯網跨平台的架構(IOTC,Internet of Things Cross-platform) 1200。通過IOTC平台1210,不同之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1201、1202、1203、1204、1205、1206 可請求P2P服務以建立P2P連接,從而提供了使用不同處理器例如:ARM, X86, MIPS等的跨平台的統一整合方案。跨平台的統一整合方案可使用不同操作系統,例如: Windows, Linux, IOS, Android等。此外,IOTC平台1210可具有一網路層1220以與另一IOTC平台進行通訊,以及一感測層或設備層用1230以連接到其他設備,例如: IP cam, RFID,等。
隨著積體電路技術的迅速進步,越來越多的設計能整合到一個IC裡。藉由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省成本也能通過P2P連接達到隨插隨用。圖13A示出本發明一實例中的積體電路方塊圖1300。該積體電路1300包含一個CPU1301或處理器,和一用於建立與預定的遠端設備連接的一IOTC API模塊1303。IOTC API模塊1303包含多個指令,當處理器執行多個指令時,會請求管理伺服器提供一已登入一預定的遠端設備的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根據管理伺服器提供之連線伺服器的位址資訊,IOTC模塊1303請求連線伺服器在積體電路與該預定的遠端設備間建立P2P連接。
在一實例中,如圖13B所示,積體電路1350有一IOTC API模塊1303、一操作系統模塊1304和網路工作模塊1305。
在一實例中,如圖13C所示,積體電路1360有一UID模塊1302、IOTC API模塊1303、操作系統模塊1304和網路工作模塊1305。UID模塊1302執行一登入程序將包含積體電路1360的一電子裝置登入到管理伺服器和連線伺服器以使其他電子裝置能與該電子裝置建立P2P連接。
在一實例中,如圖13D所示,積體電路1370有一瀏覽器或應用模塊1306、IOTC API模塊1303、操作系統模塊1304和網路工作模塊1305。該瀏覽器或應用模塊1306能透過API模塊與遠端設備建立P2P連接。
請注意,API模塊、操作系統模塊和網路工作模塊或CPU能封裝在同一個電子裝置中,例如:IP camera、行動裝置或儲存裝置。CPU和API模塊也可以封裝至兩個或是更多的積體電路裡。先前積體電路之描述也能用於電子裝置,因此就不再進一步描述。
圖14A表示被管理伺服器和連線伺服器建立的P2P連接的兩個連接裝置之方塊圖,其中一個是客戶端裝置1400,而另一個是遠端服務裝置1410。客戶端裝置1400能整合在積體電路裡或封裝在電子裝置中,以及遠端服務裝置1410能整合在積體電路裡或封裝在電子裝置中。如圖14A所示,遠端服務裝置1410有一CPU1411、UID模塊1412、IOTC API模塊1413、操作系統模塊1414和網路工作模塊1415。其中UID模塊1412執行一登入程序將遠端服務裝置1410登入到管理伺服器和連線伺服器中,以使客戶端裝置1400與遠端服務裝置1410 建立P2P連接。客戶端裝置1400有一CPU1401、瀏覽器或應用模塊1402、IOTC API模塊1403、操作系統模塊1404和網路工作模塊1405。其中,瀏覽器或應用模塊1402能透過API模塊與遠端服務裝置1410建立P2P連接。
如美國申請案案號61/812,262所描述,一圖像感測器能將讀取例如一維條碼或QR碼之圖案,以輸入終端設備、客戶端設備、網路工作設備或電子設備之識別碼資訊,該輸入之識別碼資訊可被用來建立P2P連接。請注意,一行動裝置,也能透過該行動裝置的輸入裝置,例如:圖像感測器、鍵盤、觸控面板…等來輸入識別碼資訊並傳送至其他終端裝置或電子裝置。
在一實例中,如圖14B中表示被管理伺服器和連線伺服器建立的P2P連接的兩個連接裝置之方塊圖,其中一個是客戶端裝置1400,另外一個則是服務裝置1410。如圖14B所示,服務裝置1410有一CPU1411、UID模塊1412、IOTC API模塊1413、操作系統模塊1414和網路工作模塊1415。其中UID模塊1412執行一登入程序使服務裝置1410登入至管理伺服器和連線伺服器中,以使客戶端裝置1400與服務裝置1410建立P2P連接。又UID模塊1412輸入例如一維條碼或QR碼之圖案,以輸入服務裝置1410的識別碼資訊,以使登入程序能使用該輸入識別碼資訊將服務裝置1410登入至管理伺服器和連線伺服器。而客戶端裝置1400有一CPU1401、輸入服務裝置識別碼資訊的UID輸入模塊1406、IOTC API模塊1403、操作系統模塊1404和網路工作模塊1405。舉例來說,UID輸入模塊1406輸入服務裝置1410的識別碼資訊是為了透過IOTC API模塊1403來與服務裝置1410建立P2P連接。
在一實例中,UID係嵌入於一處理器中,UID能被儲存在嵌入於處理器中之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快閃記憶體或EEPROM。UID在處理器被製造測試後被編程至一嵌入於處理器之非揮發性記憶體內以用於建立點對點的連接。
如圖15所示,一處理器1500與UID整合在一起,當處理器1500製造之後在測試時,該UID被編程至處理器中。這樣的方式比在處理器已整合至一電路板或系統後再將UID編程至處理器中來得簡單與省時,因未在電路板或系統裡編程UID需要複雜的設定。這樣的方式也不需要額外的快閃記憶體或EEPROM來儲存UID,以節省空間。此外,處理器1500的一部分接腳可被共享以將UID編程至處理器1500中,這樣,一旦識別碼編入到處理器1500裡,這些分享的接腳將專用於其他用途。舉例來說,處理器1500有一多工器,當當該識別碼被編程於該處理器1500時,該多工器係將一組接腳連接至該快閃記憶體;該處理器1500進行正常操作時,該多工器係將該組接腳連接至該處理器1500之另一部分電路以進行正常操作。
在一實例中,如圖16所示,每一個處理器1600具有多根接腳1601、一CPU1602、一序號碼1603以識別該處理器1600以及用於建立P2P連接之識別碼1604。在一實例中,CPU的序號碼是用以當作建立P2P連接的識別碼。在一實例中,序號碼和識別碼同時被編序到CPU裡。
請參照圖17,其例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個點對點連線裝置17。這個點對點連線裝置具有一網路界面1701、一裝置資源1702、一處理器1703,以及一可視圖案,此可視圖案包含一圖形碼1704。網路界面1701供連接到一網路175。網路175包括各種有線網路、無線網路、電信網路、局域網路、廣域網路等。處理器1703供處理攝影裝置、感測器、播放裝置等不同的裝置資源1702,以提供不同的應用。例如,配置攝影裝置並且經過處理器1703的處理後,可作為IP攝影機。這裡提到的處理器1703可以是各種微處理器、微控制器、電路,以及/或對應的軟體、韌體程序。
處理器1703透過網路界面1701將連線參數傳到一伺服器177。舉例來說,連線參數包括用來識別這個點對點連線裝置17的識別碼。透過這個連線參數,以及其他蒐集到的網路參數,例如來源位址與連接埠等信息。
可視圖案包括各種一維條碼、二維條碼、QR碼等圖形碼1704。圖形碼對應一個唯一識別碼。這個可視圖案可以附著在貼紙貼附在點對點連線裝置17,或直接打印在點對點連線裝置的外殼,或是透過點對點連線裝置17的顯示器呈現。除了唯一識別碼,這個可視圖案也可內嵌密碼,用來確認是否有權限存取這個點對點連線裝置17。例如,要透過終端裝置173存取點對點連線裝置17的錄影資料,需要進行密碼確認時候所需的密碼。
請參照圖18,其例示用來產生上述圖形碼1704的一種實施例。這種方法包括接收唯一識別碼(步驟1801)。並且,根據唯一識別碼,按照一定的規則,將唯一識別碼轉換成對應的圖形碼(步驟1802)。這個方法可以實作成一個軟體、網頁,或是以各種程式語言撰寫,並進行對應編譯的程式模組。這個轉換出的圖形碼,可以傳送到印表機進行列印(步驟1803)。例如,使用者可以將一個圖形碼產生程式安裝到自己的電腦,在輸入唯一識別碼後,產生對應的二維條碼。或是,使用者可以連線到一個網頁,輸入對應的唯一識別碼後,網頁伺服器傳送圖形碼給使用者(步驟1804)。這個附加圖形碼的方法,也可以出現在對於上述點對點連線裝置殼體附加圖形碼的製造過程,由製造商的其中一個環節來進行。這個圖形碼也可以傳送給點對點連線裝置,然後在對應的顯示器上顯示,或是用其他各種不同的方式來產生跟應用。
請繼續參照圖17。終端裝置173透過攝影裝置攝取圖形碼1704,並取得存在圖形碼1704裡的唯一識別碼。終端裝置173傳送唯一識別碼到伺服器177。伺服器177根據唯一識別碼,協助終端裝置173與點對點連線裝置17進行點對點連接。舉例來說,由於點對點連線裝置17會傳送連線參數到伺服器177,伺服器可以得知點對點連線裝置17的身份。此外,伺服器177可以從點對點連線裝置17在連接到伺服器177的來源,得知點對點連線裝置17的來源位址。如果點對點連線裝置17位於防火牆或是網路位址翻譯裝置(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之後端時,伺服器177蒐集到的來源位址與對應的連接埠信息,可以提供給終端裝置173作為參考,以透過各種打洞(hole punching)方式來進行點對點連線。所述的點對點連線,指不需要完全透過伺服器進行中轉,就能讓裝置與裝置間進行信息交換。當然,在特殊的網路環境下,終端裝置173與點對點連線裝置17在嘗試不同的打洞方式,而暫時或永遠無法進行直接連線,需要透過第三個裝置協助轉送信息,仍然也屬於這邊講的點對點連線。
請參照圖19,其例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點對點連線方法。首先,透過手機等電子裝置接收圖形碼(步驟1901)。接著,透過這個電子裝置進行圖形碼的解碼(步驟1903)。如果電子裝置本身的解碼能力不足,也可以將解碼的工作傳送到一第三裝置進行裝置(步驟1905)。接著,取得對圖形碼的唯一識別碼(步驟1907)。接著,電子裝置將唯一識別碼傳送到伺服器1909。然後,電子裝置取得連接參數(步驟1911)。電子裝置透過連接參數嘗試各種打洞方式連接到對應唯一識別碼的裝置,進行點對點連接(步驟1913)。例如手機完成連接到IP攝影機的點對點連線,並且進而取得IP攝影機的錄影畫面。
請參照圖20,其例示一種實施的設計範例。作為點對點連線裝置的IP攝影機2001具有作為圖形碼的QR碼2011、作為處理器的控制器2012、作為裝置資源的攝影模組2013與作為網路界面的Wi-Fi模組2014。 作為終端裝置的手機203,首先連線到基地台2041,然後連接到電信網路閘道器2042,進而連接到網際網路205。另一方面,IP攝影機2001透過Wi-Fi連接到家用Wi-Fi分享器2063的家用Wi-Fi網路207。進而透過ADSL網路位址轉換(NAT)裝置2062,連接到ADSL閘道器(2061),進而連接到網際網路205。由於手機203跟IP攝影機2001並非在同一個本地網路,只有各自的私有位址(例如192.168.1.35),甚至也沒有固定的IP位址,手機203並不容易直接連接到IP攝影機2001。透過上述的方法,手機203可以透過拍攝QR碼2011,並且透過伺服器的協助,取得IP攝影機2001的連線參數,並且根據這些連線參數跟IP攝影機2001來進行點對點的連接。如上所述,QR碼2011裡頭也可以包含密碼,這樣使用手機203的使用者就不需要另外手動再輸入密碼,而可以自動進行對應的身份確認程序。
接著,請參照圖21,其例示QR碼以外的其他圖形碼,例如輔助實境碼(Augmented Reality Code)。相對於QR碼主要是由特定位址置放顏色或是保持空白來存放信息,只要解碼器有對應的處理能力,輔助實景碼可以是各種形狀,例如不規則黑點的圖案2101,或是各種美術圖案2102、2103等等。終端裝置攝取這樣的識別碼後,可以在終端裝置的顯示器,產生對應的操作畫面。接著使用者可以在對應輔助實境碼的周邊,在對應的位址進行手勢操作,或提供各種不同的道具、符號,就能完成相對複雜的操作。舉例來說,使用者用手機拍攝圖21的圖案2102後面,手機解讀圖案2102是輔助實景識別碼後,就可以啟動對應的程序,在顯示器上呈現操作界面。接著使用者可以讓手指出現在圖案2102的不同位置,就可以在這個操作界面上進行輔助實境的操作。例如,使用者可以讓手指按照一定的順序點擊對應圖案2102的不同位置,就能產生一組輸入碼,進而跟預設的密碼進行比對,就能完成身份的認證,以決定手機是否有權限存取圖案所對應的點對點連線裝置。
請參照圖22,手機顯示器2200顯示QR碼2202以及使用者出現在QR碼2202旁邊的手形狀2201。當手形狀2201以一定順序出現在手機顯示器220的面畫中,QR碼的對應位置,就可以產生一組對應的操作指令。這個操作指令可以轉換成對應的輸入密碼,跟預設的密碼進行比對。例如,手先出現在QR碼2202的右邊,然後出現在上方,被預設成密碼。只要日後,使用者用手進行同樣的操作,就能完成密碼認證,而不需要一個字元、一個字元的輸入密碼。對於使用的便利性便能有很大的改善。
此外,使用者也可以在畫面中放入另一個QR識別碼2204。其中QR識別碼2203包含上述的唯一識別碼,而QR識別碼2204則包含對應的密碼。
由於輔助實境碼需要比較複雜的運算,也可以透過將影像傳送到其他的裝置,例如遠端的伺服器進行分析,再根據分析的結果進行身份認證的判斷。
雖然本案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案。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案的精神和範圍內,而所作的些許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案中,因此本案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綜上所述,本案較習知的創作增進上述功效,應已充分符合新穎性及進步性的法定創新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懇請 貴局核准本件發明專利申請案,以勵創作,至感德便。
1‧‧‧管理伺服器群組
4‧‧‧近端設備
11、12、13‧‧‧管理伺服器
20‧‧‧連線伺服器群組A
21‧‧‧連線伺服器群組B
22‧‧‧連線伺服器群組C
23‧‧‧連線伺服器群組D
24‧‧‧連線伺服器群組E
31‧‧‧遠端設備A
32‧‧‧遠端設備B
33‧‧‧遠端設備C
34‧‧‧遠端設備D
91‧‧‧查詢資訊
92‧‧‧登錄資訊
93‧‧‧遠端設備A連線請求資訊連線伺服器群組A
94‧‧‧連線標的查詢資訊
95‧‧‧連線請求資訊
97‧‧‧點對點傳輸連線
98‧‧‧近端設備連線請求資訊連線伺服器群組A
99‧‧‧遠端設備A連線請求資訊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1、202、211、212、213、221、222、223、231、232、241、242‧‧‧連線伺服器
960、961‧‧‧打洞連線訊息
1200‧‧‧物聯網跨平台的架構(IOTC)
1201、1202、1203、1204、1205、1206‧‧‧應用程式介面
1210‧‧‧物聯網跨平台架構(IOTC)平台
1220‧‧‧網路層
1230‧‧‧感測層或設備層
1300、1350、1360、1370‧‧‧積體電路
1301、1401、1411、1602‧‧‧CPU
1303、1403、1413‧‧‧物聯網跨平台架構(IOTC)應用程式介面模塊
1304、1404、1414‧‧‧操作系統模塊
1305、1405、1415‧‧‧網路工作模塊
1302、1412 UID‧‧‧模塊
1306、1402‧‧‧瀏覽器或應用模塊
1400‧‧‧客戶端裝置
1410‧‧‧遠端服務裝置
1406‧‧‧輸入服務裝置識別碼資訊的UID輸入模塊
1500、1600、1703‧‧‧處理器
1601‧‧‧接腳
1603‧‧‧序號碼
1604‧‧‧識別碼
1701‧‧‧網路界面
1702‧‧‧裝置資源
1704‧‧‧圖形碼
17‧‧‧對點連線裝置
173‧‧‧終端裝置
175‧‧‧網路
177‧‧‧伺服器
203‧‧‧手機
205‧‧‧網際網路
207‧‧‧Wi-Fi網路
2001‧‧‧IP攝影機
2011、2202、2203、2204‧‧‧QR碼
2012‧‧‧處理器的控制器
2013‧‧‧攝影模組
2014‧‧‧Wi-Fi模組
2041‧‧‧基地台
2042‧‧‧網路閘道器
2061‧‧‧ADSL閘道器
2062‧‧‧網路位址轉換(NAT)裝置
2063‧‧‧Wi-Fi分享器
2101‧‧‧黑點的圖案
2102、2103‧‧‧美術圖案
2200‧‧‧手機顯示器
2201‧‧‧手形狀
4‧‧‧近端設備
11、12、13‧‧‧管理伺服器
20‧‧‧連線伺服器群組A
21‧‧‧連線伺服器群組B
22‧‧‧連線伺服器群組C
23‧‧‧連線伺服器群組D
24‧‧‧連線伺服器群組E
31‧‧‧遠端設備A
32‧‧‧遠端設備B
33‧‧‧遠端設備C
34‧‧‧遠端設備D
91‧‧‧查詢資訊
92‧‧‧登錄資訊
93‧‧‧遠端設備A連線請求資訊連線伺服器群組A
94‧‧‧連線標的查詢資訊
95‧‧‧連線請求資訊
97‧‧‧點對點傳輸連線
98‧‧‧近端設備連線請求資訊連線伺服器群組A
99‧‧‧遠端設備A連線請求資訊連線伺服器群組A
201、202、211、212、213、221、222、223、231、232、241、242‧‧‧連線伺服器
960、961‧‧‧打洞連線訊息
1200‧‧‧物聯網跨平台的架構(IOTC)
1201、1202、1203、1204、1205、1206‧‧‧應用程式介面
1210‧‧‧物聯網跨平台架構(IOTC)平台
1220‧‧‧網路層
1230‧‧‧感測層或設備層
1300、1350、1360、1370‧‧‧積體電路
1301、1401、1411、1602‧‧‧CPU
1303、1403、1413‧‧‧物聯網跨平台架構(IOTC)應用程式介面模塊
1304、1404、1414‧‧‧操作系統模塊
1305、1405、1415‧‧‧網路工作模塊
1302、1412 UID‧‧‧模塊
1306、1402‧‧‧瀏覽器或應用模塊
1400‧‧‧客戶端裝置
1410‧‧‧遠端服務裝置
1406‧‧‧輸入服務裝置識別碼資訊的UID輸入模塊
1500、1600、1703‧‧‧處理器
1601‧‧‧接腳
1603‧‧‧序號碼
1604‧‧‧識別碼
1701‧‧‧網路界面
1702‧‧‧裝置資源
1704‧‧‧圖形碼
17‧‧‧對點連線裝置
173‧‧‧終端裝置
175‧‧‧網路
177‧‧‧伺服器
203‧‧‧手機
205‧‧‧網際網路
207‧‧‧Wi-Fi網路
2001‧‧‧IP攝影機
2011、2202、2203、2204‧‧‧QR碼
2012‧‧‧處理器的控制器
2013‧‧‧攝影模組
2014‧‧‧Wi-Fi模組
2041‧‧‧基地台
2042‧‧‧網路閘道器
2061‧‧‧ADSL閘道器
2062‧‧‧網路位址轉換(NAT)裝置
2063‧‧‧Wi-Fi分享器
2101‧‧‧黑點的圖案
2102、2103‧‧‧美術圖案
2200‧‧‧手機顯示器
2201‧‧‧手形狀
1400‧‧‧客戶端裝置
1410‧‧‧遠端服務裝置
1411‧‧‧CPU
1412‧‧‧UID模塊
1402‧‧‧瀏覽器或應用模塊
1403、1413‧‧‧IOTC API模塊
1404、1414‧‧‧操作系統模塊
1405、1415‧‧‧網路工作模塊
Claims (20)
- 一種通訊系統,包含:一第一裝置,係具有一識別碼;以及一連結伺服器,其中該第一裝置之該識別碼係登記於該連結伺服器以識別該第一裝置之相對應的網際網路位址,以使得一第二裝置可根據該識別碼與該第一裝置建立一點對點(P2P)連接;其中該第二裝置發送一包含該識別碼之連線請求經由網際網路傳送至該連結伺服器以根據該連結伺服器提供的該第一裝置之相對應的網際網路位址建立該第二裝置與該第一裝置之間的一點對點連接,其中當該點對點連接被建立時,該第二裝置係不登記於該連結伺服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當該點對點連接建立時,該第二裝置沒有用於登記於該連結伺服器的識別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裝置係為一網路攝影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裝置係為一儲存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二裝置係為一移動式電話。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連結伺服器傳送複數個建立連線之打洞訊息(hole-punching messages)至該第一裝置與該第二裝置,以建立該點對點連接。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處理器;以及 至少一模組,用以建立連接一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其中該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之一識別碼係登記於一連結伺服器內以識別該第一裝置之相對應的網際網路位址,以使得一第二裝置可根據該識別碼與該第一裝置建立一點對點(P2P)連接,而該至少一模組包含複數個指令,當該處理器執行該複數個指令時,該至少一模組發送一包含該識別碼之連線請求經由網際網路傳送至該連結伺服器以根據該連結伺服器提供之該第一裝置之相對應的網際網路位址來建立該電子裝置與該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之間的一點對點連接,其中當該點對點連接被建立時,該電子裝置係不登記於該連結伺服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當該點對點連接建立時,該電子裝置沒有用於登記於該連結伺服器的識別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模組更包含一作業系統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模組包含一應用程式介面(API)。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模組更包含一網絡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模組更包含一識別資訊輸入模組,用以輸入該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之識別資訊,其中輸入之該識別資訊係為一影像圖案格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連結伺服器傳送複數個建立連線打洞訊息至該電子裝置以及該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以建立該點對點連接。
- 一種處理器,包含: 一儲存單元;以及一識別碼,其中在該處理器整合至一用於建立點對點連接的電路板或系統之前,該識別碼已編程於該儲存單元中,其中該識別碼係登記於一連結伺服器內以識別該電路板或系統之相對應的網際網路位址,其中一遠端裝置發送一包含該識別碼之連線請求經由網際網路傳送至該連結伺服器以根據該連結伺服器提供的該電路板或系統之相對應的網際網路位址以建立該遠端裝置與該電路板或系統之間的一點對點連接,其中當該點對點連接被建立時,該遠端裝置係不登記於該連結伺服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處理器,其中該儲存單元係為一快閃記憶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處理器,更包含一多工器,當當該識別碼被編程於該處理器時,該多工器係將一組接腳連接至該快閃記憶體;以及將該組接腳連接至該處理器之另一部分電路以進行正常操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具有一序號碼以識別該處理器,而該序號碼包含用於建立一點對點連接的該識別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具有一序號碼以識別該處理器,且該序號碼係作為用於建立一點對點連接的該識別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處理器,其中該處理器具有一序號碼以識別該處理器,其中該序號碼與該識別碼係同時編程至該快閃記憶體。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至少一模組,用以建立連接一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其中該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之一識別碼係登記於一連結伺服器內以識別該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之相對應的網際網路位址,而該至少一模組包含複數個指令,當該處理器執行該複數個指令時,該至少一模組發送一包含該識別碼之連線請求經由網際網路傳送至該連結伺服器以根據該連結伺服器提供之該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之相對應的網際網路位址來建立該電子裝置與該預先指定的遠端裝置之間的一點對點連接,其中當該點對點連接建立時,該電子裝置係不登記於該連結伺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3/950,282 US9774668B2 (en) | 2011-11-10 | 2013-07-25 |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P2P connec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ices using the sam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05469A TW201505469A (zh) | 2015-02-01 |
TWI544825B true TWI544825B (zh) | 2016-08-01 |
Family
ID=49582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25212A TWI544825B (zh) | 2013-07-25 | 2014-07-24 | 一種建立點對點(p2p)連線之通訊系統及其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74668B2 (zh) |
CN (1) | CN104348903B (zh) |
TW (1) | TWI54482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50339917A1 (en) * | 2014-05-21 | 2015-11-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iggering commands on a target device in response to broadcasted event notifications |
US9509664B2 (en) * | 2014-06-16 | 2016-11-29 | Verizon Deutschland Gmbh | Data exchange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KR102427328B1 (ko) * | 2014-10-17 | 2022-08-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사물 인터넷 단말 및 그 동작 방법 |
TWI516974B (zh) * | 2015-01-15 | 2016-01-11 | 物聯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訊息溝通系統及其操作方法 |
WO2016141584A1 (en) | 2015-03-12 | 2016-09-15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action of data received over a network |
TWI552000B (zh) * | 2015-03-16 | 2016-10-01 | 鋐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安裝方法及網路監視系統 |
TWI564745B (zh) * | 2015-03-27 | 2017-01-01 | 物聯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點對點連線及建立方法及其通訊系統 |
US9769302B2 (en) | 2016-02-17 | 2017-09-19 | Cognex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mobile devices with machine vision systems |
TWI617153B (zh) * | 2016-04-13 | 2018-03-0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遠端控制系統及遠端連線設定方法 |
US10262390B1 (en) * | 2017-04-14 | 2019-04-16 |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 Managing access to a resource pool of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 under fine grain control |
CN114008972B (zh) * | 2019-06-27 | 2024-06-14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固件的篡改防止方法以及存储有篡改防止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非瞬时性记录介质 |
TWI728622B (zh) * | 2019-12-25 | 2021-05-21 | 愛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跨平台數位資訊串接的方法與系統 |
CN113139164A (zh) * | 2020-01-20 | 2021-07-20 |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输入密码的方法、系统及密码管理装置 |
CN111161690B (zh) * | 2020-03-06 | 2021-03-23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2055184A (zh) * | 2020-09-14 | 2020-12-08 | 深圳市爱为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快速建立点对点连接的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1273221A1 (en) * | 2000-07-06 | 2002-01-21 | Homeportal,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d coordinating devices and appliances, such as from a central portal and via a wide/are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TW200929957A (en) * | 2007-12-28 | 2009-07-01 | Asustek Comp Inc | Network video/audio browsing system and browsing method thereof |
US8655345B2 (en) * | 2011-01-08 | 2014-02-18 | Steven K. Gold | Proximity-enabled remote control |
TWI465071B (zh) * | 2011-01-28 | 2014-12-11 | Throughtek Co Ltd | Remote messaging system and its connection method |
US9078128B2 (en) * | 2011-06-03 | 2015-07-07 | Apple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e identity service |
FR2980949B1 (fr) * | 2011-09-30 | 2014-06-20 | Sagemcom Energy & Telecom Sas |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entre un equipement non connecte et un serveur de gestion |
US9154426B2 (en) * | 2011-10-31 | 2015-10-06 | Apple Inc. | Low-latency hole punching |
-
2013
- 2013-07-25 US US13/950,282 patent/US977466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7-24 CN CN201410355627.9A patent/CN104348903B/zh active Active
- 2014-07-24 TW TW103125212A patent/TWI544825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48903A (zh) | 2015-02-11 |
TW201505469A (zh) | 2015-02-01 |
US9774668B2 (en) | 2017-09-26 |
US20130311570A1 (en) | 2013-11-21 |
CN104348903B (zh) | 2017-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44825B (zh) | 一種建立點對點(p2p)連線之通訊系統及其裝置 | |
US10965473B2 (en) | Smart object identification in the digital home | |
US9253031B2 (en)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dentifying, configuring and accessing a device on a network | |
US11979274B2 (en) | Network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9125049B2 (en) | Configuring secure wireless networks | |
US9665149B2 (en) | Gateway for controlling wakeup-on-LAN and sleep-on-LAN | |
CN105306264A (zh) | 智能家电设备的网络配置和远程注册绑定的方法及系统 | |
KR20120072557A (ko) | 이동 단말기, 서버 및 이를 이용한 정보 제공 방법 | |
JP2006304273A (ja) | 通信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ルータ、ネットワーク接続方法 | |
TWI465071B (zh) | Remote messaging system and its connection method | |
CN111066014B (zh) | 用于远程地管理设备的装置、方法及其程序 | |
CN104854930B (zh) | 用于允许与新检测到的装置进行通信的方法、控制节点、网关和计算机程序 | |
CN113595839B (zh) | 设备绑定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14036902A1 (zh) | 网关管理终端的方法及装置 | |
JP6406045B2 (ja) | カラオケシステム、アドレスリースサーバ、管理サーバ、カラオケ装置 | |
TWI566592B (zh) | 能與遠端客戶裝置建立點對點連接之信息聚集中心 | |
JP5105755B2 (ja) | 通信機器用の接続装置。 | |
WO2008039481A1 (en)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dentifying, configuring and accessing a device on a network | |
KR101676432B1 (ko) | 무선 와이파이 환경에서 사물인터넷 보드와 응용 서버의 탐색 및 접속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
WO2008013012A1 (fr) | système pour faire fonctionner des appareils dans une relation liée, procédé de réalisation d'un fonctionnement lié, appareil capable d'un fonctionnement lié, dispositif de serveur et programme | |
JP4668815B2 (ja) | 通信機器用の接続装置。 | |
TWI571158B (zh) | 利用近場通訊模組建立點對點連線之通訊方法及其連網裝置 | |
CN117997636A (zh) | 有线系统入网方法及系统 | |
CN115706698A (zh) | 网络摄像机的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KR20170085799A (ko) | 원격 제어 관리 시스템 |